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5029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5029B
CN105075029B CN201480014475.4A CN201480014475A CN105075029B CN 105075029 B CN105075029 B CN 105075029B CN 201480014475 A CN201480014475 A CN 201480014475A CN 105075029 B CN105075029 B CN 1050750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housing section
chimeric
suppression
sticking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44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5029A (zh
Inventor
关野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5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5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0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0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comprising a camming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200/00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 F02D2200/02Input parameters for engine control the parameters being related to the engine
    • F02D2200/06Fuel or fuel supply system parameters
    • F02D2200/0602Fue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400/00Control systems adapted for specific engine types; Special features of engine control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ower supply, connectors or cabling for engine control systems
    • F02D2400/22Connectors or c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gine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装置(1)包括具有第1壳体部(4)的第1连接器、和具有第2壳体部的第2连接器(3)。第1壳体部(4)在与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第1连接器包括第3连接器,该第3连接器安装于第1壳体部(4),并具有包含圆筒部(9)的第3壳体部。第1壳体部(4)能够在第3壳体部(6)的圆筒部(9)上在嵌合前位置与嵌合旋转位置之间移动。在第1壳体部(4)和第3壳体部的圆筒部(9)设置有旋转阻止部和旋转引导部,在嵌合前位置,该旋转阻止部阻止第1壳体部(4)与圆筒部(9)之间的旋转,在嵌合旋转位置,该旋转引导部引导第1壳体部(4)与圆筒部(9)之间的旋转。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双方的壳体部间嵌合来将端子间电气连接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安装于发动机的各种连接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图15中示出了该连接器装置的一个现有例。图15所示的连接器装置50安装于发动机的缸头70,用于取得内置的燃料压传感器元件(未图示)的输出。连接器装置50包括电线线束侧连接器51和传感器侧连接器60。
电线线束侧连接器51具有壳体部52。在该壳体部52的一端侧的内部配置有第1端子53,在另一端侧的内部配置有外部端子54。第1端子53与外部端子54之间由容纳在壳体部52内的电线W连接。壳体部52具有将外部端子54内置的连接器嵌合部52a,外部连接器(未图示)嵌合到该连接器嵌合部52a。
传感器侧连接器60具有:传感器主体部61,其在内部配置有传感器元件(未图示);及壳体部63,其固定于该传感器主体部61,在内部配置有第2端子62。在传感器主体部61的外周形成有螺纹部61a。通过将传感器主体部61拧入到缸头70的螺纹孔70a,从而将传感器侧连接器60安装于缸头70。
在缸头70上安装传感器侧连接器60,然后,在缸头70上安装缸头盖71。将电线线束侧连接器51从该缸头盖71的孔71a插入并嵌合于传感器侧连接器60。
传感器侧连接器60由于螺纹连结于(screwed)缸头70的螺纹孔70a,所以传感器侧连接器60的壳体部63的旋转位置(朝向)并非恒定。而且,在嵌合电线线束侧连接器51时,传感器侧连接器60的壳体部63位于缸头盖71的孔71a的深处。因此,不能清楚地目视识别传感器侧连接器60的壳体部63,难以使电线线束侧连接器51的壳体部52对于传感器侧连接器60的壳体部63对位到用于嵌合的正规的旋转位置。即,嵌合作业性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10/000384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第1连接器,其具有配置有第1端子的第1壳体部;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配置有第2端子的第2壳体部,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在嵌合完成位置,将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连接,所述连接器装置的主旨在于,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1壳体部的第3连接器,所述第3连接器具有配置有第3端子的第3壳体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3端子之间由电线连接,所述第1壳体部被形成为能够在所述第3壳体部上在嵌合前位置与嵌合旋转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设置有旋转阻止部和旋转引导部,在嵌合前位置,所述旋转阻止部阻止所述第1壳体部与所述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在嵌合旋转位置,所述旋转引导部引导所述第1壳体部与所述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
