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5516A - 纺丝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5516A
CN104805516A CN201410848886.5A CN201410848886A CN104805516A CN 104805516 A CN104805516 A CN 104805516A CN 201410848886 A CN201410848886 A CN 201410848886A CN 104805516 A CN104805516 A CN 104805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cooling
filament
silk threa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488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05516B (zh
Inventor
山下恭裕
今井琢磨
斋藤宽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05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5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05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5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8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 D01D5/092Cool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in shafts or chimne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纺丝200旦以下的复丝的纺丝装置中,纺出后尽快冷却用来形成复丝的单纤维。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配置有沟槽形成部件(50)。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与纺丝梁(2)的喷丝头(13)及丝线冷却装置(3)的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通孔(51)。并且,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形成有多条沟槽(52)。多条沟槽(52)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侧面与通孔(51)之间互相平行地延伸。由此,喷丝头(13)及丝线行走空间(31)通过沟槽(52)而与外部空气连通。并且,沟槽(52)的深度(F)为2~3mm左右。

Description

纺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来纺丝复丝的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熔融纺丝装置中,在纺丝梁的下方设置有丝线冷却装置。在纺丝梁上插入有多个纺丝组件,喷丝头组装到纺丝组件中,在喷丝头上形成有通孔。并且,用来形成复丝的多根单纤维从通孔纺出到下方。丝线冷却装置具备配置在喷丝头大致正下方的冷却筒。在冷却筒的内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丝线行走空间。丝线行走空间的侧壁成为过滤器,冷却空气通过过滤器被压送到丝线行走空间内。由此。从纺丝组件纺出的多根单纤维在通过冷却筒的丝线行走空间之际被压送到丝线行走空间的冷却空气冷却。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从种种非圆形喷嘴(与专利文献1的喷丝头的通孔相对应)纺出单纤维,纺出具有种种非圆形截面形状的单纤维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2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68777号公报
其中,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熔融纺丝装置中,通过使喷丝头的通孔的截面形状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那种非圆形截面形状,也能够进行由非圆形截面的单纤维构成的复丝的纺丝。在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那种非圆形的通孔纺出单纤维的情况下,刚刚纺出后的单纤维流动性高,在直到被冷却固化的期间由于自身的表面张力而变形,接近圆形截面。因此,为了使最终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变成接近纺出状态的形状,最好尽快将纺出的单纤维冷却固化。
其中,用来纺丝比较细的(例如200旦以下的)复丝的熔融纺丝装置像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作为用来冷却纺出的单纤维的丝线冷却装置也使用具备从圆周方向吹入冷却风的冷却筒的丝线冷却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熔融纺丝装置中,为了加速上述冷却空气进行的对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例如考虑使丝线冷却装置靠近纺丝组件的喷丝头。但是,在丝线冷却装置中存在形成内部空间的纺丝梁一侧的壁的部分、压缩空气的密封部件、以及隔断高温的纺丝梁的热的隔热部件等,冷却空气不能够从丝线行走空间的由这些部件形成的部分吹出。即,专利文献1中无论怎样使丝线冷却装置靠近纺丝梁,冷却筒都离开喷丝头至少与上述部件的厚度相当的量。
或者,为了加速上述冷却空气对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熔融纺丝装置中,可以考虑使丝线冷却装置从冷却筒的形成丝线行走空间的壁沿相对于与该壁正交的方向斜向喷丝头一侧的方向喷出冷却空气。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冷却空气冲击喷丝头,使喷丝头的表面温度下降了。如果喷丝头的表面温度下降,则存在从通孔纺出的单纤维的质量下降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加速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并且不会使组装到纺丝组件中的喷丝头的表面温度下降的、用来纺丝200旦以下的复丝的熔融纺丝装置。
