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3976A -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3976A
CN104633976A CN201410638405.8A CN201410638405A CN104633976A CN 104633976 A CN104633976 A CN 104633976A CN 201410638405 A CN201410638405 A CN 201410638405A CN 104633976 A CN104633976 A CN 104633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rrangement
cold
producing medium
inert gas
refrigerating circula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384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3976B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石桥章佳
今野宪昭
冈田和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33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3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3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3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4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withdrawing non-condensible gases
    • F25B43/043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withdrawing non-condensible gases for compression type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2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 G01M3/2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for weld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 G01M3/223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special tracer materials, e.g. dye, fluorescent material, radioactive material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for weld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 G01M3/3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 G01M3/3227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59Cooling apparatus making, e.g.,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制冷循环装置亦即空调装置(100)的制造方法(200)为:以在搭载于室外机(2)的各机器(压缩机(3)、四通阀(4)等)以及连接它们的室外配管(8)代替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氮气)的状态,在制造工厂实施动作试验,并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特别是涉及执行使用了地球变暖系数低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使用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现有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臭氧层破坏系数(以下称为“ODP”)为零,不破坏臭氧层,但具有地球变暖系数(以下称为“GWP”)高的性质。
因此,作为防止地球变暖的一环,正在研究从R410A那样的GWP高的HFC制冷剂向GWP低的制冷剂变更。
作为这种低GWP制冷剂的候补,存在作为自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或R1270(C3H6:丙烯)那样的HC制冷剂,但它们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强燃水平的可燃性,因此,需要注意避免制冷剂泄漏。
另外,作为这种低GWP制冷剂的候补,作为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存在GWP比R410A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作为同样的候补制冷剂,存在与R32同样为HFC制冷剂的一种、且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化烃。作为这种卤化烃,例如存在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或HFO-1234ze(CF3-CH=CHF)。此外,为了与如R32那样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进行区分,大多使用烯烃(将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的“O”,将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以“HFO”表达。
这种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可燃性并不像作为自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那样的HC制冷剂那么强,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具有微燃水平的可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需要注意避免制冷剂泄漏。以下,将虽然是微燃水平但也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当使用上述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在制冷循环装置的使用中(运转中)自不必说,即便在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工序中,也需要确保针对意外的制冷剂泄漏的安全性。提出有多种在制冷循环装置的使用中(运转中)确保安全性的技术。另一方面,针对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工序中的技术的方案少。其中,公开有以重新封入不燃性制冷剂的状态出厂的制冷/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4871号公报(第8-9页,图7)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冷/空调装置(以下称为“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工序如下。
即,在构成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后,在暂时封入作为其指定制冷剂的可燃性制冷剂A的情况下,实施试验运转/检查,之后,回收该可燃性制冷剂A,并以再次重新封入不燃性制冷剂B的状态出厂、保管。然后,在设置时并不回收不燃性制冷剂B,而追加封入作为指定制冷剂的可燃性制冷剂A。
由此,在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等各工序中,即便意外地发生制冷剂泄漏,由于所泄漏的制冷剂为不燃性制冷剂B,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
