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3766B - 缸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缸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3766B
CN104343766B CN201410374091.5A CN201410374091A CN104343766B CN 104343766 B CN104343766 B CN 104343766B CN 201410374091 A CN201410374091 A CN 201410374091A CN 104343766 B CN104343766 B CN 104343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limiting part
spring
cylinder
travel lim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40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3766A (zh
Inventor
足羽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43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3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5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supporting elements intended to guide or limit the movement of the annular dis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6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both gas and liquid
    • F16F9/062Bi-tubular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7722Line condition change responsive valves
    • Y10T137/7837Direct response valves [i.e., check valve type]
    • Y10T137/785With retarder or dashpot
    • Y10T137/7852End of valve moves inside dashpot chamber
    • Y10T137/7853Enlarged piston on end of valve 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缸体装置,其具有:设置在阀部件(76)并在活塞杆移动时使流体流动的流路(95)、开闭流路(95)的阀(110)、位于打开阀(110)的流路(95)的方向侧的限制部件(111)。限制部件(111)是设置有安装孔(114)的环状的板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111)在外周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而向阀部件(76)侧施力对阀(110)施力的多个弹簧部(117)、从邻接的弹簧部(117)之间沿径向延伸而限制阀(110)的行程的行程限制部(118)。行程限制部(118)与所述限制部件(111)的内周侧在同一平面地突出。

Description

缸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缸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在缸体装置中,公知具有开闭流路的阀、向闭方向对阀施力的弹簧、限制阀的规定量以上行程的限制部件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29133号公报)。
在缸体装置中,需要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能够轻量化的缸体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式,缸体装置具有:封入流体的缸体;嵌装在该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至少划分为两个室的阀部件;一端向所述缸体外部延伸的活塞杆;设置在所述阀部件并在所述活塞杆移动了时使流体流动的流路;开闭该流路的阀;位于打开该阀的所述流路方向侧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是设置有供固定杆插入的安装孔的环状的板状部件。在所述限制部件的外周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而向所述阀部件侧对所述阀施力的多个弹簧部;从邻接的所述弹簧部之间沿径向延伸而限制所述阀的行程的行程限制部。所述行程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内周侧在同一平面地延伸。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式,所述行程限制部可以具有肋。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式,所述肋可以在所述行程限制部的与所述阀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式,所述肋可以形成为十字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式,所述肋可以是沿径向延伸的径向肋。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式,所述弹簧部可以始终与所述阀接触。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式,所述固定杆可以具有插入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安装孔内的小径部和与所述限制部件的一侧的面抵接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具有与所述行程限制部抵接的外径。
根据上述缸体装置,能够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下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底阀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俯视图。
图4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侧视剖视图。
图5a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5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6a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6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限制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缸体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0具有封入有液体或者气体等流体的缸体11。该缸体11具有内筒12和外筒13,外筒13比内筒12的直径大并且以覆盖内筒12的方式设置为同心状。缸体11是在这些内筒12与外筒13之间形成有储液室14的双层筒结构。
