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3785B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3785B
CN105023785B CN201510186248.6A CN201510186248A CN105023785B CN 105023785 B CN105023785 B CN 105023785B CN 201510186248 A CN201510186248 A CN 201510186248A CN 105023785 B CN105023785 B CN 105023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ponent
action
aforesaid operations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862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3785A (zh
Inventor
山中乡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i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677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788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3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3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压开关。是操作部件和动作部件单独动作的结构,构成能够根据操作部件的位置掌握开关的状态的按压开关。按压开关将操作部件和动作部件通过壳体支承,具备将操作部件向突出方向施力的第1弹簧、和将动作部件向接近于操作部件的方向施力的第2弹簧。该按压开关具备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将操作部件保持在操作区域的中间的操作中间位置,并将动作部件保持在动作区域的中间的动作中间位置。

Description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压开关,详细地讲,涉及将操作部件推入而将操作状态机械地保持的结构的开关。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按压开关,在特开2007-323829号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具备相对于箱形的壳体上下移动自如的键顶和滑块,具备将键顶向突出方向施力的弹簧和将滑块向与键顶抵接的方向施力的弹簧,具备随着滑块的动作而被操作的开关触点,具备将滑块锁止的锁止机构。
在该特开2007-323829号中,锁止机构由形成在滑块上的心型的凸轮槽、和一端向该凸轮槽卡入的钩销构成。由此在将键顶推压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来自键顶的推压力而滑块动作,开关触点成为导通状态,通过锁止机构将滑块保持在锁止位置,键顶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向非操作位置复原。
此外,在特开2007-103201号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具备相对于壳体移动自如且被向突出方向弹簧施力的可动部件,具备与可动部件连动的开关元件,具备将可动部件锁止在规定位置的锁止机构。
在该特开2007-103201号中,可动部件被弹簧向突出方向施力,作为锁止机构,具备形成在可动部件上的心型凸轮槽和向该凸轮槽插入的锁止部件而构成。
在特开2007-323829号、特开2007-103201号所示的按压开关中,在通过推动操作例如达到ON状态后,维持ON状态,通过再次的推动操作切换为OFF状态,维持OFF状态。为了实现这样的动作,具备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具有心型的凸轮槽和向该凸轮槽卡入的部件。
在如特开2007-323829号所记载那样、被人为操作的键顶和具有开关触点的滑块独立动作的结构中,在将键顶推动操作后,不论开关的状态如何,键顶都向原来的位置复原。由此,根据键顶的位置不能掌握开关的状态。因此,在该特开2007-323829号中,构成为,通过对应于开关的状态将键顶的内部的LED切换为点灯或灭灯,能够掌握开关的状态。
但是,在如特开2007-323829号所记载那样、将开关的状态通过LED的点灯和灭灯报告的结构中,由于在开关内需要控制LED的电路,所以零件件数增大,还可以想到在LED或电路故障的情况下不能掌握开关的状态,有改善的余地。
相对于此,在特开2007-103201号的结构中,被人为操作的可动部件的位置对应于开关的状态,但如专利文献1那样,不能适用于键顶和滑块单独动作的结构。
在如特开2007-323829号那样、被人为操作的键顶和具有开关触点的滑块单独动作的按压开关中,也希望能够根据键顶的位置掌握开关的状态。但是,为了保持键顶的位置以反映开关的状况,除了用来保持滑块的位置的锁止机构以外,还需要用来保持操作部件的位置的锁止机构。这从导致零件件数的增加的观点看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被人为操作的操作部件和与开关部联动的动作部件单独动作的结构中,将能够根据操作部件的位置掌握开关的状态的按压开关合理地构成。