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893A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6893A
CN104736893A CN201380055451.9A CN201380055451A CN104736893A CN 104736893 A CN104736893 A CN 104736893A CN 201380055451 A CN201380055451 A CN 201380055451A CN 104736893 A CN104736893 A CN 104736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lubricant oil
transmission
stepless speed
key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54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6893B (zh
Inventor
日比野晃
小川裕之
荒津有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36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6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68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2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noth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09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blem to increase efficiency, e.g. by reducing splash lo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具有轴(60)、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多个行星滚珠(50)、通过使各行星滚珠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的变速装置、收纳它们的箱体(CAt)、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将润滑油供给到箱体中的润滑油供给孔{例如径向油路(62)的排出孔},箱体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箱体的至少一方的侧壁且比润滑油供给孔靠径向外侧处具备向箱体外排出箱体内的润滑油的排出孔(92),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排出孔形成在与行星滚珠和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的接触部或接触预备部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接触部或该接触预备部靠径向外侧处。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驱动型的无级变速器,具备:具有共通的旋转中心轴的多个动力传递要素;及相对于该旋转中心轴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的滚动构件,通过使由各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两个动力传递要素夹持的各滚动构件倾斜滚动而使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无级变速器,已知有行星滚珠式的结构,具备:作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以该变速器轴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轴的能够相对旋转的多个动力传递要素;相对于该旋转中心轴呈放射状地配置多个且由各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三个动力传递要素夹住的滚动构件。在该行星滚珠式的无级变速器中,利用相对配置的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和第二动力传递要素来夹持各滚动构件,并且各滚动构件配置在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行星滚珠式的无级变速器。在该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中,在变速器轴内具备轴心油路和径向油路,经由这些油路将润滑油(牵引油)向滚动构件与各动力传递要素的接触部供给。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16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运转中的无级变速器中,从变速器轴供给的润滑油由离心力而被朝向径向的外侧引导,因此供给量与排出量之差所对应的量的润滑油以环状的状态积存于壳体的内周面侧。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存在具有与该壳体的内周面相对的同心的外周面的动力传递要素、与该动力传递要素连结的旋转构件,该动力传递要素等浸泡于润滑油的积存部分的情况下,在该动力传递要素等与壳体之间产生搅拌阻力,因此可能会导致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具备掏出该润滑油而使该润滑油向变速器轴侧返回用的刮板,但是会导致构造的复杂化,并且为了将掏出的润滑油向变速器轴引导而必须使该润滑油克服离心力,存在无法充分降低搅拌阻力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改善上述现有例具有的不良情况,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润滑油引起的搅拌阻力的无级变速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具有与所述变速器轴同心的第一旋转中心轴且相互之间能够沿周方向相对旋转;滚动构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以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所述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并且由相对配置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夹持且由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保持成倾斜滚动自如;变速装置,通过使所述各滚动构件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箱体,收纳所述变速器轴、所述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及所述滚动构件;及润滑油供给孔,从径向内侧朝着径向外侧将润滑油供给到所述箱体之中,所述箱体在所述变速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该箱体的至少一方的侧壁且比所述润滑油供给孔靠径向外侧处具备向该箱体之外排出箱体内的润滑油的排出孔,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接触部或接触预备部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接触部或该接触预备部靠径向外侧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接触预备部是所述滚动构件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接触部和接触预备部。
在此,优选的是,在使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连结的同心的第一旋转轴和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连结的同心的第二旋转轴向所述箱体中的一方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侧壁侧延伸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孔设于所述箱体中的另一方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侧壁。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箱体内设有将该箱体内的润滑油向所述排出孔引导的引导部。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箱体内的润滑油由于运转中的离心力而在该箱体内的径向外侧成为环状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所述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油面靠径向外侧处。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箱体内的润滑油由于运转中的离心力而在该箱体内的径向外侧成为环状状态、且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存在于从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各滚动构件之间的各自的接触部到所述引导部处的润滑油的引导面为止的径向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所述油面交叉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排出孔使所述箱体内与变速齿轮室连通,该变速齿轮室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变速齿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中,箱体内的润滑油从排出孔向箱体外排出。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即使离心力作用于该箱体内的润滑油,也能够减少进入箱体的内周面和具有与该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的构件(第一动力传递要素或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量。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中,能够减轻该构件的由润滑油引起的搅拌阻力,能够使该构件顺畅地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即使不将箱体沿径向扩大,也能够减轻该构件的由润滑油引起的搅拌阻力,因此也能够实现向车辆的搭载性的提高或成本增加的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说明行星轮架的一方的固定圆盘部的图。
