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8433B -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48433B CN104848433B CN201510015566.6A CN201510015566A CN104848433B CN 104848433 B CN104848433 B CN 104848433B CN 201510015566 A CN201510015566 A CN 201510015566A CN 104848433 B CN104848433 B CN 1048484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power
- outdoor unit
- power drives
- eng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08—Compress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4—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56—Casing or covers of 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fan guar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外单元。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室外单元中,由通过机械室(101)的底板(128)的中心并沿机械室(101)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水平直线将底板(128)分割为两个区域(Q、R),包括发动机(111)和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位于一方的区域(Q),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位于另一方的区域(R)。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同时设置有由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电力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燃气热泵在部分负荷时,燃气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作为空调机的运转效率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同时设置有排除容积比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小的电源驱动压缩机、在部分负荷时主要使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转、在高负荷时主要使燃气发动机运转的所谓电源驱动压缩机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混合型室外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混合型室外单元中,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与电源驱动压缩机相比排除容积大,另外,电动热泵没有排气消声器、冷却水泵等,还需设置燃气热泵固有的要素部件。
因此,在构成专利文献1的混合型室外单元的情况下,希望以燃气热泵的室外单元为基础,将电源驱动压缩机追加配置于该室外单元的内部。
另外,现有的燃气热泵为主体壳体内部被分隔板分割为上下两层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1层部分为机械室,搭载有燃气发动机、由燃气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气体分离冷冻机油的油分离器、燃气发动机的排气消声器、使燃气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泵、控制基板等多个部件。
此外,在换热器室的上面设置有包括风扇和空气排出口的送风机,通过风扇旋转,换热器室内成为负压,从空气换热器的外周部获取空气。而且,在空气换热器中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通过换热器室内而从空气排出口向壳体上方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569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87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包括发动机和由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发动机压缩机单元设置于机械室的底板的大致中央,室外单元的重心位于底板的大致中央。
因此,具有如下问题:若在机械室追加设置电源驱动压缩机,则发动机压缩机单元与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间隔窄,排热从发动机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导致电源驱动压缩机高温化,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马达效率降低,存在产生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效率降低的隐患。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在机械室同时设置有由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马达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室外单元中,能够减少从发动机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能够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所引起的马达效率的降低,并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效率降低。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在壳体主体具备:机械室,其配置有由电力以外的驱动源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电力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以及换热器室,其收纳有室外换热器及室外送风机,由包含下述直线的大致垂直方向的平面将所述机械室分割为两个区域,所述直线通过在所述机械室的底部设置的底板的中心并沿所述机械室的进深方向延伸,包括所述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和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非电源压缩机单元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一方,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另一方。
本公开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能够减少从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并能够通过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来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电力驱动源的高温化所引起的性能降低,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性能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横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吊起作业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吊起作业的侧视图。
图6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单元的横剖视图。
图8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9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单元的横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室外单元;101...机械室;102...换热器室;103...分隔板;105a、105b...通风口;111...发动机;112...发动机驱动压缩机(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电源驱动压缩机;114...储存器;115...油分离器;116...四通阀;117...室外单元减压装置;118...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9...发动机排热换热器用制冷剂流量调整阀;120...室外送风机;128...底板;129...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30...室外换热器;200...室内单元;201...室内换热器;202...室内送风机;203...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10...室内单元;211...室内换热器;212...室内送风机;213...室内单元减压装置;Q...一方的区域;R...另一方的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在壳体主体具备:机械室,其配置有由电力以外的驱动源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电力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以及换热器室,其收纳有室外换热器及室外送风机;由包含下述直线的大致垂直方向的平面将所述机械室分割为两个区域,所述直线通过在所述机械室的底部设置的底板的中心并沿所述机械室的进深方向延伸,包括所述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和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非电源压缩机单元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一方,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另一方。
