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9685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79685A CN104979685A CN201510162359.3A CN201510162359A CN104979685A CN 104979685 A CN104979685 A CN 104979685A CN 201510162359 A CN201510162359 A CN 201510162359A CN 104979685 A CN104979685 A CN 1049796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iner
- hole portion
- housing
- casing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8—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a separate clip or spr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牢固地连结壳体和箱体的连接器。具备触头、保持触头的触头保持器、内装触头保持器的金属制的壳体、内装壳体的树脂制的箱体。具备插通于第1孔部和第2孔部的止动件,所述第1孔部形成于箱体,所述第2孔部以与第1孔部形状相同且重叠的方式形成在壳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详细地说,涉及将壳体收纳于箱体的结构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上述连接器为使EMI(电磁干扰)特性提高,用形成为筒状的壳体覆盖具有触头的触头保持器。在这种连接器中,壳体的内部预先具备有触头保持器等,通过将该壳体插入至箱体的孔部等的工序被组装。
日本特开2001-155822号中公开有下述连接器:使一体地形成于树脂制的箱体(文献中是外壳(ハウジング))的矛状的卡止突起卡合于壳体(文献中是护罩端子(シールドターミナル))的卡合孔,由此限制箱体与壳体的相对移动。该连接器通过将壳体插入至箱体的内部,达到矛状的卡止突起借助弹性突出力卡合于卡合孔部的状态,完成组装。
在像日本特开2001-155822号那样组装的连接器中,即使在朝向相对于箱体插入壳体的方向在箱体与壳体之间作用相对移动力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卡合突起抵接于卡合孔部,所以箱体与壳体的分离被阻止。
但是,即使是日本特开2001-155822号中所示的结构的连接器,在由于常年劣化而使得矛状的卡合突起的突出力下降的情况下,或在操作者反复进行拿着箱体进行插拔的操作的情况下,矛状的卡合突起也会变得易于从卡合突起脱离,考虑有壳体从箱体分离的情况,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公开将壳体和箱体牢固地连结的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连接器具备触头、触头保持器、壳体、箱体和止动件,所述触头通过与连接对象接触来与前述连接对象电气连接,树脂制的所述触头保持器将前述触头收纳于内部来加以保持,金属制的所述壳体内安装前述触头保持器,树脂制的所述箱体内安装前述壳体,所述止动件插通于第1孔部和第2孔部,所述第1孔部形成于前述箱体,所述第2孔部以与该第1孔部形状相同且重叠的方式形成在前述壳体上。
根据本技术方案,在将壳体内嵌于箱体的状态下,将止动件插通于箱体的第1孔部和壳体的第2孔部,由此,在作用使壳体和箱体相对移动的力的情况下,止动件阻止壳体和箱体的相对移动。即,与像以往那样使一体地形成在箱体上的矛状的卡止突起卡合于壳体的卡合孔的结构相比,由于止动件插通于箱体及壳体的孔部,所以能够更牢固地连结两者。此外,即使在发生壳体和箱体的连结松动的情况下,也只要更换止动件即可,所以较为合理。
进而,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将止动件从箱体的外表面插入,所以能够通过从箱体的外表面目测来确认止动件是否存在。因此,合理地构成了牢固连结壳体和箱体的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前述第1孔部及前述第2孔部的开口形状形成为矩形,并且,接触于前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的前述止动件的内端形状形成为与前述开口形状相同的矩形,在前述止动件插通于前述第1孔部和前述第2孔部的状态下,前述止动件的内端接触于前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
由此,止动件的内端形状形成为矩形,所以通过将板材压力加工等能够容易地制造止动件。此外,该止动件的内端插通至接触于触头保持器的外壁的位置。即,止动件被配置为贯通第2孔部的状态,所以能可靠地防止止动件相对于壳体的脱落。进而,借助被形成为矩形的止动件的内端和触头保持器的外壁进行面接触时的摩擦力,也能够可靠地进行触头保持器的位置限制。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前述箱体被插入至内装前述连接对象的插座的嵌合孔部的状态下,前述止动件被配置于由前述嵌合孔部的内壁覆盖的位置。
由此,在将连接器插入插座的嵌合孔部的状态下,例如,即使在止动件由于振动向外侧脱出的情况下,由于止动件的外端抵接于插座的嵌合孔部的内表面,所以止动件的脱落也会被阻止。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前述止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前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上,沿前述插座的插拔方向形成有前述止动件的内端接触的槽部,在前述槽部的与前述插座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与前述止动件的侧边抵接的壁状端面。