图3是说明行星轮架的另一方的固定圆盘部和旋转圆盘部的图。
图4是无级变速器的变速齿轮室内的沿图1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5是说明排出孔的位置的图。
图6是说明实施例的排出孔的位置及形状的图。
图7是说明变形例1的排出孔的位置及形状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没有通过该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基于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
首先,使用图1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牵引驱动型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该无级变速器具备相当于牵引行星机构的行星滚珠式的无级变速机构。图1的标号1表示本实施例的行星滚珠式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
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机构具备:具有共通的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四个动力传递要素;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而呈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滚动构件;在四个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中心配置的变速器轴。滚动构件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不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能够进行在包含自身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和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倾斜滚动平面上的倾斜滚动动作。以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将沿着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将绕着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方向称为周方向。而且,将与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其中,将朝向内方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将朝向外方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
该无级变速机构利用四个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三个动力传递要素(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夹持各滚动构件,并利用剩余的动力传递要素(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将各滚动构件保持为自转自如且倾斜滚动自如。各滚动构件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并且,各滚动构件由在轴线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夹持,且配置在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
该无级变速机构能够在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构件的转矩的传递。例如,该无级变速机构在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与各滚动构件之间产生牵引力(切线力),由此能够进行该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经由各滚动构件的转矩(动力)的传递。该牵引力通过将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的内的至少一方向各滚动构件按压而产生。而且,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通过容许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而也能够进行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与各滚动构件之间的转矩的传递。
另外,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使各个滚动构件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在倾斜滚动平面上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倾倒,并使各滚动构件倾斜滚动,由此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即变速比γ。
该无级变速机构既包括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全部被使用作为相对于变速器轴能够相对旋转的旋转要素的情况,也包括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一个相对于变速器轴无法相对旋转而被使用作为固定要素的情况。在前者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一个成为转矩的输入部,与之不同的一个成为转矩的输出部。另一方面,在后者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固定要素以外的三个动力传递要素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构件的转矩的传递,因此这三个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一个成为转矩的输入部,与之不同的一个成为转矩的输出部。因此,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作为输入部的动力传递要素与作为输出部的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成为变速比γ。例如,该无级变速器1配置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此时,该输入部与发动机(内燃机等发动机)或回转机械(电动机等)等动力源侧连结,该输出部与驱动轮侧连结。在该无级变速器1与驱动轮侧之间有时夹设有别的变速器(例如有级的手动变速器或自动变速器等)。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向作为输入部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转矩时的各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为正向驱动,将向作为输出部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相反方向的转矩的情况的各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动作称为反向驱动。例如,按照先前的车辆的例示,该无级变速器1在加速等那样从动力源侧将转矩向作为输入部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而使该动力传递要素旋转时为正向驱动,在减速等那样从驱动轮侧向作为输出部的旋转中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与正向驱动时相反方向的转矩时为反向驱动。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起到牵引行星机构中所说的齿圈等的作用。而且,第三动力传递要素和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分别作为牵引行星机构中的太阳辊和行星轮架发挥作用。而且,滚动构件作为牵引行星机构中的滚珠型龆轮发挥作用。因此,该无级变速器1具备:作为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的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作为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太阳辊30;作为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行星轮架40;作为滚动构件的行星滚珠50;作为变速器轴的轴6。该轴60固定于箱体Cat或未图示的车身等中的无级变速器1的固定部,形成为以相对于该固定部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构成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固定轴。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以在倾斜滚动平面上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与第二旋转中心轴R2成为平行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虽然例示了利用行星轮架40作为固定要素的情况(其中,仅后述的旋转圆盘部42能够旋转),但是后述的各种油路也可以适用于行星轮架40为旋转要素的情况。
