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1978A -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1978A
CN104541978A CN201510006876.1A CN201510006876A CN104541978A CN 104541978 A CN104541978 A CN 104541978A CN 201510006876 A CN201510006876 A CN 201510006876A CN 104541978 A CN104541978 A CN 104541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eurotus nebrodensis
middle peasant
bai ling
ratio
cultivating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68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1978B (zh
Inventor
赵梦然
陈强
黄晨阳
张金霞
高巍
曲积彬
邹亚杰
邬向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CAAS
Priority to CN20151000687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419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41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1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9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7/00Fertilisers based essentially on alkali or ammonium orthophosph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DIN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FERTILISERS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 C05D3/00Calcareous fertilisers
    • C05D3/02Calcareous fertilisers from limestone, calcium carbonate, calcium hydrate, slaked lime, calcium oxide, waste calcium produc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食用菌领域的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本发明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0195。本发明还公开了农白灵5号的栽培方法,包括母种繁殖、原种培养、栽培种培养、低温刺激、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白灵菇菌株,丰富了白灵菇的种类;其次,本发明中农白灵5号的子实体商品价值较高,菌盖呈馒头状,质地硬,外观漂亮,出菇整齐,形态一致性高。中农白灵5号适于农业式栽培,每袋能出2个菇。

Description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以及该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又名阿魏蘑、刺芹侧耳阿魏变种、白阿魏蘑、刺芹侧耳白色变种、翅鲍菇、玉雪阿魏菇、西天白灵芝、天山神菇等)属于侧耳属(Pleurotus),中文学名为白灵侧耳(或者将拉丁学名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直译为:刺芹侧耳托里变种)。白灵菇子实体肥厚洁白、质地细腻爽口,营养丰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大型食用菌。白灵菇兼性寄生于半枯死的新疆阿魏的茎基部和根上,野生资源极其稀少。
“白灵菇”名称来自1997年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从新疆购进阿魏蘑菌袋,在北京大面积出菇成功,真菌分类学家卯晓岚先生将其中文学名定为白灵侧耳,拉丁学名定为Pleurotus nebrodensis,并记载于《中国大型真菌》(卯晓岚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但是后来研究发现我国的白灵侧耳与欧洲真正的Pleurotus nebrodensis不同,我国的白灵侧耳学名应为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Kawai等.mycoscience,2008,49:75~79;黄晨阳等.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5):825~827,823)。并已获得权威的国际真菌学名数据库(http://www.indexfungorum.org/)的承认,即白灵菇的学名为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它有农业式栽培和工厂化栽培两种栽培方式,白灵菇栽培存在如下主要难题:(1)、菌种少。目前,国家认定的白灵菇菌种只有4个,全国主要栽培菌种估计不超过10个,其中工厂化栽培主要是中农1号,农业式栽培主要是中农翅鲍。这些品种均存在缺点,如中农1号生物学效率偏低,子实体较软,不耐贮藏;中农翅鲍栽培周期长,子实体水渍多,外观差。(2)、后熟期长。白灵菇是典型需要后熟的种类,后熟期通常在2个月左右,从接种到开始出菇需要120天左右。(3)、生物学效率低。白灵菇培养周期太长,后熟完成后,栽培料失水率高,若出菇前不补水(如工厂化栽培),生物学效率只有30%~40%,若出菇前补水(如农业式栽培覆土),生物学效率可达到60%以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白灵菇菌种少的缺点,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一种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95。
上述白灵菇菌株中农白灵5号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母种繁殖:按1:80~100的重量比比例将直径大小0.3~0.5cm的中农白灵5号菌种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10~12天,得中农白灵5号母种;
(2)、原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1)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母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原种;