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按压开关具备操作部件、动作部件、开关部和壳体,所述操作部件通过人为操作而沿着操作直线移动,所述动作部件通过来自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而沿着上述操作直线移动,所述开关部成为与上述动作部件的动作位置对应的导通状态,所述壳体支承上述操作部件、上述动作部件和上述开关部;所述按压开关具备第1施力机构、第2施力机构和保持机构,所述第1施力机构将上述操作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施力,所述第2施力机构将上述动作部件向接近于上述操作部件的方向施力,所述保持机构能够将上述操作部件保持在操作区域的中间的操作中间位置且能够将上述动作部件保持在动作区域的中间的动作中间位置;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凸轮槽和卡合部件,所述凸轮槽形成在上述动作部件上且为心型,所述卡合部件其基端部被上述壳体支承,通过卡合端部卡入到上述凸轮槽中,随着上述动作部件的往复动作而上述卡合端部沿着上述凸轮槽移动;并且,在上述凸轮槽的路径中形成动作保持部,在上述操作部件上形成操作保持部而构成所述按压开关,通过上述卡合端部与所述动作保持部卡合而将上述动作部件保持在上述动作中间位置,在上述卡合端部摆动到从上述动作保持部脱开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该卡合端部与所述操作保持部卡合而将上述操作部件保持在上述操作中间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动作部件被保持机构保持在动作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操作部件成为非保持状态而通过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其移动到突出端。然后,在将操作部件推入操作的情况下,保持机构对动作部件的保持被解除,能够使动作部件通过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移动到突出位置,并通过保持机构将操作部件保持在操作中间位置。
即,开关部与动作部件联动,在该动作部件被保持机构保持的状态下,操作部件处于突出端,在动作部件的保持被解除的状态下,操作部件处于被推入的位置。
因而,在被人为操作的操作部件和与开关部联动的动作部件单独动作的结构中,合理地构成了能够根据操作部件的位置掌握开关的状态的按压开关。
本发明也可以是,在通过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而上述动作部件达到推压侧的动作端、然后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与上述动作保持部卡合,上述动作部件克服由上述第2施力机构带来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上述动作中间位置;在随着由上述操作部件的下个推入操作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动作而上述卡合端部通过摆动从上述动作保持部脱离、然后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卡合端部与上述操作保持部卡合,上述操作部件克服由上述第1施力机构带来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上述操作中间位置。
据此,通过卡合部件的卡合端部与凸轮槽的动作保持部卡合,动作部件被保持在动作中间位置。然后操作部件被推入操作,在卡合部件从动作保持部脱离后,通过卡合部件的卡合端部与操作部件的操作保持部卡合,操作部件被保持在操作中间位置。即,通过将卡合部件兼用,即使不具备两个锁止机构,也实现动作部件的保持和操作部件的保持。
本发明也可以是,上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将上述动作部件往复移动自如地收容,在该收容空间中的沿着上述动作部件的上述凸轮槽的位置处,相对于外壁面形成有第1孔部,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插通在所述第1孔部中;在上述操作部件上形成的滑动体被配置在与上述外壁面的外侧重叠的位置,相对于该滑动体形成有第2孔部,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插通在所述第2孔部中,在该第2孔部的内周形成有上述操作保持部。
据此,卡合部件的卡合端部插通到滑动体的第2孔部和壳体的外壁面的第1孔部中,该卡合端部卡入到动作部件的凸轮槽中。此外,随着动作部件的动作,卡合部件的卡合端部能够沿着凸轮槽移动而与动作保持部卡合。然后,随着动作部件的动作,在卡合部件从动作保持部脱离后,通过卡合部件摆动,能够进行卡合端部向操作保持部的卡合。
本发明也可以是,上述凸轮槽具备第1路径和第2路径,所述第1路径使处于与上述操作保持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的上述卡合端部随着由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移动,而沿着倾斜路径部移动,所述倾斜路径部相对于上述操作直线倾斜,所述第2路径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上述第1路径的移动端的状态下推压力被解除的情况下,使上述卡合端部随着由上述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移动,而向上述动作保持部移动;在上述第2孔部的内缘形成有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能够移动到上述动作保持部中的位置以前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被解除、通过上述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动作部件向突出方向动作、上述卡合端部在上述第1路径的上述倾斜路径部中移动的情况下,随着通过上述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操作部件向上述操作中间位置返回的动作,与上述卡合端部接触,通过该接触,对上述卡合端部作用朝向上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力。
据此,如在操作部件的推入不充分的状况下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那样,在不能使卡合部件的卡合端部移动到动作保持部的状况下,通过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动作部件向突出方向动作,随着该动作,卡合端部在第1路径的倾斜路径部中向逆行的方向移动。此外,在操作部件的推入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操作部件也向突出方向动作,通过随着该动作、形成在第2孔部的内缘上的导引部接触在卡合端部上,该导引部对于卡合端部作用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力。由此,能够使操作端部可靠地移动到初始位置而保持在操作保持部中。
