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86342A - 电动增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增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86342A
CN101486342A CNA2008101909961A CN200810190996A CN101486342A CN 101486342 A CN101486342 A CN 101486342A CN A2008101909961 A CNA2008101909961 A CN A2008101909961A CN 200810190996 A CN200810190996 A CN 200810190996A CN 101486342 A CN101486342 A CN 101486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hydraulic pressure
spindle unit
pressure chamber
electric boo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909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纯一
及川浩隆
大野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86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863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 B60T13/745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acting on a hydraulic system, e.g. a master cyli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1/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 B60T11/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out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or where such assistance or drive is irrelevant transmitting by fluid means, e.g. hydraulic
    • B60T11/16Master control, e.g. master cylinders
    • B60T11/20Tandem, side-by-side, or other multiple master cylinder units

Abstract

一种电动增力装置,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也能够将液压反作用力有效地返回到制动踏板。在将输入活塞(22)和能够相对移动地外装在其上的增压器活塞(21)作为串联式主缸(1)的主活塞共用,通过从制动踏板(23)向输入活塞(22施加的输入推力和从电动促动器(30)向增压器活塞(21)施加的增压器推力,在串联式主缸(1)中产生制动液压的电动增力装置中,在串联式主缸(1)的副活塞(4)上设置其轴向上的滑动孔(40),并且在该滑动孔(40)中能够滑动地设置杆部件(41),在主压力室的液压不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副压力室(5B)的液压使杆部件(41)与输入活塞(22)抵接,将副压力室(5B)内的液压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

Description

电动增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增力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增力装置存在着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该装置具有通过制动踏板的操作而进退移动的轴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外装在该轴部件上的筒状部件、使该筒状部件进退移动的电动促动器,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中,使所述轴部件和所述筒状部件相对,通过从制动踏板向所述轴部件施加的输入推力和从所述电动促动器向所述筒状部件施加的增压器推力,在串联式主缸内产生制动液压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1133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增力装置中,在例如由于气泡混入等原因使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若轴部件前进,虽然由于筒状部件的前进使副压力室的液压上升,但主压力室的液压依然降低,不会向轴部件(制动踏板)传递液压反作用力。在此情况下,驾驶者踏板踏力小并且保持小的踏力的状态,即,在保持不能感知制动液压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踏板操作,难以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即使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的电动增力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利用所述轴部件的移动而没有产生所述主压力室的液压时,轴部件的前端与副活塞的基端侧抵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增力装置,即使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整体构造的剖面图。
图2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图3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整体构造的剖面图。
图4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图5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 串联式主缸
