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方便以独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当然也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来获得组合的效果,进而提高有用性。
〔a〕LTE系统中的UL用户数据发送
以下,首先作为说明本实施方式前的准备,对LTE系统中的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基于图1,来说明LTE系统中的UL(UpLink)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在图1中,记载有与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这里也能够将“UL”称为“上行”,是指从便携电话终端2朝向无线基站1的方向。此外所谓“UL用户数据”是指,从便携电话终端2向无线基站1发送的用户数据。另外,本申请中的用户数据也能够称为上层数据,应用数据等,应注意并不局限于用户这样的人类产生的数据。
此外,在本申请中仅称为“UL数据”的情况下,是指利用UL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在LTE系统中,物理层的UL数据通道被称为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通道)。UL数据是包含上述的UL用户数据的概念。由于在利用PUSCH发送的数据中也包含后述的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等。
首先说明图1的处理顺序的前提。若起动便携电话终端2(接通电源),则与通过进行所谓的小区搜索而选择的1个无线基站1同步地,进行用于与该无线基站1之间开始通信的各种初始设定。在该初始设定中,无线基站1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调度请求用的资源分配。这里所谓调度请求,是指在便携电话终端2想要发送UL数据(不限于UL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用于向无线基站1请求用于发送该UL数据的UL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调度)的信号。
在图1的S101中,无线基站1将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对该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在LTE系统中,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包含在RRCConnectionSetup消息中。RRCConnectionSetup消息是LTE系统中的RRC信令的一个,是从无线基站1经由作为DL的数据通道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分别向每个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的信号。
LTE系统中的RRCConnectionSetup消息包含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并且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包含Physical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另外PhysicalConfigDedicated信息要素包含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该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包含表示调度请求用的UL资源的信息。
图2表示LTE系统中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包含与调度请求用的UL的无线资源的设定(Setup)有关的、sr-PUCCH-ResourceIndex、sr-ConfigIndex、dsr-TransMax这三个信息(参数)。其中,根据sr-ConfigIndex和sr-PUCCH-ResourceIndex,确定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sr-ConfigIndex表示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发送调度请求的子帧。更具体而言,根据sr-ConfigIndex的值,决定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从哪个子帧(LTE中以1毫秒为单位)开始以多大的子帧间隔来发送调度请求。另外,sr-PUCCH-ResourceIndex表示在基于sr-ConfigInde而示出的子帧中,便携电话终端2与调度请求建立映射的资源元素。便携电话终端2与调度请求建立映射的资源元素是作为UL的控制通道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内的资源。换而言之,调度请求经由PUCCH而被发送接收。dsr-TransMax表示解除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的设定的定时。
这样,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成为周期性的UL的无线资源。这是由于不知道在便携电话终端2何时产生UL数据。若便携电话终端2产生UL数据,则能够使用调度请求用的周期性的UL的无线资源的任意一个,向无线基站1发送调度请求。
另外,在调度请求用的资源分配中未示出资源的大小。这是由于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为规定量。此外,该规定量非常小。这是由于,调度请求是仅用于传达便携电话终端2想要向无线基站1发送UL数据这一意思的信号。
返回到图1的说明,在S101中,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无线基站1发送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由此,便携电话终端2识别调度请求用的UL的无线资源,协调UL用户数据发送的准备。
接着,在S102中,假设在便携电话终端2产生了UL用户数据。例如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Web访问的情况下等,产生UL用户数据。该UL用户数据被暂时存放于便携电话终端2内的发送缓冲区。
接着在S103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101分配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调度请求发送至无线基站1。更具体而言,便携电话终端2在上述的sr-ConfigIndex所示的周期性的子帧的任意一个中,对上述的sr-PUCCH-ResourceIndex所示的资源元素(对应于PUCCH)映射调度请求,并发送至无线基站1。
接着在S104中无线基站1响应于S103的调度请求,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UL数据用的资源分配,并将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无线终端。在S104分配的UL的无线资源是便携电话终端2用于向无线基站1发送缓冲区状态报告(BSR:Buffer Status Report)的比较小的规定量的资源。在该时间点,由于无线基站1未识别便携电话终端2想要发送的UL用户数据的大小,所以无法分配发送UL用户数据所需要的足够的资源。于是,无线基站1首先让便携电话终端2报告发送缓冲区内的数据(包含上述UL数据)的大小。
LTE系统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对应于作为DL的控制信息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的格式0。由于DCI的格式0也被称为UL Grant,所以下面将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称为UL Grant。UL Grant经由作为DL的控制通道的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而被发送。
图3表示LTE系统中的UL grant。图3所示的UL Grant是LTE系统采用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的情况下的格式,但是在采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的情况下也大致相同。如图3所示,UL grant中包括若干信息(参数)。其中“Resource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是表示分配到便携电话终端2的UL数据用资源即资源块的信息。这里所谓资源块是以频率成分以及时间成分分割上述的子帧而得到的,是比上述的资源元素大的单位资源。在本申请中省略对UL grant所包含的其他信息的说明。
返回到图1的说明,在S104中,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无线基站1发送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接着在S105中,无线终端响应于在S104接收到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UL Grant),并使用该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UL资源(对应于PDSCH),将BSR发送至无线基站1。在LTE系统中,UL grant中的“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and 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表示的资源块被决定为发送了该ULgrant的子帧的4子帧后的部分。因此,无线终端在与接收到的UL grant对应的DL子帧的4个之后的UL子帧中,将该UL grant中的“Resource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表示的资源块与BSR建立映射来发送。
图4表示LTE系统中的BSR。BSR具有short BSR和long BSR两种,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选择性地使用它们。图4A表示short BSR。图4B表示long BSR。一个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具有4个发送缓冲区,但是short BSR仅能够发送一个缓冲区大小(Buffer Size value)。另一方面,在long BSR中,能够发送4个缓冲区大小。
图4C是表示LTE系统中的缓冲区大小的表。在无线基站1和便携电话终端2预先共享该表。如图4C所示,BSR中的缓冲区大小的值以6位被量化。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图4C的表,求出与发送缓冲区内的数据大小(Buffer Size value)对应的量化值(Index)。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将该Index存放于BSR并发送。例如,在发送缓冲区的大小为1000字节的情况下,便携电话终端2将Index=31存放于BSR并向无线基站1发送。相对于此,无线基站1也能够基于图4C的表,根据存放于BSR的Index来求出便携电话终端2的发送缓冲区内的数据大小(的范围)。
返回到图1的说明,在S105中,无线基站1接收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的BSR。接着在S106中,无线基站1响应于S105的BSR,基于该BSR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UL数据用的资源分配,将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S106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使用上述的UL grant。
在S106中分配的UL数据用的UL的无线资源(对应于PUSCH)是基于存放于BSR的缓冲区大小(的量化值)的大小的UL无线资源。换而言之,在S106中,无线基站1将为了UL用户数据发送而请求的量的无线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在由无线基站1进行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中,除了BSR之外也考虑UL通道状态(UL接收品质)等,但是省略详细。
最后,在S107中便携电话终端2响应于在S106中接收到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使用该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UL数据用资源(对应于PUSCH),将UL用户数据发送至无线基站1。在S107中,无线基站1基于在S106中自身分配的UL数据用资源,接收UL用户数据。通过以上,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完成。
〔b〕LTE系统中的DL用户数据发送
接着基于图5,对LTE系统中的DL(DownLink)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5中,记载有与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这里“DL”也能够称为“下行”,是指从无线基站1朝向便携电话终端2的方向。所谓“DL用户数据”是指,从无线基站1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的用户数据。此外,在本申请中仅称为“DL数据”的情况下,是指利用DL数据通道发送的数据。在LTE系统中物理层的DL数据通道被称为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通道)。DL数据是包含上述的DL用户数据的概念。由于在利用PDSCH发送的数据中也包含RRC信令等。
在图5所示的DL用户数据的发送中,如图1所示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那样,不需要从便携电话终端2向无线基站1的调度请求。这是由于无线基站1能够自身识别DL用户数据的产生。此外在图5中,如图1那样,也不需要从便携电话终端2向无线基站1的BSR的发送。这是由于无线基站1能够自身识别DL用户数据的大小。根据这些理由,图5所示的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相比图1所示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被大幅度地简略化。
首先说明图5的处理顺序的前提。与图1相同,若起动便携电话终端2(接通电源),则与通过进行所谓的小区搜索而选择的1个无线基站1同步地,进行用于与该无线基站1之间开始通信的各种初始设定。在该初始设定中,无线基站1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通道质量指示)报告用的UL的资源分配。这里所谓CQI是指,表示DL的通道品质(DL无线信号的接收品质)的信息。便携电话终端2通过定期地测定DL无线信号所包含的参照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的接收品质来求出CQI,并使用之前分配的CQI报告用资源来向无线基站1报告。无线基站1基于由便携电话终端2报告的CQI,来决定向该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DL数据时分配的DL数据用资源(频率成分)、应用于该DL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
对图5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假设在S201中,在无线基站1中产生了DL用户数据。例如在将从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发送的Web页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的情况下等产生DL用户数据。该DL用户数据被暂时存放在无线基站1内的发送缓冲区中。
