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95761A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95761A
CN104995761A CN201480002223.XA CN201480002223A CN104995761A CN 104995761 A CN104995761 A CN 104995761A CN 201480002223 A CN201480002223 A CN 201480002223A CN 104995761 A CN104995761 A CN 104995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upply unit
sidewall
secondary cell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2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田秀世
井上浩一
长峰浩志
加藤宙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95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957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8Cells or batteries combined with indicating means for exter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dition, e.g. by change of colour or of light dens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3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telephones, camera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Abstract

座侧壁(22)形成得高度低于壳体侧壁(12a)的高度,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侧壁彼此接合的端缘在以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平面截断的垂直截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第二壳体(12)的端面侧在主体壳体(10)的内面侧具有向第一壳体(11)侧伸出的台阶状突起(12b),第一壳体(11)的端面侧在主体壳体(10)的外面侧具有向第二壳体(12)侧伸出的外面伸出部(11b),并且形成沿该第二壳体(12)的内面延长的内面伸出部(11c),第一壳体(11)在与第二壳体(12)接合的状态下,在外面伸出部(11b)与内面伸出部(11c)之间夹入第二壳体(12)端面的台阶状突起(12b),并且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抵接并支承内面伸出部(11c)的下端面。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外包装壳体内置能充电的二次电池的电源装置,特别涉及能够作为能对与外部连接的电气设备提供电力的便携式的电源来利用的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便携设备的普及,正不断开发并提供着被称作辅助电源或充电器等的便携型的电源装置。这样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内置二次电池,从外部接受电力提供,并对内置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另外使二次电池放电来对外部设备提供电力。
作为这样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开发了在内部内置一对圆筒形电池的构成(参考专利文献1)。该便携型电源装置如图25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作为电气设备的便携式的电源来使用,在一对圆筒形电池201间配置绝缘座203,并用该绝缘座203将圆筒形电池201和电路基板204配置在固定位置,从而构成电池组装209,并将该电池组装209收纳在外壳体202内。
这样的便携型电源装置想定在外出时为了对便携电话或智能手机等的便携设备进行充电而使用,为了易于携带同行而谋求轻量化、薄型化。另一方面,为了能利用更多的电力,谋求内置大容量的二次电池。为此,开发了取代内置圆筒型电池而内置空间效率优异的方形电池的便携型电源装置。
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谋求将大容量的二次电池效率良好地配置在受限的空间内、并且谋求便携型电源装置整体的小型化,需要使壳体为薄壁。但是,但若使壳体为薄壁,就会降低机械强度。特别是在便携用途中,在携带行走的性质上,要想定落下或碰到其它东西等被从外部施加冲击力的情况,因而要求相应的强度。
例如,作为便携型电源装置所谋求的强度,进行使9.1kgf的重锤从610mm的高度落下到圆棒上的冲击试验。这种情况下的冲击力成为89.2N(9.1kgf)×0.61m=54.4J。为了应对这样的约55J的冲击力,在壳体为聚碳酸酯树脂制的情况下,需要3mm以上的壁厚。
另一方面,壳体一般由绝缘性优异的树脂所制,若使这样的树脂制的壳体的壁厚较厚,则还会有在树脂的硬化时产生缩孔这样的问题。例如,若在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设为3mm以上的壁厚,则在树脂的硬化时会产生缩孔。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具有:由都设为盘状的2个壳体构件构成的箱状的外壳体;和收纳在外壳体的内部的空间的二次电池。2个壳体构件中的一方以相对于其侧壁空开间隔且并设的状态形成内肋,2个壳体构件中的另一方的侧壁的端边嵌入到一方的壳体构件中的侧壁与内肋之间。
在上述现有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中,由于是在侧壁与内肋之间嵌入另一方的壳体的侧壁的端边的结构,因此有时不能得到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力而言足够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1310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0-1532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接近现有的这样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不增厚壳体的壁厚、而提高了刚性的便携式的电源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能够用于连接供电对象的电气设备而进行供电,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被分割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的外形的主体壳体;内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的二次电池;和用于保持所述二次电池的电池座,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为有底箱状,且沿长边方向设置有一对壳体侧壁,所述电池座设置有对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侧进行保持的一对座侧壁,所述座侧壁形成为:在所述电池座被收纳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底面起沿所述壳体侧壁的内面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延伸,所述座侧壁形成的高度低于所述壳体侧壁的高度,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彼此接合的端缘,在以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平面截断的垂直截面观察时呈台阶状,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侧,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内面侧具有向所述第一壳体侧伸出的台阶状突起,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面侧,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外面侧具有向所述第二壳体侧伸出的外面伸出部,并且形成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面延长的内面伸出部,所述第一壳体在已与所述第二壳体接合的状态下,在所述外面伸出部与所述内面伸出部之间夹入所述第二壳体端面的台阶状突起,并且所述座侧壁构成为:用其上端面抵接地支承所述内面伸出部的下端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将所述主体壳体的壁厚设为1mm~3mm。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电池座形成用于收纳无接点充电用的受电线圈的线圈收纳部。通过上述构成,电源装置能无接点地从外部被供电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并且能够用这样的收纳受电线圈的构件起到强化主体壳体的侧壁的功能,能够兼用构件来简化构成,并且能谋求低成本化。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电源装置具备: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壳体且有柔软性的盖部,所述盖部具备以与主面大致平行的姿态而与主面分开地向内こ突出的盖突起部,所述第一壳体在其侧壁形成嵌入所述盖突起部的嵌入槽。