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3136A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3136A
CN104833136A CN201410720049.4A CN201410720049A CN104833136A CN 104833136 A CN104833136 A CN 104833136A CN 201410720049 A CN201410720049 A CN 201410720049A CN 104833136 A CN104833136 A CN 104833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or
cold
producing medium
heat exchanger
div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200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3136B (zh
Inventor
朴袋均
俞尚勋
李应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33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3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3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3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by using inserts for modifying the pattern of flow inside the header box, e.g. by using flow restrictors or permeable bodies or blocks with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流动有制冷剂并排列成多个列;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入部;第一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集管的内部空间;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另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出部;第二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二集管的内部空间;以及挡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或第二划分部,用于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或第二集管流动到多个所述制冷剂管;所述第二集管的制冷剂流出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集管的制冷剂流入部低的位置。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热交换器是构成热交换循环的部件,其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进行动作,并使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根据其形状大体分为翅片管式(fin and tube type)和微通道式(microchannel type)。所述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翅片及贯通所述翅片的圆形或与之类似形状的管,所述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流动的多个扁管及设置于所述多个扁管之间的翅片。
此外,在所述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及所述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中,两者都使所述管或扁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所述翅片起到增大所述管或扁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和外部的流体之间的热交换面积的作用。
现有的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包括结合于多个制冷剂管的集管(header)。并且提供有多个所述集管,在多个集管中,第一集管结合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的一侧,第二集管结合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的另一侧。作为一例,所述第一集管结合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的上侧,所述第二集管结合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的下侧。由此,可将所述第一集管称为热交换器的“上集管”,将所述第二集管称为热交换器的“下集管”。
所述第一集管可形成有制冷剂流入部和制冷剂流出部,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流出部使所述热交换器内进行了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排出。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的制冷剂被分流至多个制冷剂管流动,并从所述第二集管返回朝向所述第一集管重新流动。此外,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流出到所述热交换器的外部。
当如上所述的现有的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工作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气相制冷剂流入到热交换器而相变为液相的过程中,液相制冷剂克服重力而从热交换器的下部朝向上部流动受到限制。
此外,在制冷剂流出部形成于热交换器的上集管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速被降低,无法顺畅地进行制冷剂(特别是液相制冷剂)的排出流动。其结果,无法充分地确保通过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进而降低热交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器。
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流动有制冷剂并排列成多个列;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入部;第一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集管的内部空间;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另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出部;第二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二集管的内部空间;以及挡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或第二划分部,用于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或第二集管流动到多个所述制冷剂管;所述第二集管的制冷剂流出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集管的制冷剂流入部低的位置。
并且,所述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上侧,所述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下侧。
并且,所述第一集管包括第一前方部及第一后方部,所述第一前方部和第一后方部被所述第一划分部划分而成。
并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底面。
并且,所述第二集管包括第二前方部及第二后方部,所述第二前方部及第二后方部被所述第二划分部划分而成。
并且,所述制冷剂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后方部的侧面。
并且,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包括以前后方排列的前方管及后方管,所述前方管结合于所述第一前方部及第二前方部,所述后方管结合于所述第一后方部及第二后方部。
并且,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内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内部空间;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后方部的内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后方部的内部空间。
并且,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划分部的一侧面,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划分部的另一侧面,所述一侧面和另一侧面是相向的面。
并且,所述第一集管包括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一侧部及与所述一侧部相向的另一侧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一集管的一侧部的位置,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一集管的另一侧部的位置。