也可以是,所述旋转阻止部是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的任一者上的旋转抑制锁定部、和设置在另一者上并在嵌合前 位置与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嵌合的被锁定部。也可以是,所述旋转引导部是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和旋转轨道部,所述旋转轨道部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的任一另一者上,并在嵌合旋转位置引导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任一者上设置有具有第1及第2旋转防止壁的第1及第2旋转轨道部,在另一者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各旋转轨道部移动的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也可以是,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和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在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越过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而容许旋转,并且,在另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不能越过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而阻止旋转。也可以是,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和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在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不能越过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而阻止旋转,并且,在另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越过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而容许旋转。也可以是,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14a被设定于在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的另一个旋转方向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也可以是,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14b被设定于在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一个旋转方向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任一者上设置有诱导肋,在另一者上设置有旋转方向诱导部,直至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为止,在所述诱导肋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方向诱导部都引导所述诱导肋,使得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此,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装配前的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部的立体图,图4(b)是 图4(a)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部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2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部的立体图,图7(b)是从(a)的B部的内部观察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嵌合前位置的圆筒部及第1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9(a)是沿着图8的C-C线的剖视图,图9(b)是沿着图8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嵌合旋转位置的圆筒部及第1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11(a)是沿着图10的E-E线的剖视图,图11(b)是沿着图10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2(a)~(d)分别是示出连接器的各嵌合过程的立体图。
图13(a)是作为第1比较例的第1连接器及圆筒部的剖视图,图13(b)是图13(a)所示的第1连接器及圆筒部间的旋转范围的说明图。
图14(a)是作为第2比较例的第1连接器及第3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4(b)是图14(a)所示的第1连接器及第3连接器之间的旋转范围的说明图。
图15是作为一个现有例示出的连接器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图13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一体地具有燃烧压力传感器元件(未图示),安装于发动机20的缸头21。以下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包括:作为第1 连接器的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及作为第2连接器的传感器侧连接器3。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包括第3连接器5,该第3连接器5具有配置有第1端子T1的第1壳体部4、和安装于该第1壳体部4的第3壳体部6。
第3壳体部6包括主体部8和圆筒部9,该主体部8具有内置第3端子T3的连接器嵌合部7,该圆筒部9夹设在第1壳体部4和主体部8之间,并嵌合于主体部8。利用穿过中空的圆筒部9的电线W,由容纳在第1壳体部4和第3壳体部9内的电线W将第1端子T1与第3端子T3之间连接。
连接器嵌合部7将相对于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的嵌合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作为嵌合方向。车身侧电线线束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嵌合于连接器嵌合部7。
在圆筒部9的上端侧的外周,形成有在轴向延伸的多个卡合肋10,各卡合肋10卡合于主体部8的内侧,从而圆筒部9和主体部8嵌合。由此,圆筒部9与主体部8一体地旋转。
第3壳体部6的圆筒部9以重叠在第1壳体部4内的状态配置。如在下述中详述那样,第1壳体部4相对于第3壳体部6,能够在图8所示的嵌合前位置、与增大重叠量的方向的图10所示的嵌合旋转位置之间,在轴向变位。圆筒部9与第1壳体部4的重叠部位设置有:旋转阻止部(旋转阻止设备),其在嵌合前位置阻止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旋转;旋转引导部(旋转引导设备),其在嵌合旋转位置引导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旋转;及过度旋转限制部(过度旋转限制设备),其在嵌合旋转位置限制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过度的旋转。以下进行说明。
