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0824B -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0824B
CN104900824B CN201510093070.0A CN201510093070A CN104900824B CN 104900824 B CN104900824 B CN 104900824B CN 201510093070 A CN201510093070 A CN 201510093070A CN 104900824 B CN104900824 B CN 1049008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wiched
terminal
female end
wall portion
power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30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0824A (zh
Inventor
内藤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0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0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0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0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该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并且能够以可滑动的方式附接至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以及以可滑动的方式从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拆卸,该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电池主体和容纳电池主体的壳体。电池主体包括阴端子,该阴端子的内侧构造成电连接至并且夹置通过滑动安装至电池组的阳端子。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和壳体盖部。壳体盖部具有用于接纳阳端子的开口和用于从阴端子的外侧夹置阴端子的夹置壁部。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至少当阴端子夹置阳端子时,使阴端子的面对夹置壁部的部分接触夹置壁部。

Description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3月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序列号2014-040355的优先权,其内容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适于用作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源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并且该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附接至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并且能够从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拆卸。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工具通常包括电动工具电池组。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附接至电动工具的主体并且能够从电动工具的主体拆卸,并且起到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源的作用。这种电动工具电池组通常包括电池主体和容置电池主体的壳体。电池主体可包括例如多个可充电电池单元以及电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用于控制对电池单元进行充电及放电的电路板。当该电池组中的电量下降至一定水平或阈值以下时,从工具主体拆卸电动工具电池组并且然后使用专用充电器充电。在通过专用充电器充电之后,电动工具电池组再次安装至工具主体上并且用作电动工具电源。
一种已知类型的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通过使其相对于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等滑动来安装。这些电动工具电池组设置有滑动导向结构以便于滑动安装,并且设置有连接端子,通过执行如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1-57204及其同族专利US 6,350,149中所示的滑动安装能够将所述连接端子电连接至配对侧。特别地,例如,工具主体和专用充电器可设置有板形的阳端子,并且电动工具电池组可设置有阴端子,当阳端子以滑动的方式插入至阴端子内时该阴端子形成与阳端子的电连接。
发明内容
有时需要或者期望修改电动工具电池组的内部结构。因此也需要略微地改变电动工具电池组的阴端子的设计以匹配或适应经修改的内部结构。特别地,可略微地改变阴端子的尺寸、形状或构型。同时,每个阳端子与其相应的阴端子之间的电连接通过阴端子“夹置”阳端子来实现(即,直接地接近或接触阳端子的相对两侧并且/或者在阳端子上沿两个大致相反的方向施压,使得阳端子插置并且被挤压在阴端子的两部分之间)。
此外,阳端子优选地被阴端子通过适当的力或载荷夹置(挤压)从而在获得充分地电连接的同时减少由夹置(即,阳端子的插入及移除)导致的阴端子上的磨损。换句话说,如果阴端子非常紧地抵着阳端子施压,那么通过重复的使用,阴端子可能非常迅速地磨损;另一方面,如果阴端子在阳端子上或抵着阳端子不够紧地施压,那么不会形成充分地电连接。因此,对于电池组的内部结构的构型的看起来较小的改变可以对能够在电池组的电子端子与其他结构的电子端子之间形成的电连接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公开内容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是提供电动工具电池组,该电动工具电池组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并且能够附接至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且能够从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拆卸。电动工具电池组优选地构造成使得,即使阴端子的设计略微地改变时,也能够使由阴端子向插入至阴端子中的阳端子施加的夹置(挤压)载荷维持在适当的载荷。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可优选地解决以下讨论的其他问题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例如,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优选地通过滑动运动能够附接至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并且能够从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拆卸。电池组可包括电池主体和容纳电池主体的壳体。电池主体优选地包括具有相互面对的内侧的阴端子,所述相互面对的内侧构造成在阳端子滑动地安装至(插入至)阴端子的情况下电连接至配对的阳端子并且从相对两侧夹置(挤压)该配对的阳端子。壳体优选地包括:构造成容纳或容置电池主体的主要部分的壳体主体;以及能够连接至壳体主体的壳体盖部。壳体盖部进而包括具有能够容纳阳端子的内部的开口并且具有夹置壁部。夹置壁部构造成沿(朝向面向)阳端子的夹置方向在其外侧处或从其外侧夹置(毗接并且/或挤压)阴端子。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至少当阴端子夹置阳端子时,阴端子的面向夹置壁部(远离阳端子面向外侧)的部分用作抵接支承部并且与夹置壁部接触。
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这种电动工具电池组中,夹置(毗接)阴端子的夹置壁部设置在壳体盖部中。在该方面,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当阴端子夹置(挤压)阳端子时,阴端子的面对夹置壁部的部分用作抵接支承部并且使得与夹置壁部接触。以此方式,当阴端子夹置(挤压)阳端子时,抵接支承部与夹置壁部接触并且从而接收来自夹置壁部的支承。因此,即使阴端子的设计略微地改变,阴端子夹置(挤压)阳端子的夹置载荷也可以维持在适当的载荷,因此使得能够进行较小的设计改变。
另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优选地具有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所述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当阴端子未夹置(挤压)阳端子时,阴端子和夹置壁部不接触并且彼此间隔开。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该第二方面,阴端子和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当端子部未夹置阳端子时,阴端子和夹置壁部变得不接触并且彼此间隔开。由于该构型,在组装及接合期间,当壳体盖部连接至壳体主体时,阴端子不与壳体盖部的夹置壁部接触。这样提高了壳体主体与壳体盖部的组装的容易性并且从生产立足点出发提供了其他的益处。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三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阴端子优选地包括支承座部、端子部以及支承框架部,该支承座部联接至电池主体,该端子部构造成夹置(挤压)阳端子,该支承框架部连续地连接支承座部与端子部(与支承座部和端子部一体地形成)。阴端子的抵接支承部设置在支承框架部上。由于抵接支承部设置在支承框架部上,并且支承框架部连续地(一体地)连接支承座部与端子部,因此夹置阳端子的端子部被充分地支承。另外,经由支承框架部分支承端子部使得通过端子部能够在阳端子的夹置中提供一些余量,换句话说,以允许阳端子的尺寸和/或阴端子的尺寸和形状以及位置方面的变化。该结构使得能够确保阳端子容易地插入阴端子中以及电池组容易地安装至工具主体。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四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抵接支承部的靠近支承座部的部分优选地制作成或构造成与支承座部的延伸区域相对应(具有相似的尺寸)。因此,在每个抵接支承部中,使得靠近支承座部的位置与支承座部延伸的区域相对应,即,沿前后方向具有与支承座部基本上相同的长度。同时,设置抵接支承部的区域被设定成使得当其朝向端子部伸延时该区域变得更小,即,抵接支承部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在从底部至顶部的方向上减小。这样允许在端子部处更好地向内及向外移动并且提高了阳端子可以被插入阴端子的容易性。因此,可以保持电池组安装至工具主体的容易性。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五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抵接支承部优选地比端子部朝向面对的(紧相邻)夹置壁部凸出更多。在该设计或构型中,仅抵接支承部可容易地接触夹置壁部。使用该设计或构型,可以使抵接支承部与夹置壁部触碰(接触),并且阴端子夹置(挤压)阳端子的夹置(挤压)载荷能够被维持在适当的载荷,而不需要提供任何额外元件。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六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夹置壁部优选地各自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使得分别为阴端子的外周划界。