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6046A - 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6046A
CN104246046A CN201380020141.3A CN201380020141A CN104246046A CN 104246046 A CN104246046 A CN 104246046A CN 201380020141 A CN201380020141 A CN 201380020141A CN 104246046 A CN104246046 A CN 104246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protuberance
fiber
fiber number
depress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01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6046B (zh
Inventor
川口宏子
谷口正洋
内山泰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46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6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6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ebs, e.g. by layering web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4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 D04H1/49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by fluid jet
    • D04H1/495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by fluid jet for formation of patterns, e.g. drilling or rearrange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in combination with mechan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s other than embossing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orientated, e.g. in parallel (anisotropic flee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以及凹陷部,其向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凹陷,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所述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将包含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在内的该第一突出部的厚度设为Ta,将侧视该无纺布时的无纺布整体的厚度作为T,(Ta/T)×100(%)为50%以上,该无纺布中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

Description

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
背景技术
在卫生巾、短裤衬里以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与其功能相应地开发了利用多个接合部使两层片局部接合而成的双层片构造的材料、在片材的单面配置有呈条纹状隆起的部分的材料等。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在该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配置于肌肤侧的第一纤维层与配置于吸收体侧的第二纤维层层叠,并利用规定图案的接合部局部接合,第一纤维层的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分向肌肤侧成为凸状,第二纤维层由包含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集合体构成,该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具有热收缩后的热收缩部分与抑制了热收缩的高密度化部分。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多层无纺布,该多层无纺布的片材的单面具有呈条纹状延伸的突出部,其剖面形成为半圆锥(大致半圆)形状。该无纺布的槽部形成为,在无纺布中平均基重最低,并且横取向(CD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纵取向(MD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低。并且,凸状部的侧部在无纺布中平均基重最高,并且纵取向(MD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表面片,该表面片具有由实际上不伸缩的片状物构成的上层与下层,该两层利用多个接合部来接合,在两层之间具有空洞,在上层形成有多个凸部,下层平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004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250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742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以及凹陷部,其向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凹陷,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所述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将包含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在内的该第一突出部的厚度设为Ta,将侧视该无纺布时的无纺布整体的厚度设为T,(Ta/T)×100(%)为50%以上,该无纺布中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
根据以下记载,适当参照附图来明确本发明的所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无纺布的各构成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无纺布厚度T以及第一突出部厚度Ta的局部剖视图,(a)图是示出无纺布的第一突出部的第二面侧的面呈凹状的情况下的图,(b)图是示出无纺布的第二面侧的面为平面的情况下的图,(c)图是示出无纺布的第一突出部的第二面侧的面呈凸状的情况下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的(a)图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优选例的局部剖视图,(b)图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优选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对于制造本发明的无纺布来说优选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局部剖视图,(a)图是示出在支承体上配置网状物并吹送第一热风从而使该网状物赋形的工序的图,(b)图是示出回填第一突出部的内部空间来制作实心部的工序的图,(c)图是示出向网状物吹送第二热风而使纤维彼此融合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性高且液体导入性高的无纺布。
以下,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无纺布10优选应用于例如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优选将第一面侧Z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进行使用,且将第二面侧Z2配置在物品内部的吸收体(未图示)侧进行使用。以下,考虑将附图所示的无纺布10的第一面侧Z1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使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具有:第一突出部11,其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Z1突出;以及凹陷部12,其向与第一面侧Z1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Z2凹陷。第一突出部11以及凹陷部12在无纺布10的例如整面范围内分别沿着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13连续配置。所述不同方向作为具体一例是指,所述不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第一方向)即x方向、以及与该x方向不同的所述不同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第二方向)即y方向。在此,从第一面侧Z1观察时的凸部是第一突出部11,凹部是凹陷部12。
