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4172A -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 Google Patents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4172A
CN104894172A CN201410185938.5A CN201410185938A CN104894172A CN 104894172 A CN104894172 A CN 104894172A CN 201410185938 A CN201410185938 A CN 201410185938A CN 104894172 A CN104894172 A CN 104894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veratrol
tran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yeast
mutant s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59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学聪
郭晓萍
赖进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Publication of CN104894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41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02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 C12P7/22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arom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5Fungal iso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R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C12C - C12Q, RELATING TO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00Microorganisms ; Processes using microorganisms
    • C12R2001/645Fungi ; Processes using fungi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yc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otan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方法,其包括:(a)提供一德克酵母属(Dekkera)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一基质,其中该基质包括白藜芦醇前驱物或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一植物基质;(b)将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该基质加入至一培养基中以形成一混合物;以及(c)对该混合物进行发酵,以使于该混合物中存在的该白藜芦醇前驱物被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生物转化而产生白藜芦醇。

Description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白藜芦醇(resveratrol)为一种植物多酚,主要为植物受到环境逆境时如:外力伤害、UV过度照射、昆虫及微生物入侵感染时所生成的抵御机制,为一种植物抗菌素(phytoalexins)(Anastasiadi et al.,2012;Burns et al.,2002;Fremont,2000;Potrebko and Resurreccion,2009)。白藜芦醇化学名称为三羟基二苯乙烯(3,5,4’-trihydrozystibene)(Abbott et al.),最早于1940年,学者高冈(Takaoka)由白藜芦(white hellebore;Veratrum grandiflorum O.Loes)的根部分离出鉴定,随后于1963年由中国传统中药材-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的根茎部中也被分离出有白藜芦醇成分。白藜芦醇除了于上述植物中被发现,其也存在一些特定的植物中,如葡萄、蓝莓等某些莓果类,或是花生及石榴等(Burns et al.,2002;Counet et al.,2006;Jerkovic et al.,2010;Manach et al.,2004;Tome-Carneiro et al.,2012;Wang,2012),然而这些的植物所含的白藜芦醇含量差异很大,同时,在某些植物中白藜芦醇会以糖苷(piceid;polydatin)的形式存在于体内。 
目前已知白藜芦醇,具有抗老化、降低糖尿病、肝病、心脏病、癌症及其他代谢症候群相关疾病的罹患机率,然而因其于植物中含量稀少且萃取不易,使其售价及应用上均受限制。 
白藜芦醇化合物有两种异构物分别为顺式(cis)与反式(trans)结构,反式结构才有生理活性,反式结构经UV照射后会变为顺式结构而失去生理活性(Potrebko and Resurreccion,2009),于植物中白藜芦醇会与糖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糖苷形式,糖苷形式有接单糖于不同位置(Counet et al.,2006;Jerkovic et al.,2010;Sun et al.,2010;Wang et al.,2007;Zhang et al.,2007)的形式,也有同时接两个单糖的形式,但在虎杖中主要以单糖接于3’-位置上的 羟基形式居多数(Sun et al.,2010;Wang et al.,2007;吴佳颖,2007),这些不同的接糖形式主要为稳定白藜芦醇于生物体内,于适当时机时生物体可直接转化生成白藜芦醇应用。 
目前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有植物萃取法、化学合成法、植物转化法以及微生物基因工程等,然而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经由酪胺酸与苯丙氨酸途径合成,其中主要关键步骤为合成二苯乙烯合成酶(stilbene synthase)(Donnez et al.,2009),目前文献所列以微生物基因工程生产白藜芦醇的方式,可分为酵母菌与细菌两部分(Donnez et al.,2009)。 
