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299B - 电梯门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门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299B
CN105026299B CN201380074443.9A CN201380074443A CN105026299B CN 105026299 B CN105026299 B CN 105026299B CN 201380074443 A CN201380074443 A CN 201380074443A CN 105026299 B CN105026299 B CN 1050262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losing
stop
self
face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44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299A (zh
Inventor
纐缬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 B66B13/146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method or algorithm for controlling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自动诊断层站门能否通过闭合装置而自闭合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为此,其具有:轿厢门面板及层站门面板,它们分别对轿厢的出入口及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电机,其驱动轿厢门面板的开闭;连接单元(40),其以机械方式连接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这双方,使所述双方成为一体地进行开闭;闭合装置(36),其对层站门面板施加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以及控制电机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具有:转矩检测部(51),其检测在所述双方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的电机的转矩;以及诊断部(53),其根据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Description

电梯门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中,公知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管制运转下停止的电梯的门开闭异常监视装置,其预先存储正常时的门开闭转矩或门开闭时间等,执行对地震发生后的门开闭转矩或门开闭时间等和正常时的门开闭转矩或门开闭时间等进行比较的门开闭点检运转,如果在基准楼层的门开闭诊断中没有异常,则使电梯从地震管制模式恢复,而设为各楼层门开闭诊断运转模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306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98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106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电梯中,有的电梯具有层站门闭合装置,以防止轿厢并未停靠的楼层的层站门打开。该层站门闭合装置向关门方向对层站门施加自闭合力(self-closingforce)。因此,在轿厢未停靠、轿厢门和层站门未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层站门由于某种原因而打开,层站门也能够借助于层站门闭合装置提供的自闭合力自行恢复为全闭状态。
然而,在层站门的运行损耗随着时效变化等而增大时,有可能妨碍层站门的自闭合。因此,需要检查层站门是否能够借助于由层站门闭合装置提供的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但是,在电梯的通常运转时不存在层站门单独开闭的情况,因而以往在电梯的通常运转时不能进行层站门是否能够自闭合的检查(诊断)。因此,以往在定期进行的维护点检时,需要由维修人员对所有楼层的层站门进行能否自闭合的点检,存在非常烦杂且花费功夫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中,完全没有考虑如以上所述的有关层站门的自闭合的事情,不能诊断层站门是否能够借助于由层站门闭合装置提供的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在层站门设有关闭装置的电梯中能够自动诊断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电梯门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门控制装置构成为具有:轿厢门面板,其对轿厢的出入口进行开闭;层站门面板,其对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电机,其驱动所述轿厢门面板的开闭;连接单元,其以机械方式连接所述轿厢门面板和所述层站门面板双方,使所述双方成为一体地进行开闭;闭合装置,其对所述层站门面板提供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电机,所述控制单元具有:转矩检测部,其检测在所述双方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的所述电机的转矩;以及诊断部,其根据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中发挥如下的效果:在层站门设有关闭装置的电梯中能够自动诊断层站门能否自闭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电梯门的主视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电梯门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说明电梯门开闭时所需的力(转矩)的图。
图4是说明图3所示的运行损耗的详细内容的图。
图5是说明图3所示的闭合力的详细内容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区域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并适当简化或者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图1是具有电梯门控制装置的电梯门的主视图,图2是具有电梯门控制装置的电梯门的侧视截面图,图3是说明在电梯门的开闭时所需的力(转矩)的图,图4是说明图3所示的运行损耗的详细内容的图,图5是说明图3所示的闭合力的详细内容的图,图6是示出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及/或图2中,轿厢10升降自如地配置在未图示的电梯的井道内。该轿厢10搭载利用者等在多个楼层之间于井道内进行升降。在轿厢10的正面部设有作为开口部的出入口。在该轿厢10的出入口,沿着大致水平方向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有构成左右一对的轿厢门的轿厢门面板11。
在这些轿厢门面板11的上端部分别安装有轿厢门吊架12。在这些轿厢门吊架12的上部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轿厢门滚轮13。在轿厢10的出入口的上方安装有轿厢门导轨14。该轿厢门导轨14沿着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方向大致水平地安装。轿厢门滚轮13以可转动的方式卡合在该轿厢门导轨14上。
这样,左右一对的轿厢门面板11借助于轿厢门吊架12和轿厢门滚轮13而被轿厢门导轨14吊挂着。并且,轿厢门滚轮13由轿厢门导轨14引导着在轿厢门导轨14上转动,由此左右的轿厢门面板11对轿厢10的出入口进行开闭。
在轿厢10的前面下部安装有形成轿厢10的出入口的下缘部的轿厢地坎。该轿厢地坎沿着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方向大致水平地安装。在该轿厢地坎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引导槽。在左右一对的轿厢门面板11的下端部分别安装有轿厢门导靴15。这些轿厢门导靴15滑动自如地卡合在轿厢地坎的引导槽内。
