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690A -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690A
CN104685690A CN201480001308.6A CN201480001308A CN104685690A CN 104685690 A CN104685690 A CN 104685690A CN 201480001308 A CN201480001308 A CN 201480001308A CN 104685690 A CN104685690 A CN 104685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rrier film
fixing
adhesive tape
fixing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3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690B (zh
Inventor
高明勋
李垣锡
梁永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85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6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3Cells or batteries with horizontal or inclin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10/30Nickel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6Composite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胶带来固定电极组件以避免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相互移动的方法,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制造具有使多个电极和面积大于上述电极的多个隔膜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步骤S20,将固定用胶带配置于上述隔膜的边缘侧,上述固定用胶带具有相对于上述电极及隔膜所层叠的方向倾斜的中央区间;及步骤S30,用上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按压上述隔膜的边缘部位而将上述固定用胶带附着于上述电极组件。

Description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胶带来固定电极组件以避免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相互移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作为用于解决使用化石燃料的现有的汽油汽车、柴油汽车等的大气污染等而提出的方案的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等的动力源而备受瞩目,而在如汽车等大中型设备中由于高输出、大容量的需求而使用将多个电池单元电连接而成的大中型电池模块。
但是,优选大中型电池模块尽可能制造成既小又轻,因此,能够以较高的集成度冲积且相对容量而言较轻的方形电池、袋形电池等作为大中型电池模块的电池单元而使用。
在电池单元的壳体内收容有电极组件,通常,根据正极/隔膜/负极结构的电极组件以何种方式构成来进行分类。
代表性地,可以分为卷型(卷绕型)电极组件、堆叠型(层叠型)电极组件及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所述卷型(卷绕型)电极组件形成为将较长的薄片型的正极和负极在隔着隔膜的状态下卷绕而成的结构,所述堆叠型(层叠型)电极组件是将以预定大小的单位截取后的多个正极和负极在隔着隔膜的状态下依次层叠而成的。
本申请人的韩国公开专利第2001-0082058号、第2001-0082059号及第2001-0082060所公开的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具有依次层叠正极/隔膜/负极而成的结构的全电池(full cell)作为单位电池,并在多个全电池配置于较长的隔膜薄片上的状态下以能够使全电池相互重叠的方式按单位长度反复卷绕隔膜薄片而制造。在这种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的情况下,所有全电池的外壳被隔膜薄片包围,因而构成电极组件的结构的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另一方面,堆叠型电极组件具有使多个电极和多个隔膜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
在这种堆叠型电极组件的情况下,通常,隔膜被制造成横向及纵向的宽度大于电极,且反复执行在具有与隔膜的横向或纵向的宽度对应的宽度的盒或夹具上层叠隔膜并在其上方层叠电极的步骤,而制造堆叠型电极组件。与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不同,电极及隔膜之间的相对位置未被固定,因而为了固定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普遍使用利用胶带来覆盖电极组件的侧面的方式。
图1为示出现有技术的堆叠型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多个隔膜的端部以不规则的方式折叠的状态的侧视图,当利用胶带覆盖堆叠型电极组件的侧面时,频频发生如图1所示的情况。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的话,若利用胶带(未图示)按压具有使电极1、2和隔膜3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的侧面,则存在朝向下方折叠的隔膜3A和朝向上方折叠的隔膜3C、3D,如利用A来表示的圆部分那样,也可能发生隔膜3B卷进电极2和电极1之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利用A来表示的部分的在隔着隔膜3B的状态下相向的电极1、2相接而发生短路的可能性较高。
如此,在用胶带来覆盖利用层叠方式制造的电极组件的侧面的过程中存在由于构成电极组件的各电极之间的短路而发生产品不合格的可能性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能够将在用胶带来覆盖利用层叠方式制造的电极组件的侧面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电极之间的发生短路的可能性最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能够一同执行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及电极之间的防短路处理。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制造具有使多个电极和面积大于所述电极的多个隔膜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步骤S20,将固定用胶带配置于所述隔膜的边缘侧,所述固定用胶带具有相对于所述电极及隔膜所层叠的方向倾斜的中央区间;及步骤S30,用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按压所述隔膜的边缘部位而将所述固定用胶带附着于所述电极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将在用胶带来覆盖利用层叠方式制造的电极组件的侧面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电极之间的发生短路的可能性最小化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并且,能够提供能够一同执行构成电极组件的各层的相对位置的固定及电极之间的防短路处理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所附的以下附图例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与上述的发明内容一同起到使得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作用,因而本发明不应解释为只局限于这种附图所记载的事项。
图1为示出现有技术的堆叠型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多个隔膜的端部以不规则的方式折叠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的步骤S20。