在S202中,无线基站1将用于发送DL用户数据的DL数据用资源(对应于PDSCH)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将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如前述那样,无线基站1自身识别DL用户数据的大小,所以基于该大小来分配DL数据用资源。此外,如前述那样,对于D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也考虑CQI报告即DL通道品质(DL接收品质)等。在LTE系统中,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对应前述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的格式1A、1B、1C、1D、2、2A、2B、2C的各个。这些各格式的资源分配的规则等不同。作为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的DCI的格式1A、1B、1C、1D、2、2A、2B、2C与图3所示的作为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的DCI的格式0(UL Grant)相同,包含表示DL数据用资源的信息。这里省略对DCI的格式1A、1B、1C、1D、2、2A、2B、2C的详细说明。在S202中,便携电话终端2从无线基站1接收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
然后,在S203中,无线基站1使用在S202分配的DL数据用资源(对应于PDSCH),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202接收到的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来接收DL用户数据。
另外,在LTE系统中,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DCI格式1A、1B、1C、1D、2、2A、2B、2C)和与它们对应的DL数据在相同的子帧中被发送。换而言之,S202和S203在相同的子帧(LTE中为1毫秒)中被发送。但是,DCI与配置于该子帧的前面部分的数据通道PDCCH建立映射,DL数据与配置于该后方的控制通道PDSCH建立映射。因此,便携电话终端2如图5所示那样,首先接收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DCI)(S202),基于接收到的DL资源信息接收DL用户数据(S203)。通过以上,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完成。
下面依次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第1~第4实施方式实现UL用户数据发送。第5~第6实施方式实现DL用户数据发送。在本申请中,实现UL用户数据发送的实施方式和实现DL用户数据发送的实施方式能够任意地组合。作为一例,能够实现组合了第1实施方式和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UL用户数据发送基于第1实施方式而实现,DL用户数据发送基于第5实施方式而实现。并不限于该例,本申请公开以下说明的任意组合了实现UL用户数据发送的实施方式和实现DL用户数据发送的实施方式的全部的实施方式。
〔c〕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实现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
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共通的事项进行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出现无线基站1、便携电话终端2、以及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以后为了说明方便,将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通信区间(通信链路)称为第1区间,将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区间(通信链路)称为第2区间。另外,在无线基站1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等,也考虑它们不经由便携电话终端2而进行通信,但是该情况下,由于通常的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的通信不变,所以在本申请未作特别考虑。
若没有特别声明,则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均具有如下那样的前提。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发送接收基于LTE的标准,使用对该无线基站1设置的无线资源(频带)来进行。此外,作为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采用基于LTE的标准的方式。
另一方面,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在平常时使用不与设置给无线基站1的上述无线资源重叠那样的、预先决定的终端间专用的无线资源(频带)来进行。作为该终端间专用的无线资源,作为一例,能够使用以WiFi(注册商标)等的无线LAN(Local AreaNetwork)的标准而使用的无线资源(频带)。此外,作为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作为一例,能够采用基于WiFi(注册商标)等的无线LAN的标准的方式。
但是,在规定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使用设置给无线基站1的上述无线资源来进行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这里所谓“规定的情况”是指不为平常时的情况,例如,能够为上述终端间专用资源不足的情况(发生辐辏的情况等)。此外,作为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与平常时相同,能够采用基于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的标准的方式。以上是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的前提。
由此,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通常的情况下,使用终端间专用资源进行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并且在该终端间专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等,使用无线基站1所需要的无线资源进行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此外,无论在使用哪种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都不需要变更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因此,不用对成为前提的ITC终端增加较大的变更就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ITC终端。
这里,基于图6,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在图6中,记载有与U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了全部的步骤。
在图6中,与图1相同,若起动便携电话终端2(接通电源),则与通过进行所谓的小区搜索而选择的1个无线基站1同步地,进行用于与该无线基站1之间开始通信的各种初始设定。图6的S301相当于该初始设定。
在图6的S301中,无线基站1将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
然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由于在第2区间中也进行调度请求,所以需要设置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这里,假设直接使用图2所示的LTE中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来作为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与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发送2种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的场景不同,所以认为便携电话终端2某种程度能够识别2种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然而,在场景重复的情况下等,便携电话终端2可能无法明确地识别2种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所以不优选。于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能够使用将上述的成为前提的LTE中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变更一部分而得的信息要素。
图7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的一例。图7所示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相比图2所示的信息要素,追加了信息(参数)sr-Object(下划线部分)。sr-Object是表示该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设定的调度请求用资源面向第1区间还是面向第2区间的信息。这里,sr-Object是1位信息(BOOLEAN),可以为调度请求用资源在面向第1区间的情况下为0,在第2区间的情况下为1。由此,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容易地识别2种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
返回到图6的说明,可以为S301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在图7所示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中,将sr-Object设成了0。
接着,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经由便携电话终端2而进行向网络的连接处理。该连接处理对应于图6的S302~S310。
在S30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第2区间连接请求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可以为第2区间连接请求包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作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能够使用作为预先唯一赋予网络上的装置的物理性的标识符(物理地址)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能够使用前述的预先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用的终端间专用无线资源来发送第2区间连接请求。另外,在S302中,也可以代替在第2区间发送接收第2区间连接请求,而用户将相当于第2区间连接请求的信息输入至便携电话终端2。
在图3的S303~S307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302接收到的第2区间连接请求,将第1区间连接请求发送至无线基站1。可以为第1区间连接请求包含第2区间连接请求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第1区间连接请求是UL数据的一种。因此,作为第1区间连接请求的发送处理的S303~S307沿着作为一般的UL数据的发送处理的图5的S203~207进行即可,但是需要注意以下2点。
第一个注意点涉及在图6的S304以及S306发送接收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在第1实施方式中,不仅与以往那样在第1区间,如后述那样在第2区间也进行UL数据用资源分配,所以需要设置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因此,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能够有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和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这2种。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相当于以往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用于表示在第1区间的UL数据发送所使用的UL资源。相对于此,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用于表示在第2区间的UL数据发送所使用的UL资源。
这里,若直接使用图3所示的以往的LTE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UL Grant)来作为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和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则可能无法通过便携电话终端2来识别2个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所以不优选。这是由于若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到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则相对于在该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面向第1区间的情况下需要基于该UL资源进行“发送”,在该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面向第2区间的情况下需要基于该UL资源进行“接收”。于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能够使用将以往的LTE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UL Grant)变更了一部分而得的信息。
图8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UL Grant)的一例。图8所示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相比图3所示的信息,追加有信息(参数)Granted Object(下划线部)。Granted Object是表示该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面向第1区间还是面向第2区间的信息。这里,Granted Object为1位信息(BOOLEAN),可以为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在面向第1区间的情况下为0,在面向第2区间的情况下为1。由此,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容易地识别2种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
可以为图6的S304以及S306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在图8所示的UL Grant中,将Granted Object设成了0。
第2个注意点涉及在图6的S305发送接收的BSR。在第1实施方式中,不仅如以往那样在第1区间,如后述那样在第2区间也进行UL数据用资源分配,所以需要设置面向第2区间的BSR。因此,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BSR,能够有面向第1区间的BSR和面向第2区间的BSR这2种。面向第1区间的BSR相当于以往的BSR,用于将在第1区间的数据发送所需要的资源量(缓冲区大小)报告给无线基站1。相对于此,面向第2区间的BSR用于将在第2区间的数据发送所需要的资源量(缓冲区大小)报告给无线基站1。
这里,若直接使用图4所示的以往的LTE中的BSR来作为面向第1区间的BSR和面向第2区间的BSR,则可能无法通过无线基站1来识别2个BSR所以不优选。这是由于若无线基站1接收到BSR则分配UL数据用资源,但是之后无线基站1在该BSR面向第1区间的情况下需要基于该UL数据用资源进行接收,而在该BSR面向第2区间的情况下无需基于该UL数据用资源进行接收。于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BSR,能够使用将以往的LTE中的BSR变更了一部分而得的BSR。
图9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BSR的一例。图9所示的BSR相比图4所示的BSR,追加了信息(参数)Buffer Owner(下划线部)。BufferOwner是表示该BSR面向第1区间还是面向第2区间的信息。这里,Buffer Owner为1位信息(BOOLEAN),可以为BSR在面向第1区间的情况下为0,在面向第2区间的情况下为1。由此,无线基站1能够容易地识别2种BSR。
可以为图6的S305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BSR在图9所示的BSR中将Buffer Owner设成了0。