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用有柔软性的盖部覆盖主体壳体的一面,能够缓和从该面的方向施加的外力来保护收纳在内部的构件。另外,还能够起到防止伤到主体壳体的外面和接近、载置于外面的电气设备的效果。进而,能够将盖部的盖突起部嵌合于嵌入槽来保持盖部,使其不会轻易脱落。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在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盖部的接合面内形成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局部凹陷的搭手指部。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盖部的更换时等将手指搭到搭手指部,能够容易地进行盖部的取下。特别是,由于长边方向的中间张力变弱而易于脱落,因此若在该部分设置搭手指部就会更加易于脱落,通过在短边方向上设置这样的搭手指部,能够避免易于脱落的事态。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进一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在从该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处设置开关部。通过上述构成,能够在不与二次电池抵触的位置处设置开关部。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盖部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开关部对应的部位,设置表示所述开关部存在于下部的盖侧开关标记。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用盖部覆盖第一壳体的状态下,用户也能够用盖侧开关标记来视觉辨识开关部的位置,因此能够从盖部之上操作开关部。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进一步具备作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且粘贴成覆盖所述开关部的标签部,所述标签部设置在设置有所述开关部的位置处,设置表示所述开关部存在于下部的标签侧开关标记。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用户能够用标签侧开关标记来视觉辨识开关部的位置,因此能够从标签部之上操作开关部。特别由于即使在卸下盖部的状态下也能够视觉辨识开关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没有盖部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用电源装置。另外,通过在记述电源装置的规格等标签部一并印字标签侧开关标记,能够减少构件件数并削减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在所述标签部压纹加工来形成所述标签侧开关标记。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盖部在所述盖突起部的内面的相对于该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心呈非对称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定位用的定位突起,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定位突起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与该定位突起卡合的定位凹部。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定位突起与定位凹部的卡合,能够使盖部与第一壳体的嵌合状态更稳固。此外,能够将盖部设为非对称来阻止反相朝向的安装。特别在将开关部设置在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上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盖部安装在正确的朝向上,能够避免盖侧开关标记成为不同的位置。
进一步地,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将所述定位突起和所述搭手指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同的短边侧。根据上述构成,在将盖部从第一壳体分离时,由于能够用搭手指部从通过定位用的定位突起而坚固地卡合的盖部与第一壳体的卡合部分进行剥离,因此能够得到能顺利进行这些分离作业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能够用于连接供电对象的电气设备而进行供电,所述电源装置具备:被分割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的外形的主体壳体;和内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的二次电池,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为有底箱状,且沿长边方向设置有一对壳体侧壁,沿所述壳体侧壁设置有位于所述壳体侧壁的内侧的内部周壁,所述内部周壁设置有对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侧进行保持的一对支承壁,所述支承壁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底面起沿所述壳体侧壁的内面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延伸,所述支承壁形成得高度低于所述壳体侧壁的高度,所述支承壁用其上端面抵接地支承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构成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侧壁与所述内部周壁之间嵌合的内部侧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将所述支承壁设为具有沿所述侧面的部分、以及与所述侧面交叉的部分的“コ”字状壁。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侧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电源装置具备在所述二次电池的延伸方向上相邻配置的电路基板;和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发热部件热结合的散热板,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散热板之间具有空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侧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还能够所述二次电池是方型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能够用座的侧壁来支承第一壳体的一部分,因而能够以比第二壳体的壳体侧壁的截面积大的面积支承第一壳体,能够维持第二壳体侧壁的壁厚不变地实质上发挥与使壳体侧壁较厚的状态同样的强度。特别通过用保持二次电池的电池座的座侧壁来强化主体壳体的壳体侧壁,能够不增加部件件数且不增厚壳体侧壁地增加强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第二壳体的内部周壁与第一壳体的内部侧壁嵌合来提高强度,并且通过以“コ”字状壁的上端与第一壳体的内侧抵接,而使得对上下方向的冲击的耐受也强。
另外,通过在“コ”字状壁的内侧收纳俯视观察呈矩形的方型二次电池,由于“コ”字状壁作为对位结构而将二次电池收纳在给定的位置,并由于是“コ”字状壁,因此二次电池从侧壁起具有间隔,间隔成为壳体损伤时的干涉部分,使损伤不会直接传递到二次电池。另外,能够不增厚壳体侧壁地增加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与图1的便携型电源装置连接电气设备的样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变形例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上表面载置电气设备并对其进行充电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1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卸下盖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图4的主体壳体分解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图5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图5的第二壳体卸下基板和内置电池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的垂直截面图。
图9是图1的IX-IX线的垂直截面图。
图10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卸下盖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使图11的盖部的姿态变化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对图1的便携型电源装置有线地进行充电的样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图1的便携型电源装置载置在充电台无接点地进行充电的样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0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主视图。
图19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例5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在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中卸下第一壳体的状态下的收纳电池的部分的上表面图。