根据本技术方案,止动件的内端接触于被形成在触头保持器的外壁上的槽部,所以止动件的定位变得可靠。进而,金属制的止动件以能够抵接于槽部的壁状端面的方式构成。因此,即使在由于拿着箱体反复插拔而使得触头保持器和箱体及壳体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下,高耐久性的金属制止动件也会抵接于壁状端面,可靠地防止触头保持器向插座侧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器的从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被插入至插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侧观察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下方侧观察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触头等组装于触头保持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壳体罩及套筒嵌合于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2的VII-VI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及插座的侧剖视图。
图8是从图1的VIII-VII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从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多种变形。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C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连接器C被插入至插座S的状态的图,图3、图4是从上方观察连接器C的分解立体图及从下方观察连接器C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5是触头1、缆线2、间隔件3、位置限制部件4、触头保持器5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壳体10、壳体罩16、套筒18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图2的VII-VII方向观察的侧剖视图,图8是从图1的VIII-VIII方向观察的连接器C的剖视图。另外,虽然连接器C能够与上下关系无关地进行使用,但以下按照将图1所示的箱体20的上部壁20T设为上方的上下关系进行说明,将被插入至图2所示的插座S的一侧设为前方,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进行说明。
连接器C如图1、图7所示具备触头1、触头保持器5、壳体10和箱体20,一对金属制的所述触头1通过与被安装于插座S的导通体34(连接对象的一例)接触来与导通体34电气连接,树脂制的所述触头保持器5将该触头1收纳于内部来保持,金属制的所述壳体10内安装该触头保持器5,树脂制的所述箱体20内安装该壳体10。另外,导通体34的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
如图2所示,该连接器C作为连接至插座S的插头起作用。
触头保持器
如图3、图4所示,一对触头1使用弹性优良的铜合金等良导体,被配置于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的触头保持器5的引导孔部5C的内部。如图5所示,缆线2的导线2a通过软钎焊等技术导通连接于各个触头1。缆线2的一对导线2a被绝缘性的树脂制的间隔件3定位。此外,一对触头1被绝缘性的树脂制的位置限制部件4确定相对于触头保持器5的位置。
触头保持器5构成为保持器主体5A与引导部5B一体地形成的块状,所述引导部5B位于保持器主体5A的前端部位置,宽度和厚度都比该保持器主体5A小。如图7所示,在连接器C插入至插座S时,插座S的引导筒部33沿该引导部5B的外周被嵌合于该引导部5B。
此外,在触头保持器5上,从保持器主体5A到引导部5B形成有一对引导孔部5C,在所述一对引导孔部5C中配置触头1。如图7所示,在与该引导孔部5C连通的后方侧的内部,配置有前述位置限制部件4。进而,在该保持器主体5A的与引导部5B侧相反的一侧,配置间隔件3。在引导部5B的前方端部的下方开设一对插入孔部5D,插座S的导通体34被插入至该插入孔部5D,触头1和导通体34在连接器C的内部电气连接。
如图3所示,在保持器主体5A的上表面形成有其底面与引导部5B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一对卡合凹部6。在保持器主体5A的两侧面,沿插座S的插拔方向(相对于插座S插拔连接器C的方向)形成有槽部7。槽部7形成为下述形状:在后方侧(与插座S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壁状端面7a,前方侧(插座S侧)敞开。此外,如图4所示,在保持器主体5A的底面上形成有底面槽8。
壳体
如图6所示,壳体10具有一体地形成壳体主体11、中间壁部13和缆线保持部14的结构,所示壳体主体11通过压力加工金属板形成为方筒状,所述中间壁部13与该壳体主体11的侧壁部11S相连,呈上表面开口的U字形,所述缆线保持部14与该中间壁部13的底壁相连,压接保持缆线2。从中间壁部13的开口侧安装金属制的壳体罩16。另外,缆线保持部14在缆线2被安装之前,如虚线所示呈敞开的状态。
壳体罩16具有一体地形成有连结部16A和成形为筒状的缆线罩部16B的结构。此外,在连结部16A上形成有上壁体16T和一对侧壁体16S,在该侧壁体16S上形成有连结孔部17。进而,在上壁体16T上形成有将前方切口的前方凹部19。另外,缆线罩部16B在缆线2被安装之前,如虚线所示呈敞开的状态。
中间壁部13形成于与壳体主体11的侧壁部11S相连的位置,在该中间壁部13上,以将中间壁部13向外侧弯折的形态形成有嵌合于壳体罩16的连结孔部17的嵌合片13a。此外,在该中间壁部13的上端部,以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形成有嵌入至壳体罩16的连结孔部17的突出片13b。
