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90718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90718B
CN104890718B CN201510094742.XA CN201510094742A CN104890718B CN 104890718 B CN104890718 B CN 104890718B CN 201510094742 A CN201510094742 A CN 201510094742A CN 104890718 B CN104890718 B CN 104890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rack shaft
protrusion
shaft
recess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47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90718A (zh
Inventor
南光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9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90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90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6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42Directly cooperating gears
    • Y10T74/1967Rack and pin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方向盘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不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转动感觉的差异的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为具备在外周面上具有小齿轮的小齿轮轴、和具有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的齿条轴的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还具备:齿条罩,在内周面上具有凹部,并容纳齿条轴;齿条引导件,具有被形成为比凹部在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小而配置于凹部内的凸部,且与齿条轴的外周面和齿条罩的内周面抵接,并引导齿条轴沿其轴线移动;分隔件,与凸部的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抵接,并被配置于凹部的内表面与凸部的外表面之间。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利用被安装于罩的齿条衬套支撑齿条轴并使其能够滑动,且供齿条轴穿过的齿条衬套的卡合突起通过与罩的卡合槽进行卡合使齿条衬套得以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1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卡合突起与卡合槽之间必然会形成有空隙。这是部件装配所必需的,且在设计误差的范围内每个转向装置的间隙有少许差异。另外,通过该间隙,齿条衬套以松动状态进行卡合,所以在连续的转向操作时,齿条衬套有时会处于受到前面的转向操作的影响的状态。由此,比较转向操作中的方向盘转动增加时和转动复位时的转动感觉,有时会产生差异。
因此,本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方向盘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不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转动感觉的差异的转向装置。
作为解决前述课题的手段,转向装置为具备在外周面上具有小齿轮的小齿轮轴、和具有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的齿条轴的转向装置,还具备:齿条罩,在内周面上具有凹部,并容纳齿条轴;齿条引导件,具有形成为比凹部在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小而配置于凹部内的凸部,且与齿条轴的外周面和齿条罩的内周面抵接,并引导齿条轴沿其轴线移动;分隔件,与凸部在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抵接,并配置于凹部的内表面与凸部的外表面之间。
优选地,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分隔件为具有弹力的弹性部件。
优选地,在上述转向装置中,凹部被形成为环绕齿条罩的内周面的一周,分隔件为两个环状部件,分别被配置于凸部在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
优选地,在转向装置中,凹部被形成为其在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朝向齿条轴的径向外侧变小。
根据本发明,在转向操作时,通过与齿条引导件的凸部抵接的分隔件,使凸部不会从初始位置移动、不易移动或者即使移动也易于恢复原状。由此,能够提供在转向操作的方向盘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不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转动感觉的差异的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图1所示的转向装置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转向操作时的对齿条轴施加的应力的大小与齿条轴的移动距离的关联性的曲线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缓冲部件的变形例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转向装置
2:小齿轮轴
3:小齿轮罩
4、41:齿条罩
5:保持架罩
6:固定部
7:转向拉杆
8:保护罩
9:齿条轴
10:球窝接头
11、111:凹部
12、121:齿条引导件
13、131:凸部
14:槽部
15:O形环
16、161、162: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转向装置能够适用于需要进行转向操作、具备具有小齿轮和齿条的转向机构而成的相应的车辆。对于本发明涉及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下述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具备小齿轮轴2、小齿轮罩3、齿条罩4、保持架罩5、固定部6、转向拉杆7和保护罩8。