返回到图6的说明,在S308中,无线基站1将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可以为S308中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在图7所示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中将sr-Object设成了1。
在S309中,便携电话终端2将在S308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该通知能够使用前述的预先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用的终端间专用无线资源来进行。此外,作为S309的通知,也能够直接转送在S308接收到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规定的转换。另外,在S309中,也可以代替在第2区间中通知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而用户将相当于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的信息输入至ITC终端。
然后在S310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用于与无线基站1同步的同步处理。该同步包含时间同步以及频率同步。
一般地,利用时间成分和频率成分来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因此,为了在无线基站1、便携电话终端2、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这三者间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在三者间取得时间以及频率的同步成为必要条件。通过S310的同步处理,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无线基站1能够取得同步。此外如前述那样,在无线基站1和便携电话终端2中的初始设定中已经取得了同步。因此通过S310的同步处理,在无线基站1、便携电话终端2、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这三者间取得时间以及频率的同步,而满足上述的必要条件。
S310中的由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的向无线基站1的同步处理例如与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无线基站1进行相同,能够基于小区搜索进行。此外作为其他的方法,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也能够接受网络辅助来进行同步处理。作为网络辅助,例如,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将无线基站1使用的频带等同步所需的信息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能够使用前述的预先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用的终端间专用无线资源来进行同步所需的信息的通知。
根据以上的步骤,协调UL用户数据发送的设置。
接着在S311中,假设在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产生了UL用户数据。作为一例,在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为电表终端,且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发送电力使用量报告的情况下等,在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产生UL用户数据。
在S31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使用在S309接收到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调度请求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作为S312的调度请求,也能够使用图1的S103中的调度请求,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信号。在S312中,便携电话终端2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调度请求。
接着,在S313~S316中,便携电话终端2从无线基站1接受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S313~S316是分别与图1的S103~S106对应的处理,但是由于具有若干不同点,因此在下面进行说明。
在S313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01接收到的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调度请求发送至无线基站1。在S313中,无线基站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调度请求。作为S313的调度请求,能够使用与S103中使用的请求相同的信号。
在S314中,无线基站1响应于S313的调度请求,将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BSR)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可以为S314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在图8所示的UL Grant中,将Granted Object设成了0。
接着,在S315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14接收到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BSR)用资源分配信息所示的UL数据用资源,将BSR发送至无线基站1。可以为S315中的面向第2区间的BSR在图9所示的BSR中,将Buffer Owner设成了1。
另外,在S315中,便携电话终端2在面向第2区间的BSR中,将缓冲区大小信息设定成规定值(固定值)。该时间点的便携电话终端2未掌握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想要发送的UL用户数据的大小。因此,便携电话终端2首先确保面向第2区间的规定值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作为该规定值,最低也需要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的程度,但是优选为一定程度的大小。这是由于在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UL用户数据没有这么大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规定值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一次发送该UL用户数据。
在S316中,无线基站1基于在S315接收到的BSR,将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的UL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给该便携电话终端2。可以为S316中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在图8所示的UL Grant中,将Granted Object设成了1。
接着,在S317中,便携电话终端2将在S316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作为S317的通知,也能够直接转送在S314接收到的UL Grant,还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转换。
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16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UL的数据用资源来进行S317的通知。这里,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接收S317的通知前,无法确定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但是,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S310的同步处理中,掌握了设置给无线基站1的频带即无线基站1的频带。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S312发送了调度请求后,监视无线基站1的频带的全域。由此,无论S317的通知与无线基站1的频带的哪处建立映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都能够检测S317的通知。在以往的LTE系统中,便携电话终端2也监视无线基站1的频带的全域并检测UL Grant,S317的处理也可以说是效仿以往的做法。
在S318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响应于S317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通知,使用该通知表示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规定量部分),将UL用户数据和剩余数据大小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S318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中可用于数据的发送的区域(从规定量除去了头、CRC等所需的部分后的区域)中,向第1区域存放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向第2区域存放剩余数据的大小。
举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作为一例,假设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中的数据的发送所能够使用的区域的大小为1000位。此外,假设存放于第2区域的剩余数据大小根据与BSR相同的规则(图4C)量化为6位。这时,将规定量的1000位中的前面的994位设为第1区域,将剩余的6位设为第2区域。
这里作为一个事例(称为事例1),考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具有的UL用户数据的大小为10000位的情况。这时,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10000位的UL用户数据中的前面的994位存放于第1区域。此外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根据与BSR相同的规则(图4C)对UL用户数据的剩余数据大小即10000-994=9006位≒1126字节进行了量化而得到的值即“31”存放于第2区域。
以下基于该事例1继续进行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
在S318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316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与剩余数据大小。在前述的事例1中,便携电话终端2根据接收到的第2区域的值“31”来识别存在剩余数据,将存放于第1区域的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暂时存放于存储部。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用于进一步接受用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剩余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的处理。
S319~S322对应于用于进一步接受用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剩余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S319~S322的处理与S313~S316的处理大致相同进行即可。但是,在S321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318中存放于第2区域的剩余数据大小来指定在BSR中指定的缓冲区大小信息。由此,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从无线基站1接受剩余数据大小的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针对其他点,S319~S322的处理与S313~S316的处理相同,故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在S323中,便携电话终端2将在S322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S323与S317同样地进行即可。
然后,在S324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响应于S323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使用该通知表示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剩余数据大小的量),将UL用户数据的剩余数据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事例1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未在S318发送的9006位的剩余数据在S324中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
在S324中,便携电话终端2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剩余数据。便携电话终端2将已经在S318接收到的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与在S324接收到的剩余数据结合来复原原来的UL用户数据,并存放于发送缓冲区。
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将存放于发送缓冲区的UL用户数据向无线基站1发送的处理。S325~S329对应于便携电话终端2将UL用户数据向无线基站1发送的处理。S325~S329的处理与图1中的S103~S107的处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也存在一部分不同的点,故简单进行说明。
首先,在S325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01分配的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调度请求发送给无线基站1。在S326中,无线基站1响应于S325的调度请求,将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BSR)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在S327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26分配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BSR)用资源,将BSR发送给无线基站1。可以为S327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BSR在图9所示的BSR中,将Buffer Owner设成了0。在S328中,无线基站1若接收到S327的BSR,则基于该BSR将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最后在S329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328分配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将UL用户数据发送至无线基站1。在S329中,无线基站1基于在S328自身分配的面向第1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UL用户数据。通过以上,第1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完成。