对于所述无纺布10的结构,对具有向第二面侧Z2突出、且以凹陷部12的内部空间12K作为共用的内部空间的第二突出部12的结构的无纺布10(10A)进行说明。
在无纺布10A中,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分别沿着俯视该无纺布10A时交叉的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13连续配置。即,在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相当于凹陷部12的底部(以下也称作凹陷部底部)12T的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二突出部顶部)之间配置有连续的壁部13,该壁部13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配置在其周围的第二突出部顶部(凹陷部底部)12T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即,壁部13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是汇聚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方向、换言之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朝向其周围的凹陷部底部12T的放射状方向。
在此,如图2所示,将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上部的具有规定厚度d1的层部分规定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将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侧部的具有规定厚度d2的层部分规定为所述壁部13,将除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壁部13之外的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规定为实心部15。需要说明的是,如图所示,实心部15有时也存在于凹陷部顶部12T之间。另外,由于所述各构成部件之间相连,为了方便说明而如上所述那样划分。所述规定厚度d1、d2根据无纺布10的规格而变化,作为一例,所述规定厚度d1、d2与凹陷部底部12T的厚度Tb相等。
另外,在从第二面侧Z2观察的情况下,凸部是第二突出部(凹陷部)12,在第二突出部12之间具有第一突出部11的第二面侧Z2的部分,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共用壁部13。另外,有时在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具有向第二面侧Z2开口的内部空间11K。在附图中,如粗双点划线所示那样,无纺布10的第二面侧Z2的面在比开口部11H朝向顶部11T侧的情况下具有内部空间11K。以下,内部空间11K也包含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之间的空间。
接下来,以下对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壁部13以及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的划分进行说明(参照所述图2)。
如上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壁部13以及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是除实心部15之外的第一突出部11以及凹陷部12,基本上以将无纺布厚度T三等分后的上部P1作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以中间部P3作为壁部13,以下部P2作为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另外,在无纺布厚度T薄且无纺布10的层厚较厚的情况、各个顶部的峰度或曲率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剖面中将从第一突出部顶点11Tp到邻接的第二突出部顶点12Tp之间的直线三等分后的各个位置处的、由相对于该直线正交的第一突出部顶点11Tp侧的正交线绕穿过第一突出部顶点11Tp且与z轴平行的线旋转而得到的曲面划分出的无纺布10的上部作为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由第二突出部顶点12Tp侧的正交线绕穿过第二突出部顶点12Tp且与z轴平行的线旋转而得到的曲面划分出的无纺布10的下部作为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将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之间的部分作为壁部13。或者,也可以是以剖面中的形成为直线状的部分作为壁部13,以从该处弯曲并带有圆度的区域分别作为突出部顶部11T、12T,。
并且,第一突出部11包括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壁部13,凹陷部(第二突出部)12包括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壁部13,壁部13共用。
对所述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凹陷部12)的排列进行详细说明(参照所述图1)。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中,多个第一突出部11在第一面侧Z1以在平面内沿纵横两个方向斜交的关系延伸并排列(以下,有时将该排列称作斜交格子状排列。)。该格子状排列也可以是正交(90°)的关系,此时,可以将其称作正交格子状排列进行区别。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该平面内的第一方向(x方向)与第二方向(y方向)以30°以上且90°以下的角度交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多个向无纺布的第二面侧Z2突出的第二突出部12。换言之,配置有多个从无纺布的第一面侧Z1向第二面侧Z2凹陷的凹陷部12。第二突出部12也形成为正交格子状排列,但也可以与第一突出部11对应地采用斜交格子状排列。第二突出部12的交叉角度的优选范围根据第一突出部11来确定,因此与上述相同。该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相对于片材的面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在俯视时或侧视时均不处于相同的位置,换句话说两者以不重叠的关系交替配置。
如上述那样,分别沿着平面内的第一方向(x方向)以及第二方向(y方向)延伸排列的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不发生矛盾地连接成面状,构成无纺布10。不发生矛盾地连接是指,在确定的形状部分相连而形成为面状时,不产生弯折或不连续,整体以平缓的曲面连接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的排列形态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只要是能够以不发生矛盾地连接的排列进行配置的方式即可,例如,也可以采用在以第一突出部11作为中心的六边形的顶点上分别配置第二突出部12,且该图案在平面内扩展的排列。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突出部12的数量超过第一突出部11的数量,因此产生第二突出部12彼此邻接的状态,但只要整体上构成连续的片材状态,上述方式的排列也属于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交替”地排列的含义。另外,由于第二突出部12在从第一面侧Z1观察时为凹陷部12,因此所述的排列对于第一突出部11和凹陷部12的排列也是相同的。
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以及第二突出部顶部12T形成为具有圆度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并不限定于所述形状,可以是任意突出形态,例如实际上为各种锥体形状(本说明书中的锥体形状是指广泛包括圆锥、圆锥台、棱锥、棱锥台、斜圆锥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突出部12的内部具有顶部带圆度的圆锥台形状或半球状的内部空间12K。该内部空间12K与凹陷部12的内部空间等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之间的空间也包含于所述内部空间12K。
所述实心部15是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的至少顶部侧或全部利用纤维形成为实际上实心的状态的部分。这里所说的“利用纤维形成为实际上实心”是指纤维紧密集合的状态,不存在断续的部分、小孔。然而,纤维间的缝隙这样的微小孔不包含于所述小孔。所述小孔是指例如孔径的当量圆直径为1mm以上。
如所述图2所示,在第一突出部11具有内部空间11K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第一突出部11的开口部11H之间具有壁部13(13a),在第一突出部11的内侧具有实心部15。即,在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壁部13的内侧具有实心部15。该壁部13a在第一突出部11中形成为环构造。另外,在第二突出部12的顶部(以下也称作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开口部12H之间具有壁部13(13b)。该壁部13b在第二突出部12中形成为环构造。另外,壁部13b与所述壁部13a共用。