文献研究指出:目前萃取虎杖中白藜芦醇方法主要有五种,分别以碱萃取法(Alkaline extraction)、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超音波辅助法(Ultrasonic extraction)、索式回流萃取(Soxhlet extraction)以及CO2超临界流萃取法(SFE-CO2)(Benova et al.,2010;Cho et al.,2006;Du et al.,2007;Lei et al.,2007;吴佳颖,2007)。所有的萃取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然而就单纯以萃取效果而言,超音波辅助法萃取效果最佳(Lei et al.,2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方法,包括:(a)提供一德克酵母属(Dekkera)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一基质,其中该基质包括白藜芦醇前驱物或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一植物基质;(b)将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该基质加入至一培养基中以形成一混合物;以及(c)对该混合物进行发酵,以使于该混合物中存在的该白藜芦醇前驱物被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生物转化而产生白藜芦醇。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新颖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突变株,其是于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 920084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并且是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 27483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初步选择的各菌株使用虎杖为基质的转化生成白藜芦醇的实验结果。 
图1B是显示初步选择的各菌株使用石榴皮为基质的转化生成白藜芦醇的实验结果。 
图2是显示不同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使用虎杖为基质的转化生成白藜芦醇的实验结果。 
图3是显示所挑选的12株突变株于不同培养时间点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量。 
图4A是显示利用5公升发酵槽并以虎杖为植物基质且以水、醋酸缓冲溶液或福格尔最小盐类培养基(Vogel minimal salts medium,VMSM)来培养编号72号的突变株进行白藜芦醇转化生成的结果。 
图4B是显示利用20公升发酵槽并以虎杖为植物基质且以醋酸缓冲溶液来培养编号72号的突变株进行白藜芦醇转化生成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上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方法。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方法可包括下述步骤,但不限于此。 
首先,提供一德克酵母属(Dekkera)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一基质。上述基质可包括,但不限于,白藜芦醇前驱物或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一植物基质。 
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可包括一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或其突变株,但不限于此。上述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的例子,可包括,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 21440或其突变株等,但不限于此。又,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 21440的突变株的例子则可包括,但不限于,于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 920084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此菌也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27483)等。 
在一实施例中,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所使用的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可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 21440。在另一实施例中,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所使用的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可为,于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 920084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此菌也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 27483)。 
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上述白藜芦醇前驱物可包括白藜芦醇糖苷等,但不限于此,而白藜芦醇糖苷的例子可包括,但不限于虎杖糖苷等。又,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上述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的例子可包括,但不限于,虎杖、葡萄或葡萄皮、石榴或石榴皮、花生、可可、蓝莓、桑葚、蔓越莓或、波萝蜜等。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植物基质可为虎杖,而含于虎杖的白藜芦醇糖苷为虎杖糖苷。 
在一特定实施例中,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所述基质为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植物基质。又,于此实施例中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植物基质的例子可为虎杖。 
接着,在提供一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一基质之后,将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上述基质加入至一培养基中以形成一混合物。 
