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9423A -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9423A
CN104739423A CN201410827860.2A CN201410827860A CN104739423A CN 104739423 A CN104739423 A CN 104739423A CN 201410827860 A CN201410827860 A CN 201410827860A CN 104739423 A CN104739423 A CN 104739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lood vessel
ratio
receiving position
light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78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39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94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48Other medical applications
    • A61B5/4887Locating particular structures in or on the body
    • A61B5/489Blood vess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32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for measuring glucose, e.g. by tissue impedance measur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1Wristwatch-type devic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能够适当地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高精度地分析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中,传感器部(110)具有:从血管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照射光的发光部(111)、包括在与照射位置不同的血管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接收光的第一受光器及在非血管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接收光的第二受光器的受光部(113)。光谱合成部(156)通过基于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对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血液成分分析部(157)利用合成的结果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

Description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实施的是对受试者照射测定光而进行的非侵入性诊断。已知有例如利用拍摄生物体而得到的生物体图像的亮度值来分析血液成分的浓度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然而,由于生物体是光的散射体,因此照射于生物体表面的测定光在生物体内复杂地散射并传播。而且,形成生物体的生物体组织是非均质的,除了血管以外,例如还存在有细胞组织和间质液等构造物和物质。因此,受光位置的受光结果包括血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的透过光和反射光,且混合有通过生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等。因此,如果只对测定部位的整个范围照射测定光而单纯地进行受光测定(拍摄),则存在接收的光中会混合无用的透过光和反射光,血液成分的分析精度降低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893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864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适当地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高精度地分析血液成分。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包括:从血管的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照射光;在与上述照射位置不同的上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接收光;在非上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接收光;通过基于上述照射位置、上述第一受光位置及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将上述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与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以及利用上述合成的结果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光的照射位置和生物体组织中包含的血管的位置关系表述为血管的“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同样地,将光的受光位置和生物体组织中包含的血管的位置关系表述为血管的“上方的”受光位置。所谓“上方”不是指垂直方向的向上方向,而是用户使用时按照通常表达的意思表述的“上方”。
而且,作为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构成一种血液成分分析装置,具备:用于从血管的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照射光的光源;用于在与上述照射位置不同的上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接收光的第一受光器;用于在非上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接收光的第二受光器;通过基于上述照射位置、上述第一受光位置及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对上述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与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的合成部;以及用于利用上述合成的结果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的分析部。
当从血管的上方照射光时,与照射位置不同的血管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比非血管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含有更多的血管透过光成分。根据发明的的第一方面及另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基于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以及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将第一受光结果与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因此,能够适当地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高精度地分析血液成分。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合成包括:对上述第一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一比例、和上述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以及使用上述第一比例与上述第二比例进行上述规定的合成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利用第一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一比例和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二比例,对第一受光结果与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处理。因此,可以得到反映了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合成结果。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中,进行上述规定的合成处理包括:计算利用上述第一比例算出的上述第一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以下称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与利用上述第二比例算出的上述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以下称“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之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作为合成结果得到第一受光结果中含有的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与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之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本发明的第二或第三方面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中,对上述第一比例进行设定包括设定为对应于上述照射位置与上述第一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比例,对上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包括设定为对应于上述照射位置与上述第二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比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考虑照射位置与第一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设定第一比例,考虑照射位置与第二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设定第二比例。