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5791B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5791B
CN104755791B CN201380056816.XA CN201380056816A CN104755791B CN 104755791 B CN104755791 B CN 104755791B CN 201380056816 A CN201380056816 A CN 201380056816A CN 104755791 B CN104755791 B CN 1047557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re
urceolus
rubber elastomer
intermediate member
notch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68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55791A (zh
Inventor
小岛成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55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5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55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57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omp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rigidity in particular directions
    • F16F1/387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omp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rigidity in particular directions by means of inserts of more rigid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71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characterised by inserts or auxiliary extension or exterior elements, e.g. for rig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其包括:内筒(12);外筒(14),其与内筒(12)的外径侧间隔配置;橡胶弹性体(16),其介入于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来弹性地连接内筒(12)和外筒(14);中间板件(18),其埋设于橡胶弹性体(16)内;其中,在中间板件(18)上设有位于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两端侧,使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结合的多个缺口部(36),多个缺口部(36)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与被内筒(12)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重叠。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其在内筒与外筒之间介入有橡胶弹性体,并在所述橡胶弹性体内埋设有中间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防振装置已知有一种装入汽车的悬挂臂中的橡胶衬套。所述橡胶衬套由内筒、与所述内筒的外径侧间隔配置的外筒(安装部)、将内筒与外筒相互弹性地连接的橡胶弹性体、埋设于橡胶弹性体内的中间部件(套筒)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所述橡胶衬套中,在向悬挂臂的车身侧的安装部位上,从车辆前后方向付加于车轮上的负载施加于橡胶衬套上,通过橡胶弹性体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抑制由车轮传递至车身的负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192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由车轮对橡胶衬套的内筒侧输入杠杆力的情况下,由于橡胶弹性体中的弹簧弹力增大,被中间部件(套筒)分割了的内筒侧的橡胶弹性体的橡胶厚度和外筒侧的橡胶弹性体的橡胶厚度分别较小,因此,会导致橡胶弹性体的耐久性发生劣化。
此外,如果对内筒侧输入杠杆力,则沿内筒的轴方向的橡胶弹性体的两端部分上的橡胶弹性体的变形量为最大,所述变形量大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经时变化大而耐久性易发生劣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振装置,其在杠杆力被输入的情况下,通过橡胶弹性体的橡胶体积,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抑制变形并提高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外筒,其与所述内筒的外径侧间隔配置;橡胶弹性体,其介入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来弹性地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中间部件,其埋设于所述橡胶弹性体内;其中,在所述中间部件上设有位于沿所述外筒的轴方向的两端侧,用于使所述中间部件的内侧的所述橡胶弹性体与所述中间部件的外侧的所述橡胶弹性体结合的多个缺口部,所述多个缺口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与被内筒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重叠。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位于沿外筒的轴方向的两端侧的缺口部,而结合(连接)中间部件的内侧的橡胶弹性体和中间部件的外侧的橡胶弹性体。为此,能够较好地抑制发生在沿橡胶弹性体的轴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压缩形变。因此,本发明在杠杆力被输入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通过抑制橡胶弹性体的压缩形变(变形量)来提高耐久性。其结果,本发明能够实现防振装置的小型化并提高吸收振动性能。
此外,也可以将多个缺口部配置为一端侧的缺口部和另一端侧的缺口部配置在以内筒的中心为旋转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上。这样,能够将内侧的橡胶弹性体与外侧的橡胶弹性体的连接部位设为点对称位置,从而能够较好地抑制施加于内筒上的杠杆力。
再者,也可以将多个缺口部配置在外筒的一端侧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并且配置在外筒的另一端侧相互对置的位置上。这样,就能够将内侧的橡胶弹性体与外侧的橡胶弹性体的连接部位在外筒的一端侧上相互对置配置,并且能够在外筒的另一端侧上相互对置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压缩形变来提高耐久性。
