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7979A - 中继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47979A CN104347979A CN201410369475.8A CN201410369475A CN104347979A CN 104347979 A CN104347979 A CN 104347979A CN 201410369475 A CN201410369475 A CN 201410369475A CN 104347979 A CN104347979 A CN 1043479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blades
- terminal
- rows
- form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连接器的大型化的中继电连接器。对由连接器宽度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叶片列构成的至少一个叶片列对而言,以位于端子(30M、30F)的接触部(31M、31F)的接触面侧的叶片(10)的板面亦即端子配置面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叶片(10),构成所述叶片列对的两个叶片列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阳模叶片(10M),或者向一方的叶片列配置阳模叶片(10M)且向另一方的叶片列配置阴模叶片(10F)。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作为对象连接体,并将两个对象连接体彼此连接的中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的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中继电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安装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从上方与其它的作为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以下称为“对象连接器”)嵌合连接的中继电连接器(以下称为“中继连接器”)。
该中继连接器具有:后述的多个叶片以及保持体,该保持体以相对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并将多个所述叶片排列保持在该长边方向上。
各叶片由下述方式制成,即在形成板状的基材的一方的板面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以在所述叶片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于该基材,在另一方的板面上安装一个接地板。多个所述叶片以位于相同平面上的方式在所述保持体的长边方向即叶片排列方向上排列,并且在相对该叶片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配置为两列。对配置为所述两列的叶片而言,设有端子一侧的板面彼此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
对所述多个端子而言,在上端侧用于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在下端侧用于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的连接部弯曲地形成为相对上下方向呈直角。所述叶片的所述接触部被固定设置于基材,是所谓的阳模叶片。以下,将设置于阳模叶片的所述端子称为“阳模端子”。保持于所述中继连接器的所述保持体的多个叶片全部是所述阳模叶片。即,在所述中继连接器仅由相同形状的阳模叶片形成的阳模叶片列被设置为两列。所述叶片的上端侧部分即设有所述阳模端子的接触部的部分从所述保持体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作为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在与所述中继连接器的多个阳模叶片的阳模端子分别对应的位置对象端子被壳体排列保持于对象连接器。在所述壳体中,所述中继连接器的嵌合部即用于接收阳模叶片的上端侧部分的向下方开口的凹部与两列阳模叶片列的各自对应地形成两个。所述对象端子具有向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凸弯曲且能够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弹性位移的对应接触部,是所谓的阴模端子。该阴模端子与中继连接器的阳模叶片对应地排列成两列。所述两列的阴模端子排列为,在各列的所述对应接触部分别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外侧突出的姿势,即所述对应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彼此背离的方向突出的姿势,设置为各对应接触部分别向对应的所述凹部突出。在所述两个凹部彼此之间设有隔开所述凹部彼此的中央壁。在该中央壁的两侧面,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确保用于允许各阴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弹性位移的空间。另外,在所述中央壁的两侧面,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的槽部彼此被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存在于该槽部彼此之间的隔壁部(中央壁的一部分)隔开。在中继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两列的阴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以该对应接触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即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式发生弹性位移,通过压接而与中继连接器的阳模端子的接触部接触。此时,两列的阴模端子的对应接触部分别发生弹性位移并被收纳于所述槽部内,但利用存在于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槽部彼此之间的所述隔壁部能够防止弹性接触部彼此的意外的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73641
如所述那样,专利文献1的中继连接器中,在叶片排列方向排列多个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两列且保持于保持体的叶片的全部是具有阳模端子的阳模叶片。因此,设置于与该中继连接器嵌合连接的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全部是阴模端子。排列成两列的该阴模端子,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对应接触部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式弹性位移,因此在壳体中为了防止对应接触部彼此的意外的接触需要在阴模端子彼此之间设置隔壁部。另外,即使假设不设置所述隔壁的情况下,需要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在阴模端子彼此之间形成空间,以便在弹性位移的对应接触部彼此之间确保足够的距离。
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述,彼此相邻的两列的阴模端子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发生弹性位移的情况,与将相邻的两列阴模端子以向相同方向弹性位移的方式排列的情况以及相邻的两列中至少一方是接触部不发生弹性位移的阳模端子列的情况相比较,在阴模端子彼此之间形成所述隔壁部、所述空间,与此相应地,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壳体以及对象连接器整体变大。
在中继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彼此被嵌合连接的关系上,若一方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则与此配合,另一方的连接器的相同方向的尺寸也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意味着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大型化,与该对象连接器嵌合连接的中继连接器也必须与该对象连接器配合地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大型化。
这种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影响,随着以对应接触部向彼此背离方向突出的方式排列的阴模端子的端子列对的个数越多,且中继连接器的叶片列的个数越多则越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以提供能够良好地防止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连接器的大型化的中继电连接器为课题。
本发明的中继电连接器具有: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排列设置有在形成板状的基材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延伸、且在该上端侧和该下端侧分别具有接触部或连接部的多个端子;以及保持体,其以多个该叶片将端子排列方向作为叶片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该叶片。形成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的对象连接体在所述上端侧和所述下端侧与所述叶片连接。
在这种中继电连接器中,本发明中,多个所述叶片具备阳模叶片和阴模叶片,对所述阳模叶片而言,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被配置于该阳模叶片的一方的板面侧并且被固定设置于所述基材,对所述阴模叶片而言,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被配置于该阴模叶片的另一方的板面侧并且以能够在相对该板面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弹性位移的状态被设置于所述基材,保持体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保持至少三列叶片列,各叶片列是作为仅将所述阳模叶片沿所述叶片排列方向排列而成的同型叶片列的阳模叶片列、作为仅将所述阴模叶片沿所述叶片排列方向排列而成的同型叶片列的阴模叶片列、或作为在所述叶片排列方向将所述阳模叶片和所述阴模叶片适当地混合的异型叶片列的混合叶片列,所述至少三列的叶片列中、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由彼此相邻的两个叶片列形成的至少一个叶片列对以下述方式配置叶片,即、使位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面侧的所述叶片的板面即端子配置面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形成所述叶片列对的两个叶片列,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上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或向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且向另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阴模叶片。
