CN105094412A -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4412A
CN105094412A CN201410482508.XA CN201410482508A CN105094412A CN 105094412 A CN105094412 A CN 105094412A CN 201410482508 A CN201410482508 A CN 201410482508A CN 105094412 A CN105094412 A CN 105094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ntrol
electrode layer
control electrode
base material
display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825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湘霖
刘锦璋
方崇仰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94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4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触控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触控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一轴向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线。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二轴向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这些第二轴向电极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电性绝缘,且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观察者之间。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纳米金属线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无线通信及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许多信息产品的操作界面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改为使用触控面板作为输入装置,并常与显示装置结合,作为触控显示装置。常见的触控面板大致可分为电容式触控面板以及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因为具有多点触控的特性而备受瞩目。一般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上具有多个感测电极图案,当使用者以手指或是导电物体接近或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这些感测电极图案的电容值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电容式触控面板利用这样的电容值变化来进行触控位置的感测以及计算。
然而,现行电容式触控面板多采用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网格作为感测电极图案的材料。然而,由于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简称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简称IZO)与氧化铝锌(aluminumzincoxide,简称AZO)等金属氧化物的制作成本较高,且其阻抗降低较困难或阻抗降低的制程限制较多。举例而言,具有低阻抗的高温氧化铟锡较为无法在薄膜基材(ex:PET)上直接制作。换言之,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作为感测电极图案的材料不易达到低阻抗的特性,而无法提供触控面板更佳的触控灵敏度。
另一方面,当环境光照射触控面板时,这些感测电极图案将反射环境光而被使用者所观察到,进而影响到触控显示装置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此外,采用金属网格制作的感测电极图案则因为金属反射现象而具有较高的反光率,因此更易影响触控显示装置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并因此可能导致摩尔纹(morie)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触控面板有助于减少环境光穿透触控面板并再被反射至使用者眼睛的机率,触控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一轴向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线。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二轴向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这些第二轴向电极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电性绝缘,且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观察者之间。
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以及前述的触控面板,且第二触控电极层配置于显示装置与第一触控电极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板,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覆盖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材以及第一粘着层。第一基材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第一基材有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第一面的第二面,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覆盖板上,且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基材的第二面上。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覆盖板与第一基材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材以及第一粘着层。第一基材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第一基材有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第一面的第二面,第一触控电极层是设置于第一面上,且第二触控电极层是设置于第二面上。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覆盖板与第一基材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材、第一粘着层、第二基材以及第二粘着层。第一基材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基材上。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覆盖板与第一基材之间,且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之间。第二粘着层配置于第一基材以及第二基材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基材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第二基材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树脂层,位于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之间,且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树脂层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50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00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75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为透明导电材料层或导电网格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开口以及多个虚置电极,且这些虚置电极设置于这些开口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区域,且相邻各二区域彼此电性绝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光学匹配层,覆盖于第一触控电极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1.5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触控面板还包括抗反射层,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设置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这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用以电性隔离这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这些第二轴向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触控显示装置中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三粘着层,配置于触控面板与显示装置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与触控面板通过具有纳米金属线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设置,而可有助于减少环境光穿透触控面板并再被反射至使用者眼睛的机率。如此一来,触控显示装置也可不易受到环境光的影响,进而呈现良好的显示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一种触控面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2A是图1A的一种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示意图;
