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5974A -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5974A
CN104755974A CN201380055538.6A CN201380055538A CN104755974A CN 104755974 A CN104755974 A CN 104755974A CN 201380055538 A CN201380055538 A CN 201380055538A CN 104755974 A CN104755974 A CN 104755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light
optics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55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5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5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02B6/325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comprising a transparent member, e.g. window, protective pl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02B6/12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kin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262Optical details of coupling light into, or out of, or between fibre ends, e.g. special fibre end shapes or associated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26Opt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 G02B6/322Opt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lens focusing means positioned between opposed fibre ends and having centering means being part of the lens for the self-positioning of the lightguide at the focal point, e.g. holes, wells, indents, nib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02B6/12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kind
    • G02B2006/12133Functions
    • G02B2006/12147Coup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光学部件配置于第1光波导与第2光波导之间,将从第1光波导的光引导至第2光波导。光学部件具有基板和透镜以及涂层。透镜配置于基板上且由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的范围的能量固化性树脂形成。涂层以覆盖透镜的方式形成,防止光的反射。

Description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使光通信等所用的光纤耦合而使用的光学部件以及包含该光学部件的耦合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等的普及,需要具有巨大的信息量的数据通信。与此相伴,期望光通信的进一步的大容量化。
以往的光通信使用在包层内设置有一个芯的单芯光纤而进行。然而,以一个单芯光纤进行通信时容量有极限,因此需要用于进行超过该极限的容量的数据通信的方法。
在这方面,例如,可以使用在一个包层内设置有多个芯的光纤即多芯光纤(参照专利文献1、2)。多芯光纤具有多个芯,因此与单芯光纤相比,可进行大容量的数据通信。
光通信中有时使这些光纤彼此耦合而使用。此时,通过在光纤间配置耦合光学系统,可以进行光学耦合。耦合光学系统例如通过层叠多个透镜而形成。
作为制成层叠有多个透镜的耦合光学系统的方法,有WLO(WaferLevel Optics)制法。WLO制法是将形成有多个透镜的晶片层叠,对每个透镜进行切割,从而制成多个耦合光学系统的方法。通过WLO制法制成的耦合光学系统例如可作为成像透镜而用于相机模块(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044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19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98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用于光通信的耦合光学系统的保存环境与用于相机模块的成像透镜等以往的耦合光学系统差别很大。用于光通信的光纤有可能暴露于严酷的保存环境。例如,用于光通信的光纤设置后将在-40℃~75℃的环境下约20年无法维护的状态下被保存。因此,耦合光学系统也暴露于同样的环境,所以难以使用通过以往的WLO制法制成的耦合光学系统(透镜)。
此外,将光纤彼此光学耦合时,耦合效率的确保(减少耦合损失)变得重要。
