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7474A -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7474A
CN104797474A CN201380058835.6A CN201380058835A CN104797474A CN 104797474 A CN104797474 A CN 104797474A CN 201380058835 A CN201380058835 A CN 201380058835A CN 104797474 A CN104797474 A CN 104797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braking force
multiplying arrangement
force multiplying
lever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88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7474B (zh
Inventor
J.迈尔
K-H.维尔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4797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7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1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n ultimate actuator
    • B60T13/743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n ultimate actuator with a spring accumul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5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 hydraulic system, e.g. a master cylin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具有一输入杆部件(10),它这样相对于制动操纵部件(12)设置,利用施加在制动操纵部件(12)上的司机制动力可以调整输入杆部件(10),和一导向体(14),具有在其中构成的孔(16),所述输入杆部件(10)至少部分地伸入到孔里面,其中,一初始弹簧(18)可压缩地设置在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并且利用一弹簧限位装置(24)这样限位初始弹簧(18),从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状态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抑制初始弹簧(18)的伸展。本发明同样涉及一种机动车制动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本发明同样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制动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DE 103 27 553 A1中描述了一种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该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具有活塞杆作为输入杆部件,活塞杆可以利用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司机制动力调整。活塞杆穿过在由放大器基体构成的导向体中的开孔延伸。导向体可以利用马达和变速器这样调整,使放大力可以传递到在活塞杆上构成的同步体上。通过这种方式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的使用者能够在其机动车制动期间按照力卸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实现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1特征的用于机动车的制动系统和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2特征的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通过配有初始弹簧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对于司机保证有利的/符合标准的制动操纵感觉(踏板感觉)。通过弹簧限位装置限位初始弹簧附加地起到,初始弹簧在其限位状态已经具有有利的预应力,即使在制动操纵部件以未操纵的状态出现期间。因此取消通常必需利用反作用于主制动缸制动的弹簧/复位簧预紧初始弹簧。因为在本发明中取消弹簧/复位簧的任务,因此可以在制动力放大装置/制动力放大器里面使用更弱的弹簧/复位簧。在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弹簧/复位簧。因此在利用本发明实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中为了在连接在制动力放大装置上的主制动缸里面建立制动力较低的进入制动力(初始制动力)就足够了。
例如,所述弹簧限位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可压缩的夹子部件。因此所述弹簧限位装置可以成本有利地构成。
在一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弹簧限位装置包括由至少一第一外壳部件和第二外壳部件组成的弹簧外壳,其中第一外壳部件至少部分地可以在第二外壳部件里面移动。这种弹簧限位装置保证可靠地预紧初始弹簧,即使没有司机制动力施加在弹簧限位装置上。
在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附加地对于在此利用弹簧限位装置限位的初始弹簧包括辅助弹簧,利用它由导向体中的孔内壁支承输入杆部件的扩大的中间段。这种辅助弹簧可靠地保证输入杆部件相对于导向体移动,由此可以可靠地检测制动操纵部件操纵的中断/结束(例如松开制动踏板)。因此,结束制动操纵部件的操纵引起输入杆部件以导向体为基准的运动。因此,在司机结束/中断其操纵以后,他立刻感觉到制动操纵部件的应答(例如回冲)。
例如,所述辅助弹簧与初始弹簧串联地设置。这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实现,通过所述辅助弹簧设置在在输入杆部件的扩大的中间段里面构成的缺口里面。这种辅助弹簧的布置保证其在前面段落中所述的功能。