假设,在中继连接器中,全部的叶片列为阴模叶片列的情况下,在由彼此相邻的两列形成的至少一个阴模叶片列对中,以端子配置面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方式配置阴模叶片时,为了防止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彼此接近的方式发生了弹性位移的阴模叶片的端子彼此的意外的接触,需要在阴模叶片列彼此之间沿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确保足够的距离,与此相应地,中继连接器大型化。
另外,假设在中继连接器中,令全部的叶片列为阳模叶片列的情况下,在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中,需要使全部的端子列的端子为阴模端子。因此,该对象连接器具有端子配置面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阴模叶片列对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对象连接器大型化,因此与此配合中继连接器也在相同方向大型化。
在本发明中,叶片列为阳模叶片列、阴模叶片列或者混合叶片列,对形成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叶片列对的两个叶片列而言,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或向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并向另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阴模叶片。换言之,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不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阴模叶片。因此,在所述叶片列对,产生了弹性位移的阴模叶片的端子不会发生彼此的接触。结果,无需为了防止所述阴模叶片的端子彼此的接触而在阴模叶片彼此之间确保距离。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尺寸。
至少一个叶片列可以包含与应该传送的信号的特性相应的不同种类的叶片。在阳模叶片列以及阴模叶片列的至少一方中,通过使不同种类的叶片混合,能够传送各种特性的信号。此外,在本发明的中继电连接器中,不利用壳体直接保持端子,而排列保持设有端子的叶片。因此,在各叶片列中,仅配置所希望的种类的叶片,就能够根据传送的信号的特性简单地变更端子的排列。
叶片的端子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制成,即从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彼此相邻的多个带状片彼此在上下方向的至少一个位置被连结部连结后的形状的端子材料中,根据应该传送的信号的特性在所述叶片中适当地选择除去至少一个所述连结部,或者不除去所述连结部。即使在根据应该传送的信号的特性需要准备多种端子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能够由一个种类的形状的端子材料制作多种端子,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制造成本。
壳体10具有用于收纳并保持从上方或者下方压入的各叶片的收纳部,叶片具有从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两侧的侧缘沿该排列方向向外侧突出的压入突出部,通过该压入突出部与所述收纳部的内壁面卡合使叶片被保持在该收纳部内,所述压入突出部可以从位于设置于叶片的多个端子的两端的端子沿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向外侧突出的连结部形成。
由于端子材料在彼此相邻接的带状片彼此之间一定具有连结部,不受为了制作设置于一个叶片的端子所必需的带状片的个数的影响,在叶片的制造过程中,根据所述带状片的个数切断端子材料的连结部时,能够通过保留从位于两端的端子的带状片沿所述排列方向朝外侧突出的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来形成所述压入突出部。另外,由于压入突出部是作为金属部件的端子材料的一部分,因此该压入突出部本身的强度大。因此,压入突出部牢固地与保持体的收纳部的内壁面卡合,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叶片的脱落。
优选,从叶片的两侧的侧缘突出的压入突出部在上下方向设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这样,将所述压入突出部彼此在上下方向设置于不同位置时,能够使设置于相邻的叶片彼此之间对置的侧缘的压入突出部彼此互不干扰而设置为在叶片排列方向具有重复范围。因此,与此相应地,使所述相邻的叶片的侧缘彼此接近,并实现叶片排列方向的连接器的小型化。
设置于中继电连接器的叶片列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列是阳模叶片列,该阳模叶片列以外的其它叶片列是阴模叶片列,阳模叶片被设置为端子的连接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所述阳模叶片的端子配置面向一方侧偏置,阴模叶片可以被设置为端子的连接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所述阴模叶片的端子配置面向另一方侧偏置。
在连接器设置多个叶片列的情况下,各叶片列的叶片的连接部多数情况被设置为相对端子配置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外侧偏置。即,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分别被设置于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的叶片列的叶片的连接部,无论所述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哪一侧,都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所述端子配置面向从所述中心位置背离的一侧偏置。因此,如现有技术那样,设置于连接器全部的叶片列是同型叶片列,即仅是阳模叶片列或仅是阴模叶片列的情况下,对于同型的叶片,需要准备连接部的形状不同的两个种类的叶片,即连接部相对端子配置面向一方侧偏置的形状的叶片和向另一方侧偏置的形状的叶片。
本发明的连接器不设置混合叶片列,而设置阳模叶片列以及阴模叶片列。另外,阳模叶片的连接部相对端子配置面向一方侧偏置,并且,阴模叶片的连接部相对端子配置面向另一方侧偏置。即,阳模叶片以及阴模叶片分别是一个种类。现有技术中,例如,在连接器仅设置阳模叶片列的情况下,需要如所述那样准备两个种类的阳模叶片,但本发明中,利用本发明的阴模叶片代替所述两个种类的阳模叶片中的一个种类,由此,对于全部的叶片列,能够使端子的连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所述端子配置面从连接器的中心位置向背离侧偏置。另外,现有技术中,对于在连接器仅设置阴模叶片列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利用本发明的阳模叶片代替两个种类的阴模叶片中的一个种类,由此能够与上述相同地使端子的连接部偏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由于对于阳模叶片以及阴模叶片的各自的类型只准备一个种类的叶片即可,与现有技术那样,对于各种类型必须分别准备两个种类的叶片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
设置于各叶片的多个端子由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构成,可以以在端子排列方向接地端子位于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的方式排列。设置于各叶片的多个端子由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构成,由于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接地端子位于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的方式排列,因此能够应对以高速传送的差动信号。
设置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且对置的两个叶片的端子,可以是设置于一方的叶片的信号端子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叶片的接地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置。通过配置这样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不仅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使接地端子位于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结果,以包围两个信号端子的方式设置接地端子,由此对信号端子的遮挡效果得以提高,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传送高速信号。另外,叶片列可以被设置成四列。
如所述那样,在本发明中,形成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叶片列对的两个叶片列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阴模叶片不配置于两方的叶片列,因此在所述叶片列对中,不发生弹性位移的阴模叶片的端子彼此的接触。因此,由于无需为了防止该阴模叶片的端子彼此的接触而在阴模叶片彼此之间确保距离,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图1的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3是示出图1的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沿相对叶片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视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4是示出图1的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沿相对叶片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视图,示出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5是阴模叶片的立体图,图5的(A)示出端子配置面侧,图5的(B)示出接地板安装面侧。