本发明也可以是,在上述第2孔部中具备狭缝状的导引开口部,所述导引开口部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能够与上述动作保持部卡合的位置后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被解除、通过上述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操作部件向突出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容许上述卡合端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件的相对移动;并且在该导引开口部的延伸出侧的端部内表面上,形成有抵接面,上述卡合端部与所述抵接面抵接而决定上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的极限位置;上述导引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限制上述卡合部件的摆动的值。
据此,在卡合端部达到了能够与动作保持部卡合的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卡合端部与动作保持部卡合,动作部件的位置决定。此外,在卡合端部能够与动作保持部卡合的状态下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第1施力机构的施力,操作部件向突出方向移动,卡合端部在导引开口部的内部相对地移动。由于在该导引开口部的延伸出侧的端部内表面上形成有卡合端部抵接的抵接面,所以通过卡合端部抵接在该抵接面上,操作部件的突出位置决定。此外,由于导引开口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限制卡合部件的摆动的宽度,所以在从外部作用振动等负荷的情况下,卡合端部从动作保持部脱离的不良状况也被抑制。
本发明也可以是,上述开关部由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构成,所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动作部件一体移动,所述固定触点被上述壳体支承并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
据此,通过对应于动作部件的位置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或使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能够形成与操作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保持机构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凸轮槽和钩棒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滑动体和钩棒的图。
图5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第1操作状态下的滑动体和钩棒的图。
图7是表示第1操作状态下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第2操作状态下的滑动体和钩棒的图。
图9是表示第2操作状态下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第3操作状态下的滑动体和钩棒的图。
图11是表示第3操作状态下的各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导引部向卡合端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基本结构〕
如图1~图3所示,具备操作部件10、动作部件20、壳体30、作为第1施力机构的第1弹簧51、作为第2施力机构的第2弹簧52、开关部40和保持机构A而构成按压开关。
该按压开关构成为,与操作部件10的人为操作联动而动作部件20动作,开关部40呈现与动作部件20的动作位置对应的导通状态,由此能够进行操作状态的检测。
另外,操作部件10、动作部件20和壳体30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第1弹簧51和第2弹簧52由弹簧材构成为压缩螺旋型。
在该按压开关中,构成为:通过从图4及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将操作部件10人为地进行推入操作,到达图6及图7所示的第1操作状态,通过将该推入操作的推压力解除,向图8及图9所示的第2操作状态转移。接着,通过将操作部件10人为地推入操作,向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3操作状态转移,通过将该推入操作的推压力解除,向图4及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回归。
即,通过从初始状态将操作部件10反复推入操作,操作部件10其位置向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间位置的一例)、第1操作位置Pb、第2操作位置Pc和第3操作位置Pd以该顺序变化。此外,与此联动,动作部件20其位置向初始动作位置Qa、第1动作位置Qb(推压侧的动作端的一例)、第2动作位置Qc(动作中间位置的一例)和第3动作位置Qd依次变化。以下,说明各部的结构和动作形态。
〔操作部件、动作部件、壳体〕
如图1~图11所示,操作部件10在端部处具备被人为操作的旋钮11,并且具备在沿着操作直线X的方向上延伸的抵接突起12、在沿着操作直线X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滑动体13、和形成在该滑动体13的突出端部处的一对被导引突起14。操作部件10在沿着抵接突起12的外周的区域中形成有为环状的第1弹簧收容空间15。
该操作部件10一体地形成有旋钮11,但例如也可以在外端侧具备键顶等其他部件而构成。
动作部件20一体形成有一对被导引片21和开关操作片22。在该动作部件20中,相对于动作部件20形成有为环状的第2弹簧收容空间23。
壳体30形成将动作部件20及第2弹簧52收容的收容空间31,并且开关支承部32以向外方伸出的形态形成。进而,在该壳体30上,形成有操作部件10的被导引突起14嵌入的一对第1导引槽33、和动作部件20的一对被导引片21嵌入的一对第2导引槽34。
