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7256B - 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 Google Patents
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27256B CN104427256B CN201410418582.5A CN201410418582A CN104427256B CN 104427256 B CN104427256 B CN 104427256B CN 201410418582 A CN201410418582 A CN 201410418582A CN 104427256 B CN104427256 B CN 1044272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ing
- stop position
- control section
- light emission
- emission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9 stepp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16—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both the intensity of the flash source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flash source from the object, e.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e number" of the flash bulb and the focusing of the camera
- G03B7/17—Selection of modes in flash units by exposure control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G03B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apparatus;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该发光控制单元包括: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其中,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具有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的功能,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Description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8月30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3-179618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发射闪光的发光控制单元和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通过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提供变迹滤镜(apodization filter)来提高图像对比度的方法,其中,变迹滤镜在其中心的透射率高并且向着其外围逐渐减小。此外,存在一种通过可变地控制孔径光阑获得近似于变迹滤镜的效果(变迹效果)的方法。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H10-333202号(参照图2)提出了一种通过在曝光时段的开始预先关闭孔径光阑达到预定的初始值并且在曝光期间逐渐打开所述孔径光阑来获得变迹效果的方法。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第H10-333202号(参照图2)中,当以上述方式可变地控制孔径光阑时,在孔径光阑打开最大的定时发射闪光。然而,当在孔径光阑打开的情况下发射闪光时,暴露于闪光的被摄体的景深变得较浅,以及难以得到被摄体突出的拍摄图像。
期望提供能够获得变迹效果并且能够在最佳定时发射闪光的发光控制单元和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控制单元,包括: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其中,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具有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的功能,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控制方法,包括:当发光控制部分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时,在曝光期间由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拾取单元,包括: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闪光灯的发光定时;以及光阑控制部分,被配置成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其中,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中,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在曝光区间中,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中,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在曝光区间中,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因此,使得能够获得变迹效果,以及使得闪光灯能够在最佳定时发光。
要注意的是,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效果不一定限于这里描述的效果,而是可以包括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要理解的是,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的,以及旨在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以及被合并到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的整个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曝光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曝光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的另一个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二示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二示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三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四示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一示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二示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二示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机身微计算机和镜头微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的示例的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曝光定时的控制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的示例的时序图。
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的控制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要注意的是,将按以下次序提供描述。
1.第一实施例(曝光控制的第一示例)
1.1配置
1.2操作
1.3效果
1.4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
