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6673A -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6673A
CN104866673A CN201510279783.6A CN201510279783A CN104866673A CN 104866673 A CN104866673 A CN 104866673A CN 201510279783 A CN201510279783 A CN 201510279783A CN 104866673 A CN104866673 A CN 104866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compression
reinforcement
rib
axial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97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6673B (zh
Inventor
郝鹏
王博
田阔
李刚
杜凯繁
牛飞
莫怡华
周春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51027978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666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66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6673A/zh
Priority to JP2016054255A priority patent/JP6235060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6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66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结构主承力构件设计领域,提供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所述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包括:步骤100,对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步骤200,在远口区建立等效刚度模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并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步骤300,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本发明能够提高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效率、降低计算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航天结构主承力构件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背景技术
薄壁加筋结构具备轻质和承载性能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航天工业。为满足设备安装、管线铺设、散热等需要,航空航天结构的薄壁加筋部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开口,例如导弹火箭结构的级间段和仪器舱、飞机机身等。开口导致的结构材料和刚度不连续会引起加筋壳体位移场和应力场的局部扰动,破坏了无矩应力状态,导致壳体承载力降低,尤其对其后屈曲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更大,为此设计中不得不采用补强措施。然而,国内外已有研究大多是从近口区的结构强度稳定性角度进行局部补强,导致相当多的加筋柱壳设计方案超重,尤其对于开口较多的情况,超重将更为严重。这一方面由于现有“局部补强”思路下的研究较少关注整体结构设计,尤其缺乏相关的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受到传统加工工艺和设计理念的制约,目前加筋柱壳结构设计更多是面向“直筋”,筋条缺乏更为丰富的形貌变化,也使得结构设计空间受限。事实上,缺乏整体设计考虑的局部补强还常导致加筋柱壳近口区的刚度突变,易造成局部破坏。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和大飞机的大直径、薄壁、超轻等越发苛刻的设计需求,以及承力结构多功能性融合的趋势所导致的开口变大,关注局部传力路径的开口补强设计需求越发迫切。
近年来,国外学者Mulani等提出了整体型曲线加筋结构的概念。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不规则布局的筋条加工成型成为可能。对于金属材料,采用数控机械铣切、3-D打印、电子束无模成形等技术即可完成加工制造。NASA兰利研究中心基于电子束无模成形技术,制造了曲筋平板的铝合金样件,并完成了其panel级实验验证。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国外学者并没有对曲筋板壳的承载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如果将曲筋的设计灵活性与加筋柱壳结构的开口补强需求结合起来,结构的局部传力路径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加筋柱壳的轴压承载和开口补强效率也会因此提高。
加筋柱壳结构的开口补强效率需要通过计算其轴压承载力来评估。目前来讲,加筋柱壳结构承载力的数值预测大多基于等效刚度模型或者精细有限元模型。等效刚度模型是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将具备周期性的密肋加筋柱壳等效成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的光壳,其计算效率极高,但适用条件苛刻,比如单胞必须具备周期性、满足密肋条件等。对于轴压下的加筋柱壳,随着逐步加载结构可能呈现线性屈曲-非线性后屈曲-压溃破坏行为,精细有限元模型可考虑分析过程中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以及各类缺陷所带来的非线性因素,并且能够准确地模拟边界条件、载荷施加方式、结构性开口、筋条形貌等模型细节。但精细有限元模型往往计算效率极低,这给开口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能力分析与优化带来较大的计算成本,甚至容易造成优化失败。
现有的开口加筋柱壳结构的局部补强设计往往依赖过度有限元分析,设计及优化过程中需要多次调用精细有限元分析,优化效率十分低下。该领域虽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未给出一种适合轴压加筋柱壳的高效开口补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设计的结构效率较低、优化设计的计算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以达到提高局部开口补强设计的结构效率、降低优化设计的计算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所述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包括:
