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9715B -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9715B
CN104919715B CN201380070162.6A CN201380070162A CN104919715B CN 104919715 B CN104919715 B CN 104919715B CN 201380070162 A CN201380070162 A CN 201380070162A CN 104919715 B CN104919715 B CN 1049197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wave
beam forming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01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9715A (zh
Inventor
薛志允
金泰莹
柳炫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19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9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9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9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2Weighted combining receiver computing weight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操作移动站(MS)的方法包括:接收在多个下行链路发送(Tx)波束上的参考信号,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并且通过根据信道质量信息补偿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来生成有效的信道质量信息。

Description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 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模拟波束形成、数字波束形成、或者组合了模拟波束形成和数字波束形成的混合波束形成。
背景技术
直至第四代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基于在1GHz以下或1~3GHz之间的频带中的各向同性或全向天线来发送和接收控制信道和数据。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用于通过数字波束形成向满足特定信道条件的用户分配一些资源的选择性功能。蜂窝系统对于通过施加发送(Tx)分集和接收(Rx)分集(诸如根据信道特性而自然产生的多径传播)和使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引起的附加性能增益进行研究。
相反,在诸如毫米波的超高频中,信道特性和Tx/Rx波束形成通过减轻信道多径传播可以获得波束形成增益,但是难以支持Tx/Rx分集。因此,当波束形成被应用时,研究主要限于通过最大化波束形成增益来最优化诸如接收信噪比(SNR)的性能指标的波束形成权重系数。有关技术以包括基于单一射频(RF)路径而不支持MIMO的多个RF/天线单元的模拟阵列来操作波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级中通过扫描在若干方向上的特定波束图案以及选择和反馈最强接收信号的一个波束来操作波束形成。这适合于没有移动性的、在几米之内的接近距离的、以视线(Light of Sight,LoS)为信道路径的室内环境。
在经受每小时数十千米的移动、终端的快速旋转或者非视线(NLoS)路径特性或由于障碍物引起的信道衰退而导致的突发信道状况变化的室外无线通信中,当在特定方向上最大化波束形成增益并且按照方向性操作窄带宽时,由于根据用户环境的相当大的性能下降,敏感性可能增大。通过如上讨论地使用波束形成,无线通信系统通过最大化波束形成增益可以最优化诸如接收SNR的性能指标。
然而,因为多径传播减少,所以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不能获得分集增益。终端移动性或信道状况以及直到在波束被测量/选择之后的实际波束分配为止的延迟所导致的波束形成信息失配可能使得性能对波束形成敏感。即,因为超高频带的信道传播所引起的大的传播损耗和大的穿透损耗、小的多径传播以及由于波束形成引起的强方向性,基于波束形成的超高频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对于信道衰退和障碍物敏感。
因此,可以基于以下假设来设计系统:通过考虑在具有不同的编码增益的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之间、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之间(或者发送和接收之间)、或者在广播信道和单播信道之间的信道状况或者资源特性,而不同地操作具有不同的波束宽度和增益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
然而,当操作不同波束宽度和增益的波束图案时,根据依照波束图案的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之间的折中,在特定方向上出现波束形成增益差。
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公开的主要方面提供一种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根据Tx/Rx波束图案改变来操作波束形成增益差异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本公开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在用具有不同的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来发送和接收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基于波束形成的系统中通过考虑基于不同的Tx/Rx波束图案的波束形成增益差来有效地操作波束形成的方法和装置。
根据本公开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MS)的操作方法包括:通过多个下行链路发送(Tx)波束接收参考信号;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通过根据信道质量信息补偿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来生成有效的信道质量信息。所述信道质量信息或有效的信道质量信息可以包括:诸如载波干扰噪声比(CINR)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的信道质量信息,或者诸如从对CINR进行后处理所估计的可支持MCS级别或CINR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本公开另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S)的操作方法包括:使用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发送参考信号;以及接收响应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通过MS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用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接收(Rx)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这里,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是用于补偿根据在MS处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测量选择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与要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波束形成增益的信息,并且有效信道质量信息还包括与补偿的信道质量信息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向MS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根据本公开又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S的装置包括:接收器,用于通过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接收参考信号;以及控制器,用于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并通过根据信道质量信息补偿波束增益补偿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本公开仍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BS的装置包括:发送器,用于使用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发送参考信号;以及接收器,用于接收响应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通过MS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用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Rx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这里,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是用于补偿根据在MS处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测量选择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与要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波束形成增益的信息,并且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从有效信道质量信息获得与补偿的信道质量信息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此外,发送器还被配置为向MS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根据本公开又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BS的操作方法包括:通过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发送参考信号;接收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这里,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用于补偿根据参考信号的所测量的信道质量信息选择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与要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波束形成增益的信息。该方法还包括:向移动站(MS)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以及向MS发送所生成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此外,该方法还包括:接收多个上行链路Tx波束上的参考信号,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