图2B是图1A的另一种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示意图;
图3是图1A的一种光学匹配层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40、50、60、70:触控面板;
11、61:覆盖板;
12、62:第一粘着层;
13、63、73:第一触控电极层;
13X:第一轴向电极;
14、64:第一基材;;
15:第二粘着层;
16、46、56、66:第二触控电极层;
16Y:第二轴向电极;
17:第二基材;
18、68:第三粘着层;
19:光学匹配层;
100、400、500、600、700:触控显示装置;
110:显示装置;
AR:抗反射层;
LA:条状区域;
LS:条状开口;
DU:虚置电极;
PE:树脂层;
CA:凹槽;
S1:第一面;
S2:第二面;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方向;
EL:走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一种触控面板的正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触控面板10以及显示装置110。触控面板10配置于显示装置110上。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括覆盖板11、第一粘着层12、第一触控电极层13、第一基材14、第二粘着层15、第二触控电极层16、第二基材17以及第三粘着层18。在本实施例中,覆盖板11例如是玻璃覆盖板、蓝宝石覆盖板、塑胶覆盖板、硬质覆盖板或软性覆盖板,覆盖板11可以是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的覆盖板。当覆盖板11是玻璃基板时,此玻璃基板可以是经过化学或是物理强化的强化玻璃,例如覆盖板可以是全部表面都具有离子交换层,或是只有边缘表面不具有离子交换层,而是通过抛光或蚀刻等处理程序来移除微小裂隙,并视情形涂敷边缘强化涂胶并予以固化,例如UV胶,因此可具有高机械强度及边缘强度,以保护触控面板10与所搭配的显示装置110,且覆盖板11的厚度可介于0.2毫米至2毫米之间。另外,覆盖板11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玻璃,或是两面均为曲面形状,例如为3D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与覆盖板11之间,而第二触控电极层16位于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7之间。详细而言,第一基材14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13设置,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是设置于第一基材14上,而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与观察者之间,且第二触控电极层16位于第二基材17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表面上,也即配置于显示装置110与第一触控电极层13之间。
此外,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着层12、第二粘着层15以及第三粘着层18例如是光学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s,简称OCA),第一粘着层12配置于覆盖板11与第一基材14之间,第二粘着层15配置于第一基材14以及第二基材17之间,且第三粘着层18配置于触控面板10与显示装置110之间,用以贴合触控面板10的覆盖板11、第一基材14、第二基材17以及显示装置110。
更详细而言,如图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具有多条第一轴向电极13X,沿第一方向X延伸设置。第二触控电极层16具有多条第二轴向电极16Y,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这些第二轴向电极16Y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13X电性绝缘。第一方向X较佳是大体上与第二方向Y互相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触控面板10还包括多条走线EL,各走线EL例如是分别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性连接,以进行触控检测,但并不以此为限。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线(在此以纳米银丝为例)及用以将纳米金属线分散于内的树脂主体,而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为透明导电材料层或导电网格层。举例而言,第二触控电极层16可分别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简称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简称IZO)与氧化铝锌(aluminumzincoxide,简称AZO)、金属、透明导电材料与金属的复合层或其他适合的导电材料所形成。上述的金属可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铝、铜、银、铬、钛、钼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的复合层或上述材料的合金,但并不以此为限,且其形态可以为线宽例如介于0.5微米至10微米的网格状,例如金属网格。上述的导电材料可包括导电粒子、纳米碳管、石墨烯或是硅烯,但并不以此为限,且其形态可以为网格状,例如导电网格。
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纳米银丝材料具有线径比高、半径小,因此当外界环境光打到纳米银丝时会产生散射(漫反射)的效果。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具有雾度。如此,通过距离观察者较近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包括纳米银丝材料,与距离观察者较远的第二触控电极层16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网格层的材料搭配,将可使得射入触控面板10的外界环境光被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中的各电极图案反射时,可经由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纳米金属线而被散射。如此,将能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10中的电极图案,并使触控显示装置1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适度提高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雾度,以更能避免触控面板10中的电极图案被观察到或产生摩尔纹(morie)现象的风险。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雾度可大于1,较佳的是,雾度可大于1.2,更佳的是,雾度可大于1.5。但须注意的是,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雾度过大,易造成影像模糊,因此,雾度较佳小于3,最佳小于2。从另一角度来看,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薄层电阻可低于150Ω/□,较佳可低于100Ω/□,最佳可低于75Ω/□。薄层电阻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Ω/square或Ωpersquare。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采用纳米银丝材料形成,因此即使第二触控电极层16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而形成,触控面板10的电极图案也不需全部使用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而可大幅降低制作成本。此外,当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为导电网格层时,仍可通过具有纳米银丝材料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减少经由导电网格层的金属网格反射的光线被反射至观察者眼中的可能性,并因此即可改善摩尔纹(morie)现象的产生,也不需大费周章地设计金属网格的图案。