另外,由于并不在现场回收出厂时封入的不燃性制冷剂B,因此不燃性制冷剂B优选为:在制冷循环装置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制冷剂的压力条件下能够产生相变而使用潜热的“R410A或者R407C等HFC制冷剂”或“CO2等自然制冷剂”,认为“不产生相变的氮气、氦气、氩气等惰性气体”是不合适的。
然而,由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上述工序制造、出厂、保管、设置,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
(a)在制造工厂中,需要用于封入以及回收制造时使用而出厂时并不封入的可燃性制冷剂A的设备、以及用于设置上述设备的工厂用地及建筑,并且投资额也大,结果制造成本也变大。
(b)作为不燃性制冷剂B,使用R410A或者R407C之类的GWP大的HFC制冷剂,因此,在意外地发生泄漏的情况下,无法避免对地球变暖造成不好的影响。
(c)在制造工厂预先封入的不燃性制冷剂B与现场追加封入的可燃性制冷剂A的制冷剂种类不同,因此,制冷循环装置的修理时或拆除时回收的制冷剂(以下称为“回收制冷剂”)为混合物。因此,形成回收制冷剂的成分多种多样,另外,各个成分的比率也多种多样,因此,无法适当且高效地执行回收制冷剂的处理(销毁或再生处理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如下。
(i)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上述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能够抑制设备等的投资额、减少制造成本,并且即便制造时、出厂时、运输时、保管时以及设置时所封入的介质意外泄漏,也不存在发生火灾的顾虑,并且不会对地球变暖以及臭氧层破坏造成不好的影响。
(ii)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在修理时或拆除时回收制冷剂之际,能够进行一种制冷剂而非混合物的回收,能够适当且高效地进行之后的处理(销毁或再生处理等)。
(iii)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在设置时,在确认制冷剂回路的气密性的气密试验中利用从工厂出厂时的封入介质,由此能够减少设置作业的负荷、能够实现设置作业的省资源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上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以在用于执行上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在制造工厂实施动作试验,并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在制冷剂回路(等同于用于执行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内代替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在制造工厂实施动作试验,并以封入有上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在制造工厂一次也不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而实施制造、动作试验以及出厂,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i)在制造工厂,由于不需要封入以及回收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因此不需要用于上述过程的设备、工厂用地以及建筑,能够抑制投资额,且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
(ii)由于封入惰性气体而出厂,因此,即便在之后的保管以及运输中惰性气体意外泄漏,也不存在发生火灾的顾虑,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地球变暖或臭氧层破坏造成不好的影响)。
(iii)另外,由于能够使用出厂时所封入的惰性气体实施设置时的制冷剂回路(各机器以及连接它们的配管)的气密试验,因此,通过使用惰性气体实施气密试验,能够减少作业负荷、且能够实现设置作业的省资源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从制造到用户使用为止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4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空调装置)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热水器)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标号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四通阀;5:室外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膨胀阀;7:室内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8:室外配管(热源侧配管);9:室内配管(利用侧配管);10a:延长配管;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延长配管连接阀;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维护口;14b:维护口;14c:维护口;15a:扩口接头;15b:扩口接头;16a:扩口接头;16b:扩口接头;19:水配管;20a:连接部;20b:连接部;21:工艺管;100:空调装置(实施方式1);200: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实施方式2);300:空调装置的设置方法(实施方式3);400:热水器(实施方式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以及图2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是示出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示出制冷循环装置的从制造到用户使用为止的工序的流程图。
在图1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空调装置100是分离型的空调装置,由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等同于利用侧单元)1、安装于室外的室外机(等同于热源侧单元)2、以及将室内机1与室外机2连结的延长配管10a、10b构成。
(室外机的制冷剂回路)
在室外机2配置有:压缩机3,该压缩机3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制冷剂流路切换阀(以下称为“四通阀”)4,该四通阀4在制冷运转时与制热运转时对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变更;热源侧热交换器亦即室外热交换器5,该室外热交换器5进行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以及电子控制式膨胀阀等膨胀机构亦即减压装置(以下称为膨胀阀)6,该膨胀阀6能够变更开度、并将高压的制冷剂减压至低压,上述各部件通过室外配管(等同于热源侧制冷剂配管)8连结。
另外,向室外热交换器5供给(吹送)外部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与室外热交换器5对置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生成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在室外机2中,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而使用螺旋桨式风扇,以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吸引外部空气的形态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5的下游(室外送风风扇5f所生成的空气流的下游)侧。
