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9975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49975B CN104849975B CN201510082142.1A CN201510082142A CN104849975B CN 104849975 B CN104849975 B CN 104849975B CN 201510082142 A CN201510082142 A CN 201510082142A CN 104849975 B CN104849975 B CN 1048499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cking component
- cover body
- main body
- processing system
- image proc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00—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rectilinearly
- E05C1/08—Fastening devices with bolts moving rectilinearly with latching a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4—Manual supply devi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38—Plastic latch par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801—Multiple
- Y10T292/0834—Slid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801—Multiple
- Y10T292/0834—Sliding
- Y10T292/0836—Operating means
- Y10T292/0846—Rigi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96—Sliding
- Y10T292/0961—Multiple head
- Y10T292/0962—Operating means
- Y10T292/0967—Lev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罩体,其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且能够开闭;锁止机构,其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罩体被打开。锁止机构具有第一锁止部件、第二锁止部件、以及杆部件。第一锁止部件及第二锁止部件能够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移动,即,与装置主体卡合从而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罩体被打开的锁止位置、和与装置主体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容许打开罩体的解锁位置。杆部件使第一锁止部件及第二锁止部件在锁止位置以及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锁止部件及第二锁止部件形成为:第一锁止部件与锁止位置的装置主体卡合的卡合量大于第二锁止部件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量。第一锁止部件设置有能够在解锁位置随着向打开所述罩体的方向的转动而转动的卡合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可装拆的成像单元。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罩体,且该罩体能够开闭。
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罩体,且该罩体能够开闭。虽然罩体在通常使用时用于封闭装置主体的内部,但是当处理在装置主体内部发生的卡纸问题时会打开。这种罩体一般设置为:在一端侧形成支轴,另一端侧以该支轴为轴而开闭。另外,罩体上一般设置有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在关闭位置与装置主体卡合,从而锁止罩体,使罩体无法转动。
锁止机构大多设置为:在左右两侧将罩体的开闭侧端部与装置主体锁到一起。例如,在罩体的下端侧形成支轴而开闭上端侧的结构中,当打开罩体时左右锁止机构同时解锁时,使用者可以轻松打开罩体。但是,若罩体或装置主体的部件的尺寸存在偏差,则有时罩体会处于半开状态,即,在左右锁止机构中,罩体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量产生偏差,一个锁止机构解锁,而另一个锁止机构不解锁。
与此相对,还存在一种具有如下的锁止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锁止机构具有开闭操纵杆、与开闭操纵杆一体转动的轴体以及在轴体的左右两端设置的锁止部件。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关闭位置对开闭操纵杆向使两锁止部件与装置主体卡合的方向施力,从而使罩体保持关闭状态。当打开罩体时,通过开闭操纵杆使轴体转动,从而同时解除两锁止部件与装置主体的卡合。
在这种使锁止部件转动的类型的锁止机构中,存在使用者使轴体转动的量等于或超过罩体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量的倾向,因而能够同时对左右锁止机构解锁。
另外,还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轴体的中央也设有锁止部件,从而防止发生罩体半闭。
但是,在上述锁止机构中,为使开闭操纵杆转动,需要放置使用者的手指的空间,从而无法应对近年来追求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节省空间的倾向。另一方面,作为能够节省空间的锁止机构,还存在一种通过使开闭操纵杆在上下方向滑动来解除锁止部件与装置主体的卡合的滑动型锁止机构。但是,在该滑动型锁止机构中,左右锁止机构存在以下问题,即,因罩体与装置主体的卡合量出现偏差而导致发生罩体半开状态,或在打开罩体时,使用者会感觉到不舒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滑动型锁止机构,同时具有不会处于半开状态的能够开闭的罩体。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罩体,其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且能够开闭;锁止机构,其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罩体被打开。所述锁止机构具有第一锁止部件、第二锁止部件、以及杆部件。