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此外,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包括确定对应于补偿的信道质量信息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根据本公开又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S的操作方法包括:使用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接收参考信号;以及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向BS发送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本公开又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BS的装置包括:发送器,用于通过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发送参考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控制器,用于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这里,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用于补偿根据参考信号的所测量的信道质量信息选择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与要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波束形成增益的信息。此外,发送器被配置为向移动站(MS)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并且向MS发送所生成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此外,接收器被配置为接收多个上行链路Tx波束上的参考信号,并且控制器被配置为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并且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此外,当通过根据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信道质量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时,控制器被配置为确定与补偿的信道质量信息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根据本公开又一方面,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MS的装置包括:接收器,用于使用多个下行链路Tx波束来接收参考信号;以及控制器,用于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信息;以及发送器,用于向BS发送信道质量信息。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来公开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方面、优点和显著特征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显然。
在进行下面的详细描述之前,阐述遍及此专利文档中使用的某些词语和短语的定义可能是有利的:术语“包括”和“包含”及其衍生词意思是没有限制的包括;术语“或”是包括的,意思是和/或;短语“与……相关联”和“与其相关联的”及其衍生词可以意指包括、被包括在……之内、与……互连、包含、被包含在……之内、连接到或与……连接、耦接到或与……耦接、与……可通信的、与……合作、交织、并置、接近、绑定到或与……绑定、具有、具有……的属性等等;并且术语“控制器”意思是控制至少一个操作的任何设备、系统或其部分,这样的设备可以用硬件、固件或软件、或至少其中两个的某种组合来实现。应该注意到,与任何特定的控制器相关联的功能可以是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不管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遍及此专利文档提供某些词语和短语的定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如果不是在大多数情况也是在很多情况中,这样的定义适用于如此定义的词语和短语的先前以及未来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点,现在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在附图中,相似的参考标号代表相似的部分: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用于支持波束形成的基站(BS)发送级物理层(PHY);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用于支持波束形成的移动站(MS)接收级PHY;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多个Tx波束的BS和在一个BS扇区中支持多个Rx波束的MS之间的通信;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通过基于波束形成权重系数(诸如相对于16×1均匀线性阵列(ULA)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矩阵)将180度扇区划分成均匀波数的16个扇区的多个基本单位波束;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基于诸如相对于16×1 ULA的DFT矩阵的波束形成权重系数重叠并添加在0度方向上的基本单位波束的两个相邻单位波束时的波束图案;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每个扇区发送的信号帧以及在相应帧结构中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BS和MS的不同Tx/Rx波束图案操作;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通过考虑MS的信道质量测量和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来确定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M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BS的操作;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和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和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BS的操作;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上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以及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上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
遍及附图,相似的参考数字将被理解为指代相似的部分、组件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讨论的图1至17以及在此专利文献中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原理的各种实施例仅作为说明,而不应该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系统或设备中实施本公开的原理。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来帮助对如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定义的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它包括帮助理解的各种特定细节,但是这些应被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在此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明,可能省略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以下描述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和词汇不限于词典意义,而是仅由发明人用来使得能够清楚和一致地理解本公开。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显然的是,提供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仅出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所定义的本公开的目的。
应该理解,单数形式“一”、“一个”和“所述”包括复数指代,附非上下文清楚地规定除外。因而,例如,提及“一个组件表面”包括提及一个或多个这样的表面。
通过术语“基本上”意思是不需要确切的达到所述特征、参数或值,而是可以以不影响该特征打算提供的效果的量发生偏差或变化,包括例如容差、测量误差、测量精度限制和对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因素。
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Tx)/接收(Rx)波束图案变化来操作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方法和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在操作具有关于下行链路的方向性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例如,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的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根据多个波束和波束图案变化来补偿参考信号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之间的波束形成增益差来高效地操作波束形成的方法和装置。
无线通信系统正在发展从而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以便满足持续增长的无线电数据业务需求。例如,为了增加数据速率,无线通信系统正在经历基于诸如正交频分多址(OFDM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通信技术来提高谱效率的发展。
然而,随着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PC的需求增加以及要求大量业务的应用程序急剧增长,对于数据业务的需求被进一步加速。在这点上,谱效率提高单独不能满足急剧增加的无线电数据业务需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使用超高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正吸引着更多的关注。
当在超高频带中支持无线电通信时,超高频带的频率特性增加了诸如路径损耗或回波损耗的传播损耗。从而,因为传播损耗缩短了传播距离,所以使用超高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经受服务覆盖的缩小。
因此,使用超高频带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通过使用波束形成减轻传播路径损耗来延长传播距离,从而增加服务覆盖。
在波束形成系统中,Tx波束形成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将传播集中在特定方向上而增强了方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天线的集合被称为天线阵列,并且阵列中的天线被称为天线单元。
天线阵列可以包括线性阵列、平面阵列等等。因为Tx波束形成通过增强信号方向性可以加长传输距离并且在除了相应方向的其它方向上不发送信号,所以它可以大大地消除相应用户之外的其他用户的信号干扰。
同时,接收级可以使用Rx天线阵列对于接收信号执行波束形成。Rx波束形成通过将接收集中在特定方向上可以增加相应方向上的信号接收灵敏度,并且通过排除接收信号之外的其它方向的信号可以阻挡干扰信号。
高频带无线通信系统需要采用波束形成来减轻高频带中的高传播路径损耗,特别是始终减少在数据和控制信号之间的不平衡。对于波束形成,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ad采用的扇区级扫描(SLS)和波束精化协议(BRP)在考虑中。
基于无线局域网(WLAN)的IEEE 802.11ad在60GHz的超高频带中提供10~20米的半径之内的非常小的服务覆盖。波束形成用来解决超高频带中的传播问题。
根据在IEEE 802.11ad规范中定义的SLS,用于波束形成的移动站(MS)重复地在若干方向上发送相同的扇区帧,并且相对的MS通过准全向天线接收扇区帧并且在最佳灵敏度的方向上反馈。因而,相应的MS可以获得相对的MS的最佳灵敏度方向的信息,从而完成波束形成。
在IEEE 802.11ad规范中定义的BRP执行SLS并且然后更精细地调整MS之间的Tx和Rx波束方向来增强Tx/Rx波束形成增益。一般,在两个MS通过SLS扫描最佳Tx波束之后,BRP用于扫描对于Tx波束最合适的Rx波束。通过重复此过程来校准Tx/Rx波束方向组合。
