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8639A -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8639A
CN117948639A CN202211350082.3A CN202211350082A CN117948639A CN 117948639 A CN117948639 A CN 117948639A CN 202211350082 A CN202211350082 A CN 202211350082A CN 117948639 A CN117948639 A CN 117948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ort
compressor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00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英焱
王波
罗建文
陈宏耀
王艺儒
李旭
张心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00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486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48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8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旨在解决冷媒泄露后回收不良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为此目的,本申请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闪蒸罐。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与管路中其他装置连接的闪蒸罐使得可以充分回收冷媒,可以避免冷媒回收不良,进而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系统例如空调系统,一般使用冷媒作为热量交换的介质。自《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来,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开始了环境友好型冷媒的研究或应用工作,环境友好型冷媒的使用随之逐渐增多。作为R410A的替代冷媒,环境友好型的R32、R290等冷媒具有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为零、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较小的优势。但同时,它们也具有可燃性,会带来一定的使用安全风险。在使用或静置过程中,若发生冷媒泄露,则可能出现局部冷媒浓度超标,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引起火灾,在封闭的房间内甚至可能有产生爆炸的风险。
行业内现有技术,主要是针对家用空调或小型空调机组,采取室内机截断或冷媒回收至外机的方法解决冷媒泄露问题。但是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冷媒充注量少的家用空调。这些方法在冷媒充注量特别大的大型多联机组上较难实现冷媒回收,很容易造成冷媒回收不良等问题,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冷媒泄露后回收不良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闪蒸罐使得可以充分回收冷媒,避免冷媒回收不良,进而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以及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关闭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在充分回收冷媒,避免冷媒回收不良、机组损坏或管路爆管的风险,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避免第一节流装置发生泄露时,冷媒继续进入室内机侧。此外,在冷媒回收完毕后,考虑到第二节流装置可能产生的泄露或故障问题,压缩机完全停机后,可以关闭第二冷媒截断装置,避免第二节流装置可能的泄露和故障引发的液相冷媒流到压缩机内,影响下次压缩机运转。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冷媒与外机电控箱体及部件进行换热,实现多电控箱体及部件的散热降温,进而实现对电控部件的保护,防止温升过高对电子器件损坏。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上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三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上部,可以在对电控部件进行散热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制冷时存储在闪蒸罐内制冷运行多余的(为保证制热效果,通常机组充注冷媒量会多于制冷运行最佳冷媒量,制冷运行时多余部分会存储在闪蒸罐中)或分离出来的外机换热器换热不足产生的气相或气液两相冷媒进行有效的利用,增加了机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第一端口与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在冷媒泄露时,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开闭第二节流装置,控制冷媒流量。第二端口设置在闪蒸罐的底部,可以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进一步使液态冷媒平缓进入闪蒸罐,避免扰动导致气液分离不良。此外,第三端口设置在闪蒸罐的底部,可以使得进入内机侧的冷媒是闪蒸罐分离出来的单一液相冷媒,避免流向内机侧的冷媒存在气液两相态的情况,进而防止由于管路中存在两相冷媒可能导致管路和内机侧的冷媒噪音增大,以及由于液相与气相冷媒的导热系数以及冷媒量的不同而导致降低室内侧换热能力的情况。再者,可以实现平衡制热运行和制冷运行不同模式下的最佳运转冷媒需求量问题,一定程度优先调整制热冷媒量,制冷运转是多余的冷媒量会存储在闪蒸罐中,并不会导致制冷时高压升太高而影响制冷效果。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所在的室内机上设置有冷媒浓度检测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冷媒浓度检测装置及时发现。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有目的地停止冷媒回收过程。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和/或第三节流装置;并且/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关闭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第三节流装置和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进一步控制泄露。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三温度传感器。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相关部位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且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
所述冷媒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确认冷媒泄露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
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压力,将所述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进行比较;
当所述回气压力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然后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在压缩机的回气压力小于等于预设压力时,停止冷媒回收过程,可以避免空气调节系统例如多联式系统由于室外换热器容积不足,导致冷媒回收不良,进而减少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或者
所述预设压力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时,可以使得系统内的冷媒能够回收完全,避免冷媒回收不全从泄漏内机漏入室内,给室内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避免维修时排放冷媒,导致冷媒浪费。在预设压里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时,预设压力大于回气压力,能够避免回收冷媒时,由于管路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导致空气从泄漏室内机进入并流入系统管路内,造成回收冷媒中夹杂空气污染回收冷媒,从而造成回收后的冷媒无法回收利用。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的同时、之前或之后,控制所述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关闭。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关闭,进一步减少冷媒的泄露。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的同时、之前,控制所述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关闭;或者
