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5001A - 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5001A
CN105075001A CN201480019498.4A CN201480019498A CN105075001A CN 105075001 A CN105075001 A CN 105075001A CN 201480019498 A CN201480019498 A CN 201480019498A CN 105075001 A CN105075001 A CN 1050750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ing elements
region
flat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4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5001B (zh
Inventor
川口达生
大塚隆
本桥季之
佐久间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5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5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调温装置具有冷却构件和连接构件。所述冷却构件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所述第一板件与发热构件热抵接。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的下表面重叠并且在其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划分出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在面向所述第一板件的底面上具有冷却介质的入口和出口。所述连接构件是与调温回路相连接的连接构件,由具有扁平部位的管构件构成。所述连接构件在所述扁平部位具有与所述入口或者所述出口相连接的连接口,所述连接构件以使所述扁平部位与所述第二板件抵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板件层叠配置。

Description

调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一种具有冷却构件的蓄电装置,该冷却构件与多个蓄电池模块的底面热抵接,并利用在该冷却构件的内部流动的冷却介质来调节多个蓄电池模块的温度。蓄电池模块由多个蓄电池单体的集合体构成。
在JP2012-156124A所公开的技术中,在冷却构件的侧面设有由管构件形成的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和流出口与具有泵·槽和散热器的调温回路相连接。而且,通过使冷却介质在调温回路和冷却构件之间循环而对冷却构件进行冷却,从而从底面对发热的蓄电池模块的温度进行调节。
发明内容
但是,车辆所搭载的蓄电装置配置于作为车辆空间的闲置空间的例如后座的下部等。因为该后座的下部受到距离地板面的高度尺寸的限制,所以后座的下部的上下方向尺寸受到限制。因此,配置于该部位的蓄电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也需要减小。
但是,在JP2012-156124A所公开的技术中,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比构成用于向冷却构件供给冷却介质的流入口和从冷却构件排出冷却介质的流出口的管构件的外形尺寸大。而且,在像这样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包括配置在该冷却构件之上的蓄电池模块在内的蓄电装置大型化。其结果,车室内的乘坐空间变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厚度尺寸小型化的调温装置。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具有:冷却构件,其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该第一板件与发热构件热抵接,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的下表面重叠且在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划分出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并且在该第二板件的面向所述第一板件的底面上具有冷却介质的入口和出口;以及连接构件,其是与调温回路相连接的连接构件,由具有扁平部位的管构件构成,并且在所述扁平部位具有与所述入口或者所述出口相连接的连接口,该连接构件以使所述扁平部位与所述第二板件抵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板件层叠配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以具有扁平状管路的方式构成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并且将入口连接构件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层叠配置以向冷却构件的下表面供给冷却介质、将出口连接构件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层叠配置以从冷却构件的下表面排出冷却介质。对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调温装置,能够减小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的上下方向尺寸。而且,能够使冷却构件的厚度尺寸不易受到入口连接构件和出口连接构件各自的上下方向尺寸限制,相应地能够减小调温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能够通过减小蓄电装置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而使蓄电装置小型化,从而能够扩大车室内的(后座椅)乘坐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铆接构造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剖视图,且是包含连接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连接构件的构造以及连接构件和冷却构件之间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连接构件的成形过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分解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16是图15的Y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1配置在车辆的后座椅的座垫下表面和车体地板之间。蓄电装置1向作为电动汽车的行驶驱动源的马达·发电机供电。蓄电装置1由多个蓄电池模块2和调温装置3构成。多个蓄电池模块2用于蓄积电力。调温装置3利用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热接触的冷却构件4来调节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另外,也可以通过在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和冷却构件4之间设置导热构件来提高冷却效率。