并且,当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为导电网格层时,由于导电网格层的金属网格具有低阻抗的特性,因此第二触控电极层16的第二轴向电极16Y可用以作为触控面板10的触控信号驱动电极(Tx)。另一方面,虽然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阻抗与其雾度成反比,然而,由于触控面板10的触控信号感测电极(Rx)对于电极的阻抗要求不像驱动电极(Tx)那样严苛,因此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第一轴向电极13X则可作为触控面板10的触控信号感测电极(Rx),并用以与第二轴向电极16Y互相搭配以进行互电容式触控检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也可选择性地还包括抗反射层AR例如氧化金属层或是光学堆叠膜层(例如是二氧化钛、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硅铝氧化物或是上述材料的任意堆叠层),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上,以降低第二触控电极层16的反射率。另一提的是,虽然图1A中的抗反射层AR以连续面状来表示,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对应第二触控电极层16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触控电极层16为导电网格层时,其电极图案可为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其中较佳的是,第二触控电极层16的电极图案可为不规则图形,而有利于避免摩尔纹(morie)现象的产生。
图2A是图1A的一种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示意图。图2B是图1A的另一种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具有多个条状开口LS以及多个虚置电极DU,且这些虚置电极DU设置于这些条状开口LS中,以能够大面积的遮蔽第二触控电极层16的图案。并且,较佳的是,位于虚置电极DU与第一轴向电极13X之间的条状开口LS的宽度小于30微米(um),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开口并不限于条状。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第一触控电极层13具有多个条状区域LA,但不限于条状,并可选择性不具有虚置电极DU,而是通过例如蚀刻的方式使相邻各二条状区域LA彼此电性绝缘。换言之,在此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在不具条状开口LS的情况下,仍可形成多个第一轴向电极13X,并藉此还能大面积的遮蔽第二触控电极层16的图案,并藉此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10中的电极图案,并使触控显示装置1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
图3是图1A的一种光学匹配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触控面板10也可选择性地还包括具有高折射率的光学匹配层19,覆盖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上,用以避免因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雾度过高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100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匹配层19的折射率会大于其覆盖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折射率,且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所覆盖的基材14的折射率。详细而言,光学匹配层19可大于1.55,较佳的是,光学匹配层19的折射率可大于1.7,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折射率可介于1.5~1.65之间,基板14的折射率可介于1.45~1.55。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匹配层19也可做为保护层(PassivationLayer)之用。上述情形是以光学匹配层19靠近人眼为例;在其它实施例中,若光学匹配层远离人眼,也即距离人眼由近到远的顺序依序为基板、第一触控电极层及光学匹配层(或保护层)时,则此堆叠结构的折射率匹配较佳为由大到小,例如基板的折射率可为1.6,触控电极层的折射率可为1.55,光学匹配层或保护层的折射率可为1.5,但不以此为限。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4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层46埋设于第二基材17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显示装置400以及触控面板40也能通过包括纳米银丝材料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与第二触控电极层46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网格层的搭配,来使得射入触控面板40的外界环境光被第二触控电极层46中的各电极图案反射时,可经由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纳米金属线而被散射。如此,能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40中的电极图案,进而使得触控显示装置4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换言之,触控显示装置400与触控面板40也可达到与上述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类似的效果,并具有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就不予赘述。
图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5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50还包括树脂层PE,位于第一基材14与第二基材17之间,且第二触控电极层56埋设于树脂层PE内。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树脂层PE具有多个凹槽CA,且第二触控电极层56的第二轴向电极则可分别位于这些凹槽CA内。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凹槽CA的深度。换言之,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凹槽CA也可贯穿树脂层PE,而使第二触控电极层56的第二轴向电极(未示出)会与第二基材17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显示装置500以及触控面板50也能通过包括纳米银丝材料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与第二触控电极层56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网格层的搭配,来使得射入触控面板50的外界环境光被第二触控电极层56中的各电极图案反射时,可经由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纳米金属线而被散射。如此,能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50中的电极图案,进而使得触控显示装置5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换言之,触控显示装置500与触控面板50也可达到与上述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类似的效果,并具有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就不予赘述。
此外,前述的实施例虽以第一触控电极层13设于第一基材14上面向覆盖板11的一侧为例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触控电极层13设置于第一基材14上面向第二基材17的一侧,以更靠近显示装置110,而可更能避免因第一触控电极层13的雾度过高而影响触控显示装置100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的风险。此外,类似地,本发明也不限制第二触控电极层16、46、56需位于第二基材17上面向第一基材14的一侧,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层16、46、56也可位于第二基材17上面向显示装置110的一侧,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600与图1A的触控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60包括覆盖板61、第一粘着层62、第一触控电极层63、第一基材64、第二触控电极层66以及第三粘着层68。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64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63设置,其中第一基材64有面对第一触控电极层63的第一面S1以及相对于第一面S1的第二面S2,第一触控电极层63是设置于覆盖板61上,且第二触控电极层66是设置于第一基材64的第二面S2上。第一粘着层62配置于覆盖板61与第一基材64之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60采用单片单层结构(G1F)。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显示装置600以及触控面板60也能通过包括纳米银丝材料的第一触控电极层63与第二触控电极层66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网格层的搭配,来使得射入触控面板60的外界环境光被第二触控电极层66中的各电极图案反射时,可经由第一触控电极层63的纳米金属线而被散射。如此,能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60中的电极图案,进而使得触控显示装置6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换言之,触控显示装置600与触控面板60也可达到与上述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类似的效果,并具有触控显示装置100与触控面板1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就不予赘述。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700与图6的触控显示装置6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73是设置于第一基材64的第一面S1上,且第二触控电极层66是设置于第一基材64的第二面S2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触控显示装置700以及触控面板70也能通过包括纳米银丝材料的第一触控电极层73与第二触控电极层66采用金属氧化物或导电网格层的搭配,来使得射入触控面板70的外界环境光被第二触控电极层66中的各电极图案反射时,可经由第一触控电极层73的纳米金属线而被散射。如此,能令观察者不易观察到触控面板70中的电极图案,进而使得触控显示装置700具有良好的画面品质及显示效果。换言之,触控显示装置700与触控面板70也可达到与上述触控显示装置600与触控面板60类似的效果,并具有触控显示装置600与触控面板6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就不予赘述。
