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4515A -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 Google Patents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4515A
CN104684515A CN201280076087.XA CN201280076087A CN104684515A CN 104684515 A CN104684515 A CN 104684515A CN 201280076087 A CN201280076087 A CN 201280076087A CN 104684515 A CN104684515 A CN 104684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bent article
sheet material
body fluid
absorber
fl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0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4515B (zh
Inventor
铃木磨
平井好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o Pap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o Pap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o Paper Corp filed Critical Daio Pap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84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4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5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 A61F13/494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 A61F13/49406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t the crotch region
    • A61F13/49413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t the crotch region the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being an upstanding barri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apertures, e.g. perforations
    • A61F13/512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apertures, e.g. perforations the apertures being formed on a multilayer top shee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吸收体物品,其能够解决现有吸收体物品的吸收能力的课题和由于穿着者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湿润状态而产生的课题。一种吸收体物品,具有:吸收体物品主体,其具有片材状的防漏体和在防漏体的上部配置有至少一层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连结结构体,其从吸收体物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配置到后端部。连结结构体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结合的连结片材,连结片材构成为在带状支撑体的下侧朝向吸收体下垂,形成连结片材的左右缘部附近为侧面,连结片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为底面的体液收纳通路,体液收纳通路能够收纳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并能够使体液向吸收体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背景技术
纸尿布(Disposable Diaper)(儿童用和成人用)、卫生巾、失禁用品、训练裤等吸收体物品是利用使用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以下称为“SAP”)、绒毛浆等的吸收体来吸收穿着者排出的尿等体液的物品。
在现有吸收体物品中,排出的体液从排出器官直接排出到吸收体的表面上,通过在吸收体的表面扩散和从吸收体的表面向吸收体的内部移动,被吸收体吸收而固定。因此,为了防止体液从吸收体物品向外部泄漏(漏出),需要将吸收体物品密封成与穿着者的身体不产生间隙,并且,需要使吸收体的表面与穿着者的皮肤,特别是与排出器官贴紧。
为了使如上所述的现有吸收体物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吸收体物品所具有的吸收能力,从而高效使用,需要多次使用吸收体物品,即,即便排出一次体液也不更换,而是继续使用到体液排泄到第二次以后,而不是每一次体液排泄都更换吸收体物品。
然而,在多次使用的情况下,穿着者必然会长时间维持被体液沾湿的吸收体的表面与皮肤贴紧的状态。这样体液与穿着者的皮肤长时间接触的状态不仅对于穿着者来说不舒服,而且会成为皮肤肿胀、细菌繁殖的原因,从而引起皮疹或炎症。
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使用现有吸收体物品所伴随的问题点,在使用透气性背面片材、改良表面片材等方面进行了努力,但最终的实际情况却是虽然吸收能力尚有充分余力,但是由于感觉到吸收体表面的沾湿状态而更换新的吸收体物品来避免产生皮肤问题。例如,在儿童用尿布中,平均仅利用了吸收能力的40%左右。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者在以节省资源、节省能源为时代需求的当今,关于能够同时满足吸收体物品的有效使用和体液与皮肤长时间接触而产生的问题的防止的吸收体物品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发明者为了明确问题的所在,以纸尿布为例,重新具体解析了吸收体物品是怎样的部件。
图28是纸尿布的生命周期的说明图。
纸尿布的生命周期包括一系列工序,其中包括:穿着者安装未使用的纸尿布;重复由收纳体液(尿)、分配体液,吸收并固定体液构成的使用周期而多次使用(在图28中为三次);使用后拆卸而废弃。
本发明者研究了该该纸尿布的生命周期,为了能够多次重复使用,并且兼具效率性和舒适性,发现了以下所述课题。
(A)关于吸收能力的课题
(a1)现有纸尿布的大部分理论上具有能够吸收三次标准尿量的吸收能力,但是由于吸收体的一部分集中进行尿的吸收,因此比理论上的吸收能力更早地达到尿泄漏的界限。
(a2)在现有纸尿布中,穿着体位使吸收体的利用部位的偏移增大。
(a3)在现有纸尿布中,尤其是裆部分(裆下部)的形状和吸收能力引起的麻烦较多。推测这是由于裆部分是与局部接近的部分、裆部分是宽度最窄的部分,以及,裆部分是为了与穿着者的身体贴紧而被要求不断进行灵活变形的部分导致的。
(B)穿着者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湿润状态而产生的课题
(b1)需要不仅能够避免产生皮疹,而且能够避免皮疹处于潜伏状态的对策。
(b2)需要对策使得即便吸收体吸收尿而达到吸收能力的界限,从而使吸收体表面的湿润的程度增强,皮肤也不被沾湿。也就是说,需要针对现有的对应干燥的表面片材不能解决程度的产生表面返回液量的对策。
(b3)需要在吸收体的表面处于湿润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与穿着者的皮肤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情况的对策。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收体物品,其能够解决如上所述的吸收能力的课题和穿着者的皮肤长时间暴露在湿润状态而产生的课题。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者针对这些课题,进一步地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利用使体液不在吸收体(特别是裆部位)上直接移动,而能够与体位无关地,使体液向前后移动和分配的结构,能够尽可能均匀地使用吸收体的整体而充分发挥吸收能力(解决上述(a1)的课题),能够减少因穿着体位造成的对体液的偏移的影响(解决上述(a2)的课题),以及,能够有效利用吸收体的前端部附近和后端部附近使体液难以流入裆部位(解决上述(a3)的课题),并且,通过在吸收体的表面与穿着者的皮肤之间设置收纳排出的体液的全部量并能够暂时存留体液的结构体来实现上述结构,能够使吸收体的表面与穿着者的皮肤总是保持非接触状态,从而能够避免皮疹及其潜在化状态(实现上述(b1)的课题),避免吸收体吸收尿至吸收能力极限的情况下皮肤沾湿的课题(实现上述(b2)的课题),以及,能够避免(b3)在吸收体的表面与穿着者的皮肤之间产生摩擦力(实现上述(b3)的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1)~(19)。
(1)一种吸收体物品,具有:
吸收体物品主体,其具有片材状的防漏体、在所述防漏体的上部配置有至少一层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
连结结构体,其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经由前身侧、裆下部和后身侧配置到后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
所述连结结构体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以及左右缘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结合的连结片材;
所述连结片材构成为在前身侧、裆下部和后身侧在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下侧朝向所述吸收体下垂,形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左右缘部附近为侧面,所述连结片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为底面的体液收纳通路;
所述体液收纳通路能够收纳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并能够使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
(2)在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底面的所述连结片材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结合。
(3)在如上述(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构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底面的部分在裆下部具有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4)在如上述(2)或(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构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底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个位置具有跨越所述底面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5)在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体液收纳通路在其上部具有开口。
(6)在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带状支撑体至少在其一部分具有伸缩性。
(7)在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切口。
(8)在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开口。
(9)在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狭缝。
(10)在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疏水性无纺布构成。
(11)在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亲水性无纺布构成。
(12)在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兼具疏水性部分和亲水性部分的无纺布构成。
(13)在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片材由液渗透性的开孔薄膜构成。
(14)在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结构体在其前端和与所述前端相连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前部袋。
(15)在如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连结结构体在其后端和与所述后端相连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后部袋。
(16)在如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下垂度从裆下部到后身侧减小,
其中,下垂度(h/w)是连结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上表面的面与所述连结片材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内侧的间隔(w)的比。
(17)在如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下垂度从裆下部到前身侧减小,
其中,下垂度(h/w)是连结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上表面的面与所述连结片材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内侧的间隔(w)的比。
(18)在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进一步地,在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内腿收紧部。
(19)在如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中,进一步地,在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左右缘部设置有外腿收紧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能够充分发挥吸收体的吸收能力,另外,穿着者的皮肤不会长时间暴露在湿润状态,从而抑制产生皮疹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各种连结结构体的示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5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6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和配置的示意说明图。
