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5951B - 墨带盒以及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带盒以及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75951B CN104275951B CN201410279582.1A CN201410279582A CN104275951B CN 104275951 B CN104275951 B CN 104275951B CN 201410279582 A CN201410279582 A CN 201410279582A CN 104275951 B CN104275951 B CN 1042759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ribbon
- axle
- leading axle
- adjustment portion
- le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0—Constructions of guides for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04—Ink-ribbon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04—Ink-ribbon guides
- B41J35/06—Ink-ribbon guides stationary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墨带盒以及打印装置。能够稳定地输送墨带的所述墨带盒和所述打印装置包括:供给轴,围绕所述供给轴卷绕有墨带;重绕轴,围绕所述重绕轴重绕来自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引导轴,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供给轴到所述重绕轴的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抵靠所述墨带;以及调整部,其能够抵靠所述引导轴,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给所述引导轴的力而抵靠所述引导轴,使得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所述墨带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存储墨带(ink ribbon)的墨带盒以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于从通过利用数码相机获得的图像数据中轻易地获取照相打印物的打印装置不断普及。使用热头(thermal head)的热转印打印装置被认为是上述打印装置中的一种。使用热头的热转印记录方法使热头和压印辊在夹持由长膜构成的墨带以及记录片材的同时,输送墨带和记录片材,从而执行打印。通过向长膜涂覆染料(墨)而形成墨带。在热头上,成行布置有多个发热元件(阻抗元件)。通过选择性地向这些发热元件通电,涂覆到墨带上的染料被转印到记录片材上,从而执行打印。
在这样的热转印打印装置中,如果墨带没有被稳定地输送,则在该墨带中会生成褶皱。如果在墨带中生成了褶皱,在执行打印时就会出现颜色丢失。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日本特开平2-178074号公报中,使变形为弓形的旋转轴与墨带接触,从而生成在宽度方向上拉伸墨带的力。该力能够防止在墨带中生成褶皱。
然而,如果通过将旋转轴变形为弓形来使用该旋转轴,则需要在维持弓形变形的同时可旋转地保持该轴。因此,由该轴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力被不断施加给轴接收部。此外,如果不给墨带施加高的张力而输送该墨带,则以这样的方式输送该墨带:只有旋转轴的中心附近被变形为弓形并与墨带接触,而墨带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都没有与旋转轴接触。这样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在宽度方向上施加给墨带的张力的不平衡可能会产生褶皱。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墨带盒包括:供给轴,所述供给轴周围卷绕有墨带;重绕轴,所述重绕轴周围重绕来自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引导轴,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供给轴到所述重绕轴的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抵靠所述墨带;以及调整部,其能够抵靠所述引导轴,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给所述引导轴的力而抵靠所述引导轴,使得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所述墨带侧突出。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以及该打印装置中使用的墨带盒的外部配置的图。
图2是墨带的展开图。
图3A和3B是示出了打印装置的操作的剖面图。
图4A和4B是示出了打印装置的操作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了打印装置的打印操作的流程图。
图6A和6B是打印装置中墨带的输送路径的剖面图。
图7A和7B是打印装置中墨带的输送路径的剖面图。
图8是墨带盒的分解图。
图9是墨带盒的俯视图。
图10A和10B是墨带盒的引导轴附近部分的剖面图。
图11A、11B和11C是示出了墨带盒的引导轴和引导轴附近部分的配置的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了引导轴附近的墨带盒的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特征以及方面。
在以下描述中,“打印”是指整个操作,包括从基于用户给出的打印指令的照相打印到排出作为照相打印介质的片材的一系列处理。此外,“照相打印”是指打印操作中将涂覆到墨带上的墨热转印到作为照相打印介质的照相打印片材上、从而在照相打印片材上记录图像的处理。
用于执行全色打印的热转印记录打印装置被配置为将顺次涂覆到墨带上的三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重叠沉积以执行打印,从而生成全色照相打印物。为了保护照相打印后的图像,这种热转印打印装置也将预先涂覆到墨带上的外覆层墨转印到照相打印后的图像上,从而在形成在记录片材上的图像上形成外覆层。
通常,墨带被配置为使得黄色、品红色和青色染料墨以及包含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酸树脂的外覆层分别形成在由聚酯构成的基膜上。通过将墨涂覆到基膜上并使墨变干而形成染料墨。通过将作为颜色材料的染料和被称为粘合剂的合成树脂的混合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而获得该墨。
墨带的一端被固定到比墨带的宽度更长的圆柱形轴上,接着,墨带被卷绕在该圆柱形轴的周围。另一端被固定到另一个圆柱形轴上。接着,两个轴的位置都被调整,从而使两个轴都可旋转地移动,并且被放置在彼此相距预定距离处。接着,两个轴被安装到外部壳体中。该产品被作为墨带盒而供给。因此,当用户更换作为消耗物品的墨带时可以使操作容易。此外,避免了薄膜上的墨带受损。
就可携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而言,非常需要缩小这种打印装置的尺寸。为了缩小整个打印装置的尺寸,通常将墨带的输送路径弯曲以获得高空间效率。此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被粘贴到热转印打印装置中使用的记录片材的表面。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丙烯薄膜包含微少的空气、起到绝热材料的功能并被粘贴到充当基材的天然纸上。具有高染料接受性的聚合物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并被涂覆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上,从而形成吸收层。