进而,也可以在中间部件的周方向上相互邻接的突出部之间形成缺口部,并将所述突出部配置于被内筒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的外侧。这样,就能够对配置于区域外的突出部不干扰而使内筒变形,能够通过设置于缺口部的橡胶弹性体来较好地吸收从内筒侧被施加的杠杆力。
进而,通过由单一体构成中间部件,或者由在周方向上被分割了的多个分割体构成中间部件,从而能够提高中间部件的易加工性。
进而,通过在内筒的外周面设置一对缩径部,并分别由橡胶弹性体被覆所述一对缩径部,从而能够使自由长度增大部中的自由长度仅增大朝向内径侧凹陷的深度量。其结果,能够通过进一步增大内筒可活动空间来较好地抑制杠杆力。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内筒;外筒,其与所述内筒的外径侧间隔配置;橡胶弹性体,其介入于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来弹性地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中间部件,其埋设于所述橡胶弹性体内;其中,在所述橡胶弹性体上设有位于沿所述外筒的轴方向的两端侧,使自由长度增大的自由长度增大部。
根据本发明,在位于沿橡胶弹性体的轴方向的两端侧的自由长度增大部中,能够使橡胶弹性体的自由长度仅增大中间部件的厚度尺寸部分。在所述自由长度增大部中,由于内筒的可活动空间扩大,因此,能够通过较好地抑制压缩形变来提高耐久性。另外,自由长度是指内筒与外筒在径向上的间隔距离。
发明效果
能够得到一种防振装置,其在杠杆力被输入的情况下,通过橡胶弹性体的橡胶体积,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抑制变形并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橡胶衬套的主视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橡胶衬套的俯视图,图3(b)是图1所示的橡胶衬套的侧视图。
图4(a)是沿图2的A-A线的包含轴的轴方向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4(a)的B-B线的与轴垂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构成中间板件的分割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1变形例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对内筒施加杠杆力时的变位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立体图。
图9(a)是与图4(a)对应的包含轴的轴方向的剖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C-C线的与轴垂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由单一的圆筒体构成的中间板件的立体图。
图11(a)是构成另外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中间板件的立体图,图11(b)是橡胶衬套的与轴垂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12(a)至图12(c)是表示中间板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10由内筒12、外筒14、橡胶弹性体16以及中间板件(中间部件)18构成。
内筒12由沿轴方向形成有贯通孔20并具有规定的壁厚的圆筒体构成(参照图4(a))。内筒12的外径尺寸从沿轴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设定成恒定。
外筒14与内筒12的外径侧间隔而配置。所述外筒14由沿轴方向形成有贯通孔26,并比内筒12形成较薄壁的圆筒体构成。此外,外筒14的沿轴方向的尺寸构成比内筒12的沿轴方向的尺寸仅短规定长度(参照图3)。
如图4所示,橡胶弹性体16介入于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来弹性地连接内筒12和外筒14。例如,通过在被安置于未图示的金属模具内的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注入熔化橡胶,从而橡胶弹性体16与内筒12的外周面和外筒14的内周面进行硫化粘接。此外,橡胶弹性体16上设有自由长度增大部28(参照图4(a))。在下面将详细地说明自由长度增大部28。
中间板件18埋设于橡胶弹性体16内。通过设置中间板件18,从而中间板件18与内筒12之间的内侧橡胶弹性体16a的壁厚、以及中间板件18与外筒14之间的外侧橡胶弹性体16b的壁厚分别与未设置中间板件18的情况相比为薄壁。其结果,能够提高内筒12的与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此外,能够抑制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扭转力。
中间板件18配置于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板件18由相同形状形成的两个分割体19来构成。两个分割体19以内筒12(未图示)为中间相互对置配置。各分割体19由俯视观察下呈大致H字形构成(参照图3(a)),具备带状部30、30,其沿内筒12的轴方向呈带状延伸;结合部32,其为圆弧状截面,沿带状部30的与轴垂直方向延伸并结合带状部30彼此之间。结合部32完全埋设于橡胶弹性体16内,不露出于橡胶弹性体16的外部。
在带状部30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上设有未被橡胶弹性体16被覆而朝向外部突出的突出部34。所述突出部34形成沿轴方向的中间板件18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此外,突出部34作为保持固定部而发挥功能,所述保持固定部在未图示的金属模具的腔内安置中间板件18时保持并固定中间板件18。
在各分割体19上设有缺口部36,所述缺口部36位于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两端侧,使内侧橡胶弹性体(内侧的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外侧的橡胶弹性体)16b结合。通过在分割体19的两端侧分别设置缺口部36,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橡胶弹性体16的橡胶体积增大,在橡胶弹性体16的轴方向的两端部上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连接(结合)。另外,一个分割体19的带状部30与另一个分割体19的带状部30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不是缺口部36。
橡胶弹性体16中的位于缺口部36的部位为自由长度增大部28。在自由长度增大部28中,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连在一起,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之间未被中间板件18分割。也就是说,自由长度增大部28是仅由未夹着中间板件18的橡胶所形成的部位,其位于沿橡胶弹性体16的轴方向的两端侧,与内筒12的外周面和外筒14的内周面粘接。