步骤100,对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01,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前n阶屈曲模态;
步骤102,在前n阶屈曲模态中筛选满足筛选条件的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进而将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叠加形成混合模态形状,其中,筛选条件为:屈曲变形大于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面积小于等于壳体总面积1/a,a取2至4;
步骤103,根据形成的混合模态形状,将屈曲变形超过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划分为近口区,其余区域为远口区;
步骤200,在远口区建立等效刚度模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并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201,建立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的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等效刚度模型,将远口区的轴压加筋柱壳等效为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光壳;
步骤202,基于由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描述的曲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
步骤203,设定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连接关系,得到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的轴压承载能力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300,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优选的,步骤300中,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01,第一层优化中,利用代理模型结合全局优化方法,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布局、环向筋条数量和布局以及铺层角之一或其组合作为设计变量,将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轴压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设计,其中,轴向筋条的布局采用由单一控制变量描述的布局函数确定;
步骤302,第二层优化中,基于第一层最优设计,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环向筋条数量固定,利用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将每个曲筋的控制点坐标作为设计变量,将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轴压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结果;
步骤303,利用精细有限元分析,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优选的,所述代理模型包括:响应面模型、kriging模型或径向基函数模型,所述全局优化方法包括: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免疫算法。
优选的,所述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包括:最速下降法、可行方向法、单纯形法、序列线性规划法或序列二次规划法。
优选的,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轴向筋条的布局函数:
C i = L D ( i N ) λ , i = 1,2 , . . . , N - 1
其中,Ci表示第一个筋条与第i个筋条之间的距离,λ表示筋条布局系数,N表示筋条数量,LD表示第一个筋条与最后一个筋条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针对现有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设计的结构效率较低、优化设计的计算成本较大的缺点,首先将NURBS曲筋的设计灵活性与轴压加筋柱壳结构开口补强需求结合起来,大幅改善开口附近的传力路径,并提高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然后,提出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自适应划分方法,可以理性地确定近口区范围,为后续近口区优化确定合理的设计区域。最后,提出了基于混合分析模型的轴压加筋柱壳开口补强双层优化设计方法,其中近口区-远口区混合分析模型可以大幅提升开口加筋柱壳结构轴压承载力的分析效率、缩短计算时间,双层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充分结合该开口补强问题的变量特点,采用不同优化算法分层次地开展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优化效率。本发明可以提高局部开口补强设计的结构效率、降低优化设计的计算成本,十分有望成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设计等航空航天领域中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开口补强方法之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a-d为各类型加筋柱壳结构示意图;
图3a-c为各类型开口示意图;
图4为开口加筋柱壳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前10阶特征值屈曲模态;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混合分析模型;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第一层面优化迭代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第二层面优化迭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的实现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包括:
步骤100,对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