这里所说的“环构造”是指,只要在俯视时形成环状的一连串形状则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俯视时呈圆、椭圆、矩形、多边形等任意形状。为了适当地维持片材的连续状态,优选所述“环构造”是圆或者椭圆。此外,若将“环构造”设为立体形状,则能够列举出圆柱、斜圆柱、椭圆柱、截头圆锥(圆锥台)、截头斜圆锥(斜圆锥台)、截头椭圆锥(椭圆锥台)、截头四棱锥(四棱锥台)、截头斜四棱锥(斜四棱锥台)等任意环构造,为了实现连续的片材状态,优选是圆柱、椭圆柱、截头圆锥、截头椭圆锥。
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突出部11、第二突出部12的无纺布10不具有折曲部,由整体连续的曲面构成。这样,优选所述无纺布10具有在面方向上连续的构造。该“连续”表示不存在断续的部分、小孔。但是,纤维间的缝隙这样的微小孔不包含于所述小孔。所述小孔例如定义为其孔径的当量圆直径为1.0mm以上。
以包含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11Tp在内的该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以下也称作第一突出部厚度。)为Ta,以侧视时的无纺布整体的厚度(以下也称作无纺布厚度。)为T,(Ta/T)×100%为50%以上。另外,第一突出部厚度Ta比凹陷部底部12T的厚度厚。
无纺布厚度T是,所述第二突出部12的顶点12Tp位于平面S时的、平行于该平面S且穿过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11Tp的平面S1与所述平面S之间的距离d1(参照图3(a)。)。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不会比无纺布厚度T厚,因此(Ta/T)×100%在100%以下。
因而,在(Ta/T)×100%为50%以上且不足100%的情况,如上所述那样具有第一突出部11与第二突出部12,在第一突出部11的内侧具有向第一面侧Z1方向凹的凹陷,该凹陷成为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11K(参照图3(a)。)。
所述第一突出部厚度Ta是,所述第二突出部12的顶点12Tp位于平面S时的、平面S1与平面S2之间的距离d2,所述平面S1穿过位于第一面侧Z1的最外侧的第一突出部11的部分(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11Tp),并且平行于平面S,所述平面S2穿过位于第二面侧Z2的最内侧的第一突出部11的部分(从第二面侧Z2观察时的内部空间11K的底部的点11Kp),并且平行于平面S(参照图3(a)。)。
另一方面,在(Ta/T)×100%为100%的情况下,即Ta=T的情况下,无纺布厚度T(=第一突出部厚度Ta)是位于第二面侧Z2的最外侧的无纺布10的部分(点)位于平面S时的、平面S1与所述平面S之间的距离d3,该平面S1穿过位于第一面侧Z1的最外侧的部分(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11Tp),并且平行于平面S(参照图3(b)、(c)。)。
虽未图示,但在(Ta/T)×100%不足50%的情况下,实心部15的厚度不足,难以得到期望的效果、特别是缓冲性的提高。另外,从缓冲性、表面液体剩余量的观点出发,优选该(Ta/T)×100%的值为65%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另外,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优选该(Ta/T)×100%的值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
所述图3(a)是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的第二面侧Z2的面形成为凹面的情况,图3(b)是无纺布10的第二面侧Z2的面为平面的情况,图3(c)是无纺布10的第一突出部11的第二面侧Z2的面形成为凸面的情况。该凸面的部分包含于所述实心部15。
构成所述壁部13的纤维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其周围的凹陷部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12T的方向上、即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开口部11H的方向上,在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呈放射状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换言之,在壁部13立起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的热风无纺布中,在制造普通无纺布时,纤维沿着其MD方向取向并直接融合,因此,虽然对于MD方向剖面中的壁部的纤维,纤维沿着该壁部的立起方向取向,但在CD方向剖面中,纤维沿着与立起方向正交的方向取向,因此不具有这样的纤维取向性。
并且,在所述无纺布10中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纤度不同的纤维以混合状态存在。或者,形成为纤度大的纤维层与纤度小的纤维层的层叠构造。在层叠构造中,在第一面侧Z1既可以配置纤度大的纤维层,也可以配置纤度小的纤维层。另外,在纤度不同的纤维层之间,纤度不同的纤维彼此也可以不完全分离,纤度不同的纤维彼此也可以混合。
另外,能够在本发明的无纺布10中使用的纤维材料并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下述的纤维等。具有聚乙烯(PE)纤维、聚丙烯(PP)纤维等聚烯烃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而形成的纤维,另外,具有皮芯型、并列(Side By Side)型等构造的复合纤维。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复合纤维。这里所说的复合纤维能够列举出,高熔点成分为芯部分且低熔点成分为皮部分的皮芯纤维,另外能够列举出高熔点成分与低熔点成分排列而成的并列纤维。作为其优选例,优选列举出皮成分(低熔点成分)为聚乙烯或者低熔点聚丙烯的皮芯构造的纤维,作为该芯/皮构造的纤维的代表例,能够列举出PET(芯)/PE(皮)、PP(芯)/PE(皮)、聚乳酸(芯)/PE(皮)、PP(芯)/低熔点PP(皮)等皮芯构造的纤维。更具体而言,优选所述结构的纤维包含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聚烯烃系纤维、聚乙烯复合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在此,该聚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该聚丙烯复合纤维的复合组成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低熔点聚丙烯,更具体而言,能够列举出PET(芯)/PE(皮)、PET(芯)/低熔点PP(皮)。另外,这些纤维虽可以单独使用来构成无纺布,但也可以使用混合两种以上纤维而成的混纤。
另一方面,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具有图4所示的无纺布10(10B)。无纺布10(10B)采用在第一突出部11不存在内部空间的结构、即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包含凹陷部12之间)整体实际上是实心的结构((Ta/T)×100为100%的情况)。在该结构中,第一突出部11的表层的规定的厚度部分是壁部13以及顶部11T,除壁部13以及顶部11T之外的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是实心部15。因此,在第二面侧Z2,与所述凹陷部12对应的相当于第二突出部的部分埋没于实心部15而没有突出。
所述无纺布10(10A、10B)是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的无纺布。无纺布10含有两种以上纤度不同的纤维。例如,优选含有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纤维,更优选含有4dtex以上且6dtex以下的纤维。
另外,优选含有第一纤维以及第二纤维,该第一纤维优选纤度为1dtex以上,更优选为2dtex以上,并且优选纤度不足4dtex,更优选3.5dtex以下,该第二纤维优选纤度为4dtex以上,并且优选纤度为8dtex以下,更优选为7dtex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含有纤度为1dtex以上且不足4dtex的第一纤维、以及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更优选含有纤度为2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的第一纤维、以及纤度为4dtex以上且7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
需要说明的是,若含有纤度超过8dtex的纤维,则担心无纺布10的手感受损。另外,若含有纤度不足1dtex的纤维,由于液体导入性降低,因此是不优选的。
另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也包含变形例)中说明的无纺布10(10A、10B)是纤度不同的第一纤维与第二纤维混合而成的无纺布。如上所述,第一纤维是纤度小的纤维,第二纤维是纤度大的纤维,均是上述范围内的纤度。
因此,在第一突出部11的整体中混合存在纤度大的纤维与纤度小的纤维,利用纤度大的纤维使第一突出部11整体产生骨架的强度,即使被施加高压力,也维持了缓冲性。另外,由于纤度小的纤维存在于第一突出部11的整体,因此与仅存在纤度大的纤维的情况不同,抑制了手感的降低,能够得到肌肤触感好的无纺布。