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40%。又,上述基质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基质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40%。 
又,适用于本发明的培养基的例子,可包括,水、醋酸缓冲溶液与福格尔最小盐类培养基(Vogel minimal salts medium,VMSM)等,但不限于此。 
然后,将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上述基质加入至一培养基中以形成一混合物之后,对混合物进行发酵,以使于混合物中存在的白藜芦醇前驱物被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生物转化而产生白藜芦 醇。 
上述发酵所进行的时间可为约12-72小时。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发酵所进行的时间可为约18-48小时。又,上述发酵可于约20-35℃的温度进行。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发酵可于约23-30℃的温度进行。 
另外,上述发酵可于一摇瓶或发酵槽中进行。 
在一实施例中,于本发明的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中,发酵于一发酵槽中进行,且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而该基质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又于此实施例中,上述发酵所进行的时间可为约18-48小时,而上述发酵可于约23-30℃的温度进行。又,于此实施例中,基质为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而植物基质可为虎杖或石榴皮等。 
再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以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于上述对混合物进行发酵,以使于混合物中存在的白藜芦醇前驱物被上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生物转化而产生白藜芦醇的步骤之后,还可更包括一从该混合物中萃取白藜芦醇的步骤。 
而上述从该混合物中萃取白藜芦醇的步骤,可包括下列步骤,但不限于此。 
先将酒精加入于上述发酵后混合物中并进行超音波震荡以形成一萃取液。上述酒精可包括1-80%的酒精,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酒精为80%酒精。另外,所使用的酒精与上述混合物的体积比为1:5-1:20。在一实施例中,所使用酒精与上述混合物的体积比为1:10。 
接着,在形成上述萃取液之后将上述萃取液进行干燥,然后再加入水及乙醚以形成一水层与一乙醚层。所使用的水与上述经干燥的萃取液的重量比为1:5-1:20。在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水与上述经干燥的萃取液的重量比为1:10。又,所使用的乙醚与上述经干燥的萃取液的重量比为1:5-1:20。在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乙醚与上述经干燥的萃取液的重量比为1:10。 
然后,收集上述乙醚层并将上述乙醚层干燥以获得白藜芦醇产物。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其于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920084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此菌也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27483)。
实施例 
A.材料与方法 
(A)材料 
1.标准品: 
白藜芦醇及糖苷为购自Aldrich公司。 
2.试剂及培养基: 
酵母提取物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medium,YPD)、乙酸(acetic acid)、醋酸钠(sodium acetate)、乙醇(ethanol)、氯仿(chloroform)、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苯(benzene)、乙醚(ethyl ether)、甲苯(toluene、正己烷(hexane)、乙腈(acetonitrile)、pNP、pNPG、NaCl、NH4Cl、Na2CO3、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KNO3、NH4NO3、(NH4)2SO4、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蛋白胨(peptone)、MgSO4、KCl、吐温(Tween)80等为购自Merck公司。 
3.仪器 
各种温度的培养箱、电磁加热搅拌器、高效液相层析(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光亮度计、5公升发酵槽、20公升发酵槽、冷冻干燥机、回旋浓缩机、大型蒸汽式浓缩机、版框压滤机、直立式压滤机等。 
(B)方法 
1.摇瓶培养: 
将菌接种于酵母提取物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并以150rpm,25℃进行培养形成菌液。当菌液的OD600值达到10,于一培养基(例如,醋酸缓冲液(1M~5mM,pH4.5~6.5))中,加入上述菌液(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5%)与白藜芦醇前驱物或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一植物基质(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5%),并于150rpm,25℃进行发酵24小时。之后将培养液进行冻干、80%酒精萃取后,以高效液相层析来分析糖苷及白藜芦醇含量。 
2.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 
(1)将pNP以1M Na2CO3配成不同浓度,并以分光亮度计测各浓度的pNP于OD405nm的吸光值以作为检量线。 
(2)将待测菌株进行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取样分析。 
(3)将菌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100℃加热5分钟使于其中的酶失去活性后,将其冷却离心并取上清液1mL至透明玻璃管中作为空白对照组;而另一部分则为将其离心并取上清液1mL至透明玻璃管作为实验组。 
(4)将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加入10mM的pNPG(溶于20mM醋酸缓冲液,pH5)1mL,接着于50℃加热并搅拌30分钟以进行反应以形成一反应溶液。之后于反应溶液中加入2mL冰1M Na2CO3以终止反应。然后,将反应溶液混合均匀后,取一部分测定其OD405nm的吸光值。若所测得吸光值超过检量线的范围,则以对照组作稀释后测,并依检量线推其酶活性。 