并且,在所述第一划分部形成有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的引导孔,以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形成至所述制冷剂流出部的制冷剂流路为基准,所述引导孔形成于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更靠近制冷剂流出部的位置。
并且,所述引导孔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后方部或分流至所述多个制冷剂管。
并且,所述挡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划分部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多个挡板,在所述第二划分部形成有被所述多个挡板划分的多个贯通孔。
并且,所述多个挡板包括:第四挡板及第六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第三挡板及第五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前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并且,所述多个贯通孔包括:多个第一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二集管的一侧部和所述第三挡板、第四挡板之间;多个第二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三挡板、第四挡板和第五挡板、第六挡板之间;以及多个第三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五挡板、第六挡板和所述第二集管的另一侧部之间;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和所述多个第三贯通孔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流动有制冷剂并排列成多个列;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上侧,并向横向延伸;第一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集管的内部空间;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下侧,并向横向延伸;第二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二集管的内部空间;挡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或第二划分部,用于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或第二季管流动到多个所述制冷剂管;制冷剂流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集管的底面,用于引导制冷剂的上方流入;以及,制冷剂流出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集管的侧面,用于引导制冷剂的侧方排出。
并且,所述第一集管包括被所述第一划分部划分的第一前方部及第一后方部,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的一侧面,所述第二挡板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后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的另一侧面。
并且,所述第一划分部的至少一部分以贯通方式形成,以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形成至所述制冷剂流出部的制冷剂流路为基准,形成在比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上游侧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
并且,所述第二集管包括被所述第二划分部划分的第二前方部及第二后方部,所述挡板包括:第三挡板、第五挡板,用于划分所述第二前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结合于所述第二划分部的一侧面;第四挡板、第六挡板,用于划分所述第二后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结合于所述第二划分部的另一侧面。
并且,所述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以所述第二划分部为中心配置为一列,所述第五挡板和第六挡板以所述第二划分部为中心配置为一列。
并且,在所述第二划分部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多个所述贯通孔被所述第三挡板、第四挡板或所述第五挡板、第六挡板划分。
根据所示出的实施例,由于制冷剂流出部形成于热交换器的下集管,当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时,能够使与制冷剂流出部相邻的区域的制冷剂,即液相制冷剂相对较多的区域的制冷剂顺畅地流动。此外,通过使制冷剂流出部中的制冷剂顺畅地流动,能够改善整个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动(流速)性能。
其结果,由于能够使制冷剂的流动或流出变得顺畅,因此能够确保制冷剂的过冷度并改善热交换效率。
并且,制冷剂管及集管为前后两列的结构,并在集管的内部提供有用于划分前后方的划分部,因此制冷剂能够在前后方管及集管中流动并能够充分地确保制冷剂的流路。
此外,由于在所述划分部中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制冷剂通过所述多个贯通孔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的混合,从而能够防止制冷剂的不均匀现象。即,能够防止在一个制冷剂管中流动有气相制冷剂,而在另一个制冷剂管中流动有液相制冷剂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集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集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流动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只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所提示出的实施例,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等同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容易提出其它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集管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侧剖面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集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包括:集管120、130,在横向或水平方向上以规定长度延伸;以及,多个扁管110,其作为制冷剂管,结合于所述集管120、130并纵向延伸。
此外,所述热交换器10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多个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多个扁管110之间,用于增大所述多个扁管110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作为一例,空气可从所述多个扁管110的一侧流动,并在通过了所述多个扁管110的外部后,向所述多个扁管110的另一侧排出。
考虑到所述集管120、130是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所以可称之为“水平集管”。
更详细说,所述集管120、130包括:第一集管120,结合有所述扁管110的一侧部;以及,第二集管130,结合有所述扁管110的另一侧部。作为一例,可将所述第一集管120理解为是结合于所述扁管110的上侧的“上集管”,可将所述第二集管120理解为是结合于所述扁管110的下侧的“下集管”。
所述第一集管120及第二集管130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并可转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更详细说,在所述第一集管120及第二集管130的内部定义有制冷剂的流动空间。所述第一集管120或第二集管130内部的制冷剂可流入到所述扁管110,流经所述扁管110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管120或第二集管130处转换方向。
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一集管120通过所述扁管110向下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二集管130处转换方向而向上流动,通过所述扁管110向上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集管120处转换方向而向下流动(参照图5)。由此,在另一角度上,可将所述第一集管120或第二集管130称为“返回集管”。
所述热交换器10包括:制冷剂流入部122,使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热交换器10;以及,制冷剂流出部125,使所述热交换器10内进行热交换后的制冷剂流出。