首先在本公开的混合波束形成系统中解释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
根据所选择的MIMO/波束形成(BF)模式(单波束还是多波束、Tx波束的数量、所支持的波束图案和波束形成增益、或者MIMO Tx模式(例如MIMO波束形成、MIMO空间复用和MIMO空时编码)),由于不同的波束形成图案的阵列波束形成差,导频(pilot)子载波的功率启动/制动电平不同于现有的参考功率电平(例如,所测量的帧前同步码/中间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这影响自适应增益控制(AGC)设计,并要求载波对干扰噪声比(CIN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测量/反馈。
为了预测有效的CINR,预先定义基本MIMO/BF模式(或所使用的波束图案和波束形成增益)。在这种情况中,基站(BS)根据所选择或调度的混合MIMO/BF模式来补偿波束形成增益变化。
接下来,BS将Tx MIMO/BF模式通知给MS。BS向MS通知用于传递参考信号的特定的波束形成图案。
为了继续有效的CINR预测,BS将MIMO/BF模式(或所使用的波束形成图案和波束形成增益)通知给MS。MS可以补偿由不同于参考信号的不同波束(或波束对)引起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
替换地,MS向BS通知可支持的Rx MIMO/BF模式或可支持的Rx波束图案和波束形成增益。接下来,当报告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或有效的CINR时,MS通知用于特定的BS Tx图案的特定的MS Rx波束图案。BS可以补偿相对于相应MS的不同波束(或波束对)所引起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用于支持波束形成的BS发送级物理层(PHY)的框图。
为了表示一般波束形成支持结构,图1示出应用模拟波束形成和数字波束形成两者的混合结构。
参照图1,发送级包括K个信道编码器100-1至100-K、MIMO编码器110、预编码器120、NT个射频(RF)路径130-1至130-NT、NT个天线150-1至150-NT、波束设置器160、控制器170和模拟波束形成器190。
K个信道编码器100-1至100-K的每个包括信道编码器和调制器,用于将信号编码、调制并输出以发送到接收级。
MIMO编码器110将从K个信道编码器100-1至100-K馈送的经调制的信号复用为信号以通过NT个流发送,以便在NT个天线150-1至150-NT上发送它们。
预编码器将从MIMO编码器110馈送的NT个信号预编码为预代码用于数字波束形成,并且将所述预代码分别提供到RF路径130-1至130-NT
NT个RF路径130-1至130-NT处理从预编码器120馈送的信号以便通过相应的天线150-1至150-NT输出信号。在这种情况下,NT个RF路径130-1至130-NT被相同地构建。因而,这里主要解释第一RF路径130-1。与第一RF路径130-1相同地构建其它RF路径130-2至130-NT
第一RF路径130-1包括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NA、模拟波束形成器190和NA个功率放大器140-11至140-1NA。在此,NA表示构成第一天线150-1的天线单元的数量。
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A的每个根据通信方案调制并输出从预编码器120馈送的信号。例如,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A的每个包括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运算器和数模转换器(DAC)。IFFT运算器使用IFFT将从预编码器120输出的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DAC将从IFFT运算器输出的时域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A的每个还包括并串(P/S)转换器和循环前缀(CP)添加器。
模拟波束形成器190根据从波束设置器160提供的、指示Tx波束方向的控制信号改变并输出从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A输出的NA个发送信号的Tx波束方向。
例如,模拟波束形成器190包括多个移相器134-11至134-1NA和136-11至136-1NA,以及组合器138-11至138-1NA。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A每个将输出信号拆分为NA个信号并且将它们输出到各个移相器134-11至134-1NA和136-11至136-1NA
移相器134-11至134-1NA和136-11至136-1NA根据从波束设置器160提供的、指示Tx波束方向的控制信号改变从NA个调制器132-11至132-1N输出的信号的相位。
组合器138-11至138-1NA组合与天线单元对应的移相器134-11至134-1NA和136-11至136-1NA的输出信号。
功率放大器140-11至140-1NA的每个放大从组合器138-11至138-1NA输出的信号的功率,并且通过第一天线150-1将放大的信号输出到外部。
在控制器170的控制下,波束设置器160选择要用于发送信号的Tx波束方向,并且将根据所选择的Tx波束方向的控制信号提供给模拟波束形成器190。
例如,在控制器170的控制下,波束设置器160提供根据Tx波束方向的用于携载参考信号、前同步码/中间码或数据的控制信号给模拟波束形成器190。
例如,在控制器170的控制下,波束设置器160通过考虑从MS提供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选择用于获得与接收级的最佳传输效率的Tx波束方向。
控制器170控制波束设置器160选择Tx波束方向。例如,控制器170控制波束设置器160在发送级支持的Tx波束方向上发送参考信号或数据。例如,控制器170通过考虑从接收级提供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来控制波束设置器160选择最佳Tx波束方向。
发送级可以从接收级接收由接收级选择的最佳Tx波束方向。在这种情况中,波束设置器向模拟波束形成器190提供根据由接收级选择的最佳Tx波束方向的控制信号和数据。
发送级的控制器170可以向相对的节点(例如,服务BS、相邻BS或MS)发送控制消息。
即,通过以多个移相器、功率放大器(PA)和可变增益放大器(VGA)控制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在DAC之后的模拟波束形成块在特定方向上形成波束。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天线单元分组成天线阵列,增加了波束形成增益。相反,在DAC之前的包括IFFT、MIMO编码器和预编码器的RF路径可以获得额外的波束形成增益,并且也实现了多用户操作、频率选择性分配和多波束形成。通过改变和组合功能块,实际的波束形成结构可以变化。
在此,基于混合波束形成结构,根据参考信号/数据信道/控制信道、MS移动性和信道特性、或者通过模拟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或发送/接收,不同地操作一个或多个不同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的波束。
因而,通过调整模拟/数字级的波束形成权重系数来在特定方向上获得特定的波束宽度和特定的波束形成增益,生成所选择的波束。在这种情况下,以相同的天线输入功率,宽波束宽度一般减小相对于波束方向性的最大波束形成增益。
除了一些组件(例如,FFT,LNA和ADC)之外,图1的框图和波束形成结构/操作基本上可适用于波束形成接收级。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用于支持波束形成的MS接收级PHY的框图。
参照图2,接收级包括NR个天线200-1至200-NR、NR个RF路径210-1至210-NR、后处理器220、MIMO解码器230、T个信道解码器240-1至240-T、信道估计器250、控制器260和波束设置器270。
NR个RF路径210-1至210-N处理经由相应的天线200-1至200-NR接收的信号。相同地构建NR个RF路径210-1至21-NR。因此,主要描述第一RF路径210-1的结构。与第一RF路径210-1相同地构建其它RF路径210-2至210-NR
第一RF路径210-1包括模拟波束形成器280和NB个解调器218-11至218-1NB。在此,NB表示构成第一天线200-1的天线单元的数量。
模拟波束形成器280根据从波束设置器270提供的Tx波束方向来变更并输出从第一天线200-1的天线单元输出的NB个接收信号的方向。例如,模拟波束形成器280包括多个移相器212-11至212-1NB和214-11至214-1NB,以及组合器216-11至216-1NB
第一天线200-1的天线单元将接收信号拆分成NB个信号,并且将它们输出到各个移相器212-11至212-1NB和214-11和214-1NB。移相器212-11至212-1NB和214-11至214-1NB根据从波束设置器270提供的Rx波束方向改变从第一天线200-1的天线单元输出的信号的相位。组合器216-11至216-1NB组合与天线单元对应的移相器212-11至212-1NB和214-11至214-1NB的输出信号。
NB个解调器218-11至218-1NB根据通信方案来解调并输出从组合器216-11至216-1NB馈送的接收信号。例如,NB个解调器218-11至218-1NB每个包括模数转换器(ADC)和FFT运算器。ADC将从组合器216-11至216-1NB馈送的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FFT运算器使用FFT将从ADC馈送的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
后处理器220根据发送级的预编码方案来对从NR个RF路径210-1至210-NR馈送的信号进行后解码,并且向MIMO解码器230提供经后解码的信号。
MIMO解码器230将从后处理器220输出的NR个接收信号复用为T个信号以便T个信道解码器240-1至240-T可以解码信号。
T个信道解码器240-1至240-T每个包括:解调器和信道解码器,用于对从发送级接收的信号解调和解码。
信道估计器基于在Tx波束方向上从发送级发送的参考信号来估计信道信息。当扫描事件发生时,信道估计器250估计每个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在此,信道信息包括SNR、CINR和RSSI中的至少一个。
控制器260向发送级发送通过信道估计器250估计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例如,控制器260向发送级发送良好信道状态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
例如,当接收级支持Rx波束形成时,控制器260可以向发送级发送每个Rx波束方向的具有超过参考值的信道状态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
控制器260通过考虑由信道估计器250估计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可以选择用于获得与发送级的最佳传输效率的Tx波束方向。
例如,控制器260通过考虑由信道估计器250估计的Tx波束方向的信道信息,选择用于获得与发送级的最佳传输效率的Tx波束方向。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操作多个Tx波束的BS和支持单一BS扇区中的多个Rx波束的MS之间的通信。
参照图3,BS 310同时或顺序地扫描并发送多个波束形成信号。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MS 320可以在所有方向上接收波束而不支持Rx波束形成,因为接收级结构约束而在某时支持特定波束形成图案的Rx波束形成,或者支持Rx波束形成并在不同的方向上接收多个波束形成图案。
不支持Rx波束形成的MS测量并报告BS的每个Tx波束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并且从BS的Tx波束中选择最佳波束。
支持Rx波束形成的MS测量MS的每个Rx波束图案的BS的T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向BS报告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每个组合的靠前结果的全部或一部分,以便BS向MS分配适当的Tx波束。
在这种情况下,当MS可以同时接收BS的多个Tx波束或者支持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多个组合时,BS可以通过考虑重复的传输或同时分集传输来选择波束。
根据参考信号/数据信道/控制信道、MS移动性和信道特性、或者通过模拟波束形成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或发送/接收,在图1的混合波束形成结构中不同地操作一个或多个不同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的波束。