由此,能够减少从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能够通过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来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电力驱动源的高温化所引起的性能降低,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性能降低。
本公开的第二技术方案中,可以由分隔板将所述壳体主体分割为上下两层,在下层部分具备所述机械室,在上层部分具备所述换热器室。
由此,即使在机械室追加配置由电力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也能够通过将非电源压缩机单元与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间隔确保得宽来减少从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能够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电力驱动源的效率的降低,抑制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效率降低。
另外,即使在机械室追加配置由电力驱动源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重物也不会偏向配置于一方的区域,因此室外单元的宽度方向的重量平衡不会产生偏颇,能够在室外单元的搬运、安装时,使通过起重机吊起时施加于绳索的负荷均衡,能够提高作业安全性。
本公开的第三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水平方向距离J1比非电源压缩机单元的大致中心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水平方向距离J2短。
由此,成为在电力以外的驱动源与电源驱动压缩机之间配置非电源驱动压缩机,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发挥在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排热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动时的绝热构件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能够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电力驱动源的高温化所引起的效率降低。
本公开的第四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在分隔板至少设置一个供室外单元内部的空气在换热器室与机械室中移动的通气口。
由此,确保供室外单元内部的空气在换热器室与机械室中移动的通气口。因此,在本公开中,除了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确保用于将机械室(1层)的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排热经由换热器室向主体壳体外排出的通风路径。
本公开的第五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在非电源驱动压缩机不运行的情况下,增大所述通气口的通风阻力。
由此,在仅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行、非电源驱动压缩机不运行而没有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排热的情况下,从机械室(1层)向换热器室(2层)移动的空气量减少。因此,在本公开中,除了第一~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在仅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行的情况下,增加通过换热器的风量,能够提高空调机的运转效率。
本公开的第六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将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设置于换热器室。
由于将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设置在作为不同于机械室(1层)的室的换热器室(2层),所以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排热不会流入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的内部的冷冻机油,防止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的内部的冷冻机油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粘度降低。因此,在本公开中,除了第一~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的内部的冷冻机油的粘度降低,提高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运转可靠性。
本公开的第七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比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大。
通过使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比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大,从而例如在低负荷时仅使排除容积小的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行,在中~高负荷时使两者以最高效的负荷分担分配来运行。通过在低负荷时不产生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热,仅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行,从而能够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电力驱动源的效率的降低,抑制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效率降低,提高作为室外单元整体的运转效率。
因此,在本公开中,除了第一~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作为室外单元整体的运转效率。
本公开的第八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中,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比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粗。
由此,通过使排除容积大、制冷剂流量多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形成得粗,从而能够抑制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压力损失的增大,抑制由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负荷增大引起的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排热的增大,减少从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能够防止由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电力驱动源效率的降低,提高作为室外单元整体的运转效率。因此,除了第一~第七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作为室外单元整体的运转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并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在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图1的空调机是一台室外单元连接有两台室内单元的所谓成对结构。此外,对于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结构。例如,能够并联连接两台以上的室外单元,也能够并联连接三台以上的室内单元。
100是室外单元,室外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210通过供制冷剂流通的液体管50、气体管55而连结。在室外单元100中,111例如是以气体为驱动源的作为电力以外的驱动源的发动机,112是从发动机111得到驱动力来压缩制冷剂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是内置有由电力驱动的马达并通过工业电源等电力来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在制冷循环系统内并联连接。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排除容积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除容积大。另外,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润滑油为相同的冷冻机油。
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粗。通过这样做,抑制制冷剂流量多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并且冷冻机油从制冷循环系统向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返回量变得比冷冻机油向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返回量多。
