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277A - 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277A
CN105074277A CN201380075199.8A CN201380075199A CN105074277A CN 105074277 A CN105074277 A CN 105074277A CN 201380075199 A CN201380075199 A CN 201380075199A CN 105074277 A CN105074277 A CN 1050742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key element
power key
lubricant oil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1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277B (zh
Inventor
日比野晃
小川裕之
荒津有希
富田充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2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4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5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52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noth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9Friction gearings of the toroid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5/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 F16H15/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friction between rotary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5/04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 F16H15/0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 F16H15/26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 F16H15/30Gearings providing a continuous range of gear ratios in which a member A of uniform effective diameter mounted on a shaft may co-operate with different parts of a member B in which the member B has a spherical friction surface centered on its axis of revolution with internal friction surf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4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具备:成为旋转中心的轴(60);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多个行星滚珠(50);变速装置,通过使各行星滚珠(50)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输出轴(21),与第二旋转部件(20)连接且具备从径向外侧将它们覆盖的第一筒状部(21a);环状部件(23),与输出轴(21)连接,且在运转过程中形成由沿着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的润滑油产生的环状的存油处(100);及刮起部(91),位于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且配置成比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且比各行星滚珠(50)靠径向外侧,通过沿周向旋转而将润滑油刮起。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引驱动型的无级变速器,具备:具有共用的旋转中心轴的多个动力传递要素;及相对于该旋转中心轴呈放射状配置多个的滚动部件,通过使夹持于各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两个动力传递要素的各滚动部件倾斜滚动而使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无级地变化。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无级变速器,已知有滚珠行星式的无级变速器,具备:成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以该变速器轴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多个的滚动部件;及夹入各滚动部件且能够进行以变速器轴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轴的相对旋转的多个动力传递要素。在该滚珠行星式的无级变速器中,在相向配置的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和第二动力传递要素各自的内周面侧夹持各滚动部件,并将该各滚动部件配置在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中,构成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两片圆盘部在轴线方向上以夹入各滚动部件的方式配置。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滚珠行星式的无级变速器。在该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中,在第一动力传递要素、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上形成有润滑油的通路,而且,在对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两片圆盘部进行支撑的间隔件上也形成有润滑油的通路。而且,在该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中,利用在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两片圆盘部之间设置的刮板,将配置在比它们靠径向的外侧的输出轴的内周面上所堆积的润滑油刮落,利用重力将该润滑油向径向的内侧的部件输送。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76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堆积在输出轴的内周面上的润滑油通过伴随着该输出轴的旋转的离心力,形成为沿着该内周面的环状。因此,在输出轴的旋转低时,重力的影响胜过该离心力,大部分润滑油堆积于输出轴的内周面的下部。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无级变速器中,在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难以利用刮板向滚动部件等供给润滑油,在动力传递要素与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润滑油的油量不足,可能会导致牵引性能、耐久性的降低。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改善现有例具有的不良情况,提供能够对动力传递要素与滚动部件之间的接触部稳定地供给润滑油的无级变速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成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具有与所述变速器轴同心的第一旋转中心轴且相互之间能够沿周向相对旋转;滚动部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并以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所述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并且由相向配置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的内周面夹持且由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保持为倾斜滚动自如;变速装置,通过使所述各滚动部件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旋转轴,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和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一方连接,且具备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和所述滚动部件的筒状部;环状部件,与所述旋转轴连接,且在运转过程中形成由沿着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油产生的环状的存油处;及刮起部,位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且配置成比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多个滚动部件靠径向外侧,通过沿周向旋转而将润滑油刮起。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刮起部以其整体浸渍于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润滑油中的方式形成。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刮起部设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