因此,可以得到更好地反映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合成结果。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第二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项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根据上述血管的深度可变地设定上述第一比例和上述第二比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考虑血管的深度来设定第一比例和第二比例。因此,能够得到更好地反映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合成结果。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第二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对上述第一比例和上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与上述血管为第一深度时相比,上述血管为比上述第一深度深的第二深度时,相对于上述第二比例的上述第一比例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可以对第一比例和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血管深度深时比浅时,相对于第二比例的第一比例增大。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是第二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根据上述血管的直径可变地设定上述第一比例和上述第二比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能够考虑血管的直径来设定第一比例和第二比例。因此,可以得到更好地反映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合成结果。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是第二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对上述第一比例和上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与上述血管为第一直径时相比,上述血管为比上述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时,相对于上述第一比例的上述第二比例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能够对第一比例和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血管粗时比细时,相对于第一比例的第二比例增大。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是第二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根据上述血管的深度改变从上述照射位置至上述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照射位置至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上述第一受光位置和上述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能够根据血管的深度改变从照射位置至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从照射位置至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是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还包括:根据上述血管的直径改变从上述照射位置至上述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照射位置至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上述第一受光位置和上述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能够根据血管的直径改变从照射位置至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从照射位置至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是第一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项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包含上述照射位置和上述第一受光位置的方向与包含上述照射位置和上述第二受光位置的方向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可以根据包含照射位置和第一受光位置的方向与包含照射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关系,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血液成分分析装置的构成例的外观图。
图2的(1)和(2)是示出传感器模块的构成例的图。
图3是示出血管位置信息的取得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生物体图像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皮肤表面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皮下组织层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再现皮下组织层的结构而求出的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8是示出再现皮下组织层的结构而求出的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9是将y方向比率和x方向比率的变化图形化后的图。
图10是示出合成处理的示意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相对光谱的合成结果的图。
图12是示出血液成分分析装置的主要功能构成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测定点数据的数据构成例的图。
图14是示出分析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应用率数据表的数据构成例的图。
符号说明
1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10传感器部、111发光部、52发光元件、113受光部、54受光元件、120操作输入部、130显示部、140通信部、150处理部、151测定部、152照射控制部、153受光控制部、154测定点设定部、155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6光谱合成部、157血液成分分析部、160存储部、161分析程序、162测定点距离数据、163y方向比率数据、164x方向比率数据、165测定点数据、166合成光谱数据、167血液成分值、2受试者、71血管、81皮下组织层、P11照射位置、P21第一受光位置、P23第二受光位置、R测定点距离、B测定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面,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和血液成分分析装置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本发明可应用的方式也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侵入式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的构成例的外观图。该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是作为对受试者2的血液进行成分分析的分析仪器而发挥作用,并作为存储分析数据的数据记录仪而起作用的装置,也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如图1所示,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的外观形成为手表形,通过设置于主体外壳12的带14安装并固定在受试者2的手臂、足部、颈部等身体部位上使用。
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在主体外壳12的表面(安装于受试者2时朝向外侧的表面)具有操作开关16和兼具图像显示单元的触摸面板18作为操作输入单元。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操作输入单元进行分析开始操作等各种操作输入。
并且,在主体外壳12的侧面具有:可装卸用于与外部装置通信的有线电缆的通信装置20、和实现存储卡22的数据读取和写入的读卡器24。而且,在主体外壳12的背面(安装于受试者2时接触受试者2的皮肤的表面)侧具有用于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的作为主要传感器的传感器模块50。而且,主体外壳12的内部内置有充电式内置电池26和控制基板30。
如果通信装置20是通过无线进行与外部装置的通信的结构,则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和天线来实现。