在自由长度增大部28中,内筒12的外周面与外筒14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自由长度F,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自由长度F仅增大中间板件18的厚度尺寸部分。另外,在自由长度增大部28以外的部位中,由于被中间板件18分割,因此,其自由长度比自由长度F小。即,“自由长度”是指在沿橡胶弹性体16的轴方向的两端部上,橡胶弹性体16在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可活动的空间,是指内筒12的外径与外筒14的内径之间的径向的间隔距离(参照图4(a))。
分别形成于两个分割体19上的多个缺口部36都配置成与被内筒12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重叠(参照图4(b))。例如,在与轴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呈现有两个缺口部36、36,但是,在设定内筒12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1、T2的情况下,两个缺口部36、36覆盖(重叠)被所述两个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
另外,作为区域S与缺口部36之间的位置关系,除了整个缺口部36位于被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内的情况以外,例如,可以整个区域S为缺口部36,并且,缺口部36的一部分从区域S内露出,也可以缺口部3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区域S内(换言之,也可以突出部34的一部分进入区域S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缺口部36、36都配置成与区域S重叠,但是,也可以配置成至少一个缺口部36与被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重叠。
再者,如图4(b)所示,两个缺口部36、36也可以配置成都包括在被内筒12的内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3、T4所夹持的区域S1内。换言之,也可以形成为突出部34刚进入区域S1之前被延伸,或者,突出部34的一部分进入区域S1内。进而,两个缺口部36、36也可以都设置成包括在被通过内筒12的中心相互垂直的两个虚拟面T5、T6所夹持的区域S2内。换言之,也可以形成为突出部34刚进入区域S2之前被延伸,或者,突出部34的一部分进入区域S2内。总之,与现有技术相比,为了得到所期望的抑制压缩形变的效果,也可以形成使橡胶弹性体16的橡胶体积增大的各缺口部36。
此外,多个缺口部36中,沿轴方向的一端侧的缺口部36和另一端侧的缺口部36配置在以内筒12的中心O(参照图4(b)、图7)为旋转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上(参照图4(a)、图7)。即,在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一端侧形成于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和在另一端侧形成于另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36配置在以内筒12的中心O为旋转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上。通过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将缺口部36配置在点对称位置上,从而能够将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的连接部位(自由长度增大部28)配置在点对称位置上。其结果,能够较好地抑制施加于内筒12上的杠杆力。
此外,分别形成于两个分割体19上的多个缺口部36配置在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参照图2、图3(a))。即,在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形成于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36和形成于另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36配置在径向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各缺口部36形成为俯视观察下呈大致矩形状(参照图3(a)),但是,如下所述并不限定于此。
再者,缺口部36形成在周方向相互邻接的中间板件18的突出部34之间(参照图5),所述突出部34配置于被两个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的外侧。即,如图4(b)所示,通过将突出部34配置于被两个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的外侧,从而能够将缺口部36投影到与虚拟面T1、T2垂直的面(与纸面垂直的面)时的宽度尺寸(L1)设定成内筒12的外径(L2)以上的长度(L1≥L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10基本上如上构成,下面说明其动作和作用效果。
例如,车辆在弯道等曲线道路行驶时,由于因驱动产生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力和来自与离心力对抗的路面的车宽方向的摩擦力,因此产生杠杆力(参照图7)。通过内筒12因所述杠杆力而沿图7的箭头方向摇动,从而介入于内筒12与外筒14之间的橡胶弹性体16的两端侧发生压缩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分别形成于两个分割体19上的多个缺口部36配置成与被内筒12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重叠(参照图4(b)),从而能够通过形成于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36而结合(连接)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来形成自由长度增大部28。由于形成有所述自由长度增大部28,因此,能够确保橡胶弹性体16的变形范围,进而,能够较好地抑制橡胶弹性体16沿轴方向的两端部发生的压缩形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杠杆力被输入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通过抑制橡胶弹性体16的压缩形变(变形量)来提高耐久性。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橡胶衬套10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吸收振动性能。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位于橡胶弹性体16的沿轴方向的两端侧的自由长度增大部28中,使自由长度F仅增大所述中间板件18的厚度尺寸部分。在自由长度增大部28中,由于内筒12的可活动空间被扩大,因此,能够通过较好地抑制压缩形变来提高耐久性。