114是储存器,其与从后述四通阀116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的汇合点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向两个压缩机供给气体制冷剂。
115是油分离器,其设置于从后述四通阀116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出配管的汇合点的制冷剂配管,将两个压缩机的排出气体所含有的冷冻机油集中并进行分离。由油分离器1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通过回油管115a而返回至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通过回油管115c而返回至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各自独立地返回。另外,回油管115a、115c分别与回油管开闭阀115b、115d连接。
此外,油分离器115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于每个压缩机。在分别独立地设置的情况下,在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设置一台油分离器115,并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出配管设置一台油分离器115。
116是在制冷与制热中对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切换的四通阀,117是使制冷剂膨胀的室外单元减压装置。另外,118是进行发动机111的冷却所使用过的高温的冷却水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发动机排热换热器,在制热时使用。在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铺设有冷却水配管(未图示)。
119是对流入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的发动机排热换热器用制冷剂流量调整阀。120是向室外换热器130供给室外单元100周围的空气的室外送风机。
在室内单元200中,201是室内换热器,202是向室内换热器201供给室内单元200周围的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203是使制冷剂膨胀的室内单元减压装置。
同样,在室内单元210中,211是室内换热器,212是向室内换热器211供给室内单元210周围的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213是使制冷剂膨胀的室内单元减压装置。
图2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前面平行的垂直平面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纵剖视图,图3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底面平行的水平平面(图中为X-X)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横剖视图。如图2所示,室外单元100的壳体主体100A被分隔板103分割为上下两层,101是机械室,102是换热器室。
在机械室101设置有发动机111、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还设置有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虽未在图2中示出,但是除了上述部件外,还搭载有储存器114、油分离器115、四通阀116、室外单元减压装置117、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发动机排热换热器用制冷剂流量调整阀119、发动机111的排气消声器、使发动机111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泵、控制基板、制冷剂配管等多个部件。而且,这些部件的配置直接挪用了现有的燃气热泵的部件的配置。
在换热器室102中,室外换热器130构成为形成换热器室102的外壁。室外送风机120以横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于室外单元100的壳体主体100A的顶面。
如图2、图3所示,在机械室101的底部配置有底板128,在底板128配置有包括发动机111和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以及电源驱动压缩机113。
在底板128,设置有由通过底板128的中心L并沿机械室101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水平直线划分出的两个区域Q、R,包括发动机111和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A)位于一方的区域Q,内置有驱动马达的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B)位于另一方的区域R。
另外,如图3所示,配置为使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大致中心位置(图中为点C)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位置(图中为点B)的水平方向距离J1比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位置(图中为点A)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位置(图中为点B)的水平方向距离J2短。点A、点B、点C是相当于各设备的重心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底板128的中心L的位置与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A的位置的宽度方向水平距离设为L1,将底板128的中心L的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的位置的宽度方向水平距离设为L2,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设为M1,将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设为M2时,设定为M1×L1与M2×L2大致相等。
另外,在如图3所示那样将底板128的进深方向中心L3的位置与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A位置的进深方向水平距离设为K1,将底板128的中心L3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位置的进深方向水平距离设为K2,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设为M1,将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设为M2时,设定为M1×K1与M2×K2大致相等。
接下来,对室外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2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时,将四通阀116设定为使制冷剂沿实线流动(参照图1)。由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汇合后,流入油分离器115。在油分离器115中分离出了冷冻机油的纯度高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6,进入室外换热器130。气体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130中,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后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而通过室外单元减压装置117,通过液体管50而供给至室内单元200、210。
此外,在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驱动了的情况下,打开回油管开闭阀115b,从而使由油分离器1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回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同样地,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驱动了的情况下,打开回油管开闭阀115d,从而使由油分离器1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回到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在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未驱动的情况下,回油管开闭阀115b关闭,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未驱动的情况下,回油管开闭阀115d关闭。
进入室内单元200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03中被减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而流入室内换热器201。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01中,在与成为了空调对象的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热后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内单元200流出。
在室内单元210中,也与室内单元200同样地,首先,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13中被减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而流入室内换热器211。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11中,在与成为了空调对象的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热后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而从室内单元210流出。
