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63731B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63731B CN104263731B CN201410529579.0A CN201410529579A CN104263731B CN 104263731 B CN104263731 B CN 104263731B CN 201410529579 A CN201410529579 A CN 201410529579A CN 104263731 B CN104263731 B CN 1042637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phid
- dsrna
- grain aphid
- gene
- sequ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dsRNA,为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所示的核苷酸组成的双链RNA。本发明所提供的dsRNA,采用体外饲喂dsRNA方法,进行了利用RNAi技术沉默麦长管蚜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 putida 29698基因,导致麦长管蚜产生致死效应,并且随着饲喂时间延长,麦长管蚜的死亡率均逐渐增加。对饲喂后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 putida 29698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29698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表明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 putida 29698基因的保守序列可应用于通过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提高小麦抗蚜性的研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蚜虫是危害作物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使蚜虫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显著增强,其危害日趋严重。据统计,2010-2011年间我国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蚜虫危害面积分别占当年种植面积的62.5%、14%、90%、32%和23%。以麦蚜为例,麦蚜以成若蚜聚集在小麦叶部、茎部、穗部等,吸食汁液造成叶片不规则皱缩、卷曲、失绿,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麦蚜分泌的蜜露附着在植株表面,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并易诱发煤烟病等。同时,麦蚜还是黄矮病毒重要的传播载体,引起小麦黄矮病流行。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预报,2013年我国麦蚜危害面积高达2.5亿亩(http://www.agri.gov.cn/V20/bchqb/201301/t20130123_3206134.htm)。危害我国小麦的麦蚜主要有4种,即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其中麦长管蚜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且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蚜虫类型。目前,蚜虫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但大量使用农药,不仅对人畜有害,而且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培育抗虫作物品种是防止蚜虫为害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作物现有种质资源中缺乏有效的抗蚜基因,且抗性机制不明确,常规抗虫育种难以奏效。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蚜新种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能特异抑制昆虫特定基因的表达,使昆虫的生长发育受阻或致死,进而有效控制害虫危害,已成为农作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热点之一。RNAi现象是由dsRNA(double-strandedRNA)介导的一种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dsRNA进入生物体后被宿主细胞中的Dicer酶切割成21~23nt的si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在RNA解旋酶的作用下解链成正义链和反义链,反义siRNA与体内一些酶(包括内切酶、外切酶、解旋酶等)结合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silencingcomplex,RISC),继之RISC以序列互补的方式与靶mRNA结合并使之降解,造成靶标基因表达量下降。利用dsRNA体外饲喂或注射来筛选RNA靶标基因,导致靶标基因表达和沉默,已经广泛应用于昆虫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孟山都公司通过植物介导的昆虫肠道特异基因RNAi技术成功获得了抗玉米根螟的转基因玉米,有效缓解了长期应用Bt转基因玉米诱发昆虫产生抗性等问题,目前已完成生产性试验。棉铃虫肠道中特异P450基因可提高棉铃虫幼虫对棉花次生代谢物质和棉酚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利用表达棉铃虫P450基因dsRNA的转基因烟草和棉花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可导致幼虫体内P450基因的表达量下降,同时幼虫发育受阻,表现出抗棉铃虫性能。近年来,RNAi技术在蚜虫防治方面也展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Pitino等分别在烟草和拟南芥中表达桃蚜MpC002和Rack-1基因的dsRNA,桃蚜取食转基因植物后,导致桃蚜体内MPC002或Rack-1基因的表达量降低60%,蚜虫的产仔数目减少。同样,烟草和拟南芥中表达蚜虫Mphb基因或丝氨酸蛋白酶MySP基因的dsRNA均可显著降低蚜虫的繁殖率,进而减轻蚜虫危害。
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营养功能、解毒作用、调控生殖及与寄主适应性等等。Pseudomonasputida是蚜虫体内存在的一种次级共生细菌,存在于含菌体、肠道等部位。通过寄主植物表达相应昆虫寄生菌特异基因的dsRNA,昆虫取食植物后沉默其体内相应的共生菌的基因,导致共生菌死亡或者数量下降,影响昆虫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控制害虫危害的目的。通过RNAi技术沉默共生菌相关基因的方式,间接控制蚜虫的研究报道较少。此研究将为挖掘有效的RNAi靶标基因及利用其创制新型抗蚜转基因新种质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dsRNA,具体为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所示的核苷酸组成的双链RNA。