2、102 缸本体
4、104 副活塞
5A、105A 主侧压力室
5B、105B 副侧压力室
10、10’、110、210 电动增力装置
12 增压器壳体
20、120 活塞装配体
21、121、221 增压器活塞
22、122 输入活塞
23、BP 制动踏板
29、129 平衡弹簧
30、130 电动促动器
32、132 电动机
40、140 滑动孔
41 杆部件
45、145 弹簧
112 箱体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电动增力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图。本电动增力装置10具有一端部固定在将发动机室与车厢相隔开的车厢壁11上,另一端部与后述的串联式主缸1结合的增压器壳体12。增压器壳体12由有底的壳体本体13和覆盖壳体本体13的开口的罩14构成。该壳体本体13固定在车厢前壁11上,并且在该壳体14上结合有所述串联式主缸1。此外,在壳体本体13的底板部上设置有筒状的凸部13a,该凸部13a贯通车厢壁11并向车厢15内伸出。在增压器壳体12中,内装有所述串联式主缸1作为主活塞而共用的后述的活塞装配体20,并且装入有将构成该活塞装配体20的增压器活塞21进行驱动的电动促动器30。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车厢15侧称为后侧(后端侧),将串联式主缸1侧称为前侧(前端侧)。
串联式主缸1具有有底的缸本体2,在该缸本体2的内侧中,能够滑动地配置有与作为所述主活塞的活塞装配体20成对的副活塞4。在缸本体2内,由所述活塞装配体20与副活塞4划分成2个压力室5A、5B,与所述活塞装配体20和副活塞4的前进相对应,而被封闭在各压力室5A、5B内的制动液经由未图示的制动液压控制组件向对应的系统的车轮制动缸体压送。在缸本体2上,安装有储存制动液的储藏器3,向各压力室5A、5B供给制动液。
此外,在缸本体2上,形成有将各压力室5A、5B内与储藏器3相连通的释放口6A、6B。在缸本体2的内面上,设置有夹持着所述释放口6A、6B的一对密封部件7A、7B。此外,在各压力室5A、5B中配置有将活塞装配体20和副活塞4向后方施力的复位弹簧8A、8B。通过对应于所述活塞装配体20和副活塞4的前进而使所述一对密封部件7A、7B与对应的所述装配体20和副活塞4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以使各压力室5A、5B相对于释放口6A、6B关闭。再者,所述副活塞4成为使基端侧的圆盘部4A与前端侧的筒状部4B结合的形状。
构成本电动增力装置1的活塞装配体20由所述增压器活塞21和能够相对移动地贯通该增压器活塞21的活塞22构成。通过使从制动踏板23延伸出的输入杆24与设置于输入活塞22后端侧的大端部22a连接,输入活塞22利用制动踏板23的操作而进退移动。此外,输入杆24以允许其摆动的状态只能够摆动规定角度地连接在所述大端部22a上。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活塞22成为利用制动踏板23的操作而进退移动的轴部件,增压器活塞21构成为能够在轴部件上相对移动地外装的筒状部件。
具有活塞装配体20的增压器活塞21的前端部插入到所述串联式主缸1内的主压力室5A中。此外,输入活塞22能够滑动地在增压器活塞21内延伸,其前端部同样地插入到主压力室5A中。该输入活塞22与增压器活塞21之间利用密封部件23密封。此外,串联式主缸1和增压器活塞21之间由所述密封部件7A密封。利用这些密封部件7A、23防止从主压力室5A向串联式主缸1外的制动液的漏出。
另一方面,在输入活塞22的后端侧上,以与其垂直相交的配置压入固定有销25。销25贯通设置于增压器活塞21的轴向的长孔26中并延伸。销25的一端部插入形成于增压器壳体12的内面上的轴向的切口27内。销25的另一端部延伸到与增压器壳体12的台阶干涉的位置为止。即,销25具有限制输入活塞22与增压器活塞21的相对旋转并且限制输入活塞22的后退的功能。此外,增压器活塞21与输入活塞22能够在销25在所述长孔26内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相对移动。因而,销25具有限制输入活塞22和增压器活塞21的相对移动范围的止动部件的功能。
在输入活塞22与增压器活塞21相互之间被划分成环状的空间28。在该环状的空间28中,配置有一端卡止在设置于输入活塞22上的弹簧座22b上,另一端卡止在增压器活塞21上的一对平衡弹簧(施力装置)29。该一对平衡弹簧29被配置为具有特定的设定载荷,在制动器不动作时,将输入活塞22和增压器活塞21保持在相对移动的中立位置。此外,在该中立位置,固定在输入活塞22上的销25被定位在增压器活塞21侧的长孔26内的中间位置。
在增压器活塞21的后端部,从半径方向上压入构成所述电动促动器30的操作控制杆31。构成电动促动器30的电动机32位于串联式主缸1的下侧且被在所述增压器壳体12的前罩14上横置安装。电动机32的输出轴32a在增压器壳体12内长地延伸,在其前端部形成有螺纹部33。在该螺纹部33上螺纹结合有设置在一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增压器活塞21上的操作控制杆31的另一端部上的螺纹孔34。由此,电机机32的旋转通过所述螺纹部33与螺纹孔34的啮合转换为直线运动并向操作控制杆31传递。即,操作控制杆31根据电动机32的旋转平行移动,即在缸本体2的轴向上直线移动,增压器活塞21追踪该运动。因而,向增压器活塞21施加与所述电动机32的输出相应的增压器推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操作杆31的中途,设置有作为位移检测装置的一例的电位计35。该电位计35以其检测杆36的前端与固定在所述输入活塞22上的销25抵接的状态设置。该电位计35为检测出输入活塞22与增压器活塞21的相对位移量的装置。电位计35的检测信号被送出到控制所述电动机32的控制器(图示略)中。
在本第1实施例中,还在位于串联式主缸1的副缸体4的基端侧上的圆盘部4A的轴心位置设置有滑动孔40,并且,在滑动孔40中能够滑动地嵌插有作为传递部件的一例的杆部件41。杆部件41设置为一端侧41A能够从位于副活塞4的基端侧的圆盘部4A向主侧压力室5A突出并与所述输入活塞22的前端抵接,但通常为离开。杆部件41的另一端侧41B从圆盘部4A向筒状部4B内伸出并与副缸体侧压力室5B相对设置。杆部件41与副活塞4之间由嵌装在滑动孔40内的密封部件42密封。此外,在主侧压力室5A中延伸的杆部件41的后端侧上设置有与副活塞4抵接的止动部件43。另一方面,在所述输入活塞22的前端部设置有弹簧座44,在该弹簧座44和设置在所述杆部件41上的止动部件43之间,安装有将该杆部件41向从输入活塞22离开的方向施力的弱弹簧45。
