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9340B - 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29340B CN104429340B CN201410475470.3A CN201410475470A CN104429340B CN 104429340 B CN104429340 B CN 104429340B CN 201410475470 A CN201410475470 A CN 201410475470A CN 104429340 B CN104429340 B CN 1044293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p
- transport unit
- mobile devices
- results
- harvest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Specific Cro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掌舵时的回旋性能比较高的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收获装置(3)具备: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100);收容由收获部(100)收获的作物的集装箱(301);和将作物从收获部(100)传送至集装箱(301)的传送部(200)。收获装置(3)在收获部(100)、集装箱(301)和传送部(200)比行驶装置(2)的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离开地面的状态下,安装于行驶装置(2)的后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传送在收获部中收获的作物,并将其收容在集装箱等收容部内的收获机,存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由行驶部牵引搭载有收获部和收容部的车辆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行驶部中掌舵之际,牵引在行驶部后方的车辆,因此,收获机整体的回旋性能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941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掌舵时的回旋性能比较高的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本发明的收获机具备:行驶装置,上述行驶装置具有在农场接地而支撑机体并且能够掌舵行驶左右方向地被旋转驱动的接地部;和收获装置,上述收获装置具备: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收容由上述收获部收获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着从上述收获部到上述收容部的规定传送路线传送作物的传送部,上述收获装置在上述收获部、上述收容部和上述传送部比上述行驶装置的上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离开地面的离隔状态下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安装于上述行驶装置的后部,在上述收获装置在上述离隔状态下被安装于上述行驶装置的状态下,上述行驶装置能够旋转驱动上述接地部而在行驶的同时收获作物。
另外,本发明的安装式收获装置,其能够分离地安装于行驶装置的后部,上述行驶装置具有在农场接地而支撑机体并且能够掌舵行驶左右方向地被旋转驱动的接地部,上述安装式收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收容由上述收获部收获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着从上述收获部到上述收容部的规定传送路线传送作物的传送部,上述收获装置在上述收获部、上述收容部和上述传送部比上述行驶装置的上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离开地面的离隔状态下安装于上述行驶装置的后部。
如果具有收获部、收容部和传送部的收获装置与行驶装置能够分离则方便性好。但是,如专利文献1这样将收获装置搭载于车辆而使行驶装置进行牵引,在行驶装置的后方被牵引的车辆的车轮接地。因此,在通过掌舵使收获机回旋时,后方的接地部描出大大的轨迹。也就是说,不利于小转,回旋性能低。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的收获机,在比行驶装置的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收获部、收容部和传送部均离开地面的状态下,收获装置被安装于行驶装置的后部。从而,接地部分不存在于比行驶装置的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回旋时描绘轨迹的接地部被限制于行驶装置侧。由此,实现回旋性能高且利于小转、容易掌舵的收获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收获机的立体图。
图2是相当于图3的II-II线截面图的收获装置的局部截面图以及包括行驶装置的一部分截面的局部侧面图。
图3是收获侧驱动源和集装箱的平面图。
图4是收获部前部的侧面图。
图5是滑轮的正面图以及传送带和夹持部的纵截面图。
图6是果实分离部附近的收获装置的侧面图。
图7是传送部附近的收获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表示切断作物传送部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关于果实传送部及其周边结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变形例涉及的果实分离部附近的正面图。
图11是表示切断作物传送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与作物的传送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观察图11的变形例涉及的切断作物传送部的图。
符号说明:
1 收获机
2 行驶装置
3 收获装置
22 前轮
23 后轮
25 安装机构
30 收获侧驱动源
35 叉子
100 收获部
108 切割器
120 切断作物传送部
122 传送带
125 夹持部
130 滑轮
150 果实分离部
200 传送部
300 收容部
301 集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收获机1进行说明。收获机1具备:行驶装置2和安装在行驶装置2的后部的收获装置3。在图1中,行驶装置2用双点划线的假想线,收获装置3用实线表示。行驶装置2为四轮式的所谓农业用拖拉机,具备:车体21、前轮22、后轮23、驾驶座24和掌舵部(方向盘)41等。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以在驾驶座24就座的驾驶员所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车体21具有设置有前轮22的车体前部21a和设置有后轮23的车体后部21b。前轮22和后轮23对应于本发明的接地部。车体前部21a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的箱形的大致形状,在车体后部21b的下部从其前端向前方突出。在车体前部21a内收容有发动机。发动机所产生的驱动力的一部分由配置在车体21的下部或者下方的传递机构向后轮23传递。由此,后轮23被驱动,从而使得行驶装置2在前后方向上行驶。
发动机所产生的驱动力的另一部分由配置在车体21的下部或者下方的油压式传递机构向车体21的后方传递。油压式传递机构具有在内部填充有工作油的软管等管子,通过使该管内的工作油传递压力而将驱动力传递到与发动机不同的地方。该驱动力如后面所述,被用于使安装机构25驱动。发动机所产生的驱动力的再另一部分被传递至后述的PTO轴29。向PTO轴29传递的驱动力由向后轮23传递的传递机构和油压式传递机构以外的机构传递。
车体后部21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条箱形的大致形状,在其内部并且上部收容有驾驶座24。车体后部21b的外壁中围绕驾驶座24的周围的部分由玻璃等透明素材构成。由此,在驾驶座24就座的驾驶员能够看到车体21的外部进行驾驶。在驾驶座24的周边除掌舵部41以外,还设置有加速器、换挡用的操作部等操纵装置。由此驾驶员通过操作加速器等能够在控制并驱动发动机。另外,通过换挡能够变更用于向后轮23传递发动机的驱动力的传递机构的齿轮比、或者切换前进和后退。而且,行驶装置2也可以是四轮驱动。也就是说,也可以向前轮22传递驱动力。进而,驾驶员通过掌舵部41的操作来掌舵行驶装置2。掌舵部41的操作由设置于车体前部21a的传递机构42向前轮22传递。根据掌舵部41的操作,前轮22改变方向,从而使得行驶装置2前进或后退并且向左右方向回旋。另外,在驾驶座24的周边还设置有用于操作后述的安装机构25的操作部。
在车体后部21b的后端并且下部,如图2所示,设置有安装收获装置3的安装机构25。安装机构25具有连臂25a~25c。连臂25a~25c与后述的收获装置3侧的连接(link)部31~33分别对应。其中,图2中仅图示出连臂25a和25c。连臂25b及其驱动机构与连臂25c左右对称地构成。以下,主要仅对连臂25c进行说明。连臂25a~25c由在车体后部21b的下部设置的下部框架26所支撑。并且,下部框架26还支撑后轮23的车轴23x。
