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7850A -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 Google Patents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67850A
CN104267850A CN201410519714.3A CN201410519714A CN104267850A CN 104267850 A CN104267850 A CN 104267850A CN 201410519714 A CN201410519714 A CN 201410519714A CN 104267850 A CN104267850 A CN 104267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film
acid
elargol
wiring
si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197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林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PINGB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PINGB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PINGB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PINGB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1971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678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267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678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导电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步骤E、绝缘印刷;步骤F、覆膜分切。本发明对导电薄膜视窗区和边框区的蚀刻采用了不同的蚀刻液,针对不同的蚀刻液采用了不同的耐酸油墨,使制得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不仅轻薄,且可以做成窄边框的触摸屏,通过上述制作工艺使制得的产品良率高而且性能好较同类产品也有较大提高。

Description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结构的触控模组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触摸屏是一种显著改善人机操作界面的输入设备,具有直观、简单、快捷的优点。触摸屏在许多电子产品中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手机、PDA、多媒体、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等。 
传统触控技术采用双层玻璃触控模组,它不仅厚重,而且不能做成窄边框的触摸屏。GF2架构触控技术,表示ITO pattern [RX]和[TX]都同时放在ITO Film上,GF2比传统双层玻璃触控模组更轻薄, 且可以做成窄边框的触摸屏,同时在主要原材料,制程工艺等部分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产品良率高、性能好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其中,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35-145℃,烘烤时间为55-65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80-220 mL
磷酸二氢钠    5-20g
氢氟酸       70-90 mL
双氧水       40-50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0.1-1 mL
余量为水。
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0-15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0-3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20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0-15份
氯化聚丙烯           3-6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3-8 份
四氟乙烯粉末          5-8份。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60-200 mL
硝酸    60-80 mL
草酸    180-200 mL
氯化铁  10-20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0-20ml
余量为水。
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0-30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5-25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20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0-15份
氯化聚丙烯           3-6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3-8 份
硫酸钡粉末          5-8份。
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8%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4-17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55-70  %
环氧树脂               5-15%      
聚酯树脂               5-15%
石墨粉末               0.1-1%     
二氧化硅粉末         1-2%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5-15%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5-15%,
上述原料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其中,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1:3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2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90nm。 
导电银浆中的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和丙烯酸型聚酯树脂能充分溶解于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和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的溶剂体系中,形成有机载体,具有导电性能的银粉末、石墨粉末加入后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散,提高导电银浆的导电性,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丙烯酸型聚酯树脂、二氧化硅粉末的采用还使得导电银浆烧结后的浆料强度高、与基材层的附着力好,可以满足触摸屏线路用的导电浆料的线宽越来越细的要求。 
优选的,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1:3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2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90nm。在此粒径和配比范围内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能更好地配合,既可利用纳米银粉末的小质量和高表面能,使得纳米银粉末附着在微米银粉末表面,形成核\壳层的复合结构,又使得在后续的混合过程中,纳米银粉末附着在微米银粉末的表面随着微米银粉末一起运动,有效避免了纳米银粉末的团聚现象;另外由于纳米银粉末具有高的表面能,它与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中的高分子链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微米银粉末可以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纳米银粉末与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中的高分子链的结合,没有附着在微米银粉末表面的纳米银粉末将填充到环氧树脂和聚酯树脂的各种间隙,最终所有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都得到均匀分散,提高了本发明的导电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益效果在于: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步骤E、绝缘印刷;步骤F、覆膜分切。本发明对导电薄膜视窗区和边框区的蚀刻采用了不同的蚀刻液,针对不同的蚀刻液采用了不同的耐酸油墨,使制得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不仅轻薄, 且可以做成窄边框的触摸屏,通过上述制作工艺使制得的产品良率高而且性能好较同类产品也有较大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35℃,烘烤时间为55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80 mL
磷酸二氢钠    5g
氢氟酸       90 mL
双氧水       40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1 mL
余量为水。
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0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3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0份
氯化聚丙烯           3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3 份
四氟乙烯粉末          5份。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60 mL
硝酸    60mL
草酸    200 mL
氯化铁   20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0ml
余量为水。
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0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5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0份
氯化聚丙烯           6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8 份
硫酸钡粉末          5份。
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4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55%
环氧树脂               10%   
聚酯树脂               5%
石墨粉末               1%     
二氧化硅粉末          2%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5%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12%,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其中,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nm。