以下,对上述这种结构的电动增力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上述这种结构的电动增力装置10中,在制动踏板23的踩下,即在对应于输入活塞22的前进并且电动机32旋转时,该旋转被转换为操作杆31的直线运动,增压器活塞21前进。由此,在串联式主缸1内的压力室5A、5B中产生与从制动踏板23向输入活塞22施加的输入推力和从电动机32向增压器活塞21施加的增压器推力相应的制动液压。
此时,如果控制电动机32的旋转(旋转角)以在输入活塞22与增压器活塞21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则安装在两活塞22和21之间的一对平衡弹簧部件29就保持在中立位置。此时的增力比由于相对位移量为零,由增压器活塞31的受压面积与输入活塞32的受压面积的面积比被确定为唯一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由于增压器推力使增压器活塞21从该中立位置向增加制动液压的方向(前侧)相对位移时,增力比(制动力)变大,由电动机32实现制动助力动作。此外,在由于增压器推力使增压器活塞21从所述中立位置向减少制动液压的方向(后侧)相对位移时,增力比(制动力)减小,实现再生制动时的再生协调动作。再者,该制动中,由于杆部件41通过弹簧45向从输入活塞22离开的方向施力,该杆部件41不会意外地与输入活塞22冲突。
但是,在上述的由于制动踏板23的踩下所产生的制动中,串联式主缸1的主压力室5A中产生的液压Pp与副侧压力室5B中产生的液压Ps相等,但在液压Pp比液压Ps高的情况下,如果忽略弱弹簧45的反作用力,作用在输入活塞22上的推力Fi如下述(1)式所示。下述(1)式中,ΔX为输入活塞22与增力器活塞21的相对位移量,K为平衡弹簧29的弹性常数,Ap为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积,输入活塞22的推力Fi即制动踏板23的操作力(踏板操作力)与主压力室5A的液压(液压反作用力)相等。再者,在此情况下,杆部件41在一端侧41A上承受主压力室5A的液压地前进,使止动部件43位置固定在与副活塞4抵接的前进端。
Fi=K×ΔX+Ap×Pp...(1)
另一方面,在副压力室5B中产生的液压Ps比主压力室5A中产生的液压Pp高的情况下,在副活塞4的基端侧的杆部件41后退,杆部件41的一端侧41A与输入活塞22抵接。因此,作用在输入活塞22上的推力Fi如下述(2)式所示。再者,下述(2)式中As为杆部件41的一端侧41A的端面41C的受压面积。
Fi=K×ΔX+Ap×Pp+As×(Ps-Pp)...(2)
因而,即使在例如由于气泡混入等原因使串联式主缸1的主压力室5A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输入活塞22前进,由于副压力室5B的液压上升,副压力室5B的液压产生的反作用力即As×(Ps-Pp)被经由杆部件41、输入活塞22向制动踏板传递。因而,由于驾驶者感觉到对应于副压力室5B的液压上升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够容易地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
由此,由于在不能感知制动液压的反作用力的状况下继续踏板操作而上升至与增压器推力最大值相对应的压力,所以不会对驾驶者带来大的不适感。
在此,如果杆部件41的一端侧41A的端面的受压面积As与输入活塞22的前端面22c的受压面积Ap相等(As=Ap),在主压力室5A完全不产生液压的情况下,作用在输入活塞22上的推力Fi如下述(3)式所示,仅副侧压力室5B的液压Ps作为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在此情况下,驾驶者感觉到与主压力室5A正常地产生液压大致相同的反作用力。
Fi=K×ΔX+As×Ps...(3)
即,在串联式主缸1的主侧压力室5A与副侧压力室5B中存在液压差时,高侧的液压作为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因而无论在因任何原因使一方的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状况下,与另一方的压力室的液压相对应的反作用力返回到制动踏板,能够容易地控制另一方的压力室的液压,缓和给驾驶者带来的不适感。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图。作为本第2实施例的特征,为将上述第1实施例的杆部件41与输入活塞22一体地形成这一点。在本第2实施例中,作为传递部件一例的杆部件41比输入活塞22小直径地形成,在两者的边界上形成环状的台阶面46。因而在此,所述环状的台阶面46成为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再者,由于作为本第2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10’的基本结构与所述第1实施例没有变化,对同一部分注以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第2实施例中,在制动中,输入活塞22的推力Fi与上述同样,在主压力室5A中产生的液压为Pp,副侧压力室5B中产生的液压为Ps,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积为Ap、杆部件41的受压面积为As,输入活塞22与副活塞21的相对位移量为ΔX,平衡弹簧29的弹性常数为K时,如下述(4)式所示。
Fi=K×ΔX+Ap×Pp+As×Ps...(4)
在此,如果杆部件41的受压面积As与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积Ap相等(As=Ap),则作用在输入活塞22上的推力Fi就如下述(5)式所示。
Fi=K×ΔX+Ap(Pp+Ps)...(5)
即,主压力室5A的液压Pp与副压力室5B的液压Ps的和作为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在此情况下,如果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积Ap的2倍(2×Ap)与第1实施例的输入活塞22的受压面积相等,则两液压Pp和Ps的平均液压作为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因而,在主压力室5A的液压Pp不上升时,副压力室5B的液压的一半作为液压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在此情况下,与车辆减速度大致成比例的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23返回,缓和给驾驶者带来的不适感。