而且,优选的是,所述无级变速器具备:框体,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旋转轴;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环状部件,并使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润滑油排出;弧状的节流槽,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贯通孔连通地形成于该环状部件的与所述框体的壁面相向的壁面上,并将该贯通孔的润滑油向径向内侧引导;及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贯通孔,将从所述节流槽排出的润滑油向所述滚动部件的表面引导。
优选的是,该贯通孔以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的接触部所成的圆周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的接触部所成的圆周的直径的方式形成。
而且,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且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上配置环状的分隔壁,在该分隔壁与所述环状部件之间形成所述环状的存油处。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在形成环状的存油处的运转状态时(即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将该存油处的润滑油向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与滚动部件的接触部供给。另一方面,在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的运转状态时(即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刮起部将积存于下部的存油处的润滑油刮起。并且,该被刮起的润滑油随着刮起部在周向上移动,由于重力的影响而逐渐离开,向存在于下方等的滚动部件的表面滴下。这样,该无级变速器即使在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的运转状态时,也能够向各个滚动部件供给润滑油。因此,该无级变速器无论其运转(即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向各个接触部稳定地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确保该接触部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的牵引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无级变速机构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实施例的行星轮架的一方的固定圆盘部的图。
图4是说明实施例的行星轮架的另一方的固定圆盘部和旋转圆盘部的图。
图5是说明刮起部与环状的存油处的关系的图。
图6是说明刮起部与下部的存油处的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的刮起部与下部的存油处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变形例1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9是说明变形例的行星轮架的一方的固定圆盘部的图。
图10是说明变形例的节流槽的图。
图11是说明变形例的行星轮架的另一方的固定圆盘部和旋转圆盘部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没有限定于该实施例。
[实施例]
基于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实施例。
首先,关于本实施例的牵引驱动型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使用图1进行说明。该无级变速器具备相当于牵引行星机构的滚珠行星式的无级变速机构。图1及图2的附图标记1表示本实施例的滚珠行星式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
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机构具备:具有共用的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4个动力传递要素;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的多个滚动部件;及在4个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中心配置的变速器轴。滚动部件具有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不同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能够进行包含自身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和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倾斜滚动平面上的倾斜滚动动作。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言及,就将沿着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将绕着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方向称为周向。而且,将与该第一旋转中心轴R1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其中,将朝向内侧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将朝向外侧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
该无级变速机构利用4个动力传递要素中的3个(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来夹持各滚动部件,并利用剩余的动力传递要素(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将各滚动部件保持为自转自如且倾斜滚动自如。各滚动部件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并且,各滚动部件夹持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向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且配置在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
该无级变速机构能够在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部件的转矩的传递。例如,该无级变速机构通过在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与各滚动部件之间产生牵引力(切线力),而能够进行该第一至第三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经由各滚动部件的转矩(动力)的传递。该牵引力通过将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中的至少一方压靠于各滚动部件而产生。而且,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允许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旋转,由此也能够进行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与各滚动部件之间的转矩的传递。
而且,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使各个滚动部件的第二旋转中心轴R2在倾斜滚动平面上相对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倾倒,并使各滚动部件倾斜滚动,由此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即变速比γ。
该无级变速机构存在将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全部使用为相对于变速器轴能够相对旋转的旋转要素的情况,也存在使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1个动力传递要素相对于变速器轴无法相对旋转而使用为固定要素的情况。在前者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1个动力传递要素成为转矩的输入部,与之不同的1个动力传递要素成为转矩的输出部。另一方面,在后者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固定要素以外的3个动力传递要素之间进行经由各滚动部件的转矩的传递,因此这3个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任1个动力传递要素成为转矩的输入部,与之不同的1个动力传递要素成为转矩的输出部。因此,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成为输入部的动力传递要素与成为输出部的动力传递要素之间的旋转速度(转速)之比成为变速比γ。例如,该无级变速器1配置在车辆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此时,其输入部与发动机(内燃机等发动机)、旋转机(电动机等)等的动力源侧连接,其输出部与驱动轮侧连接。在该无级变速器1与驱动轮侧之间有时也夹设有其他变速器(例如有级的手动变速器或自动变速器等)。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将对作为输入部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了来自动力源的转矩时称为驱动时,将在减速时、惯性行驶模式下的行驶时对作为输出部的动力传递要素输入了与驱动时相反方向的转矩时称为被驱动时。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机构中,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发挥被称为牵引行星机构时的齿圈等的功能。而且,第三动力传递要素和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分别作为牵引行星机构中的太阳辊和行星轮架发挥功能。而且,滚动部件作为牵引行星机构中的滚珠型小齿轮发挥功能。因此,该无级变速机构具备作为第一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的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作为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太阳辊30、作为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行星轮架40、作为滚动部件的行星滚珠50、作为变速器轴的轴60。该轴60固定于无级变速器1的框体CA、未图示的车身等那样的不动部上,设为相对于该不动部无法相对旋转的圆柱状或圆筒状的固定轴。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以在倾斜滚动平面上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与第二旋转中心轴R2平行的状态(图1及图2的状态)为基准位置。以下,关于该无级变速器1中的无级变速机构,使用图2详细说明。