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能够在锁止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锁止位置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卡合从而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罩体被打开的位置,所述解锁位置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容许打开所述罩体的位置。所述杆部件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和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形成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量大于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量。所述第一锁止部件设置有卡合片,所述卡合片能够在所述解锁位置随着向打开所述罩体的方向的转动而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处于打开后表面罩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处于关闭后表面罩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处于打开后表面罩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处于关闭后表面罩状态时的横剖面图。
图6中(A)及(B)为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处于关闭后表面罩状态时、后表面罩与装置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横向剖视图,(A)表示左侧端部,(B)表示右侧端部。
图7中(A)及(B)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后表面罩的锁止机构的图,(A)为立体图,(B)为卡合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8中(A)及(B)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处于锁止位置的锁止机构的图,(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图9中(A)及(B)为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处于解锁位置的锁止机构的图,(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图10中(A)为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当主体部转动时的锁止机构的俯视图,图10中(B)为说明卡合片的转动的俯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第一锁止部件的卡合片的转动状态图。
图12为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第一锁止部件的突起部的其他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为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箭头Fr表示的方向为打印机的正面侧(前侧),左右朝向以从正面观看打印机时的方向为基准。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具有箱形的装置主体(装置主体)2,装置主体2的上端部设置有图像读取装置3。装置主体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收装纸张(未图示)的供纸盒4,装置主体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出纸盘5。
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在出纸盘5的下方配置有调色剂盒6。调色剂盒6的后方配置有由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的曝光器7。曝光器7的下方形成有图像形成部8。图像形成部8设置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9,该感光鼓9能够旋转,在感光鼓9的周围沿感光鼓9的旋转方向(参见图1中的箭头X)配置有带电器(充电器)10、显影器11、转印辊12以及清洁装置13。
装置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从供纸盒4向出纸盘5传送纸张的传送路径15。传送路径15中从上游侧依次设置有供纸部16、由感光鼓9与转印辊12构成的转印部17、定影装置18以及出纸部19。另外,在转印部17及定影装置18的下方设置有双面印刷用的反转路径20。
装置主体2的后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后表面罩30,该后表面罩30能够以设置在下端部的支轴31为中心而开闭。在装置主体2的后侧的表面与后表面罩30的前侧的表面之间,形成有从定影装置18向出纸部19传送纸张的传送路径15,通过打开后表面罩30,可以处理传送路径15中发生的卡纸等故障。
然后,说明具有该结构的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动作。
打印机1接入电源后,初始化各种参数,执行定影装置18的温度设定等的初始设定。并且,从与打印机1连接的计算机等输入图像数据,做出开始印刷的指示后,执行如下所示的图像形成动作。
首先,通过带电器10使感光鼓9的表面带电后,利用来自曝光器7的激光(参见图1中的双点划线P)对感光鼓9进行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曝光,从而在感光鼓9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利用从调色剂盒6供应到显影器11的调色剂(显影剂)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配合上述图像形成动作与时机,将由供纸部16从供纸盒4取出的纸张传送至转印部17,在转印部17中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移到纸张上。转移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通过传送路径15被传送到下游侧,然后进入定影装置18,在该定影装置18中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纸张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从出纸部19排出至出纸盘5。由清洁装置13回收残留在感光鼓9上的调色剂。
然后,参照图2~图6说明后表面罩30。图2为从背面侧观看处于打开状态的后表面罩时的立体图,图3为从背面侧观看处于关闭状态的后表面罩时的立体图,图4为处于打开状态的后表面罩的主视图,图5为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后表面罩的沿图4中A-A部分剖切而成的剖面图,图6中(A)及(B)为表示处于关闭状态的后表面罩与装置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6中(A)为后表面罩的左端部的俯视图,图6中(B)为后表面罩的右端部的俯视图。