此外,在仅进行室内单元200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关闭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13,不向室内单元210的室内换热器211供给制冷剂。另一方面,在仅进行室内单元210的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关闭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03,不向室内单元200的室内换热器201供给制冷剂。
从室内单元200、210流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管55而再次回到室外单元100。流入至室外单元100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6、储存器114而回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和电源驱动压缩机113。
制冷运转时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运转方法例如下述那样。
在制冷负荷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冷能力(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冷能力)小的情况下,若仅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运转,则会陷入间歇运转,因此仅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转。
在制冷负荷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冷负荷大且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一起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冷能力(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小制冷能力)小的情况下,选择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其中一方、例如选择运转成本廉价或者耗能小的一方并使其运转。
在制冷负荷比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小制冷能力大的情况下,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两方运转成例如运转成本或者耗能成为最小。
在该情况下,在决定用于使运转成本或者耗能成为最小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运转频率时,利用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运转成本或者耗能的关系。
实际上,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所负担的制冷负荷相对于制冷负荷整体的比例是仅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以最高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冷能力相对于使两个压缩机一起以最高运转频率运转时的最大制冷能力(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大制冷能力)的比例±15%左右。
接下来在制热运转时,将四通阀116设定为使制冷剂沿虚线流动(参照图1)。由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汇合后,流入油分离器115。在油分离器115中分离出了冷冻机油的纯度高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6,从室外单元100流出,通过气体管55而供给至室内单元200、210。
进入室内单元200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201。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01中,在与成为了空调对象的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后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03而从室内单元200流出。
在室内单元210中,也与室内单元200同样地,首先,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211。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211中,在与成为了空调对象的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后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13而从室内单元210流出。
此外,与制冷时同样地,在仅进行室内单元200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关闭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13,不向室内单元210的室内换热器211供给制冷剂。另一方面,在仅进行室内单元210的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关闭室内单元减压装置203,不向室内单元200的室内换热器201供给制冷剂。
从室内单元200、210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管50而再次回到室外单元100。流入室外单元100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外单元减压装置117中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状态,流入室外换热器130与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130中与外界空气、并且在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中与发动机111的冷却所使用的高温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吸热后蒸发,通过四通阀116、储存器114,而回到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和电源驱动压缩机113。
制热运转时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运转方法例如下述那样。
在制热负荷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热能力(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热能力)小的情况下,若仅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运转,则会陷入间歇运转,所以仅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转。
在制热负荷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热负荷大、且比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一起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热能力(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小制热能力)小的情况下,选择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其中一方、例如选择运转成本廉价或者耗能小的一方并使其运转。
在制热负荷比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小制热能力大的情况下,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两方运转成例如运转成本或者耗能成为最小。
在该情况下,在决定用于使运转成本或者耗能成为最小的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运转频率时,利用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运转成本或者耗能的关系。
实际上,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所负担的制热负荷相对于制热负荷整体的比例是仅使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以最高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热能力相对于使两个压缩机一起以最高运转频率运转时的最大制热能力(两个压缩机运转时的最大制热能力)的比例±15%左右。
但是,对于制热运转时而言,始终监视室外换热器130的结霜状态,在有结霜的危险性的情况下,即便将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设定成运转成本或者耗能成为最小,也进行提高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运转频率、降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运转频率的控制。