图6是阳模叶片的立体图,图6的(A)示出端子配置面侧,图6的(B)示出接地板安装面侧。
图7是图1的中继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一部分的叶片被插入前的状态。
图8是示出图1的中继连接器的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的剖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端子材料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一个叶片与其它叶片的各自对应的端子材料彼此之间的带状片被从图9的端子材料除去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端子材料与基材一体成型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完成了的阴模叶片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的阴模叶片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其它的变形例的阴模叶片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连接器(中继电连接器) 30MG 阳模接地端子
2 对象连接器(对象连接体) 30MF 阴模信号端子
10 叶片 30MF 阴模接地端子
10M 阳模叶片 31M,31F 接触部
10F 阴模叶片 32M,32F 连接部
20M,20F 基材 34M,34F 连结部
30M 阳模端子 35MG,35FG 压入突出部
30F 阴模端子 56,57 叶片收纳部
30MS 阳模信号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另外,图2是图1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连接器嵌合状态。图3以及图4分别是图1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沿相对叶片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剖视图,图3示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4示出连接器嵌合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配置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并且,作为其它的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2从上方与电连接器1嵌合连接。即,连接器1是作为中继所述电路基板和对象连接器2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另外,所述对象连接器2是配置于与所述电路基板不同的其它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与所述其它的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连接器1具有:形成板状的多个叶片10(同时参照图5、图6)、作为对该多个叶片10进行排列保持的保持体的壳体50、以及保持于该壳体50的固定托架60。叶片10由下述方式制成,即在形成板状的树脂制的基材20的一方的板面侧排列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30,并且,在所述基材20的另一方的板面侧安装接地板40。以下,对于基材20,将所述一方的板面,换言之位于后述的端子30的接触部的接触面侧的板面称为“端子配置面”,将所述另一方的板面称为“接地板安装面”。
从图1可以看出,壳体50形成以相对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50以使四个叶片10在所述长边方向位于相同平面上的方式对所述四个叶片10进行排列保持,并且将排列所述四个叶片而成的叶片列在相对所述长边方向呈直角的短边方向保持四列。即,壳体50共计保持十六个叶片10。以下,将所述长边方向称为“叶片排列方向”,将所述短边方向称为“连接器宽度方向”。
壳体50具有: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51;两个侧壁52,所述两个侧壁52从所述底壁51向上方直立并且沿叶片排列方向延伸;中央壁53,其从底壁51向上方直立并且在所述两个侧壁52彼此之间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以及隔壁54(参照图3、图8),其在与在所述叶片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叶片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侧壁52和中央壁53连结。
从图1可以看出,对侧壁52而言,在叶片排列方向遍及叶片排列范围的部分比叶片排列范围外的部分即叶片排列方向的两端部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52的端部彼此之间形成向上方以及叶片排列方向外侧打开的空间,所述空间形成在连接器嵌合时收纳对象连接器2的端壁73的后述的宽度狭部73B的凹部55(参照图2)。
从图3可以看出,侧壁52形成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的内侧部分即内侧壁部52A比外侧部分即外侧壁部52B低,从叶片排列方向(相对图3的纸面呈直角的方向)观察呈阶梯状。所述外侧壁部52B在上下方向形成为与叶片10相同的尺寸。用于收纳并保持叶片10的叶片收纳部56作为在上下方向贯通底壁51的孔部形成于所述内侧壁部52A,该叶片收纳部56在叶片排列方向排列形成四个。各叶片收纳部56形成为在叶片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一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在各叶片收纳部56中分别收纳一个叶片10(后述的阴模叶片10F)。
从图3可以看出,中央壁53在上下方向形成为与所述侧壁52的内侧壁部52A相同的尺寸,该中央壁53的上表面位于与所述内侧壁部52A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用于收纳保持叶片10的叶片收纳部57作为在上下方向也贯通底壁51的孔部形成于该中央壁53,该叶片收纳部57在叶片排列方向排列形成为四个。各叶片收纳部57形成为在叶片排列方向与一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而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两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从图3可以看出,在各叶片收纳部57中,分别将两个叶片10(后述的阳模叶片10M)收纳为使板面彼此重叠为两片的状态。
叶片10被从下方压入所述叶片收纳部56、57(参照图7),如后述那样,被设置于叶片10的两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的后述的压入突出部35MG,35FG被保持(参照图8)。
隔壁5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与所述侧壁52的内侧壁部52A和中央壁53大致相同的尺寸,该隔壁54的上表面位于与所述内侧壁部52A和中央壁53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
叶片10具备:具有后述的阳模端子30M的阳模叶片10M和具有后述的阴模端子30F的阴模叶片10F。图5是阴模叶片10F的立体图,图5的(A)示出端子配置面侧,图5的(B)示出接地板安装面侧。图6是阳模叶片10M的立体图,图6的(A)示出端子配置面侧,图6的(B)示出接地板安装面侧。该阳模叶片10M和阴模叶片10F被制成为在上下方向以及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的尺寸相同。
从图3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两个侧壁52的叶片收纳部56保持的叶片10全部是阴模叶片10F,被中央壁53的叶片收纳部57保持的叶片10全部是阳模叶片10M。换言之,被侧壁52保持的叶片列是仅排列阴模叶片10F而成的阴模叶片列,被中央壁53保持的叶片列是仅排列阳模叶片10M而成的阳模叶片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6的(A)可以看出,阳模端子30M是具有直线状的接触部31M的端子,该接触部31M被固定地设置于阳模叶片10M的基材20M。另一方面,从图5的(A)可以看出,阴模端子30F是具有弯曲的接触部31F的端子,该接触部31F以在阴模叶片10F的板厚方向能够弹性位移的状态被设置于该阴模叶片10F的基材20F。该阳模端子30M以及阴模端子30F如后述那样,由通过维持并冲压金属板部件的平坦面而获得的端子材料制成。
接下来,基于图5的(A)以及图12对阴模端子30F的形状进行说明。图12是从端子配置面侧观察阴模叶片10F的主视图。从图12可以看出,阴模叶片10F的阴模端子30F由阴模信号端子30FS和阴模接地端子30FG构成。阴模端子30F具有:用于在上端侧与对象端子接触的接触部31F、用于在下端侧与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部32F、以及在上下方向延伸而将接触部31F和连接部32F连结的中间部33F。以下,对于阴模端子30F的各部分,需要区分阴模信号端30FS和阴模接地端子30FG时,分别在附图标记上添加“S”或者“G”。
从图5的(A)、图5的(B)以及图12可以看出,阴模端子30F以后述的弹性臂部36F以及接触部31F从基材20F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突出,连接部32F从基材20F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突出的状态下设置于该基材20F。从图5的(A)可以看出,接触部31F弯曲地形成为在阴模叶片10F的板厚方向朝基材20F的接地板安装面侧凸弯曲(同时参照图3)。与该接触部31F连续地延伸的弹性臂部36F(中间部33F的上端侧部分)沿所述板厚方向弹性变形,由此,接触部31F能够在板厚方向位移。
另外,所述连接部32F以在所述板厚方向朝与接触部31F的接触面(凸弯曲的板面)相反的一侧弯曲成直角的方式形成。换言之,连接部32F在所述板厚方向相对阴模叶片10F的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反的一侧偏置。
从图12可以看出,阴模信号端子30FS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个带状片制成。另一方面,阴模接地端子30FG通过相互平行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四个带状片在上下方向的三位置被连结部34FG彼此连结而制成。对于所述三位置的连结部34FG,从上方按顺序依次称为“上侧连结部34FG-1”、“中间连结部34FG-2”以及“下侧连结部34FG-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位于图12的左端的阴模接地端子30FG与阴模信号端子30FS相同,由一个带状片制成。