对此备选地也可以使所述辅助弹簧与初始弹簧并联地设置。这种辅助弹簧的布置也可靠地保证其上述功能。
在一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通过至少一传动部件与导向体连接的马达,并且其中可以利用由马达施加的放大力调整导向体。因此有利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尤其可以由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构成。但是对此要指出,在这里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不局限于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结构。
在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输出杆部件,在其上可以至少部分地传递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并且它可以这样相对于主制动缸设置,可以利用至少一部分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调整主制动缸的至少一活塞。因此放大力可以有利地与司机制动力一起传递到主制动缸的至少一可调整的活塞上,由此司机可以在操纵制动操纵部件期间为了制动器机动车按照力卸载。
在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第一复位簧,它设置在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外壳内壁与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可移动的内壁部件之间,该内壁部件具有在其中构成的开孔,穿过它伸出输出杆部件,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附加地包括第二复位簧,它设置在输出杆部件的加宽段与内壁部件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低的初始力,它为了建立制动压力施加在连接的制动力放大器里面。
在前面段落中描述的优点也在相应构成的机动车制动系统中保证。
此外上述优点也可以通过执行一种对应的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实现。同样能够对应于上述实施例和改进方案实现该加工方法并且导致所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示出:
图1  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  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  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  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图1中简示的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器具有输入杆部件10,它可以/被这样相对于制动操纵部件12设置,可以利用施加在制动操纵部件12上的司机制动力调整输入杆部件10。输入杆部件10例如可以是输入杆。但是要指出,输入杆部件10不局限于某种外部形状,例如杆状的结构。作为制动操纵部件12例如输入杆部件10可以与制动踏板共同作用。但是制动操纵部件12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与制动力放大装置一起使用。
制动力放大装置也具有导向体14,具有在其中构成的孔16。导向体14例如可以是放大器基体(Boost Body)。输入杆部件10至少部分地伸进到在导向体14里面构成的孔16里面。初始弹簧18(Cut-in-Feder)可压缩地设置在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对此也可以理解为,利用初始弹簧18(Cut-in-Feder)由孔16的内壁20支承扩大的中间段22。扩大的中间段22可以有利地位于孔16的扩大的中间段里面,由此利用两个更窄的孔端部段防止扩大的中间段22滑出来。内壁20最好位于在离开制动操纵部件12的指向的导向体14的下段上。内壁20尤其可以对准制动操纵部件12。
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这样限位初始弹簧18,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抑制初始弹簧18从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状态的伸展(膨胀)。也可以这样转述,弹簧限位装置24确定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状态,它允许产生弹簧18继续压缩,但是由该状态初始弹簧18不可以由此伸展。因此弹簧限位装置24引起初始弹簧18在其限位状态的预紧。
对此要强调地指出,关于弹簧限位装置24理解为至少一附加的部件,它设置在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因此关于弹簧限位装置24不理解为在最大距离下止动内壁20和扩大的中间段22。
通过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限位初始弹簧18可以引起初始弹簧的适合的预紧,不利用弹簧/复位簧预紧初始弹簧18。通常经常利用支承在主制动缸26上的弹簧/复位簧引起初始弹簧18的预紧。在图1中标出的虚线箭头28示出(未示出的)弹簧/复位簧的常见力流,它按照现有技术引起初始弹簧18的预紧。为了保证初始弹簧18的足够预紧,在常见的制动力放大器中出现相对较大的用于各弹簧/复位簧的弹簧常数。各弹簧/复位簧的预紧尤其一般地要至少与初始弹簧18的预紧一样大,由此相应地预紧初始弹簧18(在向后的止挡上)。
而对于在这里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省去利用与输入杆部件10的制动运动相反作用的弹簧/复位簧预紧初始弹簧18。因此对于在这里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最多只需一个抵制输入杆部件10制动运动的弹簧/复位簧,其具有相对较低的弹簧常数。因此保证,输入杆部件10的制动运动无需抵制那个弹簧/复位簧的高弹簧力。因此通过利用限位装置24限位初试弹簧18减小用于制动要施加到主制动缸里面的最小力。由此在这里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能够在克服更低的制动阈值/力阈值以后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这尤其有利的是,如果司机想快速且利用相对微小的力在主制动缸26里面建立制动压力的时候。