在壳体30上,在收容空间31中的沿着形成在动作部件20上的凸轮槽55的位置处形成有外壁面35,在与其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将作为卡合部件的钩棒56的基端部56A支承的基端支承部36。
第1弹簧51以将一方的端部收容在第1弹簧收容空间15中、将另一方的端部的一部分嵌入在壳体30中的形态配置在操作部件10与壳体30之间,将操作部件10向从壳体30突出的方向作用作用力。
第2弹簧52以将其一部分收容在第2弹簧收容空间23中的形态配置在动作部件20与壳体30之间,将动作部件20向与操作部件10接近的方向作用作用力。
〔开关部〕
开关部40由被动作部件20的开关操作片22支承的可动触点41、该可动触点41接触的固定触点42、和形成该固定触点42的基板43构成。基板43被开关支承部32支承。
可动触点41通过由铜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良导体一体形成有3个接触部。这3个可动触点41具有以板状部连结的构造,通过以将形成在开关操作片22上的3个销部相对于形成于板状部上的3个连结孔部插通的状态进行敛缝加工等的加工,而被开关操作片22支承。
此外,固定触点42由3列导通部形成,所述导通部通过由铜合金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良导体形成。这3列的导通部中的1列直线地形成,以便总是与可动触点41的3个接触部的1个接触,作为电压附加部发挥功能。此外,其他的两列的导通部作为检测部发挥功能,对应于动作部件20的位置而形成在与导通部接触的位置。
该开关部40在通过操作部件10的推入操作而动作部件20处于图6所示的第1操作位置Pb的情况下,电压附加部和两列的检测部(导通部)为导通状态。此外,在操作部件10处于图9所示的第2操作位置Pc和第3操作位置Pd的情况下,电压附加部和1列的检测部(导通部)为导通状态。进而,在操作部件10处于图5所示的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间位置的一例)的情况下,电压附加部与哪个检测部(导通部)都不导通。由此,能够根据作为检测部发挥功能的两列导通部的电位进行操作位置的检测。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部40的结构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操作部件10处于第1操作位置Pb的情况下,作为检测部发挥功能的两列导通部的电压下降为接地电压(零电压)。进而,该开关部4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在壳体30上具备一对簧片开关、相对于动作部件20具备永久磁石,能够检测动作部件20的操作位置。
〔保持机构〕
如图2及图3所示,保持机构A由形成在动作部件20上的心型的凸轮槽55、卡合端部56B向凸轮槽55卡合的钩棒56(卡合部件的一例)、形成在操作部件10上以使该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的操作保持部57和第3螺旋弹簧58构成。另外,心型的凸轮槽55和作为卡合部件的钩棒56是以往以来被称作心型凸轮等的构造,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机构A通过心型凸轮的结构、和形成在操作部件10的滑动体13上的操作保持部57构成。
钩棒56将沿着操作直线X延伸的杆材的一端部向与操作直线X正交的方向弯折而形成基端部56A,将另一端部向与操作直线X正交的方向弯折而形成卡合端部56B。并且,基端部56A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壳体30的基端支承部36上。因而,卡合端部56B以基端部56A为中心摆动自如。此外,该卡合端部56B通过第3螺旋弹簧58的作用力而被维持卡入到凸轮槽55中的状态。
相对于壳体30的外壁面35,以圆弧状形成有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插通的第1孔部35A。在与外壁面35重合的位置配置有操作部件10的滑动体13,在该滑动体13上形成有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插通的第2孔部16,在该第2孔部16的开口缘上以凹状形成有操作保持部57。该第2孔部16具备容许卡合端部56B的摆动的主开口部16A、和能够进行操作部件10向初始操作位置Pa的移动的狭缝状的导引开口部16B。导引开口部16B的狭缝宽度被设定为比卡合端部56B的直径稍大、限制钩棒56(卡合部件)的摆动的值。
此外,在第2孔部16的内缘上,形成有在图4所示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姿势(与在第1路径Rb中连接在初始位置Ga的倾斜路径部平行姿势)的导引部16G。该导引部16G被设定倾斜方向,以使得在通过第1弹簧51的作用力而操作部件10向初始操作位置Pa(操作中间位置)返回的动作时与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接触,相对于卡合端部56B作用向初始位置Ga返回的力。
由此,钩棒56以其基端部56A相对于基端支承部36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其卡合端部56B插通在滑动体13的第2孔部16和外壁面35的第1孔部35A中的状态向凸轮槽55卡合。
凸轮槽55在凸轮槽55的底面上以规定的顺序形成有台阶状部和倾斜面,随着动作部件20的动作,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如图3中用箭头表示那样以追随于凸轮槽55的底面的形态循环而移动。在凸轮槽55的路径中,形成有在动作部件20达到动作区域的中间的情况下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的动作保持部55A。
作为具体结构,如图4、图6、图8、图10所示,凸轮槽55由第1路径Rb、第2路径Rc、第3路径Rd和第4路径Re形成为心型的封闭的圈状。第1路径Rb是当操作部件10被从初始操作位置Pa推入操作、随着该操作部件10的移动而动作部件20移动时、卡合端部56B从初始位置Ga向第1导引位置Gb移动的路径。在该第1路径Rb中,形成为以下形状:在推压的初期,使处于初始位置Ga的卡合端部56B向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方向移动,然后使卡合端部56B在与操作直线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向第1导引位置Gb导引。