热转印记录打印装置使热头和位于该热头的相对位置处的压印辊在夹持墨带和记录片材的同时输送该墨带和记录片材。接下来,打印装置使得该墨带和记录片材与热头压力接触,并选择性地向在热头上成行布置的发热元件供给电力从而产生热。打印装置扩散性地将墨带的染料(墨)转印到照相打印介质的表面的吸收层上。已将染料转印到照相打印介质的表面的吸收层上的墨带粘附到照相打印片材上。然而,在用于将染料定影到照相打印片材的吸收层上的预定冷却时间过去之后,利用设置在打印机中的用于输送片材和墨带的机构将墨带剥离,从而完成照相打印。在照相打印中,热头向墨带和照相打印片材提供大量的热量。因此,灰度越高,墨带从来自热头施加的热量造成的热收缩中的损害越多。此外,区域的灰度越高,该区域中墨带和照相打印片材的表面之间的粘附力越大,在剥离墨带时对该墨带的损害越多。众所周知,遭受了上述损害的墨带的表面会变得弯曲,并会出现褶皱并造成颜色损失。
此外,在执行照相打印时,墨带和照相打印片材被热头和压印辊夹持并输送。因此,向墨带施加了极大的张力。另外,当没有被热头和压印辊夹持时墨带也被输送。根据墨带是否被热头和压印辊夹持,施加给墨带的张力有所不同。此外,根据墨带的剩余量,施加给墨带的张力也有所不同。在任何情形下,如果没有稳定地输送墨带,就会出现褶皱。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具有以下配置,从而即使施加给墨带的张力不同也能稳定地输送墨带。
以下将参照图1至12B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装置。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00和在该打印装置100中使用的墨带盒300的外部配置的图。
如图1中所示,打印装置100包括盒盖111-1,盒盖111-1被可打开和可关闭地支撑在打印装置100的侧表面上,从而在箭头120所示的方向上墨带盒300可与打印装置100安装在一起并可从打印装置100中拆卸。在壳体101的上部设置有显示单元102和包括各种按钮的操作单元103。此外,打印装置100包括接口,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终端和安全数字(SD)卡连接器(未示出),从而具有图像数据的SD卡可以安装到打印装置100,且打印装置100可以通过USB电缆与外部存储器设备连接以接收图像数据。
显示单元102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的显示装置。显示单元102显示将被打印的图像数据和用于输入打印必需的设定数据的菜单。
操作单元103包括用于给出打开或关闭打印装置100的电源的指令的电源按钮104以及用于选择显示单元102上显示的各种菜单的选择按钮105。在选择按钮105附近设置有用于将显示单元102上显示的光标移动到期望位置的上、下、左和右按钮106以及打印按钮107。如果用户利用上、下、左和右按钮106选择了期望的图像并按下了打印按钮107,则打印装置100开始打印。
墨带盒300存储涂有热升华墨的墨带114。墨带114通过设置在打印装置100中的电源的驱动而被输送,并被用于照相打印。稍后将描述墨带盒300的结构详情。在打印装置100的前表面设置有被枢轴地支撑以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托盘盖111-2,从而在托盘盖111-2被打开时,片材托盘112可以安装到打印装置100。
在片材托盘112中,由用户预先设定被切割为规定尺寸的照相打印片材113。在执行打印时,设置在打印装置100中的片材进给机构只从片材托盘112中拖拽一个照相打印片材113。接下来,打印装置100的热头转印各种颜色的墨,即黄色(Y)、青色(C)和品红色(M)、以及用于保护被墨带114涂覆的打印表面的无色透明的外覆层(overcoat,OC),从而执行全色照相打印。托盘顶盖112-1被片材托盘112可旋转地支撑。当片材托盘112将被安装到打印装置100时,用户预先在打开方向上旋转托盘顶盖112-1。在被安装到打印装置100上时,托盘顶盖112-1具有堆叠在完成照相打印之后从打印装置100排出的照相打印片材113的功能。
接下来将参照图2描述墨带114的配置。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墨带114的展开图。在上述全色打印中,通常在墨带114中布置有黄色(Y)、品红色(Y)和青色(C),并且该颜色重叠沉积在照相打印片材上以执行照相打印,从而形成全色图像。在打印了黄色(Y)、品红色(Y)和青色(C)以形成全色图像之后,为了进一步保护已打印的表面,在墨带114中,继彩色墨之后设置无色透明的外覆层(OC)。在通过打印黄色(Y)、品红色(Y)和青色(C)的彩色墨而形成的全色图像的整个表面上涂覆外覆层。在墨带114中布置的颜色之间设置有标记114-1Y、114-1M和114-1C,该标记114-1Y、114-1M和114-1C是用于检测各个颜色的前端位置的已打印黑带。为了表示黄色(Y)的前端,设置了两个标记来区别黄色(Y)和其他颜色。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热升华墨带使用具有高耐热性的薄膜作为基材,例如具有大约2到12微米的厚度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通过将热升华墨以大约0.2至5μm的厚度涂覆到薄膜上而形成各个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Y)和青色(C)。通过将染料与粘结剂、增塑剂或粘合剂混合而准备热升华墨。通过将苯乙烯衍生物、苯乙烯合成树脂、苯乙烯共聚合树脂或粘结剂以大约0.5至5μm的厚度涂覆到薄膜上而形成无色透明的外覆层。此外,润滑剂和研磨剂被涂覆到与涂覆墨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润滑剂减少了对滑动部的摩擦阻力以稳定墨带114的运行。研磨剂研磨并清理热头的表面。
接下来将参照图3A至5描述打印装置100的打印操作。
图3A至4B是示出了打印装置100的操作的剖面图。图5是示出了该打印操作的流程图。图3A示出了照相打印待机状态。图3B示出了片材进给状态。图4A示出了墨带114的顶部定位。图4B示出了照相打印操作期间的装置状态。如图3A所示,如果用户将墨带盒300和放置了打印片材113的片材托盘112安装到打印装置100上并按下电源按钮104,打印装置100就进入待机状态。从SD卡(未示出)提供的图像数据被打印装置100读取并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02上。接下来,用户利用选择按钮105和上、下、左和右按钮106指定将被打印的图像数据。打印装置100包括压印辊203和热头201。热头201被热头旋转轴202可旋转地支撑,并被螺旋弹簧204沿图3A中的顺时针方向推压。在照相打印待机状态中,热头201通过螺旋弹簧204的推压力而在图3A中顺时针旋转,以便在插入或移走墨带盒300时不妨碍墨带盒300。此外,调整热头201的位置,使得热头201和压印辊203之间的距离最大化。