冷却构件4用于构成调温装置3。冷却构件4的内部被设为空间。调温装置3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调温回路8包括散热器5、罐6以及泵7。调温装置3利用泵7将冷却介质从罐6抽上来并向冷却构件4的入口供给,使冷却介质在冷却构件4的内部空间流动。然后,使冷却介质从冷却构件4的出口经由散热器5返回到罐6。调温装置3通过冷却介质的上述循环而从内部对冷却构件4进行冷却,并且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对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进行调节。
如图2至图6所示,蓄电装置1收纳于上方敞开的箱形的蓄电池壳体10内。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左右方向简称为“左右方向”,将车辆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
蓄电池壳体10配置于后座椅下部。因此,蓄电池壳体10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前后方向较短的大致扁平箱状。在蓄电池壳体10内,调温装置3配置在底板侧。而且,多个蓄电池模块2配置在调温装置3之上。
调温装置3具有平板状的形状。调温装置3的外形形成为,相对于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壁面具有预先设定的规定间隔。调温装置3以覆盖蓄电池壳体10的底板的中央区域的方式配置。在调温装置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形成固定区域21。固定区域2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蓄电池壳体10的底板上设有突起11。突起11设在该底板中的与固定区域21重叠的部分并向上方突出。突起11在左右方向隔开适当间隔地设有多个。突起11是通过压花加工而设置的。固定区域21通过利用螺栓固定于突起11来安装。
多个蓄电池模块2以使底面与调温装置3的上表面相接触的状态配置于调温装置3的上表面。多个蓄电池模块2沿着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蓄电池模块2通过以其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与支承构件12抵接而在排列方向上被定位。支承构件12以从蓄电池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壁面朝向内侧的方式设置。
如图7至图11所示,调温装置3由冷却构件4、入口连接构件24A以及出口连接构件24B构成。冷却构件4由作为上板的第一板件22和作为下板的第二板件23构成。在第一板件22上配置有多个蓄电池模块2。因此,第一板件22与作为发热构件的多个蓄电池模块2热抵接。第二板件23与第一板件22的下表面重叠。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是通过对铝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制造出来的。
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是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的连接构件,且固定于第二板件23的下表面。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具有连接管24C。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利用连接管24C与调温回路8相连接。入口连接构件24A是供向冷却构件4供给的冷却介质流通的连接构件。出口连接构件24B是供从冷却构件4排出的冷却介质流通的连接构件。
如图8所示,第一板件22形成为平面状。第一板件22具有固定区域21。固定区域21分别设在第一板件22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区域21利用螺栓固定于突起11。另外,在图7和图11中,省略固定区域21的图示。
在图8中,利用虚线表示第二板件23。第二板件23形成为较浅的盘状。第二板件23具有从下侧覆盖第一板件22中的除固定区域21以外的区域的外形形状。第二板件23具有:周缘区域23A、突条部25以及突起部26。周缘区域23A构成第二板件23的周缘部。突条部25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换言之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突起部26设在突条部25的延长线的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6设在共计六个位置处。第二板件23利用周缘区域23A、多个(在这里是3根)突条部25以及突起部26与第一板件22接触、抵接。通过冲压成形使第二板件23的除了与第一板件22接触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向下鼓出,从而使第二板件23形成为盘状。
在多个突条部25的两侧形成槽27。在配置于左右两侧中的一侧的多个(在这里是3个)突起部26的周围形成入口凹陷29。入口凹陷29具有入口28。入口28是冷却介质的入口,位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在配置于左右两侧中的另一侧的多个(在这里是3个)突起部26的周围形成有出口凹陷31。出口凹陷31具有出口30。出口30是冷却介质的出口,位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下游侧。
入口28设于入口凹陷29和出口30设于出口凹陷31,从而入口28和出口30设在第二板件23中的面向第一板件22的底面。换言之,第二板件23在面向第一板件22的底面具有入口28和出口30。入口28以面向第一板件22开口的方式设于第二板件23。入口28配置在与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端分开的位置,出口30配置在与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分开的位置。入口28和出口30在与该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这样配置的入口28和出口30能够沿着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配置。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能够设为突条部25的延伸方向。