图3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开始按压隔膜的边缘部位的状态。
图4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附着于隔膜的边缘部位的状态。
图5表示将固定用胶带的两端部附着于电极组件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状态。
图6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例示性的第一移动轨迹。
图7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例示性的第二移动轨迹。
图8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例示性的第三移动轨迹。
图9为表示在步骤S10中制造的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基本单体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在步骤S10中制造的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基本单体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制造在步骤S10中制造的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基本单体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12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13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14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三结构的侧视图。
图15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四结构的侧视图。
图16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五结构的侧视图。
图17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六结构的侧视图。
图18为示出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第七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或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及要求保护的范围所使用的术语或单词不应限定地解释为通常或词典上的意义,而是应立足于发明人可以为了以最佳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发明而适当地定义了术语的概念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意义和概念。
在附图中,各结构要素或构成该结构要素的特定部分的大小为了说明的方便及明确性而以夸张、省略或概略的方式示出。因此,各结构要素的大小并不完全反映实际大小。在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可能会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要旨模糊的情况下,省略这种说明。
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 10,制造具有使多个电极111、113和面积大于该电极111、113的多个隔膜112、114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100;步骤S20,将固定用胶带T配置于隔膜112、114的边缘侧,所述固定用胶带具有相对于电极111、113及隔膜112、114所层叠的方向倾斜的中央区间;及步骤S30,用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按压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而将固定用胶带T附着于电极组件100。
在此,通过步骤S10而制造的电极组件100可以成为通常的堆叠型电极组件,也可以成为包括至少一个基本单体的电极组件。对于后者的电极组件的结构及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式,将在以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表示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的步骤S20。
参照图2,电极组件100具有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当第一电极111为正极时,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当第一电极111为负极时,第二电极113为正极。
固定用胶带T可以由聚合物材质形成,该固定用胶带T可以借助胶带附着机构MA来移动。
在此,胶带附着机构MA是指为了将固定用胶带T附着于电极组件100而使固定用胶带T移动的机构,胶带附着机构MA具有第一把持部G1和第二把持部G2,所述第一把持部G1和第二把持部G2以使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能够倾斜的方式把持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把持部G1可以比第二把持部G2突出,若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被第一把持部G1的端部和第二把持部G2的端部把持,则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自然地成为倾斜的状态。
图3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开始按压隔膜的边缘部位的状态,图4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附着于隔膜的边缘部位的状态。
若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接近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并接触(即,从图2的状态成为图3的状态),则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被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按压。
图3的状态为步骤S30的初始状态,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以倾斜的方式按压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而使隔膜112、114向下方弯折。
若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与图3所示的相比进一步按压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则如图4所示,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附着于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
另一方面,当处于图4的状态时,固定用胶带T的上端因第一把持部G1而开始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由于第二把持部G2的长度短于第一把持部G1的长度,因而处于进入将固定用胶带T的下端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下表面的状态之前。
图5表示将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状态。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中,胶带附着机构MA向右侧平行移动,并成为图5的状态,第一把持部G1为将固定用胶带T的上端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之前的状态,第二把持部G2为将固定用胶带T的下端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下表面约一半左右的状态。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中,胶带附着机构MA进一步向右侧平行移动,则固定用胶带T的上端和下端能够分别借助第一把持部G1和第二把持部G2而依次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上述的图2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的步骤S20,图3至图5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的步骤S30。