接下来,如果用户已按下打印按钮107,打印装置100就开始打印操作(步骤S101)。当开始打印操作时,包括在打印装置100中的热头201克服由动力源(未示出)驱动的螺旋弹簧204的推压力而围绕热头旋转轴202在图3A中逆时针旋转。接下来,如图3B所示,热头201移动到待机位置和热头201与压印辊203夹持打印片材的打印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步骤S102)。当热头201的移动完成时,打印装置100开始片材进给操作(步骤S103)。如果已经开始片材进给操作,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压力板205由驱动力(未示出)提供动力而围绕压力板旋转轴207在图3B中顺时针旋转,并抵着片材进给辊206而向上推堆叠在片材托盘112中的打印片材113。片材进给辊206由驱动力(未示出)提供动力而在图3B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将堆叠的打印片材113输送到打印装置100中。打印片材113紧靠在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分离板208上,从而只输送堆叠的打印片材113的顶部片材。随后,被输送的打印片材113被片材检测传感器209检测到,确认片材进给操作没有失败。如果已经确认片材进给操作没有失败,通过驱动力(未示出)提供的动力,压力板205就旋转到如图3A中所示的待机位置,以便片材托盘112中的片材不被错误地输送到打印装置100中。随后,通过片材进给辊206输送的打印片材113按压由切换板旋转轴210可旋转地支撑的切换板211,从而在图3B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切换板211。接下来,打印片材113进入输送辊212和从动输送辊213之间的夹持部。在输送辊212上形成有陷入(get stuck in)打印片材113的背面的多个微小突起,从而输送辊212可以准确地输送打印片材113。此外,输送辊212由步进马达(未示出)驱动,从而能够准确控制进给量。打印片材113继续由输送辊212和从动输送辊213输送。接下来,在打印片材113的后边缘已通过片材检测传感器209之后,打印片材113被输送了预定量,并停止在照相打印开始位置处(步骤S104)。如果已完成片材进给操作且打印片材113已停在照相打印开始位置处,则执行墨带114的黄色(Y)的顶部定位操作(步骤S105)。以下将描述带的顶部定位操作。
如果打印片材113已被输送到图4A中所示的位置,且已完成将打印片材113输送到照相打印开始位置,存储在墨带盒300中的墨带114就变得卷绕。也就是说,设置在墨带盒300中的重绕轴(rewinding shaft)301的末端与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接合部接合,且重绕轴301由驱动力(未示出)提供动力而在图4A中逆时针旋转。因此,围绕供给轴302卷绕的墨带114变得围绕重绕轴301重绕。如图2中所示,在墨带114中的各颜色的前端设置有黑带。特别是,在黄色(Y)的前端设置了两个黑带。打印装置100包括墨带传感器214,该墨带传感器214是反射光学传感器。墨带传感器214检测到反射光被设置在墨带114中的各个黑带遮挡。因此,打印装置100停止输送墨带114,并定位墨带114的相应颜色的顶部。当定位黄色(Y)的顶部时,打印装置100确定是否可以检测到上述两个黑带(步骤S106)。在执行黄色(Y)的顶部定位操作时,如果其中一个黑带未被检测到,或者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未检测到黑带(在步骤S106中为“否”),打印装置100就在显示单元102上给出表示墨带盒300异常的错误指示(步骤S107),并将热头201移动到图3A所示的待机位置(步骤S127)。接下来,打印装置100结束打印操作。
图4A示出了紧接在开始使用新的墨带盒300之后的状态。因此,围绕供给轴302卷绕的墨带114的量能够实现规定数量的片材的照相打印。如果墨带114已被用于接近规定数量的片材的照相打印,墨带114的大部分被围绕重绕轴301而卷绕,且墨带114在重绕轴301侧的直径增加了已被重绕的墨带114的量,在重绕轴301侧墨带114围绕重绕轴301而重绕。因此,随着照相打印的进行,由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用于旋转重绕轴301的机构向墨带114施加的张力减小。
如果已完成黄色(Y)的顶部定位(在步骤S106中为“是”),热头201就围绕热头旋转轴202在图4A中逆时针旋转,并移动到热头201和压印辊203夹持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的位置处(步骤S108)。如果已完成将热头201移动至照相打印位置,如图4B中所示,打印片材113和墨带114在保持被热头201和压印辊203夹持的同时,在图4B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被输送。在被输送期间,墨带114被热头201加热,并且被涂在墨带114上的墨被转印到打印片材113上,从而执行照相打印(步骤S109)。如上文所述,在照相打印操作期间,以相同的速度输送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因此,转矩限制器机构(未示出)被构造为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墨带输送机构,如果被施加等于或大于预定转矩的负荷,该转矩限制器机构就滑动。如果通过热头201的加热完成了打印,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就被输送,同时维持预定距离的紧密接触状态,然后在彼此分离的方向上被输送。更具体地,打印片材113在箭头A的方向上被输送辊212输送,并且墨带114被向设置在墨带盒300中的引导轴303输送的同时滑动接触剥离板215,该剥离板215与热头201一体形成。由于用于照相打印的热头201的加热而已粘附到打印片材113上的墨带114被输送到剥离板215的位置处,并从打印片材113上剥离。如果将被打印的图像具有高灰度,就需要高浓度。因此,热头201提供大量的热以将更多的染料扩散性地移动到打印片材113。因此,在高浓度区域中对墨带114的损害比在中低灰度区域中的损害更大。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弯曲和褶皱。如果已出现弯曲和褶皱,就会出现颜色损失。这样就导致照相打印质量的下降。剥离板215和设置在热头201上的发热元件之间的距离被适当地设定为充分冷却和定影已经从墨带114扩散性地移动到打印片材113的染料所需要的值。
如果在打印片材113上已完成黄色图像的照相打印区域的照相打印,设置在打印装置100中的动力(未示出)执行驱动以旋转热头201并将热头201缩回到图4A中所示的位置(步骤S110)。接下来,在与照相打印操作相反的方向上输送打印片材113直至图4A中所示的位置(即至照相打印开始位置)(步骤S111)。
接下来,与黄色(Y)的照相打印操作类似,标记114-1M被检测,并且墨带114被输送到照相打印开始位置然后被停止,从而执行品红色(M)的照相打印(步骤S112至步骤S116)。同样地,标记114-1C和114-1OC被检测,并且带的顶部被定位,从而执行青色(C)和外覆层(OC)的照相打印(步骤S117至步骤S125)。如果已完成外覆层(OC)的照相打印,那就沿图4B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一步输送打印片材113。在片材113的后端通过了输送辊212之后,利用片材进给辊206的输送力将片材113排出到打印装置100外部的片材托盘112上(步骤S126)。如果已完成片材113的排出,由驱动力(未示出)提供动力而将热头201旋转到待机位置,然后结束打印。
这样就完成了用于将黄色墨、品红色墨、青色墨以及外覆层以这样的顺序顺次重叠放置以转印墨的照相打印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6A至7B描述墨带114的行为。图6A至7B是在各种状态下墨带114的输送路径的剖面图。图6A是在照相打印的早期利用墨带盒300的照相打印状态的剖面图。如上文所述,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墨带输送机构(未示出)在图6A中逆时针旋转设置在墨带盒300中的重绕轴301。如上文所述,在照相打印操作期间,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在压印辊203和热头201之间被夹持在一起,并以相同速度输送。此外,在照相打印之后利用剥离板215将墨带114从打印片材113剥离。在图6A和6B中,在照相打印的早期,重绕轴301被包含在墨带盒300中。因此,被重绕的墨带114的量小,并且在重绕轴301侧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小。由于在重绕轴301侧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小,因此重绕轴301引起的张力很大。此外,由于墨带114被夹持在热头201和压印辊203之间并经过了剥离操作,因此输送负荷很大。如上文所述,在热头201的下游墨带114重绕的张力很大,并且输送负荷很大。因此,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很大。在热头201的下游,墨带114被输送,同时与盒壳体304的重绕侧滑动部304-2和剥离板215滑动接触。如果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很大,在输送路径中与墨带114滑动接触的部分会出现应力。然而,很容易向剥离板215和重绕侧滑动部304-2提供相对较强的结构。因此,也向引导轴303施加大的力,该引导轴303被用于急剧改变重绕侧上的输送方向,并抵靠在墨带114上。更具体地,施加应力以使引导轴303在图6A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变形。引导轴303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例如树脂。因此,向引导轴303施加大的力使得引导轴303变形。为了使墨带114的输送路径弯曲,在墨带盒300中设置引导轴303以抵靠在墨带114上。以上述方式配置该装置,以将用作片材输送机构的输送辊212和输送从动辊213以及用于保持这些辊的机构放置在热头201和墨带盒300之间,从而缩小打印装置100的尺寸。
