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27325B - 汽车车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27325B CN104527325B CN201510026654.6A CN201510026654A CN104527325B CN 104527325 B CN104527325 B CN 104527325B CN 201510026654 A CN201510026654 A CN 201510026654A CN 104527325 B CN104527325 B CN 1045273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m
- wheel
- automotive wheel
- outer rim
- wheel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车轮,包括一体成形的轮辋(1)、轮辐(2)和轮毂(3),所述轮辋(1)具有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其中,所述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中至少一个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增大摩擦的凹凸结构(13),所述凹凸结构(13)是规则分布排列的花纹(14)、凹坑(15)或凸起(16),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当汽车发生爆胎时,轮胎塌瘪,该汽车车轮通过轮辋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的凹凸结构与轮胎接触,增大了车轮与轮胎的摩擦力,车轮不会打滑,汽车在逐渐减速的过程中,能够控制好行驶方向,不会发生跑偏或侧翻,可以行驶一段距离直至停车,这样避免了因紧急刹车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汽车车轮,在汽车轮胎发生爆胎时,它能够保证汽车控制好行驶方向,安全行驶一段距离直至停车,有效防止汽车发生跑偏或侧翻。
背景技术
汽车车轮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其中,轮辋是车轮中用于固定安装轮胎的部件,轮毂是连接车轮和车轴的负责轮胎和车轴之间承受负荷的旋转组件,轮辐是连接并支撑轮辋和轮毂的部分。
经过不断改进,在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车轮已经成为功能完善的整体式组件,它担负着承载车重、传递动力、轮胎散热等功能。而且,作为一个旋转运动部件,车轮在具有一定刚度的前提下,必须符合轻质、耐疲劳、符合动平衡等条件,因而出现了铝合金车轮。铝合金车轮与过去的钢质车轮相比,重量大幅度减轻,在同尺寸和同强度下,铝合金车轮的质量约相当于钢质车轮的一半。轻质的铝合金车轮可以让车辆动力表现更佳,同时使车辆省油,而且散热性更好。
当汽车发生不正常的气体泄露甚至爆胎时,就会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需要立即更换轮胎,否则将无法继续行驶。如果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生爆胎,将可能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损坏车辆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现有汽车车轮的轮辋,其两侧轮缘的高度一样,当发生爆胎时,轮缘与路面进行接触。由于轮缘的外圆周面是光滑面,会发生车轮打滑的现象,因而无法控制汽车行驶的方向和速度,极易造成汽车跑偏或发生侧翻,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本申请人曾申请了一系列的关于防爆轮辋、防爆轮胎及其总成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分别为201110338564.2、201110338565.7、201210157748.3、201210266720.3、201420114898.0和201420424816.2等,它们在轮辋的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设置周向环形凹槽或者轴向凹槽,并在凹槽内嵌装减震圈或减震块,在汽车轮胎发生爆胎时,通过减震圈或减震块与地面进行弹性接触,从而可以较好地控制车轮的行驶方向,防止汽车跑偏或侧翻,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上述专利中的防爆轮辋,尽管其防爆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轮辋大大增强,但是,由于需要在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制造出环形凹槽或者轴向凹槽并需要在凹槽中嵌装减震圈或减震块,制造工艺较复杂,加工难度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专利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显著降低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的汽车车轮,其主要改进在于对其中轮辋结构的改进,即在外轮缘和内轮缘中至少之一的外圆周面上形成用于增大摩擦力的凹凸结构,而不再需要设置凹槽并嵌装减震圈或减震块。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车轮,包括一体成形的轮辋、轮辐和轮毂,所述轮辋具有外轮缘和内轮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和内轮缘中至少一个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增大摩擦的凹凸结构,所述凹凸结构是规则分布排列的花纹、凹坑或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花纹是S形花纹、C形花纹、V形花纹、横纹或斜纹之一,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花纹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凹坑是截面为圆形、椭圆形、U形或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多边形的凹坑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是球形凸起、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或凸点,或者是截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多边形的凸起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缘的宽度大于所述内轮缘的宽度;优选地,所述外轮缘的宽度比所述内轮缘的宽度大25mm以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缘的外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内轮缘的直径,所述凹凸结构形成在该外侧部上;优选地,所述外轮缘的外侧部的直径比所述内轮缘的直径大30mm以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缘和/或内轮缘的外圆周面是平面,或者是外侧稍低的倾斜面,或者是圆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缘的外侧壁上也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所述凸起。