在图3中,BS通过窄波束宽度的波束扫描并发送用于操作链路适配(包括关于相应MS的数据发送/接收的MCS级别确定)的参考信号,并且通过宽波束宽度的波束来发送或接收相应MS的实际数据。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通过基于波束形成权重系数(诸如相对于16×1均匀线性阵列(ULA)的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矩阵)将180度扇区划分成均匀波数的16个扇区的多个基本单位波束。
参照图4,每个基本单位波束在特定方向上获得相同的最大波束形成增益,并且在波束的相同波束形成增益范围之内均等地支持180度扇区。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基于诸如相对于16×1 ULA的DFT矩阵的波束形成权重系数重叠并添加在0度方向上的基本单位波束的两个相邻单位波束时的波束图案。
参照图5,当所选择的波束被重叠时,为了相同功率用于模拟级的天线,根据被重叠的波束的数量来归一化(normalize)波束权重系数。依靠被重叠的单位波束,归一化降低了方向性但是增加了特定方向上的波束宽度。相反,在特定方向上最大波束形成增益减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考虑这样的折中来确定被重叠的单位波束的数量,并且通过考虑被重叠的波束的减小的波束形成增益来另外执行诸如MCS确定的链路适配。
替换地,为了操作用于信号Tx方向的不同波束图案,可以设置预编码或波束形成权重或系数来获得天线阵列的特定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或者可以构建子阵列来不同地操作天线单元或波束权重系数。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涉及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之间的折中。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每个扇形发送的信号帧以及在相应帧结构中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的BS和MS的不同Tx/Rx波束图案操作。
在图6中,诸如用于下行链路的中间码或CSI-RS的参考信号携载导频信号,其中所述导频信号被映射到不同方向上的相对窄的波束宽度的基本单位波束。
参照图6,BS向MS广播或单播不同波束方向的BS Tx波束图案信息。BS Tx波束图案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等等。BS广播或单播参考信号(CSI-RS)的BS Tx波束图案以及被估计以用于CQI(RSSI/CINR或有效CINR)测量/报告的特定BS Tx波束图案信息。
参照图6,MS基于被映射到在不同方向上从BS接收的窄波束宽度的单位波束的导频信号,来测量信道质量并估计在相应的宽波束宽度中重叠或生成的一个或多个波束或者特定的单波束。
基于所述测量,MS可以测量、更新和预测下行链路的诸如CINR或RSSI的信道质量度量的瞬时或时间平均/变差/标准偏差。
基于通过测量/估计所获取的信息,MS选择对于MS的数据发送/接收所支持的足够的MCS级别,并且将所选择的MCS级别作为有效CINR(或MCS级别)报告给BS。
MS可以通过使用从BS接收的波束形成增益差信息来补偿在用于测量信道质量(例如,CINR,RSSI)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信息和对于BS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或假设的波束形成增益之间的差来预测信道质量,并选择最佳MCS级别。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通过考虑MS的信道质量测量和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来确定的MCS级别。
在图7中,BS 700在小区/扇区中向MS(例如,MS 750)广播或单播相对于被应用来估计和报告有效CINR的参考信号而被施加到实际数据的波束形成增益差。
MS 750的CINR测量器752通过估计从BS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来测量CINR。CINR测量器752基于被映射到在不同方向上从BS接收的窄波束宽度的单位波束的导频信号,来测量信道质量并估计在相应的宽波束宽度中重叠或生成的一个或多个波束或者特定的单波束。
波束选择器753基于CINR测量器752的测量来选择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CINR预测器754通过使用从BS接收的波束形成增益差信息来补偿用于测量信道质量(例如,CINR,RSSI)的参考信号的波束形成增益信息和对于BS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或假定的波束形成增益之间的差来预测信道质量。
MCS选择器755基于预测值和指示所接收的数据脉冲是否被成功解码的确认(ACK)/否定ACK(NACK)信息来选择最佳MCS级别,并且将所选择的MCS作为有效CINR发送给BS 700的CINR校正器704。CINR阈值控制器757调整用于基于ACK/NACK统计来选择MCS级别的CINR阈值。在CINR阈值控制器757的阈值范围之内选择MCS级别。解调器756对从BS 700接收的脉冲解调并解码,并且将相应的ACK/NACK信息提供给MCS选择器755。
波束选择器753的波束选择信息被提供给BS 700的波束选择器702以便BS 700可以选择波束。在这种情况中,可以向BS 700的CINR校正器704提供相对于用于估计和报告有效CINR的参考信号的、被应用到实际数据的波束形成增益差。
在这种情况下,CINR校正器704向MCS选择器706提供补偿后的波束形成增益差的改善的信道质量,并且调制器708根据由MCS选择器706选择的MCS级别来调制、编码和发送脉冲。
替换地,BS可以根据每个MS所应用的波束图案来向MS广播或单播相对于特定参考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差,并且MS可以周期地或不定期地通知用于波束形成增益补偿的波束图案。
其间,MS可以向BS报告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并且BS可以通过靠自己根据波束图案差来补偿波束形成增益而执行基于链路适配的调度。
表1和表2显示了包括从BS到MS的、用于携载基于波束图案的相对于特定参考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差的消息的信息表。
表1
相对于Beam_Type_1的阵列增益差 dB
Beam_Type_2 -4.7712
Beam_Type_3 -6.9897
Beam_Type_4 -8.4510
Beam_Type_5 -9.5424
Beam_Type_6 -10.4139
表2
相对于Beam_Type_(x-1)的阵列增益差 dB
Delta_Beam_Type_2 -4.7712
Delta_Beam_Type_3 -2.2185
Delta_Beam_Type_4 -1.4613
Delta_Beam_Type_5 -1.0914
Delta_Beam_Type_6 -0.8715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如下计算来自接收级的信号的CINR。
NBS和Nbeam分别表示BS的数量和每个BS的波束的数量。
Pd和Pj表示在数据音调中的期望信号信道系数和干扰信号信道系数。
H、v和ω表示信道矩阵、接收器BF权重和发送器BF权重。
χk表示所发送的中间码符号。
Bp表示每个音调的功率启动因子。
nk表示音调k中的热噪声。
此时,基于以下公式来定义从参考信号测量的接收信号和参考信号的信号强度。
例如,为了估计CINR,数据信道的接收信号和干扰信号可以被表示为如下公式。
可以通过如下公式给出从所述值中估计的CINR。
分别表示信号功率、干扰功率和噪声功率。
表示相对于具有不同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方向的第N波束对Nb的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MSRx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和数据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
此时,可以用相似的方式通过以下公式给出对于相同的Tx方向的根据BS的波束图案(波束宽度、BF增益)差的波束形成增益差。
如此,BS可以向MS发送根据所计算的波束图案的波束形成增益差以便补偿波束形成增益差,或者考虑到资源调度来操作相应值。
如上所述,当特定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被选择时,BS向MS通知关于在波束Tx方向上可以被不同地操作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等)的信息,并且MS基于在相同Tx/Rx方向上的波束图案的改变来补偿波束形成增益差。
替换地,当特定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被选择时,MS可以向BS通知关于在波束Rx方向上可以被不同地操作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等)的信息,并且BS可以基于在相同Tx/Rx方向上的波束图案的改变来补偿波束形成增益差。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M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8,MS在步骤805中接收由BS广播或单播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BS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接着,MS在步骤810中估计BS的参考信号的信道,并且在步骤815中基于信道估计值来确定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在这种情况中,假定MS支持Rx波束形成。当BS扫描Tx波束和MS扫描Rx波束时,MS确定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将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820中,基于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M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在这种情况中,假定MS获得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在步骤825中,M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830中,MS将所确定的MCS级别作为有效CINR发送给BS。
在步骤835中,MS对下行链路脉冲解调和解码,其中下行链路脉冲使用最终由BS确定的MCS级别并且用于携载数据脉冲。接着,MS完成此过程。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B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9,BS在步骤905中广播或单播BS Tx波束形成增益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907中,BS广播参考信号。利用参考信号,MS可以估计信道,并且将具有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910中,BS从MS接收有效CINR。
在步骤915中,BS使用基于有效CINR选择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下行链路脉冲。
接着,BS完成此过程。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0,MS在步骤1010中接收由BS广播或单播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015中,MS向BS发送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接着,MS在步骤1020中估计BS的参考信号的信道,并且在步骤1025中基于信道估计值来确定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在这种情况中,假定MS支持Rx波束形成。当BS扫描Tx波束和MS扫描Rx波束时,MS确定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将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1030中,MS向BS发送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CINR信息。
接着,MS在步骤1035中从BS接收MCS级别,并且在步骤1040中使用所接收的MCS级别来对脉冲数据解调和解码。