尤其在制动力放大装置的某些实施例中,可以省去制动力放大装置配备抵制输入杆部件10制动运动的弹簧/复位簧。例如在图1的实施例中是这种情况。图1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只具有一个放大器机构-复位簧29,利用它使以下面描述的方式从其初始位置调整的导向体14再复位到初始位置。如同借助于图1看到的那样,放大器机构-复位簧29仅抵制从其初始位置调整的导向体14,但是不抵制输入杆部件10相对于导向体的调整。因此输入杆部件10可以以不等于零的行程差相对于导向体14调整,为此无需施加力在放大器机构-复位簧29上。最好只有导向体14利用放大器机构-复位簧29由靠近主制动缸26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中的壁体支承。
在没有以通常的方式压缩用于预紧初始弹簧18所必需的弹簧/复位簧下输入杆部件10(相对于导向体14)的有利的调整性,能够利用相对小的施加在输入杆部件10上的力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图1的实施例与常见的制动力放大器相比显著地使司机容易在主制动缸26里面建立压力。
在图1的实施例中,弹簧限位装置24包括由至少一第一外壳部件30和第二外壳部件32组成的弹簧外壳,其中第一外壳部件30可以至少部分地在第二外壳部件30里面移动。外壳部件30和32也可以转述为可相互移动到对方中的夹子部件。对此要指出,外壳部件30和32无需这样构成,使它们完全包围初始弹簧28。取而代之,外壳部件30和32也可以由相互移动到对方中的夹子部件构成。此外弹簧限位装置24也可以包括至少一可压缩的夹子部件。弹簧限位装置24有助于减小用于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要施加的力,这个有利功能不局限于弹簧限位装置24的某种构造。
图1的制动力放大装置附加地对于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限位的这里的初始弹簧18具有辅助弹簧34,利用它由导向体14的孔16的内壁20支承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辅助弹簧34基本起到相对于导向体14移动输入杆部件10的作用,由此可以可靠地检测到中断/结束制动操纵部件12的操纵,例如松开制动踏板。辅助弹簧34的预紧力可以比初始弹簧18的预紧力小许多。辅助弹簧34的预紧尤其可以利用主制动缸26实现,如同利用箭头37所示的那样。因此无需用于预紧辅助弹簧34的弹簧。辅助弹簧34也几乎不/不影响可能存在的且抵制输入杆部件10的制动运动的弹簧/复位簧的弹簧常数。因此辅助弹簧34不加大用于制动到主制动缸26要施加在输入杆部件10上的最小力。因此图1的实施例通过限位初始弹簧18和附加地使用辅助弹簧34具有最佳的弹簧布置。
主制动缸26例如可以是串联主制动缸。但是制动力放大装置不局限于与由串联主制动缸构成的主制动缸26共同作用。
在图1的实施例中辅助弹簧34与初始弹簧18串联地设置。对此可以理解为,辅助弹簧34的第一端部接触初始弹簧18,而辅助弹簧34的第二端部顶靠在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的表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辅助弹簧34设置在在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里面构成的缺口36里面。因此配有辅助弹簧34的制动力放大装置没有加大和/或扩大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结构空间需求。
作为扩展,制动力放大装置具有通过至少一变速器部件38a至38c与导向体14连接的马达40,其中导向体14可以利用由马达40施加的放大力从其(无力的)初始位置调整。因此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由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构成。
利用马达40从其初始位置调整的导向体14的回调可以利用可选择的独立弹簧42实现。但是独立弹簧42对于在马达40失效后用于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要施加的最小力/初始力没有影响,因为司机可以不压缩独立弹簧42地使输入杆部件10相对于导向体14移动。
由于制动力放大装置的有利结构,它允许上述的低的最小力/初始力用于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司机本身可以在马达40失效时还利用相对微小的司机制动力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如果马达4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失效,则司机为了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只还需要克服在主制动缸里面的(未示出的)弹簧的弹簧力。辅助弹簧34和限位的初始弹簧18与主制动缸26里面的弹簧串联,并且在马达40失效以后不提高要施加的制动力/初始力。这在马达40失效以后明显易于制动到主制动缸26里面。因此由机电的制动力放大器构成的图1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具有有利的备用模式。
以可选择的方式在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外壳44(外部壳体)里面还安装至少一传感器46和48。例如可以存在(磁的)旋转角传感器46,用于获得/检验马达40在外壳44里面的功能方式。同样可以在外壳44里面安装(磁的)行程传感器48、尤其杆行程传感器48,用于获得/检验输入杆部件10的调整行程、导向体14的调整行程和/或在输入杆部件10与导向体14之间的行程差。但是可以选择制动力放大装置配有至少一传感器46和48。
此外,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包括输出杆部件50,在其上可以至少部分地传递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输出杆部件50、例如输出杆最好这样相对于主制动缸26设置,利用至少一部分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可以调整主制动缸26的至少一活塞。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可以通过反应盘52至少部分地传递到输出杆部件50上,反应盘最好在对准主制动缸26的一侧上设置在导向体14中的开孔里面。因此对于有利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使用反应盘52。
