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02640A -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02640A
CN104802640A CN201410768977.8A CN201410768977A CN104802640A CN 104802640 A CN104802640 A CN 104802640A CN 201410768977 A CN201410768977 A CN 201410768977A CN 104802640 A CN104802640 A CN 104802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changing mechanism
gear level
rod component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68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02640B (zh
Inventor
梅田贵嗣
中岛敏广
高井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02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2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02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02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性的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变速机构(2)包括换挡杆(10)、操纵杆(11)、操纵臂(12)以及位移抑制部(13)。在变速时沿选挡方向(X方向)或换挡方向(Y方向)操作换挡杆(10)。操纵杆(11)通过换挡杆(10)的沿换挡方向的操作而沿该操纵杆(11)的长度方向移动,并通过换挡杆(10)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以该操纵杆(11)的长度方向为轴线进行转动。操纵臂(12)将换挡杆(10)和操纵杆(11)连结起来。位移抑制部(13)用于抑制操纵杆(11)沿选挡方向的位移。

Description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在手动式的变速器中设有具有换挡杆和操纵杆(striking rod)的变速机构。
该操纵杆被支承为能够以长度方向为轴线进行转动且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该操纵杆和换挡杆通过连结构件连结在一起。
采用这样的构造,通过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而使操纵杆转动,并通过沿换挡方向操作换挡杆来使操纵杆沿其轴线方向移动。并且,能够通过操纵杆的转动和沿轴线方向的移动而使同步机构动作以使齿轮和转轴的转速同步,进而实现换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7300号公报(平成10年(1998年)11月10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变速机构中,具有如下所述的问题点。
即,根据操纵杆的支承位置的不同,有时因换挡杆的选挡方向上的操作而使操纵杆挠曲,从而导致操纵杆在选挡方向上的位置的位移变大。在这种位移变大的情况下,对于要求具有刚性感(日文:剛性感)更强的变速操作性的用户来讲,不能满足其要求。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以往的变速机构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性的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变速机构包括换挡杆、杆状构件、连结构件、以及位移抑制部。换挡杆在变速时被操作。杆状构件与换挡杆连动,该杆状构件能够通过换挡杆的沿换挡方向的操作而沿该杆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能够通过换挡杆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以该杆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为轴线进行转动。连结构件将换挡杆和杆状构件连结起来。位移抑制部用于抑制杆状构件的靠换挡杆侧的端部在杆状构件转动时沿选挡方向的位移。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变速机构和变速器,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器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机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机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速机构的侧视图。
图7的(a)是操纵臂附近的侧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主视图。
图8是从正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变速机构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从正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变速机构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变速机构的操纵臂附近的侧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主视图。
图11是从侧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变速机构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从侧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变速机构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图5说明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实施方式1
结构
变速器1的大致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的外观图。如图1所示,变速器1是手动变速器,其包括:变速机构2,其具有在变速时供用户进行操作的换挡杆10;以及壳体3。
壳体3收纳有:用于进行变速的多个齿轮和轴、用于使齿轮和轴的转速同步的同步机构以及变速机构2等结构。