在通过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来说明的无纺布10中,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10A、10B)是具有纤度不同的多个层的无纺布。例如,优选多层中的至少一层具有所述范围内的纤度大的纤维。此外,更优选具有含有上述那样的纤度小的第一纤维的第一纤维层、以及上述那样的纤度大的第二纤维的第二纤维层。另外,纤度不同的纤维层也可以是三层以上。虽未图示,例如,也可以从第一面侧Z1依次层叠有纤度为1dtex以上且不足4dtex的第一纤维层、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层、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第三纤维层。需要说明的是,各纤维层也可以不因纤度的不同而完全分离,也可以在各纤维层的边界附近产生各纤度不同的纤维彼此混杂的状态。
这样,由于纤度不同的纤维层配置为多层,因此实心部的厚度增厚,容易获得期望的效果、特别是缓冲性的提高。
另外,如图5(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10A、10B)在第一面侧Z1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16,在第二面侧Z2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17。在该纤维层的层叠构造中,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17的第二面侧Z2的手感比第一面侧Z1优秀。
另外,如图5(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10A、10B)在第一面侧Z1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17,在第二面侧Z2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16。在该纤维层的层叠构造中,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17的第一面侧Z1的手感比第二面侧Z2优秀。
对于所述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方的无纺布10,在第一纤维层16与第二纤维层17的接合中也不进行基于模压加工、粘合剂的纤维层彼此的接合。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网状物赋形为凹凸状态时,第二纤维层17的纤维的一部分向第一纤维层16侧进入、或者相反地第一纤维层16的纤维的一部分向第二纤维层17侧进入,从而纤维层之间的纤维彼此缠绕,通过进一步使纤维彼此热融合进行接合。因此,即便是厚度最薄的凹陷部底部12T,也确保了液体导入性。
对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优选第一面侧Z1的所述第一突出部11(实际上是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所述凹陷部12(实际上是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
在所述无纺布10中,由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因此,从第一面侧Z1供给的液体容易通过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暂时保持于实心部15。此时,即使被供给的液体是大量的,也能够利用实心部15保持液体。然后,能够移至第二面侧Z2,被配置在第二面侧Z2的吸收体(未图示)吸收。因此,本发明的无纺布10能够大幅减少液体剩余,能够迅速地进行液体的吸收、处理。该液体即便是尿液或是软便、经血等高粘性液体,也发挥相同的效果。
具体而言,对于所述无纺布10,优选作为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第二面侧Z2的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比作为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的第一突出部11(实际上是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高,且比所述凹陷部12(实际上是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这里所说的纤维密度是各部分的厚度的中心附近的纤维密度,通过测量单位平方毫米的纤维根数来进行评价。
例如,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优选为3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5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1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10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130根/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根/mm2以上且100根/mm2以下。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优选为5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7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1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15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70根/mm2以上且150根/mm2以下。此外,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优选为25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27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48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250根/mm2以上且50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270根/mm2以上且480根/mm2以下。
在所述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2中构成为具有所述纤维密度。
在这样的无纺布10中,由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并且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低,因此,从第一面侧Z1供给的液体更容易通过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基于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到实心部15的疏密梯度(从疏变化为密)而容易被引导至实心部15。此外,由于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因此不会从凹陷部底部12T发生液体回渗,通过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后的液体容易被实心部15暂时保持,容易移至第二面侧。因此,供给至无纺布10的液体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通过实心部15排向第二面侧Z2,能够使配置在第二面侧Z2的吸收体(未图示)迅速进行吸收。由此,液体(经血、软便等)的导入性增高,因此无纺布10表面的液体剩余量减少,能够防止闷热的产生、瘙痒、炎症,能够持续舒适地穿着。另外,对于无纺布10,由于不易从其表面观察到液体,因此液体的隐蔽性增高。
另外,对于所述无纺布10,作为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的第一突出部11(实际上是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作为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第二面侧Z2的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高,也优选比所述凹陷部12(实际上是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