(3)、栽培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2)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原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
(4)、冷却接种:按照重量百分比为5~8%的比例将步骤(3)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30~40天,菌丝长满培养料;
(5)、搔菌:将袋口打开,用消毒刮铲除去料面上的菌皮,松扎上口,然后将菌袋松扎上,继续培养3~5天,直至菌丝恢复;
(6)、低温刺激:将菌袋置于1~3℃低温下刺激7~14天;或大棚温度在0~15℃时,保持昼夜温差10~15℃,刺激10~15天;
(7)、出菇管理和采收:出现原基后,在5~18℃(农业式栽培)或12~14℃(工业式栽培),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良好,环境CO2≤1000×10-6条件下培养20~30天;当子实体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菌种指菌丝。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去皮马铃薯块180~300g(取汁),葡萄糖15~20g,磷酸二氢钾0.5~3g,硫酸镁0.5~3g,琼脂15~25g,水1000ml,pH值自然。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2)、(3)或(4)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棉籽壳75~81%,麦麸8~15%,玉米粉2~8%,石灰1~3%;再以料水比为1:1.8~2.3的比例加入水。
上述栽培方法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优选为:棉籽壳81%,麦麸12.5%,玉米粉3.5%,石灰3%,料水比1:1.86,即含水量为65%。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温度优选为24~26℃,进一步优选为25℃。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空气相对湿度优选为60%。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4)中所述的接种方法为先拔出菌袋中央事先插入的空心塑料棒,将栽培种接入拔出空心塑料棒后留下的孔洞中。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包括按照比例将去皮马铃薯块(直径约1cm)置于600ml水中,沸水煮30min,4层纱布过滤,取汁液;向所得汁液中加入少于400ml水,再加葡萄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定容至1000ml,边搅拌边小火加热,至以上成分完全溶解,分装试管(规格为20mm×200mm),121℃灭菌30min;摆斜面,备用。所用琼脂可以是琼脂条或琼脂粉。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2)或(3)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制备方法为:按照比例将各原料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再按照料水比加入水,搅拌均匀,装瓶/袋,栽培培养料采用高压灭菌,在125℃保持150min。
上述栽培方法步骤(4)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制备方法为:按照比例将各原料组分混合,搅拌均匀;再按照料水比加入水,搅拌均匀,栽培袋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袋,栽培袋厚度一般5~6丝,菌袋折径17cm,长35cm;将制备好的栽培培养料装入袋中,要求松紧适度,装好后袋口内翻压入中间的洞孔中,并插入空心棒,摆放于消毒筐中,即进行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从蒸锅内上大气后,在100℃下保持12~14小时,待冷却后接种。
本发明白灵菇中农白灵5号的分离驯化过程:
2009年5月,本发明人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砖厂附近戈壁滩采集到寄生在新疆阿魏根部的野生白灵菇子实体,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菌丝(菌种),检测菌丝rDNA-ITS大小和序列,鉴定其为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将分离得到的菌种于2009-2011年栽培,每年对菇形良好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均在difcoPDA培养基(BDdifcoPDA培养基:BDdifcoPDA粉末39g,蒸馏水1000ml)上培养,从中筛选出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健壮、菌落圆整的菌株。2012年和2013年栽培试验发现2011年筛选出的2160号菌株出菇表现优异,命名为中农白灵5号。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发明提供了一个新的白灵菇菌株,丰富了白灵菇的类型;(2)本发明中农白灵5号的菌盖呈雪白色,长径平均12.3厘米,短径平均11.0厘米,厚度平均4.9厘米;菌柄中生,白色,上下等粗,质地硬,表面光滑,菌柄平均长3.5厘米,平均粗3.9厘米;菌褶呈白肉粉色,有网纹。(3)本发明中农白灵5号的子实体商品价值较高,菌盖呈馒头状,质地硬,外观漂亮,出菇整齐,形态一致性高。农业式栽培平均单菇重187.6±21.4g,每袋能出2个菇。
附图说明:
图1.中农白灵5号的子实体照片。
图2.采用引物P4扩增的5个白灵菇菌种的ISSR图谱。其中M为Marker,1为华杂13,2为中农翅鲍,3为KH2,4为中农1号,5为中农白灵5号。
图3.采用引物P24扩增的5个白灵菇菌种的ISSR图谱;其中M为Marker,1为华杂13,2为中农翅鲍,3为KH2,4为中农1号,5为中农白灵5号。
图4.中农白灵5号的IGS2经HapⅡ酶切电泳图谱;其中1为中农1号,2为中农白灵5号。
图5.中农白灵5号的IGS2经RsaⅠ酶切电泳图谱;其中1为中农1号,2为中农白灵5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是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中农白灵5号的分类鉴定
(一)中农白灵5号的形态特征及分类鉴定:
中农白灵5号原基散生,白色;成熟时,菌盖呈雪白色,馒头状,质地硬,长径平均12.3厘米,短径平均11.0厘米,厚度平均4.9厘米;菌柄中生,白色,上下等粗,质地硬,表面光滑,菌柄平均长3.5厘米,平均粗3.9厘米;菌褶呈白肉粉色,有网纹。菌盖长宽比约1.12:1,菌柄的长宽比约0.9:1,菌盖长和菌柄长之比约3.5:1。子实体出菇整齐。根据《中国大型真菌》(卯晓岚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66页有关白灵菇的照片及相应特征描述,中农白灵5号与白灵菇的特征描述一致,因此,中农白灵5号在分类上属于白灵菇,正如技术背景介绍的白灵菇拉丁学名变更,它正确的拉丁学名为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二)与通过国家认定的4个白灵菇菌株的ISSR图谱对比鉴定分析
(1)、试验菌株:对照菌株:通过国家认定的白灵菇菌株只有4个,即华杂13号、中农翅鲍、KH2和中农1号;本发明菌株:中农白灵5号
(2)、试验方法:以菌株的DNA为模板,分别以P4或P24为引物进行ISSR扩增,得ISSR扩增产物;所述的引物序列分别如下:
P4:5’-GGATGCAACACACACACAC-3’(SEQ ID No.1)
P24:5’-CACGAGAGAGAGAGAGA-3’(SEQ ID No.2)
ISSR扩增体系为:dNTP(2.5mM)1.5μL,引物(10μmol)1μL,Ex TaqTM DNA聚合酶0.5U,10×Ex Taq PCR缓冲液2μL,DNA模板4μL,用ddH2O补齐至20μL;ISSR反应条件:94℃4min;94℃50s,55℃50s,72℃2min,共35个循环;72℃补齐7min。将扩增产物在1.0%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检测,检测ISSR扩增结果。
结果以P4为引物扩增的ISSR图谱(见图2)和以P24为引物扩增的ISSR图谱(见图3)中均可以看出中农白灵5号与华杂13、中农翅鲍、KH2、中农1号均存在明显差异性条带,说明中农白灵5号为一种新的白灵菇(Pleurotus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
(三)利用IGS2-RFLP图谱对中农白灵5号进行分类鉴定
试验菌株:中农白灵5号和中农1号
试验方法:(1)、DNA提取:按常规方法提取中农白灵5号DNA。
(2)、引物:InvSR1R和5SRNAR。
InvSR1R:5’-ACTGGCAGAATCAACCAGGTA-3’(SEQ ID No.3)
5SRNAR:5’-ACCGCATCCCGTCTGAT-3’(SEQ ID No.4)
(3)、限制性内切酶:HapⅡ、RsaⅠ。
IGS2-PCR扩增体系:dNTP(2.5mM each)4μL,InvSR1R、5SRNAR各2.5μL,Ex Taq TM DNA聚合酶1.25U,1×PCR缓冲液,模板25ng,用ddH2O补齐至50μL。IGS2-RFLP反应条件:94℃1min,60℃1min,72℃3min,共35个循环;72℃,7min。酶切体系:限制性内切酶(10U/μL)1μL,PCR产物6μL,10×buffer 1μL,用水补齐至10μL。置于37℃下酶切4小时。1.2%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凝胶成像系统下检测酶切反应结果。数据处理采用Quantity One分析软件。
结果中农白灵5号的IGS2经HapⅡ酶切(见图4)生成大小为609bp、661bp、1301bp的3个片段;经RsaⅠ酶切(见图5)生成大小为454bp、724bp、2262bp的3个片段。经过对比发现中农白灵5号的带型与其他白灵菇均不同,说明是一种新的白灵菇菌株。
实施例2本发明白灵菇中农白灵5号的栽培试验
(1)母种的繁殖按1:80的重量比比例将0.3~0.5cm大小的中农白灵5号菌种(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95。)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在25℃、空气相对湿度60%、避光条件下培养12天,长满试管斜面,得到中农白灵5号母种;其中母种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皮马铃薯切块(直径约1cm)200g,置于约600ml水中,沸水煮30min,4层纱布过滤,取汁液;向所得汁液中加入少于400ml冷水,再加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琼脂粉15g,定容至1000ml,搅拌至琼脂粉无结团,小火加热并同时搅拌,至以上成分完全溶解,分装试管,121℃灭菌30min;摆斜面,得到母种培养基。
(2)原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5%的比例将步骤(1)所得中农白灵5号母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5℃、空气相对湿度60%、避光条件下培养30天,得中农白灵5号原种;所述的栽培培养料按照如下方法制备:按照重量百分比比例将棉籽壳81%,麦麸12.5%,玉米粉3.5%,石灰3%混合,搅拌均匀;再按照料水比1:1.86的重量比例加入水,搅拌均匀,装菌袋,菌袋规格为17cm×33cm、厚4丝的聚丙烯袋,装袋高度10cm,皮筋扎口,采用高压灭菌,在125℃保持150min。菌袋灭菌完毕后,取出摊凉。
(3)栽培种培养:按照重量百分比为5%的比例将步骤(2)所得中农白灵5号原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其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同步骤(2))上,在25℃、空气相对湿度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天,得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
(4)、栽培培养料的制备:参照步骤(2)准备栽培培养料,装袋,菌袋规格为17cm×35cm、厚4丝的聚丙烯袋,料高16cm左右,中间插入长13cm的食用菌塑料空心棒,用直径3.5cm套环和配套棉塞盖封口;采用常压菌灭菌,在100℃保持14小时。
(5)、冷却接种:将冷却室打扫干净后消毒,将步骤(4)所得菌袋放入冷却室至温度降低至常温。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菌袋中的食用菌空心塑料棒,按照重量百分比5%的比例,将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接种到菌袋中央的孔洞中,用套环和配套棉塞盖封口;在25℃,空气相对湿度60%,暗光,通风良好,培养30天长满菌袋。
(6)、搔菌:将袋口打开,用消毒刮铲除去料面3平方厘米大小的菌皮,松扎上口,然后将菌袋松扎上,继续培养5天,直至菌丝恢复。
(7)、低温刺激:将菌袋放入冷库1℃条件下低温刺激7天。
(8)、出菇管理和采收:将经过步骤(7)处理的菌袋,转入出菇房,控制温度在12℃,空气相对湿度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良好,环境CO2≤1000×10-6条件下培养28天;当子实体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采收时从子实体根部割下,用保鲜纸包裹后装箱。
结果本发明中农白灵5号栽培周期为100-110天,其次,农业式栽培单菇重为187.6±21.4g,而且每袋能出2个菇;本发明中农白灵5号的子实体(见图1)商品价值较高,它的菌盖为馒头状,颜色雪白,质地硬,出菇整齐。菌盖长径平均12.3厘米,短径平均11.0厘米,厚度平均4.9厘米;菌柄中生,平均长3.5cm,平均粗3.9cm。适合农业式栽培。