在该设计或构型中,可以提高阴端子的外周缘的电绝缘性能以更好地防止电动工具电池组中的短路。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七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夹置壁部通过抵接支承部接触的位置优选地设置有接触肋状部,该接触肋状部朝向阴端子凸出(延伸)。在该设计或构型中,接触肋状部设置在夹置壁部触碰(接触)抵接支承部的位置。接触肋状部朝向阴端子凸出(延伸),并且因此仅抵接支承部可容易地触碰(接触)夹置壁部并且可以更精确地触碰(接触)夹置壁部。以此方式,在不提供任何额外元件的情况下,抵接支承部可更精确地触碰夹置壁部。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八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电池主体优选地包括电池单元和电路板,该电路板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阴端子的端子部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并且阴端子和支承框架部沿与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该设计或构型中,端子部可容易地弯曲使得当阳端子在附接及拆卸期间滑动时,该端子部遵循阳端子的夹置。此外,支承框架部分可减少在阳端子夹置期间阴端子的弯曲,并且可增大阴端子给予(施加至)阳端子的接触载荷。以此方式,即使在对阴端子做出略微的设计改变的情况下,由阴端子施加的夹置阳端子的夹置载荷也可以维持在适当的载荷。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九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支承框架部的与支承座部相邻的位置优选地构造成使得其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并且抵接支承部的与支承座部相邻的位置被构造成使得其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在该设计或构型中,支承框架部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并且因此,由支承框架部从支承座部接收的支承力增大。另外,因为抵接支承部也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因此抵接支承部可增大由阳端子接收的来自夹置壁部的支承力。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十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阴端子优选地构造成使得其相对于被夹置的阳端子对称,并且因此由阴端子对阳端子的夹置(挤压)在两侧上匹配并且可以平衡。在该设计或构型中,阴端子给予阳端子的接触载荷可以被平衡并且增大。
另外,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十一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中,支承框架部的端部边缘优选地沿与附接-拆卸滑动方向相交的方向折弯,并且这样提高了支承框架部的刚度。该设计或构型允许阴端子给予(施加至)阳端子的接触载荷进一步增大,并且即使在阴端子略微地设计变化之后,由夹置(挤压)阳端子的阴端子施加的夹置载荷也可以被维持在适当的载荷。
在接合附图阅读下列详细的说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之后将更好的理解本教示的额外的方面、特征、实施方式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安装有电池组的冲击驱动器的外部倾斜视图。
图2为图1的冲击驱动器在电池组从该冲击驱动器的工具主体拆卸的状态下的外部倾斜视图。图3为电池组的外部倾斜视图。图4为示出了电池组的上表面的平面图。
图5为电池组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了电池组的内部结构的分解倾斜视图。
图7为沿着图4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侧视图(辅助视图)。
图8为沿着图5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平面视图(辅助视图)。
图9为示出了图8中的电池组当其已经安装至工具主体上时的截面图。
图10为示出了图8中的接地端子441的位置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11为示出了图9中的接地端子441的位置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12为示出了端子部件(端子)的前侧的倾斜视图。
图13为图12的端子部件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2的端子部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15为图12的端子部件的正视图。
图16为图12的端子部件的后视图。
图17为图12的端子部件的仰视平面图。
图18为沿着图5中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截面辅助视图。
图19为示出了壳体盖部的内部的倾斜视图。
图20为示出了从与图19不同的方向观察的壳体盖部的内部的倾斜视图。
图21为示出了壳体盖部的内部的平面图。
图22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前侧的倾斜视图。
图23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侧视图。
图24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25为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正视图。
图26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前侧的倾斜视图。
图27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侧视图。
图28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29为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正视图。
图30为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后侧的倾斜视图。
图31为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侧视图。
图32为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33为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后视图。
图34为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前侧的倾斜视图。
图35为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的俯视平面图。
图36为图35的端子部件在连接端子插入到该端子部件中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37为常规端子部件的倾斜视图。
图38为图37的常规端子部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首先,将阐述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所示的附图标记10标识了冲击驱动器,该冲击驱动器用作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动工具的一个代表性的、非限制性示例。冲击驱动器10包括电池组20,该电池组20安装至工具主体11用于为冲击驱动器10提供电力。电池组20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相对应,并且作为冲击驱动器10的电源,能够附接至冲击驱动器10的工具主体11并且能够从冲击驱动器10的工具主体11拆卸。即,当电池电量变得太低时,将电池组20从工具主体11拆卸并且然后将电池组20安装(电连接)至用于充电的专用充电器。另外,当充电完成时,将电池组20再次安装至工具主体11上并且用作诸如冲击驱动器10之类的电动工具的电源。此外,工具主体11包括驱动部分13和抓握部分14,以及将在以下详细地描述的电池安装部15。
图2中的倾斜视图示出了在电池组20从工具主体11拆卸的状态下的工具主体11的后侧。电池安装部15设置在工具主体11的下部的后侧上或设置为朝向工具主体11的下部的后侧。电池安装部15构造成可滑动地接纳滑动安装式电池组20。即,电池安装部15具有允许电池组20可滑动地安装至工具主体11或从工具主体11拆卸的结构。特别地,电池安装部15设置有:(i)轨道17,所述轨道17导引电池组20的滑动,(ii)连接端子181,该连接端子181通过滑动连接至电池组20上的端子,(iii)通信端子182,该通信端子182通过滑动连接至电池组20上的端子,以及(iv)配合凹形部19,该配合凹形部19与电池组20上的钩状部(钩)57配合(接合)。
接下来,将阐述安装至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组20。此外,连接端子181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阳端子相对应。即,连接端子181为电池组20通过滑动安装至的、配对侧工具本体11的阳端子。连接端子181形成为沿滑动方向延伸的平板。
在电池组20的下列阐述中,电池组20的、当电池组20安装至电池安装部15时面向电池安装部15的一侧被限定为上侧,并且电池组20的、当电池组20在其通过滑动安装至电池安装部15时沿滑动方向移动时的前侧被限定为电池组20的前侧。如图3至图7中所示,电池组20基本上包括壳体21、安装在壳体21内侧的电池主体30、以及用于在滑动安装之后将电池组20保持在电池安装部15上的凸形钩状机构55。壳体21用作容纳电池主体30的外壳并且形成电池组20的外包装。壳体21由上部和下部形成,并且通过沿上下方向将壳体主体23和壳体盖部25结合(接合)来组装。因此结合的壳体主体23和壳体盖部25通过螺纹构件22被保持在一起。壳体21形成在其中可安装电池主体30的盒状(中空的)空间。
如图6和图7中所示,壳体主体23为具有敞开的上表面的近似盒形形状,并且容纳电池主体30的主要部分。壳体主体23主要容纳电池主体30的电池部分31,该壳体主体23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特别地,壳体主体23形成为使得其在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足以容纳或容置沿上下方向在两个高度上的总共十个电池单元33,其中每个高度中的五个电池单元33沿前后方向成排地设置。此外,电池主体30的电路板42从壳体主体23向上突出并且构造成被容纳在壳体盖部25的内侧。当电池组20可滑动地安装至装置主体(即,冲击驱动器10的工具主体11、专用充电器等)上时,壳体盖部25构成在连接侧上的外包装。滑动导引部26设置在壳体盖部25的中央部分处并且由轨道17导引。电池组20通过滑动至工具主体11的电池安装部15上的安装由滑动导引部26导引,该滑动导引部26由轨道17导引。
另外,壳体盖部25设置有狭缝27,用于使电池安装部15侧上的连接端子181与接地端子441之间以及与放电端子442之间能够电连接,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地描述。狭缝27对应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凹形开口并且能够接纳指向壳体21的内部的上述连接端子181。壳体盖部25设置有开口281和狭缝282用于使将在下文中阐述的通信连接器45、充电端子461、通信端子462等电连接至专用充电器侧上的通信端子和充电端子(未示出)、工具主体11的通信端子182等。另外,壳体盖部25设置有用于凸形钩状机构55的钩状开口291和操作开口292。另外,壳体盖部25设置有用于当电池组20安装至专用充电器(未示出)并且充电时使壳体21内侧的电池单元33冷却的通风口293、294。此外,壳体主体23和壳体盖部25通过螺纹构件22被一体地螺纹连接在一起并且相互紧密地紧固,从而形成壳体21。