将反射防止用的涂层设置于透镜时,由于涂层的变形或缺损,透镜的透射率下降。由于透镜的透射率得下降,使用包含该透镜的耦合光学系统进行光纤间的耦合时,耦合效率也会下降。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承受严酷的保存环境且将光纤彼此耦合时可抑制耦合效率的下降的光学部件以及包含该光学部件的耦合光学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光学部件配置于第1光波导与第2光波导之间,将从第1光波导的光引导至第2光波导。光学部件具有基板和透镜以及涂层。透镜配置于基板上,由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的范围的能量固化性树脂形成。涂层以覆盖透镜的方式形成,防止光的反射。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2所述的光学部件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光学部件中,透镜具有第1透镜和第2透镜。第1透镜配置于基板的第1面。第2透镜配置于第1面的背面即第2面上第1透镜的光轴与第2透镜的光轴彼此一致的位置。涂层形成于第1透镜和第2透镜双方。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3所述的光学部件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光学部件中,能量固化性树脂为环氧系树脂。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4所述的光学部件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光学部件中,能量固化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5所述的光学部件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光学部件中,能量固化性树脂是有机硅系树脂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物。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6所述的光学部件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光学部件中,能量固化性树脂是光的波长中使1.55μm的光透过的树脂。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7所述的耦合光学系统具有光学系统和间隔物。光学系统包含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间隔物配置于至少多个光学系统间,使光学系统彼此沿着该光学系统所含的透镜的光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层叠。
如此,根据本发明的光学部件,由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的范围的能量固化性树脂形成透镜。此外,以覆盖该透镜的方式形成涂层。因此,即使在严酷的保存环境下,也难以产生透镜自身的变形以及伴随透镜的变形的涂层的变形。此外,由于即使在严酷的保存环境下涂层也难以变形,因此可以抑制使光纤彼此耦合的情况下的耦合效率的下降。即,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可承受严酷的保存环境,且可抑制将光纤彼此耦合时耦合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通用的多芯光纤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光学系统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部件的图。
图4A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4B是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多芯光纤的构成]
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的构成进行说明。多芯光纤1一般是具有可挠性的长的圆柱部件。图1为多芯光纤1的立体图。图1中,仅示出多芯光纤1的前端部分。
多芯光纤1例如由石英玻璃或塑料等光透射性高的原料形成。多芯光纤1是包含多个芯Ck(k=1~n)和包层2而构成。
芯Ck是传输来自光源(未图示)的光的传输线路(光路)。芯Ck分别具有端面Ek(k=1~n)。将从光源(未图示)发出的光从端面Ek射出。为了使折射率比包层2高,芯Ck例如由在石英玻璃中添加了氧化锗(GeO2)的原料形成。另外,图1中示出具有7个芯C1~C7的构成,但芯Ck的数量只要是至少2个以上即可。
包层2是覆盖多个芯Ck的部件。包层2具有将来自光源(未图示)的光封闭在芯Ck内的作用。包层2具有端面2a。芯Ck的端面Ek和包层2的端面2a形成相同面(多芯光纤1的端面1b)。作为包层2的原料,可使用与芯Ck的原料相比折射率低的原料。例如,芯Ck的原料由石英玻璃和氧化锗构成时,使用石英玻璃作为包层2的原料。如此,通过使芯Ck的折射率与包层2的折射率相比较高,使来自光源(未图示)的光在芯Ck与包层2的边界面全反射。由此,可以使光在芯Ck内传输。
[耦合光学系统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光学系统20的构成进行说明。耦合光学系统20配置于第1光波导与第2光波导之间,将从第1光波导的光引导至第2光波导。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将一个芯以包层覆盖的光纤捆包多个而得的纤维束10作为第1光波导、使用多芯光纤1作为第2光波导的例子进行阐述。图2是表示耦合光学系统20、纤维束10和多芯光纤1的轴方向断面的模式图。
纤维束10包含多个单芯光纤100而构成。纤维束10捆扎有与耦合的多芯光纤1的芯数(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相等的数量的单芯光纤100(本实施方式中为7根)。图2中仅示出3根单芯光纤100。单芯光纤100在包层101的内部包含芯C而构成。芯C是传输来自光源(未图示)的光的传输线路。从芯C的端面Ca射出的光入射至耦合光学系统20的一端。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耦合光学系统20的一端与纤维束10连接,另一端与多芯光纤1连接。耦合光学系统20包含多个光学系统(第1光学系统21、第2光学系统22)和间隔物23而构成。
第1光学系统21变更从单芯光纤100入射的光各自的模场直径,从而使其入射至第2光学系统22。第2光学系统22变更从第1光学系统21入射的光的间隔,从而使其符合多芯光纤1的芯Ck的间隔。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光学系统21是放大来自纤维束10的各单芯光纤100的光各自的模场直径的放大光学系统。第1光学系统21包含配置成阵列状的多个凸透镜部21a而构成。