运行所述冷媒回收过程第一时长后,关闭所述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减少冷媒的泄露量。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在运行所述冷媒回收过程时,根据所述回气压力调节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闭。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冷媒回收时,开启第二节流装置,并根据回收压力调节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而使闪蒸罐中存在的气态冷媒进入回气侧,降低闪蒸罐的压力,增大闪蒸罐的液态冷媒存储量。然后,在冷媒回收结束后,关闭第二节流装置。或者在冷媒运回收过程开始时,即关闭第二节流装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所述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停机;
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关闭。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冷媒回收过程结束后,控制压缩机停机,并控制第二冷媒截断装置关闭,避免将第二节流装置可能的泄露和故障引发的液相冷媒流到压缩机内,影响下次压缩机运转。
方案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以及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上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三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所在的室内机上设置有冷媒浓度检测装置。
方案6.根据方案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和/或第三节流装置;并且/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
方案8.根据方案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三温度传感器。
方案9.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
所述冷媒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确认冷媒泄露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
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压力,将所述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进行比较;
当所述回气压力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
方案10.根据方案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或者
所述预设压力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
方案11.根据方案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的同时、之前或之后,控制所述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关闭。
方案12.根据方案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的同时、之前,控制所述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关闭;或者
运行所述冷媒回收过程第一时长后,关闭所述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
方案13.根据方案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在运行所述冷媒回收过程时,根据所述回气压力调节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闭。
方案14.根据方案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所述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压缩机停机;
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关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以制热模式运行时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以冷媒回收模式运行时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5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回收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步骤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二温度传感器,2、压力检测装置,3、压缩机,4、四通阀,5、第一单向阀;6、压力传感器,7、第三温度传感器,8、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9、室外换热器,10、室外风机,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闪蒸罐,13、第一节流装置,14、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5、第三节流装置,16、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7、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8、室内风机,19、外机气管截止阀,20、外机液管截止阀,21、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2、第二节流装置,23、气液分离器,24、电控散热装置,25、电控散热温度传感器,26、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7、第二单向阀,28、室内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的空气调节系统是结合多联机来描述的,但是,本申请的空气调节系统显然也适用于家用单体空调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部”、“底部”等指示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等应作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其他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空气调节系统例如空调系统,一般使用冷媒作为热量交换的介质。自《蒙特利尔议定书》签订以来,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开始了环境友好型冷媒的研究或应用工作,环境友好型冷媒的使用随之逐渐增多。作为R410A的替代冷媒,环境友好型的R32、R290等冷媒具有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为零、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较小的优势。但同时,它们也具有可燃性,会带来一定的使用安全风险。在使用或静置过程中,若发生冷媒泄露,则可能出现局部冷媒浓度超标,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引起火灾,在封闭的房间内甚至可能有产生爆炸的风险。可燃冷媒(制冷剂)在系统回收时需要确保尽可能回收完全,以减少室内泄漏量,减少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行业内现有技术,主要是针对家用空调或小型空调机组,采取室内机截断或冷媒回收至外机的方法解决冷媒泄露问题。但是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冷媒充注量少的家用空调。这些方法在冷媒充注量特别大的大型多联机组上(例如商用多联机,联机过程中涉及的管路长且管路连管复杂,可能发生泄露的风险急剧提高)较难实现冷媒回收,很容易造成冷媒回收不良、机组损坏或具有管路爆管的风险等问题,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冷媒泄露后回收不良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闪蒸罐。压缩机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连通。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闪蒸罐使得可以充分回收冷媒,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下面结合图1至图7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示是结合多联机组进行描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如图1至图4所示,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9、压缩机3、室内换热器28、第一节流装置13和闪蒸罐12。压缩机3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9连通。室内换热器28的出口与压缩机3的吸气口连通。第一节流装置13的出口与室内换热器28的进口连通。闪蒸罐12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3的吸气口连通,闪蒸罐12的第二端口与室外换热器9的出口连通,闪蒸罐12的第三端口与第一节流装置13的进口连通。