在壳体主体11的上壁部11T上,以将上壁部11T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的形态,形成有嵌入至触头保持器5的一对卡合凹部6的一对上部卡合片11f。
在壳体主体11的两侧的侧壁部11S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侧壁凸部11a。此外,在侧壁部11S上,开设有第2孔部H2。
如图4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底壁部11B上,以将一部分向外侧弯折的形态形成有下部卡合片11g。此外,在底壁部11B上,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底壁凸部11b。
箱体
如图3、图4所示,箱体20形成为具有上部壁20T、下部壁20B和一对侧部壁20S的方筒状。此外,作为用于防止相对于插座S的误插入的部件来发挥功能的多个突出引导件21,沿插拔方向(相对于插座S插拔连接器C的方向)形成于箱体20的外表面。
在该箱体20的前端侧,具有方孔状的前部孔部22,以便以紧密嵌合的状态内装壳体10,在与其连续的位置上,形成有上下的内部尺寸及左右的内部尺寸比前部孔部22大的后部孔部23。
在下部壁20B上,为卡合壳体10的下部卡合片11g,在内表面形成有将底面切口的缺口部26。当从后部孔部23插入壳体10等时,下部卡合片11g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在缺口部26的位置发生弹性复原,限制壳体10相对于箱体20向后方侧的相对移动。
在一对侧部壁20S上,在内表面上形成有作为卡合于壳体10的侧壁凸部11a的槽的侧壁引导槽24。当从后部孔部23插入壳体10等时,侧壁凸部11a被侧壁引导槽24引导,并且抵接于侧壁引导槽24的前端部,限制壳体10相对于箱体20向前方侧的相对移动。
此外,在一对侧部壁20S上形成有第1孔部H1。如图8所示,该第1孔部H1形成于在内部插入有壳体10的状态下与该壳体10的第2孔部H2重叠的位置。此外,第1孔部H1的截面形状(孔部的开口形状)是矩形,第2孔部H2的截面形状(孔部的开口形状)也形成为与第1孔部H1相同尺寸的矩形。
止动件
如图8所示,在该连接器C中,在从箱体20的后部孔部23嵌入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的状态下,以贯通箱体20的第1孔部H1和壳体10的第2孔部H2的方式插入止动件25,由此实现防止壳体10相对于箱体20脱落。该止动件25由金属材料构成,具有紧密嵌合于第1孔部H1和第2孔部H2的矩形的截面,并且形成有沿着插入方向的直线状的侧边25S。
止动件25被配置为,在插通于第1孔部H1和第2孔部H2的状态下,形成为矩形的内端25B嵌入触头保持器5的槽部7,接触于该槽部7的底壁。这样,止动件25形成为板状,接触于触头保持器5的外壁的内端25B的形状形成为与第1孔部H1及第2孔部H2的开口形状相同的矩形,所以借助压力加工能够容易地制造。另外,为可靠地防止该止动件25的脱落,也可以是,第1孔部H1的开口形状比止动件25的截面形状略小。
特别的是,在将该连接器C插入插座S的嵌合孔部31A的状态下,止动件25被配置于由嵌合孔部31A的内壁覆盖的位置,由此止动件25的脱落被阻止。
连接器的组装
在组装该连接器C时,首先,如图5所示,从触头保持器5的后方将触头1插入至引导孔部5C,安装位置限制部件4。接着,将缆线2的前端部插入至间隔件3的下部孔,将间隔件3固定于触头保持器5的后端,在该状态下,将触头1和触头1的导线2a用软钎焊来导通连接。
接着,如图3、图4所示,将具备一对触头1等的触头保持器5从缆线保持部14敞开的状态下的壳体10的后方插入至壳体10内部。该插入时,触头保持器5的底面越过壳体10的底壁凸部11b,底壁凸部11b卡入至触头保持器5的底面槽8,并且壳体10的一对上部卡合片11f抵接于触头保持器5的一对卡合凹部6。这样,在将触头保持器5和壳体10一体化的状态下,在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和触头保持器5的引导部5B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隔的引导间隙(参照图7)。
接着,如图6所示,在敞开壳体罩16的缆线罩部16B的状态下,使壳体罩16的连结孔部17嵌合于壳体10的中间壁部13的嵌合片13a,并且将壳体10的中间壁部13的突出片13b嵌入连结孔部17,将壳体罩16与壳体10一体化。此时,如图7所示,壳体罩16的前方凹部19抵接于触头保持器5的后端,触头保持器5的向后移动被限制,并且壳体10的上部卡合片11f抵接于触头保持器5的卡合凹部6,触头保持器5的向前移动被限制。由此,触头保持器5在壳体10的内部的位置被固定。
该状态下,以由壳体10的缆线保持部14将缆线2包起的方式进行压接,同时使缆线罩部16B缠于缆线保持部14的外表面来进行压接,在将它们覆盖的位置上,在外嵌树脂制的套筒18的状态下使缆线保持部14和缆线罩部16B紧密接合。
此后,如图3、图4所示,通过将具备触头保持器5、壳体罩16等的壳体10从箱体20的后方插入,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的外表面紧密接合于箱体20的前部孔部22,壳体罩16等被配置于后部孔部23的内部。此时,壳体10的侧壁凸部11a被箱体20的侧壁引导槽24引导,并且壳体10的下部卡合片11g卡合于箱体20的缺口部26,由此,壳体10相对于箱体20的相对移动被限制。
该状态下,形成于箱体20的侧部壁20S的第1孔部H1和形成于壳体主体11的侧壁部11S的第2孔部H2被配置于重叠的位置。接着,相对于这些第1孔部H1和第2孔部H2插通止动件25。由此,即使作用使壳体10和箱体20相对移动的外力,止动件25也会阻止相对移动,实现使壳体10和箱体20牢固地一体化的状态。
特别是如图8所示,由于止动件25的内端25B插入至接触于触头保持器5的槽部7的底壁的位置,所以即使止动件25的内端25B向外侧稍微位移,止动件25的内端25B侧相对于壳体10的第2孔部H2卡合的状态也得以维持,从而能可靠地阻止脱落。进而,即使由于反复进行连接器C的插拔,使得触头保持器5和壳体10的卡合变得松动,由于止动件25抵接于槽部7的壁状端面7a,也能防止触头保持器5向前方脱落。
插座
