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0393B - 防水型壳体单元 - Google Patents

防水型壳体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0393B
CN104640393B CN201410275992.9A CN201410275992A CN104640393B CN 104640393 B CN104640393 B CN 104640393B CN 201410275992 A CN201410275992 A CN 201410275992A CN 104640393 B CN104640393 B CN 1046403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dual
osculum
peripheral wall
tubula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759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0393A (zh
Inventor
川崎嗣雄
市来和之
日下英之
辻洋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40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0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0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防水型壳体单元,对于由插入安装于第二壳体壁面上所设置的开口部中的第一壳体所构成的防水型壳体单元,能防止凝结于第二壳体的被安装板的内表面的水滴滑落浸入第一壳体内部。防水型壳体单元具有由表面罩和背面罩所构成的第一壳体,隔着防水密封垫从第二壳体的被安装板的外表面插入安装该第一壳体,表面罩的管状周壁部上设有多个排水孔,并且导入排水孔的水滴通过设置于表面罩的管状周壁部的内表面的双重周壁部的上表面,从设置于侧面或下表面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排出。

Description

防水型壳体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水型壳体单元。
背景技术
有时会利用其它壳体(第二壳体)覆盖包括显示操作设备等的一个壳体(第一壳体)来进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防水保护等级为防水形(IP6)或防浸形(IP7)等高等级的防水结构,但对于第二壳体中所使用的第一壳体,也使用较简单的结构。这里的IP是基于JIS C 0920:2003或IEC 60529来规定的,表示电气设备、外壳对于固态异物、水的保护等级。例如,在第二壳体内,作为防水保护等级,可应用不会受到垂直下落的水滴的有害影响的简单的防滴I形(IP1)的防水保护等级。由此,即使是高等级的防水结构,应用简易型的防水保护等级的电子产品也能得以广泛应用。
例如,作为应用这样的防滴I形(IP1)的防水保护等级的壳体单元的一个例子,根据专利文献1的显示装置,由安装有显示画面的表面罩(case)和背面罩所构成的第一壳体从设置于构成壳体(第二壳体)壁面的面板(panel)构件上的开口部插入壳体内。在该显示装置中,通过面板构件背面到达背面罩的液体(水滴)有时会经由散热孔浸入表面罩内。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液体浸入,在用于安装固定显示装置的背面罩的外侧具有横穿开口部之间的导槽。
因此,通过面板构件的背面而下落的液体到达背面罩的上表面,即使使该上表面朝向开口部的方向,但所述液体也会在到达开口部之前流入导槽。然后,受导槽引导而被引导至背面罩的侧部的液体通过背面罩的外周壁部而下落至背面罩的下端并落下,从而能防止液体经由开口部而浸入背面罩内。此外,第二壳体内所产生的水滴的量会随着环境湿度和第二壳体的容积以及导致凝结的温度变化的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确定的。即使产生水滴通常也只是使背面罩表面受潮的程度,是不久就会干燥蒸发的程度,作为惯例的防水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至少防止水从面板构件的开口部浸入显示装置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30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此,根据使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显示装置,构成显示装置的第一壳体插入安装于作为控制盘的第二壳体的面板构件的开口部,以防止凝结于面板构件内表面的水滴滑落并从设置于显示装置背面罩的开口部经由导槽而浸入内部。然而,这种防水结构并不充分,不足以防止水浸入包含显示装置的第一壳体内部。
另外,由于水滴滑落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开口部上的局部,因此,需要在整个背面罩上设置导槽。但是,第二壳体内的灰尘容易附着堆积于导槽内,若因此而导致引导水滴的功能受损,则存在以下问题:即,水从开口部浸入显示装置内而造成实际损害。
此外,无论是将导槽设置于局部还是设置于整周的情况下,都存在以下问题:即,若将构成显示装置的第一壳体设为树脂成形物,则金属模具结构复杂,无法以简易的上下两个金属模具来进行成形。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防水型壳体单元,在该防水型壳体单元中,相对于由插入安装于第二壳体壁面上所设置的开口部中的第一壳体所构成的防水型壳体单元,能使凝结于第二壳体壁面的内表面的水滴滑落至第二壳体内部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周壁,从而抑制对防水型壳体单元内部的损害。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防水型壳体单元,通过使用简易结构的金属模具的树脂成形加工,来高效地对构成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进行成形。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由第一壳体构成,且插入于第二壳体的壁面上所设置的开口部中的防水型壳体单元。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第一壳体包括:表面罩,该表面罩收纳有电路基板,并且所述表面罩的前表面安装有表面配置构件;以及背面罩,该背面罩与表面罩卡合。表面罩包括在开口部的周边与第二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的边框状的凸缘部,所述表面罩由插入于开口部的方形的管状周壁部构成。背面罩包括:封闭周壁部,该封闭周壁部与管状周壁部的后端部的整周相抵接;以及背面壁,该背面壁对封闭周壁部的后端进行封闭。而且,管状周壁部的前端部被表面配置构件所封闭,背面罩与管状周壁部的后端部进行卡合。管状周壁部包括:排水孔,该排水孔设置于上表面及侧面位置;以及双重周壁部,该双重周壁部以与排水孔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位于第二壳体的开口部的内侧的该管状周壁部的内部,且将内侧壁作为不具有孔的环绕周壁部,排水孔全部与双重周壁部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表面罩包括排水孔和双重周壁部,因此,凝结于第二壳体的内表面并通过其内部壁面而滑落从而浸入表面罩上所设置的排水孔的水滴会扩散附着于表面罩的管状周壁部内表面上所设置的双重周壁部表面。此时,过剩的水滴会从设置于侧面或下表面位置的管状周壁部上的排水孔被排出。另一方面,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表面的水滴会随着实际工作时第一壳体内的温度的上升而被干燥蒸发。
因此,与将排水导路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外表面的结构相比,由于实际工作时第一壳体内的温度上升比第一壳体外表面的温度上升要高,因此,能提高使扩散附着的水滴干燥蒸发的能力。另外,与设为完全密封结构的情况相比,具有以下效果:即,能进行具有透气性的简易的防滴保护,而无需用于进行呼吸作用的防水滤纸。
另外,与将排水导路设置于第一壳体外表面的结构相比,由于只用筒状体来构成,能利用不具有滑动型芯的简易的金属模具在表面罩的内部构成排水孔和排水路,因此,能力图实现使用便宜的金属模具并缩短成形加工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分解图。
图5是表示用于将构成该第一壳体的表面罩与背面罩形成为一体的卡合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5(a)表示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5(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
图6是表示将该第一壳体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的壁面的安装固定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6(a)表示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6(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
图7是表示设置于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表面罩的分散排水孔的图,图7(a)是局部剖视图,图7(b)是表示图7(a)的B-B截面的图。
图8是构成同一第一壳体的背面罩的后视图。
图9是构成同一第一壳体的背面罩的变形例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0(a)是表示横向安装时的图,图10(b)是表示纵向安装时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1的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1(a)是表示横向安装时的图,图11(b)是表示纵向安装时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2的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2(a)是表示横向安装时的图,图12(b)是表示纵向安装时的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3的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3(a)是表示横向安装时的图,图13(b)是表示纵向安装时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分解图。
图15是表示用于将构成该第一壳体的表面罩与背面罩形成为一体的卡合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5(a)表示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15(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
