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9008B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9008B
CN104969008B CN201480006379.5A CN201480006379A CN104969008B CN 104969008 B CN104969008 B CN 104969008B CN 201480006379 A CN201480006379 A CN 201480006379A CN 104969008 B CN104969008 B CN 1049690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supply
evaporation
ventilation unit
suppl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63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69008A (zh
Inventor
松本唯
稻垣纯
织部美绪
吉田哲也
辻由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128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4549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63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14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34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20904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34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913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14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5966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38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597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4/00039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115564A1/ja
Publication of CN104969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008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69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900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加湿装置(10)具备具有吸入口(11)与吹出口(12)的主体(13)、鼓风部(15)、以及对从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的作为加湿过滤器(16)的一部分的通风部(18)。加湿过滤器(16)包括:通风部(18)、浸渍于在通风路径(14)的下方设置的水槽(20)内的贮水中的浸渍部(17)、以及设置在通风部(18)与浸渍部(17)之间的非通风部(19)。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室内空气加湿用的加湿装置中,使用由含有20质量%~80质量%的直径3μm~15μm的纤维的吸水性片材成形而得到的加湿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示出以往的加湿装置的简要立体图即图37对该加湿过滤器进行说明。如图37所示,加湿过滤器601由作为吸水性片材的无纺布602构成。加湿过滤器601采用波纹构造,从填充有水的贮水部603吸水。干燥空气通过吸水后的加湿过滤器601,得到加湿空气。
另外,作为与本申请相关的其他专利文献,能够列举出专利文献2、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6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40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345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类以往的加湿装置中,加湿水通常使用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Ca等水垢成分。因此,在干燥空气通过吸水性片材整体的构造中,若长期进行加湿,则水所含有的水垢成分向吸水性片材整体析出。并且,因析出的水垢成分而阻碍吸水,吸水速度降低。因此,在以往的加湿装置中,存在无法长期维持吸水性能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备:主体,其具有吸入口与吹出口;鼓风部,其设置在连通吸入口与吹出口的通风路径内;以及作为加湿过滤器的一部分的通风部,所述通风部对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加湿过滤器包括通风部、浸渍于在通风路径的下方设置的水槽内的贮水中的浸渍部以及设置在通风部与浸渍部之间的非通风部。
在此类加湿装置中,即便自来水中含有的水垢成分向通风部析出而阻碍吸水,在水几乎不蒸发的非通风部,也难以产生水垢成分的析出。由于来自水垢成分的析出少的非通风部的水向加湿过滤器供给,因此能长期进行稳定的水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4是该加湿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该加湿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A部放大主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该加湿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10是该加湿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透视立体图。
图12是该加湿装置的透视俯视图。
图13是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A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6是图13的A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蒸发体的展开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19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供水体的纤维构造的简图。
图22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供水体的肋构造的简图。
图23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框体的简要立体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图25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构造的简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27是该加湿装置的供水体以及蒸发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供水体与蒸发体的使用时的形状的图。
图29是图28的A部放大主视图。
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颗粒状除菌剂的简要放大图。
图31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纤维状除菌剂的简要放大图。
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33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简要立体图。