例如,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优选为5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7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1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15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50根/mm2以上且18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70根/mm2以上且150根/mm2以下。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优选为3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5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13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10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30根/mm2以上且13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50根/mm2以上且100根/mm2以下。此外,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优选为250根/mm2以上,更优选为270根/mm2以上,并且优选为50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480根/mm2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250根/mm2以上且500根/mm2以下,更优选为270根/mm2以上且480根/mm2以下。
在所述实施方式3中构成为具有所述纤维密度。
在所述无纺布10中,由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因此,从第一面侧Z1供给的液体容易通过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并且,由于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比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低,因此,通过第一突出部顶部11T后的液体容易进一步移至实心部15。因此,供给至无纺布10的液体从第一突出部顶部11T通过实心部15排向第二面侧Z2,能够被配置在第二面侧Z2的吸收体(未图示)迅速吸收。在该例中,与实心部15的纤维密度比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高的情况相比,液体的导入性略微变差,但也能够获得足够的液体(经血、软便等)的导入性,因此不易在无纺布10表面剩余液体,能够防止闷热的产生、瘙痒、炎症,能够持续舒适地穿着。另外,对于无纺布10,由于不易从其表面观察到液体,因此还能够获得液体的隐蔽性。
此外,由于纤度小的纤维存在于无纺布10的肌肤面侧(第一面侧Z1),因此在手感方面优秀,在肌肤触感方面优秀。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各尺寸进行如下说明。
无纺布厚度T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但在用作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况下,优选为1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采用该范围,使用时的体液吸收速度加快,能够抑制来自吸收体的液体回渗,能够进一步实现适度的缓冲性。片材的层厚也可以在片材内的各部位不同,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在用作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厚度Ta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0.8mm以上,并且优选为7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且7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上且5mm以下。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壁部13的层厚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6mm以上,并且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3mm以上且2.0mm以下,更优选为0.6mm以上且1.5mm以下。实心部15的层厚优选为0.2mm以上,并且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3.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2m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为0.2mm以上且3.5mm以下。
所述第一突出部11彼此的间隔只要根据用途适当地调节即可,在用作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的情况下是2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上且7mm以下。另外,所述无纺布10的平均基重虽不特别限定,但片材整体的平均值是15g/m2以上且70g/m2以下,优选为20g/m2以上且40g/m2以下。
通过所述实施方式来说明的无纺布10发挥以下效果。
<手感>
由于所述无纺布10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因此能够利用纤度不同的纤维中的纤度小的纤维来抑制含有纤度大的纤维所导致的手感的恶化,能够维持无纺布10的手感。另外,对于纤度小的纤维大量存在的面,能够提高该面的手感。
<缓冲性>
由于壁部13的纤维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凹陷部12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并且满足(Ta/T)×100≥50%且包含第一突出部顶点11T在内的第一突出部11的厚度因具有实心部15而较厚,因此从压缩中恢复的能量相对于压缩时的能量的比例增大,弹性变好,因而从压缩中恢复的恢复性增高,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性。
<液体剩余量与L值>
并且,由于具有纤度大的纤维,并且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比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低,因此朝向纤维层内的液体导入性增高,能够减少表面液体剩余量。另外,由于L值(白度)增高,因此不易从无纺布表面观察到被无纺布10吸收的液体,因此液体的隐蔽性增高。另外,由于表面的液体剩余较少,因此提高了清洁感。由此,能够提供可持续舒适地穿着的无纺布。
进一步叙述所述缓冲性的效果。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第一突出部11以及凹陷部12在无纺布10的例如整面范围内分别沿着俯视时交叉的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13连续配置,壁部13在连结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凹陷部底部12T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由于在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存在具有纤度不同的纤维的实际上实心的实心部15,因此发现了该构造特有的缓冲性。例如对于具有条纹状的突起、内部具有空洞的单面的突起,发现了作为线或面的弹性,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三维动作也良好地追随,发挥了在第一突出部11以点进行支承的立体的缓冲性。另外,在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配置有实心部15,第一突出部11具有不会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被压扁的适度的缓冲性。并且,即使无纺布10承受按压力而被挤压,纤度不同的纤维中的纤度大的纤维所带来的形状恢复力较大,即便是封装状态、持续穿着,也容易维持初始的缓冲力。即,第一突出部11不易压扁,即使发生变形也容易恢复。
并且,对于所述无纺布10,由于在第一突出部11存在纤维密度低的部分,因此即便对于低负载,第一突出部11也容易凹陷,因此发挥了在低负载时也能够获得缓冲性这样的优秀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6对所述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优选例进行如下说明。
如图6(a)所示,使用支承体110作为用于使网状物赋形为凹凸形状的支承体的一例。该支承体110与凹陷部12(第二突出部12)赋形的位置对应地具有多个突起111,与第一突出部11赋形的位置对应地配置有孔112。即,支承体110具有凹凸形状,突起111与孔112沿不同方向交替地配置,例如,突起111与孔112分别沿X方向与Y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所述支承体110上配置网状物(也称作纤维网状物)50,朝向网状物50吹送第一热风W1。在该情况下,与支承体110的孔112对应地赋形出第一突出部11,与突起111的位置对应地赋形出凹陷部12。因此,向俯视的一侧即第一面侧Z1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1K的第一突出部11、以及向与第一面侧Z1相反侧的第二面侧Z2突出且具有内部空间12K的第二突出部12分别沿俯视时交叉的不同的X方向与Y方向交替地连续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箭头示意性地示出第一热风W1的流动。
若列举该制造方法的具体一例,能列举出下述的方式。
将融合前的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的网状物50以达到规定厚度的方式从梳理机(未图示)搬运并固定在用于进行网状物赋形的装置的支承体110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网状物50酌情使用混合纤度不同的纤维而成的单层构造的网状物、将纤度大的纤维层配置为上层且将纤度小的纤维层配置为下层而成的层叠构造的网状物、相反地将纤度小的纤维层配置为上层且将纤度大的纤维层配置为下层而成的层叠构造的网状物等。
