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8934B - 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8934B
CN104728934B CN201410786114.3A CN201410786114A CN104728934B CN 104728934 B CN104728934 B CN 104728934B CN 201410786114 A CN201410786114 A CN 201410786114A CN 104728934 B CN104728934 B CN 104728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temperature
target
gas
supplying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861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8934A (zh
Inventor
佐藤守
葛西公
西崎真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638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392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28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8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8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8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空调装置(1)构成为,与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地,将目标曲线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构成为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之间的偏差,对前段加热器(12)、湿度调整装置(20)及后段加热器(14)的至少其中1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温度(Tα)追随目标温度(Tt)。此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构成为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Mα)和目标湿度(Mt)之间的偏差,对前段加热器(12)、湿度调整装置(20)及后段加热器(14)的至少其中1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湿度(Mα)追随目标湿度(Mt)。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调整送气的温度及湿度的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用的涂装室中,要求维持高涂装品质。因此,需要设置更高精度地调整涂装室内的温度及湿度的空调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公开了一种对空调空气的温度·湿度控制装置,其为了将吸入的外部气体调整至预先设定的温湿度,具有加热容量可变的主加热装置、加湿容量可变的隔热加湿装置、冷却容量可变的冷却装置、能够微调加热容量的辅助加热装置、以及进行等温加湿的辅助加湿装置。
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在外部气体的状态为低温低湿条件的情况下,沿空气温湿图中的等绝对湿度线,直至下限焓线为止由主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沿等焓线直至下限状态点为止由隔热加湿装置进行隔热加湿。此时,使用辅助加热装置及辅助加湿装置而对温湿度进行微调。另外,在外部气体的状态为高温高湿条件的情况下,沿空气温湿图中的冷却线,由冷却装置进行冷却除湿,直至与上限状态点的绝对湿度相同为止;沿等绝对湿度线由辅助加热装置进行加热,直至上限状态点为止。
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温度·湿度控制装置与外部气体的温湿度条件对应而在空气温湿图上以4个区域进行范围划分,与外部气体条件属于哪个范围对应地,控制主加热装置、隔热加湿装置、冷却装置、辅助加热装置及辅助加湿装置的输出。即,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与外部气体的温湿度条件属于4个区域的哪一个区域的情况对应地,设定各自不同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并且,构成为与外部气体的温湿度条件对应地,对主加热装置、隔热加湿装置、冷却装置、辅助加热装置及辅助加湿装置进行不同的控制。因此,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用于调整温度及湿度的控制变得复杂。
具体地说,在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与外部气体的温湿度条件属于哪个区域对应地,在空气温湿图上预先确定加热线、隔热加湿线、冷却线这些需要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并且,日本特开平11-83129所涉及的温度·湿度控制装置以追随该状态变化预想线的方式,控制主加热装置、隔热加湿装置、冷却装置、辅助加热装置及辅助加湿装置而调整空气的温度及湿度。但是,例如,在外部气体温湿度传感器的校正并不适当而与实际的温湿度之间存在误差的情况下,无法设定适当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另外,如日本特开平11-83129所示,通过以追随状态变化预想线的方式进行控制,有可能会进行不必要的加热、加湿、冷却。因此,在为了使送气温湿度追随目标温湿度而控制各机器时,其控制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其通过不基于外部气体条件而进行用于调整温度及湿度的控制,从而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单化。
本发明的方式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其吸入外部气体并对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的送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即进行空气调节。空调装置具有:加热装置,其对外部气体进行加热;湿度调整装置,其通过向外部气体喷洒流体而对外部气体的湿度进行调整;运算部,其对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进行设定;送气温度调节器,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温度追随所述目标温度;以及送气湿度调节器,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和所述目标湿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湿度追随所述目标湿度。上述运算部构成为,在空气温湿图上设定将预先确定的目标上端点和目标下端点连结的目标曲线,与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地,将所述目标曲线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
另外,本发明的第2方式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用以实施所述方法的空调装置为吸入外部气体并对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的送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即进行空气调节,而具有加热外部气体的加热装置和向外部气体喷洒流体从而调整外部气体的湿度的湿度调整装置。该控制方法具有下述工序:检测工序,其检测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运算工序,其在空气温湿图上设定将预先确定的目标上端点和目标下端点连结的目标曲线,与所述检测出的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地,将所述目标曲线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送气温度调节工序,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温度追随所述目标温度;以及送气湿度调节工序,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和所述目标湿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湿度追随所述目标湿度。
通过与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而在目标曲线上的点处设定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基于送气温度和目标温度之间的偏差而使得送气温度追随目标温度,基于送气湿度和目标湿度之间的偏差而使得送气湿度追随目标湿度,从而无需预先设置与外部气体的温湿度条件属于哪个区域对应而各自不同的控制步骤,就能够进行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调整。由此,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单化。
另外,空调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前段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上游;以及后段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下游,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前段加热器或所述后段加热器供给加热空气。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利用1个加热装置对湿度调整装置的前后的空气进行加热,所以能够缩短设备长度。