存储卡22是能够进行数据重写的可移除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闪存,但也可以使用铁电存储器(FeRAM: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磁阻存储器(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其他能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内置电池26的充电方式可适当设定。例如,既可以是通过在主体外壳12的背面侧另行设置电接点,并安装在连接家用电源的叉托支架上,通过电接点经由叉托支架进行通电和充电的结构,也可以是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的结构。
控制基板30对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进行综合控制。具体而言,搭载有CPU(中央处理器)32、主存储器34、分析数据存储器36、触摸面板控制器IC(集成电路)38和传感器模块控制器40。此外,还可适当搭载电源管理IC、图像处理IC等其他电子部件。
主存储器34是能够存储程序和初始设定数据,存储CPU32的运算值的存储介质。可以通过适当地使用RAM、ROM和闪存等来实现。另外,可以是程序和初始设定数据存储于存储卡22中的结构。
分析数据存储器36是可进行数据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是用于存储血液成分的分析数据的存储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闪存,但也可以使用铁电存储器(FeRAM)和磁阻存储器(MRAM)等其他可重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另外,也可以是分析数据存储于存储卡22中的结构。
触摸面板控制器IC38是实现用于将图像显示在触摸面板18上的驱动功能和触摸输入功能的IC。可以与触摸面板18共同通过适当利用公知技术来实现。
传感器模块控制器40具有IC和电路,上述IC和电路担任由传感器模块50进行的测定光的照射功能、以及进行对该测定光透过受试者2的生物体组织后的光(透过光)和反射后的光(反射光)的受光控制的功能。
更具体而言,包括:发光控制部42,由单独对传感器模块50具备的多个发光元件(利用通电发射出测定光的元件)进行发光控制的IC和电路构成;以及受光控制部44,由对通过传感器模块50具备的多个受光元件(发射出基于受光光量的电信号的元件)接收的光进行控制的IC和电路构成。
另外,传感器模块控制器40也可以由多个IC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将相当于发光控制部42的IC和电路、以及相当于受光控制部44的IC和电路分别构成为单独的IC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通过CPU32实现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的结构。
图2的(1)和(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模块50的构成例的图,其中图2的(1)相当于主视图,图2的(2)相当于截面图。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有意将发光元件52和受光元件54标记得大一些。而且,尺寸、长宽比等也不仅限于此,可以适当设定。
传感器模块50是将作为光源的多个发光元件52平面状地排列而成的层与作为第一受光器和第二受光器的多个受光元件54平面状地排列而成的层进行层压而构成的器件。换言之,是光源内置型的图像传感器,是可以实现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两项功能的传感器阵列。传感器模块50也可以与传感器模块控制器40构成为一个整体。
发光元件52是照射测定光的照射部,可以通过例如LED(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实现。当对血液进行成分分析并算出(推算)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所谓的“血糖值”)时,采用可以照射包含生物体透过性高的近红外光(700[nm]~1300[nm]程度)的光的元件。这是由于近红外光中存在难以在生物体内散射,且对大量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水的吸收少的波长带域。与此相反,由于可见光对水的吸收少但散射性高,因此,很难获得反映生物体内的深部的信息的光强度分布。此外,红外光和太赫兹波段的波长虽然散射少但水的吸收率高,生物体透过性低。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光元件52作为照射近红外光,并算出血糖值作为血液成分的器件进行说明。
受光元件54是接收测定光的透过光和反射光,并输出对应于受光量的电信号的摄像元件。可通过例如CCD(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半导体元件来实现。一个受光元件54包含接收RGB各波长成分的光的多个元件。
并且,传感器模块50从基底侧(主体外壳12的表面一侧)开始,按顺序层压而具备如下的层:
1)受光层51,以平面状且格子状排列多个受光元件54;
2)遮光层53,选择性地遮蔽朝向各受光元件54的光以外的光;
3)分光层55,选择性地透过近红外光;
4)发光层57,在相邻的受光元件54之间,在不妨碍透过生物体组织并反射后的光到达受光元件54时的光路的位置上,以平面状且格子状排列有多个发光元件52。
像已知的CCD图像传感器等那样,受光层51的受光元件54中,像素配置成可以通过Xs-Ys直角坐标系识别的阵列状。也就是说,传感器模块50与已知的图像传感器具有同样的功能。另外,受光元件54的形状、大小和排列图案可适当设定。
从正面(主体外壳12的背面)观察传感器模块50时,在近邻的受光元件54的角落的对接部分各排列有发光层57的发光元件52。更具体而言,在4个受光元件54的角落的对接部分排列有一个发光元件52,发光元件52整体与受光元件54相同配置成可以通过Xs-Ys直角坐标系识别的阵列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可选择性地使发光元件52发光的驱动机构,例如,可与液晶面板显示器的有源矩阵方式同样地进行驱动控制。
制作具有这种层叠结构的传感器模块50,可适当应用被用于已知的CCD图像传感器和OLED显示器的制造的半导体微细加工技术。
另外,发光元件52的大小和排列间隔、受光元件54的大小和排列间隔等均可适当设定。例如,排列间隔优选1[μm]~500[μm],从制造成本和测定精度的平衡考虑,可以为例如50[μm]~200[μm]。而且,为了缩小由发光元件52照射的测定光的照射范围,或出于偏振光的目的,或出于使透过生物体组织并反射后的光准确汇聚于受光元件54的目的,还可以在传感器模块50上进一步设置具有光学元件的聚光层。而且,也可以适当设置防止表面损伤的保护层等。此外,不仅限于发光元件52与受光元件54层叠的结构,发光元件52与受光元件54也可以并列设置。
[原理]
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通过带14固定,使得传感器模块50露出的背面紧贴受试者2的皮肤。通过使传感器模块50紧贴皮肤,能够抑制测定光在皮肤表面的反射和在皮肤表面附近组织的散射等降低测定精度的主要因素。
分析时,首先,选择位于被传感器模块50覆盖的身体的皮下的一部分血管作为测定对象的血管,将该血管作为靶血管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然后,从测定结果(受光结果)提取透过了测定对象的血管的血管透过光成分,进行合成反映了该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相对光谱的合成处理,并算出血液中含有的血糖值。
为了选择测定对象的血管,首先需要把握血管存在于被传感器模块50覆盖的皮下的哪个位置。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血管位置的取得方法的示意图,相当于受试者2被传感器模块50覆盖的部分的截面图。另外,对传感器模块50仅进行简单标注。
为了取得血管位置,以和已知的静脉认证技术的静脉图案检测相同的方式,使传感器模块50具备的发光元件52一起发光,并对受试者2的测定部位整个范围照射测定光。然后,使用所有的受光元件54,对透过皮下的生物体组织(皮下组织)并反射的光进行受光测定(拍摄),并取得生物体图像。
其中,由传感器模块50拍摄的生物体图像成为与传感器模块50的受光元件54分别对应的像素的亮度数据的集合,可以作为和传感器模块50的像素坐标相同的Xs-Ys直角坐标系的二维图像获得。血管受流经内部的血液的影响,比血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部分(以下简称“非血管部”)更易于吸收近红外光,因此,血管部分比非血管部分亮度更暗更低。因此,通过提取生物体图像中亮度变低的部分,可以识别每个像素上照出的是血管还是非血管部,换言之,可以识别各受光元件54的下面是否有血管。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受试者2的测定部位的生物体图像的图。在图4的例子中,斜线或圆点图案阴影的带状部分表示血管7,白色部分为非血管部8。另外,血管位置的取得方法不仅限于例示的方法。例如,也可以考虑利用超声回波或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公知的生物体断层图像测量技术事先取得生物体内部构造的相对位置,并据此确定血管位置的方法。
取得血管7的位置后,选择性地使用位于血管7的上方的发光元件52并作为照射位置,从该照射位置照射测定光(近红外光)并对透过皮下组织并反射的光进行受光测定。具体而言,选择性地使用该照射位置与血管的结构中心一致的发光元件52。
此外,作为测定对象的血管以外的非血管部,例如细胞组织和间质液等部分的透过光可能会对原本希望得到的血管透过光的分光光谱(以下简称“血管吸收光谱”)产生影响。而且,如果测定光照射到非血管部,则会产生不少反射光,同样地会成为对血管吸收光谱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了抑制这种无用的透过光和反射光的影响,在实际处理时,从如上述那样已掌握位置的血管7中选择适宜测定的血管部位作为测定对象。具体而言,图4中由虚线围成的血管7的分支点和合流点等被排除在测定对象之外。这是因为如果测定光达到这样的分支点和合流点等,则非血管部的透过光等易于与在受光位置接收的光(以下称为“全部透过光”)混合。而且,要求作为测定对象的血管部位具有最低限度的长度。例如,选择图4中的斜线阴影部分的血管部位7a作为测定对象。
接下来,对合成处理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测定部位的皮肤表面(生物体组织表面)811的俯视图,在皮下行进的测定对象血管71的位置用阴影示出。而且,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5所示的皮肤表面811的皮下组织层81的立体图。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与皮肤表面811平行的面上,将血管71的直径方向定为x方向,将血管71的行进方向定为y方向,将以照射位置P11为原点的坐标系定义为x-y直角坐标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作为测定对象的血管71的上方的发光元件52被选择作为照射位置P11,照射测定光。从该照射位置P11照射的测定光B,一部分被皮肤表面811反射,另一部分侵入皮下组织层81。然后,侵入皮下组织层81的测定光如图5和图6中虚线箭头所示,在皮下组织层81内杂乱地散射并透过,到达皮肤表面811。以这种方式到达皮肤表面811的透过光中,包含有透过血管71的光,即、从照射位置P11到达皮肤表面811的路径经由血管71的光(血管透过光)、以及未透过血管71的光,即、从照射位置P11到达皮肤表面811的路径未经由血管71的光(血管非透过光)。
