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38987A -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38987A
CN104538987A CN201410852886.2A CN201410852886A CN104538987A CN 104538987 A CN104538987 A CN 104538987A CN 201410852886 A CN201410852886 A CN 201410852886A CN 104538987 A CN104538987 A CN 104538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direct voltage
voltage
differenc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528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38987B (zh
Inventor
潘年安
程林
陶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85447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53898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528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389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38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8987A/zh
Priority to ES15199425T priority patent/ES2699590T3/es
Priority to EP15199425.8A priority patent/EP3041110B1/en
Priority to US14/969,411 priority patent/US10027125B2/en
Priority to JP2015248328A priority patent/JP6195604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38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8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9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he static converters being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02M1/123Suppression of common mode voltage or curr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应用于交流侧并联在一起,直流侧独立的逆变器系统中,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获取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当逆变器的差值越小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差越小,这样共模电流也越小,从而抑制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环流。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站容量的不断扩大,为了实现并网逆变器容量的优化配置,实现单机WM级方案,逆变器并联成为了技术发展的趋势。逆变器交流侧并联具有如下优点:
交流侧可由双绕组变压器代替双分裂变压器,节省系统的投资成本;不损失原有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且系统布局、结构等变动少。
参见图1,该图为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示意图。
其中,PV1~PVN为N个PV阵列,即每个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一个PV阵列的输出端,第一逆变器~第N逆变器为N台并联的逆变器,第一滤波器~第N滤波器为N台逆变器的交流滤波器,T为双绕组变压器。
逆变器交流侧共用交流母线,直流侧分别连接独立的PV阵列,所以具有N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即每个逆变器单独进行自己的MPPT。
虽然交流侧并联的逆变器存在优点,但是PV阵列的正负极对地存在寄生电容,使得并联系统各个逆变器直流侧存在耦合,从而形成共模回路,引起共模环流问题。参见图2,该图为图1所示的系统对应的共模回路示意图,其中,Cp/ntg1为PV1的对地寄生电容,Cp/ntg2为PV2的对地寄生电容。可以看出,两个并联的逆变器通过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抑制逆变器交流侧并联时存在的共模回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抑制逆变器交流侧并联时存在的共模回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交流侧并联在一起,直流侧独立的逆变器系统中,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优选地,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具体为:
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逆变器为主机,所述第二逆变器为从机;
所述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具体为:
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所述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优选地,在所述接收主机发送的主机直流电压之前,还包括:
控制所述主机的载波和从机的载波保持同步,以使所述共模电压的相位在预定相位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包括:检测单元、差值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差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差值获取单元包括:绝对值获取子单元;
所述绝对值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子单元,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优选地,所述控制子单元包括跟随子单元,用于以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
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并联,直流侧独立;
所述第一逆变器作为主机,所述第二逆变器作为从机;
所述主机,用于将自身的主机直流电压发送给所述从机;
所述从机,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自身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主机的载波和从机的载波保持同步,以使所述共模电压的相位在预定相位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从机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进行工作,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现有技术中直流侧独立的逆变器,都是运行在各自的MPPT下,这样各个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电压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会存在共模环流,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保证直流工作电压的差值满足条件的前提下,保证并联的逆变器具有各自独立MPPT的基础上进行控制,通过检测并联的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获得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的差值,通过调节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从而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当逆变器的差值越小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差越小,这样共模电流也越小,从而抑制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环流。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差值为0时,说明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相同,这样逆变器之间就不存在共模电流。当然实际工作时,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一般不会相同,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是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其对应的共模电流是可以接受的。当差值在预定范围之外时,说明共模电流比较大,此时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逆变器交流侧并联时存在的共模回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实施例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方法实施例一:
参见图3,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一流程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交流侧并联在一起,直流侧独立的逆变器系统中,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