编码所述dsRNA的DNA分子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具体为序列表中序列2。
含有所述DNA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或重组菌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dsRNA、或所述DNA分子、或所述表达盒、重组载体或重组菌,在如下(a1)-(a4)任一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a1)防治蚜虫或制备防治蚜虫的产品;
(a2)降低蚜虫存活率或制备降低蚜虫存活率的产品;
(a3)抑制蚜虫生长或制备抑制蚜虫生长的产品;
(a4)抑制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表达或在制备抑制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表达产品。
进一步,所述应用为将所述dsRNA导入蚜虫,从而实现防治蚜虫、降低蚜虫存活率、抑制蚜虫生长、或抑制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表达。
在本发明中,所述导入的方式具体为饲喂。
更加具体的,所述饲喂为:将所述dsRNA混合于液体饲料中,得到混合液;用所述混合液饲喂蚜虫;所述dsRNA在所述混合液中的终浓度具体为7.5ng/μL;所述饲喂持续的时间为2天以上(具体如2-8天)。
在本发明中,所述蚜虫可为麦蚜,所述麦蚜为麦长管蚜,具体为3龄麦长管蚜。
活性成分为如下A-C中任一种的产品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A、所述dsRNA;
B、所述DNA分子;
C、所述表达盒、重组载体或重组菌;
所述产品具有如下(a1)-(a4)功能中的至少一种:
(a1)防治蚜虫;
(a2)降低蚜虫存活率;
(a3)抑制蚜虫生长;
(a4)抑制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表达。
在本发明中,所述蚜虫可为麦蚜,所述麦蚜为麦长管蚜,具体为3龄麦长管蚜。
另外,抑制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表达的物质,在如下(a1)-(a3)任一中的应用同样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a1)防治蚜虫或制备防治蚜虫的产品;
(a2)降低蚜虫存活率或制备降低蚜虫存活率的产品;
(a3)抑制蚜虫生长或制备抑制蚜虫生长的产品。
在本发明中,所述蚜虫可为麦蚜,所述麦蚜为麦长管蚜,具体为3龄麦长管蚜。
在本发明中,所述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序列表中序列2。
实验证明,本发明得到麦长管蚜的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cDNA的保守序列的dsRNA,采用体外饲喂dsRNA方法,进行了利用RNAi技术沉默麦长管蚜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导致麦长管蚜产生致死效应,并且随着饲喂时间延长,麦长管蚜的死亡率均逐渐增加。对饲喂后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29698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表明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保守序列可应用于通过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提高小麦抗蚜性的研究。
附图说明
图1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和GFP的PCR扩增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麦长管蚜(钱幼亭,周广和,张淑香,张向才.麦蚜有性世代的研究.植物保护,1982,1:14-15。公众可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饲养蚜虫的小麦品种为科农199,将蚜虫接种到小麦幼苗上,放入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0±2)℃,湿度60%-80%,光周期L∶D=16∶8)进行繁殖。
16318hGFP质粒:“倪志勇,徐兆师,刘丽,李连城,柴岩,陈明,马有志.小麦转录因子TaDREB6基因的克隆及鉴定.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57-363”,公众可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
质粒提取试剂盒购自Biomega公司,内切酶BamHⅠ、EcoRⅤ及HiscribeT7体外转录试剂盒购自NEB公司,大肠杆菌菌株DH5α、反转录试剂盒购自北京全式金公司,rTaqDNA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MinElutePCRCleaningKit、MinEluteGelExtractionKit、RNACleaningKit购自Qiagen公司,各种氨基酸及其它试剂均购自北京拜尔迪公司。
实施例1、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dsRNA的获得
1、麦长管蚜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分别取约20头麦长管蚜,按照北京全式金公司的Trizol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RNA,用RNACleaningKit进行纯化,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操作步骤均参考试剂盒说明书。
2、引物设计与基因克隆
根据麦长管蚜肠道转录组测序得到蚜虫共生菌相关基因29698,利用Primer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P1-F和P1-R,由北京华大基因公司合成。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片段从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保存的16318hGFP质粒上扩增,利用PrimerPrimer5.0软件设计引物P2-F和P2-R。
P1-F:5’-TAATACGACTCACTATAGGGATCGTCGCCTTGGTGAGCCTTTAC-3’(下划线后的序列为序列2的第1-24位);
P1-R:5’-TAATACGACTCACTATAGGGCGGCGGACGGGTGAGTAATG-3’(下划线后的序列为序列2的第162-181位的反向互补序列)。
P2-F:5’-TAATACGACTCACTATAGGGACGGGAACTACAAGACACG-3’(下划线后的序列为序列4的第1-19位);