另外,空调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还具有切换部,其对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前段加热器及所述后段加热器的哪一个供给加热空气进行切换,所述运算部根据送气的状态,控制所述切换部的切换动作。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切换为对外部气体加热或对由湿度调整装置调整了湿度的空气加热。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后段加热器的输出小于所述前段加热器的输出,在因所述送气湿度调节器的控制而送气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所述后段加热器进行加热。根据上述结构,特别在送气条件为高温高湿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输出较小的后段加热器,能够抑制加热能量的消耗。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运算部在送气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下端湿度而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上端湿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该送气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曲线上的所述送气湿度处的对应温度。这样,通过构成为将目标湿度设定为当前的送气湿度,从而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需要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追随目标曲线上的目标点。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送气湿度低于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下端湿度的情况下,所述运算部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下端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温度即目标下端温度,在送气湿度高于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上端湿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上端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温度即目标上端温度。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将最易于追随的点设定为目标点。由此,能够进行高效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不依赖于外部气体条件而进行为了调解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由此可提供控制简单的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例示空气温湿图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气温度调节器的输出和各机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送气湿度调节器的输出和各机器的输出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低于目标下端湿度的情况时的动作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位于目标下端湿度和目标上端湿度之间的情况时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位于目标下端湿度和目标上端湿度之间的情况时的动作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高于目标上端湿度的情况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用图1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空调装置1具有:空调室10;设置于空调室10的入口的供气口2;以及设置于空调室的出口的送气口4。空调装置1将从供气口2吸入外部气体并由空调室10进行空气调节后的空调空气,从送气口4向例如涂装室等的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区域供给。
在空调室10内设置有前段加热器12、后段加热器14、除尘装置16、湿度调整装置20及送气扇28。前段加热器12设置在湿度调整装置20的上游侧。另外,后段加热器14设置在湿度调整装置20的下游侧。
前段加热器12对从供气口2吸入的外部气体(空气)进行加热。后段加热器14对由湿度调整装置20调整了湿度的空气进行加热。在这里,后段加热器14的加热输出也可以小于前段加热器12的加热输出。即,后段加热器14对向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区域供给的送气的温度进行微调。换言之,前段加热器12作为主加热装置起作用,后段加热器14作为辅助加热装置起作用。
前段加热器12、后段加热器14、及位于两者之间的加热装置24和切换部26,经由导管等流路连接。加热装置24向前段加热器12或后段加热器14供给加热后的空气(加热空气)。即,加热装置24使用前段加热器12而对外部气体加热,使用后段加热器14进行送气温度的微调。换言之,1个加热装置24具有对外部气体加热及对送气温度微调这2个功能。由于可以抑制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的机器尺寸,所以能够缩短空调装置1的长度。
另外,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100而能够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并且,能够通过控制加热量而控制空气温度上升。加热装置24例如也可以是燃烧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调整燃料的量而控制加热量。另外,加热装置24例如也可以是电热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功率而控制加热量。
另外,切换部26构成为,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切换从加热装置24向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的哪一个供给加热空气。切换部26例如也可以由切换风门构成。切换部26如果被控制为向前段加热器12供给加热空气,则将流路向前段加热器12侧变更。另一方面,切换部26如果被控制为向后段加热器14供给加热空气,则将流路向后段加热器14侧变更。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除尘装置16去除由前段加热器12加热后的空气中的灰尘。除尘装置16例如可以是SUS过滤器、莎纶网过滤器(saran net filter)及卷绕式过滤器等,但并不限定于此。送气扇28将温度及湿度被调整后的空调空气,经由送气口4向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区域供给。
湿度调整装置20对通过除尘装置16的空气,喷洒例如水等流体,从而调整外部气体(空气)的湿度。湿度调整装置20例如是洗涤器等流体喷洒式的湿度调整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被喷洒的流体也可以并不是水。此外,在湿度调整装置20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抑制器,抑制由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的水向上游侧及下游侧扩散。
由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的水由泵32供给。具体地说,泵32吸入存储在水槽30中的水,向设置在湿度调整装置20中的喷洒机等喷雾器20a喷出。由此,湿度调整装置20能够从喷雾器20a喷洒水。另外,能够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100控制泵32的转速(频率)。并且,通过调整泵32的转速,能够控制由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的水的流量。
另外,在泵32的下游设置有热交换器40。该热交换器40调整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温度。具体地说,热交换器40经由冷却水调整阀42而供给冷却水。并且,热交换器40利用从泵32喷出的水(喷洒水)和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另外,能够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100控制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控制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而控制冷却水的流量,从而控制喷洒水的温度。这样,空调装置1构成为,能够通过调整湿度调整装置20的流量及水温而控制空气的湿度及温度。
在送气口4的附近设置有送气温度检测器56及送气湿度检测器58。送气温度检测器56例如是温度传感器,检测送气温度Tα。送气湿度检测器58例如是湿度传感器,检测送气湿度Mα。此外,作为表示湿度的参数,代表性的有露点温度,但也可以是湿球温度,也可以是相对湿度,也可以是绝对湿度。
控制装置100(控制部)由运算装置102(运算部)、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加热量选择器120及流量选择器122构成。另外,控制装置100的处理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即控制装置100具有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控制执行程序而实现。更具体地说,也可以将控制装置100包含的存储介质中存储的程序载入存储器,通过CPU的控制执行程序而实现。另外,控制装置100的上述构成要素中的至少其中1个(例如运算装置102)也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由该构成要素如上所述地执行程序。
运算装置102预先存储有图2所示的表示潮湿空气温湿图(以下,简称为空气温湿图)的空气温湿图表。运算装置102基于空气温湿图表,而在空气温湿图上配置由温度及湿度(例如露点温度等)定义的状态点。此外,状态点是指表示由温度及湿度(例如露点温度等)定义的状态的点。
另外,运算装置102预先设定目标下端点a、目标上端点c及目标中点b。具体地说,运算装置102接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输入的目标下端温度Ta及目标下端湿度Ma。将呈现该目标下端温度Ta并呈现目标下端湿度Ma的状态的点设为目标下端点a(Ta,Ma)。另外,运算装置102接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输入的目标上端温度Tc及目标上端湿度Mc。将呈现该目标上端温度Tc并呈现目标上端湿度Mc的状态的点设为目标上端点c(Tc,Mc)。此外,运算装置102接收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而输入的目标中间温度Tb及目标中间湿度Mb。将呈现该目标中间温度Tb并呈现目标中间湿度Mb的状态的点设为目标中点b(Tb,Mb)。此外,Ta<Tb<Tc,Ma<Mb<Mc。
另外,运算装置102将接收到的目标下端点a(Ta,Ma)、目标中点b(Tb,Mb)及目标上端点c(Tc,Mc),如图2所示配置在空气温湿图上。并且,运算装置102设定目标曲线。具体地说,将目标下端点a、目标中点b及目标上端点c连结,将连结的线设为目标曲线L。此外,在设定目标曲线L时,也可以不使用目标中点b,而是通过将目标下端点a及目标上端点c连结而设定目标曲线L。