图7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切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开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设置有各种狭缝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出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吸收体物品的带状支撑体的配置状态的示例的示意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各种带状支撑体的示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连结结构体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现有吸收体物品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一比较例中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2是表示第一比较例中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仰卧位的第二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8是纸尿布的生命周期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实际穿着本发明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靠近穿着者皮肤的一侧称为“上”,远离一侧称为“下”。另外,在实际穿着本发明吸收体物品的情况下,与穿着者的身体前侧对应的一侧称为“前”,与后侧对应的一侧称为“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有时将实际接触的部件分开表示。在附图的各俯视图中,以使吸收体物品等的前侧位于图的左侧的方式进行图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吸收体物品主体”是吸收体物品的结构部件即防漏体、能够设置在防漏体上的表面片材,其他的能够设置于吸收体物品的各种部件的总称。因此,在吸收体物品为尿布的情况下,将吸收体物品主体称为尿布主体。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吸收体露出的情况下,“吸收体的表面”表示其表面,在吸收体被扩散片材、获取片材、表面片材(表层片材)等覆盖的情况下,“吸收体的表面”表示覆盖的扩散片材、获取片材、表面片材(表层片材)等的表面。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A)是表示对胶带型尿布方式即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展开俯视示意图。图1(B)是未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情况下的(松弛状态的)沿着图1(A)中的IB-IB线的横截面图。
图1(C)是未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情况下的(松弛状态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100构成为胶带型尿布,基本具有吸收体物品主体和连结结构体14,该吸收体物品主体具有片材状的防漏体10和在防漏体10的上部配置有至少一层并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12,该连结结构体14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经由前身侧F、裆下部C和后身侧R配置到后端部,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结合。
防漏体10的材质通常能够使用能够用作背面片材的材质。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PE、PP、PET、EVA等树脂薄膜;所述树脂的发泡片材等体液不渗透性片材。对于体液不渗透性片材,还优选使用通气性薄膜等具有通气性的片材。
另外,在使用所述树脂薄膜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触感及外观,也能够使用薄膜与无纺布的多层片材。在该情况下,作为无纺布,优选使用单位面积重量相对较低的SB、热粘合无纺布(例如热风类型)等。
另外,也能够使用所述树脂薄膜与后述的片状吸收体的的多层片材。
另外,也能够使用高耐水性无纺布。作为高耐水性无纺布,例如可列举出具有100mmH2O以上耐水度的耐水性的SMS、用微纤化纤维素(MFC)或蜡填充无纺布网眼的细孔而对其赋予耐水性的SMS。在该情况下,既能够单独使用高耐水性无纺布,也能够使用薄膜与高耐水性无纺布的多层片材。
防漏体10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
防漏体10为片材状,只要能够在上部收纳吸收体12等且能够配置FLG14,其形状就不作特别限定。
本发明所使用的吸收体12只要能够吸收体液,就不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吸收体。例如,可以使用粉碎的木材纸浆,粉碎的木材纸浆与粒状或者粉状的SAP混合成形为垫状的吸收体,以成形为薄片材状的SAP为主要成分的片材状吸收体等。这些吸收体为了保持其形状,同时防止纸浆及SAP产生细粉,细粉脱落,通常利用由薄纸(ティッシュペ一パ一)、无纺布、开孔薄膜等构成的包芯材料覆盖。在本说明书中,在使用包芯材料的情况下,也将包芯材料包含在内称为“吸收体”。
片材状吸收体在形态稳定性,防止SAP脱落等的可能性等方面优异。
在片材状吸收体之中,以含有50质量%以上的SAP的高吸水性片材为好,优选SAP在60质量%以上,更加优选在70质量%以上。另外,对于高吸水性片材中的SAP的含量,出于高吸水性片材的稳定性等方面考虑,优选在95质量%以下。
高吸水性片材是以SAP为主要成分的极薄的片材状吸收体。高吸水性片材由于SAP的含量极高,因此厚度极薄。高吸水性片材的厚度优选为1.5mm以下,更加优选为1mm以下。
高吸水性片材只要是以SAP为主要成分的极薄的片材状吸收体,其结构、制造方法就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可列举利用Air Laid(气流成网)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Air Laid法是将粉碎后的木材纸浆与SAP混合,添加结合剂而成形为片材状,从而获得高吸水性片材的方法。作为通过该方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例如已知有美国瑞安(Rayonier)公司制的NOVATHIN(美国注册商标),王子奇能纸业(王子キノク口ス)公司制的B-SAP等。
另外,还可列举通过在无纺布等液渗透性片材上涂敷SAP的分散浆料的方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这里,SAP的分散浆料优选将SAP与微纤化纤维素(MFC)分散于水与乙醇的混合溶剂之中得到的浆料。作为通过该方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例如已知有(株)日本吸收体技术研究所制的MegaThin(注册商标)。
除此之外,例如可列举通过使起毛状无纺布大量持有SAP并用热熔粘结剂、乳胶粘结剂、水性纤维等固定的方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通过将纤维状SAP与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混合而成形为网状的方法获得的高吸水性片材、用薄的纱织品(ティッシュ)夹住SAP层上下的SAP片材。
吸收体12在防漏体10的上部配置有至少一层。即,吸收体12既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以上(多层)。
另外,吸收体12也能够以折叠状态配置。
吸收体物品主体具有上述防漏体10和吸收体12,也可以具有其他结构部件。
连结结构体14从上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经由前身侧F、裆下部C和后身侧R配置到后端部。连结结构体14的前端部与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前端部在前端结合部20结合,连结结构体14的后端部与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后端部在后端结合部22结合。结合的方法不作特殊限定,例如,能够利用热熔接着剂、热密封接着等结合。
连结结构体14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和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结合的连结片材18。连结片材18的左右缘部的上表面在结合部24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的下侧结合。
带状支撑体16通过将两根聚氨酯纤维并列并利用无纺布从上下覆盖聚氨酯纤维而构成。由此带状支撑体16具有伸缩性和缓冲性。
如图1(B)所示,连结片材18构成为在前身侧F、裆下部C和后身侧R,在带状支撑体16的下侧朝向吸收体12下垂。
如图1(B)所示,连结片材18形成左右缘部附近成为侧面,连结片材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成为底面的体液收纳通路Ca。
如图1(B)所示,在吸收体物品100中,构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连结片材18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结合部26与吸收体12的表面结合。
另外,如图1(B)所示,在吸收体物品100中,连结片材18的构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部分在裆下部C具有与吸收体12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由此,体液收纳通路Ca的形状不易受到吸收体12因穿着者动作等而动作、变形的影响。因此,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构成连结片材的底面的部分在裆下部具有与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并且,如图1(A)所示,在吸收体物品100中,构成连结片材18的底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个部位具有跨越底面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与吸收体12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具体地说,在结合部26的前后的部分,构成连结片材18的底面的部分跨越底面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与吸收体12的表面不结合。这样,由于连结片材18在结合部26的前后的位置具有保持分离状态的部分,因此连结片材18的朝向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底面悬空,能够使底面朝向裆下部C方向的倾斜增大,其结果是,体液到达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前端和后端的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体液从前端和后端泄漏。因此,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连结片材的构成底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个部位具有跨越底面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与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结合部26设置为在连结片材1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位置从前身侧F的一部分经由裆下部C到达后身侧R的一部分的线状(参照图1(A))。将连结片材18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吸收体12的表面结合的方法不作特殊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热熔接着剂、热密封接着等。
在吸收体物品100中,体液收纳通路Ca形成为左右对称的V形,并且在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之间敞开,形成具有开口的结构。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0时,与穿着者的皮肤直接接触的部位仅有以悬空状态存在于体液收纳通路Ca的两缘的带状支撑体16的上表面,尿排出器官、肛门都收纳在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之间的开口。
因此,在穿着者排出尿时,所有排出的尿首先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内,而使尿不直接排出到吸收体12的表面。
然后,存留在体液收纳通路Ca内的尿从体液的出口分配供给到吸收体12的表面。
在吸收体物品100中,在体液收纳通路Ca内,虽未明示出口,但连结片材18由亲水性无纺布构成而具有液渗透性,该无纺布所具有的多个细孔成为体液的出口。因此,存留在体液收纳通路Ca内的尿之后通过多个细孔分配供给到吸收体12的表面。
作为亲水性的无纺布,例如,能够使用对PE/PP制的纺粘无纺布(例如,智索公司制,单位面积重量15g/m2)利用亲水化处理剂进行处理而赋予液渗透性的材料。
这样,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为,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亲水性的无纺布构成。
如上所述,体液收纳通路Ca能够收纳从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并能够使体液向吸收体12移动。另外,体液沿体液收纳通路Ca内移动并通过体液收纳通路Ca的出口分配到吸收体12。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0时,不仅第一次排出的尿,关于第二次以后排出的尿也同样地,排出的尿的全部量首先收纳在体液收纳通路Ca内,而是不直接排出到吸收体12的表面。
因此,从穿着开始时到穿着完成时,体液收纳通路Ca成为屏障,使穿着者的皮肤不会处于与吸收体12的表面接触而沾湿皮肤的状态。
在吸收体物品100中,排出的体液的全部量被体液收纳通路Ca收纳,在暂时存留后,由于连结片材18在整面具有液渗透性,因此排出的体液从连结片材18的比较宽的区域渗出而供给到吸收体12的表面。此时,虽然受到穿着体位、排出速度、排出量等的影响,但能够利用吸收体12的比较宽的范围的部分大幅度抑制对裆下部C的部分的负荷。
需要说明的是,在穿着者排出便的情况下,便中的液体成分从连结片材18的细孔向吸收体12的表面移动,而固体成分全部到达体液收纳通路Ca内。
如图1(C)所示,吸收体物品100的体液收纳通路Ca形成为在裆下部C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且上下方向的深度深,从裆下部C到前身侧F和后身侧R,则左右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宽,上下方向的深度逐渐变浅。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能够具备现有公知的各种部件。
吸收体物品100除了上述各部件以外,还具备以下说明的各种部件。
在防漏体10的后端附近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装卸部件28。在防漏体10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与装卸部件相互装卸自如地设置有装卸部件(未图示)。这些装卸部件例如能够利用各种面固定物构成。具体地说,作为设置在防漏体10的后端附近的左右两侧的装卸部件28,能够使用尼龙粘扣胶带(雄),作为设置在防漏体10的前端附近的下表面的装卸部件,能够使用TLZ(雌)。