从图12可以看出,上侧连结部34FG-1、中间连结部34FG-2以及下侧连结部34FG-3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图12中的左右方向)配置为锯齿状。另外,上侧连结部34FG-1以及中间连结部34FG-2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即遍及排列方向的整个区域地形成为相同尺寸。另一方面,对下侧连结部34FG-3,配置为锯齿状的下侧连结部34FG-3中的位于上方的下侧连结部34FG-3形成为在图12中上边缘随着趋向右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形状,位于下方的下侧连结部34FG-3形成为在图12中而上边缘随着趋向左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形状。
从图12可以看出,对阴模接地端子30FG而言,在构成该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四个带状片中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两个带状片的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被除去,在位于所述两个带状片的两侧的带状片的上端侧具有接触部31FG,并且在下端侧具有连接部32FG。
从图12可以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模信号端子30FS以及阴模接地端子30FG以阴模接地端子30FG位于在端子排列方向相互相邻的两个阴模信号端子30FS的两侧的方式排列,利用所述两个阴模信号端子30FS来传送高速的差动信号。
另外,从图12可以看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两端的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带状片的下部形成有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外侧突出的压入突出部35FG。该压入突出部35FG位于阴模叶片10F的两侧的侧缘,换言之,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基材20F的两侧的侧缘朝外侧突出(同时参照图5的(A))。这样,压入突出部35FG形成为金属部件的一部分,因此该压入突出部35FG自身的强度大。因此,该压入突出部35FG牢固地与壳体50的叶片收纳部56、57的内壁面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阴模叶片10F的脱落。
另外,从图12可以看出,压入突出部35FG由位于所述两端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从阴模接地端子30FG向外侧突出的下侧连结部34FG-3形成。具体而言,位于图12的右方的压入突出部35FG由位于配置为锯齿状的下侧连结部34FG-3的上方的下侧连结部34FG-3形成,位于图12的左方的压入突出部35FG由位于下方的下侧连结部34FG-3形成。即,阴模叶片10F的两侧的压入突出部35FG在上下方向设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设置于相邻的阴模叶片10F彼此之间对置的侧缘的压入突出部35FG彼此互不干扰,而设置为在叶片排列方向上具有重复范围,因此,与此相应地,使所述相邻的阴模叶片10F的侧缘彼此接近,能够在叶片排列方向上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
另外,压入突出部35FG的上边缘形成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随着趋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边缘,因此在从下方向壳体50的叶片收纳部56、57压入阴模叶片10F时,压入突出部35FG容易地与叶片收纳部56、57的内壁面卡合,阴模叶片10F被可靠地保持。
保持阴模端子30F的基材20F以下述方式制成,即,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尺寸,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与阴模端子30F的中间部33F(除去弹性臂部36F)对应的范围的尺寸形成板状。该基材20F在阴模端子30F的板厚方向利用与接触部31F的接触面侧覆盖阴模端子30F的板面,并且,从图5的(A)以及图12可以看出,在所述接触面相反的一侧具有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多个条壁部21F。
条壁部21F在上下方向的三个位置相对于阴模端子30F的板面的位置突出,并且在端子排列方向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从图3可以看出,在阴模叶片10F被收纳于壳体50的叶片收纳部56的状态下,条壁部21F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叶片收纳部56的内壁面和阴模端子30F之间。因此,其结果,阴模端子30F的接触部31F以及弹性臂部36F与所述内壁面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空间,利用所述空间能够允许在所述方向朝向外侧的弹性臂部36F的弹性变形以及接触部31F的位移。
另外,基材20F在与后述的接地板40的接地接触片41F对应的位置形成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22F(参照图3),该孔部22F允许所述接地接触片41F与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接触。另外,基材20F在与阴模端子30F的连结部34F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沿所述板厚方向贯通的孔部。
从图5的(B)可以看出,接地板40F以下述方式制成,即沿板厚方向将金属板部件穿孔,并且,沿板厚方向弯曲形成后述的接地接触片41F。从图5的(B)可以看出,接地板40F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阴模叶片10F的整个区域,而且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与端子的中间部33F(除去弹性臂部36F)对应的范围延伸。
在接地板40F的上边缘部以及下边缘部沿端子排列方向的与阴模接地端子30FG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在阴模叶片10F的板厚方向能够弹性位移的接地接触片41F。该接地接触片41F在所述板厚方向朝阴模接地端子30FG侧弯曲从而进入基材20F的孔部22F,在其前端(自由端)利用接触压力与阴模接地端子30FG接触。以下,将接地板40F的上边缘部的接地接触片41F称为“上侧接触片41FA”,将下边缘部的接地接触片41称为“下侧接触片41FB”。对接地接触片41F而言,形成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接触部31FG以及连接部32FG的两个带状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两端的带状片)中的一方的带状片与上侧接触片41FA接触,并且,另一方的带状片与下侧接触片41FB接触。
另外,在接地板40F上,靠近上端位置的上侧接触片41FA彼此之间以及靠近下端位置的下侧接触片41FB彼此之间,用于向基材20F安装接地板40F的安装孔部42F形成为向接地板40F的板厚方向贯通的矩形的孔部。这些安装孔部42F位于与形成于基材20的接地板安装面的安装突出部对应的位置,通过安装孔部42F的内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边缘部)与所述安装突出部的外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边缘部)卡合,接地板40F被安装于基材20F。
这样构成的阴模叶片10F以如下方式制成,即,阴模端子30F通过与基材20F一体铸造成型而被保持之后,接地板40F被安装于基材20F。叶片10的制造工序之后将详述。
阳模叶片10M中的阳模端子30M的形状以及配置以及基材20M的形状与阴模叶片10F不同。以下,对于阳模叶片10M,以与阴模叶片10F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的部分,标注将阴模叶片10F的附图标记的“F”改为“M”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关说明。
从图6的(A),图6的(B)可以看出,阳模叶片10M的基材20M的上端到达比接触部31M的上端靠上方。阳模端子30M的接触部31M为直线状,以接触面露出并通过与基材20M一体铸造成型而被保持的方式被固定。从图6的(A)可以看出,所述连接部32M以在阳模叶片10M的板厚方向朝接触部31M的接触面(从基材20M露出的面)侧弯曲成直角的方式形成。换言之,连接部32M在所述板厚方向相对阳模叶片10M的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同的一侧偏置。
阳模端子30M具有阳模信号端子30MS以及阳模接地端子30MG。在阳模叶片10M中,与阴模叶片10F相同地,阳模信号端子30MS以及阳模接地端子30MG以阳模接地端子30MG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阳模信号端子30MS的两侧的方式排列,利用所述两个阳模信号端子30MS来传送高速的差动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5的(A)和图5的(B)相比较可以判断,阳模叶片10M的阳模信号端子30MS以及阳模接地端子30MG的排列顺序与阴模叶片10F的阴模信号端子30FS以及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排列顺序相反。结果,对设置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相邻且对置的两个叶片10上的端子而言,设置于一方的叶片10的信号端子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叶片的接地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置。因此,任意的信号端子对(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信号端子对)在端子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被接地端子包围,从而对该信号端子对的遮挡效果提高,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传送高速差动信号。