实施例2。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40℃,烘烤时间为60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200 mL
磷酸二氢钠    10g
氢氟酸       80mL
双氧水       45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0.5 mL
余量为水。
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2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5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8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2份
氯化聚丙烯           5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6份
四氟乙烯粉末          7份。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70 mL
硝酸    70 mL
草酸    190 mL
氯化铁  15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5ml
余量为水。
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3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8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8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2份
氯化聚丙烯           4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6份
硫酸钡粉末          7份。
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5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55%
环氧树脂               10%   
聚酯树脂               5%
石墨粉末               1%     
二氧化硅粉末          2%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5%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12%,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nm。 
实施例3。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42℃,烘烤时间为63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210 mL
磷酸二氢钠    17g
氢氟酸       82 mL
双氧水       44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0.7 mL
余量为水。
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3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8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8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3份
氯化聚丙烯           5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7 份
四氟乙烯粉末          7份。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70mL
硝酸    72 mL
草酸    190 mL
氯化铁  17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6ml
余量为水。
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5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9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2份
氯化聚丙烯           5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7份
硫酸钡粉末          7份。
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7%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6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60%
环氧树脂               8%     
聚酯树脂               8%
石墨粉末               0.1%  
二氧化硅粉末          1.9%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1%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11%,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5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5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80nm。 
实施例4。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35-145℃,烘烤时间为55-65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220 mL
磷酸二氢钠   20g
氢氟酸       70 mL
双氧水       50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0.2mL
余量为水。
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5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20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5份
氯化聚丙烯           6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3份
四氟乙烯粉末          8份。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200 mL
硝酸    60mL
草酸    180 mL
氯化铁  10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20ml
余量为水。
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0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5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0份
氯化聚丙烯           6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8 份
硫酸钡粉末          8份。
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7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70%
环氧树脂               5%     
聚酯树脂               5%
石墨粉末               1%     
二氧化硅粉末          2%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7%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10%,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1:3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2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90nm。
上述实施例以触摸屏使用时所指的背面和正面为准。 
实施例1-4制得的GF2结构的触控模组的性能测试见下表1。 
。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得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摸屏产品良率高、光率冷热冲击、高温高湿、高温存储性能良好,b值、雾度值低。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它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电薄膜烘烤:将导电薄膜进行烘烤,所述导电薄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ITO层;
步骤B、第一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一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均印刷第一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视窗区的ITO层用第一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视窗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边框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C、第二次耐酸油墨印刷、第二次蚀刻和剥膜:将导电薄膜的正面和背面的视窗区分别印刷第二耐酸油墨,然后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边框区的ITO层用第二蚀刻液进行蚀刻,在导电薄膜上形成边框ITO走线层,再用碱液去除视窗区ITO层的耐酸油墨;
步骤D、导电银浆的印刷:对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ITO走线层丝印导电银浆形成银胶布线结构;
步骤E、绝缘印刷:将经过步骤D处理后的导电薄膜正面和背面的边框区8-12μm厚的绝缘胶;
步骤F、覆膜分切: 将经过步骤E处理后的产品进行双面覆膜,然后切成片材, 得到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导电薄膜的烘烤温度为135-145℃,烘烤时间为55-65min,所述导电薄膜采用台湾郡宏光电的DITO 双面导电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每升第一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80-220 mL
磷酸二氢钠    5-20g
氢氟酸       70-90 mL
双氧水       40-50mL
氯代十六烷基吡啶  0.1-1 mL
余量为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第一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10-15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20-30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20份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10-15份
氯化聚丙烯           3-6份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3-8 份
四氟乙烯粉末          5-8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 步骤C中,所述每升第二蚀刻液由以下原料组成:
盐酸    160-200 mL
硝酸    60-80 mL
草酸    180-200 mL