连臂25a是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的臂部件,其前端由下部框架26支撑为能够以支撑部26a为中心沿R1方向旋转。连臂25a具有油压缸25s和与油压缸25s内的活塞杆连结的后部臂25t。油压缸25s通过油压式驱动机构利用从发动机传递来的驱动力使后部臂25t沿Q1方向往返移动。该动作能够通过设置在驾驶座24的周边的操作部来进行操作。在连臂25a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5x。
连臂25c是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的臂状的部件,在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口25z。而且,在连臂25b的后端形成有与切口25z相同的切口25y。连臂25c的前端部由设置于下部框架26的支撑部26b支撑为能够沿R2方向旋转。连臂25c与油压驱动臂28连接。
油压驱动臂28具有油压缸28s和上端部从下方插入油压缸28s的杆28t。杆28t的下端部被连臂25c支撑为能够以支撑部28a为中心沿R3方向旋转。油压缸28s的上端部被支撑臂27支撑为能够以支撑部27a为中心沿R4方向旋转。支撑臂27固定于下部框架26。油压缸28s通过油压式驱动机构利用从发动机传递来的驱动力使杆28t沿Q2方向往返移动。从而连臂25c以支撑部26b为中心沿R2方向旋转。基于油压缸28s的杆28t的移动能够通过设置在驾驶座24的周边的操作部来进行操作。
PTO轴29从下部框架26的后端向后方突出。如以上所述,PTO轴29被传递有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从而被旋转驱动。
接着,对通过安装机构25安装于行驶装置2的收获装置3进行说明。收获装置3如图1所示,具有:利用油压向各部提供驱动力的收获侧驱动源30(支撑体);收获农场的作物的收获部100;传送所收获的作物的传送部200(第1传送部);和收容传送来的作物的收容部300。在本实施方式中,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由收获侧驱动源30所支撑。收获侧驱动源3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长条状的箱形的大致形状。在其前面设置有与行驶装置2侧的PTO轴29连接的PTO轴34。在收获侧驱动源30内,设置有将从PTO轴29通过PTO轴34传递来的驱动力利用油压进行提供的工作油提供单元。以下说明的油压缸或油压电动机通过填充有工作油的软管等管道与工作油提供单元连接。收获侧驱动源30通过在工作油提供单元与油压缸或油压电动机之间使工作油流通而向它们提供驱动力。
在收获侧驱动源30的前面进一步设置有构成向行驶装置2安装的安装部的连接部31~33。在连接部31,如图2所示,形成有将其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1x。使该贯通孔31x与在行驶装置2侧的连臂25a中形成的贯通孔25x重合,并且使旋转轴通过这些贯通孔,从而使连接部31与行驶装置2侧的连臂25a连结。在连接部32和33分别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切口32y和33z。其中,图2中仅图示出连接部33和切口33z,但切口32y的结构也相同。通过使切口32y和33z与连臂25b和25c的切口25y和25z重合,并且将1根棒状部件沿图1的A1轴穿过这些切口,并利用螺丝钉和螺母等固定部件将棒状部件固定于适宜连接部32和33,使得连接部32和33与连臂25b和25c连结。
通过在连接部31~33与连臂25a~25c连结的状态下对油压缸25s和油压缸28s等进行驱动,收获侧驱动源30升降。由此,收获侧驱动源30能够有选择地采取从地面分离的状态(图2的P1所示状态)和接地于地面的状态(图2的P2所示状态)。并且,在图2中表示的是收获侧驱动源30沿铅垂方向升降的情况,但是也能够以连臂25a~25c的前端的支撑部为中心旋转移动地进行升降。
在收获侧驱动源30的背面下部固定有向后方突出的2个叉子35(容器支撑部。2个叉子35相互以相同高度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收容部300如图1~图3所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长条状的长方体的大致形状的集装箱301。集装箱30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呈长条状的、向上方开口的箱形的大致形状。在其内部,形成有从上方的开口收容作物的收容空间301a。构成集装箱301的前面的外壁的上部开口,从而形成开口301b。这样,集装箱301形成为仅前面的外壁比其他外壁低。但是,也可以前面、背面、右侧面和左侧面均形成为与集装箱301的前面的外壁一样低(也就是说,可以使用所谓的半集装箱(half container))。在比收容空间301a的底面更靠下部设置有插入叉子35的插入部301c。插入部301c向集装箱301的前面开口。该开口与本发明的插入口对应。
例如,假设集装箱301被放置在地面上。此时,在叉子35配置为与插入部301c相同高度的状态下行驶装置2沿前后方向行驶,则如图3所示,叉子35向插入部301c抽出插入。图3的实线表示叉子35从插入部301c拔出的状态。双点划线表示叉子35插入到插入部301c中的状态下的收获侧驱动源30和叉子35。在叉子35插入到插入部301c中的状态(图2的P2的状态)下,行驶装置2的安装机构25使收获侧驱动源30上升时,集装箱301成为被叉子35所支撑的状态(图2的P1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1和图4~图7对收获部100进行说明。收获部100如图1所示,相当于收获装置3整体的右侧部分。收获部100具有通过固定部102而固定于收获侧驱动源30的下部框架101。下部框架101以其整体位于比收获侧驱动源30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收获侧驱动源30。下部框架101在前后方向上从行驶装置2的车体后部21b的前部附近延伸至叉子35的后端附近。在下部框架101的前端部支撑有轮子支撑臂103。轮子支撑臂103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由下部框架101支撑为能够以支撑部101a为中心沿R5方向旋转(参照图4)。在轮子支撑臂103的前端部,以规轮(gaugewheel)104能够以轴103a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撑着规轮104。
下部框架101通过缸体支撑臂112支撑油压缸105的后端部。缸体支撑臂112在比支撑部101a稍靠后方的位置固定于下部框架101,从下部框架101向上方延伸。油压缸105被缸体支撑臂112支撑为能够以设置于缸体支撑臂112的上端部的支撑部101b为中心沿R6方向旋转(参照图4)。杆106从油压缸105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在比轮子支撑臂103的支撑部101a稍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支撑该杆106的支撑部103b。杆106的前端部被下部框架101支撑为能够以支撑部103b为中心沿R7方向旋转(参照图4)。油压缸105驱动杆106沿Q3方向进出。当杆106沿Q3方向移动时,轮子支撑臂103以支撑部101a为中心沿R5方向旋转。
收获侧驱动源30能够有选择地采用以下两种状态:工作油能够自由地在其与油压缸105之间流通的状态;以及使工作油在其与油压缸105之间的的流通停止的状态。在前者的状态下,与轮子支撑臂103的动作相对应,杆106沿Q3方向自由进出。在后者的状态下,杆106在Q3方向上保持规定的突出位置。
在轮子支撑臂103上固定有在左右方向上向行驶装置2突出的切割器支撑臂107。在切割器支撑臂107上以旋转轴107a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着旋转轴107a,在旋转轴107a固定有切割器108(作物分离部)。旋转轴107a由油压电动机旋转驱动。切割器108将农场中生长的作物α切断,分离为带有果实体β的上部α1(被收获部分)和下部α2(参照图4)。切割器108如图4所示,配置在前后方向上比驾驶座24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驾驶员能够一边观察由切割器108切断作物α的状况一边驾驶操作行驶装置2。
轮子支撑臂103在比支撑部103b靠前方的位置固定于固定臂109的下端部。固定臂109的上端部在固定部109a固定于固定臂110的下端部。固定臂110的上端部被固定于U字框架111。U字框架111的描述在面进行。固定臂109和110以固定臂109的下端部向下方抵压轮子支撑臂103的方式固定于U字框架。从而,在收获侧驱动源30与油压缸105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自由的状态下,轮子支撑臂103以支撑部101a为中心向下方旋转,保持将轮子104压至地面的状态。