如前所述,后表面罩30安装于装置主体2的后表面上,其能够以在下端部设置的支轴31为中心而在打开位置(参见图2)与关闭位置(参见图3)之间开闭。如图2所示,传送路径15的一个侧面形成于装置主体2的后表面上,该侧面由多个加强筋列22构成,多个加强筋列22在左右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加强筋列22的左右两端的下方形成有与后表面罩30卡合的第一卡合部24和第二卡合部25。第一卡合部24及第二卡合部25为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方形开口部。
如图2等所示,后表面罩30具有遮挡传送路径15的主体部(罩体)32、以及阻止主体部32在遮挡传送路径15的状态下被打开的锁止机构33。
如图2及图4等所示,主体部32为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板状部件。传送路径15的另一侧面形成于主体部32的前侧的表面上,该侧面由多个加强筋列34构成,多个加强筋列3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且自下至上倾斜的向后方延伸。主体部32的加强筋列34形成为,与在装置主体2的后表面上形成的加强筋列22对应,纸张在两加强筋列34、22之间向上方传送。
如图5所示,主体部32的上端面的左侧的部分上与右侧的部分上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与后表面罩30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布的左中空部35与右中空部36。左中空部35的左端面及右中空部36的右端面开口。由图6中(A)及图6中(B)可知,当主体部32转动到关闭位置时,左中空部35的开口及右中空部36的开口分别与装置主体2上形成的第一卡合部24及第二卡合部25对应。另外,主体部32的上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中空部37,该中央中空部37从左右中空部35、36之间向与左中空部35及右中空部3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下方延伸。如图5等所示,左中空部35、右中空部36及中央中空部37中收装有锁止机构33。如图6中(A)所示,在主体部32上,在左中空部35的左端部附近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限制加强筋38(限制部)。限制加强筋38为板状,具有俯视时沿左中空部3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38a以及从平坦面38a的右端向右下方倾斜的倾斜面38b。
如图4等所示,主体部32的下端面的左右端部上分别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支承片39。左右支承片39上设置有分别向左方及向右突出的支轴31。这些支轴31轴支于在装置主体2设置的轴承部(未图示)上,主体部32能够以支轴31为中心而在关闭传送路径15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传送路径15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然后,参照图7中(A)、图7中(B)、图8中(A)、图8中(B)、图9中(A)及图9中(B)等来说明锁止机构33。图7中(A)为从前表面侧观看锁止机构时的立体图,图7中(B)为表示锁止机构的第一锁止部件的卡合片的放大立体图,图8中(A)及图8中(B)为表示处于关闭状态的锁止机构的图,图8中(A)为俯视图,图8中(B)为主视图,图9中(A)及图9中(B)为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锁止机构的图,图9中(A)为俯视图,图9中(B)为主视图。
锁止机构33沿主体部32的上端面配置,该锁止机构33具有: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其能够在锁止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该锁止位置为,其与装置主体2卡合而限制主体部32由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的位置,该解锁位置为,其与装置主体2的卡合被解除而容许主体部32向打开位置转动的位置;杆部件43,其在与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的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在锁止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第一锁止部件41、第二锁止部件42及杆部件43由例如聚缩醛树脂(POM)、聚酰胺树脂(PA)等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形成。
第一锁止部件41的剖面形状为方形,为左右方向上长度较长的中空框状部件。第一锁止部件41在右端面与下表面之间的角上形成有向左下方倾斜的右倾斜面45。另外,第一锁止部件41的左端面上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突起部46(卡合部)。突起部46呈剖面形状为方形的中空框状,左端面与前表面之间的角上形成有向左后方倾斜的左倾斜面47(第一倾斜面)。
第一锁止部件41在比突起部46稍稍靠右的位置形成有从前表面朝向后表面且平面形状呈U字状切口的凹部48。凹部48的底部48a(薄壁部)与第一锁止部件41的后侧的表面之间形成为薄壁状,比凹部48更靠左侧的部分49(卡合片)能够以凹部48的底部48a为中心而相对于比凹部48更靠右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如图7(B)所示,凹部48的左侧形成有壁部50,壁部50的左侧形成有前面开口的中空部51。
第一锁止部件41被支承为,能够在形成于主体部32的上端面上的左中空部35内向左右方向滑动。具体而言,第一锁止部件41在锁止位置(参见图6中(A)、图8)与解锁位置(参见图9)之间滑动,该锁止位置为,突起部46从左中空部35的开口向左突出从而与装置主体2的第一卡合部24较深卡合的位置,该解锁位置为,突起部46从左中空部35的开口向左稍稍突出从而与装置主体2的第一卡合部24较浅卡合的位置。详细而言,设定为:突起部46在图8所示的锁止位置与第一卡合部24的卡合量L1比突起部46在如图9所示的解锁位置与第一卡合部24的卡合量L2长。而且,卡合量L2设定为:当在解锁位置使主体部32向打开方向转动时,卡合片49以凹部48的底部48a为中心转动,与第一卡合部24分离,从而能够解除第一锁止部件41与第一卡合部24的卡合。
第一锁止部件41在左中空部35内被施力部件(未图示)向解锁位置的方向(右方向)施力。
第二锁止部件42为剖面形状呈方形且左右方向长度较长的中空框状部件。在第二锁止部件42上,左端面与下表面之间的角上形成有向右下方倾斜的左倾斜面51。另外,第二锁止部件42的右端面上形成有向右方向突出的突起部52(卡合部)。突起部52为剖面形状呈方形的中空框状部件,其右端面与前表面之间的角上形成有向右后方倾斜的右倾斜面53(第一倾斜面)。