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形成于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低的位置。更详细说,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形成于所述第一集管120,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形成于所述第二集管130。此外,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形成于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底面,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形成于所述第二集管130的侧面。由此,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向上流动并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120,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向侧方流动并从所述第二集管130排出。
所述热交换器10可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工作。作为一例,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可作为冷凝器工作,以将高压压缩的气相制冷剂冷凝为液相制冷剂。
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120即上集管,并在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0的过程中可被冷凝为液相制冷剂。此外,被冷凝的制冷剂可在所述第二集管130即下集管处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排出。
所述高压的气相制冷剂比重相对较轻,因此制冷剂流速较快。与之相比,在制冷剂被冷凝的过程中生成的液相制冷剂重量相对较重,所以流速较慢,特别是从所述第二集管130朝向所述第一集管120而向上部流动时,其流动性能可能会降低。
此外,在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相邻的制冷剂流路中,液相制冷剂的比率比气相制冷剂相对较大,因此,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侧相比,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相邻的制冷剂流路中,制冷剂的流动性能可能会降低。
鉴于此,本实施例将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形成于下集管,以改善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排出的制冷剂,特别是液相制冷剂的流动(流速)性能。
在所述第一集管120及第二集管130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扁管110,多个扁管110在横向上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所述第一集管120为两列结构。更详细说,所述第一集管120包括:第一前方部120a,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以及,第一后方部120b,与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结合。在整个说明书中,就前后方的方向性可由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和第一后方部120b排列的方向定义。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结合于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的后侧。
此外,在所述第一集管120设置有第一划分部140,所述第一划分部140将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前后方。即,通过所述第一划分部140可使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及第一后方部120b的内部空间相互划分隔开。
在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挡板(baffle)151、152,所述多个挡板151、152用于左右划分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内部空间。所述多个挡板151、152可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120流入到所述多个扁管110。
所述多个挡板151、152包括:第一挡板151,设置在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二挡板152,设置在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的内部空间。
以所述第一集管120的横方向为基准,可将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的部分称为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将所述一侧部的相反侧称为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另一侧部”。此时,所述第一挡板151与所述第二挡板152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的位置。此外,所述第二挡板152与所述第一挡板151相比,位于更高进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另一侧部的位置。
通过所述第一挡板151,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两个区域,通过所述第二挡板152,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两个区域。所述第一挡板151设置于所述第一划分部140的一侧面,所述第二挡板152设置于所述第一划分部140的另一侧面。此外,所述一侧面和另一侧面可为相向的面。
通过所述第一挡板151的设置位置,可使将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划分而成的两个区域中的与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相邻的区域的大小,小于与所述另一侧部相邻的区域的大小。此外,通过所述第二挡板152的设置位置,可使将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划分而成的两个区域中的与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相邻的区域的大小,大于与所述另一侧部相邻的区域的大小。
所述多个扁管110前后形成两列。如图3所示,从侧面观察所述热交换器10时,所述扁管110包括:位于前方(图3的右侧)的前方管110a,以及位于所述前方管110a的后方(图3的左侧)的后方管110b。当然,设置有多个所述前方管110a及后方管110b,并分别结合于所述第一集管120和第二集管130。
所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前方部120a及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前方部130a分别结合于所述前方管110a的上侧及下侧。此外,所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后方部120b及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后方部130b分别结合于所述后方管110b的上侧及下侧。
在所述第一划分部140形成有引导孔145,所述引导孔145用于将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内部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所述导向孔145由所述第一划分部140的至少一部分贯通而形成。
所述第一划分部140从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朝向另一侧部延伸。此外,所述引导孔145可配置于所述第一划分部140中靠近所述另一侧部的位置。此外,可形成有多个所述引导孔145。
即,以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形成至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的制冷剂流路为基准,所述引导孔145形成于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相比更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的位置,即,形成于相比制冷剂流路的上流侧更靠近下流侧的位置。
由此,在通过所述引导孔145流动的制冷剂中,液相制冷剂的比率比气相制冷剂更多。此外,通过所述引导孔145的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的内部空间后,朝向所述后方管110b向下流动。在所述后方管110b中流动的过程中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将流入到所述第二集管130,并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排出到热交换器10的外部。