3.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NTG)突变 
根据先前试验得知,以100ppm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菌株5分钟来产生突变具有较佳结果,于是将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BCRC21440先以不同浓度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5分钟以产生突变。结果显示,经100ppm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5分钟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其致死率为约58%。于是重新将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以100ppm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处理。结果显示,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时间增加,菌株致死率增加。于处理20分钟后,菌株的致死率达70%,但之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则呈趋缓。另外,重新配置不同浓度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并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分别以不同浓度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5分钟以进行突变。结果显示,随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浓度增加,菌株的致死率提升。当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浓度为300ppm时,菌株的致死率达70%,但之后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致死率则呈趋缓。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突变的实验方法如下所述: 
(ⅰ)将菌株活化; 
(ⅱ)将经活化的菌株转移至培养液; 
(ⅲ)培养16-24小时之后,以8000rpm将培养液离心5分钟以收菌; 
(ⅳ)去除上清液,将沉淀物以等量PBS缓冲溶液回溶清洗3次; 
(ⅴ)将菌液浓度调整为106CFU/mL左右; 
(ⅵ)将菌液与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混合(不同浓度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或不同的处理时间); 
(ⅶ)将菌液离心以去除上清液,之后将沉淀物以等量PBS缓冲溶液清洗3次; 
(ⅷ)将菌液进行适量的稀释,并涂布于平板培养基上以进行培养; 
(ⅸ)挑选菌株以进行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定; 
(ⅹ)将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较佳的菌株再进行突变或进行稳定性分析。 
将经挑选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处理突变株调整菌体浓度后,接种至96孔ELISA盘中,培养24小时。之后取出上清液加入pNPG及Na2CO3呈色,以ELISA读取仪判读其OD405nm的值,并将此值与原始菌株相较,以选择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产量较好的菌株。将所选择的β-葡萄糖苷酶产量较好的菌株以ELISA读取仪进行β-葡萄糖苷酶的稳定性分析,若同个样本经多次测量,ELISA的读值稳定,显示菌株突变后分泌β-葡萄糖苷酶性状稳定。 
4.植物基质的制备、白藜芦醇的微生物转化生产及转化率的计算 
(1)将虎杖、石榴皮等植物基质以果汁机搅碎备用。 
(2)将菌株以酵母提取物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进行培养基活化。之后将菌株加入含植物基质培养基中以使基质进行转化,并不同时间点进行收集样品。 
(3)样品进行冻干,之后加入50%乙醇并于70℃以超音波辅助萃取30分钟。将所萃取的萃取液冷却后以0.22um滤膜过滤。 
(4)然后以高效液相层析来分析滤液的虎杖糖苷(piceid)与白藜芦醇(resverotrol)含量,并计算虎杖糖苷转化为白藜芦醇的转化率。 
M:摩尔数 
5.白藜芦醇的萃取: 
(1)将经冻干的含转化后植物基质的培养基加入1:10的80%酒精(w/w)并进行30分钟超音波(40kHz)震荡。以此步骤进行两次萃取; 
(2)合并萃取液并进行干燥。以1:10进行覆水(w/w)形成溶液,再以1:1的比例将乙醚加入此溶液中,之后收集乙醚层,以此步骤进行两次萃取; 
(3)将乙醚层进行干燥得白藜芦醇产物。 
6.糖苷与白藜芦醇的分析: 
(1)分别取糖苷与白藜芦醇标准品,以50%酒精将其分别配制成0.5、5、25、75、100、150与175mg/L浓度并以HPLC分析,以获得其分别的检量线; 
(2)将萃取后样品稀释至检量线浓度内,以0.22μm滤膜过滤后,以HPLC分析白藜芦醇及糖苷含量; 
(3)HPLC分析以C18管柱4.6x250nm,5μm(Waters ODS II)作为分离管柱进行分析; 
(4)移动相为A:0.1%乙酸;B:乙腈。初始以95%A与5%B,25.3分钟后转为55%的A与45%的B,31分钟转为100%的B,33分钟后调回初始值95%的A与5%的B,维持至45分钟; 
(5)移动相流速为1.5mL/分钟,样品注射量为20μL。 
B.实验与结果 
1.菌株的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的分析 
(1)菌株的初步筛选 
首先由生资中心微生物资源库进行初步筛选,初步筛选出如表1所示的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并将其分别进行培养与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测试。 表1由生资中心微生物资源库进行初步筛选出的菌株 
于测定各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表现后,筛选出表现β-葡萄糖苷酶较高的微生物菌株,其分别为2株酵母菌,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BCRC21440与啤酒酿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CRC20855,以及9株真菌,为黑霉菌(Aspergillus niger)BCRC32734与BCRC30883、百脉根轮纹菌(Stemphylium loti)BCRC31890、疣孢漆斑霉(Myrothecium verrucaria)BCRC31545、米曲菌(Aspergillus oryzae)BCRC30230与BCRC32271以及嗜热侧孢霉菌(Sporotrichum thermophile)BCRC31852 