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是使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的圆盘部件(盘)或圆环部件(环),以在轴线方向上相向而夹入各行星滚珠50的方式配置。在该例示中,双方都是圆环部件。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具有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与各行星滚珠50相互进行点接触(严格来说是椭圆形状的面接触)的接触部P1、P2。各行星滚珠50具有在后文详细叙述的作为滚动面的外周曲面,在该外周曲面处夹持于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即,各行星滚珠50在与该外周曲面上具有接触部P1、P2。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从径向外侧夹持各行星滚珠50,在其内周面10a、20a分别具有接触部P1、P2。在该内周面10a、20a中,与各行星滚珠50实际接触的接触部P1、P2与伴随着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旋转而成为接触部P1、P2的部分(以下,称为“接触预备部”)沿周向相连。即,该接触预备部是通过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旋转而反复进行与行星滚珠50接触或从行星滚珠50分离的部分。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接触部P1、P2、接触预备部的形状成为例如与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的曲率相等的曲率的凹圆弧面、与该外周曲面的曲率不同的曲率的凹圆弧面、凸圆弧面或平面等。并且,该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接触部P1、P2、接触预备部的形状形成为,在从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朝向行星滚珠50施加了轴线方向的力(按压力)时,对该行星滚珠50施加径向内侧且倾斜方向的力(法线力)。
在此,以在上述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从第二旋转中心轴R2到各个接触部P1、P2、接触预备部的最短距离成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内周面10a、20a和各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而且,在此,以使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与各行星滚珠50各自的接触角θ成为相同角度的方式,形成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内周面10a、20a和各行星滚珠50的外周曲面。该接触角θ是将接触部P1、P2或接触预备部与行星滚珠50的中心(自转中心及倾斜滚动中心,若是球体,则相当于重心)连结的线相对于基准平面所成的角度。基准平面是具有各个行星滚珠50的中心的沿径向扩展的平面。
在该例示中,使用第一旋转部件10作为驱动时的转矩的输入部,使用第二旋转部件20作为驱动时的转矩的输出部。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相对于上述的基准平面配置有成为输入部的第一旋转部件10的一侧称为转矩的输入侧,相对于该基准平面配置有成为输出部的第二旋转部件20的一侧称为转矩的输出侧。并且,就轴线方向而言,从其输出侧朝向输入侧的方向称为转矩的输入侧方向,从输入侧朝向输出侧的方向称为转矩的输出侧方向。在该第一旋转部件10上连接有与该第一旋转部件10同心的输入轴(第一旋转轴)11,在第二旋转部件20上连接有与该第二旋转部件20同心的输出轴(第二旋转轴)21。
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分别是转矩传递部件,汇总于转矩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中的任一方而延伸。该例示的输入轴11和输出轴21汇总于配置有第一旋转部件10等的转矩的输入侧而延伸。输入轴11具备:在外缘部分上连接有第一旋转部件10的圆盘部11a;及从该圆盘部11a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部11b。圆盘部11a配置在比第一旋转部件10、行星轮架40靠转矩的输入侧方向的位置,与该第一旋转部件10一起将行星轮架40的后述的第一圆盘部41覆盖。另一方面,输出轴21具备: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第一筒状部21a;以该第一筒状部21a的转矩的输入侧方向的端部为外缘的圆盘部21b;及从该圆盘部21b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转矩的输入侧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筒状部21c。第一筒状部21a经由固定在转矩的输出侧方向的端部上的环状部件22而与第二旋转部件20连接。圆盘部21b配置在比输入轴11的圆盘部11a靠转矩的输入侧方向的位置。第二筒状部21c从径向外侧覆盖输入轴11的筒状部11b。
输入轴11连接于与动力源侧连接的旋转轴12。该旋转轴12与轴60同心地配置,并经由轴承B1而连接于该轴60的端部。因此,输入轴11相对于轴60,与旋转轴12成为一体而能够沿周向相对旋转。而且,在该输入轴11与输出轴21之间夹设有轴承B2和推力轴承TB。因此,输出轴21相对于输入轴11能够沿周向相对旋转,并且相对于轴60也能够沿周向相对旋转。
在该输入轴11与第一旋转部件10之间设有产生轴力的轴力产生部71。该轴力是用于将第一旋转部件10向各行星滚珠50压靠的轴线方向的按压力。在此,利用转矩凸轮作为该轴力产生部71。因此,该轴力产生部71通过圆盘部11a的外缘部分的卡合部或卡合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10侧的卡合部或卡合部件的卡合,在输入轴11与第一旋转部件10之间产生轴力并传递旋转转矩,使它们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在该无级变速器1,在输出轴21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也配置有轴力产生部72。该轴力产生部72产生用于将第二旋转部件20向各行星滚珠50压靠的轴线方向的按压力(轴力),使用与轴力产生部71同样的转矩凸轮。该轴力产生部72经由环状部件22而与输出轴21连接。
该无级变速器1通过其轴力,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第二旋转部件2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及太阳辊30与各行星滚珠50之间,在运转过程中能够产生牵引力。
另外,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也可以将第一旋转部件10作为转矩输出部,并将第二旋转部件20作为转矩输入部,在这种情况下,将作为输入轴11而设置的结构利用为输出轴,将作为输出轴21而设置的结构利用为输入轴。而且,在利用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作为转矩输入部、转矩输出部的情况下,将相对于该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另行构成的输入轴、输出轴连接。
太阳辊30与轴60同心地配置,进行相对于该轴60在周向上的相对旋转。多个行星滚珠50呈放射状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该太阳辊30的外周面。因此,该太阳辊30的外周面成为行星滚珠50自转时的滚动面。该太阳辊30可以通过自身的旋转动作而能够使各个行星滚珠50滚动(自转),也可以伴随着各个行星滚珠50的滚动动作(自转动作)而旋转。
本实施例的太阳辊30使与各个行星滚珠50的接触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散于2个部位(第一接触部P3、第二接触部P4)。其理由是,通过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的接触力的分散而使面压减小,由此使自旋损失减少,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并提高耐久性。第一接触部P3设置在以上述的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一方。另一方面,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以该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并且,该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设置在距各行星滚珠50的中心(自转中心及倾斜滚动中心,若是球体则相当于重心)的距离相同且距第一旋转中心轴R1的最短距离也相同的位置。在该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中,太阳辊30与各行星滚珠50相互进行点接触(严格来说是面接触)。另外,以下,有时将第一及第二接触部P3、P4简称为接触部P3、P4。
该太阳辊30分割成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向的相对旋转的2个旋转体(第一旋转体31、第二旋转体32),在第一旋转体31设置第一接触部P3,并在第二旋转体32设置第二接触部P4。其原因是,通过使该第一及第二旋转体31、32相互沿周向相对旋转,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的损失能量减小,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效率的下降。
在该太阳辊30中,第一旋转体31配置在以上述的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第二旋转体32配置在以该基准平面为中心的轴线方向的另一方。第一及第二旋转体31、32以进行相对于轴60的周向的相对旋转的方式,分别经由角接触轴承AB和径向轴承RB而安装于轴60。