所述第二集管130为两列结构。更详细说,所述第二集管130包括:第二前方部130a;以及,第二后方部130b,结合于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后方,并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
此外,在所述第二集管130设置有第二划分部160,所述第二划分部160将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前后方。即,通过所述第二划分部160可使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及第二后方部130b的内部空间相互划分隔开。
在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内部提供有多个挡板153、154、155、156,所述多个挡板153、154、155、156用于左右划分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内部空间。所述多个挡板153、154、155、156可配置于所述第二划分部160的前方及后方。
所述多个挡板153、154、155、156可将制冷剂从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及第二后方部130b中的一个引导到另一个,也可将所述第二集管130内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扁管110。
更详细说,所述多个挡板153、154、155、156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内部空间的第三挡板153及第五挡板155。所述第三挡板153和第五挡板155可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此外,通过所述第三挡板153和第五挡板155,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内部空间可被划分成三个区域。
以所述扁管110为基准,将所述第二集管130中的面向所述第一集管120的一侧部的部分称为所述第二集管130的“一侧部”,将所述一侧部的相反侧称为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由此,可将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理解为是形成于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的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的部件。
所述第三挡板153与所述第五挡板155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一侧部的位置。此外,所述第五挡板155与所述第三挡板153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的位置。
所述多个挡板153、154、155、156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的内部空间的第四挡板154及第六挡板156。所述第四挡板154和第六挡板156可相互隔开间隔配置。此外,通过所述第四挡板154和第六挡板156,所述第二后部130b的内部空间可被划分成三个区域。
所述第四挡板154与所述第六挡板156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一侧部的位置。此外,所述第六挡板156与所述第四挡板154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的位置。
所述第三挡板153和第四挡板154排列成一列,并位于虚拟的同一面(第一面)上。此外,所述第五挡板155和第六挡板156排列成一列,并位于虚拟的同一面(第二面)上。也就是说,以所述第二划分部160为中心,所述第四挡板154位于所述第三挡板153的相反侧位置,以所述第二划分部160为中心,所述第六挡板156位于所述第五挡板155的相反侧位置。
在所述第二划分部160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61、162、163,所述多个贯通孔161、162、163用于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及第二后方部130b中的一个流动到另一个。所述多个贯通孔161、162、163可被所述第三至第六挡板153、154、155、156划分。
所述多个贯通孔161、162、163包括:多个第一贯通孔161,配置于所述第二集管130的一侧部和所述第三、第四挡板153、154之间;多个第二贯通孔162,配置于所述第三、第四挡板153、154和第五、第六挡板155、156之间;以及,多个第三贯通孔163,配置于所述第五、第六挡板155、156和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之间。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162可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161和所述多个第三贯通孔163之间。
所述第一贯通孔161用于将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所述第二贯通孔162用于将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此外,所述第三贯通孔163用于将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流动形态的图。用实线箭头表示的部分是表示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后方部120b及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后方部130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形态,用虚线箭头表示的部分是表示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前方部120a及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前方部130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形态。
参照图5,制冷剂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流入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前方部120a。此时,流入的制冷剂可以是压缩机中压缩后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
流入到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的制冷剂,朝向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而向下方流动。此时,在所述第一挡板151的作用下,限制制冷剂向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
流经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的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前方部130a。并且,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制冷剂将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161流入到所述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后方部130b。此时,在所述第三挡板153的作用下,限制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
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的制冷剂将朝向所述多个后方管110b向上流动。此时,在所述第四挡板154的作用下,限制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
流经所述多个后方管110b中的制冷剂,将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后方部120b,并向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此时,制冷剂可向所述第一集管12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直至到达所述第二挡板152。
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的制冷剂将朝向所述多个后方管110b向下流动,并流入到所述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后方部130b。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内的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162流动到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内的空间。
并且,在所述第五挡板155的作用下,限制所述第二前方部130a内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另一侧部方向流动,而是通过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向上流动。