另一方面,作为与上述不同的事例(称为事例2),考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具有的UL用户数据的大小为500位的情况。基于图10,对事例2的情况下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0的S401~S417分别与图6的S301~S317对应,故省略说明。在S418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500位的UL用户数据存放于上述的第1区域。此外,由于没有UL用户数据的剩余数据,所以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作为剩余数据大小而根据与BSR相同的规则(图4C)对0位=0字节进行了量化得到的值即“0”存放于上述的第2区域。
在与事例2对应的图10的S419中,便携电话终端2根据在S418接收到的第2区域的值“0”而识别为不存在剩余数据,所以无需从无线基站1接受剩余数据用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因此,在图10中,不需要图6中的S319~S324。
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将在S418接收到的UL用户数据(全部)发送至无线基站1的处理。图10中的S419~S423对应于便携电话终端2将UL用户数据(全部)发送至无线基站1的处理。图10的S419~S423分别对应于图6的S325~S329,故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UL用户数据发送处理中,在需要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例如预先设置的终端间通信用的专用资源因辐辏等而不足的情况等),能够从设置给无线基站1的无线资源对该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分配需要的量。由此,能够灵活地分配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无线资源。此外,无论在使用哪一种无线资源的情况下,都不需要变更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因此,不用对以往的ITC终端增加较大的变更就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ITC终端。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顺序,在UL用户数据发送处理中,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用分配LTE的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由此,能够进行避开设置给LTE的无线基站1的无线资源(频带)的运用,并且也能够获得从以往的LTE系统的变更较少即可(导入成本较少)这样的效果。
〔d〕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实现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在第1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UL用户数据时,首先使用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来发送UL用户数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和剩余数据大小,之后在存在剩余数据的情况下,接受剩余数据大小的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而发送了剩余数据。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发送UL用户数据时,首先使用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来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之后接受UL用户数据大小的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来发送UL用户数据。
基于图11,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1中,记载有与U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1的S501~S529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6的S301~S329大致对应。以下仅以图11中与图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图11的S515中,便携电话终端2将面向第2区间的BSR发送至无线基站1。这里,在该面向第2区间的BSR中,将缓冲区大小信息设定成规定值(固定值)与图6的S315相同。但是,S515的面向第2区间的BSR中的该规定值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的量则足够。例如,若是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时利用与BSR相同的规则(图4C)而量化为5位的情况,则该规定值为5位(表示的值)则足够。此时,S515的面向第2区间的BSR的规定值成为利用BSR的规则(图4C)对5位=0.625字节进行了量化而得的值即“1”。作为其他例,在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时也能够使用BSR本身(图4或者图9)。该情况下,S515的面向第2区间的BSR的规定值也成为“1”。
在图11的S518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响应于S517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使用该通知表示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规定量部分),将UL用户数据的大小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图6的S318中,发送UL用户数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但是在S517中,仅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
在图11的S524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响应于S523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的通知,使用该通知表示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UL用户数据的大小的量),将UL用户数据(全部)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图6的S324中,发送UL用户数据的剩余数据,但是在S524中,发送UL用户数据的全部。这是由于在S518中,未发送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当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UL用户数据时,首先使用规定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之后接受UL用户数据大小的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来发送UL用户数据。由此,由于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2区间始终一次发送UL用户数据,所以无需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便携电话终端2保持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等待剩余数据的期间)。
〔e〕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与第1~2实施方式相同,实现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在第2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时,使用了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相对于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时,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
基于图12,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2中,记载有与U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2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1的共同点较多。以下仅以图12中与图1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图12的S601~S611分别与图11的S501~S511对应,故这里省略说明。
接着,在S61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使用在S609接收到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UL用户数据的大小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S612发送的信息(UL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可以与在图11的S518发送的信息相同。但是,相对于为了发送UL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而在S518中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在S612中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这一点不同。
这里,由于以往的LTE的调度请求用资源是微小的资源,所以考虑难以发送UL用户数据的大小。然而,也考虑将来调度请求用资源会增大,该情况下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此外,详细后述,但是也能够基于调度请求用资源以外的定期的资源且资源大小比较大的资源(CQI报告用资源等),来实现第3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多次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或者除此之外的定期的资源,对UL用户数据大小进行分割来发送。当然,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LTE,若为调度请求用资源比较大的无线通信系统,则可以考虑应用第3实施方式。
图12的S613~S623分别与图11的S519~S529对应,故这里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当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时,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由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无需用于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用于接受用于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的信令(相当于图11的S512~S517),与第1~2实施方式相比,减少UL用户数据的发送延迟。
〔f〕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实现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在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来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后被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在第2区间发送了UL用户数据。相对于此,第4实施方式不用在第2区间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而是在第2区间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来发送UL用户数据。
基于图13,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3中,记载有与U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3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2的共同点较多。以下仅以图13中与图12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图13的S701~S711分别与图12的S601~S611对应,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接着在S71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使用在S709接收到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UL用户数据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在S712使用的无线资源(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与在图12的S612中使用的相同。但是,相对于在S712中发送UL用户数据本身,在S612中发送UL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这一点不同。
这里,由于以往的LTE的调度请求用资源是微小的资源,所以考虑难以发送UL用户数据。然而,也考虑将来会增大调度请求用资源,该情况下,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此外,详细后述,但是,也能够基于调度请求用资源以外的定期的资源且资源大小比较大的资源(CQI报告用资源等)来实现第4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使用多次调度请求用资源或者除此之外的定期的资源,对UL用户数据进行分割来发送。当然,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LTE,只要是调度请求用资源比较大的无线通信系统,则考虑能够应用第4实施方式。
图13的S713~S717分别与图12的S619~S623对应,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第2区间(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到便携电话终端2)不用发送UL用户数据大小,而在第2区间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来发送UL用户数据。由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无需用于发送UL用户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用于接受用于发送UL用户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的信令(相当于图12的S612~S617),与第1~3实施方式相比,减少了UL用户数据的发送延迟。
另外,也能够组合实现U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各实施方式。作为一例,能够组合第3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具体而言,能够在UL用户数据大小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用第3实施方式,并且,能够在UL用户数据大小比较小的情况下,应用第4实施方式。在前者的情况下,在第3实施方式的S612中,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的S118那样发送UL用户数据的一部分和剩余大小。
〔g〕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实现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
基于图14,对第5实施方式中的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4中,记载有与D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处理,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处理。