在第一接触部P3中,从第一旋转体31对行星滚珠50作用第二旋转体32侧的轴线方向且朝向径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另一方面,在第二接触部P4中,从第二旋转体32对行星滚珠50作用第一旋转体31侧的轴线方向且朝向径向外侧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因此,该太阳辊30中,第一旋转体31具有随着接近第二旋转体32而外径均等地减小的圆锥部,且第二旋转体32具有随着接近第一旋转体31而外径均等地减小的圆锥部。第一接触部P3和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各个圆锥部的外周面上。而且,第一旋转体31、第二旋转体32可以将其圆锥部置换成弧状锥体部。该弧状锥体部是随着接近另一方的旋转体而外径呈抛物线状地减小的形状的结构。第一接触部P3和第二接触部P4设置在各个弧状锥体部的外周面上。该圆锥部、弧状锥体部形成于第一旋转体31、第二旋转体32的外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
行星滚珠50是以支撑轴51为中心而在太阳辊30的外周面上滚动的滚动部件。该行星滚珠50优选为完全的球状体,但也可以是至少在滚动方向上呈球形的结构,例如橄榄球滚珠那样的截面为椭圆形状的结构。支撑轴51通过并贯通行星滚珠50的中心,将行星滚珠50支撑为旋转自如。例如,行星滚珠50通过在其与支撑轴51的外周面之间配置的滚针轴承等轴承,进行以第二旋转中心轴R2为中心的相对于支撑轴51的相对旋转(即自转)。该支撑轴51的两端从行星滚珠50突出。
成为该支撑轴51的基准的位置是前述的图2所示的基准位置,是第二旋转中心轴R2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平行的位置。该支撑轴51在倾斜滚动平面内,能够与行星滚珠50一起在基准位置和从基准位置开始倾斜的位置之间摆动(倾斜滚动)。该倾斜滚动在该倾斜滚动平面内以行星滚珠50的中心为支点进行。
行星轮架40以不妨碍各个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动作的方式对支撑轴51的各个突出部进行支撑。该行星轮架40具有例如使中心轴与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一致且在轴线方向上彼此相向配置的第一至第三圆盘部41、42、43。在该行星轮架40中,将第一圆盘部41与第二圆盘部42在轴线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接近其中的一方地配置第三圆盘部43。并且,在该行星轮架40中,在该第一至第三圆盘部41、42、43中的2个圆盘部之间配置太阳辊30、行星滚珠50。在该例示中,将第三圆盘部43在第一圆盘部41与第二圆盘部42之间且接近该第二圆盘部42地配置,在该第一圆盘部41与第三圆盘部43之间配置太阳辊30、行星滚珠50。另外,在该行星轮架40中,可以不必设置第三圆盘部43。
在该行星轮架40中,第一及第二圆盘部41、42中的一方进行相对于轴60在周向上的相对旋转,其中的另一方不进行相对于轴60在周向上的相对旋转。而且,第三圆盘部43不进行相对于轴60在周向上的相对旋转。在该例示中,第一及第三圆盘部41、43不能进行相对于轴60的相对旋转,第二圆盘部42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的相对旋转。第一圆盘部41的内径侧通过例如螺钉部件等固定于轴60的外径侧。第二圆盘部42经由轴承(图示省略)将内径侧安装于轴60的外径侧。第三圆盘部43例如通过后述的支撑轴连接于第一圆盘部41。该第一圆盘部41和第三圆盘部43通过各支撑轴而呈笼状,并使行星滚珠50的一部分从该支撑轴之间的间隙突出。另外,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与该行星滚珠50的突出部分接触。以下,将第一圆盘部41称为第一固定圆盘部41,将第二圆盘部42称为旋转圆盘部42,将第三圆盘部43称为第二固定圆盘部43。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密闭的框体CA之中收纳有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太阳辊30、行星轮架40、行星滚珠50、轴60、轴力产生部71、72、输入轴11及输出轴21。轴60、输入轴11的筒状部11b、输出轴21的第二筒状部21c在保持该框体CA的密闭状态下从该框体CA沿轴线方向突出。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各个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为基准位置即0度时,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以同一旋转速度(同一转速)旋转。即,此时,第一旋转部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比(旋转速度或转速之比)成为1,变速比γ成为1。另一方面,在使各个行星滚珠50从基准位置倾斜滚动时,从支撑轴51的中心轴(第二旋转中心轴R2)到与第一旋转部件10接触的接触部P1为止的最短距离发生变化,并且从支撑轴51的中心轴到与第二旋转部件20接触的接触部P2为止的最短距离发生变化。因此,第一旋转部件10或第二旋转部件20中的任一方与基准位置时相比以高速进行旋转,另一方以低速进行旋转。例如第二旋转部件20在使行星滚珠50向一方倾斜滚动时成为速度比第一旋转部件10低的旋转(减速),在使行星滚珠50向另一方倾斜滚动时成为速度比第一旋转部件10高的旋转(增速)。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通过改变其倾斜滚动角,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10相对于第二旋转部件20的旋转比(变速比γ)无级地变化。另外,在此的增速时(γ<1),使图2中的上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倾斜滚动并使下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滚动。而且,在减速时(γ>1),使图2中的上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滚动并使下侧的行星滚珠50向纸面逆时针方向倾斜滚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设有改变其变速比γ的变速装置。变速比γ伴随着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作为该变速装置,使用使各个行星滚珠50倾斜滚动的倾斜滚动装置。在此,使行星轮架40具有作为倾斜滚动装置(变速装置)的功能。
首先,在第一及第二固定圆盘部41、43上,对于每个行星滚珠50设有径向引导部44、45。该径向引导部44、45是对从行星滚珠50突出的支撑轴51的端部施加了倾斜滚动力时在径向上引导该端部的引导部。径向引导部44例如是长度方向设为径向的引导槽或引导孔(图3)。另一方面,径向引导部45是长度方向设为径向的引导孔(图4),并使支撑轴51贯通。即,在第一及第二固定圆盘部41、43中,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各径向引导部44、45呈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的放射状。该各个径向引导部44、45在轴线方向上形成于彼此相向的位置,以无论变速比γ的大小如何第二旋转中心轴R2都大致位于倾斜滚动平面上的方式保持支撑轴51。“大致”是因为,为了支撑轴51的顺畅的倾斜滚动动作,而在支撑轴51与径向引导部44、45的宽度方向之间设有微小间隙。另外,图3是从行星滚珠50侧沿轴线方向观察第一固定圆盘部41的图。图4是从行星滚珠50侧沿轴线方向观察旋转圆盘部42和第二固定圆盘部43的图。
旋转圆盘部42如上述那样能够进行相对于轴60在周向上的相对旋转。该相对旋转使用未图示的电动机等促动器(驱动部)。该驱动部的驱动力经由图4所示的蜗轮81等那样的齿轮或行星齿轮机构等那样的齿轮组向旋转圆盘部42传递。
在该旋转圆盘部42上,对于各行星滚珠50设有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伴随着旋转圆盘部42的旋转,使倾斜滚动力作用于从行星滚珠50突出的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例如,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是长度方向相对于径向以预定的倾斜角倾斜的直线状的槽或孔(图4)。当从轴线方向观察时,该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一部分与径向引导部45的一部分重叠。该一部分彼此重叠的交叉部分与旋转圆盘部42的旋转一起沿径向移动。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在该交叉部分处被支撑。因此,在使旋转圆盘部42旋转时,倾斜滚动力从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侧壁面作用于该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该端部由径向引导部44、45在径向上被引导。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该引导动作成为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动作。
具体而言,在该行星轮架40中,通过使第一固定圆盘部41与旋转圆盘部42相对旋转,而使与该相对旋转对应的倾斜滚动力作用于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例如,在使旋转圆盘部42向图4的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沿着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径向外侧的侧壁而该侧壁压动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此时,该压动的力成为倾斜滚动力,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通过径向引导部44、45而向径向内侧移动,因此变速比γ向增速侧变速。另一方面,在使旋转圆盘部42向图4的纸面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沿着倾斜滚动力赋予部46的径向内侧的侧壁而该侧壁压动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此时,该压动的力成为倾斜滚动力,支撑轴51的一方的端部通过径向引导部44、45向径向外侧移动,因此变速比γ向减速侧变速。另外,行星滚珠50由第一旋转部件10、第二旋转部件20、太阳辊30夹持,因此若为球体,则在被赋予了该倾斜滚动力时以重心位置为倾斜滚动中心进行倾斜滚动。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各部(冷却对象、润滑对象)的冷却、牵引力的产生使用润滑油(所谓牵引油)。该润滑油从图1及图2所示的油泵OP供给。