图6B是在照相打印的早期利用墨带盒300定位带的顶部的状态的剖面图。如上文所述,当执行墨带114的各颜色的顶部定位操作时,墨带114没有被夹持在热头201和压印辊203之间。此外,如图6B所示,热头201位于中间位置,因此墨带114的输送路径在剥离板215处的弯曲不像在照相打印状态下的弯曲那么剧烈。此外,对墨带114的输送阻力仅由在与墨带114滑动接触的供给侧滑动部304-1、重绕侧滑动部304-2、热头201以及剥离板215中出现的动摩擦造成。也就是说,对重绕轴301的负荷非常小。由于负荷小,因此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也小。因此,向墨带114的输送路径上与墨带114滑动接触的部分施加的应力小。
图7A是在使用末期利用墨带盒300的照相打印状态的剖面图。墨带114的已被用于照相打印的部分被围绕重绕轴301而重绕。相应地,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大,因此,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相对较小。由于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大,因此输送墨带114的速度变得更快。然而,如上文所述,在照相打印期间,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被以相同的速度在热头201和压印辊203之间一起输送。因此,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转矩限制器(未示出)滑动以匹配输送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的速度。更具体地,重绕轴301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由转矩限制器的滑移转矩和已被重绕的墨带114所形成的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决定。如上文所述,同样地,在照相打印的早期,在照相打印操作期间转矩限制器一边输送墨带114一边滑动。因此,在图7A中所示的照相打印末期中的照相打印操作期间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的值比在照相打印早期中的值更小。
图7B是在使用末期利用墨带盒300定位带的顶部的状态的剖面图。与图6B中所示的在照相打印的早期中带的顶部定位操作类似,墨带114的输送阻力低。然而,墨带114中已被用于照相打印的部分被围绕着重绕轴301卷绕。因此,即将被墨带114重绕在其上的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比墨带盒300的使用早期时的轴直径更大。如果包含在打印装置100中的转矩限制器(未示出)的滑移转矩小,因为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大就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张力。因此,就不可能重绕墨带114。因此,转矩限制器的滑移转矩被调整为具有能够在图7B的状态下重绕墨带114的值。
如上文参照图6B所描述的,墨带114的输送阻力仅由各个部分中的动摩擦产生。然而,如果该输送阻力大,那就需要增大转矩限制器的滑移转矩。这样就会增加图6A的状态下墨带114中出现的张力。
接下来参照图8至11C详细描述墨带盒300的配置的详情。图8是墨带盒300的分解图。墨带114被存储在盒壳体304中,从而墨带114在一端围绕供给轴302而卷绕,另一端附接到重绕轴301。盒壳体304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通用成型材料或例如聚碳酸酯(PC)等工程塑料形成。重绕轴301和供给轴302是相似部件,是使用例如ABS或聚苯乙烯(PS)等通用树脂制成的高滑动材料的注模产品。盒壳体304被形成为连接在一起的两个大致半圆柱体。供给侧壳体305和重绕侧壳体306覆盖各半圆柱体以形成接近圆柱体的形状。供给侧壳体305和重绕侧壳体306分别通过供给侧壳体接合爪305-1和重绕侧壳体接合爪306-1与盒壳体304接合,并与盒壳体304一体化。此外,供给侧壳体305和重绕侧壳体306是与盒壳体304类似的注模树脂产品。供给轴302和重绕轴301被放置在由盒壳体304、供给侧壳体305以及重绕侧壳体306形成的大致圆柱体中,并被可旋转地支撑。墨带114与设置在盒壳体304中的供给侧滑动部304-1和重绕侧滑动部304-2滑动接触,且墨带114在由盒壳体304可旋转地支撑的引导轴303处被弯曲。放置墨带114以穿过设置在供给侧壳体305和重绕侧壳体306以及盒壳体304之间的开口部,并采取图6A至7B中所示的路径。通过对作为高强度树脂的包含30%的玻璃纤维(PBT-G 30%)的聚丁烯对苯二酸酯注模而制成引导轴303。引导轴303包括与墨带114接触的较大直径部303-2和在该较大直径部303-2的两端与该较大直径部303-2同轴设置的较小直径部303-1。在跨过引导轴303而接近墨带114的相反侧上,重绕侧壳体306包括第一调整部306-2、第二调整部306-3、第三调整部306-4以及引导轴调整部306-5,第一调整部306-2、第二调整部306-3和第三调整部306-4各自被形成为引导轴303的轴向上的多个肋。
图9是墨带盒300的俯视图。图10A和10B是当分别沿着图9中所示的C-C线和D-D线来看时靠近引导轴303的部分的剖面图。在图10A所示的位置处,可旋转地保持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的引导轴接收部304-3被设置在盒壳体304中。引导轴接收部304-3由树脂构成,并被成形为薄的悬臂板。引导轴接收部304-3具有在图10A中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结构。在较小直径部303-1的附近,用于在旋转方向上调整轴303的位置的引导轴调整部304-4和306-5被设置在重绕侧壳体306和盒壳体304中。较小直径部303-1被设置在引导轴303中且引导轴303在较小直径部303-1处被可旋转支撑的原因是:相对于墨带114施加给较大直径部303-2的旋转力矩,该结构使得旋转滑动阻力低。墨带114的输送路径在引导轴303处急剧弯曲。因此,如果引导轴303的旋转移动阻力大,会增加输送墨带114所需的力。如上文所述,通过夹持并输送墨带和打印片材的同时向墨带施加热力,热转印打印装置执行打印。因此,墨带受到来自热量的损害。此时,如果墨带已被更大的力拉拽,在已由于热损害而恶化的墨带中可能会出现褶皱和扭曲。这会降低照相打印质量。