在将第一板件22重叠在第二板件23之上而使两者一体化的状态下,通路27A、入口侧空间29A以及出口侧空间31A形成在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之间。通路27A形成在多个(在这里是4个)突条部25的两侧。通路27A使入口侧空间29A和出口侧空间31A相连通。入口侧空间29A形成于配置在上述一侧的多个突起部26周围。出口侧空间31A形成于配置在上述另一侧的多个突起部26周围。通路27A、入口侧空间29A以及出口侧空间31A构成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因此,在第二板件23与第一板件22之间划分出冷却空间。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二板件23的各突条部25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的多个部位,在与第一板件22抵接的面上形成上下方向的贯通孔32。同样,还在第二板件23的各突起部26上,在与第一板件22抵接的面上形成贯通孔32。因此,图8的A-A剖视图与图9所示的图8的IX-IX剖视图是相同的剖视图。关于图8的A-A剖视图省略图示。在第一板件22的与各贯通孔32对应的各位置,通过翻边(日语:バーリング)加工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圆筒状的突起33。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将各突起33插入各贯通孔32,接着使各突起33从内侧进行扩径,通过像索眼(日文:ハトメ)那样将突起33铆接于贯通孔32,从而将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一体化。这样一来,通过将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的中央区域彼此结合,即使在冷却构件4的内部空间流动的冷却介质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冷却构件4的膨胀。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第二板件23的下表面安装有入口连接构件24A。入口连接构件24A具有连接口35。入口连接构件24A的连接口35与入口28相连接。同样,在第二板件23的下表面安装有出口连接构件24B。出口连接构件24B与入口连接构件24A同样地具有连接口35。出口连接构件24B的连接口35与出口30相连接。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构成为具有扁平部位。
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具有圆筒状区域41、扁平状区域42以及过渡区域43,并形成为L字状。圆筒状区域41与连接管24C相连接。扁平状区域42是扁平部位。具体而言,扁平状区域42是使流路截面相对于圆筒状区域41偏心且成为扁平形状的扁平部位。过渡区域43将圆筒状区域41和扁平状区域42连接起来。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在扁平状区域42均具有连接口35。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与第二板件23抵接而层叠配置于第二板件。
对于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内侧的外表面与第二板件23接触而层叠于第二板件23。入口连接构件24A的连接口35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连接口35分别配置在与冷却构件4的冷却空间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以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的管构件为原材料。而且,通过将小径部设为圆筒状区域41、并且将管构件的大径部朝向下方压扁,从而形成使大径部扁平且相对于小径部偏心的扁平状区域42。其结果,在小径部(圆筒状区域41)的前方且扁平状区域42的上方形成有退避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大径部压扁而形成扁平状区域42,从而使由大径部形成的扁平状区域42的通路截面积与由小径部形成的圆筒状区域41的通路截面积相等。因此,即使在具有扁平状区域4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冷却介质的从圆筒状区域41向扁平状区域42的流动的阻力增加或者也能够抑制对冷却介质的从扁平状区域42向圆筒状区域41的流动的阻力增加。
另外,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形成方法具体如下。即、如图13的(A)所示,以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的管构件为原材料,首先,如图13的(B)所示,将管构件的大径部压扁以使其上下两个表面成为扁平状。接着,如图13的(C)所示,通过翻边加工在扁平部位的上表面侧设置向上方突出的圆筒状的连接口35。而且,如图13的(D)所示,将翻边加工的附近成形为扁平状。而且,如图12所示,以仅将顶端侧的开口部密闭的方式压扁大径部来封闭大径部的端部。这样一来,通过分别形成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从而能够容易地由管构件分别形成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对于这样的形成方法而言,圆筒状区域41和扁平状区域42是通过使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与冷却构件4重叠的区域的流路截面偏心并将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与冷却构件4重叠的区域的流路截面压扁而形成的。
入口连接构件24A的组装方法如下。即:首先,在第二板件23上的构成入口侧空间29A的部分的下表面配置入口连接构件24A。然后,使设于第二板件23的入口28与连接口35相嵌合,从而使入口侧空间29A与入口连接构件24A内的空间相连通。接着,使连接口35从内侧扩径,通过将连接口35像索眼那样铆接于第二板件23的入口28,从而将入口连接构件24A和第二板件23一体化。
出口连接构件24B的组装方法如下。即:首先,在第二板件23上的构成出口侧空间31A的部分的下表面配置出口连接构件24B。然后,使设于第二板件23的出口30与连接口35相嵌合,从而使出口侧空间31A与出口连接构件24B内的空间相连通。接着,使连接口35从内侧扩径,通过将连接口35像索孔那样铆接于第二板件23的出口30,从而将出口连接构件24B和第二板件23一体化。
基于上述内容的调温装置3整体的组装方法如下。即:首先,如上所述,将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分别与第二板件23一体化。接着,将第一板件22盖在第二板件23上,并将第一板件22的圆筒状的各突起33插入到第二板件23的各贯通孔32中。接着,使各突起33从内侧扩径,通过将突起33像索孔那样铆接于贯通孔32,从而将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一体化。
对于按照上述方式组装成的调温装置3而言,在第一板件22与第二板件23的接合部、在第二板件23与入口连接构件24A的接合部、以及在第二板件23与出口连接构件24B的接合部存在间隙。因此,如果就这样组装结束,则会发生冷却介质的泄露。为了防止该泄露,在组装前在各接合部包覆钎料或者在组装好了的调温装置3的各接合部包覆钎料,然后使各接合部从加热炉中穿过。由此,利用熔融钎料对第一板件22、第二板件23、入口连接构件24A以及出口连接构件24B进行无间隙钎焊。调温装置3以像这样进行了钎焊的状态完成。
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3具有由第一板件22和第二板件23构成的冷却构件4、入口连接构件24A以及出口连接构件24B。这种结构的调温装置3以使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具有扁平状管路的方式构成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通过将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与冷却构件4的下表面层叠配置,从而向冷却构件4的下表面供给冷却介质或从冷却构件4的下表面排出冷却介质。
具有这样结构的调温装置3能够减小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上下方向尺寸。而且,冷却构件4的厚度尺寸不易受到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上下方向尺寸限制,相应地能够减小调温装置3的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通过减小蓄电装置1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能够将蓄电装置1小型化,从而能够扩大车室内的(后座椅)乘坐空间。