图22是图21的XXII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在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中图21的XXIII-XXIII线的垂直截面图。
图24是在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中图21的XXIV-XXIV线的垂直截面图。
图25是表示现有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关于同一名称、标号,表示同一或同质的构件,适宜省略详细说明。另外,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可以设为以同一构件构成多个要素从而将1个构件兼用多个要素的方式,反之,还能够用多个构件分担1个构件的功能来实现。而且,在一部分实施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能够利用到其它实施例、实施方式等中。
(实施例1)
以下,图1~图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100。
这些图1~9中示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由主体壳体10、和安装并收纳在主体壳体10内的二次电池1、电路基板30等电池座20。该便携型电源装置100从露出到外部的外部输出端子31,将二次电池1的电力放电来驱动与外部连接的电气设备BD,或者对内置于电气设备BD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经由USB线缆UC,对电气设备BD即便携电话进行充电。即,在该示例中,将外部输出端子31设为USB端子。但本发明并不将外部输出端子限定于USB端子,也可以是遵循其它标准化的规格的端子、或者是遵循独自标准的规格的端子。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使用闪电数据线(商品名)LC。
另外,在便携型电源装置100所供电的电气设备BD中,除了包含便携电话、智能手机、便携型音乐播放器、便携型游戏机、平板型PC或笔记本型PC这样的各种便携型的电子设备以外,还包含用于对那样的便携型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器或辅助电源这样其它便携型电源装置。
图1~图9所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100具备:主体壳体10;内置于该主体壳体10的二次电池1;电路基板30;保持二次电池1的电池座20;和覆盖主体壳体10的盖部60。
(主体壳体10)
主体壳体10的外形构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的大致箱形。另外,通过将角部适宜倒角而使得在携带同行时不会伤到其它构件。进而,主体壳体10如图5以及图6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二分割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该示例中,以水平面将主体壳体10分割,使得第一壳体11构成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侧、第二壳体12构成下表面侧。由此第一壳体11构成上侧壳体,第二壳体12构成下侧壳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别形成为有底箱状。另外,第二壳体12沿着长边方向设置了一对壳体侧壁12a。
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侧即第一壳体11被盖部60覆盖。盖部60由具有柔软性的构件构成。具体地为硅橡胶制等。
另外,主体壳体10在内部内置有2个二次电池1。这些二次电池1被保持于电池座20。电池座20设置有一对座侧壁22,在座侧壁22彼此之间夹持二次电池1的两侧来保持二次电池1。在此,将二次电池1设为厚度薄于宽度的方形电池。由此,与圆筒型的二次电池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配置在主体壳体内,能够谋求主体壳体的薄型化。但是,本发明并不将二次电池限定于薄型的方形电池,例如,也可以利用一片厚型的方形电池或者聚合物电池,或者将圆筒形二次电池在水平方向上并排的构成。另外,二次电池能够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或镍镉电池等已知的能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
将构成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的外观的主体壳体10设为对外形倒角的箱形。在此,形成为将俯视观察构成为长方形的矩形状,且对各角部进行了倒角。通过设为这样的倒角形状而使边缘部分较少,从而便于携带同行。另外,在侧视观察时,构成厚度薄于宽度的长方形,并对底面侧的角部进行了倒角。不对上表面侧的角部进行倒角是因为,为了能够如图3等所示那样,将电气设备BD载置在上表面来进行充电,使上表面的载置面为平坦状来易于载置,并难以滑落。
该主体壳体10由绝缘性优异的树脂所制,例如为聚碳酸酯制。进一步地,将主体壳体10的大小设计为在内部层叠有2片薄型的二次电池1、且在二次电池1的长边方向的端面侧配置有电路基板30的状态下能够收纳这些构件的大小。
在主体壳体10的一个端面,如图1的外观立体图以及图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设置外部输出端子31和供电端子32。在主体壳体10的端面形成将外部输出端子31和供电端子32露出的端子窗14。通过将外部输出端子31或供电端子32设为标准化的端子,能够提高通用性。在图2等的示例中利用广泛普及的USB端子,将外部输出端子31设为USB端子(A端子),将供电端子32设为微型USB端子。
而且,在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如图5所示那样设置开关部33。开关部33由电源开关、放电开始开关等构成。
这些开关部33、外部输出端子31、供电端子32安装在后述的电路基板30上。电路基板30固定于电池座20,构成为在将电池座20收纳在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使这些开关部33、外部输出端子31、供电端子32从开口于主体壳体10的各端子窗14露出。
主体壳体10,如图5、图6等所示那样,被二分割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这些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嵌合结构和螺钉42而固定。在此,作为嵌合结构,沿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的周围,在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应的位置,多处地分别构成卡爪部45和承受卡爪部45的卡口部46。另外,各卡爪部45、各卡口部46分别分开设置。在图5、图6的示例中,分别在第二壳体12侧设置卡爪部45,在第一壳体11侧设置卡口部46,但也可以反过来,在第一壳体侧设置卡爪部,在第二壳体侧设置卡口部。另外,作为嵌合结构,能够适宜地利用这样的卡爪部和卡口部以外的其它已知的嵌合结构。或者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熔接等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粘接。
而且,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内面分别设置用于螺合的螺丝柱16。在此,在2处设置螺丝柱16,而且,还在电池座20设置座侧螺丝柱24,并使其贯通。这些螺丝柱16在主体壳体10内,在电路基板30的对角线上分开配置,换言之,不在收纳二次电池1的部分设置螺丝柱,由此能够避免设置螺丝柱所引起的主体壳体的大型化。另外,也可以取代在主体壳体10内不在二次电池1的周围设置螺合用的螺丝柱的构成,而通过上述的嵌合结构来连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如此并用螺合和嵌合结构,能够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结结构紧凑以谋求小型化,并维持了接合强度。
(盖部60)
如上述那样,第一壳体11的主面被具有柔软性的硅制的盖部60覆盖。通过用有柔软性的盖部60覆盖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从而在将该面作为载置面来载置供电对象的电气设备时,提高了载置面的摩擦系数,能够在供电中稳定地保持电气设备,以阻止其滑落。另外,在携带同行时等,在因落下或与其它构件的碰撞等而从上表面被施加外力时,还能够得到缓和应力来保护收纳在内部的构件的效果。进而,还能够得到不会伤到主体壳体的上表面或载置于此的电气设备的效果。
而且,通过使盖部60为与主体壳体10的拆装式,例如,能够准备色调或花样等设计不同的多个盖部来享受替换的乐趣。
另外,将第一壳体11的壁厚设为3mm以上,使得能够应对55J的冲击强度,设计为用盖部60覆盖在第一壳体11产生的缩孔。或者,将第一壳体11的壁厚设为2.5~3.0mm,将盖部60的厚度设为1.0~2.0mm,使得不在第一壳体11发生缩孔,将第一壳体11的壁厚和盖部60的壁厚相加的厚度设为3.5~5.0mm,设为能够应对55J的冲击力的强度。即,便携型电源装置100具有没有缩孔的外观、和针对来自外部的55J的冲击的强度。
(盖突起部62)
另外,该盖部60具备以与主面大致平行的姿态而与主面分开地向内侧突出的盖突起部62。另外在第一壳体11的侧壁形成嵌入该盖突起部62的嵌入槽15。如此,提高了盖部60与主体壳体10的连结性,在便携型电源装置的携带同行时等,能够避免例如放入提包内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与其它构件接触而使盖部意外脱落的事态。
通过提高盖部60的硬度,阻止其轻易变形,能够进一步避免易于脱落。例如,优选将盖部60的硬度设为Hs40~Hs70。如此一来,抑制了盖部的变形而使其难以脱落,能够阻止在便携型电源装置的携带同行时等盖部意外脱落的事态。