引导轴调整部304-4和306-5分别与盒壳体304和重绕侧壳体306一体化,并成形为肋。引导轴调整部304-4和306-5在图10A中的左、右和上的方向上调整引导轴303的位置,且在引导轴调整部304-4和306-5与引导轴303之间保持少许的间隙。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左、右和上的方向上的各间隙为0.2mm。在向下方向(图10A中的箭头E的方向)上设置了相对较大的间隙300-1。因此,如果引导轴接收部304-3在图10A中的虚线所示的方向E上变形,引导轴303就被配置为向下移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较小直径部303-1和引导轴调整部306-5之间在向下方向上的间隙被设定为0.5mm。如图10A中所示,引导轴接收部304-3具有接近悬臂的形状,并在靠近自由端侧的位置处支撑引导轴303。在引导轴接收部304-3没有变形的状态下,引导轴303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被调整,以便引导轴303被引导轴调整部304-4、306-5和引导轴接收部304-3可旋转地支撑。更具体地,如图6A所示,在施加给引导轴303的负荷过大以至于墨带114在图6A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推进到引导轴303中的情况下,引导轴接收部304-3就在图10A中的虚线所示的方向E上弯曲。接着,引导轴被配置为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也就是沿着引导轴调整部306-5向下。
在图10B所示的位置处,引导轴303的较大直径部303-2使墨带114弯曲以引导墨带114的输送。设置在重绕侧壳体306中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调整部306-2、306-3及306-4被放置为使得各部与轴303的较大直径部303-2之间具有不同的间隙。设置在引导轴303的中心部分附近的各个第一调整部306-2被成形为各自具有与引导轴303同心的弧形的肋,并且在第一调整部306-2和引导轴303之间具有极小的间隙。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各个第一调整部306-2与较大直径部303-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0.1mm。如图8所示,三个第一调整部306-2对称设置在轴303的中心部分。第二调整部306-3沿轴向对称地设置在稍微远离引导轴303的中心部分处。与第一调整部306-2类似,各个第二调整部306-3被成形为各自具有与引导轴303同心的弧形的肋。各个第二调整部306-3与较大直径部303-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0.15mm,并且左边和右边分别设置两个第二调整部306-3,因此,总共有四个第二调整部306-3。此外,第三调整部306-4沿轴向对称地设置在更加远离引导轴303的中心部分处。与第二调整部306-3类似,各个第三调整部306-4被成形为肋。各个第三调整部306-4与较大直径部303-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0.20mm,并且两个第三调整部306-4被设置在轴303的端部附近的左边和右边。
图11A和11B是沿图10B中的F-F线的剖面图。图11A和11B是为了说明而分别扩大了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小的状态和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大的状态的视图。此外,图11C是引导轴303附近部分的简化视图。在图11C中,为了说明,盒壳体304被省略,并且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调整部306-2、306-3和306-4由虚线表示。如图11C中所示,墨带114的宽度近似等于引导轴303的较大直径部303-2的长度。更具体地,如果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大,引导轴303的较大直径部303-2的近乎全部区域都要承受负荷。
如图6B或7B中所示,在墨带114中出现的张力小的情况下,使引导轴303和引导轴接收部304-3弯曲的力几乎不出现。因此,如图11A中所示,即使是在最靠近引导轴303的第一调整部306-2的上方也确保间隙300-1。这样不会产生大的输送阻力。此外,引导轴303保持线状圆柱体的形状,因此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引导墨带114的整个表面。这样就能够使得引导轴303稳定地输送墨带。
如图6A中所示,如果在墨带114中出现了很大的张力,就在图10B中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上施加用于移动引导轴303的力。
如图11B中所示,如果轴接收部304-3已被引导轴303按压并已弯曲,引导轴303的位置就移动了。因此,首先,被放置为其间具有最小间隙300-1的第一调整部306-2和引导轴303开始彼此接触。如果轴接收部304-3已进一步弯曲,正被墨带114按压超过近乎全部长度的引导轴303进一步移动并抵靠第二和第三调整部306-3和306-4。在这种情况下,较大直径部303-2承受负荷。然而,打印装置100施加给墨带114的输送力很大,因此没有阻止墨带114的输送。此外,引导轴303的中心部分被第一调整部306-2支撑,并且引导轴303的两端都被具有大于间隙300-1的间隙的肋支撑,换句话说,被较低的肋支撑。这造成引导轴303向墨带114突出。因此,墨带114被沿着轴向方向输送,同时被从中心部分向两端拉伸。这样的结果是平滑照相打印中的热损害产生的褶皱和扭曲。
此外,引导轴接收部304-3由弹性部件构成。因此,如果引导轴接收部304-3已被墨带114推进并已变形到图11B中所示的位置,力就作用在返回至原来形状的方向上。如果墨带114的张力已减小,引导轴接收部304-3的用于返回至原来形状的回复力就推压引导轴303。因此,引导轴303按远离调整部306的方向上移动,并返回至图11A的状态。
因此,引导轴303被可弹性变形的轴接收部304-3可旋转地支撑。因此,如果在引导轴303中出现的应力小,就仅在轴接收部304-3允许引导轴303的旋转移动。这样能够使得引导轴303稳定地引导墨带114的整个表面。此外,如果引导轴303中出现的应力很大,引导轴303就被移动了。接下来,引导轴303抵靠调整部306-2至306-4。在调整部306-2至306-4中,位于轴中心部分侧上的调整部中包含的肋比位于轴端部侧上的调整部中包含的肋形成得更高。这样使得引导轴303向墨带114侧突出,并防止出现褶皱和扭曲。这样能够使得引导轴303稳定地输送墨带114。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引导轴303被设置在墨带盒300中。可选地,利用类似的配置,引导轴303可以被设置在打印机体中。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轴接收部304-3被成形为悬臂,并被配置为可弹性地变形,以便引导轴303可以移动。可选地,该配置可以为利用其他推压方法使得引导轴303移动。
图12A和12B是描述了引导轴调整部306-5的、示出了引导轴303附近的墨带盒300的配置的视图。
图12A的视图示出了当从盒壳体304侧来看时的重绕侧壳体306、重绕轴301、墨带114以及引导轴303,同时省略了盒壳体304。引导轴303被隐藏在墨带114的后面,因此由虚线表示。此外,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调整部306-2、306-3和306-4以及引导轴调整部306-5附近的重绕侧壳体306的部分也被隐藏在引导轴303和墨带114的后面,因此由虚线表示。
如上文所述,施加给引导轴303的圆周力来自墨带114的张力。该张力的最大值基本上是基于卷绕墨带114的力和抵抗卷绕的力之间的不同而确定的。
例如,如果墨带114的背面和热头201的表面间的动摩擦的系数高,墨带114中出现的张力就会增加。
此外,在热头201和压印辊203之间夹持并输送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同时利用热头201提供的热量将涂覆到墨带114上的染料转印到打印片材113上。接下来,利用剥离板215将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彼此剥离。为了获得高浓度的图像,热头201将提供给墨带114的热量增加。此时,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之间的粘附力增加,并且通过剥离板215将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彼此剥离的力增加。更具体地,如果已打印了高浓度的图像,墨带114和打印片材113之间的粘附力增加,且墨带114的输送阻力增加。