包括以下步骤:
S301: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逆变器的直流侧独立,因此,每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是不相同的;
S302: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因为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存在差值时,两个逆变器之间将存在共模电流。具体可以参见图2,下面介绍共模电流的形成过程。
由欧姆定律可知,回路中电流大小可以表示为:
I or = U m X o - - - ( 1 )
公式(1)中,Ior为共模环流,Um为回路共模电压,Xo为回路共模阻抗。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减小共模环流方法有以下两种:
(1)、减小共模回路的共模电压;
(2)、增大共模回路的共模阻抗。
由于共模回路的共模阻抗与PV阵列对地寄生参数有关,无法精确估算,不方便设计,因此本发明中采用减小共模回路的共模电压的方式。
Um为共模回路的共模电压,对于并联系统,其可表示为并联逆变器的共模电压差,以两台逆变器为例进行介绍,共模电压可以表示为公式(2):
Um=V01(t)-V02(t)    (2)
公式(2)中,V01(t)为第一逆变器的共模电压,V02(t)为第二逆变器的共模电压。可以看出,Um大小与V01(t)、V02(t)幅值和相位有关,假设V01(t)、V02(t)大小、相位相同,则Um为0,此时共模环流与共模阻抗大小无关,从而实现共模环流的抑制。
S303: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均调节,也可以以其中一个逆变器的电压为基准,调节其余逆变器的直流电压。
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将逆变器的直流电压的差值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从而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两个电压差值越小时,共模电压差也就越小。
现有技术中,由于直流侧独立,交流侧并联的逆变器具有各自的MPPT,因此,各个逆变器都是工作在自己的最大功率点对应的直流电压上,这样有可能各个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电压差值较大,例如,一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为500V,另一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为600V,将会导致两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较大。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考虑这样的问题,只是在追求逆变器的最大输出功率。而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逆变器各自的MPPT的控制模式下,以直流电压的差值为更高的优先级,MPPT中的最大功率点为较低的优先级。即在直流电压的差值满足条件的前提下,才去追求更大的功率输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检测并联的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获得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的差值,通过调节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从而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当逆变器的差值越小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差越小,这样共模电流也越小,从而抑制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环流。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差值为0时,说明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相同,这样逆变器之间就不存在共模电流。当然实际工作时,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一般不会相同,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是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其对应的共模电流是可以接受的。当差值在预定范围之外时,说明共模电流比较大,此时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控制。
方法实施例二:
参见图4,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图。
本实施例中将并联的逆变器分为主机和从机为例来说明。还是以两台逆变器为例,第一逆变器作为主机,第二逆变器作为从机。
S401: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具体可以是,主机将自身的第一直流电压发送给从机,从机将第一直流电压与自身的第二直流电压进行比较;
可以理解的是,并联的各个逆变器之间是可以互相通讯的。
S402: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差值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此,为了方便比较,可以获得差值的绝对值,将绝对值直接与一个正值的预定电压值进行比较即可。
S403:判断所述绝对值大于预定电压值时,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所述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需要说明的是,预定电压值可以根据逆变器的实际参数来设置,例如根据并联逆变器的直流侧电压和交流侧电压的大小来设置。预定电压值为允许的电压偏差范围。
另外,需要控制所述主机和从机的载波同步。载波同步是为了使V01(t)、V02(t)的相位可以保持一致。
现有技术中,由于交流并联各逆变器直流电压单独控制,所以V01(t)、V02(t)幅值很难保持一致。本发明中这种方法,可以保证V01(t)、V02(t)的幅值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主机为基准,即以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让从机工作在主机直流电压附近,这样牺牲从机的最大功率,以主机的最大功率为主,让从机跟随主机来工作。从而控制并联的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这样可以控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流在预定电流范围内,从而抑制共模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当包括两台以上逆变器时,也是一台为主机,其余的逆变器均为从机,控制原理与两个逆变器的相同,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进行介绍。
多台逆变器并联时,可以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其中的一台逆变器作为主机,例如根据逆变器的编号、外界配置或当前输出功率的大小等选定一个作为主机。
设备实施例一:
参见图5,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实施例一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包括:检测单元501,差值获取单元502,控制单元503;
所述检测单元501,用于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逆变器的直流侧独立,因此,每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是不相同的;
所述差值获取单元502,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因为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存在差值时,两个逆变器之间将存在共模电流。
所述控制单元503,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均调节,也可以以其中一个逆变器的电压为基准,调节其余逆变器的直流电压。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可以位于主机内,也可以位于从机内,也可以独立于主机和从机为一个独立的设备。
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将逆变器的直流电压的差值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从而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两个电压差值越小时,共模电压差也就越小。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通过检测并联的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获得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的差值,通过调节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从而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当逆变器的差值越小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差越小,这样共模电流也越小,从而抑制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环流。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差值为0时,说明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相同,这样逆变器之间就不存在共模电流。当然实际工作时,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一般不会相同,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是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其对应的共模电流是可以接受的。当差值在预定范围之外时,说明共模电流比较大,此时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控制。