凸透镜部21a在由玻璃等形成的基板B1的两面(第1面以及其背面即第2面)以光轴一致的方式配置。即,一个凸透镜部21a由一对凸透镜部构成。多个凸透镜部21a分别引导来自纤维束10的光,因此只设置与纤维束10所含的单芯光纤100相等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7个)。第1光学系统21(凸透镜部21a)中,从纤维束10的各端面Ca射出的光的主光线Pr分别在相对于对应的凸透镜部21a的面为垂直地入射的位置上配置(凸透镜部21a配置于与各芯C相同的光轴上)。凸透镜部21a具有大于芯C的模场直径的直径,将来自芯C的光聚光。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光学系统21是“光学系统”的一个例子。此外,各个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凸透镜部21a以及基板B1是“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光学系统22是使来自第1光学系统21的光(模场直径扩大的多个光)的间隔变窄而将其引导至多芯光纤1的芯C1~芯C7的缩小光学系统。第2光学系统22是由包含2片凸透镜部(凸透镜部22a、凸透镜部22b)的两侧远心光学系统构成。
凸透镜部22a是在由玻璃等形成的基板B2的两面(第1面以及其背面即第2面)以光轴一致的方式配置。即,一个凸透镜部22a由一对凸透镜部构成。凸透镜部22b是在由玻璃等形成的基板B3的两面(第1面以及其背面即第2面)以光轴一致的方式配置。即,一个凸透镜部22b由一对凸透镜部构成。
各设置一个凸透镜部22a和凸透镜部22b是为了变更来自多个凸透镜部21a的光的间隔。第2光学系统22是将来自第1光学系统21的光的主光线Pr分别在相对于对应的多芯光纤1的各芯Ck的端面Ek为垂直地入射的位置上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光学系统22是“光学系统”的一个例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透镜部22a和基板B2是“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凸透镜部22b和基板B3是“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
间隔物23配置于至少多个光学系统间,使光学系统彼此沿着该光学系统所含的透镜的光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层叠。间隔物23例如由玻璃或树脂材料形成。间隔物23与光学系统通过粘接剂等进行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间隔物23配置于第1光学系统21与第2光学系统22之间。间隔物23沿着第1光学系统21所含的凸透镜部21a的光轴方向,且沿着第2光学系统22所含的凸透镜部22a和凸透镜部22b的光轴方向,使第1光学系统21和第2光学系统22层叠。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1光学系统21与纤维束10之间、凸透镜部22a与凸透镜部22b之间以及第2光学系统22与多芯光纤1之间也设置有间隔物23。
另外,耦合光学系统20与纤维束10(多芯光纤1)通过粘接剂等进行固定。或者,耦合光学系统20与纤维束10(多芯光纤1)可以通过连接器等可拆卸地固定。
[关于光的传播方式]
接着,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的传播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从纤维束10射出光的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光从分别设置于多个单芯光纤100内的芯C的端面Ca射出。从各端面Ca射出的光分别以规定的模场直径入射至凸透镜部21a。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从端面Ca射出的各个光的主光线Pr相对于凸透镜部21a垂直地入射。透过凸透镜部21a的光分别在模场直径放大的状态下在成像点IP中成像。
透过凸透镜部21a的光分别以成像点IP为二次光源入射至凸透镜部22a。
凸透镜部22a和凸透镜部22b作为两侧远心的光学系统形成。因此,垂直地入射至凸透镜部22a的光的主光线Pr分别以经校准的状态通过,入射至凸透镜部22b。光的主光线Pr分别在相互的间隔变狭窄的状态下从凸透镜部22b垂直地射出,相对于多芯光纤1的多个芯Ck垂直地入射。如此,通过层叠多个光学系统,即使从纤维束10到多芯光纤1这样的直径不同的光纤间也能够进行聚光而引导光。
另外,第1光波导和第2光波导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使用多芯光纤1作为第1光波导,使用纤维束10作为第2光波导。或者,也可以第1光波导和第2光波导均使用多芯光纤1。在这种情况下,无需使来自第1光波导(第2光波导)的光聚光,因此无需使用多个光学系统。即,仅设置至少一个光学系统即可。
[光学部件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部件的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这里,以第1光学系统21所含的一个凸透镜部21a为例进行说明,但其它凸透镜部21a或第2光学系统22所含的凸透镜部22a和22b也为同样的构成。
凸透镜部21a包含透镜200和涂层201而构成。
透镜200配置于可透过光的基板B1上。本实施方式中,透镜200包含配置于基板B1的第1面S1的透镜(第1透镜200a)、以及配置于在第1面S1的背面即第2面S2上的第1透镜200a的光轴与光轴彼此一致的位置的透镜(第2透镜200b)而构成。第1透镜200a(第2透镜200b)以其光轴与第1面S1(第2面S2)垂直的方式配置于基板B1上。
透镜200(第1透镜200a和第2透镜200b)由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的范围的能量固化性树脂形成。能量固化性树脂通常为液体,是通过施加外部能量(光、热等)而固体化的材料。另外,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一般约为30ppm以上。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能量固化性树脂的线膨胀系数实际上约为30ppm~70ppm附近的值。