另外,图1中示出的箭头Y方向(变速器1的长度方向)表示换挡杆10的换挡方向,箭头X方向(与变速器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示换挡杆10的选挡方向。
变速机构2的结构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主视图。
变速机构2将用户输入至换挡杆10的操作力传递到同步机构而使同步机构动作。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包括换挡杆10、操纵杆11、操纵臂12、以及位移抑制部13。
换挡杆10的结构
换挡杆10具有在进行变速操作时供用户把持的变速手柄10c(参照图1)。如图2所示,换挡杆10的下侧由换挡杆壳体14包覆,换挡杆10在其下端部10a与操纵臂12相连结。换挡杆壳体14构成壳体3的一部分。
换挡杆壳体14具有延伸壳(extension housing)141、控制壳(controlhousing)142以及变速引导板(shift guide plate)143。延伸壳141对换挡杆10的下端部10a进行包覆。控制壳142固定于延伸壳141的上部。变速引导板143固定于控制壳142的上部。
换挡杆10具有球面部10b,该球面部10b位于下端部10a的上方且位于控制壳142内。在控制壳142的内侧设有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树脂套筒(日文:ソケット)15,球面部10b与形成于树脂套筒15的球面卡合部15b相卡合。另外,树脂套筒15由设置在树脂套筒15与控制壳142之间的螺旋弹簧16向上方施力。采用这样的结构,换挡杆10由控制壳142支承。
操纵臂12的结构
如图2所示,操纵臂12将换挡杆10的下端部10a和操纵杆11之间连结起来。在操纵臂12的与换挡杆10连结的连结端部12a上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连接孔121,在该连接孔121的内侧设有下端部支承套筒122。在该下端部支承套筒122上形成有球面部,该球面部与球状的下端部10a相卡合。采用这样的结构,换挡杆10的下端部10a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于操纵臂12的连接孔121。如图2所示,操纵臂12形成为,在自下端部10a朝向操纵杆11的靠换挡杆10侧的端部11a沿换挡方向延伸的同时朝向上方延伸。并且,操纵臂12和操纵杆11在压入后利用销等彼此固定。
操纵杆11和操纵杆11周围的结构
操纵杆11以其长度方向与换挡方向(Y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操纵杆11的换挡方向(Y方向)上的延长线上配置有换挡杆10。并且,操纵杆11位于比换挡杆10的下端部10a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操纵杆11以能够沿其中心轴线11b方向(换挡方向、即Y方向)移动且能够以轴线11b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由两个支承部41、42支承于壳体3。操纵杆11具有位于比两个支承部41、42中的、靠换挡杆10侧的支承部41偏向换挡杆10侧的位置的端部11a。该操纵杆11的端部11a成为与操纵臂12连结的连结部。因此,如图2和图4所示,端部11a的形状与操纵杆11的其他部分(截面为圆形状的部分)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例如端部11a的选挡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选挡方向上的宽度。
在操纵杆11上固定有操纵柄(striking lever)111。另外,在操纵杆11的周围,以与操纵杆11平行的方式配置有多根变速连杆17。在各个变速连杆17上固定有与操纵杆11相嵌合的嵌合部。在变速连杆17上固定有变速拨叉18,通过使该变速拨叉18在换挡方向(Y方向)上移动而使同步机构动作。
即,通过沿选挡方向(X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操纵杆11以轴线11b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使操纵柄111与期望的变速连杆17的嵌合部相嵌合。接下来,通过沿换挡方向(Y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操纵杆11在换挡方向(Y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期望的变速连杆17在换挡方向上移动。通过该变速连杆17的移动,固定于变速连杆17的变速拨叉18也移动,从而使同步机构动作而使期望的齿轮相啮合,由此进行变速。
位移抑制部13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抑制部13用于限制操纵杆11随着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发生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位移抑制部13具有引导板30和突起部40。
引导板30的结构
引导板30是通过将板状的构件弯曲而形成的,其自上方对操纵杆11的端部11a进行包覆。如图2~图5所示,引导板30具有在从换挡方向(Y方向)看时向下方敞开的日语コ字形的引导部31和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自日语コ字形的两端延伸至外侧的两个固定部32。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固定部32自引导部31以向换挡杆10侧倾斜的方式形成,而并不与选挡方向(X方向)平行。
另一方面,自端部11a下方的延伸壳141朝向上方竖立设置有两个凸起部144。该两个凸起部144以隔着端部11a的方式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排列配置。
在两个固定部32上分别沿着换挡方向设有用于进行定位的顶销33和用于将引导板30固定于凸起部144的螺栓安装孔。引导板30在借助设于各个固定部32上的顶销33进行定位之后,利用螺栓19安装于凸起部144。
如上所述,由于以自上方对端部11a进行包覆的方式设有引导板30,因此,引导部31的彼此相对的壁部31a以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隔着端部11a的方式配置。
突起部40的结构
突起部40形成有两个,各个突起部40如图5所示自端部11a朝向壁部31a突出。换言之,两个突起部40分别自端部11a朝向选挡方向突出。这两个突起部40以各自的外周40a距操纵杆11的轴线11b的距离相等(参照L)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如图5所示,该突起部40形成为大致扇形状,该大致扇形状所形成的角度α与操纵杆11的因在选挡方向上操作换挡杆10而转动的角度相对应。