流经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的制冷剂,流入到所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前方部120a内。并且,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内的制冷剂中的至少一部分将朝向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向下流动。并且,其余制冷剂将通过所述引导孔145流动到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即,所述第一前方部120a内的制冷剂被分流至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及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
流动到所述第一后方部120b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多个后方管110b向下流动,并流入到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这种流动称为A流动。并且,流动到所述多个前方管110a的制冷剂,将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孔163流入到所述第二后方部130b。将这种流动称为B流动。
所述A流动及B流动将相互汇合,汇合后的制冷剂可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流动到所述热交换器10的外部排出。此时,所述汇合后的制冷剂可朝向所述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后方部130b侧方排出。
如上所述,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流入的气相制冷剂在流经所述第一集管120的第一前方部120a及第一后方部120b、所述前方管110a及后方管110b、所述第二集管130的第二前方部130a及第二后方部130b的过程中被冷凝。
因此,以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至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的制冷剂流路为基准,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比率与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流动的制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比率相比会大。
所述液相制冷剂的比重与气相制冷剂的比重相比更大,因此,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与靠近所述制冷剂流入部12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相比会小。
只是,如本实施例中所示般,由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形成于作为下集管的第二集管130,因此能够使通过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排出的制冷剂,特别是能够使液相制冷剂顺畅地流动并使其流速增加。此外,通过使所述制冷剂流出部125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变得顺畅,能够改善流经所述热交换器10的整体制冷剂的流动(流速)性能。

Claims (15)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管,流动有制冷剂并排列成多个列;
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入部;
第一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集管的内部空间;
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另一侧,并具有制冷剂流出部;
第二划分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二集管的内部空间;以及
挡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划分部或第二划分部,用于引导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集管或第二集管流动到多个所述制冷剂管;
所述第二集管的制冷剂流出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集管的制冷剂流入部低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上侧,所述第二集管结合于多个所述制冷剂管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管包括第一前方部及第一后方部,所述第一前方部和第一后方部被所述第一划分部划分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管包括第二前方部及第二后方部,所述第二前方部及第二后方部被所述第二划分部划分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流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后方部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包括以前后方排列的前方管及后方管,
所述前方管结合于所述第一前方部及第二前方部,所述后方管结合于所述第一后方部及第二后方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
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内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内部空间;
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后方部的内部,用于划分所述第一后方部的内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划分部的一侧面,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划分部的另一侧面,所述一侧面和另一侧面是相向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管包括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一侧部及与所述一侧部相向的另一侧部,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一集管的一侧部的位置,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挡板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一集管的另一侧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划分部形成有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的引导孔,
以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形成至所述制冷剂流出部的制冷剂流路为基准,所述引导孔形成于比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更靠近制冷剂流出部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孔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前方部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后方部或分流至所述多个制冷剂管。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划分部的一侧及另一侧的多个挡板,
在所述第二划分部形成有被所述多个挡板划分的多个贯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挡板包括:
第四挡板及第六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后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第三挡板及第五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前方部的内部空间,并相互隔开间隔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贯通孔包括:
多个第一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二集管的一侧部和所述第三挡板、第四挡板之间;
多个第二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三挡板、第四挡板和第五挡板、第六挡板之间;以及
多个第三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五挡板、第六挡板和所述第二集管的另一侧部之间;
所述多个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贯通孔和所述多个第三贯通孔之间。
CN201410720049.4A 2014-02-07 2014-12-02 热交换器 Active CN104833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14217A KR102170312B1 (ko) 2014-02-07 2014-02-07 열교환기
KR10-2014-0014217 2014-0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3136A true CN104833136A (zh) 2015-08-12
CN104833136B CN104833136B (zh) 2017-09-05

Family