如图4、图5、图7~图11所示,在第3壳体部6的圆筒部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作为被锁定部的锁定槽12。锁定槽12设定为比下述的第 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宽度仅略大的尺寸。在第3壳体部6的圆筒部9的外周面上,在比锁定槽12靠上方的位置,从上方起顺序地形成有旋转基础轨道部13、第1旋转轨道部13a及第2旋转轨道部13b。旋转基础轨道部13是遍及圆周状的全区域来形成的圆周槽。第1旋转轨道部13a和第2旋转轨道部13b是一部分由第1旋转防止壁14a和第2旋转防止壁14b封闭的圆周槽。第1旋转防止壁14a与第2旋转防止壁14b设定在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第1旋转防止壁14a和第2旋转防止壁14b在圆周方向具有锥形面t(在图11(a)、(b)中示出)和垂直面h(在图11(a)、(b)中示出),锥形面t与垂直面h设定在互不相同的方向。另外,第2旋转防止壁14b与锁定槽12也设定在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而且,在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锥形面t上形成有垂直面k。如后所述,垂直面k以抵接于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的垂直面11e的方式形成。因此,垂直面k例如与圆筒部9的圆周方向垂直地形成。此外,也可以将同样的垂直面设置在第1旋转防止壁14a的锥形面t上。
在第1壳体部4的内周侧,从上方起依次设置有旋转引导部11、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旋转引导部11是向内周突出的突起,能够利用狭缝s从内周面向外侧弹性变形,从而退出。
如图7(a)、(b)所示,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与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分别经由弹性臂部11c一体地形成于第1壳体部4。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能够利用各弹性臂部11c的弹性变形而从内周面退出到外侧。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中,弹性臂部11c侧的面被形成为锥形面11d(在图9、图11中示出),末端侧的面被形成为垂直面11e(在图9、图11中示出)。
如图8及图9(a)、(b)所示,在嵌合前位置,旋转引导部11 位于进入了第1旋转轨道部13a内的位置。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位于第2旋转轨道部13b内、且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抵接位置。具体而言,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的垂直面11e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垂直面k。由此,第1壳体部4相对于第3壳体部6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参照图9(a))被阻止。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进入到锁定槽12内,第1壳体部4相对于第3壳体部6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参照图9(b))被阻止。根据以上所述,在嵌合前位置,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双方的旋转被阻止。即,利用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和第2旋转防止壁14b及锁定槽12构成了旋转阻止部。
在嵌合前位置,当朝向轴向的上方的力作用到第1壳体部4时,旋转引导部11、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通过弹性变形而在从圆筒部9的内周面向外周侧退出的方向上变位,变位到嵌合旋转位置。
如图10及图11(a)、(b)所示,在嵌合旋转位置,旋转引导部11位于进入到旋转基础轨道部13内的位置。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进入第1旋转轨道部13a内。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进入第2旋转轨道部13b内。由此,使第1壳体部4能够相对于第3壳体部6旋转。即,利用旋转引导部11、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和旋转基础轨道部13、第1旋转轨道部13a及第2旋转轨道部13b构成了旋转引导部。
如图11(a)所示,在嵌合旋转位置,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由于其锥形面11d抵接于第1旋转防止壁14a的锥形面t,第1旋转防止壁14a和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由于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的锥形面11d抵接于第1旋转防止壁14a的锥形面t,所以,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越过第1旋转防止壁14a而容许旋转。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由于第1旋转抑 制锁定部11a的垂直面11e抵接于第1旋转防止壁14a的垂直面h,所以,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不能越过第1旋转防止壁14a而阻止旋转。第1旋转防止壁14a设定在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的逆时针方向上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具体而言,设定在约270度的旋转位置。
如图11(b)所示,在嵌合旋转位置,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由于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垂直面11e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垂直面h,所以,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不能越过第2旋转防止壁14b而阻止旋转。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由于其锥形面11d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锥形面t,由于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锥形面11d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锥形面t,所以,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越过第2旋转防止壁14b而容许旋转。第2旋转防止壁14b设定在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顺时针方向上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具体而言,设定在约270度的旋转位置。