(室外配管)
室外配管8是指:将气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四通阀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吸入配管11、排出配管12、四通阀4、与室外热交换器(等同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室外热交换器5与膨胀阀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膨胀阀6与液体侧(制冷运转时)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这些制冷剂配管统称为室外配管。
(延长配管连接阀)
在室外配管8的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另一方面,在室外配管8的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
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是能够实现打开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二通阀,且在其一端安装有扩口接头16a。
另外,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是能够实现打开以及关闭的切换的三通阀,安装有抽真空时(向空调装置100供给制冷剂前的作业时)使用的维护口14b以及扩口接头16b。
而且,在安装于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也包括维护口14b)的扩口接头16a、16b的室外配管8侧加工有外螺纹。而且,在室外机2出厂时(包括空调装置100出厂时),覆盖有被加工了与上述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的扩口螺母(未图示)。
(维护口)
此外,为了便于以下的说明,在室外配管8之中,将在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从压缩机3到四通阀4入口的范围称为排出配管12,将在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从四通阀4到压缩机3的范围称为吸入配管11。
这样,在制冷运转时(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或者制热运转时(向室内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中的任一个时,都始终在排出配管12流动有被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在吸入配管11流动有经过蒸发作用后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
在吸入配管11流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有时是气体制冷剂,有时是二相状态。在吸入配管11配置有低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a,在排出配管12配置有高压侧的带扩口接头的维护口14c,用于在安装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之际连接压力计从而计测运转压力。
此外,在维护口14a、14c的扩口接头(未图示)设置有外螺纹,并且在室外机2出厂时(包括空调装置100出厂时),覆盖有被加工了与上述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的扩口螺母(未图示)。
(室内机的制冷剂回路)
在室内机1配置有进行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亦即室内热交换器7,室内热交换器7与室内配管(等同于利用侧制冷剂配管)9连接。
而且,在室内配管9的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的扩口接头15a,另一方面,在室内配管9的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连接的连接部,配置有用于连接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的扩口接头15b。
而且,在扩口接头15a、15b切有外螺纹,在室内机1出厂时(包括空调装置100出厂时),覆盖有被加工了与上述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的扩口螺母(未图示)。
另外,与室内热交换器7对置地设置有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生成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此外,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室内送风风扇7f也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横流风扇、或者采用涡轮风扇。另外,作为其位置,存在在室内送风风扇7f所生成的空气流中位于室内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的情况,也存在位于上游侧的情况。
(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的两端分别装卸自如地与扩口接头16a以及扩口接头15a连接,扩口接头16a安装在室外机2的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扩口接头15a安装在室内机1的室内配管9,另一方面,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的两端分别装卸自如地与扩口接头16b以及扩口接头15b连接,扩口接头16b安装在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扩口接头15b安装在室内机1的室内配管9。
即,室外配管8与室内配管9利用延长配管10a、10b连接,由此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回路,能够执行使由压缩机3压缩后的制冷剂循环的压缩式热泵循环。
(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在图1中,实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四通阀4切换至如实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四通阀4首先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此时,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即,借助室外送风风扇5f的旋转生成的空气流经过室外热交换器5之际,所经过的室外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室外空气赋予制冷剂的冷凝热。这样,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5冷凝而成为高压中温的液体制冷剂。
接下来,高压中温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膨胀阀6,并在膨胀阀6中绝热膨胀而成为低压低温的二相制冷剂。
接着,低压低温的二相制冷剂经由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被供给至室内机1,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该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即,在借助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产生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之际,所经过的室内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7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从室内空气夺取蒸发热(温热)而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另一方面,所经过的室内空气从制冷剂夺取冷热而被冷却,对室内进行制冷。