图16是表示将该第一壳体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的壁面的安装固定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16(a)表示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16(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
图17是表示设置于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表面罩的分散排水孔的图,图17(a)是局部剖视图,图17(b)是表示图17(a)的B-B截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叙述,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变更。另外,在以下所示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构件的比例尺有时与实际不同。在各附图间也是如此。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安装于第二壳体的状态的图。图3是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分解图。图5(a)及图5(b)是表示用于将构成该第一壳体的表面罩和背面罩形成为一体的卡合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a)及图6(b)是表示将该第一壳体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的壁面的安装固定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表示设置于构成第一壳体的表面罩的分散排水孔的局部剖视图,图7(b)是表示图7(a)的B-B截面的图。图8是构成同一第一壳体的背面罩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0(a)是表示横向安装时的图,图10(b)是表示纵向安装时的图。图10(a)及图10(b)相当于图1中的VIII-VIII线处的简要剖视图。
首先,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A是将第一壳体140A插入于第二壳体150的壁面的显示单元,所述第一壳体140A包括表面罩110A、前表面上具有显示画面的表面配置构件120、以及背面罩130。第一壳体140A包括:经由卡合构件而形成为一体的表面罩110A和背面罩130;以及表面配置构件120。第二壳体150(参照图2)的前表面由被安装板151构成,包括作为第一开口部的被安装孔152。表面罩110A包括:方形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111b、111c未图示);以及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前端部且向作为第一开口部的被安装孔152的周边延伸的边框状的凸缘部112。而且,凸缘部112经由作为防水密封材料的防水密封垫(packing)116(参照图3),与设置于第二壳体150外表面的被安装孔152相抵接。另一方面,被管状周壁部111a~111d所包围的开口即第二开口部111h(参照图3)被表面配置构件120所封闭。详细情况将在下面进行描述,但表面配置构件120包括:由触摸屏所构成的设定操作设备121;经由防水性粘接片122进行粘贴的装饰板123;表面具有液晶画面的显示设备124;以及经由底板125进行连接的电子电路基板126(参照图3)。背面罩130包括: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后端部的整周相抵接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131b、131c未图示);以及对该封闭周壁部131a~131d的后端进行封闭的背面壁137。表面罩110A包括:排水孔(后述),该排水孔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内部,至少设置于位于上表面和侧面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以及设置于该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部的双重周壁部117X(参照图6(a)及图6(b)、图7(a)及图7(b))。这些设置在位于上表面及侧面的管状周壁部上的排水孔经由双重周壁部117X互相连通。于是,凝结于第二壳体150的内表面并通过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而滑落从而浸入排水孔的水滴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X的表面,过剩的水滴从设置于侧面位置或下表面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排水孔排出。图1中DF表示前方,DB表示后方,DL表示右方,DR表示左方,DU表示上方,DD表示下方。
该防水型壳体单元100A具有沿左右方向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用卡合构件将表面罩110A与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以构成第一壳体140A。表面罩110A成为用上下两个金属模具将左右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111b、111c未图示)和边框状的凸缘部112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的树脂成形物。作为这里所使用的树脂,只要根据使用环境等适当选择即可,可以是PET、聚丙烯树脂、ABS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背面罩130成为用上下两个金属模具将左右上下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131b、131c未图示)和背面壁137(参照图3、图4)形成为一体而构成的树脂成形物。作为这里所使用的树脂,也只要根据使用环境等适当选择即可,可以是PET、聚丙烯树脂、ABS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如图2所示,该第一壳体140A从被安装孔152的外表面插入,所述被安装孔152设置于作为第二壳体150外壁面的被安装板151,表面罩110A的除凸缘部112以外的其它部分收纳于第二壳体150的内部。
此外,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由具备后述显示设备的表面配置构件120来进行封闭,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上,设置有成为后述排水孔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113c未图示)、固定构件卡合孔114、以及分散排水孔115。
接着,如图3所示的、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所示,凸缘部112比表面罩110A的第二开口部111h要向内侧突出,从而构成突出壁112t。在该突出壁112t的开口前端部112f上,配置有构成触摸屏或片状键盘(sheetkey)的设定操作设备121,以塞住第二开口部111h。此外,在前端面112ef上覆盖有隔着边框状的防水性粘贴片122而进行粘贴的柔软薄板状的装饰板123,使得进一步从外侧塞住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另一方面,在凸缘部112的突出壁112t的开口后端部112r上,安装有具有液晶画面的显示设备124。
此外,在透光性的装饰板123的背面外周部上,涂布有黑色墨水,并粘接有双面粘接片即防水性粘接片122的表面部,防水性粘接片122的背面部与凸缘部112的前端面112ef相粘接。凸缘部112的突出壁112t的开口后端部112r上搭载有显示设备124,其后方层叠固定有由金属板所构成的底板125、以及作为搭载有电子电路元件127的电路基板的电子电路基板126。
从设定操作设备121至电子电路基板126的一系列构件即表面配置构件120被不透水地进行固定,以封闭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的前端部。此外,显示设备124可以是代替液晶画面的LED显示器,该LED显示器也可以与由片状键盘所构成的设定操作设备121形成为一体。
在凸缘部112的背面侧设置有与第二壳体150的被安装板151的外表面相抵接的作为防水密封材料的防水密封垫116。使用密封垫圈、特氟龙(Teflon:PTFE(polytetrafluoethylene))(注册商标)、O型圈、密封用油、氟树脂、橡胶等来作为防水密封垫。
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与被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所包围的开口即第二开口部111h的开口后端部111r相抵接,并且,在对封闭周壁部131a~131d的后端进行封闭的背面壁137上,设有多个透气窗138。
接着,对用于将表面罩110A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的、由吊钩卡合孔113c、113d及弹性吊钩133c、133d所构成的卡合构件进行说明。在图1的分解结构图即图4中,在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上,作为一个例子在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b(111b未图示)的各左右位置上设有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在管状周壁部111c、111d的上下位置上设有吊钩卡合孔113c、113d(113c未图示),分散排水孔115未图示。
与之相对应,在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内,在左右的封闭周壁部131c、131d的上下位置上设有弹性吊钩133c、133d。该弹性吊钩133c、133d与表面罩110A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进行卡合,从而将表面罩110A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以构成第一壳体140A。