在图14的顺序中虽然未特别图示,但是在S801之前,进行在图5的顺序中在S201之前进行的处理。即,在S801之前,若起动便携电话终端2(接通电源),则与通过进行所谓的小区搜索而选择的1个无线基站1同步地,进行用于在与该无线基站1之间开始通信的各种初始设定。图14的S801相当于该初始设定。
在图14的S801中,无线基站1将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S801与图6的S301同样进行即可。可以为S801中的面向第1区间的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在图7所示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中,将sr-Object设成了0。
接着,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经由便携电话终端2而进行向网络的连接处理。该连接处理对应于图14的S802~S810。
在S80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将第2区间连接请求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假设第2区间连接请求至少包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作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能够使用作为预先唯一赋予网络上的装置的物理性的标识符(物理地址)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能够使用前述的预先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用的终端间专用无线资源来发送第2区间连接请求。另外,在S802中,代替在第2区间发送接收第2区间连接请求,用户也可以将相当于第2区间连接请求的信息输入至便携电话终端2。
在S803~S807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802接收到的第2区间连接请求,将第1区间连接请求发送至无线基站1。第1区间连接请求至少包含第2区间连接请求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作为第1区间连接请求的发送处理的S803~S807与图6的S303~307同样进行即可,故省略说明。
在S807中,无线基站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第1区间连接请求。无线基站1基于第2区间连接请求来识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另外,UL用户数据发送所涉及的第1~4实施方式(图3等)中的第1区间连接请求只不过是成为用于便携电话终端2从无线基站1接受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的契机的信号,所以无需包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相对于此,DL用户数据发送所涉及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第1区间连接请求需要包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这是由于在无线基站1和其上位装置中接收到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DL用户数据(一般而言,是发送给分配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IP地址的数据)的情况下,若未预先掌握该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访问哪个便携电话终端2,则无法经由便携电话终端2而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DL用户数据。另外,在作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标识符而使用MAC地址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基站的上位装置的路由器等需要管理MAC地址和IP地址的对应表,但此处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在S808中,无线基站1将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可以为S808中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在图7所示的SchedulingRequestConfig信息要素中,将sr-Object设成了1。在S809中,便携电话终端2将在S808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S808~S809与图6的S308~S309同样进行即可。
然后,在S810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用于与无线基站1同步的同步处理。假设该同步包含时间同步以及频率同步。S810与图6的S310同样进行即可。
通过以上的步骤,协调UL用户数据发送的设置。
接着在S811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移至睡眠模式(有时也称为空闲模式)。这里所谓睡眠模式,是所谓的待机模式,换而言之是省电力模式。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为了抑制电力消耗,在一定期间没有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等,移至睡眠模式。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希望省电力并且不频繁进行通信也较多,因此较多以睡眠模式度过大多时间。
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为了在睡眠模式中实现省电力,进行间歇通信。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睡眠模式中,成为能够间歇地通信的状态,在除此之外时,不进行通信(切断通信功能的电源)。
这里,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在移至睡眠模式时,决定间歇通信的定时,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基于在S803被通知的调度请求用资源来进行该决定。即,本实施方式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以在分配了调度请求用资源的定时(子帧)能够接收的方式来决定间歇通信的定时。
另外,在S811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也可以向便携电话终端2通知移至睡眠模式这一意思(未图示)。能够使用前述的预先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通信用的终端间专用无线资源来发送该通知。
在S812中,假设在无线基站1产生了DL用户数据。例如,在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发送了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问询信息的情况下,产生DL用户数据。
在S813中,无线基站1将用于发送DL用户数据的面向第1区间的DL数据用资源分配给便携电话终端2,并将面向第1区间的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发送至该便携电话终端2。S813对应于图5的S202,故省略说明。在S813中,便携电话终端2从无线基站1接收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
在S814中,无线基站1使用在S813分配的面向第1区间的DL数据用资源,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这时,无线基站1对DL用户数据附加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识别信息(在S807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发送。另外,在S814中,应注意由于无线基站1在S807中识别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识别信息和便携电话终端2的对应,所以在接收到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DL用户数据时能够确定成为中继目的地的便携电话终端2。在S814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813接收到的面向第1区间的D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来接收附加了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识别信息的DL用户数据。
接着在S815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808分配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数据发送请求发送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数据发送请求是用于通知存在便携电话终端2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的DL用户数据这一意思的信号。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基于在S809被通知的第2区间调度请求用资源(即,在睡眠模式中的间歇通信的定时),能够接收数据发送请求。若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到数据发送请求,则从睡眠模式恢复,设置DL用户数据的接收。
在S816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响应于S815的数据发送请求,基于在S809被通知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数据发送响应发送至便携电话终端2。
然后,便携电话终端2响应于S816的数据发送响应,进行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处理。图14中的S817~S822对应于便携电话终端2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处理。图14的S817~S821分别与图6的S313~S317同样进行即可,故省略说明。
最后,在S822中,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在S821被通知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另外,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意思是“从设置给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通信用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给面向第2区间的资源”,应注意并非必须是用于发送UL数据的资源。因此,在S822中,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来发送DL用户数据是没有问题的。
在S822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基于在S821被通知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DL用户数据。通过以上,第5实施方式中的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完成。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DL用户数据发送处理中,需要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例如预先设置的终端间通信用的专用资源因辐辏等不足的情况等),能够从设置给无线基站1的无线资源对该终端间通信用的无线资源分配需要的量。由此,能够灵活地分配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无线资源。此外,无论使用哪种无线资源的情况,都不需要变更便携电话终端2与ITC终端之间的通信方式。因此,不用对以往的ITC终端增加较大的变更就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ITC终端。
另外,根据第5实施方式,在DL用户数据发送处理中,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终端间通信用分配有LTE的调度请求用的无线资源。由此,能够进行避开设置给LTE的无线基站1的无线资源(频带)的运用,并且也能够获得从以往的LTE系统的变更较少即可(导入成本较少)这样的效果。
〔h〕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实现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在第5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从便携电话终端2到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DL用户数据时,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进行了发送。相对于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当在第2区间发送DL用户数据时,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来发送DL用户数据。
基于图15,对第6实施方式中的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5中,记载有与DL用户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主要步骤,应注意并不是记载有全部的步骤。
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5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14的共同点较多。以下仅以图15中与图14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首先,图15的S901~S916分别与图14的S801~S816对应,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接着,在S917中,便携电话终端2使用在S909接收到的面向第2区间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信息表示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将DL用户数据发送至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相对于为了发送DL用户数据的数据大小而在图14的S822中使用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在图15的S917中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这一点不同。
这里,由于以往的LTE的调度请求用资源是微小的资源,所以考虑难以发送DL用户数据。然而,也考虑将来会增大调度请求用资源,该情况下,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此外,详细后述,但是基于调度请求用资源以外的定期的资源且资源大小比较大的资源(CQI报告用资源等),也能够实现第6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使用多次调度请求用资源或者除此之外的定期的资源,对DL用户数据进行分割来发送。当然,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LTE,只要为调度请求用资源比较大的无线通信系统,则考虑能够应用第6实施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当在第2区间(从便携电话终端2到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DL用户数据时,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来发送DL用户数据。由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无需用于发送DL用户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不需要用于接受用于发送DL用户数据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的分配的信令(相当于图14的S817~S821),与第5实施方式相比,减少了DL用户数据的发送延迟。