当汽车发生爆胎时,轮胎塌瘪,本发明的汽车车轮通过轮辋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的凹凸结构与轮胎接触,增大了车轮与轮胎的摩擦力,车轮带动轮胎运动,因而车轮不会打滑或空转,汽车在逐渐减速的过程中,能够控制好行驶方向,不会发生跑偏或侧翻,可以行驶一段距离后停车,这样避免了因紧急刹车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可见,本发明的汽车车轮,由于不再需要在轮缘上加工出凹槽并嵌装减震圈或减震块,因而显著地降低了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因此,不仅安全可靠性高,极大降低了汽车爆胎时的人员伤亡和车辆毁坏及财产损失,而且结构新颖简单,制造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汽车车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A-4F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其中,图2A-2B为只在外轮缘的外圆周面上形成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图3为只在内轮缘的外圆周面上形成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图4A-4F为在外轮缘和内轮缘的外圆周面上均形成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分别示出了V形花纹、S形花纹、C形花纹和斜纹;
图5A-5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其中的凹凸结构为凹坑,作为示例,图5B中示出的为圆形凹坑,图5C示出了圆形凹坑与梯形凹坑组合的情形;
图6A-6E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其中的凹凸结构为凸起,作为示例,其中图6A-6D示出只在外轮缘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凸起,图6E示出在外轮缘和内轮缘的外圆周面上均形成有凸起;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示例性地示出了圆形凸起与三角形凸起组合的情形;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示例性地示出了S形花纹与三角形凸起组合的情形;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外轮缘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外轮缘的外圆周面是外侧稍低的倾斜面,其上形成有凸起;
图10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汽车车轮的示意图,其中在外轮缘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凸起。
图中:1-轮辋,2-轮辐,3-轮毂,11-外轮缘,12-内轮缘,13-凹凸结构,14-花纹,15-凹坑,16-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汽车车轮包括一体成形的轮辋1、轮辐2和轮毂3,其中,轮辋1具有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
如图2A所示,外轮缘11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13。作为一种示例,其中的凹凸结构13具体是一种V形花纹14,如图2B所示。
如图3所示,内轮缘12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13。作为一种示例,图中的凹凸结构13具体是一种V形花纹14。
如图4A-4F所示,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的外圆周面上均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凸结构13。作为一种示例,图中的凹凸结构13具体是花纹14。
本发明中的花纹规则排列,可以是V形花纹、S形花纹、C形花纹或斜纹之一,分别如图4A-4B、图4C、图4D和图4E的俯视图所示。当然,所述花纹还可以是横纹。
本发明中的花纹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花纹的组合。例如,如图4F所示,即是S形花纹与V形花纹的组合。当然,也可以是S形花纹与斜纹的组合,或者是C形花纹与斜纹的组合,还可以是S形花纹、C形花纹和斜纹三者的组合,等等,这些组合形式不再图示。
当发生爆胎时,轮胎塌瘪凹陷,利用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的凹凸结构与轮胎接触,增大了车轮与轮胎的摩擦力,车轮带动轮胎运动,车轮不会打滑或空转,汽车在逐渐减速的过程中可以控制好行驶方向,直至安全停车。这样,可以防止因紧急刹车造成汽车跑偏甚至侧翻的事故发生(下同)。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中的凹凸结构可以是规则分布排列的凹坑15,如图5A所示。
所述凹坑可以是截面为圆形、椭圆形、U形或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作为多边形的凹坑,所述凹坑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本发明可以只在外轮缘上形成所述凹坑,或者只在内轮缘上形成所述凹坑,或者在外轮缘和内轮缘上均形成所述凹坑。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5B所示,在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上所形成的凹坑15即是一种圆形凹坑。
本发明中的凹坑还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如图5C所示,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上的凹坑15即是圆形凹坑与梯形凹坑的组合。其它组合形式不再示出。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中的凹凸结构还可以是规则分布排列的凸起16,如图6A-6E所示。