在作物的收获中,收获侧驱动源30与油压缸105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为自由状态。由此,杆106沿Q3方向自由进出,因此即使在农场的地面存在一定的凹凸的情况下,轮子支撑臂103也会以支撑部101a为中心沿R5方向旋转,以使得轮子104追随地面的形状而上下。从而确保轮子104与地面的接地。另一方面,当收获机1在收获中以外的时候移动的情况下,在使轮子104抵抗固定臂109的抵压力而与地面分离的状态下,收获侧驱动源30与油压缸105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被停止。由此,能够在使轮子104离开地面的状态下使收获机1移动。
收获部100还具有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第2传送部)、作物引入部140和果实分离部150。这些各个构成要素均由下部框架101支撑在位于比下部框架101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从而,除轮子104和轮子支撑臂103以外的收获部100的任意一个构成要素都没有配置在比下部框架101靠下方的位置。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将由切割器108分离的作物上部α1向后方传送。作物引入部140以比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部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以将农场中生长的作物引入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端部的方式进行诱导。果实分离部150将果实体β从切断作物传送部120传送的作物上部α1分离。以下,对这些各个构成要素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如图1、图4~图7所示,在前后方向从切割器108附近延伸至收获部100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从切割器108的略微上方延伸至比集装箱301的上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切断作物传送部120配置在相当于收获装置3整体的右侧部分的收获部100的上部。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具有传送框架121、传送带122、传送辊123和124、滑轮130、以及以在其与滑轮130之间夹着传送带122的方式配置的夹持部125。传送框架121从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端部附近延伸至后端部。在传送框架121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着传送辊123,在传送框架121的后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着传送辊124。传送框架121的后端部固定于U字框架126的上端部。U字框架126的下端部固定于下部框架101。
在传送辊123和124的周围卷绕有环形的传送带122。传送辊124的旋转轴由油压电动机旋转驱动。传送辊124被驱动时传送带122沿图7的箭头C1和C2行进。
夹持部125如图1和图5所示,是沿传送带122的接近收获侧驱动源30一方的行进路线延伸的板状部件,在其与传送带122之间夹持作物上部α1。夹持部1如其关于纵截面的图5所示,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平板部125a和分别从平板部125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向传送带122突出的突出部125b。夹持部125从与传送辊123相对的位置延伸至U字框架126,在其后端部固定有U字框架126。夹持部125被配置成突出部125b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接近传送带122。在夹持部125与传送带122之间夹持作物上部α1之时,突出部125b的前端与作物上部α1接触(参照图5)。夹持部125与传送带122开始夹持作物上部α1的位置被调整为配置在比切割器108稍微靠前方的位置。
滑轮130如图5所示,具有圆筒形状的滑轮体131和以能够使滑轮体131的旋转轴131a旋转的方式支撑滑轮体131的滑轮支撑臂132。滑轮支撑臂132由传送框架121支撑为向夹持部125抵压传送带122。抵压的程度被调整为在突出部125b与传送带122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Δ(参照图5)。间隙Δ具有适于夹持作物上部α1的茎的宽度。滑轮130如图1所示,沿传送带122设置有多个。滑轮130将传送带122向夹持部125抵压而使得传送带122与夹持部125夹持作物上部α1。在该状态下传送带122相对于夹持部125行进,从而使得作物上部α1在被传送带122与夹持部125夹持的同时沿传送带122的行进方向传送。
如图1所示,在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部附近固定有U字框架111。U字框架111以跨传送框架121和夹持部125的方式配置成倒U字型,固定在传送框架121的右侧面和夹持部125的左侧面。由此,U字框架111实现使传送框架121和夹持部125一体固定的效果。另外,U字框架111如以上所述,通过固定臂109和110与轮子支撑臂103固定。由此,实现使轮子支撑臂103与传送框架121一体固定的效果。
作物引入部140如图1所示,具有辊141和142、辊支撑臂143、引入带144以及引入臂145。引入臂145是与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夹持部125的前端连结的平板部件。引入臂145从夹持部125的前端向左方并且向前方突出。
辊141由辊支撑臂143的后端部支撑为能够与传送辊123同轴旋转。当传送辊123旋转时,与传送辊123一体的辊141也与传送辊123的旋转同步地旋转。辊支撑臂143从辊141的上方向右方向并向前方突出。辊1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辊支撑臂143的前端部。引入带144卷绕在辊141和142的周围。在引入带144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144a。辊141旋转时引入带144行进,则辊142也与之从动地旋转。
当行驶装置2向前方行驶时,农场中生长的作物被从前方收入引入带144与引入臂145之间。然后,当引入带144行进,则突起144a引入作物,诱导作物在其与引入臂145之间进入到传送带122与夹持部125的夹持位置。
果实分离部150如图1、图6和图7所示,配置在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途中部的下方。果实分离部150具有分离杆151和152、杆支撑部153和154以及固定框架155。杆支撑部153被直接固定在传送框架121的下部。杆支撑部154以被配置在杆支撑部153的后方且下方的方式,通过固定框架155固定在传送框架121的下部。
分离杆152如图6所示,具有圆柱状的轴心152a和从轴心152a的外周面向其外方突出的突起部152b。突起部152b以从前方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朝向后方的方式在轴心152a的周围呈螺旋状延伸。分离杆151具有与分离杆152相同的轴心和突起部。分离杆151的突起部形成为从前方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呈螺旋状朝向后方。分离杆151和152以作物上部α1的茎能够通过其相互之间的方式沿左右方向空开有间隙,并且以能够绕各自的中心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撑于杆支撑部153和154。分离杆151和152的前端部被支撑于杆支撑部153,后端部被支撑于杆支撑部154,由此被配置成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沿斜下方延伸。分离杆152由油压电动机沿图6的R8方向旋转驱动。分离杆151由油压电动机沿与R8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
切断作物传送部120沿图6的Q4方向传送作物上部α1时,随着作物上部α1向后方移动,果实体β逐渐从下方接近分离杆151和152。当果实体β接触到分离杆151和152时,由于旋转的分离杆151和152,果实体β被推向下方。作物上部α1则由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向斜上方传送,因此果实体β被分离杆151和152不断抵压。从而最终使得果实体β从茎捋落。从茎分离了果实体β后的作物上部α1由切断作物传送部120进一步向后方传送,向收获部100的后方排出。
接着,参照图1、图6和图7对传送部200进行说明。传送部200将收获部100中从作物的茎分离后的果实体β向集装箱301传送。传送部200以其整体位于比收获侧驱动源30的底面靠上方位置的方式配置,通过未图示的框架被支撑于收获侧驱动源30。传送部200具有环形的传送带201、传送辊202和203、以及减振器单元210。