在图3、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作为本第3实施例的特征,为使用作为传递部件的其他例的弹性部件代替上述第1、2实施例的作为传递部件的一例的杆部件41这一点。在本第3实施例中,电动增力装置110具有:一端固定在隔开发动机室R1与车厢R2的隔壁W上,另一端与后述的串联式主缸101结合的箱体111。再者,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分别将发动机室R1侧称为前侧,车厢R2侧称为后侧。箱体111由筒状的箱体本体112和螺栓固定在该箱体本体112上的罩113构成。在箱体本体112的前端上一体设置有带台阶的壁112a,在该壁112a上使用双头螺栓114固定连接有所述串联式主缸101。罩113使用双头螺栓115固定连接在所述隔壁W上。在此固定连接状态下,与该罩113一体设置的筒状的凸部113a贯通隔壁W并向车厢R2内伸出。
在构成本电动增力装置110的箱体111中内装有:作为所述主缸101的主活塞而共用的后述的活塞装配体120和将构成该活塞装配体120的增压器活塞121加以驱动的后述电动促动器130,另一方面,在箱体111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促动器130的驱动的后述的ECU(电子控制装置)50。
串联式主缸101也如图4所示地,具有有底筒状的缸本体102,在该缸本体102的底部侧上,能够滑动地配置有与作为所述主活塞的活塞装配体120成对的副活塞104。在缸本体102内,由所述活塞装配体120与副活塞104划分成2个压力室105A、105B,对应于所述两活塞120、104的前进被封闭在各压力室105A、105B内的制动液从设置在缸本体102上的排出孔106A、106B通过未图示的制动液压控制组件向对应的系统的车轮制动缸体压送。在缸本体102上,安装有储存制动液的储藏器103,向各压力室105A、105B供给制动液。
此外,在缸本体102上,形成有将各压力室105A、105B内与储藏器103相连通的释放口107A、107B。在缸本体102的内周面上,配置有对应于所述两活塞120、104的前进而将所述释放口107A、107B与各压力腔105A、105B分开的一对密封部件108A、108B。此外,在各压力室105A、105B内,配置有将作为所述主活塞的活塞装配体120和副活塞104总是向后退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109A、109B。各压力室105A、105B在两活塞120、104位于后退端时,经过所述释放口107A、107B而与储藏器103相连通,由此从储藏器103向各压力室105A、105B补给控制液。
上述活塞装配体120由所述的增压器活塞121和输入活塞122构成,棒状的输入活塞122能够在构成筒状的增压器活塞121内贯通并相对移动地配置。再者,输入杆24仅能够摆动规定角度地连接在所述大端部22a上以允许其摆动。在本实施例中,输入活塞122构成通过制动踏板23的操作而从非制动位置进退移动的轴部件。增压器活塞21构成为筒状部件,其被外装在轴部件上而能够相对移动。
如图4中所示,增压器活塞121能够滑动地嵌插在嵌装于所述箱体本体112的前端的壁112a上的导向件123中。该增压器活塞121的前侧部121a向串联式主缸110的主压力室105A内伸出。另一方面,输入活塞122能够滑动地贯通在环状壁部121b中,该环状壁部121b形成在增压器活塞121的内周并且位于轴向中央部。输入活塞122的前端侧122a与增压器活塞121同样地向串联式主缸101的主压力室105A内伸出。增压器活塞121与串联式主缸101的缸本体102之间和增压器活塞121与输入活塞122之间分别由所述密封部件108A和设置在所述壁部121b上的密封部件124密封,由此防止制动液从主压力室105A向串联式主缸101外的漏出。
另一方面,在上述输入活塞122的后侧端122b上,与制动踏板BP连动的输入杆125的前端部125a仅能够摆动规定角度地连接有后侧端122b。输入活塞122通过制动踏板BP的操作(踏板操作)能够在增压器活塞121内进退移动。在输入杆124的中途,一体地形成有扩径部124b。利用该扩径部124b,输入杆124与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罩113的凸部113a的后端的内方突起126抵接并且限制向后方(车厢R2侧)的移动。即,输入活塞122的后退端成为使输入杆124的扩径部124b与罩113的内方突起126抵接的位置。
上述电动促动器130由电动机131和将该电动机131的旋转转换为直线运动并向所述增压器活塞121传递的滚珠丝杠机构132构成。电动机131由具有多个线圈133a的定子133和通过向该定子133通电而旋转的中空的转子134构成。该定子133使用螺栓135固定在箱体本体112上。所述转子134经由固定在箱体本体112上的轴承136及固定在后罩113上的轴承137相对于箱体本体112及后罩113能够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因而,在本实施例中,箱体111也作为电机箱体构成。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滚珠丝杠机构132作为旋转-直动机构使用,但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螺纹机构或滚筒螺纹机构等其他的旋转-直动转换机构。
滚珠丝杠机构132由使用键138不能够旋转地嵌合固定在上述电动机131的转子134上,并能够在其轴向上直动的螺母部件139、以及通过多个滚珠40啮合在该螺母部件139上并能够旋转的中空的螺纹轴141构成。在螺纹轴141的后侧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切口142。所述罩113的内方突起126插入到该切口142中,由此,螺纹轴141对于箱体111内不能够旋转地配置。这样,螺纹轴141由于不能够旋转,在螺母部件139与转子134一体旋转时,利用该旋转而成为直线运动。
另一方面,在螺纹轴14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突起143,螺纹固定在所述增压器活塞121的后侧端部上的凸缘部件144与该突起143抵接。此外,在所述凸缘部件144和嵌合于所述箱体本体112上的筒状导向件123之间安装有复位弹簧145。增压器活塞121由于该复位弹簧145使凸缘部件144总是与螺纹轴141侧的环状突起143抵接。因而,在对应于螺母部件139的旋转使螺纹轴141前进时,推压螺纹轴141使增压器活塞121也前进。在本实施例中,螺纹轴141在制动器不动作时,切口142的始端与罩113侧的内方突起126抵接并且定位。该抵接状态时的螺纹轴141的位置为螺纹轴141的后退端。与此对应地,增压器活塞121在制动器不动作时也与位于后退端的螺纹轴141的突起143抵接并且定位。该抵接状态时的增压器活塞121的位置为增压器活塞121的后退端。再者,在螺纹轴141与所述导向轴123之间,安装有将螺纹轴141向后方施力并且限制螺纹轴141由于车辆振动等意外地前进的压簧146。