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是使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的圆盘构件(盘)或圆环构件(环),以在轴线方向上相对而夹住各行星滚珠50的方式配置。在该例示中,两者都为圆环构件。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具有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与各行星滚珠50相互进行点接触(严格来说是椭圆形状的面接触)的接触部P1、P2。各行星滚珠50具有后文详细叙述的作为滚动面的外周曲面,在其外周曲面由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夹持。即,各行星滚珠50在其外周曲面具有接触部P1、P2。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从径向外侧夹持各行星滚珠50,在其内周面10a、20a分别具有接触部P1、P2。在该内周面10a、20a上,与各行星滚珠50实际接触的接触部P1、P2和伴随于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旋转而成为接触部P1、P2的部分(以下,称为“接触预备部”)在周方向上相连。即,该接触预备部是通过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旋转,而反复进行与行星滚珠50接触或从行星滚珠50分离的部分。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的形状构成例如与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的曲率同等的曲率的凹圆弧面、与该外周曲面的曲率不同的曲率的凹圆弧面、凸圆弧面或平面等。并且,该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的形状形成为在从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朝向行星滚珠50施加轴线方向的力(按压力)时,施加相对于该行星滚珠50在径向内侧且倾斜方向的力(法线力)。
在此,在上述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以从第二旋转中心轴R2到各自的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的最短距离成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内周面10a、20a和各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而且,在此,以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与各行星滚珠50的各自的接触角θ成为相同角度的方式形成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内周面10a、20a和各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该接触角θ是将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与行星滚珠50的中心(自转中心及倾斜滚动中心,若是球体,则相当于重心)连结的线相对于基准平面构成的角度。基准平面是沿具有各个行星滚珠50的中心的径向扩展的平面。
在该例示中,使用第一旋转构件10作为正向驱动时的转矩的输入部,使用第二旋转构件20作为正向驱动时的转矩的输出部。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相对于上述的基准平面而作为输入部的第一旋转构件10所配置的一侧称为转矩的输入侧,将相对于该基准平面而作为输出部的第二旋转构件20所配置的一侧称为转矩的输出侧。并且,轴线方向上,将从其输出侧朝向输入侧的方向称为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将从输入侧朝向输出侧的方向称为转矩的输出侧方向。在该第一旋转构件10上连结与该第一旋转构件10同心的输入轴(第一旋转轴)11,在第二旋转构件20上连结与该第二旋转构件20同心的输出轴(第二旋转轴)21。
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延伸汇集于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任一方。该例示的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延伸汇集于第一旋转构件10等所配置的转矩的输入侧。输入轴11具备:在外缘部分连结有第一旋转构件10的圆盘部11a;从该圆盘部11a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部11b。圆盘部11a配置在比第一旋转构件10或行星轮架40靠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处,与该第一旋转构件10一起覆盖行星轮架40的后述的第一圆盘构件41。另一方面,输出轴21具备: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的第一筒状部21a;以该第一筒状部21a的转矩的输入侧方向的端部为外缘的圆盘部21b;从该圆盘部21b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而延伸设置的第二筒状部21c。第一筒状部21a经由在转矩的输出侧方向的端部固定的环状构件22而与第二旋转构件20连结。圆盘部21b配置在比输入轴11的圆盘部11a靠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处。第二筒状部21c从径向外侧覆盖输入轴11的筒状部11b。
该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能够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沿周方向旋转。而且,该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经由相互之间的轴承B1或推力轴承TB而能够沿周方向相对旋转。此外,该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也可以相对于轴60沿周方向相对旋转。
在该输入轴11与第一旋转构件10之间设有产生轴力的轴力产生部71。该轴力是用于将第一旋转构件10向各行星滚珠50压靠的轴线方向的按压力。在此,利用转矩凸轮作为该轴力产生部71。因此,该轴力产生部71通过圆盘部11a的外缘部分的卡合部或卡合构件与第一旋转构件10侧的卡合部或卡合构件的卡合,在输入轴11与第一旋转构件10之间产生轴力并传递旋转转矩,使它们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该无级变速器1,在输出轴21与第二旋转构件20之间也配置有轴力产生部72。该轴力产生部72产生用于将第二旋转构件20向各行星滚珠50压靠的轴线方向的按压力(轴力),使用与轴力产生部71同样的转矩凸轮。该轴力产生部72经由环状构件22而与输出轴21连接。
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该轴力而能够在第一旋转构件1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第二旋转构件2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及太阳辊3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在运转中产生牵引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将第一旋转构件10作为转矩输出部,并将第二旋转构件20作为转矩输入部,这种情况下,利用作为输入轴11而设置的结构作为输出轴,利用作为输出轴21而设置的结构作为输入轴。而且,在使用太阳辊30作为转矩输入部或转矩输出部的情况下,相对于该太阳辊30连结另行构成的输入轴或输出轴。
太阳辊30与轴60同心配置,进行相对于该轴60的向周方向的相对旋转。在该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将多个行星滚珠50呈放射状地以大致等间隔配置。因此,在该太阳辊30中,该外周面成为行星滚珠50的自转时的滚动面。该太阳辊30只要通过自身的旋转动作而使各个行星滚珠50滚动(自转)即可,也可以伴随于各个行星滚珠50的滚动动作(自转动作)进行旋转。
本实施例的太阳辊30使与各个行星滚珠50的接触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散于两个部位(第一接触部P3、第二接触部P4)。其理由是,通过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的接触力的分散而降低面压,由此减少自旋损失,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并提高耐久性。第一接触部P3设置在以上述的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一方。另一方面,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以该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并且,该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设置在距各行星滚珠50的中心(自转中心及倾斜滚动中心,若是球体,则相当于重心)的距离相同且距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最短距离也相同的位置。在该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太阳辊30与各行星滚珠50相互进行点接触(严格来说是面接触)。
该太阳辊30分割成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方向的相对旋转的两个旋转体(第一旋转体31、第二旋转体32),在第一旋转体31设置第一接触部P3,并在第二旋转体32设置第二接触部P4。其原因是,通过使该第一及第二旋转体31、32相互沿周方向相对旋转,而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的损失能量减小,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
在该太阳辊30中,第一旋转体31配置在以上述的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第二旋转体32配置在以该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第一及第二旋转体31、32以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方向的相对旋转的方式分别经由角接触轴承AB和径向轴承RB而安装于轴60。