如此,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闪蒸罐12使得可以充分回收冷媒,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闪蒸罐12的第一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上部,第一端口与压缩机3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24,第一端口与电控散热装置24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22。然后,第二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底部,第三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底部。
如此,第一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上部,可以采用冷媒与外机电控箱体及部件进行换热,实现电控箱体及部件的散热降温,进而实现对电控部件的保护,防止温升过高对电子器件损坏。而且,在对电控部件进行散热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制冷时存储在闪蒸罐12内制冷运行多余的(为保证制热效果,通常机组充注冷媒量会多于制冷运行最佳冷媒量,制冷运行时多余部分会存储在闪蒸罐12中)或分离出来的外机换热器换热不足产生的气相或气液两相冷媒进行有效的利用,增加了机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然后,第一端口与电控散热装置24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22,在冷媒泄露时,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开闭第二节流装置22,控制冷媒流量。
此外,第二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底部,可以在实现气液分离的同时,进一步使液态冷媒平缓进入闪蒸罐12,避免扰动导致气液分离不良。然后,第三端口设置在闪蒸罐12的底部,可以使得进入内机侧的冷媒是闪蒸罐12分离出来的单一液相冷媒,避免流向内机侧的冷媒存在气液两相态的情况,进而防止由于管路中存在两相冷媒可能导致管路和内机侧的冷媒噪音增大,以及由于液相与气相冷媒的导热系数以及冷媒量的不同而导致降低室内侧换热能力的情况。
再者,闪蒸罐的连接方式增加了空调运转或静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闪蒸罐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灌充大量冷媒的机组或多联机组的室内侧发生冷媒泄露时的紧急有效处理,既保障了泄露侧的冷媒截断,又避免了因误判可能导致的室内侧与外机之间管路泄露的可能,同时将冷媒完全回收至外机完全避免了泄露继续恶化的可能性。然后,闪蒸罐12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平衡制热运行和制冷运行不同模式下的最佳运转冷媒需求量问题,一定程度优先调整制热冷媒量,制冷运转是多余的冷媒量会存储在闪蒸罐12中,并不会导致制冷时高压升太高而影响制冷效果。
当然,闪蒸罐12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合适的位置。然后,也可以不设置电控散热装置24和第二节流装置22。或者,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其他散热装置、多个第二节流装置22。此外,本申请中提到的节流装置可以为手动膨胀阀、浮球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毛细管和节流短管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本申请对此不加限制。本申请中的电控散热装置24的结构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装置13的出口与室内换热器28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并且,室内换热器28的出口与压缩机3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
如此,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关闭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在避免冷媒回收不良、机组损坏或管路爆管的风险,避免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避免第一节流装置13截流失效时,冷媒继续进入室内机侧。此外,在冷媒回收完毕后,考虑到第二节流装置可能产生的泄露或故障问题,压缩机3完全停机后,可以关闭第二冷媒截断装置,避免第二节流装置可能的泄露和故障引发的液相冷媒流到压缩机3内,影响下次压缩机3运转。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和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或者根据需要调整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和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的设置位置和数量,而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和数量。本申请中的冷媒截断装置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装置,可以为节流装置,也可以为其他截断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28所在的室内机上设置有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压缩机3的吸气口与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2。
这样,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及时发现。然后,根据压力检测装置2的检测结果,有目的地停止冷媒回收过程。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或者将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设置在其他位置。然后,也可以不设置压力检测装置2,或者将压力检测装置2设置在其他位置。此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和压力检测装置2。本申请中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和压力检测装置2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28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和第三节流装置15,室内换热器28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
如此,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关闭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第三节流装置15和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进一步控制泄露。
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第三节流装置15和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或者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选择设置。此外,本申请对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第三节流装置15和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的设置位置不加限制,可以根据具体使用环境的需要选择设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口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此外,压缩机3的吸气口与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以及,压缩机3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9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和第三温度传感器7。
如此,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6可以测量相关部位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6的设置方式仅是为了描述方面,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要,选择是否设置压力传感器6和温度传感器,调整设置的位置以及设置的数量。