在缸体11的内筒12内能够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7。该活塞17在内筒12内即缸体11内划分为上室18和下室19。具体地说,在缸体11内,在上室18和下室19内封入有作为流体的工作液,在储液室14内封入有作为流体的工作液和气体。
在缸体11中,作为活塞杆部件的活塞杆22,其第一端向缸体11的外部延伸,其第二端插入内筒12内。活塞17利用螺母23连结在该活塞杆22的内筒12内的第二端上。活塞杆22的第一端侧省略图示,插入安装于内筒12和外筒13的上端部的导杆和油封内并向外部延伸。
活塞杆22具有主轴部25和安装轴部26,安装轴部26在缸体11内侧的端部作为直径比主轴部25小的小径部。由此,在主轴部25上,在安装轴部26侧的端部形成有沿轴正交方向的台阶面27。在安装轴部26上,在与主轴部25相反一侧的规定范围内形成有外螺纹28,外螺纹28与上述螺母23螺合。
如图2所示,活塞17具有大致圆板状活塞阀部件(阀部件)31和滑动接触部件32,活塞阀部件31嵌装在缸体11的内筒12内而将内筒12内划分为上室18和下室19这两个室,滑动接触部件32安装在活塞阀部件31的外周面而与内筒12内滑动接触。
如图2所示,在活塞阀部件31中,在其下室19侧的外周侧形成有向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突出部34。另外,在活塞阀部件31中,在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地形成有插通孔35。另外,在活塞阀部件31中,在与其轴向圆筒状突出部34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圆筒状导向凸起部36、环状内侧座部37、环状外侧座部38,导向凸起部36在插通孔35的径向外侧沿轴向突出,内侧座部37在比导向凸起部36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向突出,外侧座部38在比内侧座部37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向突出。而且,在活塞阀部件31中,在其轴向圆筒状突出部34侧形成有环状下侧安装凸起部40和环状座部41,环状下侧安装凸起部40在插通孔35的径向外侧沿轴向突出,座部41在比下侧安装凸起部40更靠径向外侧并且比圆筒状突出部34更靠内侧的位置沿轴向突出。
在此,在活塞阀部件31的轴向,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彼此高度位置一致,导向凸起部36比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另外,座部41比下侧安装凸起部40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略高。
活塞阀部件31眼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位置(由于图2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形成有流路孔43,所述流路孔43的第一端在导向凸起部36与内侧座部37之间开口,流路孔43的第二端在下侧安装凸起部40与座部41之间开口并沿轴向贯穿。另外,活塞阀部件31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位置(由于图2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形成有流路孔44,流路孔44的第一端在内侧座部37与外侧座部38之间开口,流路孔44的第二端在座部41与圆筒状突出部34之间开口并沿轴向贯穿。内侧流路孔43形成使工作液在上室18与下室19之间流通的第一流路45。外侧流路孔44形成使工作液在上室18与下室19之间流通的第二流路46。
活塞17在活塞阀部件31的轴向圆筒状突出部34侧,从活塞阀部件31侧依次具有盘阀50、垫片51和阀限制部件52。另外,活塞17在与活塞阀部件31的轴向圆筒状突出部34的相反侧,从活塞阀部件31侧依次具有盘阀(阀)55和限制部件57。
插通孔60在盘阀50的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地形成,插通孔61在垫片51的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地形成,插通孔62在阀限制部件52的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地形成。在盘阀50的插通孔60、垫片51的插通孔61和阀限制部件52的插通孔62内插入活塞杆22的安装轴部26。在这种状态下,盘阀50、垫片51和阀限制部件52利用螺母23和活塞阀部件31夹紧内周侧。
在盘阀55的径向中央,导向孔63形成为沿轴向贯穿。盘阀55在导向孔63内插入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盘阀55通过该导向凸起部36的引导而能够在轴向移动。
在限制部件57的径向中央,插通孔(安装孔)64形成为沿轴向贯穿。在盘阀55在导向孔63插入有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的状态下,在限制部件57的插通孔64内插入有活塞杆22的安装轴部26。在这种状态下,限制部件57利用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和活塞杆22的主轴部25的台阶面27夹紧内周侧。由此,盘阀55能够沿轴向移动地安装在活塞阀部件31上,限制部件57不能移动并且能够变形地安装在活塞阀部件31上。
下室19侧的盘阀50具有比座部41直径稍大的外径。盘阀50与活塞阀部件31的下侧安装凸起部40和座部41抵接而关闭内侧流路45。在活塞杆22向从缸体11内突出的突出量增加的伸长侧(图2的上侧)移动时,盘阀50从座部41离开而打开流路45。由此,设置在活塞阀部件31上的内侧流路45在活塞杆22向伸长侧移动时,流体从上室18向下室19流动。盘阀50构成开闭该流路45的伸长侧的盘阀。
垫片51的外径比盘阀50的外径小,并且与下侧安装凸起部40的外径大致相同。阀限制部件52的外径比垫片51的外径大,并且比盘阀50的外径稍小。在盘阀50向离开座部41的方向以规定量变形时,阀限制部件52与盘阀50抵接来限制其进一步变形。
上室18侧的盘阀55的外径比活塞阀部件31的外侧座部38的直径稍大。盘阀55的导向孔63在直径比内侧座部37小的范围内呈特殊形状,并且不能沿径向移动地支承在导向凸起部36上,并且,使内侧流路45始终与上室18连通。如上所述,盘阀55相对于活塞阀部件31,被其导向凸起部36引导而能够沿轴向移动。即,盘阀55与内外周一起相对于活塞阀部件31沿轴向上升。
盘阀55利用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的引导而移动,并与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抵接而关闭外侧流路46。在活塞杆22向缸体11的进入量增加的收缩侧(图2的下侧)移动时,盘阀55从外侧座部38离开而打开外侧流路46。由此,设置在活塞阀部件31的外侧流路46在活塞杆22向收缩侧移动时,使流体从下室19向上室18流动。盘阀55构成开闭该流路46的收缩侧的盘阀。限制部件57相对于盘阀55,位于打开其流路46的方向侧(图2的上侧)。