此外,第2路径Rc形成为以下形状:在卡合端部56B达到了作为第1路径Rb的移动端的第1导引位置Gb的状态下操作部件10的推压力被解除,随着通过第2弹簧52的作用力而动作部件20移动,使卡合端部56B向动作保持部55A移动。另外,通过该移动将卡合端部56B保持在第2导引位置Gc。
第3路径Rd是在以卡合端部56B被保持在第2导引位置Gc(动作保持部55A)的状态将操作部件10推入操作、随着该推入而动作部件20移动的情况下、使卡合端部56B从动作保持部55A脱离而向第3导引位置Gd移动的路径。此外,第4路径Re形成为与操作直线X平行的直线状,以使得在以卡合端部56B达到了作为第3路径Rd的移动端的第3导引位置Gd的状态解除了向操作部件10的推入操作的情况下、随着动作部件20向突出方向的移动使卡合端部56B向初始位置Ga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壳体30的收容空间31中收容动作部件20,动作部件20的被导引片21嵌入到壳体30的一对第2导引槽34中,动作部件20能够沿着操作直线X移动。此外,操作部件10的被导引突起14相对于第1导引槽33嵌入,操作部件10能够沿着操作直线X移动。
〔动作形态〕
该按压开关在图4及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下,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被保持在操作部件10的操作区域的中间的初始操作位置Pa。此外,在该初始状态下,由于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卡合在凸轮槽55的初始位置Ga,所以旋钮11克服第1弹簧51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此外,动作部件20通过第2弹簧52的作用力而处于初始动作位置Qa(最向外方变位的位置)。
即,在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与凸轮槽55的初始位置Ga卡合的状态下,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处于变位到一侧方(在图4中是下侧)的位置。由此,该卡合端部56B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形成将操作部件10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的状态。
接着,通过从初始状态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推入,向图6及图7所示的第1操作状态转移。在该第1操作状态下,由于操作部件10的抵接突起12抵接在动作部件20上而使推压力作用,所以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沿着凸轮槽55的第1路径Rb移动。由此,卡合端部56B通过从初始位置Ga在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方向上移动、然后、在与操作直线X平行的方向上移动,而达到第1导引位置Gb,动作部件20移动到第1动作位置Qb(推压侧的动作端的一例,最向内方变位的位置)。
通过这样动作部件20的位置决定,操作部件10的第1操作位置Pb的位置决定。第1导引位置Gb与初始状态相比,卡合端部56B向另一侧(在图6中是上侧)摆动,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达到从操作保持部57脱离的位置。此外,该第1操作状态通过继续将旋钮11推入的操作而被维持。
接着,通过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的推压力解除,按压开关向图8及图9所示的第2操作状态转移。在该第2操作状态下,由于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已经从操作保持部57脱离,所以通过第1弹簧51的作用力,操作部件10移动到第2操作位置Pc。此外,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从第1导引位置Gb沿着第2路径Rc移动,达到第2导引位置Gc而与动作保持部55A卡合,所以动作部件20克服第2弹簧52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第2动作位置Qc(动作中间位置的一例)。
即,操作部件10突出到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抵接在滑动体13的第2孔部16的导引开口部16B的端部内表面的抵接面16Bt上的位置,该突出位置为第2操作位置Pc。此外,通过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与凸轮槽55的动作保持部55A卡合,钩棒56达到第2导引位置Gc,动作部件20被保持在第2动作位置Qc。通过这样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抵接在抵接面16Bt上,操作部件10的突出位置决定为第2操作位置Pc。进而,由于卡合端部56B位于导引开口部16B的内部,所以钩棒56(卡合部件)的摆动被限制,例如,即使是从外部作用振动等负荷的状况,卡合端部56B也不会摆动,还能够抑制该卡合端部56B从动作保持部55A脱离的不良状况。
接着,通过从第2操作状态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推入,向图10及图11所示的第3操作状态转移。在该第3操作状态下,操作部件10的抵接突起12抵接在动作部件20上而使推压力作用,随着动作部件20的动作,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从动作保持部55A脱离,从第2导引位置Gc沿着第3路径Rd移动。由此,该卡合端部56B达到第3导引位置Gd,动作部件20移动到第3动作位置Qd。
通过这样动作部件20的位置决定,操作部件10的第3操作位置Pd也决定。该第3操作状态通过继续将旋钮11推入的操作而被维持,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由于向一侧(在图10中向下侧)变位,所以达到能够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的位置。