继续参见图1,空气调节系统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四通阀4(根据制冷动作或制热动作等而切换冷媒的流向)、第一单向阀5、第二单向阀27(用于控制冷媒流向)、气液分离器23(实现对进压缩机3的冷媒进行相态分离,保证压缩机3回气管的回气相态,避免发生压缩机3液击等故障)、室外风机10、室内风机18、外机气管截止阀19,外机液管截止阀20,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8、电控散热温度传感器25(对系统参数进行测量处理)等,它们的设置和连接方式属于本领域的常规设置,在此不再赘述。空气调节系统例如空调机主要包括制热、制冷和送风、除湿四个运转模式,其中制冷和制热模式中涉及的冷媒详细流动、运转和相变,常规制冷和制热模式不再赘述,只结合本申请的相关特点进行描述,特别是发生冷媒泄露后的冷媒流向控制以及闪蒸罐12在各种模式下的功能作用重点进行描述。
如图2所示,在制冷模式运转过程中,经过压缩机3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第一单向阀5和四通阀4流向室外换热器9,在室外换热器9与空气换热,出室外换热器9后通过第二端口进入闪蒸罐12,在闪蒸罐12中迅速沸腾汽化,并进行两相分离(优化室外换热器9出口冷媒相态)。大部分单一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三端口经第一节流装置13和内外机联机管到达内机侧。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端口经第二节流装置22流向电控散热装置24,与外机的电控箱体及部件进行换热,实现对电控部件的降温保护,防止温升过高对电子器件损坏,优化电控散热。同时实现对制冷时存储在闪蒸罐12内制冷运行多余的(为保证制热效果,通常机组充注冷媒量会多余制冷运行最佳冷媒量,制冷运行时多余部分会存储在闪蒸罐12中)或分离出来的室外换热器9换热量不足产生的气相或两相冷媒进行有效的利用,并返回气液分离器23与主要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汇合并进行气液分离(实现对进入压缩机3的冷媒进行相态分离,保证压缩机3回气管的回气相态为气态,避免发生压缩机3液击等故障。)后返回压缩机3。
如图3所示,在制热模式运转中,冷媒经室内换热器28返回后经第三端口进入闪蒸罐12并进行两相分离,大部分冷媒通过第二端口进入室外换热器9换热后经四通阀4换向进入气液分离器23,另一部分低温气相或两相冷媒通过第一端口经第二节流装置22流向电控散热装置24,与外机的电控箱体及部件进行换热,实现对电控部件的降温保护,防止温升过高对电子器件损坏,提升机组的可靠性。
当在机组运转或待机过程中,某一室内侧通过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检测到冷媒泄露时,机组开始在冷媒回收模式运转。
如图4所示,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室内机发生冷媒泄漏时,关闭对应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和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同时,关闭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和第二节流装置22,系统开始进行冷媒回收过程。在冷媒回收过程中,压缩机3通过压力检测装置2检测回气压力,当检测的回气压力小于等于预设压力时,完成系统对冷媒的回收工作,系统停止运行。由于闪蒸罐12的设置,能够避免多联机组系统由于室外换热器9容积不足,导致无法彻底回收系统冷媒的弊端。
可替换地,在开始进行冷媒回收过程时,还可以先关闭对应室内机液侧截止阀14,并运行冷媒回收过程特定时长后(如10s),关闭气侧截止阀16,从而减少泄漏内机泄漏冷媒量。
进一步,系统还可以在进行冷媒回收过程时开启第二节流装置22,并根据回气压力调节第二节流装置22的开度,进而使闪蒸罐12中的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3的回气侧,降低闪蒸罐12的压力,增大闪蒸罐12的液态冷媒存储量。
当系统为停止运行状态或制热模式运行时,检测到室内机发生冷媒泄漏时,在关闭对应室内机截断阀的同时,将系统切换为制冷运行,然后进行冷媒回收,具体回收过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机组在冷媒回收模式运转过程中,冷媒主要通过第一端口存储在闪蒸罐12中。在冷媒量较大时,闪蒸罐12内达到一定压力后,部分冷媒继续存储在外机换热器9中。考虑到第二节流装置22可能产生的泄露或故障问题,压缩机3完全停机后,关闭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避免第二节流装置22可能的泄露和故障引发的液相冷媒流到压缩机3内影响再次开机时压缩机3的运转。
下面参照图5至图7,对本申请的冷媒回收方法进行介绍。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如图5所示,该冷媒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确认冷媒泄露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例如,在制热模式运行过程中,通过冷媒浓度检测装置17检测到冷媒泄露时,将制热模式切换为制冷模式。
S102,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例如,关闭冷媒截止阀,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冷媒回收过程。
S103,获取压缩机3的回气压力,将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进行比较。例如,通过压缩机3的吸气口附近设置的压力检测装置2检测压缩机3的回气压力,将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例如管路的真空压力进行比较。
S104,当回气压力小于等于预设压力时,停止冷媒回收过程。例如,回气压力小于等于管路的真空压力时,停止冷媒回收过程。
如此,在发生冷媒泄露或者其他需要回收冷媒的情况时,可以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然后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在压缩机3的回气压力小于等于预设压力时,停止冷媒回收过程,可以避免空气调节系统例如多联式系统由于室外换热器9容积不足,导致冷媒回收不良,进而减少因回收不足导致剩余冷媒在泄漏侧泄漏而带来安全隐患。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或者
预设压力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
如此,在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时,可以使得系统内的冷媒能够回收完全,避免冷媒回收不全从泄漏内机漏入室内,给室内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避免维修时排放冷媒,导致冷媒浪费。在预设压里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时,预设压力大于回气压力,能够避免回收冷媒时,由于管路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导致空气从泄漏室内机进入并流入系统管路内,造成回收冷媒中夹杂空气污染回收冷媒,从而造成回收后的冷媒无法回收利用。
当然,预设压力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压力。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的同时、之前或之后,控制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关闭。例如,在发生冷媒泄露时,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的同时,控制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关闭。
如此,可以通过控制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关闭,进一步减少冷媒的泄露。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的同时、之前,控制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关闭。优选地,运行冷媒回收过程第一时长后,关闭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例如,在发生冷媒泄露时,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后,运行冷媒回收过程2s~120s后,关闭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
如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冷媒的泄露量。当然,第一时长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为其他值。
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冷媒回收方法还包括:
在运行冷媒回收过程时,根据回气压力调节第二节流装置22的开闭。
如此,还可以在冷媒回收时,开启第二节流装置22,并根据回收压力调节第二节流装置22的开度,进而使闪蒸罐12中存在的气态冷媒进入回气侧,降低闪蒸罐12的压力,增大闪蒸罐12的液态冷媒存储量。然后,在冷媒回收结束后,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2。
当然,也可以在冷媒运回收过程开始时,即关闭第二节流装置22。