在第一接触部P3,使第二旋转体32侧的轴线方向且朝向径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从第一旋转体31作用于行星滚珠50。另一方面,在第二接触部P4,使第一旋转体31侧的轴线方向且朝向径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从第二旋转体32作用于行星滚珠50。因此,该太阳辊30中,第一旋转体31具有随着接近第二旋转体32而外径均等地减小的圆锥部,且第二旋转体32具有随着接近第一旋转体31而外径均等地减小的圆锥部。第一接触部P3和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各个圆锥部的外周面上。而且,第一旋转体31或第二旋转体32可以将该圆锥部置换成弧状锥体部。该弧状锥体部是以随着接近另一方的旋转体而外径呈抛物线状地减小的形状的结构。第一接触部P3和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各自的弧状锥体部的外周面上。该圆锥部或弧状锥体部形成于第一旋转体31或第二旋转体32的外周面的全部或局部。
行星滚珠50是以支承轴51为中心而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的滚动构件。该行星滚珠50优选为完全的球状体,但也可以是至少在滚动方向上呈球形的结构、例如橄榄球那样的截面为椭圆形状的结构。支承轴51通过并贯通行星滚珠50的中心,将行星滚珠50支承为旋转自如。例如,行星滚珠50通过配置在其与支承轴51的外周面之间的滚针轴承等轴承,而能进行以第二旋转中心轴R2为中心的相对于支承轴51的相对旋转(即自转)。该支承轴51的两端从行星滚珠50突出。
作为该支承轴51的基准的位置是前述的图1所示的基准位置,是第二旋转中心轴R2成为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平行的位置。该支承轴51在倾斜滚动平面内,能够与行星滚珠50一起在基准位置与从此处倾斜的位置之间摆动(倾斜滚动)。该倾斜滚动在该倾斜滚动平面内以行星滚珠50的中心为支点进行。
行星轮架40以不会妨碍各个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动作的方式对支承轴51的各自的突出部进行支承。该行星轮架40例如具有使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且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配置的第一至第三圆盘部41、42、43。在该行星轮架40中,将第一圆盘部41和第二圆盘部42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接近其中的一方地配置第三圆盘部43。并且,在该行星轮架40中,在该第一至第三圆盘部41、42、43中的两个圆盘部之间配置太阳辊30或行星滚珠50。在该例示中,将第三圆盘部43在第一圆盘部41与第二圆盘部42之间且接近该第二圆盘部42地配置,在该第一圆盘部41与第三圆盘部43之间配置太阳辊30或行星滚珠5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行星轮架40中,未必非要设置第三圆盘部43。
在该行星轮架40中,使第一及第二圆盘部41、42中的一方能进行相对于轴60的向周方向的相对旋转,使其中的另一方能进行相对于轴60的向周方向的相对旋转。而且,第三圆盘部43以不能进行相对于轴60的向周方向的相对旋转的方式构成。在该例示中,使第一及第三圆盘部41、43不能进行相对于轴60的相对旋转,并使第二圆盘部42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相对旋转。第一圆盘部41将其内径侧通过例如螺钉构件等而固定在轴60的外径侧。第二圆盘部42经由轴承(图示省略)而将内径侧安装在轴60的外径侧。第三圆盘部43例如通过多根支承轴(图示省略)而与第一圆盘部41连结。该第一圆盘部41和第三圆盘部43成笼状,使行星滚珠50的一部分从该支承轴间的间隙突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与该行星滚珠50的突出部分接触。以下,将第一圆盘部41称为第一固定圆盘部41,将第二圆盘部42称为旋转圆盘部42,将第三圆盘部43称为第二固定圆盘部43。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密闭的箱体CAt(除了后述的润滑油的排出孔92、95引起的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分之外)中,收纳有第一旋转构件10、第二旋转构件20、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行星滚珠50、轴60、轴力产生部71、72、输入轴11及输出轴21。轴60、输入轴11的筒状部11b、输出轴21的第二筒状部21c在保持该箱体CAt的密闭状态下从该箱体Cat沿轴线方向突出。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各个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处于基准位置即0度时,第一旋转构件10与第二旋转构件20以同一旋转速度(同一转速)旋转。即,此时,第一旋转构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构件20的旋转比(旋转速度或转速之比)成为1,变速比γ成为1。另一方面,在使各个行星滚珠50从基准位置倾斜滚动时,从支承轴51的中心轴(第二旋转中心轴R2)到与第一旋转构件10的接触部P1为止的最短距离变化,并且,从支承轴51的中心轴到与第二旋转构件20的接触部P2为止的最短距离变化。因此,第一旋转构件10或第二旋转构件20中的任一方与基准位置时相比以高速旋转,另一方以低速旋转。例如第二旋转构件20在使行星滚珠50向一方倾斜滚动时与第一旋转构件10相比成为低旋转(减速),在向另一方倾斜滚动时与第一旋转构件10相比成为高旋转(增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改变该倾斜滚动角,能够使第一旋转构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构件20的旋转比(变速比γ)无级地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在增速时(γ<1),使图1的上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倾斜滚动且使下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滚动。而且,在减速时(γ>1),使图1的上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滚动且使下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倾斜滚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有使该变速比γ变化的变速装置。变速比γ伴随于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该变速装置,利用使各个行星滚珠50倾斜滚动的倾斜滚动装置。在此,使行星轮架40具有作为倾斜滚动装置(变速装置)的功能。
首先,在第一及第二固定圆盘部41、43,针对行星滚珠50设有径向引导部44、45。该径向引导部44、45是在向从行星滚珠50突出的支承轴51的端部施加倾斜滚动力时,将该端部向径向引导的引导部。径向引导部44例如是以长度方向为径向的引导槽或引导孔(图2)。另一方面,径向引导部45是以长度方向为径向的引导孔(图3),并使支承轴51贯通。即,在第一及第二固定圆盘部41、43,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各径向引导部44、45呈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的放射状。该各个径向引导部44、45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无论变速比γ的大效如何都以第二旋转中心轴R2大致位于倾斜滚动平面上的方式保持支承轴51。“大致”是因为为了支承轴51的顺畅的倾斜滚动动作而在支承轴51与径向引导部44、45的宽度方向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从行星滚珠50侧沿轴线方向观察第一固定圆盘部41的图。图3是从行星滚珠50侧沿轴线方向观察旋转圆盘部42和第二固定圆盘部43的图。
如上述那样,旋转圆盘部42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方向的相对旋转。该相对旋转使用未图示的电动机等促动器(驱动部)。该驱动部的驱动力经由行星齿轮机构等齿轮组(以下,称为“变速齿轮”)81向旋转圆盘部42传递。该变速齿轮81配置在输入轴11及输出轴21的轴线方向上的延伸方向的相反侧(在该例示中为转矩的输出侧)且箱体CAt的外侧。在该例示中,如图1及4所示那样,在轴60的径向外侧配置变速齿轮81。该变速齿轮81配置在密闭的箱体CAg内的变速齿轮室82(除了后述的润滑油的排出孔92、93引起的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分之外)中。该箱体CAg通过安装于无级变速器1的箱体Cat而构成变速齿轮室82。轴60在保持该箱体CAg的密闭状态下从该箱体CAg沿轴线方向突出。
另一方面,在旋转圆盘部42,针对行星滚珠50设有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伴随于旋转圆盘部42的旋转,使倾斜滚动力作用于从行星滚珠50突出的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例如,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是长度方向相对与径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倾斜的直线状的槽或孔(图3)。从轴线方向观察时,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一部分与径向引导部45的一部分重叠。该一部分彼此重叠的交叉部分伴随于旋转圆盘部42的旋转而沿径向移动。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被支承于该交叉部分。因此,在使旋转圆盘部42旋转时,倾斜滚动力从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侧壁面作用于该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该端部由径向引导部44、45向径向引导。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该引导动作成为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动作。