此外,在前述的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40、50、60、70中位于二轴向电极之间的基材或/及胶材可替换成绝缘层,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3X与第二轴向电极16Y之间,用以电性隔离第一轴向电极13X与第二轴向电极16Y,其中绝缘层可以是有机或无机绝缘材料,所以通常其厚度会低于基材的厚度,例如小于100微米,较佳小于50微米,最佳小于30微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纳米银丝的线宽相当细,因此,即使二轴向电极相隔厚度很小的绝缘层或是厚度很小的基材,电容负载也不至于过大,搭配导电网格层更是如此。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基材64也可作为绝缘层之用,也即可将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材64的相对两侧(如图6或图7所示),而形成触控面板60、70。或是,将第一轴向电极13X与第二轴向电极16Y分别形成于第一基材14或第二基材17上,再通过将两基材14、17贴合以形成触控面板10、40、50(如图1A、图4或图5所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显示装置与触控面板通过具有纳米金属线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设置,而可有助于减少环境光穿透触控面板并再被反射至使用者眼睛的机率。如此一来,触控显示装置也可不易受到环境光的影响,进而呈现良好的显示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3)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一轴向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线;以及
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二轴向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电性绝缘,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观察者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板,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覆盖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基材有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覆盖板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该第二面上;以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基材有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面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面上;以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材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第二基材,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一基材与该第二基材之间;以及
第二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材以及该第二基材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该第二基材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树脂层,位于该第一基材与该第二基材之间,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该树脂层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50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00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75Ω/□。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为透明导电材料层或导电网格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开口以及多个虚置电极,且该些虚置电极设置于该些开口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区域,且相邻各二该区域彼此电性绝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匹配层,覆盖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1.55。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反射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层,设置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用以电性隔离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
2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装置;以及
触控面板,包括:
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一轴向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线;以及
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条第二轴向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电性绝缘,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观察者之间,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配置于该显示装置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板,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覆盖板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基材有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覆盖板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材的该第二面上;以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基材有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第一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面的第二面,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面上,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面上;以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一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材上;
第一粘着层,配置于该覆盖板与该第一基材之间;
第二基材,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一基材与该第二基材之间;以及
第二粘着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材以及该第二基材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该第二基材面对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表面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该第二基材的表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树脂层,位于该第一基材与该第二基材之间,且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埋设于该树脂层内。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2。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雾度大于1.5。