ID=52394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0049.4A Active CN104833136B (zh) 2014-02-07 2014-12-02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26498A1 (zh)
EP (1) EP2930454B1 (zh)
KR (1) KR102170312B1 (zh)
CN (1) CN10483313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6824A (zh) * 2016-09-13 2018-03-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1322796A (zh) * 2018-12-14 2020-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31556A (ko) * 2015-09-11 2017-03-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채널 타입 열교환기
KR102361198B1 (ko) * 2015-10-08 2022-02-1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증발기
JP6746234B2 (ja) * 2017-01-25 2020-08-2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TWI719884B (zh) * 2020-04-13 2021-02-21 萬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重力式高效率散熱裝置
DE102021208038A1 (de) * 2021-07-26 2023-01-26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Verdampf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3492A (ja) * 1993-08-30 1995-03-10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CN1934405A (zh) * 2004-03-23 2007-03-2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007007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Showa Denko Kk 蓄冷熱交換器
JP2010096423A (ja) * 2008-10-16 2010-04-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媒蒸発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US20110139413A1 (en) * 2009-12-15 2011-06-1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low distribu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3534548A (zh) * 2011-05-04 2014-01-22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蓄冷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6568A (ja) * 1999-05-31 2000-1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交換器
JP3391339B2 (ja) * 1999-07-02 2003-03-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US6745827B2 (en) * 2001-09-29 2004-06-08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KR100825708B1 (ko) * 2001-09-29 2008-04-29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이산화탄소용 열교환기
JP4761790B2 (ja) * 2005-02-28 2011-08-3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蒸発器
JP5764345B2 (ja) * 2011-02-15 2015-08-1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US8408284B2 (en) * 2011-05-05 2013-04-0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KR101936243B1 (ko) * 2012-04-26 2019-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3492A (ja) * 1993-08-30 1995-03-10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CN1934405A (zh) * 2004-03-23 2007-03-2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JP2010070071A (ja) * 2008-09-19 2010-04-02 Showa Denko Kk 蓄冷熱交換器
JP2010096423A (ja) * 2008-10-16 2010-04-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冷媒蒸発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調装置
US20110139413A1 (en) * 2009-12-15 2011-06-1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low distributor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103534548A (zh) * 2011-05-04 2014-01-22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蓄冷热交换器
CN1033831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6824A (zh) * 2016-09-13 2018-03-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US10627165B2 (en) 2016-09-13 2020-04-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eat exchanger
CN107816824B (zh) * 2016-09-13 2021-06-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1322796A (zh) * 2018-12-14 2020-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30454A1 (en) 2015-10-14
US20150226498A1 (en) 2015-08-13
EP2930454B1 (en) 2022-04-06
CN104833136B (zh) 2017-09-05
KR102170312B1 (ko) 2020-10-26
KR20150093441A (ko) 2015-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3136A (zh) 热交换器
US9033029B2 (en) Heat exchanger
EP2853843B1 (en)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US10801783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module
US10627165B2 (en) Heat exchanger
JP2013234839A (ja) 熱交換器
WO201707309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室内機
CN102706040A (zh) 热交换器
WO2017126019A1 (ja) 熱交換器
JP2008151396A (ja) 熱交換器及び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US20210254907A1 (en) Heat exchanger
US9528779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2563980A (zh) 热交换器
KR102491490B1 (ko) 열교환기
JP2016118314A (ja) エバポレータ
US9605908B2 (en) Heat exchanger
CN203249430U (zh) 层叠式蒸发器
JP2018087646A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5832642B2 (ja) 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こ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を備えた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508818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105973031B (zh) 热交换器
KR20130103915A (ko) 열교환기
JP2020153606A (ja) 熱交換器
JP2011158127A (ja) 熱交換器
JP2018119736A (ja) エバポ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