另一方面,优选将盖突起部62的嵌入到嵌入槽15的突出量确保到某一程度来提高嵌合性。例如,将盖突起部62嵌入到嵌入槽15的突出量设为1.1~2.0mm。如此一来,能够发挥足够的摩擦力和保持力,能够使盖部不会从第一壳体轻易脱落。
另外,优选构成为在将盖部60覆盖在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该盖部60的侧面和主体壳体10的侧面成为大致同一平面上。如图8的放大截面图以及图9的截面图所示那样,通过在将盖部60覆盖在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不使盖部60从主体壳体10的侧面突出,能够避免在便携型电源装置的携带同行时挂到突出的盖部而使其意外脱落的事态。另外,营造出盖部60和主体壳体10的一体感,能够表现出外观上的整体性。
(搭手指部44)
另一方面,若提高盖部与主体壳体的结合力,则在更换盖部时等变得难以取下盖部。为此,在实施例1中,如图10那样,在第一壳体11内,在与盖部60相接的界面的一部分形成部分凹陷的搭手指部44。由此,通过在盖部60的更换时等用户将手指搭在搭手指部44,能够容易地进行盖部60的取下。特别,由于长边方向的中间张力变弱而变得易于脱落,因此,若在该部分设置搭手指部44就会更容易脱落,通过设置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能够避免由于设置这样的搭手指部44而引发的变得易于脱落的事态。
设置搭手指部44的位置,优选设置在第一壳体与盖部的嵌合变弱的部分。在该示例中,第一壳体11在与盖部60的接合面内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部分凹陷的搭手指部44。在盖部60的角部,由于坚固地与第一壳体11接合,因此难以脱落。另一方面,在盖部60的长边方向的中间,虽然橡胶的张力降低而与第一壳体的嵌合变弱,但若在该部分设置搭手指部44,则还存在与其它构件接触而发生意料之外的脱离的可能性。为此,通过设置在与其它构件接触的可能性相对较低的短边侧,避免了意外的脱离。在实施例1中,如从图10的背面观察的立体图那样,在背面侧形成搭手指部44。如此一来,不会干涉到正面侧的设置外部输出端子31和显示部48的部分,换言之,能够不使主体壳体10的结构复杂化地设置搭手指部44。另外,避免了用户将手指搭载搭手指部44时手指触摸到外部连接端子或显示部48,从而还能够阻止这些构件被附着于手指的污物或油脂等弄脏或损坏的事态。如此,在提高盖部60的硬度来使用时盖部60难以脱落,并能够使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电池座20)
电池座20在主体壳体10内安装二次电池1和电路基板30等,将它们定位并保持。该电池座20,如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将2片二次电池1层叠配置,进而在二次电池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电路基板30。通过如此进行配置,能够改善二次电池1的散热性。即,在现有的构成中,与二次电池重叠地配置电路基板,其结果是,有可能因安装在电路基板的功率系半导体等的发热而阻碍二次电池的散热性。与此相对,在图7等的构成中,不将电路基板30重叠在电池的上表面地进行配置,而是配置在二次电池1的端面侧,由此能够避免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构件的发热波及到二次电池1侧的事态,从而还改善了二次电池1的散热性、以及安装在电路基板30的构件自身的散热性。此外,在与电池重叠地配置基板的构成中,厚度增加而会导致大型化,还能够得到避免这样的肥大化从而避免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的设计性变差的效果。
在此,在电池座20作为二次电池1而层叠收纳有2片方形电池。但本发明的便携型电源装置100并不将二次电池限定于2片,还能够设为仅1片,或者3片以上。二次电池1的个数根据求得的电容量、外形的大小、和轻重等条件来决定。
另外,2片方形电池用双面胶带粘接。另外,如图8的截面图所示那样,双面胶带设为沿主体壳体10的长边方向延长的片条状,分别粘贴在方形电池的两侧。换言之,在方形电池的中央区域不粘贴双面胶带,而形成间隙。由此,即使方形电池因充放电而膨胀,也能够由该间隙来吸收外包装罐稍微的变形。
另外,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在将电池座20收纳在主体壳体10的状态下,还起到强化主体壳体10的侧壁的功能。具体地,座侧壁22形成为在将电池座20收纳在第二壳体12的状态下,从该第二壳体12内的底面沿一对壳体侧壁12a的内面的一部分向上方延伸。
另一方面,主体壳体10侧的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侧壁彼此接合的端缘,在用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平面截断的垂直截面观察时,呈台阶状。特别是第二壳体12如图8的放大截面图所示那样,沿长边方向而设置的一对壳体侧壁12a的端面,在主体壳体10的内面侧具有向第一壳体11侧伸出的台阶状突起12b。
另一方面,第一壳体11的端面侧,在主体壳体10的外面侧具有向第二壳体12侧伸出的外面伸出部11b,并且形成沿第二壳体12的内面延长的内面伸出部11c。该第一壳体11在已与第二壳体12接合的状态下,在外面伸出部11b与内面伸出部11c之间,夹入第二壳体12端面的台阶状突起12b。通过这样的套筒接合结构,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合面稳固地连结,提高了主体壳体10的侧壁的强度。
但另一方面,便携型电源装置在携带同行使用这样的性质上,谋求着相应的强度,且谋求进一步的强度改善,以使得在落下等冲击时也能耐受。但是,若使主体壳体的侧壁较厚,则不仅会大型化,还会在树脂成型时在树脂的硬化时产生所谓的缩孔,有美观和强度变差的问题。特别在后述那样为了应对向二次电池的无接点充电而将受电线圈40配置在主体壳体的底面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受电线圈40和送电侧的送电线圈51的电磁耦合效率而要使这些线圈极力接近,从而不得不使主体壳体底面的壁厚较薄。其结果,若主体壳体的壁厚在底面较薄、在侧面变厚,则会成为不均匀的壁厚,从而使缩孔的发生更加显著。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不使主体壳体的壁厚较厚地改善强度而利用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即,通过将座侧壁22构成为与第二壳体12的侧壁重叠来与第一壳体11的端面一起进行支承,从而实质上发挥了与使第二壳体12的壁厚增加同样的效果,能够改善主体壳体侧壁的强度。
具体地,如图8所示,从第二壳体12内的底面侧沿一对壳体侧壁12a的内面的一部分向上方延伸地形成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该座侧壁22用其上端面抵接内面伸出部11c的下端面来进行支承。通过该构成,能够用座侧壁22支承第一壳体11的一部分,因而能够以比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的截面积更大的面积支承第一壳体11,能够维持壳体侧壁12a的壁厚不变地实质上发挥出与增厚壳体侧壁12a的状态同样的强度。特别,通过用保持二次电池1的座侧壁22强化主体壳体10的侧壁,能够不增加部件件数且不增厚壳体侧壁12a地增大强度。
例如,将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的壁厚、以及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的壁厚设为1.0~2.5mm以使得不在壳体侧壁12a发生缩孔,将壳体侧壁12a的壁厚和座侧壁22的壁厚相加的厚度设为3.0~5.0mm,来设为能够应对55J的冲击力的强度。如此,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能够具有极度减少缩孔的外观、和针对来自外部的55J的冲击的强度。
各座侧壁22形成为高度低于各壳体侧壁12a的高度。换言之,座侧壁22与第一壳体11的内面伸出部11c的接合面成为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的内面。由此,在内面伸出部11c被壳体侧壁12a的内面支承并引导的状态下,能够用座侧壁22的上表面从下表面支撑内面伸出部11c,使座侧壁22与内面伸出部11c的抵接面稳定。
而且,外面伸出部11b向第二壳体12侧的伸出量小于内面伸出部11c向第二壳体12侧的伸出量。由此,能够使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的壁厚变薄的区域较小,从而抑制壳体侧壁12a的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内面伸出部11c被壳体侧壁12a的内面支承的区域得到扩大,能够使与座侧壁22的接触面稳定。
另外,座侧壁22,如图8的垂直截面图所示那样,优选不与壳体侧壁12a的表面紧贴,而是设置间隙。由此,作为吸收内置的二次电池1的制造公差、或因用大电流的充放电而使二次电池1的外包装罐膨胀时的变形的缓冲区域发挥作用。
而且,座侧壁22,优选在长边方向的侧面分开设置多个座侧壁22。如此,通过不是用座侧壁22覆盖二次电池1的侧面的整面,而使部分地使二次电池1露出,能够与上述同样地得到吸收二次电池1的制造公差或膨胀量的效果。
另外,在以上的示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接合界面中的台阶结构设置在除了设有外部连接端子的面的侧面,换言之,除了设置在长边方向的侧面,在短边方向的侧面也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地设置。另一方面,电池座20的座侧壁22,如图7等所示那样,以在长边方向的侧面且部分地设置空间的方式形成。但并不局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使座侧壁22沿长边方向的侧面连续延长而形成,或者在短边方向的侧面也设置座侧壁22。
(电路基板30)
能够在电路基板30中安装对二次电池1的放电电流进行电力变换的电力变换电路、监视二次电池1的温度或电池电压等的状态的监视电路等电子电路。另外在图7的示例中,由于2片二次电池1相互并联连接,因此电池电压与整体的总电压相等。在例如将二次电池串联连接的情况下,通过测定来自将二次电池的端面彼此连接的引线板的电位来检测电池电压。另外,在二次电池1还连接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温度并在监视电路进行监视,以使得不超过给定的阈值温度,且在超过阈值温度的情况下,进行停止充放电等的处理。