图34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3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空气清洁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37是示出以往的加湿装置的简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1所示,加湿装置10具备具有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的主体13、设置在将吸入口11和吹出口12连通的通风路径14内的鼓风部15以及作为加湿过滤器16的一部分的通风部18。对从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过滤器16呈倒U字状。加湿过滤器16在两端具有浸渍部17,且包括通风部18与非通风部19。另外,通风部18包括铅垂方向的通风部18a与水平方向的通风部18b,且该通风部18设置在通风路径14内。非通风部19设置在通风部18与浸渍部17之间。
水槽20设置在通风路径14的下方。从未图示的水罐向水槽20进行供水,以在用虚线表示的位置供水达到恒定的方式在水罐上设置有栓。浸渍部17浸渍在水槽20内的贮水中。
从吸入口11导入至主体13的空气通过保持有从水槽20汲取的水的加湿过滤器16的通风部18而被加湿。然后,从吹出口12放出加湿空气。非通风部19通过立在水槽20上的分隔板21而不与来自鼓风部15的空气直接接触。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简要立体图。如图2所示,优选加湿过滤器16由立体编织物(sterically-knitted fabrics)形成,该立体编织物通过由三根以上的纤维捆扎而成的纱线24连结开口率大的表面的织物22与背面的织物23而成。在此类加湿过滤器16中,因被捆扎的纤维间隔中的毛细管现象而使得吸水量增加,故而迅速地补充气化了的水,获得高加湿性能。
另外,纱线24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捆扎吸水性纤维与非吸水性纤维而构成。由此,吸水性纤维吸水,非吸水性纤维促进气化,故而图1的加湿装置10同时实现吸水与气化,获得高加湿性能。
吸水性纤维也能够使用标准回潮率为0.4%以上的纤维。例如,对于合成纤维,能够列举出聚酯、丙烯酸、尼龙、维尼纶、人造丝、波里诺西克、铜氨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以及普罗米克斯等。作为天然纤维,能够列举出绢、毛、棉以及麻等。
例如在五根纤维捆扎而成的纱线24的情况下,只要三根是作为吸水性纤维的标准回潮率2.0%的丙烯酸,两根是作为非吸水性纤维的标准回潮率0%的聚乙烯即可。
在重叠多个图1的加湿过滤器16的情况下,加湿过滤器16的表面积增大。因此,即便加湿过滤器16采用小面积,也确保了加湿量,故而形成紧凑的加湿装置10。
另外,加湿过滤器16在两端具有浸渍部17。因此,加湿过滤器16能够从两端的浸渍部17吸水,使水迅速地遍布加湿过滤器16整体。由此,与浸渍部17仅设置于一端的情况相比,加湿量增加。
对于从浸渍部17不经过非通风部19的图1的左侧的通风部18a,若长期进行加湿,则因水槽20内的贮水所含的水垢成分的析出而阻碍吸水。其原因在于,含有Ca等水垢成分的水从浸渍部17吸向通风部18a,当水蒸发时,在水蒸发的位置析出水垢成分。若水垢成分附着,则导水路径变窄,难以发生毛细管现象,吸水速度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在从浸渍部17经过非通风部19的图1的上侧的通风部18b中,长时间持续通过不易产生水垢成分的析出的非通风部19进行吸水。在非通风部19中,由于水几乎不蒸发,因此难以产生水垢成分的析出。汲取到通风部18b的水通过重力与毛细管现象而从通风部18b向通风部18a移动。这里,与利用了纤维间的间隙的毛细管现象所引起的水的移动不同,在重力所引起的水的移动中,即便水垢成分缩窄导水路径,水也会在水垢成分的外侧流动落下,故而水不受水垢成分附着的影响地移动。
因此,水从浸渍部17依次流过非通风部19、通风部18b、通风部18a,故而即便长期使用而水垢成分附着,加湿过滤器16整体也长期处于湿润状态,进行稳定的气化。
另外,如图1所示,由于加湿过滤器16呈倒U字状,因此,来自鼓风部15的空气最先通过通风部18a,接下来通过通风部18b。此时,由于通过通风部18a后的高湿度的空气通过从浸渍部17经过非通风部19的通风部18b,因此通风部18b的水分气化量少,水垢成分的析出量与通风部18a相比也相对减少。
其结果是,即便水垢成分析出而在通风部18a难以吸水,水也会经由非通风部19向通风部18b供给。因此,不易对水的供给造成阻碍,水垢成分的析出少的通风部18b的气化继续进行,故而加湿装置10能长期进行稳定的水供给与气化。
另外,浸渍部17以及非通风部19由与通风部18相比吸水性高的材质或者形状构成。并且,若非通风部19与通风部18圆滑地相连,则非通风部19的吸水速度增高,向通风部18吸水的吸水量相对增加,从而稳定地供水。
作为吸水性高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编织或纺织而成的超细聚酯纤维、聚乙烯醇海绵以及超细尼龙纤维等。另外,也可以使用纤维素等的纸、木质原材料、绢、毛、棉、麻等天然纤维、人造丝、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合成纤维、具有吸水性的陶瓷。也可以通过编织物(knitted fabrics)或者纺织物,与通风部18相比使非通风部19的吸水性纤维的配比更多。
作为提高吸水性的形状,对于由纤维构成的材料而言,能够列举出缩窄相邻的纤维间隔从而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结构、使纤维彼此重叠而形成间隙的结构、使纤维弯曲而形成间隙的结构、使纤维与树脂层叠而形成间隙的结构、以及加工成海绵形状来减小空隙的结构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分隔板21完全包围非通风部19,空气不直接与非通风部19接触。但是,只要空气不积极地通过非通风部19,则不特别限制。也可以是分隔板21的一部分开口,空气与非通风部19的一部分接触。另外,也可以是分隔板21仅支承非通风部19的单面。
在图1中,加湿过滤器16的两端浸渍在水槽20中,但也可以仅经过非通风部19的一端浸渍在水槽20中,省略图1的通风部18a的下方的浸渍部17。另外,加湿过滤器16也可以采用不存在两端的环状形状。
另外,在图1中,鼓风部15从下游吹出空气,但也可以是鼓风部15位于上游并吸入空气。作为鼓风部15,例如能够列举出涡轮风扇、多叶片风扇等。
(实施方式2)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该加湿装置的俯视剖视图。如图3、图4所示,加湿装置122具备主体101、作为图1的鼓风部15的鼓风机106以及作为加湿过滤器105的一部分的通风部18。在箱形状的主体101的侧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口102,在上表面形成有吹出口103。
另外,在主体101内形成有将吸入口102与吹出口103连通的通风路径104。并且,在通风路径104中配置有加湿过滤器105。在加湿过滤器105与吹出口103之间配置有鼓风机106。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6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A部放大主视图。对从图4所示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图5所示的加湿过滤器105具备作为图1的非通风部19的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供水体107、作为图3的通风部18的蒸发体108以及图3的浸渍部17。这里,蒸发体108与供水体107的上部结合,使经由供水体107供给的水蒸发。图3的浸渍部17浸渍在设置于通风路径104的下方的水槽113内的贮水中。供水体107设置在蒸发体108与浸渍部17之间。供水体107的供水体下部107a的外周部被非通风体109覆盖。
接下来,对供水体107、蒸发体108以及非通风体109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供水体107由编织物构成且呈薄板状。如图6所示,供水体107通过将上部向下方折弯而形成有折弯部123。并且,在折弯部123的两侧,结合有由编织物形成的薄板状的蒸发体108。另外,供水体下部107a比折弯部123更靠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供水体107的网眼比蒸发体108的网眼小,从而提高水的汲取性能,蒸发体108提高通气性。需要说明的是,供水体107以及蒸发体108采用无纺布或者纺织物均可,只要孔眼的疏密构造变化,则不限定为编织物。
如图5所示,供水体107通过多片编织物重叠而形成。并且,如图7所示,供水体107通过夹住蒸发体108的表背面并将两者缝合而结合。