若提高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2的运转频率,则发动机111的排热量增加,向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供给的冷却水热量也增加。即,能够利用发动机排热换热器118使更多的制冷剂蒸发,减少流向室外换热器130的制冷剂量,降低结霜的危险性。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集中设置于机械室101,通过沿机械室101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水平直线L将底板128分割为两个区域QR,通过使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A)位于一方的区域Q,并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B)位于另一方的区域R,从而能够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间隔确保得宽。因此,能够减少从发动机111向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流入的排热,能够抑制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高温化而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马达的效率降低,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效率降低。
图4、图5是用于对通过起重机等将空调机的室外单元100吊起的作业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A)位于一方的区域Q,并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B)位于另一方的区域R,从而如图4、图5所示,在沿宽度方向观察时重物不会偏向配置于一方的区域,因此室外单元100的宽度方向的重量平衡不会产生偏颇。由此,能够使在通过起重机等吊起室外单元100时施加于绳索的负荷F1、F2均衡化。因此,能够在室外单元100的搬运、安装时,使通过起重机吊起时施加于绳索的负荷均衡化,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大致中心C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的水平方向距离J1比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A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的水平方向距离J2短,因此能够在机械室101内将电源驱动压缩机113配置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附近。
由此,通过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与发动机111之间配置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发挥在来自发动机111的排热向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流动时的绝热部件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减少从发动机111向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流入的排热,能够抑制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高温化,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马达的效率降低,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效率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负荷比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冷能力(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冷能力)小的情况下、以及在制热负荷比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以最低运转频率运转时的制热能力(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最小制热能力)小的情况下,仅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转。
由此,在发动机111不产生排热而仅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行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高温化所引起的马达效率的降低,抑制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效率降低,提高作为室外单元100整体的运转效率。
另外,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粗。因此,能够抑制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大,抑制因发动机111的负荷增大引起的排热的增大,提高作为室外单元100整体的运转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图3所示那样将底板128的中心L的位置与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A的位置的宽度方向水平距离设为L1,将底板128的中心L的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的位置的宽度方向水平距离设为L2,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设为M1,将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设为M2时,设定为M1×L1与M2×L2大致相等。
因此,能够以室外单元10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轴,使由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发挥作用的力矩、与由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发挥作用的力矩相抵消,使室外单元100的宽度方向的水平方向重心位置为大致中央。由此,能够使在通过起重机等吊起空调机的室外单元100时施加于绳索的负荷F1、F2(参照图4)均匀,能够安全地进行搬运作业、安装作业。
另外,在如图3所示那样将底板128的进深方向中心L3的位置与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A位置的进深方向水平距离设为K1,将底板128的中心L3位置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B位置的进深方向水平距离设为K2,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设为M1,将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设为M2时,设定为M1×K1与M2×K2大致相等。
因此,能够以室外单元100的进深方向的中心为轴,使由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质量发挥作用的力矩、与由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质量发挥作用的力矩相抵消,使室外单元100的进深方向的水平方向重心位置为大致中央。因此,在吊起室外单元100时,室外单元100不在进深方向上倾斜(参照图5),能够提高进深方向的稳定性,能够安全地进行搬运作业、安装作业。
(实施方式2)
图6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前面平行的垂直平面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纵剖视图,图7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底面平行的水平平面(图中为Y-Y)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横剖视图。
在图6、图7中,105a、105b是在室外单元100内的分隔板103设置的通风口。通风口105a、105b配置为,相对于在宽度方向(图7中的横向)上将分隔板103分为两半的直线大致对称。室外单元内部的空气通过通风口105a、105b而能够在机械室101与换热器室102之间移动。另外,在通风口105a、105b配置有开度调整机构(未图示),能够调节它们的开度。
由于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制热时的运转动作与实施方式1是同样的。这里,对制冷、制热运转时的通风口105a、105b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111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运行的情况下,在发动机111中使气体等燃料燃烧,因此产生高温的排热。发动机111由通过设置于机械室101的冷却水泵(未图示)而循环的冷却水进行冷却。
接受发动机111的排热而成为了高温的冷却水在设置于换热器室102的散热器(未图示)中散热后,再次回到发动机111。散热器在换热器室102中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30的内侧,构成为与在室外换热器130中完成了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仅通过上述冷却水无法完全消除发动机111的排热。在这种情况下,打开上述通风口105a、105b,通过室外送风机120的动作使机械室101内的空气逸至换热器室102,防止机械室101因发动机111的排热而成为高温。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11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不运行、而仅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行的情况下,发动机111不产生排热,因此关闭通风口105a、105b。这样,由于空气从机械室101向换热器室102的移动消失,所以与打开通风口105a、105b的情况相比,通过室外换热器130的风量增加,制冷循环系统整体的效率提高。此外,也可以为了冷却搭载于机械室101的控制基板(未图示)而控制成打开通风口105a、105b的一部分。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板103设置通风口105a、105b。因此,除了实施方式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确保用于将机械室101的发动机111的排热经由换热器室102而向室外单元100的主体壳体外排出的通风路径。