小齿轮轴2为大致呈圆柱形状的轴体,一端部上连接方向盘、转向轴和相应的连结部件(均未图示),另一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2为在通过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转向操作时,以小齿轮轴2的轴线为中心能够旋转的部件。
小齿轮罩3为容纳小齿轮轴2的另一端部的形成有小齿轮的部位的管状壳体。另外,齿条罩4为向配置转向装置1的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被齿条轴(图1中未图示)穿过的管状壳体。此外,保持架罩5为容纳齿条保持架(未图示)的管状壳体。通过设置于保持架罩5内的势能赋予部件对齿条保持架进行施力,齿条保持架在将齿条压向小齿轮侧的同时与齿条轴抵接。由此,能够维持齿条与小齿轮的啮合状态。小齿轮罩3、齿条罩4和保持架罩5在一处交叉,并一体形成。
固定部6为用于将转向装置1通过适当的固定手段固定安装于车体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例如横梁等的部件,齿条罩4上设置有多个。
转向拉杆7为分别连结于穿过齿条罩4内部的齿条轴的两端的轴体。转向拉杆7的轴线与齿条轴的轴线大体一致。转向拉杆7与齿条罩4的延伸方向同样,向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适当的连结部件连接于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时,通过转向拉杆7与齿条轴均沿各自的轴线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移动,能够改变左右前轮的朝向,其结果能够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保护罩8为覆盖转向拉杆7与齿条轴的连结部位的部件。
接下来示出的图2(A)是图1中虚线所包围的部位,即齿条罩4的一端部的剖视概略图。另外,图2(B)是将图2(A)所示的齿条引导件附近进一步放大的剖视概略图。应予说明,图2所示的剖视图是与转向装置1的齿条罩4和后述的齿条轴的各轴线平行进行剖切得到的。
如图2所示,齿条罩4内配置有具有与齿条罩4的轴线一致的中心轴线的齿条轴9。齿条轴9配置为其端部从齿条罩4的一端开口部突出。在齿条轴9的端部与转向拉杆7的连接部位,夹设有球窝接头10。在转向拉杆7的一端部设置有作为球窝接头10的一部分的大致球状部件,并通过嵌合进形成为覆盖该大致球状部件的嵌合部中,使转向拉杆7也能够向车体的宽度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
齿条轴9为剖面大致呈圆形的棒状部件,在外周面的一部分排列设置有与前述小齿轮轴2的小齿轮啮合的齿条(未图示)。通过转向操作旋转前述小齿轮轴2时,由于小齿轮和齿条的啮合,齿条轴9能够沿其轴线移动。即,齿条轴9可以向图2(A)的左右方向移动。
齿条罩4的内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凹部11。另外,在齿条罩4内,齿条罩4的一端开口部附近配置有齿条引导件12。
应予说明,虽然凹部11被形成为环绕齿条罩4的内周面的一周,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适当变更后述齿条引导件的凸部的形状和分隔件的形状等,不在一周而是只在特定的位置上设置凹部。
特别是,如图2(B)所示,齿条引导件12为设置于齿条轴9的外周面和齿条罩4的内周面之间的管状部件,并在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的端部边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凸部13。
凸部13为与齿条罩4的凹部11卡合的部位,并被形成为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凸部13的宽度比凹部11的宽度、即图2中凹部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要小。
在齿条引导件12的管状部位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两个槽部14。应予说明,作为设置于齿条引导件12的管状部位的外周面上的槽部的数量,只要能够使齿条轴9的动作稳定即可无特别的限制,也可以是一根或者三根以上。另外,在各槽部14内,配置有O形环15。在齿条引导件12的径向上,O形环15的内侧与槽部14抵接,外侧与齿条罩4的内周面抵接。由此,无论有无转向操作,都能够使齿条引导件12的轴线与齿条罩4以及齿条轴9的轴线尽量一致。
因此,齿条引导件12通过凸部13向凹部11的卡合和O形环15的配置,被限制在齿条罩4内的位置。进一步地,齿条引导件12通过与齿条轴9的外周面抵接,来引导齿条轴9沿轴线方向移动。
应予说明,齿条引导件12配置为能够在齿条罩4内沿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稍微移动。关于齿条引导件12的移动,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对凸部13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侧面分别抵接设置有弹性部件16。弹性部件16被配置于凹部11的内表面和凸部13的外表面之间。
对于图2所示的弹性部件16而言,使用适当的弹性体等形成为剖面大致呈圆形的环状部件,并设定为相同的材料和线径。通过将两个弹性部件16的材料和线径设为相同,能够使各弹性部件16所具有的弹力均一。由此,能够使凸部13在齿条罩4的凹部11内的位置大致一定。
弹性部件16为本发明涉及的转向装置的分隔件的一个举例。应予说明,在本发明中分隔件也可以是由硬质材料形成的硬质部件。如果硬质部件的分隔件被配置为例如填充凹部11和凸部13之间的空隙,如后所述在方向盘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就不会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转动感觉的差异。
在使凸部13卡合到凹部11时,要在使齿条引导件12变形的同时插入到齿条罩4内。因此,齿条引导件12多为可变形的树脂制成。
在将齿条引导件12装配到齿条罩4时,为了使凸部13能够插入到凹部11内,需要将凸部13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凹部11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的宽度小。因此,在不设置弹性部件16的情况下,在凸部13和凹部11之间会产生空隙。以往,出于装配的需要,同样存在上述关系,例如在前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齿条衬套的卡合突起与罩的卡合槽之间也一定会产生空隙。
应予说明,以往,该空隙很多是在设计误差的范围内所产生的,所以非常小。但是,由于该空隙的存在使得每个转向装置产生转动感觉的个体差异。然而,因为是在设计误差的范围内产生的空隙,所以想要不产生空隙而精确形成部件是较为困难的。