2.第二实施例(曝光控制的第二示例)
2.1光阑控制操作
2.2曝光定时控制操作
2.3效果
3.第三实施例(发光控制的示例)
3.1发光控制操作
3.2效果
4.其它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1.1图像拾取单元的配置]
(图像拾取单元的整个配置)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拾取单元1的整个配置的示例。
图像拾取单元1包括图像拾取部分11、A/D(模数)转换部分12、检测部分13、图像处理部分14、记录装置15、显示部分16和控制部分17。图像拾取单元1还包括操作部分18、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9、程序ROM(只读存储器)20、RAM(随机存取存储器)21和闪光灯22。
控制部分17包括图像拾取控制部分61、发光控制部分62、发光量控制部分63、记录控制部分64和移动量检测部分65。图像拾取部分11包括镜头部分40、图像拾取装置44和快门45。
镜头部分40是形成由图像拾取装置44拾取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的图像拾取光学系统。镜头部分40包括多个镜头41、43和孔径光阑42。图像拾取单元1可以是镜头可换相机。在镜头可换相机的情况下,镜头部分40可以是可移除的或可更换的。多个镜头41和43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是可移动的,以进行聚焦调节或缩放。
快门45设置在透镜部分40和图像拾取装置44之间。快门45可以是例如焦平面机械快门,并且包括前帘46和后帘47。
图像拾取装置44被配置为输出与通过镜头部分40在图像拾取平面上形成的光学图像对应的电信号,并且由诸如CMOS或CCD(电荷耦合器件)的固态图像拾取装置构成。在图像拾取装置44中,二维地布置多个像素,各像素包括将光转换成电信号然后输出电信号的光电转换装置。
A/D转换部分12被配置为对来自图像拾取装置44的输出信号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以生成数字图像信号。检测部分13被配置为检测图像信号的信号值。图像处理部分14被配置为对图像信号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以将图像信号转换成用于记录到记录装置15的合适图像数据,然后输出图像数据。此外,图像处理部分14被配置为对图像信号执行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以将图像信号转换成适于在显示部分16上显示的图像数据,然后输出图像数据。
记录装置15被配置为保持通过拍摄获得的图像数据。显示部分16被配置为显示图像拾取单元1的操作菜单等,并且以再现模式再现和显示记录在记录装置15中的图像数据。此外,显示部分16被配置为以实时取景模式在拍摄期间显示实时图像。
操作部分18包括释放按钮、各种操作开关和操作盘等,并且被配置为根据用户的操作向控制部分17中的图像拾取控制部分61提供各种操作信号。
控制部分17被配置为对图像拾取单元的各个组件执行整体控制,并且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控制部分17被配置为通过执行预先存储在程序ROM 20中的控制程序,对各个组件执行整体控制。RAM 21被配置为临时保存各种类型的数据。EEPROM 19是可重写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被配置为保持例如各种类型的设置信息。
图像拾取控制部分61使得控制部分17的各组件能够基于来自操作部分18的操作信号执行控制操作,并且使得图像拾取部分11能够对各组件执行驱动控制。发光控制部分62和发光量控制部分63被配置为对闪光灯22执行发光控制。记录控制部分64被配置为执行用于将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装置15的控制。移动量检测部分65被配置为检测为进行聚焦调节或缩放而移动的镜头部分40的移动量。
(曝光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的配置)
图2示出图像拾取单元1中的曝光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的配置示例。图2示出在图像拾取单元1是镜头可换相机的情况下的配置示例。如图2中所示,图像拾取单元1可以包括相机机身中的机身微计算机30和镜头部分40中的镜头微计算机50。机身微计算机30可以包括I/F(接口)控制器31、和作为曝光控制部分的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镜头微计算机50可以包括I/F控制器51和作为光阑控制部分的光阑控制器52。
光阑控制器52被配置为通过光阑驱动电机71可变地控制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快门控制器33被配置为通过快门驱动电机72控制快门45的打开/关闭。例如,可以使用步进电机作为光阑驱动电机71。
图3示出图像拾取单元1中的曝光系统的驱动控制部分的另一个配置示例。图3示出在图像拾取单元1是具有内置镜头的相机的情况下的配置示例。在相机具有内置镜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没有图2中的镜头微计算机50的配置。如图3中所示,光阑控制器52可以被包括在机身微计算机30中。
[1.2操作]
(整个图像拾取单元的操作)
在图1中示出的图像拾取单元1中,从被摄体入射到镜头部分40上的光的图像形成在图像拾取装置44的图像拾取平面上。由图像拾取装置44转换光得到的电信号被作为图像信号通过A/D转换部分12和检测部分13输入到图像处理部分14。图像处理部分14对图像信号执行诸如灰阶或色调调节、降噪和大小转换的处理,然后将图像信号转换成压缩图像文件(典型的是JPEG),此后,图像处理部分14将压缩图像文件作为图像数据存储在记录装置15中。此外,显示处理部分(未示出)将从图像处理部分14输出的图像数据与操作图标、拍摄信息等相组合,然后该图像数据被显示在显示部分16上。另外,图像拾取控制部分61适当地根据通过操作部分18中的释放按钮、操作开关等进行的用户操作而将必要的指令信号输出到图像拾取部分11、发光控制部分62、记录控制部分64等。
(曝光控制的操作)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4至图6描述曝光控制的操作。
图4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一示例。图5示出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二示例。图6示出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流程的示例。
图4和图5示出当执行连续拍摄时在各个帧中的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和快门45的打开/关闭操作。要注意的是,通过图2或图3中示出的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来控制快门45的打开/关闭操作。通过图2或图3中示出的光阑控制器52来控制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
光阑控制器52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42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不同于第一光阑位置的第二光阑位置之间。光阑控制器52执行控制,以当执行连续拍摄时,针对各帧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状态在第一变化状态和第二变化状态之间交替地改变。在第一变化状态下,光阑控制器52将曝光开始时的光阑位置设置成第一光阑位置,并且将曝光结束时的光阑位置改变成第二光阑位置。在第二变化状态下,光阑控制器52将曝光开始时的光阑位置设置成第二光阑位置,并且将曝光结束时的光阑位置改变成第一光阑位置。此外,光阑控制器52使得孔径光阑42能够执行预备操作,以利用帧之间的快门充电操作改变光阑位置。
在图4和图5中,将在做以下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描述:第一光阑位置是比第二光阑位置更靠近打开侧的光阑位置,第一变化状态是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而第二变化状态是光阑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
更具体地,在图4中的示例中,在连续拍摄中的第一帧中,作为第一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此外,在第二帧中,作为第二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在连续拍摄期间,这种操作交替地重复。