如图12A中所示,第三调整部306-4被放置为比墨带114的全宽略微靠内。此外,引导轴303的较大直径部303-2的长度略大于墨带114的全宽。采用这种配置,以便在考虑包含在墨带盒300中的部件(例如墨带114和引导轴303)的制造公差的同时将该部件的尺寸最小化,从而缩小墨带盒300的尺寸。
图12B是沿图12A中的7a-7a线的剖面图。为了说明的目的,图12B示出了紧跟在开始使用墨带盒300之后的墨带114-1的状态和紧接在结束使用墨带盒300之前的墨带114-2的状态。此外,在利用墨带114的张力移动之前,引导轴303由实线表示,包括隐藏在引导轴调整部306-5后面的部分。另外,在移动之后引导轴303由虚线表示,包括未被隐藏在引导轴调整部306-5后面的部分。如图11B中所示,引导轴303在墨带114的张力作用下移动,且引导轴接收部304-3弯曲。然而,如上文所述,根据将要被打印的图像,在墨带114中出现的张力也增大或减小。更具体地,图像的高灰度部分的区域越大,从打印片材113上剥离墨带114所需的力越大。结果就会增大墨带114中出现的张力。如果向引导轴303施加了非常大的力,引导轴303的在第三调整部306-4的外侧的一部分(即:作为引导轴303的端部的较小直径部303-1附近的一部分)被进一步移动。
如果引导轴303移动了预定距离或更长的距离,较小直径部303-1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以调整引导轴303的位置。以一体化方式将引导轴调整部306-5形成在重绕侧壳体306中。引导轴调整部306-5包括在图12B中调整较小直径部303-1的向右移动的部分306-15、调整较小直径部303-1的向下移动的部分306-25以及连接该部分306-15和306-25以形成弧形的部分306-35。弧形306-35的内径大于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的外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较小直径部303-1的外径为1.2mm,弧形306-35的内径为1.5mm。如图6A和7A中所示,在引导轴303的下游,墨带114绕着重绕轴301而被重绕,在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改变,从而将墨带114的输送路径从114-1变为114-2。因此,通过墨带114的张力施加给引导轴303的力的矢量从图12B中箭头FR表示的方向变为箭头PR表示的方向。
箭头FR表示的矢量展示了在很少量的墨带114被绕着重绕轴301卷绕且在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小的状态下,在开始使用墨带盒300之后立即施加给引导轴303的力的方向。如果在墨带114的张力作用下移动引导轴303的方向上已施加预定的力或更大的力,如上文所述,引导轴303就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以调整引导轴303的位置。
箭头PR表示的矢量展示了在大量的墨带114被绕着重绕轴301卷绕且在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大的状态下,在使用墨带盒300末期施加给引导轴303的力的方向。随着围绕重绕轴301侧卷绕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增大,施加给墨带114的张力减小。然而,由于如上文所述的图像特征等因素,因此可能在箭头PR所示的方向上也会向引导轴303施加很大的力。即使是在墨带盒300的使用末期,如果已向引导轴303施加了很大的力,引导轴303就移动,并且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以调整引导轴303的位置。
设定弧形306-35的尺寸,使得无论墨带114施加的力展示了箭头FR的方向还是箭头PR的方向,在引导轴303移动之后,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都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的弧形306-35。换句话说,弧形306-35的尺寸被设定为包含箭头FR和箭头PR所示的矢量。
设定如上文所述的弧形306-35,使得引导轴303在一点处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例如,如果力作用在箭头FR的方向上,引导轴303就在弧形306-35的点7b处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这是因为引导轴调整部306-5的弧形306-35的内径大于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的外径。
更具体地,在使用墨带盒300期间,即使墨带114施加的力的方向已从箭头FR的方向变为箭头PR的方向,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也一直在箭头FR的方向和箭头PR的方向之间抵靠弧形306-35。因此,在使用墨带盒300期间,即使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已改变,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仍在一点处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
如果引导轴调整部306-5没有弧形306-35,或者如果重绕轴301侧上的墨带114的轴直径已改变但是较小直径部303-1没有抵靠弧形306-35,或者如果引导轴调整部306-5的弧形306-35的内径小于引导轴303的较小直径部303-1的外径,较小直径部303-1同时在两点处抵靠引导轴调整部306-5。如果较小直径部303-1已在两点处接触引导轴调整部306-5,抵抗引导轴303的旋转移动的阻力根据引导轴调整部306-5的抵靠状态而改变。这样会阻碍引导轴303稳定地输送墨带114。相反,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引导轴调整部306-5在一点处抵靠较小直径部303-1,从而稳定了引导轴303的旋转移动阻力。这样能够使得引导轴303稳定地输送墨带114。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引导轴调整部306-5被设置在重绕侧壳体306中。可选地,利用相似的配置,引导轴调整部306-5可以被设置在打印机体或盒壳体304中。
尽管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应当了解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变而不背离公开的范围。
虽然已经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应当认识到,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适合最广泛的解释,以囊括所有改动、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7)
1.一种墨带盒,所述墨带盒包括:
供给轴,围绕所述供给轴卷绕有墨带;
重绕轴,围绕所述重绕轴重绕来自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
引导轴,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供给轴到所述重绕轴的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抵靠所述墨带;以及
调整部,其能够抵靠所述引导轴,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给所述引导轴的力而抵靠所述引导轴,使得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所述墨带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所述墨带盒还包括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引导轴的轴接收部,