其中,如果考虑由到照射位置P11的距离(以下称“测定点距离”)R在相同的同心圆上的受光元件54接收的透过光中含有多大程度的血管透过光成分,则可以假定在沿着y方向远离照射位置P11的血管71的上方的受光元件54的位置(以下称“第一受光位置”)P21上接收的透过光的强度中所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比其他位置增多。这是因为在该第一受光位置P21上接收的透过光是以照射位置P11为起点大致沿着血管71的行进方向(y方向)传输的光。与此相反,可以认为,在沿着x方向远离照射位置P11的非血管71的上方的受光元件54的位置(以下称“第二受光位置”)P23上接收的透过光,由于是以照射位置P11为起点大致沿着血管71的直径方向(x方向)传输的光,因此,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少。
因此,从照射位置P11照射与用于实际测定的测定光相同的光(近红外光)时,通过实验的方法求出在整个皮肤表面811观测到的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和透过光的强度分布。实验可以通过利用使用仿生的人体模型进行的样品测定,或是仿生的模拟,再现图5和图6所示的皮下组织层81的结构,并预测从照射位置开始的光的路径的方法来进行。这时,为了能明确地区分是否透过了血管71,将血管71设定为被特定波长激发的荧光体、或者具有不同于非血管部的吸收特性的吸收体等,通过光谱来进行区别,从而进行实验。
例如,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再现皮下组织层81的结构,进行了实验。此时,相对于入射光,定义一个各向异性参数为0.81、折射率为1.37、平均自由路径为0.057mm的散射体,并假设皮下组织层81。而且,在散射体的内部,设定一个假定为血管71的直径2.3mm的圆柱结构,其中心位于从散射体的上表面起算深度2mm的位置。模拟进行了100万次。
图7和图8示出模拟结果。图7示出了皮肤表面811内的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图8示出了包括皮肤表面811内的血管透过光和血管非透过光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分布。在图7和图8中,中心对应于x-y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即照射位置。而且,以在x轴上和y轴上的位置得到的观测结果为对象,求出了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图9是将横轴作为测定点距离R,将纵轴作为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用实线表示y轴上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第一比例;以下称“y方向比率”)的变化,用点划线表示x轴上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第二比例;以下称“x方向比率”)的变化的曲线化的图。
如图7所示可知,血管透过光的强度既强且亮的范围与x方向相比在y方向扩大,血管透过光的强度以照射位置为中心以血管的行进方向为长轴呈椭圆形分布。然后,如果着眼于x轴上的位置和y轴上的位置,如图9所示,可以发现y方向比率比x方向比率高,在y轴上的各位置上,全部透过光中包含大量血管透过光。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可知,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以照射位置为中心各向同性地分布。
并且,如图9所示可知,y方向比率和x方向比率均有到预定距离之前随着测定点距离R变长而增加的趋势,照射位置和受光位置离开一定的距离的一方,全部透过光中含有更多的血管透过光。这是因为测定对象血管71存在于深部,血管透过光与透过皮下组织层81的深部的光的强度分布一致。通常,在照射面一侧观测照射于散射体上的光时,在照射位置的附近观测到的光包含大量在散射体的表层反射的光,而在离开照射位置的位置上观测到的光则包含大量透过散射体的深部的光。然而,测定点距离R越长,所接收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本身会变得越小。
根据上述模拟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合成处理使用通过上述方式利用模拟等方法求得的y方向比率和x方向比率,对第一受光位置P21的第一受光结果即在第一受光位置P21接收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以及第二受光位置P23的第二受光结果(在第二受光位置P23接收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进行合成处理。图10是示出合成处理的示意图。在图10的左侧,上图意性地示出了y轴上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分布,下图示意性地示出了y方向比率的各种变化。另一方面,在图10的右侧,上图示意性地示出了x轴上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分布,下图示意性地示出了x方向比率的各种变化。
首先,由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以照射位置为基准呈各向同性分布,而其血管透过光成分量在y轴上的位置较多,因此,在由y方向比率最大的测定点距离(以下称“最适测定点距离”)R1确定的y轴上的位置上,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最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事前求出y方向比率的变化,将对应于y方向比率的最大值(以下,称“y方向应用率”)的测定点距离R作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事先进行设定,并用于合成处理。例如,将表示图10左侧下部的y方向比率的变化的y方向比率函数作为测定点距离R的函数Fy(R)求出,事先设定最适测定点距离R1和作为该函数值的y方向应用率Fy(R1)。该y方向应用率Fy(R1)乘以在最适测定点距离R1上接收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y所得的值Fy(R1)·Iy相当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y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由此可以从第一受光结果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
并且,在实际的测定中,选择从作为照射位置的发光元件52起算的距离为沿着y方向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受光元件54而确定第一受光位置P21,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然后,根据下式(1),由第一受光位置P21的受光结果(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ym与y方向应用率Fy(R1)算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L。
L=Fy(R1)·Iym   (1)
另一方面,第二受光结果用于降低非血管部的透过光对血管吸收光谱造成的影响。如上所述,由于血管存在于皮下组织层的深部,因此,血管透过光在直至受光位置接收到光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非血管部。尤其是,形成非血管部的间质液中含有本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作为分析对象的血糖,因此,这种非血管部的透过光有可能对血管吸收光谱造成影响并导致血糖值计算精度降低。
在此,在测定点距离R相等的x轴上的位置观测到的全部透过光也包含血管透过光,且x方向比率比y方向比率小(参照图9)。由此,如果得到在x轴上观测到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并求出与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差分,则可以求出对应于原本希望得到的血管吸收光谱的吸光度的相对值。这是因为虽然通过取得差分而相应地减少了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但可望得到除去(消除)非血管部的透过光成分的效果。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处理中,以和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相同的方式从第二受光结果中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具体而言,事前求出x方向比率的变化,将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x方向比率(以下称为“x方向应用率”)用于合成处理。例如,将表示图10右侧下部的x方向比率的变化的x方向比率函数作为测定点距离R的函数Fx(R)求出,并事先设定x方向应用率Fx(R1)。该x方向应用率Fx(R1)乘以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x所得的值Fx(R1)·Ix相当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x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
并且,在实际的测定中,选择从作为照射位置的发光元件52起算的距离为沿着y方向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受光元件54而确定第二受光位置P23,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然后,根据下式(2),由第二受光位置P23的受光结果(全部透过光的强度)Ixm与x方向应用率Fx(R1)算出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S。