图5(a)表示利用多个弹性吊钩133c(133d)将表面罩110A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5(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与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c(在图1的左侧,未图示)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X具有开口部hA,以供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图5(a)的左侧),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吊钩卡合孔113c,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X的背部形成有遮水壁118a和透气孔118b。此外,由金属模具的凸构件而形成的开口部hA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设置于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c(参照图4)的弹性吊钩133c从透气孔118b嵌入,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后端部相抵接而发生弯曲,在进一步插入时在吊钩卡合孔113c中由弯曲状态恢复为直线,利用钩部133t来阻止其后退,多个弹性吊钩133c、133d嵌入所有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从而将表面罩110A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
此外,遮水壁118a用于在从成为排水孔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浸入的水滴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X表面时,阻止其扩散至内部。遮水壁118a设置成与双重周壁部117X的周面正交。这里,也可以进一步将遮水壁118a的内侧如虚线所示那样形成倾斜面,以构成遮水倾斜壁119,其中,所述倾斜面随着从遮水壁118a向双重周壁部117X的内侧延伸而缓缓朝向外侧。若利用遮水倾斜壁119来将双重周壁部117X的内表面形成为斜面,则能在作为第二壳体150的壁面的被安装板151发生倾斜时利用斜面来高效地排出水滴。因此,能防止水滴聚集在遮水壁118a的背侧,从而更为高效。
下面对图1及图2所示的将第一壳体140A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150的安装固定单元进行说明。图6(a)表示利用作为安装固定单元的多个固定构件153将第一壳体140A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150之前的状态,图6(b)表示安装完成的状态。与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参照图1)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X具有开口部hA,以供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图6(a)的左侧),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X的背部形成有遮水壁118a和透气孔118b。此外,由金属模具的凸构件而形成的开口部hA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固定构件153由金属制成,包括未图示的一对卡合爪154,若在使其与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卡合后将固定螺钉155拧紧旋转,则凸缘部112隔着防水密封垫116按压于被安装板151的外表面。此外,遮水壁118a用于在从成为排水孔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X表面时,阻止其扩散至内部。这里,也可以将遮水壁118a的内侧形成为斜面从而形成遮水倾斜壁119。若利用遮水倾斜壁119来将双重周壁部117X的内表面形成为斜面,则能在作为第二壳体150的壁面的被安装板151发生倾斜时,利用斜面来高效地排出水滴。因此,能防止水滴聚集在遮水壁118a的背侧,从而更为高效。另外,遮水壁118a将管状周壁部111a和双重周壁部117X形成为一体。
接着,对图1所示的设置于表面罩110A的分散排水孔115进行说明。图7(a)表示分散排水孔115的局部剖视图,图7(b)表示图7(a)的B-B线处的剖视图。与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参照图1)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X具有开口部hA,以供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图7(a)的左侧),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分散排水孔115,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X的背部形成有遮水壁118a和透气孔118b。此外,由金属模具的凸构件而形成的开口部hA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分散排水孔115设置于成为其它排水孔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设置间隔较宽的位置上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适当位置。由此,在不存在吊钩卡合孔113c、113d、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位置上,能抑制从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滑落的水滴横穿表面罩110A而流向背面罩130一侧。因此,优选为将分散排水孔115的截面如图7(b)所示形成为适于聚集水滴的漏斗形。
此外,遮水壁118a用于在从成为排水孔的分散排水孔115浸入的水滴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X表面时,阻止其扩散至内部。这里,若将遮水壁118a的内侧形成为斜面,利用由此形成的遮水倾斜壁119将双重周壁部117X的内表面形成为斜面,则能在作为第二壳体150的壁面的被安装板151发生倾斜时,利用斜面来高效地排出水滴。因此,能防止水滴聚集在遮水壁118a的背侧,从而更为高效。另外,遮水壁118a将管状周壁部111a和双重周壁部117X形成为一体。
另外,背面罩130如图8的后视图所示,在背面罩130的背面壁137上,设有多个透气窗138。而且,在背面壁137的正交的两边上,设有从背面壁竖起的整体檐139a。该整体檐139a用于阻止从第二壳体150的顶面直接落下的水滴、或从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滑落并横穿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c和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c而流过来的水滴浸入透气窗138。
此外,将整体檐139a设置于背面壁137的两边上是考虑了以下情况而进行的设定:即,作为第一壳体140A的安装方向,有图1所示的横向安装、以及使其顺时针旋转90度而得的纵向安装这两个方向的安装方法。
此外,作为背面罩130的变形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用个别檐139b来代替整体檐139a。如图9所示,在背面罩130的背面壁137上,设有多个透气窗138,并且,在各透气窗138的正交的两边上,设有个别檐139b。其目的虽然与整体檐139a相同,但也可以同时使用整体檐139a与个别檐139b。但是,当确定为第一壳体140A的安装方向只有横向安装,或者只有纵向安装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正交的两边上设置檐。
接着,关于采用如图1~图8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A,对凝结于第二壳体150的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而滑落的水滴的排水处理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图10示出了结构和排水路径,这相当于图1中的VIII-VIII线处的简要剖视图。图10(a)表示将第一壳体如图1所示那样进行横向安装的情况下的排水路的结构,图10(b)表示将第一壳体以从图1的状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的方式进行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的排水路的结构。在图10(a)中,在图4的上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a和下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b的左右,分别设有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另外,在图4的左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c和右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d的上下,分别设有吊钩卡合孔113c、113d。此外,实际上在横向较长的上部的管状周壁部111a上设有图1所示的分散排水孔115,或者在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左右位置上,分别设有未图示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b各一个。
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内面角部的角部双重周壁111ac、111ad、111bc、111bd在图5~图7中总称为双重周壁部117X来进行表示,四个角部双重周壁111ac、111ad、111bc、111bd作为整体构成第一双重周壁部117a。
在将第一壳体如图1所示那样进行横向安装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从管状周壁部111a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c、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被排出。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壳体140以从图1所示的状态旋转90度的方式进行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c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
其中,水滴大半扩散附着于角部双重周壁111ac、111ad或角部双重周壁111ac、111bc的表面,很少形成水滴状态而被排出。由此,由于具有角部双重周壁结构,因此,能极其高效地排出第一壳体内的水分。
此外,关于表面罩110A的双重周壁部117X的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采用只将角部作为双重周壁的角部双重周壁结构,但对于双重周壁结构,可进行各种变形。下面对双重周壁结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1.