并且,步骤S30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在这两个步骤中,首先执行将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侧面的步骤S31,然后执行将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步骤S32。
对于步骤S30的详细步骤,将参照图6至图8进行说明。
图6表示固定用胶带的例示性的第一移动轨迹,在这种情况下,步骤S30的所有详细步骤通过使固定用胶带T朝向电极组件100进行平行移动而执行。
即,步骤S31通过使固定用胶带T沿着电极111、113及隔膜112、114的接触面方向移动来实现,步骤S32也通过继续使固定用胶带T沿着电极111、113及隔膜112、114的接触面方向移动来实现。结果是,通过沿着图6所示的箭头方向使固定用胶带T平行移动,使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侧面,若继续沿着箭头方向使固定用胶带T平行移动,则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也完全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图7表示固定用胶带T的例示性的第二移动轨迹,在这种情况下,步骤S31通过使固定用胶带T沿着图7所示的三个箭头方向中的最左侧箭头方向和中央的箭头方向依次移动来实现。结果是,步骤S31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使固定用胶带T沿着电极111、113及隔膜112、114的接触面方向移动的步骤;及使固定用胶带T以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能够向相同的方向(以图7为基准的下方)折叠多个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的方式朝向电极组件100的侧下方移动的步骤。并且,步骤S32通过使固定用胶带T沿着图7所示的三个箭头中的最右侧箭头方向平行移动而执行。
图8表示固定用胶带T的例示性的第三移动轨迹,在这种情况下,步骤S31通过沿着图8所示的箭头中的左侧箭头方向移动来实现。换言之,步骤S31通过以下步骤而执行:使固定用胶带T以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能够向相同的方向(以图8为基准的下方)折叠多个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的方式朝向电极组件100的侧下方移动。并且,步骤S32与上述的第二移动轨迹相同。
在第一移动轨迹、第二移动轨迹及第三移动轨迹中,虽然在步骤S31中存在差异,但步骤S32在以下方面均相同:通过由胶带附着机构MA使被第一把持部G1和第二把持部G2把持的固定用胶带T的两端部沿着电极111、113及隔膜112、114的接触面方向移动而执行。
通过图2至图8,说明了利用固定用胶带T来折叠隔膜112、114的左侧边缘部位并固定的情况,但隔膜112、114的右侧边缘部位也能够通过与上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来折叠并固定,这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步骤S20和步骤S30能够对隔膜112、114的两侧边缘部位执行。
到目前为止,以第一把持部G1比第二把持部G2突出的胶带附着机构MA为基准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使用第二把持部G2比第一把持部G1突出的胶带附着机构MA,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31中,固定用胶带T的中央区间向上方折叠隔膜112、114的边缘部位。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若经过步骤S20及步骤S30,则隔膜112、114的边缘均向相同方向折叠。因此,具有如下效果:不会发生隔膜3以不规则的方式折叠的现有技术的堆叠型电极组件(参照图1)中可能产生的电极1、2之间的短路现象,且不会发生产品不合格。
并且,具有如下效果:能够通过将固定用胶带T附着于电极组件100的上表面、侧面及下表面来固定各层的相对位置,并一同执行电极111、113之间的防短路处理。
到目前为止,对于通过步骤S10制造的电极组件100,说明了具有简单地使多个电极111、113和面积大于该电极111、113的隔膜112、114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但以下对包括至少一个基本单体110的电极组件100的多种结构和制造基本单体110的例示性工序进行说明。
基本单体110可以制造成包括以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的顺序层叠各层而成的结构的结构。
在步骤S10中制造的电极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基本单体110a、110b(参照图9及图10)。
基本单体110形成为依次层叠有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如此,基本单体110基本上具有四层结构。更具体地,基本单体110可以如图9所示地形成为第一电极、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或者如图10所示地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下而上依次层叠。此时,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3为彼此相反的电极。例如,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则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当然,也可以与此相反。
基本单体110所具备的第一电极111包括集电体及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同样地,基本单体110所具备的第二电极113也包括集电体及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
另一方面,制造基本单体110的工序可以以如下的连续工序来实现(参照图11)。首先,准备第一电极材料121、第一隔膜材料122、第二电极材料123及第二隔膜材料124。在此,如下所述,电极材料121、123被切割成预定大小而形成电极111、113。这在隔膜材料122、124中也相同。为了工序的自动化,电极材料121、123和隔膜材料122、124可以呈卷绕于辊的形态。如此,在准备好材料之后,通过切割器C1将第一电极材料121切割成预定大小。并且,通过切割器C2将第二电极材料123也切割成预定大小。然后,向第一隔膜材料122上供给预定大小的第一电极材料121。并且,也向第二隔膜材料124上供给预定大小的第二电极材料123。然后,向层压机L1、L2一同供给所有材料。
如上所述,电极组件100是基本单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的。但是,若构成基本单体110的电极和隔膜分离,则很难反复层叠基本单体110。因此,优选地,基本单体110所具备的电极和隔膜相互粘接,层压机L1、L2为了如此粘接电极和隔膜而使用。即,层压机L1、L2向材料施加压力或施加热和压力而粘接电极材料和隔膜材料。如此,电极材料和隔膜材料借助层压机L1、L2,通过层压工序而相互粘接,通过这种粘接,基本单体110能够更加稳定地维持自己的形状。
在各层的层压之后,通过切割器C3将第一隔膜材料122和第二隔膜材料124切割成预定大小。通过这种切割,能够形成基本单体110。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执行对基本单体110的各种检测。例如,还可以执行如厚度检测、视觉检测、短路检测这样的检测。