在图5中的示例中,在连续拍摄中的第一帧中,作为第二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此外,在第二帧中,作为第一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在连续拍摄期间,这种操作交替地重复。
当执行图4或图5中的这种操作时,一帧中曝光结束时的光阑位置和下一帧中曝光开始时的光阑位置彼此相同;因此,使得连续拍摄期间帧之间的预备操作最小化,从而有助于提高连续拍摄的速度。
如下地控制当执行连续拍摄时第一帧中的光阑位置是如图4中所示地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变化,还是如图5中所示地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变化。
在执行连续拍摄之前,光阑控制器52确定目前的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是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还是第二光阑位置,并且基于确定结果对连续拍摄中的第一帧中的光阑位置的状态执行控制,以便将光阑位置的状态设置成第一变化状态或第二变化状态。在执行连续拍摄之前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的情况下,光阑控制器52执行控制,以将第一帧中的光阑位置的状态设置成第一变化状态,而在执行连续拍摄之前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二光阑位置的情况下,光阑控制器52执行控制,以便将第一帧中的光阑位置的状态设置成第二变化状态。更具体地,执行如图6中所示的控制。
图6示出第一帧中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操作的示例。在图像拾取单元1中,当按下操作部分18的释放按钮时(步骤S1),基于拍摄条件确定此时的光阑操作区间(步骤S2)。在这种情况下,用A代表第一光阑位置,而用B代表第二光阑位置。接下来,光阑控制器52确定目前的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是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A还是第二光阑位置B(步骤S3)。在目前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A的情况下(步骤S3;Y),光阑驱动电机71被驱动,以将孔径光阑42移动到第一光阑位置A(步骤S4)。在完成将孔径光阑42移动到第一光阑位置A之后(步骤S5),快门45被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驱动以开始曝光(步骤S6)。光阑控制器52驱动光阑驱动电机71,以便在曝光期间将光阑位置从第一光阑位置A改变成第二光阑位置B(步骤S7)。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在曝光结束时关闭快门45,以完成第一次曝光(步骤S12)。
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二光阑位置B的情况下(步骤S3;N),光阑驱动电机71被驱动,以将孔径光阑42移动到第二光阑位置B(步骤S8)。在完成将孔径光阑42移动到第二光阑位置B之后(步骤S9),快门45被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驱动以开始曝光(步骤S10)。光阑控制器52驱动光阑驱动电机71,以便在曝光期间将光阑位置从第二光阑位置B改变成第一光阑位置A(步骤S11)。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在曝光结束时关闭快门45,以完成第一次曝光(步骤S12)。
因此,基于在第一帧中的释放开始之前的光阑位置执行控制,以动态地改变第一帧中的光阑开始位置和驱动方向,从而使预备光阑驱动量最小化。因此,使得能够减小释放时滞。
[1.3效果]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当执行连续拍摄时,执行控制,以针对每帧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状态在第一变化状态和第二变化状态之间交替地改变;因此,使得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执行当获得变迹效果时孔径光阑42的预备操作。因此,使得能够提高连续拍摄的速度。此外,在假定孔径光阑42在拍摄期间移动以获得变迹效果的区间中,使得光阑驱动开始位置能够被设置成更靠近紧接在拍摄之前的光阑位置的位置;因此,使得能够最小化释放时滞。
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只是示例;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效果不限于此,并且这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其它效果。这也可应用于随后将描述的其它实施例和修改示例。
[1.4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7至图11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曝光控制。图7示出根据修改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一示例。图8示出根据修改示例的孔径光阑的控制的第二示例。图9示出根据修改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三示例。图10示出根据修改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四示例。图11示出根据修改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流程的示例。
图7至图10示出在拍摄期间在一个曝光区间中的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和快门45的打开/关闭操作。快门45是焦平面机械快门,并且在图7至图10中的每个中的中间部分中,示出包括前帘46的移动状态和后帘47的移动状态的帘移动状态。
在焦平面机械快门用于曝光的情况下,移动机械快门要花费数毫秒;因此,如图7至图10中的每个中的中间部分中所示,在图像拾取平面的顶部和底部之间,曝光定时有所不同。因此,当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在曝光期间只在一个方向上改变时,会出现拍摄图像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亮度的曝光不均匀。在这个修改示例中,为了减少这种曝光不均匀,执行控制以在一次拍摄(一个曝光区间)中将孔径光阑42在光阑位置之间来回移动N次(其中,N是1或更大的整数)。因此,可防止由图像拾取平面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光阑位置的差异造成的曝光不均匀。
在这个修改示例中,光阑控制器52执行控制,以在一个曝光区间中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状态在第一变化状态和第二变化状态之间交替地改变N次。N是1或更大,在一个曝光区间中执行控制一次或多次,以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状态在第一变化状态和第二变化状态之间交替地改变。在第一变化状态下,光阑控制器52首先将光阑位置设置成第一光阑位置,以及最后将光阑位置改变成第二光阑位置。在第二变化状态下,光阑控制器52首先将光阑位置设置成第二光阑位置,以及最后将光阑位置改变成第一光阑位置。
在图7和图9中,将在做以下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描述:第一光阑位置是比第二光阑位置更靠近打开侧的光阑位置,第一变化状态是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而第二变化状态是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图8和图10中,将在做以下假设的前提下进行描述:与第二光阑位置相比,第一光阑位置是在关闭光阑的方向上的光阑位置,第一变化状态是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而第二变化状态是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的状态。
作为具体示例,在图7中的示例中,在一个曝光区间的上半部分中,作为第一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此外,在一个曝光区间的下半部分中,作为第二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在图9中,示出在一个曝光区间中将这种控制重复两次的示例。