图2示出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图2中简示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具有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作为对于上述实施例的补充,在其中构成开孔,穿过开孔伸出输出杆部件50。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一复位簧62设置在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外壳44的内壁与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通过第一复位簧62最好由靠近主制动缸26的外壳44的内壁支承)。此外,制动力放大装置附加地包括第二复位簧64,它设置在输出杆部件50的加宽的段/端部段66与内壁部件60之间。对此也可以理解为,输出杆部件50的加宽的段/端部段66通过第二复位簧64由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支承。输出杆部件50的加宽的段/端部段66最好离开主制动缸26地指向,而第二复位簧64设置在离开主制动缸26指向的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一侧上。
内壁部件60可移动地这样构成,使它在导向体14的调整运动时可以一起移动。但是由于在内壁部件60中构成的开孔输入杆部件10和/或输出杆部件50的制动运动不引起内壁部件60的一起调整。因此第一复位簧62仅仅抵制导向体14的调整运动。因此第一复位簧62的弹簧常数不影响在马达40失效以后为了制动主制动缸要施加的最小力。
第二复位簧64具有相对较小的弹簧常数。因此它在预紧方面是优化的。因为在马达40失效以后仅仅第二复位簧64抵制到主制动缸26里面的制动,因此在图2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中也能够利用相对较小的制动力以备用模式在主制动缸26里面建立制动压力。
图3示出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在图3的制动力放大装置中辅助弹簧34支承在输入杆部件10外部。尽管如此,辅助弹簧34还与限位的初始弹簧18串联。也可以这样转述,辅助弹簧34的第一端部接触初始弹簧18,而辅助弹簧34的第二端部顶靠在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的外侧面上。
图4示出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对于在图4中简示的制动力放大装置辅助弹簧34与初始弹簧18并联地设置。对此可以理解为,辅助弹簧34在第一端部上接触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而辅助弹簧34的第二端部顶靠在第二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的外侧面上。辅助弹簧34尤其可以设置在被(限位的)初始弹簧18撑开的体积里面。由此制动力放大装置的结构不局限于辅助弹簧34与限位的初始弹簧18的串联布置。
对此要指出,第二复位簧64在图2至4的实施例中仅仅是可选择的。一旦主制动缸26的弹簧力足够用于预紧辅助弹簧34,则可以省去第二复位簧64。
设有上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可以通过执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制成。但是加工方法的实施例不局限于上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
在加工方法中至少部分地在导向体14的孔16里面设置输入杆部件10,它在制动力放大装置运行时利用施加在制动操纵部件12上的司机制动力调整。在此初始弹簧18可压缩地设置在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其中初始弹簧18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这样限位地设置在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从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的状态由弹簧限位装置24抑制初始弹簧18的伸展。对于输入杆部件10、制动操纵部件12、导向体14、初始弹簧18和弹簧限位装置24的示例上面已经描述过。因此省去加工方法的图示。

Claims (12)

1. 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具有:
一输入杆部件(10),它这样相对于制动操纵部件(12)设置,利用施加在制动操纵部件(12)上的司机制动力可以调整输入杆部件(10);和
一导向体(14),具有在其中构成的孔(16),所述输入杆部件(10)至少部分地伸入到孔里面;
其特征在于
一初始弹簧(18),它可压缩地设置在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和
一弹簧限位装置(24),利用它这样限位初始弹簧(18),从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状态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抑制初始弹簧(18)的伸展。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弹簧限位装置(24)包括至少一可压缩的夹子部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弹簧限位装置(24)包括由至少一第一外壳部件(30)和第二外壳部件(32)组成的弹簧外壳,并且其中第一外壳部件(30)至少部分地可以移动到第二外壳部件(32)里面。
4. 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对于利用弹簧限位装置(24)限位的该初始弹簧(18)附加地包括辅助弹簧(34),利用它由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支承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弹簧(34)与初始弹簧(18)串联地设置。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弹簧(34)设置在在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里面构成的缺口(36)里面。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弹簧(34)与初始弹簧(18)并联地设置。
8. 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通过至少一传动部件(38a至38c)与导向体(14)连接的马达(40),并且其中可以利用由马达(40)施加的放大力调整导向体(14)。