制造基本单体110的工序可以通过如上所述的连续工序来执行,但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连续工序。即,也能够先将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切割成适当的尺寸之后,对它们进行层叠而形成基本单体110,这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隔膜112、114或隔膜材料122、124可以利用具有粘接力的涂敷物质来涂敷表面。此时,涂敷物质可以为无机物粒子和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在此,无机物粒子能够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即,无机物粒子能够防止隔膜在高温下收缩。并且,粘结剂聚合物能够固定无机物粒子,由此,固定于粘结剂聚合物之间的无机物粒子之间能够形成预定的气孔结构。由于这种气孔结构,即使无机物粒子涂敷于隔膜,也能够使离子从正极向负极顺畅地移动。并且,粘结剂聚合物使无机物粒子稳定地维持于隔膜,从而也能够提高隔膜的机械稳定性。而且,粘结剂聚合物能够更加稳定地将隔膜与电极粘接。作为参照,隔膜可以由聚烯烃系列的隔膜基材形成。
但是,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隔膜112在两面设有电极111、113,相反,第二隔膜114仅在一面设有电极113。因此,第一隔膜112可以在两面涂敷涂敷物质,第二隔膜114可以仅在一面涂敷涂敷物质。即,第一隔膜112可以在与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两面涂敷涂敷物质,第二隔膜114可以仅在与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一面涂敷涂敷物质。
如此,借助涂敷物质的粘接在基本单体110内执行也很充分。因此,如上所述,第二隔膜114即使仅在一面进行涂敷也无妨。但是,基本单体110之间也能够通过热压(heat press)等方法而相互粘接,因而根据需要,第二隔膜114也可以在两面进行涂敷。即,第二隔膜114也可以在与第二电极113相向的一面和其反面涂敷涂敷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上侧的基本单体110和位于其正下方的基本单体110能够通过第二隔膜114外表面的涂敷物质而相互粘接。
作为参照,在将具有粘接力的涂敷物质涂敷于隔膜的情况下,利用预定的物体直接向隔膜施加压力是并不优选的。通常,隔膜比电极向外侧较长地延伸。因此,可能试图将第一隔膜112的末端和第二隔膜114的末端彼此结合。例如,可能试图利用超声波焊接将第一隔膜112的末端和第二隔膜114的末端彼此焊接,在超声波焊接的情况下,需要利用焊头(horn)直接向对象加压。但是,若如此利用焊头向隔膜的末端直接加压,则可能由于具有粘接力的涂敷物质而使焊头与隔膜粘接。由此,可能引起装置的故障。因此,在将具有粘接力的涂敷物质涂敷于隔膜的情况下,适用借助预定的物体向隔膜直接施加压力的工序是并不优选的。
此外,基本单体110并非必须具有四层结构。例如,基本单体110也可以具有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依次层叠而形成的八层结构。即,基本单体110也可以具有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形成的结构。如上所述,电极组件100是使基本单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的。因此,能够反复层叠四层结构而形成电极组件100,但是,例如,也能够反复层叠八层结构而形成电极组件100。
另一方面,电极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中的至少一个。首先,对第一辅助单体130进行观察。基本单体110是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而形成的。因此,若使这种基本单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电极组件100,则第一电极111、116(以下称之为“第一末端电极”)位于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参照图9)或最下侧(参照图10)(第一末端电极可以为正极,也可以为负极)。第一辅助单体130追加层叠于这种第一末端电极116。
更具体地,如图12所示,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则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第一末端电极116向外侧(以图12为基准的上侧)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而形成第一辅助单体130a。并且,如图13所示,若第一电极111为负极且第二电极113为正极,则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第一末端电极116向外侧依次层叠隔膜114及正极113而形成第一辅助单体130b。如图12或图13所示,电极组件100可以通过第一辅助单体130而使正极位于第一末端电极116的最外侧。
通常,电极具备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层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由此,以图12为基准,正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位于集电体的下侧的活性物质层以隔膜为介质而与负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位于集电体的上侧的活性物质层相互发生反应。但是,若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基本单体110之后依次层叠它们而形成电极组件100,则电极组件100的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末端电极只能以与其他第一电极111相同的方式在集电体的两面具备活性物质层。但是,若第一末端电极具有在集电体的两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的结构,则第一末端电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位于外侧的活性物质层无法与其他活性物质层发生反应。因此,导致活性物质层被浪费的问题。
第一辅助单体130用于解决这种问题。即,第一辅助单体130与基本单体110单独形成。因此,第一辅助单体130可以具备仅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即,第一辅助单体130可以具备在集电体的两面中仅在与基本单体110相向的一面(以图12为基准与下方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结果是,若向第一末端电极116追加层叠第一辅助单体130而形成电极组件100,则可以使仅单面被涂敷的正极位于第一末端电极116侧的最外侧。因此,能够解决活性物质层被浪费的问题。并且,由于正极为(例如)放出镍离子的结构,因此,使正极位于最外侧有利于电池容量。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140进行观察。第二辅助单体140执行基本上与第一辅助单体130相同的作用。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基本单体110是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而形成的。因此,若使这种基本单体110反复层叠而形成电极组件100,则第二隔膜114、117(以下,称之为“第二末端隔膜”)位于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参照图10)或最下侧(参照图9)。第二辅助单体140追加层叠于这种第二末端隔膜117。
更具体地,如图14所示,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a可以形成为正极111。并且,如图15所示,若第一电极111为负极且第二电极113为正极,则可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即从第二末端隔膜117向外侧(以图15为基准的下侧)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及正极113而形成第二辅助单体140b。第二辅助单体140也能够与第一辅助单体130同样地,具备在集电体的两面中仅在与基本单体110相向的一面(以图15为基准与上侧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结果是,若向第二末端隔膜117追加层叠第二辅助单体140而形成电极组件100,则可以使仅单面被涂敷的正极位于第二末端隔膜117侧的最外侧。
作为参照,图12和图13以及图14和图15例示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的情况。与此相反,也能够与上述内容同样地说明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的情况。并且,根据需要,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也可以在最外侧还包括隔膜。作为一例,在位于最外侧的正极需要与壳体电绝缘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单体130和第二辅助单体140也可以在正极的外侧还包括隔膜。根据相同的理由,如图14所示,在与层叠有第二辅助单体14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图14的电极组件100的最上侧)露出的正极中也可以包括隔膜。