而且,电路基板30具备外部输出端子31和供电端子32。在此构成为:若在将作为外部输出端子31的USB的连接器直接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状态下,将电路基板30固定在电池座20并收纳在主体壳体10中,则外部输出端子31就会从设置在主体壳体10端子窗14露出。由此,谋求了外部输出端子31的定位,能够构成为通过组装而使外部输出端子31从给定的端子窗14露出。同样地,供电端子32也构成为通过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给定的位置而从组装的主体壳体10的给定的端子窗14露出。此外,在电路基板30上,在与开关部33对应的位置上安装了电源开关34。
(显示部48)
此外,电路基板30具备表示便携型电源装置100的动作状态的显示部48。在此,设置了用发光色和发光模式来表示二次电池1的充电状态、放电状态的发光体,以作为显示部48。发光体能够合适地利用低消耗电力、耐机械冲击强且长寿命的LED等半导体发光元件。显示部48如图1等所示那样,露出到主体壳体10的侧面侧而设。在此,如图7等所示那样,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LED经由灯引导器(lamp leader)被导光到主体壳体10的端面侧。由此,即使用盖部60覆盖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也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识显示部48,用户能够目视动作状态。即,在现有的便携型电源装置中,较多在主体壳体的上表面侧设置指示灯等,若用盖部覆盖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整面就难以从外部目视这样的发光。特别在能够将盖部的颜色更换为各种颜色的情况下,在设为深蓝色或粉红色这样深色的盖部的情况下,遮光效果变高而使得更加难以目视显示部48的发光。为此,通过将显示部48设为侧面侧来避免这样的问题,实现了用盖部60覆盖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并且也能够通过显示部48将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动作状态告知给用户。
另外,设置显示部48的侧面优选设为使外部连接端子露出的面。由此,由于在用户使用便携型电源装置时连接外部连接端子之际,用户会关注设于外部连接端子近旁的显示部48,因此通过在用户在操作时必定会关注的面设置表示动作状态的显示部48,能够提高显示部48的视觉辨识性。
(端子盖36)
另外,外部连接端子能够根据需要设置用于闭塞端子窗14的端子盖36来谋求防尘、防水等。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在供电端子32的端子窗14上设置橡胶制的帽,以在非使用时闭塞供电端子32。另外虽未图示,但可以在外部输出端子的端子窗上也设置这样的帽。
(盖侧开关标记66)
另外,盖部60在如图1、图4等所示那样覆盖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在与开关部33对应的部位,设置表示该开关部33存在于下部的盖侧开关标记66。由此,由于在用盖部60覆盖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用户也能够用盖侧开关标记66来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因此能够从盖部60之上操作开关部33。
(标签部70)
进而,能够在第一壳体11侧也同样设置开关标记。在图4、图5等所示的示例中,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覆盖开关部33地粘贴了标签部70。在该标签部70,能够在设置了开关部33的位置处设置表示开关部33存在于下部的标签侧开关标记72。如此一来,由于用户能够用标签侧开关标记72来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因此能够从标签部70之上操作开关部33。特别由于在卸下盖部60的状态下也能够视觉辨识开关部33的位置,因此在没有盖部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用便携型电源装置。另外,通过在记述便携型电源装置的规格等的标签部70,与标签侧开关标记72一起印字,能够减少构件件数从而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标签侧开关标记72优选压纹加工来形成。由此,由于用户能够以指尖的感觉找寻开关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不能目视时或昏暗时也能够容易地操作开关。
(定位机构)
另外,盖部60优选设置使得不会在长边方向上与本来的安装姿态相反朝向地覆盖第一壳体的定位机构。在图10~图12示出这样的示例。在这些图所示的示例中,盖部60如图1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在盖突起部62的内面的相对于该盖部60的长边方向的中心非对称的位置处设置定位用的定位突起64。另一方面,在第一壳体11如图11以及图12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在与定位突起64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与该定位突起64卡合的定位凹部13。如此一来,能够使定位突起64卡合定位凹部13来使盖部60与第一壳体11的嵌合状态更加稳固。此外,能够将盖部60设为非对称来阻止相反朝向的安装。特别是在将开关部33在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上设置于非对称的位置的情况下,若以与本来的姿态相反朝向安装盖部60,则盖侧开关标记66的位置就会与开关部33的位置偏离,变得不能进行操作。为此,通过设置定位机构来防止相反朝向的安装,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态。
另外,还能够将定位突起64、和上述的盖部60的剥离用的搭手指部44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相同的短边侧。由此,在使盖部60从第一壳体11分离时,由于能够用搭手指部44从通过定位用的定位突起64而坚固地卡合的盖部60与第一壳体11的卡合部分进行剥离,因此能够得到能顺利地进行分离作业的效果。
如上述那样,该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能够如图2、图3所示那样与外部的电气设备BD连接来对该电气设备BD提供电力,以驱动电气设备BD,或者取代其或除其之外还对内置于电气设备BD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另一方面,由于在二次电池1的剩余容量降低时对其进行充电,因此,能够如图13所示那样在供电端子32连接USB线缆UC2等,经由外部的AC适配器AC或USB供电适配器UA等从商用电源接受电力提供来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
(无接点充电)
而且,该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还能够如图14所示那样载置在充电台50,用从充电台50送出的电力无接点地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为此,便携型电源装置100如图6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那样具备受电线圈40。受电线圈40固定在形成于电池座20的背面侧的线圈收纳部26。另外,受电线圈40的端缘与安装在电路基板30上的充电电路连接。该受电线圈40如图8、图9的垂直截面图所示那样,与第二壳体12的内面侧面相对面地固定,通过将便携型电源装置100载置在充电台50来使受电线圈40接近充电台50。
另一方面,能够在充电台50侧设置送电线圈51,通过使送电线圈51和受电线圈40电磁耦合来在受电线圈40侧接受来自送电线圈51的电力,对其进行电力变换来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为了进行这样的无接点充电,需要将携型电源装置100载置在充电台50,以使充电台50的送电线圈51与受电线圈40对置。为此在便携型电源装置100与充电台50之间设置定位机构。作为这样的定位机构,在图15的从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所示的示例中,使在设置了便携型电源装置的受电线圈40的位置处显示受电侧标记41。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那样,在充电台侧也在设有送电线圈51的位置处设置了送电侧标记52。由此,用户能够使受电侧标记41与送电侧标记52一致地将便携型电源装置载置在充电台50,从而将受电线圈40定位在送电线圈51。
(实施例2)
另外,盖突起部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1,还能够适宜地选择能阻止从主体壳体的意外的脱离的其它形状。例如,在作为实施例2而在图16的截面图示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200中,还在插入盖突起部62B的嵌入槽15B的内面形成凸条18,另外,在盖突起部62B所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嵌入该凸条18的凹部62b。由于通过这样的凸条18与凹部62b的嵌合结构而在嵌入槽15B保持盖突起,因此能够更加难以将盖突起从嵌入槽15B拔起。特别通过在嵌入槽15B的内面上下设置凸条18,进一步还在盖突起的上下表面设置凹部62b,能够从两侧可靠地嵌合盖突起。
(实施例3)
或者,在作为实施例3在图17的截面图示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300中,设置使盖突起部62C的前端进一步向下方侧折弯的折弯片62c。另外,在第一壳体11上形成用于引导该折弯片62c的凹陷部19。由此,在将盖部60安装在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将盖突起插入嵌合槽,并且使折弯片62c嵌入凹陷部19以保持前端,能够阻止盖突起脱落的事态。