图5所示的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如图6所示那样向下方压下供水体107的中央部。并且,被压下的供水体107的中央部的两侧分别向上方折弯。在折弯的供水体107的上部存在折弯部123,蒸发体108与折弯部123连接而与供水体107结合,使用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图5所示的非通风体109由不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形成。非通风体109与蒸发体载置部111结合。在蒸发体载置部111上设置有多个通气孔112。这里,非通风体109覆盖供水体107的中央两侧的直到上方的部分。蒸发体载置部111向从非通风体109的上部朝下方向离开供水体107的方向折弯。
并且,图5的供水体107的中央部以图6的状态压入到此类结构的非通风体109。其结果,供水体107的比折弯部123靠下方的部分被非通风体109覆盖。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供水体107的上部作为加湿过滤器105被抬起至最高位置后向下方折弯。并且,如图7所示,蒸发体108与供水体107结合。
另外,图5所示的蒸发体108承载于蒸发体载置部111,蒸发体108与蒸发体载置部111相同地也从上方朝下方向离开供水体107的方向折弯。并且,如图3所示,蒸发体108的下部与供水体107的下部浸渍在水槽113内的贮水中。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在水槽113内设置有固定非通风体109的固定部114以及固定蒸发体108的下部的固定部115。即,通过在水槽113内可靠地固定非通风体109的下部与蒸发体108的下部,由此实现加湿过滤器105的功能稳定化。
在以上的图3、图4所示的加湿装置122的结构中,当鼓风机106被驱动时,从吸入口102向主体101内吸入空气。空气通过图5所示的非通风体109的蒸发体载置部111的通气孔112。之后,在空气通过图3所示的蒸发体108时,使水分从蒸发体108蒸发,将该水分从吹出口103向主体101外吹出,进行加湿。
此时,由于供水体下部107a被非通风体109覆盖,因此,空气不会通过供水体下部107a。因此,水几乎无法从供水体107蒸发,水中的水垢成分的析出很少。其结果是,供水体107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水的汲取。
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供水体107的上部被抬起至加湿过滤器105最高位置,因此水被汲取至高位置。由于水借助重力从供水体107的上部朝下方向蒸发体108供给,因此加湿装置122具有充分的水供给力。
此外,图7所示的供水体107由多片编织物重叠而形成,供水体107夹住蒸发体108的表背面与蒸发体108缝合并结合。因此,从供水体107向蒸发体108的表背面供水,形成水供给力高的加湿装置122。
需要说明的是,从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的结合部分到折弯部123是空气露出的部分。但是,由于该部分与蒸发体108相比通气阻力高很多,因此几乎不存在空气通过该部分的情况。并且,由于该部分存在丰富的水分,因此也不会发生干燥所导致的水垢成分的析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2的其他特征点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蒸发体108的下部也浸渍在水槽113内的贮水中。因此,从上方的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的下部这两方向蒸发体108供水。其结果,朝向蒸发体108的水供给稳定。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上所述,通过供水体107充分地向蒸发体108进行水分供给。因此,在水槽113内存在充分的水的通常状态下,不一定需要从蒸发体108的下部供给水分。但是,优选在水槽113内的水减少时,从上方的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的下部这两方向蒸发体108供给水。
换句话说,在水槽113内的水减少时,无法充分地向蒸发体108进行水分供给,其结果,蒸发体108形成半干的状态,担心产生所谓的半干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蒸发体108的下部也浸渍在水槽113内的贮水中,从上方的供水体107与蒸发体108的下部这两方向蒸发体108供水。
其结果,即便在水槽113内的水减少时,也能够充分地向蒸发体108进行水分供给,也不存在从蒸发体108产生所谓的半干臭的情况。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局部放大图。如图8所示,由于容易从蒸发体108的下部汲取水分,因此在蒸发体108的下部,缝线位置116比蒸发体108的下端靠上方。
具体而言,蒸发体108的多片无纺布或者纺织物从缝线位置116一体化。若缝线位置116是比蒸发体108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则其下方的蒸发体108形成扩展状态,因此身骨减弱。因此,当将蒸发体108的下端拉下到水槽113内的更下方的位置时,水分的汲取性能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若水槽113内的水位降低,则加湿停止。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控制框图,图10是该加湿装置的动作流程图。如图9所示,鼓风机106与控制部117连接,在控制部117上连接有水位传感器118、灯119(警报机构的一例)以及操作部120。
图3的水槽113内的水位通过水位传感器118进行检测。另外,水槽113内的水位的状态通过灯119进行通知。运转操作通过操作部120进行。
换句话说,当图3、图4所示的加湿装置122的电源插头(未图示)与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时(图10的S1),控制部117通过水位传感器118进行水槽113内的水位检测(图10的S2)。
当水槽113内有足够的水时,使灯119熄灭(图10的S3),因此使用者进行确认,通过操作部120形成运转开关接通的状态(图10的S4)。于是,鼓风机106被驱动,执行上述的加湿动作(图10的S5)。
控制部117即便在该加湿状态下也通过水位传感器118进行水槽113内的水位检测(图10的S6)。当水槽113内的水位降低时,鼓风机106停止(图10的S7),接着灯119点亮(图10的S8)。
在该状态下向水槽113内补给水,再次通过操作部120形成运转开关接通的状态(图10的S9)。于是,控制部117通过水位传感器118进行水槽113内的水位检测(图10的S2)。
在水槽113内有足够的水时,灯119熄灭(图10的S3),因此使用者确认灯119,通过操作部120形成运转开关接通的状态(图10的S4)。
(实施方式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透视立体图,图12是该加湿装置的透视俯视图。如图11、图12所示,加湿装置223具备主体201、作为图1的鼓风部15的风扇206以及作为加湿过滤器205的一部分的通风部18。在箱形状的主体201的前面侧下部形成有吸入口202,在上表面形成有吹出口203。
另外,在主体201内形成有连通吸入口202与吹出口203的通风路径204。在通风路径204中配置有加湿过滤器205。在加湿过滤器205与吹出口203之间设置有风扇206。
通过风扇206从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与加湿过滤器205接触后被加湿,从吹出口203吹出。在主体201内的底面部设置有水槽207。水罐208的水向水槽207供给至定量水位。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3、图14所示的加湿过滤器205包括浸渍部17、作为通风部18的蒸发体209、以及供水部210,浸渍部17浸渍在图11所示的设置于通风路径204的下方的水槽207内的贮水中。如图14所示,供水部210包括作为图1的非通风部19的供水体212、以及覆盖供水体212的外周部的非通风体213。供水体212设置在蒸发体209与浸渍部17之间。并且,供水体212向蒸发体209的蒸发体上部209a供水。蒸发体上部209a以及供水体212的供水体上部212a向上方立起。
另外,如图13所示,供水体212的下部是浸渍部17。并且,供水体上部212a向水平方向折弯而形成为水平方向折弯部222,并与蒸发体上部209a抵接。图14所示的非通风体213包括从浸渍部17覆盖供水体上部212a的遮挡壁223、支承水平方向折弯部222的下表面的支承部215、覆盖供水体212的上部的供水体外罩214、以及覆盖在供水体外罩214上的外罩211。如图13所示,支承部215设置于供水体上部212a。
即,由于供水体212被非通风体213覆盖,因此来自图11的风扇206的鼓风不会通过供水体212。其结果,供水体212中的水的水垢成分的析出减少。因此,能够长期从供水体212向蒸发体上部209a稳定地供水。