传送辊202和203具有相互相同的圆筒形的大致形状以及大小,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框架。传送辊202在果实分离部150的杆支撑部153的下方,如图7所示,以旋转轴从前方向后方并且从左方向右方延伸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配置。传送辊202在左右方向上大致跨越切断作物传送部120。传送辊203在集装箱301的上方,与传送辊202平行地配置。传送带201卷绕在传送辊202和203的周围。传送带201的宽度与传送辊202和203的宽度大致相同。在俯视图中,传送带201在前后方向上与分离杆151和152大致重合。从而,利用分离杆151和152而从作物上部α1分离的果实体β不会漏到传送带201外地基本上全部落下到其上表面。而且,也可以采用传送链而取代传送带201。
传送辊202由油压电动机旋转驱动。当传送辊202旋转时,传送带201的上半部分从传送辊202上升的同时朝着左方并且后方,而且通过集装箱301的开口301b而向传送辊203行进。从而使得载置在传送带201上面的果实体β从前方搬入集装箱301。果实传送方向如图6和图7所示,是从前方朝向后方,并且,从右方朝向左方,并且,从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果实传送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
减振器单元210配置在基于传送带201的传送路线的最下游的位置。减振器单元210如图1和图7所示,减振器211具有减振器旋转部212和减振器支撑臂213。减振器211是从集装箱301的上部朝向下方地朝向集装箱301的内部,并且朝向前方弯曲的板状部件。由传送带201传送来的果实体β在传送路线的最下游的位置从带上面向下方落下。此时,果实体β沿减振器211的表面平稳地向集装箱301内的收容空间301a落下。由此,抑制因落下的冲击而导致果实体β损伤。减振器211通过减振器支撑臂213与减振器旋转部212连接。减振器旋转部212具有油压电动机,能够使减振器支撑臂213沿图1的R9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根据集装箱301内累积的果实体β的量使减振器211升降,抑制果实体β的落下距离变大。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构成收获装置3的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由收获侧驱动源30所支撑。而且,收获部100如以上所述,除轮子104和轮子支撑臂103以外都配置在比收获侧驱动源30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另外,传送部200也以整体位于收获侧驱动源30的底面靠上方位置的方式配置。从而,在以使得由叉子35所支撑的集装箱301的底面和收获侧驱动源30的底面从地面分离的方式,利用行驶装置2的安装机构25举起收获侧驱动源30时(参照图2),收获装置3除轮子104以外,全部范围从地面分离。从而,在该状态下使收获机1行进时,在比行驶装置2的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不存在接地部。由此,在对行驶装置2进行掌舵时,在比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不存在因回旋而描绘轨迹的接地部,收获机1的回旋性能提高。
这样,收获装置3以在比行驶装置2的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从地面分离的方式安装于行驶装置2。因此,收获装置3的轻量化以及重量平衡的提高都是重要的课题。本实施方式的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均如以下所述,为该课题的解决做出巨大贡献。在该含义下,有关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的以下所述的特征与本发明密切相关。但是,这些特征并非必须有“收获装置3以在比行驶装置2的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从地面分离的方式安装于行驶装置2”这一结构,也可以是相对于本发明的结构独立成立的特征。从而,这些特征在脱离本发明而采用的情况下,并非必须以行驶装置和收获装置能够分离地安装的结构作为前提。例如,也可以是行驶装置和收获装置不能够分离的一体构成的自动型的收获机。另外,行驶方式也不局限于是否为车轮式或者履带式。而且,根据情况的不同,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能够彼此不相关联,这其中的任意一个特征都能够与其他结构独立成立。
收获部100在传送带122与夹持部125之间沿左右方向夹持作物上部α1的状态下,通过使传送带122相对于夹持部125行进而传送作物上部α1。也就是说,由于在左右方向上的一方设置有传送带122,因此需要设置滑轮130和传送带用驱动机构。但是,另一方的夹持部125不需要滑轮和驱动机构。从而,与在两侧配置传送带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传送作物的传送装置紧凑并且轻量地构成。
另外,在夹持部125与传送带122之间夹持作物上部α1时,突出部125b的前端与作物上部α1接触。从而,与例如夹持部整体具有单纯的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夹持部125的与作物上部α1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抵压作物上部α1的压力变大,牢牢地夹持作物上部α1。特别是在配置了果实分离部150的附近,果实分离部150将果实体β从作物上部α1向下方捋落。由于该动作,存在作物上部α1整体从切断作物传送部120被拽落的担忧。与此相对,夹持部125如以上所述,在其与传送带122之间牢牢地夹持作物上部α1,因此难以由果实分离部150拽落作物上部α1。
而且,夹持部整体具有单纯的平板形状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与该情况相比,为了牢牢地夹持作物上部α1,至少只要使夹持部为以下的结构即可。也就是说,只要以在夹持部的纵截面的形状(与图5对应的截面形状)中,传送带122侧的表面中仅上下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围与作物上部α1接触的方式构成夹持部即可。在图5的方式中,突出部125b的前端面相当于上述一部分的范围。
另外,作物引入部140在左右方向的一方具有引入带144和辊141等传送带用驱动机构,在另一方具有引入臂145。因此,与在两侧设置引入带的情况相比,作物引入部140整体紧凑并且轻量地构成。而且,在另一方也设置引入带及其驱动机构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在两方设置引入臂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传送部200将由果实分离部150而从茎上分离的果实体β传送至集装箱301。此时的传送方向为从前方朝向后方,并且从右方朝向左方,并且从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也就是说,传送部200向集装箱301沿相当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传送果实体β。之所以这样构成的理由如下。
在果实分离部150中,果实体β分离是位置并不总限于同样的位置。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果实分离部150利用前后方向上呈长条状的分离杆151和152将果实体β从向后方传送的作物上部α1揪落。因此,果实体β分离的位置无法确定是在分离杆151和152的延伸范围中的哪个位置。从而,为了使分离后的果实体β可靠地收集到传送带上,优选使传送带的可能收集范围为存在果实体β分离的可能性的范围,也就是说,优选尽可能大地在前后方向上与果实体的落下范围重合。而且,还可以考虑使用追加的传送装置来覆盖果实体的落下范围,但是由于装置增加而不优选。
但是,作为将分离后的果实体向集装箱传送的方法,现有包括将果实体β从分离位置向左右方向搬出的第1方法和向后方搬出的第2方法。但是,根据第1方法,为了使传送带在前后方向上尽可能大地与果实体的落下范围重合,因此需要在前后方向(与传送带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宽度较大的结构。从而,有可能使得包含传送带的传送装置整体过大。另外,在将果实体从分离位置向左右方向搬出以后,进一步要将果实体向后方的集装箱搬入的情况下,最终还是需要追加传送装置。
另一方面,根据第2方法,传送装置从果实体的分离位置向后方延伸。从而,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果实体的分离位置配置在收获装置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情况下,传送装置也会偏向相应一侧设置。从而,收获装置的重量偏向左右方向的一方。另外,在分离装置的正后方配置集装箱通常比较困难,因此集装箱从分离位置向左右方向偏移配置。从而,最终不得不追加使向后方搬出的果实体进一步向左右方向传送的其他传送装置。在该情况下,进一步发生重量不平衡。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传送部200将果实体β从作为分离位置的果实分离部150朝向集装箱301,沿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传送。由此,如图7所示,果实体β的落下范围(分离杆151和152延伸的范围)相对于传送带行进方向(果实传送方向)倾斜。从而,只要确保传送带201的宽度相对于传送带行进方向为倾斜方向即可,与传送带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取那么宽也没有关系。因此,能够抑制传送装置变得过大。另外,通过使传送方向倾斜,能够使果实体β的分离位置与集装箱301通过一条直线状的传送路线直连。因此,没有必须追加传送装置。进一步,传送部200采取从前方向集装箱301搬入果实体β的结构。从而,与基于上述第2方法的情况相比,传送部200相对于收获装置3整体位于左右方向上比较中心的位置。从而,难以发生收获装置3的重量偏向左右方向的一方的情况。而且,基于上述第1方法的情况由于是从前方向集装箱搬入果实体的结构,因此也相比于第2方法更难发生重量不平衡。