另外,在发动机111与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不运行、而仅电源驱动压缩机113运行的情况下,关闭通风口105a、105c,阻断空气从机械室101向换热器室102的移动,因此室外换热器130的风量增加,能够提高制冷循环系统效率。
(实施方式3)
图8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前面平行的垂直平面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纵剖视图,图9是以与室外单元100的底面平行的水平平面(图中为Y-Y)剖切室外单元100而得到的横剖视图。
在图8、图9中,油分离器115设置于室外单元100内的分隔板103之上。另外,将从油分离器115连接至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的回油管115a的流路阻力设定为比从油分离器115连接至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的回油管115c的流路阻力小。回油管115a、115c的流路阻力的设定例如根据设置于回油管的细管(毛细管)的内径与长度来调整。
由于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相同,所以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室外单元100的制冷、制热时的运转动作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是同样的。这里,对运转时的从油分离器115向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与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油返回动作进行说明。
在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驱动了的情况下,打开回油管开闭阀115b,从而使由油分离器1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回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同样地,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驱动了的情况下,打开回油管开闭阀115d,从而使由油分离器115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回到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在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停止的情况下,回油管开闭阀115b关闭,在电源驱动压缩机113停止的情况下,回油管开闭阀115d关闭。
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排除容积设定为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排除容积大。因此,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所排出的制冷剂流量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所排出的制冷剂流量多。因此,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所排出的冷冻机油比电源驱动压缩机113所排出的冷冻机油多。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分离器115设置在室外单元100内的分隔板103之上,并设置于作为不同于机械室101的室的换热器室102,因此发动机111的排热不会流入油分离器115的内部的冷冻机油,防止油分离器115的内部的冷冻机油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粘度降低。
回油管115a的流路阻力设定为比回油管115c的流路阻力小。因此,即使在两个压缩机同时运行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器115回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冷冻机油的量也比从油分离器115回到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冷冻机油的量多。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油分离器115设置在室外单元100内的分隔板103之上,因此发动机111的排热不会流入油分离器115的内部的冷冻机油。因此,能够抑制油分离器115的内部的冷冻机油的高温化所引起的粘度降低,提高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运转可靠性。
另外,从油分离器115连接至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吸入配管的回油管115a的流路阻力设定为比从油分离器115连接至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吸入配管的回油管115c的流路阻力小。
因此,即使在两个压缩机同时运行的情况下,从油分离器115回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冷冻机油的量也比从油分离器115回到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冷冻机油的量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冻机油的排出量多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112的运转可靠性。
以上,基于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参照图2,在底板128之上设置两个区域Q、R,使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A)位于一方的区域Q,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B)位于另一方的区域R,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虽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在底板128之上设置一方的区域Q,在分隔板103之上设置另一方的区域R,并使发动机压缩机单元129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A)位于底板128上的一方的区域Q,使电源驱动压缩机113的大致中心(图中为点B)位于分隔板103上的另一方的区域R。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即使在机械室追加配置由马达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也能够通过将发动机压缩机单元与电源驱动压缩机之间的间隔确保得宽,来减少从发动机向电源驱动压缩机流入的排热,防止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防止追加搭载于室外单元的机械室的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高温化所引起的性能降低,本公开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适用于在机械室同时设置有由发动机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马达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室外单元。
Claims (4)
1.一种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在壳体主体具备:机械室,其配置有由电力以外的驱动源驱动的非电源驱动压缩机和由电力驱动的电源驱动压缩机;以及换热器室,其收纳有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送风机;
由包含下述直线的大致垂直方向的平面将所述机械室分割为两个区域,所述直线通过在所述机械室的底部设置的底板的中心,并沿所述机械室的进深方向延伸,
包括所述电力以外的驱动源和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非电源压缩机单元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一方,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于所述区域的另一方,
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与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水平方向距离J1比所述非电源压缩机单元的大致中心位置与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水平方向距离J2短,
由分隔板将所述壳体主体分割为上下两层,在下层部分具备所述机械室,在上层部分具备所述换热器室,
在所述分隔板至少设置一个能够供所述室外单元内部的空气在所述换热器室与所述机械室中移动的通气口,
在不使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运行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于所述通气口的开度调整机构,增大所述通气口的通风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将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油分离器设置于所述换热器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比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除容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所述非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比所述电源驱动压缩机的排出配管以及吸入配管的内径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26756A JP6284077B2 (ja) | 2014-02-14 | 2014-02-14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2014-026756 | 2014-02-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48433A CN104848433A (zh) | 2015-08-19 |