P2-R:5’-TAATACGACTCACTATAGGGTTTGGAAAGGGCAGATT-3’(下划线后的序列为序列4的第304-320位的反向互补序列)。
各引物序列中下划线处为T7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
PCR反应体系为:10×PCRBuffer5μL、dNTP(2.5mmol·L-1)4μL、rTaq0.5μL,正向引物(20μmol·L-1)1μL、反向引物(20μmol·L-1)1μL、cDNA/GFP质粒1μL,用ddH2O补足至50μL。
PCR的反应条件为:94℃4min;94℃30s,54℃或55℃30s,72℃30s,39个循环;72℃10min;4℃保存。(P1-F/P1-R的退火温度为54℃;P2-F/P2-R的退火温度为55℃)
以麦长管蚜的cDNA为模板,用P1-F/P1-R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221bpPCR产物(含40bp的T7启动子序列),经过测序,该221bpPCR产物除去两端T7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外的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2(可人工合成)。
以16318hGFP质粒为模板,用P2-F/P2-R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360bpPCR产物(含40bp的T7启动子序列),经过测序,该360bpPCR产物除去两端T7RNA聚合酶启动子序列外的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4(可人工合成)。
将上述PCR电泳结果如图1所示,M:100bpmarker;1:GFP,可以看出得到目的片段;2: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
将上述221bpPCR产物核苷酸序列去掉T7启动子序列提交到NCBI数据库(http://blast.ncbi.nlm.nih.gov/)进行BLAST比对分析,BLAST结果表明,与蚜虫体内次级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16SrRNA基因具有100%同源性,可确定该核苷酸序列为保守序列。
3、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和GFP的dsRNA的制备
分别回收由上述2得到的2种PCR产物,测定浓度,作为体外转录dsRNA的模板。dsRNA的体外转录体系为10×TranscriptionBuffer4μL、20×RibonucleotideSolutionMix2μL、模板(1μg)XμL、20×HMWMix2μL、T7RNAPolymerase(500units·μL-1)2μL,RNase-FreeddH2O补足至40μL。42℃过夜孵育。
反应结束后,取0.5μL反应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加入DNaseI和RNaseA消化残留的模板DNA和单链RNA,用MinElutePCRCleaningKit纯化反应产物,操作过程参考试剂盒说明书,用无RNase水溶解dsRNA,分光光度计(波长260nm)定量,置于-20℃冰箱中保存,分别得到麦长管蚜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基因29698和GFPdsRNA。
将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和GFPdsRNA分别测序,结果如下:
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为双链RNA,由正义链和反义链组成,其正义链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1,其反义链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1的反向互补序列。29698dsRNA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含有序列表中序列2;
GFPdsRNA为双链RNA,由正义链和反义链组成,其正义链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3,其反义链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3的反向互补序列。GFPdsRNA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4。
当然,也可以直接人工合成序列1所示的麦长管蚜29698dsRNA和序列3所示的GFP基因dsRNA用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2、29698dsRNA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1、蚜虫人工饲料的配制和饲育器的准备
人工饲料配制和饲育器的准备过程参考文献(李彩霞,高丽锋,高玲玲,李润植.全纯人工营养液饲养蚜虫的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17(3):225-228.LiCX,GaoLF,GaoLL,LiRZ.Studyontherearingofaphidsonaartificiallyholidicdiets.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1997,17(3):225-228.(inChinese))进行,用0.2μm的细菌过滤器过滤人工饲料,分装到2.0mL灭菌的离心管保存于-20℃的冰箱中,避免反复冻融。
2、dsRNA(29698dsRNA)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蚜虫饲喂方法参照如下文献中记载:纠敏,刘树生.利用人工饲料饲养蚜虫的技术.华东昆虫学报,2004,13(2):102-109.。
麦长管蚜共生菌Hamiltonelladefensa29698dsRNA喂养组(29698):每个蚜虫饲育器中分别放入15头3龄麦长管蚜若蚜,按照每100μL人工饲料中依次分别加入0和750ng的麦长管蚜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饲喂蚜虫;
麦长管蚜dsGFP组:每个蚜虫饲育器中分别放入15头3龄麦长管蚜若蚜,按照每100μL人工饲料中依次分别加入0和750ng的GFPdsRNA饲喂蚜虫;
上述各组设置3个重复,每两天统计各饲育器中蚜虫的存活数,并更换新的饲料和对应的dsRNA,置于人工气候箱(温度为20±2℃,湿度为60%-80%,光周期为L:D=16:8)。使用Excel2003软件对蚜虫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每种处理的平均值与方差,并进行显著性差异的分析(t-test,n=3,P<0.01或0.05)。
统计各组每个饲育器中存活蚜虫的数目,计算死亡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为麦长管蚜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喂养组和麦长管蚜dsGFP组死亡率
注:**表示与对照组(0ng/μL)相比,试验组结果差异显著(t-test,n=3,P<0.01)。