本发明针对含开口的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具体的,加筋柱壳可以具有各种类型的加筋构型。图2a-d为各类型加筋柱壳结构示意图。图2a为正置等三角加筋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竖置等三角加筋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c为正置正交加筋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d为任意角加筋柱壳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a-d,本发明提供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可以针对各种加筋柱壳开展开口补强优化设计。图3a-c为各类型开口示意图。并且,开口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或椭圆形,参照图3a-c。
步骤101,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前n阶屈曲模态。
步骤102,在前n阶屈曲模态中筛选满足筛选条件的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进而将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叠加形成混合模态形状。
本步骤中的筛选条件为:屈曲变形大于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面积小于等于壳体总面积1/a,a取2至4。在实际的开口补强过程中,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调整变形阈值取不同的数值、a取不同的数值,在本发明中将变形阈值设为0.35,将a取为2,a取2即筛选条件为屈曲变形大于0.35的区域面积小于等于壳体总面积的一半。本步骤中,通过测量屈曲变形大于0.35的区域面积,判别屈曲变形大于0.35的区域面积是否大于壳体总面积一半,进而将屈曲变形大于0.35的区域面积小于等于壳体总面积一半的屈曲模态筛选出来,形成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本步骤中的叠加即将前m阶的各局部屈曲模态取并集,即得到混合模态形状。
步骤103,根据形成的混合模态形状,将屈曲变形超过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划分为近口区,其余区域为远口区。
本步骤主要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特征值屈曲分析又称为线性屈曲分析,考虑了应力刚化效应,该效应会导致结构在承受面内压应力后抵抗出平面荷载的能力降低。在某一荷载水平下,这种负的应力刚度超过了结构线性刚度,就会造成结构的屈曲失稳。
步骤200,在远口区建立等效刚度模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并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201,建立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的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等效刚度模型,将远口区的轴压加筋柱壳等效为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光壳。
步骤202,基于由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描述的曲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
步骤203,设定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连接关系,得到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的轴压承载能力混合分析模型。
本发明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来建立加筋柱壳结构的等效刚度模型,均匀化理论从构成宏观结构的胞元入手,假定胞元具有空间周期性,通过对胞元的结构分析,得到与原结构宏观力学性能等效的均匀材料。本发明基于均匀化原理将具有空间周期性的筋条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各向同性的光壳,可大幅提高加筋轴压结构的屈曲分析效率。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得到的等效刚度模型由于其直观简洁的求解过程,常用于弹箭体加筋柱壳结构的初步设计和参数预研中。
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描述的曲筋是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常用的数学模型,用于产生和表示曲线及曲面。NURBS曲线通常由一个起始控制点、一个或若干中间控制点和一个终止控制点来描述其形状,为处理解析函数和模型形状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NURBS曲筋可以通过NURBS曲线沿出平面方向作拉伸操作得到,曲筋控制点即NURBS曲线控制点,通常为一个起始控制点、一个或若干中间控制点和一个终止控制点,控制点坐标是指控制点在二维坐标轴上的坐标值。在有限元计算中,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连接关系一般是采用共节点或变形协调技术完成,即将近口区和远口区边界处的有限元节点自由度合并,形成一个整体的分析模型。在本步骤中将步骤201中得到的远口区模型和步骤202中得到的近口区模型叠加,即可得到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300,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步骤301,第一层优化中,利用代理模型结合全局优化方法,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布局、环向筋条数量和布局以及铺层角之一或其组合作为设计变量,将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轴压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设计。其中,代理模型结合全局优化方法是首先根据抽样试验设计方法得到的试验点建立代理模型,然后采用全局优化方法进行基于代理模型的寻优。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层面优化列式可以表示为:
设计变量:d=[h,tr,Na,Ncasamcscm]
目标函数:Pco
约束条件:W≤W0
其中,h表示筋条高度,tr表示筋条厚度,Na表示轴向筋条数量,Nc表示环向筋条数量,λas表示轴向筋条起始点的布局控制系数,λam表示轴向筋条中间控制点的布局控制系数,λcs表示环向筋条起始点的布局控制系数,λcm表示环向筋条中间控制点的布局控制系数,Pco表示结构轴压承载力,W表示结构重量,W0表示初始设计的结构重量。