第二锁止部件42被支承为,能够在主体部32的上端面上形成的右中空部36内向左右方向滑动。具体而言,第二锁止部件42在锁止位置(参见图6中(B)、图8)与解锁位置(参见图9)之间滑动,该锁止位置为,突起部52与装置主体2的第二卡合部25卡合的位置,该解锁位置为,突起部52与装置主体2的第二卡合部25分离的位置。即,第二锁止部件42设定为,当第二锁止部件42位于锁止位置时,突起部52在如图8所示的锁止位置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量L3比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在锁止位置与第一卡合部24的卡合量L1短,当第二锁止部件42位于解锁位置时,突起部52与第二卡合部25分离。而且,卡合量L1与卡合量L3之间的差值设定为比装置主体2及后表面罩30的各部分尺寸的平均偏差量大。卡合量L1与卡合量L3之间的差值为例如0.5mm。
第二锁止部件42在右中空部36内被施力部件(未图示)向解锁位置的方向(左方向)施力。
杆部件43为前后方向上扁平且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状部件。杆部件43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向下方凸出的弯曲状凹部55。另外,杆部件43的上端面与左右侧面之间的角上分别形成有从上端面向左下方倾斜的左倾斜面56、从上端面向右下方倾斜的右倾斜面57。左右倾斜面56、57分别与第一锁止部件41的右倾斜面45及第二锁止部件42的左倾斜面51对应。
杆部件43被支承为,能够在主体部32的上端面上形成的中央中空部37内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杆部件43的凹部55的开口部与主体部32的后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在杆部件43向上方滑动时,如图8所示,左右倾斜面56、57的下部分别与第一锁止部件41的右倾斜面45及第二锁止部件42的左倾斜面51的上部卡合,从而使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滑动到锁止位置。
另一方面,在杆部件43向下方滑动时,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分别被向右方及左方施力,所以如图9所示,第一锁止部件41的右倾斜面45及第二锁止部件42的左倾斜面51分别沿左倾斜面56及右倾斜面56上行,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滑动至解锁位置。
杆部件43被施力部件(未图示)向上方施力。杆部件43的施力部件的施力设定为,大于对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分别向解锁位置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施力。也就是说,杆部件43在自然状态下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分别滑动到锁止位置。
参照图8(A)~图11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后表面罩30的开闭动作。图10为表示处于打开后表面罩位置的锁止机构的俯视图,图11为表示卡合片的转动状态的图。在后表面罩的关闭位置,主体部32以支轴31为中心转动至大致呈垂直状态,被锁止机构33锁止在关闭位置,从而无法转动。即,如图8中(A)及图8中(B)所示,由杆部件43使锁止机构33的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分别滑动至锁止位置,从而阻止处于关闭位置的主体部32被打开。另外,如图11所示,第一锁止部件41的壁部50的前端部与主体部32的限制加强筋38的平坦面38a相向,从而限制卡合片49以底部48a为中心向前后方向的转动。
在下压杆部件43的凹部55时,如图9所示,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分别被施力部件施力,从而滑动到解锁位置。即,在第2锁止部件42的突起部52完全与第二卡合部25分离,锁止部件42与第二卡合部25的卡合被解除。另一方面,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的前端部分保持与第一卡合部24较浅卡合的状态。另外,如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第一锁止部件41的壁部50的前端部与主体部32的限制加强筋38的倾斜面38b相向,中空部51与限制加强筋38的平坦面38a相向。由此,卡合片49能够以底部48a为中心转动。
然后,在保持压下杆部件43的凹部55的状态下,以支轴31为中心向打开方向转动主体部32。这样,第二锁止部件42的突起部52与第二卡合部25不会相互干扰,主体部32变为能够转动状态。另一方面,虽然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会干扰第一卡合部24,但是通过向主体部32追加向打开方向的力,如图10所示,包含突起部46的卡合片49以凹部48的底部48a为中心转动,并且伴随主体部32的转动最终与第一卡合部24分离。由此,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均完全与装置主体2的第一卡合部24及第二卡合部25分离,从而使主体部32能够以支轴31为中心转动到打开位置。
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与装置主体2分离后,若解除对杆部件43的按压,则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滑动至锁止位置。另外,卡合片49在完全与第二卡合部24分离之后,利用弹力恢复到当初的状态。
在关闭后表面罩30时,以支轴31为中心,使主体部32转动至关闭位置。因为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滑动至锁止位置,所以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的左倾斜面立即与第一卡合部24的后方的装置主体壁面2a抵接,同时第二锁止部件42的突起部52的右倾斜面53与第二卡合部25的后方的装置主体壁面2b抵接。
若进一步使主体部32转动,则装置主体壁面2b沿着突起部52的右倾斜面53由前端向后端移动,在移动的同时与第二锁止部件42抵接,从而逐渐向左方按压第二锁止部件42。由此,杆部件43克服施力而向下方滑动。
另一方面,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与第一卡合部24的后方的装置主体壁面2a抵接,由于由第二锁止部件42使杆部件43向下方滑动,因而伴随着杆部件43向下方的滑动,第一锁止部件41被向右方施力,从而使卡合片49以凹部48的底部48a为中心转动。