在嵌合旋转位置,当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的旋转开始位置为图11(a)、(b)所示的各旋转位置时,在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中,首先,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抵接于第1旋转防止壁14a,但是越过该第1旋转防止壁14a。旋转进展,在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位置,进一步的旋转被限制。该旋转范围是超过180度的旋转角度(在实施方式中为约270度)。另外,当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为图11(a)、(b)所示的各旋转位置时,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中,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但是越过该第2旋转防止壁14b。旋转进展,在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抵接于第1旋转防止壁14a的位置,进一步的旋转被限制。该旋转范围超过180度的旋转角度(在实施方式为约270度)。根据以上所述,第1壳体部4相对于第3壳体部6能够在各方向旋转超过180度,另一方面,最大 为约270度以上的过度的旋转被限制。最大旋转范围能够利用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1旋转防止壁14a、与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及第2旋转防止壁14b的相对的旋转位置来调整。最大旋转范围的限度为360度。即,利用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1旋转防止壁14a、和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及第2旋转防止壁14b构成了过度旋转限制部。
在第1壳体部4的下端侧的外周突出设置有诱导肋16。该诱导肋16的下端面的全区域被形成为圆弧面16a。圆弧面16a的中央最低,其左右侧渐渐地向上方升高。
传感器侧连接器3具有:传感器主体部17,其在内部配置有燃烧压力传感器元件(未图示);外部引导筒部18,其固定于该传感器主体部17;及第2壳体部19,其固定于传感器主体部17,并配置在外部引导筒部18内。
在传感器主体部17的外周形成有螺纹部17a。通过将传感器主体部17拧入到缸头21的螺纹孔21a,从而将传感器侧连接器3安装于缸头21。这样,由于是螺纹连结,所以传感器侧连接器3的第2壳体部19不是以特定的朝向(旋转位置),而是以任意的朝向(旋转位置)来安装。
外部引导筒部18是圆筒形状,上表面开口。
第2壳体部19是下述中详述那样的圆筒形状,上表面开口。第2壳体部19在上表面开口的嵌合室内配置有第2端子T2。第2端子T2用于取得来自燃烧压力传感器元件的输出。
第2壳体部19是上端面被切断为倾斜方向的圆筒形状。该倾斜方向的上端面被形成为作为旋转方向诱导部的诱导轨道面19a。即,诱导 轨道面19a是使圆筒状的第2壳体部19的上端面在正规的旋转嵌合位置的相对位置最高、且在正规的旋转嵌合位置最低的倾斜面。当诱导肋16抵接于诱导轨道面19a时,该诱导轨道面19a引导诱导肋16,直至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之间开始接触之前的嵌合位置为止,使得第1壳体部4和第2壳体部19达到正规的旋转嵌合位置。
在第2壳体部19形成有在诱导轨道面19a的最下方位置开口的直线的滑槽19b。滑槽19b限制诱导肋16的旋转,仅容许第1壳体部4在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嵌合于第2壳体部19的移动。诱导肋16进入滑槽19b之后,第1壳体部4的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之间开始接触,在诱导肋16进入滑槽19b的深处的嵌合完成位置,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成为适当的接触状态。
在上述构成中,将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安装在缸头21,然后,在缸头21上安装缸头盖22。在缸头盖22上,在传感器侧连接器3的安装位置形成有孔22a,将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从该孔22a嵌合。
此处,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安放在嵌合前位置。如图9(a)所示,在嵌合前位置,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抵接于第2旋转防止壁14b,一个旋转方向(图9(a)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阻止。如图9(b)所示,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进入锁定槽12而另一个旋转方向(图9(b)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阻止。即,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正反旋转被阻止。由此,在嵌合作业前,能够防止电线W发生拧绕。
接下来,说明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的嵌合作业。使连接器嵌合部7的朝向(旋转位置)为期望的朝向,将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经由缸头盖22的孔22a插入到外部引导筒部13内。于是,如图12(a)所示,除了将第1壳体部4以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插入到第2壳体部19的情况之外,第1壳体部4的诱导肋16抵接于第2壳体部19的诱导轨道 面19a的任意的部位。
当从该状态使嵌合进一步进展时,因来自诱导轨道面19a的反作用力对第1壳体部4作用向上方的推压力,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位置移动到图10及图11所示的嵌合旋转位置。在嵌合旋转位置,第1壳体部4的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分别被第3壳体部6的圆筒部9的旋转轨道部13a、13b引导,因此,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能够旋转。
然后,如图12(b)所示,如果诱导肋16抵接于图6的A区域,则第1壳体部4在图5的a箭头方向旋转并且第1壳体部4向加深嵌合的方向移动。如果诱导肋16抵接于图6的B区域,则第1壳体部4在图5的b箭头方向旋转并且第1壳体部4向加深嵌合的方向移动(图12(b)示出该状态)。这样,如图12(c)所示,第1壳体部4达到诱导肋16位于诱导轨道面19a的最下方位置的旋转位置。由此,第1壳体部4与第2壳体部19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然后,当使第1壳体部4的嵌合进一步进展时,诱导肋16进入直线的滑槽19b,如图12(d)所示,被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在诱导肋16在直线的滑槽19b中行进的过程中,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开始连接,在嵌合完成位置达到适当的连接位置。到此完成。
另外,在开始将第1壳体部4以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的状态嵌合到第2壳体部19的情况下,诱导肋16不会在诱导轨道面19a上滑动,而直接进入直线的滑槽19b,如图12(d)所示,插入到嵌合完成位置。在该嵌合过程中,作用有将第1壳体部4向轴向的上方推压的外力,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位置移动到图10及图11所示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此,第3壳体部6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部4、进而是第2壳体部19旋转。