发明第1方案的纺丝装置为用来纺丝200旦以下的复丝的纺丝装置,具备插入了纺丝组件的纺丝梁以及配置在上述纺丝梁的下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从周围压送冷却空气的冷却筒,该纺丝组件组装有具有用来形成上述复丝的非圆形截面的通孔的喷丝头;在上述喷丝头与上述冷却筒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间隙。
由于刚刚从喷丝头的通孔纺出后的非圆形截面的单纤维具有流动性,因此在直到被冷却固化的期间由于自身的表面张力而接近圆形截面。因此,为了使最终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变成接近纺出时的形状,最好尽快将纺出的单纤维冷却固化。在本发明中,纺出的单纤维在被导入冷却筒之前被从设置在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冷却。由此,能够加速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并且,在单纤维变形接近圆形截面之前能够冷却固化。结果,能够使最终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接近刚刚纺出后的形状。
并且,由于从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气流为由伴随单纤维的行走而产生的伴流产生的气流,因此在流入的同时朝单纤维的行走方向弯曲,不会产生朝喷丝头表面的气流。并且,从上述间隙流入的空气流的流速不怎么大。并且,由于从上述间隙流入的气体为外部空气,因此温度也不怎么低。因此,不会因为从上述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在单纤维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的表面冷却。
并且,如果在喷丝头表面上附着有从通孔与聚合物一起喷出的单体、氧化退化了的聚合物等,继续进行单纤维的纺出,则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逐渐堆积在喷丝头表面的通孔的周围部分。本发明中,利用从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气流,使附着在喷丝头表面的通孔的周围部分上的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在成长到给纺出的单纤维带来不良影响程度的大小之前脱落。由此,能够减少喷丝头的清扫频度。
发明第2方案的纺丝装置在发明第1方案的纺丝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10mm以下。
虽然如上所述,从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流速不怎么大、温度不怎么低,但如果该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过大,则存在喷丝头的表面由于从上述间隙流入的大量的外部空气而冷却、或者由于外部空气的气流产生丝线摇晃的担忧。本发明中,由于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在10mm以下,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上述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而喷丝头的表面冷却、或者产生丝线摇晃。
发明第3方案的纺丝装置在发明第1或第2方案的纺丝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沟槽形成部件,该沟槽形成部件配置在上述纺丝梁与上述冷却筒之间、在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任一个面上形成有用来形成上述间隙的沟槽。
如果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改变,则从上述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化。结果,单纤维被外部空气冷却到什么程度就改变了,最终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就变化了。因此,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就要求高的精度。本发明中,如果在纺丝梁与冷却筒之间不与纺丝梁的下表面和冷却筒的上表面接触地配置有沟槽形成部件,则在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上述沟槽的深度大致相同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并且,上述沟槽能够通过机械加工等精度良好地形成。因此,本发明能够提高喷丝头与冷却筒之间的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的精度。
并且,本发明中,由于外部空气被由沟槽形成的上述间隙整流,因此能够使流入的外部空气稳定。由此,能够抑制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气流变动引起的丝线质量的不均匀。
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加速纺出的单纤维的冷却,能够在单纤维的截面形状变形、接近圆形截面之前冷却固化。结果,能够使最终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接近刚刚纺出后的形状。并且,不会因为从上述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在单纤维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的表面冷却。并且,利用从喷丝头与冷却筒的上端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部空气的气流,使附着在喷丝头表面的通孔周围部分上的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在成长到给纺出的单纤维带来不良影响的程度的大小之前脱落。由此,能够减少喷丝头的清扫频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熔融纺丝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a)为表示喷丝头表面的一例的图,(b)为表示喷丝头表面的另外一例的图,(c)为放大形成在喷丝头表面的通孔的图;
图4为图2的Ⅳ-Ⅳ线剖视图;
图5为图2的Ⅴ-Ⅴ线剖视图;
图6为表示构成复丝的单纤维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7(a)为实施例的复丝的截面,(b)为比较例的复丝的截面;