如图4所示,在具有活塞装配体120的增压器活塞121与输入活塞122的相互之间,配置有一对平衡弹簧147。该一对平衡弹簧147具有在制动器不动作时将增压器活塞121与输入活塞122保持在相对移动的中立位置上的功能,并且也是在增压器活塞121与输入活塞122相对移动时将从输入活塞122向控制踏板BP传递的反作用力加以调整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厢R2内的固定部上,配置有通过输入杆124的运动检测出相对于车体的输入活塞122的绝对位移,即,输入冲程的电位计PM。再者,电位计PM也能够检测出制动踏板BP的相对于车体的绝对位移,即输入冲程。此外,在箱体111内,配置有根据所述电动机131的旋转位移检测出增压器活塞121对于车体的绝对位移的、作为旋转角传感器的分析器148。该分析器148由螺栓固定在箱体111(箱体本体112)上的分析器定子148a和配置在电动机131的转子134外周面上的分析器转子148b构成。
在ECU50上,连接有电动机131、分析器148及电位计PM。ECU50根据由电位计PM检测出的输入活塞122的输入冲程,驱动电动机131并以与输入活塞122一体地推进的状态控制增压活塞121。此外,ECU50根据行走状况进行控制以与输入活塞122相对移动并且使增压器活塞121移动,而适当地进行制动辅助控制及再生(回生)协调控制。ECU50设置在ECU箱体154的内部,ECU箱体154由一体形成于箱体111中并具有底板部151的箱形箱体本体152和覆盖箱体本体152的底板部151的在对面方向的开口的盖体153构成。ECU箱体154的整体构成大致长方体形状。
根据图4对本第3实施例的特征点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副活塞104的基端侧上形成有与副活塞104的径向中心成相同中心的圆状的槽部104a,在该槽部104a的外周上形成有周壁104b。在槽部104a中,与槽部104a的底部和周壁104b的内周面抵接地设置有作为传递部件的其他例的、成弹性部件的橡胶制的反作用力圆盘161。此外,在槽部104a中设置有环状的弹簧承受部件162,其与反作用力圆盘161的与槽部104a的底部的抵接面相反侧的面相抵接,并且能够在周壁104b的内周面内移动并与复位弹簧109A抵接。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反作用力圆盘161设置在副活塞的基端侧上并构成能够与轴部件的前端抵接的弹簧部件。
弹簧承受部件162由薄壁部163和厚壁部165一体地构成,所述薄壁部163形成于外周侧并与复位弹簧109A的端面抵接,所述厚壁部165具有与复位弹簧109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径向尺寸、中心具有径向尺寸比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的径向尺寸大的孔164。
上述的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在输入活塞122及增压器活塞121处于后退端的非制动状态中,以从增压器活塞121的前端面121c向轴向突出的状态配置。在增压器活塞121的前端面121c上,设置有在增压器活塞121的轴向上形成台阶,比外周面121d突出并能够与弹簧承受部件162的薄壁部163抵接地形成的内周突出部121e。
以下对上述构成的电动增力装置1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串联式主缸101的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得以上升的状况下,在对应于制动踏板BP的踩下使输入杆125,即,输入活塞122前进时,该运动由电位计PM检出。于是,接受来自电位计PM的信号,由ECU150向电动机131输出驱动指令。由此,电动机131的转子134旋转,该旋转由滚珠丝杠机构132转换为直动并向增压器活塞121传递。即,输入活塞122与增压器活塞121一体地推进,在串联式主缸101内的压力室105A、105B中产生对应于从制动踏板BP向输入活塞122施加的输入推力和从电动机131向增压器活塞121施加的增压器推力的制动液压。
此时,在控制电动机131的旋转使输入活塞122与增压器活塞121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时,安装在输入活塞122与增压器活塞121之间的一对平衡弹簧147维持在中立位置。此时的增力比由于相对位移量为零,由增压器活塞121的受压面积与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的面积比被确定为唯一的意义,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部分的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的反作用力经由输入杆125及制动踏板BP向驾驶者传递。
另一方面,在串联式主缸101的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并且在输入活塞122前进的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输入活塞122与增压器活塞121一体地前进,但由于不产生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从设置在副活塞104基端侧上的弹簧承受部件162的孔164中穿过并与反作用力圆盘161抵接。由于该抵接,副活塞104开始前进,产生副压力室105B的液压。
此后,增压器活塞121的内周突出部121e与弹簧承受部件162的薄壁部163抵接,一边对输入活塞122进行助力一边将副活塞104推进。此时的增力比由于相对位移量为零,由相对于反作用力圆盘161的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与弹簧承受部件162的受压面积的面积比被确定为唯一的意义,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部分的主压力室105B的液压的反作用力通过输入杆125及制动踏板BP向驾驶者传递。这样,弹簧承受部件162具有作为反作用力分配部件的作用,该反作用力分配部件对应于中央的孔164的面积和其周围的环状部位的面积,将作用在反作用力圆盘161上的反作用力以输入活塞122和增压活塞121的特定的比率进行分配。
这样,即使在无论何种原因使主侧压力室105A的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与副侧压力室105B的压力室的液压相对应的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BP返回,能够容易地控制副侧压力室105B的压力室的液压,缓和向驾驶者施加的不适感。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图。作为本第4实施例的特征,为在上述第3实施例中,抵接复位弹簧109A的弹簧承受部件162能够在副活塞104基端侧的周壁104b的内周面内移动,但在弹簧承受部件二体化,使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得以上升的状况下、不向反作用力圆盘施加力的这一点。再者,在本第4实施例中,对于与上述第3实施例同样的结构标注以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说明。