下面,对齿条轴9、齿条引导件12和弹性部件16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施加转向操作的前面的步骤中,如上所述齿条引导件12被配置为与齿条轴9的外周面抵接。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通过两个弹性部件16的弹力,凸部13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被保持在凹部11的大致中央部。
作为转向操作,首先使方向盘旋转。若方向盘旋转,则转向轴和相应的连结部件会将旋转传送给图1所示的小齿轮轴2。被传送了旋转的小齿轮轴2以其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若小齿轮轴2旋转,则形成于小齿轮轴的外周面的小齿轮进行旋转。若小齿轮旋转,则动力被传送给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若动力被传送到齿条上,则形成有齿条的齿条轴9将沿其轴线,被送到车体的右方向或者左方向。若齿条轴9沿其轴线移动,则与齿条轴9的外周面抵接的齿条引导件12将受到来自齿条轴9的外周面的摩擦。由此,齿条引导件12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即,齿条引导件12由于摩擦力而被齿条轴9牵引,变得从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初始状态向与齿条轴9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这里,对以往的齿条引导件的动作情况进行说明。
假如,像以往那样不设置前述的弹性部件16,仅齿条引导件12的凸部13插入到齿条罩4的凹部11进行卡合,在此情况下,即使在施加转向操作的前一步骤,凸部13在齿条轴9轴线方向的一个侧面或者另一侧面也与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换言之,由于如上所述的部件装配的必要性,凸部13和凹部11之间一定存在有空隙,因此通过任意的转向操作之前的转向操作,凸部13都处于被压向凹部11内表面的一部分的状态。
应予说明,在以往的方式的情况下,将凸部13调整为如图2(B)所示的状态,即为了使凸部13与凹部11的任意部分都不抵接,而进行齿条引导件12的细微的位置调整是较为困难的,一般不进行调整。
例如,假设在以往的方式中从凸部13与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的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由于施加转向操作,齿条轴9朝向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即图2(B)的右侧移动。因为凸部13与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的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所以即使齿条轴9要移动,齿条引导件12也不能移动。由此,为了使齿条轴9移动,需要大于齿条轴9的外周面与齿条引导件12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的应力。即,大于该静摩擦力的应力为转向操作所必需的应力,以及通过方向盘、小齿轮轴等对齿条轴9施加的必需的应力。
这里,在图3中示出了表示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的大小与齿条轴9的移动距离的关联性的曲线图。该关联性与例如转向操作所需要的扭矩与方向盘的转角的关联性相同。
以往,因为在施加大于齿条轴9的外周面与齿条引导件12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的应力时齿条轴9才开始移动,所以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与齿条轴9的移动距离的关联性如图3示出的曲线图中的虚线所示。即,即使施加了转向操作,在施加的应力大于前述静摩擦力之前,齿条轴9也不会动。换言之,即便要使方向盘旋转,也会出现齿条轴9不动而转向操作无法反映到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状态。进一步地,如大于前述静摩擦力,则齿条轴9会突然动起来。
应予说明,实际上,从开始施加转向操作之后,到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的大小大于前述静摩擦力为止的时间,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短的。因此,无法反映出转向操作的状态的持续时间也是很短的。进一步地,齿条轴9突然移动的程度也很小。因此,虽然没有达到错误操作方向盘等的行驶安全性下降的程度,但有可能会在转向操作中产生微小的不适感。这会导致转向操作的平滑性下降。
另外,以往,大多情况下,齿条引导件12的动作根据转向操作的方式而不同。作为齿条引导件12的动作产生差异的转向操作的例子,例如能够列举出方向盘转动复位和转动增加。
具体地,作为方向盘转动复位的一个方式,可以列举将方向盘从转到右侧的状态向左转动的方式。另外,作为方向盘转动增加的一个方式,能够列举将方向盘从转到右侧的状态进一步向右转动的方式。
在进行前述转动复位的情况下,首先在将方向盘转到右侧的状态下,例如设定凸部13与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的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这是通过先将方向盘向右转动,使得凸部13与例如图2(B)所示的凹部11的右侧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从该状态,将方向盘向左转动时,齿条轴9向图2(B)的左侧方向移动。若齿条轴9移动,齿条引导件12则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向图2(B)的左侧方向移动。齿条引导件12移动到凸部13与齿条罩4的开口部相反侧的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为止。因为凸部13与凹部11抵接时齿条引导件12不能再继续移动,所以在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之间产生静摩擦力。若进一步施加转向操作,则因为只有齿条轴9开始移动,所以在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之间产生动摩擦力。
因此,转动复位时,在施加用于使齿条轴9移动的应力的过程中,如果不克服静摩擦力则齿条轴9处于不动的状态。由此,以往,转动复位时转动感觉有可能会在中途变化。