在轿厢10的轿厢门导轨14的上方设有门电机16。该门电机16配置在轿厢门导轨14的上方沿着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方向的一侧。驱动滑轮17固定在门电机16的驱动轴上。并且,在轿厢门导轨14的上方沿着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方向的另一侧安装有从动滑轮18。
环状无端的驱动传送带19绕挂在这些驱动滑轮17和从动滑轮18之间。这样,构成了门电机16的旋转驱动传递给驱动传送带19的循环移动的绕挂传动机构。
在左右一方的轿厢门面板11的轿厢门吊架12的上端分别安装有卡定部件20。这些卡定部件20中的设置在左右一对轿厢门面板11中的一个轿厢门面板11上的卡定部件20与被绕挂在这些驱动滑轮17和从动滑轮18之间的驱动传送带19的上下一方的驱动传送带19卡定。并且,设置在左右一对轿厢门面板11中的另一个轿厢门面板11上的卡定部件20与被绕挂在这些驱动滑轮17和从动滑轮18之间的驱动传送带19的上下另一方的驱动传送带19卡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门电机16的正反两方向的旋转驱动被转换为驱动传送带19的朝向两个方向的循环移动,左右一对的轿厢门面板11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将轿厢10的出入口打开/关闭。
在轿厢10的、左右一对轿厢门面板11中的任意一方轿厢门面板11的轿厢门吊架12的上方的位置处安装有轿厢门开关21。该轿厢门开关21用于检测轿厢门面板11位于全开位置或者全闭位置的情况。其中,全开位置是通过轿厢门面板11使轿厢10的出入口完全打开的位置。另外,全闭位置是通过轿厢门面板11使轿厢10的出入口完全关闭的位置。
在轿厢10停靠的楼层设有层站电梯厅30。在该层站电梯厅30的与井道之间的壁部设有作为开口部的出入口。该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设置在与停靠于该层站电梯厅30的楼层处的轿厢10的出入口相对的位置。在该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沿着大致水平方向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有构成左右一对的层站门的层站门面板31。
在这些层站门面板31的上端部分别安装有层站门吊架32。在这些层站门吊架32的上部分别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层站门滚轮33。在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的上方的井道侧的位置处安装有层站门导轨34。该层站门导轨34沿着层站门面板31的开闭方向大致水平地安装。层站门滚轮33以可转动的方式卡合在该层站门导轨34上。
这样,左右一对的层站门面板31借助层站门吊架32和层站门滚轮33被层站门导轨34吊挂着。并且,层站门滚轮33由层站门导轨34引导着在层站门导轨34上转动,由此左右的层站门面板31将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打开/关闭。
在形成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的下缘部的地面,沿着层站门面板31的开闭方向设有引导槽。在左右一对的层站门面板31的下端部分别安装有层站门导靴35。这些层站门导靴35滑动自如地卡合在设于层站电梯厅30的出入口的下缘部的引导槽内。
在各个轿厢门面板11的井道侧的面与层站门面板31的井道侧的面上设有连接装置40。该连接装置40由轿厢侧板41和层站侧滚轮42构成。轿厢侧板41是在轿厢门面板11的井道侧的面上向井道侧突出设置的一对板。层站侧滚轮42具有在棒状部件的末端安装的滚轮,该棒状部件在层站门面板31的井道侧的面上向井道侧突出设置。轿厢侧板41和层站侧滚轮42被配置在当轿厢10停靠于层站电梯厅30的楼层时彼此相对的位置处。
在轿厢10停靠于层站电梯厅30的楼层时,连接装置40的轿厢侧板41与层站侧滚轮42卡合,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以机械方式连接。并且,在轿厢门面板11借助门电机16的动力而开闭时,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联动而成为一体地进行开闭。
在层站门设有尤其如图1所示的层站门闭合装置36。该层站门闭合装置36用于对层站门面板31提供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self-closing force)。层站门闭合装置36始终向关门方向对层站门面板31施加预定大小的自闭合力。
因此,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未通过连接装置40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31依靠由层站门闭合装置36施加给层站门面板31的自闭合力而自行关门。
另外,与层站门一样,对于轿厢的门也设有未图示的轿厢门闭合装置。该轿厢门闭合装置对轿厢门面板11提供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另外,轿厢门原则上是借助门电机16的驱动力而开闭,因而不必一定要设置轿厢门闭合装置。
尤其如图2所示,在轿厢10的天花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轿厢门控制装置50。轿厢门控制装置50通过控制门电机16的动作,控制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动作。
轿厢门控制装置50根据来自轿厢门开关21的检测信号和来自在门电机16设置的未图示的脉冲编码器的信号,掌握轿厢门面板11的位置。另外,脉冲编码器生成与门电机16的旋转量对应的脉冲信号并进行输出。并且,根据这样掌握的轿厢门面板11的位置,控制门电机16的动作。
轿厢门控制装置50通过通信线缆与控制盘60连接。控制盘60整体控制电梯的运转,相当于轿厢门控制装置50的上位装置。轿厢门控制装置50根据来自控制盘60的指令,控制轿厢门的开闭。
尤其如图1所示,轿厢门控制装置50具有转矩检测部51、存储部52和诊断部53。转矩检测部51根据从轿厢门控制装置50向门电机16输出的电流值和来自脉冲编码器的信号,检测在电梯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的门电机16的转矩。存储部52存储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转矩的值。
诊断部53根据存储在存储部中的开门时及/或关门时的转矩的值,诊断由层站门闭合装置36提供给层站门面板31的自闭合力有无异常。另外,该诊断部53的诊断也能够直接使用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转矩值进行,而不使用在存储部中存储的信息。
参照图3~图5,说明由诊断部53根据开门时及/或关门时的门电机16的转矩值进行的、层站门闭合装置36的诊断的原理。图3是说明电梯的门开门/关门时所需的力(转矩)的图。
图3的(a)是示意性说明电梯的门在开门时所需的力(转矩)的图。在该图3的(a)中,横轴用开门率(%)表示门的位置。开门率0%表示门全闭的状态,开门率100%表示门全开的状态。在该图3的(a)中,关于纵轴示出的开门力,是将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力设为正。
作为构成电梯门开门时所需的力(转矩)的要素,有图3的(a)所示的(1)运行损耗、(2)闭合力(自闭合力)及(3)驱动力这三个。开门时所需的力(开门力)是(1)运行损耗、(2)闭合力(自闭合力)及(3)驱动力的总和。
(1)运行损耗主要是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移动时作用于它们的摩擦力。运行损耗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4的(a)示出电梯门开门时的运行损耗的详细内容。
如该图4的(a)所示,电梯门开门时的运行损耗是(1-1)轿厢门的运行损耗和(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相加而得到的。这些运行损耗能够视为始终是固定的,而与轿厢的位置无关。因此,如图3的(a)所示,电梯门开门时的运行损耗取与门的位置无关的固定的值。
(2)闭合力是由层站门闭合装置36及(如果具备时的)轿厢门闭合装置作用于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的力。闭合力作用于门的关门方向。即,在门开门时,闭合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图5的(a)示出电梯门开门时的闭合力的详细内容。这样,由层站门闭合装置36施加的闭合力(2-2)被设定为与门的位置无关的固定值。另一方面,以门越接近全闭位置时越大、门越接近全开位置时越小的方式,设定由轿厢门闭合装置施加的闭合力(2-1)。