作为本第4实施例的特征点由图5来说明。如图5所示,在副活塞204的基端侧上形成有中心与副活塞204的径向中心相同的圆状槽部204a,在该槽部204a的外周上形成有周壁204b。此外,在周壁204b的开口侧上,形成有直径比槽部204a的底面直径大的阶梯槽部204c。在槽部204a中,与槽部204a的底面和周壁部204b的内面抵接地设置有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制的反作用力圆盘161。此外,在槽部204a中,设置有与反作用力圆盘161的与槽部204a的底部的抵接面相反侧的面抵接,并且能够在周壁204b的内周面内移动的环状的推压片,以及在与各复位弹簧109A抵接的并且在阶梯槽部204c中与副活塞204抵接的环状的弹簧支持部件267。
推压片262由在外周侧上向轴向直立设置并与周壁204b的内周面抵接的周壁部263、中心具有径向尺寸比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的径向尺寸大的孔264的板部265一体地形成。在周壁部263上,在其轴向上贯通设置有多个轴向槽267。
弹簧支持部件267由钢材等环状的板材形成,在中央部上形成与复位弹簧109A的内周尺寸大致同样的直立设置部268,成为复位弹簧109A的内周侧与该直立设置部268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在直立设置部268的外周侧上,设置有与复位弹簧109A的端部抵接的弹簧支持部件269。在该弹簧支持部件269的外周侧上,形成多个突片270,该突片270穿过推压片262的轴向槽267而与副活塞204的阶梯槽部204c抵接。这样,复位弹簧109A的弹性力经由弹簧支持部件269作用在副活塞204上,在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得以上升的状况下,主活塞221前进时的推压力不会由反作用力圆盘161承受,能够提高反作用力圆盘161的耐久性。
在增压器活塞221的前端面221c上,设置有在增压器活塞221的轴向上形成台阶,比内周面221e突出并能够与推压片262的周壁263的端面抵接地形成的外周突出部221d。此外,即使在本第4实施例中,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在输入活塞122及增压器活塞221处于后退端的非制动状态下,也以从增压器活塞221的前端面221c向轴向突出的状态配置。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电动增力装置210的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难以上升状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串联式主缸201的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输入活塞122前进的情况下,输入活塞122与增压器活塞221一体地前进,但由于不产生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输入活塞122的前端面122c从设置于副活塞204的基端侧上的推压片262的孔264中穿过并与反作用力圆盘161抵接。由于该抵接,副活塞204开始前进,开始产生副压力室105B的液压。此后,增压器活塞221的外周突出部221d与推压片262的周壁263的端面抵接,一边对输入活塞122进行助力,一边推进副活塞204。此时的增力比由于相对位移量为零,由相对于反作用力圆盘161的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与推压片262的受压面积的面积比被确定为唯一的意义,输入活塞122的受压面积部分的副压力室105B的液压的反作用力通过输入杆125及制动踏板BP向驾驶者传递。
这样,即使在无论何种原因使主侧压力室105A的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与副侧压力室105B的压力室的液压相对应的反作用力向制动踏板BP返回,能够容易地控制副侧压力室105B的压力室的液压。此外,复位弹簧109A的弹性力经由弹簧支持部件269作用在副活塞204上,在主压力室105A的液压得以上升的状况下,主活塞221前进时的推压力不会由反作用力圆盘161承受,能够提高反作用力圆盘161的耐久性。
作为上述第3及第4实施例,考虑到设置的容易性,以将反作用力圆盘161设置在副活塞104的基端侧上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将作为传递部件的弹性部件的橡胶部件设置于输入活塞122的前端上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此外,所述反作用力圆盘161也与输入活塞122的前端共同经由弹簧承受部件162向增压器活塞121、221传递反作用力,但也能够不通过所述反作用力圆盘161地从副活塞104、204向增压器活塞121、221直接传递反作用力。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使增压器活塞21、121、221进退移动的促动器以由电动机32、132作为电动促动器进行了说明,但为了使增压器活塞21、121、221进退移动,也能够使用液压缸或气压缸等液压促动器或流体压促动器。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增力装置,其具有:由制动踏板的操作进行进退移动的轴部件、能够在该轴部件上相对移动地外装的筒状部件、进退移动该筒状部件的电动促动器,在具有将主压力室与副压力室划分的副活塞的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中,使所述轴部件及所述筒状部件相对,将产生于所述串联式主缸内的制动液压的反作用力向所述轴部件传递,所述电动增力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传递部件,在利用所述轴部件的移动而没有产生所述主压力室的液压时,所述传递部件能够将由所述串联式主缸的副压力室的液压产生的反作用力向所述轴部件传递。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部件是弹性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副活塞的基端侧与所述筒状部件之间并且能够被所述轴部件的前端抵接。