另外,凸形钩状机构55具有如下结构,该结构使得:当电池组20通过滑动已经安装至电池安装部15时,电池组20与电池安装部15可拆卸地配合。即,如图6和图7中所示,凸形钩状机构55包括钩形结构本体56和压缩弹簧59,压缩弹簧59沿闭锁方向迫压钩形结构本体56。钩形结构本体56包括配合至配合凹形部19的钩形钩状部57,和可操作的手指卡持形操作部58。以此方式构造的凸形钩状机构55通过压缩弹簧59的迫压力使钩状部57自动地配合至电池安装部15的配合凹形部19。另外,当操作部58抵抗压缩弹簧59的迫压力被拉下时,钩状部57至电池安装部15的配合凹形部19的配合可以被释放,并且电池组20可以通过滑动从工具主体11拆卸。此外,压缩弹簧59配装至从电池单元支架50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柱状部51上并且从而由该突出柱状部51保持。
接下来,将对安装在上述壳体21内侧的电池主体30进行描述。如图6中所示,电池主体30包括电池部分31和控制部分41。电池部分31具有沿上下方向在两个高度上的总共十个电池单元33,每个高度中的五个电池单元33沿前后方向成排地设置。电池单元33可以是广泛地使用的可充电电池单元,并且特别地,可包括例如锂离子电池。十个电池单元33横向地布置成使得其纵向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该十个电池单元33沿前后方向成排地设置。另外,在上部高度的五个电池单元33与下部高度的五个电池单元33之间插置有分离件54。因此,由电池单元支架50和该分离件54保持的十个电池单元33的电极34位于其左右两侧的端部上。
电池电极34的正极附接有用于防止不期望的电传导的绝缘片35。电池单元33的电极34附接有使具有相同电势的电极相互电连接的导板36。在左前侧导板36和右后侧导板36上设置有可连接至电路板42的连接端部分37。连接端部分37连接至电路板42的连接部分47。另外,导板36的外侧附接有用于阻止不期望的电传导的绝缘片39。
控制部分41布置在上述电池单元33(电池部分31)的上侧并且包括电路板42,该控制部分41进行(执行)多种控制程序。电路板42装配有微控制器,并且该微控制器经由导板36监控电池单元33的状态,并且例如控制电池单元33的充电及放电。因此,导板36的上端部361经由导线48电连接至电路板42。
电路板42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电池组20附接至电池安装部15以及从电池安装部15拆卸时分别所沿的方向)延伸。另外,电路板42的上表面设置有接地端子441、放电端子442、通信连接器45、充电端子461以及通信端子462。接地端子441、放电端子442、通信连接器45、充电端子461和通信端子462构造为能够电连接至工具主体11(电池安装部15)、专用充电器等的端子。此外,经由通信连接器45和通信端子462发送及接收的信号基于由电路板42执行的控制程序。可选地,电路板42可构造成不具有对电池单元33的充电及放电进行控制的微处理器。
电路板42经由螺纹构件43一体地螺纹连接至电池单元支架50并且从而紧密地紧固至电池单元支架50,如以下阐述。即,螺纹构件43螺纹旋入电池单元支架50的螺纹开口53中,使得电路板42被夹置(插入)在螺纹构件43与电池单元支架50之间。另外,图6中所示的附图标记381标识了缓冲片(条),所述缓冲片(条)在壳体主体23的内侧展开用于在壳体21中容纳电池单元33。缓冲片381由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231保持,所述保持肋状部231设置在壳体主体23内侧的底部表面上,并且所述保持肋状部231形成为面对地成对的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231。另外,在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231之间设置有将电池单元33的布置沿前后方向划分的划分肋状部232。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231中的每个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231形成有(具有)与电池单元33的各自外圆周相对应的内圆周。另外,附图标记383表示插置在电池单元33与电池单元支架50之间的接管板(flow plate),这将在下文中阐述。另外,附图标记385为用于粘贴可用于监测电池单元33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未示出)的双面胶带。
虽然上述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在其位置、其目的等方面不同,但是其构造为通过相同的端子部件60附接至电路板42。现在将对组成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的端子部件60进行阐述。
如图8至图17中所示,每个端子部件(或简称为“端子”)60通过对已经被切割(冲压)以形成预定形状的金属板进行折叠来制造。端子部件60组成能够连接至相应的连接端子181的阴端子,该相应的连接端子181组成阳端子。更特别地,端子部件60具有从左侧和右侧两侧夹置(挤压/压抵)阳连接端子181的凹形形状(或为阴端子)。此外,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阴端子部件60接纳阳连接端子181,该阳连接端子181从前向后滑动。由端子部件60接纳的连接端子181通过端子部件60(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夹置并且电连接至端子部件60(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如图12至图17中所示,端子部件60包括支承座部61、端子部63以及支承框架部70。支承座部61、端子部63和支承框架部70形成为使得其一体地并且连续地连接,即,使得其为整体的或由单个金属片形成,而在端子部件60的多个部段之间没有任何接缝。此外,端子部件60的端子部63包括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使得连接端子181被夹置(挤压)在两个单独的、纵向间隔开的位置处,一个位置朝向其前侧,并且一个位置朝向其后侧。此外,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为相对于被夹置(挤压)的连接端子181对称的对。
支承座部61联接至电池主体30的电路板42并且对支承框架部70进行支承。支承框架部70与端子部63是连续的。支承座部61大致由座本体611和板联接部615、617的连续的连接而形成。座本体611形成为面向电路板42的平板。座本体611支承支承框架部70,并且支承框架部70与端子部63是连续的。座本体61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板形状使得其分别支承向前及向后成排地(成行地)布置的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板联接部615、617设置在座本体611的前端和后端处并且朝向下侧折弯。板联接部615、617各自具有能够卡入(被插入)至电路板42中的突出的形状。卡入(固定地插入)至电路板42中的板联接部615、617联接至电路板42并且由电路板42支承,并且所述板联接部615、617与电路板42电连接。
支承框架部70连续地连接至支承座部61并且连接至端子部63。支承框架部70支承端子部63,而支承框架部70本身由支承座部61支承,并且支承座部61由电路板42支承。支承框架部70成对地形成,一个在左边并且一个在右边,类似于端子部63。特别地,右侧支承框架部701沿着支承座部61的右侧端部边缘设置,并且左侧支承框架部702沿着支承座部61的左侧端部边缘设置。此外,支承框架部70形成为使得,当端子部件60附接至电路板42时,支承框架部70沿与电池组20附接至电池安装部15以及从电池安装部15拆卸所沿的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沿上下方向)延伸。
每个支承框架部70大致由边缘本体71与两个柱状部分73(731、732)连续地连接而形成。边缘本体71设置在上述座本体611的如下部分上:上述座本体611的该部分组成在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端部边缘。边缘本体71从座本体611的、组成端部边缘的部分朝向上侧突出,并且设置成使得所述边缘本体71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边缘本体71设置有前侧柱状部分731和后侧柱状部分732,使得其对应于前端子部63和后端子部63分支。前侧柱状部分731和后侧柱状部分732关于(相对于)边缘本体71向前及向后成排地布置,并且形成为使得其在座本体611的上侧上延伸。前侧柱状部分731和后侧柱状部分732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下列阐述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前侧柱状部分731和后侧柱状部分732(柱状部分73)的元件。
与端子部63相同,柱状部分73成对地形成并且彼此面对。每个柱状部分73包括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该柱状主体74连续地连接至边缘本体71并且在边缘本体71的上侧上延伸,该端子支承部75从柱状主体74的上端部支承端子部63。每个柱状主体74从其下部部分朝向其上部部分变窄,其下部部分连续地连接至边缘本体71,其上部部分连续地连接至端子支承部75。为了更明确或更具体地阐释,柱状主体74的前侧端部边缘部分741沿竖直方向延伸,而柱状主体74的后侧端部边缘部分742沿从其下部侧至其上部侧的方向朝向前侧倾斜(成角度)。因此,在侧视图中,柱状主体74具有近似直角三角形的形状。端子支承部75设置在柱状主体74的上部侧上。端子支承部75由柱状主体74支承,并且端子支承部75其本身支承端子部63,如以下更详细地阐释的。端子支承部75从柱状主体74朝向上部侧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近似地为矩形。此外,成对形成的柱状部分73(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相互平行。
端子部63连续地连接至端子支承部75并且竖向上分隔成成排地排列的两个高度。此外,因为端子部63的分隔的形状彼此相同,因此仅上侧部分用附图标记标出,并且可用于下侧部上的一些附图标记被省略。每个端子部63从其端子支承部75朝向后侧延伸。端子部63包括分别与前侧柱状部分731和后侧柱状部分732相对应的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向前及向后成排地排列,并且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下列阐述中,组成端子部63的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与支承框架部70相同,端子部63也成对地形成,一个在左边并且一个在右边。
每个端子部63的前侧部分连续地连接至端子部件60的包括端子支承部75的支承框架部70,并且由支承框架部70支承。相反,端子部63的后侧部分不连续地连接并且不被支承。即,端子部63构造成使得其在一侧上被支承,也就是仅在前侧上被支承。因此,端子部63的未被支承的后侧部分容易地沿左右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换句话说,端子部63由于其在前侧(该一侧)上被支承而形成为使得其后侧是柔性的并且具有弹力(弹性)。因此,当将工具主体11的连接端子181夹置(挤压)时,端子部63的弹力激活,从而使得其能够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此外,端子部63形成为使得当端子部件60附接至电路板42并且组成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时,端子部63沿电池组20的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5的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即,端子部63形成为使得其沿与支承框架部70正交的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支撑框架部70也沿与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每个端子部63大致包括夹置斜面部64和折弯端部65,该夹置斜面部64连续地连接至端子支承部75并且朝向后侧延伸,该折弯端部65也从夹置斜面部64的后端在后侧上连续地连接。夹置斜面部64形成为使得相对的夹置斜面部64之间的距离从前侧朝向后侧变窄或减小。特别地,右侧夹置斜面部641由右侧支承框架部701支承并且布置在右侧上。每个右侧夹置斜面部641当其朝向后侧伸延时朝向左侧倾斜(成角度或成倾斜状)。另外,左侧夹置斜面部642由左侧支承框架部702支承并且布置在左侧上。每个左侧夹置斜面部642当其朝向后侧伸延时朝向右侧倾斜(成角度或成倾斜状)。以此方式,彼此面对的夹置斜面部641、642当其朝向后侧伸延时朝向内侧(朝向彼此)倾斜(成角度或成倾斜状)并且彼此接近。另外,夹置斜面部641、642的后端部分被限定为电接触部分67(671、672)。当连接端子181夹置(挤压/保持)在电接触部分67(671、672)之间时,电接触部分67(671、672)用作电触头。电接触部分671、672之间的面对面的距离减小,直至电接触部分671、672几乎彼此接触为止。