S=Fxm(R1)·Ixm   (2)
然后,根据下式(3),从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中减去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算出相对值I。
I=L-S(3)
另外,受光测定,例如是在规定的测定波长范围内一边按单位波长逐次移动分光层55的中心波长一边进行测定的。或者,是一边按单位波长逐次移动发光层57的发光元件52的发光波长并使其发光一边进行测定的。然后,在每个波长上进行上述合成处理而取得相对值,从而合成相对光谱。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相对光谱的合成结果的图,并同时示出通过模拟等求得的血管吸收光谱。如图11所示,相对光谱与由血管吸收光谱表示的每个波长的吸光度变化大致成比例关系,从而可以得到期待的除去非血管部的透过光成分的效果。因此,通过对相对光谱进行适当数据处理,可以高精度地分析血液中的血糖值等血液成分。
另外,基于y方向比率函数Fy(R)的y方向比率的近似精度和基于x方向比率函数Fx(R)的x方向比率的近似精度越高,越能够高精度地从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中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因此,在求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时,在考虑测定部位等适当再现皮下脂肪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等。而且,模拟重复足够的次数以使y方向比率和x方向比率近似,从而得到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
并且,根据情况,也可以进行利用采血的血液测定并将测定结果数据库化,利用其求出对应于受试者2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从而实现降低生物体的个体差异导致的误差。假设将通过模拟生物体的散射等得到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用于一般用途,基于个体差异的误差造成的影响大时,例如,在对血液中的微量物质的浓度进行分析等时,优选按照每位受试者2设定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
[功能构成]
图12是示出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的主要功能构成例的框图。如图12所示,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包括传感器部110、操作输入部120、显示部130、通信部140、处理部150和存储部160。
传感器部110相当于图2的(1)和(2)的传感器模块50,具有由多个发光元件52构成的发光部111、以及由多个受光元件54构成的受光部113。
操作输入部120通过按钮开关或拨号开关等各种开关、触摸面板等输入装置来实现,根据用户实施的各种操作输入将操作输入信号输出至处理部150。图1的操作开关16、触摸面板18相当于此。
显示部130通过LCD(液晶显示器)或EL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来实现,根据从处理部150输入的显示信号显示各种画面。图1的触摸面板18相当于此。
通信部140是在处理部150的控制下,用于在与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之间接收和发送在装置内利用的信息的通信装置。图1的通信装置20相当于此。作为通信部140的通信方式,可以应用通过以规定的通信标准为基准的电缆的有线连接方式、通过兼作被称为叉托支架的充电器的中间装置的连接方式、利用无线通信进行无线连接方式等各种方式。
处理部150通过CPU(中央处理器)或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微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电路)等控制装置和运算装置来实现,统一地对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的各部进行控制。图1的控制基板30相当于此。该处理部150具备测定部151、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5、作为合成部的光谱合成部156和作为分析部的血液成分分析部157。另外,构成处理部150的各部也可以由专用的模块电路等硬件构成。
测定部151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该测定部151包括照射控制部152、受光控制部153和测定点设定部154。照射控制部152对构成发光部111的发光元件52单独地进行发光控制。例如,可通过利用所谓的有源矩阵方式的驱动控制技术来实现。受光控制部153进行从通过受光部113的受光元件54接收到的全部透过光中读取基于其强度的电信号的控制。
测定点设定部154选出位于测定对象血管的上方的发光元件52并确定照射位置。而且,测定点设定部154根据事前进行模拟等而设定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选出受光元件54,使得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以及第二受光位置形成规定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点设定部154选择从照射位置起算的距离为沿着测定对象血管的行进方向(y方向)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受光元件54,而对第一受光位置进行定位。而且,选择从照射位置起算的距离为沿着垂直于y方向的测定对象血管的直径方向(x方向)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受光元件54,而并对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当以照射位置为起点,在各个方向上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位置上没有受光元件54时,也可以选出距该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位置最近的受光元件54。
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5取得被传感器模块50覆盖的皮下的生物体图像(参照图4),并对生物体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取得血管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利用公知的静脉认证技术等中的生物体图像的摄影技术、或者公知的静脉认证技术等中的由生物体图像识别静脉图案的技术来实现。
光谱合成部156在照射控制部152和受光控制部153的控制下,从作为照射位置的发光元件52照射出测定光,并利用y方向应用率Fy(R1)和x方向应用率Fx(R1),对由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受光元件54进行受光测定所得的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处理。
血液成分分析部157基于从合成处理的结果得到的相对光谱,算出作为目标的规定成分的血中浓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回归分析法、PLS回归分析法、独立分量分析法等分析法,根据相对光谱算出血糖值。
存储部160通过ROM(只读存储器)、闪存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各种IC(集成电路)存储器以及硬盘等存储介质来实现。存储部160中事先存储或每次处理时暂时存储用于使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动作,从而实现该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具备的各种功能的程序、以及该程序执行中所使用的数据等。图1中,控制基板30上搭载的主存储器34、分析数据存储器36和存储卡22等相当于此。
在该存储部160中存储用于使处理部150作为测定部151、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5、光谱合成部156和血液成分分析部157发挥作用,并进行分析处理(参照图14)的分析程序161。
并且,存储部160中还存储有测定点距离数据162、x方向比率数据163、y方向比率数据164、测定点数据165、合成光谱数据166和血液成分值167。
测定点距离数据162存储事前进行模拟等而设定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比率数据164存储事前进行模拟等而设定的y方向应用率Fy(R1)。X方向比率数据163存储事前进行模拟等而设定的x方向应用率Fx(R1)。
测定点数据165存储由测定点设定部154定位的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及第二受光位置。图13是示出测定点数据165的数据构成例的图。如图13所示,测定点数据165是使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相关联的数据表。照射位置中登记有符合的发光元件52的识别码,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中分别登记有符合的受光元件54的识别码。当将测定对象血管上的多个位置作为照射位置时,对每个照射位置均相关联地设定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
合成光谱数据166存储由光谱合成部156合成的相对光谱(参照图11)的数据。血液成分值167存储由血液成分分析部157算出的血糖值。
[处理流程]
图14是示出分析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另外,在此说明的处理,可以通过处理部150从存储部160读取并执行分析程序161来实现。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按照图14的处理步骤进行处理,从而实施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当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0被安装于受试者2的身体,并输入规定的分析开始操作后,开始该分析处理。