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7中蒸发而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二相状态制冷剂后的制冷剂经由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而被供给至室外机2,并经由四通阀4被吸入压缩机3。然后,在压缩机3中再次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该循环。
(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动)
在图1中,虚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若将四通阀4切换至虚线所示的制冷剂回路,则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首先流入室内热交换器7,使该室内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使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对经过室内热交换器7的室内空气赋予冷凝热(温热)而使其变暖,形成制热运转。
(制冷剂)
在空调装置100中,作为在制冷剂回路流动的制冷剂(以下称为“指定制冷剂”),使用作为HFC制冷剂的R32(CH2F2:二氟甲烷),该R32与当前广泛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HFC制冷剂R410A相比GWP小、且对地球变暖的影响少,但具有微燃性。
此外,制冷剂并不限定于该R32,也可以是与R32同样具有微燃性的、先前说明过的HFC制冷剂的一种,但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卤化烃、且GWP比R32制冷剂更小的制冷剂,例如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或HFO-1234ze(CF3-CH=CHF)等HFO制冷剂。
另外,也可以是具有强燃性的R290(C3H8:丙烷)或R1270(C3H6:丙烯)等HC制冷剂。另外,也可以是将上述制冷剂的二种以上混合而成的混合制冷剂。
(惰性气体)
在制造工厂中,以大气压以上的状态向空调装置100的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室外配管8)封入氮气(N2),并实施动作试验,并保持该状态出厂、保管、运输。然后,在当地设置空调装置100之际,利用所封入的氮气实施气密试验,然后排出氮气并将指定制冷剂封入制冷剂回路(室外配管8、室内配管9以及延长配管10a、10b等)(对此将另行详细说明)。
此外,作为在室外机2出厂时封入的惰性气体,举出了能够廉价地获得的氮气,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氮气,也可以是氦气(He)、氩气(Ar)、二氧化碳(CO2)等惰性气体。
(制冷循环装置的从制造到用户使用为止的工序)
在图2中,空调装置100从制造到用户使用为止具有如下的工序。
即,步骤1是在制造工厂中制造空调装置100的制造工序,步骤2是对制造出的空调装置100进行捆包的捆包工序,步骤3是从制造工厂作为空调装置100出厂的出厂工序,步骤4是将空调装置100从制造工厂运输至保管仓库的运输工序,步骤5是在保管仓库对空调装置100进行保管的保管工序。
而且,步骤6是将空调装置100从保管仓库运输至用户进行使用的使用场所的运输工序,步骤7是在使用场所设置空调装置100的设置工序,步骤8是使空调装置100实际运转从而确认所设置的空调装置100以及设置施工没有异常的运转确认工序。
此外,对各工序将另行详细说明。
(作用效果)
空调装置100在制造工序中室外机2的室外配管8等一次也不使用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指定制冷剂而使用惰性气体,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i)不需要封入以及回收可燃性制冷剂的工序,因此不需要用于上述工序的设备、工厂用地以及建筑,能够抑制投资额、且制造成本廉价。
(ii)由于以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因此即便在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工序中出现意外的泄漏,也不存在发生火灾的顾虑,另外,也不会对地球变暖或臭氧层破坏造成不好的影响。
(iii)另外,即便以代替指定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在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各工序中,也能够实现制冷剂回路内的防锈,因此能够维持装置的可靠性。
(iv)由于制造时以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实施动作试验,因此能够确认空调装置100的动作没有不良状况,能够保证装置的可靠性。
此外,以上举出空调装置10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陈列橱等“分离型制冷循环装置”,在“分离型制冷循环装置”中,通过利用延长配管将相当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利用侧单元与相当于室外机的热源侧单元连接而构成连续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所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此时,能够得到与上述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2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图3中,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200是制造空调装置100(参照实施方式1)的方法,示出与室外机2的制造工序(步骤1,参照图2)相关的详细工序。即,步骤11是室外机的组装工序,利用室外配管8连接室外机2的各机器(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阀6、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等)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而且,步骤12是抽真空工序,用于将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内的空气排出从而使得容易封入氮气,步骤13是氮气封入工序,向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内封入氮气,步骤14是试验运转/检查工序,使用所封入的氮气进行室外机2的动作试验,步骤15是室外机2的最终组装工序,进行壳体面板(未图示)的安装等。
(室外机的组装工序)
如图1所示,室外机2利用室外配管8连接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阀6以及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等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因此,步骤11是组装该制冷剂回路(在这一时刻,制冷剂回路尚不连续)的最后的工序。
(抽真空工序)
步骤12是向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内封入氮气前的抽真空工序,详细地说,由将真空泵(未图示)连接于室外机2的工序亦即步骤12A、进行抽真空的工序亦即步骤12B以及将真空泵从室外机2卸下的工序亦即步骤12C构成。