设备实施例二:
参见图6,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实施例二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以该设备位于从机内为例进行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当包括多个从机时,每个从机中包括该设备。
具体可以是,主机将自身的第一直流电压发送给从机,从机将第一直流电压与自身的第二直流电压进行比较;
可以理解的是,并联的各个逆变器之间是可以互相通讯的。
所述差值获取单元包括:绝对值获取子单元502a;
所述绝对值获取子单元502a,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差值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此,为了方便比较,可以获得差值的绝对值,将绝对值直接与一个正值的预定电压值进行比较即可。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子单元503a,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所述控制子单元包括跟随子单元503a1,用于以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需要说明的是,预定电压值可以根据逆变器的实际参数来设置,例如根据并联逆变器的直流侧电压和交流侧电压的大小来设置。预定电压值为允许的电压偏差范围。
另外,需要控制所述主机和从机的载波同步。载波同步是为了使V01(t)、V02(t)的相位可以保持一致。
现有技术中,由于交流并联各逆变器直流电压单独控制,所以V01(t)、V02(t)幅值很难保持一致。本发明中这种方法,可以保证V01(t)、V02(t)的幅值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以主机为基准,即以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从机跟随主机工作在主机直流电压附近,这样牺牲从机的最大功率,以主机的最大功率为主,让从机跟随主机来工作。从而控制并联的逆变器之间的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这样可以控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流在预定电流范围内,从而抑制共模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当包括两台以上逆变器时,也是一台为主机,其余的逆变器均为从机,控制原理与两个逆变器的相同,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进行介绍。
多台逆变器并联时,可以根据预定规则选择其中的一台逆变器作为主机,例如根据逆变器的编号、外界配置或当前输出功率的大小等选定一个作为主机。
系统实施例一:
参见图7,该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实施例一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700和第二逆变器800;所述第一逆变器700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800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700和第二逆变器800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所述第一逆变器700和第二逆变器800的交流侧并联,直流侧独立;所述第一逆变器700作为主机,所述第二逆变器800作为从机;
所述主机700,用于将自身的主机直流电压发送给所述从机80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逆变器的直流侧独立,因此,每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是不相同的;
因为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存在差值时,两个逆变器之间将存在共模电流。
所述从机800,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自身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将逆变器的直流电压的差值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从而从公式(2)可以看出,当两个电压差值越小时,共模电压差也就越小。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检测并联的各个逆变器的直流电压,获得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之间的差值,通过调节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从而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当逆变器的差值越小时,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压差越小,这样共模电流也越小,从而抑制了各个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环流。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差值为0时,说明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相同,这样逆变器之间就不存在共模电流。当然实际工作时,各个逆变器工作的直流电压一般不会相同,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是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其对应的共模电流是可以接受的。当差值在预定范围之外时,说明共模电流比较大,此时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控制。
另外,所述主机的载波和从机的载波保持同步,以使所述共模电压的相位在预定相位范围内。即载波同步是为了使V01(t)、V02(t)的相位可以保持一致。
现有技术中,由于交流并联各逆变器直流电压单独控制,所以V01(t)、V02(t)幅值很难保持一致。本发明中这种方法,可以保证V01(t)、V02(t)的幅值保持一致。
所述从机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进行工作,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本发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可以抑制直流侧独立,交流侧并联的逆变器之间的共模电流。并且,当有一台逆变器故障时,不影响其他逆变器的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交流侧并联在一起,直流侧独立的逆变器系统中,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具体为:
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器为主机,所述第二逆变器为从机;
所述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具体为:
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所述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主机发送的主机直流电压之前,还包括:
控制所述主机的载波和从机的载波保持同步,以使所述共模电压的相位在预定相位范围内。
5.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单元、差值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逆变器的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逆变器的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差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值获取单元包括:绝对值获取子单元;
所述绝对值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和第二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子单元,用于调节逆变器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子单元包括跟随子单元,用于以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调节从机的直流电压,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8.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两台逆变器: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一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PV阵列,所述第二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PV阵列,所述第一PV阵列和第二PV阵列均存在对地的寄生电容,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通过所述寄生电容进行耦合形成共模回路;
所述第一逆变器和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并联,直流侧独立;
所述第一逆变器作为主机,所述第二逆变器作为从机;
所述主机,用于将自身的主机直流电压发送给所述从机;