所述凸起可以是球形凸起、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或凸点,或者是截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作为多边形凸起,所述凸起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本发明优选为只在外轮缘11上形成所述凸起16,如图6A-6D所示。这样,当从车轮内侧安装轮胎时,上述凸起不会妨碍轮胎的正常安装。而且,这些凸起最好是形成在外轮缘外圆周面的外侧部上,从而在轮胎装配就位后,这些凸起不会与轮胎的侧壁发生干涉。需要说明的是,形成这些凸起不能影响车轮的平衡。
如图6A所示,外轮缘11上的凸起16即是一种三角形凸起,图6C为图6A的俯视图。
如图6B所示,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发明将外轮缘11的外圆周面的外侧部的直径进一步增大,并在该外侧部上形成所述凸起16。图6D为图6B的俯视图,图中的凸起为三角形凸起。这时,外轮缘11的直径大于内轮缘12的直径。如此设计,一方面,所设凸起用于增大车轮轮辋与轮胎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外轮缘直径的增大有利于保证轮胎的就位,防止轮胎从外侧脱落。
本发明也可以只在内轮缘12上形成所述凸起。或者,本发明在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上均形成所述凸起16,如图6E所示。在此情形下,也是在内轮缘和/或外轮缘的外圆周面的外侧部形成这些凸起。
本发明中的凸起还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如图7所示,外轮缘和/或内轮缘上的凸起16即是圆形凸起与三角形凸起的组合。其它组合形式不再示出。
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中的凹凸结构还可以是花纹14、凹坑15和凸起16中两种或三种的组合,它们规则分布排列。
如图8所示,外轮缘上的凹凸结构即是S形的花纹14与三角形的凸起16的组合,其中的凸起16也是设置在外轮缘的外圆周面上的外侧部。其它组合形式不再示出。
这些组合形式同样适用于在内轮缘上形成凹凸结构的情形,也适用于在内轮缘和外轮缘上均形成凹凸结构的情形。
第五实施例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中外轮缘11的宽度大于内轮缘12的宽度,具体是外轮缘的宽度比内轮缘的宽度大25mm以内,其中以大4-10mm为最优。这样,就更加增强了外轮缘的强度,而且当在外轮缘上形成所述凹凸结构时,在爆胎的情况下,外轮缘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外轮缘11的直径大于内轮缘12的直径,具体是外轮缘的直径比内轮缘的直径大30mm以内,其中以大1-6mm为最优。这样,既便于从车轮的内侧装配轮胎,也有利于利用外轮缘阻挡轮胎,防止轮胎向外侧脱落。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外轮缘11和/或内轮缘12的外圆周面可以是平面或圆弧面;或者,是外侧稍低的倾斜面,如图9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其中在倾斜面上形成有凸起16。
第六实施例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中外轮缘11的外侧壁上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所述凸起16,如图10所示。这里,凸起16可以是上文提及的任何形式的凸起或其组合。这样,在爆胎时,可以进一步利用外侧壁上的凹凸结构来增加轮辋与轮胎的摩擦力,有效防止车轮打滑。
另外,当将轮胎装配到车轮上时,轮胎的外侧缘内端部抵靠在轮辋的外轮缘11与轮辋内圈上的凸起之间,而轮胎的内侧缘内端部抵靠在轮辋的内轮缘12与轮辋内圈上的另一凸起之间,这样使得安装后的轮胎定位准确可靠,防止轮胎发生错位或者移位。
本发明的汽车车轮对与之装配的轮胎没有特殊要求,它可以适用于现有任何相应型号的轮胎,因而适应性极强,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上文对本发明汽车车轮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主要涉及对其中轮辋的改进。轮辐和轮毂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相同,本发明对其无额外限制,故未作详述。
本发明的汽车车轮在制造技术上与现有一般车轮的差别不是很大,因而不会过多增加制造成本。
以上描述的仅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是在轮辋的外轮缘和/或内轮缘的外圆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以增大摩擦力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和构思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修改和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汽车车轮,包括一体成形的轮辋(1)、轮辐(2)和轮毂(3),所述轮辋(1)具有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和内轮缘(12)中至少一个的外圆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增大摩擦的凹凸结构(13),所述凹凸结构(13)是规则分布排列的花纹(14)、凹坑(15)或凸起(16),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当汽车发生爆胎而轮胎塌瘪时,通过所述凹凸结构与塌瘪的轮胎接触以增大车轮与轮胎的摩擦力,车轮带动轮胎运动,从而车轮不会打滑或空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纹(14)是S形花纹、C形花纹、V形花纹、横纹或斜纹之一,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花纹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15)是截面为圆形、椭圆形、U形或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的凹坑(15)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凹坑,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凹坑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6)是球形凸起、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或凸点,或者是截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6)是球形凸起、圆柱形凸起、圆锥形凸起或凸点,或者是截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的凸起(16)是截面为