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副活塞的基端侧并且被设定为:所述轴部件的前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抵接先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前端与所述副活塞的基端侧的抵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也能够与所述筒状部件抵接。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仅在所述轴部件的前端与所述副活塞的基端侧抵接时向所述筒状部件传递所述副活塞的反作用力。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部件是杆部件,在所述串联式主缸的副活塞上沿其轴向设置滑动孔并且由该滑动孔承受副压力室的液压,该杆部件能够向所述轴部件传递该液压产生的反作用力。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具有能够与所述轴部件抵接、以与承受所述副压力室的液压的一侧相反侧承受所述主压力室的液压的面,并且该杆部件承受所述副压力室的液压的受压面积与所述轴部件承受所述主压力室的液压的受压面积相等。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通过施力装置总是向离开所述轴部件的方向施力。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与所述轴部件一体地形成,并且所述轴部件承受主压力室的液压的受压面积与所述杆部件承受所述副压力室的液压的受压面积相等。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增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件和所述筒状部件根据输入冲程控制两者的相对位移位置。
CNA2008101909961A 2007-12-27 2008-12-26 电动增力装置 Pending CN1014863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7979/07 2007-12-27
JP2007337979 2007-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86342A true CN101486342A (zh) 2009-07-22

Family

ID=40758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909961A Pending CN101486342A (zh) 2007-12-27 2008-12-26 电动增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96122B2 (zh)
JP (1) JP2009173266A (zh)
CN (1) CN101486342A (zh)
DE (1) DE10200806439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3928A (zh) * 2010-05-20 2013-01-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动力增大器以及它的运行方法
CN102897163A (zh) * 2011-07-28 2013-01-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增力装置
US8875508B2 (en) 2008-01-31 2014-11-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lectric booster
CN104797474A (zh) * 2012-11-12 2015-07-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7633B (zh) * 2005-09-26 2011-09-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助力装置
US8387381B2 (en) * 2008-01-31 2013-03-05 Hitachi, Ltd. Electric booster
JP5321830B2 (ja) * 2009-08-03 2013-10-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倍力装置、並びに、その組立用治具及び組立方法
JP5329336B2 (ja) * 2009-08-05 2013-10-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5756275B2 (ja) * 2010-11-01 2015-07-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倍力装置
KR20130008165A (ko) * 2011-07-12 2013-01-22 주식회사 만도 통합유압제어장치의 구현을 위한 실링 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통합유압제어장치
DE102011083827A1 (de) 2011-09-30 2013-04-04 Robert Bosch Gmbh Primärkolbenbaugruppe für einen Hauptbremszylinder eines Bremssystems eines Fahrzeugs,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Bremsgerät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Bremsgeräts
FR2990913B1 (fr) * 2012-05-23 2014-07-04 Bosch Gmbh Robert Systeme de freins de vehicule a servomoteur electrique et piston de reaction hydraulique
KR101518962B1 (ko) * 2013-02-25 2015-05-11 주식회사 만도 마스터 실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동식 유압 장치