在图8中的示例中,在一个曝光区间的上半部分中,作为第一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改变。此外,在一个曝光区间的下半部分中,作为第二变化状态,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改变。在图10中,示出在一个曝光区间中将这种控制重复两次的示例。
光阑控制器52可以基于快门速度动态地确定是否执行如图7至图10中示出的将光阑位置在光阑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的光阑控制。在执行如图7至图10中示出的光阑控制的情况下,光阑的移动距离是正常的两倍大。因此,在快门速度高(一个曝光区间短)的情况下,可不执行如图7至图10中示出的光阑在光阑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其中光阑位置只在一个方向上(在光阑打开的方向上或光阑关闭的方向上)改变的单向移动。以下,将参照图11描述执行这种确定的示例。
当按下操作部分18的释放按钮时(步骤S21),图像拾取单元1基于拍摄条件确定快门速度(SS)(步骤S22)。光阑控制器52确定快门速度(SS)是否低于使得光阑能够在光阑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的预定阈值(步骤S23)。在快门速度(SS)不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23;N),不允许在一个曝光区间中执行光阑在光阑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因此,确定执行单向移动(步骤S31)。光阑控制器52驱动光阑驱动电机71,以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移动到预定的开始位置(步骤S32)。此后,快门45被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驱动以开始曝光(步骤S33)。光阑控制器52使得光阑驱动电机71能够在曝光期间执行光阑位置只在一个方向上改变的单向移动(步骤S34)。当到了曝光结束时间时,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关闭快门45,以结束曝光(步骤S45)。
另一方面,在快门速度(SS)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23;Y),允许在一个曝光时段中执行光阑在光阑位置之间的往复移动;因此,确定执行往复移动(步骤S24)。光阑控制器52驱动光阑驱动电机71,以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移动到预定的开始位置(步骤S25)。此后,快门45被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驱动以开始曝光(步骤S26)。光阑控制器52使得光阑驱动电机71能够执行在曝光期间将光阑在光阑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以便在往复移动的上半部将光阑位置的状态设置成第一变化状态并且在往复移动的下半部将光阑位置的状态设置成第二变化状态(步骤S27和S28)。光阑控制器52将这种往复移动重复N次(步骤S29;Y,步骤S30)。当往复移动执行了N次(步骤S29;N)并且到了曝光结束时间时,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关闭快门45,以结束曝光(步骤S35)。
在这个修改示例中,在一个曝光区间中执行控制一次或多次,以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状态在第一变化状态和第二变化状态之间交替地改变;因此,使得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执行当获得变迹效果时的孔径光阑42的预备操作。此外,使得能够减小当通过焦平面快门执行曝光时的曝光不均匀性。
(2.第二实施例)
[2.1光阑控制操作]
以下,将参照图12至图15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阑控制操作。要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曝光系统的整个图像拾取单元和驱动控制部分的基本配置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本配置(参照图1至图3)基本上类似。
图12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一示例。图13示出作为针对图12的比较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示例。图14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第二示例。图15示出作为针对图14的比较示例的孔径光阑42的控制的示例。
在这个实施例中,光阑控制器52驱动光阑驱动电机71执行光阑控制,以基于曝光开始定时Ta在曝光区间中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第一光阑位置移动到第二光阑位置。此时,在曝光开始定时Ta之前,光阑控制器52执行控制,以在与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加速地移动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而使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
图12示出在以上描述中的第二光阑位置是比第一光阑位置(A)更靠近开口侧的光阑位置的情况下的示例。换言之,示出在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是打开光阑的方向的情况下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在曝光开始定时Ta之前,光阑控制器52临时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移动到第三光阑位置(B),在第三光阑位置(B),光阑比在第一光阑位置(A)关闭得更多(图12中的关闭区间)。此后,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加速地从第三光阑位置(B)开始移动,以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A)(图12中的加速区间)。此后,在曝光区间中,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第一光阑位置(A)移动到期望的第二光阑位置。
在针对图12中的控制示例的图13中的比较示例中,不包括加速区间。在图13中的比较示例中,在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开口侧移动到第一光阑位置(A)之后,立即开始曝光区间。在这种控制下,在孔径光阑42从与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到在第一光阑位置(A)之后,立即开始曝光区间;因此,例如,在使用步进电机的光阑驱动系统中,由于该电机的惯性力或摩擦力等的影响,导致孔径光阑42在曝光区间中难以高速操作。另一方面,在图12中的控制示例中,设置加速区间,并且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在与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加速移动;因此,使得能够提高在下面的曝光区间中的孔径光阑42的操作速度。
图14示出在以上描述中的第二光阑位置是光阑比在第一光阑位置(A)关闭更多的光阑位置的情况下的示例。换言之,示出在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是从开口侧关闭光阑的方向的情况下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在曝光开始定时Ta之前,光阑控制器52加速地将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比第一光阑位置(A)更靠近开口侧的光阑位置开始移动,从而使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更靠近第一光阑位置(A)(图14中的加速区间)。此后,在曝光区间中,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从第一光阑位置(A)移动到期望的第二光阑位置。
在针对图14中的控制示例的图15中的比较示例中,不包括加速区间。在图15中的比较示例中,立即开始曝光区间,而不经过加速区间。因此,在曝光区间中,孔径光阑42难以高速地操作。另一方面,在图14中的控制的示例中,设置加速区间,并且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在与曝光区间中光阑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加速移动;因此,使得能够提高在下面的曝光区间中的孔径光阑42的操作速度。
[2.2曝光定时控制操作]