另一方面,优选如图16至图18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首先,可以如图16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e。可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而形成基本单体110b。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并且,可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以图16为基准自上而下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而形成第一辅助单体130c。此时,第一辅助单体130c的正极111可以仅在与基本单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
并且,可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即以图16为基准自下而上层叠正极111(第一正极)、隔膜112、负极113、隔膜114及正极118(第二正极)而形成第二辅助单体140c。此时,在第二辅助单体140c的正极中位于最外侧的正极118(第二正极)可以仅在与基本单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作为参照,若辅助单体包括隔膜,则有利于单体的排列。
然后,可以如图17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f。可以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而形成基本单体110b。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正极且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并且,可以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及隔膜112而形成第一辅助单体130d。此时,不具备第二辅助单体也无妨。作为参照,负极能够通过电位差而与袋外置材料的铝层发生反应。因此,优选地,负极通过隔膜与袋外置材料绝缘。
最后,可以如图18所示地形成电极组件100g。可以使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自上而下层叠而形成基本单体100c。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负极且第二电极113可以为正极。并且,可以从第二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正极113、隔膜114及负极119而形成第二辅助单体140d。此时,不具备第一辅助单体也无妨。
另一方面,关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的步骤S40,对将基本单体110层叠多层的情况进行说明,但这仅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并不意味着电极组件100仅由基本单体110构成。即,需要明确的是,在一层或多层基本单体100的上表面、下表面或上下表面上与基本单体100一同层叠并排列辅助单体130、140也包含于步骤S40。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对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的限度内,能够进行多种变形。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应局限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而是应不仅通过要求保护的范围来定义而且还以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技术方案来定义。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100g):电极组件
110(110a、110b、110c):基本单体
111:第一电极      112:第一隔膜
113:第二电极      114:第二隔膜
116:第一末端电极  117:第二末端隔膜
121:第一电极材料  122:第一隔膜材料
123:第二电极材料  124:第二隔膜材料
130(130a、130b、130c、130d):第一辅助单体
140(140a、140b、140c、140d):第二辅助单体
MA:胶带附着机构   T:固定用胶带
G1:第一把持部     G2:第二把持部

Claims (24)

1.一种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制造具有使多个电极和面积大于所述电极的多个隔膜以交替方式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组件;
步骤S20,将固定用胶带配置于所述隔膜的边缘侧,所述固定用胶带具有相对于所述电极及隔膜所层叠的方向倾斜的中央区间;及
步骤S30,用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按压所述隔膜的边缘部位而将所述固定用胶带附着于所述电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30中,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倾斜地按压所述隔膜的边缘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将所述固定用胶带的所述中央区间附着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侧面;及
步骤S32,将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两端部附着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1包括如下步骤:
使所述固定用胶带沿着所述电极及隔膜的接触面方向移动;及
以使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能够向相同的方向折叠所述多个隔膜的边缘部位的方式使所述固定用胶带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侧下方或侧上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0借助具有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的胶带附着机构来执行,所述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以能够使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中央区间倾斜的方式把持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两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0包括将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两端部附着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步骤S32,
所述步骤S32通过所述胶带附着机构使被所述第一把持部和第二把持部把持的所述固定用胶带的两端部沿着所述电极及隔膜的接触面方向移动来执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0和步骤S30对所述隔膜的一侧边缘部位和其相反侧的另一侧边缘部位执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用胶带由聚合物材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基本单体,