具体而言,在该行星轮架40中,通过使第一固定圆盘部41与旋转圆盘部42相对旋,而该相对旋转所对应的倾斜滚动力作用于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例如,在使旋转圆盘部42向图3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沿着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径向外侧的侧壁而该侧壁压动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此时,该压动的力成为倾斜滚动力,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通过径向引导部44、45而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变速比γ向增速侧变速。另一方面,在使旋转圆盘部42向图3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沿着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径向内侧的侧壁而该侧壁压动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此时,该压动的力成为倾斜滚动力,支承轴51的一方的端部借助径向引导部44、45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变速比γ向减速侧变速。需要说明的是,行星滚珠50由第一旋转构件10、第二旋转构件20、太阳辊30夹持,因此若是球体,则被赋予倾斜滚动力时,以重心位置为中心进行倾斜滚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各部(冷却对象或润滑对象)的冷却或牵引力的产生使用润滑油(所谓牵引油)。例如,该润滑油从图1所示的油泵91向轴60的轴心油路61持续供给。图1所示的粗线的箭头表示润滑油的供给和排出的路径。在轴60形成有至少一个径向油路62,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从该径向油路62向无级变速器1的各部供给。径向油路62是沿径向延伸的油路,将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向箱体Cat内供给。因此,该径向油路62的润滑油的排出孔作为用于向箱体Cat内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孔发挥作用。例如,在轴60的上述的基准平面上(即太阳辊30的径向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径向油路62。该径向油路62将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向形成于第一旋转体31与第二旋转体32之间的环状的间隙S供给。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隙S优选以积存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方式在轴线方向上设置厚度。
该间隙S的润滑油通过与太阳辊30的旋转相伴的离心力或油泵91的压力输送引起的压力,从第一旋转体31与第二旋转体32之间的环状的间隙(以下,称为“环状油路”)33向径向外侧排出。需要说明的是,该环状油路33与间隙S相比轴线方向变薄。
从该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触碰到行星滚珠50,而向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尤其是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供给。该润滑油主要有助于太阳辊30和行星滚珠50的冷却及润滑、以及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的牵引力的产生。
而且,从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从相邻的行星滚珠50之间的间隙向径向外侧流动,向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或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供给。该润滑油或顺着行星滚珠50的表面传来的润滑油向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与行星滚珠50之间(尤其是接触部P1、P2)供给。这些润滑油有助于该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等的冷却及润滑、以及接触部P1、P2的牵引力的产生。而且,这些润滑油也向轴力产生部71、72供给。
从该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等箱体CAt内的润滑油在无级变速器1的运转中,在箱体CAt内的径向外侧由于离心力而以环状的状态积存。例如,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为了确保接触部P1、P2的润滑油的油量,防止环状状态的润滑油成为阻碍第一旋转构件10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旋转动作的搅拌阻力,而以使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不存在于比接触部P1、P2靠径向内侧处的方式(即以使该油面存在于与接触部P1、P2在径向上的相同位置或比接触部P1、P2靠径向外侧处的方式)调整箱体CAt内的润滑油的油量(即供给量与排出量的关系)。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该润滑油存在进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的可能性,当润滑油进入该之间时,该润滑油成为搅拌阻力的要因,可能会阻碍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旋转动作。尤其是,以往在该第一筒状部21a形成贯通孔,润滑油容易流入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
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置至少一个使箱体内润滑油向箱体CAt外排出的排出孔92。该排出孔92设置在比前述的润滑油供给孔(即径向油路62的排出孔)靠径向外侧处,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形成在与行星滚珠50和第一及第二旋转构件10、20之间的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接触部P1、P2或该接触预备部靠径向外侧处。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示的输出轴21中,至少在第一筒状部未设置贯通孔。
具体而言,该排出孔92是在箱体CAt的轴线方向上的任一方(箱体Cat的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的圆形的轴线方向的贯通孔。
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以该接触部P1、P2和接触预备部构成的节圆的周缘部存在于沿轴线方向观察的排出孔92内的方式,或者,以沿轴线方向观察时的排出孔92存在于比该节圆靠径向外侧处的方式,决定该排出孔92的位置。在节圆的周缘部与排出孔92重叠的情况下,能够将向接触部P1、P2供给的润滑油在因离心力而成为环状状态之前从排出孔92排出。而且,在比节圆靠径向外侧处设置排出孔92的情况下,能够将箱体CAt内的积存于径向外侧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排出孔92排出。
另外,该排出孔92也可以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形成在与运转中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交叉的位置或比该油面靠径向外侧处。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对应于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内径D1,来决定排出孔92的中心所处的位置的节圆直径D2和排出孔92的直径D3(图5、6)。该排出孔92的直径D3是与润滑油的排出量有关的要素,因此还根据向箱体CAt内的润滑油的供给量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该润滑油的内径D1和排出孔92的节圆直径D2是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的直径。而且,在图6中,例示了设置两个排出孔92的情况。
在此,该无级变速器1在转矩的输入侧汇集配置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因此,排出孔92形成于箱体CAt的轴线方向的转矩的输出侧的侧壁。
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设有将箱体CAt的中的润滑油向排出孔92引导的引导部。该例示的引导部将积存于箱体CAt内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排出孔92引导。该引导部在箱体CAt内接近排出孔92地配置。在该例示中,环状构件22配置在排出孔92的附近。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利用该环状构件22的内周面22a作为引导部处的润滑油的引导面。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为了利用该内周面22a来引导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以使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不存在于比内周面22a靠径向外侧处的方式(即以使该油面存在于与内周面22a在径向上的相同位置或比内周面22a靠径向内侧处的方式)调整箱体CAt内的润滑油的油量。在图5中,例示出该油面与内周面22a成为齐面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箱体CAt内的润滑油的油量也以使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存在于与接触部P1、P2在径向上的相同位置或比接触部P1、P2靠径向外侧处的方式进行调整。
在此,在设置这样的引导部的情况下,若排出孔92存在于比运转中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靠径向外侧处,则引导部反而成为阻碍,存在无法将该润滑油的一部分向排出孔92引导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情况下,排出孔92优选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形成在与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交叉的位置。这种情况下的排出孔92的直径D3形成为“D3>|D1-D2|”的关系成立的大小。
排出孔92只要满足上述的条件就形成在周方向的任意部位。