通过使形成透镜200的树脂的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即使在严酷的保存环境(例如,-40℃~75℃的温度下20年),透镜200也难以产生变形。因此,包含透镜200的光学部件(包含光学部件的耦合光学系统20)能够不进行维护等而长期地使用。
作为这种能量固化性树脂,具体而言,可使用环氧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以及有机硅系树脂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物。
环氧系树脂是具有环氧基的因外部能量而固化的树脂。环氧系树脂的固化收缩率低,因此在施加了外部能量的情况下沿着成型模具的形状固化。因此,使用环氧系树脂形成透镜200时,可以形成成型精度优异的透镜。
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双酚A型环氧树脂且基于JIS标准K7126的环氧当量为200g/eq以下的树脂(即分子量大的树脂)。环氧系树脂例如有缩水甘油醚型、缩水甘油胺型、缩水甘油酯型。此外,作为环氧系树脂,可以是缩水甘油醚的2官能重复结构型双酚A型环氧树脂。或者,环氧系树脂也可以是多官能重复结构型的甲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
此外,丙烯酸类树脂为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且为通过外部能量固化的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的透明性高。因此,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的透镜200可以在传输光时减少耦合损失。此外,丙烯酸类树脂的固化收缩率高,因此脱模性优异。因此,成型(脱模)的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有机硅系树脂是透明性高、耐热性也优异的材料。另一方面,有机硅系树脂的线膨胀系数高至150~300ppm,因此无法直接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200的材料使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将有机硅系树脂中混合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物作为透镜200的材料使用。作为纳米复合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二氧化硅系微粒。例如,通过对有机硅系树脂混入50wt%的二氧化硅系微粒,可生成线膨胀系数约为70ppm的混合物。
而且,构成透镜200的树脂优选为可提高用于光通信的波长的透射率的树脂。
例如,在通信用中使用1.55μ的波长的光时,优选使用使该波段的光的耦合损失变少的树脂。因此,使用至少将环氧树脂的C-H键中的一部分氟化的树脂。通过将C-H键氟化,发生吸收波长的偏移。通过使用这样将一部分氟化的树脂,能够形成可使在一般的环氧树脂中会产生耦合损失的1.55μ的波长的光透过的透镜200。这里,优选对除环氧树脂中的芳香族C-H键以外的所有C-H键进行氟化。若将芳香族C-H键进行氟化,则吸收波长的偏移变大。此外,由将芳香族C-H键也氟化的环氧树脂构成透镜200时,折射率会下降。例如,缩水甘油醚型的2官能重复结构型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将除芳香族C-H键以外的C-H键氟化(C-F键)。在这种情况下,含氟率约为30%。通过如此进行氟化,高频吸收的出现波长偏移。
另外,第1透镜200a和第2透镜200b可以由上述树脂形成。即,第1透镜200a与第2透镜200b可以由相同树脂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树脂形成。
涂层201以覆盖透镜200的方式形成,防止表面上的光反射。即,涂层201可以提高入射至透镜200的光的透射率。具体而言,涂层201形成于与透镜200的空气接触的表面(相对于基板B1的相反侧的面)。涂层201只要形成于第1透镜200a和第2透镜200b中的至少一者即可。但是,如后述实施例1所示,优选在两者的透镜(第1透镜200a和第2透镜200b)上设置涂层201。
涂层201例如是将由Ta2O5和5%的TiO2的混合物构成的层与由SiO2构成的层交替(例如,7层)地蒸镀而成。涂层201只要能防止光的反射,则其构成没有限制。另外,为了提高光的透射率,优选涂层201较厚。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涂层201的耐久性,优选较薄。因此,涂层201的厚度可根据耦合光学系统20(光学部件)的保存环境或使用条件等而任意地设定。
通过设置涂层201,通过抑制入射的光的反射等来抑制光的损失。即,涂层201可以抑制耦合效率的下降。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线膨胀系数低的树脂形成的透镜200,因此透镜200难以因环境变化而变形。因此,以覆盖透镜200的方式设置的涂层201也难以受到透镜200的变形的影响,所以难以产生成为光的损失的原因的裂纹等。即,本实施方式的耦合光学系统20(光学部件)即使在严酷的保存环境下也能够保持耦合效率。
[耦合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中的耦合光学系统20可以使用一般的WLO制法制成。
即,首先,利用粘接剂介由间隔物23将形成有多个凸透镜部21a的晶片W1与形成有多个凸透镜部22a的晶片W2接合(参照图4A)。本实施方式中,以7个凸透镜部21a相对于一个凸透镜部22a对置的方式接合(图4A中仅示出3个凸透镜部21a)。此外,晶片W1的面中,在与晶片W2相对的面为相反侧的面接合有间隔物23。
接着,在晶片W2侧,介由间隔物23接合形成有多个凸透镜部22b的晶片W3(参照图4B)。本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凸透镜部22a相对于一个凸透镜部22b对置的方式接合。
通过将制成的单元按每个透镜进行切割(图4B的虚线表示切割的位置),可以制造多个耦合光学系统20。应予说明,图4A和图4B中仅示出晶片W1~晶片W3的一部分。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于在由具有规定的线膨胀系数的树脂形成的透镜200上形成有涂层201的光学部件(凸透镜部21a),进行环境试验和透射率测定试验。