从该油泵OP供给的润滑油在运转过程中向轴60的轴心油路61持续供给。在轴60上形成有径向油路62、63,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从该径向油路62、63向无级变速器1的各部供给。图1及图2所示的粗线的箭头表示该润滑油的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径向油路62是沿径向延伸的油路,将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向无级变速器1的内部(即框体CA之中)供给。因此,该径向油路62的润滑油的排出孔作为用于向框体CA之中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孔发挥作用。例如,在轴60上,在上述的基准平面上(即太阳辊30的径向内侧)形成有至少1条径向油路62。在该例示中,形成2条。该径向油路62将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向形成在第一旋转体31与第二旋转体32之间的环状的间隙S供给。另外,该间隙S为了积存所供给的润滑油而优选在轴线方向上设置厚度。
该间隙S的润滑油在与太阳辊30的旋转相伴的离心力、油泵OP的压力输送所产生的压力下,从第一旋转体31与第二旋转体32之间的环状的间隙(以下,称为“环状油路”)33向径向外侧排出。另外,该环状油路33与间隙S相比轴线方向变薄。
从该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中,包括到达行星滚珠50的表面的接触部P3、P4附近的润滑油,也包括被送向相邻的行星滚珠50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
到达该接触部P3、P4附近的润滑油的大部分向太阳辊30与行星滚珠50之间(尤其是接触部P3、P4)供给。因此,从环状油路33排出的润滑油有助于接触部P3、P4的冷却及接触部P3、P4的牵引力的产生。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关于被送向行星滚珠50彼此的间隙的润滑油,也包括到达行星滚珠50的表面的润滑油。并且,附着于行星滚珠50的表面的润滑油中,包括在仍附着的状态下沿着行星滚珠50的自转方向被输送的润滑油。该自转方向根据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变速比γ)而改变。因此,若该自转方向上存在接触部P3、P4,则该润滑油向接触部P3、P4供给,若该自转方向上存在接触部P1、P2,则该润滑油向接触部P1、P2供给。另外,附着于行星滚珠50的表面等上的润滑油通过伴随着各自的旋转的离心力朝向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等被输送。
而且,被输送到行星滚珠50彼此的间隙内的润滑油中,也包括通过该间隙而被送向径向外侧的润滑油。并且,关于该润滑油,包括飞散而朝向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内周面10a、20a的接触预备部被输送的润滑油,也包括朝向输出轴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被输送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接触预备部的润滑油随着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旋转而被送向接触部P1、P2。
在此,朝向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被输送的润滑油在与第一筒状部21a的旋转相伴的离心力作用下,能够成为沿着该内周面的环状的存油处100(图5)。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使接触部P1、P2浸渍于该环状的存油处100,由此能提高该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形成各行星滚珠50的接触部P1、P2所成圆周的直径D1以下的内径D2的存油处100。在该例示的无级变速器1中,环状部件22的内径大于接触部P1、P2所成的圆周的直径D1,因此为了避免润滑油从该环状部件22与框体CA的间隙逸出而设置与存油处100相等的内径D2的环状部件23。该环状部件23是用于形成存油处100的部件,因此以下称为“积油部件23”。该积油部件23与环状部件22一起共同连接于第一筒状部21a。从油泵OP供给的剩余部分的润滑油从该积油部件23与框体CA的间隙向外部排出。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当运转停止时,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因重力而落下,该润滑油的一部分越过积油部件23的下部的内壁面而从该积油部件23与框体CA的间隙溢出。该溢出的润滑油从输出轴21与框体CA的间隙向外部排出,在下一运转过程中被送向油泵OP。在此,未越过该积油部件23的内壁面而残留的润滑油成为存油处101(图6)。该下部的存油处101的润滑油随着无级变速器1的运转开始,通过输出轴21的旋转而沿着旋转方向被拉伸。因此,在下一运转时,由该存油处101的润滑油和从油泵OP供给的润滑油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
然而,环状的存油处100在与输出轴21的旋转相伴的离心力的影响比重力强时形成。因此,在重力的影响比该离心力强时,即使在运转过程中也难以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存在润滑油以大致保持存油处101的状态残留的可能性。即,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输出轴21越成为高速旋转,则环状的存油处100越容易形成,输出轴21的旋转越低,则越难以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因此,在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情况下,在未浸渍于下部的存油处101的行星滚珠50的接触部P1、P2处会产生润滑油不足,该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存在下降的可能性。尤其是使用行星轮架40作为固定要素的情况下,行星滚珠50没有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进行公转,因此在未浸渍于存油处101的接触部P1、P2处,润滑油不足变得显著。
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为了在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在各个接触部P1、P2也能够确保冷却性能、牵引性能,设置至少一个刮起部91,该刮起部91将下部的存油处101的润滑油刮起,并将该润滑油向未浸渍于存油处101的行星滚珠50供给。
如图1及图2所示,该刮起部91位于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且配置成比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且比各行星滚珠50靠径向外侧。
在该例示中,使用从该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竖立设置的立设部作为刮起部91。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沿周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多个刮起部91(图5及图6)。在此,使该各个刮起部91全部为相同形状,但是也可以混杂形状不同的刮起部。
该刮起部91具有至少一个面向输出轴21的旋转方向的平面或曲面。该平面或曲面成为担任存油处101的润滑油的刮起和润滑油向行星滚珠50的供给的润滑油的刮起面91a。在该例示中,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等腰三角形的刮起部91,因此能够利用该两边所成的2个平面作为润滑油的刮起面91a。即,该例示的刮起部91无论输出轴21要向哪个方向旋转,都能够将存油处101的润滑油向未浸渍于存油处101的行星滚珠50供给。
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运转状态时(即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如图7所示,随着输出轴21的旋转而刮起部91的刮起面91a将存油处101的润滑油刮起。并且,该刮起的润滑油随着刮起部91在周向上移动,在重力的影响下从刮起面91a逐渐分离,向存在于下方等的行星滚珠50的表面滴下。这样,该无级变速器1即使在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运转状态时,也能够向各个行星滚珠50供给润滑油。因此,该无级变速器1无论其运转(即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稳定地向各个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确保该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
而且,该刮起部91以其高度的最大值(从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起的最大的高度)低于存油处100的径向的最大厚度(=存油处101的最大深度)的方式形成。即,该刮起部91形成为其整体填埋于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中的大小。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1中,在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运转状态时(即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能抑制刮起部91引起的拖曳,因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减少搅拌损失。由此,该无级变速器1能抑制这样的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的搅拌损失,并通过存油处100的润滑油能够确保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
如以上所示,该无级变速器1无论其运转(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提高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行星滚珠50的耐久性,并且也能够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
[变形例1]