在步骤12A中,除了以维护口14a、14c作为将真空泵连接于室外机2的部位的方法之外,还有如下的方法:在安装于室外配管8的四通阀4与室外热交换器5之间的工艺管21和/或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安装制造用接头(联接器,Coupler),并以该制造用接头作为连接部位,但是,为了实现制造工序的高效化,多数情况下采用将上述制造用接头(联接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作为连接部位的方法。
此外,为了实现制造工序的高效化,上述制造用接头(联接器)的装卸不是螺纹式而是单触式,并且在安装真空泵后的状态下成为打开状态以使得能够进行抽真空,在将真空泵卸下后的状态下成为关闭状态以使得能够维持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真空。
另外,通过使安装有制造用接头(联接器)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成为打开状态,能够进行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中的抽真空。
在后述的步骤14C结束前,安装于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的制造用接头(联接器)保持安装状态,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维持打开状态,在步骤14C结束的时刻关闭(闭塞)。
(氮气封入工序)
步骤13是向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内封入氮气的氮气封入工序,是代替使用了指定制冷剂亦即R410A的现有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制造工序中的制冷剂封入工序的工序,是代替指定制冷剂而封入氮气的工序。
即,步骤13由将氮气封入装置(未图示)连接于室外机2的工序亦即步骤13A、进行氮气封入的工序亦即步骤13B以及从室外机2卸下氮气封入装置的工序亦即步骤13C构成。
在步骤13A中,能够以与上述抽真空工序(步骤12B)同样的方式选择将用于封入氮气的装置连接于室外机2的部位,且多数情况下将制造用接头(联接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作为连接部位,该制造用接头(联接器)安装于在室外配管8中安装的工艺管21和/或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
氮气的封入量是与后述步骤14B的动作试验相适的量,且是能够在出厂时将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内维持在大气压以上的量,根据室外机2的规格(以室外热交换器5为主的制冷剂回路的内容积),相适量不同。
在步骤13C中,在从室外机2将氮气封入装置卸下的时刻,制造用接头(联接器)自动成为关闭状态,因此所封入的氮气不会从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中泄漏。
(试验运转/检查工序)
步骤14是使用氮气进行室外机2的动作试验的试验运转/检查工序,由将试验用负荷装置(未图示)连接于室外机2的工序亦即步骤14A、进行室外机2的动作试验的工序亦即步骤14B以及从室外机2将试验用负荷装置卸下的工序亦即步骤14C构成。
此外,试验用负荷装置是伪室内机,是代替图1所示的室内机1的装置,但也可以是连接扩口接头16a与扩口接头16b的配管。
在步骤14A中,试验用负荷装置与安装于上述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的制造用接头(联接器)连接,从而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与试验用负荷装置的制冷回路连结,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回路(流体能够循环的回路)。
此外,试验用负荷装置的与室外机2连接的连接部连接有能够与安装于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的制造用接头(联接器)卡合的制造用接头(例如,若室外机侧为雄侧(插入侧),则试验用负荷装置侧为雌侧(被插入侧))。同样,其装卸为单触式,在安装于室外机2的状态下成为打开状态以使得能够进行动作试验,在从室外机2卸下的状态下成为关闭状态以使得能够维持试验用负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的真空状态。
在步骤14B,实施如下的试验运转和检查:是否能够使压缩机3、四通阀4、膨胀阀6以及室外送风风扇5f等动作而作为室外机2运转,或者运转电流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等。
此外,在使用氮气作为动作试验时的工作介质的情况下,氮气不发生冷凝、蒸发之类的相变而保持气体状态不变。此时,由于膨胀阀6的流路即便处于全开状态也比前后的室外配管8小,因此压缩机3中的流量与膨胀阀6中的流量产生差,与使用指定制冷剂的运转同样,以压缩机3与膨胀阀6为界,能够使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通过四通阀4的切换,在制冷运转时为室外热交换器5)侧的制冷剂回路中为高压、使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通过四通阀4的切换,在制冷运转时为试验用负荷装置)侧的制冷剂回路中为低压。
因而,能够在位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或者试验用负荷装置安装压力计(压力传感器),进而能够确认可通过四通阀4的切换来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
另外,根据室外机2的规格,使氮气的封入量为相适量,由此能够使得不会超过指定制冷剂亦即R32的设计压力,另外,由于能够将动作试验时的高压与低压维持在规定的范围,因此也能够检查运转电流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在动作试验结束后的步骤14C中,从室外机2将试验用负荷装置卸下。其步骤如下:在动作试验的最终阶段,切换四通阀4而形成制冷运转,并关闭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然后,经由打开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将制冷剂回路中的氮气的全部的量回收至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中(抽空,pump down),之后关闭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然后将试验用负荷装置卸下。
(最终的组装工序)
步骤15是室外机2的最终的组装工序。将安装于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的制造用接头(联接器)卸下,并安装壳体面板(未图示)等其余的部件,结束室外机2的制造。之后,过渡至下一工序亦即捆包工序(步骤2,参照图2)。
(捆包工序~运输工序)
空调装置100按照上述方式组装,因此,以在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中封入有氮气的状态执行捆包工序、出厂工序、从制造工厂运输至保管仓库的运输工序、在保管仓库进行保管的保管工序以及从保管仓库运输至用户进行使用的使用场所的运输工序(步骤2~步骤6,参照图2)。
(作用效果)
对于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200,在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室外配管8等)一次也不使用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指定制冷剂,而使用惰性气体,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i)由于不需要封入以及回收可燃性制冷剂的工序,因此不需要用于上述工序的设备、工厂用地以及建筑,能够抑制投资额、且制造成本廉价。
(ii)由于以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因此即便在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工序中出现意外的泄漏,也不存在发生火灾的顾虑,另外,也不会对地球变暖或臭氧层破坏造成不好的影响。
(iii)另外,即便以代替指定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在制造、出厂、保管以及运输的各工序中,也能够实现制冷剂回路内的防锈,能够维持装置的可靠性。