接下来,以下将参照图16和图17描述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曝光定时控制操作。图16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机身微计算机30和镜头微计算机50之间的通信示例。图17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曝光定时的控制示例。
在镜头可换相机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中所示,作为光阑控制部分的光阑控制器52设置在镜头微计算机50中。此外,作为曝光控制部分的曝光控制器32和快门控制器33设置在机身微计算机30中。
在这个实施例中,曝光控制部分使用预定同步信号作为参考将曝光开始定时Ta通知镜头微计算机50中的光阑控制器52。此外,曝光控制部分基于已经通知光阑控制器52的曝光开始定时Ta,可变地控制快门45的驱动开始时间。镜头微计算机50中的光阑控制器52加速地移动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以在已经由曝光控制部分通知光阑控制器52的曝光开始定时Ta到达第一光阑位置(A),如图12和图14中示出的上述示例一样。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当执行以上控制操作时在机身微计算机30和镜头微计算机50之间建立的通信的示例。
在开始拍摄操作之前,根据模糊量和变迹效果的量确定在曝光期间改变的孔径值的开始值和结束值。用户可以通过操作部分18指定这些值。在检测到操作部分18的快门释放按钮被按下一半之后,在考虑到在曝光期间孔径值改变的情况下执行曝光计算,以确定快门速度和ISO值。替选地,可由用户指定快门速度和ISO值中的一个或两个。此后,执行AF(自动对焦)操作。在孔径值最接近在曝光期间可应用的孔径值的开口侧的情况下执行AF操作,以便在曝光期间不造成焦平面上的散焦。因此,可以按照打开孔径值执行AF操作。
在镜头可换相机具有图2中示出的配置的情况下,在检测到快门释放按钮被完全按下之后,机身微计算机30将曝光条件通知镜头微处理器50,如图16中所示。例如,机身微计算机30可以将曝光时间、曝光开始时的孔径值和曝光结束时的孔径值作为曝光条件通知镜头微处理器50。
如图16中所示,镜头微处理器50向机身微计算机30提供关于是否能执行所请求的操作、进行加速所需的光圈值(F-number)和时间的响应。替选地,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之前,镜头微计算机50预先将可操作范围通知机身微计算机30,而可以消除关于是否能执行所请求的操作的响应。
如图16中所示,机身微计算机30将曝光开始定时Ta通知镜头微计算机50。在镜头微计算机50被配置为利用预定同步信号执行同步的操作的情况下,采用在通知之后立即从同步信号中的第n个同步信号起开始曝光的通知方法。在镜头具有在没有对同步信号进行同步的情况下执行操作的配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通知之后立即从同步信号起的数秒内开始曝光的通知方法。
机身微计算机30将快门45中的前帘46的移动的开始定时调节成被指定为曝光开始定时Ta的同步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释放时滞不是最短的)。分别用图17中的A和A'代表前帘的移动和后帘的移动。
在前帘移动的开始定时从指定的同步信号向前移动的时间达到从前帘46开始移动的时间到前帘46到达图像拾取平面的中心的时间时,使得图像拾取平面的中心部分上的曝光开始的时间能够被调节成镜头微计算机50中指定的曝光开始时的孔径值。此外,使得图像拾取平面的中心部分上的曝光结束的时间能够被调节成镜头微计算机50中指定的曝光结束时的孔径值。分别用图17中的B和B'代表这种情况下的前帘的移动和后帘的移动。假设这被视为参考曝光位置,通过改变前帘移动的开始定时,使得参考曝光位置能够被调节成图像拾取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的任意位置。
镜头微计算机50基于指定的同步信号的定时,比进行加速所需的时间更早地开始加速操作,并且在指定的同步信号的定时完成所需的加速操作。在加速操作结束时,实现了曝光开始时的指定的孔径值。花费从曝光开始同步信号的定时起的指定的曝光时间,以在曝光结束时将光阑控制为指定的孔径值。
要注意的是,在相机具有如图3中所示的配置的情况下,与镜头微计算机50的通信不是必要的,以及在按照进行加速操作所需的孔径值关闭光阑之后,加速操作开始,并且完成所需的加速操作。在加速操作结束时,实现了曝光开始时的指定的孔径值。花费从曝光开始同步信号的定时起的指定的曝光时间,以在曝光结束时将光阑控制为指定的光圈值。
[2.3效果]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在曝光开始定时Ta之前,加速地移动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以在曝光区间中更接近初始光阑位置;因此,使得即使快门速度提高也能够获得变迹效果。与没有设置加速区间的情况相比,使得能够提高为获得相同的变迹效果所需的快门速度。
(3.第三实施例)
(发光控制的示例)
[3.1发光控制操作]
第三实施例涉及闪光灯22的发光控制。以下,将参照图18和图19描述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闪光灯22的发光控制操作。要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实施例的曝光系统的整个图像拾取单元和驱动控制部分的基本配置可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本配置(参照图1至图3)基本上类似。
图18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的示例。图19示出根据这个实施例的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的控制流程的示例。在图18中的顶部中,示出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的变化。在图18中的示例中,在曝光区间中,孔径光阑42的光阑位置被改变为按照从打开状态起的关闭量ΔAV来关闭孔径光阑42。在图18中的中间部分中,示出在快门45是焦平面机械快门的情况下包括前帘46的移动状态和后帘47的移动状态的帘移动装置。在图18中的底部部分中,示出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和发光量的示例。
如图1中所示,由发光控制部分62控制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光阑控制器52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42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孔径光阑42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例如,发光控制部分62使得闪光灯22在第一定时(图18中的发光定时1)发光,孔径光阑42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当在光阑打开的情况下闪光灯22发光时,暴露于闪光的被摄体的景深变得较浅,并且难以突出被摄体。当在孔径光阑42关闭的定时(诸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1)闪光灯22发光时,暴露于闪光的被摄体的景深变得较深,并且使得能够拍出更显著地突出被摄体的图像。
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基于拍摄条件调制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发光控制部分62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闪光灯22可以在第二定时(图18中的发光定时2)发光,孔径光阑42在第二定时比在第二光阑位置打开得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确定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第一距离作为第一条件。此外,例如,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确定与被摄体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在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分62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并且在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闪光灯22可以在第三定时(图18中的发光定时3)发光,孔径光阑42在第三定时比在第二定时关闭得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确定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二条件。此外,例如,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确定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移动量作为第二条件。