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具有圆筒状区域41、扁平状区域42以及过渡区域43,并形成为L字状。在该情况下,可以仅将扁平状区域42的高度尺寸追加到冷却构件4的高度尺寸中。其结果,能够减小调温装置3的高度尺寸。
冷却构件4形成为比入口连接构件24A的圆筒状区域41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圆筒状区域41的直径尺寸扁平的尺寸。在该情况下,还能够减小冷却构件4的上下方向尺寸。
对于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以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内侧的外表面与冷却构件4的第二板件23接触的方式层叠于第二板件23。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圆筒状区域41的一部分配置在与冷却构件4上下重叠的区域。其结果,能够减小包含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在内的调温装置3的高度尺寸。
入口连接构件24A的连接口35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连接口35分别配置在与冷却构件4的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在该情况下,从入口连接构件24A流入并且从出口连接构件24B流出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从在入口连接构件24A中的流动方向变更为在冷却空间中的流动方向,之后,从在冷却空间中的流动方向变更为在出口连接构件24B中的流动方向。而且,通过该方向变更,能够抑制冷却介质向流入流出方向的流动。其结果,能够使冷却空间内的流量分布均匀化。
入口28以面向第一板件22开口的方式设于第二板件23。在该情况下,冷却介质从相对于冷却空间正交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供给。而且之后,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从朝向上方变更为构成冷却空间的平面方向。通过该方向变更,能够抑制冷却介质向流入方向的流动。其结果,能够使冷却空间内的流量分布均匀化。
入口28配置在与冷却空间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端分开的位置,出口30配置在与冷却空间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分开的位置,并且在与该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以相同的方式配置于冷却构件4。其结果,与进行连接的调温回路8之间的连接变得容易。
对于调温装置3而言,通过使入口连接构件24A的与冷却构件4重叠的区域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与冷却构件4重叠的区域各自的流路截面偏心并将其压扁,从而形成圆筒状区域41和扁平状区域42。在该情况下,使得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形成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将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1分解地示出的图。图15是表示将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调温装置的蓄电装置1安装在了车梁的状态的图。图16是图15的Y向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温装置3配置在了蓄电池壳体10的下方。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如图14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而言,多个蓄电池模块2以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被直接收纳于蓄电池壳体10。而且,调温装置3以使其上表面与蓄电池壳体10的底部接触的状态安装于蓄电池壳体10。冷却构件4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图14中省略固定区域21的图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具有圆筒状区域41、扁平状区域42以及过渡区域43,并且形成为L字状。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和冷却构件4之间设置导热构件,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外侧的外表面与第二板件23接触而层叠于第二板件23。另外,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内侧的外表面与设置于车辆上的横梁50相对。扁平状区域42向冷却构件4的安装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安装方法。横梁50是车体的一部分。横梁50具有平面部51。平面部51以形成U字状截面的方式配置在横梁5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
用于收纳蓄电装置1的蓄电池壳体10的下表面以与调温装置3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利用螺栓等固定于调温装置3。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配置为,使扁平状区域42与前方侧的平面部51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外侧的外表面与第二板件23接触而层叠于第二板件23。另外,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均使扁平状区域42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圆筒状区域41的内侧的外表面与设置于车辆上的横梁50相对。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入口连接构件24A的圆筒状区域41和出口连接构件24B的圆筒状区域41分别与横梁50干涉。另外,冷却构件4的厚度尺寸不易受到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各自的上下方向尺寸限制,相应地能够减小调温装置3的上下方向尺寸。因此,能够减小包括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在内的调温装置3距离横梁50的高度尺寸。