收容部300如图3所示,当在安装了收获装置3的状态下行驶装置2向后方行驶时,叉子35插入集装箱301(的插入部301c)。其后,如图2所示,安装机构25使收获侧驱动源30上升,则集装箱301由叉子35所支撑。这样,无需通过其他装置装卸集装箱301,通过行驶装置的驾驶操作就能够将集装箱301设置于收获装置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获侧驱动源30与油压缸105之间的工作油的流通自由的状态下,如以上所述,轮子104和轮子支撑臂103追随地面的凹凸而移动。另一方面,在轮子支撑臂103通过切割器支撑臂107支撑有切割器108。从而,当轮子支撑臂103追随地面的凹凸时,切割器108也随之上下。由此,在地面存在凹凸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切割器108距离地面的距离保持为一定。当地面存在凹凸时,作物α中适当的切断位置也容易对应于凹凸而上下,当切割器108距离地面的距离被保持为一定时,切割器108切断作物α的位置也在上下方向上保持为一定。从而,总在适当位置切断。另外,轮子支撑臂103经由固定臂109和110以及U字框架111而固定于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部。因此,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前部也追随轮子104而上下,因此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夹持作物上部α1的位置也被适当地保持。
<变形例>以上是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记载于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中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行驶装置2为具有车轮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具有履带牵引装置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行驶装置使履带牵引装置与地面接地而对车体进行支撑,并通过使履带牵引装置旋转而行驶。另外,通过改变左右两侧的履带牵引装置彼此的旋转速度能够进行掌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臂109和110彼此固定,并且它们与轮子支撑臂103及U字框架111也相互固定。但是,它们也可以构成为固定臂109和110彼此能够沿图4的R8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可以是固定臂109和110彼此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固定部109a的位置,固定臂109的下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轮子支撑臂103,并且,固定臂110的上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撑于U字框架111。由此,能够调整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相对于轮子支撑臂103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行驶装置2侧的安装机构25使收获侧驱动源30升降,支撑于收获侧驱动源30的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一体地升降。但是,也可以在收获装置侧设置升降机构,由该升降机构使收获部100、传送部200和收容部300升降。该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但是由于容易使收获装置侧的重量变大而优选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切割器108将作物α上下切断而将作物上部α1从作物下部α2分离。但是,也可以取代切割器108,设置将作物α拔出而从农场分离的拉拔机构。另外,切割器108配置在比驾驶座24靠前方位置,但只要是在前后方向上挂于驾驶座24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行驶装置2的前轮22和后轮23以外的接地部只有轮子104。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轮子104这样的车轮。该情况下,车轮的位置可以是在前后方向上与后轮23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其靠前方的位置。此时,收获机1的接地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限于与行驶装置2相同的范围,因此在行驶装置2的掌舵时,影响回旋运动的范围被限于行驶装置2的范围。从而难以降低收获机1整体的回旋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收获装置3侧,在比后轮23靠后方位置没有设置车轮。但是,也可以在比后轮23靠后方的位置,在收获装置3设置车轮。在该情况下,只要以使相关车轮从地面分离的方式在安装机构25使收获装置3上升了的状态下使行驶装置2行驶,则车轮不会对掌舵时的回旋运动产生影响。另外,在即使降低回旋性能也不会产生问题的状况下,由安装机构25使收获装置3下降,使车轮接地,从而能够稳定地由车轮支撑收获装置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切断作物传送部120为在右侧设置有传送带122,在左侧设置有夹持部125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如图8所示,取代夹持部125,设置具有与右侧的传送带122及其周边结构相同结构的传送带机构420。传送带机构420中设置从动带422。作物由传送带122与从动带422所夹持。但是,在传送带机构420侧没有设置驱动源。油压电动机使右侧的传送辊124旋转时传送带122行进。于是,从动带422在其与传送带122之间夹持作物,并伴随传送带122的行进而从动。由此,夹持在两传送带中的作物被向后方传送。而且,如图8所示,在传送带机构420的前端部设置有与右侧的辊141和142、辊支撑臂143和引入带144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当从动带422行进时,与之相伴,左侧的引入带142也与右侧同样地行进。从而,在左右两侧,引入带142诱导作物进入传送带122和从动带422的夹持位置。
<其他变形例1>对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作为传送部200的变形例的传送部500如图9和图10所示,具有多根传送杆501和支撑传送杆501的框架502。多根传送杆501沿果实传送方向以等间隔排列并且相互连结。果实传送方向为从前方朝向后方,并且从右方朝向左方,并且从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多根传送杆501面对上方的表面形成载置由果实分离部150而从茎上分离的果实体β的传送面501a。传送面501a沿果实传送方向从果实分离部150向集装箱301延伸。而且,相对于果实分离部150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俯视时,果实传送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从而,传送面501a相对于果实分离部150延伸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至集装箱301。
框架502在传送杆501的长度方向(沿传送面501a的方向与果实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以传送杆501能够沿果实传送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传送杆501。传送装置500具有驱动这些传送杆501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由从收获侧驱动源30被提供驱动用的油压的油压电动机驱动。驱动机构使相互连结的传送杆501沿果实传送方向传送。传送杆501在沿果实传送方向传送到最后方之后,在传送部500的下部沿与果实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沿箭头C3而再次从前方返回到上部。