与在发光控制部分62使得闪光灯22在第一定时发光的情况下相比,在发光控制部分62使得闪光灯22在第二定时或第三定时发光的情况下,发光控制部分62可以使得闪光灯22以更少的发光量发光。换言之,因为光阑位置更靠近开口侧,所以可以减少发光量。
以下,将参照图19更详细地描述在基于拍摄条件调制闪光灯22的发光定时的情况下的控制流程。通过基于拍摄条件调制发光定时,使得能够以更合适的光阑位置发光。
假设初始发光定时被设置成孔径光阑42最窄的状态(诸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1)。发光控制部分62确定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步骤S41)。在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不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1:N),发光控制部分62转到下一个确定步骤S43。在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1:Y),发光控制部分62将发光定时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调制(步骤S42)。因此,例如,发光定时被设置成使得光阑位置比在初始发光定时更靠近开口侧的发光定时(例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3)。因此,景深变得较浅,以更显著地突出被摄体。
接下来,发光控制部分62确定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步骤S43)。在被摄体的深度不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3;N),发光控制部分62转到下一个确定步骤S45。在被摄体的深度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3:Y),发光控制部分62将发光定时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调制(步骤S44)。因此,发光定时被设置成例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2。因此,使得能够拍出整个被摄体的轮廓清晰的图像。
接下来,发光控制部分62确定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步骤S45)。在被摄体的移动量不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5;N),发光控制部分62转到下一个确定步骤S47。在被摄体的移动量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45:Y),发光控制部分62将发光定时朝着关闭光阑的方向调制(步骤S46)。因此,发光定时被设置成例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1。因此,防止由于被摄体的移动而导致的散焦。
接下来,发光控制部分62基于诸如与被摄体的距离大的情形,确定闪光灯当前是否到达被摄体(步骤S47)。在闪光灯当前到达被摄体的情况下(步骤S47;N),完成调制。在闪光灯当前没有到达被摄体的情况下(步骤S47;Y),发光控制部分62将发光定时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调制(步骤S48)。因此,发光定时被设置成例如图18中的发光定时2或发光定时3。不仅可以通过关于与被摄体的距离的信息来确定闪光灯是否到达被摄体,而且可以通过闪光灯22的孔径值、增益、最大Gno等来确定闪光灯是否到达被摄体。在闪光灯没有到达被摄体的情况下,通过将发光定时朝着打开光阑的方向调制来控制闪光以到达被摄体。
在表1中示出在上述确定步骤S41、S43、S45和S47中使用的阈值的具体示例。仅示出了各个确定步骤中的主要拍摄条件的阈值。按照确定步骤S47、S45、S43和S41的次序,减小当调制发光定时时各个条件对确定步骤的影响程度。
[表1]
此外,获得各个确定步骤中使用的信息的方式的典型示例如下。使得基于预闪、图像平面相位差像素、镜头距离信息等获得确定步骤S41中使用的背景和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使得基于预闪、图像平面相位差像素等获得确定步骤S43中使用的被摄体的深度。使得基于图像平面相位差像素、镜头信息、被摄体识别信息、颜色信息、边缘信息、运动向量等获得确定步骤S43中使用的被摄体的移动量。预闪是用于计算拍摄用发光量的预备发光。图像平面相位差像素是针对相位差AF提供到图像拾取装置44的像素。此外,表2中示出由距离检测方法中的差异带来的优点和缺点。
[表2]
[3.2效果]
如上所述,在这个实施例中,将孔径光阑42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地更多,并且在曝光区间中,闪光灯22在第一定时发光,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因此,使得能够获得变迹效果,并且使得闪光灯22在最佳定时发光。此外,根据拍摄条件调制闪光灯发光定时;因此,使得闪光灯22根据拍摄条件在最佳定时发光。
(4.其它实施例)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可以具有下面的配置。
(1)一种发光控制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
其中,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具有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的功能,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2)根据(1)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定时比在第二光阑位置打开得更大。
(3)根据(2)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第一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4)根据(2)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与所述被摄体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5)根据(2)或(3)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还确定用于所述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三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三定时比在第二定时关闭得更多。
(6)根据(5)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二条件。
(7)根据(5)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移动量作为第二条件。
(8)根据(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当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以比当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时更少的发光量来发光。
(9)一种发光控制方法,包括:
当发光控制部分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时,在曝光期间由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10)一种图像拾取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闪光灯的发光定时;以及
光阑控制部分,被配置成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
其中,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只要其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4)
1.一种发光控制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