接着,在解除了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推入的操作的推压力的情况下,通过第1弹簧51的作用力而操作部件10向突出方向动作,在该动作时,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从第3导引位置Gd沿着第4路径Re移动。由此,该卡合端部56B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操作部件10被保持在初始操作位置Pa。此外,通过第2弹簧52的作用力,动作部件20变位到初始动作位置Qa。该状态是前面说明的初始状态。
这样,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通过将操作部件10反复推入操作,操作部件10向初始操作位置Pa、第1操作位置Pb、第2操作位置Pc和第3操作位置Pd以该顺序变化。与此联动,动作部件20向初始动作位置Qa、第1动作位置Qb、第2动作位置Qc和第3动作位置Qd依次变化。
该按压开关例如可以在煤气烹调器等中为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现煤气的供给、点火、灭火而使用。即,对于控制装置,将检测开关部40的3列导通部的电位的信号系统向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对煤气的给排进行控制的电磁阀等和将煤气点火的点火机构等。由此,在按压开关处于初始状态的情况下,操作部件10处于被保持在操作区域的中间的状态,使用者能够根据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的位置识别出处于煤气的供给被切断的灭火状态。
在从该初始状态通过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推入的操作而达到了第1操作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供给煤气并点火。在该点火后解除了操作部件10的推入操作的情况下,向第2操作状态转移,在停止了用于点火的控制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煤气的持续性的供给。在该状态下,操作部件10处于最突出的状态,使用者能够识别出在煤气烹调器具中煤气正在燃烧。
接着,通过再次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推入,达到第3操作状态,动作部件20的保持被解除,通过将该推入操作解除,向初始状态转移,实现煤气的灭火。在这样达到了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操作部件10的突出量被限制,使用者能够识别出煤气处于灭火状态。
这样,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通过将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的推入操作反复进行,容易地进行煤气烹调器等的控制,在初始状态和第2操作状态下,操作部件10的突出量不同,所以能够根据其突出量掌握开关部40的状态。由此,能够避免误操作而实现良好的使用方便性。
〔应对旋钮的不适当的操作的结构〕
在该按压开关中,例如有在卡合端部56B达到能够与动作保持部55A卡合的位置以前操作部件10的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想象到钩棒56的卡合端部56B在第1路径Rb在向逆行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将卡合端部56B回位到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的位置而成为回位不良。
这样的卡合端部56B的逆行以操作的人不适当的操作为原因,但凸轮槽55的底面的台阶状部的阶差比较小而卡合端部56B容易从台阶状部脱离也可以认为是原因。即,可以想到:即使通过旋钮11(操作部件10)的推压操作而卡合端部56B达到凸轮槽55的第1导引位置Gb,在如迅速地解除了将旋钮11推入的力的情况那样动作部件20以高速突出动作的情况下,导致卡合端部56B跳过阶差部的现象,由此也导致回位不良。
为了应对这样的不良状况,在第2孔部16的内缘上,形成有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姿势的导引部16G。该导引部16G以与第1路径Rb中的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部位平行姿势形成。通过该结构,在如卡合端部56B达到能够与动作保持部55A卡合的位置以前操作部件10的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那样、卡合端部56B在凸轮槽55的第1路径Rb中逆行时,导引部16G与卡合端部56B接触,使将该卡合端部56B向操作保持部57导引的动作变可靠。
即,在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的推入操作在中途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第2弹簧52的作用力而动作部件20向突出方向动作,所以卡合端部56B在凸轮槽55的第1路径Rb中向逆行的方向移动。此外,在操作部件10的旋钮11的推入操作在中途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第1弹簧51的作用力而操作部件10向返回初始操作位置Pa的方向动作,如图12所示,第2孔部16的导引部16G与卡合端部56B接触。
该导引部16G由于如上述那样以相对于操作直线X倾斜的姿势形成,所以通过该导引部16G与卡合端部56B接触,对于卡合端部56B作用朝向向操作保持部57移动的方向的分力。这样从导引部16G作用分力的结果是,钩棒56以基端部56A为中心摆动,在达到凸轮槽55的初始位置Ga的同时,良好地进行与操作保持部57卡合的动作,不会陷入回位不良。

Claims (9)

1.一种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开关具备操作部件、动作部件、开关部和壳体,所述操作部件通过人为操作而沿着操作直线移动,所述动作部件通过来自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而沿着上述操作直线移动,所述开关部成为与上述动作部件的动作位置对应的导通状态,所述壳体支承上述操作部件、上述动作部件和上述开关部;