(iv)由于制造时以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实施动作试验,因此能够确认空调装置100的动作没有不良状况,能够保证装置的可靠性。
此外,以上举出空调装置10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陈列橱等通过利用延长配管将相当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利用侧单元与室外机(热源侧单元)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分离型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此时,能够得到与上述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图4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在图4中,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示出将空调装置100(参照实施方式1)设置于用户进行使用的使用场所(等同于设置场所)的设置工序(步骤7,参照图2)以及运转确认工序(步骤8,参照图2)的详细工序。
即,步骤7是设置工序,将室内机1与室外机2设置于用户指定的场所,连接延长配管10a、10b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并进行必要的电气布线。
另外,运转确认工序(步骤8)具有步骤81、步骤82以及步骤83,步骤81是使用氮气确认延长配管的气密性的气密确认工序,步骤82是向制冷剂回路内封入制冷剂前的抽真空工序,步骤83是封入指定制冷剂亦即R32的制冷剂封入工序。
(设置工序)
如图1所示,设置工序(步骤7)使用延长配管10a、10b连接室内机1与室外机2,由此完成空调装置100的连续的制冷剂回路(流体能够循环的回路)。
首先,在步骤71中,开始进行设置作业(例如解除捆包等),在步骤72中将室内机1设置于用户指定的室内,在步骤73中将室外机2设置于用户指定的室外。然后,在步骤74中连接延长配管10a、10b从而完成制冷剂回路。
使用覆盖于室外机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的扩口接头16a、16b与室内机的扩口接头15a、15b的扩口螺母(未图示)连接延长配管10a、10b。此外,在步骤74中,除了制冷剂回路的完成施工之外,还执行空调装置100的运转所需的电气施工。
(气密确认工序)
步骤81是进行延长配管的气密确认的气密确认工序。由于在工厂出厂时在室外机2的制冷剂回路封入有氮气,因此例如测定室外配管8的内压,在处于正压时,能够确认维持该封入有氮气的状态(无泄漏状态)。
另一方面,需要在封入指定制冷剂前或运转确认(用户开始使用)前,预先确认室内机1与室外机2的连接部亦即扩口接头15a、15b、16a、16b处为气密状态(无泄漏状态)。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中,直接使用室外机2出厂时封入的氮气确认所完成的制冷剂回路的气密(对此将在以下详细说明)。
此外,以往采用如下的气密确认方法:向室内机1与延长配管10a、10b的制冷剂回路内新封入氮气,并调整氮气封入量,由此使压力上升至空调装置的设计压力(根据指定制冷剂而不同),若即便经过一定时间(例如一昼夜)压力也不下降,则判断为无泄漏,但该方法的作业比较麻烦。
在步骤81A中,打开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将封入于室外机2的氮气送入室内机1与延长配管10a、10b。
然后,在步骤81B中,使用释放至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的氮气进行气密确认(例如,确认是否即便经过预先决定的时间内压也不降低。等同于气密试验)。因而,由于使用封入于室外机2的氮气,因此不需要在设置现场封入的氮气的量、或者能够将追加封入的氮气的量抑制为最少,能够实现作业的简单化与省资源化。
此外,当借助封入于室外机2的氮气的量无法上升至设计压力的情况下,在设置现场追加封入氮气。此时,再次关闭室外机2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13b,并将氮气储气瓶连接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向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追加封入氮气。
并且,在步骤81C中,将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的氮气排出至大气中。即,在维护口14连接作为工具之一的控制阀,并打开维护口14b的阀芯。此外,步骤81C的氮气排出作业(从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除去氮气的作业)也能够在后述的抽真空工序(步骤82B)中实施,因此可以省略。
(抽真空工序)
步骤82是向制冷剂回路内封入制冷剂前的抽真空工序。首先,在步骤82A中,将真空泵连接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
然后,在步骤82B中,使真空泵工作,实施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的抽真空。除了除去封入于制冷剂回路中的氮气之外,为了确保空调装置100的可靠性、特别是为了防止伴随制冷机油的劣化而导致的压缩机3的故障,也需要充分地除去水分,因此,需要以足够的水平(例如,在达到-101kPa后继续进行1小时以上)实施抽真空,在空调装置100的安装说明书中记载有这部分内容。
并且,在抽真空工序(步骤82B)结束后,在步骤82C中,将真空泵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卸下。
如上,由于使用所封入的氮气实施空调装置100的气密确认工序(步骤81),因此即便存在氮气意外漏出的情况,也无需担心发生火灾或影响环境。
(制冷剂封入工序)
步骤83是封入指定制冷剂亦即R32的制冷剂封入工序。即,在步骤83A中,将制冷剂储气瓶连接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在步骤83B中,打开制冷剂储气瓶的阀门,向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中封入制冷剂R32。此时,能够预先将制冷剂储气瓶置于秤上而进行计量,从而封入制造商指定(记载于安装说明书)的制冷剂量。
在制冷剂封入作业结束后,在步骤83C中,将制冷剂储气瓶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卸下。
此外,也存在由于制造商指定的制冷剂量多而在步骤83B中无法封入至指定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步骤83B中封入一定的量,并暂时关闭制冷剂储气瓶的阀门。然后,在后述步骤83D的运转确认时,边使空调装置100运转边封入至指定量,在至指定量为止的封入作业结束后,将制冷剂储气瓶从室外机2的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维护口14b卸下。
如上,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仅在步骤83中处理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R32,因此仅在该作业工序的期间需要防备指定制冷剂的意外泄漏,设置作业者需要注意使得室外的作业空间附近没有烟火。
在步骤83D中,室内机1与室外机2的设置结束,因此空调装置100成为能够运转的状态。因此,设置作业者在室外机2的维护口14a、14c安装压力计,确认运转压力是否处于正常范围,由此,在确认空调装置100的运转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将空调装置100交给用户,用户开始使用空调装置100。
(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封入有作为惰性气体的氮气的状态下对运输至设置场所的空调装置100进行设置,因此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i)由于使用制造时所封入的氮气来实施确认制冷剂回路的气密性的气密试验,因此能够减少设置作业的负荷、且能够实现设置作业中的省资源化。