另外,运算装置102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设定目标点t(Tt,Mt)。换言之,运算装置102与送气温度检测器56及送气湿度检测器58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检测结果对应地,设定目标温度Tt及目标湿度Mt。具体地说,例如运算装置102与送气湿度Mα对应地,将目标曲线上的点设定为目标点t,但并不限定于此。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温度Tt向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输出,将目标湿度Mt向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输出。目标点t的设定的具体例子在后面记述。
另外,运算装置102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控制切换部26。换言之,运算装置102与送气温度检测器56及送气湿度检测器58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检测结果对应地,控制切换部26将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向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的哪一个供给。具体地说,例如运算装置102与送气湿度Mα对应地控制切换部26,但并不限定于此。
以下说明切换部26的控制的具体例子。运算装置102从送气湿度检测器58接收送气湿度Mα(表示送气湿度Mα的信号)。在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的情况下,运算装置102将指示切换为使得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向前段加热器12供给的切换信号,向切换部26发送。另一方面,在送气湿度Mα大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运算装置102将指示切换为使得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向后段加热器14供给的切换信号,向切换部26发送。切换部26与切换信号对应地,将流路切换至前段加热器12侧,或者将流路切换至后段加热器14侧。
此外,在送气湿度Mα在目标上端湿度Mc附近变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切换部26的震颤,也可以对切换阈值设置某种程度(例如露点温度的情况下为±1程度)的缓冲区域。即,也可以在送气湿度Mα在以目标上端湿度Mc为中心的缓冲区域内变动的情况下,运算装置102不向切换部26发送切换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运算装置102与送气湿度Mα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的比较相应而控制切换部26,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运算装置102也可以与送气湿度Mα和目标下端湿度Ma之间的比较相应而控制切换部26。即,运算装置102在送气湿度Mα小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控制切换部26以使得其切换至前段加热器12侧(向前段加热器12侧供给加热空气),在送气湿度Mα大于或等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控制切换部26以使得其切换至后段加热器14侧(向后段加热器14侧供给加热空气)。此外,运算装置102也可以在目标下端湿度Ma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确定阈值湿度Mth,与该阈值湿度Mth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比较相应而控制切换部26。
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从运算装置102接收目标温度Tt,并从送气温度检测器56接收送气温度Tα。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计算出目标温度Tt与送气温度Tα之间的偏差,并基于该偏差,如图3所示那样,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图中实线所示)或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图中虚线所示)。由此,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调节,使送气温度Tα追随目标温度Tt。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由PID调节仪构成。
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基于目标温度Tt与送气温度Tα之间的偏差,计算输出值(0%~100%),并将该输出值输出至加热装置24及泵32。当来自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的输出为50%~100%时,加热装置24控制加热量。当来自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的输出为0%~50%时,泵32的转速被控制。
即,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构成为,在其输出大于50%而小于或等于100%的情况下,控制为输出越大则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越大。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构成为,在其输出大于或等于0%而小于50%的情况下,控制为输出越小则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越大。
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如上述所示,构成为与目标温度和送气温度Tα之间的偏差对应地调整输出。例如,如果目标温度Tt和送气温度Tα之间的偏差为ΔT=Tt-Tα,则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构成为,ΔT的值越大则输出越大。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偏差ΔT以时间积分的积分值越大则输出越大。在这里,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设定为,在ΔT=0的情况下,输出为50%。即,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在ΔT大于0时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在ΔT小于0时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
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从运算装置102接收目标湿度Mt。另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从送气湿度检测器58接收送气湿度Mα。另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计算目标湿度Mt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偏差。并且,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基于目标湿度Mt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偏差,如图4所示,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如实线所示)、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如虚线所示)、或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如点划线所示)。由此,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调节以使得送气湿度Mα追随目标湿度Mt。此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也可以例如由PID调节仪构成。
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基于目标湿度Mt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偏差计算输出值(0%~100%)。并且,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输出值向加热装置24、泵32及冷却水调整阀42输出。加热装置24构成为,在来自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为50%~100%的情况下,控制加热量。另外,冷却水调整阀42构成为,在来自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为25%~50%的情况下,控制开度。另外泵32构成为,在来自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为0%~25%の情况下,控制转速。
即,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构成为,在其输出大于50%而小于或等于100%的情况下,控制为输出越大则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越大。另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构成为,在其输出小于50%的情况下,控制为输出越小则湿度调整装置20的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越大。此外,在输出小于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成为最大时的输出(例如25%)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得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越小,则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越大。由于如上述所示构成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所以无需另行设置冷却装置就能够调整送气的湿度及温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为最大时的输出是25%,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0~50%的任意输出。