另外,能够组合实现DL用户数据的发送处理的第5实施方式和第6实施方式。具体而言,能够在DL用户数据大小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用第5实施方式,并且在DL用户数据大小比较小的情况下应用第6实施方式。
〔i〕使用随机访问通道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1~6实施方式中,对在作为物理上行控制通道的PUC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发送调度请求的通道并不局限于PUCCH,也能够在作为物理随机访问通道的PRACH(Physical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进行发送。以下说明该变形例。
在PRA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的处理顺序相比在PUCCH上发送的情况大致不变。但是,应注意由于PRACH为随机访问用的通道,所以对于在PRA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的无线资源而言,没有“面向第1区间”和“面向第2区间”的区别。
以下,与第1实施方式(图6)比较地说明在PRA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变形例的处理概要。与此相同地,该变形例也能够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
在PRA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S301的调度请求用资源分配与作为通知DL频带的报知信息的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对应。便携电话终端2能够按照规定的规则(特定的子帧的中心的6个资源块)由DL频带求出PRACH的资源即面向第2区间。因此,若便携电话终端接受第2区间连接请求(对应于S302),则便携电话终端2响应于该第2区间连接请求,将调度请求用资源通知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S309)。不需要相当于图6中的S303~S308的处理。
在PRACH上发送调度请求的情况下,图6的S313~S316相当于LTE中的冲突型(contention base)的随机访问步骤。具体而言,S313对应于随机访问前导(Random Access Preamble),S314对应于随机访问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S315对应于调度转送(ScheduledTransmission),S316对应于冲突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这里省略详细说明。
〔j〕其他的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第1~6实施方式中,如之前说明那样,作为第2区间即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使用例如基于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的标准的方式。这时,通过载波侦听而不会冲突地进行在第2区间的通信。即,分配给第2区间的无线资源被控制为不在便携电话终端2与多个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同时使用。由此,1台便携电话终端2不用每次从无线基站1接受资源分配,也能够支持多个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
作为一例,考虑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6中,便携电话终端2在规定期间内从2台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到S312的第2区间调度请求的情况。这时,便携电话终端2通过仅发送一次S313的调度请求,从而在S316仅接受一个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然后,在S317中,便携电话终端2同时将该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向多个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通知,在S318中,2台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分别利用该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分配表示的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进行通信。这时,2台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并用1个面向第2区间的UL数据用资源,但是通过载波侦听以通信中不产生冲突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1台便携电话终端2不用每次从无线基站1接受资源分配,就能够支持多个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
此外,在以往的LTE系统中,如对图1的S104说明的那样,作为资源分配信息的UL Grant表示的资源被决定为与该UL grant对应的DL子帧的4个之后的UL子帧(即1个子帧)。然而,如前述那样,作为第2区间即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的无线通信方式,例如在基于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的标准而进行基于载波侦听的通信的情况下,UL数据用资源分配的时间轴上的单位在1个子帧(1毫秒)中可能过短。
于是,在第1~6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多个子帧单位来分配第2区间UL数据用资源分配。例如,在第2区间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UL Grant)中,能够将成为分配单位的子帧数设为规定个数(作为一例为10个子帧)。此外,在第2区间UL数据用资源分配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指定成为分配单位的子帧数的信息。作为具体例,能够对ULGrant重新定义4位的信息“assigned period”,以0~15指定成为分配单位的子帧数。
另外,在上述第1~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面向第2区间通信用的定期的资源而使用调度请求用资源的例子。然而,面向第2区间通信用的定期的资源并不局限于调度请求用资源。例如,在第1~6实施方式中,代替调度请求用资源,也能够使用前述的CQI报告用资源、或者CQI/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RI(Rank Indication:秩指示)报告用资源。此外,代替调度请求用资源,也能够使用基于UL的半静态(Semi-Persistent)调度的定期的UL资源。
此外,在上述第1~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面向第2区间通信用的资源而使用UL资源的例子。然而,在上述第1~6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用DL资源来作为面向第2区间通信用的资源。该情况下,作为成为调度请求用资源的替代的定期的资源,能够使用基于DL的半静态调度的定期的DL资源等。
最后,在上述第1~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在便携电话终端2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之间(第2区间)使用的无线资源(频带)以及通信方式而应用了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作为第2区间使用的无线资源以及通信方式,也能够使用Bluetooth(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红外线通信等。
〔k〕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
图16表示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成。本实施方式为遵循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实施方式。因此,出现若干LTE特有的用语和概念。但是,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应注意也能够应用于遵循LTE以外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16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无线基站1(eNB:evolved NodeB)、便携电话终端2(UE:User Equipment)、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等。在本申请中,有时将便携电话终端2(2a、2b)和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3a、3b)统称为“无线终端”。此外,有时将无线基站1、便携电话终端2以及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统称为“无线站”。
将无线基站1与便携电话终端2之间的无线网络称为无线访问网络。无线基站1之间通过被称为回程网络的有线或者无线的网络(传送网)连接。回程网络是连结无线基站1之间、无线基站1与核心网络的网络。无线基站1能够经由回程网络,而与连接到核心网络的装置进行通信。在核心网络连接有未图示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SAE-GW(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Gateway:系统架构演进网关)等。另外,LTE网络有时被称为EPS(Evolved PacketSystem:演进分组系统)。EPS包含作为无线访问网络的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Network:演进型通用陆地无线网络)和作为核心网络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分组核心演进)。核心网络有时被称为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系统架构演进)。
图16中的无线基站1(也有时仅称为基站)是经由无线访问网络而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并且与回程网络连接的装置。无线基站1除了与覆盖范围下的便携电话终端2(也称为连接便携电话终端)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之外,也通过与覆盖范围下的便携电话终端2交换各种控制信息来进行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的各种控制。此外,无线基站1经由回程网络,除了与其他无线基站1之间相互进行数据的中继之外,还能够通过与其他无线基站1交换各种控制信息而协作。
无线基站1经由回程网络,与连接到回程网络的上层的核心网络的MME等控制装置进行各种控制信息的交换。此外,无线基站1将从覆盖范围下的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到的数据向与核心网络连接的SAE-GW等中继装置中继,并且,将从SAE-GW等中继装置接收到的数据向覆盖范围下的便携电话终端2中继。
无线基站1可以通过有线而与回程网络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此外,无线基站1也可以将与经由无线访问网络的便携电话终端2的无线通信功能、和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控制功能分开而作为不同的装置。该情况下,将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RRH(Remote RadioHead:远程无线头端),将具备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控制功能的装置称为BBU(Base Band Unit:基带单元)。RRH被设置为从BBU伸出,它们之间也可以利用光纤等有线连接。此外,无线基站1除了宏基站、微微基站等小型基站(包含微型基站、超微基站等)之外,还可以是各种规模的基站。此外,在使用对基站与便携电话终端2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该中继站(与无线终端的发送接收以及其控制)也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无线基站1中。
另外,所谓“小区”是指,为了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接收无线信号,无线基站1覆盖的范围(严格说具有UL小区和DL小区。此外,在无线基站1的天线为扇面天线的情况下,通常,按照每个扇区形成小区,另外,在LTE的Release10之后,按照每个无线载波形成小区。),但是无线基站1与小区是某种程度对应的概念,因此,在申请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也可以适当变换“小区”和“无线基站”。
接着,图16中的便携电话终端2(有时也称为无线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或者仅称为终端。此外,有时也称为用户装置、加入者站、移动站等。另外,在本申请中,有时也称为第1终端或者第1无线终端等)是经由无线访问网络而与无线基站1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便携电话终端2与1个无线基站1连接,若在通信中由于移动等而无线状况发生变化,则通过切换来切换所连接的无线基站1。这里,所谓“连接”,表示便携电话终端2登录(Attach)到无线基站1,但是也可以单纯解释为在通信中这一意思。将便携电话终端2连接的无线基站1称为连接无线基站1或者服务小区。便携电话终端2除了通过与连接无线基站1的无线通信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之外,还通过与连接无线基站1的无线通信交换各种控制信息从而接受各种控制。
本申请中的便携电话终端2不仅能够与无线基站1进行无线通信,还如后述那样也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无线通信(终端间通信)。便携电话终端2基于与LTE等蜂窝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无线通信(终端间通信)。作为该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能够使用例如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Bluetooth(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红外线通信等。
便携电话终端2也可以是便携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等终端。此外,在使用对无线基站1与终端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该中继站(与无线基站的发送接收以及其控制)也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便携电话终端2中。
图16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是能够进行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作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例如有MTC终端、省电力终端、M2M终端、还有便携电话终端等。更具体而言,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可以是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计测装置、监视装置等。在本申请中,有时将面向终端间通信的终端3称为第2终端或者第2无线终端等。