实施例1的a)中的透镜200由线膨胀系数40ppm的树脂形成。此外,实施例1的b)中的透镜200由线膨胀系数70ppm的树脂形成。实施例1的c)中的透镜200由线膨胀系数80ppm的树脂形成。实施例1的d)中的透镜200由线膨胀系数150ppm的树脂形成。涂层201在实施例1的a)~d)中通用,是将由Ta2O5和5%的TiO2的混合物构成的层与SiO2的层交替地层叠(7层)而形成于第1透镜200a和第2透镜200b双方。
环境试验按照TELECORDIA标准对上述光学部件重复500次以“在-40℃、30分钟,在75℃、30分钟”为一次的工序。在环境试验前和环境试验后,以200倍的显微镜(VHX-2000。Keyence公司制)观察光学部件,以目测确认裂纹的数量。
此外,透射率测定试验是通过在环境试验前和环境试验后以分光光度计(日立分光光度计U-4100。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制)测定光学部件而进行的。透射率是测定1550nm的光的透射率。
(评价基准)
表1中的裂纹的数量是在以200倍的显微镜观察时,将无裂纹以“○”表示,将有裂纹(10条以内)以“△”表示,将有裂纹(11条以上)以“×”表示。
[表1]
a) b) c) d)
环境实验前透射率 98% 98% 98% 98%
环境实验前裂纹
环境实验后透射率 98% 98% 97% 96%
环境实验后裂纹 ×
(实施例1的分析)
从实施例1的a)~d)可知,在环境试验前,透射率未看到显著的差。此外,在任何情况下均未观察到裂纹。
即使在环境试验后,在实施例1的a)和b)中也没有观察到裂纹的数量的变化。认为这是因为使用线膨胀系数低的树脂形成透镜200,因此难以产生由环境变化所致的透镜200的变形,即,也难以产生涂层201的变形。此外,即使在环境试验后,在实施例1的a)和b)中也没有观察到透射率的变化。认为这是因为由于在涂层201没有产生裂纹,因此可保持涂层201的性能。
另一方面,实施例1的c)中,成为在环境试验后透射率减少、产生少量的裂纹的结果。认为这是因为由于以线膨胀系数高的树脂形成透镜200,因此透镜200无法承受环境变化而变形,从而涂层201也发生变形。此外,认为由于在涂层201上产生的裂纹的影响,光学部件的透射率也减少。
而且,实施例1的d)中,成为与实施例1的c)相比在环境试验后的透射率进一步减少,裂纹也大幅度地产生的结果。由实施例1的c)和d)可知,随着线膨胀系数变高,裂纹的数量增加,由于其影响,光学部件的透射率也减少。
<实施例2>
对由具有相同线膨胀系数的树脂形成的透镜200根据涂层201的有无进行透射率测定试验。
实施例2的e)~g)中的透镜200由线膨胀系数70ppm的树脂形成。涂层201是将由Ta2O5和5%的TiO2的混合物构成的层与SiO2的层交替地层叠(7层)。实施例2的e)中示出没有涂层201的例子。实施例2的f)中示出涂层201仅形成于单面的透镜(例如第1透镜200a)的例子。实施例2的g)中示出涂层201形成于两面的透镜(例如第1透镜200a、第2透镜200b)的例子。
此外,透射率测定试验与实施例1同样地通过以分光光度计(日立分光光度计U-4100。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制)测定光学部件而进行。透射率是测定1550nm的光的透射率。
[表2]
透射率
e)无涂层 90%
f)在单面涂层 94%
g)在两面涂层 98%
(实施例2的分析)
由实施例2的e)的结果和实施例2的f)和g)的结果可知,在透镜200设置有涂层201时可得到较高的透射率。
认为这是因为利用涂层201可防止在透镜200的反射,因此可以减少入射的光的损失。
此外,由实施例2的f)的结果和实施例2的g)的结果可知,在两面有透镜时,在双方的透镜设置有涂层201则可得到较高的透射率。
光透过双方的透镜(这里,光从第1透镜200a侧入射)时,在光的入射面(第1透镜200a的光学面)和光的射出面(第2透镜200b的光学面)分别产生光的反射。因此,在双方的透镜分别形成有涂层201则可以进一步减少光的损失。推测由于该理由,可得到上述效果。
符号说明
1  多芯光纤
1b  端面
2  包层
2a  端面
10  纤维束
20  耦合光学系统
21  第1光学系统
21a  凸透镜部
22  第2光学系统
22a、22b  凸透镜部
100  单芯光纤
101  包层
200  透镜
200a  第1透镜
200b  第2透镜
201  涂层
C、Ck  芯
Ca、Ek  端面

Claims (7)

1.一种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配置于第1光波导与第2光波导之间,将从所述第1光波导的光引导至所述第2光波导,具有:
基板;
透镜,配置于所述基板上,由线膨胀系数为70ppm以下的范围的能量固化性树脂形成;以及
涂层,以覆盖所述透镜的方式形成,防止所述光的反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具有:
第1透镜,配置于所述基板的第1面;以及
第2透镜,配置于所述第1面的背面即第2面的、光轴与所述第1透镜的光轴彼此一致的位置;
并且,所述涂层形成于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双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固化性树脂为环氧系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固化性树脂为丙烯酸类树脂。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固化性树脂为有机硅系树脂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混合物。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固化性树脂是使所述光的波长中的1.55μm的光透过的树脂。
7.一种耦合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
光学系统,其包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以及
间隔物,其至少配置于多个所述光学系统间,使所述光学系统彼此沿着该光学系统所含的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层叠。
CN201380055538.6A 2012-10-24 2013-09-25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Pending CN1047559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4697 2012-10-24
JP2012-234697 2012-10-24