其中,所述轴接收部被配置为使得所述引导轴能够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的力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轴接收部被配置为使得在输送所述墨带时由所述重绕轴施加给所述墨带的张力作用下,所述引导轴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带盒,其中,如果施加给所述墨带的张力小,则所述引导轴被保持在不抵靠所述调整部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带盒,所述墨带盒还包括:推压单元,所述推压单元被配置为按远离所述调整部的方向推压已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的所述引导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轴接收部按远离所述调整部的方向推压所述引导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轴接收部由弹性部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调整部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多个肋,并且
其中,以比抵靠所述引导轴的端部的肋高的方式,形成抵靠所述引导轴的中心部分的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引导轴被设置在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的重绕轴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引导轴使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弯曲。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所述墨带盒还包括:引导轴调整部,所述引导轴调整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引导轴移动,则抵靠所述引导轴以调整所述引导轴的移动,
其中,在所述引导轴调整部中,能够抵靠已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的所述引导轴的区域具有弧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弧形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抵靠所述引导轴调整部的部分的外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所述调整部使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与所述墨带接触的点突出。
14.一种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包括:
供给轴,围绕所述供给轴卷绕有墨带;
重绕轴,围绕所述重绕轴重绕来自所述供给轴的所述墨带;
引导轴,其被配置为在从所述供给轴到所述重绕轴的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抵靠所述墨带;以及
调整部,其能够抵靠所述引导轴,并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给所述引导轴的力而抵靠所述引导轴,使得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所述墨带侧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引导轴的轴接收部,
其中,所述轴接收部被配置为使得所述引导轴能够根据所述墨带施加的力而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轴接收部被配置为使得在输送所述墨带时由所述重绕轴施加给所述墨带的张力作用下,所述引导轴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如果施加给所述墨带的张力小,则所述引导轴被保持在不抵靠所述调整部的位置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还包括:推压单元,所述推压单元被配置为按远离所述调整部的方向推压已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的所述引导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轴接收部按远离所述调整部的方向推压所述引导轴。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轴接收部由弹性部件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调整部包括具有不同高度的多个肋,并且
其中,以比抵靠所述引导轴的端部的肋高的方式,形成抵靠所述引导轴的中心部分的肋。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引导轴被设置在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的重绕轴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引导轴使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弯曲。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还包括:
热头和设置在与所述热头相对的位置处的压印辊;
墨带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旋转所述重绕轴以输送所述墨带;以及
片材输送单元,其被配置为输送片材,
其中,当所述墨带的墨被转印到片材上时,在所述热头和所述压印辊夹持所述片材和所述墨带的状态下,所述墨带输送单元输送所述墨带,所述片材输送单元输送片材,并且,所述引导轴被设置为比所述热头更靠近所述墨带的输送路径上的所述重绕轴。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还包括:引导轴调整部,所述引导轴调整部被配置为如果所述引导轴移动,则抵靠所述引导轴以调整所述引导轴的移动,
其中,在所述引导轴调整部中,能够抵靠已移动到所述调整部侧的所述引导轴的区域具有弧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弧形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抵靠所述引导轴调整部的部分的外径。
2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装置,其中,所述调整部使所述引导轴变形以向与所述墨带接触的点突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8334A JP6173071B2 (ja) | 2013-07-01 | 2013-07-01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2013-138334 | 2013-07-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5951A CN104275951A (zh) | 2015-01-14 |
CN104275951B true CN104275951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2115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79582.1A Active CN104275951B (zh) | 2013-07-01 | 2014-06-20 | 墨带盒以及打印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9029B2 (zh) |
JP (1) | JP6173071B2 (zh) |