9. 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输出杆部件(50),在其上至少部分地传递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并且它可以这样相对于主制动缸(26)设置,利用至少一部分司机制动力和/或放大力可以调整主制动缸(26)的至少一活塞。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包括第一复位簧(62),它设置在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外壳(44)的内壁与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可移动的内壁部件(60)之间,该内壁部件具有在其中构成的开孔,穿过它伸出输出杆部件(10),并且其中所述制动力放大装置附加地包括第二复位簧(64),它设置在输出杆部件(50)的加宽段(66)与内壁部件(60)之间。
11. 一种机动车制动力系统具有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力放大装置。
12. 一种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具有步骤:
至少部分地在导向体(14)的孔(16)里面设置输入杆部件(10),它在制动力放大装置运行时利用施加在制动操纵部件(12)上的司机制动力调整;
其特征在于步骤:
在导向体(14)中的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可压缩地设置初始弹簧(18),其中所述初始弹簧(18)利用一弹簧限位装置(24)这样限位地设置在孔(16)的内壁(20)与输入杆部件(10)的扩大的中间段(22)之间,即从初始弹簧(18)的部分压缩状态由弹簧限位装置(24)抑制初始弹簧(18)的伸展。
CN201380058835.6A 2012-11-12 2013-09-17 制动力放大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和制动系统 Active CN104797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220553.5A DE102012220553A1 (de) 2012-11-12 2012-11-12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DE102012220553.5 2012-11-12
PCT/EP2013/069252 WO2014072103A1 (de) 2012-11-12 2013-09-17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e bremskraftverstärker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eines fahrzeu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7474A true CN104797474A (zh) 2015-07-22
CN104797474B CN104797474B (zh) 2017-12-01

Family

ID=49182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8835.6A Active CN104797474B (zh) 2012-11-12 2013-09-17 制动力放大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和制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69376B2 (zh)
JP (1) JP6138952B2 (zh)
CN (1) CN104797474B (zh)
DE (1) DE102012220553A1 (zh)
MX (1) MX361146B (zh)
PL (1) PL227718B1 (zh)
WO (1) WO20140721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11008A1 (de) * 2014-06-10 2015-12-17 Robert Bosch Gmbh Sensor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sführen oder Verstärken eines autonomen Bremsdruckaufbaus in einem Bremssystem mittels eines aktiven Bremskraftverstärkers
CN110035933B (zh) * 2016-12-26 2021-09-03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10290988B (zh) * 2017-02-23 2021-12-03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10027522B (zh) * 2018-01-12 2021-09-2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踏板模拟器、线控制动系统以及车辆
DE102018222500A1 (de) * 2018-12-20 2020-06-25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ischen Synchronmoto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19633A (en) * 1996-08-09 1998-10-13 Jidosha Kiki Co., Ltd. Reaction mechanism for brake booster
US5893316A (en) * 1996-12-27 1999-04-13 Jidosha Kiki Co., Ltd. Brake booster
FR2860474B1 (fr) * 2003-10-02 2006-04-28 Bosch Gmbh Robert Servomoteur electrique d'assistance au freinag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servomoteur
JP2008081033A (ja) * 2006-09-28 2008-04-10 Hitachi Ltd 電動倍力装置
CN101486342A (zh) * 2007-12-27 2009-07-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增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1511B2 (ja) * 1997-05-16 2001-04-25 ボッシュ ブレーキ 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倍力装置