氯化铁  10-20g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0-20ml
余量为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第二耐酸油墨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环氧改性酚醛树脂      20-30份
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15-25份
甲基丙烯酸甲酯       15-20份
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10-15份
氯化聚丙烯           3-6份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      3-8 份
硫酸钡粉末          5-8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和步骤C中,碱液采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8%的氢氧化钠溶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和步骤C中,定期对第一蚀刻液和第二蚀刻液进行检测,用0.5mol/L 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该NaOH溶液<14-17ml时,须补加盐酸,控制pH值在3-5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导电银浆导电银浆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银粉末               55-70       %
环氧树脂               5-15%    
聚酯树脂               5-15%
石墨粉末               0.1-1%   
二氧化硅粉末           1-2%
二乙二醇乙醚醋酸酯   5-15%
二乙二醇丁醚醋酸酯   5-15%,
其中,所述环氧树脂为PU改性环氧乙烯基酯树脂,
其中,所述聚酯树脂为丙烯酸型聚酯树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银粉末由质量比为1:20-1:30的微米银粉末和纳米银粉末组成,所述微米银粉末的粒径为10-20μm,所述纳米银粉末的粒径为60-90nm。
CN201410519714.3A 2014-09-30 2014-09-30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Pending CN1042678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9714.3A CN104267850A (zh) 2014-09-30 2014-09-30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9714.3A CN104267850A (zh) 2014-09-30 2014-09-30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67850A true CN104267850A (zh) 2015-01-07

Family

ID=5215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19714.3A Pending CN104267850A (zh) 2014-09-30 2014-09-30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678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958A (zh) * 2016-08-15 2016-12-21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Gf2结构触摸屏及其制造工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9593A (zh) * 2009-04-01 2009-09-02 苏州瑞晶化学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薄膜用湿法蚀刻液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41985A (zh) * 2011-04-29 2011-11-16 西安东旺精细化学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湿法蚀刻液组合物
CN102382657A (zh) * 2011-10-11 2012-03-21 绵阳艾萨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导电膜用蚀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2253A (zh) * 2012-06-30 2012-10-17 江阴润玛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氯化铁系ito蚀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2252A (zh) * 2012-06-21 2012-10-17 江阴润玛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王水系ito蚀刻液及制备方法
CN103241958A (zh) * 2013-05-28 2013-08-14 湖北优尼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玻璃基板的蚀刻方法
CN103593090A (zh) * 2013-11-30 2014-02-19 东莞市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CN103965683A (zh) * 2014-05-22 2014-08-06 厦门市豪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体化触控触摸屏保护用耐酸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4137A (zh) * 2014-05-14 2014-08-27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聚丙烯薄膜用溶剂型光固化改性氯化聚丙烯涂层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9593A (zh) * 2009-04-01 2009-09-02 苏州瑞晶化学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薄膜用湿法蚀刻液及其制造方法
CN102241985A (zh) * 2011-04-29 2011-11-16 西安东旺精细化学有限公司 透明导电膜湿法蚀刻液组合物
CN102382657A (zh) * 2011-10-11 2012-03-21 绵阳艾萨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导电膜用蚀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32252A (zh) * 2012-06-21 2012-10-17 江阴润玛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王水系ito蚀刻液及制备方法
CN102732253A (zh) * 2012-06-30 2012-10-17 江阴润玛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氯化铁系ito蚀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41958A (zh) * 2013-05-28 2013-08-14 湖北优尼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玻璃基板的蚀刻方法
CN103593090A (zh) * 2013-11-30 2014-02-19 东莞市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CN104004137A (zh) * 2014-05-14 2014-08-27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聚丙烯薄膜用溶剂型光固化改性氯化聚丙烯涂层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65683A (zh) * 2014-05-22 2014-08-06 厦门市豪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体化触控触摸屏保护用耐酸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958A (zh) * 2016-08-15 2016-12-21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Gf2结构触摸屏及其制造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5444B (zh) 一种g1f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3966907B (zh) 一种基于纳米纤维素的柔性导电纸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29089A (zh) 一种gff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3207702B (zh) 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93089B (zh) 一种gg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3713772B (zh) 一种gf单层多点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5761774A (zh) 一种可用于智能液晶调光膜的新型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93090B (zh) 一种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结构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CN107331437A (zh) 石墨烯低温固化银浆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3146A (zh) 特别用于在太阳能电池生产期间与硅进行接触的包含金属颗粒并且能够蚀刻的可印刷的介质
CN103605443B (zh) 一种pg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4267850A (zh) 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银胶布线的触控模组制作工艺
CN104298401A (zh) 一种改进的gg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4238825A (zh) 一种改进的pg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3167747B (zh) 一种印刷电路板的制备方法
CN103677409B (zh) 一种gf2双面导电薄膜结构的触控模组的制作工艺
CN108048842A (zh) 一种银纳米线导电膜的刻蚀液及其使用方法
CN101277591B (zh) 内嵌式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96764A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静电防护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16568A (zh) 一种改进的g1f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3992041A (zh) 一种纳米金属网格透明导电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04267851A (zh) 一种改进的gf2双面导电薄膜结构的触控模组的制作工艺
CN104216569B (zh) 一种改进的gf单层多点结构的触摸屏的制作工艺
CN102945890B (zh) 一种实现晶体硅电池组件电位诱发衰减合格的工艺
CN202192810U (zh) 一种触摸屏用白色玻璃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