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3339A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3339A
CN104953339A CN201510129441.6A CN201510129441A CN104953339A CN 104953339 A CN104953339 A CN 104953339A CN 201510129441 A CN201510129441 A CN 201510129441A CN 104953339 A CN104953339 A CN 104953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or
movable plate
matching connector
lock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94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尚贵
桥本信一
田口季位
中岛毅
木村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TE Connectiv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53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3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2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one or more pieces being of resilient material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具体而言,提供一种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其在不需要朝接触件保护位置对可动片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情况下,实现通过可动片进行的配对连接器的未嵌合时的接触件的保护。在连接器中,可动片以能够在配对连接器的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与相对于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可动片具有使接触件的接触部露出的贯通孔。可动片在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时载置于接触件上并因接触件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若在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配对连接器与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则可动片被解除接触件的施力而自由下落,位于下方位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与配对连接器未嵌合时保护接触件的可动片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以与配对连接器未嵌合时的,防尘、接触件的保护为目的,设有闸门、可动片的连接器。
作为以往的此种设有闸门部件的连接器,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包括相互的壳体嵌合的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而且,公连接器在嵌合空间内具备排列有接触件的排列板部。另外,母连接器在嵌合时将排列板部接收到接收孔内,且接收孔内的接触件与公连接器的对应接触件接触。
在此,在公连接器设有闸门部件,该闸门部件在母连接器未嵌合时堵塞嵌合空间以实现防尘功能,在母连接器嵌合时移动以使母连接器的接触件与公连接器的接触件能够接触。该闸门部件由绝缘部件形成,该绝缘部件具有在母连接器未嵌合时位于闸门本体的前方并堵塞嵌合空间的板状的闸门本体和一体地设于闸门本体的弹簧部。闸门本体以在母连接器嵌合时通过来自母连接器的按压力而向嵌合空间后方移动的方式受到支持。弹簧部位于嵌合空间内,始终使闸门本体朝前方地,即沿闸门本体堵塞嵌合空间的方向施力。
根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能够通过闸门部件实现母连接器未嵌合时的防尘功能。而且,在母连接器嵌合时,闸门移动,母连接器的接触件与公连接器的接触件能够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82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该现有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存在以下问题点。
即,在闸门部件,沿闸门本体堵塞嵌合空间的方向始终对闸门本体施力的弹簧部是为了该施力而专门设置的。即,与接触件分开地专门设有弹簧部,该弹簧部朝实现防尘功能的位置对闸门本体施力。因此,需要配置弹簧部的空间,存在连接器,特别是配置有闸门部件的公连接器大型化的问题。近年来,搭载于便携电话、智能电话等电子设备的连接器的小型化的要求越来越显著,在将此种连接器搭载于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与该要求不相称。
另外,弹簧部存在因老化变化而损伤的风险,在弹簧部损伤的情况下一体地设有弹簧部的弹簧部件也存在无法使用的风险。
因而,本发明为了解决这些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不需要将可动片朝保护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情况下,实现通过可动片进行的配对连接器未嵌合时的接触件保护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接触件,其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并且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具有与配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可动片,其保护该接触件,所述可动片以能够在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所述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相对于该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在所述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所述下方位置之间使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露出的贯通孔,而且,所述可动片在位于所述接触件保护位置时载置于所述接触件上并因所述接触件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若在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所述配对连接器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则所述可动片被解除所述接触件的施力而自由下落,位于所述下方位置。
另外,优选地,在该连接器中,所述接触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交错排列,所述可动片的贯通孔也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对应地交错排列。
而且,优选地,在该连接器中,在所述可动片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吸附面。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组件还可以包括上述连接器、以及所述配对连接器,所述配对连接器包括柔性电路基板、以及附着于该柔性电路基板的金属制的壳,所述柔性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的图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可动片以能够在配对连接器的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与相对于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另外,可动片在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下方位置之间具有使接触件的接触部露出的贯通孔。而且,可动片在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时载置于接触件上并因接触件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因此,能够在不需要朝保护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对可动片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情况下,实现通过可动片进行的配对连接器未嵌合时的接触件保护。由此,不需要朝接触件保护位置对可动片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空间,对连接器的小型化有贡献。