图8为一个变形例中相当于图2的图;
图9为另外的变形例中相当于图5的图。
图中,1-熔融纺丝装置;2-纺丝梁;3-丝线冷却装置;13a-通孔;21-冷却筒;50-沟槽形成部件;52-沟槽;57-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熔融纺丝装置1具备纺丝梁2、丝线冷却装置3及给油装置4。熔融纺丝装置1为用来纺出衣料用的复丝等比较细(例如200旦以下)的复丝的装置。
纺丝梁2如图1、图2所示具备多个组件壳体(pack housing)11。各组件壳体11中配置有纺丝组件12。多个纺丝组件12沿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分两列排列成锯齿状。成为形成复丝的单纤维Y的、被加热熔融的聚酯等聚合物被从未图示的管线等压送到纺丝组件12中。在纺丝组件12的下端部装入喷丝头13。用纺丝梁2分配、计量过的熔融聚合物被压送到纺丝组件12内、用过滤器等除去异物,然后从形成在喷丝头13中的多个通孔13a(本发明的通孔,参照图3)作为多根单纤维Y而被纺出。
多个通孔13a如图3(a)所示沿直线配置。或者,多个通孔13a也可以如图3(b)所示配置在圆周上。并且,各通孔13a如图3(c)所示具有从中心部沿互相各偏差120°的方向分支并延伸的3个分支部13a1。并且,在多个通孔13a像图3(a)所示那样排列成格子状的情况下,各通孔13a1全部朝相同的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在多个通孔13a像图3(b)那样沿着圆排列的情况下,各通孔13a1使3个分支部13a1中的1个分支部13a1像图3(b)那样朝着圆的径向的外侧地配置。另外,通孔13a1也可以配置成与图3(a)、(b)所示的不同的朝向。
丝线冷却装置3配置在纺丝梁2的下方。丝线冷却装置3如图4所示具备多个冷却筒21和冷却空气供给箱22。多个冷却筒21与多个纺丝组件12的喷丝头13相对应排列成锯齿状,配置在对应的喷丝头13的大致正下方。冷却筒21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近似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内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两端开口的丝线行走空间31。并且,冷却筒21的形成丝线行走空间31的侧壁的部分成为过滤器32。过滤器32进行从冷却空气供给箱22的后述冷却筒收容空间41流入丝线行走空间31内的冷却空气的整流。
冷却空气供给箱22为用来给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提供冷却空气的装置。冷却空气供给箱22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在内部形成有冷却筒收容空间41。多个冷却筒21被收容在冷却筒收容空间41。在各冷却筒2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设置有密封部件23,丝线行走空间31与冷却筒收容空间41之间被密封部件23密封。并且,在冷却筒收容空间41连接有管道45。冷却空气W1被从管道45压送到冷却筒收容空间41内。被压送到冷却筒收容空间41的冷却空气W1通过过滤器32而被压送到多个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内。于是,在丝线行走空间31行走的单纤维Y被压送到丝线行走空间31的冷却空气W1冷却。其中,冷却空气W1的温度在流入丝线行走空间31的阶段为例如21~23℃左右。
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配置有沟槽形成部件50。沟槽形成部件50为板状部件,其上表面与纺丝梁2的下表面接触,其下表面与包含多个冷却筒21的上表面的丝线冷却装置3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与多个喷丝头13和多个冷却筒21上下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多个通孔51。由此,喷丝头13的多个通孔13a与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通过通孔51连通。
并且,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形成有多条沟槽52。多条沟槽52沿图5的上下方向排列,并且分别沿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连接沟槽形成部件50的侧面和通孔51。但是,部分沟槽52将多个通孔51的左右方向上的重叠部分互相连接。并且,由该沟槽52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形成在喷丝头13上的多个通孔13a、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以及通孔51的间隙。其中,沟槽52的深度F为2~3mm左右。由此,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为与沟槽52的深度F相同的2~3mm左右。
沟槽形成部件50在其长度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3个螺栓孔53。并且,沟槽形成部件50通过插入螺栓孔53中的螺栓(图示省略)与纺丝梁2或丝线冷却装置3结合。
给油装置4配置在丝线冷却装置3的下方。给油装置4给被丝线冷却装置3冷却过的多根单纤维Y付与油剂。并且,被付与了油剂的多根单纤维Y此后进行络交等而成为1根复丝。并且,该复丝被未图示的卷绕装置卷绕到筒管上。
以上说明过的熔融纺丝装置1像上述那样从喷丝头13的通孔13a纺出多根单纤维Y,纺出的多根单纤维Y在通过冷却筒21的丝线行走空间31之际被流入丝线行走空间31的冷却空气W1冷却。此时,多根单纤维Y以与通孔13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纺出,但是由于刚刚纺出后具有流动性,因此单纤维Y如图6所示直到冷却固化之前的期间由于自身的表面张力而接近圆形截面。其中,作为表示单纤维Y的截面形状的异形度(离圆形截面有多远)的指标,我们知道M值。M值为假设单纤维Y的内切圆半径为A、外接圆半径为B时,B/A获得的值。或者,有时也将1-(A/B)获得的值作为M值。并且,无论在哪种情况下,M值越大,表示单纤维Y的截面形状离圆形截面越远。
最终的单纤维Y的M值如上所述由从通孔13a纺出时的单纤维Y的M值和直到纺出的单纤维Y冷却固化所花费的时间决定。并且,在熔融纺丝装置1中,为了纺出由具有M值大的截面形状的多根单纤维Y形成的复丝,有必要使喷丝头13为通孔13a的分支部13a1的长度C除以分支部13a1的宽度D的值E大的部件,或者使纺出的单纤维Y尽快冷却固化。