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凸起,或者是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凸起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7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宽度大于所述内轮缘(12)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宽度比所述内轮缘(12)的宽度大25mm以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7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外侧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内轮缘(12)的直径,所述凹凸结构形成在该外侧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外侧部的直径比所述内轮缘(12)的直径大30mm以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7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和/或所述内轮缘(12)的外圆周面是平面,或者是外侧稍低的倾斜面,或者是圆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外侧壁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所述凸起(16)。
14.根据权利要求1、2、4、5或7所述的汽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缘(11)的外侧壁形成有规则分布排列的所述凸起(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654.6A CN104527325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汽车车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26654.6A CN104527325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汽车车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27325A CN104527325A (zh) | 2015-04-22 |
CN104527325B true CN104527325B (zh) | 2017-10-24 |
Family
ID=52843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26654.6A Active CN104527325B (zh) | 2015-01-19 | 2015-01-19 | 汽车车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273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39786A (zh) * | 2016-12-14 | 2017-05-31 | 卫向坡 | 一种新型无内胎车轮的防脱圈轮毂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58007B2 (en) * | 2004-03-03 | 2010-02-09 | Donald Melbinger | Method for making wheel rim |
CN102371843B (zh) * | 2011-11-01 | 2014-03-19 | 张和平 | 防爆轮胎、防爆轮辋及其总成 |
CN102416823B (zh) * | 2011-11-01 | 2014-03-19 | 张和平 | 防爆轮胎、防爆轮辋及其总成 |
CN203093611U (zh) * | 2013-02-06 | 2013-07-31 | 博爱县月山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防滑护胎型轮辋 |
CN203957709U (zh) * | 2014-07-31 | 2014-11-26 | 张和平 | 防爆轮辋、防爆轮胎及其总成 |
CN204383079U (zh) * | 2015-01-19 | 2015-06-10 | 张和平 | 汽车车轮 |
-
2015
- 2015-01-19 CN CN201510026654.6A patent/CN10452732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27325A (zh) | 2015-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20150103742A (ko) | 방향을 가지며 공기를 전달하도록 구성된 림, 에어레스 타이어 및 허브 캡 설계 및 이들을 이용하기 위한 방법 | |
CN205631990U (zh) | 具有增强防磨功能的轮毂以及汽车车轮 | |
CN104527325B (zh) | 汽车车轮 | |
CN207120617U (zh) | 一种新型汽车轮毂 | |
KR101601470B1 (ko) | 공력 개선 구조를 갖는 스포크 휠 | |
CN204383079U (zh) | 汽车车轮 | |
KR101722715B1 (ko) | 비공기입 타이어 | |
CN205553760U (zh) | 汽车车轮 | |
CN107757259A (zh) | 免充气轮胎 | |
CN203472410U (zh) | 重车车轮轮辋和支撑体的组合结构 | |
CN206493791U (zh) | 适用于免充气轮胎的轮辋 | |
CN213138401U (zh) | 一种用于轮毂上的爆胎应急安全装置 | |
CN204820941U (zh) | 汽车车轮 | |
CN204955909U (zh) | 一种强制散热式双保险轮辋 | |
CN203957709U (zh) | 防爆轮辋、防爆轮胎及其总成 | |
JPH0720561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217574707U (zh) | 一种加强型轮辋 | |
CN209505334U (zh) | 一种加强型车轮结构 | |
CN204136683U (zh) | 轴头盖、车轮及车辆 | |
CN215621919U (zh) | 一种轮边减速桥盘式制动结构、轮边减速桥及汽车 | |
CN106080020A (zh) | 一种通风引流式轮辐 | |
CN203472432U (zh) | 安全车轮 | |
CN105522872A (zh) | 分隔式防爆车轮 | |
CN208530156U (zh) | 一种轮辋总成及具有其的水平轮和转向架 | |
CN221605561U (zh) | 一种车轮组件及场地自行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ang Heping Inventor after: Cao Zeyu Inventor before: Zhang Heping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