3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50Ω/□。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100Ω/□。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的薄层电阻小于75Ω/□。
3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为透明导电材料层或导电网格层。
3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开口以及多个虚置电极,且该些虚置电极设置于该些开口中。
3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区域,且相邻各二该区域彼此电性绝缘。
3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光学匹配层,覆盖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上。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匹配层的折射率大于1.55。
41.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抗反射层,位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上。
42.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三粘着层,配置于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装置之间。
4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设置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用以电性隔离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
CN201410482508.XA 2014-05-21 2014-09-19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50944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7794 2014-05-21
TW103117794A TW201545027A (zh) 2014-05-21 2014-05-21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4412A true CN105094412A (zh) 2015-11-25

Family

ID=529840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4114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15379U (zh) 2014-05-21 2014-09-19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201410482508.XA Pending CN105094412A (zh) 2014-05-21 2014-09-19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4114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15379U (zh) 2014-05-21 2014-09-19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4215379U (zh)
TW (1) TW2015450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415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45027A (zh) * 2014-05-21 2015-12-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CN104865728A (zh) * 2015-04-29 2015-08-26 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彩膜基板的制造方法、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8363521A (zh) * 2018-02-08 2018-08-03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与触控面板
CN108304100A (zh) * 2018-03-07 2018-07-2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应用其的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3110765A (zh) * 2021-05-21 2021-07-13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4576A (zh) * 2013-02-07 2013-04-2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银电极的电容触摸屏
CN103238128A (zh) * 2010-12-02 2013-08-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薄膜及触摸面板
TWM469543U (zh) * 2013-07-31 2014-01-01 Chih-Chung Lin 觸控基板
TWM469546U (zh) * 2012-12-18 2014-01-0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觸控電極結構
CN203573288U (zh) * 2012-11-30 2014-04-30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204215379U (zh) * 2014-05-21 2015-03-1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128A (zh) * 2010-12-02 2013-08-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薄膜及触摸面板
CN203573288U (zh) * 2012-11-30 2014-04-30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M469546U (zh) * 2012-12-18 2014-01-0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觸控電極結構
CN103064576A (zh) * 2013-02-07 2013-04-24 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银电极的电容触摸屏
TWM469543U (zh) * 2013-07-31 2014-01-01 Chih-Chung Lin 觸控基板
CN204215379U (zh) * 2014-05-21 2015-03-1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415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
CN108664158B (zh) * 2017-03-29 2023-10-20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027A (zh) 2015-12-01
CN204215379U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15379U (zh)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US10310666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20067031A (ko) 터치스크린 일체형 평판표시장치
JP6014551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CN103135869B (zh) 触摸面板传感器
US20130293487A1 (en) Touch panel
CN105320318B (zh) 触控装置
CN102999199A (zh) 触控感测装置及电子装置
JP2016514873A (ja) 透明電極パターン積層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ッチスクリーンパネル
KR101676546B1 (ko) 터치 패널 센서
TWI559201B (zh) 電容式觸控感測面板
CN203376716U (zh) 触控屏
CN103809800A (zh) 触控面板及电子装置
KR101142791B1 (ko) 터치스크린 패널
EP2784637B1 (en) Touch scre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140137823A (ko) 투명 전극 패턴 적층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KR101114028B1 (ko) 터치 패널
TWM503608U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CN203455796U (zh) 触控结构
CN203746037U (zh) 触控板
TW201405637A (zh) 觸控單元
CN106293174A (zh) 触控装置
KR102008736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의 구동방법
CN102279676B (zh) 一种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
KR20140079074A (ko) 반사방지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