作为变形例1,图11示出了结构和排水路径。图11是表示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1(a)表示横向安装的情况,图11(b)表示纵向安装的情况。在图11(a)中,在图4的上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a和下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b的左右,分别设有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另外,在图4的左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c和右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d的上下,分别设有吊钩卡合孔113c、113d。此外,实际上在横向较长的上部的管状周壁部111a上设有图1所示的分散排水孔115,或者在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左右位置上,分别设有未图示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b各一个。
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内表面的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在图5~图7中总称为双重周壁部117X,四个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作为整体构成第二双重周壁部117b。
在该变形例1中,在图11(a)中,从管状周壁部111a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c、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被排出,或者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
在图11(b)中,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c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或者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d被排出。其中,水滴大半扩散附着于环绕双重周壁111aa或环绕双重周壁111cc的表面,很少形成水滴状态而被排出。
在变形例1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具有完整的双重周壁结构,因此,结构较为复杂,但去除水滴的效果比实施方式1的情况要好。
变形例2.
作为变形例2,图12示出了结构和排水路径。图12是表示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2(a)表示横向安装的情况下的排水路的结构,图12(b)表示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的排水路的结构。在图12(a)中,在图4的上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a和下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b的左右,分别设有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另外,在图4的左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c和右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d的上下,分别设有吊钩卡合孔113c、113d。此外,实际上在横向较长的上部的管状周壁部111a上设有图1所示的分散排水孔115,或者在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左右位置上,分别设有未图示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b各一个。
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内面角部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211bc、211bd在图5~图7中总称为双重周壁部117X,四个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211bc、211bd作为整体构成第三双重周壁部117c。
在图12(a)中,从管状周壁部111a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c、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被排出。在图12(b)中,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c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其中,水滴大半扩散附着于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或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bc的表面,很少形成水滴状态而被排出。
变形例3.
作为变形例3,图13示出了结构和排水路径。图13是表示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的结构和排水路径的示意图,图13(a)表示横向安装的情况,图13(b)表示纵向安装的情况。在图13(a)中,在图4的上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a和下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b的左右,分别设有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另外,在图4的左侧位置处的管状周壁部111c和右侧位置的管状周壁部111d的上下,分别设有吊钩卡合孔113c、113d。此外,实际上在横向较长的上部的管状周壁部111a上设有图1所示的分散排水孔115,或者在上下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左右位置上,分别设有未图示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b各一个。
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内表面的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及与其相连结的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在图5~图7中总称为双重周壁部117X,四个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作为整体构成第四双重周壁部117d。
在图13(a)中,从管状周壁部111a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c、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被排出,或者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在图13(b)中,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c浸入的水滴分成左右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b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被排出,或者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d的吊钩卡合孔113d、113d被排出。其中,水滴大半扩散附着于环绕双重周壁311aa或环绕双重周壁311cc的表面,很少形成水滴状态而被排出。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A中,能利用位于凸缘部112的开口112h侧与开口后端部112r侧的互相对接的一对金属模具容易地对包括这些管状周壁部111a~111d、凸缘部112、排水孔113c、113d、114、115及双重周壁部117X的表面罩110A进行成形。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凝结于第二壳体150的内表面并通过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而滑落从而浸入排水孔113c、113d、114、115的水滴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X的表面,过剩的水滴从设置于侧面位置或下表面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113c、113d、114、115排出。
卡合构件由设置于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中的至少一部分管状周壁部上的多个吊钩卡合孔113c、113d、以及设置于封闭周壁部131a~131d中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周壁部上的弹性吊钩133c、133d构成。与弹性吊钩133c、133d进行卡合的多个吊钩卡合孔113c、113d构成排水孔的一部分。由此,设置于封闭周壁部的弹性吊钩与设置于管状周壁部的吊钩卡合孔进行卡合,从而将表面罩和背面罩形成为一体。因此,能简单地将表面罩和背面罩形成为一体。而且,能将吊钩卡合孔作为排水孔来进行多用途的使用。
另外,构成安装固定单元的固定构件153包括对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中的至少一部分管状周壁部设置的嵌入一个或多个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卡合爪154、以及固定螺钉155。而且,通过将该固定螺钉155进行拧紧旋转,从而隔开(扩大)第二壳体150的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与卡合爪154所抵接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将凸缘部112隔着防水密封垫116按压至被安装板151的外表面,利用多个固定构件153来将第一壳体140A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150。而且,与多个固定构件153相对应地进行设置的多个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构成排水孔的一部分。这样,利用多个固定构件153将第一壳体140A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150,将该固定构件153插入设置于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来进行使用,多个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兼用所凝结的水滴的排水孔。因此,由于无需对第二壳体150的被安装板151实施螺钉孔加工,因此,能使用较薄的被安装板。另外,固定螺栓的螺钉头不会露出至外表面而有损美观,且无需为了将螺母拧入第二壳体150的内表面侧而在壳体内外进行安装作业。而且,能将固定构件卡合孔114作为排水孔来进行多用途的使用。