在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1中,箱体CAt内的润滑油在运转中由离心力向径向外侧引导而成为环状状态时,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排出孔92向箱体CAt外排出。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即使离心力作用于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也能够比以往减少进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量。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与以往相比,能够减轻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搅拌阻力,能够使该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顺畅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该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的抑制效果(即动力传递效率的提高效果)遍及整体的变速比γ为大致同等的抑制余量(提高余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经由彼此相对的箱体CAt的侧壁面与环状构件22的侧壁面之间的环状的间隙g进行润滑油的流入。
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即使将箱体Cat沿径向扩大而不扩大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的间隔,也能够降低之间的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等的搅拌阻力。例如,为了扩大该间隔,需要使箱体Cat向径向外侧扩展。这从下述的式1可知。因此,该无级变速器1能够不增大径向的体型而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因而,该无级变速器1也能实现向车辆的搭载性的提高或成本增加的抑制。需要说明的是,该式1的“M”表示搅拌阻力的大小。“R1”表示箱体CAt的内周面的半径,“R2”表示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的半径。“μ”表示润滑油的粘度。“ω”表示输出轴21的角速度,“Lout”表示第一筒状部21a的轴线方向的长度。
[数学式1]
M = 2 &pi;&mu;Lout R 1 2 R 2 R 2 - R 1 &omega;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1 )
然而,该例示的无级变速器1在箱体CAt的转矩的输出侧的外方设置变速齿轮81。因此,这里将从排出孔92排出的润滑油利用于变速齿轮81的冷却和润滑。因此,排出孔92使变速齿轮室82开口。而且,该排出孔92优选在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配置在比变速齿轮81靠车辆上方处。需要说明的是,该排出孔92只要能够向变速齿轮81中的车辆搭载时的最上部的齿轮的齿面供给润滑油即可,也可以设置在该齿轮的侧方。
该变速齿轮81的冷却和润滑所使用的润滑油由重力向变速齿轮室82的下部引导。在箱体CAg的车辆搭载时的下部形成排出孔93(图1)。而且,该排出孔93经由油路而与储备罐94连接。因此,变速齿轮室82的润滑油从该排出孔93向变速齿轮室82之外排出,向储备罐94输送。该储备罐94的润滑油由油泵91向箱体CAt内再次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无级变速器1,在车辆搭载时的箱体CAt的下部也形成有润滑油的排出孔95。该排出孔95连通于箱体CAt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而且,该排出孔95经由油路而与储备罐94连接。因此,进入之间的润滑油从该排出孔95向储备罐94输送。因此,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排出孔95能够减少之间的润滑油,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搅拌阻力,能够进一步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
如以上说明那样,该无级变速器1减少向箱体CAt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然而,为了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最优选使之间的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搅拌阻力不产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尽可能减少向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量。
具体而言,在构造上尽可能缩窄作为向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场所的上述的间隙g的间隔L(图5),由此能抑制从该间隙g的润滑油的流入。该在构造上尽可能缩窄是在考虑了基于各种构成部件的最大尺寸公差的累积公差、各种构成部件的最大组装公差、运转中的各种构成部件的挠曲引起的偏差量的基础上,将间隔L缩小至无论是静止状态还是运转状态而输出轴21(主要是环状构件22)都不会与箱体CAt接触的最小值。由此,该无级变速器1能够极力减少进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外周面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量,因此能够抑制之间的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搅拌阻力的产生。而且,该无级变速器1中,虽然向之间流入了润滑油,但由于其流入量少,因此能够与上述的下部的排出孔95产生的润滑油的排出效果相辅相成地,抑制之间的润滑油引起的输出轴21等的搅拌阻力的产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能够较大地抑制与这样的搅拌阻力相伴的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
[变形例1]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使箱体CAt内与变速齿轮室82连通的排出孔92为圆孔。本变形例在前述的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基础上,将该排出孔92置换成周方向的长孔的排出孔96(图7)。该排出孔96设于箱体CAt的轴线方向上的任一方的侧壁。
若未设置前述的润滑油的引导部(环状构件22的内周面22a),则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该排出孔96形成在与运转中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交叉的位置或比该油面靠径向外侧处。另一方面,若设置这样的引导部,则在沿轴线方向观察时,该排出孔96形成在与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油面交叉的位置。因此,在该变形例中,该无级变速器1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使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延伸汇集于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任一方。本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100在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的基础上,如图8所示那样,将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分别置换成输入轴111和输出轴12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省略了变速齿轮81等的图示。例如,这种情况下的变速齿轮81等配置在箱体CAt内。
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使输入轴111向转矩的输入侧延伸,并使输出轴121向转矩的输出侧延伸。该输入轴111是与实施例的输入轴11同等的结构,具备在外缘部分经由轴力产生部71而连结有第一旋转构件10的圆盘部111a、从该圆盘部111a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部111b。另一方面,输出轴121具备与该输入轴111同等的圆盘部121a和筒状部121b,成为以上述的基准平面为界而在轴线方向上面对的形状。在该圆盘部121a的外缘部分经由轴力产生部72而连结有第二旋转构件20。该圆盘部121a与第二旋转构件20一起覆盖行星轮架40的第二及第三圆盘构件42、43。筒状部121b从圆盘部121a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出侧方向延伸设置。
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使输入轴111的筒状部111b在保持该箱体CAt的密闭状态的情况下从箱体Cat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突出,使输出轴121的筒状部121b在保持该箱体CAt的密闭状态的情况下从箱体Cat向转矩的输出侧方向突出。
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从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等箱体CAt内的润滑油由运转中的离心力向径向外侧输送,从第一旋转构件10与第二旋转构件20之间到达箱体CAt的内周面,形成环状状态的润滑油。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润滑油流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一旋转构件10的外周面之间,进而流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二旋转构件20的外周面之间时,之间的润滑油成为搅拌阻力的要因,可能会阻碍第一旋转构件10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旋转动作。