限制部件57通过形成插通孔64而形成为环状。限制部件57具有安装基部66、多个(由于图2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弹簧部67、多个(由于图2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的行程限制部68,安装基部66在限制部件57的内周侧即插通孔64侧被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和活塞杆22的台阶面27夹紧,弹簧部67从安装基部66沿径向突出而始终与盘阀55接触,并向轴向的活塞阀部件31侧对盘阀55施力,行程限制部68从与安装基部66邻接的弹簧部67之间沿径向突出而限制盘阀55的行程。在盘阀55抵抗弹簧部67的作用力而向从外侧座部38和内侧座部37离开的方向上升规定量时,行程限制部68与盘阀55抵接而限制其进一步上升。由此,行程限制部68也限制被盘阀55按压而变形的弹簧部67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
如图1所示,外筒13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件72和底盖部件73,底盖部件73嵌合在圆筒部件72的下端并封闭其下端开口部。底盖部件73在外周部与圆筒部件72的内周部嵌合。在这种状态下,底盖部件73以越靠近中央侧越向轴向外侧靠近的方式形成为台阶状。底盖部件73通过焊接到圆筒部件72上而以密闭状态固定。
在内筒12的下端部设置有底阀71。底阀71在缸体11内划分下室19和上述储液室14。底阀71具有产生收缩侧衰减力的衰减阀和吸入阀,该吸入阀在伸长侧实际上不产生衰减力地使油液从储液室14向缸体内流动。
底阀71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底阀部件(阀部件)76,底阀部件76嵌装在缸体11内而将缸体11内划分为下室19和储液室14这两个室。如图3所示,底阀部件76在外周部的上部形成有直径比下部小的台阶部77。底阀71在该台阶部77与内筒12的下端的内周部嵌合。另外,底阀部件76在下部的外周侧具有沿轴向突出的圆环状的突出足部78。底阀部件76在该突出足部78与底盖部件73抵接。该突出足部78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位置(由于图3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形成有沿径向贯穿的流路槽79。利用流路槽79,在从底阀部件76和内筒12的径向外侧到底阀71与底盖部件73之间的范围形成储液室14。
底阀部件76形成为在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有插通孔81。另外,在底阀部件76,在其轴向突出足部78的相反侧形成有圆筒状导向凸起部84、环状内侧座部85、环状外侧座部86,导向凸起部84在径向插通孔81的外侧沿轴向突出,内侧座部85在比导向凸起部84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向突出,外侧座部86在比内侧座部85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轴向突出。而且,在底阀部件76,在其轴向突出足部78侧形成有环状的下侧安装凸起部88、环状的座部89,下侧安装凸起部88在插通孔81的径向外侧沿轴向突出,座部89在比下侧安装凸起部88更靠径向外侧并且比突出足部78更靠内侧的位置向轴向突出。
在此,在底阀部件76的轴向,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彼此高度位置一致,导向凸起部84比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在突出方向的高度位置高。另外,座部89比下侧安装凸起部88在突出方向的高度略高。
底阀部件76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位置(由于图3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形成有流路孔92,流路孔92的第一端在导向凸起部84与内侧座部85之间开口,流路孔92的第二端在下侧安装凸起部88与座部89之间开口并沿轴向贯穿。另外,底阀部件76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位置(由于图2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形成有流路孔93,流路孔93的第一端在内侧座部85与外侧座部86之间开口,流路孔93的第二端在比座部89更靠近与下侧安装凸起部88相反侧开口并沿轴向贯穿。外侧流路孔93形成为与突出足部78的流路槽79局部连接。内侧流路孔92形成在下室19与储液室14之间使工作液流动的一侧的流路94。外侧流路孔93形成在下室19与储液室14之间使工作液流动的另一侧的流路95。
底阀71具有作为活塞杆部件的安装销98。安装销98具有作为插入底阀部件76的插通孔81内的小径部即固定杆的轴部99、设置在轴部99的一端且直径比轴部99大的头部100。需要说明的是,在轴部99的与头部100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通过铆接形成有直径比轴部99大的铆接部101。
底阀71在底阀部件76的轴向的突出足部78侧,从底阀部件76侧依次具有作为衰减阀起作用的盘阀103、垫片104和阀限制部件105。另外,底阀71在与底阀部件76的轴向突出足部78相反一侧,从底阀部件76侧依次具有作为吸入阀起作用的盘阀(阀)110、限制部件111、铆接承接部件112。
插通孔106在盘阀103的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形成,插通孔107在垫片104的径向中央沿轴向贯穿形成。盘阀103、垫片104和阀限制部件105在各自插通孔106、插通孔107和插通孔108内插入安装销98的轴部99。在这种状态下,利用安装销98的头部100和底阀部件76,夹紧盘阀103、垫片104和阀限制部件105的内周侧。
在盘阀110的径向中央,导向孔113沿轴向贯穿形成。盘阀110在导向孔113内插入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利用该导向凸起部84的引导,使盘阀110能够沿轴向移动。
在限制部件111的径向中央,插通孔(安装孔)114沿轴向贯穿形成。在铆接承接部件112的径向中央,插通孔115沿轴向贯穿形成。盘阀110在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插入导向孔113内的状态下,在限制部件111和铆接承接部件112的各自的插通孔114和插通孔115内插入安装销98的轴部99。在这种状态下,限制部件111和铆接承接部件112的内周侧利用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和安装销98的铆接部101夹紧。由此,盘阀110能够沿轴向移动地安装在底阀部件76上。限制部件111不能移动并且能够变形地安装在底阀部件76上。铆接承接部件112不能移动地安装在底阀部件76上。
储液室14侧的盘阀103由多个外径相同的有孔圆板状的盘沿轴向重叠构成。盘阀103的外径比座部89的外径稍大。盘阀103与底阀部件76的下侧安装凸起部88和座部89抵接而关闭内侧流路94。如图1所示,在活塞杆22向收缩侧移动、使活塞17向下室19侧移动而使下室19的压力上升时,如图3所示,盘阀103从座部89离开而打开内侧流路94。由此,设置在底阀部件76上的内侧流路94在活塞杆22向收缩侧移动时,使流体从下室19向储液室14流动。盘阀103构成开闭该流路94并产生衰减力的收缩侧的盘阀。需要说明的是,盘阀103基于其与设置在活塞17上的收缩侧盘阀55的关系,主要起到使液体从下室19向储液室14流动的效果,以使得排出因活塞杆22向缸体11进入而产生的液体的剩余量。需要说明的是,收缩侧盘阀也可以是在缸体内压力增高时释放压力的释压阀。