PCT/JP2013/075889 WO2014065070A1 (ja) 2012-10-24 2013-09-25 光学部材及び結合光学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5974A true CN104755974A (zh) 2015-07-01

Family

ID=50544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5538.6A Pending CN104755974A (zh) 2012-10-24 2013-09-25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53507A1 (zh)
JP (1) JPWO2014065070A1 (zh)
CN (1) CN104755974A (zh)
WO (1) WO201406507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470A (ja) * 2002-12-16 2004-07-15 Yamaha Corp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と光ファイバ結合系
WO2009101883A1 (ja) * 2008-02-13 2009-08-2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ハイブリッド光学素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45990A (zh) * 2008-03-25 2009-09-30 Hoya株式会社 减反射膜的形成方法及光学元件
CN101762835A (zh) * 2008-12-24 2010-06-30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耐热性复合型透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1801A (en) * 1980-12-17 1982-06-24 Seiko Epson Corp Synthetic resin lens
JPH0642002B2 (ja) * 1983-07-29 1994-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CA2024389C (en) * 1989-09-06 1999-01-26 Yasuo Matsuda Coupler-type optical switch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5659392A (en) * 1995-03-22 1997-08-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Associated dual interferometric measurement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physical property of an object
US6586718B2 (en) * 2000-05-25 2003-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hotodetector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2355826A (ja) * 2001-05-31 2002-12-10 Omron Corp 光通信用レンズ部品の製造方法
US20060165351A1 (en) * 2002-06-14 2006-07-27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Optical device unit, optical device and microlens array
JP2004163490A (ja) * 2002-11-11 2004-06-10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05721A (ja) * 2002-12-25 2004-07-22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光学部品
JP2005119940A (ja) * 2003-09-26 2005-05-12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エッチング加工物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構造体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7088510B2 (en) * 2004-02-23 2006-08-08 Jds Uniphase Corporation Anti-aliasing optical filter for image sensors
TWI280673B (en) * 2004-09-22 2007-05-01 Sharp Kk Optical semiconductor devi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4082412B2 (ja) * 2005-01-27 2008-04-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光合分波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光合分波モジュール
US20070260008A1 (en) * 2005-09-21 2007-11-08 Takashi Saito Silica-Containing Silicone Resin Composition and Its Molded Product
JP3913765B1 (ja) * 2005-12-28 2007-05-09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偏光位相差板
JP4678415B2 (ja) * 2008-03-18 2011-04-2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ケース形成用白色熱硬化性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並びに光半導体ケース