另外,如图5所示,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的、突起部40与壁部31a之间设有间隙34。根据该间隙34的宽度d来设定操纵杆11的端部11a的可位移量。即,端部11a能够与间隙34的宽度相对应地在选挡方向上位移。能够将该间隙34的宽度d设定为例如大约0.4mm。
动作
在进行变速操作时,在沿选挡方向(X方向)操作换挡杆10的变速手柄10c之后,沿换挡方向(Y)操作变速手柄10c。通过沿选挡方向操作变速手柄10c,从而使换挡杆10以球面部10b为中心进行转动且使换挡杆10的下端部10a向与变速手柄10c相反的选挡方向移动。
由于该下端部10a的移动,操纵臂12的连结端部12a也移动。由于该连结端部12a的移动,操纵杆11与操纵臂12一起以轴线11b为中心进行旋转。然后,通过操纵杆11的转动而使操纵柄111转动,从而如上所述那样使操纵柄111与期望的变速连杆17的嵌合部相嵌合。
接下来,当沿换挡方向(Y方向)操作变速手柄10c时,下端部10a向与变速手柄10c相反的方向移动。由于该下端部10a的移动,操纵臂12和操纵杆11也沿换挡方向移动,从而使与操纵柄111为嵌合状态的变速连杆17沿换挡方向移动。通过该变速连杆17的移动而使变速拨叉18也移动,从而使同步机构做动作而向期望的齿轮进行变速。
在此,在变速手柄10c沿选挡方向移动时,连结端部12a向与变速手柄10c相反的方向移动,但在操纵杆11的与操纵臂12连结的连结部、即端部11a处仍会作用与连结端部12a相同方向(选挡方向)的力。因此,在操纵杆11的比支承部41靠换挡杆10侧的杆部分11n(参照图2)较长的情况下,根据操纵杆11的刚性的不同,有时杆部分11n会随着连结端部12a在选挡方向上的移动而沿选挡方向位移。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杆部分11n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杆部分11n的端部11a可在选挡方向上位移的大小限制为规定量(宽度d),因此能够将操纵杆11在换挡方向上的位移抑制为小于规定量(在端部11a处为间隙34的宽度d)。
特征
(1)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包括换挡杆10、操纵杆11(杆状构件的一个例子)、操纵臂12(连结部的一个例子)以及位移抑制部13。在变速时沿选挡方向(X方向)或换挡方向(Y方向)操作换挡杆10。通过沿换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操纵杆11沿长度方向移动,通过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操纵杆11以长度方向为轴线进行转动。操纵臂12将换挡杆10和操纵杆11连结起来。位移抑制部13用于抑制操纵杆11的杆部分11n在选挡方向上位移。
由此,即使在通过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操纵杆11的杆部分11n在选挡方向上产生了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位移。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杆11的表观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变速操作性。
另外,不管操纵杆11的比支承部41靠换挡杆10侧的杆部分11n的长度、操纵杆11的刚性如何,均能够对操纵杆11在选挡方向上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进行抑制。因此,支承部41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定,操纵杆11的材料也不受限定,从而提高了设计和材料选择的自由度。
(2)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包括用于支承操纵杆11的支承部41、42。位移抑制部13设于比最靠近换挡杆10侧的支承部41偏向换挡杆10侧的位置。
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杆部分11n(操纵杆11的比支承部41靠换挡杆10侧的部分)欲随着换挡杆10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沿选挡方向移动,也能够利用位移抑制部13来抑制杆部分11n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3)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位移抑制部13设于操纵杆11的靠换挡杆10侧的端部11a。
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杆部分11n(操纵杆11的比支承部41靠换挡杆10侧的部分)欲随着换挡杆10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沿选挡方向移动,位移抑制部13也能够抑制端部10a的位移,从而能够抑制杆部分11n产生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4)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位移抑制部13具有以隔着操纵杆11的方式沿选挡方向(X方向)配置的壁部31a(壁部的一个例子)。在壁部31a与操纵杆11之间形成有间隙34。
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杆部分11n(操纵杆11的比支承部41靠换挡杆10侧的部分)欲随着换挡杆10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沿选挡方向移动,杆部分11n也会与壁部31a干涉。因此,能够抑制操纵杆11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5)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位移抑制部13具有以包覆操纵杆11(杆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方式形成的引导板30(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引导板30的彼此相对的壁部31a(引导构件的彼此相对的部分的一个例子)以隔着操纵杆11的方式沿选挡方向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将引导板30固定于在延伸壳141上形成的凸起部144这样的简单结构来抑制操纵杆11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6)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位移抑制部13具有自操纵杆11朝向壁部31a突出的突起部40。在壁部31a与突起部40之间形成有间隙34。
由此,在操纵杆11的杆部分11n的位移达到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突起部40会抵接于壁部31a,因此能够保护操纵杆11。