垫片104的外径比盘阀103的外径小,并且与下侧安装凸起部88的外径大致相同。阀限制部件105的外径比盘阀103的外径稍小,并且与座部89的直径大致相同。在盘阀103向离开座部89的方向以规定量变形时,阀限制部件105与盘阀103抵接而限制其进一步变形。
下室19侧的盘阀110的外径比外侧座部86的外径稍大。盘阀110的导向孔113在直径比内侧座部85小的范围内呈特殊形状,并不能沿径向移动地支承在导向凸起部84上,并且使内侧流路94始终与下室19连通。如上所述,盘阀110相对于底阀部件76,被导向凸起部84引导而能够沿轴向移动。即,盘阀110的内外周一起相对于底阀部件76沿轴向上升。
盘阀110与底阀部件76的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抵接而关闭外侧流路95。如图1所示,在活塞杆22向伸长侧移动而使活塞17向上室18侧移动、使下室19的压力下降时,盘阀110沿导向凸起部84移动并从外侧座部86和内侧座部85远离,从而打开流路95。由此,设置在底阀部件76上的外侧流路95在活塞杆22向伸长侧移动时,流体从储液室14向下室19流通。盘阀110构成开闭该流路95的伸长侧盘阀。需要说明的是,盘阀110基于其与设置在活塞17上的伸长侧盘阀50的关系,主要使液体实际无阻力(不产生衰减力程度)地从储液室14向下室19流动,以使得补充伴随活塞杆22从缸体11突出而导致的液体不足的量。限制部件111相对于盘阀110位于打开其流路95方向侧(图3的上侧)。
限制部件111由于形成插通孔114而形成为环状。限制部件111具有安装基部116、多个(由于图3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弹簧部117、多个(由于图3为剖视图,因此仅图示一个位置)行程限制部118,安装基部116在内周侧即插通孔114侧被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和安装销98的铆接部101夹紧,弹簧部117从安装基部116沿径向突出并始终与盘阀110接触,并向轴向的底阀部件76侧对盘阀110施力,行程限制部118从与安装基部116邻接的弹簧部117之间沿径向延伸而限制盘阀110的行程。在盘阀110抵抗弹簧部117的作用力向离开外侧座部86和内侧座部85的方向上升规定量时,行程限制部118与盘阀110抵接而限制其进一步的移动。由此,行程限制部118限制因盘阀110的按压而变形的弹簧部117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
铆接承接部件112的外径比内侧座部85小,并且比导向凸起部84大。在安装销98的轴部99被铆接而形成铆接部101时,铆接承接部件112形成铆接部101在头部100侧的端面。
接下来,参照图4具体说明限制部件57、11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限制部件57、111的结构相同,所以以下仅说明限制部件111,限制部件57的对应结构按照限制部件111(57)这样的方式标注括号来表示。
图4a、图4b中表示的自然状态那样,限制部件111(57)是由平坦的有孔圆板状的上述安装基部116(66)、多个位置的弹簧部117(67)、多个位置的行程限制部118(68)构成的一体成形品,上述安装基部116(66)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插通孔114(64),弹簧部117(67)从安装基部116(66)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行程限制部118(68)从安装基部116(66)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即,限制部件111(57)在内周侧具有安装基部116(66),在外周侧具有多个位置的弹簧部117(67)和多个位置的行程限制部118(68)。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弹簧部117(67)和行程限制部118(68)分别设置三个位置以上,在此,各设置三个位置。也就是说,弹簧部117(67)和行程限制部118(68)分别设置为相同数量。
弹簧部117(67)始终与行程限制部118(68)数量相同,弹簧部117(67)形成为配置在沿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邻接的两个位置的行程限制部118(68)之间。行程限制部118(68)始终与弹簧部117(67)数量相同,行程限制部118(68)形成为配置在沿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邻接的两个位置的弹簧部117(67)之间。具体地说,弹簧部117(67)始终使一个位置形成为配置在沿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邻接的两个位置的行程限制部118(68)之间的中央,行程限制部118(68)也始终使一个位置形成为配置在沿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邻接的两个位置的弹簧部117(67)之间的中央。其结果是,弹簧部117(67)和行程限制部118(68)在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即限制部件111(57)的圆周方向上每隔一个位置地交替配置,并且行程限制部118(68)从沿径向突出的弹簧部117(67)的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弹簧部117(67)彼此之间沿径向突出。对从安装基部116(66)延伸的长度而言,弹簧部117(67)比行程限制部118(68)稍长。
如图4b所示,在处于自然状态时,弹簧部117(67)呈平坦的平板状。在从安装基部116(66)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弹簧部117(67)相对于安装基部116(66),越向其径向外侧,越向轴向一侧靠近地呈钝角地以倾斜状延伸。
另外,如图4a所示,弹簧部117(67)具有在基端侧位于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位置的基端缘部121、前端侧的一个位置的前端缘部122、以连结基端缘部121和前端缘部122的方式位于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位置的侧缘部123。
两基端缘部121与邻接的行程限制部118(68)的后述基端缘部125连结,并通过其与该基端缘部125形成向安装基部116(66)侧凹陷的圆弧状。两侧缘部123以越向延伸前端侧越彼此接近的方式相对于通过安装基部116(66)中心与弹簧部117(67)中心的线以等角度倾斜并延伸成直线状。前端缘部122呈向前方突出的圆弧状。因此,弹簧部117(67)整体呈前端细的形状。
如图4a所示,行程限制部118(68)具有在基端侧位于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位置的基端缘部125、前端侧的一个位置的前端缘部126、以连结基端缘部125和前端缘部126的方式位于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两个位置的侧缘部127。两基端缘部125与邻接的弹簧部117(67)的基端缘部121连结,并通过其与该基端缘部121形成向安装基部116(66)侧凹陷的圆弧状。两侧缘部127以越向延伸前端侧越互相接近的方式相对于通过安装基部116(66)的中心与行程限制部118(68)的中心的线以等角度倾斜并延伸成直线状。前端缘部126除了两角部以外,都呈直线状,两角部呈圆弧状。因此,行程限制部118(68)整体也呈前端细的形状。