接着,MS完成此过程。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1,在步骤1105中,BS广播或单播BS Tx波束形成增益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110中,BS从MS接收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在步骤1112中,BS广播参考信号。利用参考信号,MS可以估计信道,并且将具有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1115中,BS从MS接收MS的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CINR信息。
在步骤1120中,基于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CINR信息,B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
在步骤1125中,B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1130中,BS向MS发送所确定的MCS级别。
在步骤1135中,BS使用所确定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下行链路脉冲。
接着,BS完成此过程。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2,MS在步骤1210中接收由BS广播或单播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215中,MS向BS发送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接着,MS在步骤1220中估计BS的参考信号的信道,并且在步骤1225中基于信道估计值来确定优选的BS Tx波束。当BS扫描Tx波束时,MS确定BS T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将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
在步骤1230中,MS向BS发送优选的BS Tx波束的CINR信息。
接着,MS在步骤1235中从BS接收MCS级别,并且在步骤1240中使用所接收的MCS级别来对脉冲数据解调和解码。
接着,MS完成此过程。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3,在步骤1305中,BS广播或单播BS Tx波束形成增益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310中,BS从MS接收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在步骤1312中,BS广播参考信号。利用参考信号,MS可以估计信道,并且将具有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
在步骤1315中,BS从MS接收MS的优选的BS Tx波束的CINR信息。
在步骤1320中,基于优选的BS Tx波束的CINR信息和特定的MS Rx波束,B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
在步骤1325中,B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1330中,BS向MS发送所确定的MCS级别。
在步骤1335中,BS使用所确定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下行链路脉冲。
接着,BS完成此过程。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和BS确定下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4,在步骤1410中,MS接收由BS广播或单播的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415中,MS向BS发送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接着,MS在步骤1420中估计BS的参考信号的信道,并且在步骤1425中基于信道估计值来确定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在这种情况中,假定MS支持Rx波束形成。当BS扫描Tx波束和MS扫描Rx波束时,MS确定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将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1430中,基于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M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
在步骤1435中,M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1440中,MS将所确定的MCS级别作为有效CINR发送给BS。
接着,MS在步骤1445中从BS接收更新的MCS级别,并且在步骤1450中使用更新的MCS级别来对脉冲数据解调和解码。
接着,MS完成此过程。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MS和BS确定下行MCS级别时的B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5,在步骤1505中,BS广播或单播BS Tx波束形成增益信息。B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BS Tx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B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B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510中,BS从MS接收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R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MS Rx波束图案(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参考信号的MS Rx波束支持信息和数据的MS Rx波束假设信息。
在步骤1512中,BS广播参考信号。利用参考信号,MS可以估计信道,并且将具有最佳信道质量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
在步骤1515中,BS从MS接收由MS确定的优选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CINR信息。在步骤1520中,BS通过从MS接收有效CINR可以获得由MS确定的MCS级别。
在步骤1525中,基于优选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CINR信息,B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Tx波束和MS R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
在步骤1530中,B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并且更新从MS接收到的有效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1535中,BS向MS发送所更新的MCS级别。
在步骤1540中,BS使用更新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下行链路脉冲。
接着,BS完成此过程。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当BS确定上行链路的MCS级别时的MS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6,在步骤1605中,MS向BS发送M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MS Tx波束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M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MS Tx波束图案。
在步骤1610中,MS发送参考信号。
在步骤1615中,MS接收由BS确定的有效CINR。
在步骤1620中,MS从有效CINR中获得MCS级别。
在步骤1630中,MS使用获得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上行链路脉冲。
接着,MS完成此过程。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的BS用于确定上行链路的MCS级别的操作的流程图。
参照图17,BS在步骤1705中接收M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MS Tx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可以包括参考信号的MS Tx波束支持信息(包括波束宽度/波束形成增益)、数据的MS Tx波束假定信息和MS Tx波束图案。
接着,BS在步骤1710中估计MS的参考信号的信道,并且在步骤1715中确定优选的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
当BS扫描Tx波束和MS扫描Rx波束时,MS确定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的信道质量,并且将最佳信道质量的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确定为优选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
在步骤1720中,基于所确定的优选的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BS通过补偿可以用于发送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BS Rx波束和MS Tx波束的波束形成增益变化来确定CINR。
在步骤1725中,BS确定用于所确定的CINR的MCS级别。
在步骤1730中,BS将所确定的MCS级别作为有效CINR发送给MS。
在步骤1735中,BS使用所确定的MCS级别来调制并编码上行链路脉冲。
接着,BS完成此过程。
如上面阐述的,在用于以不同波束宽度和波束形成增益的一个或多个波束图案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的基于波束形成的系统中,通过考虑根据不同的Tx/Rx波束图案的波束形成增益差来有效地操作波束形成的方法和装置可以提高发送/接收性能并实现有效的波束形成。
虽然已经参照其某些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定义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12)

1.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MS的操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从基站BS接收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从所述BS接收经由第一下行链路DL发送Tx波束发送的参考信号;
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并且
基于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在所述BS的第一DL Tx波束的增益和所述BS的第二DL Tx波束的增益之间的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DL Tx波束用于数据发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BS发送所生成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并且
从所述BS接收通过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应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DL Tx波束的波束宽度与所述第一DL Tx波束的波束宽度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包括:
与通过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的有效信道质量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5.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站MS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收发器;和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操作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