接着,对插座S进行说明。如图2、图7所示,插座S用金属制的护罩32覆盖外壳31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所述外壳31是树脂制的,且形成有嵌合孔部31A,所述插座S在嵌合孔部31A的内部具备金属制的引导筒部33和由铜合金等良导体构成的一对导通体34。
图2中示出插座S被实际安装于基板30的形态,一对导通体34(参照图7)导通于基板30的印刷电路等。在嵌合孔部31A的内周,形成有连接器C的箱体20的外表面的突出引导件21能够嵌合的凹状槽31b。此外,在将连接器C连接于插座S的状态(将导通体34插入至触头保持器5的插入孔部5D的状态)下,达到下述状态:引导筒部33嵌入于连接器C的壳体10和触头保持器5之间的引导间隙。
这样将连接器C相对于插座S嵌入来连接的情况下,引导筒部33与壳体10的相对位置被确定,所以一对触头1接触于对应的导通体34从而达到导通状态。
特别地,连接器C中的止动件25的配置被设定成,在连接器C的箱体20相对于插座S的嵌合孔部31A被插入的状态下,止动件25位于被嵌合孔部31A的内壁覆盖的位置。
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将止动件25插通于箱体20的第1孔部H1和壳体10的第2孔部H2的结构,所以即使在操作者拿着箱体20反复进行插拔操作从而在壳体10和箱体20之间沿插拔方向作用力的情况下,止动件25也可阻止壳体10和箱体20的相对移动,将各个部件牢固地连结。
此外,由于作为止动件25使用内端形状形成为矩形的金属,所以通过将金属板压力加工等简单的工序便能够制造止动件25。而且,由于在将金属制的止动件25从箱体20的外表面侧插入的形态下使用,所以能够高耐久性地牢固连结,并且能够通过从箱体20的外表面目测来确认止动件25是否脱落。即使在发生壳体10和箱体20的连结松动的情况下,仅更换止动件25即可,所以较为合理。
进而,在连接器C的插拔时,第1孔部H1和第2孔部H2的内表面相对于止动件25的侧边25S抵接,沿剪切方向作用力,但该力是沿相对于侧边25S正交的方向作用,所以能够将力可靠地承受。即使在操作者拿着箱体20反复进行插拔操作从而触头保持器5和壳体10及箱体20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下,高耐久性的止动件25也会抵接于触头保持器5的壁状端面7a,防止触头保持器5向插座S侧脱落。
此外,由于止动件25的内端25B被插入至接触于触头保持器5的外表面的位置,所以即使在止动件25向外侧稍微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使止动件25的内端25B侧卡合于第2孔部H2的状态。
特别地,在将该连接器C连接于插座S的状态下,止动件25被配置于由插座S的外壳31的嵌合孔部31A的内壁覆盖的位置,所以即使在该连接状态下持续地作用振动,从而在止动件25上作用脱落方向的力,由于止动件25抵接于嵌合孔部31A的内壁,所以也能阻止脱落。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止动件25使用内端25B的形状为矩形的部件,但如图9所示,作为止动件25也可以使用内端25B的形状为圆形的圆柱状的销,也可以具备2处以上的止动件25。另外,不特别限定止动件25的形状,也可以构成为内端形状为多边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5的内端25B抵接的触头保持器5的槽部7在与插座S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壁状端面7a,但也可以在插座S侧设置壁状端面。此外,槽部7的大小也可以设置为与止动件25的内端形状相同。该情况下,能够牢固地连结壳体10、箱体20和触头保持器5。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槽部7,只设为将止动件25的内端25B抵接于触头保持器5的外壁的形态。
(3)此外,各部件间的卡合形态和嵌合形态可以为任意形态,不特别限定。
Claims (4)
1.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触头、触头保持器、壳体、箱体和止动件,
所述触头通过与连接对象接触来与所述连接对象电气连接,
所述触头保持器将所述触头收纳于内部来加以保持,由树脂制成,
所述壳体内安装所述触头保持器,所述壳体由金属制成,
所述箱体内安装所述壳体,所述箱体由树脂制成,
所述止动件插通于第1孔部和第2孔部,所述第1孔部形成于所述箱体,所述第2孔部以与该第1孔部形状相同且重叠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壳体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孔部及所述第2孔部的开口形状形成为矩形,并且,接触于所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的所述止动件的内端形状形成为与所述开口形状相同的矩形,
在所述止动件插通于所述第1孔部和所述第2孔部的状态下,所述止动件的内端接触于所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被插入至内装所述连接对象的插座的嵌合孔部的状态下,所述止动件被配置于由所述嵌合孔部的内壁覆盖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所述触头保持器的外壁上,沿所述插座的插拔方向形成有所述止动件的内端接触的槽部,在所述槽部的与所述插座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止动件的侧边抵接的壁状端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0292A JP6230471B2 (ja) | 2014-04-09 | 2014-04-09 | コネクタ |
JP2014-080292 | 2014-04-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79685A true CN104979685A (zh) | 2015-10-14 |
CN104979685B CN104979685B (zh) | 2019-01-01 |