所述从机,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调节自身的直流电压以控制所述差值在预定范围内,以控制所述共模回路中的共模电压在预定共模电压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载波和从机的载波保持同步,以使所述共模电压的相位在预定相位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机用于获取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与从机直流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以所述主机直流电压为基准进行工作,以使所述绝对值小于预定电压值。
CN201410852886.2A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45389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886.2A CN10453898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ES15199425T ES2699590T3 (es) 2014-12-31 2015-12-10 Método y sistema de control para inversores fotovoltaicos cuyos lados de CA están conectados en paralelo
EP15199425.8A EP3041110B1 (en) 2014-12-31 2015-12-10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inverters whose ac sides are connected in parallel
US14/969,411 US10027125B2 (en) 2014-12-31 2015-12-15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photovoltaic inverters whose AC sides are connected in parallel
JP2015248328A JP6195604B2 (ja) 2014-12-31 2015-12-21 Ac側が並列に接続された光起電力イ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52886.2A CN10453898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8987A true CN104538987A (zh) 2015-04-22
CN104538987B CN104538987B (zh) 2017-01-11

Family

ID=52854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52886.2A Active CN104538987B (zh) 2014-12-31 2014-12-31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7125B2 (zh)
EP (1) EP3041110B1 (zh)
JP (1) JP6195604B2 (zh)
CN (1) CN104538987B (zh)
ES (1) ES2699590T3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1239A (zh) * 2016-04-29 2016-08-1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级联多电平逆变器漏电流的方法及逆变器
CN105978033A (zh) * 2016-07-13 2016-09-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159935A (zh) * 2016-07-13 2016-11-2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离网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712110A (zh) * 2017-01-18 2017-05-24 燕山大学 一种电流源并网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06953365A (zh) * 2017-05-05 2017-07-1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逆变器并联运行优化控制方法
CN108377002A (zh) * 2018-05-09 2018-08-07 北京交通大学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开关次谐波抑制方法和逆变器并联系统
CN105978378B (zh) * 2016-06-01 2018-08-28 西安交通大学 逆变电源并联的一种环流检测和控制方法
CN112332669A (zh) * 2020-11-11 2021-02-0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lpe光伏系统及其光伏组串控制方法
CN113162119A (zh) * 2021-05-18 2021-07-2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离网并联的启动方法及系统
WO2022126300A1 (zh) * 2020-12-14 2022-06-2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系统及环流抑制方法
WO2022252095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以及逆变器的控制并网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0307B (zh) * 2014-12-18 2017-01-1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五电平逆变器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WO2021208044A1 (zh) * 2020-04-16 2021-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系统
CN112072941B (zh) * 2020-09-03 2021-08-10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ipt并联多逆变器的相位同步检测方法和装置
JP7332042B2 (ja) * 2020-11-09 2023-08-23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CN113258608B (zh) * 2021-05-18 2022-06-10 深圳硕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逆变器并联系统及其同步信号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76027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Uis Abler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parallel-connected power converters
CN202634314U (zh) * 2012-04-28 2012-12-26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两极式单相光伏逆变器
CN103368375A (zh) * 2012-04-06 2013-10-23 王敏 一种并联逆变器的共模电压消除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8328Y2 (ja) 1991-03-01 1997-12-24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冗長化並列運転電源装置
JPH06113401A (ja) 1992-09-28 1994-04-22 Hitachi Ltd 電気車駆動用インバ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2112459A (ja) * 2000-09-29 2002-04-12 Canon Inc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発電装置
JP2002252927A (ja) 2001-02-26 2002-09-06 Canon Inc 電源システム及び該システムの接続方法
US7893346B2 (en) * 2006-09-28 2011-02-22 Jack Nachamkin Integrated voltaic energy system
ES2675747T3 (es) * 2007-06-06 2018-07-12 Abb Schweiz Ag Entrega de potencia eléctrica por medio de una pluralidad de inversores paralelos y método de control con base en el rastreo del punto de máxima potencia (MPPT)
US20090283129A1 (en) * 2008-05-14 2009-11-19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array of intelligent inverters
DE102008056256A1 (de) * 2008-11-06 2010-05-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echselrichterparallelschaltung mit Lastausgleich
JP5389566B2 (ja) 2009-08-03 2014-01-15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システム
US8207637B2 (en) * 2009-10-09 2012-06-26 Solarbridge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interconnecting an array of power generating assemblies
ES2820542T3 (es) 2011-03-16 2021-04-21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Ondulador acoplado a una red, disposición de onduladores y procedimiento para hacer funcionar una disposición de onduladores
US9866145B2 (en) 2011-08-12 2018-01-09 Abb Technology Ag Control of leakage currents in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parallel inverters