Claims (10)

1.一种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菌株中农白灵5号,已于2014年12月12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195。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灵菇菌株中农白灵5号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按1:80~100的重量比比例将直径大小0.3~0.5cm的中农白灵5号菌种接种于母种培养基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10~12天,得中农白灵5号母种;
(2)、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1)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母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原种;
(3)、按照重量百分比为3~5%的比例将步骤(2)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原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28~35天,得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
(4)、按照重量百分比为5~8%的比例将步骤(3)中所得的中农白灵5号栽培种接种于栽培培养料上,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避光条件下培养30~40天,菌丝长满培养料;
(5)、将袋口打开,用消毒刮铲除去料面上的菌皮,松扎上口,然后将菌袋松扎上,继续培养3~5天,直至菌丝恢复;
(6)、将菌袋置于1~3℃低温下刺激7~14天;或大棚温度在0~15℃时,保持昼夜温差10~15℃,刺激10~15天;
(7)、出现原基后,在温度为5~18℃(农业式栽培)或12~14℃(工业式栽培),空气相对湿度为75~85%,光照500~800勒克斯,通风良好,环境CO2≤1000×10-6条件下培养20~30天;当子实体菌盖充分展开,但仍有微微卷边,孢子未释放时采收子实体。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中所述的菌种指菌丝。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中所述的母种培养基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例为:去皮马铃薯块180~300g,葡 萄糖15~20g,磷酸二氢钾0.5~3g,硫酸镁0.5~3g,琼脂15~25g,水1000ml,pH值自然。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2)、(3)或(4)中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原料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棉籽壳75~81%,麦麸8~15%,玉米粉2~8%,石灰1~3%;再以料水比为1:1.8~2.3的比例加入水。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栽培培养料的组成成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棉籽壳81%,麦麸12.5%,玉米粉3.5%,石灰3%,料水比1:1.86,即含水量为65%。
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温度为24~26℃。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度为25℃。
9.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1)、(2)、(3)或(4)中所述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
10.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4)中所述的接种方法为先拔出菌袋中央事先插入的空心塑料棒,将栽培种接入拔出空心塑料棒后留下的孔洞中。
CN201510006876.1A 2015-01-07 2015-01-07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419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876.1A CN104541978B (zh) 2015-01-07 2015-01-07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876.1A CN104541978B (zh) 2015-01-07 2015-01-07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978A true CN104541978A (zh) 2015-04-29
CN104541978B CN104541978B (zh) 2017-03-15

Family

ID=53059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687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41978B (zh) 2015-01-07 2015-01-07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4197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88257A (zh) * 2018-04-27 2018-09-2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咖啡黄葵issr-pcr反应体系
CN108934754A (zh) * 2018-06-29 2018-12-07 贵州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阿魏侧耳优质高产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9220514A (zh) * 2017-05-23 2019-01-1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CN110876324A (zh) * 2019-12-30 2020-03-13 郴州市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种植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8827B (zh) * 2019-07-10 2021-07-13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白灵菇野外就地保育出菇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8234A (zh) * 2004-10-24 2005-08-03 张红伟 高温白灵菇天山619菌种及栽培方法