CN104848433B true CN104848433B (zh) | 2019-08-16 |
Family
ID=52423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15566.6A Active CN104848433B (zh) | 2014-02-14 | 2015-01-13 |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08061B1 (zh) |
JP (1) | JP6284077B2 (zh) |
KR (1) | KR20150096307A (zh) |
CN (1) | CN1048484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110895A (ja) * | 2015-12-14 | 2017-06-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EP3182022B1 (en) * | 2015-12-14 | 2019-08-2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
CN105783137B (zh) * | 2016-04-29 | 2019-02-1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JP6846685B2 (ja) * | 2017-07-05 | 2021-03-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937944B2 (ja) * | 2018-11-09 | 2021-09-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JP2021021508A (ja) * | 2019-07-25 | 2021-02-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74337A (ja) * | 1999-08-31 | 2001-03-2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サブエンジン方式コンプレッサ駆動ユニット |
JP2003056931A (ja) * | 2001-08-20 | 2003-02-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752612A (zh) * | 2004-09-24 | 2006-03-29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2141275A (zh) * | 2010-01-29 | 2011-08-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WO2013080772A1 (ja) * | 2011-11-30 | 2013-06-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JP2013250004A (ja) * | 2012-05-31 | 2013-12-12 | Panasonic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空気調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0653A (ja) * | 2000-03-29 | 2001-10-1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ガス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の機械室換気構造 |
JP2002323270A (ja) * | 2001-04-24 | 2002-11-08 | Denso Corp | エンジン駆動式装置 |
JP5097487B2 (ja) * | 2007-09-12 | 2012-12-1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5611605B2 (ja) * | 2010-01-28 | 2014-10-2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EP2354683A3 (en) * | 2010-01-28 | 2013-04-1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CN103038585B (zh) * | 2010-07-01 | 2016-08-03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系统 |
-
2014
- 2014-02-14 JP JP2014026756A patent/JP628407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2-17 KR KR1020140182249A patent/KR2015009630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5
- 2015-01-13 CN CN201510015566.6A patent/CN10484843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1-29 EP EP15152963.3A patent/EP2908061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74337A (ja) * | 1999-08-31 | 2001-03-2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サブエンジン方式コンプレッサ駆動ユニット |
JP2003056931A (ja) * | 2001-08-20 | 2003-02-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752612A (zh) * | 2004-09-24 | 2006-03-29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2141275A (zh) * | 2010-01-29 | 2011-08-03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
WO2013080772A1 (ja) * | 2011-11-30 | 2013-06-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JP2013250004A (ja) * | 2012-05-31 | 2013-12-12 | Panasonic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空気調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52242A (ja) | 2015-08-24 |
CN104848433A (zh) | 2015-08-19 |
EP2908061B1 (en) | 2019-10-16 |
KR20150096307A (ko) | 2015-08-24 |
EP2908061A1 (en) | 2015-08-19 |
JP6284077B2 (ja) | 2018-0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48433B (zh) |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 |
US7775054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1504176A (zh) | 一种用于煤矿的可移动式应急救生舱的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2112814A (zh) | 空调装置 | |
JP628381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4813110A (zh) | 空调装置 | |
JP6315375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EP2772705B1 (en) | Accumulator for an air conditioner | |
CN104848434B (zh) | 空调机的室外单元 | |
JP2013200050A (ja) |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 |
JP2015152241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105605699A (zh) | 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864387A (zh) | 空调机组 | |
CN205860538U (zh) | 单冷型空调器 | |
CN104748425B (zh) |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组件及多联机系统 | |
JP622249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2087677B1 (ko) | 공조 냉장 복합 시스템 | |
KR20170070796A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 |
JP622915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1622225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 | |
JP3216381U (ja) | エアコン室外機 | |
JP656908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TWI551829B (zh)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ethod | |
JP2008196843A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