图15是图13的A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如图15所示,在供水体外罩214上设置有上表面的网眼状开口部219、以及在蒸发体209的外侧向下方降低的垂下部220。在垂下部220上设置有向蒸发体209侧进入的突起221。因此,当图14所示的供水部210从蒸发体209的上方装配于槽218时,突起221进入蒸发体209的网眼。
换句话说,图15所示的供水体212被按压于蒸发体上部209a的状态稳定,在供水体212中汲取的水从蒸发体209的上端稳定地供给。
图16是图13的A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蒸发体的展开立体图。如图16、图17所示,蒸发体209通过将合成树脂的纤维编成网眼状而形成。如图12所示,蒸发体209俯视时呈V字状或者U字状。并且,多个V字状或者U字状的蒸发体209连结,形成为W字状的形状。因此,图17所示的蒸发体209在俯视时呈V字状或者U字状的折弯部、以及多个连结部上通过熔敷而形成有易折部216。
即,在图11的水槽207的底面上形成有图14所示的槽218。在槽218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多个俯视时呈V字状或者U字状的蒸发体209连结而成的框体217的下部。
并且,如图14所示,蒸发体209从安装于槽218的框体217的上部开口部向下方压入并插入。此时,蒸发体209在易折部216处折弯。其结果,图17所示的平板状的蒸发体209如图11~图14所示那样形成俯视时多个V字状或者U字状连结而成的W字状的形状。
另外,非通风体213的下部也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图14所示的槽218上。如图14所示,供水体212也在俯视时呈蒸发体209的V字状或者U字状的形状。左右两个供水部21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水槽207的槽218。
并且,图15所示的水平方向折弯部222在其下表面以覆盖蒸发体209的上端的状态与蒸发体上部209a抵接。因此,在供水体212中汲取的水从蒸发体209的上端供给。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3,采用进一步从供水体212向汲取水的蒸发体209的上端供水的结构。因此,向蒸发体209供给足够的水,加湿装置223的加湿能力增高。
即,若通过图11、图12所示的风扇206从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从图12的下方向上方(图11中从跟前向后方)通过蒸发体209的网眼并与其接触,则水进行蒸发。并且,蒸发的水从吹出口203吹出。
此外,如图13所示,在非通风体213的上部设置有支承水平方向折弯部222的下表面的支承部215。因此,图14的供水部210能够与保持有供水体212的非通风体213作为一体进行处理。另外,如图13所示,由于供水体212除了浸渍部17和与蒸发体上部209a抵接的部分之外,周围被非通风体213覆盖,因此防止干燥所导致的水垢成分的析出。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由于在供水体外罩214的上表面设置有网眼状开口部219,因此在清洗时,清洗液容易从供水体外罩214浸透。因此,不需要取出内部的供水体212,使用极其方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网眼状开口部219从上方覆盖外罩211,因此不存在因网眼状开口部219使得供水体212干燥的情况。
(实施方式4)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18所示,加湿装置331具备主体313、作为图1的鼓风部15的风扇315、以及作为加湿过滤器332的一部分的通风部18。这里,主体313配备有吸入口311与吹出口312。另外,风扇315设置在将吸入口311与吹出口312连通的通风路径314内。加湿过滤器332对从吸入口311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水槽318呈用于积存从水罐(未图示)供给的水的托盘形状。另外,水槽318的上部开放,设置在通风路径314的下方。水槽318通过与水罐形成为一体的调整阀的动作而始终保持恒定量的水。
作为通风部18的蒸发体316以及作为非通风部19的供水体317的下部是浸渍在水槽318内的贮水中的浸渍部17。加湿过滤器332包括蒸发体316、浸渍部17以及设置在蒸发体316与浸渍部17之间的供水体317。从吸入口311导入的干燥的空气通过风扇315送入湿润的蒸发体316,在蒸发体316中水气化,从吹出口312放出加湿空气。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图20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侧视图。图19、图20中的单点划线表示水槽318的水位。如图19所示,蒸发体316保持在框体320的内部并配置在水槽318中。框体320的外周部被供水体317覆盖。供水体317被框体320的侧面部320a与配置在供水体317的外侧的固定部件321夹住。侧面部320a与固定部件321由树脂板形成。
导入到图20的通风路径314的干燥空气从框体320的开口的一侧的侧面通过蒸发体316,离开相反侧的开口侧面而形成加湿空气。侧面部320a通过树脂板形成为非通风状态。另外,在侧面部320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设置有开口。供水体317配置于框体320的外周的非通风路径320b。即,在框体320的内部保持有蒸发体316,在框体320的外部配置有供水体317。由此,供水体317从通风路径314分隔开,形成非通风部19的供水体317。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331进一步具备框体320。
在图20中,从供水体下部317a通过毛细管现象汲取水。框体320的开口部位于供水体上部317b附近,供水体317与蒸发体316的上部相接。从供水体下部317a通过毛细管现象汲取的水通过供水体上部317b向蒸发体316的上部落下。蒸发体316以及供水体317通过框体320保持形状。另外,框体320设置为与水槽318的槽318a匹配地定位,且装卸自如。
蒸发体316一般采用在加湿用中使用的以下材料。如纤维素等的纸、加工成波纹状的木质材料、绢、毛、棉、麻等天然纤维、形成为波纹状的人造丝、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合成纤维、以及形成为蜂巢状的具有吸水性的陶瓷等。
蒸发体316能够从下端部通过毛细管现象进行吸水。在图19所示的波纹状的蒸发体316中,水从下端部向蒸发体316的整体扩散。通过干燥空气在蒸发体316的波纹构造的间隙中流动而引起水的蒸发,加湿空气从下游侧排出。由于水的蒸发在蒸发体316整体中发生,因此,即便下部存在丰富的水而足够湿润,依然越靠近上部水量越低而容易干燥。因此,若水垢成分吸附于蒸发体316而导致吸水性能降低,则无法有效地使用蒸发体316的上部,存在加湿装置的加湿量降低的课题。
这里,对蒸发体316要求一边使空气通过一边保持水这两个功能。因此,在蒸发体中仅能够采用以往容易通风的波纹无纺布这样的低压力损失的形状以及材质。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图19所示的蒸发体316与设置为形成非通风状态的供水体317是单独的部件。因此,对于供水体317,能够选择与汲取水的单一功能相适的材质或者形状。并且,通过采用从供水体317向蒸发体316供水的结构,蒸发体316始终保持湿润状态,通过的空气能够与水分充分接触。其结果,加湿装置331能够长期维持加湿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在图19中,通过使用与蒸发体316相比吸水速度更快的供水体317,从供水体317向蒸发体316的上部供水。另外,供水体317的侧面通过侧面部320a从通风路径314分隔开。因此,水不会向通风路径314的空气蒸发。其结果,在供水体317中不易发生水垢成分的析出,吸水速度不易降低。并且,由于水容易不足的蒸发体316的上部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因此长期维持吸水性。
另外,在图19中,优选蒸发体316的高度方向上的吸水速度为25mm/10min以上。由此,加湿所需的水量迅速供给至蒸发体316,得到高加湿性能。优选供水体317的吸水速度比蒸发体316的吸水速度大。
蒸发体316以及供水体317的高度方向上的吸水速度能够使用吸水性评价方法即“毛细效应试验法(Byreck method)”进行测定。毛细效应试验法是,将铅垂悬挂的试件的下端浸入水中,将放置恒定时间后的水的上升高度表示为吸水速度。在加湿装置中,需要10分钟吸水高度为25mm左右的吸水速度。
在蒸发体316中,由于吸水与放湿的平衡重要,因此需要确保供水速度,并且确保适合于放湿的通风空间。因此,想要极度减小纤维密度以及网眼的大小的话存在极限。另一方面,在供水体317中,能够选择仅考虑了供水速度的最佳构造。因此,供水体317与蒸发体316相比纤维密度更密,网眼更细,能够使供水体317的供水速度比蒸发体316的供水速度快。另外,对于不同的纤维的粗细、纤维束的间隔以及编织物,根据编制方法的变化而使得吸水速度提高。