如图14所示,分析处理中,首先,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5取得血管的位置并选择测定对象血管(步骤S1)。在这步处理之前,照射控制部152使传感器模块50的发光元件52一起发光,受光控制部153通过所有的受光元件54进行受光测定(拍摄)。然后,血管位置取得控制部155将得到的生物体图像(亮度图像)的每个像素与基准亮度进行比较,进行二值化和过滤处理,取得血管位置。小于基准亮度的像素表示血管,基准亮度以上的像素表示非血管区域。
接下来,测定点设定部154选出血管上方的发光元件52并对照射位置进行定位(步骤S3)。而且,测定点设定部154根据在步骤S3中定位的照射位置,利用最适测定点距离R1选出受光元件54,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步骤S5)。这时,测定点设定部154制作登记有作为照射位置、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发光元件52及受光元件54的识别码的测定点数据165。
然后,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即,首先,照射控制部152对被作为照射位置登记在测定点数据165中的发光元件52进行发光控制,从照射位置照射测定光(步骤S7)。然后,受光控制部153一边在测定波长范围内按单位波长逐次移动分光层55的中心波长,一边通过被作为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登记在测定点数据165中的受光元件54进行受光测定(步骤S9)。如果在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全部波长进行了受光测定,则结束受光测定(步骤11中的“是”)。
接下来,光谱合成部156对在步骤S9中针对每个波长得到的第一受光结果和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13)。具体而言,光谱合成部156将第一受光结果乘以y方向应用率Fy(R1)而算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L(上式(1)),将第二受光结果乘以x方向应用率Fx(R1)而算出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S(上式(2)),并对每个波长进行从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L中减去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S而算出相对值I(上式(3))的处理,从而合成相对光谱。
然后,血液成分分析部157基于在步骤S13合成的相对光谱算出血糖值,作为血液成分值167进行存储(步骤S15),本处理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事前将血管的行进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其垂直的血管的直径方向定义为x方向,通过模拟等求出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并设定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及x方向应用率Fx(R1)。而且,在实际测定时,可以选出位于血管的上方的发光元件52作为照射位置,并选出从照射位置起算的距离为沿着y方向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血管上方的受光元件54作为第一受光位置,选出从照射位置起算的距离为沿着x方向的最适测定距离R1的非血管上方的受光元件54作为第二受光位置,从而进行定位。而且,可以从照射位置照射测定光并进行受光测定。
据此,可以在接收的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含有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大的y轴上对第一受光位置进行定位,在血管透过光成分的比例小的x轴上对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而且,由于可以选择性地使用传感器模块50具备的发光元件52和受光元件54进行测定光的照射和受光测定,因此,与例如使发光元件52一起发光而进行受光测定(拍摄)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无用的透过光和反射光的影响。
并且,可以通过从第一受光结果中按照每个波长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算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从第二受光结果中按照每个波长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算出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取得这些的差分来消除血管非透过光成分,从而合成反映了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血管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因此,可以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适当地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通过使用这一光成分可以高精度地分析血糖值等血液成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照射位置沿着血管的行进方向(y方向)对第一受光位置进行定位,从照射位置沿着垂直于y方向的血管的直径方向(x方向)对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但也可以采用第一受光位置为不同于血管上方的照射位置的位置,第二受光位置为非血管上方的位置的结构。即,也可以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以形成包括照射位置和第一受光位置的方向与包括照射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方向交叉的位置关系。这时,关于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及x方向应用率Fx(R1),事先求出并设定对应于包括照射位置和第一受光位置的方向以及包括照射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方向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
例如,当由于传感器模块50的构成(发光元件52和受光元件54的排列)等装置上的限制而无法在互相垂直方向上对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时,也可以如本变形例这样。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先对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以及x方向应用率Fx(R1)进行了设定并用于合成处理。与此相反,也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和血管的直径可变地设定这些值。
在此,如图7所示的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因血管的深度而异。具体而言,血管的深度越深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强的范围在y方向上越拓宽,在x方向上越收窄(强度分布的椭圆形的长轴变长,短轴变短)。而且,血管的深度越深,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的比例在y方向和x方向均整体变得越小,y方向比率最大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也离照射位置越远。另一方面,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分布也因血管的直径而异。这种情况下,血管的直径越粗,血管透过光的强度强的范围在x方向上越变宽(强度分布的椭圆形的短轴变长,近似于圆形)。而且,血管的直径越粗,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的比例在x方向上整体变得越大。
因此,也可以事先假设生物体的部位和不同的血管等并再现血管深度不同的皮下组织层和血管直径不同的皮下组织层,进行模拟等,从而求得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而且,也可以将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和x方向应用率Fx(R1)作为与血管的每个深度和每个直径相关联的应用率数据表而准备。
图15是示出应用率数据表的数据构成例的图。如图15所示,应用率数据表是按照血管深度的值宽V11~V12、V12~V13、···以及血管直径的值宽V21~V22、V22~V23、···的组合设定了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以及x方向应用率Fx(R1)的数据组D11、D12···的数据表。这些每个组合的R1、Fy(R1)、Fx(R1)的各数据组事先通过再现对应于该组合的皮下组织层而单独求出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进行设定。
然后,在实际测定时,从应用率数据表中读取对应于测定对象血管的深度和直径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y方向应用率Fy(R1)以及x方向应用率Fx(R1)来使用。血管的深度可以通过对为选择测定对象的血管而取得的生物体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并判断生物体图像中拍摄出的血管的边界部分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来进行特定。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计算出生物体图像中拍摄出的血管的直径方向的宽度来进行特定。
根据本变形例,如果着眼于血管的深度,则可以对各个值进行设定,以使血管的深度越深,相对于x方向比率的y方向比率变得越大。此外,血管的深度越深,可以将最适测定点距离R1设定得越大。而且,如果着眼于血管的直径,则可以对各个值进行设定,以使血管的直径越粗,相对于y方向比率的x方向比率变得越大。由此,可以合成更好地反映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血管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提取血管透过光成分并合成血管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也可以从全部透过光的强度中提取未透过血管的光(非血管透过光),并合成非血管透过光的分光光谱(非血管部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这种情况下,关于非血管透过光,事先求出y方向比率函数和x方向比率函数。例如,可以通过计算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和x方向比率函数Fx(R)的倒数来求得。