在进行前述转动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在将方向盘转到右侧的状态下,例如设定凸部13与齿条罩4的开口部侧的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这是通过先将方向盘向右转动,使得凸部13与例如图2(B)所示的凹部11的右侧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从该状态,将方向盘进一步向右转动时,则齿条轴9向图2(B)的右侧方向移动。此时,即使齿条引导件12想要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而移动,由于凸部13与凹部11抵接,齿条引导件12无法移动。即,从开始转动增加时开始,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之间就产生静摩擦力。若大于静摩擦力进一步施加转向操作,则因为只有齿条轴9开始移动,所以在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之间产生动摩擦力。
因此,在转动增加时,要使齿条轴9移动时,首先如果不克服静摩擦力则齿条轴9处于不动的状态。在转动增加时,因为齿条轴9处于不动的状态是在开始施加应力时,所以在开始施加转向操作时会有稍许不顺滑。由此,以往,大多数情况下转动增加时转动感觉大多会有稍许不顺滑。
在前述的转向操作的方式中,转动复位和转动增加时,先将方向盘例如向右转动的操作是共通的。但是,由于凸部13和凹部11之间的空隙,在转动复位和转动增加时,齿条轴9移动时的齿条引导件12的动作会产生差异。即使像转动复位和转动增加那样从同一个方向进行转向操作,也由于齿条引导件12的动作不同而导致转动感觉产生差异。
如以上所述,以往没有设置弹性部件的情况下是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状态,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因为具备弹性部件16,所以并未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该问题。
具体地,首先在没有施加转向操作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6能够使凸部13在凹部11内的位置保持一定。特别是如图2(B)所示,通过弹性部件16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使凸部13保持在位于凹部11的大致中央部的状态。
进一步地,因为通过弹性部件16维持凸部13不与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所以在施加转向操作时,齿条引导件12也能够一直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向左右任意方向移动。由此,如图3中实线所示的曲线,能够接近于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的大小与齿条轴9的移动距离之间的理想的关联性。
即,在未施加转向操作时,因为由弹性部件16的弹力而使齿条引导件12一直被限制在图2(B)所示的位置,所以如果开始对齿条轴9施加应力,齿条引导件12就能够与齿条轴9一起一边压缩弹性部件16一边移动。
在弹性部件16的压缩达到极限时,齿条引导件12因为不能继续移动,所以在施加到齿条轴9的应力大于齿条轴9的外周面和齿条引导件12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静摩擦力时,只有齿条轴9开始移动。
因此,通过设置弹性部件16,不会产生或者不易产生即便要使方向盘旋转齿条轴9也不动而无法将转向操作反映到车辆的行进方向上的状态。进一步地,为了通过设置弹性部件16,使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一起开始移动,需要持续向方向盘施加某种程度的应力,所以不需要从一开始就施加大于前述静止摩擦力的应力,向方向盘施加的应力的变化与过去相比变化更平滑。因此,不会产生或者不易产生齿条轴9突然移动的情况。由此,转向装置1不会妨碍转向操作的平滑性。
进一步地,在齿条引导件12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而移动时,即使暂时停止转向操作,使得齿条轴9停止在移动后的位置上,通过弹性部件16的弹力,齿条引导件12也很容易地返回初始位置。
由此,在转向操作中进行转动增加或者转动复位时,因为无论何种情况,齿条引导件12都会迅速且准确地返回初始位置,所以转动感觉稳定。因此,设置了弹性部件16的转向装置1在转向操作中的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不会产生或者不易产生转动感觉的差异。
关于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的凹部11和凸部13的大小以及弹性部件16的线径和弹性模量等,只要各部件能够装配、在未施加转向操作的状态下能够使凸部13保持在初始位置、即使在施加了转向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凸部13迅速且准确地返回初始位置,就无特别限制。应予说明,具体地,可以考虑例如在齿条轴9和齿条引导件12之间作用的摩擦力、齿条轴9的移动速度、在行驶中作用于转向装置1的振动和冲击等进行设定。
特别是对弹性部件16的线径和弹性模量而言,只要一边压缩弹性部件16一边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能够平滑地从静摩擦力向动摩擦力过渡、即使齿条引导件12移动也很容易地返回到初始位置即可。
图4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弹性部件的变形例。图4是将弹性部件及其周围部件进行放大而示出。
应予说明,因为图4所示的齿条轴使用了与图2所示的齿条轴9相同的部件,所以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对该相同的部件的详细说明。应予说明,虽然图4中未图示,但图4(A)和图4(B)的左侧为齿条罩的一端开口部侧。
在图4(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齿条引导件121的凸部131插入配置在齿条罩41的凹部111内,弹性部件161和161分别与凸部131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侧面抵接。
凹部111被形成为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向齿条轴9的径向外侧即向着图4(A)的上方变小。凹部111具有这样的形状,则例如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装配会变得更加容易。
应予说明,齿条引导件121的凸部131并不是像前述齿条引导件12的凸部13那样从端部边缘向外侧突出,而是被形成为从齿条引导件1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这是为了防止在齿条引导件121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而移动时,如弹性部件161被压缩,则由于凹部111的形状,弹性部件161被凸部131压向齿条轴9的径向内侧,并从凹部111内脱落。