在需要调整连接器嵌合部7的开口朝向的情况下,旋转第3壳体 部6来进行调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壳体部4被形成为相对于第3壳体部6能够在嵌合前位置与嵌合旋转位置之间移动,在第1壳体部4和第3壳体部6,设置有在嵌合前位置阻止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旋转的旋转阻止部,并设置有在嵌合旋转位置引导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旋转的旋转引导部。
因此,在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的嵌合前位置,由于由旋转阻止部阻止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5之间的旋转,所以,能够防止连接器嵌合前的旋转。由此,能够防止连接器嵌合前的电线W的拧绕。另外,在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的嵌合旋转位置,由于由旋转引导部引导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5之间的旋转,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旋转,所以,能够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根据以上所述,能够阻止连接器嵌合动作以外的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布设在第1端子T1与第3端子T3之间的电线W的过度的拧绕。
在嵌合旋转位置,作为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之间的最大旋转范围,在左右各旋转方向能相对旋转180度以上。在连接器嵌合时,需要在左右各旋转方向最大180度的旋转,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另一方面,在嵌合旋转位置,第1壳体部4与第3壳体部6能够将左右各旋转方向的最大旋转范围抑制为小于360度(在本实施方式为约270度),因此,能够防止电线W的过度的拧绕。
图13(a)、(b)示出作为第1比较例的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旋转防止壁14a的第1比较例。如图13(a)所示,在该第1比较例中,仅设置有单一的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旋转防止壁14a。旋转抑制锁定部11a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从内表面退出到外侧。旋转防止壁14a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其两侧的面被设置为锥形面t和垂直面h。在该第1比较例中,能够阻止一个旋转方向(图 13的逆时针方向)的过度的旋转,但是,不能防止另一个旋转方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的过度的旋转。
图14(a)、(b)示出作为第2比较例的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旋转防止壁14a。如图14(a)所示,在该第2比较例中,仅设置有单一的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和旋转防止壁14a。旋转抑制锁定部11a不会通过弹性变形而变位。旋转防止壁14a的两侧的面都为垂直面h。在该第2比较例中,能够防止双方的旋转方向的过度的旋转,但是,如图14(b)所示,在360度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不可旋转区域,因此,在左右各旋转方向,作为最大旋转范围不能确保180度,有可能不能可靠地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
旋转阻止部包括: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其设置于第1壳体部4;及锁定槽12,其设置于第3壳体部6并在嵌合前位置与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嵌合,旋转引导部被构成为兼用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和设置于第1壳体部4并在嵌合旋转位置引导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的第1及第2旋转轨道部13a、13b。因此,由于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兼用为旋转阻止部和旋转引导部的部件,所以,能够实现构成的简单化、零件个数的削减等。
在第1旋转轨道部13a及第2旋转轨道部13b、和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11a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11b之外,设置有旋转基础轨道部13、和被旋转基础轨道部13引导并移动的旋转引导部11。因此,由于具有不与第1旋转防止壁14a、第2旋转防止壁14b干涉的旋转引导,所以第1壳体部4相对于第3壳体部6顺畅地旋转。
连接器装置1将第1壳体部4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主体部8,并且,设置有诱导肋16,在第2壳体部19设置有作为旋转方向诱导部的诱导轨道面19a,直至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为止, 在诱导肋16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该诱导轨道面19a都将诱导肋16引导至正规的旋转位置。因此,即使第1壳体部4与第2壳体部19以不是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的状态开始嵌合,直至第1端子T1与第2端子T2之间开始连接的位置为止,由诱导肋16和诱导轨道面19a使第1壳体部4和第2壳体部19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因此,即使不知道传感器侧连接器3的第2壳体部19的旋转位置,也能够简单地进行第1壳体部4与第2壳体部19之间的嵌合作业,因此,即使以目视不能明确知道对方侧的壳体部,也能够简单地进行壳体部间的嵌合作业,而且,能够防止电线W的过度的拧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3壳体部6设置有旋转轨道部13a、13b,在第1壳体部4设置有旋转抑制锁定部11a、11b,但是,也可以反过来在第3壳体部设置旋转抑制锁定部,在第1壳体部设置旋转轨道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3壳体部6设置有旋转基础轨道部13,在第1壳体部4设置有旋转引导部11,但是,也可以反过来在第3壳体部设置旋转引导部,在第1壳体部设置旋转基础轨道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线线束侧连接器2的第1壳体部4设置有诱导肋16,在传感器侧连接器3的第2壳体部19设置有诱导轨道面19a,但是,也可以反过来在电线线束侧连接器的第1壳体部设置诱导轨道面,在传感器侧连接器的第2壳体部设置诱导轨道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装置1一体地具有燃烧压力传感器元件(未图示),并安装于发动机20的缸头21,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例如不论有无传感器元件都能够应用,一体地具有传感器元件以外的零件的连接器装置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在以目视不能明确知道对方侧的壳体部的情况下有效,但是,在能够目视对方侧的壳体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即,能够不必考虑对方侧壳体部的朝向(旋转位置)而容易地进行嵌合作 业。