具体而言,来自轿厢门闭合装置的闭合力(2-1)在开门率为0%时达到最大。并且,随着开门率增大而减小,在开门率达到40%时处于基本为0的状态。因此,作为(2-1)与(2-2)之和的(2)闭合力如图3的(a)所示,在开门率为0%时取最大值,随着开门率增大而减小,在开门率为40%-100%的范围内成为基本固定的值。
(3)驱动力是使轿厢门面板11及层站门面板31加速或者减速所需的力。因此,驱动力是根据轿厢门面板11及层站门面板31的质量和加速度或者减速度而决定的。换个角度来讲,该驱动力可以说是作用于轿厢门面板11及层站门面板31的惯性力。驱动力在加速时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减速时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
因此,如图3的(a)所示,在开始开门、门加速的开门率为0%到20%前后的范围内,电梯门开门时的驱动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为了结束开门而使门减速的开门率为80%前后到100%前后的范围内,驱动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并且,在门大致匀速移动的开门率20%前后到80%前后的范围内,驱动力大致为0。
图3的(b)是示意性示出电梯门关门时所需的力(转矩)的图。在该图3的(b)中,与图3的(a)一样,横轴用开门率(%)表示门的位置。在该图3的(b)中,关于纵轴的关门力,将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力设为正。
作为构成电梯门关门时所需的力(转矩)的要素与开门时一样有图3的(b)所示的(1)运行损耗、(2)闭合力(自闭合力)及(3)驱动力这三个。但是,(2)闭合力与门的移动方向无关地作用于使门关门的方向,因此在关门时,(2)闭合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关门时所需的力(关门力)是从(1)运行损耗与(3)驱动力之和减去(2)闭合力而得到的力。
(1)运行损耗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图4的(b)示出电梯门关门时的运行损耗的详细内容。这样,电梯门关门时的运行损耗是(1-1)轿厢门的运行损耗和(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相加而得到的。这些运行损耗能够视为始终是固定的,与门的位置无关。因此,如图3的(b)所示,电梯门关门时的运行损耗是固定的,与门的位置无关。
(2)闭合力作用于门的关门方向。即,在关门时,闭合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图5的(b)示出电梯门关门时的闭合力的详细内容。这样,由层站门闭合装置36施加的闭合力(2-2)的大小被设定为与门的位置无关的固定值。另一方面,由轿厢门闭合装置施加的闭合力(2-1)的大小被设定为:在开门率为0%时取最大值、并随着开门率增大而减小,在开门率达到40%以上时处于大致0的状态。
因此,如图3的(b)所示,(2)闭合力的大小在开门率为0%时取最大值,并随着开门率增大而减小,在开门率为40%-100%的范围内成为基本固定的值。(2)闭合力的方向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因而在表示关门力的纵轴上,(2)闭合力始终为负值。
(3)驱动力是使轿厢门面板11及层站门面板31加速或者减速所需的力。因此,该驱动力在加速时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减速时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
因此,如图3的(b)所示,在开始关门、门加速的开门率为100%到80%前后的范围内,电梯门关门时的驱动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为了结束关门而使门减速的开门率为20%前后到0%前后的范围内,驱动力作用于与门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并且,在门大致匀速移动的开门率为80%前后到20%前后的范围内,驱动力大致为0。
如上所述,电梯门的开闭所需的力由(1)运行损耗、(2)闭合力及(3)驱动力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2)闭合力和(3)驱动力通常在进行了电梯的安装后其大小由于持续运用电梯而大幅变化的情况比较少见。另一方面,(1)运行损耗容易由于持续运用电梯而增大。
在此,需要使图5所示的(2-2)层站的闭合装置的力大于图4所示的(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以便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通过连接装置40进行的连接脱开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31自行关门。因此,可以说尤其是由于(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随着时间变化而增大,层站门面板31不能自闭合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轿厢门控制装置50按照以下所述,根据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通过连接装置40而连接的状态下的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所需的门电机16的转矩,估计(1)运行损耗的大小,根据该估计出的(1)运行损耗的大小,进行是否是层站门面板31能够通过层站门闭合装置36而自行关门的状态的诊断。
首先,转矩检测部51检测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通过连接装置40而连接的状态下的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下所需的门电机16的转矩。此时,通过使开门动作及/或关门动作中的门的加速度及减速度尽量小,能够减小(3)驱动力,而忽略(3)驱动力的影响。
接着,诊断部53通过对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转矩值减去(2)闭合力(基于开门时的转矩值的情况)或者加上(2)闭合力(基于关门时的转矩值的情况),能够得到(1)运行损耗的估计值。这是因为,如前面所述,通过使开门动作及/或关门动作中的门的加速度及减速度尽可能的小,而能够忽略(3)驱动力的影响。另外,关于其中的(2)闭合力,预先求出其大小并存储在例如存储部52中。
并且,诊断部53通过将这样估计出的(1)运行损耗的大小与预先设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进行是否是层站门面板31能够通过层站门闭合装置36而自行关门的状态的诊断。该诊断能够在轿厢10停靠的各个楼层分别进行。
在诊断部53诊断为不是层站门面板31能够通过层站门闭合装置36而自行关门的状态(自闭合力异常)的情况下,轿厢门控制装置50向控制盘60发送自闭合力异常信号。在该自闭合力异常信号中包含与被诊断为自闭合力异常的楼层有关的信息。
控制盘60具有通知部61和显示部62(图2)。通知部61由例如扬声器等鸣响装置构成。在控制盘60接收到来自轿厢门控制装置50的自闭合力异常信号时,控制盘60的通知部61利用语音及/或蜂鸣声等,将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发生异常的情况通知给维修人员等。
显示部62由例如多个LED及/或液晶显示器等构成。在控制盘60接收到来自轿厢门控制装置50的自闭合力异常信号时,控制盘60的显示部62显示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发生异常的情况。并且,显示部62也一并显示与被诊断为自闭合力异常的楼层有关的信息。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动作,参照图6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如前面所述,在根据门电机16的转矩值估计运行损耗时,优选尽量减小开门/关门动作中的门面板的加速度及减速度。但是,如果在乘客实际正在利用电梯的状况下减小开门/关门时的加速度及减速度,则有可能导致运转效率变差等。
因此,在此准备用于实施根据门电机16的转矩值诊断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专用的运转模式即自我诊断模式。并且,控制盘60在通常运转模式和自我诊断模式之间进行电梯的运转模式的切换。
首先,在步骤S1中,控制盘60判定当前的状况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切换为自我诊断模式的切换条件。作为切换为自我诊断模式的切换条件,具体地讲,例如可以考虑当前为夜间时间段且在规定时间以上的时间内没有乘客利用电梯的情况、或者从前一次的自我诊断起经过了规定期间的情况等。