在纤维编织物用作供水体317的情况下,纤维的纱线的朝向重要。若纤维容易吸水的方向与高度方向一致,则从水槽318经由供水体317向蒸发体316的上部汲取足够的水。
另外,在纤维编织物为经编,供水体317配置于水槽318时,编织物的经线的方向只要与供水体317的高度方向大致一致即可。由此,水容易顺着纱线扩散的朝向成为高度方向,迅速向上方汲取水而提高供水速度。
一般而言,布料以纺织物与编织物这两者为代表。纺织物是使经线与纬线相互以恒定角度呈直线状交错而成的布料。编织物是将一根或者两根以上的编织线做成环,与该环相连地连续制作新的环而编织成的布料。编织物中有纬编与经编,编织方法也因纬编或经编而不同。在纬编的情况下,将纱线从90度方向供给至并列的织针而做成环,并使其纵向连缀。在经编的情况下,将纱线从同方向供给至并列的织针并编织成环之后,与相邻的环逐个扣连。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供水体的纤维构造的简图。如图21所示,在经编的情况下,通过使环在纵向上相连,并使相邻的纱线穿过环而构成编织物的布料。这里,着眼于图21的粗线所示的一根纱线,构成经编的一根纱线322一边形成环一边趋向上方使纱线相连。与水跨越纱线与纱线流动相比,在顺着一根纱线流动的情况下移动速度更快。纱线由细纤维捆扎而形成,由于纤维束形成能够保持水的微米级别的微小间隙,因此水容易沿着纤维的方向流动。这里,纤维束的间隙越小,毛细管现象越强。
除了纤维束之外毛细管现象强的是网眼、或者通过纤维彼此的重叠而形成的微米级别的小间隙。若网眼、或者纤维的重叠显示出恒定的排列而形成为管状,则水容易沿着管的朝向移动。在纤维编织物中,形成被称作肋的看起来在布料的表面上隆起的条纹。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供水体的肋构造的简图。如图22所示,从下向上形成有槽。对于肋323的槽方向,由于管无法蛇行地直线地吸水,因此能够维持较高的吸水高度,提高供水体317的保水量。
供水体317也可以使用吸水性的纤维。作为吸水性的纤维,使用标准回潮率为0.4%以上的纤维。例如,对于合成纤维,能够列举出聚酯、丙烯酸、尼龙、维尼纶、人造丝、波里诺西克、铜氨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以及普罗米克斯等。作为天然纤维绢,能够列举出绢、毛、棉以及麻等。对于供水体317,也可以使用聚乙烯醇海绵、超细尼龙纤维等。另外,对于供水体317,也可以使用纤维素等的纸、木质材料、绢、毛、棉、麻等天然纤维、人造丝、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合成纤维、以及具有吸水性的陶瓷。
为了保持供水体317的强度,也可以混合使用吸水性纤维与非吸水性纤维。例如,作为吸水性的纤维,也可以使用标准回潮率2.0%的丙烯酸与作为非吸水性纤维的标准回潮率0%的聚乙烯。为了对供水体317付与强度,例如使用聚酯、丙烯酸、尼龙、维尼纶、人造丝、波里诺西克、铜氨纤维、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以及普罗米克斯等。
为了使供水体317形成提高吸水性的形状,对于由纤维构成的材料,能够列出与通过缩窄相邻的纤维间隔而容易产生毛细管现象、使纤维彼此重叠而形成间隙、使纤维弯曲而形成间隙、使纤维与树脂层叠而形成间隙、加工成海绵形状而缩小空隙等。另外,若使用超细聚酯纤维等具有微小构造的材料,即便是非吸水性纤维,也容易产生毛细管现象。
也可以对供水体317进行亲水加工。例如,通过在构成纱线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担载作为亲水化材的硅胶,容易产生纤维间的毛细管现象。其结果,供水体317的吸水速度提高,得到更高加湿性能的加湿装置331。这里,织物的亲水性指的是水与织物的表面融合的性质,在表面的接触角低的情况下,表示亲水性高。
亲水化材料通过担载于织物、纱线或者纤维而给予织物、纱线或者纤维亲水性,提高吸水速度。作为亲水化材料,能够列举出硅胶或者沸石等的无机化合物、棉绒等的纱线片等。另外,能够列举出聚乙二醇等高分子。作为亲水化材的担载方法,只要使用粘合剂将硅胶等的颗粒粘接在基材表面即可。粘合剂的种类不特别指定,只要考虑所担载的颗粒、基材表面性质以及使用环境等选择粘合剂即可。另外,即便涂覆亲水性涂料,也可以向纤维混入亲水性材料。
在图20中,详细说明供水体317与蒸发体316的上方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效果。若仅通过蒸发体316长期进行加湿,则因水槽318的贮水所含有的水垢成分的析出而导致阻碍吸水。从蒸发体316的下部吸入含有Ca等水垢成分的水,当水蒸发时,水垢成分析出。若水垢成分附着,则导水路径变窄,难以发生毛细管现象,吸水速度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供水体317与通风路径314相接的面积少,因此难以发生水的蒸发,难以产生水垢成分的析出。因此,在供水体317中,吸水速度长期来看不会降低而是得以维持。从供水体317供给到蒸发体316的上部的水在重力与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在蒸发体316中朝向下方移动。这里,与利用纤维间的间隙的毛细管现象所引起的水的移动不同,在重力所引起的水的移动中,即便因水垢成分而缩窄导水路径,由于水顺着水垢成分的外侧落下,因此水不受水垢成分附着影响地进行移动。
因此,水从供水体下部317a顺着供水体上部317b、蒸发体316依次流过。因此,即便长期使用而水垢成分附着,蒸发体316整体也长期形成湿润状态,长期进行稳定的气化。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框体的简要立体图。如图23所示,框体320呈在沿着通风路径314对置的侧面分别具备开口部324的箱状。从开口部324装卸图20所示的蜂巢状的蒸发体316。其结果,容易进行蒸发体316的清洗以及更换。
在框体320的上表面配备有设置为用于使图20所示的供水体上部317b与蒸发体316接触的开口部324a。在框体320的侧面配备有用于将图20所示的固定部件321固定的嵌合部与突起325。以突起325作为标记,对图20所示的供水体317进行定位。
另外,对图20所示的框体320以及固定部件321的表面实施了朝纵向直线地雕刻成的图23所示的凹凸326的图案。除了利用因凹凸326而产生的间隙,通过供水体317的毛细管现象向上方汲取水的作用之外,也在供水体317与框体320、以及供水体317与固定部件321的间隙保持水。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供水体317周边的水保持量增加,供水体317更难以变干燥,供水体317的位置难以偏移,得到能够稳定地维持加湿性能的加湿装置331。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8所示,风扇315构成为位于蒸发体316的上游,向蒸发体316吹出空气。但是,也可以是风扇315设置在下游,从蒸发体316吸入空气。作为风扇315,例如能够列举出涡轮风扇、多叶片风扇等。
另外,由于在图18所示的蒸发体316的下游部具备集尘过滤器327,因此形成加湿空气清洁装置。从吸入口311导入至主体313的空气从水槽318通过保持有经过图20所示的非通风路径320b汲取的水的蒸发体316而被加湿。而且,加湿后的空气通过集尘过滤器327而进行颗粒的除去,从吹出口312放出清洁后的加湿空气。在集尘过滤器327中,使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纤维以及海绵等的一般在空气清洁过滤器中使用的材料。
根据以上结构,得到能长期进行稳定的气化与空气清洁的加湿空气清洁装置。
(实施方式5)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4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仅说明不同点。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立体图,图25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构造的简图。
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蒸发体316保持在框体320的内部且配置于水槽318中。另外,蒸发体316的下部浸渍在水中。蒸发体316配置为俯视时折弯成V字型的状态。
蒸发体316由立体编织物形成,该立体编织物通过由三根以上纤维捆扎而成的纱线330连结开口率大的表面的织物328与背面的织物329而成。由立体编织物构成的蒸发体316的开口相对于通风方向斜向敞开。被加湿的干燥空气从立体编织物的表面的织物328进入,在纱线330的周围流动后从背面的织物329脱离,形成加湿空气。由于立体编织物具有厚度,因此,形成为V字型的折弯部以纤维密集的状态弯曲。
蒸发体316也可以使用立体编织物以外的编织物、纺织物。也可以使用纤维素等的纸、加工成网形状的木质材料、绢、毛、棉、麻等天然纤维、以及以粗网眼状态形成为板状的人造丝、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合成纤维。