如图6所示,在上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停止冷媒回收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041,控制压缩机3停机;
S1042,控制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关闭。
如此,在冷媒回收过程结束后,控制压缩机3停机,并控制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关闭,避免将第二节流装置22可能的泄露和故障引发的液相冷媒流到压缩机3内,影响下次压缩机运转。
当然,也可以不控制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关闭。
下面参照图7,对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执行过程进行介绍。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回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逻辑图。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运行过程中,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执行S201,判断冷媒是否泄露,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02,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结束。
S202,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
S203,控制第一冷媒截断装置21关闭,同时控制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14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
S204,运行冷媒回收过程10s后,控制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16关闭。
S205,控制第二节流装置22调节开度。
S206,获取压缩机3的回气压力,将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进行比较。
S207,判断回气压力是否小于等于预设压力,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08,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206。
S208,控制压缩机3停机。
S209,控制第二冷媒截断装置26关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文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详细步骤,但是,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步骤进行组合、拆分及调换顺序,如此修改后的技术方案并没有改变本申请的基本构思,因此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以及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媒截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设置有电控散热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电控散热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上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三端口设置在所述闪蒸罐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所在的室内机上设置有冷媒浓度检测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液侧设置有室内机液管截断装置和/或第三节流装置;并且/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气侧设置有室内机气管截断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第二冷媒截断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并且/或者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三温度传感器。
9.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室外换热器;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闪蒸罐,所述闪蒸罐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通;所述闪蒸罐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媒截断装置;
所述冷媒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确认冷媒泄露的情况下,控制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
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截断装置关闭,运行冷媒回收过程;
获取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压力,将所述回气压力与预设压力进行比较;
当所述回气压力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压力时,停止所述冷媒回收过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媒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压力为管路的真空压力;或者
所述预设压力为大气压力与预设压差压力的和。
CN202211350082.3A 2022-10-31 2022-10-31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Pending CN1179486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0082.3A CN11794863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0082.3A CN11794863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8639A true CN117948639A (zh) 2024-04-30

Family

ID=90798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0082.3A Pending CN117948639A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486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28092B2 (en) Usage-sid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US11015828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utilization unit leak detection
KR101678324B1 (ko) 냉동장치
US8820106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863353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887496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機器
JP6079055B2 (ja) 冷凍装置
JP3109500B2 (ja) 冷凍装置
WO201311117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93982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073870A1 (ja) 冷凍装置
WO201513295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098540B1 (en) Heat pump apparatus
JP670133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78097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EP2278237B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0222828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902681A (zh) 空调机
JP678596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機器
US20220290885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7948639A (zh) 空气调节系统及冷媒回收方法
JP2020143800A (ja) 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US10281182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the same
CN113574330B (zh) 制冷剂循环系统以及方法
JP2015105808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