其中,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具有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的功能,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以及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基于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来调制所述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其中,所述拍摄条件包括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所述被摄体的深度和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定时比在第二光阑位置打开得更大,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第一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其中,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还确定用于所述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三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三定时比在第二定时关闭得更多,以及
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二条件,或者确定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移动量作为第二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控制单元,其中,当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以比当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时更少的发光量来发光。
3.一种发光控制方法,包括:
当发光控制部分控制图像拾取单元中使用的闪光灯的发光定时时,在曝光期间由所述图像拾取单元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以及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
其中,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基于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来调制所述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其中,所述拍摄条件包括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所述被摄体的深度和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定时比在第二光阑位置打开得更大,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第一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其中,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还确定用于所述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三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三定时比在第二定时关闭得更多,以及
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二条件,或者确定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移动量作为第二条件。
4.一种图像拾取单元,包括:
发光控制部分,被配置成控制闪光灯的发光定时;以及
光阑控制部分,被配置成在曝光期间将孔径光阑可变地控制在第一光阑位置和第二光阑位置之间,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光阑位置比在第一光阑位置关闭得更多,
其中,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一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一定时靠近第二光阑位置,以及
在曝光区间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基于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来调制所述闪光灯的发光定时,其中,所述拍摄条件包括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所述被摄体的深度和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用于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一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二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二定时比在第二光阑位置打开得更大,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和背景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第一距离作为第一条件,
其中,当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还确定用于所述被摄体的拍摄条件是否满足第二条件,并且当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发光控制部分使得所述闪光灯在第三定时发光,所述孔径光阑在第三定时比在第二定时关闭得更多,以及
其中,所述发光控制部分确定所述被摄体的深度是否等于或大于第二距离作为第二条件,或者确定所述被摄体的移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移动量作为第二条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79618 | 2013-08-30 | ||
JP2013179618A JP6194703B2 (ja) | 2013-08-30 | 2013-08-30 | 発光制御装置および発光制御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7256A CN104427256A (zh) | 2015-03-18 |
CN104427256B true CN104427256B (zh) | 2019-10-01 |
Family
ID=52582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1858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27256B (zh) | 2013-08-30 | 2014-08-22 | 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1161B2 (zh) |
JP (1) | JP6194703B2 (zh) |
CN (1) | CN1044272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39146A1 (ja) * | 2014-09-11 | 2016-03-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レンズ鏡筒 |
KR102226177B1 (ko) * | 2014-09-24 | 2021-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사용자 인증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
US9712809B2 (en) * | 2015-05-22 | 2017-07-18 | Intel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digital camera platform with NIR apodization filter for enhanced depth sens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
US9571741B1 (en) | 2015-10-08 | 2017-02-14 | Gopro, Inc. | Smart shutter in low light |
US11464098B2 (en) * | 2017-01-31 | 2022-10-04 | Sony Corporation |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