在构成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中,至少在安装状态下位于上表面的管状周壁部上,设有分散排水孔115,分散排水孔115铺设于构成排水孔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与吊钩卡合孔113c、113d的铺设间隔较宽的部位,从而构成排水孔的一部分。因此,在表面罩110A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上,设有分散排水孔115,该分散排水孔、固定构件卡合孔及吊钩卡合孔作为整体构成大致均匀配置的排水孔。因此,能抑制所凝结的水滴通过管状周壁部的表面而移动流出至背面罩的封闭周壁部的表面。
利用位于凸缘部112的开口前端部112f侧和开口后端部112r侧且相互对接的一对金属模具中的位于开口前端部112f一侧的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来形成构成排水孔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吊钩卡合孔113c、113d、分散排水孔115、双重周壁部117X的排水面。利用防水性粘接片122来对利用一对金属模具而形成于凸缘部112的开口前端部112f侧的开口112h进行封闭,并且,在防水性粘接片122的整个外表面上,都粘接固定有透明的装饰板123。如上所述,利用位于凸缘部112的开口前端部112f的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来形成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和双重周壁部的排水面。因该金属模具的凸构件而形成的开口部hA被防水性粘接片122和装饰板123所封闭。因此,能够利用无需去飞边,且不具有滑动型芯的简单的金属模具结构,在表面罩的内部构成形状复杂的排水孔和排水面。
设置于表面罩110A的双重周壁部117X的排水面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开口后端部111r一侧具有遮水壁118a,或者具有遮水倾斜壁119。如上所述,成为排水路的双重周壁部的后端部具有遮水壁或遮水倾斜壁。因此,能防止从排水孔流入的水滴横穿成为排水路的双重周壁部而浸湿内置于第一壳体的电路基板等。此外,在第二壳体的被安装板相对上下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若形成遮水倾斜壁,则能防止双重周壁部产生积水。
在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或背面壁137上,设有多个透气窗138,排水孔113c、113d、114、115和多个透气窗138经由双重周壁部117X的透气孔118b互相连通。如上所述,在背面罩上设有多个透气窗,该透气窗与表面罩的排水孔相连通。因此,能将第一壳体140A内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释放至第二壳体150内。
在将多个透气窗138都设置于背面壁137上,并将第一壳体140A进行横向安装或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成为背面壁137的上部的一条边或相邻的另一条边设置有整体檐139a。在将第一壳体140A兼用于横向安装和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背面壁137或透气窗138的两条边设置有整体檐139a。这样,在背面壁上设有多个透气窗,在背面壁的一条边或两条边上设有整体檐。因此,即使在水滴从第二壳体的顶板壁上落下、或者凝结于被安装板的内表面的水滴未进入表面罩的排水孔而通过管状周壁部的壁面到达了背面罩的封闭周壁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水滴从透气窗浸入第一壳体内。此外,也可以在多个透气窗138各自的一条边或相邻的另一条边上设置个别檐139b,以代替该整体檐139a。另外,也可以同时使用整体檐139a或个别檐139b。在将第一壳体140A兼用于横向安装和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背面壁137或透气窗138的两条边设置有整体檐139a或个别檐139b。这样,在背面壁上设有多个透气窗,在背面壁的一条边或两条边上设有整体檐,在透气窗的一条边或两条边上设有个别檐,使用整体檐和个别檐中的任意一个或同时使用这两者。
与位于表面罩110A的上下左右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X是第一双重周壁部117a,所述第一双重周壁部117a至少具有设置于上侧左右及下侧左右的四处角部的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因此,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四个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的表面。或者,也可以用具有由上下左右的双重周壁部相互连结而成的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的第二双重周壁部117b来代替四个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如上所述,设置于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由设置于管状周壁部的四角的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构成。因此,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扩散附着于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的表面,过剩的水滴能以分为左右的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排出。
与位于表面罩110A的上下左右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X是第三双重周壁部117c,所述第三双重周壁部117c至少具有设置于上侧左右及下侧左右的四处角部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d、211ac、211bd、211bc。因此,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d、211ac、211bd、211bc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211bd、211bc的表面。
或者,也可以用第四双重周壁部117d来构成双重周壁部117X,所述第四双重周壁部117d具有相互连结上下左右的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的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在这种情况下,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的表面。
如上所述,设置于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由设置于管状周壁部的四角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由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构成。因此,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扩散附着于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的表面,过剩的水滴能以分为左右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排出,由于排水路的一部分成为斜面,从而能提高水滴的排出速度。
实施方式2.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防水型壳体单元的第一壳体的分解图。图15(a)及图15(b)是表示用于将构成该第一壳体的表面罩和背面罩形成为一体的卡合构件的局部剖视图。图16(a)及图16(b)是表示将该第一壳体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的壁面的安装固定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图17(a)是表示设置于构成第一壳体的表面罩的分散排水孔的局部剖视图,图17(b)是表示图17(a)的B-B截面的图。在各图中,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凸缘部112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d及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开口部hB的形状不同,在凸缘部112前表面上具有檐部112T。随着这一变更,为了力图使形状加工变得容易,将凸缘部112的吊钩卡合孔113a~113d及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开口部hB的相反侧即后端部的开口作为开放端,并增大透气孔218b。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增大了透气孔218b,因此,能形成用于插入一对金属模具的凸构件的开口部,从而能在进行树脂成形时用一对金属模具容易地进行成形。其他部分与实施方式1相同。
首先,在图14中,防水型壳体单元100B由表面罩110B和背面罩130所构成的第一壳体140B构成。与图3中所示相同,表面罩110B的开口部上设有包含设定操作设备121、显示设备124、底板125、电子电路基板126的表面配置构件120。而且,表面罩110B的开口部hB被防水性粘接片122和装饰板123所封闭。
在用于将图14所示的表面罩110B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的卡合构件的结构图即图15中,图15(a)表示利用多个弹性吊钩133c(·133d)将表面罩110B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前的状态,图15(b)表示形成为一体后的状态。