DE102016212218A1 (de) * 2016-07-05 2018-01-11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Bremsgerät für eine hydraulische Kraftfahrzeugbremsanlage
WO2020170509A1 (ja) * 2019-02-22 2020-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アクチュエータ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CN111086491B (zh) * 2019-12-30 2023-06-06 陕西国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在阻滞情况下仍可自动紧急制动的制动方法和制动助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1402C2 (de) * 1984-01-17 1993-09-30 Teves Gmbh Alfred Vakuumbremskraftverstärker
WO2003013922A1 (de) * 2001-08-11 2003-02-20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Ohg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einer störung eines drucksensors oder eines bremskreises
US7367187B2 (en) * 2005-06-30 2008-05-06 Hitachi, Ltd. Electrically actuated brake booster
JP4692837B2 (ja) * 2005-06-30 2011-06-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倍力装置
CN101287633B (zh) * 2005-09-26 2011-09-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助力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5508B2 (en) 2008-01-31 2014-11-0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lectric booster
CN102883928A (zh) * 2010-05-20 2013-01-16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动力增大器以及它的运行方法
CN102883928B (zh) * 2010-05-20 2015-11-2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动力增大器以及它的运行方法
CN102897163A (zh) * 2011-07-28 2013-01-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增力装置
CN104797474A (zh) * 2012-11-12 2015-07-2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和用于机动车制动系统的制动力放大装置的加工方法
CN104797474B (zh) * 2012-11-12 2017-12-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制动力放大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和制动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8064394A1 (de) 2009-07-16
US20090178404A1 (en) 2009-07-16
JP2009173266A (ja) 2009-08-06
US8096122B2 (en) 201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86342A (zh) 电动增力装置
JP4692837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CN101817341B (zh) 电动助力装置
US8267487B2 (en) Regenerative braking actuator apparatus
EP2000376B1 (en) Electric boost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556035A (zh) 电动助力装置
CN103237700B (zh) 电动助力装置
CN102741104B (zh) 电动增力装置以及使用该电动增力装置的制动装置
CN101987617B (zh) 制动控制系统
KR20180005499A (ko) 일체형 전동식 브레이크 장치의 액추에이터 조립체
CN103161844A (zh) 用于离合器的致动器装置
CN113460008A (zh) 双冗余全解耦的线控制动系统
CN106184153A (zh) 一种液压制动系统
JP5182678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KR102007155B1 (ko) 차량의 통합형 브레이크 장치
CN105270378B (zh) 行车制动助力系统
CN102085857A (zh) 电动助力装置
US9765763B2 (en) Device for receiving and dispensing hydraulic fluid, in particular for a hybrid or electric vehicle, and braking system for a hybrid or electric vehicle
KR101975174B1 (ko) 전동부스터 방식 제동장치의 하중 지지 구조
KR102590734B1 (ko) 차량의 통합형 브레이크 장치
CN114954406B (zh) 用于制动系统的压力供应单元
CN211943266U (zh) 一种带有滚珠丝杠的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助力装置
CN109910856A (zh) 一种微型电动乘用车电机直驱线控制动装置及其制动控制方法
JP5828688B2 (ja) ストロークシミュレータおよ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054633A (ja) 液圧ブレーキ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