JP6778828B2 (ja) | 2017-09-14 | 2020-11-0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装置、撮像制御方法、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 |
CN111131722A (zh) * | 2019-12-30 | 2020-05-0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
CN114006732A (zh) * | 2021-10-08 | 2022-02-01 | 中铁信安(北京)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图像传输物理隔离数据单向传输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22418A (ja) * | 1991-12-12 | 1994-08-12 | Konica Corp | 露出制御装置 |
JPH06332032A (ja) * | 1993-05-20 | 1994-12-02 | Copal Co Ltd | 閃光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用レンズシャッタ |
US6760545B1 (en) * | 2003-09-15 | 2004-07-06 | Polaroid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camera for image capture |
CN102790860A (zh) * | 2011-05-17 | 2012-11-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数字拍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55916A (ja) * | 1981-09-29 | 1983-04-02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絞り開口制御装置 |
JPH04124236U (ja) * | 1991-04-25 | 1992-11-12 | 株式会社精工舎 | 閃光同調装置 |
JP3627111B2 (ja) * | 1995-05-26 | 2005-03-09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ボ内蔵カメラ |
JP3736040B2 (ja) * | 1997-06-05 | 2006-01-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カメラの露出制御装置 |
US5999752A (en) * | 1997-06-05 | 1999-12-07 | Minolta Co., Ltd. | Exposure controller for use in a camera |
JP2003021858A (ja) * | 2001-07-09 | 2003-01-2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撮像装置 |
JP2004120298A (ja) * | 2002-09-26 | 2004-04-1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電子カメラ |
JP3999692B2 (ja) * | 2003-03-27 | 2007-10-3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カメラ |
JP5529303B2 (ja) * | 2013-02-01 | 2014-06-25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情報機器 |
-
2013
- 2013-08-30 JP JP2013179618A patent/JP619470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7-08 US US14/325,870 patent/US913116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8-22 CN CN201410418582.5A patent/CN10442725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22418A (ja) * | 1991-12-12 | 1994-08-12 | Konica Corp | 露出制御装置 |
JPH06332032A (ja) * | 1993-05-20 | 1994-12-02 | Copal Co Ltd | 閃光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用レンズシャッタ |
US6760545B1 (en) * | 2003-09-15 | 2004-07-06 | Polaroid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camera for image capture |
CN102790860A (zh) * | 2011-05-17 | 2012-11-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数字拍摄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062413A1 (en) | 2015-03-05 |
JP2015049298A (ja) | 2015-03-16 |
JP6194703B2 (ja) | 2017-09-13 |
CN104427256A (zh) | 2015-03-18 |
US9131161B2 (en) | 2015-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7256B (zh) | 发光控制单元、发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单元 | |
CN105075234B (zh)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程序 | |
JP4115467B2 (ja) | 撮影装置 | |
CN102761687B (zh) | 数字拍摄设备、控制数字拍摄设备的方法 | |
CN106257912B (zh) | 摄像装置、摄像方法 | |
CN101355655B (zh) | 图像拾取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
US7880926B2 (en) | Imaging apparatus performing flash photography for persons | |
CN104423119B (zh) | 曝光控制器、曝光控制方法和图像拾取设备 | |
JP2019215489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焦点調節方法 | |
US20050052553A1 (en)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CN105516611B (zh) | 摄像装置和摄影方法 | |
JP2008197531A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8070611A (ja) | 撮像装置、露出条件調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194702B2 (ja) | 露出制御装置および露出制御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 |
JP2008275732A (ja) | 撮像装置 | |
CN102629973B (zh) |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 |
JP2018007233A (ja) |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2120132A (ja) |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6133820B (zh) | 显示装置以及取景器装置 | |
CN104767934B (zh) |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JP4551295B2 (ja) | 撮影装置 | |
CN102752508A (zh) | 电子照相机 | |
CN106101495A (zh) |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2009219085A (ja) | 撮像装置 | |
JP2008199461A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