另外,若在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配对连接器与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则接触件的施力解除且可动片自由下落,位于下方位置。因此,在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当配对连接器与接触件接触部接触时,可动片从接触件离开,因而接触件的接触部对配对连接器的反力直接赋予配对连接器。由此,能够避免接触件的接触部与配对连接器的不完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组件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
在图3中,(A)是沿图2中的3A-3A线的截面图,(B)是(A)中的以箭头3B示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4-4线的截面图,(A)示出在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柔性电路基板与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时的状态,(B)示出配对连接器的嵌合完成时的状态。
图5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在图7中,(A)是沿着图6中的7A-7A线的截面图,(B)是(A)中的以箭头7B示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沿着图6中的8-8线的截面图。
图9是图5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图5所示的连接器卸下可动片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配对连接器的从前方上表面侧看的立体图。
图12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配对连接器的从前方背面侧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1用于便携电话、智能电话等电子设备,包括连接器2和与该连接器2嵌合的配对连接器3。配对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沿以图3(A)、(B)以及图4(A)、(B)中的箭头X示出的下方向嵌合,并沿以箭头Y示出的上方向从连接器2拔去。
在此,连接器2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如图5以及图6所示,具备壳体10、多个接触件20、可动片30、以及一对金属制的凸耳(peg)40。
如图5至图10所示,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图6以及图10中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而且,如图8至图10所示,壳体10具备沿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底板部11。壳体10安装于电路基板上。
另外,如图10所示,壳体10在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两端具备一对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为沿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锁紧杆部件安装用凹部12a,锁紧杆部件安装用凹部12a沿与壳体10的较短方向相同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较短方向延伸。锁紧杆部件安装用凹部12a以供图9所示的截面圆形的金属制的锁紧杆部件16进入的方式形成为半圆形凹状。由成截面圆形的直线状的轴部件,例如钢琴线、不锈钢线等金属制的线材构成。若锁紧杆部件16安装于锁紧杆部件安装用凹部12a,则锁紧杆部件16的中心轴沿着沿壳体10的较短方向延伸的方向配置。另外,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隔着锁紧杆部件安装用凹部12a在长度方向外侧具有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在长度方向内侧具有1个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12c。如图10所示,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12c从平面看配置于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之间。
另外,如图8至图10所示,壳体10在为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两端且邻接于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位置具备1对可动片抵接部13。如图9所示,可动片抵接部13的上表面的位置与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上表面的位置相比较低地设置。如图7(A)、(B)以及图9所示,在各可动片抵接部13形成有供后述可动片30的防脱臂33进入的2个贯通孔13a。另外,在各可动片抵接部13的邻接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位置,在与2个贯通孔13a对应的上方,形成有2个防脱突起13b。
另外,在壳体10的底板部11的前缘(图10中下方的缘)以及后缘,如图8至图10,设有用于固定多个接触件20的一对固定部14。各固定部14在设于底板部11长度方向两端的1对可动片抵接部13之间延伸,并且从底板部11向上方隆起。另外,在1对固定部14中的各个,设有多个用于对各接触件20进行压入固定的压入用狭缝14a。设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沿前侧的固定部14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另外,设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沿后侧的固定部14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而且,设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和设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排列。而且,如图8所示,在底板部11形成有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的多个接触件20的后述弹性臂23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多个开口15。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底板部11形成有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的多个接触件20的后述弹性臂23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多个开口。