在前述的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中,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浸渍于接触部P1、P2。因此,在形成该存油处100时,由于该润滑油而在接触部P1、P2产生拖曳损失,存在使转矩的传递效率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例如虽然可以在第一筒状部21a上设置贯通孔等而使得环状的存油处100难以形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导致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的冷却性能下降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减薄环状的存油处100的径向的厚度而实现拖曳损失的减少,并从其他路径向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
图8的附图标记2表示本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本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2在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中变更了以下方面。
首先,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以使环状的存油处100的内径D2大于各个接触部P1、P2所成的圆周的直径D1的方式构成。因此,该无级变速器2将积油部件23置换成积油部件123。该积油部件123在实施例的积油部件23上形成至少一个轴线方向的贯通孔123a。该贯通孔123a是将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排出的排出孔,成为决定该存油处100的厚度的结构。因此,该贯通孔123a以形成上述的内径D2的存油处100的方式决定该孔的大小、位置以及数量。在该例示中,与行星滚珠50数量相同的贯通孔123a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另外,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刮起部91也以浸渍于所形成的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中的方式决定其高度。
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通过其贯通孔123a,使各个接触部P1、P2不再浸渍于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中。因此,使用以下的结构向该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另外,该存油处100的润滑油由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搅拌并刮起,因此通过从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传递或刮起而附着于行星滚珠50的表面。附着于该行星滚珠50的润滑油根据其旋转方向而有时向接触部P1、P2供给。
首先,对接触部P1进行说明。
轴心油路61的润滑油脱离轴60与旋转轴12之间,也通过该旋转轴12与输入轴111的筒状部11b之间的推力轴承,被输送至该输入轴111的动力源侧的端部。该润滑油通过与输入轴111和输出轴21各自的旋转相伴的泵效果,被导向输入轴111与输出轴21之间。在此,将圆盘部11a与圆盘部21b之间缩窄至能产生泵效果的间隔。因此,向其间的轴承B2、推力轴承TB供给通过该泵效果而引导的润滑油。另外,输入轴111在实施例的输入轴11上形成有下述的贯通孔111h。
供给到该推力轴承TB的润滑油进而被送向径向外侧。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将脱离该推力轴承TB的润滑油送向接触部P1。因此,在输入轴111的圆盘部11a上设有至少一个供脱离了推力轴承TB的润滑油进入的贯通孔111h。该贯通孔111h在比推力轴承T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润滑油的流入口,在比该流入口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润滑油的排出口。该贯通孔111h是随着从该流入口接近排出口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引导润滑油的形状,例如,利用直线将该流入口与排出口相连。因此,从该流入口进入的润滑油在与输入轴111的旋转相伴的离心力作用下在贯通孔111h之中被引导,而从排出口排出。在该例示中,与行星滚珠50的数量相同的贯通孔111h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大致等间隔地配置。
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将从该贯通孔111h排出的润滑油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引导的贯通孔141h设于行星轮架140的第一固定圆盘部141。如图9所示那样,该贯通孔141h以第一旋转中心轴R1为中心呈放射状大致等间隔地对于各行星滚珠50进行配置。该贯通孔141h的润滑油的流入口配置在与贯通孔111h的排出口的径向上的位置大致相同或比该位置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而且,该贯通孔141h的润滑油的排出口配置在比该流入口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该贯通孔141h与贯通孔111h同样,是随着从该流入口接近排出口而逐渐向径向外侧引导润滑油的形状,例如,利用直线将该流入口与排出口相连。而且,该贯通孔141h相对于轴线方向的角度比贯通孔111h相对于轴线方向的角度小。因此,从流入口进入的润滑油利用从贯通孔111h排出时的势头而在贯通孔141h之中被引导,从排出口排出。另外,第一固定圆盘部141在实施例的第一固定圆盘部41上形成有贯通孔141h。
在此,该贯通孔141h为了将排出的润滑油送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而以行星滚珠50的表面存在于该排出方向的方式决定形状等。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以其排出的润滑油向接触部P1或接触部P1的附近供给的方式形成贯通孔141h。
接下来,对接触部P2进行说明。
向该接触部P2供给的润滑油利用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设置将该存油处100的润滑油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引导的路径。
作为该路径,首先利用上述的积油部件123的各个贯通孔123a。由于从运转过程中的油泵OP持续送出润滑油,因此存油处100的润滑油根据向变速器内的流入量而向贯通孔123a流入,向积油部件123与框体CA的壁面之间持续排出。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在与该框体CA的壁面相向的积油部件123的壁面上形成节流槽(隔膜槽)123b,经由该节流槽123b将润滑油向径向内侧引导。该节流槽123b对于各贯通孔123a而设置。向该径向内侧的引导可利用伴随着积油部件123相对于框体CA的相对旋转而在该积油部件123与框体CA各自的壁面之间产生的泵效果。因此,在此,将该壁面彼此之间缩窄至能产生泵效果的间隔。
节流槽123b使其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贯通孔123a的排出口连通。在此,如图10所示,在贯通孔123a的排出口设置节流槽123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另外,该图10是从框体CA侧沿轴线方向观察积油部件123的图。该节流槽123b在将其径向外侧的端部为起点的径向假定为基准线的情况下,形成为随着从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从基准线沿周向分离的弧状。而且,该节流槽123b使径向内侧的端部向积油部件123的内周面开口。
从贯通孔123a排出的润滑油利用泵效果沿着节流槽123b被导向径向内侧,并从该节流槽12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排出。从该节流槽123b排出的润滑油经由行星轮架140的旋转圆盘部142的贯通孔142h和第二固定圆盘部143的贯通孔143h被送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因此,在旋转圆盘部142上,在轴线方向上比贯通孔142h靠框体CA侧且与该框体CA相向的部分设有润滑油的接受部149,该润滑油的接受部149接受从节流槽123b排出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向贯通孔142h引导。另外,旋转圆盘部142在实施例的旋转圆盘部42形成有贯通孔142h和接受部149。而且,第二固定圆盘部143在实施例的第二固定圆盘部43上形成有贯通孔143h。
接受部149通过其径向外侧的壁面来接受从节流槽123b排出的润滑油,并向位于行星滚珠50侧的贯通孔142h引导润滑油。该径向外侧的壁面随着从框体CA侧向行星滚珠50侧并朝向轴线方向,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在此,以使该壁面与贯通孔142h的径向内侧的壁面成为齐平面的方式形成接受部149和贯通孔142h。因此,由接受部149接受的润滑油也借助由泵效果产生的排出的势头而向贯通孔142h流入。在此,该接受部149可以仅设置在配置有贯通孔142h的场所,也可以作为在各个贯通孔142h的径向内侧沿周向相连的环状部。另外,在利用重力向贯通孔142h引导润滑油的情况下,该接受部149可以根据贯通孔142h的配置场所而改变其径向外侧的壁面的倾斜。例如,配置于下部的与贯通孔142h相对的壁面随着从框体CA侧向行星滚珠50侧并朝向轴线方向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贯通孔142h、143h直接利用来自接受部149的润滑油的流动,将该润滑油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输送。因此,贯通孔142h、143h以成为与该接受部149的径向外侧的壁面相等的倾斜的方式形成。在此,旋转圆盘部142相对于第二固定圆盘部143沿周向相对旋转。因此,旋转圆盘部142的贯通孔142h如图11所示形成为与其旋转的宽度对应的周向的长孔,优选无论在何种变速比γ时都能够使润滑油从贯通孔142h向贯通孔143h流入。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为了将从贯通孔143h排出的润滑油送向行星滚珠50的表面,以使接受部149的径向外侧的壁面、贯通孔142h、143h朝向该润滑油的排出方向的方式决定它们的倾斜角、位置等。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以将该排出的润滑油向接触部P2或接触部P2附近供给的方式形成接受部149的径向外侧的壁面、贯通孔142h、143h。