在该步骤S1中,如果判定为满足切换为自我诊断模式的切换条件、能够进行自闭合力的自我诊断,则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S2。在该步骤S2中,控制盘60将电梯的运转模式切换为自我诊断模式。并且,考虑到轿厢10内有乘客的情况,控制盘60进行催促轿厢10内的乘客下梯的动作(下梯引导)。具体而言,例如使轿厢10内的照明灭灯、或在轿厢10内进行催促下梯的广播,由此进行该下梯引导。
在接下来的步骤S3中,控制盘60使轿厢10向作为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诊断对象的楼层移动。并且,进入步骤S4,控制盘60向轿厢门控制装置50发送能否自闭合诊断用的开门指令。接收到该能否自闭合诊断用的开门指令的轿厢门控制装置50驱动门电机16,使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开门。
此时,轿厢门控制装置50控制门电机16,使得尽可能减慢开门动作中的门的移动速度,并且尽可能减小门的加速度及减速度,而且使其成为相同的大小。另外,此处所讲的“尽可能减小”是表示使门的移动速度以及门的加速度和减速度各自的大小成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下。
在该步骤S4的门的开门过程中,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通过门电机16的驱动而产生的转矩。并且,在步骤S5中,轿厢门控制装置50根据来自轿厢门开关21的检测信号,确认门是否已全开。在门尚未全开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4。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确认到门已全开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在该步骤S6中,存储部52存储在步骤S4的开门动作中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数据(转矩值)。在该步骤S6之后,进入步骤S7。
在步骤S7中,诊断部53根据在步骤S6中存储于存储部52中的数据(转矩值),进行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在该能否自闭合诊断中,诊断部53首先对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开门所需的转矩减去预先存储于存储部52中的闭合力,由此计算运行损耗的估计值。
然后,诊断部53判定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的估计值是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值以上。并且,在运行损耗的估计值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异常。另一方面,在运行损耗的估计值小于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自闭合力没有异常。
在该步骤S7之后,返回步骤S1,反复执行以上叙述的一系列的处理。并且,如果对所有的诊断对象楼层结束了能否自闭合的诊断,则控制盘60使电梯的运转模式恢复为通常运转模式。
另外,在该图6的流程图中说明了根据门的开门时的转矩进行能否自闭合诊断的情况,但同样也能够根据门的关门时的转矩进行能否自闭合诊断。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具有:作为连接单元的连接装置40,其以机械方式连接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使所述双方成为一体进行开闭;作为闭合装置的层站门闭合装置36,其对层站门面板施加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以及作为控制单元的轿厢门控制装置50,其控制用于驱动轿厢门面板11的开闭的电机。
并且,控制单元(轿厢门控制装置50)具有:转矩检测部,其检测在所述双方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的电机的转矩;以及诊断部,其根据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连接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是否能够依靠闭合装置的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因此,在层站门设有闭合装置的电梯能够自动诊断层站门能否自闭合。并且,在能够延长维修人员的维修周期的基础上,还能够尽早发现与层站门的自闭合有关的故障的发生。
另外,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中,控制单元(轿厢门控制装置50)在用于诊断层站门面板能否自闭合的自我诊断模式下,以使所述双方的加速度及减速度的大小成为预定值以下的方式进行开门及/或关门,转矩检测部检测在所述自我诊断模式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的电机的转矩。
因此,能够将构成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的电机的转矩的成分中、源于所述双方的惯性力的成分减小至能够忽略的程度,能够简化诊断部的处理,维持诊断精度。
另外,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中还具有通知部及/或显示部,它们是在由诊断部判定为层站门面板不能自闭合的情况下通知及/或显示该情况的单元。因此,在检测出层站门的自闭合异常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情况尽早通知给维修人员等。
实施方式2
图7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是示出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2是在前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根据门在开门时所需的转矩及在关门时所需的转矩这双方进行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诊断。
将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3的(a)开门时所需的力和(b)关门时所需的力进行比较,可知这些力具有如下的关系:(1)运行损耗是大小和正负双方都相同,(2)闭合力及(3)驱动力虽然大小相等但是正负相反。
因此,通过施加开门时所需的力和关门时所需的力,(2)闭合力及(3)驱动力彼此相互抵消掉,因而仅剩下(1)运行损耗(准确地讲,由此得到的是开门时的运行损耗与关门时的运行损耗之和。在如前面所述开门时的运行损耗与关门时的运行损耗相同的情况下,再除以2即可得到开门时或者关门时的运行损耗。即,开门时所需的力和者关门时所需的力的相加后的平均成为运行损耗)。
根据这种原理,在自我诊断模式下,轿厢门控制装置50首先通过转矩检测部51检测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被连接装置40连接的状态下在开门时所需的门电机16的转矩。并且,将检测出的开门时的转矩值存储在存储部52中。
然后,轿厢门控制装置50通过转矩检测部51检测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被连接装置40连接的状态下在关门时所需的门电机16的转矩。并且,将检测出的关门时的转矩值存储在存储部52中。
在这样检测完成开门时和关门时这双方的情况下的转矩后,诊断部53运算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开门时的转矩值和关门时的转矩值的相加后的平均,计算出运行损耗。并且,诊断部53通过将这样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的大小与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由此进行是否是层站门面板31能够通过层站门闭合装置36而自行关门的状态的诊断。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在诊断中不使用闭合力的值。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预先在存储部52中存储闭合力,而在该实施方式2中不需要预先在存储部52中存储闭合力。