与表面罩110B的管状周壁部111c(在图14的左侧,未图示,参照图15)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Y具有开口部hB,以供一对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前后(图15(a)的左右),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吊钩卡合孔113c,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Y的右侧形成有透气孔218b。此外,利用一对金属模具而形成的开口部hB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设置于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c(参照图14)的弹性吊钩133c从透气孔218b嵌入并与管状周壁部111c的后端部相抵接而发生弯曲。然后,若进一步插入,则在吊钩卡合孔113c中由弯曲状态恢复为直线,利用钩部133t来阻止其后退。将多个弹性吊钩133c、133d嵌入所有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从而将表面罩110B和背面罩130形成为一体。
此外,在该形式中,从成为排水孔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浸入的水滴在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Y表面时,有可能从双重周壁部117Y的透气孔218b溢出,优选为在其出口附近通过涂布粘接材料来设置由其它构件所形成的遮水壁218a。
在表示图14所示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B的安装固定单元的局部剖视图即图16中,图16(a)表示利用多个固定构件153将第一壳体140B安装固定于第二壳体150之前的状态,图16(b)表示安装完成的状态。
与表面罩110B的管状周壁部111a(参照图14)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Y具有开口部hB,以供一对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前后(图16(a)的左右),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Y的右侧形成透气孔218b。此外,利用一对金属模具而形成的开口部hB的外侧(图中的左侧)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作为金属模具的固定构件153包括未图示的一对卡合爪154,若在使其与一对固定构件卡合孔114卡合后将固定螺钉155拧紧旋转,则凸缘部112隔着防水密封垫116按压于被安装板151的外表面。此外,在该形式中,从成为排水孔的固定构件卡合孔114浸入的水滴在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Y表面时,有可能从双重周壁部117Y的透气孔218b溢出,优选为在其出口附近通过涂布粘接材料来设置由其它构件所形成的遮水壁218a。
图17(a)及图17(b)是表示设置于图14所示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B的表面罩110B的分散排水孔115的局部剖视图。图17(a)表示分散排水孔115的局部剖视图,图17(b)表示图17(a)的B-B线处的剖视图。
与表面罩110B的管状周壁部111a(参照图14)的内侧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Y具有开口部hB,以供一对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插入凸缘部112的前后(图17(a)的左右),利用该凸构件来形成分散排水孔115,并且,在双重周壁部117Y的右侧形成透气孔218b。此外,利用一对金属模具而形成的左侧的开口部hB被防水性粘接片122所封闭。
分散排水孔115设置于成为其它排水孔的吊钩卡合孔113c、113d、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设置间隔较宽的位置上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的适当位置。由此,在不存在吊钩卡合孔113c、113d、固定构件卡合孔114的位置上,能抑制从被安装板151的内表面滑落的水滴横穿表面罩110B而流向背面罩130一侧。因此,优选为将分散排水孔115的截面形成为适于聚集水滴的漏斗形(参照图17(b))。此外,在该形式中,从成为排水孔的分散排水孔115浸入的水滴在扩散附着于双重周壁部117Y表面时,有可能从双重周壁部117Y的透气孔218b溢出,优选为在其该出口附近通过涂布粘接材料并使其固化等方法,来设置由其它构件所形成的遮水壁218a。
图14所示的防水型壳体单元100B的背面罩130的结构与图8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背面罩相同。但是,在各实施方式中,若用设置于第二壳体150内部的遮水壁来对从第二壳体150的顶面落下的水滴进行防护,则无需设置图8中的整体檐139a或图9所示的个别檐139b,还能将透气窗138设置于封闭周壁部131a~131d。
另外,从图15(a)和图15(b)至图17(a)和图17(b)中的双重周壁部117Y是从图10(a)和图10(b)至图13(a)和图13(b)中的、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dd、311aa~311dd、角部双重周壁111ac、111ad、111bd、111bc、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211bd、211bc、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d、311bc的总称。
在背面罩130的封闭周壁部131a~131d或背面壁137上,设有多个透气窗138,排水孔113c、113d、114、115和多个透气窗138经由双重周壁部117Y的透气孔218b互相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面罩130上设有多个透气窗,该透气窗与表面罩110B的排水孔相连通。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能将第一壳体140B内所产生的热量高效地释放至第二壳体150内。
在将多个透气窗138都设置于背面壁137上,并将第一壳体140B进行横向安装或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成为背面壁137的上部的一条边或相邻的另一条边设有整体檐139a,或在多个透气窗138各自的一条边或相邻的另一条边上设有个别檐139b。可以使用整体檐139a和个别檐139b中的任意一个或同时使用这两者。在将第一壳体140B兼用于横向安装和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背面壁137或透气窗138的两条边设置有整体檐139a或个别檐139b。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面壁137上设置多个透气窗138,在背面壁137的一条边或两条边上设置整体檐139a,在透气窗的一条边或两条边上设置个别檐139b,可以使用整体檐139a和个别檐139b中的任意一个或同时使用这两者。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使在水滴从第二壳体的顶板壁上落下、或者凝结于被安装板的内表面的水滴未进入表面罩的排水孔而通过管状周壁部的壁面到达了背面罩的封闭周壁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水滴从透气窗浸入第一壳体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位于表面罩110B上下左右的管状周壁部111a~111d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Y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由第一双重周壁部117a或第二双重周壁部117b中的任意一个构成,所述第一双重周壁部117a至少具有设置于上侧左右及下侧左右的四处的角部的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所述第二双重周壁部117b具有由上下左右的双重周壁部相互连结而成的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因此,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或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角部双重周壁111ad、111ac、111bd、111bc或环绕双重周壁111aa、111bb、111cc、111dd的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也由设置于管状周壁部的四角的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构成。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扩散附着于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的表面,过剩的水滴能以分为左右的角部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排出。
另外,与位于表面罩110B的上下左右的管状周壁部111a~110d平行地进行设置的双重周壁部117Y也可以是第三双重周壁部117c,所述第三双重周壁部117c至少具有设置于上侧左右及下侧左右的四处角部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d、211ac、211bd、211bc。或者,也可以是第四双重周壁部117d,所述第四双重周壁部117d具有相互连结上下左右的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的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在管状周壁部111a~111d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d、211ac、211bd、211bc、或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211ac、211ad、211bd、211bc、或环绕双重周壁311aa、311ba、311cc、311dd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311ac、311ad、311bc、311bd的表面。