2.菌株的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的分析 
对于所筛选出的各菌株进行下述的实验。将作为植物基质的虎杖或石榴皮的粉末以及一菌株加入水中,并进行发酵。于发酵之后将培养液加入80%乙醇以进行萃取。将所获得的萃取液以HPLC分析白藜芦醇及糖苷的含量。使用虎杖为基质的各菌株的实验结果如图1A所示,而使用石榴皮为基质的各菌株的实验结果如图1B所示。 
根据图1A与1B的结果,可以清楚得知,相同的菌株对于不同的植物基质的白藜芦醇及糖苷含量的增加或减少能力不同,且不同的菌株对于相同的植物基质的白藜芦醇及糖苷含量的增减情况也不相同。而根据整个实验结果初步看来,以酵母菌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 BCRC21440对于白藜芦醇的生成具有较佳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效果。 
3.不同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菌株的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的分析 
由上述菌株转化测试结果显示,酵母菌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对于白藜芦醇的生成具有较佳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效果,因此尝试搜集不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的菌株,其分别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0932、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518、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519与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517,并将所搜集到的菌株以虎杖作为植物基质进行转化生成白藜芦醇的试验。转化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所搜集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对于虎杖基质皆具有良好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而后续以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菌株进行进一步突变以提升其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 
虎杖中糖苷含量约为白藜芦醇2-4倍,较其他植物基质高很多,故利用虎杖作为菌株转化的植物基质,可得到较佳的白藜芦醇产量,且有助于后续纯化回收白藜芦醇。 
4.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的甲基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NTG)突变 
将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21440经由一连串系列NTG突变后,共挑选226株突变株进行分析,结果以其中12株结果较佳,其分别为编号11、16、34、39、41、53、58、61、63、67、70与72的突变株,于是进一步分别分析此12株突变株于不同培养时间点所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的量。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图3所示可知,上述的12株突变株的β-葡萄糖苷酶产量均较原始菌株佳,其中又以编号11、53、61及72的突变株较佳。 
之后,将上述编号11、53、61及72的突变株所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进行稳定性分析。将每株挑选23个菌落并调整至相同OD值后,培养48小时。之后测定所培养的菌的OD405吸光值,分析其稳定性。结果显示4株菌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差异不大,而编号11的突变株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的变异性较大(>10%),其他3株都在10%以下,此外,由于编号72号的突变株的β-葡萄糖苷酶产量略高,因此将其作为后续培养基探讨的菌株,并将其命名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Dekkera bruxellensis)NTG-72,且于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 920084,并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 27483。
连续培养的菌株的转化基质生成白藜芦醇的能力的分析 
经由一连串筛选与突变筛选,以上述编号72号的突变株进行后续实验。以YPD培养基进行种菌活化,之后将经活化种菌接种并培养,当其以OD600测定值达到10,再进行后续转化试验。 
(1)5公升的发酵槽连续培养 
利用5公升发酵槽并以虎杖为植物基质来培养编号72号的突变株进行生产白藜芦醇,而培养条件为:25℃、100~200rpm、通气量为1vvm、5%接菌量(相对于培养基的体基)。分别以福格尔最小盐类培养基(Vogel minimal salts medium,VMSM)、20mM醋酸缓冲液pH5.0与水作为生产的培养基,添加2%虎杖(相对于培养基的体基)作为转化白藜芦醇的植物基质来培养编号72号的突变株,结果如图4A所示。 
图4A中显示以醋酸缓冲液作为培养基具有最高的白藜芦醇产量。最高的白藜芦醇的含量为7455.6μg/g,之后随时间的增加而缓慢降低,而此时的虎杖糖苷含量只剩下198.6μg/g,而其次为水作为培养基,最差的为福格尔最小盐类培养基。 
(2)20公升的发酵槽连续培养 
利用20公升发酵槽与并以虎杖为植物基质来培养编号72号的突变株进行生产白藜芦醇,以100-200rpm、0.2vvm的条件进行培养。以20mM醋酸缓冲液pH5.0作为培养基,并添加2%虎杖(相对于培养基的体基)作为基质,结果如图4B所示。 
图4B中显示,白藜芦醇含量随时间而增加,直到40小时趋于平缓,从2177.6ug/g增加到最高值为7266.4ug/g,而虎杖糖苷的趋势则相反。另外,计算虎杖糖苷转化成白藜芦醇的转化率,结果转化率可以达到95%以上。 
综合前述结果可知,将β-葡萄糖苷酶高产量的酵母菌(编号72号的突 变株)以虎杖为植物基质进行发酵,以转化虎杖糖苷生成白藜芦醇。从摇瓶初步测试转化率、5公升发酵槽测试转速及通气量参数、20公升发酵槽测试放大制程的转化率均可行后,共进行多次发酵(包括5公升、20公升、250公升和2000公升,均进行三次以上)。结果显示,在所有发酵体积的实验中,在培养第30-72小时期间,糖苷含量降至0.5mg/g或以下,而白藜芦醇从30小时后则渐趋于稳定,大约含量为8-12mg/g,其转化率更可达95%以上。 
关于生物材料的保藏 