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基于与LTE等蜂窝无线通信方式不同的无线通信方式,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终端间通信)。作为其他的无线访问网络,能够使用例如WiFi(注册商标)等无线LAN、Bluetooth(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红外线通信等。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DL的无线访问方式中使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重访问)方式。此外,在上行的无线访问方式中使用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DL无线信号、UL无线信号都由规定长度(例如10毫秒)的无线帧(也仅称为帧)构成。另外,1个无线帧由分别规定长度(例如1毫秒)的规定个数(例如10个)的无线子帧(也仅称为子帧)构成。而且,各子帧由12个或者14个符号构成。另外,“帧”和“子帧”只不过是表示无线信号的处理单位的用语,所以以下也可以适当变换这些用语。
LTE的物理层中,定义有若干物理通道。例如,作为DL的物理通道,具有用于DL数据信号的传送等的下行共有通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用于DL控制信号的传送的下行控制通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这里所说的DL控制信号用于发送在PDSCH发送中直接需要的控制信息,是物理层(或者Layer1)级的控制信号。相对于此,使用PDSCH来发送上位的控制信号。此外,如前述那样,DL子帧的控制信号区域的大小可变(从DL子帧的前面开始1~3符号),但是在各DL子帧的控制信号区域中,也存在用于通知该大小的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通道)。另一方面,作为UL的物理通道,具有用于UL数据信号的传送等的上行共有通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包含对DL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DL无线特性测定结果等的UL控制信号的传送所使用的上行控制通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
在DL子帧中,除了DL数据信号、DL控制信号之外,DL数据信号、DL控制信号的解调用、无线特性测定用的DL参照信号等也被建立映射。在UL子帧中,除了UL数据信号、UL控制信号之外,UL信号的解调用、无线特性测定用的UL参照信号等也被建立映射。
〔l〕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功能构成
基于图17~19,来说明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各装置的功能构成。
图17是表示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1例如具备:接收部101、发送部102、控制部103、以及存储部104。由于这些是基站中的功能,所以也可以将接收部101、发送部102、控制部103、存储部104分别称为基站接收部101、基站发送部102、基站控制部103、基站存储部104等。
接收部10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UL无线信号(UL载波)。此外,接收部10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UL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而转换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接收部101能够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便携电话终端2朝向无线基站1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接收部101也可以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除此之外的任意的UL无线信号。
发送部102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DL无线信号(DL载波)。此外,发送部10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DL无线信号。例如发送部102能够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无线基站1朝向便携电话终端2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发送部102也可以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任意的DL无线信号。
控制部103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此外,控制部103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生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控制部103能够根据需要,针对存储部104进行信息的存放、被存放的信息的参照、被存放的信息的更新、以及被存放的信息的消除等。例如控制部103能够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无线基站1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控制部103也可以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104存储各种信息。例如存储部104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无线基站1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部104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的功能构成并不局限于图17。例如,也可以如前述的BBU那样不具备接收部101以及发送部102。此外,无线基站1也能够为仅具备控制部103的构成。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便携电话终端2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图。便携电话终端2例如具备:第1接收部2011、第2接收部2012、第1发送部2021、第2发送部2022、控制部203、存储部204。这里,也可以将第1接收部2011和第2接收部2012统一称为接收部201,可以将第1发送部2021和第2发送部2022统一称为发送部202。此外,也可以将第1接收部2011和第1发送部2021统一称为面向基站的通信部,可以将第2接收部2012和第2发送部2022统一称为终端间通信部。另外,由于这些是便携电话终端中的功能,所以也可以将接收部201、发送部202、控制部203、存储部204分别称为便携电话终端接收部201、便携电话终端发送部202、便携电话终端控制部203、便携电话终端存储部204等。
第1接收部2011从无线基站1接收DL无线信号。此外第1接收部201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DL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而转换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第1接收部2011能够从无线基站1接收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无线基站1朝向便携电话终端2的箭头对应的DL无线信号。第1接收部2011也可以从无线基站1接收除此之外的任意的DL无线信号。
第2接收部2012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此外第2接收部201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而转换成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第2接收部2012能够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朝向便携电话终端2的箭头对应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第2接收部2012也可以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除此之外的任意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
第1发送部2021向无线基站1发送UL无线信号。此外第1发送部202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UL无线信号。例如第1发送部2021能够向无线基站1发送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便携电话终端2朝向无线基站1的箭头对应的UL无线信号。除此之外,第1发送部2021也可以向无线基站1发送任意的UL无线信号。
第2发送部2022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发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此外第2发送部20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例如第2发送部2022能够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便携电话终端2朝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箭头对应的终端间无线信号。除此之外,第2发送部2022也可以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任意的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
控制部203针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或者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此外,控制部203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生成与DL帧或者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控制部203能够根据需要,针对存储部204进行信息的存放、被存放的信息的参照、被存放的信息的更新、被存放的信息的消除等。例如控制部203能够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无线基站1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以及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控制部203也可以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204存储各种信息。例如存储部204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无线基站1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以及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部204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图19是表示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图。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例如具备:接收部301、发送部302、控制部303、存储部304。这些是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中的功能,所以也可以将接收部301、发送部302、控制部303、存储部304分别称为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接收部301、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发送部302、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控制部303、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存储部304等。
接收部30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此外,接收部30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从而转换成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接收部301能够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便携电话终端2朝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箭头对应的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接收部301也可以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除此之外的任意的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
发送部302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发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此外,发送部30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例如发送部302能够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图6以及图10~15中与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朝向便携电话终端2的箭头对应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发送部302也可以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任意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
控制部303针对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此外,控制部303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生成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控制部303能够根据需要,针对存储部304进行信息的存放、被存放的信息的参照、被存放的信息的更新、被存放的信息的消除等。例如控制部303能够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控制部303也可以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304存储各种信息。例如存储部304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部304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m〕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硬件构成
最后基于图20~22,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各装置的硬件构成进行说明。
图20中,说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的硬件构成的一例。前述的无线基站1的各功能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具备:无线IF(InterFace)11、模拟电路12、数字电路13、处理器14、存储器15、传送网IF16等。
无线IF11是用于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12是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大致能够区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以及进行其他处理的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12,例如包含:低杂音放大器(LNA:LowNoise Amplifier)、带通滤波器(BPF:Band Pass Filter)、混频器(Mixer)、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ler)、模拟/数字转换器(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位相同步电路(PLL:Phase Locked Loop)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12,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BPF、混频器、LPF、数字/模拟转换器(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12,包含双工器(Duplexer)等。