接下来,向该支承体110上的网状物50吹送第一热风W1,以沿着支承体110的形状的方式使网状物50赋形(图6(a)的状态。)。此时的第一热风W1的温度优选为比构成网状物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低0℃~70℃,更优选为低5℃~50℃。第一热风W1的风速从赋形性与手感的观点出发而设定为20m/s以上且50m/s以下,优选为30m/s以上且100m/s以下。若风速比该下限值慢,则无法充分地赋形,缓冲性、液体导入性、手感等效果不会充分地发挥。若风速超过该上限值,则在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产生开孔,并且容易压扁,因此缓冲性、液体导入性、手感等效果不会充分地发挥。此外,排泄物容易通过该开孔部而逆回。
如此,使网状物50赋形为凹凸形状。
并且,若停止第一热风W1的吹送,则如前所述,赋形状态因网状物50中的纤度不同的纤维中的、纤度大的纤维而回弹,以回填第一突出部11的内部空间11K的方式制作实心部15(图6(b)的状态。)。此时的纤维的回弹量因纤维的纤度的大小不同而相异,存在纤度越大,越容易回弹的倾向。在该情况下,相比于与突起111对应地赋形的凹陷部底部12T(第二突出部顶部12T),与孔112对应地赋形的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纤维密度更低。
接下来,如图6(c)所示,吹送能够使网状物50的各纤维适度融合的温度的第二热风W2,使纤维彼此融合。考虑到在无纺布10中使用的纤维材料,优选第二热风W2的温度比构成网状物5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70℃,更优选为高5℃~50℃。第二热风W2的风速设定为1m/s以上且10m/s以下,优选设定为3m/s以上且8m/s以下。若该第二热风W2的风速过慢,则无法向纤维进行热传递,纤维彼此不融合,凹凸形状的固定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若风速过快,则纤维受到过度的热量,因此手感变差。
作为实施所述制造方法的赋形装置(未图示),考虑到连续生产而能够列举出采用可搬运所述支承体110的传送带式或者滚筒式,利用辊子卷绕搬运来的定型后的无纺布10的方式。如此,获得本发明的无纺布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可以朝向MD以及CD中的任一方。
所述MD也称作机械方向,是无纺布制造时的纤维网状物的供给方向,是“Machine Direction”的缩略语。所述CD是相对于MD正交的方向,是“Cross Direction”的缩略语。
作为热塑性纤维而使用所述纤维。例如,在作为热塑性纤维而使用包含低熔点成分以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优选向网状物50吹送的第二热风W2的温度在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并且不足高熔点成分的熔点。更优选为在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进一步优选为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以上的温度。
所述网状物50含有所述的纤度不同的纤维,其含有方式与所述的无纺布10的实施方式一致。另外,优选含有3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的热塑性纤维,更优选为含有4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网状物50也可以含有原本不具有热融合性的纤维(例如棉、纸浆等天然纤维、人造丝、醋酸纤维等)。
在所述制造方法中,无纺布10的厚度根据风速来适当地确定。例如,若风速较快,则片材的厚度增厚,若风速较慢,则片材的厚度变薄。另外,若风速较快,则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差增大,若风速较慢,则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凹陷部底部12T的纤维密度差变小。
本发明的无纺布10能够在各种用途中使用。例如,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短裤衬里、集尿垫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此外,由于无纺布10因采用凹凸构造而在通气性、液体扩散性、施加按压力时的变形特性等方面优秀,因此还能够用作夹设在尿布、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与吸收体之间的子层。此外,还能够列举出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褶皱、外装片、翼的方式。并且,还能够列举出用作臀部擦拭片、清扫片、过滤器的方式。
关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以下的无纺布等。
<1>一种无纺布,其具有: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以及凹陷部,其向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凹陷,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
所述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将包含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在内的该第一突出部的厚度设为Ta,将侧视该无纺布时的无纺布整体的厚度设为T,(Ta/T)×100(%)为50%以上,
该无纺布中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无纺布,所述(Ta/T)×100(%)为50%以上且100%以下。
<3>根据上述<1>所述的无纺布,所述(Ta/T)×100(%)为50%以上且不足100%。
<4>根据上述<1>所述的无纺布,所述(Ta/T)×100(%)为65%以上且90%以下,优选为75%以上且85%以下。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向所述第二面侧突出且共用所述凹陷部的内部空间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
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顶部之间配置有连续的所述壁部,该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顶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壁部的纤维取向形成为从第一突出部顶部朝向其周围的凹陷部底部的放射状方向。
<7>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凹陷部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8>根据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是纤度不同的多种纤维混合而成的。
<9>根据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具有纤度不同的多个层。
<10>根据上述<9>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在所述第一面侧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在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
<11>根据上述<9>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在所述第一面侧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在第二面侧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
<12>根据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纤维。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4dtex以上且7dtex以下的纤维。
<14>根据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1dtex以上且不足4dtex的第一纤维、以及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
<15>根据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具有纤度为2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的第一纤维、纤度为4dtex以上且6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
<16>根据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实心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纤维密度高,且比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17>根据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实心部的纤维密度高,且比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18>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将所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一面侧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使用、且将第二面侧配置在物品内部的吸收体侧的方式用作表面片。