(实施例4)
另外,端子盖除了设为另外构件以外,还能够与盖部共通化。例如如图18示出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400所示那样,通过与具有柔软性的盖部60B一体地形成闭塞端子窗的端子盖36B,能够使构件共通化来削减成本,并且还能够避免小的端子盖脱离而丢失的事态。
(实施例5)
在以上的例中示出了并不限于有线连接的充电、且无接点也能够进行充电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的便携型电源装置并不局限于具备这样的无接点功能的类型。作为实施例5在图19的分解立体图示出省去无接点功能的便携型电源装置的示例。该图所示的便携型电源装置500不具备受电线圈,其它构件与实施例1共通,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该便携型电源装置500能够通过有线的充电来同样地对二次电池1进行充电。另外,省略受电线圈的部分能够简化构成并削减成本。
(实施例6)
以下在图20~图2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600。如图20所示那样,本实施例的便携型电源装置600是高度较小的箱型形状,内置二次电池1、电路基板30等。便携型电源装置600的主体壳体10由树脂所制,由上侧的第一壳体11、和与其嵌合的下侧的第二壳体12构成。
第一壳体11在上表面为板状的上部11u的外周具备凸缘部11t,且具备与第二壳体12嵌合的内部侧壁11s。
第二壳体12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的内侧具备位于与壳体侧壁12a设有间隔的位置的内部周壁12c,在壳体侧壁12a和内部周壁12c间,与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嵌合。进而,内部周壁12c在第二壳体12的内侧具有俯视观察时为“コ”字形状的“コ”字状壁12k,“コ”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内侧抵接。另外,第二壳体12在壳体侧壁12a的上端的内部具备与凸缘部11t卡合的台阶部12n,在下表面具备板状的下部12d。
如图20、图23所示那样,在第二壳体12的内部周壁12c具备多个开口12h,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具备多个凸部11p。由此,通过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与内部周壁12c的间隔插入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使内部侧壁11s的凸部11p嵌合在内部周壁12c的开口12h,能够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结。
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壳体侧壁12a与内部周壁12c之间,通过从下部12d将连结板12r一体成型,能够增大强度。进而,在连结板12r的上端部抵接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的下端部,从而使针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的强度变大。
在第二壳体12的俯视观察时,具备区分为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和收纳电路基板30的区域的划分壁12w。在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内,内部周壁12c设置有4处向二次电池1的方向突出的“コ”字状壁12k(参考图20、图21)。能够由“コ”字状壁12k来进行二次电池1的收纳的定位,并且确保二次电池1与壳体侧壁12a的间隔,该间隔成为针对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的干涉部分,冲击力不会直接传递到二次电池1。另外,“コ”字状壁12k由于成为相对于壳体侧壁12a有垂直部分的“コ”字形状,因此对来自侧方的冲击力耐受变强。
“コ”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内侧抵接,侧端与二次电池1抵接,从而起到作为第一壳体11和二次电池1的支承壁的作用。
如图21、图22所示那样,在“コ”字状壁12k,为了强化而进一步使与壳体侧壁12a垂直的2个柱体12m一体成型。如图23所示那样,在“コ”字状壁12k之处,在第一壳体11的内部侧壁11s的内侧,为了强化而设置有板状部11q,能够通过与“コ”字状壁12k抵接来强化主体壳体10。
“コ”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11u的内侧抵接。由此,针对上下方向的冲击力而强度变大。在此,“コ”字状壁12k与第一壳体11抵接还意味着:在“コ”字状壁12k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11u的内侧之间通常时存在空隙,在施加冲击力时抵接。
在收纳二次电池1的区域内,用双面胶带将下侧的二次电池1固定在第二壳体12的下部12d,在二次电池1之上隔着在两面具备粘接层的隔板来固定上侧的二次电池1。在上侧的二次电池1与第一壳体11的上部11u之间配置在两面具备粘着层的有厚度的板状的缓冲垫,将二次电池1固定在主体壳体10内,并缓和冲击力。在此,二次电池1使用了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的有厚度的板状的方型二次电池。
在收纳电路基板30的区域内,电路基板30与连接于二次电池1的正负极的引线板电连接,并联连接了二次电池1。另外,一方的极经由断路器与引线板电连接。另外,与一方的极电连接的引线板隔着绝缘板与二次电池1的另一方的极绝缘。
在第一壳体11的上表面设置了开口11h,且在此配置有能够进行按压操作的按钮。然后,在电路基板30的按钮的正下方部分配置了电子开关。按钮具有能够通过按压操作来使放电开始、停止的开启/关闭功能。
在第二壳体12的短边的壳体侧壁12a设置了开口,并具有由安装在电路基板30的下侧的2个USB端子构成的外部输出端子31、和由微型USB端子构成的供电端子32。在电路基板30的下侧搭载了利用来自供电端子32的输入电力的充电电路、将来自被充电的二次电池1的输出变换为外部输出端子31的标准输出的输出变换电路等。在这些电路中包含易于发热的发热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这些发热部件与由硅树脂等构成的导热体接触,在导热体之下配置由氧化铝等构成的散热板37,能够用散热板37将来自发热部件的热散热。为了能够在散热板37与第二壳体12的下部12d之间保持空间,在下部12d的内部设置了台座凸部(作为1个部位的示例在图20中记载为凸部)。用双面胶带将散热板37与凸部连接,在散热板37与电路基板30之间配置绝缘板来绝缘。另外,在1个USB端子的下表面粘贴水淹判定标签。
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通过多个螺钉来螺合。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下表面粘贴记载本实施例的便携型电源装置600的额定输出等的额定标签。
根据该构成,能够除了用主体壳体的壳体侧壁以外,还用座侧壁和“コ”字状壁来支承第一壳体,能够在使壳体侧壁保持不会在树脂的硬化时产生缩孔的厚度的情况下强化壳体侧壁的强度。
另外,在实施例1~6中设为携型电源装置,但也可以设为放置型的电源装置。特别是在主体壳体的厚度薄到1mm~3mm的情况下,通过设为本发明的构成,能够增大针对外部的冲击力的强度。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便携型电源装置能够合适地作为在对便携电话、智能手机、平板(Slate)型PC、便携型音乐播放器等进行充电的应急充电器、或者用于对应急充电器进行充电的充电器等来使用。
标号的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 便携型电源装置
1 二次电池
10 主体壳体
11 第一壳体
11b 外面伸出部
11c 内面伸出部
11s 内部侧壁
11t 凸缘部
11h 开口
11p 凸部
11q 板状部
11u 上部
12 第二壳体
12a 壳体侧壁
12b 台阶状突起
12c 内部周壁
12d 下部
12h 开口
12k “コ”字状壁
12m 柱体
12n 台阶部
12r 连结板
12w 划分壁
13 定位凹部
14 端子窗
15、15B 嵌入槽
16 螺丝柱
18 凸条
19 凹陷部
20 电池座
22 座侧壁
24 座侧螺丝柱
26 线圈收纳部
30 电路基板
31 外部输出端子
32 供电端子
33 开关部
34 电源开关
36、36B 端子盖
37 散热板
40 受电线圈
41 受电侧标记
42 螺钉
44 搭手指部
45 卡爪部
46 卡口部
48 显示部
50 充电台
51 送电线圈
52 送电侧标记
60、60B 盖部
62、62B、62C 盖突起部
62b 凹部
62c 折弯片
64 定位突起
66 盖侧开关标记
70 标签部
72 标签侧开关标记
BD 电气设备
UC、UC2 USB线缆
LC 闪电数据型
AC AC适配器
UA USB供电适配器

Claims (15)

1.一种电源装置,用于连接供电对象的电气设备而进行供电,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主体壳体,其被分割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的外形;
二次电池,其内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和
电池座,其用于保持所述二次电池,
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为有底箱状,且沿长边方向设置有一对壳体侧壁,
所述电池座设置有对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侧进行保持的一对座侧壁,
所述座侧壁形成为:在所述电池座被收纳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状态下,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底面起沿所述壳体侧壁的内面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延伸,