从基站BS接收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从所述BS接收经由第一下行链路DL发送Tx波束发送的参考信号,
测量所接收的参考信号的信道质量,并且
基于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来生成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在所述BS的第一DL Tx波束的增益和所述BS的第二DL Tx波束的增益之间的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DL Tx波束用于数据发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为:
向所述BS发送所生成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并且
从所述BS接收通过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应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DL Tx波束的波束宽度与所述第一DL Tx波束的波束宽度不同。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与通过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的有效信道质量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9.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S的操作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经由第一下行链路DL发送Tx波束发送参考信号;以及
从移动站MS接收响应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是由所述MS基于由所述MS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而生成的,以及
其中,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在所述BS的第一DL Tx波束的增益和所述BS的第二DL Tx波束的增益之间的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包括与通过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的有效信道质量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11.一种在使用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BS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收发器;和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操作地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收发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配置成:
发送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
经由第一下行链路DL发送Tx波束来发送参考信号;以及
从移动站MS接收响应于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的有效信道质量信息,
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是由所述MS基于由所述MS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生成的,以及
其中,所述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包括在BS的第一DL Tx波束的增益和BS的第二DL Tx波束的增益之间的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有效信道质量信息包含与通过所测量的信道质量和波束形成增益补偿信息补偿的有效信道质量对应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级别。
CN201380070162.6A 2012-11-23 2013-11-25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49197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133760A KR102011995B1 (ko) 2012-11-23 2012-11-23 빔포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송수신 빔 패턴 변경에 따른 빔 이득 보상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12-0133760 2012-11-23
PCT/KR2013/010726 WO2014081257A1 (en) 2012-11-23 2013-11-25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gain difference compensation according to change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beam pattern in beamforming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9715A CN104919715A (zh) 2015-09-16
CN104919715B true CN104919715B (zh) 2018-03-16

Family

ID=50773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0162.6A Active CN104919715B (zh) 2012-11-23 2013-11-25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9407336B2 (zh)
EP (1) EP2923450B1 (zh)
JP (1) JP6466338B2 (zh)
KR (1) KR102011995B1 (zh)
CN (1) CN104919715B (zh)
WO (1) WO20140812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43229B1 (ko) * 2012-07-02 2019-1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을 운용하는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2011995B1 (ko) 2012-11-23 2019-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송수신 빔 패턴 변경에 따른 빔 이득 보상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3020146A2 (en) * 2013-07-11 2016-05-1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ectorization coordination
WO2015045659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WO2015065152A1 (ko) * 2013-11-04 2015-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71178B1 (ko) * 2013-12-11 2020-10-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수의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77553B1 (ko) * 2014-03-27 2020-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사용자 지원을 위한 빔포밍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190648A1 (en) * 2014-06-12 2015-12-17 Lg Electronics Inc. Beam scanning method for hybri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9941945B2 (en) 2014-06-25 2018-04-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mobility-base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163937B1 (en) * 2014-06-27 2021-12-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ement by device-to-device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64940B1 (en) * 2014-07-03 2020-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ain control in radio chains of a receiver
US9906280B2 (en) * 2014-07-14 2018-02-27 Intel Corporation Principal eigen beam quantization for MIMO systems
US10285184B2 (en) 2014-07-15 2019-05-07 Arris Enterprises Llc Antenna-radiation-pattern selection for reduced interference
KR102179044B1 (ko) 2014-08-08 2020-11-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빔 이득 조정 장치 및 방법
KR102345352B1 (ko) * 2014-08-24 2021-12-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위한 가중치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182610B1 (en) 2014-10-17 2019-09-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10476563B2 (en) * 2014-11-06 2019-11-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ed channel state reference signals
WO2016076504A1 (ko) * 2014-11-13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89122A1 (ko) * 2014-12-02 2016-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을 기반으로 제어 채널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872296B2 (en) * 2015-01-06 2018-0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eam shaping at a millimeter wave base station and a wireless device and fast antenna subarray selection at a wireless device
US9743392B2 (en) 2015-01-30 2017-08-2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dication reference signals for LTE operation
US10084577B2 (en) 2015-01-30 2018-09-25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dication reference signals for LTE operation
WO2016148127A1 (ja) 2015-03-16 2016-09-2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WO2016149871A1 (zh) * 2015-03-20 2016-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收设备和接收信号的处理方法