接着,如图9所示,多个接触件20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以及后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并沿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而且,各接触件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且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如图8所示,各接触件8具备压入固定部21,压入固定部21压入固定于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压入固定部21向下方弯折并向外侧(关于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为前方,关于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为后方)延伸的基板连接部22。基板连接部22焊接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的图案。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压入固定部21向下方弯折并向内侧且斜上方延伸的弹性臂23。弹性臂23将固定于固定部14的压入固定部21作为固定端而形成为悬臂梁状,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而且,在弹性臂23的顶端设有接触部24,接触部24接触在配对连接器3的后述柔性电路基板50形成的图案51。接触部24关于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20位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上方。另外,接触部24关于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20位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上方。
另外,可动片30是在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时(参照图5至图8)保护各接触件20的部件。可动片30以能够在图8所示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与图4(A)、(B)所示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图8所示的接触件保护位置是在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接触件20的位置。图4(A)、(B)所示的下方位置相对于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
在此,如图5至图8所示,可动片30为覆盖壳体10的上表面那样的沿长度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部件,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在该可动片30的前缘(图6中下方的缘)附近,形成有沿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的多个贯通孔32。另一方面,在可动片30的后缘附近也形成有沿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的多个贯通孔32。如图8以及图4(A)、(B)所示,可动片30的这些贯通孔32是在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下方位置之间使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露出的部件。多个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沿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因而可动片30的多个贯通孔32也与这些接触部24对应地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排列。如此,接触件20相对于壳体10交错排列,可动片30的贯通孔32也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对应地交错排列。因此,能够实现壳体20以及可动片30的小型化。
而且,如图5以及图8所示,该可动片30在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时,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贯通贯通孔32并从可动片30的上表面稍微露出。另外,此时,可动片30载置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附近上并因接触件20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而且,如图4(A)所示,若在配对连接器3嵌合时配对连接器3的柔性电路基板50接触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则接触件20的施力解除且可动片30自由下落,位于下方位置。在该下方位置,可动片30位于壳体10的可动片抵接部13上。
另外,在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两端,如图5至图7以及图9所示,分别设有各两个防脱臂33。各防脱臂33以从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各防脱臂33的顶端部,设有朝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3a。在此,如图7(A)、(B)所示,这些防脱臂33的顶端侧进入壳体10的贯通孔13a内。而且,设于各防脱臂33的卡止突起33a抵接于在壳体10侧设置的防脱突起13b,从而实现可动片30的向上方的防脱。
而且,在可动片3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形成有吸附面34。吸附面34是通过安装装置将连接器10安装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时安装装置的部件吸附机构所吸附的部位。由此,在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上时,安装装置的部件吸附机构能够对吸附面34进行吸附。
另外,1对金属制的凸耳40分别安装于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设置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各凸耳4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具备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上横跨的矩形状的基板部41。在基板部41的前端以及后端设有1对焊接部42。1对焊接部42从基板部41的前端以及后端向下方弯折,且下端焊接于电路基板上。而且,在基板部41的,与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另外,在基板部41的,与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12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以及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开口。而且,在基板部41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之间,锁紧臂部件压片43朝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设置。锁紧杆部件压片43形成为悬臂梁状,如图5以及图6所示,从上方压进入锁紧杆安装用凹部12a的锁紧杆部件16的轴方向中央部。如图5以及图6所示,基板部41从上方压锁紧杆部件16的轴方向两端。因此,锁紧杆部件26被金属制的凸耳40从上方覆盖,以阻止从锁紧杆安装用凹部12a脱出。此外,凸耳40通过周知的压入突起(未图示)而被压入壳体10的压入槽(未图示),从而固定于壳体10。
接着,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配对连接器3包括柔性电路基板(以下称为FPC)50以及附着于FPC50的金属制的壳60。
FPC50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2所示,具有在其顶端侧的背面配置为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列)状的图案51。