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至少设置各一个将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箱体CAt外排出的箱体内润滑油的排出孔192、193。该排出孔192、193设于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至少一方。在图8的例示中,在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这两处设置排出孔192、193。
排出孔192在箱体CAt的侧壁上形成作为轴线方向的贯通孔。另一方面,转矩的输入侧的排出孔193在圆盘部111a上形成作为轴线方向的贯通孔。而且,转矩的输出侧的排出孔193在圆盘部121a上形成作为轴线方向的贯通孔。该排出孔192、193可以是实施例的排出孔92或变形例1的排出孔96等那样的圆孔或长孔,也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孔。该排出孔192、193例如在轴线方向上观察时,形成在与运转中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交叉的位置或比该油面靠径向外侧处。因此,运转中的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经由该排出孔192、193向箱体CAt外排出。该排出的润滑油向储备罐94输送。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圆盘部111a、121a相对于箱体Cat而向周方向进行相对旋转。因此,为了提高润滑油的向箱体CAt外的排出性,排出孔192、193优选沿周方向各设置多个。
这样,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箱体CAt内的润滑油在运转中由离心力向径向外侧引导而成为环状状态时,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排出孔192、193向箱体CAt外排出。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即使离心力作用于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也能够与以往相比减少进入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一旋转构件10的外周面之间、及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二旋转构件20的外周面之间的润滑油的流入量。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与以往相比,能够减轻润滑油引起的第一旋转构件10或第二旋转构件20的搅拌阻力,能够使该第一旋转构件10或第二旋转构件20顺畅地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
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即使不扩大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一旋转构件10的外周面的间隔、及箱体CAt的内周面与第二旋转构件20的外周面的间隔,也能够减轻它们之间的润滑油引起的第一旋转构件10等的搅拌阻力。因此,该无级变速器100不会增大径向的体型,而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因而,在该无级变速器100中,也能够实现向车辆的搭载性的提高或成本增加的抑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及变形例1中,例示了圆孔的排出孔92或长孔的排出孔96,但使箱体CAt内与变速齿轮室82连通的排出孔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任意形状的孔。
标号说明
1、100 无级变速器
10 第一旋转构件(第一动力传递要素)
11 输入轴
11a 圆盘部
11b 筒状部
20 第二旋转构件(第二动力传递要素)
21 输出轴
21a 第一筒状部
21b 圆盘部
21c 第二筒状部
22 环状构件
22a 内周面(引导部的引导面)
30 太阳辊(第三动力传递要素)
33 环状油路
40 行星轮架(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固定要素)
50 行星滚珠(滚动构件)
60 轴(变速器轴)
61 轴心油路
62 径向油路
71、72 轴力产生部
81 变速齿轮
82 变速齿轮室
91 油泵
92、93、95、96 排出孔
94 储备罐
111 输入轴
111a 圆盘部
111b 筒状部
121 输出轴
121a 圆盘部
121b 筒状部
192、193 排出孔
CAg、CAt 箱体
g 间隙
P1、P2 接触部
R1 第一旋转中心轴
R2 第二旋转中心轴
S 间隙

Claims (6)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作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
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具有与所述变速器轴同心的第一旋转中心轴且相互之间能够沿周方向相对旋转;
滚动构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以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所述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并且由相对配置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夹持且由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保持成倾斜滚动自如;
变速装置,通过使所述各滚动构件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
箱体,收纳所述变速器轴、所述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及所述滚动构件;及
润滑油供给孔,从径向内侧朝着径向外侧将润滑油供给到所述箱体之中,
所述箱体在所述变速器轴的轴线方向上的该箱体的至少一方的侧壁且比所述润滑油供给孔靠径向外侧处具备向该箱体之外排出箱体内的润滑油的排出孔,
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接触部或接触预备部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接触部或该接触预备部靠径向外侧处,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接触预备部是所述滚动构件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接触部和接触预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使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连结的同心的第一旋转轴和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连结的同心的第二旋转轴向所述箱体中的一方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侧壁侧延伸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孔设于所述箱体中的另一方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内设有将该箱体内的润滑油向所述排出孔引导的引导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内的润滑油由于运转中的离心力而在该箱体内的径向外侧成为环状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所述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交叉的位置或者比该油面靠径向外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内的润滑油由于运转中的离心力而在该箱体内的径向外侧成为环状状态、且该环状状态的润滑油的径向内侧的油面存在于从所述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各滚动构件之间的各自的接触部到所述引导部处的润滑油的引导面为止的径向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沿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与所述油面交叉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孔使所述箱体内与变速齿轮室连通,该变速齿轮室收纳所述变速装置的变速齿轮。
CN201380055451.9A 2012-10-31 2013-09-24 无级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68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1120A JP5590098B2 (ja) 2012-10-31 2012-10-31 無段変速機
JP2012-241120 2012-10-31
PCT/JP2013/075772 WO2014069125A1 (ja) 2012-10-31 2013-09-24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6893A true CN104736893A (zh) 2015-06-24
CN104736893B CN104736893B (zh) 2017-04-05

Family

ID=50627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545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6893B (zh) 2012-10-31 2013-09-24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88896B2 (zh)
EP (1) EP2916040A4 (zh)
JP (1) JP5590098B2 (zh)
CN (1) CN104736893B (zh)
BR (1) BR112015009135A2 (zh)
WO (1) WO2014069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11600B2 (en) 2003-02-28 2006-03-14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L1954959T3 (pl) 2005-11-22 2013-10-31 Fallbrook Ip Co Llc Przekładnia bezstopniowa