行程限制部118(68)在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比弹簧部117(67)在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宽。具体地说,两侧缘部127之间宽度的最小值比两侧缘部123之间宽度的最大值大。
行程限制部118(68)具有平坦的板状基板部131和肋132,基板部131与位于限制部件111(57)内周侧的安装基部116(66)在同一平面地延伸,肋132从基板部131向板厚方向一侧突出。在安装基部116(66)的轴向上,肋132相对于基板部131的突出方向与弹簧部117(67)相对于安装基部116(66)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基板部131从安装基部116(66)延伸的方向上,肋132从中间位置向前端侧形成。具体地说,肋132从比基板部131的延伸方向中央更靠近安装基部116(66)侧的位置一直形成至前端。肋132呈由径向肋部134和周向肋部135构成的十字形状,径向肋部134在基板部131的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的中央位置沿安装基部116(66)的径向延伸,周向肋部135在径向肋部134的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沿着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延伸。周向肋部135在比基板部131的延伸方向中央更靠近安装基部116(66)的相反侧,沿着安装基部116(66)的径向横跨基板部131。
径向肋部134的安装基部116(66)侧的端部具有基端壁部137、一对侧壁部138、底板部139,基端壁部137呈其中心轴位于与安装基部116(66)相反侧的半圆状并从基板部131向板厚方向突出,一对侧壁部138以从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的基端壁部137的两端沿安装基部116(66)的径向延伸的方式从基板部131向板厚方向突出,底板部139连结这些基端壁部137和一对侧壁部138的与基板部131相反侧的端缘部。底板部139与基板部131大致平行。
周向肋部135具有内侧壁部141、外侧壁部142、底板部143,内侧壁部141以在安装基部116(66)侧沿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方式从基板部131向板厚方向突出,外侧壁部142在与内侧壁部141的安装基部116(66)相反的一侧以沿着安装基部116(66)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方式从基板部131向板厚方向突出,底板部143连结这些内侧壁部141和外侧壁部142的与基板部131相反侧的端缘部。底板部143与基板部131大致平行。
由于形成有周向肋部135,所以径向肋部134的一对侧壁部138分别在其延伸方向中间位置中断。周向肋部135的内侧壁部141和外侧壁部142也由于形成有径向肋部134,而分别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被中断。另外,径向肋部134的底板部139和周向肋部135的底板部143在彼此的中间位置正交而呈十字状,从而构成肋132的底板部145。
如图4b所示,在安装基部116(66)的轴向,安装基部116(66)与弹簧部117(67)的最大距离比安装基部116(66)与肋132的底板部145的最大距离大。换言之,在安装基部116(66)的轴向,行程限制部118(68)的肋132从安装基部116(66)突出的高度比从弹簧部117(67)的安装基部116(66)突出的高度低。
具体地说,限制部件111(57)是将由弹簧钢材构成的一个金属板等板利用冲压成形机进行打孔及弯曲加工而形成上述形状的板状部件。
在此,在限制部件111处于自然状态时,如图3所示,相对于从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与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的高度差中减去盘阀110的板厚的值,对于安装基部116的轴向的从安装基部116突出的突出量而言,行程限制部118的比较大,弹簧部117的比较小。
限制部件111在使弹簧部117和行程限制部118从安装基部116向盘阀110侧突出的朝向,配置在铆接承接部件112与底阀部件76和盘阀110之间,在安装基部116被底阀部件76的导向凸起部84和铆接承接部件112夹紧。在该夹紧状态下,行程限制部118的肋132在行程限制部118的与盘阀110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
在该夹紧状态下,如果在盘阀110的两侧没有压力差,则根据上述高度关系,多个弹簧部117都抵接在与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抵接而关闭流路95的闭阀状态的盘阀110而变形,另一方面,多个行程限制部118都不与盘阀110抵接而分离。此时,弹簧部117与盘阀110的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之间的位置抵接。
在此,弹簧部117将弹簧常量设定得较小。更具体地说,弹簧部117即便变形,也仅能产生使盘阀110与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抵接所需要的最小作用力。因此,如果盘阀110的下室19压力高于储液室14的压力,则利用弹簧部117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关闭流路95,而在下室19的压力低于储液室14的压力时,盘阀110一边按压容易变形的弹簧部117而使其变形,一边离开内侧座部85和外侧座部86而立即打开流路95。
在盘阀110进一步上升而与行程限制部118的肋132的底板部145抵接时,由于行程限制部118刚性高而难以变形,所以利用行程限制部118能够限制盘阀110上升而使其停止。在利用行程限制部118限制盘阀110上升而使其停止时,也限制限制部件111的弹簧部117进一步变形。与上升位置无关,限制部件111的弹簧部117始终与盘阀110接触。需要说明的是,盘阀110本身是实际上不产生衰减力的止回阀,并且是至少以活塞速度为0.05m/s以下进行开阀的止回阀。
如图2所示,在限制部件57处于自然状态时,相对于从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与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的高度差减去盘阀55的板厚的值,对于安装基部66的轴向上的从安装基部66的突出量而言,行程限制部68比较小,弹簧部67比较大。
如图2所示,限制部件57在弹簧部67和行程限制部68从安装基部66向盘阀55侧突出的朝向,配置在活塞杆22的台阶面27与活塞阀部件31和盘阀55之间。在安装基部66,限制部件57被活塞杆22的台阶面27和活塞阀部件31的导向凸起部36夹紧。在这种状态下,行程限制部68的肋132在行程限制部68的与盘阀55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
在夹紧状态下,如果在盘阀55的两侧没有压力差,则基于上述高度关系,多个弹簧部67都抵接在与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抵接而关闭流路46的闭阀状态的盘阀55而变形,另一方面,多个行程限制部68都不与盘阀55抵接而离开盘阀55。此时,弹簧部67与盘阀55的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之间的位置抵接。