在框架502的上面固定有落下防止壁503和504。落下防止壁503沿与传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从框架502的上面向上方突出。另外,落下防止壁503沿传送面501a的前方侧的端缘延伸。落下防止壁503防止果实体β从传送面501a向前方落下。落下防止壁504沿与传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从框架502的上面向上方突出。另外,落下防止壁503沿传送面501a的前方侧的端缘延伸。落下防止壁504防止果实体β从传送面501a向后方落下。
传送面501a上,在位于果实分离部150的下方的区域周围设置有将由果实分离部150而从茎上分离的果实体β向传送面501a引导的引导部521~524(引导部件)。引导部521和522由金属板构成,引导部523和524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所形成的薄片构成。
引导部521从果实分离部150的后端部向前方并且下方倾斜地延伸。在引导部521的上端部形成有矩形的切口部521a。果实分离部150的后端部从前方并且上方向后方并且下方贯通该切口部521a。面对前方的引导部521的表面构成将果实体β向传送面501a引导的引导面521b。引导部521的下端部固定于落下防止壁504。引导部521配置在俯视时由传送面501a的后方侧的端缘、沿行进左右方向的第1假想线、沿行进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线送包围的区域与引导面521b重合的位置。相关区域如图7中所言,相当于由双点划线L1~L3包围的三角形区域。此时,双点划线L1对应于第1假想线,双点划线L2对应于第2假想线,双点划线L3对应于传送面501a的后方侧端缘。另外,图7中与传送面501a对应的是传送带201的上面。
引导部522具有上端部522a和倾斜部522b。上端部522a位于果实分离部150的后端部的右方,从引导部521的上端部的右端附近向前方延伸并且沿着上下方向。倾斜部522b从上端部522a的下端向左方并且下方延伸至果实分离部150的下方的位置。倾斜部522b中面对左方的表面构成将果实体β向传送面501a引导的引导面。倾斜部522b的后端部(图9的双点划线522c所示的部分)在俯视时与由传送面501a的后方侧的端缘、沿行进左右方向的第1假想线、沿行进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线包围的区域(相当于图7的L1~L3所包围的三角形区域的区域)重合。
引导部523固定于框架502的前部的上面。引导部523的右端部配置在果实分离部150的下方。引导部523形成为将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薄片卷成的形状。引导部524配置在果实分离部150的下方比传送部500靠前方的位置。引导部524也与引导部523相同地,构成为由弹性材料形成的薄片卷成的形状。引导部523和524配置在比引导部521和522靠前方。另一方面,果实分离部150越前方则越处于较高位置。从而,在果实体β向引导部523和524落下的情况下,其落下距离比在向引导部521和522落下的情况下大。与此相对,引导部523和524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容易吸收果实体β发生接触时的冲击。
在多个传送杆501中的一部分的表面固定有多个突起部511。各突起部511从传送杆501沿与传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向斜上方突出。突起部511沿传送杆50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该突起部511的列在果实传送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列(参照图10)。这些突起部511防止载置于传送面501a的果实体β向与果实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滚落。
在传送面501a的右端附近的上方设置有沿传送杆501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突起部513。突起部513在固定于收获机的本体框架的横梁部514的下面固定,沿与传送面501a正交的方向从横梁部514向斜下方突出。突起部513被配置成伴随传送杆501的移动,各突起部511挤过突起部513彼此的各个间隙。由此,突起部513与突起部511一起构成防止果实体β向果实传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滚落的防止壁。
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传送部200相同,传送部500也配置成俯视时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另一方面,载置果实体β的传送面501a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从而,如图7的双点划线L1~L3所包围的三角形区域所示,果实分离部150与传送面没有重合的区域且沿着传送面的端缘的三角形区域必定形成在果实分离部150附近。果实分离部150将果实体β从茎上分离时,果实体β有可能向上述这样的三角形区域落下。特别是在果实分离部150与传送面重合的区域的后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中,果实体β落下的可能性高。由于果实体β由切断作物传送部120向后方传送,由此落下时向后方的惯性会起作用。因此,像本变形例这样通过在三角形区域设置引导部521、引导部522,能够抑制果实体β落下至比传送面501a靠外侧的区域。而且,根据传送部200或传送部500与果实分离部150的位置关系,在果实分离部150与传送面重合的区域的前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中也存在果实体β落下而成为问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果实分离部150与传送面重合的区域的前方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中设置引导部521这样的引导部。
<其他变形例2>进一步对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涉及切断作物传送部120的上述图8的变形例中,采用传送带机构420取代夹持部125。进一步作为其变形例,可以采用图11和图12所示的滑轮610和滑轮630取代滑轮130。滑轮610和630由沿作物传送方向延伸的框架601和602所支撑。框架601和由其所支撑的多个滑轮610配置在切断作物传送部的右侧,框架602和由其所支撑的多个滑轮630配置在切断作物传送部的左侧。滑轮610沿框架601等间隔地排列。滑轮630沿框架602排列成位于滑轮610彼此之间。
滑轮610具有圆筒形状的滑轮体611(抵压辊)、能够旋转地支撑滑轮体611的支撑轴611a、一端固定有支撑轴611a的支撑臂612、能够旋转地支撑着支撑臂612的支撑柱613(支撑轴心)等。支撑臂612在由支撑柱613所支撑的位置弯折成V字形。支撑臂612中,在与固定支撑轴611a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固定有线圈弹簧614(弹性部件)的一端。线圈弹簧614的另一端固定在框架601上固定的弹簧固定部615。线圈弹簧614由其弹力而拉紧支撑臂612的端部。该弹力在支撑臂612上作用使支撑臂612以支撑柱613为中心沿图11的R10方向旋转的扭矩。由此,滑轮体611被向左方抵压传送带122(第1环形带)。而且,传送带122与图8的变形例相同地,由油压电动机驱动。
在框架601中比支撑臂612稍微靠前方固定于限制支撑臂612的移动的限制部件616(限制单元)。限制部件616从框架601的表面向上方并且前方突出。
限制部件616的功能如以下所述。当传送带122行进时,滑轮体611追随传送带122而要向传送带的行进方向(作物传送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会使支撑臂612以支撑柱613为中心沿图1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假如支撑臂612能够自由地移动至该旋转方向上的任何位置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滑轮体611有可能移动至比滑轮体611距离支撑柱613最远的位置(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位置)更靠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其中,本发明的从支撑轴心朝向第1环形带的方向与本实施方式的左方相对应。
滑轮体611一旦移动至比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位置的位置更靠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就不会再由线圈弹簧614的弹力而自然地返回图11所示的原始位置。这是因为线圈弹簧614的弹力是使滑轮体611向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移动的力。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以支撑臂612到达双点划线的位置后与限制部件616抵接的方式构成。图12的虚线表示支撑臂612与限制部件616抵接的状态。限制部件616限制支撑臂612的旋转,使其不会从该状态进一步旋转。从而,支撑臂612不会移动至比双点划线的位置更靠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