对叶片10M、10F向壳体50的安装进行说明。阳模叶片10M以下述方式被安装,即端子配置面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外侧的姿势(参照图3)被从下方压入壳体50的中央壁53的叶片收纳部57(参照图7),从而压入突出部35MG与叶片收纳部57的内壁面卡合(参照图8)。另外,阴模叶片10F以下述方式被安装,即端子配置面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的姿势(参照图3)被从下方压入壳体50的侧壁52的叶片收纳部57(参照图7),从而压入突出部35FG与叶片收纳部57的内壁面卡合。其结果,相互邻接的阳模叶片列与阴模叶片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端子配置面对置。
在连接器1中,两个阳模叶片列是以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相邻的叶片列(叶片列对)。但是,由于各阳模叶片列的阳模端子30M的接触部31M不发生弹性位移,因此无需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确保用于允许该接触部31M的弹性位移的距离。另外,两个阴模叶片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不相互相邻,进而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因此,由于不会发生已弹性位移的阴模端子30F的接触部31F彼此的接触,因此无需为了防止所述阴模端子30F彼此的接触而在阴模叶片10F彼此之间确保距离。其结果,能够减小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连接器1的尺寸。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在叶片10M、10F的压入结束后的状态下,该叶片10M、10F的上端侧部分从叶片收纳部56、57向上方突出。在端子配置面彼此对置的阳模叶片10M以及阴模叶片10F的突出部分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成为用于接收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部11’的接收部58。另外,从中央壁53的叶片收纳部57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分,即、在连接器宽度方向重叠的两列的阳模叶片列的上端侧部分为被嵌入于对象连接器2的后述的接收部78的嵌合部11。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连接部32M、32F朝叶片收纳部56、57的下方延伸突出。另外,叶片10M、10F的阳模叶片10M的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外侧,阴模叶片10F的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因此端子30M、30F的连接部32M、32F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连接器1的中心位置朝向外侧延伸。
如所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模叶片10M的连接部32M在该阳模叶片10M的板厚方向相对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同的一侧偏置,阴模叶片10F的连接部32F在该阴模叶片10F的板厚方向相对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反的一侧偏置。如所述那样,在现有技术中,仅将阳模叶片列以及阴模叶片列的任一方多个设置于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使各叶片列的端子的连接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连接器的中心位置向背离侧偏置,因此对于阳模叶片以及阴模叶片的各自,需要准备连接部的偏置位置不同的两个种类的叶片。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连接器1设置仅排列阳模叶片10M而成的阳模叶片列以及仅由阴模叶片10F构成的阴模叶片列,由此能够使全部的叶片列的端子30M、30F的连接部32M、32F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连接器1的中心位置向背离侧(外侧)偏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于阳模叶片10M以及阴模叶片10F的各自准备一个种类的叶片即可,与现有技术那样,必须针对各型准备两个种类的叶片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阳模叶片10M的连接部32M相对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同的一侧偏置,阴模叶片10F的连接部32F相对端子配置面朝与该端子配置面相反的一侧偏置,取而代之,也可以通过阳模叶片10M的连接部32M朝与端子配置面相反的一侧偏置,并且阴模叶片10F的连接部32F朝与端子配置面相同的一侧偏置来构成各叶片10M、10F。即,可以以阳模叶片10M的连接部32M和阴模叶片10F的连接部32F朝彼此相反的一侧偏置的方式来构成各叶片10M、10F。
从图1可以看出,固定托架60在叶片排列方向的壳体50的两端位置一个一个地被保持于底壁51,通过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焊接连接,有助于连接器1向电路基板的固定强度的提高。该固定托架60以使金属带状片向叶片排列方向外侧弯曲成直角的方式制成,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保持于底壁51的被保持部61以及沿叶片排列方向延伸并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固定部62。该固定托架60以被保持部61从下方压入形成于所述底壁51的狭缝状的保持部59的方式被安装于底壁51。
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4对对象连接器2进行说明。对象连接器2具有已述的多个叶片10、作为排列保持该多个叶片10的保持体的壳体70、以及保持于该壳体70的固定托架80。由于所述对象连接器2设有与对象连接器共用的叶片10,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降低制造成本。以下,对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叶片10,为了与连接器1的叶片10明确地区别开来,而在该叶片10的附图标记标注“’”来进行说明。
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对象连接器2以相对连接器1上下反转的姿势,即后述的底壁71位于上方的姿势从上方与连接器1嵌合连接。以下,参照所述图1至图4所示的姿势对对象连接器2的构成进行说明。
壳体70为以相对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立方体外形。所述壳体70与连接器1的叶片10对应,以所述长边方向作为叶片排列方向来排列保持四个叶片10’,并且排列所述四个叶片而成的叶片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壳体70的短边方向)被保持为四列。
壳体70具有: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71、从底壁71直立并且沿所述叶片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72、从底壁71直立并且沿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将所述两个侧壁72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73。另外,该壳体70具有:中央壁74(参照图3、4),其从底壁71直立并在所述两个侧壁72彼此之间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且将端壁73彼此连结;隔壁79,其在所述叶片排列方向彼此相邻的叶片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侧壁72和中央壁74连结。
从图1可以看出,对端壁73而言,其下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比上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以下,将图1的端壁73的上部称为“宽度广部73A”,将下部称为“宽度狭部73B”。宽度广部73A的外侧面(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与侧壁72的外侧面相接而形成一个平坦面,宽度狭部73B的外侧面(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从侧壁72的外侧面凹陷。从图2可以看出,所述宽度狭部73B在连接器嵌合时,进入连接器1的侧壁52的端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凹部55。从图1可以看出,所述宽度狭部73B的下端部相对侧壁72以及中央壁74位于下方,该下端部在叶片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倾斜的倾斜面而成为锥形形状。所述倾斜面作为在所述宽度狭部73B进入所述凹部55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从图3可以看出,侧壁72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作为内侧部分的内侧壁部72A比作为外侧部分的外侧壁部72B高,即,在图3中相对于外侧壁部72B向下方延伸,从叶片排列方向(相对图3的纸面呈直角的方向)观察呈阶梯状。所述内侧壁部72A在上下方向形成为与叶片10’相同的尺寸。在所述外侧壁部52B,用于收纳并保持叶片10’的叶片收纳部7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还贯通底壁71的孔部,该叶片收纳部76在叶片排列方向排列形成为四个。各叶片收纳部76在叶片排列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形成为与一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形成为在各叶片收纳部76中分别收纳一片阳模叶片10M’。
从图3可以看出,中央壁74在上下方向形成为与所述侧壁72的内侧壁部72A以及叶片10’相同的尺寸,该中央壁74的下表面位于与所述内侧壁部72A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在该中央壁74中,用于收纳并保持叶片10’的叶片收纳部77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还贯通底壁71的孔部,所述叶片收纳部77在叶片排列方向排列形成为四个。各叶片收纳部77形成为在叶片排列方向与一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两个叶片10’大致相同的尺寸。从图3可以看出,在各叶片收纳部77中,分别将两片阴模叶片10F’收纳为使板面彼此重叠为两片的状态。