数字电路13是进行数字信号的电路,例如包含: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等。处理器14是处理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存储器15是存储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等。传送网IF16是通过有线线路或者无线线路而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回程网络连接,并且用于与包含连接到回程网络、核心网络的其他无线基站1的传送网侧的装置进行有线通信或者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
对无线基站1的功能构成与硬件构成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接收部101例如由无线IF11、模拟电路1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来实现。即,无线IF1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UL无线信号(UL载波),模拟电路1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UL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从而转换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
发送部102例如通过无线IF11、模拟电路1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模拟电路1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而生成DL无线信号,无线IF11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DL无线信号(DL载波)。另外,接收部101和发送部102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11(天线)而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12的双工器,共用1个无线IF11。
控制部103例如通过处理器14、数字电路13而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13协作,针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而生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具体而言,处理器14能够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13协作,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无线基站1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处理器14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13协作,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104例如通过存储器15而实现。即,存储器15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存储器15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无线基站1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器15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1的硬件构成并不局限于图20。例如,也可以如前述的BBU那样不具备无线IF11、模拟电路12,还可以为仅没有无线IF11的构成。此外,无线基站1能够为仅具备处理器14和存储器15的构成,也能够为仅具备数字电路13的构成。
图21中,对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便携电话终端2的硬件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前述的便携电话终端2的各功能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便携电话终端2具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数字电路23、处理器24、存储器25、输入IF26、输出IF27等。
无线IF21是用于与无线基站1以及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用于与无线基站1进行通信的无线IF21和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通信的无线IF21可以是分别不同的天线,也可以是相同的天线。模拟电路22是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大致能够区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进行其他处理的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22例如包含:LNA、BPF、混频器、LPF、AGC、ADC、PLL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22例如包含:PA、BPF、混频器、LPF、DAC、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22,包含双工器等。数字电路23例如包含:LSI、FPGA、ASIC等。处理器24是处理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CPU、DSP等。存储器25是存储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AM等。输入IF26是进行输入的装置,例如包含操作按钮、鼠标等。输出IF27是进行输出的装置,例如包含显示器、扬声器等。
对便携电话终端2的功能构成与硬件构成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第1接收部2011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无线IF21从无线基站1接收DL无线信号(DL载波),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DL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而转换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此外,第2接收部2012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无线IF21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接收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从而转换成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另外按照上述,实现第1接收部2011的无线IF21与实现第2接收部2012的无线IF21可以为分别不同的天线,也可以为相同的天线。
第1发送部2021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UL无线信号,无线IF21向无线基站1发送UL无线信号(UL载波)。此外,第2发送部2022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无线IF21向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发送发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另外按照上述,实现第1发送部2021的无线IF21和实现第2发送部2022的无线IF21可以为分别不同的天线,也可以为相同的天线。
这里,第1接收部2011和第1发送部2021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21(天线)而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22的双工器,共用1个无线IF21。此外,第2接收部2012和第2发送部2022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21(天线)而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22的双工器,共用1个无线IF21。另外,第1接收部2011、第1发送部2021、第2接收部2012、第2发送部2022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22的双工器,共用1个无线IF21。
控制部203例如通过处理器24、数字电路23而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23协作,针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而生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具体而言,处理器24能够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23协作,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无线基站1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此外,处理器24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23协作,针对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而生成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具体而言,处理器24能够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23协作,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处理器24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23协作,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204例如通过存储器25而实现。即,存储器25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存储器25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无线基站1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此外,存储器25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便携电话终端2针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器25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图22中,对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硬件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前述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各功能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而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具备:无线IF31、模拟电路32、数字电路33、处理器34、存储器35、输入IF36、输出IF37等。
无线IF31是用于与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32是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大致能够区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进行其他处理的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32例如包含:LNA、BPF、混频器、LPF、AGC、ADC、PLL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32例如包含:PA、BPF、混频器、LPF、DAC、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32,包含双工器等。数字电路33例如包含LSI、FPGA、ASIC等。处理器34是处理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CPU、DSP等。存储器35是存储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AM等。输入IF36是进行输入的装置,例如包含操作按钮、鼠标等。输出IF37是进行输出的装置,例如包含显示器、扬声器等。
对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功能构成与硬件构成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接收部301例如通过无线IF31、模拟电路3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无线IF31从便携电话终端2接收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模拟电路3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终端3的终端间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从而转换成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
发送部302例如通过无线IF31、模拟电路3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即,模拟电路3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变频,从而生成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无线IF31向便携电话终端2发送发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终端间无线信号。另外,接收部301和发送部302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31(天线)而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作为模拟电路32的双工器,共用1个无线IF31。
控制部303例如通过处理器34、数字电路33而实现。即,处理器34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33协作,针对与发送给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者处理而生成与发送给便携电话终端2的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具体而言,处理器34能够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33协作,进行图6以及图10~15中与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有关的各控制或者处理。除此之外,处理器34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与数字电路33协作,进行任意的控制或者处理。
存储部304例如通过存储器35而实现。即,存储器35存储各种信息。具体而言,存储器35能够存储图6以及图10~15中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3针对便携电话终端2进行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除此之外,存储器35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图中符号说明:
1:无线基站;2:便携电话终端;3:面向终端间通信的无线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