在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齿条引导件12的凸部13插入配置在齿条罩4的凹部11内,且一个弹性部件162与凸部13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侧面抵接。
弹性部件162为配置于凹部11内的块状、板状或者环状的部件。在装配时,将预先配置在凹部11内的弹性部件162的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通过凸部13压至变形来配置齿条引导件12。由此,与图2和图4(A)所示的弹性部件16和161同样,使得弹性部件162与凸部13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侧面抵接。
应予说明,因为弹性部件162被凸部13压向齿条轴9的径向外侧,所以不易从凹部11脱落。因此,弹性部件162只要能够可靠地将凸部13保持住,就不需要配置在齿条引导件12的整个周向,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沿周向每隔90°的四个地方设置的方式。
通过配置弹性部件161或者弹性部件162,在未施加转向操作的状态下,能够使在凹部111或者凹部11内的凸部131或者凸部13的位置保持一定。特别是如图4(A)和图4(B)所示,通过弹性部件161或者162,在齿条轴9的轴线方向,凸部131或者凸部13保持在位于凹部111或者凹部11的大致中央部的状态。
进一步地,因为通过弹性部件161或者弹性部件162,维持凸部131或者凸部13不与凹部111或者凹部11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所以在施加转向操作时齿条引导件121或者齿条引导件12也能够始终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而向左右任意方向移动。由此,如图3中实线所示的曲线,能够接近于对齿条轴9施加的应力的大小与齿条轴9的移动距离之间的理想的关联性。因此,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不会妨碍转向操作平滑性。
进一步地,在齿条引导件121或者齿条引导件12跟随齿条轴9的移动而移动时,即使暂时停止转向操作,齿条轴9停止在移动后的位置上,齿条引导件121或者齿条引导件12也会通过弹性部件161或者弹性部件162的弹力很容易地返回初始位置。
由此,在转向操作中进行转动增加或者转动复位时,因为无论何种情况,齿条引导件121或者齿条引导件12都会迅速且准确地返回初始位置,所以转动感觉稳定。因此,图4(A)和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在转向操作中的转动增加和转动复位之间不会产生或者不易产生的转动感觉的差异。
以上,对适用了本发明人所完成的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作为本发明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和附图。即,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和应用技术等全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为具备在外周面上具有小齿轮的小齿轮轴、和具有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的齿条轴的转向装置,还具备:
齿条罩,在内周面上具有相互对置的面垂直于所述齿条轴的轴线的凹部,并容纳所述齿条轴;
齿条引导件,在端部具有向齿条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凸部,该凸部的在所述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凹部在所述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宽度小而配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齿条引导件与所述齿条轴的外周面和所述齿条罩的内周面抵接,并引导所述齿条轴沿其轴线移动;
分隔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其中央部被所述凸部压向所述齿条轴的径向外侧而变形,且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凸部在所述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抵接,并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凸部的外表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为具有弹力的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被形成为环绕所述齿条罩的内周面的一周;
所述分隔件通过被所述凸部压至变形而配置成与所述凸部在所述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凹部被形成为环绕所述齿条罩的内周面的一周;
所述分隔件通过被所述凸部压至变形而配置成与所述凸部在所述齿条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外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槽部,
在所述槽部,配置有与所述齿条罩的内周面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部件。
CN201510094742.XA 2014-03-06 2015-03-03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4890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4281 2014-03-06
JP2014044281A JP5810186B2 (ja) 2014-03-06 2014-03-06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90718A CN104890718A (zh) 2015-09-09
CN104890718B true CN104890718B (zh) 2019-04-19

Family

ID=53884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4742.XA Active CN104890718B (zh) 2014-03-06 2015-03-03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99192B2 (zh)
JP (1) JP5810186B2 (zh)
CN (1) CN104890718B (zh)