另外,吸收体物品100在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左右缘部具有外腿收紧部(OLG,Outer Leg Gather)30。OLG30通过将并列的三根聚氨酯纤维(伸缩性部件)配置在防漏体10与表面片材32之间而形成。表面片材32不作特殊限定,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表面片材。
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也可以在体液收纳通路Ca的左右方向的外侧具有内腿收紧部(ILG Inner Leg Gather)。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中,也可以具有OLG和ILG双方。ILG为具有左右一对头部和脚部的收紧部,脚部是与吸收体的表面的左右两缘或者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左右两缘结合而存在的部件,也称为立起腿收紧部(SLGStanding Leg Gather)。
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
图2是表示吸收体物品100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14的示意图。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横截面图。
连结结构体14具有带状支撑体16和连结片材18。连结结构体14例如能够将连结片材18的左右两缘与带状支撑体16结合而获得。结合的方法不作特殊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热熔接着剂、热密封接着等结合。
在吸收体物品100中,图2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设置为形成有体液收纳通路Ca(参照图1)。
以下,首先说明连结片材。
连结片材的材料不作特殊限定,例如,PE,PP、PET、聚氨酯、SBR类橡胶、PVA、EVA等合成树脂的薄膜,开孔片材及网状片材;以PE纤维、PP纤维、PET纤维、PE/PP复合纤维、PE/PET复合纤维等合成纤维作为构成成分的干式无纺布、湿式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层积体为代表的熔纺无纺布;以木浆、棉花、人造纤维、即溶解性纤维、醋酸纤维等的纤维类为主要成分的亲水性纤维为构成成分的干式无纺布、湿式无纺布和纺粘无纺布。
连结片材优选单位面积重量5~50g/m2左右,另外,优选具有柔软性的比较厚的薄片材。
图3是表示各种连结结构体的示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A)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a通过使带状支撑体16a和连结片材18a在结合部24a结合而构成。
带状支撑体16a能够使用与图2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的带状支撑体16相同的部件。图3(B)~图3(G)中的各带状支撑体16a也一样。
连结片材18a为单层,材料不特殊限定,能够由上述材料构成。该方式的连结片材具有结构简单,制造工序简易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连结片材,能够使用在疏水性无纺布(例如,PE/PP类的纺粘无纺布)的一部分(例如仅在中央部)施以亲水化处理(例如,利用界面活性剂进行处理)的结构。
图3(B)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b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在结合部24a与连结片材18b结合而构成。连结片材18b通过使两张疏水性片材18b′在结合部24b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亲水性片材18b″结合而构成。该方式的连结片材的制造工序与图3(A)所示的连结片材18a相比稍复杂,但通过将各种疏水性片材与各种亲水性片材组合,能够具有实现多种性能的优点。
图3(C)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c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在结合部24a与连结片材18c结合而构成。连结片材18c在疏水性片材18c′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配置有亲水性片材18c″,并通过在结合部24c结合而构成。连结片材18c在中央部具有双重结构。该方式的连结片材与图3(B)所示的连结片材18b相比,材料成本高,但具有制造工序简单的优点。
图3(D)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d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在结合部24a与连结片材18d结合而构成。连结片材18d在亲水性片材18d′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配置有疏水性片材18d″,并通过在结合部24d结合而构成。连结片材18d在中央部具有双重结构。该方式的连结片材与图3(B)所示的连结片材18b相比,虽然材料成本高,但具有制造工序简单的优点。
图3(E)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e在连结片材18e的左右两缘在上侧向内侧折回的状态下,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与连结片材18e在结合部24a结合而构成。该方式的连结片材(折回连结片材)由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宽,因此能够增大体液收纳通路Ca的容积,从而能够提高体液的存留能力。
图3(F)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f在连结片材18f的左右两缘在上侧朝向内侧折回,再向外侧折回的状态下,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与连结片材18f在结合部24a结合而构成。该方式的连结片材(折叠连结片材)由于能够使左右方向的宽度进一步变宽,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体液收纳通路Ca的容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体液的存留能力。
图3(G)所示的连结结构体14g通过使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和连结片材18g在上侧使连结片材18g的左右两缘分别包围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a而一体化构成。该方式的连结片材由于带状支撑体被连结片材覆盖,因此即便带状支撑体的表面有凹凸,或者有硬度,也能够利用连结片材的柔软性和光滑性改善穿着者的触感。另外,能够减少用于结合的接着剂的使用量。
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疏水性的无纺布构成的方式、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亲水性的无纺布构成的方式,以及,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兼具疏水性部分和亲水性部分的无纺布构成的方式都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体液收纳通路Ca的形成状态。
如上所述,吸收体物品100的体液收纳通路Ca根据前后方向的位置不同而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和上下方向的深度不同。
连结片材18由于其自重从带状支撑体16下垂,左右方向的宽度越窄,其下垂的程度越大,另外,在左右方向,在最远离带状支撑体16的中央的位置,下垂程度大。在使带状支撑体1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强制变窄,或者向连结片材18施加应力时,能够进一步增大下垂的程度。
图4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的示意说明图。在图4中,横截面图仅图示连结结构体和吸收体,省略其他部件。
图4(A)~图4(C)所示的各连结结构体14a是图3(A)所示的结构。
连结片材18a构成为在带状支撑体16a的下侧朝向吸收体12a下垂,而形成连结片材18a的左右缘部附近成为侧面,连结片材18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成为底面的体液收纳通路Ca。
在本发明中,连结片材的下垂的程度利用连结带状支撑体的上表面的面与连结片材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内侧的间隔w的比即下垂度h/w表示。
在图4(A)中,构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连结片材18a的下表面与吸收体12a不结合而分离。
图4(A)所示的体液收纳通路Ca在不施加应力的松弛状态下,深度变浅,连结片材18a的下垂度(h0/w0)为0.1~0.4左右。
在图4(B)中,构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连结片材18a的下表面在左右两个部位的结合部26a与吸收体12a结合而被固定,由此形成底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宽的体液收纳通路Ca。体液收纳通路Ca的内表面成为U形。连结片材18a的下垂度(h1/w1)为0.3~0.8左右。
这样,通过使连结片材的下表面与吸收体的表面结合而固定,与不结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下垂度。
在图4(C)中,构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连结片材18a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结合部26b与吸收体12a结合而被固定,由此形成左右方向的宽度窄,但上下方向的深度深的体液收纳通路Ca。体液收纳通路Ca的内表面成为V形。连结片材18a的下垂度(h2/w2)最大为1.5~2.0左右。
如上所述,下垂度是体液收纳通路Ca的深度的指标,并且是存在于连结结构体的两缘的带状支撑体以何种程度从吸收体的表面悬空的指标。即,在下垂度大时,带状支撑体与吸收体的表面的分离距离增大,伴随于此,穿着者的皮肤的表面与吸收体的表面之间的分离距离增大,屏障效果(防止穿着者的皮肤与吸收体的表面接触的效果)也增大。
在本发明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下垂度h/w从裆下部C向后身侧R减小。在该方式中,由于体液收纳通路Ca在裆下部C窄而深,而在后身侧R宽而浅,因此能够使便顺利地向体液收纳通路Ca收纳。
另外,在本发明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下垂度h/w从裆下部C向前身侧F减小。在该方式中,由于体液收纳通路Ca在裆下部C窄而深,而在前身侧F宽而浅,因此容易使体液收纳通路Ca中的尿排出器官的存在位置处于适当的状态。
如上所述的体液收纳通路Ca的形成状态在一个吸收体物品中能够单独使用,也能够使用多种形成状态。
例如,能够使用三种形成状态,在前身侧F的前端部附近和后身侧R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成为图4(A)所示的悬浮状态,在裆下部C的前后附近的前身侧F和后身侧R的位置(尿排出器官附近和便排出器官(肛门)附近),成为图4(B)所示的具有宽度宽的底面的状态,在更狭窄部位即裆下部C成为图4(C)所示的,具有宽度窄且深度深的V形的内表面,并且带状支撑体16a从吸收体12a的表面分离的程度大的状态。
另外,能够使用两种形成状态。具体地说,能够列举将图4(A)所示的状态与图4(B)所示的状态组合,将图4(A)所示的状态与图4(C)所示的状态组合,以及,将图4(B)所示的状态与图4(C)所示的状态组合。
图5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的示意说明图。在图5中,横截面图仅表示连结片材,其他部件省略。
图5(A)~图5(D)都表示基本的体液收纳通路的方式。
图5(A)所示的连结片材与图4(B)所示的结构同样地,形成U形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B)所示的连结片材与图4(C)所示的结构同样地,形成V形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C)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底面宽度宽,朝向上方变窄的U形(底宽U形)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D)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底面宽度窄,朝向上方变宽的的U形(底窄U形)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E)~图5(J)都表示上述基本体液收纳通路的方式的组合。
图5(E)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V形部分和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F)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V形部分和底宽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G)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V形部分和底窄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H)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U形部分和底宽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I)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U形部分和底窄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图5(J)所示的连结片材形成兼具底宽U形部分和底窄U形部分的体液收纳通路。
这些都是体液收纳通路的方式的优选例,可以根据尿布的尺寸、内裤型及胶带型的不同而适当选择。
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用上述以外的方式或组合。
图6是体液收纳通路的各种形成状态和配置的示意说明图。在图6中,仅图示连结片材和吸收体,其他部件省略。
图6(A)是表示形成体液收纳通路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图,图6(B)是沿着图6(A)中的VIB-VIB线的横截面图。
图6(A)和图6(B)所示的连结片材19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利用在前后方向上以线状延伸的结合部27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
连结片材19在从前身侧F经由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形成V形的体液收纳通路Ca。即,连结片材19在存在结合部27的区域呈图4(C)所示的形状,而在不存在结合部2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呈图4(A)所示的形状。这样,连结片材19形成两种形状相连的体液收纳通路Ca。