其中,轴向筋条的布局采用由单一控制变量描述的布局函数确定。轴向筋条的布局函数表示为:其中,Ci表示第一个筋条与第i个筋条之间的距离,λ表示筋条布局系数,N表示筋条数量,LD表示第一个筋条与最后一个筋条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单一控制变量为筋条布局函数λ,λ一般取0.5到1.5,当λ取1.0时,筋条为等间距均匀分布;当λ小于1.0时,靠近起始控制点的筋条稀疏,而远离起始控制点的筋条密集;当λ大于1.0时,靠近起始控制点的筋条密集,而远离起始控制点的筋条稀疏。全局优化方法包括: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免疫算法。并且,所述的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包括响应面模型、kriging模型或径向基函数模型。其中,径向基函数模型是一类以待测点与样本点间的欧氏距离为自变量的函数为基函数,通过线性加权构造出来的模型。另外,本发明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代理模型优化设计所需的试验点可以通过抽样试验设计方法得到。抽样试验设计方法有很多种,本发明提供的抽样试验的方法包括正交数组方法、拉丁超立方法或最优拉丁超立方法。基本准则是将抽样点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设计空间内,以获取更多的设计空间信息。再者,多岛遗传算法是针对遗传算法早熟而近年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法之一,它也是从随机解出发,通过迭代寻找最优解,通过适应度来评价解的品质。本发明采用该方法,可以高效地搜索到全局最优解。
步骤302,第二层优化中,基于第一层最优设计,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环向筋条数量固定,利用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将每个曲筋的控制点坐标作为设计变量,将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结果。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层面优化列式可以表示为:
设计变量:d=[xas,xam,ycs,ycm]
目标函数:Pco
约束条件:W≤W0
其中,xas表示轴向筋条起始控制点的x坐标,xam表示轴向筋条中间控制点的x坐标,ycs表示环向筋条起始控制点的y坐标,ycm表示环向筋条中间控制点的y坐标,Pco表示结构轴压承载力,W表示结构重量,W0表示初始设计的结构重量。
并且,所述的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包括最速下降法、可行方向法、单纯形法、序列线性规划法或序列二次规划法。其中,序列二次规划法是在迭代点处构造一个二次规划子问题,近似原约束优化问题,通过求解该子问题,获得约束优化问题的一个改进迭代点,不断重复该过程,直至求出满足要求的迭代点。
步骤303,基于精细有限元,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校验的具体过程为:基于精细有限元,对最优结果进行精细建模和轴压承载能力分析,并对其几何模型和分析结果进行校验。本步骤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的目的是:校验否会出现难以加工的断筋、小筋,是否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是否满足其他工艺性要求,如最小特征尺寸、曲率等。
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提高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效率、降低计算成本。
下面以实例的形式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说明:
示例性的,图4为开口加筋柱壳结构的示意图。参照图4,考虑一个正置正交加筋柱壳半径R=1500mm,长度L=2000mm,蒙皮厚度ts=4.0mm,筋条厚度tr=9.0mm,筋条高度h=15.0mm,轴向筋条数量Na=90,环向筋条数量Nc=25。开口形状为正方形,边长b=500mm。结构材料采用铝合金:弹性模量E=70GPa,泊松比υ=0.33,密度ρ=2.7E-6kg/mm3。初始设计的结构重量为350kg,基于有限元模型预测的结构轴压承载力为10000kN。
首先,基于有限元模型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得到前10阶特征值屈曲模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前10阶特征值屈曲模态。如图5所示,由于前4阶符合本实施例的筛选条件,所以前4阶为局部屈曲模态,第5阶起为整体屈曲模态。由于第5阶起为整体屈曲模态,不能给划分近口区和远口区提供指导信息,所以将前4阶模态进行叠加后形成混合模态形状,变形超过预设阈值0.35的区域划分为近口区,其余区域为远口区,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混合分析模型。接下来在远口区采用基于渐进均匀化理论获得的等效刚度模型,将筋条等效为各向异性光壳,在近口区采用NURBS曲筋并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得到开口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如图6所示。其中,每个曲筋由一个起始控制点、一个中间控制点和一个终止控制点描述。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目前主流配置的计算机(4核、2.9GHz主频和8G内存),精细有限元模型和混合分析模型的显式后屈曲分析计算耗时分别为1.8小时和0.2小时。
下面开展轴压加筋柱壳开口补强的双层优化设计,其中第一层为全局优化,第二层为局部优化,直至满足收敛准则。在第一层面优化中,优化目标为最大化结构轴压承载力,约束条件为结构重量不超过初始重量,设计变量包括筋条高度、筋条厚度、轴向和环向筋条数量、轴向和环向筋条的布局控制系数(分别包括起始控制点和中间控制点),共8个。在给定的设计变量区间内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法抽样300个,并建立径向基函数代理模型,继而采用多岛遗传算法进行基于代理模型的近口区优化设计。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第一层面优化迭代图。经过4次外层更新后,优化迭代收敛结束,参见图7。最优设计的结构重量为350kg,基于等效刚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预测的轴压承载力分别为11107和11158kN。最优设计的变量取值为:筋条高度为23.0mm、筋条厚度为6.3mm、轴向和环向筋条数量分别为13和7、轴向筋条起始控制点和中间控制点的布局控制系数分别为0.8581和1.3150、环向筋条起始控制点和中间控制点的布局控制系数分别为1.2748和0.7409。
在第二层面优化中,优化目标为最大化结构轴压承载力,约束条件为结构重量不超过初始重量,将轴向和环向筋条的数量、筋条高度和厚度固定,并将每个曲筋的控制点坐标作为设计变量,共18个。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开口加筋柱壳第二层面优化迭代图。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迭代100次后优化迭代收敛结束,参见图8。最优设计的结构重量为350kg,基于等效刚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预测的轴压承载力分别为11559和11614kN。
最后,利用精细有限元分析,对最优设计进行校验。经校验,该设计的变形模式和应力分布合理,满足工艺性要求。
作为对比,接下来基于本发明的优化方法对直筋补强设计进行了优化设计,最优设计的结构重量为350kg,轴压承载力为10917kN。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最优设计的结构重量为350kg,轴压承载力为11614kN。比较可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较现有技术提供结构效率更高的开口补强设计方案。