折弯端部65(651、652)连续地连接至夹置斜面部64的后侧,使得电接触部分67(671、672)用作边界。折弯端部65形成为使得电接触部分671、672彼此接触的区域(范围)是平滑的曲面。特别地,每个折弯端部65轻微地折弯使得其离开相应的夹置斜面部64成角度或成倾斜状。即,折弯端部65形成为使得其面对面的距离从前侧朝向后侧变宽或增大。每个右侧折弯端部651折弯成使得当其朝向后侧伸延时其朝向右侧画出或描出弧线(R形形状)。另外,每个左侧折弯端部652折弯成使得当其朝向后侧伸延时其朝向左侧画出或描出弧线(R形形状)。因此,彼此面对的夹置斜面部641、642以及彼此面对的折弯端部651、652相对于被夹置的连接端子181彼此对称。因此,设置在夹置斜面部641、642的后端部处的电接触部分67(671、672)具有弹力并且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当电接触部分671、672夹置(挤压/保持)连接端子181时,夹置斜面部641、642尽管仅小程度地朝向外侧承受应力或变形(其曲率改变),使得其变得彼此间隔开。
此外,在支承框架部70上面对支承框架部70的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抵接支承部80。虽然其将在下文更详细地阐述,但是抵接支承部80被限定为(组成)端子部件60的与壳体盖部25的夹置壁部94面对的那些部分。抵接支承部80被进一步限定为端子部件60的如下部分:当连接端子181被端子部63夹置(插入至端子部63中)时,端子部件60的该部分能够与壳体盖部25的夹置壁部94接触。此外,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构造成使得,当端子部件60不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彼此不接触,即,端子部件60与夹置壁部94间隔开。换句话说,当端子部件60不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设置在支承框架部70上的抵接支承部80不接触夹置壁部94,并且与夹置壁部94间隔开。特别地,当端子部件60不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抵接支承部80和夹置壁部94跨越适当的间隙(间隔)彼此面对。
抵接支承部80设置在或位于组成支承框架部70的柱状部分73上。特别地,抵接支承部80设置在或位于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两者上。抵接支承部80朝向外侧并且远离彼此凸起(突出)。即,抵接支承部80朝向面对的夹置壁部94凸起。图18为示出了沿图5中的线(XVIII)-(XVIII)截取的截面辅助视图的截面图,并且示出了在壳体盖部25已经组装至壳体主体23的情况下电池组20的内部。图20示出了端子部63与夹置壁部94之间的相对结构,该夹置壁部94布置在端子部63的外侧上。即,抵接支承部80朝向外侧凸起一定量,使得其比上述端子部63更接近夹置壁部94。抵接支承部80设置在或位于柱状主体74和柱状部分73的端子支承部75两者上,并且面向外侧。
每个抵接支承部80形成具有如下形状:该形状遵循柱状主体74的外周向(外周边)形状和端子支承部75的外周向(外周边)形状。设置在柱状主体74上的下侧抵接支承部81形成具有与柱状主体74的近似直角三角形形状相对应的近似直角三角形形状。在侧视图中,下侧抵接支承部81具有近似直角三角形形状并且朝向外侧凸起。另外,设置在端子支承部75上的上侧抵接支承部82具有与端子支承部75的近似矩形形状相对应的近似矩形形状。在侧视图中,上侧抵接支承部82为近似矩形形状并且朝向外侧凸起。这些凸起的抵接支承部80通过压制加工、冲压或类似工艺制造。此外,外侧表面为凸形形状的每个抵接支承部80具有凹形形状的内侧表面。即,每个抵接支承部80形成为使得其朝向外侧凸起以形成台阶部,从而使得柱状主体74的外侧表面的外边缘和端子支承部75设置有一个台阶的高度差。因此,并且如以下描述的,每个抵接支承部80与端子部63相比更多地朝向外侧自然地凸起(延伸)。此外,下侧抵接支承部81和上侧抵接支承部82朝向外侧凸起使得其彼此连续而不分成部段。因此,设置下侧抵接支承部81的区域比设置上侧抵接支承部82的区域更大。换句话说,每个抵接支承部80形成为使得支承框架部70的与支承座部61靠近的位置与支承座部61延伸的区域(范围)相对应并且扩大支承座部61延伸的区域(范围)。
上述柱状部分73中的每个柱状部分的前侧端部边缘部分741设置有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该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限制柱状部分73的弯曲。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通过将柱状部分73的沿竖向方向延伸的前侧端部边缘部分741朝向内侧折弯从而其彼此面对来形成。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折弯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柱状部分73(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的延伸方向正交。即,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折弯的方向为与电池组20的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更特别地,每个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形成为使得柱状主体74的前侧端部边缘部分741的整个区域(范围)与端子支承部75的前侧端部边缘部分741的下半区域连续。由于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沿与柱状部分73正交的方向以此方式弯曲,因而获得了限制或阻止柱状部分73本身的弯曲的加强效果。即,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起作用以减小或抑制(防止)柱状部分73沿左右方向的弯曲变形。
接下来,将参照图19至图21对包括夹置壁部94的壳体盖部25进行阐述,并且用上述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另外,附图标记295表示用于将壳体盖部25连接至壳体主体23的凹形螺纹孔(带螺纹的开口)。在壳体盖部25的内侧设置有划分结构90。划分结构90为端子部件60的周缘划界,使得附接至电路板42的端子部件60不与其他元件电接触。划分结构90设置用于接地端子441和放电端子442。因此,能够使连接端子181连接至端子部件60的狭缝27设置在划分结构90的中央的附近。相反,在壳体盖部25内,划分结构90位于狭缝27的与接地端子441相对应的周缘处以及狭缝27的与放电端子442相对应的周缘处。
每个划分结构90大致包括前壁部分91、上壁部分92、划分肋状部93以及夹置壁部94。前壁部分91在划分结构90的前侧上形成划分壁,并且狭缝27设置在前壁部分91中。前壁部分91划分壳体21的内部和外部。上壁部分92在划分结构90的上部侧上形成划分壁,并且也包括用于插入连接端子181的狭缝27的一部分。上壁部分92也将壳体21的内部和外部分开。划分肋状部93在划分结构90的后侧上形成划分壁。划分肋状部93由于壳体盖部25具有朝向内部侧突出的肋状部形状而形成。划分肋状部93用作分隔件,该分隔件更好地抑制设置在壳体21内侧的电子零件之间的电传导的可能性,并且构造成使得其将壳体21的内部分区(即,将壳体21的内部分成区段)。
夹置壁部94具有与上述划分肋状部93相同的功能。即,夹置壁部94也用作分隔件,该分隔件进一步降低壳体21内侧的电子部件之间的电传导的可能性,并且设置成将壳体21的内部分区。夹置壁部94设置在壳体盖部25的左侧和右侧两侧的与将接纳连接端子181的位置面对的位置处。因此,夹置壁部94布置成使得附接至电路板42的端子部件60从其外侧被夹置(划界),外侧为左侧和右侧两侧。夹置壁部94在设置接地端子441的位置处以及在设置放电端子442的位置处形成并且两者彼此对称。即,接地侧夹置壁部941设置成与设置接地端子44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放电侧夹置壁部942设置成与设置放电端子442的位置相对应;接地侧夹置壁部941和放电侧夹置壁部942相对于电池组20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轴线X呈左右对称。因此,由于其对称的结构而大致相同地构造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并且在下文中阐述。特别地,接地侧夹置壁部941和放电侧夹置壁部942中的距中央轴线X最远的夹置壁部被限定为外侧夹置壁部95。另外,接地侧夹置壁部941和放电侧夹置壁部942中的最接近中央轴线X的夹置壁部被限定为内侧夹置壁部97。外侧夹置壁部95和内侧夹置壁部97彼此镜像,即,其彼此面对并且具有相同的结构。
现在将对外侧夹置壁部95进行讨论。如图19和图20中所示,每个外侧夹置壁部95通常包括划分壁本体951和接触肋状部961。划分壁本体951为限定端子部件60延伸的区域的壁结构。划分壁本体95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壁表面952。壁表面952具有前后上下平面,当端子部件60附接至电路板42时,该前后上下平面与端子部件60(接地端子441、放电端子442)延伸的方向一致。壁表面952面向附接的端子部件60,并且设置有接触肋状部961,所述接触肋状部961从壁表面952朝向端子部件60凸起(突出)。接触肋状部961形成在与端子部件60的支承框架部70相对应的位置,更特别地,形成在接触肋状部961可以与上述柱状部分73的抵接支承部80接触的位置处。接触肋状部961在接触肋状部961被抵接支承部80接触的位置处朝向端子部件60凸起(突出)。
在两个位置处,也就是,在前侧端子部分631和后侧端子部分635处,接触肋状部961面向抵接支承部80。因此,接触肋状部961沿前后方向成排地设置在划分壁本体951的壁表面952上的两个位置处。在所述两个位置处的两个接触肋状部961是相同形状的。每个接触肋状部961为与上壁部分92和划分壁本体951两者连续的肋状部,并且朝向设置端子部件60的位置突出。每个接触肋状部961大致包括支承矩形部分963和组装斜面部分965。支承矩形部分963从划分壁本体951的壁表面952朝向狭缝27突出,朝向布置有端子部件60的那侧。在沿前后和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中形成或限定有支承矩形部分963的面对端子部件60的座部964。此外,支承矩形部分963的座部964的区域与上述柱状部分73的端子支承部75的区域重叠。
每个支承矩形部分963形成为使得当其因夹置连接端子181而已经变形时,其抵接并且支承端子部件60。即,当连接端子181插入端子部63中时,夹置端子部63承受与连接端子181被夹置的量(连接端子已经下压夹置端子部63彼此离开的量)等量的弯曲变形。更特别地,端子部63变形使得其左外侧和右外侧两侧伸展与连接端子181的厚度相等的量。因此,支承端子部63的端子支承部75也基于端子部63的变形而变形。即,根据端子部63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伸展的多少,端子支承部75也承受变形使得其也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伸展。在承受该变形的端子支承部75中,即使端子支承部75仅略微变形,设置在端子支承部75上的上侧抵接支承部82(抵接支承部80)也接触支承矩形部分963的座部964。因为上侧抵接支承部82与座部964接触,因此支承矩形部分963支承端子支承部75,使得端子支承部75的变形减小。以该方式支承端子支承部75的效果使得端子部63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所使用的力增大。此外,当端子部63不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端子部件60的上侧抵接支承部82与支承矩形部分963的座部964之间存在间距,并且在其之间出现间隙(间隔),尽管非常小。