该方式的体液收纳通路容易形成为较深,能够提高屏障效果,并且容易制造。
图6(C)是表示形成体液收纳通路的连结片材的其他示例的俯视图,图6(D)是沿着图6(C)中的VID-VID线的横截面图,图6(E)是沿着图6(C)中的VIE-VIE线的横截面图。
图6(C)~图6(E)所示的连结片材19a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分别利用在前后方向上以带状延伸的结合部27a,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在裆下部C与吸收体13的表面不结合。
连结片材19a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分别形成图6(D)所示的V形的体液收纳通路Ca,另外,在裆下部C,该体液收纳通路Ca如图6(E)所示,从吸收体13的表面悬空并且深度浅。即,连结片材19a形成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体液收纳通路Ca。
该方式的体液收纳通路在裆下部C容易使体液移动,因此能够使较多的体液向前部和后部移动。
图6(F)是表示形成体液收纳通路的连结片材的其他示例的俯视图,图6(G)是沿着图6(F)中的VIG-VIG线的横截面图,图6(H)是沿着图6(F)中的VIH-VIH线的横截面图。
图6(F)~图6(H)所示的连结片材19b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分别利用在前后方向上以线状延伸的结合部27b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在裆下部C,利用在其左右两侧以线状延伸的结合部27b′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
连结片材19b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分别如图6(G)所示,形成V形的体液收纳通路Ca,另外,在裆下部C,该体液收纳通路Ca如图6(H)所示,成为底宽U形。即,连结片材19b形成由三部分构成的体液收纳通路Ca。
该方式的体液收纳通路具有使穿着时尿排出器官所在的部分即前部的上部开口相对扩大的效果。
图6(I)是表示形成体液收纳通路的连结片材的他示例的俯视图,图6(J)是沿着图6(I)中的VIJ-VIJ线的横截面图,图6(K)是沿着图6(I)中的VIK-VIK线的横截面图,图6(L)是沿着图6(I)中的VIL-VIL线的横截面图。
图6(I)~图6(L)所示的连结片材19c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利用在其左右两侧以线状延伸的结合部27c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在从裆下部C到前身侧F的后部附近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利用在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的结合部27c′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被固定。
连结片材19c在前身侧F的后部附近,如图6(J)所示,在其下表面的三个部位与吸收体13的表面结合而形成底宽U形的体液收纳通路Ca,在裆下部C,该体液收纳通路Ca如图6(K)所示成为V形,另外,在前身侧F的后部附近以外的部分和后身侧R分别如图6(L)所示,成为U形。即,连结片材19c形成由四个部分构成的体液收纳通路Ca。
该方式的体液收纳通路具有使穿着时尿排出器官所在的部分即前部的上部开口以及穿着时便排出器管(肛门)所在的部分即后部的上部开口分别相对扩大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图6是示意图,对于实际吸收体物品的体液收纳通路,即便连结片材的底面与吸收体的表面结合的结合部的位置等相同,有时也会由于前后方向的存在位置、带状支撑体的伸缩度等对应力造成的影响等而容易变形。
例如,在连结结构体受到前后方向的应力时,收缩状态的带状支撑体向前后方向延伸,由此体液收纳通路的开口(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间隔)向左右方向变宽,如果使用V形方式,则成为较大地敞开形状。相反地,在连结结构体不受到前后方向的应力时,利用收缩状态的带状支撑体使体液收纳通路的开口(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间隔)向左右方向变窄,如果是V形方式,则成为较窄地闭合形状。
体液收纳通路Ca具有能够收纳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和使体液向吸收体移动的功能,其结构不作特殊限定。
例如,第一种,列举使用整体具有液渗透性的连结片材的方式。具体而言,例如,利用亲水性材料(例如纤维素类的无纺布)构成连结片材的方式(例如上述吸收体物品100的连结片材18),利用对疏水性的无纺布(例如熔纺无纺布)进行亲水化处理而赋予液渗透性的材料来构成连结片材的方式,利用具有物理液渗透性的材料(例如开孔PE薄膜等液渗透性开孔薄膜)来构成连结片材的方式。
第二种,列举使用一部分具有液渗透性的连结片材的方式。具体而言,例如,利用亲水性材料(例如纤维素类的无纺布)构成连结片材的一部分(例如构成连结片材的底面的部分,相当于穿着者的裆下部的部分)的方式,利用对疏水性的无纺布(例如熔纺无纺布)进行亲水化处理而赋予液渗透性的材料构成连结片材的一部分(例如构成连结片材的底面的部分,相当于穿着者的裆下部的部分)的方式。
第三种,列举使用设置有能够供体液移动的出口的连结片材的方式。作为能够供体液移动的出口,例如可列举切口、开口、狭缝。可以单独使用这些,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不限定切口的形状、大小、位置、个数等。
不限定开口的形状、大小、位置、个数等。作为开口的形状,例如,可以列举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星形、不规则形状。可以将这些形状适当组合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切口与开口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将大小较大的作为切口,大小较小的(优选在一个部位设置多个)的作为开口处理。
不限定狭缝的形状、大小、位置、个数等。狭缝的形状例如可以列举直线状、弧状、C形曲线状。狭缝的位置例如可以列举宽度方向、倾斜方向、前后方向。能够适当组合来使用。
图7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切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7(A)所示的连结片材19d从前身侧F到后身侧R设置有一个大的切口34。
图7(B)所示的连结片材19e分别在前身侧F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切口34a,从裆下部C的后端附近到后身侧R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切口34b。在如上所述地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切口的情况下,形状及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连结片材19e中,切口34a和切口34b的形状和大小不同。
图8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开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A)所示的连结片材19f设置有多个相同形状(这里为圆形)和大小的开口36。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配置有多个开口,在裆下部C配置有少量开口。由此,体液收纳通路收纳的体液主要从前身侧F和后身侧R向吸收体移动。
图8(B)所示的连结片材19g设置有多个相同形状(这里为圆形)且大小不同的开口36a。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配置有大开口,在裆下部C配置有小开口。由此,体液收纳通路收纳的体液主要从前身侧F和后身侧R向吸收体移动。
图8(C)所示的连结片材19h设置有多个相同形状(这里为圆形)且大小不同的开口36b。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R配置有大开口和多个小开口,在裆下部C配置有少量小开口。由此,体液收纳通路收纳的体液主要从前身侧F和后身侧R向吸收体移动。
图9是表示设置有各种狭缝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9(A)所示的连结片材19i在从裆下部C的后端附近到后身侧R的区域,在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狭缝38。
图9(B)所示的连结片材19j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曲线状的狭缝38a。
图9(C)所示的连结片材19k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曲线状的狭缝38b,在裆下部C的前身侧F附近和后身侧R附近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曲线状的狭缝38b。多个狭缝38b的大小不同。
图9(D)所示的连结片材19l在前身侧F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c,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c。多个狭缝38c的大小不同。
图9(E)所示的连结片材19m在前身侧F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d,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d。多个狭缝38d的大小不同。
图9(F)所示的连结片材19n在前身侧F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e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曲线状的狭缝38e,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状狭缝38e。多个狭缝38e的大小不同。
图10是表示设置有各种出口的连结片材的示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0(A)所示的连结片材19o在前身侧F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C形曲线状的狭缝38f,在从前身侧F的后端附近到裆下部C的前端附近的区域,在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狭缝38f,在从裆下部C的后端附近到后身侧R的区域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切口34c。
图10(B)所示的连结片材19p在前身侧F和后身侧分别设置有月牙状的切口34d,在从前身侧F到裆下部C的区域和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分别设置有多个相同形状(这里为圆形)和大小的开口36c。
这样,优选在形成体液收纳通路的连结片材部设置有从切口、开口和狭缝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由此,能够使体液从体液收纳通路的特定部分集中地排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在连结片材由液渗透性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至少具有从切口、开口和狭缝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
如上述吸收体物品100的连结片材18那样,即便没有从切口、开口和狭缝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也能够利用吸收体的比较宽的范围的部分,但是在具有这些结构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
例如,即便持续采取容易使尿集中在吸收体的存在于前身侧的部分的俯卧位的体位,即便持续采取容易使尿越过裆下部而集中在吸收体的存在于后身侧的部分的仰卧位的体位,即便持续采取容易使尿集中在吸收体的左右的任一方的横卧位的体位,尿也不会在裆下部被集中吸收,从而能够被前身侧和后身侧的整个区域的吸收体有效吸收。
特别是,在开始吸收体液时,如果能够避开裆下部,在吸收体的前身侧和后身侧左右均等地分配体液,就能够利用吸收体的整个面积,并且,能够利用至吸收体所具有的吸收能力的极限。
接下来,说明带状支撑体。
带状支撑体优选至少在其一部分具有伸缩性。这是由于优选带状支撑体上侧的表面一直与穿着者的皮肤接触,另外,即便穿着者进行各种动作也总是没有间隙地贴合。
其中,优选带状支撑体使用伸缩弹性材料构成。由此,带状支撑体能够具有伸缩性和缓冲性,能够提高对具有凹凸并伸缩的穿着者的皮肤的贴合性。
作为伸缩弹性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现有尿布等吸收体物品中用作收紧部材料的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聚氨酯纤维、线橡胶、合成橡胶薄膜、伸缩性发泡片材。
优选带状支撑体利用无纺布覆盖上述伸缩弹性材料获得。
无纺布优选为表面柔软光滑,对皮肤刺激小的材料。例如优选以PE纤维、PP纤维、PET纤维、PE/PP复合纤维、PE/PET复合纤维等合成纤维为主体构成的干式无纺布或熔纺无纺布。无纺布所使用的纤维优选纤度较小的纤维,具体而言,优选五登尼尔以下的纤维。无纺布优选单位面积重量较小的材料,具体而言,优选5~30g/m2的材料。
图11是表示吸收体物品的带状支撑体的配置状态的示例的示意说明图。
为了说明带状支撑体的配置状态,图1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1为图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0的简化,防漏体10′、吸收体12′、连结结构体14′、带状支撑体16′和连结片材18′分别与防漏体10、吸收体12、连结结构体14、带状支撑体16和连结片材18′相同。
带状支撑体16′具有存在于从前身侧F的中央到后身侧R的中央的伸缩性区域SA和存在于比前身侧F的中央更靠前,比后身侧R的中央更靠后的非伸缩性区域NA。
带状支撑体16′在伸缩性区域SA,利用伸缩性材料和覆盖该伸缩性材料的无纺布构成,在非伸缩性区域NA,利用无纺布构成(参照图1)。
图12是表示各种带状支撑体的示例的横截面示意图。在图12(C)~图12(F)中,仅图示伸缩弹性材料,其他省略。
图12(A)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通过将四根伸缩弹性材料17′并列并利用无纺布17″覆盖其上下而构成。作为伸缩弹性材料17′,例如,能够使用聚氨酯纤维(例如,400dtex)。作为无纺布17″,例如,能够使用PE/PP无纺布(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2g/m2,智索公司制)。带状支撑体1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能够为15mm左右。
图12(B)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a通过利用无纺布17a″覆盖管状的伸缩弹性材料17a′的上下构成。作为伸缩弹性材料17a′,例如能够使用薄壁橡胶管(例如横向宽度10mm)。作为无纺布17″,例如,能够使用PE/PP无纺布(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2g/m2,智索公司制)。
图12(C)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b由蚕茧球状的伸缩弹性材料构成。
图12(D)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c由哑铃状的伸缩弹性材料构成。