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橡胶衬套10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吸收振动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一端侧形成于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36和在另一端侧形成于另一个分割体19上的缺口部配置在以内筒12的中心O为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上。这样,通过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将缺口部36配置在点对称位置上,从而能够将内侧橡胶弹性体16a与外侧橡胶弹性体16b的连接部位设为点对称位置。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较好地抑制施加于内筒12上的杠杆力。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沿外筒14的轴方向的一端侧将缺口部36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并且在另一端侧将缺口部36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压缩形变来提高耐久性。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两个分割体19构成中间板件18,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分割体19。另外,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由三个以上分解体构成中间板件18。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筒12设定成恒定的外径(参照图4(a)),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内筒12a的外周面上设置一对缩径部22、22。一对缩径部22、22在内筒12a的周方向上连续形成。
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橡胶衬套10a中,在沿内筒12a的轴方向的两侧的外周面上设有与其他外周面相比而朝向内径侧凹陷的一对缩径部22、22。在一对缩径部22、22之间设有与其他外周面相比而朝向半径外方向鼓出的扩径部24。一对缩径部22、22分别被橡胶弹性体16被覆,从一个缩径部22到另一个缩径部22的沿轴方向的长度E设定为与橡胶弹性体16的沿轴方向的宽度尺寸G大致相同(E≈G)。
这样,通过在内筒12a的外周面上设置一对缩径部22,由橡胶弹性体16被覆所述一对缩径部22,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自由长度增大部28中的自由长度F仅增大朝向内径侧凹陷的深度量。其结果,能够通过进一步增大内筒12的可活动空间来较好地抑制杠杆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应用于附设安装在悬挂系统的橡胶衬套10的情况作为其一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未图示的发动机架或液封发动机架等。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橡胶衬套100。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所示的橡胶弹性体10相同构成要素付加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并且仅对以下不同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立体图。图9(a)是与图4(a)对应的轴方向的剖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C-C线的与轴垂直方向的剖视图。图10是由单一的圆筒体构成的中间板件的立体图。
在图1所示的橡胶衬套10中,中间板件18由分割体19构成,与此相对,在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弹性体100中,不同之处是中间板件102由单一的圆筒体(单一体)构成。中间板件102具备圆筒状的板件主体104、从板件主体104沿轴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单一的圆筒体构成中间板件102,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在未图示的金属模具腔内的定位和部件管理。另外,由于其他的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1(a)是构成另外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中间板件的立体图,图11(b)是另外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的与轴垂直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1所示的橡胶弹性体10中,在沿分割体19的轴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分别形成有单一的缺口部36,与此相对,在构成另外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橡胶衬套200的中间板件18的分割体19a中,不同之处是形成有多个缺口部36(图11(a)、图11(b)中例示了四个缺口部3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b)所示,形成于一个分割体19a的多个缺口部36配置成与被内筒12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T1、T2所夹持的区域S重叠。
另外,图11所示的中间板件18由两个分割体19a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在沿轴方向的一侧或者另一侧形成有合计八个缺口部36的单一的圆筒体构成。
下面,将中间板件18的变形例表示于图12(a)至图12(c)。
图12(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a的不同之处是在由俯视观察下呈H字形状构成的中间板件18(参照图3(a))上,形成如下形状:未设置有位于对角线上的、一侧的突出部34和相反侧上的另一侧的突出部34。另外,在将中间板件18a插入未图示的金属模具的腔内进行硫化粘接时,中间板件18a被由位于对角线上的一对突出部34形成的上下两点进行固定。
图12(b)所示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b的不同之处是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a上,形成如下形状:将位于对角线上的一对突出部34、34中的一侧的突出部34不变保留而未设置有另一侧的突出部34。另外,在硫化粘接时,中间板件18b通过保留的另一侧的突出部34而被悬臂支撑。
图12(c)所示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c是在由圆筒体构成的中间板件主体21上附设安装一对固定夹具23而构成的。附设安装有所述固定夹具23的中间板件18c插入未图示的金属模具的腔内而被硫化粘接。
另外,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a和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中间板件18b也可以是单一体或者多个分割体的其中任一种。
符号说明