如以上所示,本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2若是难以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则与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同样,通过刮起部91将下部的存油处101的润滑油向各接触部P1、P2供给。而且,即使在该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若在输入轴111和输出轴21各自的旋转下产生泵效果,则也从贯通孔111h、141h向接触部P1供给润滑油。另一方面,在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进行润滑油从该贯通孔111h、141h向接触部P1的供给,并且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经由贯通孔123a、节流槽123b、贯通孔142h、143h向接触部P2供给。因此,该无级变速器2无论其运转(即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稳定地向各个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确保该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而且,该无级变速器2与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相比,减小环状的存油处100的径向的厚度,因此能够减少接触部P1、P2的拖曳损失,并能够确保该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而且,在这样的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与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同样,刮起部91的整体浸渍于环状的存油处100,因此能抑制搅拌损失,并能够确保接触部P1、P2的冷却性能和该接触部P1、P2的牵引性能。因此,该无级变速器2无论其运转(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提高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行星滚珠50的耐久性,并且与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
然而,在该例示中,为了简便起见,说明了从贯通孔111h、141h供给的润滑油被导向接触部P1、从贯通孔123a、节流槽123b、贯通孔142h、143h供给的润滑油被导向接触部P2的情况。然而,在该无级变速器2中,无论行星滚珠50的倾斜滚动角如何,都存在将从贯通孔111h、141h供给的润滑油导向接触部P2的可能性,也存在将从贯通孔123a、节流槽123b、贯通孔142h、143h供给的润滑油导向接触部P1的可能性。
[变形例2]
本变形例是如下结构:若是难以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则通过变形例1的刮起部91或者通过该刮起部91和贯通孔111h、141h,能够将充分确保冷却性能、牵引性能的量的润滑油向接触部P1供给,若是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的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则通过该贯通孔111h、141h,能够将充分确保冷却性能、牵引性能的量的润滑油向接触部P1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在接触部P1中,仅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成为产生拖曳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优选不形成该环状的存油处100的润滑油。
因此,在本变形例的无级变速器3中,仅在接触部P2侧形成环状的存油处100。因此,在该无级变速器3中,在变形例1的无级变速器2中,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一旋转部件10与第二旋转部件20之间配置作为分隔壁的环状部件295。该环状部件295使其内径与环状的存油处200的内径D2一致,并通过螺钉部件296等固定于输出轴221的第一筒状部21a的内周面。另外,存油处200的内径D2是与变形例1的存油处100的内径D2相同的大小。而且,输出轴221在实施例、变形例1的输出轴21上设置贯通螺钉部件296的贯通孔,且将刮起部91取代为后述的刮起部291。
在该无级变速器3中,通过该环状部件295,在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仅在接触部P2侧形成环状的存油处200。另外,为了避免在接触部P1侧生成环状的存油处,优选在输出轴221的比环状部件295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形成贯通孔,从该贯通孔将润滑油向外部(例如输出轴221与框体CA之间)排出。
这样,该无级变速器3仅在接触部P2侧形成环状的存油处200,因此与变形例1的无级变速器2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接触部P1的拖曳损失,并且能够向各个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因此,该无级变速器3无论其运转(旋转)的状态如何,都能够提高第一及第二旋转部件10、20、行星滚珠50的耐久性,并且与变形例1的无级变速器2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转矩的传递效率。
在此,在该无级变速器3中,为了配置环状部件295和刮起部291,优选将该环状部件295在轴线方向上比上述的基准平面靠近第一旋转部件10侧或第二旋转部件20侧而配置。并且,关于刮起部291,与实施例、变形例1的刮起部91相比优选缩窄轴线方向的宽度。而且,该刮起部291可以设于环状部件295的侧壁面。
在该例示中,将环状部件295靠近第二旋转部件20侧而配置,并且在该环状部件295与第一旋转部件10之间配置刮起部291。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避免在接触部P1侧生成环状的存油处的输出轴221的上述贯通孔以在接触部P1侧也形成下部的存油处101的方式形成于比该存油处101的油面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该无级变速器3在难以形成环状的存油处200的低速旋转下的运转时,通过刮起部291能够向接触部P1、P2供给润滑油。而且,在形成环状的存油处200的高速旋转下的运转时,在接触部P1侧未形成环状的存油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该刮起部291产生的搅拌阻力。
附图标记说明
1、2、3无级变速器
10第一旋转部件(第一动力传递要素)
11、111输入轴
11a圆盘部
20第二旋转部件(第二动力传递要素)
21、221输出轴
21a第一筒状部
23、123积油部件(环状部件)
30太阳辊(第三动力传递要素)
33环状油路
40、140行星轮架(第四动力传递要素)
41、141第一圆盘部(第一固定圆盘部)
42、142第二圆盘部(旋转圆盘部)
43、143第三圆盘部(第二固定圆盘部)
50行星滚珠(滚动部件)
60轴(变速器轴)
61轴心油路
62径向油路
91、291刮起部
111h、123a、141h、142h、143h贯通孔
123b节流槽
149接受部
295环状部件
296螺钉部件
CA框体
OP油泵
P1、P2、P3、P4接触部
R1第一旋转中心轴
R2第二旋转中心轴

Claims (6)

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成为旋转中心的变速器轴;
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具有与所述变速器轴同心的第一旋转中心轴且相互之间能够沿周向相对旋转;
滚动部件,具有第二旋转中心轴,并以所述第一旋转中心轴为中心呈放射状且在所述第三动力传递要素的外周面上配置多个,并且由相向配置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及第二动力传递要素的内周面夹持且由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保持为倾斜滚动自如;
变速装置,通过使所述各滚动部件倾斜滚动来改变输入输出之间的变速比;
旋转轴,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和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中的一方连接,且具备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至第四动力传递要素和所述滚动部件的筒状部;
环状部件,与所述旋转轴连接,且在运转过程中形成由沿着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的润滑油产生的环状的存油处;及
刮起部,位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且配置成比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多个滚动部件靠径向外侧,通过沿周向旋转而将润滑油刮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刮起部以其整体浸渍于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润滑油中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刮起部设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备:
框体,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旋转轴;
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环状部件,并使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润滑油排出;
弧状的节流槽,与所述环状部件的所述贯通孔连通地形成于该环状部件的与所述框体的壁面相向的壁面上,并将该贯通孔的润滑油向径向内侧引导;及
所述第四动力传递要素的贯通孔,将从所述节流槽排出的润滑油向所述滚动部件的表面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贯通孔以所述环状的存油处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的接触部所成的圆周的直径及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滚动部件的接触部所成的圆周的直径的方式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要素与所述第二动力传递要素之间且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上配置环状的分隔壁,在该分隔壁与所述环状部件之间形成所述环状的存油处。