并且,关于驱动力同样,由于使用开门时和关门时的转矩检测结果进行抵消,因而也不需要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诊断时尽可能地减小门的加速度和减速度。因此,与专用的自我诊断模式无关,在通常运转模式下也能够进行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诊断。但是,从防备预测之外的事件等的角度考虑,优选在将运转模式切换为自我诊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层站门能否自闭合的诊断。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动作,参照图7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在该图7中示出了在自我诊断模式下进行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的情况。
该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1~步骤S6的各个步骤的内容分别与图6的步骤S1~步骤S6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步骤S6之后的步骤S11中,此次控制盘60向轿厢门控制装置50发送能否自闭合诊断用的关门指令。接收到该能否自闭合诊断用的关门指令的轿厢门控制装置50使门电机16进行驱动,而使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关门。
在该步骤S11的门的开门过程中,转矩检测部51检测通过门电机16的驱动而产生的转矩。并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12中,轿厢门控制装置50根据来自轿厢门开关21的检测信号,确认门是否已全闭。在门尚未全闭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1。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确认到门已全闭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3。在该步骤S13中,存储部52存储在步骤S4的关门动作中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数据(转矩值)。在该步骤S13之后,进入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诊断部53根据在步骤S6及步骤S13中存储于存储部52中的数据(转矩值),进行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在该能否自闭合诊断中,诊断部53首先运算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门在开门时所需的转矩、和存储于存储部52中的门在关门时所需的转矩的相加后的平均,由此计算运行损耗。
接着,诊断部53判定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的估计值是否为预定的基准值以上。并且,在运行损耗为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异常。另一方面,在运行损耗小于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诊断对象楼层的层站门的自闭合力没有异常。
在该步骤S14之后,返回步骤S1,反复执行以上叙述的一系列的处理。并且,如果对所有的诊断对象楼层结束了能否自闭合的诊断,则控制盘60使电梯的运转模式恢复为通常运转模式。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是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转矩检测部检测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这两种情况下的电机的转矩,诊断部将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开门时的转矩和关门时的转矩相加,由此计算所述双方的运行损耗,根据该计算出的运行损耗,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连接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是否能够依靠自闭合力而自闭合。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还能够提高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的精度。
实施方式3
图8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图,是示出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3是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在多个楼层进行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并且,通过将在多个楼层中的开门及/或关门所需的力进行比较,求出多个楼层之间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差异,该差异也在层站门的自闭合异常的判定中使用。
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构成在轿厢门面板11和层站门面板31被连接装置40连接的状态下开门/关门所需的力的(1)运行损耗(图3),由(1-1)轿厢门的运行损耗和(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图4)构成。
在此,在比较多个楼层中各个楼层的(1)运行损耗的情况下,多个楼层之间的(1)运行损耗的差异与这些楼层之间的(1-2)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差异相等。其理由是因为即使是不同的楼层,轿厢10也始终是相同的,因而(1-1)轿厢门的运行损耗始终是相同的。
因此,诊断部53将根据在多个楼层检测出的开门及/或关门所需的转矩而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相互比较,由此求出各个楼层之间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差异。然后,根据所求出的各个楼层之间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差异,求出多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
这样求出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可以认为是随着时间经过而形成的运行损耗的恶化的影响最小的状态下的运行损耗的值。因此,通过以该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为基准评价各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大小,能够判定各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恶化的发展程度。
并且,根据如上所述的原理,在各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与多个楼层中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之间的差异为预定的容许值以上的情况下,诊断部53也判定为层站门的自闭合有问题。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动作,参照图8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在该图8中示出了以实施方式1的结构为基础构成该实施方式3的示例。
该图8的流程图的步骤S1~步骤S7的各个步骤的内容分别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6的步骤S1~步骤S7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步骤S7之后的步骤S21中,表示在将与刚刚进行了能否自闭合诊断的楼层不同的楼层设定为诊断对象的楼层后,进行步骤S3~步骤S7的诊断。一面改变诊断对象楼层一面反复执行该步骤S21,一直到对所有的诊断对象楼层进行了能否自闭合诊断为止。并且,在结束所有的诊断对象楼层的能否自闭合诊断后,进入步骤S22。
在步骤S22中,诊断部53将根据在多个楼层检测出的开门所需的转矩而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相互比较。接着,诊断部53根据该比较的结果求出多个楼层中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并且,诊断部53以该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最小值为基准,进行各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大小的评价和各个楼层的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在该步骤S22之后返回步骤S1。