相反,每个组装斜面部分965设置在支承矩形部分963的下侧上,使得该组装斜面部分965连续地连接至支承矩形部分963(与支承矩形部分963连续地形成)。组装斜面部分965具有倾斜平坦表面966,倾斜平坦表面966组成与支承矩形部分963的座部964相交的平面。倾斜平坦表面966为倾斜的(成角度的或成倾斜状),使得当其从上侧至下侧伸延时变得距端子部件60更远。因此,上述抵接支承部80与组装斜面部分965之间的间隙沿朝向组装斜面部分965的下侧的方向增大。以该方式,在夹置壁部94与附接至电路板42的端子部件60之间适当地设置间隙。即,当壳体盖部25组装至壳体主体23时,间隙设定成使得能够避免由于摩擦、来自附接至电路板42的端子部件60的冲击等引起的干涉。即,通过端子部件60与夹置壁部94之间的间隙确保壳体盖部25足够容易组装至壳体主体23。
此外,在端子部件60因连接端子181的插入已经变形之后,组装斜面部分965也抵接连接至端子部件60(与端子部件60接触)。即,当端子部63已经夹置连接端子181(挤压/接触连接端子的相反侧)时,端子部63变形并且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伸展与连接端子181的厚度相等的量,并且端子支承部75也变形使得其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伸展。柱状部分73的柱状主体74基于端子支承部75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的伸展也朝向左外侧和右外侧这两侧变形和伸展。同时,设置在变形的柱状主体74上的每个下侧抵接支承部81(抵接支承部80)与组装斜面部分965的倾斜平坦表面966接触。因此,组装斜面部分965可以支承柱状主体74并且减小柱状主体74的变形。此外,以该方式支承柱状主体74增大了端子部63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所使用的力。
内侧夹置壁部97与外侧夹置壁部95不同在于其相对于接触肋状部961凸起(突出)的量,但是在与外侧夹置壁部95大致相同的对称位置处设置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即,内侧夹置壁部97具有与外侧夹置壁部95的结构大致对称的结构,其中,狭缝27用作该对称的中心线。因此,构造成与上述外侧夹置壁部95的元件大致相同的内侧夹置壁部97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此外,如所示,设置在内侧夹置壁部97上的接触肋状部961的高度和凸起(突出)的量与设置在上述外侧夹置壁部95上的接触肋状部961的高度和凸起(突出)的量相比更小。即,设置在内侧夹置壁部97上的接触肋状部961根据壳体盖部25的内部结构而构造。更特别地,接触肋状部961从壁表面952朝向端子部件60凸起(突出)的量小于设置在外侧夹置壁部95上的接触肋状部961凸起(突出)的量。另外,排成列的接触肋状部961的高度基于内部结构中的结构的长度并且可以适当地改变。
另外,前壁部分91与上壁部分92之间的边界部处设置有导引部分915。导引部分915面对在前壁部分91与上壁部分92两者处的狭缝27。特别地,导引部分915连续地连接至狭缝27的在前壁部分91中的端部边缘部并且朝向内部侧突出,并且也连续地连接至狭缝27的在上壁部分92中的端部边缘部并且朝向内部侧突出。当上述连接端子181插入狭缝27中时,导引部分915用于导引连接端子181插入。另外,狭缝282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支承充电端子461和通信端子462的支承凸片部分98。
根据以上描述构造的电池组20能够获得例如下列操作性的效果。例如,在电池组20中,将端子部件60从其外侧夹置的夹置壁部94设置在壳体盖部25中。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构造成使得当端子部63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使得抵接支承部80与夹置壁部94触碰(接触),其中,抵接支承部80设置在端子部件60的支承框架部70上,面向夹置壁部94。以此方式,当端子部件60夹置(挤压)连接端子181时,抵接支承部80触碰(接触)夹置壁部94并且接收来自夹置壁部94的支承。因此,即使端子部件60的设计略微地变化,端子部件60夹置连接端子181的夹置载荷也可维持在以使这种较小的设计改变能够进行的适当的载荷。
另外,根据上述电池组20,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构造成使得当端子部63不夹置连接端子181时,端子部件60和夹置壁部94不相互接触并且相互间隔开。因此,当壳体盖部25接合或固定地附接至壳体主体23时,端子部件60可以被组装并且结合而不与壳体盖部25的夹置壁部94接触。因此,可以使壳体主体23与壳体盖部25的组装更容易,并且使制造更方便。另外,由于抵接支承部80设置或位于支承框架部70上,并且支承框架部70连续地连接支承座部61与端子部63,夹置连接端子181的端子部63被充分地支承。同时,经由支承框架部70支承端子部63使得能够通过端子部63在连接端子181的夹置中提供一些余量。因此,能够确保在端子部63之间插入连接端子181的容易性(保持插入连接端子181需要的一定量的力)并且能够维持电池组20安装至工具主体11的容易性。
另外,在每个下侧抵接支承部81中,靠近支承座部61的位置被放大使得其与支承座部61延伸的区域相对应。反过来说,设置下侧抵接支承部81的范围当其朝向端子部63伸延时变得更小。这更好地确保了在端子部63处的向内及向外的运动,并且更好地确保了在端子部63之间插入连接端子181的容易性。因此,可以维持电池组20安装至工具主体11的容易性(将电池组20安装至工具主体所需的力的量)。另外,与端子部63朝向面对的夹置壁部94凸起(延伸或突出)相比,抵接支承部80朝向面对的夹置壁部94凸起(延伸或突出)更多,并且因此,仅抵接支承部80可以容易地触碰夹持壁部分94。因此,可以使抵接支承部80与夹置壁部94触碰(接触),并且在不提供任何额外元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端子部件60的夹置连接端子181的夹置(挤压)载荷维持在适合的载荷。另外,夹置壁部94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使得其为端子部件60的外周划界(划分端子部件60的外周),并且因此可以提高端子部件60的外周的电绝缘性能,因此使得能够更好地防止短路。
另外,接触肋状部961设置在夹置壁部94触碰抵接支承部80的位置处。接触肋状部961朝向端子部件60凸起(突出),并且因此仅抵接支承部80能够容易地触碰(接触)夹置壁部94并且可以更精确地触碰(接触)。以此方式,抵接支承部80可以更精确地触碰(接触)夹置壁部94并且无需提供额外的结构元件。另外,端子部63可以容易地弯曲,使得当连接端子181在附接与拆卸期间滑动时,端子部63遵循连接端子181的夹置或插入的轨迹。此外,支承框架部70可减小或阻止在连接端子181的夹置期间可能发生的弯曲,并且可以增大端子部件60给予(施加至)连接端子181的接触载荷。另外,因为抵接支承部80也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因此抵接支承部件80可增大从夹置壁部94接收的支承力。另外,端子部件60构造成使得其相对于夹置的连接端子181对称,并且因此通过端子部件60的连接端子181的夹置(挤压)在两侧上是匹配的(相同的力从两侧朝向连接端子181施压)并且从而可以平衡。以此方式,端子部件60给予连接端子181的接触载荷可以被平衡并且增大。另外,因为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沿与附接-拆卸滑动方向相交的方向折弯,因此可以增大支承框架部70的刚度。因此,端子部件60给予连接端子181的接触载荷可以进一步增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0的改型的示例的多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此外,第二实施方式和后续实施方式的阐释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0仅在端子部件60的构型上不同的代表性的、非限制性示例。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和后续实施方式的阐述中,多种端子部件60A、60B、60C、60D被说明为上述端子部件60的改型的示例。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和后续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相同方式构造的元件使用与结合端子部件60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并且因此其阐述可以被省略。另外,在后续实施方式中,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中的元件等同地构造的元件通过适当地修改结合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附图标记的后缀来阐述。
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在图22至图25示出,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不同仅在于未设置有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否则,端子部件6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相同地构造。因此,在图22至图25中使用了与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不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并且因此更容易制造。即,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情况相比,制造可以更简化,这从制造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然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中,支承框架部70的弯曲强度可能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支承框架部70的弯曲强度更弱。因此,理想的是通过增大用于制造端子部件60A的金属板的硬度来提高支承框架部70的弯曲强度。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也表现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26至图29中所示的附图标记60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的改型的示例,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仅在抵接支承部80B的构型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将仅对抵接支承部80B进行讨论。如在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样,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的抵接支承部80B也设置在或位于柱状部分73的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两者上并且面向外。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柱状主体74上的下侧抵接支承部81B的形状与上述抵接支承部80中的设置在柱状主体74上的下侧抵接支承部81的形状不同。此外,如所示,除了下侧抵接支承部81B之外,端子部件60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相同地构造。因此,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延续使用的、用于标识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的元件的附图标记也用于图26至图29中。