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由于沟槽形成部件50配置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上表面形成有多条沟槽52,因此外部空气W2通过沟槽52流入配置在冷却筒21上方的通孔51。由此,纺出的单纤维Y在被冷却空气W1冷却之前被外部空气W2冷却。结果,与仅用冷却空气W1冷却单纤维Y的情况下相比,能够加速单纤维Y的冷却,能够增大最终的单纤维Y的M值。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的外部空气W2的气流为由在行走的单纤维Y的周围产生的伴流而产生的气流,因此与在冷却筒21中被压送到丝线行走空间31的冷却空气W1相比流速小。并且,外部空气W2的温度为高温的纺丝梁2下面的空气的温度(例如40~50℃左右),没有作为用来冷却单纤维Y的气体从管道45压送来的冷却空气W1的温度(例如21~23℃左右)那么低。因此,纺出的单纤维Y容易冷却的截面的边角部分先被外部空气W2冷却固化,然后在丝线行走空间31内行走之际剩余的部分被冷却空气W1冷却固化。因此,与仅用冷却空气W1冷却单纤维Y的情况下相比,能够使最终的单纤维Y的截面的边角部分变尖锐。
其中,假设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内的外部空气W2为流速快、温度低的气体,则有因外部空气W2的流动而在单纤维Y上产生摇晃,或者流入的外部空气W2到达喷丝头13(形成通孔13a的部件),使喷丝头13的表面冷却的担忧。因此以往认为,为了避免发生这些问题,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不设置间隙,密封两者之间较佳。
但是,实际上由于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中的外部空气W2为由伴随单纤维Y的行走产生的伴流而产生的气流,因此在流入通孔51的同时,还弯曲向单纤维的行走方向即下方。因此,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的外部空气W2不朝喷丝头13的表面流动。并且,外部空气W2如上所述与冷却空气W1相比流速慢,温度没有冷却空气W1那么低。因此,即使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设置用来使外部空气W2流入的间隙,也不会因流入的外部空气W2在行走的单纤维Y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13的表面冷却。
但是,如果沟槽52的深度F过深(用来使外部空气W2流入的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过长),则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的外部空气W2的量变多。因此,则即使外部空气W2的流速不怎么大、外部空气W2的温度不怎么低,也存在单纤维Y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13的表面冷却的担忧。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使沟槽52的深度F(用来使外部空气W2流入的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2~3mm左右。由此,能够确实地防止因外部空气W2流入而在单纤维Y上产生摇晃,或者使喷丝头13的表面冷却。
并且,根据单纤维Y被外部空气W2冷却到什么程度(外部空气W2冲击单纤维Y到什么程度)决定最终的单纤维Y的截面形状(M值、截面的角的形状等)。因此,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要求高的精度。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通过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配置沟槽形成部件50,在沟槽形成部件50上形成多条沟槽52,由此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另一方面,沟槽52能够通过机械加工等精度良好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的精度。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通过在沟槽形成部件50上形成多条沟槽52来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因此通过该间隙流入通孔51中的外部空气W2被沟槽52整流。由此,能够使流入通孔51中的外部空气W2的气流稳定、能够抑制外部空气W2的气流变动引起的丝线质量的不均匀。
并且,纺丝组件12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用来进行聚合物的过滤的过滤部上积蓄异物。结果,纺出的单纤维容易产生断丝,或者组件内部的圧力上升接近耐压。因此,熔融纺丝装置1中定期地进行纺丝组件12的更换。并且,在从熔融纺丝装置1中取下的纺丝组件12中再利用喷丝头13等零部件。在再利用喷丝头13的情况下,洗净喷丝头13,将附着在喷丝头13上的聚合物等除去。但是,对于喷丝头13,在具有上述值E大的通孔13a的情况下,通孔13a的分支部13a1的宽度D窄,难以除去附着在通孔13a内的聚合物等。
对于这种情况,本实施形态中像上述那样、与仅用冷却空气W1冷却纺出的单纤维Y的情况相比能够加速冷却,能够增大最终的单纤维Y的M值。因此,在熔融纺丝装置1中,即使在纺丝由具有M值大的截面形状的多根单纤维Y形成的复丝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形成有上述E值小的通孔13a的喷丝头13。这种情况下,由于通孔13a的宽度D较大,因此在洗净喷丝头13之际,容易除去附着在通孔13a内部的聚合物等。
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如果在喷丝头13表面的通孔13a周围的部分上附着有从通孔13a与聚合物一起喷出的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继续单纤维Y的纺出的话,则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逐渐堆积在通孔13a的周围。因此,有必要定期地清扫喷丝头13等,除去堆积在喷丝头13表面的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
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中用通过沟槽52流入通孔51内的外部空气W2的气流,使附着在喷丝头13表面的通孔13a周围部分的单体、氧化降解了的聚合物等,在成长到给纺出的单纤维Y带来不良影响的程度的大小之前脱落。由此,能够减少喷丝头13的清扫频度。
[实施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7(a)为由用来纺丝由48根单纤维Y构成的150旦的复丝的熔融纺丝装置1纺丝出的复丝的截面的一例(实施例)。并且,表1表示了形成该复丝的48根单纤维Y中的11根单纤维Y的截面的内切圆半径A、外接圆半径B及M值。另外,表1中的No.1~11为用来区分单纤维Y的编号。并且,表1中的M值为通过上述B/A算出的值。