(7)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突起部40以在旋转时如图5所示那样自突起部40的外周40a到操纵杆的轴线11b为止的长度相同(参照L)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由此,即使在操纵杆11旋转的情况下(在换挡杆10沿选挡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将自突起部40到壁部31a为止的间隙34尽量地保持为恒定(宽度d)。这样,能够减少突起部40与壁部31a的间隙34的宽度d因操纵杆11的旋转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因此能够稳定地确保用于抑制位移的阈值(也称作规定量)的大小。
(8)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的壁部31a以隔着操纵杆11的靠换挡杆10侧的端部11a的方式沿选挡方向(X方向)配置。
由此,能够抑制因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而使位移量为最大的端部11a的位移。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操纵杆11的位移。
另外,与在比端部11a靠支承部41侧的位置设置壁部31a的情况相比,在端部11a的周围设有壁部31a的情况下,能够使间隙34的宽度d较大,因此易于进行设计。
(9)本实施方式的操纵杆11的端部11a是与操纵臂12连结的连结部。
由此,能够对位移最大的端部11a的位移进行抑制,还能够对沿选挡方向操作换挡杆10时在操纵柄111上施加选挡方向的力的连结部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2
下面,使用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说明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速机构200的变速器。另外,在图7的(a)和图7的(b)中,省略了换挡杆10。
即,在本实施方式2的变速机构200中,位移抑制部53和位移抑制部53周边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变速机构2的位移抑制部13和位移抑制部13周边的构造不同。另外,由于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结构
位移抑制部53的结构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的侧视图。图7的(a)是表示操纵臂12附近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的(b)是从操纵杆11侧看操纵臂12附近的结构时的主视图。
如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替代实施方式1的位移抑制部13和凸起部144这两者的位移抑制部53被设于操纵杆11的端部11a和端部11a的周围。
位移抑制部53包括两个壁部60和突起部40。突起部40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如图7所示,壁部60设有两个并以自控制壳142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该两个壁部60以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隔着端部11a相对的方式配置。并且,在突起部40与壁部60之间,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有具有宽度d的间隙34。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变速机构200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从而能够获得基本上与通过上述实施方式1而获得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以下,仅说明与通过所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获得的作用、效果不同的作用、效果。
特征
(1)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机构200中,如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以隔着操纵杆11的方式沿选挡方向配置的壁部60设置为,自用于支承换挡杆10的控制壳142(外壳的一个例子)向下方突出。
由此,即使操纵杆11的杆部分11n欲随着换挡杆10的沿选挡方向的操作而移动,也由于杆部分11n在产生规定量以上的位移时会与壁部60干涉,从而能够抑制操纵杆11的位移。
另外,也可以将壁部60制成相对于控制壳142独立的构件,但在将壁部60制成与控制壳142构成一体的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A)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引导板30的引导部31形成为截面呈日语コ字形,但并不限定于日语コ字形。例如,也可以是图8所示那样的、具有截面为圆形状的引导部310的引导板300。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引导部310的、配置于端部11a的选挡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310a(壁部的一个例子)来抑制端部11a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B)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凸起部144自端部11a的下方的延伸壳141朝向上方突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凸起部144既可以自延伸壳141的内侧面突出,也可以以自控制壳142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总之,只要以使引导部31的彼此相对的壁部31a隔着端部11a沿选挡方向配置的方式固定引导板30即可。
(C)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如图3的俯视图所示,两个固定部32以自引导部31向换挡杆10侧倾斜的方式形成,而不与选挡方向(X方向)平行,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凸起部144的形成位置的不同,固定部32也可以自引导部31与选挡方向平行地形成。固定部32的形状和位置能够根据凸起部144的形成位置而进行适当变更。