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中,下侧抵接支承部81B的形状被简化,并且这简化了制造。即,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可以比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更容易地制造。然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中,支承框架部70的弯曲强度可能比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的弯曲强度更薄弱。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中,期望通过增大用于制造端子部件60B的金属板的硬度来提高支承框架部70的弯曲强度。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也表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的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30至图33中所示的端子部件60C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B的改型的示例,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A的不同在于设置有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和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即,肋状部85和87C用作加强结构以阻止或防止其连接至的结构的弯曲。此外,如所示,端子部件60C的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相同地构造。相反,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是新设置的,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60A、60B中不存在。因此,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60A延续使用的、用于标识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C的元件的附图标记也用于图30至图33中。
柱状部分73中的每个柱状部分的后侧端部边缘部分742设置有限制(阻止或防止)柱状部分73弯曲的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通过将柱状部分73的沿前后斜面方向延伸的后侧端部边缘部分742朝向内侧折弯使其彼此面对而形成。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折弯的方向为左右方向,该方向与前后方向正交,即,与柱状部分73(柱状主体74和端子支承部75)的延伸方向正交。即,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折弯的方向为与电池组20的附接-拆卸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更特别地,每个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形成在柱状主体74的后侧端部边缘的整个区域上。因为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沿与柱状部分73交叉的方向弯曲,因此获得了限制(阻止或防止)柱状部分73本身的弯曲的加强效果。即,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起作用以降低柱状部分73沿左右方向变形的能力。
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和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增大了支承框架部70的刚度,并且因此能够增加端子部件60C接触连接端子181所使用的载荷。通过前弯曲限制肋状部85和后弯曲限制肋状部87C提供的增大的刚度允许端子部件60C由更薄的并且更容易弯曲的金属制成,并且这简化了制造的一些方面。另一方面,当生产端子部件60C时执行的制造工作相当复杂并且部分地抵消了由使用较薄的金属的提供的效果。因此,即使用于生产端子部件60C的金属板比先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金属板更薄,但是也可以维持施加至连接端子181的接触载荷的量。此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C同样表现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操作效果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34至图36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进行描述,其中,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60A、60B、60C不同。图37和图38示出了常规的端子部件60Z,并且设置作为对比示例以突出常规端子部件60Z与图34中的端子部件60D之间的差异。此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同样地为能够连接至组成阳端子的连接端子181的阴端子。
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端子部件60D与图37至图38中所示的常规端子部件60Z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端子部63D的构型。特别地,与上述端子部件60基本上相同,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包括支承座部61D、端子部63D以及支承框架部70D。在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元件等同地构造的元件由与在阐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时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添加后缀’D’标识出,并且因此其阐述被省略。另外,在图37和图38中所示的常规端子部件60Z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元件基本上类似的元件使用与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添加后缀‘Z’标识,并且因此其阐述被省略。
如通过图34与图37以及图36与图38的对比可以了解到的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的每个端子部63D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常规端子部件60Z的端子部63Z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端子部63D同样连续地连接至端子支承部75D,并且定形状成使得其竖向上分隔成成排地排列的两个高度。每个端子部63D大致包括:连续地连接至端子支承部75D(与端子支承部75D连续地/一体地形成)的、朝向后侧延伸的夹置斜面部64D;以及从夹置斜面部64D的后端在后侧上进一步连续地连接的折弯端部65D。夹置斜面部64D形成为使得相对的夹置斜面部64D之间的距离从前侧朝向后侧变窄或减小。特别地,右侧夹置斜面部641D和左侧夹置斜面部642D相对于前后方向为倾斜的(成角度的或成倾斜状的),使得右侧夹置斜面部641D和左侧夹置斜面部642D沿后侧方向彼此接近。此处,右侧夹置斜面部641D与左侧夹置斜面部642D彼此接近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前后方向)大于常规的右侧夹置斜面部641Z与左侧夹置斜面部642Z彼此接近的倾斜角度(也相对于前后方向)。因此,每个端子部63D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常规的端子部63Z的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此外,每个端子部63D的电接触部分67D和折弯端部65D与常规的电接触部分67Z和常规的折弯端部65Z基本上相同地形成。
如从图38和图36的对比可以了解到的是,在以上描述的端子部63D中,当连接端子181被端子部63D夹置时,右侧夹置斜面部641D和左侧夹置斜面部642D具有更高程度的弯曲变形。因此,与常规的端子部件60Z的端子部63Z相比,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的端子部63D相对于被夹置的连接端子181具有(可施加)更高(更大)的接触载荷。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端子部件60D中,当连接端子181被简易地并且平稳地夹置时,可以增大与连接端子181进行电接触的接触载荷。因此,即使端子部件60的设计略微地改变,由端子部件60施加的夹置连接端子181的夹置(挤压)载荷可以维持在允许进行较小的设计改变的适当的水平。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应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变型和改型。即,组成阴端子的端子部件60的形状不限于本文所图示并且所阐述的示例,并且可以选择任何适合的构型。例如,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阴端子可构造成使得,当阳端子被夹置时,阴端子的面对夹置壁部的部分用作抵接支承部并且与夹置壁部接触。此外,支承座部、支承框架部、端子部等的具体构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示例。例如,用作阴端子的端子部件60的端子部63的数目、形状等可以适当地设定及形成。
本发明的代表性的非限制性示例在上文参照附图已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该详细描述仅意在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用于实施本教示的优选方面的更多细节,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上文公开的额外的特征和教示中的每一个可以单独利用,或可以与其他特性征和教示结合利用以提供改进的电池组。
此外,在上文的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特性和步骤的组合可以不是必须按照最广义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并且相反地,仅被教示为特别地描述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此外,上述代表性示例的各种特征以及所附各项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的各种特征可以以非具体地并且非明确枚举的方式结合以提供本教示的额外有用的实施方式。
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所有特征出于原始书面公开以及限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目的而意在单独地并且彼此独立地公开,不依赖于实施方式和/或权利要求中特征的组合。此外,出于原始书面公开以及限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目的,所有的值的范围或实体组的指示意在公开每个可能的中间值或中间实体。
附图标记的解释
10 冲击驱动器(电动工具)
11 工具主体
13 驱动部分
14 抓握部分
15 电池安装部
17 轨道
181 连接端子(阳端子)
182 通信端子
19 配合凹形部
20 电池组(电动工具电池组)
21 壳体
22 螺纹构件
23 壳体主体
231 弧形形状的保持肋状部
232 划分肋状部
25 壳体盖部
26 滑动导引部
27 狭缝(凹形开口)
281 开口
282 狭缝
291 钩状开口
292 操作开口
293、294 通风口
295 凹形螺纹孔
30 电池主体