图12(E)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d由V形的伸缩弹性材料构成。
图12(F)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e由倒V形的伸缩弹性材料构成。
作为带状支撑体17b、17c、17d和17e所使用的伸缩弹性材料,例如,可以列举伸缩性大的聚醚类的聚氨酯泡沫。
图12(G)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f是在伸缩弹性材料17f′的下表面结合无纺布17f″,使无纺布17f″从伸缩弹性材料17f′的单侧以流苏状下垂。
图12(H)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g是利用无纺布17g″覆盖伸缩弹性材料17g′,使无纺布17g″从伸缩弹性材料17g′的单侧以流苏状下垂。
图12(I)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h是在伸缩弹性材料17h′的下表面结合无纺布17h″,使无纺布17h″从伸缩弹性材料17h′的两侧以流苏状下垂。
图12(J)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i是利用无纺布17i″覆盖伸缩弹性材料17i′,使无纺布17i″从伸缩弹性材料17i′的两侧以流苏状下垂。
图12(K)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j是在伸缩弹性材料17j′的下表面结合无纺布17j″,使无纺布17j″从伸缩弹性材料17j′的单侧以窗帘状下垂。
图12(L)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k是利用无纺布17k″覆盖伸缩弹性材料17k′,使无纺布17k″从伸缩弹性材料17k′的单侧以窗帘状下垂。
这样,在带状支撑体具有呈流苏状或者窗帘状下垂的部分时,能够使与连结片材的结合稳固,另外,结构简单。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示例,在此之前,说明作为比较的对照的现有吸收体物品。
图17是表示现有吸收体物品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7(A)是示意表示将成人用内裤型尿布方式的吸收体物品(ATENTO薄型清爽尿布LL号,大王制纸(株)制)在其腰部收紧部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图中的Z和Z′)切断,并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平面展开图。图17(B)是沿着图17(A)中的XVIIB-XVIIB线的横截面图。图17(C)是未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情况的(松弛状态的)沿着图17(A)中的XVIIC-XVIIC线的横截面图。
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00是以成人用内裤型尿布的制品为代表的吸收体物品。吸收体物品2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为850mm,左右方向的宽度为700mm。
吸收体物品200从下方起具有:外装片材40、防漏体10a、吸收体12a及覆盖吸收体12a的上表面的表面片材32a,并且,具有作为收紧部成分的腰部收紧部42、抽褶收紧部(シャ一リンゲギャザ一)44和立体腿收紧部(SLG)46。
外装片材44是用于内裤型尿布的,承担用于覆盖穿着者的身体的安装功能的部件。具体而言,使用形成前身侧F、裆下部C和后身侧R的各部分的片材状部件。
在吸收体物品200那样的内裤型尿布中,由于利用防漏体防止尿等泄漏,因此外装片材不需要使用体液不渗透性材料。作为外装片材,例如,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外装片材。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纤维或其它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合成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外装片材。
在吸收体物品200中,外装片材40由PP纤维制的纺粘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17g/m2)构成。
防漏体(背面片材)10a由PE树脂制透气性薄膜(单位面积重量20g/m2)构成。
吸收体12a是利用绉纸包围SAP与纸浆的混合体垫的结构,SAP含有量为9g/张,纸浆含有量为11g/张,绉纸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8g/m2
表面片材32a利用以PE/PET纤维(1.5d×45mm)为主要成分的液渗透性的热风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21g/m2)构成。
腰部收紧部将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前端部与后端部连结,使尿布与腰部周围贴紧,而作为防止滑落的固定带起作用。
在吸收体物品200中,腰部收紧部42通过使天然橡胶类(1.0mm×0.35mm)以260%左右的延伸状态排列五根,利用上下的纺粘无纺布夹持,并与该纺粘无纺布接合而构成。
抽褶收紧部设置在穿着时覆盖穿着者的腹部和背部的位置。
在吸收体物品200中,抽褶收紧部44通过将聚氨酯纤维(氨纶620dtex)以200%左右的延伸状态排列五根,将氨纶310dtex以250%左右的延伸状态排列十五根,共计排列二十根,利用上下的纺粘无纺布夹持,并与该纺粘无纺布接合而构成。
立体腿收紧部(SLG)46通过将聚氨酯纤维(氨纶620dtex)以270%左右的延伸状态排列四根,利用上下的纺粘无纺布夹持,并与该纺粘无纺布接合而构成。立体腿收紧部(SLG)46配置在左右侧缘。
在利用将吸收体物品200浸入生理盐水中而吸收生理盐水,然后,在1.4kg/100cm2的加重下脱水,减去吸收前的重量来测定脱水后的吸收量的方法求吸收体物品200的吸收能力时,每匹约680g。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示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图13(A)是示意表示将内裤型尿布方式的吸收体物品在其腰部收紧部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图中的Z和Z′)切断,并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平面展开图。图13(B)是沿着图13(A)中的XIIIB-XIIIB线的横截面图。图13(C)是未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情况的(松弛状态的)沿着图13(A)中的XIIIC-XIIIC线的横截面图。
图13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2构成为成人用内裤型尿布。吸收体物品102是将形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连结结构体14h组装于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00的结构。具体而言,能够使连结结构体14h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a和后端结合部22a与吸收体物品200结合而一体化,并且,在结合部26a将连结结构体14h的连结片材18h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结合而获得。
在吸收体物品102中,连结结构体14h形成V形的体液收纳通路Ca。体液收纳通路的下垂度(h3/w3)在裆下部C约为2.0。吸收体物品102在松弛状态下,形成体液收纳通路Ca,并且SLG立起(参照图13(C))。
图14是表示连结结构体14h的示意图。图14(A)为俯视图,图14(B)为沿着图14(A)中的XIVB-XIVB线的横截面图。
连结结构体14h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h和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h结合的连结片材18h。连结片材18h的左右缘部的上表面在结合部24e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h的下侧结合。
带状支撑体16h与图12(A)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同样地通过排列两根伸缩弹性材料(氨纶310dtex)并利用无纺布覆盖其上下而构成。另外,带状支撑体16h与图12(H)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g同样地,无纺布从伸缩弹性材料的单侧以流苏状下垂。带状支撑体16h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0mm。
连结片材18h是通过将前后方向的长度550mm,左右方向的宽度200mm的液渗透性的亲水化热风无纺布(PE/PET制,单位面积重量20g/m2)的两侧缘每隔20mm折叠而成为宽度120mm的部件。
带状支撑体16h的无纺布的流苏部和连结片材18h的两侧缘利用热熔接着剂接合。
连结结构体14h的连结片材18h在从前身侧F的一部分经由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一部分的范围内,连结片材18h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利用线状的热熔接着剂在固定部26a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结合。
吸收体物品102从前端到后端连续具有在图13(C)中被表示横端面的体液收纳通路Ca。
体液收纳通路Ca未设置有切口等体液的出口,但由于连结片材18h为液渗透性的无纺布,因此体液向吸收体12a的表面的移动和分配能够通过连结片材18h在整面具有的细孔进行。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2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收纳的尿在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连结片材18h的细孔分配在吸收体12a的表面上被排出。
其结果是,被排出到吸收体12a的存在于裆部的部分的尿的量被大幅地抑制,几乎可靠地防止了尿从裆部的侧面泄漏。
另一方面,被供给到存在于吸收体12a的前部和后部的部分的尿的量增多。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2而排出便时,排出的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便中的液体成分与尿同样地从连结片材18h的细孔排出,因而被浓缩的固体成分直接到达体液收纳通路Ca内,从而自然地进行尿便分离。根据便的量,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部的方向移动,从而防止便向体液收纳通路Ca的外部扩散。
在排出便的情况下,原则上进行尿布的更换,但由于穿着者的皮肤中被便污染的部位仅限于肛门周边,因此看护人员的擦拭工作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尿布的装卸也变得容易,因此也减轻了废弃处理的工夫。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图15(A)是表示将内裤型尿布的方式的吸收体物品在其腰部收紧部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图中的Z和Z′)切断,并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平面展开图。图15(B)是表示图15(A)所示的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的俯视示意图。图15(C)是沿着图15(B)中的XVC-XVC线的横截面图。
图15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3构成为成人用内裤型尿布。吸收体物品103是在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00上组装形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连结结构体14i的结构。具体而言,能够使连结结构体14i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b和后端结合部22b与吸收体物品200结合而一体化,并且,使连结结构体14i的连结片材18i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在结合部26b结合而获得。
连结结构体14i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i和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i结合的连结片材18i。连结片材18i的左右缘部的上表面在结合部24f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i的下侧结合。
带状支撑体16i与图12(A)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同样地,通过排列两根伸缩弹性材料(氨纶310dtex)并利用无纺布覆盖其上下而构成。另外,带状支撑体16i与图12(H)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g同样地,无纺布从伸缩弹性材料的单侧以流苏状下垂。带状支撑体16i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0mm。
连结片材18i通过将前后方向的长度550mm,左右方向的宽度200mm的疏水性熔纺无纺布(PP制SMS,单位面积重量15g/m2)的两侧缘每隔20mm折叠,而使宽度为120mm,并且,前身侧F的前端附近的小型圆角长方形切口35、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细的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39、在这些狭缝39的前端和后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C形狭缝39′分别设置成体液的出口。
带状支撑体16i的无纺布的流苏部和连结片材18i的两侧缘利用热熔接着剂接合。
连结结构体14i的连结片材18i在从前身侧F的一部分经由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一部分的范围内,连结片材18i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利用线状的热熔接着剂在固定部26a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结合。
吸收体物品103从前端到后端连续具有体液收纳通路Ca,该体液收纳通路Ca具有与图13(C)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横截面。
在体液收纳通路Ca中,体液向吸收体12a的表面的移动和分配仅通过切口35、狭缝39和狭缝39′进行。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3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被收纳的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切口35、狭缝39和狭缝39′分配到吸收体12a的表面上被排出。
连结结构体14i由于在裆部没有体液的出口,其结果,尿不直接排出到吸收体的存在于裆部的部分,而可靠地防止尿从裆部的侧面泄漏。