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构成为,与目标湿度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偏差对应地调整输出。例如,如果目标湿度Mt和送气湿度Mα之间的偏差为ΔM=Mt-Mα,则构成为偏差ΔM越大则输出越大。另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偏差ΔM以时间积分的积分值越大则输出越大。在这里,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也可以设定为,在ΔM=0的情况下,输出为50%。即,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在ΔM大于0时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在ΔM小于0时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或控制温度。
加热量选择器120设置在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与加热装置24之间。加热量选择器120例如由高值选择器构成。加热量选择器120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分别接收它们的输出值。并且,加热量选择器120从两者的输出中选择使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变高一者的输出,并向加热装置24输出。
流量选择器122设置在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与泵32之间。流量选择器122例如由高值选择器构成。流量选择器122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分别接收它们的输出值。并且,流量选择器122从两者的输出中选择使泵32的转速变高一者的输出,并向泵32输出。此外,流量选择器122也可以与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变为最大时的输出对应地,乘以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值。例如,在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变为最大时的输出为25%的情况下,流量选择器122也可以将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值乘以2(=50%/25%),并使用该2倍的输出值进行选择。
图5~图7是表示空调装置1(特别是控制装置100)中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此外,在图5~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工序(步骤)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另外,多个工序(步骤)中的1个以上也可以省略,多个工序(步骤)中也可以在某个工序结束之前就开始其它工序。此外,也可以使多个工序(步骤)的2个以上同时执行。
如图5所示,首先,运算装置102检测送气温度Tα及送气湿度Mα(S10)。具体地说,运算装置102接收由送气温度检测器56检测出的送气温度Tα。另外,运算装置102接收由送气湿度检测器58检测出的送气湿度Mα。
然后,运算装置102判断送气湿度Mα是否小于目标下端湿度Ma(S100)。在判断为送气湿度Mα小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S100为“是”),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在目标下端点a(S102)。即,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温度Tt设定在目标下端温度Ta,将目标湿度Mt设定在目标下端湿度Ma。并且,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温度Tt(目标下端温度Ta)向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输出,将目标湿度Mt(目标下端湿度Ma)向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输出。
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所以运算装置102控制切换部26,使其将流路切换至前段加热器12侧(S104)。由此,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前段加热器12。
然后,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加湿控制(S106)。具体地说,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所以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M(=Ma-Mα)的符号为正,所以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将大于50%的输出值向加热装置24发送。此时,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M的绝对值对应地增加输出值。由此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
然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S110)。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由送气温度检测器56检测出的送气温度Tα和被设定为目标温度Tt的目标下端温度Ta进行比较。并且,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
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的情况下(S110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加热控制(S112)。在S112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T(=Ta-Tα)的符号为正,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大于50%的输出值向加热装置24发送。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增加输出值。由此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
此外,此时,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这两者将大于50%的输出值向加热装置24发送。由此,如上述所示,加热量选择器120从两者的输出中,选择使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变高的输出,并向加热装置24输出。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并不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的情况下(S110为“否”),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大于目标下端温度Ta(S114)。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大于目标下端温度Ta的情况下(S114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冷却控制(S116)。在S116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
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T(=Ta-Tα)的符号为负,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小于50%的输出值向泵32发送。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减少输出值。即,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随着偏差ΔT的绝对值越大(Tα越大)而使输出值越接近0%。由此,控制泵32的转速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
此外,在将S110及S114的工序中的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目标下端温度Ta)进行比较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在送气温度Tα为目标下端温度Ta附近(例如±1度左右)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下端温度Ta一致。该情况在以下说明的其它工序中也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不大于目标下端温度Ta的情况下(S114为“否”),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下端温度Ta一致。此时,控制装置100判断送气湿度Mα是否与目标下端湿度Ma(目标湿度Mt)一致(S120)。具体地说,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将送气湿度Mα和目标下端湿度Ma进行比较而判断两者是否一致。此时,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在送气湿度Mα到达目标下端湿度Ma附近(例如±1度左右)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下端湿度Ma一致。该情况在以下说明的其它工序中也是相同的。在送气湿度Mα不与目标下端湿度Ma一致的情况下(S120为“否”),流程返回S10的工序。
另一方面,在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下端湿度Ma一致的情况下(S120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状态点α(Tα,Mα)不会离开目标点t(目标下端点a)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S130)。具体地说,此时,使得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下端湿度Ma一致,并且使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下端温度Ta一致。由此,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以使得送气温度Tα不会离开目标下端温度Ta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相同地,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湿度Mα不会离开目标下端湿度Ma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