所述座侧壁形成得高度低于所述壳体侧壁的高度,
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彼此接合的端缘,在以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平面截断的垂直截面观察时呈台阶状,
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侧,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内面侧具有向所述第一壳体侧伸出的台阶状突起,
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面侧,在所述主体壳体的外面侧具有向所述第二壳体侧伸出的外面伸出部,并且形成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面延长的内面伸出部,
所述第一壳体在已与所述第二壳体接合的状态下,在所述外面伸出部与所述内面伸出部之间夹入所述第二壳体端面的台阶状突起,并且
所述座侧壁构成为:用其上端面抵接地支承所述内面伸出部的下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将所述主体壳体的壁厚设为1mm~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电池座形成用于收纳无接点充电用的受电线圈的线圈收纳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盖部,其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壳体且有柔软性,
所述盖部具备:
盖突起部,其以与主面大致平行的姿态而与主面分开地向内侧突出,
所述第一壳体在其侧壁形成嵌入所述盖突起部的嵌入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盖部的接合面内形成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局部凹陷的搭手指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还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在从该第一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处设置开关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盖部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开关部对应的部位,设置表示所述开关部存在于下部的盖侧开关标记。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
标签部,其作为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且被粘贴成覆盖所述开关部,
所述标签部在设置有所述开关部的位置处,设置表示所述开关部存在于下部的标签侧开关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标签部对所述标签侧开关标记进行压纹加工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盖部在所述盖突起部的内面的相对于该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心呈非对称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用的定位突起,
所述第一壳体在与所述定位突起对应的位置处,形成与所述定位突起卡合的定位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突起和所述搭手指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同的短边侧。
12.一种电源装置,用于连接供电对象的电气设备而进行供电,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主体壳体,其被分割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长的外形;和
二次电池,其内置在所述主体壳体中,
所述第二壳体形成为有底箱状,且沿长边方向设置有一对壳体侧壁,沿所述壳体侧壁设置有位于所述壳体侧壁的内侧的内部周壁,
所述内部周壁设置有对所述二次电池的两侧进行保持的一对支承壁,
所述支承壁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底面起沿所述壳体侧壁的内面的至少一部分向上方延伸,
所述支承壁形成得高度低于所述壳体侧壁的高度,
所述支承壁用其上端面抵接地支承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构成为设置在所述壳体侧壁与所述内部周壁之间嵌合的内部侧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壁是具有沿所述侧面的部分、以及与所述侧面交叉的部分的“コ”字状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电路基板,其在所述二次电池的延伸方向上相邻配置;和
散热板,其配置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发热部件热结合,
在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散热板之间具有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二次电池是方型二次电池。
CN201480002223.XA 2013-10-29 2014-09-08 电源装置 Pending CN1049957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3943 2013-10-29
JP2013-223943 2013-10-29
JP2014-077961 2014-04-04
JP2014077961 2014-04-04
PCT/JP2014/004593 WO2015063994A1 (ja) 2013-10-29 2014-09-08 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95761A true CN104995761A (zh) 2015-10-21

Family

ID=53003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223.XA Pending CN104995761A (zh) 2013-10-29 2014-09-08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11692A1 (zh)
JP (1) JP5964498B2 (zh)
CN (1) CN104995761A (zh)
WO (1) WO201506399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0002A (zh) * 2015-12-28 2018-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框体的密闭结构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CN109950435A (zh) * 2017-12-11 2019-06-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模块以及连接模块
TWI782113B (zh) * 2017-10-16 2022-11-01 南韓商Lg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模組及電池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11936S1 (en) 2019-03-27 2021-03-02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power charger with air compressor hose
USD770382S1 (en) * 2015-03-20 2016-11-01 Lynita Coty Electronic device charger
USD769188S1 (en) * 2015-07-08 2016-10-18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wer bank
USD789358S1 (en) * 2015-07-21 2017-06-13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Multimedia processing terminal
USD786790S1 (en) * 2015-09-30 2017-05-16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power charger
USD922318S1 (en) 2019-12-13 2021-06-15 Halo2Cloud, LLC Portable power charger
US10418839B2 (en) 2016-04-15 2019-09-17 Halo2Cloud Llc Attachable portable power charger with wireless and direct charging connectivity
US11271427B2 (en) 2016-04-15 2022-03-08 Halo2Cloud Llc Portable power charger adapted for attachment to an electronic device for charging
US10615552B2 (en) 2016-04-15 2020-04-07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wireless power charger with magnetic attachment system
USD922319S1 (en) 2019-12-13 2021-06-15 Halo2Cloud, LLC Portable power charger with removable cable connectors