所述按压开关具备第1施力机构、第2施力机构和保持机构,所述第1施力机构将上述操作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施力,所述第2施力机构将上述动作部件向接近于上述操作部件的方向施力,所述保持机构能够将上述操作部件保持在操作区域的中间的操作中间位置且能够将上述动作部件保持在动作区域的中间的动作中间位置;
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凸轮槽和卡合部件,所述凸轮槽形成在上述动作部件上且为心型,所述卡合部件其基端部被上述壳体支承,通过卡合端部卡入到上述凸轮槽中,随着上述动作部件的往复动作而上述卡合端部沿着上述凸轮槽移动;并且,
在上述凸轮槽的路径中形成动作保持部,在上述操作部件上形成操作保持部而构成所述按压开关,通过上述卡合端部与所述动作保持部卡合而将上述动作部件保持在上述动作中间位置,在上述卡合端部摆动到从上述动作保持部脱开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该卡合端部与所述操作保持部卡合而将上述操作部件保持在上述操作中间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而上述动作部件达到推压侧的动作端、然后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与上述动作保持部卡合,上述动作部件克服由上述第2施力机构带来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上述动作中间位置;
在随着由上述操作部件的下个推入操作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动作而上述卡合端部通过摆动从上述动作保持部脱离、然后推入操作被解除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卡合端部与上述操作保持部卡合,上述操作部件克服由上述第1施力机构带来的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上述操作中间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将上述动作部件往复移动自如地收容,在该收容空间中的沿着上述动作部件的上述凸轮槽的位置处,相对于外壁面形成有第1孔部,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插通在所述第1孔部中;
在上述操作部件上形成的滑动体被配置在与上述外壁面的外侧重叠的位置,相对于该滑动体形成有第2孔部,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卡合端部插通在所述第2孔部中,在该第2孔部的内周形成有上述操作保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槽具备第1路径和第2路径,所述第1路径使处于与上述操作保持部对应的初始位置的上述卡合端部随着由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移动,而沿着倾斜路径部移动,所述倾斜路径部相对于上述操作直线倾斜,所述第2路径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上述第1路径的移动端的状态下推压力被解除的情况下,使上述卡合端部随着由上述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带来的上述动作部件的移动,而向上述动作保持部移动;
在上述第2孔部的内缘形成有导引部,所述导引部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能够移动到上述动作保持部中的位置以前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压力被解除、通过上述第2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动作部件向突出方向动作、上述卡合端部在上述第1路径的上述倾斜路径部中移动的情况下,随着通过上述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操作部件向上述操作中间位置返回的动作,与上述卡合端部接触,通过该接触,对上述卡合端部作用朝向上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孔部中具备狭缝状的导引开口部,所述导引开口部在上述卡合端部达到能够与上述动作保持部卡合的位置后上述操作部件的推入操作被解除、通过上述第1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上述操作部件向突出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容许上述卡合端部相对于上述操作部件的相对移动;并且,在该导引开口部的延伸出侧的端部内表面上,形成有抵接面,上述卡合端部与所述抵接面抵接而决定上述操作部件的突出方向的极限位置;上述导引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限制上述卡合部件的摆动的值。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由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构成,所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动作部件一体移动,所述固定触点被上述壳体支承并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由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构成,所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动作部件一体移动,所述固定触点被上述壳体支承并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由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构成,所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动作部件一体移动,所述固定触点被上述壳体支承并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部由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构成,所述可动触点与上述动作部件一体移动,所述固定触点被上述壳体支承并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