在任一实施方式中,在第1和第3壳体部的嵌合前位置,由旋转阻止部阻止第1壳体部与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由于第1壳体部与第3壳体部之间不旋转,所以能够阻止连接器嵌合前的旋转。另外,在第1和第3壳体部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旋转引导部引导第1壳体部与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由于第1壳体部与第3壳体部之间旋转,所以能够进行连接器嵌合动作。由此,由于能够阻止连接器嵌合动作以外的旋转,所以能够防止布设在所以第1端子与第3端子之间的电线的过度的拧绕。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装置,包括:第1连接器,其具有配置有第1端子的第1壳体部;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配置有第2端子的第2壳体部,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在嵌合完成位置,将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连接,所述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安装于所述第1壳体部的第3连接器,所述第3连接器具有配置有第3端子的第3壳体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3端子之间由电线连接,
所述第1壳体部被形成为能够在所述第3壳体部上在嵌合前位置与嵌合旋转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设置有旋转阻止部和旋转引导部,在嵌合前位置,所述旋转阻止部阻止所述第1壳体部与所述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在嵌合旋转位置,所述旋转引导部引导所述第1壳体部与所述第3壳体部之间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阻止部是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的任一者上的旋转抑制锁定部、和设置在另一者上并在嵌合前位置与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嵌合的被锁定部,
所述旋转引导部是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和旋转轨道部,所述旋转轨道部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的任一另一者上,并在嵌合旋转位置引导所述旋转抑制锁定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体部和所述第3壳体部任一者上设置有具有第1及第2旋转防止壁的第1及第2旋转轨道部,在另一者上设置有沿着所述各旋转轨道部移动的第1及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
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和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在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越过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而容许旋转,并且,在另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不能越过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而阻止旋转,
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和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在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不能越过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而阻止旋转,并且,在另一个旋转方向,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越过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而容许旋转,
所述第1旋转防止壁被设定于在所述第1旋转抑制锁定部的另一个旋转方向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所述第2旋转防止壁被设定于在所述第2旋转抑制锁定部的一个旋转方向在180度以上的位置阻止旋转的旋转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任一者上设置有诱导肋,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另一者上设置有旋转方向诱导部,直至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为止,在所述诱导肋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方向诱导部都引导所述诱导肋,使得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此,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任一者上设置有诱导肋,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另一者上设置有旋转方向诱导部,直至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为止,在所述诱导肋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方向诱导部都引导所述诱导肋,使得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此,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任一者上设置有诱导肋,
在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的另一者上设置有旋转方向诱导部,直至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开始接触之前的位置为止,在所述诱导肋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旋转方向诱导部都引导所述诱导肋,使得所述第1和所述第2壳体部达到正规的嵌合旋转位置,由此,所述第1壳体部在与所述第2壳体部的嵌合朝向不同的情况下旋转而嵌合到第2壳体部。