根据本变形例,可以合成不反映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非血管部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并可以求出存在于非血管部的物质的浓度,例如,间质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一个照射位置在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的两个受光位置进行了受光测定,但也可以是在三个以上的受光位置进行受光测定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对血管上方的两个受光位置、对非血管上方的一个受光位置进行定位,并进行受光测定。
在一个示例中,也可以在与图5等所示的第一受光位置P21相反的方向上(在沿y方向的负方向上)选出与照射位置P11的距离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受光元件54,作为第三受光位置进行定位并进行受光测定。如何使用第三受光位置的第三受光结果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合成处理中使用y方向比率进一步进行由第三受光结果算出第三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处理。然后,也可以求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与第三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平均值,并从求得的平均值中减去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从而算出相对值。
测定对象血管的深度,并不限定于在血管的行进方向上的整个范围内程度相同,例如血管不平行于皮肤表面而是倾斜的等。因此,合成结果会随着将血管上方的哪个位置作为照射位置而变化,有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分析精度的降低。根据本变形例,可以实现减少这种合成结果的波动,提高血液成分的分析精度。
或者,也可以进行再现这种血管相对于皮肤表面倾斜的皮下组织层的模拟等,事先求出与第一受光位置用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不同的第三受光位置用的y方向比率函数,并单独设定适用于第一受光位置的y方向比率和适用于第三受光位置的y方向比率。据此,可以合成更好地反映血管透过光成分量的血管吸收光谱的相对光谱。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比率最大的测定点距离R作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用于合成处理,但没有必要一定采用最大值。这种情况下,只需将被作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测定点距离R所对应的y方向比率函数Fy(R)的函数值Fy(R1)作为y方向应用率即可。x方向比率也相同。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将y方向比率最大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x方向比率函数Fx(R)的函数值Fx(R1)作为x方向应用率的情况。与此相对,也可以是在y方向和x方向个别设定最适测定点距离R1的结构。例如,关于x方向比率,也可以将其值为最大的测定点距离R作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或将最小的测定点距离R作为最适测定点距离R1等来设定x方向应用率Fx(R1)。这种情况下,第一受光位置和第二受光位置使用对应方向上的最适测定点距离R1进行定位。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血液成分分析装置1是以测定血糖值作为血液成分为主进行说明的,但显然,也同样适用于测定其他血液成分的情况。例如,本实施方式也可适用于GPT(谷丙转氨酶)等的酶值、白蛋白等血浆蛋白值、胆固醇值、乳酸值等的测定。

Claims (12)

1.一种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血管的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照射光;
在与所述照射位置不同的所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接收光;
在非所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接收光;
通过基于所述照射位置、所述第一受光位置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对所述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以及
利用所述合成的结果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包括:
对所述第一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以及
利用所述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比例进行所述规定的合成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所述规定的合成处理包括:
计算利用所述第一比例算出的所述第一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与利用所述第二比例算出的所述第二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的差,其中,所述第一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称为第一血管透过光成分量,所述第二受光结果中包含的血管透过光成分的量称为第二血管透过光成分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比例进行设定包括设定为对应于所述照射位置与所述第一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比例,
对所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包括设定为对应于所述照射位置与所述第二受光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血管的深度可变地设定所述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比例。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与所述血管为第一深度时相比,所述血管为比所述第一深度深的第二深度时,相对于所述第二比例的所述第一比例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血管的直径可变地设定所述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比例。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比例和所述第二比例进行设定,使得与所述血管为第一直径时相比,所述血管为比所述第一直径大的第二直径时,相对于所述第一比例的所述第二比例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血管的深度改变所述照射位置至所述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照射位置至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所述第一受光位置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血管的直径改变所述照射位置至所述第一受光位置的距离以及所述照射位置至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距离,并对所述第一受光位置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进行定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包含所述照射位置和所述第一受光位置的方向与包含所述照射位置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方向交叉。
12.一种血液成分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用于从血管的上方的规定的照射位置照射光;
第一受光器,用于在与所述照射位置不同的所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一受光位置接收光;
第二受光器,用于在非所述血管的上方的第二受光位置接收光;
合成部,用于通过基于所述照射位置、所述第一受光位置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位置关系的规定的合成处理,对所述第一受光位置的第一受光结果和所述第二受光位置的第二受光结果进行合成;以及
分析部,用于利用所述合成的结果进行血液的成分分析。
CN201410827860.2A 2013-12-27 2014-12-25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Pending CN1047394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215A JP6442826B2 (ja) 2013-12-27 2013-12-27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および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JP2013-272215 2013-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9423A true CN104739423A (zh) 2015-07-01

Family