从表1可以看出,麦长管蚜的死亡率均随着饲喂29698dsRNA的时间增加,麦长管蚜的平均死亡率随之增加,7.5ng·μL-129698dsRNA饲喂2天、4天、6天和8天后,麦长管蚜的平均死亡率为28.88%、44.44%、51.11%和53.33%,其中饲喂4天、6天和8天后的处理与对照组(0ng/μL)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饲喂GFPdsRNA的试验组死亡率与对照组(0ng/μL)相比则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3、dsRNA(29698dsRNA)抑制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表达
利用PrimerPrimer5.0软件设计扩增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的引物P3-F和P3-R,扩增片段大小为181bp,合成内参基因(ACTIN)引物P4-F和P4-R。
P3-F:5’-ATCGTCGCCTTGGTGAGCCTTTAC-3’(序列2的第1-24位);
P3-R:5’-CGGCGGACGGGTGAGTAATG-3’(序列2的第162-181位的反向互补序列)。
P4-F:5’-CCGAAAAGCTGTCATAATGAAGACC-3’;
P4-R:5’-GGTGAAACCTTGTCTACTGTTACATCTTG-3’。
收集上述步骤2中各组7.5ng/μldsRNAs饲喂后存活的麦长管蚜(2、4、6和8d),提取蚜虫的RNA,反转录成cDNA稀释100、101、102、103、104、105倍,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模板,以P3-F/P3-R作为引物进行相对定量RT-PCR分析。内参引物为P4-F/P4-R。
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为:正向引物(10μmol·L-1)0.5μL、反向引物(10μmol·L-1)0.5μL、2×TransStartTMGreenqPCRSuperMix12.5μL、PassiveReferenceDye0.5μL、模板cDNA1μL,用ddH2O至25μL。
PCR循环程序为95℃30s,95℃5s,54℃或57℃15s,72℃10s,40个循环,每个样本3个重复。(P3-F/P3-R的退火温度为54℃;P4-F/P4-R的退火温度为57℃)
最终结果的计算采用2-△△Ct法(Ct表示循环数)进行计算,即△△Ct=(Ct(29698)-Ct(actin))试验组-(Ct(29698)-Ct(actin))对照组,使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每种处理的平均值与方差,并进行显著性差异的分析(t-test,n=3,P<0.01或0.05)。
统计在饲喂麦长管蚜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2、4、6和8d后,各组蚜虫体内29698表达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为饲喂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dsRNA和GFPdsRNA后麦长管蚜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基因相对表达量
注:*表示与对照组(0d)相比,试验组结果差异显著(t-test,n=3,P<0.05),**表示与对照组(0d)相比,试验组结果差异极显著(t-test,n=3,P<0.01)。
可以看出,麦长管蚜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在4、6和8d的表达量,与对照(0天的表达量)相比,依次降低了17.7%、29.2%和43.8%,在统计学上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或P<0.01)。饲喂GFPdsRNA的蚜虫体内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表达水平则没有显著性的变化,进一步说明通过饲喂29698dsRNA能够在麦长管蚜体内引起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29698的RNAi效应,致使共生菌Pseudomonasputida基因29698表达量明显降低甚至沉默,导致蚜虫死亡。
Claims (10)
1.一种dsRNA,为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核苷酸和其反向互补序列所示的核苷酸组成的双链RNA。
2.权利要求1所述的dsRNA在防治麦长管蚜或制备防治麦长管蚜的产品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dsRNA导入麦长管蚜,从而实现防治麦长管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的方式为饲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喂为:将所述dsRNA混合于液体饲料中,得到混合液;用所述混合液饲喂麦长管蚜;
所述dsRNA在所述混合液中的终浓度为7.5ng/μL;
所述饲喂持续的时间为2天以上。
6.权利要求1所述的dsRNA在如下(a1)或(a2)中的应用:
(a1)降低麦长管蚜存活率或制备降低麦长管蚜存活率的产品;
(a2)抑制麦长管蚜生长或制备抑制麦长管蚜生长的产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为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dsRNA导入麦长管蚜,从而实现降低麦长管蚜存活率或抑制麦长管蚜生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的方式为饲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饲喂为:将所述dsRNA混合于液体饲料中,得到混合液;用所述混合液饲喂麦长管蚜;
所述dsRNA在所述混合液中的终浓度为7.5ng/μL;
所述饲喂持续的时间为2天以上。
10.具有防治麦长管蚜功能的产品,其活性成分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dsRNA。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29579.0A CN104263731B (zh) | 2014-10-09 | 2014-10-09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529579.0A CN104263731B (zh) | 2014-10-09 | 2014-10-09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63731A CN104263731A (zh) | 2015-01-07 |
CN104263731B true CN104263731B (zh) | 2016-08-03 |
Family
ID=5215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295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63731B (zh) | 2014-10-09 | 2014-10-09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2637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77668B (zh) * | 2017-05-26 | 2020-11-10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一种小麦蚜虫及其寄生蜂的多重pcr检测试剂盒 |