10、10a、100、100a、200 橡胶衬套(防振装置)
12、12a 内筒
14 外筒
16 橡胶弹性体
16a 内侧橡胶弹性体(内侧的橡胶弹性体)
16b 外侧橡胶弹性体(外侧的橡胶弹性体)
18、18a-18c、102 中间板件(中间部件)
19、19a 分割体
22 缩径部
28 自由长度增大部
36 缺口部
S、S1、S2 区域
T1-T6 虚拟面
L1 将缺口部投影于与虚拟面垂直的面时的宽度尺寸
L2 内筒的外径
O 内筒的中心
F 自由长度

Claims (7)

1.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筒;
外筒,其与所述内筒的外径侧间隔配置;
橡胶弹性体,其介入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来弹性地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
筒状的中间部件,其埋设于所述橡胶弹性体内;
其中,在所述中间部件上设有位于沿所述外筒的轴方向的两端侧,用于使所述中间部件的内侧的所述橡胶弹性体与所述中间部件的外侧的所述橡胶弹性体结合的多个缺口部,
所述多个缺口部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与被内筒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重叠,并且包含在被通过内筒的中心且相互垂直的两个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内,
所述中间部件在其圆周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形成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的多个突出部,各突出部相对于作为中间部件的主体的结合部以彼此的径向厚度平滑地连续的方式作为带状部而突出形成,
所述缺口部形成在周方向上相互邻接的所述突出部之间,
所述突出部配置在被内筒的外周面相切的两个平行的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的外侧、且被通过内筒的中心且相互垂直的两个虚拟面所夹持的区域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缺口部中,一端侧的所述缺口部与另一端的所述缺口部配置在以所述内筒的中心为旋转中心的点对称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缺口部配置在所述外筒的一端侧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并且配置在所述外筒的另一端侧相互对置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为单一体,或者为在周方向上被分割了的多个分割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的外周面上设有与其他的外径面相比而向内径侧凹陷的一对缩径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缩径部分别被所述橡胶弹性体被覆。
7.一种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筒;
外筒,其与所述内筒的外径侧间隔配置;
橡胶弹性体,其介入于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来弹性地连接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
筒状的中间部件,其埋设于所述橡胶弹性体内;
其中,所述中间部件在其圆周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形成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的多个突出部,各突出部相对于作为中间部件的主体的结合部以彼此的径向厚度平滑地连续的方式作为带状部而突出形成,
在所述橡胶弹性体上设有位于沿所述外筒的轴方向的两端侧,使自由长度增大的自由长度增大部。
CN201380056816.XA 2012-11-02 2013-10-29 防振装置 Active CN104755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995 2012-11-02
JP2012242995A JP6054707B2 (ja) 2012-11-02 2012-11-02 防振装置
PCT/JP2013/079223 WO2014069441A1 (ja) 2012-11-02 2013-10-29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5791A CN104755791A (zh) 2015-07-01
CN104755791B true CN104755791B (zh) 2016-12-21

Family

ID=50627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816.XA Active CN104755791B (zh) 2012-11-02 2013-10-29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19570B2 (zh)
JP (1) JP6054707B2 (zh)
CN (1) CN104755791B (zh)
DE (1) DE112013005260T5 (zh)
WO (1) WO2014069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1380B2 (ja) * 2015-01-13 2018-11-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US20170350913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Green Power Monitoring Systems, Inc. Suspension System
DE102016215735A1 (de) * 2016-08-23 2018-03-01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Buchse
US9670964B1 (en) * 2016-08-31 2017-06-06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Damper o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tube seat
US10619615B2 (en) * 2017-10-03 2020-04-1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Crankcase mounts and reinforced rubber in mount on force vector
CN110397691A (zh) * 2018-04-25 2019-11-0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底盘衬套
JP7094199B2 (ja) * 2018-10-26 2022-07-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JP7165091B2 (ja) * 2019-03-29 2022-11-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KR20210010205A (ko) * 2019-07-19 2021-01-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튜닝 자유도 개선형 부시 및 현가 시스템