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壳60具备以覆盖FPC50的表面的方式沿长度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矩形状的平板部61。平板部60通过粘接等而附着于FPC50的顶端的表面。由此,FPC50从平板部60向前方(图11中的近前方)延伸。壳6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另外,在壳60的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2根第一锁紧臂62以及1根第二锁紧臂63。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是用于卡止于在连接器10安装的锁紧杆部件16的部件。各2根的第一锁紧臂62从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端部暂时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各第一锁紧臂62以能够向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内侧稍微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而且,如图1至图3(A)、(B)所示,在将配对连接器3嵌合于连接器2时,2根第一锁紧臂62进入在连接器2的凸耳40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以及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另外,第二锁紧臂63的顶端从平板部6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锁紧臂62之间开始暂时向外侧延伸到与第一锁紧臂62相比内侧的位置,并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第二锁紧臂63以能够向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内侧稍微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而且,如图1至图3(A)、(B)所示,在将配对连接器3嵌合于连接器2时,第二锁紧臂63进入在连接器2的凸耳40形成的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以及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c。
而且,如图12以及图3(A)、(B)所示,在各第一锁紧臂62的顶端内侧设有锁紧突部62a,锁紧突部62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外侧下方部分。另外,如图12以及图3(A)、(B)所示,在各第二锁紧臂63的顶端外侧设有锁紧突部63a,锁紧突部63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内侧下方部分。
若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分别进入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12c,则以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外侧以及内侧夹紧锁紧杆部件16的方式进行卡合。而且,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在分别沿锁紧杆部件16朝侧方(第一锁紧臂62为长度方向外侧,第二锁紧臂53为长度方向内侧)挠曲之后,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第一锁紧臂62的锁紧突部62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外侧下方部分,第二锁紧臂63的锁紧突部63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内侧下方部分。由此,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被锁紧杆部件16锁紧。在此,锁紧杆部件16被金属制的凸耳40从上方覆盖,以阻止从锁紧杆安装用凹部12a向上方脱出。因此,若相对于连接器2向上方提起配对连接器3,则由于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2被锁紧杆部件16锁紧,故阻止该提起。
此外,当使配对连接器3从连接器2脱离时,以比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2的相对于锁紧杆部件16的锁紧力强的力提起配对连接器3即可。
在此,使用金属制的锁紧杆部件16基于以下理由。在配对连接器3对连接器2的嵌合完成时,从多个接触件20相对于配对连接器3对上方施加相当大的载荷(大的反力)。因此,配对连接器3的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试图以相当大的力提起锁紧杆部件16。在此,若使第一锁紧臂62和第二锁紧臂63以及锁紧杆部件16为树脂制,则机械强度较弱,因而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的相对于锁紧杆部件16的锁紧状态简单地解除。因此,使配对连接器3的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为金属制,并且使锁紧杆部件16为金属制,以提高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的相对于锁紧杆部件16的锁紧强度。
另外,在连接器组件1中,一般而言重复配对连接器3对连接器2的嵌合、解除嵌合。在该情况下,若使第一锁紧臂62和第二锁紧臂63以及锁紧杆部件16为树脂制,则机械强度较弱,因而第一锁紧臂62和第二锁紧臂63以及锁紧杆部件16存在损伤的风险。因此,使配对连接器3的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为金属制,并且使锁紧杆部件16为金属制,以提高耐久性。
另外,若使用为成截面圆形的直线状的轴部件的金属制锁紧杆部件16,则能够使用钢琴线、不锈钢线等线材,能够高精度地制造锁紧杆部件16的形状。
接着,说明可动片30的作用。
首先,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上,当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于连接器2时,可动片30位于图5至图8所示的接触件保护位置。此时,如图5至图8所示,在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贯通贯通孔32并从可动片30的上表面稍微露出的状态下,可动片30载置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附近上并因接触件20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而且,由可动片30覆盖壳体10的上方,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的周围由可动片30覆盖。因此,接触件20由可动片30保护。由此,能够避免接触件20因外部因素而变形的风险。
而且,可动片30在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时载置于接触件20上并因接触件20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因此,能够在不需要将可动片30朝保护接触件20的接触件保护位置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情况下,实现通过可动片30进行的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时的接触件20的保护。由此,不需要朝接触件保护位置对可动片30施力的专用的弹簧部的空间,对连接器2的小型化有贡献。
而且,从可动片30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的状态开始,如图4(A)所示,在配对连接器3的嵌合时,配对连接器3的FPC50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接触。于是,接触件20对可动片20的施力解除,可动片30自由下落,位于下方位置。在该下方位置,可动片30如图4(A)所示,位于壳体10的可动片抵接部13上。因此,在配对连接器3嵌合时,当设于配对连接器3的FPC50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接触时,可动片30从接触件20离开。由此,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对FPC50的反力直接赋予FPC50。由此,能够避免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与FPC50的不完全接触。
在此,若采用FPC50与可动片30接触,且可动片30与接触件20接触的构造,则接触部24对FPC50的反力赋予可动片30以及FPC50双方。于是,存在发生接触部24与FPC50的不完全接触的风险。