(D)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彼此相对的两个壁部31a作为引导板30(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由1个构件形成,但两个壁部31a也可以由彼此独立的构件形成。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设有两个截面为L字形的板构件301(引导构件的一个例子)。在各个板构件301上设有固定部32,该固定部32被固定于凸起部144。所述板构件301具有自固定部32的靠端部11a侧的端朝向上方形成的壁部311,能够利用该壁部311来限制端部11a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
(E)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如图7的(a)和图7的(b)所示,壁部60以自端部11a的上方的控制壳142的一部分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壁部60′以自端部11a的下方的延伸壳141的一部分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壁部60也可以以自延伸壳141的侧方侧的壁朝向换挡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F)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壁部31a和壁部60以在选挡方向(X方向)上隔着端部11a的方式配置,但并不限于端部11a。也可以如图11所示在支承部41与端部11a之间设有引导板30,引导板30可以设于靠换挡杆10侧的任意位置。另外,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引导板30,也可以设有实施方式2的壁部60。
(G)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部11a成为与操纵臂12连结的连结部,但如图12所示,与操纵臂12连结的连结部11c也可以设置在端部11a与支承部41之间。并且,也可以如图11所示,以包覆设于端部11与支承部41之间的连结部11c的方式设置引导板30。另外,并不限于实施方式1的引导板30,也可以设置实施方式2的壁部60。
(H)另外,上所述实施方式中,突起部40以自其外周40a起到操纵杆11的轴线11b为止的长度L相同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但突起部40可以不形成为相同长度,也可以不弯曲。在突起部40不弯曲的情况下,虽然不能获得上述的使间隙34的宽度变化减小的效果,但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位移量。
(I)并且,也可以不设置突起部40。在未设置突起部4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操纵杆11与壁部31a、60之间形成规定宽度的间隙来限制操纵杆11的规定量以上的位移,从而能够抑制位移。另外,在操纵杆11的与壁部31a、60相对的部分为圆形状的情况下,还能够获得使间隙34的宽度变化减小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本发明的变速机构,具有能够提高变速操作性的效果,本发明的变速机构能够应用于变速器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变速器;2、变速机构;3、壳体;10、换挡杆;10a、下端部;10b、球面部;10c、变速手柄;11、操纵杆(杆状构件的一个例子);11a、端部(轴部的一个例子、连结部的一个例子);11b、轴线;12、操纵臂(连结构件的一个例子);12a、连接端部(连接部的一个例子);13、位移抑制部;14、换挡杆壳体;15、树脂套筒;16、螺旋弹簧;17、变速连杆;18、变速拨叉、19、螺栓;30、引导板;31、引导部;31a、壁部;32、固定部;33、顶销;40、突起部;41、42、支承部;53、位移抑制部;60、壁部;111、操纵柄;121、连接孔;122、下端部支承套筒;141、延伸壳;142、控制壳(用于支承换挡杆的外壳的一个例子);143、变速引导板;144、凸起部;200、变速机构。

Claims (12)

1.一种变速机构,其中,
该变速机构包括:
换挡杆,其在变速时沿选挡方向或换挡方向被操作;
杆状构件,其通过所述换挡杆的沿所述换挡方向的操作而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并通过所述换挡杆的沿所述选挡方向的操作而以所述长度方向为轴线进行转动;
连结构件,其将所述换挡杆和所述杆状构件连结起来;以及
位移抑制部,其用于抑制所述杆状构件在所述杆状构件转动时沿所述选挡方向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该变速机构包括多个用于支承所述杆状构件的支承部,所述位移抑制部设于比最靠近所述换挡杆侧的所述支承部偏向所述换挡杆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位移抑制部设于所述杆状构件的靠所述换挡杆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位移抑制部具有以隔着所述杆状构件的方式沿所述选挡方向配置的壁部,在所述壁部与所述杆状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位移抑制部具有以包覆所述杆状构件的方式设置的引导构件,以隔着所述杆状构件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壁部是所述引导构件的彼此相对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以隔着所述杆状构件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壁部设置为,自用于支承所述换挡杆的外壳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壁部以自所述外壳朝向下方或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位移抑制部具有自所述杆状构件朝向所述壁部突出的突起部,所述间隙形成于所述壁部与所述突起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突起部以在进行所述杆状构件转动时自突起部的外周到所述操纵杆的中心轴线为止的长度相同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壁部以隔着所述杆状构件的与所述连结构件相连结的连结部的方式沿所述选挡方向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机构,其中,
所述连结部是所述杆状构件的靠所述换挡杆侧的端部。
12.一种变速器,其中,
该变速器具有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机构。
CN201410768977.8A 2014-01-29 2014-12-12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Active CN1048026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4202 2014-01-29