DE (1) DE1020152036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6612B2 (en) * 2015-04-22 2017-03-07 Honda Motor Co., Ltd. Steering gear box, front body for vehicle frame and method
JP7334059B2 (ja) * 2019-05-10 2023-08-28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回転軸部材保持機構及び減速機
US11820439B2 (en) * 2020-12-16 2023-11-2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Power-assist assembly
US20230406399A1 (en) * 2021-12-27 2023-12-21 BronBuster LLC Apparatus and kit for ford vehicle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5164A (zh) * 2010-01-21 2011-07-2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轮齿条机构及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6818B2 (ja) * 1997-07-01 1999-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0264234A (ja) * 1999-03-12 2000-09-26 Showa Corp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485180B2 (en) * 2001-01-04 2002-11-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xpandable rack bushing
US6965180B2 (en) * 2003-11-14 2005-11-15 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with self-adjusting bushing structure
JP4792925B2 (ja) 2005-11-08 2011-10-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ラック軸支持構造及び操舵装置
JP5481777B2 (ja) * 2007-10-23 2014-04-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滑り軸受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JP2013006470A (ja) * 2011-06-23 2013-01-10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85306B2 (ja) 2012-08-27 2016-09-06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雑音低減装置および雑音低減方法
JP2014151704A (ja) * 2013-02-06 2014-08-25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13329B2 (ja) * 2013-12-03 2018-10-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操舵装置
JP6283549B2 (ja) * 2014-03-27 2018-02-2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5164A (zh) * 2010-01-21 2011-07-27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轮齿条机构及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68327A (ja) 2015-09-28
DE102015203624A1 (de) 2015-09-10
US20150251687A1 (en) 2015-09-10
US9499192B2 (en) 2016-11-22
CN104890718A (zh) 2015-09-09
JP5810186B2 (ja)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0718B (zh) 转向装置
JP5048804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413329B2 (ja) 操舵装置
KR101690036B1 (ko) 베어링 홀더, 베어링 기구 및 파동기어장치
KR101928485B1 (ko) 전동식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용 축 연결 기구
US20150266506A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4340264B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6783719B2 (ja) 軸受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機構
CN106467128A (zh) 转向装置
CN107614903B (zh) 滑动轴承及具有滑动轴承的轴承机构
JP2010001966A (ja) 回転軸継手及びウォーム減速機付回転駆動装置
JP2016137797A (ja) 操舵装置
JP3225719U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907577B2 (ja) 歯車装置
CN104890719A (zh) 转向装置
JP2016044739A (ja)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553105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70106580A (ko) 자동차 조향장치의 랙부시
JP628883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562352B2 (ja) 軸方向運動および角度運動する差込み式噛み合い接手
JP200517848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8150955A (ja)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018150956A (ja) 車輌用の摩擦発生構造
KR102033561B1 (ko) 동력 전달 부재
JP6199121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