CN107409001B (zh) * 2015-03-26 2019-02-1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控制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US10327166B2 (en) * 2015-04-21 2019-06-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radio link quality
WO2016172841A1 (en) * 2015-04-28 2016-11-03 Mediatek Inc. A spatial diversity schem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beamforming
US10462705B1 (en) * 2015-05-13 2019-10-29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venting premature processing during beam forming
US9906285B2 (en) * 2015-05-26 2018-02-27 Maxlinear,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hybrid radio frequency digital beamforming
WO2016209133A1 (en) * 2015-06-26 2016-12-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6411457B (zh) * 2015-07-31 2021-07-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法、反馈方法、基站及终端
WO2017023054A1 (en) 2015-07-31 2017-0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for acquiring and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07852705B (zh) * 2015-08-20 2022-05-06 苹果公司 发送波束成形
WO2017034509A1 (en) 2015-08-26 2017-03-02 Intel IP Corporation Managing aspects of receive beamforming
US9912389B2 (en) * 2015-10-05 2018-03-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account for effective downlink-channels arising from beamforming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WO2017080436A1 (en) 2015-11-09 2017-05-18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ed reference signal with hybrid beam
JP6582945B2 (ja) * 2015-12-08 2019-10-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9979452B2 (en) * 2015-12-29 2018-05-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device for same
US10270514B2 (en) 2016-01-14 2019-04-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eam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24150B2 (en) 2016-01-14 2019-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ell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70085426A (ko) * 2016-01-14 2017-07-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측정 정보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US20170222704A1 (en) * 2016-02-02 2017-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for line of sight (los) link
US20200178180A1 (en) * 2016-02-24 2020-06-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
WO2017180485A1 (en) * 2016-04-11 2017-10-19 Ping Liang A hybrid beamforming method for wireless multi-antenna and frequency-division duplex systems
US9960827B2 (en) * 2016-04-14 2018-05-01 Raytheon Company Analog multiple beam fe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237857B2 (en) * 2016-04-19 2019-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ference signal based narrowband channel measurement and CQI reporting
CN105824021B (zh) * 2016-04-22 2019-02-15 慕丰浩 一种基于模数混合二维相控阵射频多波束智能成像系统
US20170359780A1 (en) * 2016-06-10 2017-12-14 Apple In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Monitoring to Optimize Power Consumption
US10356826B2 (en) 2016-06-29 2019-07-16 Facebook, Inc. Simultaneous bidirectional wireless link
US9787373B1 (en) * 2016-06-29 2017-10-10 Facebook, Inc. Hybrid node
KR101859821B1 (ko) * 2016-06-30 2018-05-18 한국과학기술원 밀리미터파 하향링크 채널에서 디지털-아날로그 하이브리드 빔포밍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1025322B2 (en) 2016-08-12 2021-06-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gressive advanced CSI feedback
KR102247005B1 (ko) 2016-08-12 2021-04-30 텔레호낙티에볼라게트 엘엠 에릭슨(피유비엘) 더 최적화된 오버헤드를 갖는 멀티-빔 코드북들
CN115499922A (zh) 2016-08-12 2022-12-2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高级csi反馈开销减少的可配置码本
MX2019001567A (es) 2016-08-12 2019-06-1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canismos de notificacion ricos en informacion de estado de canal de capa 1 y capa 2.
CN107888271B (zh) * 2016-09-30 2021-02-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波束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7896122B (zh) * 2016-09-30 2020-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波束扫描和搜索跟踪方法及装置
US10862563B2 (en) 2016-10-03 2020-12-08 Nokia Technologies Oy Reference signal with beamforming training and channel estimation
WO2018076216A1 (zh) * 2016-10-26 2018-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生成测量结果的方法及设备
US11621747B2 (en) 2016-10-28 2023-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beamforming for measurements
WO2018084799A1 (en) * 2016-11-04 2018-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e of mobility reference signals to perform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beam-based system
US10812155B2 (en) 2016-11-04 2020-10-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nhancements to mobility reference signals for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a beam-based system
CN109891977B (zh) 2016-11-04 2023-06-2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基于波束的系统中重用移动性参考信号以执行无线电链路监控
CN108063660A (zh) * 2016-11-08 2018-05-22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以及介质
US10945151B2 (en) * 2016-11-24 2021-03-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rate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CN108123741B (zh) * 2016-11-30 2021-04-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重叠子阵列(osa)的波束赋形方法和设备
CN108270470B (zh) * 2016-12-30 2021-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发送端设备、接收端设备
WO2018128180A1 (ja) * 2017-01-06 2018-07-1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621211A4 (en) * 2017-05-01 2020-10-21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DURE
US10841062B2 (en) 2017-05-04 2020-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quence for reference signals during beam refinement
US10051685B1 (en) * 2017-05-22 2018-08-1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Adapting radios of millimeter-wave devices
BR112019021147A2 (pt) 2017-05-30 2020-05-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para seleção de feixe e para configurar um primeiro dispositivo transceptor de rádio, dispositivo transceptor de rádio, dispositivo de terminal, nós de rede, programa de computador, e, produto de programa de computador.