<19>一种卫生巾,其将所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一面侧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使用、且将第二面侧配置在物品内部的吸收体侧的方式用作表面片。
<20>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所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从梳理机将含有纤度不同的多种纤维的网状物配置在多个突起与孔沿不同方向交替排列的支承体上,从所述无纺布的第二面侧吹送第一热风进行赋形,进而吹送第二热风,使纤维彼此融合。
以下,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6]
实施例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将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且皮由聚乙烯构成的2.4dtex×51mm和4.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以平均基重比为1:1的方式混合,以成为平均基重36g/m2的方式从两台梳理机供给至赋形网状物50的装置。在该赋形装置中,在具有多个突起且具有通气性的支承体110之上固定所述网状物50。将该支承体110的突起111的俯视时的MD间距设为8mm,将CD间距设为5mm,将突起高度设为7.5mm。另外,将支承体110中的孔112的孔径设为2.8mm。
接下来,向该支承体110上的网状物50吹送第一热风W1(温度130℃、风速50m/s)并赋形该网状物50,沿着支承体110上的突起111使网状物50赋形,并且切换为温度145℃、风速5m/s的第二热风W2,使各皮芯构造的纤维融合。此时的线速度为100m/min。如此进行热融合而制作无纺布10,形成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验体。实施例1的无纺布厚度T为3.3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1.9mm。
实施例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除了代替4.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而使用6.7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作无纺布10。实施例2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4mm,第一突出部的厚度为3.0mm。
实施例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除了将网状物50的第一面侧Z1设为4.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将第二面侧Z2设为2.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来制作无纺布10。实施例3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2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2.5mm。
实施例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除了将网状物50的第一面侧Z1设为6.7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将第二面侧Z2设为2.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制成无纺布10。实施例4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2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2.7mm。
实施例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除了将网状物50的第一面侧Z1设为2.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将第二面侧Z2设为4.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来制作无纺布10。实施例5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2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2.2mm。
实施例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无纺布,除了将网状物50的第一面侧Z1设为2.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将第二面侧Z2设为6.7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层,平均基重为18g/m2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来制作无纺布10。实施例6的无纺布10的厚度T为3.2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3.2mm。
[比较例1-3]
在比较例1中,除了代替4.4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而使用3.3dtex×51mm的皮芯型复合纤维以外,以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来制作无纺布试验体。比较例1的无纺布的厚度T为3.2mm,第一突出部厚度(Ta)为1.2mm。另外,比较例1不具有实心部。
在比较例2中,在日本特开2004-174234号公报(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使上层和片状的下层接合来制作无纺布的试验体,该上层通过混合2.4dtex×51mm的纤维与4.4dtex×51mm的纤维而成,平均基重为18g/m2,具有多个内部成为空洞的凸部,该下层通过混合2.4dtex×51mm的纤维与4.4dtex×51mm的纤维而成,平均基重为18g/m2。比较例2的无纺布的厚度为1.5mm,与第一突出部厚度相当的凸部的层厚为0.5mm。
在比较例3中,利用日本特开2008-25081号公报(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1所记载的制造方法来制作无纺布的试验体,该无纺布的试验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包括实心部的条纹状的凹凸形状。比较例2的无纺布厚度为3.4mm,与第一突出部厚度相当的凸状部的厚度为3.4mm。
接下来,对测量方法以及评价方法进行说明。使用所述的各无纺布试验体进行下述的测量试验。
<厚度的测量>
沿CD方向剖面切断无纺布试验体,将其切断面放大为利用基恩士(KEYENCE)制数字显微镜VHX-1000测量的部位能够充分进入视野并测量的大小(10倍以上且100倍以下),测量无纺布厚度T(mm)以及第一突出部厚度Ta(mm)。在侧视时的无纺布10中,无纺布厚度T是穿过最远离第二面侧Z2的位于第一面侧Z1的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以及最远离第一面侧Z1的位于第二面侧Z2的无纺布部分的平行平面之间的间隔。另外,第一突出部厚度Ta是包含第一突出部顶部11T与实心部15在内的层的厚度。测量在温度22℃、相对湿度(RH)65%的环境下分别进行五次,将其平均值设为试验体的无纺布厚度T以及第一突出部厚度Ta(参照所述图2)。
<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量>
纤维取向性(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量以下述方式进行。
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的扫描电子显微镜JCM-5100,以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为上下的方式静置样本,打印从相对于样本的测量面垂直的方向拍摄到的图像(调整为在测量的纤维为10根以上时能够进行计量的倍率:100倍以上且300倍以下),在透明PET制的片材上描绘纤维。将所述图像输入计算机内,使用株式会社NEXUS社制的nexusNewQube(单机版)图像处理软件使所述图像二进制化。接下来,使用纤维取向解析程序、即株式会社NEXUS制的FiberOrientation Analysis 8.13Single软件对二进制化后的所述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获得密度谱(power spectrum),根据近似椭圆的分布图而获得取向角与取向强度。
取向角表示纤维最大程度取向时的角度,取向强度表示该取向角下的强度。在壁部的测量中,取向角越是接近90°的值,越表示纤维从凹陷部底部12T朝向第一突出部顶部11T方向进行取向,若取向角为50°以上且130°以下,则判断为纤维沿从凹陷部底部12T朝向第一突出部顶部11T的方向进行取向。
另外,取向强度的值越大,越表示纤维的朝向一致。设为在取向强度为1.0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取向。