从非线性后屈曲分析的调用次数上来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调用404次,在保证获得相近的最优结构重量和轴压承载力的前提下,现有技术需调用2200次。比较可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较现有技术提供更高的优化效率。
从计算成本上来看,若均采用提出的双层优化设计方法,采用目前主流配置的计算机(4核、2.9GHz主频和8G内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耗时80.8h,而现有技术需耗时727.2h。比较可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大大降低计算成本,优化效率较现有技术大幅提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首先将NURBS曲筋的设计灵活性与轴压加筋柱壳结构开口补强需求结合起来,大幅改善开口附近的传力路径,并提高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然后,提出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自适应划分方法,可以理性地确定近口区范围,为后续近口区优化确定合理的设计区域。最后,提出了基于混合分析模型的轴压加筋柱壳开口补强双层优化设计方法,其中近口区-远口区混合分析模型可以大幅提升开口加筋柱壳结构轴压承载力的分析效率、缩短计算时间,双层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充分结合该开口补强问题的变量特点,采用不同优化算法分层次地开展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优化效率。本发明可以提高局部开口补强设计的结构效率、降低优化设计的计算成本,有望成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设计等航空航天领域中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开口补强方法之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包括:
步骤100,对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划分远口区和近口区,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01,利用特征值屈曲分析,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前n阶屈曲模态;
步骤102,在前n阶屈曲模态中筛选满足筛选条件的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进而将前m阶局部屈曲模态叠加形成混合模态形状,其中,筛选条件为:屈曲变形大于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面积小于等于壳体总面积1/a,a取2至4;
步骤103,根据形成的混合模态形状,将屈曲变形超过屈曲变形阈值的区域划分为近口区,其余区域为远口区;
步骤200,在远口区建立等效刚度模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并获得轴压加筋柱壳的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201,建立基于均匀化理论或渐进均匀化理论的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等效刚度模型,将远口区的轴压加筋柱壳等效为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光壳;
步骤202,基于由非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描述的曲筋,在近口区建立精细几何模型;
步骤203,设定近口区和远口区的连接关系,得到含开口的轴压加筋柱壳的轴压承载能力混合分析模型;
步骤300,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00中,对轴压加筋柱壳进行开口补强优化,并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01,第一层优化中,利用代理模型结合全局优化方法,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布局、环向筋条数量和布局以及铺层角之一或其组合作为设计变量,将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轴压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设计,其中,轴向筋条的布局采用由单一控制变量描述的布局函数确定;
步骤302,第二层优化中,基于第一层最优设计,将筋条厚度、筋条高度、轴向筋条数量和环向筋条数量固定,利用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将每个曲筋的控制点坐标作为设计变量,将轴压加筋柱壳结构的轴压承载力作为目标函数,将结构重量和/或结构制造成本作为约束条件,对轴压加筋柱壳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结果;
步骤303,利用精细有限元分析,对最优结果进行校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代理模型包括:响应面模型、kriging模型或径向基函数模型,所述全局优化方法包括: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或免疫算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类局部优化方法包括:最速下降法、可行方向法、单纯形法、序列线性规划法或序列二次规划法。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轴向筋条的布局函数:
C i = L D ( i N ) λ , i = 1,2 , . . . , N - 1
其中,Ci表示第一个筋条与第i个筋条之间的距离,λ表示筋条布局系数,N表示筋条数量,LD表示第一个筋条与最后一个筋条之间的距离。
CN201510279783.6A 2015-05-28 2015-05-28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Active CN1048666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9783.6A CN104866673B (zh) 2015-05-28 2015-05-28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JP2016054255A JP6235060B2 (ja) 2015-05-28 2016-03-17 軸方向圧力補強リブ円筒殻における開口補強設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9783.6A CN104866673B (zh) 2015-05-28 2015-05-28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6673A true CN104866673A (zh) 2015-08-26
CN104866673B CN104866673B (zh) 2017-07-11