(ii)由于在确认制冷剂回路的气密性后将氮气排出,并在实施抽真空后新封入指定制冷剂亦即可燃性制冷剂,因此平常运转时的制冷剂仅为一种指定制冷剂。因而,修理时或拆除时所回收的制冷剂不是混合物,能够适当且高效地执行之后的处理(销毁或再处理等)。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举出空调装置10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空调装置,只要是陈列橱等通过利用延长配管将相当于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利用侧单元与室外机(热源侧单元)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分离型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5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针对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热水器而示出其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一部分的说明。
在图5中,热水器400的制冷剂回路相当于空调装置100的室外机2(热源侧)与室内机1(热利用侧)为一体的回路,其中,室内配管9与室外配管8直接连接,室内热交换器7内包在室外机2内。因而,能够分别将室外热交换器5称为“热源侧热交换器”,将室内热交换器7称为“利用侧热交换器”,将室外配管8称为“热源侧配管”,将室内配管9称为“利用侧配管”。
而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从制冷剂向在水配管19流动的水交接温热(或者冷热)。此外,在水配管19设置有用于与未图示的热水器水回路连接的连接部20a、20b。
而且,在热水器400的制冷剂回路中,与空调装置100同样,在制造工厂向制冷剂回路(热源侧配管等)封入有惰性气体(例如氮气),并以该状态实施动作试验、以该状态出厂、以该状态进行保管以及运输,因此,热水器400能够起到与空调装置100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热水器400能够按照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200制造,因此,通过按照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200进行制造,能够得到与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200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热水器400能够按照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设置(准确地说,不具有利用延长配管10a、10b进行连接的工序,但使用所封入的惰性气体(例如氮气)进行气密试验,之后,在抽真空后封入指定制冷剂),因此,通过按照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进行设置,能够得到与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300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此时,设置场所处的气密试验也可以在制造工厂实施。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在于,
以在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在制造工厂实施动作试验,并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为室外机与室内机借助延长配管连接的分离型,
以在搭载于所述室外机的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在制造工厂实施动作试验,并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
在设置场所,利用所述延长配管连接搭载于所述室外机的配管与搭载于所述室内机的配管,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回路,并使用出厂时所封入的惰性气体实施所述连续的制冷剂回路的气密试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作为HFC制冷剂的R32、HFO-1234yf或HFO-1234ze的单一制冷剂或者混合制冷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惰性气体是氮气、氦气、氩气、二氧化碳。
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在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代替所述制冷剂而封入惰性气体的工序;
以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实施所述机器的动作试验的工序;以及
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的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为室外机与室内机借助延长配管连接的分离型,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
在制造工厂,在搭载于所述室外机的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代替所述制冷剂而封入惰性气体的工序;
以封入有该惰性气体的状态实施所述机器的动作试验的工序;以及
保持封入有所述惰性气体的状态出厂的工序。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使用具有可燃性的制冷剂执行制冷循环,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以在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代替所述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将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设置于其设置场所的工序;
使用所述封入的惰性气体实施所述机器以及所述配管的气密试验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惰性气体排出、并在所述机器以及所述配管封入所述制冷剂的工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为室外机与室内机借助延长配管连接的分离型,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的设置方法具有:
以在搭载于所述室外机的用于执行所述制冷循环的机器以及连接该机器的配管代替所述制冷剂而封入有惰性气体的状态,将所述室外机设置于其设置场所的工序;
将所述室内机设置于其设置场所的工序;
利用所述延长配管连接搭载于所述室外机的配管与搭载于所述室内机的配管,从而形成连续的制冷剂回路的工序;
使用封入于所述室外机的惰性气体实施确认所述连续的制冷剂回路的气密性的气密试验的工序;以及
从所述连续的制冷剂回路将惰性气体排出、并在所述连续的制冷剂回路封入所述制冷剂的工序。
CN201410638405.8A 2013-11-08 2014-11-06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Active CN104633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2189A JP2015094477A (ja) 2013-11-08 2013-11-08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設置方法
JP2013-232189 2013-11-08
PCT/JP2014/073364 WO2015068455A1 (ja) 2013-11-08 2014-09-04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設置方法
JPPCT/JP2014/073364 2014-09-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3976A true CN104633976A (zh) 2015-05-20