在此,弹簧部67被设定为弹簧常量较小。更具体地说,弹簧部67即便变形,也仅能产生使盘阀55与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抵接所需的最小作用力。因此,如果盘阀55的上室18的压力高于下室19的压力,则利用弹簧部67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关闭流路46,而在上室18的压力低于下室19的压力时,盘阀55一边按压容易变形的弹簧部67而使其变形,一边离开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而立即打开流路46。
在盘阀55进一步上升而与行程限制部68的肋132的底板部145抵接时,由于行程限制部68刚性高而难以变形,所以利用行程限制部68能够抑制盘阀55上升而使其停止。在利用行程限制部118限制盘阀55上升而使其停止时,也限制限制部件57的弹簧部67进一步变形。与上升位置无关,限制部件57的弹簧部67始终与盘阀55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0中,在活塞杆22与活塞17一起相对于缸体11向伸长侧移动时,上室18的压力比下室19的压力高,该差压施加在活塞17的盘阀50上。在该差压超过规定值时,一边打开盘阀50,一边使上室18的油液经由流路45流到下室19,在盘阀50与座部41的间隙或者流路45使流量节流而产生衰减力。另外,如上所述,在活塞杆22向伸长侧移动时,与活塞杆22从缸体11突出的量相比,上室18与下室19内的工作液的液量不足。其结果是,在下室19的压力比储液室14的压力低时,由于盘阀110仅由限制部件111的弹簧常量小的弹簧部117按压,所以一边使弹簧部117变形,一边使盘阀110立即从外侧座部86和内侧座部85离开而打开流路95,从储液室14对下室19进行油液补给。此时,通过使盘阀110与限制部件111的行程限制部118抵接来限制其向规定量以上上升。由于弹簧部117的弹簧常量较低,所以不能成为盘阀110的开阀阻力,盘阀110本身实际上不产生衰减力。
另外,在活塞杆22与活塞17一起相对于缸体11向收缩侧移动时,下室19的压力比上室18的压力高,其差压施加在活塞17的盘阀55上。在该差压为规定值以上时,由于盘阀55仅由限制部件57的弹簧常量较小的弹簧部67按压,所以盘阀55一边使弹簧部67变形,一边立即从内侧座部37和外侧座部38离开而打开流路46,工作液从下室19向上室18流动,流量在流路46节流而产生衰减力。此时,盘阀55与限制部件57的行程限制部118抵接来限制其向规定量以上上升。
在上述日本特开2013-29133号公报中记载的缓冲器中,在活塞上设置有向盘阀施力的弹簧部件和用于限制盘阀向规定量以上变形和弹簧部件向规定量以上变形的阀限制部件。另外,在底阀上也设置有向盘阀施力的弹簧部件和用于限制盘阀向规定量以上移动和弹簧部件向规定量以上变形的阀限制部件。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0,设置在活塞17的限制部件57在外周侧设置有多个弹簧部67、行程限制部68,所述弹簧部67沿径向延伸而向活塞阀部件31侧对盘阀55施力,所述行程限制部68从邻接弹簧部67之间与安装基部66在同一平面而沿径向延伸来限制盘阀55的行程。因此,能够不设置阀限制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能够轻量化。另外,设置在底阀71的限制部件111在外周侧设置有多个弹簧部117、行程限制部118,所述弹簧部117沿径向延伸而向底阀部件76侧对盘阀110施力,所述行程限制部118从邻接弹簧部117之间与安装基部116在同一平面而沿径向延伸来限制盘阀110的行程。因此,除了阀限制部件,也可以设置直径比阀限制部件小的铆接承接部件112。因此够轻量化。
另外,由于限制部件57、111的行程限制部68、118具有肋132,所以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盘阀55、110的规定量以上的行程。
另外,行程限制部68的肋132在与盘阀55相对一侧形成为凸状。因此,不会从安装基部66向与盘阀55相反一侧突出。因此,不会使活塞杆22的台阶面27与肋132干涉而能够良好地安装限制部件57。同样地,行程限制部118的肋132在与盘阀110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因此,不会从安装基部116向与盘阀110相反一侧突出。因此,不会使铆接承接部件112与肋132干涉而能够良好地安装限制部件111。
另外,由于肋132为十字形状,所以能够更加提高限制部件57、111的行程限制部68、118的刚性,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盘阀55、110的规定量以上的行程。
另外,限制部件57、111的弹簧部67、117始终与盘阀55、110接触,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盘阀55、110的闭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a、图5b所示,也可以不在限制部件111(57)的行程限制部118(68)设置周向肋部而仅设置径向肋部134。
另外,如图6a、图6b所示,也可以不在限制部件111(57)的行程限制部118(68)设置肋而形成为平坦状。在不设置肋的情况下,为了与设置有肋的限制部件具有同等刚性而增厚限制部件111(57)的板厚。在增厚限制部件111(57)的板厚时,由于弹簧部117的刚性也增大,所以优选适当减小弹簧部117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弹簧部117与闭阀状态的盘阀110全部抵接。这是由于在活塞杆22与活塞17一起从相对于缸体11向伸长侧移动的状态切换为向收缩侧移动时,使盘阀110立即与外侧座部86和内侧座部85抵接来关闭流路95,从而能够使工作液从下室19向储液室14的流动停止。但是,弹簧部117也可以不都与闭阀状态的盘阀110抵接而具有间隙。在这种情况下,与使弹簧部与盘阀抵接的情况相比,使盘阀110与外侧座部86和内侧座部85抵接的时间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限制部件111、铆接承接部件112等相对于底阀部件76通过铆接而夹紧并固定,但是也可以与活塞17部同样地利用螺纹和螺母来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省略铆接承接部件112。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是一种缸体装置,其具有:封入流体的缸体、嵌装在该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至少划分为两个室的阀部件、一端向所述缸体外部延伸的活塞杆、设置在所述阀部件并在所述活塞杆移动时使流体流动的流路、开闭该流路的阀、位于打开该阀的所述流路方向侧的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是设置有安装孔的环状的板状部件。在所述限制部件的外周侧设置有:沿径向延伸而向所述阀部件侧对所述阀施力的多个弹簧部、从邻接的所述弹簧部之间沿径向延伸而限制所述阀的行程的行程限制部。所述行程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内周侧在同一平面地延伸。由此,能够省略限制阀行程的专用部件。因此,能够轻量化。
另外,所述行程限制部具有肋,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阀的规定量以上的行程。