Family

ID=53912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9783.6A Active CN104866673B (zh) 2015-05-28 2015-05-28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35060B2 (zh)
CN (1) CN104866673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3411A (zh) * 2016-12-19 2017-03-1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机身主承力加强框的设计方法
CN107220461A (zh) * 2017-06-26 2017-09-2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变刚度复合材料板壳结构高效优化方法
CN107480381A (zh) * 2017-08-17 2017-12-15 广东工业大学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构建响应面模型的方法及应用其的系统
CN107522261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 一种缠绕成型的玻璃钢海水淡化膜外壳的开口补强技术
CN109110150A (zh) * 2018-08-10 2019-01-01 广州飞安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金属结构补强修理强度和刚度符合性方法和系统
CN109344524A (zh) * 2018-10-18 2019-02-15 燕山大学 一种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方法
CN109408939A (zh) * 2018-10-18 2019-03-01 燕山大学 一种兼顾应力和位移约束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的改进方法
CN109670271A (zh) * 2019-01-15 2019-04-23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敏感点多点增量成形的大型薄壁加筋板的校形方法
CN112417602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薄壁加筋结构的筋条布局、形状与尺寸协同设计方法
CN112763166A (zh) * 2020-12-29 2021-05-0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矩形机身舱体大开口结构侧向刚度确定方法
CN112926147A (zh) * 2021-01-27 2021-06-08 合肥工业大学 含缺陷加筋柱壳的后验优化设计方法
CN114912302A (zh) * 2022-07-18 2022-08-16 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态空间采样算法的加筋板模态密度获取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147B2 (ja) 2018-09-27 2023-10-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
CN109614696B (zh) * 2018-12-10 2023-05-0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的全约束逐层评价及正向开发方法
CN109684781A (zh) * 2019-02-22 2019-04-2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微型动量轮磁性真空密封系统优化方法
CN109740299B (zh) * 2019-03-12 2023-04-18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水下耐压壳体开口加强结构设计方法
CN110020485B (zh) * 2019-04-10 2022-12-13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螺栓连接的吊挂式薄壁柱壳固有特性分析方法
CN111506860A (zh) * 2020-04-16 2020-08-07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同时受内压及外压的接管补强计算方法
CN116187040B (zh) * 2023-01-30 2023-10-20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一种压力容器开孔补强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4531A (zh) * 2014-12-18 2015-04-01 大连理工大学 考虑多源不确定性的加筋板壳结构可靠度优化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4063B2 (ja) * 1998-12-10 2007-11-28 バブコック日立株式会社 自立型スプレ方式吸収塔と湿式排煙脱硫装置
JP2007199961A (ja) * 2006-01-25 2007-08-09 Nec Corp 有限要素法解析モデルの解析方法、解析システム、及び解析プログラム
JP5146580B2 (ja) * 2010-09-09 2013-02-20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鋼管柱構造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56037B2 (en) * 2011-06-20 2014-06-17 The Boeing Company Curved fiber paths for composite laminat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4531A (zh) * 2014-12-18 2015-04-01 大连理工大学 考虑多源不确定性的加筋板壳结构可靠度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小灵: "薄壁加筋结构大开口时的稳定性分析和补强研究", 《万方数据库》 *
王博,郝鹏,李刚,邵祝涛: "基于等效刚度模型和精细模型的加筋柱壳混合优化设计", 《中国力学大会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
王富生,张钧然,霍世慧,岳珠峰: "大开口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稳定性分析", 《应用力学学报》 *
郝鹏: "面向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网格加筋柱壳结构优化研究", 《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2261A (zh) * 2016-06-21 2017-12-29 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 一种缠绕成型的玻璃钢海水淡化膜外壳的开口补强技术
CN106503411A (zh) * 2016-12-19 2017-03-1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机身主承力加强框的设计方法
CN107220461A (zh) * 2017-06-26 2017-09-2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变刚度复合材料板壳结构高效优化方法
CN107220461B (zh) * 2017-06-26 2019-10-1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变刚度复合材料板壳结构高效优化方法
CN107480381A (zh) * 2017-08-17 2017-12-15 广东工业大学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构建响应面模型的方法及应用其的系统
CN107480381B (zh) * 2017-08-17 2018-08-10 广东工业大学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构建响应面模型的方法及应用其的系统
CN109110150A (zh) * 2018-08-10 2019-01-01 广州飞安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金属结构补强修理强度和刚度符合性方法和系统