例如,在S130工序的期间,送气温度Tα从目标下端温度Ta附近向温度降低的方向离开的情况下,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控制,使输出接近50%且减少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以使得送气温度Tα接近目标下端温度Ta。另外,例如在S130的处理的期间,在送气湿度Mα从目标下端湿度Ma附近向湿度变大的方向离开的情况下,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控制,使输出接近50%且减少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以使得送气湿度Mα接近目标下端湿度Ma。
另一方面,在S100的工序中,在判断为送气湿度Mα不小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S100为“否”),即Mα≧Ma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运算装置102判断送气湿度Mα是否大于目标上端湿度Mc(S200)。在判断为送气湿度Mα不大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S200为“否”),即Ma≦Mα≦Mc的情况下,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曲线L上湿度为Mα的点设定为目标点t(S202)。即,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湿度Mt设定为Mα。另外,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温度Tt设定为目标曲线L上的湿度为Mα的温度。
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所以运算装置102控制切换部26以使其流路切换至前段加热器12侧(S204)。由此,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前段加热器12。
然后,由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控制(S206)。在这里,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与目标湿度Mt相等,所以偏差ΔM(=Mt-Mα)为0。由此,从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将50%的输出值向各机器发送。即,在Ma≦Mα≦Mc的情况下,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不进行湿度调节控制。此外,由于没有由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湿度调节控制,所以在Ma≦Mα≦Mc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不进行输出。
然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温度Tt(S210)。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由送气温度检测器56检测出的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进行比较。并且,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温度Tt。
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S210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加热控制(S212)。在S212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更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由于偏差ΔT(=Tt-Tα)的符号为正,所以向加热装置24输出大于50%的输出值。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如上述所示,也可以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增加输出值。由此,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不低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S210为“否”),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大于目标温度Tt(S214)。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大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S214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冷却控制(S216)。在S216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
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T(=Ta-Tα)的符号为负,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小于50%的输出值向泵32发送。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减少输出值。即,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随着偏差ΔT的绝对值越大(Tα越大)而使输出值越接近0%。由此,控制泵32的转速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不大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S214为“否”),送气温度Tα与目标温度Tt一致。此外,在S210及S214的工序中的将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之间的比较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在送气温度Tα位于目标下端温度Ta附近(例如±1度左右)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下端温度Ta一致。
此时,如上述所示,送气湿度Mα与目标湿度Mt相等。由此,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状态点α(Tα,Mα)不会离开目标点t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S230)。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以使得送气温度Tα不会离开目标温度Tt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相同地,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湿度Mα不会离开目标下端湿度Ma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
另一方面,在S200的工序中,在判断为送气湿度Mα大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S200为“是”),如图7所示,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上端点c(S302)。即,运算装置102将目标温度Tt设定为目标上端温度Tc,将目标湿度Mt设定为目标上端湿度Mc。
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大于目标上端湿度Mc,所以运算装置102控制切换部26,以使其流路切换至后段加热器14侧(S304)。由此,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后段加热器14。
然后,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行除湿控制(S306)。具体地说,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所以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控制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及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M(=Mc-Mα)的符号为负,所以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将小于50%的输出值向冷却水调整阀42及泵32发送。此时,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M的绝对值对应地增大输出值。在这里,在来自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值为25%~50%时,控制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另外,在;来自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值为0%~25%时,抑制泵32的转速即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由此,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及温度。
然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上端温度Tc(S310)。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由送气温度检测器56检测出的送气温度Tα和被设定为目标温度Tt的目标上端温度Tc进行比较。并且,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低于目标上端温度Tc。
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的情况下(S310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加热控制(S312)。在S312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T(=Tc-Tα)的符号为正,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大于50%的输出值向加热装置24发送。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增加输出值。由此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不低于目标上端温度Tc的情况下(S310为“否”),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判断送气温度Tα是否大于目标上端温度Tc(S314)。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大于目标上端温度Tc的情况下(S314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进行冷却控制(S116)。在S116工序之后,流程返回S10的工序。