此类蒸发体316虽处于网眼粗且通气性好的状态,但从供水体317获得足够的水量,始终处于湿润的状态。此时,就单位体积的纤维密度而言,供水体317比蒸发体316密。其结果,由于在供水体317中产生大量的纤维间隙,因此就供水速度而言,供水体317比蒸发体316快。另外,供水体317的侧面通过侧面部320a从通风路径314分隔开。因此,水不会向通风路径314的空气蒸发,故而不易在供水体317中发生水垢成分的析出,吸水速度不易降低。其结果,水容易不足的蒸发体316的上部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蒸发体316长期维持吸水性。
(实施方式6)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构成要素省略详细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26所示,加湿装置410具备主体413、作为鼓风机构的风扇415、加湿过滤器416、水槽421、水罐424。这里,主体413具有吸入口411与吹出口412。风扇415设置在将吸入口411与吹出口412连通的通风路径414内。
加湿过滤器416具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供水体417、蒸发体418。这里,蒸发体418与供水体417的上部结合,使经由供水体417供给的水蒸发。供水体417的下部的外周部分被作为非通风体而设置的隔壁419覆盖。另外,在隔壁419的内侧设置有凹部,在凹部中具备除菌剂420。
水槽421呈积存从水罐424供给的加湿水422的托盘形状。另外,水槽421上部开放且形成通风路径414。水槽421通过与水罐424形成为一体的调整阀(未图示)的动作而始终保持恒定量的水。
首先,对供水体417、蒸发体418、隔壁419进行详细说明。图2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供水体以及蒸发体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7所示,供水体417由编织物形成且呈薄板状。另外,在供水体417的两侧结合有由编织物形成的薄板状的蒸发体418,且形成有加湿过滤器416。
需要说明的是,供水体417的网眼比蒸发体418的网眼小,供水体417的水的汲取性能高。换句话说,由于通过减小网眼而提高纤维的密度,纤维彼此的距离缩短,因此,基于毛细管现象的水的汲取速度增大。另外,蒸发体418的网眼比供水体417的网眼大,提高了通气性。需要说明的是,供水体417以及蒸发体418也可以是无纺布或者纺织物,只要网眼的疏密构造能够改变,则不限定为编织物。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供水体与蒸发体的使用时的形状的图,图29是图28的A部放大主视图。供水体417如图27所示那样重叠有多个。并且,如图28、图29所示,以蒸发体418的表背面被夹住的方式将供水体417与蒸发体418缝合并结合。
对于图27的供水体417与蒸发体418而言,如图28所示,将供水体417的中央部向下方压下,并使两侧从被压下的中央部向上方立起。并且,以与立起的供水体417的上部结合的方式使用蒸发体418。另外,供水体417与蒸发体418的结合部分比隔壁419更靠上方。
蒸发体418载置于图27所示的设置有多个通气孔的蒸发体载置部423。与蒸发体载置部423相同,蒸发体418也从上部朝向下方向离开供水体417的方向折弯。并且,如图26所示,蒸发体418的下部与供水体417的下部浸渍在水槽421内的加湿水422内。
在图26中,当风扇415被驱动时,从吸入口411向主体413内吸入空气。接下来,空气通过蒸发体载置部423的通气孔与蒸发体418。这里,从蒸发体418使水分蒸发,空气从吹出口412向主体413外吹出。
另外,供水体417被隔壁419覆盖。因此,不存在空气通过供水体417的被隔壁419覆盖的部分的情况,水中的水垢成分几乎不向供水体417析出。其结果,供水体417长期稳定地进行水的汲取。
接下来,详细说明除菌剂420。图3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颗粒状除菌剂的简要放大图,图31是示出该加湿装置的纤维状除菌剂的简要放大图。
如图30所示,除菌剂420配备在设置于隔壁419的内侧的凹部中。凹部的开放部侧配置有薄的网罩425,以使得除菌剂420不脱落。具备除菌剂420的一对隔壁419以夹住供水体417的方式相向配置。因此,供水体417与除菌剂420相互接触。
另外,如图26所示,具备除菌剂420的凹部的下端设置为比加湿水422更靠上方。因此,抑制除菌剂420与大量的加湿水422接触而导致的除菌成分426的过度溶出。
如图30、图31所示,除菌剂420的除菌成分426分散担载于固体物质427的表面以及内部。例如,在图30中,将沸石这样的多孔质的粉末、除菌成分426、粘合剂混揉,成形为颗粒状,而作为除菌剂420填充到隔壁419内侧的凹部。
另外,在图31中,在纤维状的固体物质427上分散担载有除菌成分426,并填充到隔壁419的凹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除菌成分426,也可以使用具有杀菌效果的水溶性有机物、以及银离子、锌离子、铜离子等向水溶出而发挥杀菌效果的离子物质。
并且,除菌成分426经由所接触的供水体417含有的水而从固体物质427溶出,向供水体417移动。此时,由于与除菌剂420接触的水分少,因此溶出的除菌成分426极少,不会一次溶出大量的除菌成分426。因此,能长期维持除菌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30、图31所示的固体物质427呈颗粒状或者纤维状,因此,产生与相互重合的部分连通的空间428,来自供水体417的水分容易地向空间428浸透。并且,从靠近供水体417一侧溶出除菌成分426,在除菌剂420的进深方向上产生浓度梯度。由于经由浸透的水分而担载在里侧的除菌成分426逐渐朝向供水体417侧移动,因此能够高效地利用全部的除菌成分426。
即,在本实施方式6中,在图26的供水体417汲取水,向蒸发体418侧输送水分时,配备在隔壁419内表面的除菌剂420与水分接触。并且,溶出的除菌成分426被搬运至蒸发体418,并且除菌成分426仅向经由供水体417而接触的水分溶出。因此,除菌成分426的溶出量被抑制到最小限度,高效地将除菌成分426向蒸发体418搬运并进行除菌。
另外,由于仅向在加湿中使用的水供给除菌成分426,因此能无损失地运用除菌剂42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配备除菌剂420的位置,越靠供水体417的上部,越容易引起除菌成分426朝向蒸发体418的移动。但是,由于越离开水面,供水体417的吸水量越少,越难以引起除菌成分426的溶出,因此,除菌剂420配备在比水面更靠上方且靠近水面的位置。
另外,如图26所示,由于供水体417的上部作为加湿过滤器416被抬起至最高位置,因此,含有除菌成分426的水被汲取至高位置,向蒸发体418供给。此时,从蒸发体418的下方汲取的部分暂时不含有除菌成分426。但是,由于随着时间经过,除菌成分426向除菌成分426的浓度差消除的方向、即从供水体417上方朝向蒸发体418下方移动,因此,除菌成分426遍布蒸发体418整体。
另外,即便在蒸发体418析出水垢成分,从下方进行的水的汲取减弱之后,也通过从上方进行的水的供给对蒸发体418进行除菌。另外,即便在加湿装置410停止中,基于从上方进行的水的供给,蒸发体418也不会变成半干状态,抑制了菌的繁殖,且抑制了再运转时的臭气放出。因此,提供了即便没有泵等汲取水的机构也能长期稳定地向蒸发体418供给含有除菌成分的水分,低成本并且紧凑的加湿装置410。
(实施方式7)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对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省略详细说明,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3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32所示,加湿装置具备主体513、作为鼓风部515的风扇、以及加湿过滤器516的一部分。这里,主体513具有吸入口511与吹出口512。另外,风扇设置在将吸入口511与吹出口512连通的通风路径514内。加湿过滤器516呈倒U字状,在两端部具有浸渍部517。另外,加湿过滤器516具备通风部518与被非通风体覆盖的非通风部519。通风部518包括铅垂方向的通风部518a与水平方向的通风部518b,且设置在通风路径514内。
水槽520呈积存从水罐521供给的水的托盘形状。水积蓄在水罐521的下部与加湿过滤器516的下部。当从水罐521进行供水时,以在虚线所示的位置使供水达到恒定的方式,在水罐521上设置开闭阀。
从吸入口511导入至主体513的空气通过通风部518而被加湿,作为加湿空气从吹出口512放出。通风部518保持有从水槽520通过浸渍部517与非通风部519汲取的水。非通风部519因立在水槽520上的隔壁522以及按压板523而不与来自鼓风部515的送风直接碰撞。通过隔壁522或者按压板523构成非通风体。