JP4502527B2 (ja) * 2001-02-07 2010-07-14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負圧ブースタ
JP2002321611A (ja) * 2001-04-26 2002-11-05 Bosch Braking Systems Co Ltd 電動式ブレーキ倍力装置
DE10327553B4 (de) 2003-06-18 2015-03-12 Volkswagen Ag Elektromechanischer Bremskraftverstärker
JP5685791B2 (ja) * 2010-09-29 2015-03-1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倍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19633A (en) * 1996-08-09 1998-10-13 Jidosha Kiki Co., Ltd. Reaction mechanism for brake booster
US5893316A (en) * 1996-12-27 1999-04-13 Jidosha Kiki Co., Ltd. Brake booster
FR2860474B1 (fr) * 2003-10-02 2006-04-28 Bosch Gmbh Robert Servomoteur electrique d'assistance au freinag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servomoteur
JP2008081033A (ja) * 2006-09-28 2008-04-10 Hitachi Ltd 電動倍力装置
CN101486342A (zh) * 2007-12-27 2009-07-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增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361146B (es) 2018-11-28
DE102012220553A1 (de) 2014-05-15
CN104797474B (zh) 2017-12-01
MX2015005997A (es) 2015-09-10
JP2015532243A (ja) 2015-11-09
US9969376B2 (en) 2018-05-15
PL227718B1 (pl) 2018-01-31
US20160251009A1 (en) 2016-09-01
WO2014072103A1 (de) 2014-05-15
JP6138952B2 (ja) 2017-05-31
PL412326A1 (pl) 2016-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9836B2 (en) Electromechanical braking device for a braking system and brak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CN104797474A (zh)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US9254827B2 (en) Operation of a brake booster as a pedal simulator
US9914439B2 (en) Brake system having pedal simulator
CN106573604B (zh) 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的制动力增强器
US9845086B2 (en) Brake boos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rake booster
JP6632213B2 (ja) 電気式ブレーキ力増幅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作動のため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16517827A5 (zh)
US20100012442A1 (en) Hysteresis characterizing typed electro pedal device
KR20130070573A (ko) 자동차용 브레이크 시스템
US20120102942A1 (en) Brake actuation unit for actuating a motor vehicle brake system
JP5784149B2 (ja)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の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を作動させる方法
US9868428B2 (en) Brake boos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rake booster
JP2013540642A5 (zh)
JP5783663B2 (ja) 車両の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ホイールブレーキシリンダにブレーキ液を移送するため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060055241A1 (en) Brake system
WO2008116630A3 (de) Kompakt-kombizylinder für fahrzeugbremsen mit steuer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nsteuerung des bremszylinders
US8777332B2 (en) Braking control system
KR101526377B1 (ko) 페달비 가변형 브레이크 페달유닛
CN209539872U (zh) 用于制动器的汽缸装置
KR20080014234A (ko) 자동차의 클러치 릴리이즈 실린더
JP2022507326A (ja) 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および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を運転するための方法
JP5064071B2 (ja) 電子制御エアブレーキ装置
KR20110026586A (ko) 차량의 제동시스템
KR20070062027A (ko) 브레이크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