另外,所述肋在所述行程限制部的与所述阀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因此构成为在安装时,肋不容易与其他部件干涉。
另外,所述肋呈十字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刚性,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阀的规定量以上的行程。
另外,所述肋是沿径向延伸的径向肋,因此能够提高刚性,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限制阀的规定量以上的行程。
另外,由于所述弹簧部始终与所述阀接触,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阀的闭阀状态。
另外,所述固定杆具有插入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安装孔内的小径部和与所述限制部件的一侧面抵接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具有与所述行程限制部抵接的外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阀,以盘阀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提升阀等。

Claims (7)

1.一种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封入流体的缸体;
嵌装在该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至少划分为两个室的阀部件;
一端向所述缸体外部延伸的活塞杆;
设置在所述阀部件并在所述活塞杆移动了时使流体流动的流路;
开闭该流路的阀;
位于打开该阀的所述流路的方向侧的限制部件;
所述限制部件是设置有供固定杆插入的安装孔的环状的板状部件,
在所述限制部件的外周侧设置有:
沿径向延伸而向所述阀部件侧对所述阀施力的多个弹簧部;
从邻接的所述弹簧部之间沿径向延伸而限制所述阀的行程的行程限制部;
所述行程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内周侧在同一平面地延伸并具有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所述行程限制部的与所述阀相对的一侧形成为凸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是十字形状的肋或者沿径向延伸的径向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是在径向的中央形成有导向孔的盘阀,能够沿轴向移动,
所述弹簧部始终与所述阀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部件是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缸体内、并且连结有所述活塞杆的活塞阀部件,
所述固定杆是所述活塞杆,具有插入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安装孔内的小径部和与所述限制部件的一侧的面抵接的台阶面,
所述台阶面具有与所述行程限制部抵接的外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具有内筒和外筒,
所述阀部件是与所述内筒嵌合、并且划分所述内筒内的室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储液室的底阀部件,
所述固定杆是插入所述底阀部件的杆部件,具有插入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安装孔的小径部和比该小径部大径的铆接部,
在该铆接部与所述限制部件之间具有环状的承受部件,
所述承受部件具有与所述行程限制部抵接的外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阀部具有与所述阀抵接、分离的环状的内侧座部和比该内侧座部更位于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外侧座部,
所述流路在所述内侧座部与所述外侧座部之间开口形成,
所述承受部件比所述内侧座部小径,
所述肋设置于沿轴向与所述承受部件面对的位置。
CN201410374091.5A 2013-07-31 2014-07-31 缸体装置 Active CN104343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9043A JP6188207B2 (ja) 2013-07-31 2013-07-31 シリンダ装置
JP2013-159043 2013-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766A CN104343766A (zh) 2015-02-11
CN104343766B true CN104343766B (zh) 2018-03-13

Family

ID=52342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4091.5A Active CN104343766B (zh) 2013-07-31 2014-07-31 缸体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82964B2 (zh)
JP (1) JP6188207B2 (zh)
KR (1) KR102107858B1 (zh)
CN (1) CN104343766B (zh)
DE (1) DE1020142147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5510B2 (ja) * 2015-06-08 2019-04-2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KR102257824B1 (ko) 2016-12-05 2021-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제조 방법
JP6339717B1 (ja) 2017-03-09 2018-06-06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JP6339716B1 (ja) * 2017-03-09 2018-06-06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JP6838220B2 (ja) * 2017-03-10 2021-03-0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6291633B1 (ja) 2017-10-04 2018-03-1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US11255399B2 (en) * 2018-03-14 2022-02-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amping valve for a vibration damper
DE102020134820A1 (de) * 2020-12-23 2022-06-23 Ktm Ag Ventilanordn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8513A (en) * 1937-07-29 1938-11-29 Gen Motors Corp Shock absorber