并且,在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及第二锁止部件42的突起部52分别与第一卡合部24及第二卡合部25卡合时,杆部件43在施力部件的作用下向上方滑动,从而使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卡止在锁止位置。由此,第一锁止部件41及第二锁止部件42将主体部32锁止于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使杆部件43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使后表面罩30锁止在装置主体2上或解锁,采用这种类型的锁止机构33可以完全打开后表面罩30而不会出现半开状态(一侧解锁,另一侧未解锁状态)。即,因为将处于锁止位置的第二锁止部件42的突起部52与第二卡合部25的卡合量L3设定为比处于锁止位置的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与第一卡合部24的卡合量L1短,所以通过下压杆部件43,必定首先解除第二锁止部件42的卡合。在该状态下,虽然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片49与第一卡合部24较浅地卡合,但是此后在使主体部32向打开方向转动时,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片49转动,从而解除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
另外,如图10中(B)所示,卡合量L1与卡合量L3之间的差值(处于解锁位置的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量L2)为,在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片49以凹部48的底部48a为中心转动时的卡合片49的前端的旋转轨迹中,卡合片49的前端在第一锁止部件41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移量X,该值设定为大于后表面罩30及装置主体2的各部分的尺寸的平均偏差量。这样,因为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片49的位移大于或等于上述偏差量,所以即使尺寸上存在偏差,也能够在不使其变为半开状态下打开后表面罩30。另外,第一锁止部件41、第二锁止部件42及杆部件43为形状简单且容易成形的部件。而且,不需专门用于安装的部件而支承在后表面罩30上,因而可以减少部件材料及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第一锁止部件41与第二锁止部件42收装于在后表面罩30的主体部32上形成的左右中空部35、36中,杆部件43收装于中央中空部37,从而可以节省锁止机构33的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一锁止部件41的卡合片49能够转动,因而第一锁止部件41上形成有从前面向后面切口成U字状的凹部48,但也可以将凹部48形成为从后面向前面切口成U字状。然而,考虑到卡合片49对反复转动的耐性,优选从前面向后面切口。另外,考虑到强度方面,也可以增强凹部48的底部48a。或者也可以使卡合片49与第一锁止部件41分体形成,然后利用板簧等可转动地连接卡合片49与第一锁止部件41。
然后,参照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后表面罩30的锁止机构33中的第一锁止部件41的其他例。图12为表示第一锁止部件的突起部的俯视图。
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上形成有第二倾斜面60,该第二倾斜面60在左倾斜面47与后面之间的角上向右后方倾斜。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使主体部32转动时,第二倾斜面60沿着第一卡合部24的后侧的装置主体后表面2a,所以第一锁止部件41的突起部46能够顺利通过装置主体后表面2a。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发明的结构适用于打印机1的情况,但在其他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一体机等的打印机1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罩体,其安装在装置主体上,且能够以支轴为中心开闭;
锁止机构,其用于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罩体被打开,
所述锁止机构具有:
第一锁止部件及第二锁止部件,其能够在锁止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锁止位置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卡合从而限制处于关闭状态的所述罩体被打开的位置,所述解锁位置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与所述装置主体之间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容许打开所述罩体的位置;
杆部件,其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形成为: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量大于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量,所述第一锁止部件设置有卡合片,所述卡合片能够在所述解锁位置随着所述罩体的向打开所述罩体的方向的转动而转动,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支承在所述罩体上,且能够在与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所述支轴的轴向上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构成为:当位于解锁位置时,与所述装置主体卡合的差分卡合量比位于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量要小,所述差分卡合量大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罩体及所述锁止机构的尺寸偏差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具有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装置主体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上形成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位于在与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端面和在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上的关闭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侧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上形成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位于在与