另一方面,供给到存在于吸收体12a的前部和后部的部分的尿的量比图13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2多。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3而排出便时,排出的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便中的液体成分与尿同样地从连结片材18h的狭缝39和39′排出,因而被浓缩的固体成分直接到达体液收纳通路Ca内,从而自然地进行尿便分离。根据便的量,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部的方向移动,从而防止便向体液收纳通路Ca的外部扩散。
在排出便的情况下,原则上进行尿布的更换,但由于穿着者的皮肤中被便污染的部位仅限于肛门周边,因此看护人员的擦拭工作也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尿布的装卸也变得容易,因此减轻了废弃处理的工夫。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图16(A)是表示将内裤型尿布的方式的吸收体物品在其腰部收紧部的左右两侧的部分(图中的Z和Z′)切断,并对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平面展开图。图16(B)是表示图16(A)所示的吸收体物品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的俯视示意图。图16(C)是沿着图16(B)中的XVIC-XVIC线的横截面图。
图16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4构成为成人用内裤型尿布。吸收体物品104是在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200上组装形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连结结构体14j的结构。具体而言,能够使连结结构体14j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c和后端结合部22c与吸收体物品200结合而一体化,并且,使连结结构体14j的连结片材18j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在结合部26c结合而获得。
连结结构体14j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j和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j结合的连结片材18j。连结片材18j的左右缘部的上表面在结合部24g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j的下侧结合。
带状支撑体16j与图12(A)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同样地,通过排列两根伸缩弹性材料(氨纶310dtex)并利用无纺布覆盖其上下而构成。另外,带状支撑体16j与图12(H)所示的带状支撑体17g同样地,无纺布从伸缩弹性材料的单侧以流苏状下垂。带状支撑体16j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0mm。
连结片材18i由亲水性片材18j′和疏水性片材18j″构成,亲水性片材18j′由前后方向的长度550mm、左右方向的宽度200mm的进行了亲水化处理的纺粘无纺布(PE/PP制,单位面积重量17g/m2)构成,疏水性片材18j″由前后方向的长度200mm、左右方向的宽度70mm的疏水性的熔纺无纺布(PP制SMS,单位面积重量15g/m2)构成。连结片材18j使亲水性片材18j′和疏水性片材18j″与如图3(D)所示的连结片材18d同样地贴合而形成双层片材,并将其两侧缘每隔20mm折叠而成为宽度120mm,并且,前身侧F的前端附近的小型圆角长方形的切口35a、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细的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39a、在这些狭缝39的前端和后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C形狭缝39a′分别设置成体液的出口。疏水性片材18j″位于切口35a与前侧的狭缝39a′之间。
带状支撑体16j的无纺布的流苏部与连结片材18j的两侧缘利用热熔接着剂接合。
连结结构体14j的连结片材18j在从前身侧F的一部分经由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一部分的范围内,连结片材18j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下表面利用线状的热熔接着剂在固定部26c与表面片材32a的表面结合。
吸收体物品104从前端到后端连续,具有体液收纳通路Ca,该体液收纳通路Ca具有与图13(C)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横截面。
在体液收纳通路Ca中,体液向吸收体12a的表面的移动和分配主要通过切口35a、狭缝39a和狭缝39a′进行,由于构成连结片材18j的亲水性片材18j′是液渗透性的无纺布,因此一部分通过其细孔进行。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4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内。收纳的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切口35、狭缝39、狭缝39′以及亲水性片材18j′的细孔分配到吸收体12a的表面上被排出。
连结结构体14j由于在裆下部C的前后的相当于体液收纳通路Ca的底面的部分具有疏水性片材18j″,没有体液的出口,其结果,尿不直接排出到吸收体的存在于裆部的部分,而可靠地防止尿从裆部的侧面泄漏。
另一方面,供给到存在于吸收体12a的前部和后部的部分的尿的量比图13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2大幅增多。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4而排出便时,排出的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便中的液体成分与尿同样地从连结片材18j的狭缝39a、狭缝39a′及亲水性片材18j′的细孔排出,因而被浓缩的固体成分直接到达体液收纳通路Ca内,从而自然地进行尿便分离。根据便的量,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部的方向移动,从而防止便向体液收纳通路Ca的外部扩散。
在排出便的情况下,原则上进行尿布的更换,但由于穿着者的皮肤中被便污染的部位仅限于肛门周边,因此看护人员的擦拭工作也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尿布的装卸也变得容易,因此减轻了废弃处理的工夫。
图1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图18(A)是表示对儿童用胶带型尿布的方式的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18(B)所述的状态沿着图18(A)中的XVIIIB-XVIIIB线的横截面图。
图18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5基本与图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0同样,其不同之处在于连结结构体14k的连结片材18k的结构以及与表面片材32结合的方式。
吸收体物品105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14k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k和左右缘部分别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k在结合部24i结合的连结片材18k。连结结构体14k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d和后端结合部22d与吸收体物品105主体结合。
带状支撑体16k与带状支撑体16同样。
连结片材18k由疏水性的纺粘无纺布(PE/PET制,单位面积重量15g/m2)构成,在前身侧F、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两个部位具有切口35b和35b′。存在于前身侧F的切口35b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短的大致长方形。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存在的切口35b′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宽度长的大致长方形。
连结片材18k在结合部26d、26e、26f和26g与表面片材32结合。存在于前身侧F的左右两侧的结合部26d都在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存在于后身侧R的左右两侧的结合部26e都在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从前身侧F到裆下部C的存在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结合部26f在前后方向以带状延伸,宽度粗,结合稳定,具有防止切口35b的周边的连结片材18k的变形而稳定化的效果。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存在的切口35b′的前侧的缘和左右的缘的前侧大致一半的附近,分别设置有线状的结合部26g。
在吸收体物品105中,连结片材18k向表面片材32结合的状态与图6(I)所示的状态类似,体液收纳通路Ca根据部位不同其形状也不同。即,体液收纳通路Ca在利用带状的结合部26f结合的裆下部C呈V形,而在左右两侧具有结合部26d和26e的切口35b和35b′的周边部分别形成为图6(J)和图6(L)所示的U形。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5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内。被收纳的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切口35b和35b′分配到吸收体12的表面上被排出。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图19(A)是表示对儿童用胶带型尿布的方式的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19(B)是沿着所述状态的图19(A)中的XIXB-XIXB线的横截面图。
图19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6基本与图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0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连结结构体14l的连结片材18l的结构以及与表面片材32结合的方式。
吸收体物品106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14l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l和左右缘部分别在结合部24j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l结合的连结片材18l。连结结构体14l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e和后端结合部22e与吸收体物品106主体结合。
带状支撑体16l与带状支撑体16相同。
连结片材18l与连结片材18k相同,由疏水性无纺布构成,在前身侧F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两根狭缝39b,另外,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四个狭缝39b′。
连结片材18l在结合部26h和26i与表面片材32结合。存在于裆下部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结合部26h在前后方向上以带状延伸,宽度粗,因此结合稳固。接近狭缝39b和39b′而存在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结合部26i均设置为使狭缝39b和39b′容易开口。由此,使体液从体液收纳通路Ca向吸收体12上的移动和分配顺利进行。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6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内。收纳的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狭缝39b和39b′分配到吸收体12的表面上而排出。另外,狭缝39b中最靠前侧存在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的狭缝形成利用前端结合部20e使表面片材32与连结结构体14l密闭而形成的前部袋的入口,促进吸收体12的前端部的吸收,并且防止尿从前端部溢流。狭缝39b′中最靠后侧存在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的狭缝形成利用后端结合部22e使表面片材32和连结结构体14l密闭而形成的后部袋的入口,促进吸收体12的后端部的吸收,并且防止尿和便从后端部溢流。
这样,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连结结构体在其前端以及从所述前端连续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前部袋。另外,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为,连结结构体在其后端和从所述后端连续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后部袋。
吸收体物品106的体液收纳通路Ca的形状在裆下部C呈与图6(B)所示的结构类似的深V形。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的实施方式的其他示例的示意图。图20(A)是表示对儿童用胶带型尿布的方式的吸收体物品施加应力而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拉伸展开,成为大致平面状的状态的展开俯视图。图20(B)是沿着所述状态的图20(A)中的XXB-XXB线的横截面图。
图20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7基本与图1所示的吸收体物品100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连结结构体14m的连结片材18m的结构以及与表面片材32结合的方式。
吸收体物品107所使用的连结结构体14m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m和左右缘部分别在结合部24k与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16m结合的连结片材18m。连结结构体14m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前端结合部20f和后端结合部22f与吸收体物品107主体结合。
带状支撑体16m与带状支撑体16同样。
连结片材18m与连结片材18k相同,由疏水性无纺布构成,在前身侧F分别具有多个细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39c以及在这些狭缝39c的前端和后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C形狭缝39c′,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的区域分别具有多个细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39d以及在这些狭缝39d的前端和后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C形狭缝39d′。