US2753888A (en) * 1950-09-07 1956-07-10 Chrysler Corp Shock absorber valve
GB1033810A (en) * 1963-07-15 1966-06-22 Woodhead Monroe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vibration dampers
GB1582586A (en) * 1977-06-13 1981-01-14 Monroe Auto Equipment Co Shock absorber piston assembly
US4352417A (en) * 1980-10-03 1982-10-05 Ford Motor Company Control valve for shock absorber pistons and the like
SU1392276A1 (ru) * 1985-11-14 1988-04-30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и автомотор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телескоп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2934743Y (zh) * 2006-07-21 2007-08-15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了爪式弹簧片的减震器活塞阀
CN101718323A (zh) * 2008-10-08 2010-06-0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液压缓冲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3115103A (zh) * 2011-07-27 2013-05-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7935A (ja) * 1984-11-22 1986-06-16 Kayaba Ind Co Ltd 背面リ−フバルブのバルブストツパ構造
JPH0335341U (zh) * 1989-08-14 1991-04-05
DE102005008162B3 (de) * 2005-02-23 2006-08-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
US7213689B2 (en) * 2005-05-06 2007-05-08 Golden Lion Enterprise Co., Ltd. Shock absorber for a remote-controlled model car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38513A (en) * 1937-07-29 1938-11-29 Gen Motors Corp Shock absorber
US2753888A (en) * 1950-09-07 1956-07-10 Chrysler Corp Shock absorber valve
GB1033810A (en) * 1963-07-15 1966-06-22 Woodhead Monroe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vibration dampers
GB1582586A (en) * 1977-06-13 1981-01-14 Monroe Auto Equipment Co Shock absorber piston assembly
US4352417A (en) * 1980-10-03 1982-10-05 Ford Motor Company Control valve for shock absorber pistons and the like
SU1392276A1 (ru) * 1985-11-14 1988-04-30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й и автомотор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телескоп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2934743Y (zh) * 2006-07-21 2007-08-15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了爪式弹簧片的减震器活塞阀
CN101718323A (zh) * 2008-10-08 2010-06-0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液压缓冲器
CN102808888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3115103A (zh) * 2011-07-27 2013-05-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缸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15392A (ko) 2015-02-10
US9382964B2 (en) 2016-07-05
JP2015031305A (ja) 2015-02-16
CN104343766A (zh) 2015-02-11
US20150034182A1 (en) 2015-02-05
DE102014214770A1 (de) 2015-02-05
JP6188207B2 (ja) 2017-08-30
KR102107858B1 (ko)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3766B (zh) 缸体装置
CN104819240B (zh) 缸体装置
KR101639506B1 (ko) 완충기의 감쇠 밸브
CN105793603B (zh) 缓冲器
CN104094013B (zh) 缓冲器
CN102808888B (zh) 缓冲器
CN101389852B (zh) 用于内燃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CN105387119B (zh) 缓冲器
CN101541571A (zh) 具有无级半主动阀的减振器
CN104033202B (zh) 具有弹簧膜的张紧装置
CN110043595B (zh) 缓冲器
US9353821B2 (en) Fluid damper assembly with gas cup lubrication chamber
CN103080549A (zh) 对流体流进行节流的组件和相应的用于输送流体的活塞泵
US9879777B2 (en) Shock absorber and piston
CN105387117A (zh) 缓冲器
CN101113773B (zh) 阀装置
US11629772B2 (en)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JP4356016B2 (ja) 油圧緩衝器
JP2013204792A (ja) 緩衝器
JP4815418B2 (ja) 空圧緩衝器
KR102556709B1 (ko) 완충기
CN101782127B (zh) 减震器的液压止动结构
JP2017180550A (ja) 緩衝器
CN210343902U (zh) 一种有钢球定位结构的液压阀
CN208634266U (zh) 多内管配合的导向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