CN114540350B (zh) * | 2022-01-28 | 2023-08-22 | 南京农业大学 | 靶向蚜虫AK、SOD和CHS基因并可致死蚜虫的dsRNA药剂的筛选、制备及其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6189A (zh) * | 2012-06-18 | 2012-11-14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一种细胞色素P450基因dsRNA及其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
CN103088024A (zh) * | 2013-01-09 | 2013-05-0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两种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CN103088023A (zh) * | 2013-01-09 | 2013-05-0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
2014
- 2014-10-09 CN CN201410529579.0A patent/CN1042637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6189A (zh) * | 2012-06-18 | 2012-11-14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一种细胞色素P450基因dsRNA及其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
CN103088024A (zh) * | 2013-01-09 | 2013-05-0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两种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CN103088023A (zh) * | 2013-01-09 | 2013-05-0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KJ875770.1;Verma et al.;《GenBank》;20140824;1-2 * |
RNA干扰技术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郭强等;《山东农业科学》;20121231;第44卷(第12期);第17页左栏第2段、右栏第3段 * |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苗雪霞等;《生命科学》;20030831;第15卷(第4期);242-24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63731A (zh) | 2015-01-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i et al. | New insights into an RNAi approach for plant defence against piercing‐sucking and stem‐borer insect pests | |
CN102776189B (zh) | 一种细胞色素P450基因dsRNA及其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 |
CN103571844B (zh) | 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
CN103088024B (zh) | 两种dsRNA及其组合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
US11117938B2 (en) | RNA interference for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 |
WO2015070765A1 (zh) | 一种通过灌溉防治害虫的RNAi技术及其应用 | |
CN103589729B (zh) | 一种抑制麦蚜唾液腺体分泌多肽基因表达的dsRNA及其应用 | |
CN104263731B (zh)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
CN110669762B (zh) | 用于控制昆虫侵袭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方法 | |
CN104109672B (zh) | 一种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R dsRNA及其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
CN104109671B (zh) | 一种蚜虫共生菌基因的dsRNA及其在抑制蚜虫生长中的应用 | |
CN102851297B (zh) | 一种烟蚜hunchback基因cDNA及其应用 | |
CN103667288A (zh) | 一种抑制麦蚜细胞色素C氧化酶VIIc亚基基因表达的dsRNA及其应用 | |
CN104109673B (zh) | 一种蜕皮激素受体基因USP dsRNA及其在控制蚜虫危害中的应用 | |
CN103602681B (zh) | 一种抑制麦蚜腺体蛋白MYS2基因表达的dsRNA及其应用 | |
US10246710B2 (en) | Double strand RNA as molecular biopesticides for RNA interference through feeding in the hemipteran invasive insect pest, 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 | |
CN106367428A (zh) | 一种绿盲蝽V‑ATPase‑D基因cDNA及其应用 | |
CN102586259A (zh) | 甘蔗条螟蜕皮调节转录因子cDNA及其克隆方法与重组应用 | |
CN105255892B (zh) | 蚜虫基因的dsRNA及其在降低蚜虫存活率中的应用 | |
CN105255893B (zh) | 抑制蚜虫氯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dsRNA及其应用 | |
CN103667289B (zh) | 一种抑制麦蚜丝氨酸蛋白酶I基因表达的dsRNA及其应用 | |
CN104293809A (zh) | 一种羧酸酯酶基因dsRNA及其在防治麦长管蚜中的应用 | |
CN114591954B (zh) | 一种miRNA、衍生物及其应用 | |
CN116426534B (zh) | 褐飞虱NlsNPF基因及其dsRNA在防治褐飞虱的应用 | |
CN104232645B (zh) | 一种过氧化物酶基因dsRNA及其在防治麦长管蚜中的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8100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