EP2582003A4 (en) 2011-08-17 2015-08-05 Shenzhen Invt Electric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RRECTION AND CONTROL OF A PHOTOVOLTAIC INVERTER
GB2499991A (en) * 2012-03-05 2013-09-11 Solaredge Technologies Ltd DC link circuit for photovoltaic array
FI125100B (en) * 2013-11-14 2015-06-15 Abb Technology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inverter current or common-mode voltage
CN103701150B (zh) 2013-12-26 2016-06-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机并联电路、供电系统及电压调节方法
CN104410307B (zh) * 2014-12-18 2017-01-1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五电平逆变器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US10644510B2 (en) * 2015-08-14 2020-05-05 Solarcity Corporation Multiple energy storage devices for inverter power control systems in an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76027A1 (en) * 2002-10-22 2004-04-22 Uis Abler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parallel-connected power converters
CN103368375A (zh) * 2012-04-06 2013-10-23 王敏 一种并联逆变器的共模电压消除方法
CN202634314U (zh) * 2012-04-28 2012-12-26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两极式单相光伏逆变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荆龙,等: "并联光伏逆变器间直流侧共模电压分析", 《太阳能学报》 *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1239A (zh) * 2016-04-29 2016-08-17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级联多电平逆变器漏电流的方法及逆变器
CN105871239B (zh) * 2016-04-29 2019-09-2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级联多电平逆变器漏电流的方法及逆变器
CN105978378B (zh) * 2016-06-01 2018-08-28 西安交通大学 逆变电源并联的一种环流检测和控制方法
CN106159935B (zh) * 2016-07-13 2018-12-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离网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978033A (zh) * 2016-07-13 2016-09-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159935A (zh) * 2016-07-13 2016-11-2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离网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5978033B (zh) * 2016-07-13 2018-12-28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6712110A (zh) * 2017-01-18 2017-05-24 燕山大学 一种电流源并网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06953365A (zh) * 2017-05-05 2017-07-14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逆变器并联运行优化控制方法
CN108377002A (zh) * 2018-05-09 2018-08-07 北京交通大学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开关次谐波抑制方法和逆变器并联系统
CN108377002B (zh) * 2018-05-09 2019-12-17 北京交通大学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开关次谐波抑制方法和逆变器并联系统
CN112332669A (zh) * 2020-11-11 2021-02-05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mlpe光伏系统及其光伏组串控制方法
US11841724B2 (en) 2020-11-11 2023-12-12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MLPE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hotovoltaic string control in MLPE photovoltaic system
WO2022126300A1 (zh) * 2020-12-14 2022-06-2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系统及环流抑制方法
CN113162119A (zh) * 2021-05-18 2021-07-2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离网并联的启动方法及系统
CN113162119B (zh) * 2021-05-18 2024-02-09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离网并联的启动方法及系统
WO2022252095A1 (zh) * 2021-05-31 2022-12-08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以及逆变器的控制并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1110B1 (en) 2018-08-29
ES2699590T3 (es) 2019-02-11
US20160190811A1 (en) 2016-06-30
JP2016127796A (ja) 2016-07-11
US10027125B2 (en) 2018-07-17
JP6195604B2 (ja) 2017-09-13
EP3041110A1 (en) 2016-07-06
CN104538987B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8987A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交流侧并联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2510120B (zh) 一种基于虚拟阻抗的微网逆变器电压电流双环下垂控制方法
EP3232530A1 (en) Cascaded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for the same
CN105006957A (zh) 一种单相交错反激逆变器输入电流脉动抑制的装置及方法
CN104538986A (zh) 一种并联逆变器的控制方法、主机、从机及系统
CN206002663U (zh) 一种应用于多电机的综合试验系统
Hassan et al. Real time implementation and optimal design of autonomous microgrids
CN104333012A (zh) 一种多馈入柔性直流输电无功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214923A (zh) 基于双dsp和fpga控制系统的有源滤波装置控制器
EP2945250B1 (en)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power mismatch detection due to abnormal voltage
Lu et al. Second order washout filter based power sharing strategy for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CN105790268A (zh) 一种低压远距离输电系统
CN104811021B (zh) 一种抑制电压谐波的逆变器电压控制方法
Quesada et al. Decoupled droop control techniques for inverters in low-voltage AC microgrids
CN210092954U (zh) 直流微电网系统
CN202889244U (zh) 离网型的直流转交流系统
CN103915858B (zh) 基于多绕组高频磁耦合系统的光伏微逆发电系统
CN203883488U (zh) 一种具有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并网功率调节系统
CN105226956A (zh) 变压器
CN204928562U (zh) 用于三相链式高压有源滤波器的链节电压平衡装置
KR101561391B1 (ko) 고전압 직류 송전 시스템
CN102882414A (zh) 离网型的直流转交流系统
CN103795064A (zh) 一种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交流电压采集控制方法与装置
CN211830217U (zh) 一种交流母线电压稳定器
Naderipour et al. A control scheme to improve the power quality with the absence of dedicated compensation devices in microgr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