连结片材18m在结合部26j、26k和26l与表面片材32结合。存在于裆下部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结合部26j在前后方向以带状延伸,宽度粗,因此结合稳固。在狭缝39c和39d的位置的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延伸的结合部26k和26l均设置为使狭缝39c′和39d′容易开口。由此,使体液从体液收纳通路Ca向吸收体12上的移动和分配顺利进行。
在穿着吸收体物品107而排出尿时,排出的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该体液收纳通路Ca内。收纳的尿沿着体液收纳通路Ca内向前后移动,并且从狭缝39c、39c′、39d和39d′被分配到吸收体12的表面上而排出。另外,狭缝39c′中最靠前侧存在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的狭缝形成利用前端结合部20f使表面片材32和连结结构体14m密闭而形成的前部袋的入口,促进吸收体12的前端部的吸收,并且防止尿从前端部溢流。狭缝39d′中最靠后侧存在且左右方向的宽度大的狭缝形成利用后端结合部22f使表面片材32和连结结构体14m密闭而形成的后部袋的入口,促进吸收体12的后端部的吸收,并且防止尿和便从后端部溢流。
吸收体物品107的体液收纳通路Ca的形状在从裆下部C到后身侧R呈与图6(B)所示的结构类似的深V形,而从前身侧F到裆下部C的一部分形成与图6(E)所示的结构类似的,从吸收体的表面悬空的浅的形状。
以上,基于图示的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各部分的结构能够与能够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结构置换。
另外,能够将各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结构任意组合,而成为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适用于纸尿布(儿童用和成人用)、失禁用品、训练裤等。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而具体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以下,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和市售的吸收体物品,进行穿着试验。
1.吸收体物品
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图13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在第一比较例中,使用图17所示的市售吸收体物品(ATENTO薄型清爽尿布LL号,大王制纸(株)制)。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图13和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吸收体物品均是将连结结构体安装到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中的结构,尿布主体的规格完全相同,因此吸收体设计上的极限吸收量与图17所示的吸收体物品相同,为680g。
2.实验方法
穿着试验通过分别使用三张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使65岁的健康男性穿着并反复排尿而进行。具体而言,进行以下(1)~(3)的三个周期的试验。
(1)第一个周期
(i)穿着时的状态的确认
穿着未使用(干燥状态)的吸收体物品,确认阴茎的存在位置、SLG的存在位置和实施例中带状支撑体的存在位置。
(ii)动作时的状态的确认
然后,反复步行、开闭脚、上下屈伸、就座、横滚等30分钟,确认动作时的偏移和位移。
(iii)第一次排尿试验
在进行第一次排尿后,拆卸吸收体物品,确认泄漏的状态和泄漏量的估算量。
在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完成穿着试验。直接称量吸收体物品,在测定吸收量后,切断腰部密封来分析吸收状态、泄漏状态以及裆部位的吸收状态和变形状态。
在未发生泄漏的情况下,直接称量吸收体物品,测定吸收量后穿着并继续穿着试验。
(2)第二个周期
(i)穿着时的状态的确认
穿着第一次排尿试验后的湿润状态的吸收体物品,确认阴茎的存在位置、SLG的存在位置和实施例中带状支撑体的存在位置。
(ii)动作时的状态的确认
然后,反复步行、开闭脚、上下屈伸、就座、横滚等30分钟,确认动作时的偏移及位移。
(iii)第二次排尿试验
在进行第二次排尿后,装卸吸收体物品,确认泄漏的状态和泄漏量的估算量。
在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完成穿着试验。直接称量吸收体物品,在测定吸收量后,切断腰部密封来分析吸收状态、泄漏状态以及裆部位的吸收状态和变形状态。
在未发生泄漏的情况下,直接称量吸收体物品,在测定吸收量后,穿着并继续穿着试验。
(3)第三个周期
(i)穿着时的状态的确认
穿着第二次排尿试验后的湿润状态的吸收体物品,确认阴茎的存在位置、SLG的存在位置和实施例中带状支撑体的存在位置。
(ii)动作时的状态的确认
然后,反复步行、开闭脚、上下屈伸、就座、横滚等30分钟,确认动作时的偏移及位移。
(iii)第三次排尿试验
在进行第三次排尿后,拆卸吸收体物品,确认泄漏的状态和泄漏量的估算量。
直接称量吸收体物品,在测定吸收量后,切断腰部密封来分析吸收状态、泄漏状态以及裆部位的吸收状态和变形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排尿试验以俯卧位和仰卧位两种体位进行。
俯卧位是尿容易集中在存在于前部的吸收体而难以利用存在于后部的吸收体的体位,如何在对裆下部不施加吸收负荷的情况下,利用存在于后部的吸收体成为课题。
仰卧位是尿容易集中在存在于后部的吸收体而难以利用存在于前部的吸收体的体位,如何在对裆下部不施加吸收负荷的情况下,利用存在于前部的吸收体成为课题。
3.结果
第一表~第三表表示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是三张吸收体物品的平均值。
另外,图21~图27大致表示尿的吸收状态。各图的粗框内是确认了尿的吸收的区域。图21是表示第一比较例的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2是表示第一比较例的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俯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仰卧位的第一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仰卧位的第二次排尿后的尿的吸收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1)俯卧位的吸收状态(第一表)
如第一表所示,在第一比较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三张吸收体物品都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发生了泄漏,第一实施例与第一比较例相比,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吸收量高,吸收效率接近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的两倍。如图21和图23的对比清晰可知,这是由于与第一比较例相比,在第一实施例中,吸收区域向后身侧方向延伸;并且由于就裆下部C的吸收状态而言,在第一比较例中,尿到达SLG之上而提早发生侧漏,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尿停留在吸收体的部位,而不向SLG的内侧移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三张吸收体物品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均未发生泄漏,在第二个周期(第二次排尿)中,三张中的两张发生了泄漏,因此不用于第三个周期。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次排尿和第二次排尿的合计吸收量接近第一比较例的四倍,吸收效率达78%。如图21、图23和图25的对比清晰可知,这是由于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后,吸收区域与第一比较例相比,进一步向后身侧方向延伸;并且由于就裆下部C的吸收状态而言,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尿不移动到SLG的根部,而停留在吸收体的部位。
在第一实施例和2中,泄漏的发生都是由于从前部末端部溢出,而未观察到从裆部泄漏。这是因为利用了旁通裆下部C的体液收纳通路Ca进行尿的移动和分配的效果,从而使存在于后部的吸收体的利用得以促进。
(2)仰卧位的吸收状态(第一表)
在所有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仰卧位的吸收量都比俯卧位的吸收量格外多。这是由于与上述俯卧位相比,在仰卧位时,扩大了用于吸收的吸收区域。
如第一表所示,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三张吸收体物品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都发生了泄漏,然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三张吸收体物品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都未发生泄漏。另外,在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在第二个周期(第二次排尿)中,三张中的两张未发生泄漏,一张发生了少量的泄漏,但仍用于第三个周期。在第三个周期(第三次排尿)中,三张吸收体物品都发生了泄漏。
就合计吸收量而言,第一实施例大约是第一比较例的1.8倍,第二实施例大约是第一比较例的2.3倍。就吸收效率而言,第一比较例为47%,第一实施例为83%,而第二实施例为超过设计极限量的107%。能够吸收超过设计极限量的尿是由于吸收体(SAP)的一部分未在承受加压的状态下使用。如图22、图24、图26和图27的对比清晰可知,这是由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周期(第一次排尿)后,吸收区域比第一比较例更向后身侧方向延伸,特别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二个周期(第二次排尿)后,吸收区域扩展到吸收体12的前端附近;并且由于就裆下部C的吸收状态而言,在第一比较例中,尿到达SLG之上而提早发生侧漏,而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尿未移动到SLG的根部而停留在吸收体的部位。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泄漏的发生都是由于从后部末端部溢出,而未观察到从裆部泄漏。这是因为利用了旁通裆下部C的体液收纳通路Ca进行尿的移动和分配的效果,从而使存在于前部的吸收体的利用得以促进。
(3)存在于裆部的吸收体的利用状态(第二表)
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尿直接排出到裆部附近,对存在于裆部的吸收体施加大的负荷,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尿的全部量被收纳在体液收纳通路Ca并向前部和后部移动而被分配,因此尿利用从前后方向的扩散而到达了存在于裆部的吸收体。因此产生第二表所示的大的差异。
(4)从裆部侧漏的发生状态(第二表)
伴随上述体液收纳通路Ca有无的尿的移动和分配的机构的不同,存在第二表所示的大的差异。
(5)裆部的变形状态(第二表)
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由于穿着者的皮肤的表面直接与裆部接触,因此根据动作,包括吸收体在内的裆部整体发生弯折而变形,引起所谓的集聚化(团状化)。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直接与穿着者的皮肤的表面接触的是形成体液收纳通路Ca的连结结构体的上端的带状支撑体的表面,因此穿着者的皮肤没有直接与裆部接触的机会,因此裆部几乎不变形。
(6)穿着时阴茎的位置及其变化(作为位置偏移的一个标准)(第三表)
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如第三表所示,由于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的不同、动作的有无的不同,因此会向左右偏移,或者弯曲,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不会由于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的不同、动作的有无而产生位置变化。
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在吸收体物品的整个穿着时间,阴茎直接与在前后、左右相对具有宽度的吸收体表面持续接触,因此不得不根据尿布主体的移动改变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阴茎,包括睾丸的部位的整体前后贯穿吸收体物品的中心部,并收纳在从吸收体表面分离的体液收纳通路Ca的内部,而处于被柔软的无纺布包围的状态,因此保持与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动作无关系的状态。
(7)穿着时的闷热和皮肤沾湿的发生状态(第三表)
在第一比较例的吸收体物品中,即便在干燥状态下,下腹部和臀部的大部分在尿布的整个穿着时间,直接与在前后、左右相对具有宽度的吸收体表面挤压而持续接触,因此由于吸收体物品主体移动而受到摩擦,而不得不忍受压迫感。由于在湿润状态也继续相同的状态,因此几乎不可能避免产生闷热和皮肤沾湿。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吸收体物品中,阴茎,包括睾丸的部位的整体从前后贯穿吸收体物品的中心部,并收纳在从吸收体表面分离的体液收纳通路Ca的内部,下腹部和臀部的大部分被体液收纳通路Ca隔离,因此不易受到挤压,只有阴茎的前端部分仅在排尿时沾湿,因此如第三表所示,即便长时间连续使用至完成第二个周期也能够避免产生闷热。
附图标记说明
10,10′,10a 防漏体
12,12′,12a,13 吸收体
14,14′,14a,14b,14c,14d,14e,14f,14g,14h,14i,14j,14k,14l,14m 连结结构体
16,16′,16a,16h,16i,16j,16k,16l,16m,17a,17b,17c,17d,17e,17f,17g,17h,17i,17j,17k 带状支撑体
17′,17a′,17f′,17g′,17h′,17i′,17j′,17k′ 伸缩弹性材料
17″,17a″,17f″,17g″,17h″,17i″,17j″,17k″ 无纺布
18,18′,18a,18b,18c,18d,18d′,18e,18f,18g,18h,18i,18j,18k,18l,18m,19,19a,19b,19c,19d,19e,19f,19g,19h,19i,19j,19k,19l,19m,19n,19o,19p 连结片材
18b′,18c′,18d″,18j″ 疏水性片材
18b″,18c″,18d′,18j′ 亲水性片材
20,20a,20b,20c,20d,20e,20f 前端结合部
22,22a,22b,22c,22d,22e,22f 后端结合部
24,24a,24b,24c,24d,24e,24f,24g,24h,24i,24j,24k,26,26a,26b,26c,26d,26e,26f,26g,26h,26i,26j,26k,26l,27,27a,27b,27b′,27c,27c′ 结合部
28 装卸部件
30 外腿收紧部(OLG)
32,32a 表面片材
34,34a,34b,34c,34d,35,35a,35b,35b′ 切口
36,36a,36b,36c 开口
38,38a,38b,38c,38d,38e,38f,39,39′,39a,39a′,39b,39b′,39c,39c′,39d,39d′ 狭缝