2013年1月9日保藏于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保藏编号为BCRC 920084。 
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保藏编号为DSM27483。保藏中心地址为:英豪丰大街7B,D-38124布伦瑞克。 

Claims (27)

1.一种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提供一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一基质,该基质包括白藜芦醇前驱物或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一植物基质; 
将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与该基质加入至一培养基中以形成一混合物;以及 
对该混合物进行发酵,以使于该混合物中存在的该白藜芦醇前驱物被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生物转化而产生白藜芦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包括一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或其突变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或其突变株包括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 21440或其突变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的突变株包括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的保藏编号为DSM 27483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为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BCRC 2144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为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的保藏编号为DSM 27483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白藜芦醇前驱物包括白藜芦醇糖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白藜芦醇糖苷包括虎杖糖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包括虎杖、葡萄或葡萄皮、石榴或石榴皮、花生、可可、蓝莓、桑葚、蔓越莓或波萝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为虎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含于所述虎杖的该白藜芦醇前驱物为虎杖糖苷。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为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基质为虎杖。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或其突变株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培养基包括水、醋酸缓冲溶液或福格尔最小盐类培养基。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时间为约12-72小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温度为约20-35℃。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于一摇瓶或发酵槽中进行。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于一发酵槽中进行,且该德克酵母属的酵母菌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而该基质的添加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65%。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时间为约18-48小时。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温度为约23-30℃。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基质为含有白藜芦醇前驱物的该植物基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所述植物基质为虎杖或石榴皮。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在 该步骤(c)之后,还包括(d)从该混合物中萃取该白藜芦醇。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过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其中,在该步骤(d)中包括: 
于经发酵的该混合物中加入酒精并进行超音波震荡以形成一萃取液; 
将该萃取液进行干燥后再加入水及乙醚以形成一水层与一乙醚层;以及 
收集该乙醚层并将该乙醚层干燥以获得白藜芦醇产物。 
27.一种新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其是于2013年7月11日保藏于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DSMZ的保藏编号为DSM 27483的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 
CN201410185938.5A 2014-03-05 2014-05-05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Pending CN1048941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7359 2014-03-05
TW103107359A TWI486452B (zh) 2014-03-05 2014-03-05 以微生物轉化生產白藜蘆醇(resveratrol)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4172A true CN104894172A (zh) 2015-09-09

Family

ID=53937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5938.5A Pending CN104894172A (zh) 2014-03-05 2014-05-05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94172A (zh)