US10425901B2 (en) * 2017-06-26 2019-09-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transmit power control dur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CN109301485A (zh) * 2017-07-25 2019-02-01 上海汇珏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天线波束方向调整系统及其方法
EP3711431B1 (en) * 2017-11-16 2022-06-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KR102421695B1 (ko) * 2017-12-07 2022-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을 이용하여 신호를 송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6723482B2 (ja) * 2017-12-07 2020-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CN109644042B (zh) * 2017-12-18 2021-05-2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遥控器和无人机的通信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8173578B (zh) * 2018-01-09 2020-07-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阵列天线模拟多波束赋形方法
KR102130472B1 (ko) 2018-05-29 2020-07-06 주식회사 코프 밀리미터파 대역의 전력 손실을 최소화하는 무선 빔포밍 장치
EP3609088A1 (en) * 2018-08-06 2020-02-12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analog beamforming
US11005553B2 (en) 2018-08-22 2021-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training performed by a terminal device
US10588089B1 (en) * 2018-09-21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calibration errors
US11582756B2 (en) * 2018-09-24 2023-02-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US10715238B2 (en) * 2018-09-28 2020-07-1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Outcome based receiver beam tuning
WO2020069740A1 (en) * 2018-10-04 2020-04-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Beam selection for communications on uplink shared channel
CN111669205B (zh) * 2019-03-07 2021-08-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及设备
CN111698761B (zh) * 2019-03-15 2021-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1698007B (zh) * 2019-03-15 2021-04-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混合波束赋形架构的校准补偿方法及装置
CN115053498B (zh) * 2020-02-21 2024-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测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US11464014B2 (en) * 2020-06-22 2022-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improved beam management
WO2022011630A1 (en) * 2020-07-16 2022-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assisted beam broadening
US11696312B2 (en) * 2020-11-24 2023-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and state dependent user equipment beam patterns
US11540145B2 (en) * 2021-03-11 2022-1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ons on grating lobes
CN117837189A (zh) * 2021-08-25 2024-04-0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
US20240039606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beam predic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736A (zh) * 2006-10-03 2009-09-02 摩托罗拉公司 用天线权重反馈进行的移动站辅助下行链路波束形成
WO2010064839A2 (en) * 2008-12-04 2010-06-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59743B2 (en) * 2007-02-07 2011-11-15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8015B2 (ja) * 2005-01-28 2011-03-0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EP1860792A1 (en) * 2005-03-30 2007-11-28 Matsus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1090286A (zh) * 2006-06-12 2007-12-19 清华大学 无线系统、基站装置及终端装置
JP4845640B2 (ja) 2006-08-23 2011-12-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403134B1 (ko) * 2007-07-13 2014-06-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다중사용자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KR20090008037A (ko) * 2007-07-16 2009-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방법
US8559571B2 (en) 2007-08-17 2013-10-15 Ralin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of multi-input-multi-output (MIMO)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transceivers
KR101373808B1 (ko) * 2008-02-04 2014-03-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고려한 채널품질 정보를 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410607B1 (ko) * 2008-05-09 2014-06-20 애플 인크.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의 안테나 빔 형성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503425B2 (en) * 2008-07-22 2013-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phich and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system using single-user MIMO based on multiple codewords when transmitting uplink
US8867493B2 (en) * 2009-02-02 2014-10-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based on resource quality indication
CN101841847B (zh) * 2009-03-18 2013-03-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反馈方法、系统及设备
EP2425539B1 (en) * 2009-04-28 2018-01-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588801B2 (en) * 2009-08-21 2013-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oint equalization framework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O2011040751A2 (en) 2009-09-30 2011-04-0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3262458B (zh) * 2011-02-28 2016-03-09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调整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和设备
KR102011995B1 (ko) 2012-11-23 2019-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송수신 빔 패턴 변경에 따른 빔 이득 보상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736A (zh) * 2006-10-03 2009-09-02 摩托罗拉公司 用天线权重反馈进行的移动站辅助下行链路波束形成
US8059743B2 (en) * 2007-02-07 2011-11-15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64839A2 (en) * 2008-12-04 2010-06-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01893A1 (en) 2017-07-13
CN104919715A (zh) 2015-09-16
KR102011995B1 (ko) 2019-08-19
US20160352396A1 (en) 2016-12-01
EP2923450B1 (en) 2020-09-16
EP2923450A4 (en) 2016-11-02
US20140146863A1 (en) 2014-05-29
JP6466338B2 (ja) 2019-02-06
KR20140066484A (ko) 2014-06-02
US9407336B2 (en) 2016-08-02
WO2014081257A1 (en) 2014-05-30
JP2016506112A (ja) 2016-02-25
US9967004B2 (en) 2018-05-08
EP2923450A1 (en) 2015-09-30
US9998929B2 (en) 2018-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9715B (zh) 用于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发送和接收波束图案的改变的波束形成增益差补偿的装置和方法
CN105122900B (zh) 在基于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303477B (zh) 使用模拟和数字混合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8432153B (zh) 用于控制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Kim et al. Tens of Gbps support with mmWave beamforming systems for next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s
US814524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beamforming and Spac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DMA)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60315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recep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78597B2 (en) Method of updating transmission channel information based on eaves-dropping of beamformed signals
US20170272223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weight for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382825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操作多个波束成形收发器的设备及方法
KR20150100653A (ko) 다수의 안테나들을 가지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452115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波束成形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4620551A (zh) 用于具有大量天线的无线系统中的控制信道波束管理的装置和方法
CN109075840B (zh) 用于mu-mimo无线通信网络的信道探测的方法和设备
CN103004160A (zh) 在通信系统中选择波束组和波束子集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2098770A (zh) 用于在lte蜂窝网络中的数据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286228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fixed access using a multiple antenna array
US20240056273A1 (en)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s for reporting in multi-trp communication systems
Okuyama et al. Special Articles on 5G Technologies toward 2020 Deploy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