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端面和在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上的打开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片通过薄壁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一端连接,该一端是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在与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所述卡合片、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薄壁部是用具有可挠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壁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锁止部件的在与所述罩体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且位于第一锁止部件的在所述罩体的打开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上形成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在所述锁止位置限制所述卡合片转动,并在所述解锁位置容许所述卡合片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部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及所述第二锁止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沿所述罩体滑动,通过所述杆部件的滑动从而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部件、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及所述杆部件支承于在所述罩体上设置的中空部,
由所述杆部件在上下方向的滑动,使所述第一锁止部件和所述第二锁止部件在所述锁止位置及所述解锁位置之间沿左右方向各自向相反方向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27444A JP6043740B2 (ja) | 2014-02-17 | 2014-02-1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27444 | 2014-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49975A CN104849975A (zh) | 2015-08-19 |
CN104849975B true CN104849975B (zh) | 2018-01-09 |
Family
ID=5246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82142.1A Active CN104849975B (zh) | 2014-02-17 | 2015-02-15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16996B2 (zh) |
EP (1) | EP2908181B1 (zh) |
JP (1) | JP6043740B2 (zh) |
CN (1) | CN1048499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82347B2 (ja) * | 2015-03-25 | 2019-03-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支持部材、装置本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2640B2 (ja) * | 2015-09-30 | 2018-05-3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開閉カバー付き装置 |
JP6658096B2 (ja) * | 2016-02-29 | 2020-03-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19512B2 (ja) * | 2016-03-30 | 2019-05-2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オプション装置 |
EP3510219B1 (en) | 2016-09-12 | 2022-10-2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leasable latch |
JP7552024B2 (ja) * | 2020-02-10 | 2024-09-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220065007A1 (en) * | 2020-08-26 | 2022-03-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Door latch assembly |
JP2023075808A (ja) * | 2021-11-19 | 2023-05-31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ラッチ機構、ラッ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486460A (en) * | 1946-05-22 | 1949-11-01 | Frederick A Bonenberger | Multiple door lock |
US3596952A (en) * | 1970-05-15 | 1971-08-03 | Shur Lok Corp | Latch assembly |
US4436201A (en) * | 1981-11-11 | 1984-03-13 |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 Disc cartridge having a detachable lid |
US4470276A (en) * | 1982-08-09 | 1984-09-11 | Bayless James D | Lock for double doors |
US4862641A (en) * | 1987-08-07 | 1989-09-05 | J. I. Case Company | Door latch and stop mechanism |
JP3427291B2 (ja) * | 1996-11-19 | 2003-07-14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120069A (en) * | 1998-07-09 | 2000-09-19 | Prestolock International, Ltd. | Door safety disconnect |