需要说明的是,隔壁522不必一定与水槽520是一体的,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装卸。另外,也可以将隔壁522作为通风路径514侧,按压板523为水罐侧。也可以不设置按压板523,通过销等向隔壁522固定加湿过滤器516。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简要立体图。如图33所示,优选加湿过滤器516由立体编织物构成,该立体编织物由将三根以上的纤维捆扎而成的纱线526连结开口率大的表面的织物524与背面的织物525而成。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通过捆扎的纤维间隔处的毛细管现象而使得吸水量增加,因此能够迅速从加湿过滤器516补充气化了的水,得到高加湿性能。另外,图32的通风部518形成为低压力损失。
另外,构成表面的织物52、背面的织物525的纱线526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捆扎吸水性纤维与非吸水性纤维而成,由此吸水性纤维进行吸水,非吸水性纤维促进气化。因此,同时实现吸水与气化,获得高加湿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加湿过滤器516既可以仅在一端具有浸渍部517,也可以设置多个浸渍部517。例如,加湿过滤器516折弯成W字型,折弯部以及端部浸渍在水中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2中,通过隔壁522与按压件523包围非通风部519,鼓风不直接与非通风部519接触。但是,只要空气不积极地通过非通风部519,就不特别限制。也可以是按压板523的一部分开口,空气不与非通风部519的一部分接触。相对地,水从非通风部519蒸发的蒸发速度只要比水从通风部518蒸发的蒸发速度慢即可。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设置状态的简要剖视图。如图34所示,加湿过滤器516被隔壁522与按压板523夹住。另外,由于在隔壁522与按压板523的表面上设置有凹凸,因此产生有间隙527。
从下部的水槽520通过毛细管现象将水向上方汲取至图32所示的非通风部519。此时,水除了保持在图33所示的表面的织物524与背面的织物525以外,还保持在图34的间隙527中,吸水量增加。其结果,非通风部519的水保持量增加,并且加湿过滤器516的位置难以偏离,得到维持稳定的加湿性能的加湿装置。
(实施方式8)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中,对与实施方式7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3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35所示,加湿过滤器516在端部具有浸渍部517,且具有非通风部519以及从非通风部519向下方悬挂的通风部518。水槽520设置在通风路径514的上部。在非通风部519的与通风部518相反侧的端部,在能够与水槽520的水接触的位置配置有浸渍部517。
从吸入口511导入到主体513的空气通过通风部518后被加湿,形成加湿空气后从吹出口512放出。通风部518保持有从水槽520通过非通风部519汲取的水。非通风部519因水槽520的隔壁522而不与来自鼓风部515的鼓风直接接触。加湿过滤器516通过设置在隔壁522上的固定部件的销、以及设置在用于承接未气化就流下的水的接水部528上的固定部件的销而被固定并定位。
通过毛细管现象与重力落下的作用而从非通风部519向从浸渍部517经过非通风部519的通风部518供水。在非通风部519中,由于难以发生水的蒸发,因此难以产生闭塞毛细管这样的水垢成分的析出,而长期持续吸水。
因此,水从浸渍部517依次流过非通风部519与通风部518。因此,即便在长期水垢附着的条件下使用加湿装置,加湿过滤器516整体也保持湿润状态,长期进行稳定的气化。
另外,与实施方式7的图32相比,空气仅通过一次通风部518,因此压力损失低,能够实现大风量的加湿装置。
(实施方式9)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中,对与实施方式7、8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3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空气清洁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如图36所示,加湿空气清洁装置具备主体513、作为鼓风部515的风扇、以及加湿过滤器516的一部分。这里,在主体513上设置有吸入口511与吹出口512。风扇设置在连通吸入口511与吹出口512的通风路径514内。
加湿过滤器516包括非通风部519以及从非通风部519朝横向设置的通风部518。另外,通风部518设置在通风路径514内。水槽520通过非通风部519、隔壁522以及盖529而与通风路径514划分开。在通风部518的上部具备作为集尘机构的集尘过滤器530,捕集空气中的尘埃。
从吸入口511向主体513吸入的空气通过通风部518后被加湿,进一步通过集尘过滤器530后进行颗粒的除去。然后,清洁后的加湿空气从吹出口512放出。集尘过滤器530使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纤维、海绵等一般在空气清洁过滤器中使用的材料。
这样的加湿空气清洁装置一边进行加湿与颗粒的除去,一边长期进行稳定的气化与空气清洁。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在家用或者工业方面有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122、223、331、410 加湿装置
11、102、202、311、411、511 吸入口
12、103、203、312、412、512 吹出口
13、101、201、313、413、513 主体
14、104、204、314、414、514 通风路径
15、515 鼓风部
16、105、205、332、416、516 加湿过滤器
17、517 浸渍部
18、18a、18b、518、518a、518b 通风部
19、519 非通风部
20、113、207、318、421、520 水槽
21 分隔板
22、328、524 表面的织物
23、329、525 背面的织物
24、330、526 纱线
106 鼓风机
107、212、317、417 供水体
107a、317a 供水体下部
108、209、316、418 蒸发体
109、213 非通风体
111、423 蒸发体载置部
112 通气孔
114、115 固定部
116 缝线位置
117 控制部
118 水位传感器
119 灯
120 操作部
123 折弯部
206、315、415 风扇
208、424、521 水罐
209a 蒸发体上部
210 供水部
211 外罩
212a、317b 供水体上部
214 供水体外罩
215 支承部
216 易折部
217、320 框体
218、318a 槽
219 网眼状开口部
220 垂下部
221、325 突起
222 水平方向折弯部
223 遮挡壁
320a 侧面部
320b 非通风路径
321 固定部件
322 构成经编的一条纱线
323 肋
324、324a 开口部
326 凹凸
327、530 集尘过滤器
419、522 隔壁
420 除菌剂
422 加湿水
425 网罩
426 除菌成分
427 固体物质
428 空间
523 按压板
527 间隙
528 接水部
529 盖

Claims (11)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体,其具有吸入口与吹出口;
鼓风部,其设置在连通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的通风路径内;以及
加湿过滤器,其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所述加湿过滤器具有通风部、非通风部和浸渍部,该通风部、非通风部和浸渍部都具有吸水性,所述浸渍部配置于所述加湿过滤器的两端,所述通风部和所述非通风部从一端侧的所述浸渍部向另一端侧的所述浸渍部依次相连,所述浸渍部浸渍于在所述通风路径的下方设置的水槽内的贮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风部由比所述通风部吸水性高的材质或者形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风部是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供水体,所述通风部是与所述供水体的上部结合且使经由所述供水体供给的水蒸发的蒸发体,所述供水体的供水体下部的外周部被非通风体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水体的上部向下方折弯而形成折弯部,所述蒸发体与所述折弯部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比所述折弯部靠下方的部分是所述供水体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水体的中央部的两侧分别向上方折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体从上方朝向下方,向离开所述供水体的方向折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部是蒸发体,所述蒸发体的蒸发体上部向上方立起,