具体地说,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更具体地说,由于偏差ΔT(=Tc-Tα)的符号为负,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将小于50%的输出值向泵32发送。此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如上述所示,与偏差ΔT的绝对值对应地减少输出值。即,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也可以随着偏差ΔT的绝对值越大(Tα越大)而使输出值越接近0%。由此,控制泵32的转速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
此外,此时,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这两者将小于50%的输出值向泵32发送。由此,如上述所示,流量选择器122从两者的输出中选择泵32的转速变高一者的输出,并向泵32输出。
此外,在将S310及S314的工序中的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目标上端温度Tc)进行比较时,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在送气温度Tα为目标上端温度Tc附近(例如±1度左右)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上端温度Tc一致。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送气温度Tα不小于目标上端温度Tc的情况下(S314为“否”),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上端温度Tc一致。此时,控制装置100判断送气湿度Mα是否与目标上端湿度Mc(目标湿度Mt)一致(S320)。具体地说,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将送气湿度Mα和目标上端湿度Mc进行比较而判断两者是否一致。此时,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在送气湿度Mα到达目标上端湿度Mc附近(例如±1度左右)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上端湿度Mc一致。在送气湿度Mα不与目标上端湿度Mc一致的情况下(S320为否),流程返回S10的工序。
另一方面,在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上端湿度Mc一致的情况下(S320为“是”),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状态点α(Tα,Mα)不会离开目标点t(目标上端点c)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S330)。具体地说,此时,使得送气湿度Mα与目标上端湿度Mc一致,并且使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上端温度Tc一致。由此,送气温度调节器110以使得送气温度Tα不会离开目标上端温度Tc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相同地,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以使得送气湿度Mα不会离开目标上端湿度Mc附近的方式,对输出进行微调。
以下,举出具体例子,说明空调装置1通过上述空调控制方法而对送气温度Tα及送气湿度Mα进行调整的动作。图8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的动作的图。如图8所示的空气温湿图所例示,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由此,在图5所示的S102的工序中,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下端点a(Ta,Ma)。另外,根据图5所示的S104的工序,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前段加热器12。
另外,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由此,在图5所示的S106的工序中,送气湿度调节器112通过向加热装置24发送大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加热量,从而进行加湿控制。另外,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下端温度Ta。由此,在图5所示的S112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通过向加热装置24发送大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加热量,从而进行加热控制。
并且,重复S10~S112的工序而如箭头A1所示,送气温度Tα上升,如送气状态点α2所示,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下端温度Ta一致。此时,由于偏差ΔT为0,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的输出为50%。另一方面,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由此,从S120的工序返回S10的工序,在S106的工序中,送气湿度调节器112通过向加热装置24发送大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加热量,从而进行加湿控制。由此,如箭头A2所示,送气温度Tα变得高于目标下端温度Ta。
由此,在图5的S116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通过向泵32发送小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从而进行冷却控制。即,此时,泵32动作而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喷洒水。此时,通过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喷洒水而进行隔热加湿。这样,通过重复S10~S116的工序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控制加热装置24(前段加热器12)的加热量,则例如箭头A3~A5所示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下端点a。
这样,在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的情况下,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目标下端点a)。此外,在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下端点a之前,送气湿度Mα变为目标下端湿度Ma以上的情况下,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通过使S100为“否”及S200为“否”,而前进至图6所示的S202的工序。由此,虽然开始时的送气湿度Mα低于目标下端湿度Ma,但随着控制工序进行而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下端湿度Ma以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以下所示的方法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即,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应该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
图9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Mα位于目标下端湿度Ma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的情况下的动作的图。在图9的空气温湿图例示所示,在送气状态点α1(Tα1,Mα1)中,送气湿度Mα1为目标下端湿度Ma以上而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由此,在图6所示的S202的工序中,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曲线L上的湿度为Mα1的点t1(Tt,Mα1)。另外,通过图6所示的S204的工序,将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前段加热器12。
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1与目标湿度Mt相等,所以偏差ΔM(=Mt-Mα1)为0。由此,如上述所示,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不进行湿度调节控制。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温度Tα1高于目标温度Tt。由此,在图6所示的S216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通过向泵32发送小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从而进行冷却控制。
此时,通过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喷洒水而进行隔热加湿。由此,送气状态点α如箭头B1所示,沿等焓线从送气状态点α1变化至送气状态点α2(Tα2,Mα2)。此时,在S202的工序中,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曲线L上的湿度为Mα2的点t2(Tt,Mα2)。
此时,相同地,由于送气湿度Mα2与目标湿度Mt相等,所以偏差ΔM(=Mt-Mα2)为0。由此,如上述所示,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不进行湿度调节控制。另外,在送气状态点α2处,送气温度Tα2也高于目标温度Tt。由此,在图6所示的S216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通过向泵32发送小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从而进行冷却控制。此时,由于相同地进行隔热加湿,所以送气状态点α如箭头B2所示,沿等焓线从送气状态点α2变化至送气状态点α3(Tα3,Mα3)。
以下,相同地重复进行S10~S216的处理,从而如箭头B3所示,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4。这样,在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下端湿度Ma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且送气温度Tα高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