JP5471180B2 (ja) * 2008-09-11 2014-04-16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ーン積層基板、その製造方法、シリコーン積層基板製造用シリコーン樹脂組成物及びled装置
US20110204531A1 (en) * 2008-09-22 2011-08-25 Akiko Har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fer Lens
KR101651157B1 (ko) * 2009-08-13 2016-08-2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웨이퍼 레벨 렌즈, 웨이퍼 레벨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유닛
JP5506035B2 (ja) * 2010-02-23 2014-05-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8470A (ja) * 2002-12-16 2004-07-15 Yamaha Corp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と光ファイバ結合系
WO2009101883A1 (ja) * 2008-02-13 2009-08-2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ハイブリッド光学素子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45990A (zh) * 2008-03-25 2009-09-30 Hoya株式会社 减反射膜的形成方法及光学元件
CN101762835A (zh) * 2008-12-24 2010-06-30 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耐热性复合型透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65070A1 (ja) 2014-05-01
JPWO2014065070A1 (ja) 2016-09-08
US20150253507A1 (en) 2015-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42998B (zh) 柔性光纤带
Li et al. Silicon photonics packaging with lateral fiber coupling to apodized grating coupler embedded circuit
Nauriyal et al. Fiber-to-chip fusion splicing for low-loss photonic packaging
KR101835249B1 (ko) 호환성을 가지는 소형 곡율반경 단일 모드 광섬유
CN107960119B (zh) 用于多模和单模传输的光纤
WO2017217539A1 (ja) 結合型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の軸合わせ方法
JP6706859B2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
CN101666890A (zh) 高功率光纤准直器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4034726A1 (ja) 光ファイバ結合部材及び光ファイバ結合部材の製造方法
US10025040B2 (en) Connector for multilayered optical waveguide
JP2005010758A (ja) 光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83824A (zh) 携带准直透镜的二维光纤阵列
CA2994649A1 (en) Resin optical waveguide
JP2014029386A (ja) シングルモードのポリマー導波路アレイアセンブリを形成する方法
CN201255777Y (zh) 高功率光纤准直器
CN109799570A (zh) 光纤
Atsumi et al. Broad-band surface optical coupler based on a SiO 2-capped vertically curved silicon waveguide
Qiu et al. Free-space input and output coupling to an embedded fiber optic strain sensor: dual-ended interrogation via transmission
CN104755974A (zh) 光学部件和耦合光学系统
Rüsseler et al. Substrate-free miniaturized thin-film filters for single-element 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fibers
Loh et al. CMOS compatible integration of Si/SiO 2 multilayer GRIN lens optical mode size converter to Si wire waveguide
CN206020718U (zh) 低损耗四端口混合型两波长波分复用光无源器件
Shiraishi et al. Single-mode fiber with a plano-convex silicon microlens for an integrated butt-coupling scheme
Teitelbaum et al. Cost-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lastic optical fiber an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mirrors i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for parallel optical interconnects
Missinne et al. Silicon photonic temperature sensor: from photonic integrated chip to fully packaged miniature prob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