而且,若从FPC50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接触的状态开始配对连接器3的嵌合继续,配对连接器3的嵌合完成,则可动片30如图4(B)所示,不从前述下方位置开始移动。此时,如图4(B)所示,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被FPC50按压并向下方移位,而接触部24在与可动片30非接触的状态下位于贯通孔32内。因此,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对FPC50的反力直接赋予FPC50,能够避免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与FPC50的不完全接触。此外,如图4(B)所示,在配对连接器3的嵌合完成的状态下,可动片30未接触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以外的任何部分。
此外,在配对连接器3的嵌合完成时,如图3(A)、(B)所示,设于配对连接器3的第一锁紧臂62的锁紧突部62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外侧下方部分。另外,设于配对连接器3的第二锁紧臂63的锁紧突部63a在锁紧杆部件16的外周面之中卡合于内侧下方部分。由此,配对连接器3相对于连接器2被锁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作为配对连接器3,不一定需要包括FPC50、以及附着于FPC50的金属制的壳60。配对连接器例如还可以是刚性基板单体,或者是具备壳体和接触件的连接器且安装于FPC50。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组件
2 连接器
3 配对连接器
10 壳体
20 接触件
24 接触部
30 可动片
32 贯通孔
34 吸附面
50 柔性电路基板(FPC)
60 壳。

Claims (4)

1.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接触件,其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且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具有与配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可动片,其保护该接触件,
所述可动片以能够在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所述接触件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相对于该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在所述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所述下方位置之间使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露出的贯通孔,
而且,所述可动片在位于所述接触件保护位置时载置于所述接触件上并因所述接触件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若在所述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时所述配对连接器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则所述可动片被解除所述接触件的施力而自由下落,位于所述下方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交错排列,所述可动片的贯通孔也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对应地交错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片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吸附面。
4. 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以及所述配对连接器,所述配对连接器包括柔性电路基板、以及附着于该柔性电路基板的金属制的壳,所述柔性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接触件的接触部接触的图案。
CN201510129441.6A 2014-03-24 2015-03-24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049533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0492A JP2015185350A (ja) 2014-03-24 2014-03-24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4-060492 2014-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3339A true CN104953339A (zh) 2015-09-30

Family

ID=54167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9441.6A Pending CN104953339A (zh) 2014-03-24 2015-03-24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85350A (zh)
CN (1) CN10495333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45A (zh) * 2015-12-04 2016-03-09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冠簧
CN113451825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0845A (zh) * 2015-12-04 2016-03-09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冠簧
CN105390845B (zh) * 2015-12-04 2019-04-09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冠簧
CN113451825A (zh) * 2020-03-27 2021-09-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85350A (ja) 2015-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4013B (zh) 带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4710627B2 (ja) 基板間接続コネクタ
JP6005575B2 (ja) コネクタ
TWI483491B (zh) 附開關之同軸連接器
JP4613799B2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組立体
US20150207256A1 (en) 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P2557634A1 (en) Connector
TWI482371B (zh) 可減少接觸不良發生的連接器
JP2013008467A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ソケット
CN102570080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WO2009130963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238071B2 (en)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4953339A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WO2012138823A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KR101572971B1 (ko) 클립형 표면 실장 접속단자
JP6399342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356974B2 (ja) 金属端子
US8668499B2 (en) Connector
CN104953314A (zh) 连接器组件及连接器
JP5459266B2 (ja) 板状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402718B2 (ja) コネクタ
JP4933325B2 (ja) 接続端子構造
JP2015185210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WO2016152283A1 (ja) コネクタ
JP5931095B2 (ja) 2つのばね領域を備えた直接差込エレメ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