另外,在层站门闭合装置36的闭合力因每个楼层而不同的情况下,在预先校正了相应量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楼层中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比较及评价。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是在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转矩检测部检测多个楼层的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中的至少一种情况下的电机的转矩,诊断部根据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多个楼层的转矩计算层站门面板的运行损耗,根据该计算出的运行损耗,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是否能够依靠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此外还根据单独的层站门面板的运行损耗评价进行层站门面板的能否自闭合诊断,能够有望提高诊断精度。
实施方式4
图9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图,是示出电梯门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4是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预先存储所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的历史记录,在层站门的自闭合异常的判定中也使用相同楼层的运行损耗的时效变化。
因此,存储部52按照各个楼层存储由诊断部53计算出的运行损耗的值的历史记录。并且,诊断部53对于某个同一楼层,根据由此次检测出的转矩计算出的运行损耗、与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该楼层的过去的运行损耗的比较,诊断该楼层的层站能否自闭合。
在该诊断中,例如在此次的运行损耗比前一次的运行损耗增加了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此次的运行损耗比规定期间前的运行损耗增加了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及/或此次的运行损耗比最开始的运行损耗增加了预定的基准值以上的情况下等,诊断部53判定为该楼层的层站的自闭合存在问题。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动作,参照图9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在该图8中示出了以实施方式3的结构为基础构成该实施方式4的示例。
该图9的流程图的步骤S1~步骤S7的各个步骤的内容分别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6的步骤S1~步骤S7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步骤S7之后的步骤S31中,存储部52存储在步骤S7的诊断处理中计算出的当前的诊断对象楼层的运行损耗的值。在该步骤S31之后进入步骤S21。图9的步骤S21及步骤S22的内容分别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图8的步骤S21及步骤S22相同。但是,在步骤S21反复执行的是步骤S3~步骤S31的处理。
在步骤S22之后的步骤S32中,诊断部53对于各个楼层,根据在此次的自我诊断模式下计算出的运行损耗与存储在存储部52中的该楼层的过去的运行损耗的比较,诊断层站的能否自闭合。如前面所述,该诊断时的基准能够采用与前一次的运行损耗的比较、与规定期间前的运行损耗的比较等各种基准。在步骤S32之后返回步骤S1。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是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控制单元(轿厢门控制装置50)还具有存储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的历史记录的存储部。并且,诊断部根据存储在存储部中的转矩的历史记录,判定在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未连接的状态下层站门面板是否能够依靠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还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时效性的运行损耗的增大,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精度。
实施方式5
图10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图,是说明电梯门控制装置的诊断区域的一例的图。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5是在前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一种结构中,将开门及关门时的门的位置分割成多个区域,按照各个区域进行层站门的能否自闭合诊断。
即,如图10示例的那样,将从全闭位置(关门率0%)到全开位置(开门率100%)的范围分割成多个诊断区域。在此,例如进行5等分而分割成5个诊断区域。具体而言,这些诊断区域是指关门率0-20%的区域、关门率20-40%的区域、关门率40-60%的区域、关门率60-80%的区域以及关门率80-100%的区域这5个区域。
转矩检测部51在门的开门以及/或者关门时对于开门率0%~100%的全部范围检测门电机16的转矩。诊断部53根据由转矩检测部51检测出的转矩计算门的运行损耗。在此,通过采用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比较多个楼层的运行损耗的方法,能够提取运行损耗中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变化量。
诊断部53对于这样提取出的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变化量,按照各个诊断区域判定是否超过预定的阈值。例如,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示出开门时的图10的(a)中,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变化量在哪个诊断区域中都没有超过阈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诊断部53判定为层站门能够自闭合。
与此相对,在示出关门时的图10(b)的示例中,在开门率40-60%的诊断区域(分割3)中,即使是在诊断区域中,层站门的运行损耗的变化量也超过阈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诊断部53判定为在开门率40-60%的诊断区域中层站门的自闭合发生异常。
当诊断部53在一个以上的诊断区域中诊断为不是层站门面板31能够通过层站门闭合装置36而自行关门的状态(自闭合力异常)的情况下,轿厢门控制装置50向控制盘60发送自闭合力异常信号。在该自闭合力异常信号中,除与发生自闭合力异常的楼层有关的信息以外,还包含与发生了该异常的诊断区域有关的信息。
在控制盘60接收到来自轿厢门控制装置50的自闭合力异常信号时,通知部61通知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发生异常的情况,显示部62显示层站门的自闭合力发生异常的情况。此时,显示部62除显示与发生了自闭合力异常的楼层有关的信息以外,也一并显示与发生了自闭合力异常的诊断区域有关的信息。
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相同,因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控制装置是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结构中,诊断部根据由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多个楼层的转矩,按照将从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的全开位置到全闭位置的范围分割得到的多个诊断区域的每一个,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是否能够依靠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检测出层站门的自闭合异常的情况下,还能够得到有关在哪个位置层站门的自闭合受到妨碍的信息。因此,维修人员在现场进行维修时,能够容易判定需要特别关注的部位,能够削减维修所需工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电梯门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对层站门面板施加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的层站门闭合装置,并且在通过连接装置将轿厢门面板和层站门面板双方以机械方式连接起来的状态下,通过电机使轿厢门面板移动,由此使所述双方成为一体而开闭。