所述基本单体包括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顺序的层叠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本单体具有使所述层叠结构反复多次而成的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本单体是使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相互粘接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的粘接为基于向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施加压力的粘接或者为基于向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施加压力和热的粘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本单体是通过层压所述电极和所述隔膜而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膜在表面涂敷具有粘接力的涂敷物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敷物质为无机物粒子和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膜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两面涂敷所述涂敷物质,所述第二隔膜只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一面涂敷所述涂敷物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膜在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两面涂敷所述涂敷物质,所述第二隔膜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向的一面和其反面涂敷所述涂敷物质,所述电极组件所具备的多个基本单体借助所述第二隔膜的涂敷物质而相互粘接。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电极即第一末端电极,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负极、隔膜及正极而形成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及正极而形成所述第一辅助单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及
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辅助单体,所述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一电极即第一末端电极,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从所述第一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负极及隔膜而形成所述第一辅助单体。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即第二末端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形成为正极;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负极、隔膜及正极而形成所述第二辅助单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及
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2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即第二末端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正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负极时,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第一正极、隔膜、负极、隔膜及第二正极而形成所述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第二正极具备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仅涂敷于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2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S10中制造的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辅助单体,所述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第二隔膜即第二末端隔膜,
当所述第一电极为负极且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时,从所述第二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负极、隔膜、正极、隔膜及负极而形成所述第二辅助单体。
CN201480001308.6A 2013-09-30 2014-05-22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Active CN104685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16830 2013-09-30
KR1020130116830A KR101598666B1 (ko) 2013-09-30 2013-09-30 테이프를 이용한 전극조립체의 고정방법
PCT/KR2014/004591 WO2015046703A1 (ko) 2013-09-30 2014-05-22 테이프를 이용한 전극조립체의 고정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690A true CN104685690A (zh) 2015-06-03
CN104685690B CN104685690B (zh) 2017-01-11

Family

ID=52743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308.6A Active CN104685690B (zh) 2013-09-30 2014-05-22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874225B1 (zh)
JP (1) JP6022072B2 (zh)
KR (1) KR101598666B1 (zh)
CN (1) CN104685690B (zh)
WO (1) WO201504670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0872A (zh) * 2016-07-12 2018-06-08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括含有形成在其上的相互连接的附加接片的电极板的电极组件
CN111868966A (zh) * 2018-03-13 2020-10-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4430866A (zh) * 2019-11-27 2022-05-0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CN114430866B (zh) * 2019-11-27 2024-05-24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24947B1 (ko) * 2016-03-31 2020-06-1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제조 방법
KR102071868B1 (ko) 2016-08-26 2020-01-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에어 블로잉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제조 장치
KR102155707B1 (ko) * 2016-11-04 2020-09-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501251B1 (ko) * 2018-03-16 2023-02-20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 전지 테이핑 장치
JP7109231B2 (ja) * 2018-03-30 2022-07-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64003B1 (ko) 2018-11-19 2020-10-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24514898A (ja) * 2021-09-27 2024-04-03 エルジー エナジー ソリューション リミテッド 電極組立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セル