滑轮630具有圆筒形状的滑轮体631、能够旋转地支撑滑轮体631的支撑轴631a和一端固定有支撑轴631a的支撑臂632。支撑臂632被固定于框架602。滑轮体631被向前方并且右方抵压从动带422(第2环形带)。其中,从动带422与图8的变形例相同,从动于传送带122的行进。
但是,在本变形例涉及的切断作物传送部中,作物传送用的2个传送带中有一方为从动带422。然后,在使2个传送带传送作物时,在使传送带122抵压从动带422的同时使传送带122行进,从而使得从动带422从动于传送带122。因此,为了使从动带422可靠地从动于传送带122,必须通过调整线圈弹簧614的弹力,使滑轮体611抵压传送带122的力足够大。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与利用油压电动机等驱动2个传送带这两方的情况相比,使滑轮抵压传送带的力变强的情况增多。例如,还包括如图11和图12所示,抵压力增强至使传送带被各滑轮抵压而呈现波动的形状这种程度的情况。
但是,像这样使滑轮体611强劲的地抵压传送带122时,滑轮体611从传送带122受到的摩擦力也变大。由此,当传送带122行进时,滑轮体611被传送带122的行进拉拽而使得支撑臂612容易沿图11的R10方向旋转。假如支撑臂612能够自由地移动至任何位置,则如以上所述,有可能使滑轮体611超过双点划线所示位置。在该情况下,滑轮体611超过双点划线所示位置时,如图12所示,需要向左方推开传送带122并移动。因此,本来在滑轮体611抵压传送带122的力较弱的情况下,滑轮体611难以超过双点划线的位置。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由于滑轮体611抵压传送带122的力较强,所以支撑臂612容易沿图11的R10方向旋转。因此,假如支撑臂612能够自由地移动至任何位置,在本变形例中,滑轮体611移动至比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位置更靠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的可能性增强。
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如以上所述,存在限制支撑臂612的移动的限制部件616。因此,防止滑轮体611超过双点划线的位置而移动至作物传送方向的下游。这样,在由于采用从动带422而需要使滑轮体611强力地抵压传送带122,其结果导致滑轮体611超过图12的双点划线的位置而移动的可能性增强的本变形例的结构中,限制部件616的技术性意义尤其重要。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限制部件616与支撑臂612直接抵接而限制其旋转。但是,也可以设置通过别的部件与支撑臂612抵接而间接地限制其旋转的部件。另外,线圈弹簧614经由支撑臂616间接地使滑轮体611作用对传送带122抵压的弹力。但是,也可以设置使滑轮体611直接作用这样的弹力的弹性部件。
Claims (15)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装置,所述行驶装置具有在农场接地而支撑机体并且能够掌舵行驶左右方向地被旋转驱动的接地部;和
收获装置,所述收获装置具备: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收容由所述收获部收获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着从所述收获部到所述收容部的规定传送路线传送作物的传送部,所述收获装置在所述收获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传送部比所述行驶装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离开地面的离隔状态下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后部,
在所述收获装置在所述离隔状态下被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状态下,所述行驶装置能够旋转驱动所述接地部而在行驶的同时收获作物;
所述收获装置具备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后部的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被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情况下,支撑所述收获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传送部,使得在比所述行驶装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收获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传送部从地面分离;
所述行驶装置具备升降部,所述升降部在安装了所述支撑体的状态下使安装所述支撑体的安装部升降。
2.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装置,所述行驶装置具有在农场接地而支撑机体并且能够掌舵行驶左右方向地被旋转驱动的接地部;和
收获装置,所述收获装置具备: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收容由所述收获部收获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着从所述收获部到所述收容部的规定传送路线传送作物的传送部,所述收获装置在所述收获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传送部比所述行驶装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离开地面的离隔状态下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后部,
在所述收获装置在所述离隔状态下被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状态下,所述行驶装置能够旋转驱动所述接地部而在行驶的同时收获作物;
所述收获部具备作物分离部和第2传送部,所述作物分离部将作物的被收获部分从农场或者从作物的下部分离;所述第2传送部将该作物分离部分离后的作物传送至作为所述传送部的第1传送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具有能够与所述支撑体分离的容器,
在所述支撑体设置有容器支撑部,所述容器支撑部能够有选择地采取支撑所述容器的状态或者不支撑所述容器的状态,
所述容器具有从规定的方向插入所述容器支撑部的插入口,
所述容器支撑部和所述容器构成为,在所述容器支撑部被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收获装置在行驶前后方向上移动使得所述容器支撑部沿所述规定的方向插入抽出所述插入口,
当所述容器支撑部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容器中并且相对于所述行驶装置上升时,成为支撑所述容器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部沿行驶前后方向从前方将作物搬入所述收容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部从所述收获部向所述收容部相对于行驶前后方向倾斜地传送作物。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物分离部配置在行驶前后方向上挂于所述行驶装置的驾驶座的位置或者比驾驶座靠前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传送部具有传送带和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沿着传送带行进方向,在所述夹持部与该传送带之间夹持作物,
在所述传送带与所述夹持部之间夹持有作物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传送带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行进,沿所述传送带行进方向向所述第1传送部传送作物。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具有将果实从所述作物的被收获部分分离的果实分离部,
所述传送部具有载置由所述果实分离部从所述作物的被收获部分分离的果实的传送面,俯视时,所述传送部从所述果实分离部相对于所述果实分离部延伸的方向倾斜地延伸至所述收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果实分离部与所述传送面没有重合的位置设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将由所述果实分离部从所述作物的被收获部分分离的果实引导至所述传送部的引导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果实分离部与所述传送面没有重合的所述位置是,俯视时由所述传送面的端缘、沿行驶左右方向的第1假想线和沿行驶前后方向的第2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与所述引导面重合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由第1环形带构成,