JP2014014202A JP6109091B2 (ja) 2014-01-29 2014-01-29 シフト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02640A true CN104802640A (zh) 2015-07-29
CN104802640B CN104802640B (zh) 2017-08-01

Family

ID=53687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68977.8A Active CN104802640B (zh) 2014-01-29 2014-12-12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09091B2 (zh)
CN (1) CN104802640B (zh)
MX (1) MX36990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8330U (zh) * 1979-12-05 1981-07-15
JPS5742426U (zh) * 1980-08-20 1982-03-08
JPS6067459U (ja) * 1983-10-17 1985-05-1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操作装置のミスシフト防止機構
JPH11170882A (ja) * 1997-12-08 1999-06-29 Suzuki Motor Corp シフトレバーの遮音構造
CN201129445Y (zh) * 2007-08-31 2008-10-08 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有级变速器换挡装置
CN202381672U (zh) * 2011-11-23 2012-08-15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变速器左置直接操纵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9564Y2 (ja) * 1980-03-26 1985-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歯車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88330U (zh) * 1979-12-05 1981-07-15
JPS5742426U (zh) * 1980-08-20 1982-03-08
JPS6067459U (ja) * 1983-10-17 1985-05-1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操作装置のミスシフト防止機構
JPH11170882A (ja) * 1997-12-08 1999-06-29 Suzuki Motor Corp シフトレバーの遮音構造
CN201129445Y (zh) * 2007-08-31 2008-10-08 重庆宗申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有级变速器换挡装置
CN202381672U (zh) * 2011-11-23 2012-08-15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变速器左置直接操纵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0866A (ja) 2015-08-03
MX2015001179A (es) 2015-07-28
JP6109091B2 (ja) 2017-04-05
MX369908B (es) 2019-11-26
CN104802640B (zh)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87671B1 (en) Transmission
JP2005106267A (ja) 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CN104802640A (zh) 变速机构和具有变速机构的变速器
EP3344899B1 (en) Gearshift assembly including a position sensor assembly
KR102542949B1 (ko) 수동 변속기의 레버 조립체
KR20180052419A (ko) 케이블 타입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KR101023481B1 (ko) 트랙터의 변속장치
SE529864C2 (sv) Regleranordning och växellåda
CN105333136A (zh) 轮式拖拉机变速箱远程操纵机构
JP6638321B2 (ja) 変速機のケーブル支持装置
JP4560831B2 (ja) 変速機
JP2014081061A (ja) 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シフ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6206136B2 (ja) 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JP6776110B2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構造
JP5366862B2 (ja)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EP3447339B1 (en) Gearshift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JP6653975B2 (ja) At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2006138344A (ja) 変速機
JP2005112117A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205113009U (zh) 手动换挡器及车辆
CN107120425B (zh) 选档摇臂结构及换档塔
US9902264B2 (en) Lever device
JP5822361B2 (ja)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KR20140103563A (ko) 차량용 변속기의 변속기구
JP2016183754A (ja) 手動変速機のチェンジ操作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16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NISSA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