此外,在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之前,送气湿度Mα变为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由于S100为“否”及S200为“是”而前进至图7所示的S302的工序。由此,即使开始时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但随着控制工序进行而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也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即,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应该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
图10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Mα位于目标下端湿度Ma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的情况下的动作的图。如图10的空气温湿图所例示,在送气状态点α(Tα,Mα)中,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下端湿度Ma以上而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由此,与图9的例子相同地,在图6所示的S202的工序中,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曲线L上的湿度为Mα的点t(Tt,Mα)。另外,通过图6所示的S204的工序,将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供给至前段加热器12。此外,如上述所示,运算装置102也可以控制切换部26而将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向后段加热器14供给。
此时,由于送气湿度Mα与目标湿度Mt相等,所以偏差ΔM(=Mt-Mα)为0。由此,如上述所示,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不进行湿度调节控制。另外,在图10的例子中,在送气状态点α处,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温度Tt。由此,在图6所示的S216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通过向加热装置24发送大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加热装置24的加热量,从而进行加热控制。
以下,通过重复S10~S212工序,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这样,在送气湿度Mα位于目标下端湿度Ma和目标上端湿度Mc之间且送气温度Tα低于目标温度Tt的情况下,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即,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应该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
图11是用于说明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的动作的图。如图11的空气温湿图所例示,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由此,在图7所示的S302的工序中,运算装置102将目标点t设定为目标上端点c(Tc,Mc)。另外,通过图7所示的S304的工序,将来自加热装置24的加热空气向后段加热器14供给。
另外,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由此,在图7所示的S306的工序中,送气湿度调节器112向冷却水调整阀42发送小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温度,从而进行除湿控制。另外,在送气状态点α1处,送气温度Tα高于目标上端温度Tc。由此,在图7所示的S316的工序中,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向泵32发送小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从而进行冷却控制。
在这里,如上述所示,通过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控制,调整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即,此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温度降低。由此,重复S10~S316的工序,如箭头C1所示,送气温度Tα下降,进而送气湿度Mα也下降。并且,如送气状态点α2所示,送气温度Tα与目标上端温度Tc一致。此时,由于偏差ΔT为0,所以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的输出为50%。另一方面,送气湿度Mα维持在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状态。即,维持偏差ΔM为负的状态。
由此,在S306的工序中,送气湿度调节器112使输出值降低至25%。此时,如上述所示,由于送气温度调节器110的输出为50%,所以湿度调整装置20不喷洒喷洒水。由此,在使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输出值从50%至25%的期间,送气湿度Mα不追随目标上端湿度Mc。因此,送气湿度调节器112进一步向冷却水调整阀42及泵32发送小于25%的输出值。由此,在冷却水调整阀42的开度变为全开,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温度变为最低的状态下,湿度调整装置20喷洒喷洒水。
由此,送气温度Tα变得低于目标上端温度Tc。由此,通过S312的工序,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向加热装置24发送大于50%的输出值而控制加热装置24(后段加热器14)的加热量,从而进行加热控制。这样,通过重复S10~S312的工序而控制湿度调整装置20的喷洒水的流量,控制加热装置24(后段加热器14)的加热量,从而例如箭头C2~C3所示,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上端点c。
这样,在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的情况下,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目标上端点c)。此外,在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上端点c之前,送气湿度Mα变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的情况下,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由于S100为“否”及S200为“否”而前进至图6所示的S202的工序。由此,即使在开始时送气湿度Mα高于目标上端湿度Mc,但随着控制工序进行而送气湿度Mα为目标上端湿度Mc以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即,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应该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构成为,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设定目标曲线上的点的目标温度Tt及目标湿度Mt。另外,送气温度调节器110构成为如下所述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Tα和目标温度Tt之间的偏差,控制加热装置24及湿度调整装置20的至少其中1个,使送气温度Tα追随目标温度Tt。此外,送气湿度调节器112构成为如下所述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Mα和目标湿度Mt之间的偏差,控制加热装置24及湿度调整装置20的至少其中1个,使送气湿度Mα追随目标湿度Mt。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面使用图8~图11所述,不监视外部气体的状态而仅监视送气温度Tα及送气湿度Mα,就能够进行用于调整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控制。由此,由于无需进行与外部气体的状态对应的不同控制,所以抑制了上述日本特开平11-83129中产生的问题。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送气状态为什么情况,都通过如图5~图7所示的送气温度调节器110及送气湿度调节器112的控制,而对加热装置24及湿度调整装置20的至少其中1个进行控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并不是与外部气体状态对应地预先确定控制工序。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设定与外部气体条件对应而应该追随的状态变化预想线,就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曲线L上的目标点t。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用于调节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控制的简单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构成为,与送气的状态对应而将目标曲线L上的点设定为目标点。即,空调装置1构成为将目标曲线L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Tt及目标湿度Mt。由此,将从送气状态点α开始最容易追随的点设定为目标点t。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行高效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加热装置24向前段加热器12或后段加热器14供给加热空气。由此,能够利用1个加热装置24对湿度调整装置20前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能够缩短空调装置1的设备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装置24和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之间设置切换部26,其构成为,与送气的状态对应而切换加热装置24向前段加热器12及后段加热器14的哪一个供给加热空气。由此,能够与送气的状态对应地,切换为对湿度调整装置20的前面的空气(外部气体)加热,还是对湿度调整装置20的后面的空气加热。由此,无论是图8~图11的任一种送气条件,都可以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t。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后段加热器14的输出功率小于前段加热器12的输出功率。根据上述结构,在如图11所例示的送气条件为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无需使用前段加热器12这种高输出功率的加热器而仅使用后段加热器14,能够使送气状态点α追随目标点。由此,特别是在送气条件为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加热能量的消耗。