所述夹持部是与所述第1环形带不同的第2环形带,
所述第1环形带被卷入于由驱动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辊,
所述第2环形带卷绕于从动辊,在所述第2环形带与所述第1环形带之间夹持有作物的状态下驱动所述驱动辊时,所述第2环形带从动于所述第1环形带而行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抵压辊,所述抵压辊接触所述第1环形带中与所述第2环形带侧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表面;
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使所述抵压辊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为使所述第1环形带向所述第2环形带抵压的弹力;和
限制单元,所述限制单元限制所述抵压辊在所述第1环形带的行进方向上移动至比规定的位置更靠下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抵压辊的支撑臂和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支撑臂的支撑轴心,
所述弹力是关于以所述支撑轴心为中心的旋转中心向所述支撑臂赋予使所述抵压辊抵压所述第2环形带的扭矩的力,
在所述支撑臂沿所述抵压辊追随所述第1环形带的行进方向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限制单元通过在所述抵压辊移动至在关于从所述支撑轴心朝向所述第1环形带的方向上距离所述支撑轴心最远距离的位置以前,与所述支撑臂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从而限制所述支撑臂的旋转,使所述抵压辊不会超过所述最远距离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传送部在所述行驶装置的与行驶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所述收获装置的一方的部分,在行驶前后方向上从所述行驶装置延伸至所述收获装置。
15.一种安装式收获装置,其能够分离地安装于行驶装置的后部,所述行驶装置具有在农场接地而支撑机体并且能够掌舵行驶左右方向地被旋转驱动的接地部,所述安装式收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收获农场中生长的作物的收获部;收容由所述收获部收获的作物的收容部;和沿着从所述收获部到所述收容部的规定传送路线传送作物的传送部,所述收获装置在所述收获部、所述收容部和所述传送部比所述行驶装置的所述接地部靠后方的位置均离开地面的离隔状态下安装于所述行驶装置的后部;
所述收获部具备作物分离部和第2传送部,所述作物分离部将作物的被收获部分从农场或者从作物的下部分离;所述第2传送部将该作物分离部分离后的作物传送至作为所述传送部的第1传送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92957 | 2013-09-18 | ||
JP2013-192957 | 2013-09-18 | ||
JP2014110387A JP6228075B2 (ja) | 2013-09-18 | 2014-05-28 | 収穫機及び装着式収穫装置 |
JP2014-110387 | 2014-05-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9340A CN104429340A (zh) | 2015-03-25 |
CN104429340B true CN104429340B (zh) | 2016-11-23 |
Family
ID=5287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7547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9340B (zh) | 2013-09-18 | 2014-09-17 | 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4293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2694A (zh) * | 2019-12-17 | 2020-04-10 | 辽宁科技学院 | 一种双行式菠萝收割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43675A (en) * | 1991-06-26 | 1994-09-06 | Verme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 Motion sensing safety interlock |
JP2000316355A (ja) * | 1999-05-10 | 2000-11-21 | Kobashi Kogyo Co Ltd | ねぎ収穫機の畝崩し装置 |
CN2461259Y (zh) * | 2001-01-12 | 2001-11-28 | 李金凡 | 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
CN2701244Y (zh) * | 2004-05-25 | 2005-05-25 | 沈立军 | 大豆联合收割机 |
CN101099425A (zh) * | 2006-12-31 | 2008-01-09 | 王风武 | 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机 |
-
2014
- 2014-09-17 CN CN201410475470.3A patent/CN10442934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43675A (en) * | 1991-06-26 | 1994-09-06 | Verme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 Motion sensing safety interlock |
JP2000316355A (ja) * | 1999-05-10 | 2000-11-21 | Kobashi Kogyo Co Ltd | ねぎ収穫機の畝崩し装置 |
CN2461259Y (zh) * | 2001-01-12 | 2001-11-28 | 李金凡 | 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
CN2701244Y (zh) * | 2004-05-25 | 2005-05-25 | 沈立军 | 大豆联合收割机 |
CN101099425A (zh) * | 2006-12-31 | 2008-01-09 | 王风武 | 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9340A (zh) | 2015-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307155B1 (ko) | 콤바인 | |
CN105025699A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204948783U (zh) | 一种甘蔗收割机输送臂 | |
KR102638517B1 (ko) | 작업 차량 | |
CN204104357U (zh) |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 |
CN104429340B (zh) | 收获机和安装式收获装置 | |
CN101617590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3688658A (zh) | 玉米收割机 | |
JP2009027967A (ja) | 農作物収穫機 | |
CN203597083U (zh) |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结构 | |
JP5067123B2 (ja) | 根菜類収穫機 | |
CN203912602U (zh) | 收割机 | |
CN201101004Y (zh) | 玉米收获机纵向升运器 | |
CN203057893U (zh) |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结构 | |
CN111836536B (zh) | 收割机 | |
JP6638606B2 (ja) | 作業車両 | |
CN103354713B (zh) |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 |
TWI577273B (zh) | Harvester and harness harvesting device | |
CN203057894U (zh) | 联合收割机的谷粒排出结构 | |
JP7176579B2 (ja) | 作業車両 | |
CN118542150B (zh) | 一种具有采摘、行走和自动装卸功能的茄果蔬菜机器人 | |
CN108945562A (zh) | 一种管材的半自动上下料套膜设备 | |
JP2022002499A (ja) | 作物収穫機 | |
JP2022002497A (ja) | 作物収穫機 | |
JP2022097211A (ja) | コンバイ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