标号说明
10轿厢;11轿厢门面板;12轿厢门吊架;13轿厢门滚轮;14轿厢门导轨;15轿厢门导靴;16门电机;17驱动滑轮;18从动滑轮;19驱动传送带;20卡定部件;21轿厢门开关;30层站电梯厅;31层站门面板;32层站门吊架;33层站门滚轮;34层站门导轨;35层站门导靴;36层站门闭合装置;40连接装置;41轿厢侧板;42层站侧滚轮;50轿厢门控制装置;51转矩检测部;52存储部;53诊断部;60控制盘;61通知部;62显示部。

Claims (6)

1.一种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该电梯门控制装置具有:
轿厢门面板,其对轿厢的出入口进行开闭;
层站门面板,其对层站的出入口进行开闭;
电机,其驱动所述轿厢门面板的开闭;
连接单元,其以机械方式连接所述轿厢门面板和所述层站门面板双方,使所述双方成为一体地进行开闭;
闭合装置,其对所述层站门面板提供关门方向的自闭合力;以及
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电机,
所述控制单元具有:
转矩检测部,其检测在所述双方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的所述电机的转矩;以及
诊断部,其根据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所述诊断部将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开门时的转矩和关门时的转矩相加,由此计算所述双方的运行损耗,根据该计算出的运行损耗,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在用于诊断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自闭合的自我诊断模式下,以使所述双方的加速度及减速度的大小为预定值以下的方式进行开门及关门,
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所述自我诊断模式下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的所述电机的转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多个楼层中的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的所述电机的转矩,
所述诊断部根据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多个楼层中的转矩计算所述层站门面板的运行损耗,根据该计算出的运行损耗,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具有存储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转矩的历史记录的存储部,
所述诊断部根据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的转矩的历史记录,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多个楼层中的所述双方在开门时及关门时的所述电机的转矩,
所述诊断部根据由所述转矩检测部检测出的多个楼层中的转矩,针对将所述双方的从全开位置到全闭位置的范围分割得到的多个诊断区域中的每一个,判定在所述双方未被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层站门面板能否依靠所述自闭合力而自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门控制装置还具有在由所述诊断部判定为所述层站门面板不能自闭合时进行所述层站门面板不能自闭合的情况的通知及显示中的至少一方的单元。
CN201380074443.9A 2013-03-12 2013-03-12 电梯门控制装置 Active CN1050262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6799 WO2014141384A1 (ja) 2013-03-12 2013-03-12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の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299A CN105026299A (zh) 2015-11-04
CN105026299B true CN105026299B (zh) 2017-03-08

Family

ID=51536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4443.9A Active CN105026299B (zh) 2013-03-12 2013-03-12 电梯门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58351B2 (zh)
JP (1) JP5994926B2 (zh)
KR (1) KR101700554B1 (zh)
CN (1) CN105026299B (zh)
DE (1) DE112013006825B4 (zh)
WO (1) WO2014141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0291A (ja) * 2016-10-26 2018-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US11724910B2 (en) 2018-06-15 2023-08-15 Otis Elevator Company Monitoring of conveyance system vibratory signatures
JP7132025B2 (ja) * 2018-08-10 2022-09-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判定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08792900B (zh) * 2018-08-31 2024-04-23 苏州市康鼎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事故率低的升降作业平台
US11679960B2 (en) 2018-09-21 2023-06-20 Inventio Ag Elevator car, elevator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levator system and door drive
WO2021140556A1 (ja) * 2020-01-07 2021-07-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方法
EP4185550A4 (en) 2020-07-21 2023-08-16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DOOR CONTROL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5988A (zh) * 2011-05-19 2012-11-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CN102862903A (zh) * 2011-07-08 2013-0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门的点检装置和电梯门的点检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2158A (en) * 1987-01-20 1989-05-23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Elevator system having microprocessor-based door operator