FR3122605A1 (fr) * 2022-08-18 2022-11-11 Verkor Systèm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cellule de batteri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9050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形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10254A (ja) * 2005-03-31 2006-11-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1252208A (zh) * 2007-02-19 2008-08-27 索尼株式会社 堆叠非水电解质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和堆叠设备
CN101351906A (zh) * 2006-01-04 2009-01-21 株式会社Lg化学 使用顶部密封的隔膜的电池组件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
WO2012093790A2 (ko) * 2011-01-06 2012-07-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셀의 사이드 테이프 자동 부착 방법 및 장치
KR101287417B1 (ko) * 2010-12-21 2013-07-18 (주)열린기술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테이핑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15571B1 (ko) 2000-02-08 2005-09-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첩 전기 화학 셀
KR100515572B1 (ko) 2000-02-08 2005-09-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497147B1 (ko) 2000-02-08 2005-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다중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9050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角形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310254A (ja) * 2005-03-31 2006-11-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1351906A (zh) * 2006-01-04 2009-01-21 株式会社Lg化学 使用顶部密封的隔膜的电池组件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
CN101252208A (zh) * 2007-02-19 2008-08-27 索尼株式会社 堆叠非水电解质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和堆叠设备
KR101287417B1 (ko) * 2010-12-21 2013-07-18 (주)열린기술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테이핑장치
WO2012093790A2 (ko) * 2011-01-06 2012-07-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셀의 사이드 테이프 자동 부착 방법 및 장치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0872A (zh) * 2016-07-12 2018-06-08 株式会社Lg化学 包括含有形成在其上的相互连接的附加接片的电极板的电极组件
CN111868966A (zh) * 2018-03-13 2020-10-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CN114430866A (zh) * 2019-11-27 2022-05-0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CN114430866B (zh) * 2019-11-27 2024-05-24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及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74225A4 (en) 2015-09-02
KR101598666B1 (ko) 2016-03-02
KR20150037314A (ko) 2015-04-08
CN104685690B (zh) 2017-01-11
JP6022072B2 (ja) 2016-11-09
EP2874225B1 (en) 2016-07-27
JP2015534245A (ja) 2015-11-26
WO2015046703A1 (ko) 2015-04-02
EP2874225A1 (en)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690A (zh) 利用胶带的电极组件的固定方法
KR101624386B1 (ko) 테이프를 이용한 전극조립체의 고정방법
JP6521323B2 (ja) 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95644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943243B2 (ja) 段差を有する電極組立体、それを含む電池セル、電池パック及びデバイス
CN104718656B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KR101619604B1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5825436B2 (ja) 電極タブ接合性に優れた電極組立体、これを含む電池セル、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378999B (zh) 电极组件制造方法
JP5610076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71095B2 (ja) 蓄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78282B2 (ja)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95643B1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리머 이차전지 셀
JP6275147B2 (ja) 電極組立体
JP2007324118A (ja) 二つ以上のユニットセルを備えた高容量電池セル
CN104541399A (zh) 电极组件及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4662725A (zh) 电极组件及用于该电极组件的基本单体
JP2019140345A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6275149B2 (ja) ポリマー二次電池セル用電極組立体
JP2017118017A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06079909A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785759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KR101665161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JP6364739B2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CN114730965B (zh) 蓄电装置及绝缘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29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