CN1692693A (zh) * 2004-10-09 2005-11-09 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 白灵菇
CN1813513A (zh) * 2005-01-31 2006-08-0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白灵菇新品种及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
JP2008104380A (ja) * 2006-10-24 2008-05-08 Asahimatsu Shokuhin Kk バイリング新菌株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693A (zh) * 2004-10-09 2005-11-09 北京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 白灵菇
CN1648234A (zh) * 2004-10-24 2005-08-03 张红伟 高温白灵菇天山619菌种及栽培方法
CN1813513A (zh) * 2005-01-31 2006-08-0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一种白灵菇新品种及菌种生产和栽培方法
JP2008104380A (ja) * 2006-10-24 2008-05-08 Asahimatsu Shokuhin Kk バイリング新菌株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ENGRAN ZHAO,ET.AL: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mushroom pleurotus eryngii var. tuoliensis", 《PLOS ONE》 *
宋爱青等: "白灵菇焦科1 号菌株选育", 《食用菌》 *
张瑞颖等: "白灵菇栽培经验及问题分析", 《中国食用菌》 *
徐彦军等: "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20514A (zh) * 2017-05-23 2019-01-18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CN109220514B (zh) * 2017-05-23 2021-03-23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野生新食用菌的分离及其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CN108588257A (zh) * 2018-04-27 2018-09-2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咖啡黄葵issr-pcr反应体系
CN108934754A (zh) * 2018-06-29 2018-12-07 贵州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阿魏侧耳优质高产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10876324A (zh) * 2019-12-30 2020-03-13 郴州市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种植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978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1330A (zh) 松杉灵芝仿野生木段栽培方法
CN104541978B (zh) 一种出菇整齐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3202175A (zh) 荷叶离褶伞新菌株
CN104585059B (zh) 一种阿魏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3875452B (zh) 西藏浅棕色双孢蘑菇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
CN106010979A (zh) 一种芬娜金针菇新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CN105132293B (zh) 一种极细链格孢菌及其在铁皮石斛促生、抗旱中的应用
CN114250152A (zh) 一种六妹羊肚菌黔ms630及其应用
CN102754563A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的生产方法
CN104195056A (zh) 一种二型伞霉及其在铁皮石斛促生、抗旱中的应用
CN104686194B (zh) 一种野生革耳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4094770B (zh) 一种黑木耳新菌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
CN114262668B (zh) 一种六妹羊肚菌黔ms311及其应用
CN104145709B (zh) 一株高原黑木耳菌株
CN104195054B (zh) 一种二型伞霉及其在铁皮石斛促生与抗旱中的应用
CN103875453A (zh) 西藏淡褐色双孢蘑菇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
CN106635821A (zh) 一种促进蓝莓营养吸收的菌根真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99822A (zh) 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
CN104585060B (zh) 一种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4541979B (zh) 一种生产周期短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10447467A (zh) 一种芳香杯伞纯培养菌丝体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CN102668881B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
CN104560734B (zh) 一种质地硬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4585058B (zh) 一种菌柄短的白灵菇及其栽培方法
CN108770593A (zh) 一种紫丁香蘑菌株及其子实体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Termination date: 202201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