TW (1) TWI48645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0078A (zh) * 2019-01-16 2019-05-14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复合菌剂生物转化花生废弃物高效合成白藜芦醇联产木犀草素的方法及应用
CN110172373A (zh) * 2019-06-14 2019-08-2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白藜芦醇在花生油中的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6256A (zh) * 2006-06-29 2007-01-17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微生物将白藜芦醇苷转化为白藜芦醇的方法
CN1896255A (zh) * 2006-06-17 2007-01-17 曹庸 微生物转化虎杖材料提取高纯白藜芦醇的工艺
WO2009124879A2 (en) * 2008-04-07 2009-10-15 Fluxome Sciences A/S Production of stilbenoi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4579A (zh) * 2010-07-19 2010-12-15 哈尔滨市海澳斯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
CN102408999B (zh) * 2011-06-29 2013-12-25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微生物酶法转化白藜芦醇苷为白藜芦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6255A (zh) * 2006-06-17 2007-01-17 曹庸 微生物转化虎杖材料提取高纯白藜芦醇的工艺
CN1896256A (zh) * 2006-06-29 2007-01-17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微生物将白藜芦醇苷转化为白藜芦醇的方法
WO2009124879A2 (en) * 2008-04-07 2009-10-15 Fluxome Sciences A/S Production of stilbenoid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 SALAMEH等: "APPLICATION OF A REVERSED-PHASE HPL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P-COUMARIC ACID ANALYSIS IN W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NE AND WINE SCIENCES》 *
吕之尧等: "微生物酶法从虎杖中提取白藜芦醇的研究", 《食品科学》 *
彭源德等: "酵母发酵虎杖提取白藜芦醇技术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葛有辉: "一种发酵增香型低醇苹果饮料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0078A (zh) * 2019-01-16 2019-05-14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复合菌剂生物转化花生废弃物高效合成白藜芦醇联产木犀草素的方法及应用
CN110172373A (zh) * 2019-06-14 2019-08-2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白藜芦醇在花生油中的应用
CN110172373B (zh) * 2019-06-14 2022-08-0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白藜芦醇在花生油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4728A (zh) 2015-09-16
TWI486452B (zh) 2015-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8064A (zh) 一种纳豆芽孢杆菌及其在发酵生产维生素k2中的应用
CN102242072B (zh) 利用风味定向技术筛选中国白酒酿造中的β-大马酮产生菌株及其应用
CN101358173B (zh) 黑曲霉zjut712及其在固态发酵炮制牛蒡子中的应用
CN106047713B (zh) 一株嗜松篮状菌菌株Li-93及其应用
CN111218406B (zh) 卷枝毛霉mf-8及其提高土茯苓中花旗松素含量的应用
CN101016530A (zh) 一株产高纯度3-羟基丁酮的枯草芽孢杆菌
CN104357332A (zh) 黑曲霉jh-2及在生物转化合成积雪草酸中应用
CN103805639B (zh)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4-乙基愈创木酚的方法
CN104651109B (zh) 一种香蕉风味啤酒的发酵方法
CN104894172A (zh) 微生物转化生产白藜芦醇的方法和布鲁塞尔德克酵母菌突变株
CN103981104B (zh) 一株内生真菌及其生物转化甘草酸为甘草次苷的方法
CN109536564A (zh) 特异性菌株及其应用
CN103614429B (zh) 一种微生物转化银杏花粉黄酮苷的方法
KR20210058416A (ko) 진세노사이드 컴파운드 케이 전환 효소를 생산하는 신규 누룩균 아스퍼질러스 나이거 c2-2 균주 및 이의 이용
CN113502230B (zh) 猴头菇菌株及其培养方法、猴头菌-人参双向固体发酵方法和高效转化稀有人参皂苷的方法
CN106399399A (zh) 一种生物降解叶黄素生成8‑甲基‑α‑紫罗兰酮的方法
CN103333872B (zh) 一种制备β-葡萄糖醛酸苷酶粗酶制剂的方法
KR100771081B1 (ko) 네오헤스페리딘 디하이드로칼콘 제조 방법
KR101405052B1 (ko) 홍삼식초의 제조방법
CN104278070A (zh) 一种提高桑黄液体发酵产物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方法
CN102382866B (zh) 脑苷脂的制备、纯化及含量检测方法
CN104593267B (zh) 紫红曲霉及其在制备1‑脱氧野尻霉素中的应用
Wu et al. Effect of the main ingredients of Rhizoma gastrodiae on mycelial biomass and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s by submerged culture of Grifola frondosa
CN109439690A (zh) 一种红曲霉-中药材双向固体发酵工艺
CN104232727A (zh) 一种富锗桑黄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