其结果,能够减小蓄电装置1距离横梁50的车辆上下方向尺寸,能够将蓄电装置小型化,还能够扩大车室内的(后座椅)乘坐空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调温装置3,对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底面热接触而从底面调节这些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的调温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调温装置3也可以构成为与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侧面或者上表面热接触来调节这些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各个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对使管构件的一部分偏心并将管构件的一部分压扁而形成扁平状区域42的连接构件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分别单独形成圆筒状区域41、扁平状区域42以及过渡区域43,并通过焊接等将圆筒状区域41、扁平状区域42以及过渡区域43结合起来而形成各个入口连接构件24A和出口连接构件24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调温装置3调节作为发热构件的多个蓄电池模块2的温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发热构件,调温装置3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元件、设备的温度调节。
本申请基于2013年4月1日向日本特许厅提出的日本特愿2013-076154主张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调温装置,其中,其具有:
冷却构件,其由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构成,该第一板件与发热构件热抵接,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的下表面重叠且在该第二板件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划分出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空间,并且在该第二板件的面向所述第一板件的底面上具有冷却介质的入口和出口;以及
连接构件,其是与调温回路相连接的连接构件,由具有扁平部位的管构件构成,并且在所述扁平部位具有与所述入口或者所述出口相连接的连接口,该连接构件以使所述扁平部位与所述第二板件抵接的方式与所述第二板件层叠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圆筒状区域;扁平状区域,其是使流路截面相对于所述圆筒状区域偏心并形成为扁平形状的区域;过渡区域,其用于使所述圆筒状区域和所述扁平状区域相连接,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L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构件形成为比所述圆筒状区域的直径尺寸扁平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使所述扁平状区域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所述圆筒状区域的内侧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板件接触而层叠于所述第二板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使所述扁平状区域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所述圆筒状区域的外侧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板件接触而层叠于所述第二板件,并且使扁平状区域的外表面中的、在偏心方向上位于所述圆筒状区域的内侧的外表面与设置于车辆上的横梁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口配置在与所述冷却空间中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以面向所述第一板件开口的方式设于所述第二板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配置在与所述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端分开的位置,所述出口配置在与所述冷却空间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分开的位置,并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在与该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温装置,其中,
通过使所述连接构件中的与所述冷却构件重叠的区域的流路截面偏心并将所述连接构件中的与所述冷却构件重叠的区域的流路截面压扁,从而形成圆筒状区域和扁平状区域,该扁平状区域是使流路截面相对于所述圆筒状区域偏心并成为扁平形状的区域。
CN201480019498.4A 2013-04-01 2014-03-26 调温装置 Active CN105075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6154 2013-04-01
JP2013076154A JP6144522B2 (ja) 2013-04-01 2013-04-01 温調装置
PCT/JP2014/058459 WO2014162939A1 (ja) 2013-04-01 2014-03-26 温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5001A true CN105075001A (zh) 2015-11-18
CN105075001B CN105075001B (zh) 2017-10-13

Family

ID=51658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498.4A Active CN105075001B (zh) 2013-04-01 2014-03-26 调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40844B2 (zh)
JP (1) JP6144522B2 (zh)
CN (1) CN105075001B (zh)
WO (1) WO201416293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545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德纳汽车系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个或多个电化学电池的壳体组件
CN114256528A (zh) * 2020-09-22 2022-03-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组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31860B2 (en) * 2015-02-23 2019-10-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ld plate assembly for electrified vehicle batteries
JP6500988B2 (ja) * 2015-06-30 2019-04-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FR3054306B1 (fr) 2016-07-25 2018-07-1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une unite de stockage d’energie, ensemble associe.