Family
ID=52684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62359.3A Active CN104979685B (zh) | 2014-04-09 | 2015-04-08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43707B2 (zh) |
EP (1) | EP2930793B1 (zh) |
JP (1) | JP6230471B2 (zh) |
CN (1) | CN1049796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8126B2 (ja) | 2015-10-09 | 2018-11-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USD843940S1 (en) * | 2015-10-26 | 2019-03-26 | Hosiden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9314338A (zh) * | 2016-03-09 | 2019-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具有USB Type-C接口的电子设备 |
JP6480898B2 (ja) * | 2016-08-10 | 2019-03-1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769353B2 (ja) * | 2017-03-13 | 2020-10-1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WO2019027730A1 (en) * | 2017-08-01 | 2019-02-07 | Delphi Technologies, Llc |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JP6792537B2 (ja) * | 2017-10-20 | 2020-11-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JP6575586B2 (ja) * | 2017-12-21 | 2019-09-1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シールド端子 |
US10804641B2 (en) * | 2018-04-11 | 2020-10-13 |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metallic inner shell with rear engaging finger situated within an insulative outer cover |
JP7232015B2 (ja) * | 2018-11-08 | 2023-03-0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
JP6982587B2 (ja) * | 2019-02-27 | 2021-12-1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887458B2 (ja) * | 2019-03-12 | 2021-06-1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348090B2 (ja) | 2020-01-24 | 2023-09-2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DE102020204913A1 (de) * | 2020-04-17 | 2021-10-21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Miniaturisierter Stecker |
JP7271471B2 (ja) * | 2020-05-19 | 2023-05-1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1670022S (zh) * | 2020-05-29 | 2020-10-12 | ||
WO2023148085A1 (de) * | 2022-02-03 | 2023-08-10 | Hirschmann Automotive Gmbh | Steckverbinder mit zumindest einem sicherungssplint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8428A (en) * | 1993-04-28 | 1996-05-21 | Yazaki Corporation | Shield connector |
US20040033725A1 (en) * | 2002-08-16 | 2004-02-19 |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 USB type plug connector |
CN101783464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欧力天工股份有限公司 | 麦克风的输出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99376U (zh) * | 1984-11-30 | 1986-06-25 | ||
US4799901A (en) * | 1988-06-30 | 1989-01-24 | Pirc Douglas J | Adapter having transient suppression protection |
US5171161A (en) * | 1991-05-09 | 1992-12-15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