CN201380075199.8A 2013-04-04 2013-12-11 无级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4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8904 2013-04-04
JP2013078904A JP5621872B2 (ja) 2013-04-04 2013-04-04 無段変速機
PCT/JP2013/083261 WO2014162637A1 (ja) 2013-04-04 2013-12-11 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277A true CN105074277A (zh) 2015-11-18
CN105074277B CN105074277B (zh) 2017-06-23

Family

ID=51657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19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74277B (zh) 2013-04-04 2013-12-11 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88884B2 (zh)
JP (1) JP5621872B2 (zh)
CN (1) CN105074277B (zh)
WO (1) WO201416263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4368A (zh) * 2016-03-18 2019-01-04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无极变速器、系统和方法
CN111279099A (zh) * 2017-10-31 2020-06-12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以及自行车
CN114671344A (zh) * 2022-05-27 2022-06-28 河南东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动力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4026A1 (en) * 2015-04-09 2016-10-13 Allison Transmission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planetary transmission
US10830324B2 (en) * 2017-09-26 2020-11-10 Team Industries, Inc. Vehicle layout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20008147A (ja) * 2018-07-12 2020-0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A3129511C (en) 2019-02-20 2023-06-13 Team Industries, Inc. Drivetrain layout with cv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922A (zh) * 2004-10-05 2008-04-23 瀑溪技术公司 无级变速器
US20090221391A1 (en) * 2008-02-29 2009-09-03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and/or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2639903A (zh) * 2009-12-02 2012-08-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02782364A (zh) * 2010-02-22 2012-1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WO2012169056A1 (ja) * 2011-06-10 2012-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WO2013042263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96827A (zh) * 1968-12-06 1972-11-22
JPS6158760U (zh) * 1984-09-25 1986-04-19
JP2748479B2 (ja) * 1988-12-29 1998-05-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自動変速機
DE4126993A1 (de) * 1991-08-16 1993-02-18 Fichtel & Sachs Ag Antriebsnabe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ahrrad, mit stufenlos einstellbarem Übersetzungsverhältnis.
JPH06117508A (ja) * 1992-10-08 1994-04-26 Nippondenso Co Ltd 遊星ロ−ラ式動力伝達装置
JP2002130443A (ja) * 2000-10-20 2002-05-09 Isuzu Motors Ltd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2007192309A (ja) * 2006-01-19 2007-08-02 Aisin Ai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922A (zh) * 2004-10-05 2008-04-23 瀑溪技术公司 无级变速器
US20090221391A1 (en) * 2008-02-29 2009-09-03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ly and/or infinite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2639903A (zh) * 2009-12-02 2012-08-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02782364A (zh) * 2010-02-22 2012-11-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
WO2012169056A1 (ja) * 2011-06-10 2012-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WO2013042263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4368A (zh) * 2016-03-18 2019-01-04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无极变速器、系统和方法
CN109154368B (zh) * 2016-03-18 2022-04-01 福博科知识产权有限责任公司 无级变速器、系统和方法
CN111279099A (zh) * 2017-10-31 2020-06-12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以及自行车
CN111279099B (zh) * 2017-10-31 2022-12-06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以及自行车
CN114671344A (zh) * 2022-05-27 2022-06-28 河南东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动力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277B (zh) 2017-06-23
US20160053873A1 (en) 2016-02-25
JP2014202281A (ja) 2014-10-27
JP5621872B2 (ja) 2014-11-12
US9388884B2 (en) 2016-07-12
WO2014162637A1 (ja) 201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277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4736893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3597248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2144112B (zh) 无级变速器
AU2012370697B2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2265063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278236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US20030148713A1 (en) End face polishing device
JP5694858B2 (ja) 無段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US8951158B2 (en) Planetary friction gea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5590265B2 (ja) 無段変速機
JP6023658B2 (ja) 変速機
RU2805893C1 (ru) Дисковый вариатор
CN1333185C (zh) 滚轮球面弧盘无级变速器
CN101956801B (zh) 同轴变速器
CN207814367U (zh) 一种刚性无级变速装置
JPH10122320A (ja) 無段変速装置
JP2012237348A (ja) 変速装置
JPS59147152A (ja) 変速機
JP2003021212A (ja) 摩擦式無段変速機
JP2012154398A (ja) 無段変速機
JPWO2013125041A1 (ja) 無段変速機
JP2001219125A (ja) 穀粒選別機の摩擦式伝動変速停止装置
JP2014202283A (ja) 無段変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3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