CN108091963A (zh) * 2017-12-12 2018-05-29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均温液冷板
JP7107119B2 (ja) * 2018-09-13 2022-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ユニット
WO2020189622A1 (ja) * 2019-03-19 2020-09-24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WO2020213673A1 (ja) 2019-04-18 2020-10-22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バッテリを冷却するための熱交換器
CN213401361U (zh) * 2020-06-24 2021-06-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组件、电池组和装置
JP7323859B1 (ja) * 2022-02-10 2023-08-09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ユニット
WO2023153495A1 (ja) * 2022-02-10 2023-08-17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ユニット
US20240128532A1 (en) * 2022-10-14 2024-04-18 Rivian Ip Holdings, Llc Structural side thermal component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8586A1 (ja) * 2006-12-25 2008-07-0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JP2010258022A (ja) * 2009-04-21 2010-11-1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冷却装置及びスペース部材
US20120107663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Battery Unit Structure for Cooling Thermally Conductive Batteries
CN102593549A (zh) * 2011-01-07 2012-07-18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元件及蓄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2306B2 (ja) 2002-06-18 2009-01-21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熱交換器のパイプ取付構造
JP5343048B2 (ja) * 2010-07-29 2013-11-1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装置
JP5601928B2 (ja) 2010-08-06 2014-10-08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高密度積層型熱交換器
CA3005190A1 (en) * 2010-10-04 2012-04-12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Conformal fluid-cooled heat exchanger for batter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8586A1 (ja) * 2006-12-25 2008-07-0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JP2010258022A (ja) * 2009-04-21 2010-11-1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冷却装置及びスペース部材
US20120107663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Battery Unit Structure for Cooling Thermally Conductive Batteries
CN102593549A (zh) * 2011-01-07 2012-07-18 锂能源日本有限公司 蓄电元件及蓄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545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德纳汽车系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个或多个电化学电池的壳体组件
CN110875450B (zh) * 2018-08-31 2023-10-17 德纳汽车系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一个或多个电化学电池的壳体组件
CN114256528A (zh) * 2020-09-22 2022-03-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组模块
US12021208B2 (en) 2020-09-22 2024-06-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ttery pack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44522B2 (ja) 2017-06-07
US9640844B2 (en) 2017-05-02
WO2014162939A1 (ja) 2014-10-09
JP2014203535A (ja) 2014-10-27
CN105075001B (zh) 2017-10-13
US20160043451A1 (en) 2016-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5001A (zh) 调温装置
KR102530660B1 (ko) 컨버터
US9657997B2 (en) Cooling device with cooling passage for liquid refrigerant and juxtaposed fin assembly
CN103155142B (zh) 冷却装置
JP6064730B2 (ja) 冷却装置
JP2015534030A (ja) 熱交換器
CN102939509B (zh) 板式热交换器、油冷却系统以及用于冷却油的方法
JP6509277B2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CN105393077A (zh) 扁平换热管、使用该扁平换热管的热介质加热装置以及车用空调装置
CN103515337A (zh) 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系统
CN107104086A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电机控制器
JP2019002328A (ja) 車両の吸気構造
KR20150033671A (ko) 특히 자동차 엔진 급기 냉각기인 열교환기
CN102751250B (zh) 冷却装置
KR20240044509A (ko) 모터 컨트롤러용 냉각 디바이스, 모터 컨트롤러, 및 차량
KR20190049472A (ko) 내연 기관용 열교환기
CN110816219B (zh) 加热流体的加热器
JP2014019287A (ja) 加熱装置及び加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967760B2 (ja) 加熱装置
KR20150034918A (ko) 전기소자 냉각용 열교환기
US20170223869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3910877B (zh) 冷却单元
WO2019077911A1 (ja) 熱交換器
JP7363446B2 (ja) 冷却装置
JP2008116151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