JP2000098681A (ja) | 1998-09-18 | 2000-04-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46172B2 (ja) * | 2000-09-29 | 2006-11-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バー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940318B2 (ja) * | 2002-06-03 | 2007-07-04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
JP4191504B2 (ja) | 2003-02-13 | 2008-12-03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16864B2 (ja) * | 2005-12-21 | 2011-07-06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
JP4687582B2 (ja) * | 2006-06-23 | 2011-05-25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開閉カバーのロック機構 |
US7917057B2 (en) * | 2007-04-13 | 2011-03-29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ont cover having a release member disposed to avoid incorrect operation |
WO2010038716A1 (ja) * | 2008-10-01 | 2010-04-08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
JP5350005B2 (ja) | 2009-02-24 | 2013-11-27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開閉カバーロック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429451B2 (ja) | 2009-03-26 | 2014-0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蓋体の開閉装置、電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182000B2 (en) * | 2009-07-22 | 2012-05-22 | Automotive Components Holdings, Llc | Integrated dual pawl latching mechanism |
CN104204964B (zh) * | 2012-03-21 | 2019-04-05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2-17 JP JP2014027444A patent/JP604374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2-13 US US14/622,044 patent/US10016996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2-15 CN CN201510082142.1A patent/CN10484997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2-16 EP EP15155207.2A patent/EP2908181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49975A (zh) | 2015-08-19 |
JP6043740B2 (ja) | 2016-12-14 |
EP2908181B1 (en) | 2019-09-25 |
JP2015152807A (ja) | 2015-08-24 |
EP2908181A1 (en) | 2015-08-19 |
US10016996B2 (en) | 2018-07-10 |
US20150231906A1 (en) | 2015-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4997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22631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调色剂容器 | |
CN10256637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11921457B2 (en) | Drum unit | |
US10859942B2 (en) | Developer cartridge | |
DE102015104740A1 (de) | Kartusche | |
US760999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locking member locking an image forming unit attached thereto | |
US924442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9683454A (zh) |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22631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器 | |
CN209356850U (zh) | 手动送纸托盘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WO2015158274A1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105988330B (zh) | 调色剂容器和安装有该调色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437794B (zh) | 罩体开闭装置及具有该罩体开闭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EP2784594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820045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9725509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161549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24281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sertion container | |
JP200113403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13409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S60200278A (ja) | クリ−ニ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