(变形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在图5所示的流程中,在S106的工序之后进行S110~S116的工序,但也可以在进行S106的工序的期间进行S110~116的工序。相同地,在图7所示的流程中,在S306的工序之后进行S310~S316的工序,但也可以在进行S306的工序的期间进行S310~316的工序。
另外,由于送气扇28或设置在供气口2附近的供气扇(未图示)的旋转发生的摩擦热等,有可能加热空气。由此,运算装置102也可以在设定目标曲线L时与由于上述风扇进行加热而上升的温度的量对应地,降低各个目标温度。即,在图2的空气温湿图上使目标曲线L向左侧(温度较小侧)移动。由此,能够提高控制的精度。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其吸入外部气体并对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的送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即进行空气调节,
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热装置,其对外部气体进行加热;
湿度调整装置,其通过向外部气体喷洒流体而对外部气体的湿度进行调整;
运算部,其无需使用外部空气的温湿度检测结果而对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进行设定;
送气温度调节器,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温度追随所述目标温度;以及
送气湿度调节器,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和所述目标湿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湿度追随所述目标湿度,
其中,所述运算部构成为,在空气温湿图上设定将预先确定的目标上端点和目标下端点连结的目标曲线,与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地,将所述目标曲线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前段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上游;以及
后段加热器,其设置在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下游,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前段加热器或所述后段加热器供给加热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切换部,其对从所述加热装置向所述前段加热器及所述后段加热器的哪一个供给加热空气进行切换,
其中,所述运算部根据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控制所述切换部的切换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段加热器的输出小于所述前段加热器的输出,
在因所述送气湿度调节器的控制而送气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所述后段加热器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算部在送气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下端湿度而小于或等于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上端湿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该送气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曲线上的所述送气湿度处的对应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送气湿度低于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下端湿度的情况下,所述运算部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下端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下端点处的温度即目标下端温度,
在送气湿度高于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湿度即目标上端湿度的情况下,所述运算部将所述目标湿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上端湿度,将所述目标温度设定在所述目标上端点处的温度即目标上端温度。
7.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用以实施所述方法的空调装置为吸入外部气体并对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的送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即进行空气调节,而具有加热外部气体的加热装置和向外部气体喷洒流体从而调整外部气体的湿度的湿度调整装置,
所述空调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
检测工序,其检测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
运算工序,其无需使用外部空气的温湿度检测结果而对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进行设定,即,在空气温湿图上设定将预先确定的目标上端点和目标下端点连结的目标曲线,与所述检测出的送气温度及送气湿度的至少其中一个对应地,将所述目标曲线上的点的温度及湿度分别设定为目标温度及目标湿度;
送气温度调节工序,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温度和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温度追随所述目标温度;以及
送气湿度调节工序,其以如下方式进行调节:基于送气湿度和所述目标湿度之间的偏差,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的至少其中一个进行控制,使得送气湿度追随所述目标湿度。
CN201410786114.3A 2013-12-20 2014-12-18 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728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3869A JP5939244B2 (ja) 2013-12-20 2013-12-20 空調装置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JP2013-263869 2013-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8934A CN104728934A (zh) 2015-06-24
CN104728934B true CN104728934B (zh) 2018-02-09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497A (zh) * 2010-07-01 2010-10-20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高精度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2485110U (zh) * 2011-12-31 2012-10-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涂装送风节能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5497A (zh) * 2010-07-01 2010-10-20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高精度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2485110U (zh) * 2011-12-31 2012-10-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涂装送风节能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4749B (zh) 进行温度和湿度调整的空调系统
JP3310118B2 (ja) 加湿方法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096356B2 (ja) 空気密度基準制御
JP200713924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839483B2 (ja) 塗装ブース用空調装置
CN103604290B (zh) 一种物料干燥特性自适应的节能控制方法
CN104728934B (zh) 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JP3135017B2 (ja) 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KR20190142808A (ko) 공조 시스템
JP4865758B2 (ja) 温湿度調整装置
JP4960292B2 (ja) 温湿度調整装置
JP521770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5673524B2 (ja) 温度および湿度の調整を行う空調システム
JP7381743B2 (ja) 周囲温度検出に基づく制御を有する衣類乾燥システム
CN113614479B (zh) 干燥系统和涂装金属板的制造方法
JP2010007960A (ja) 温湿度調整装置
JP4036563B2 (ja) 恒温・恒湿空気供給装置
JP5939244B2 (ja) 空調装置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JPH0989350A (ja) 空調装置の湿度制御装置及び湿度制御方法
JP2842652B2 (ja) 空調装置
JP3946861B2 (ja) 恒温・恒湿空気供給装置
JP20071986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20233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4278239B2 (ja) 散水式空調装置
JP7379552B2 (ja) 塗装設備用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