[表1]
图7(b)为在与进行图7(a)所示的复丝的纺丝相同的熔融纺丝装置1中配置了形成有通孔51但没有形成沟槽52的部件取代沟槽形成部件50的熔融纺丝装置中纺丝出的复丝的截面的一例(比较例)。并且,表2表示形成该复丝的48根单纤维Y中的11根单纤维Y的截面的内切圆半径A、外接圆半径B及M值。另外,表2的No.1~11为用来区分单纤维Y的编号。并且,表2的M值也为由上述B/A算出来的值。
[表2]
如果将表1与表2进行比较可知:在于纺丝梁2和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有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的情况下,单纤维Y的M值变大。并且,如果将图7(a)与图7(b)进行比较可知:在于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有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的情况下,作为单纤维Y截面的近似三角形的边的部分的膨胀小(M值大)。并且,如果将图7(a)与图7(b)进行比较可知:在于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有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的情况下,作为单纤维Y截面的近似三角形的角变尖锐。
接着,说明对本实施形态施加了种种改变的变形例。
上述实施形态中,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形成有多条沟槽52,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图8(a)所示那样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上表面形成多条沟槽52。或者,也可以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形成沟槽52。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沟槽形成部件50的多条沟槽52沿一个方向延伸,但不局限于此。多条沟槽52也可以沿相互交叉的2个方向或3个方向以上延伸。
并且,另外的一个变形例像图9所示那样,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形成有分别围绕各通孔51地配置的多个突出部56。由此,在沟槽形成部件50下表面的多个突出部56之间形成沿通孔51的径向延伸的多条沟槽57。并且,在沟槽形成部件50沿其外周形成有多个螺栓孔58。并且,在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下表面与螺栓孔58重叠的部分上设置多个凸起部59。多个凸起部59为近似圆筒形状的部件,具有与突出部56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沟槽形成部件50和配置在其上方的纺丝梁2(参照图2),或者沟槽形成部件50和配置在其下方的丝线冷却装置3(参照图2)用穿插到螺栓孔58和凸起部59中的螺栓(图示省略)固定。其中,设置凸起部59是为了在用螺栓固定沟槽形成部件50和纺丝梁2、或者沟槽形成部件50和丝线冷却装置3之际防止沟槽形成部件50变形了。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将形成有沟槽52的沟槽形成部件50配置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配置垫片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形成与垫片的高度相对应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或者,也可以不在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配置垫片等,进行熔融纺丝装置1的组装的作业者在用螺栓等固定纺丝梁2和丝线冷却装置3之际,测量它们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W2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并进行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的位置调整,通过这样使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所希望的长度。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2~3mm左右,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如果使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10mm以下的话,则不会因流入的外部空气W2而使单纤维Y摇晃或者使喷丝头13的表面冷却。而且,根据纺丝梁2、丝线冷却装置3的结构,也可以使纺丝梁2与丝线冷却装置3之间的用来使外部空气流入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10mm大。
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沟槽形成部件5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与纺丝梁2及丝线冷却装置接触,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沟槽形成部件50与纺丝梁2之间或者沟槽形成部件50与丝线冷却装置之间配置隔热部件。
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喷丝头13的通孔13a为具有从中心部沿互相偏差120°的方向分支的3个分支部13a1的结构,但通孔13a的形状不局限于此。通孔13a也可以是:上述3个分支部13a1的长度、形状互不相同的结构,具有4个以上的分支部的结构,具有多边形等其他的非圆形形状的结构。

Claims (3)

1.一种纺丝装置,用来纺丝200旦以下的复丝,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丝梁,插入了纺丝组件,该纺丝组件组装有具有用来形成上述复丝的非圆形截面的通孔的喷丝头,以及
冷却筒,配置在上述纺丝梁的下方,沿上下方向延伸,从周围压送冷却空气;
在上述喷丝头与上述冷却筒的上端之间设置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为10m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沟槽形成部件,该沟槽形成部件配置在上述纺丝梁与上述冷却筒之间、在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任一个面上形成有用来形成上述间隙的沟槽。