CN101454596B (zh) 2005-12-09 2011-06-29 瀑溪技术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换档机构
EP1811202A1 (en) 2005-12-30 2007-07-25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gear transmission
US8738255B2 (en) 2007-02-01 2014-05-27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and/or prime mover
US8996263B2 (en) 2007-11-16 2015-03-31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roller for variable transmission
DK2234869T3 (da) 2007-12-21 2012-10-15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ske transmissioner og fremngangsmåder dertil
WO2009148461A1 (en) 2008-06-06 2009-12-10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US8469856B2 (en) 2008-08-26 2013-06-25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2419658B1 (en) 2009-04-16 2013-10-02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tator assembly and shifting mechanism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3112408A1 (en) 2012-01-23 2013-08-01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methods, assemblies, subassemblies, and components therefor
US10047861B2 (en) 2016-01-15 2018-08-14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ollback 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WO2017161278A1 (en) 2016-03-18 2017-09-21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023266B2 (en) 2016-05-11 2018-07-17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and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bicycles having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US11215268B2 (en) 2018-11-06 2022-01-04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synchronous shifting, twin countershaf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same
WO2020176392A1 (en) 2019-02-26 2020-09-03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Reversible variable drives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in forward and reverse direction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0583B2 (zh) * 1980-03-12 1988-10-11 Toyoda Machine Works Ltd
CN101166922A (zh) * 2004-10-05 2008-04-23 瀑溪技术公司 无级变速器
CN102144112A (zh) * 2009-12-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WO2012053366A1 (ja) * 2010-10-19 2012-04-26 Ntn株式会社 転がり軸受
CN102483145A (zh) * 2009-09-15 2012-05-30 爱信Ai株式会社 变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18357A (ja) * 1997-05-16 1998-12-04 Jatco Corp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DE19935959A1 (de) * 1999-07-30 2001-02-01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Planetengetriebe
DE10206202A1 (de) * 2002-02-15 2003-08-28 Daimler Chrysler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mit einem Toroidvariator
JP4514044B2 (ja) * 2005-02-15 2010-07-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US8313405B2 (en) * 2008-02-29 2012-11-20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Continuously and/or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US8167759B2 (en) * 2008-10-14 2012-05-01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EP2419658B1 (en) * 2009-04-16 2013-10-02 Fallbroo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Stator assembly and shifting mechanism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8784261B2 (en) * 2009-12-02 2014-07-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8956262B2 (en) * 2011-09-22 2015-02-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0583B2 (zh) * 1980-03-12 1988-10-11 Toyoda Machine Works Ltd
CN101166922A (zh) * 2004-10-05 2008-04-23 瀑溪技术公司 无级变速器
CN102483145A (zh) * 2009-09-15 2012-05-30 爱信Ai株式会社 变速器
CN102144112A (zh) * 2009-12-02 2011-08-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WO2012053366A1 (ja) * 2010-10-19 2012-04-26 Ntn株式会社 転がり軸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6893B (zh) 2017-04-05
US9388896B2 (en) 2016-07-12
EP2916040A1 (en) 2015-09-09
BR112015009135A2 (pt) 2020-04-22
EP2916040A4 (en) 2016-08-31
US20150323058A1 (en) 2015-11-12
WO2014069125A1 (ja) 2014-05-08
JP2014092175A (ja) 2014-05-19
JP5590098B2 (ja)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6893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3597248B (zh) 无级变速器
AU2012370697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3608607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278236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3797274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2265063A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2211610A (ja) 無段変速機及び無段変速機の組立方法
CN105074277A (zh) 无级变速器
JP5903834B2 (ja) 摩擦ローラ式減速機及び電気自動車用駆動装置
CN104769327A (zh) 无级变速器
JP5590265B2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7141910A (ja) 伝動装置
CN104179944A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JP2017155864A (ja) 伝動装置
KR101035207B1 (ko) 무단 변속장치
US20180306296A1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JP5621947B2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3167333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8135976A (ja) 差動装置
KR20100033587A (ko) 연속 가변 변속기
JP2003065407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装置
JP2017133661A (ja) 伝動装置
JP2012154398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2237348A (ja) 変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