除此以外,设置于表面罩的双重周壁部由设置于管状周壁部的四角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构成。因此,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扩散附着于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的表面,过剩的水滴能以分为左右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或环绕双重周壁和角部斜面双重周壁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排出,由于排水路的一部分成为斜面,从而能提高水滴的排出速度。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能在技术上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组合,只要包含实施方式的特征,则这些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内。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思想范畴内,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想到各种变形例,而这些变形例也都属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范围。
例如,即使从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2或分别示出的全部结构要件中去除几个结构要件,但只要能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项中所描述的技术问题,则也能将去除该结构要件后得到的结构提取出来作为本发明。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2的结构要件进行适当组合。
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示例呈现,而并非要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通过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要旨中,并且包含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标号说明
100A、100B 防水型壳体单元
110A、110B 表面罩
111a~111d 管状周壁部
111ac 角部双重周壁
111ad 角部双重周壁
111bd 角部双重周壁
111bc 角部双重周壁
111aa~111dd 环绕双重周壁
111h 第二开口部
111r 开口后端部
112 凸缘部
112h 凸缘部的开口
112t 突出壁
112ef 凸缘的前端面
112f 开口前端部
112r 开口后端部
113c、113d 排水孔(吊钩卡合孔)
114 排水孔(固定构件卡合孔)
115 排水孔(分散排水孔)
116 防水密封垫
117a~117d 第一~第四双重周壁部
117X、117Y 双重周壁部
118a、218a 遮水壁
118b、218b 透气孔
119 遮水倾斜壁
120 表面配置构件
121 设定操作设备(触摸屏)
122 防水性粘接片
123 装饰板
124 显示设备(液晶画面)
126 电子电路基板
130 背面罩
131a~131d 封闭周壁部
133c、133d 弹性吊钩(卡合构件)
133t 钩部
137 背面壁
138 透气窗
139a 整体檐
139b 个别檐
140A、140B 第一壳体
150 第二壳体
151 被安装板
152 被安装孔
153 固定构件(安装固定单元)
154 卡合爪
155 固定螺钉
211ac 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
211ad 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
211bd 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
211bc 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
311aa~311dd 环绕双重周壁
311ac 角部斜面双重周壁
311ad 角部斜面双重周壁
311bd 角部斜面双重周壁
311bc 角部斜面双重周壁

Claims (15)

1.一种防水型壳体单元,该防水型壳体单元由第一壳体构成,所述防水型壳体单元插入于第二壳体的壁面上所设置的开口部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表面罩,该表面罩收纳有电路基板,并且所述表面罩的前表面安装有表面配置构件;以及背面罩,该背面罩与所述表面罩卡合,
所述表面罩在前端部具备在所述开口部的周边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相抵接的边框状的凸缘部,所述表面罩由插入于所述开口部的方形的管状周壁部构成,
所述背面罩包括:封闭周壁部,该封闭周壁部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后端部的整周相抵接;以及背面壁,该背面壁对所述封闭周壁部的后端进行封闭,
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前端部被所述表面配置构件所封闭,
所述背面罩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后端部进行卡合,
所述管状周壁部包括:排水孔,该排水孔设置于上表面及侧面位置;以及双重周壁部,该双重周壁部以与所述排水孔相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内部,且将内侧壁作为不具有孔的环绕周壁部,所述排水孔全部与所述双重周壁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面罩与所述背面罩经由卡合构件而形成为一体,
所述卡合构件由以下部分构成:
设置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多个吊钩卡合孔;以及
设置于所述封闭周壁部的弹性吊钩,
与所述弹性吊钩卡合的所述多个吊钩卡合孔构成所述排水孔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壁面构成被安装板,
所述第一壳体经由安装固定单元而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安装固定单元包括:
固定构件卡合孔,该固定构件卡合孔设置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一部分;
卡合爪,该卡合爪嵌入于所述固定构件卡合孔;以及
固定螺钉,
通过拧紧旋转所述固定螺钉,来扩大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被安装板的内表面与所述卡合爪所抵接的所述固定构件卡合孔的后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所述凸缘部隔着防水密封材料向所述被安装板的外表面进行按压,并利用所述固定螺钉来将所述第一壳体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
并且,与所述卡合爪相对应地进行设置的所述固定构件卡合孔构成所述排水孔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型壳体单元包括分散排水孔,该分散排水孔铺设于构成所述表面罩的所述管状周壁部的所述固定构件卡合孔与所述吊钩卡合孔之间,且所述分散排水孔构成所述排水孔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利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及开口后端部一侧且互相对接的一对金属模具,来对所述管状周壁部、所述凸缘部、所述排水孔及所述双重周壁部进行成形,
利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及开口后端部一侧且互相对接的所述一对金属模具中的位于开口前端部一侧的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来形成所述排水孔以及所述双重周壁部的排水面,
利用防水性粘接片,来对由所述一对金属模具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的开口部进行封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表面罩的所述双重周壁部的排水面在所述管状周壁部的开口后端部一侧具有遮水壁,该遮水壁阻止水滴浸入所述双重周壁部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水壁设置成与所述双重周壁部的周面正交,
所述防水型壳体单元还具有倾斜遮水壁,该倾斜遮水壁具有随着从所述遮水壁去向所述双重周壁部的内侧而向外侧缓缓倾斜的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利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及开口后端部一侧且互相对接的一对金属模具,对所述管状周壁部、所述凸缘部、所述排水孔及所述双重周壁部进行成形,
利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及开口后端部一侧且互相对接的所述一对金属模具中的位于开口前端部一侧的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来形成构成所述排水孔的所述固定构件卡合孔或所述吊钩卡合孔或所述分散排水孔,利用位于开口后端部一侧的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来形成所述双重周壁部的排水面,
利用防水性粘接片,来对由所述一对金属模具产生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前端部一侧的开口部进行封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开口后端部一侧的所述金属模具的凸构件所形成的所述双重周壁部的排水面上,设有由其它构件所形成的遮水壁。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罩的封闭周壁部或背面壁上,设有多个透气窗,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多个透气窗经由所述双重周壁部的透气孔而相互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罩的所述多个透气窗都设置于所述背面壁上,
并且,所述背面罩在将所述第一壳体进行横向安装或纵向安装的情况下,对成为所述背面壁的上部的一条边、或相邻的另一条边具备从所述背面壁竖起的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重周壁部具有设置于四处角部的角部双重周壁,
在所述管状周壁部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在各所述角部双重周壁上从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所述角部双重周壁的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重周壁部的整个周面构成环绕双重周壁,该环绕双重周壁构成双重周壁部,