US11794828B2 (en) 2020-06-30 2023-10-24 Soucy International Inc. Pivot assembly for a ground-contacting wheel assembly
JP2024048898A (ja) * 2022-09-28 2024-04-0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32393A (en) * 1939-07-21 1941-01-23 Silentblo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flexible joints
US3147963A (en) * 1961-12-12 1964-09-08 Dayton Steel Foundry Co Equalizer bushing
FR2126016A5 (zh) * 1971-02-20 1972-09-29 Jorn Raoul
JPS58102845U (ja) * 1981-12-29 1983-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ヨンア−ムのブツシユ組立体
JPS6122944U (ja) * 1984-07-16 1986-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組立体
US4744677A (en) * 1984-11-27 1988-05-17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Bush assemblage
JPH01111835A (ja) 1987-10-26 1989-04-28 Kobe Steel Ltd 冷間加工用低強度・高延性Ti合金
JPH01111835U (zh) * 1988-01-25 1989-07-27
US5090878A (en) 1991-01-14 1992-02-25 Carrier Corporation Non-circular orbiting scroll for optimizing axial compliancy
JPH0571479U (ja) * 1992-03-02 1993-09-2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ブッシュ
JP3502108B2 (ja) * 1992-03-10 2004-03-02 北辰工業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
JP2542310B2 (ja) 1992-05-13 1996-10-09 剱蔵 岩田 籾米の貯蔵方法
JPH0622639U (ja) * 1992-08-26 1994-03-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JPH08219210A (ja) 1995-02-13 1996-08-27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支持体
DE10241246B4 (de) * 2002-09-06 2005-02-10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Elastisches Gummilager
DE10258986B4 (de) * 2002-12-16 2005-07-14 ZF Lemförder Metallwaren AG Elastisches Fahrwerklager für Nutzfahrzeuge
JP4211552B2 (ja) * 2003-09-29 2009-0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構造
DE102004045064A1 (de) * 2004-09-15 2006-03-30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astomerlager
JP4170971B2 (ja) * 2004-09-22 2008-10-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取付け対象部材の圧入孔への防振ブッシュの圧入方法
JP4382822B2 (ja) * 2007-01-11 2009-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US8505889B2 (en) * 2007-01-22 2013-08-1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Vibration-isolating bush
DE102007037111A1 (de) * 2007-08-07 2009-02-26 Woco Avs Gmbh Elastisches Lager
WO2011093430A1 (ja) * 2010-01-29 2011-08-0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5577208B2 (ja) * 2010-09-28 2014-08-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DE112012005899T5 (de) * 2012-02-15 2014-11-13 Honda Motor Co., Ltd. Buch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92218A (ja) 2014-05-19
CN104755791A (zh) 2015-07-01
JP6054707B2 (ja) 2016-12-27
US9719570B2 (en) 2017-08-01
DE112013005260T5 (de) 2015-10-01
WO2014069441A1 (ja) 2014-05-08
US20150300436A1 (en) 2015-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5791B (zh) 防振装置
US9347517B2 (en) Torque rod
JP5753225B2 (ja) 防振装置
JP5603390B2 (ja) 筒形防振装置
CN104074908B (zh) 减震器
CN104048118A (zh) 用于汽车排气管的柔性管件
WO2017056546A1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形防振装置
JP6149116B2 (ja) 筒型防振装置
JP2015096754A (ja) 防振装置
JP5615677B2 (ja) 防振連結ロッド
CN105074261B (zh) 防振装置
JP2014190509A (ja) 防振装置
JP6113501B2 (ja) 防振連結ロッド
JP6442330B2 (ja) 防振装置
JP5437025B2 (ja) 防振装置
JP6009845B2 (ja) 防振ブッシュの製造方法
JP5951468B2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5809882B2 (ja) 防振装置
JP2014066297A (ja) 筒型防振装置
JPH08128483A (ja)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JP2013050176A (ja) 筒型防振装置
WO2016189925A1 (ja) 防振装置
JP2008267535A (ja) 防振ブッシュ
JP3716632B2 (ja) 筒形防振マウント
JP6266955B2 (ja) トルクロ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