CN (1) | CN1042759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73072B2 (ja) * | 2013-07-01 | 2017-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6933567B2 (ja) * | 2017-11-29 | 2021-09-08 | 株式会社ジー・プリンテック | 熱転写方法及び熱転写装置 |
KR20230133855A (ko) * | 2020-12-14 | 2023-09-19 | 아모르 | 냉각기를 포함하는 열전사 인쇄 장치 |
JP2022190548A (ja) * | 2021-06-14 | 2022-12-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78074A (ja) * | 1988-12-29 | 1990-07-11 | Seiko Epson Corp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CN1163830A (zh) * | 1996-03-12 | 1997-11-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送带元件的色带盒 |
CN1374199A (zh) * | 2001-03-01 | 2002-10-16 | 株式会社平和时计制作所 | 用于调整印刷机色带的张力的机构 |
CN201357617Y (zh) * | 2009-03-13 | 2009-12-09 | 科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整碳带卷绕张力的改良结构 |
CN102336073A (zh) * | 2010-07-16 | 2012-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32765A (ja) * | 1995-06-08 | 1996-12-17 |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 印字装置 |
JPH0939349A (ja) * | 1995-07-28 | 1997-02-10 | Graphtec Corp | インクリボン剥離機構 |
JP3753419B2 (ja) * | 2001-05-25 | 2006-03-0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用巻取りコア、またはインクリボン用ガイドローラ |
US7246962B2 (en) * | 2005-07-29 | 2007-07-24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Exit roller system for an imaging apparatus |
JP5335370B2 (ja) * | 2008-10-29 | 2013-1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装置 |
JP6173072B2 (ja) * | 2013-07-01 | 2017-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
-
2013
- 2013-07-01 JP JP2013138334A patent/JP61730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20 CN CN201410279582.1A patent/CN104275951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30 US US14/320,363 patent/US913902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78074A (ja) * | 1988-12-29 | 1990-07-11 | Seiko Epson Corp | 熱転写プリンタ |
CN1163830A (zh) * | 1996-03-12 | 1997-11-0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送带元件的色带盒 |
CN1374199A (zh) * | 2001-03-01 | 2002-10-16 | 株式会社平和时计制作所 | 用于调整印刷机色带的张力的机构 |
CN201357617Y (zh) * | 2009-03-13 | 2009-12-09 | 科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整碳带卷绕张力的改良结构 |
CN102336073A (zh) * | 2010-07-16 | 2012-02-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75951A (zh) | 2015-01-14 |
JP6173071B2 (ja) | 2017-08-02 |
US9139029B2 (en) | 2015-09-22 |
US20150002602A1 (en) | 2015-01-01 |
JP2015009527A (ja) | 2015-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75951B (zh) | 墨带盒以及打印装置 | |
CN101578181B (zh) | 盒和打印机 | |
US20080252000A1 (en) | Recording sheet curl correcting mechanism and recording sheet curl correcting method | |
US1126927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KR102026311B1 (ko) | 프린터 | |
US11988986B2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sheet laminator | |
JP6173072B2 (ja)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 |
US1132540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JP6768453B2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 | |
JP7414560B2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 |
JP6808451B2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 | |
JP6800701B2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 | |
JP6270429B2 (ja) |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刷装置 | |
JP2014083828A (ja) | 印刷装置 | |
JP7397699B2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 |
JP2021122962A (ja) | 可搬型印刷装置 | |
US11934719B2 (en) | Printing system capable of printing in any of multiple power mode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rinting apparatus | |
WO2023189414A1 (ja) | 箔転写装置 | |
JP2018176672A (ja) | インク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
JP2017105119A (ja) | クリーナ | |
JP2024082844A (ja) | 箔転写装置 | |
JPH0880625A (ja) | 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