叶片10’从图1的上方被压入于所述叶片收纳部76、77(参照图7),且被设置于叶片10’的两侧缘(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部)的压入突出部35MG’、35FG’保持。
另外,隔壁79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与所述侧壁72的外侧壁部72B大致相同的尺寸,该隔壁的下表面位于与所述外侧壁部72B的下表面相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叶片收纳部76保持的叶片10’全部是阳模叶片10M’,由叶片收纳部77保持的叶片10’全部是阴模叶片10F’。换言之,由侧壁72保持的叶片列是仅排列阳模叶片10M’而成的阳模叶片列,由中央壁74保持的叶片列是仅排列阴模叶片10F’而成的阴模叶片列。
阳模叶片10M’以下述方式被安装,即端子配置面以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外侧的姿势(参照图3)被从图1的上方压入壳体50的叶片收纳部76(参照图7),且压入突出部35MG’与叶片收纳部76的内壁面卡合。另外,阴模叶片10F’以下述方式被安装,即端子配置面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的姿势(参照图3)被从图1的上方压入叶片收纳部77(参照图7),且压入突出部35FG’与叶片收纳部77的内壁面卡合。其结果,彼此相邻的阴模叶片列与阴模叶片列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端子配置面朝向彼此相反的一侧。
在对象连接器2中,不存在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方式相邻的叶片列(叶片列对),不会发生在该叶片列对中已弹性位移的阴模叶片10F’的阴模端子30F’彼此的接触(接触部31F’彼此的接触)。即,无需为了防止所述阴模端子30F’彼此的接触而在阴模叶片10F’彼此之间确保距离。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对象连接器2的尺寸。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在叶片10M’、10F’的压入结束后的状态下,该叶片10M’、10F’的下端侧部分从叶片收纳部76、77向下方突出。相对侧壁7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内侧壁部72A、中央壁74、以及叶片10M’、10F’的下部为与连接器嵌合时被嵌入连接器1的接收部58的嵌合部11’。即,从图3可以看出,对象连接器2具有两个嵌合部11’。另外,所述嵌合部11’彼此之间,即阴模叶片10F’的下部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为连接器嵌合时接受连接器1的嵌合部11的接受部78。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连接部32M’、32F’从叶片收纳部76、77向上方延伸突出。另外,对叶片10M’、10F’而言,由于阳模叶片10M’的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外侧,阴模叶片10F’的端子配置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朝向内侧,端子30M’、30F’的连接部32M’、32F’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向外侧延伸。
接下来,基于图1至图4,对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以及对象连接器2安装于各自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接下来,如图1、图3所示那样,将连接器1设置为该连接器1的嵌合部11(参照图3)朝向上方的姿势,并且,将对象连接器2设置为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部11’(参照图3)朝向下方的姿势,到达连接器1的上方后,使该对象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图1、3的箭头)。
对象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时,该对象连接器2的端壁73的宽度狭部73B被该宽度狭部73B的下端部引导,并且进入连接器1的凹部55内,由此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部11’以及接收部78被相对连接器1的接受部58以及嵌合部11定位。并且,对象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时,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部11’从上方进入连接器1的接受部58的同时,连接器1的嵌合部11从下方进入对象连接器2的接受部78。而且,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阳模叶片10M’的阳模端子30M’的接触部31M’与连接器1的阴模叶片10F的接触部31F抵接,由此,使所述接触部31F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弹性位移(参照图4)。另一方面,设置于对象连接器2的阴模叶片10F’的阴模端子30F’的接触部31F’与连接器1的阳模叶片10M的接触部31M抵接,由此,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弹性位移(参照图4)。
从图4可以看出,在连接器嵌合结束的状态下,接触部31F、31F’的弹性位移状态被维持,彼此通过接触压力而接触的该接触部31F、31F’和接触部31M’、31M电导通。
接下来,基于图9至图12对叶片1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其中,对阴模叶片10F的制造工序的说明与阳模叶片10M的制造工序基本相同。
首先,准备图9所示的阴模端子30F用的端子材料PF。该端子材料PF以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不变而向板厚方向穿孔的方式制成。在图9中,对与阴模端子30F的各部对应的部分标注所述各部分的附图标记。端子材料PF为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带状片彼此平行地排列,彼此相邻的所有带状片彼此被上侧连结部34F-1、中间连结部34F-2以及下侧连结部34F-3连结。其中,不局限于连结阴模接地端子的带状片彼此的连结部而是包含全部连结部意思,该连结部的附图标记为“上侧连结部34F-1”、“中间连结部34F-2”、“下侧连结部34F-3”,这些统称为“连结部34F”。另外,该端子材料PF的图9的下端,即与连接部32F对应的部分的下端与行星架C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材料的带状片彼此在上下方向的三个位置被连结部34F连结,但上下方向的连结部34F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至少设置一个即可。
接下来,切开与设置于一片阴模叶片10F的阴模端子30F对应的部分相应的端子材料PF。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5的(A)可以看出,设置于一片的阴模叶片10F的阴模端子30F的带状片的总数是25个,因此如图10所示,通过除去从左方数第26个带状片来形成具有25个带状片的端子材料PF。除去所述第26个带状片时,从图10可以看出,上侧连结部34F-1以及中间连结部34F-2在端子排列方向(图10的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26个带状片相邻的带状片(第25个以及第27个带状片)靠近的位置被切断,下侧连结部34F-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所述第26个带状片相邻的位置被切断。其结果,从图10可以看出,在第25个带状片的右侧缘,虽然上侧连结部34F-1以及中间连结部34F-2被除去,但下侧连结部34F-3未被除去,由该下侧连结部34F-3形成压入突出部35FG。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开所述端子材料PF的同时,从图10可以看出,通过冲压加工除去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四个带状片中位于内侧的两个带状片的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所述那样,连结部34F在端子排列方向被配置为锯齿状。换言之,与被除去的所述第26个带状片的左侧缘连结的连结部34F位于上方,并且与右侧缘连结的连结部34F位于下方,二者彼此错位配置。进而,切断并分离所述第26个带状片和下侧连结部34F-3时,能够使切断时所产生的应力向上下方向分散。因此,能够使各阴模叶片10F中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范围的宽度尺寸变小,能够避免在该端子排列方向的阴模叶片10F的大型化。
接下来,将具有25个带状片的端子材料PF收纳于金属模(未图示)内后,使用于形成基材20F的树脂流入该金属模内,与该树脂一体铸造成型。其结果,从图11可以看出,能够获得使端子材料PF和基材20F一体铸造成型的中间加工部件PF’。接下来,从图12可以看出,通过冲压加工除去相邻的阴模信号端子30FS彼此间的连结部34F、以及相邻的阴模信号端子30FS和阴模接地端子30FG的连结部34F。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材20F上与各连结部34F对应的位置形成孔部,因此在冲压加工时,能够通过冲压部材穿过所述孔部来除去所述连结部34F。
另外,从图12可以看出,从行星架C切去各带状片的下端,并且,在板厚方向(相对图12的纸面呈直角的方向)对各带状片的上端侧部分以及下端侧部分进行弯曲加工,形成接触部31F以及连接部32F。此时,接触部31F以向图12的纸面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连接部32F以向图12的纸面的前面侧突出的方式弯曲。而且,通过向基材20F的接地板安装面安装接地板来完成阴模叶片10F。
阳模叶片10M的制造工序也与所述阴模叶片10F的制造工序基本相同,但基材20M与所述上端侧部分一体铸造成型这一点与阴模叶片10F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叶片10用于高速的差动信号的传送,使两个由一个带状片形成的信号端子相邻,使将四个带状片连结的接地端子分别配置于所述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但如以下说明那样,通过变更端子的形状、叶片中端子的配置,能够应对各种种类的信号。
图13是从端子排列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阴模叶片110F的主视图。在图13中,由与图12的阴模叶片10F对应的部分标注“110”的附图标记表示。在所述图13的变形例中,相邻的带状片彼此间的连结部全部被除去,各阴模端子130F由一个带状片形成。在所述阴模叶片110F中,例如,以相邻的两个阴模端子130F作为信号端子,而且以位于所述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的阴模端子130F作为接地端子使用,换言之,若以接地端子、信号端子、信号端子的顺序重复地配置,则能够用于高速信号的传送。另外,将全部的阴模端子130F作为信号端子使用,也可以用于比所述高速信号的传送速度慢的低速信号的传送。