CN109408939B (zh) * 2018-10-18 2022-11-29 燕山大学 一种兼顾应力和位移约束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的改进方法
CN109344524A (zh) * 2018-10-18 2019-02-15 燕山大学 一种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方法
CN109408939A (zh) * 2018-10-18 2019-03-01 燕山大学 一种兼顾应力和位移约束的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的改进方法
CN109344524B (zh) * 2018-10-18 2022-12-09 燕山大学 一种薄板结构加强筋分布优化方法
CN109670271A (zh) * 2019-01-15 2019-04-23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敏感点多点增量成形的大型薄壁加筋板的校形方法
CN109670271B (zh) * 2019-01-15 2023-03-07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敏感点多点增量成形的大型薄壁加筋板的校形方法
CN112417602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薄壁加筋结构的筋条布局、形状与尺寸协同设计方法
CN112763166A (zh) * 2020-12-29 2021-05-0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矩形机身舱体大开口结构侧向刚度确定方法
CN112926147A (zh) * 2021-01-27 2021-06-08 合肥工业大学 含缺陷加筋柱壳的后验优化设计方法
CN112926147B (zh) * 2021-01-27 2023-11-03 合肥工业大学 含缺陷加筋柱壳的后验优化设计方法
CN114912302A (zh) * 2022-07-18 2022-08-16 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态空间采样算法的加筋板模态密度获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6673B (zh) 2017-07-11
JP6235060B2 (ja) 2017-11-22
JP2016224912A (ja)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6673A (zh) 一种轴压加筋柱壳的开口补强方法
Fu et al. Design of bionic-bamboo thin-walled structures for energy absorption
Xiao et al. Crashworthiness design of horsetail-bionic thin-walled structures under axial dynamic loading
Hao et al. Worst multiple perturbation load approach of stiffened shells with and without cutouts for improved knockdown factors
Almeida Jr et al. Buckling optimization of composite cylinders for axial compression: A design methodology considering a variable-axial fiber layout
EP2983099B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duction factor of axial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a cylindrical shell structure in a rocket
Chittick et al. An asymmetric sub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aero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N104484531A (zh) 考虑多源不确定性的加筋板壳结构可靠度优化方法
CN107220461A (zh) 一种变刚度复合材料板壳结构高效优化方法
CN112016167B (zh) 基于仿真和优化耦合的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1079228B (zh) 一种基于流场预测的气动外形优化方法
Wang et al. Optimum design of hierarchical stiffened shells for low imperfection sensitivity
CN108491576B (zh) 一种复合材料机翼开口补强的优化设计方法
Keshtegar et al. An adap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nd Gaussian global-best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for optimization of aircraft stiffened panels
CN107766683B (zh) 一种厢式车车厢底部波纹横梁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
Carrera et al. Analysis 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with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al stiffeners
Hao et al. Optimization of curvilinearly stiffened panels with single cutout concerning the collapse load
Wang et al. Generatrix shape optimization of stiffened shells for low imperfection sensitivity
Hilger et al. Nonlinear aeroelastic simulation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pazy wing aeroelastic benchmark
Yang et al. Study on the crashworthiness of star-shaped multicellular tubes
Zhou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d optimization of bionic sandwich cores under out-of-plane compression
Xing et al. Crashworthiness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bamboo-inspired tube with gradient multi-cells
Xie et al. Crashworthiness analysis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lattice structure under dynamic compression
CN111737908B (zh) 一种基于动载荷静力等效的蒙皮桁条结构快速动态优化设计方法
CN109299499B (zh) 考虑修正因子的多步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ao Peng

Inventor after: Huang Cheng

Inventor after: Wang Bo

Inventor after: Tian Kuo

Inventor after: Li Gang

Inventor after: Du Kaifan

Inventor after: Niu Fei

Inventor after: Mo Yihua

Inventor after: Zhou Chunxiao

Inventor before: Hao P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Bo

Inventor before: Tian Kuo

Inventor before: Li Gang

Inventor before: Du Kaifan

Inventor before: Niu Fei

Inventor before: Mo Yihua

Inventor before: Zhou Chunxia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