所述非通风部是供水体,所述供水体向所述蒸发体上部供水,
所述供水体的供水体上部向上方立起,并且所述供水体上部形成向水平方向折弯的水平方向折弯部而与所述蒸发体上部抵接,
在所述供水体上部设置有对所述水平方向折弯部的下表面进行支承的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体在俯视下呈V字状或者U字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蒸发体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部是蒸发体,所述非通风部是供水体,所述蒸发体保持在框体的内部,所述供水体被所述框体的侧面部与固定部件夹持而从所述通风路径分隔开。
CN201480006379.5A 2013-01-28 2014-01-27 加湿装置 Active CN104969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2839A JP2014145492A (ja) 2013-01-28 2013-01-28 加湿装置
JP2013-012839 2013-01-28
JP2013056351A JP6111415B2 (ja) 2013-03-19 2013-03-19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JP2013-056351 2013-03-19
JP2013-065892 2013-03-27
JP2013065892 2013-03-27
JP2013153470A JP5891356B2 (ja) 2013-07-24 2013-07-24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JP2013-153470 2013-07-24
JP2013-153472 2013-07-24
JP2013153472A JP2014209044A (ja) 2013-03-27 2013-07-24 給水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加湿機
JP2013191425A JP2015059667A (ja) 2013-09-17 2013-09-17 加湿装置
JP2013-191425 2013-09-17
JP2013-193822 2013-09-19
JP2013193822A JP2015059702A (ja) 2013-09-19 2013-09-19 加湿機
PCT/JP2014/000392 WO2014115564A1 (ja) 2013-01-28 2014-01-27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9008A CN104969008A (zh) 2015-10-07
CN104969008B true CN104969008B (zh) 2017-10-20

Family

ID=54222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379.5A Active CN104969008B (zh) 2013-01-28 2014-01-27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690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69817B1 (ko) * 2015-10-30 2017-08-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습청정장치
DE202016104471U1 (de) * 2016-08-12 2016-08-19 Cerberus Ag Gerät zur Befeuchtung von Raumluft
CN108019861A (zh) * 2017-11-21 2018-05-11 常州市鼎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器
GB201900022D0 (en) * 2019-01-02 2019-02-13 Dyson Technology Ltd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GB201900024D0 (en) * 2019-01-02 2019-02-13 Dyson Technology Ltd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US11821653B2 (en) * 2021-11-30 2023-11-21 Tyco Fire & Security Gmbh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evaporative cooling unit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1418Y (zh) * 2007-03-02 2008-01-09 杨红 空气加湿人造花
JP4841683B1 (ja) * 2010-06-25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エレメント及び加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加湿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2227A (ja) * 1987-10-14 1989-04-19 Daikin Ind Ltd 加湿装置
JP2007322018A (ja) * 2006-05-30 2007-12-13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5410915B2 (ja) * 2009-10-09 2014-02-05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1144944A (ja) * 2010-01-12 2011-07-28 Panasonic Corp 加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1418Y (zh) * 2007-03-02 2008-01-09 杨红 空气加湿人造花
JP4841683B1 (ja) * 2010-06-25 2011-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エレメント及び加湿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9008A (zh)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9008B (zh) 加湿装置
CN209689113U (zh) 蒸发式自用空气冷却器
WO1992009196A1 (en) Animal repellent material
WO2014115564A1 (ja) 加湿装置
JP2011179800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1144944A (ja) 加湿装置
JP6286664B2 (ja) 加湿装置
JP2017002439A (ja) 蒸散性不織布
JP2007064575A (ja) 気化式加湿器
JP5891356B2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JP2014173830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JP7531885B2 (ja) 加湿エレメント及びスケール抑制方法
JP2011241993A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2088050A (ja) 貯水タンク及び加湿機
CN110160189A (zh) 加湿器
JP2014181850A (ja) 加湿装置
JP2019089346A (ja) 吸水性多孔シート
JP2014145492A (ja) 加湿装置
CN209076371U (zh) 一种高效吸收空气中甲醛分子的设备
JP7452211B2 (ja) 蒸散性不織布
JP7002960B2 (ja) 加湿機
JP5639702B1 (ja) 吸水性多孔シート
CN207815818U (zh) 一种加湿装置
JP6111415B2 (ja) 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空気清浄装置
KR200474118Y1 (ko) 기화식 가습기용 물받이의 가습용수 제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