图14是从端子排列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阴模叶片210F的主视图。在图14中,由与图12的阴模叶片10F对应部分标注“200”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所述图14的变形例中,在阴模叶片210F的制造过程中连结部不被除去,阴模端子230F为由全部的带状片连结而成的一个金属板部件。所述阴模端子230F能够作为例如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使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一种端子材料PF制成与应该传送信号的特性相应的多种端子,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制造成本。另外,通过变更设计,即使用于制成保持于各叶片的端子所需要的带状片的总数增减,从端子材料PF切去所述总数的带状片,根据应该传送的信号的特性适当地选择除去至少一个所述连结部,或不除去该连结部,由此能够制成各种的阴模叶片,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制造成本。另外,在所述图13以及图14的变形例中,对阴模叶片进行了说明,当然这些的变形例也能够应用于阳模叶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叶片列中排列四个叶片,但各列叶片的片数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设定。另外,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中叶片列设置为四列,但叶片列的个数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三列,另外,也可以是五列以上。本发明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小型化的效果随着叶片列的数变多而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1中,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两列叶片列是阳模叶片列,外侧的两列叶片列是阴模叶片列,在对象连接器2中,内侧的两列叶片列是阴模叶片列,外侧的两列叶片列是阳模叶片列,但能够适当地设定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阳模叶片列以及阴模叶片列的配置。另外,设置于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叶片列为同型叶片列的阳模叶片列或阴模叶片列,但取而代之,也可以为至少一个叶片列是阳模叶片和阴模叶片适当地混合的异型叶片列的混合叶片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壳体的各叶片收纳部压入所希望的叶片,能够自由地变更所述叶片的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应对各种设计内容。此时,对于叶片的端子配置面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彼此相反的一侧,由相互相邻的两个叶片列构成的叶片列对,需要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或者向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且向另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阴模叶片。通过配置这样各叶片,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不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阴模叶片。因此,在所述叶片列对中,不会发生已弹性位移的阴模叶片的端子彼此的接触。其结果,无需为了防止所述阴模叶片的阴模端子彼此的接触而在阴模叶片彼此之间确保距离。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中继电连接器以及对象连接器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与一个特性信号,即高速的差动信号对应的叶片,但取而代之,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那样,通过使应该传送信号的特性相应的不同种类的叶片混合能够利用一个连接器传送各种种类的信号。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作为将作为对象连接体的电路基板和其它的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中继的中继连接器进行了说明,取而代之,连接器也可以是例如将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从上方以及下方嵌合连接,将两个对象连接器彼此中继的中继连接器。这种情况下,在叶片端子的上端侧以及下端侧两方设置用于与设置于各对象连接器的对象端子连接的接触部。
Claims (9)
1.一种中继电连接器,其具有: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排列设置有在形成板状的基材的上端侧和下端侧之间延伸、且在该上端侧和该下端侧分别具有接触部或连接部的多个端子;保持体,其以多个该叶片将端子排列方向作为叶片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该叶片,形成对象连接器或电路基板的对象连接体在所述上端侧和所述下端侧与所述叶片连接,
所述中继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叶片具备阳模叶片和阴模叶片,对所述阳模叶片而言,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被配置于该阳模叶片的一方的板面侧并且被固定设置于所述基材,对所述阴模叶片而言,所述端子的接触部被配置于该阴模叶片的另一方的板面侧并且以能够在相对该板面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状态被设置于所述基材,
保持体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保持至少三列叶片列,各叶片列是作为仅将所述阳模叶片沿所述叶片排列方向排列而成的同型叶片列的阳模叶片列、作为仅将所述阴模叶片沿所述叶片排列方向排列而成的同型叶片列的阴模叶片列、或作为在所述叶片排列方向将所述阳模叶片和所述阴模叶片适当地混合的异型叶片列的混合叶片列,
所述至少三列的叶片列中、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由彼此相邻的两个叶片列形成的至少一个叶片列对以下述方式配置叶片,即、使位于所述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面侧的所述叶片的板面亦即端子配置面在所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彼此相反的一侧,
形成所述叶片列对的两个叶片列在叶片排列方向的相同位置上,向两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或向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阳模叶片且向另一方的叶片列配置所述阴模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叶片列包含与应传送的信号的特性相应的不同种类的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叶片的端子是通过下述方式制成的,即从在上下方向延伸且彼此相邻的多个带状片彼此在上下方向的至少一个位置被连结部连结后的形状的端子材料中,根据应传送的信号的特性在所述叶片中适当地选择除去至少一个所述连结部,或者不除去所述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保持体具有用于收纳并保持从上方或者下方被压入的各叶片的收纳部,叶片具有从端子的排列方向的两侧的侧缘沿该排列方向向外侧突出的压入突出部,且该叶片通过该压入突出部与所述收纳部的内壁面卡合被保持于该收纳部内,所述压入突出部由从设置于叶片的多个端子中位于两端的端子在所述端子的排列方向向外侧突出的连结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从叶片的两侧的侧缘突出的压入突出部在上下方向彼此设置于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中继电连接器的叶片列中的至少一个叶片列是阳模叶片列,该阳模叶片列以外的其它叶片列是阴模叶片列,阳模叶片被设置为端子的连接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阳模叶片的端子配置面朝一方侧偏置,阴模叶片被设置为端子的连接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所述阴模叶片的端子配置面朝另一方侧偏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各叶片的多个端子由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形成,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接地端子位于两个信号端子的两侧的方式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设置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且对置的两个叶片的端子而言,设置于一方的叶片的信号端子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叶片的接地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叶片列被设为四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60733 | 2013-08-01 | ||
JP2013160733A JP2015032433A (ja) | 2013-08-01 | 2013-08-01 |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47979A true CN104347979A (zh) | 2015-02-11 |
Family
ID=52428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69475.8A Pending CN104347979A (zh) | 2013-08-01 | 2014-07-30 | 中继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038018A1 (zh) |
JP (1) | JP2015032433A (zh) |