CN104633976B CN104633976B (zh) 2017-08-04

Family

ID=5304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38405.8A Active CN104633976B (zh) 2013-11-08 2014-11-06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1182B2 (zh)
EP (1) EP3067643B1 (zh)
JP (1) JP2015094477A (zh)
CN (1) CN104633976B (zh)
AU (1) AU2014345151B2 (zh)
MX (1) MX2016005977A (zh)
WO (1) WO20150684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804B (zh) 2015-06-30 2023-03-31 开利公司 制冷系统及其净化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575A (ja) * 1993-12-28 1995-07-28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の施工方法及び冷凍装置
CN102052810A (zh) * 2009-10-29 2011-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冷冻/空调装置的设置方法
CN202119019U (zh) * 2011-05-26 2012-01-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
CN103017412A (zh) * 2012-12-21 2013-04-03 天津大学 一种二氧化碳做载冷剂的丙烷热泵系统
JP5253330B2 (ja) * 2009-08-26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4240628U (zh) * 2013-11-08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607A (ja) * 1995-03-24 1996-10-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混合冷媒充填装置および混合冷媒充填方法
JPH09113074A (ja) * 1995-10-17 1997-05-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ユニットの真空引き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る加熱装置
JPH09229522A (ja) * 1996-02-19 1997-09-0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
JP3609560B2 (ja) * 1996-10-18 2005-01-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検査装置
JPH11230648A (ja) 1998-02-13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冷凍機器の冷媒漏洩警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575A (ja) * 1993-12-28 1995-07-28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の施工方法及び冷凍装置
JP5253330B2 (ja) * 2009-08-26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052810A (zh) * 2009-10-29 2011-05-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冷冻/空调装置的设置方法
CN202119019U (zh) * 2011-05-26 2012-01-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
CN103017412A (zh) * 2012-12-21 2013-04-03 天津大学 一种二氧化碳做载冷剂的丙烷热泵系统
CN204240628U (zh) * 2013-11-08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3976B (zh) 2017-08-04
MX2016005977A (es) 2016-08-11
US10281182B2 (en) 2019-05-07
AU2014345151B2 (en) 2017-11-30
EP3067643A1 (en) 2016-09-14
US20160216018A1 (en) 2016-07-28
EP3067643A4 (en) 2017-09-06
EP3067643B1 (en) 2020-02-19
AU2014345151A1 (en) 2016-04-28
WO2015068455A1 (ja) 2015-05-14
JP2015094477A (ja) 2015-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44426B (zh) 制冷装置
CN110291349B (zh) 冷冻装置
US11015828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utilization unit leak detection
US11015852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EP2317253B1 (en) Apparatus using refrigerant,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pparatus using refrigerant
US9869498B2 (en) Refrigerant charging method for refrigeration device having carbon dioxide as refrigerant
EP0961086B1 (en) Method for taking custody of, transporting and installing air conditioner
JP2004116885A (ja) 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の取り扱い方法、冷凍空調サイクル装置の冷媒回収機構
CN204240628U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52533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00787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633976A (zh)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设置方法
CN204593592U (zh) 空调装置
JP639318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52012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保管・運送・設置方法、及び冷凍装置の保管・運送・設置方法
JP3284720B2 (ja) 冷凍装置の施工方法及び冷凍装置
JP550687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7948639A (zh)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JP2024052703A (ja)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梱包ユニット
CA3028201A1 (en) Subcritical carbon dioxide dehumidifier
JP2002243321A (ja) 冷凍装置
JP2006145078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