USD824328S1 (en) * 2016-05-19 2018-07-31 Easyacc Technology Co., Limited Portable charger
USD797044S1 (en) 2016-05-31 2017-09-12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power charger with AC and DC charging capability
USD804291S1 (en) * 2016-09-26 2017-12-05 Fuse Chicken, Llc Loop holder for a data synchronization cable
USD838669S1 (en) 2016-11-04 2019-01-22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power charger
USD853959S1 (en) 2017-11-15 2019-07-16 Halo International SEZC Ltd. Portable power charger with detachable cable
USD905629S1 (en) * 2018-01-08 2020-12-22 Flex Ltd. Portable power unit
DE102018103713A1 (de) * 2018-02-20 2019-08-2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Mechanisches und thermisches System für eine modulare Batterie mit Leistungselektronikkomponenten
US20210057690A1 (en) * 2018-02-22 2021-02-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10277266B1 (en) * 2018-03-21 2019-04-30 Nguyen Tech LLC Mobile device case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JP7058197B2 (ja) * 2018-08-20 2022-04-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装置
KR20210086089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US20220140431A1 (en) * 2020-11-02 2022-05-05 Matthew Thomas Moon Battery Pack Providing Extended Play With Virtual Reality Motion Trackers
CN116666857A (zh) * 2021-06-11 2023-08-29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的外壳、储能电池和储能系统
USD1003828S1 (en) * 2023-01-10 2023-11-07 Foshan Qianghong Yangyuan Trading Co., Ltd. Wireless charg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13A (zh) * 1995-02-20 1996-11-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向电子器具供电的电源装置及其供电方法
JP2003257388A (ja) * 2002-03-05 2003-09-12 Sony Corp 二次電池収納ケース
CN101567576A (zh) * 2008-04-24 2009-10-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积层电池
JP2013051797A (ja) * 2011-08-30 2013-03-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出力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と電池駆動機器並びにバッテリパックを用いた充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3807A (ja) * 1998-10-15 2000-04-28 Toshiba Battery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2010146774A (ja) * 2008-12-16 2010-07-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JP5449835B2 (ja) * 2009-04-06 2014-03-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ク電池
JP2011108377A (ja) * 2009-11-12 2011-06-02 Hitachi Maxell Ltd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13A (zh) * 1995-02-20 1996-11-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向电子器具供电的电源装置及其供电方法
JP2003257388A (ja) * 2002-03-05 2003-09-12 Sony Corp 二次電池収納ケース
CN101567576A (zh) * 2008-04-24 2009-10-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积层电池
JP2013051797A (ja) * 2011-08-30 2013-03-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出力コネクタを備えるバッテリパック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と電池駆動機器並びにバッテリパックを用いた充電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0002A (zh) * 2015-12-28 2018-08-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框体的密闭结构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US10818887B2 (en) 2015-12-28 2020-10-27 Honda Motor Co.,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casing sealing structure, and cas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8370002B (zh) * 2015-12-28 2021-10-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框体的密闭结构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TWI782113B (zh) * 2017-10-16 2022-11-01 南韓商Lg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模組及電池組
US11688911B2 (en) 2017-10-16 2023-06-27 Lg Energy Solution, Ltd.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N109950435A (zh) * 2017-12-11 2019-06-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模块以及连接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11692A1 (en) 2016-04-21
WO2015063994A1 (ja) 2015-05-07
JPWO2015063994A1 (ja) 2017-03-09
JP5964498B2 (ja)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95761A (zh) 电源装置
US9112957B2 (en) Adapting portable electrical devices to receive power wirelessly
US10355503B2 (en) Charging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US10141758B2 (en) Power card and base
US20090079392A1 (en) Portable power supply module with winding unit
CN207506085U (zh) 一种智能设备放置收纳盒
JP2013247091A (ja) 電池パック
KR20120007004U (ko) 휴대폰 커버형 보조 배터리팩
US20140152231A1 (en) Dolly Charger
JPH11155239A (ja) 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
KR20140003508U (ko) 충전케이스 대용 무선 충전 모듈
CN212366860U (zh) 电子设备
CN220066959U (zh) 一种能交流充电的充电宝
CN220022383U (zh) 充电宝
CN220526983U (zh) 电子设备
CN220475917U (zh) 内衬与外壳可拆卸的耳机充电仓
JP3185242U (ja) コネクタ用部品及び携帯機器充電用コネクタ
JP2009005471A (ja) 電子機器
KR20140012534A (ko) 휴대용 멀티탭
KR20150004229U (ko) 모바일 기기 보관장치용 비삽입 접촉식 커넥터
TWM328718U (en) Multifunctional charger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