CN201480014475.4A 2013-03-13 2014-03-12 连接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50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0156 2013-03-13
JP2013050156 2013-03-13
PCT/JP2014/056408 WO2014142143A1 (ja) 2013-03-13 2014-03-12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5029A CN105075029A (zh) 2015-11-18
CN105075029B true CN105075029B (zh) 2017-02-15

Family

ID=51536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447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5029B (zh) 2013-03-13 2014-03-12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02833B2 (zh)
JP (1) JP5956059B2 (zh)
CN (1) CN105075029B (zh)
WO (1) WO20141421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14823B1 (ko) * 2016-12-13 2023-12-18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와이어 커넥터 및 이를 갖는 댐퍼용 피스톤 조립체
CN207459307U (zh) * 2017-11-02 2018-06-05 东莞市协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快速自锁和解锁的电气连接器
EP3522309B1 (en) * 2018-02-06 2021-01-06 Witco Of Jupiter Dentsu Co., Ltd. Conne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2861A (en) * 1987-06-15 1989-02-07 Boeing Vertol Company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10321296A (ja) * 1997-05-16 1998-12-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0182702A (ja) * 1998-12-14 2000-06-30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CN1761585A (zh) * 2004-01-12 2006-04-19 艾里希·积架双合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插接连接装置
CN201365011Y (zh) * 2009-02-17 2009-12-16 王志材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16871A1 (en) * 1995-10-31 1997-05-09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Key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179860A (ja) * 2005-12-27 2007-07-12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DE102007031401A1 (de) 2007-07-05 2009-01-08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Steckverbinder, augebildet zur Kontaktierung mit einer Glühkerze, bei dem ein Lamellenkontakt über einen Vorsprung verprägt is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2861A (en) * 1987-06-15 1989-02-07 Boeing Vertol Company Self-align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10321296A (ja) * 1997-05-16 1998-12-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0182702A (ja) * 1998-12-14 2000-06-30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CN1761585A (zh) * 2004-01-12 2006-04-19 艾里希·积架双合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插接连接装置
CN201365011Y (zh) * 2009-02-17 2009-12-16 王志材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42143A1 (ja) 2014-09-18
CN105075029A (zh) 2015-11-18
US20150380882A1 (en) 2015-12-31
JPWO2014142143A1 (ja) 2017-02-16
US9502833B2 (en) 2016-11-22
JP5956059B2 (ja)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5029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5075028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5591229B (zh) 电连接器和制造电连接器的方法
JP4298732B2 (ja) コネクタ
EP2816693B1 (en) Flat cable take-up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CN109565120A (zh) 电连接器的套圈组件
CN206432495U (zh) 防脱接电装置
DE112013006209T5 (de) Verbinder
CN106159516A (zh) 插头
CN105469963A (zh) 具有抗干扰装置的简化了的接触部的点火线圈
CN109417336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构造、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构造的组装方法
CN209104907U (zh) 定子构造以及旋转变压器
CN106461134B (zh) 流体输导管
CN205070116U (zh) 一种具备扩展功能的插头
CN209313110U (zh) 一种新型单芯高压插头
WO2013021252A1 (ja) 電気車両用充電装置
JP2014225342A (ja) コネクタ
CN103597664B (zh) 电接触件
CN105122557B (zh) 连接器装置
KR102031112B1 (ko) 시각장애인을 위한 콘센트 커버
CN207335190U (zh) 一种防漏电保护系统
CN209358034U (zh) 一种柔软屏蔽型低压电源线束
CN106374263A (zh) 一种圆柱状定时插座
CN208226644U (zh) 一种可旋转的手机充电器
CN205355854U (zh) 车挡式汽车充电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