31 电池部分
33 电池单元
34 电极
35 绝缘片
36 导板
361 上端部
37 连接端部分
381 缓冲片
383 接管板
385 双面胶带
39 绝缘片
41 控制部分
42 电路板
43 螺纹构件
441 接地端子
442 放电端子
45 通信连接器
461 充电端子
462 通信端子
47 连接部分
48 导线
50 电池单元支架
51 突出柱状部
53 螺纹开口
54 分离件
55 凸形钩状机构
56 钩形结构本体
57 钩状部
58 操作部
59 压缩弹簧
60 端子部件(阴端子)
61 支承座部
611 座本体
615、617 板联接部
63 端子部
631 前侧端子部
635 后侧端子部
64 夹置斜面部
641 右侧夹置斜面部
642 左侧夹置斜面部
65 折弯端部
651 右侧折弯端部
652 左侧折弯端部
67 (671、672)电接触部分
70 支承框架部
701 右侧支承框架部
702 左侧支承框架部
71 边缘本体
73 柱状部分
731 前侧柱状部分
732 后侧柱状部分
74 柱状主体
741 前侧端部边缘部分
742 后侧端部边缘部分
75 端子支承部
80 抵接支承部
81 下侧抵接支承部
82 上侧抵接支承部
85 弯曲限制肋状部(端部边缘)
87C 弯曲限制肋状部(端部边缘)
90 划分结构
91 前壁部分
915 导引部分
92 上壁部分
93 划分肋状部
94 夹置壁部
941 接地侧夹置壁部
942 放电侧夹置壁部
95 外侧夹置壁部
951 划分壁本体
952 壁表面
961 接触肋状部
963 支承矩形部分
964 座部
965 组装斜面部分
966 倾斜平坦表面
97 内侧夹置壁部
98 支承凸片部分
X 中央轴线

Claims (18)

1.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所述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并且能够以滑动的方式附接至所述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以及以滑动的方式从所述电动工具的所述工具主体拆卸,所述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单元;
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以及
阴端子,所述阴端子具有内侧,所述内侧构造成在所述电池组以滑动的方式附接至所述工具主体时电连接至所述工具主体的配对侧的阳端子并且夹置所述工具主体的所述配对侧的阳端子,所述阴端子能够电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壳体主体以及连接至所述壳体主体的壳体盖部;
所述壳体盖部包括凹形开口和夹置壁部,所述凹形开口构造成接纳所述阳端子,所述夹置壁部构造成从所述阴端子的外侧夹置所述阴端子;以及
所述阴端子和所述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至少当所述阴端子夹置所述阳端子时,所述阴端子的外侧的面对所述夹置壁部的部分用作抵接支承部并且使得所述阴端子的所述部分接触所述夹置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阴端子和所述夹置壁部构造成使得当所述阴端子未夹置所述阳端子时,所述阴端子与所述夹置壁部不接触并且彼此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阴端子包括:
支承座部,所述支承座部联接至电路板;
端子部,所述端子部用于夹置所述阳端子;以及
支承框架部,所述支承框架部连续地连接所述支承座部与所述端子部;并且
其中,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抵接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支承框架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抵接支承部的靠近所述支承座部的长度与所述支承座部的长度相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抵接支承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比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夹置壁部各自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并且为所述阴端子的外周划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夹置壁部的分别由所述抵接支承部接触的部分各自包括朝向所述阴端子突出的接触肋状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电路板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端子部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支承框架部沿与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支承框架部的与所述支承座部相邻的部分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抵接支承部的与所述支承座部相邻的部分也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所述阴端子相对于被夹置的所述阳端子镜像对称。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支承框架部的端部边缘沿与附接-拆卸滑动方向相交的方向折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阴端子包括:联接至电路板的支承座部、用于夹置所述阳端子的端子部以及连续地连接所述支承座部与所述端子部的支承框架部;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抵接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支承框架部上;
所述抵接支承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比所述端子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小;以及
所述夹置壁部的由所述抵接支承部接触的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阴端子突出的接触肋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电路板沿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端子部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以及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支承框架部沿与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支承框架部的与所述支承座部相邻的部分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抵接支承部的与所述支承座部相邻的部分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
所述阴端子相对于被夹置的所述阳端子镜像对称,
所述支承框架部的端部边缘沿与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相交的方向折弯,
所述抵接支承部的靠近所述支承座部的长度与所述支承座部的长度相当,以及
所述夹置壁部各自沿所述附接-拆卸滑动方向延伸并且为所述阴端子的外周划界。
15.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所述电动工具电池组能够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并且能够通过滑动附接至所述电动工具的工具主体以及从所述电动工具的所述工具主体拆卸,所述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单元;
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以及
阴端子,所述阴端子具有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具有面对的内侧,所述面对的内侧构造成弹性地分离以容置滑动地插入所述面对的内侧之间的配对的阳端子,并且对所述配对的阳端子施加向内的压力,以形成与所述阳端子的电连接,所述阴端子能够电连接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容纳所述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的壳体主体以及连接至所述壳体主体的壳体盖部;
所述壳体盖部包括开口和夹置壁部,所述开口构造成接纳所述阳端子,所述夹置壁部在所述阴端子的相对两侧上彼此面对,所述夹置壁部至少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所述面对的内侧;以及
通过将所述阳端子插入所述面对的内侧之间,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能够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进行转换,使得在所述第一构型中,所述阴端子的抵接支承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并且在所述第二构型中,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抵接支承部接触所述夹置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阴端子包括:联接至电路板的支承座部;以及支承框架部,所述支承框架部连续地连接所述支承座部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以及
所述阴端子的所述抵接支承部设置在所述支承框架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抵接支承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比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与所述夹置壁部间隔开的距离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其中:
所述夹置壁部的由所述抵接支承部接触的部分包括朝向所述阴端子突出的接触肋状部。
CN201510093070.0A 2014-03-03 2015-03-02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Active CN1049008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0355 2014-03-03
JP2014040355A JP6215088B2 (ja) 2014-03-03 2014-03-03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0824A CN104900824A (zh) 2015-09-09
CN104900824B true CN104900824B (zh) 2018-07-17

Family

ID=52573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3070.0A Active CN104900824B (zh) 2014-03-03 2015-03-02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01729B2 (zh)
EP (1) EP2916367B1 (zh)
JP (1) JP6215088B2 (zh)
CN (1) CN1049008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61370A1 (en) 2013-10-21 2015-04-3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Adapter for power tool devices