JPH07106861B2 (ja) * 1989-12-15 1995-1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JP2504257B2 (ja) * 1990-02-16 1996-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KR940009414B1 (ko) * 1990-06-15 1994-10-13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제어장치
US5373120A (en) * 1993-03-10 1994-12-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Linear door motor system for elevators
DE59408176D1 (de) * 1994-01-28 1999-06-02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Bewegung von Türen
JP3883611B2 (ja) * 1996-07-03 2007-0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ドア制御装置
US5760350A (en) * 1996-10-25 1998-06-02 Otis Elevator Company Monitoring of elevator door performance
US5780787A (en) * 1996-10-31 1998-07-14 Otis Elevator Company Monitoring of manual elevator door systems
US5817993A (en) * 1996-11-27 1998-10-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Monitoring of elevator door reversal data
FI20002390A0 (fi) * 2000-10-30 2000-10-30 Kone Corp Menetelmä hissin automaatioven kunnon valvomiseksi
US6508332B2 (en) * 2000-11-15 2003-01-21 Fujitec America, Inc.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mechanism
WO2003080495A1 (de) * 2002-03-27 2003-10-02 Inventio Ag Schachtüberwachungssystem für aufzug
JP2005126176A (ja) * 2003-10-22 2005-05-19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開閉診断装置
FI116132B (fi) * 2004-01-23 2005-09-30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automaattioven kunnonvalvontaan
JP4907097B2 (ja) 2005-04-19 2012-03-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801458B2 (ja) * 2006-02-07 2011-10-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5090650B2 (ja) * 2006-02-28 2012-12-05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閉異常監視装置
JP5284185B2 (ja) * 2009-06-08 2013-09-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点検装置及びドア点検方法
JP5585218B2 (ja) * 2010-06-01 2014-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CN103282300B (zh) * 2011-01-06 2015-03-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控制系统
JP5764839B2 (ja) * 2011-05-19 2015-08-1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EP2803615B1 (en) * 2013-05-17 2019-01-23 KONE Corporatio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dition monitoring of automatic do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5988A (zh) * 2011-05-19 2012-11-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CN102862903A (zh) * 2011-07-08 2013-0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门的点检装置和电梯门的点检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00554B1 (ko) 2017-01-26
KR20150127663A (ko) 2015-11-17
DE112013006825T5 (de) 2015-12-10
JP5994926B2 (ja) 2016-09-21
DE112013006825B4 (de) 2020-02-13
US20160009528A1 (en) 2016-01-14
CN105026299A (zh) 2015-11-04
WO2014141384A1 (ja) 2014-09-18
US9758351B2 (en) 2017-09-12
JPWO2014141384A1 (ja)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299B (zh) 电梯门控制装置
US9586790B2 (en) Monitoring operating condition of automatic elevator door
CN104291174B (zh) 电梯门的诊断装置和电梯门的诊断方法
ES2337472T3 (es) Disposicion de ascensor.
FI118684B (fi)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hissin jarrujen kunnon testaamiseksi
JP560261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502122B (zh) 电梯检查装置
JP200922099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診断装置
CN108016963A (zh) 防扒门装置的自动测试
JP595070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およびドア診断方法
WO2015126378A1 (en) Elevator tension member stiffness estimation and monitoring
CN107406221A (zh) 用于控制电梯轿厢的系统和方法
CN106467266A (zh) 门控制装置及电梯装置
JP630444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診断装置
CN101016131B (zh) 电梯控制装置
JP609501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528418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点検装置及びドア点検方法
JP6708304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2660948A (zh) 使用轿厢内相机的基于电梯状况的维护
CN206680022U (zh)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N100469678C (zh)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US20230073673A1 (en) Multi-car elevator control device
CZ2010353A3 (cs) Výtahové zarízení
JP2009029551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並びに既設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JP2018052679A (ja)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