CN201510186248.6A 2014-04-21 2015-04-20 按压开关 Active CN105023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7285 2014-04-21
JP2014087285 2014-04-21
JP2014167704A JP6278866B2 (ja) 2014-04-21 2014-08-20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4-167704 2014-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3785A CN105023785A (zh) 2015-11-04
CN105023785B true CN105023785B (zh) 2018-09-18

Family

ID=54413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86248.6A Active CN105023785B (zh) 2014-04-21 2015-04-20 按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2378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8018A (ja) * 1986-02-25 1987-09-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セルフロツク式スイツチ
JPS63191525U (zh) * 1987-05-29 1988-12-09
JPH09161600A (ja) * 1995-11-30 1997-06-20 Yazaki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273199A (ja) * 2003-03-06 2004-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9369A1 (de) * 1982-10-23 1984-05-17 Olympia Werke Ag, 2940 Wilhelmshaven Tastenschalter
JPH1145630A (ja) * 1997-07-28 1999-02-16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し釦スイッチ
DE19936195C1 (de) * 1999-07-31 2000-12-07 Eaton Corp Elektrischer Drucktastenschalter
KR20050005253A (ko) * 2003-07-01 2005-01-13 박명희 자동차 실내등용 푸쉬록 스위치
JP5216626B2 (ja) * 2009-02-19 2013-06-19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スイ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8018A (ja) * 1986-02-25 1987-09-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セルフロツク式スイツチ
JPS63191525U (zh) * 1987-05-29 1988-12-09
JPH09161600A (ja) * 1995-11-30 1997-06-20 Yazaki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273199A (ja) * 2003-03-06 2004-09-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3785A (zh)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5581B2 (ja) スイッチ及び電子機器
US9273925B1 (en) Sensing device of true-simulating bullet magazine
US20060070864A1 (en) Trip indicative rocker switch
NO323956B1 (no) Elektromagnetisk fjernaktiveringsbryter
CN105023785B (zh) 按压开关
KR101056813B1 (ko) 도어용 래치 어셈블리
US10714278B2 (en) Switch device structure
US20170194123A1 (en) Shifting device
EP3015812A1 (en) Sensing device of true-simulating bullet magazine
JP2008060049A (ja) 配線用遮断器用瞬時トリップメカニズム
KR102201854B1 (ko) 푸쉬 스위치
JP2002133974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009892B2 (ja) 回路遮断器の接触子装置
US20120080298A1 (en) Trip button mechanism of external handle for circuit breaker
US2867700A (en) Switch
CN106169389B (zh) 推按开关
CN108140519B (zh) 保护开关装置
US7339129B2 (en) Spring to actuator bearing mechanism
US1203746A (en) Electric switch.
CN210296271U (zh) 小型断路器
JP4628201B2 (ja) 電気回路制御保護器
US397826A (en) edwin andrews
US2030657A (en) Switch
US707938A (en) Electrically-operated valve-gate.
US916975A (en) Pull-sock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