流入所述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从所述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所述环绕双重周壁的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位于所述表面罩的上下左右的所述管状周壁部平行地进行设置的所述双重周壁部是第三双重周壁部,该第三双重周壁部至少具有设置于上侧左右及下侧左右的四处角部的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
在所述管状周壁部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从所述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的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左右位置的所述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所述角部带倾斜双重周壁的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壳体单元,其特征在于,
与位于所述表面罩的上下左右的所述管状周壁部平行地进行设置的所述双重周壁部是第四双重周壁部,该第四双重周壁部具有与上下左右的环绕双重周壁互相连结的角部斜面双重周壁,
在所述管状周壁部内,流入成为水平上部位置的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的水滴以分为所述环绕双重周壁和所述角部斜面双重周壁中的任意两个的方式从垂直左右位置或水平下部位置的所述管状周壁部的排水孔流出,或者扩散附着于所述角部斜面双重周壁、或所述环绕双重周壁和所述角部斜面双重周壁的表面。
CN201410275992.9A 2013-11-11 2014-06-19 防水型壳体单元 Active CN104640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3399 2013-11-11
JP2013233399A JP2015095522A (ja) 2013-11-11 2013-11-11 防水型筐体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0393A CN104640393A (zh) 2015-05-20
CN104640393B true CN104640393B (zh) 2017-12-12

Family

ID=53197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75992.9A Active CN104640393B (zh) 2013-11-11 2014-06-19 防水型壳体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95522A (zh)
CN (1) CN1046403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5006765T5 (de) 2015-08-04 2018-04-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ntagestruktur für Gehäuse einer elektronischen 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JP6502228B2 (ja) * 2015-10-01 2019-04-1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431016B2 (ja) * 2016-10-12 2018-11-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BE1026757B1 (de) * 2018-11-07 2020-06-08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Baugruppe eines Elektronikgeräts mit einem Gerätegehäuse und einer Elektronikbaugruppe
JP7095629B2 (ja) * 2019-03-08 2022-07-05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電子機器
CN111835209A (zh) * 2019-04-23 2020-10-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组件及其适用的逆变器组件
JP2021048282A (ja) * 2019-09-19 2021-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機器筐体
JP7269202B2 (ja) * 2020-08-25 2023-05-0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6959A (zh) * 2004-10-25 2006-05-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P1753106A1 (de) * 2005-08-09 2007-02-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element
JP2011061505A (ja) * 2009-09-10 2011-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放熱構造
CN102760390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2013015608A (ja) * 2011-07-01 2013-01-24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Sunx Co Ltd 表示器
CN102945643A (zh) * 2012-11-28 2013-02-27 吴小刚 一种通风防水led显示模组箱体
CN102959603A (zh) * 2010-06-25 2013-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器装置框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393A (ja) * 1997-06-13 1999-01-06 Nec Home Electron Ltd 通気孔を備えた筐体及びこの筐体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2007235055A (ja) * 2006-03-03 2007-09-13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筐体及び該筐体を具備したモニタ、医用診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6959A (zh) * 2004-10-25 2006-05-03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EP1753106A1 (de) * 2005-08-09 2007-02-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element
JP2011061505A (ja) * 2009-09-10 2011-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放熱構造
CN102959603A (zh) * 2010-06-25 2013-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器装置框体
CN102760390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JP2013015608A (ja) * 2011-07-01 2013-01-24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Sunx Co Ltd 表示器
CN102945643A (zh) * 2012-11-28 2013-02-27 吴小刚 一种通风防水led显示模组箱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95522A (ja) 2015-05-18
CN104640393A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0393B (zh) 防水型壳体单元
ATE376492T1 (de) Surfbrett
WO2018000429A1 (zh) 一种防水指纹识别模组和电子设备
IL186415A0 (en) A smart c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mart card
TW200623355A (en) Multi-level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0710867A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c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703809A (en)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EP1799021A3 (en) Waterproof case
CN203891289U (zh) 屋顶逃生用基座
JP4685077B2 (ja) 携帯電話装置
CN102529834B (zh) 外装表示体
NO332507B1 (no) Kapsling beregnet pa a beskytte omfintlig utstyr
CN207144400U (zh) 一种卡扣式浴房地脚线
CN208718293U (zh) 一种石塑装饰板
CN208432868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外壳
CN109934073A (zh) 指纹模组的组件及组装方法、电子设备
CN108958006A (zh) 智能硬件超强抗水压透气膜结构组件
CN207595566U (zh) 防止手机主板受损的承载装置
CN207037678U (zh) 生物识别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6149665U (zh) 防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7251713U (zh) 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
US12007726B2 (en) Wearable device and housing thereof
CN206100729U (zh) 一种基于迷宫结构的防水装置
CN205069123U (zh) 固态硬盘结构
CN205175580U (zh) Mems压力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