DE102016203431A1 (de) * 2015-03-06 2016-09-08 Robert Bosch Gmbh Akkupack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Akkupacks für eine Handwerkzeugmaschine
EP3065227A1 (de) * 2015-03-06 2016-09-07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Mehrfachstecker auf Schiene
DE102015207730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Robert Bosch Gmbh Ladegerät für ein Akkupack einer Handwerkzeugmaschine
US10184794B2 (en) * 2015-07-01 2019-01-22 Makita Corporation Laser marker
JP6743443B2 (ja) * 2016-03-24 2020-08-19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動工具
CN106571436B (zh) * 2016-08-31 2023-04-18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电池包转换装置、用电器以及电气组件
DE102016120329A1 (de) 2016-10-25 2018-04-26 Festool Gmbh Anschlussvorrichtung eines Elektrogeräts oder eines Energiespeichers
ES2729346T3 (es) * 2016-12-16 2019-10-31 Defond Electech Co Ltd Un método y un sistema para su uso en la conexión operativa de un paquete de baterías a una máquina
JP2018168750A (ja) * 2017-03-30 2018-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発電機
JP6848711B2 (ja) * 2017-06-16 2021-03-24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6926770B2 (ja) * 2017-07-21 2021-08-25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US11837741B2 (en) 2017-07-21 2023-12-05 Koki Holdings Co., Ltd. Electrical apparatus using battery pack
CN110010836A (zh) * 2018-01-04 2019-07-12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工具组合
DE202019006008U1 (de) * 2018-10-05 2024-01-29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KR102315847B1 (ko) * 2018-10-05 2021-10-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용접 불량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전지팩 프레임을 포함하는 전지팩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가압 지그
US11777171B2 (en) 2019-01-22 2023-10-03 Yu-Tang Lin Buckling structure for a battery of a handheld power tool
US11114874B2 (en) * 2019-01-22 2021-09-07 Yu-Tang Lin Battery-and-handheld-seat assembling structure and a battery-and-charger assembling structure for a handheld power tool
TWM578215U (zh) * 2019-01-22 2019-05-21 林鈺堂 Conductive sheet assembly structure of hand-held power tool
JP7234399B2 (ja) * 2019-09-30 2023-03-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池パック
CN112670723A (zh) * 2019-09-30 2021-04-16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极片及电池包
US11695182B2 (en) 2019-09-30 2023-07-04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JP7373769B2 (ja) * 2020-01-29 2023-11-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動工具
CN113681518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CN114284619A (zh) * 2020-09-18 2022-04-05 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
CN114221142A (zh) * 2020-09-18 2022-03-22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包极片及电池包
EP4351834A1 (en) 2021-06-09 2024-04-17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isolation system
CN116995467A (zh) * 2022-04-25 2023-11-03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母端子、插座、电池包、电动工具和电动工具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0149B1 (en) * 1999-08-19 2002-02-26 Makita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terminals for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a battery pack and an electrical device
CN103151634A (zh) * 2011-12-06 2013-06-12 株式会社牧田 端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10840A1 (en) * 2001-07-25 2003-02-06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ounting part
JP3882544B2 (ja) * 2001-07-25 2007-0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7659694B2 (en) 2006-10-02 2010-02-09 Snap-On Incorporated Self-aligning terminal block for battery pack
JP5592194B2 (ja) * 2010-08-20 2014-09-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734298B2 (ja) * 2010-08-31 2015-06-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充電器用の異物除去構造
WO2012060178A1 (ja) * 2010-11-04 2012-05-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5028839A (ja) * 2011-11-25 2015-0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924041B2 (ja) * 2012-03-12 2016-05-2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セット
US9065106B2 (en) * 2012-10-17 2015-06-23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with guide rails for improved terminal alignm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0149B1 (en) * 1999-08-19 2002-02-26 Makita Corpor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terminals for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a battery pack and an electrical device
CN103151634A (zh) * 2011-12-06 2013-06-12 株式会社牧田 端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49237A1 (en) 2015-09-03
EP2916367A1 (en) 2015-09-09
EP2916367B1 (en) 2016-09-28
CN104900824A (zh) 2015-09-09
JP2015165466A (ja) 2015-09-17
US9601729B2 (en) 2017-03-21
JP6215088B2 (ja) 2017-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0824B (zh)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CN104103783B (zh) 电动工具用电池组
US9112292B2 (en) Terminal structure
US808794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1773984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5790100U (zh) 电气设备
CN103427057B (zh) 电池组以及充电式电气设备系统
CN109004410A (zh) 可动连接器
CN109962367A (zh) 一种具有自回位功能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CN204243314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8337883A (zh) 电动滑板车
CN201965262U (zh) 光纤连接器
CN205595387U (zh) 电池卡扣结构及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2797538U (zh) 电连接器
CN210899564U (zh) 一种可快捷更换电池的眼镜耳机
CN108199218A (zh) 用于发光积木的供电底座
CN105932472B (zh) Usb c型插头连接器
CN203456678U (zh) 具有切换功能的插头连接器
CN20431577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8284745U (zh) 用于发光积木的供电底座
CN201122703Y (zh) 顶针连接器
CN210514704U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
CN208078309U (zh) 插头连接器的插拔定位结构
CN207225575U (zh) 一种一体式控制器
CN102610865B (zh) 铅酸蓄电池极板排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