JP3268412B2 (ja) * | 1994-07-11 | 2002-03-25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606436B2 (ja) | 1999-11-29 | 2005-01-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TW559395U (en) * | 2003-04-30 | 2003-10-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201036278A (en) * | 2009-03-27 | 2010-10-01 | Furutech Co Ltd | Stereo wire connector |
CN201576784U (zh) * | 2009-10-20 | 2010-09-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201774075U (zh) * | 2010-07-13 | 2011-03-2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2014
- 2014-04-09 JP JP2014080292A patent/JP62304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9 EP EP15159927.1A patent/EP2930793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3-31 US US14/674,343 patent/US95437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4-08 CN CN201510162359.3A patent/CN1049796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8428A (en) * | 1993-04-28 | 1996-05-21 | Yazaki Corporation | Shield connector |
US20040033725A1 (en) * | 2002-08-16 | 2004-02-19 |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 USB type plug connector |
CN101783464A (zh) * | 2009-01-20 | 2010-07-21 | 欧力天工股份有限公司 | 麦克风的输出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43707B2 (en) | 2017-01-10 |
JP2015201381A (ja) | 2015-11-12 |
US20150295361A1 (en) | 2015-10-15 |
JP6230471B2 (ja) | 2017-11-15 |
EP2930793B1 (en) | 2018-10-24 |
EP2930793A1 (en) | 2015-10-14 |
CN104979685B (zh) | 201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79685A (zh) | 连接器 | |
US9048563B2 (en) |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s | |
US6935893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 |
US7503795B2 (en) | Connector prevented from undesired separation of a locking member | |
US10381783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assisting member for guiding | |
US9160089B2 (en) | Wire-to-board connector | |
JP6097072B2 (ja) | コネクタ | |
WO2012127541A1 (ja) |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
US9379475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07534257B (zh) | 接头连接器 | |
JP6372428B2 (ja) |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CN103733447A (zh) | 防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587057B2 (en) |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2186418B (zh) | 连接器组件 | |
JP2018200765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015736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6722934B2 (ja) | 端子、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 |
CN110649410B (zh) | 端子金属配件 | |
JP374531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US11088491B2 (en) | Housing with lock piece | |
JP2010157367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8014300A (ja) | コネクタ | |
CN110649412B (zh) | 端子金属配件和端子金属配件与壳体的配合结构 | |
JP2013089421A (ja) | コネクタ | |
JP5995781B2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