ID=52292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7860.2A Pending CN104739423A (zh) 2013-12-27 2014-12-25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33179B2 (zh)
EP (1) EP2888998A3 (zh)
JP (1) JP6442826B2 (zh)
CN (1) CN10473942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6731A (zh) * 2015-08-12 2016-04-13 成都市亿泰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太赫兹增强的无创血糖检测探头
CN110575182A (zh) * 2019-08-30 2019-12-1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用于检测血糖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8424B3 (de) 2014-06-16 2015-06-11 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 Nicht-invasive Stoffanalyse
KR102223279B1 (ko) * 2014-07-08 2021-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측정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JP2016164525A (ja) 2015-03-06 2016-09-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温度測定装置及び温度測定方法
US10876965B2 (en) 2015-12-09 2020-12-29 Diamontech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a material
CN108369183B (zh) 2015-12-09 2022-08-19 迪亚蒙泰克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析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JP2017136182A (ja) 2016-02-03 2017-08-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及び生体情報取得方法
WO2018183558A1 (en) * 2017-03-29 2018-10-04 Graftworx, Inc. Wearable device with multimodal diagnostics
EP3982112A1 (en) * 2019-06-04 2022-04-13 Medical Photonics Co., Ltd. Non-invasive measuring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JP2021117143A (ja) * 2020-01-28 2021-08-10 メディカルフォ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血管検知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29038A1 (en) * 2004-12-14 2006-06-15 Zelenchuk Alex R Optical determination of in vivo properties
US20090203976A1 (en) * 2008-02-12 2009-08-13 Sysmex Corporation Non-invasive blood component measuring device, non-invasive blood component measuring metho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2216782A (zh) * 2008-11-21 2011-10-12 泰尔茂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测定装置
CN102217941A (zh) * 2011-06-01 2011-10-19 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 反射式脉搏血氧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929C (zh) * 1995-12-27 2005-01-19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非侵入式血液分析仪
JP2007518443A (ja) * 2003-07-09 2007-07-12 グルコン インク 装着可能なグルコメータ
EP1905351B1 (en) 2006-09-29 2016-10-26 Sysmex Corporation Nonivasive living body measuring device and noninvasive living body measuring method
JP4963921B2 (ja) * 2006-09-29 2012-06-27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非侵襲生体計測装置
JP5341906B2 (ja) * 2008-10-17 2013-11-13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生体モニタ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29038A1 (en) * 2004-12-14 2006-06-15 Zelenchuk Alex R Optical determination of in vivo properties
US20090203976A1 (en) * 2008-02-12 2009-08-13 Sysmex Corporation Non-invasive blood component measuring device, non-invasive blood component measuring metho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2216782A (zh) * 2008-11-21 2011-10-12 泰尔茂株式会社 血液成分测定装置
CN102217941A (zh) * 2011-06-01 2011-10-19 秦皇岛市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 反射式脉搏血氧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6731A (zh) * 2015-08-12 2016-04-13 成都市亿泰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太赫兹增强的无创血糖检测探头
CN110575182A (zh) * 2019-08-30 2019-12-17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用于检测血糖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88998A2 (en) 2015-07-01
JP2015123341A (ja) 2015-07-06
EP2888998A3 (en) 2015-09-16
JP6442826B2 (ja) 2018-12-26
US9833179B2 (en) 2017-12-05
US20150182150A1 (en)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9423A (zh) 血液成分分析方法及血液成分分析装置
JP6364792B2 (ja) 生体情報処理方法、生体情報処理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ウェアラブル機器
CN104814748B (zh) 生物体信息处理装置以及生物体信息处理方法
JP6201315B2 (ja) 血液成分測定方法、血液成分測定装置及び医療機器
CN104814749A (zh) 血糖值测定装置及血糖值测定方法
JP6201316B2 (ja) 血液成分測定方法、血液成分測定装置及び医療機器
CN105476643B (zh) 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US10575765B2 (en) Analyte-sensing device
JP6291874B2 (ja) 生体情報測定装置及び生体情報測定方法
CN104814747A (zh) 血糖值测定装置及血糖值测定方法
JP2013523362A (ja) 生体組織における生物学的、化学的、及び/又は生理学的パラメータを決定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03917161A (zh) 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程序以及记录媒体
JP2014124453A (ja) 血液成分測定方法、血液成分測定装置及び医療機器
US20190008387A1 (en) Integrated nir and visible light scanner for co-registered images of tissues
CN105877763A (zh) 信息获取装置以及信息获取方法
CN105455822A (zh) 成分计测装置及成分计测方法
JP2017136184A (ja)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及び生体情報取得方法
JP2016152875A (ja) 検出装置及び検出方法
CN109195522B (zh) 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以及生物体信息取得方法
JP2016106870A (ja)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および生体情報取得方法
CN109195523B (zh) 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以及生物体信息取得方法
JP2016106660A (ja)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および生体情報取得方法
JP2017136183A (ja) 生体情報取得装置及び生体情報取得方法
JP2017189489A (ja) 生体情報測定装置及び生体情報測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