40 外装片材
42 腰部收紧部
44 抽褶收紧部
46 立体腿收紧部(SLG)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200 吸收体物品
C 裆下部
Ca 体液收纳通路
F 前身侧
NA 非伸缩性区域
R 后身侧
SA 伸缩性区域

Claims (19)

1.一种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收体物品主体,其具有片材状的防漏体、在所述防漏体的上部配置有至少一层的能够吸收体液的吸收体;
连结结构体,其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经由前身侧、裆下部和后身侧配置到后端部,并在所述前端部和所述后端部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
所述连结结构体具有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以及左右缘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结合的连结片材;
所述连结片材构成为在前身侧、裆下部和后身侧在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下侧朝向所述吸收体下垂,形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左右缘部附近为侧面,所述连结片材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为底面的体液收纳通路;
所述体液收纳通路能够收纳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并能够使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底面的所述连结片材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底面的部分在裆下部具有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连结片材的所述底面的部分在前后方向的至少一个部位具有跨越所述底面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与所述吸收体的表面不结合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液收纳通路在其上部具有开口。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支撑体至少在其一部分具有伸缩性。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切口。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所述连结片材上设置有成为用于使穿着者排出的体液向所述吸收体移动的出口的狭缝。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疏水性无纺布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亲水性无纺布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片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兼具疏水性部分和亲水性部分的无纺布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片材由液渗透性的开孔薄膜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结构体在其前端和与所述前端相连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前部袋。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结构体在其后端和与所述后端相连的左右两缘的部分与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结合,利用所述连结结构体和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形成后部袋。
16.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下垂度从裆下部到后身侧减小,
其中,下垂度(h/w)是连结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上表面的面与所述连结片材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内侧的间隔(w)的比。
17.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下垂度从裆下部到前身侧减小,
其中,下垂度(h/w)是连结所述带状支撑体的上表面的面与所述连结片材的底面之间的距离(h)相对于所述左右一对带状支撑体的内侧的间隔(w)的比。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地,在所述体液收纳通路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设置有内腿收紧部。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物品,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地,在所述吸收体物品主体的左右缘部设置有外腿收紧部。
CN201280076087.XA 2012-10-12 2012-10-12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4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6389 WO2014057571A1 (ja) 2012-10-12 2012-10-12 体液受容キャナルを備えた吸収体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4515A true CN104684515A (zh) 2015-06-03
CN104684515B CN104684515B (zh) 2017-04-26

Family

ID=49041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08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4515B (zh) 2012-10-12 2012-10-12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68495B2 (zh)
EP (1) EP2907491B1 (zh)
JP (1) JP5236122B1 (zh)
KR (1) KR101717210B1 (zh)
CN (1) CN104684515B (zh)
TR (1) TR201810696T4 (zh)
WO (1) WO20140575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73355B1 (ko) * 2013-09-30 2017-08-31 다이오세이시가부시끼가이샤 흡수체 물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80299B2 (ja) * 2013-11-27 2017-08-1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物品
JP6220668B2 (ja) * 2013-12-26 2017-10-25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物品
JP6152350B2 (ja) * 2014-01-31 2017-06-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物品
JP6273169B2 (ja) * 2014-06-02 2018-01-3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59673A (ja) * 2014-09-19 2016-04-25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吸収体物品及びスキンコンタクトシー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5032699A1 (en) * 1994-06-01 1995-12-07 Pope & Talbot, Inc. Absorbent garment with elasticized containment strips
JPH11244331A (ja) * 1999-01-08 1999-09-14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02000154A1 (fr) * 2000-06-29 2002-01-03 Oji Paper Co., Ltd. Produit absorb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6362A (en) * 1985-01-10 1987-03-03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Disposable underpants, such as child's training pants and the like
JP2866424B2 (ja) * 1990-02-07 1999-03-08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927878B2 (ja) * 1990-04-12 1999-07-28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830282B2 (ja) * 1998-09-16 2006-10-04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US7166095B1 (en) * 1999-02-25 2007-01-23 Tailored Technologies, Inc. Protective undergarments having anchored pocketed-sling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for
JP3541144B2 (ja) * 1999-05-31 2004-07-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便処理用の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4484354B2 (ja) 2000-11-14 2010-06-16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おむつ
JP4090202B2 (ja) * 2001-01-10 2008-05-28 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140295B2 (ja) * 2007-03-19 2013-02-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のおむつ
CA2686802C (en) * 2007-05-08 2016-02-16 Dsg Technology Holdings Ltd. Body conforming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leg wraps and internal topshee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9782304B2 (en) 2012-08-20 2017-10-10 Daio Paper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new leg gathers
US10675191B2 (en) * 2012-09-24 2020-06-09 Daio Paper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with liquid impermeable surface sheet por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5032699A1 (en) * 1994-06-01 1995-12-07 Pope & Talbot, Inc. Absorbent garment with elasticized containment strips
JPH11244331A (ja) * 1999-01-08 1999-09-14 Kao Corp 使い捨ておむつ
WO2002000154A1 (fr) * 2000-06-29 2002-01-03 Oji Paper Co., Ltd. Produit absorbant
EP1297809A1 (en) * 2000-06-29 2003-04-02 Oji Paper Co., Ltd. Absorber produ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36122B1 (ja) 2013-07-17
CN104684515B (zh) 2017-04-26
KR20150050569A (ko) 2015-05-08
JPWO2014057571A1 (ja) 2016-08-25
EP2907491A1 (en) 2015-08-19
KR101717210B1 (ko) 2017-03-16
US9968495B2 (en) 2018-05-15
WO2014057571A1 (ja) 2014-04-17
EP2907491B1 (en) 2018-05-23
EP2907491A4 (en) 2016-05-25
TR201810696T4 (tr) 2018-08-27
US20150196433A1 (en)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5465B (zh) 吸收体物品
CN101932295B (zh) 内裤型失禁用品
CN100531696C (zh) 一次性尿布
CN101868213B (zh) 内裤型失禁用品
CN104684515B (zh) 具有体液收纳通路的吸收体物品
CN104135979B (zh) 具备新型腿收紧部的吸收体物品
US11007095B2 (en) Absorbent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CN105559978A (zh) 吸收体物品
CN103607987B (zh) 改善侧卧防漏的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CN104244885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4582655B (zh) 具有新型腿收紧部的吸收体物品
CN103813768A (zh) 一次性穿戴产品
CN104640526A (zh) 具有新型腿收紧部的吸收体物品
RU2747616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CN100459963C (zh) 吸收体物品
KR102628254B1 (ko) 흡수성 물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5579004B (zh) 吸收体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JP5090975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CN104582654B (zh) 具有腿收紧部的吸收体物品
CN101378713A (zh) 吸收体物品
CN100531695C (zh) 一次性尿布
CN104349756B (zh) 一次性尿布
CN104114138B (zh) 吸收体物品
JP6220668B2 (ja) 吸収体物品
CA3083910C (en) Absorbent art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