CN (1) | CN104347979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23238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10707493A (zh) * | 2018-07-10 | 2020-01-17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中介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N111542970A (zh) * | 2018-06-29 | 2020-08-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可扩展连接器组件 |
CN113346268A (zh) * | 2020-02-18 | 2021-09-0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733145S1 (en) * | 2014-03-14 | 2015-06-30 | Kingston Digital, Inc. | Memory module |
USD735201S1 (en) * | 2014-07-30 | 2015-07-28 | Kingston Digital, Inc. | Memory module |
US9986656B2 (en) * | 2015-12-17 | 2018-05-29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Multi-receptacle housing assembly |
JP2018010724A (ja) * | 2016-07-11 | 2018-01-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板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
CN109923738B (zh) | 2016-08-23 | 2021-11-30 | 申泰公司 | 具有阻抗特性改进的锚固区的电接触件 |
JP6807685B2 (ja) * | 2016-09-13 | 2021-01-0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雌型電気コネクタ、雄型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ら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D851044S1 (en) | 2016-09-30 | 2019-06-11 | Samtec, Inc. | Vert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
CN108631094B (zh) * | 2017-03-16 | 2020-02-04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USD877700S1 (en) * | 2017-07-17 | 2020-03-10 | Samtec,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D877084S1 (en) * | 2017-07-17 | 2020-03-03 | Samtec,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7267698B2 (ja) * | 2018-09-07 | 2023-05-0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WO2020138191A1 (ja) * | 2018-12-28 | 2020-07-0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302925C (en) * | 1999-06-07 | 2009-05-19 | Ekstrom Industries, Inc. | Watthour meter socket adapter with circuit board mounts |
US6659808B2 (en) * | 2000-12-21 | 2003-12-0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guiding means |
US7744416B2 (en) * | 2007-06-07 | 2010-06-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ieldding system |
US7762857B2 (en) * | 2007-10-01 | 2010-07-27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Power connectors with contact-retention features |
US8157591B2 (en) * | 2008-12-05 | 2012-04-17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
US8540525B2 (en) * | 2008-12-12 | 2013-09-24 | Molex Incorporated | Resonance modifying connector |
US8267721B2 (en) * | 2009-10-28 | 2012-09-18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plates and ground coupling bar |
JP2011159470A (ja) * | 2010-01-29 | 2011-08-18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雄コネクタ、雌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
-
2013
- 2013-08-01 JP JP2013160733A patent/JP2015032433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7-21 US US14/335,976 patent/US2015003801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7-30 CN CN201410369475.8A patent/CN1043479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23238A (zh) * | 2016-11-28 | 2018-06-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8123238B (zh) * | 2016-11-28 | 2020-07-03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11542970A (zh) * | 2018-06-29 | 2020-08-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可扩展连接器组件 |
CN110707493A (zh) * | 2018-07-10 | 2020-01-17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中介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N110707493B (zh) * | 2018-07-10 | 2021-08-31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中介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N113346268A (zh) * | 2020-02-18 | 2021-09-0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中继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带有电路基板的电连接器组装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032433A (ja) | 2015-02-16 |
US20150038018A1 (en) | 2015-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47979A (zh) | 中继电连接器 | |
CN201397970Y (zh) | 电连接器 | |
US10756489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 |
CN101938053B (zh) | 多极连接器 | |
EP1997195B1 (en) | Receptacle with crosstalk optimizing contact array | |
CN101685912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20143024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777717B (zh) | 电连接器 | |
EP2226903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plates and grounding member | |
CN102377053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335406A (zh) | 差分对和屏蔽片整体式双重屏蔽电连接器 | |
KR101366944B1 (ko) | 리드 프레임, 접점 군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커넥터 | |
CN103081237A (zh) | 连接器 | |
CN102668270A (zh) | 插头转接器 | |
CN105580212A (zh) | 连接器 | |
CN101505025B (zh) | 连接器 | |
CN102938524B (zh) | 连接器装置 | |
CN106486813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EP2538498A1 (en) | Connector and signal line structure | |
TWM524585U (zh) | 序列連接器 | |
EP2637263A1 (en) | Erroneous insertion preven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 connectors | |
US820211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witching terminal | |
US9130329B1 (en) |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assembly of connector | |
CN201204360Y (zh) | 电连接器 | |
EP2919326B1 (en) |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assembly of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