CN201410848886.5A 2014-01-28 2014-12-29 纺丝装置 Active CN1048055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3678A JP6259296B2 (ja) 2014-01-28 2014-01-28 紡糸装置
JP2014-013678 2014-06-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5516A true CN104805516A (zh) 2015-07-29
CN104805516B CN104805516B (zh) 2018-07-17

Family

ID=5369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48886.5A Active CN104805516B (zh) 2014-01-28 2014-12-29 纺丝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59296B2 (zh)
CN (1) CN1048055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55235A (ja) 2019-10-02 2021-04-08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紡糸生産設備
US11331632B2 (en) 2020-02-14 2022-05-17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Thin film composite hollow fiber membranes fabrication system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5850A (ja) * 1995-06-02 1996-12-10 Kuraray Co Ltd 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79825A (ja) * 1998-03-27 1999-10-12 Toray Ind Inc 多糸条群溶融紡糸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溶融紡糸方法
CN1300390C (zh) * 2003-07-24 2007-02-1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熔体纺丝设备
JP2010084275A (ja) * 2008-09-30 2010-04-15 Toray Ind Inc セルロース脂肪酸混合エステル繊維糸条の溶融紡糸巻取り方法および溶融紡糸巻取り装置
KR20140111036A (ko) * 2012-01-18 2014-09-17 미쯔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끼가이샤 중공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및 중공 섬유의 제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5850A (ja) * 1995-06-02 1996-12-10 Kuraray Co Ltd 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79825A (ja) * 1998-03-27 1999-10-12 Toray Ind Inc 多糸条群溶融紡糸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溶融紡糸方法
CN1300390C (zh) * 2003-07-24 2007-02-1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熔体纺丝设备
JP2010084275A (ja) * 2008-09-30 2010-04-15 Toray Ind Inc セルロース脂肪酸混合エステル繊維糸条の溶融紡糸巻取り方法および溶融紡糸巻取り装置
KR20140111036A (ko) * 2012-01-18 2014-09-17 미쯔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끼가이샤 중공 섬유의 제조 방법 및 중공 섬유의 제조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5516B (zh) 2018-07-17
JP6259296B2 (ja) 2018-01-10
JP2015140498A (ja) 2015-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5516A (zh) 纺丝装置
CN103993374B (zh) 丝线冷却装置
CN102268749B (zh) 丝条冷却装置
CN102959143B (zh) 用于纺线的喷丝头、用于纺线的纺丝装置及用于纺线的方法
CN204237899U (zh) 纺丝组件
CN106544742A (zh) 熔融纺丝装置
JP2010083750A (ja) ガラス繊維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3046148B (zh) 一种微细旦锦纶制备用自升压组件
JP2016130377A (ja) 極細繊維生成方法及び生成装置
JP2006241611A (ja) 合成繊維の溶融紡糸装置
CN204509526U (zh) 聚乳酸双组份复合纤维双喷孔并列型纺丝组件的喷丝结构
CN102677194B (zh) 聚苯硫醚纺丝工艺
CN102127820A (zh) 熔融纺丝装置的纺丝组件
CN103328700B (zh) 用于冷却大量合成丝线的装置
CN207828455U (zh) 一种纺丝用的侧吹风冷却通道
JP2009030197A (ja) 中空糸用複合紡糸口金
CN104264242A (zh) 高旦cdp阳离子纤维的生产方法
CN107075735B (zh) 用于熔融纺丝及冷却长丝组的装置和方法
CN209456620U (zh) 纺丝冷却装置
CN209082073U (zh) 一种氨纶出丝成型处理装置
CN104562244A (zh) 聚乳酸双组份复合纤维单喷孔纺丝组件
KR100941170B1 (ko) 강도를 향상시킨 합성수지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제조장치
JP6701822B2 (ja) 溶融紡糸用パック
CN103343411A (zh) 一种分段式空气捻接腔
JP2004197284A (ja) 海島型複合繊維用口金装置および該口金装置を用いた海島型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