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的测量在三个位置处进行,以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体的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在本申请的实施例、比较例中,壁部的取向角、取向强度的测量针对CD方向剖面进行。
所述的纤维取向性是由纤维的取向角与取向强度构成的概念。
纤维的取向是表示具有各种方向性的多根纤维整体上向哪个方向取向的概念,对纤维的集合物的形状进行数值化。纤维的取向强度是表示显示取向角的纤维的量的概念,若取向强度不足1.05,则几乎没有取向,若在1.05以上,认为具有取向。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纤维取向根据其部位而变化。即,在从某一取向角的状态的部位向不同的取向角的部位变化的期间(从纤维在某一方向取向强度强的状态向在不同的取向中显示出较强的强度的部位变化的期间),具有取向强度弱的状态、通过再次取向而移向取向强度高的状态等各种状态。因此,在显示出某一强取向角的部位与在其他方向上显示出强取向角的部位之间,优选即使纤维的取向强度弱也能改变纤维的取向角,更优选取向强度高。对于取向角以及取向强度,若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一例,相对于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取向角优选为50°以上且130°以下,更优选为70°以上且110°以下,取向强度优选为1.05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
由于壁部13的纤维的取向方向是朝向顶部的方向,因此发现了缓冲性。另外,在将无纺布10用作表面片的情况下,壁部13的纤维强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例如第一突出部11的第一面侧Z1具有比第二面侧Z2高的取向强度,从而第一突出部11不易被压扁,即使在施加高压力时,也能够降低与肌肤的接触面积率,能够给予肌肤优异的触感。
<纤维密度的测量>
沿CD方向剖面来切断无纺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切断面进行放大观察(纤维剖面中的纤维数量约为30根以上且60根以下,调整为能够计量的倍率(15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本实施例中为100倍)),计量利用单位恒定面积的所述切断面来切断的纤维的截面积。另外,观察部位是第一突出部的厚度(d1)、实心部的厚度(Ta-d1)、凹陷部的厚度(Tb)的中心附近。此时,第一突出部的厚度(d1)是与凹陷部的厚度(Tb)相同的值。接下来,换算为每平方毫米的纤维的剖面数量,将其设为纤维密度(根/mm2)。测量进行三处,以平均值作为其样本的纤维密度。所述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株)社制的JCM-5100(产品名)。
接下来,对评价方法进行说明。在评价中作为片材性能而研究了无纺布的试验体的性能。换句话说,作为缓冲性,评价了“压缩恢复性”、“液体剩余量与L值”等。
<压缩恢复性的评价>
对于压缩恢复性,使用KES压缩试验机(KATO TECH(株)制KESFB-3),进行在普通模式下直至压缩压力达到5.0kPa的压缩特性评价,读取RC值。作为测量值,测量三点并以其平均值作为压缩恢复性。对于该KES压缩试验机,压缩部位是具有面积2cm2的圆形平面的板,压缩速度是0.02mm/s,压缩最大压力为5.0kPa,在达到压缩最大压力的时刻使压缩方向反转并移至恢复过程。所述RC值以%表示从压缩中恢复的能量相对于压缩时的能量的比例,RC值越大,针对压缩的恢复性越好,越具有弹性。所述压缩特性评价中的RC值是,从施加于无纺布的试验体的初始压力为0.05kPa的时间T0到施加最大压力5.0kPa的时间Tm为止的压力的时间积分值除以直至压力达到最大压力5.0kPa的作功量,是以%表示的值。
在RC值为55%以上的情况下缓冲性优秀而表示为“A”,
在RC值为45%以上且不足55%的情况下缓冲性良好而表示为“B”,
在RC值不足45%的情况下缓冲性差而表示为“C”。
<液体剩余量与L值的评价>
在测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使用从卫生巾(花王株式会社2011年制“ロリエSpeed+肌キレイガード”)除去表面片,代替表面片而层叠无纺布试验体,将其周围固定而获得的评价用的卫生巾。并且,在包含无纺布试验体的评价用的卫生巾上,以施加0.1kPa的压力的方式放置截面积为1000mm2的带筒的丙烯酸类板。接下来,从筒注入3g马血(日本BIOTEX制),注入马血后放置一分钟,除去所述丙烯酸类板。
接下来,迅速地测定测量吸收马血105后的试验体100表面的L值(白度)。测量仪(未图示)使用日本电色株式会社制色差计SZ-Σ80(产品名)。
之后,立即在试验体上放置折叠为四层的纸巾(MASUKOU制纸株式会社制“SOFIA TACH”),进一步在纸巾上放置板,向试验体的整面均匀地施加5秒钟0.4kPa的压力。释放所述加压后,立即计量吸收马血后的所述纸巾的质量。然后,将从液体吸收后的纸巾的质量m1减去预先测量的液体吸收前的纸巾的质量m0而成的值(m1-m0)作为试验体的液体剩余量。
对于液体剩余量的评价,值越小越能够判断为试验体的液体导入性高,若不足70mg则是良好,不会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在L值(白度)的评价中,白度越高,越能够判断为试验体的液体导入性高,若L值为55以上则是良好,不会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
对于无纺布10的物理性质(纤度、平均基重、厚度、第一突出部厚度、纤维取向角、纤维取向度、纤维密度)以及性能(压缩恢复性、液体剩余量以及L值),将其结果示于表1。
[表1]
根据表1所示的结果明显可知,实施例1~6对于任一评价项目都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CD方向壁部取向角均具有68°以上且81°以下的高取向角,取向强度是1.1以上且1.3以下的高取向强度。
另外,对于纤维密度,第一突出部11是45根/mm2以上且85根/mm2以下,实心部15是60根/mm2以上且144根/mm2以下,凹陷部12是275根/mm2以上且390根/mm2以下,凹陷部12均较高,第一突出部11、实心部15均较低。
并且,对于缓冲性,RC值为57%以上,表面材液体剩余量低至61mg以下。此外,L值为56以上,液体的隐蔽性优秀。
在比较例1中,CD方向壁部取向角具有80°的高取向角,取向强度为1.4的高取向强度,但由于不具有实心部,因此与实施例比较,缓冲性略微降低,RC值为53%。另外,对于纤维密度,第一突出部是71根/mm2,凹陷部(第二面侧的突出部)是345根/mm2,虽然凹陷部比第一突出部高,但由于不具有实心部,因此血液这样的高粘性液体的液体导入性比实施例低,因此表面材液体剩余量为120mg,略微增多,此外,L值为53,液体的隐蔽性不充分。
在比较例2中,取向强度为1.19的高取向强度,CD方向壁部取向角为172°,纤维以几乎倒伏的状态取向,因此在加压的状态下,存在凸部形状被压扁的可能性,缓冲性降低,RC值为34%。另外,在比较例2中,由于凸部的纤维密度为115的相对较高值,并且不具有实心部,因此血液这样的高粘性液体的液体导入性比实施例降低,因此表面材液体剩余量增多至378mg,此外,L值为45,液体的隐蔽性不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虽没有测量比较例3的取向性,但RC值为53%,与实施例比较的结果是,缓冲性略微变差。另外,对于纤维密度,凸状部为65根/mm2,槽部为30根/mm2,凸状部比槽部高,在排泄软便、经血等高粘度液体时,液体难以从凸状部移至槽部,因此液体的液体导入性比实施例低,因此表面材液体剩余量略微增多至71mg,,此外L值为43,液体的隐蔽性不充分。
如上所述,使用于实施例1~6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具有第一突出部11与凹陷部12分别沿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13连续配置的构造,并且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由此获得了良好的评价结果。特别是,在第一面侧Z1具有纤度大的纤维层的结构中,表面材液体剩余量非常少,L值(白度)高,液的隐蔽性优秀。另外,在纤度不同的纤维中,即使包含纤度为4.4dtex、6.7dtex这样纤度大的纤维,由于还包含2.4dtex这样纤度小的纤维,因此抑制了手感的恶化。特别是,在纤度不同的纤维混合成的结构以及在第一面侧Z1具有纤度小的纤维层的结构中,第一面侧Z1的手感优秀。
另外,实施例1~6发挥了获得良好缓冲性这样的优秀效果。即,壁部在连结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并且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从而第一突出部的包含顶点在内的厚度增厚至(Ta/T)×100≥50%,因此从压缩中恢复的能量相对于压缩时的能量的比例增大,从压缩中恢复的恢复性增高,弹性变好,因此缓冲性进一步增高。因此,即使无纺布10承受按压力被压扁,其形状恢复力也较大,即使处于封装状态、持续穿着,也不易丧失初始的缓冲力。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也良好地追随于三维动作,发挥了在第一突出部11的顶点11Tp支承的立体的缓冲性。另一方面,发现了在条纹状的突起、单面的突起中无论如何都是作为线或面的弹性,三维的追随性方面欠缺。
虽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一并说明了本发明,但只要不特别指定,说明中的所有细节均不对本发明起限定作用,只要不违背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示的发明主旨和范围,应解释为更大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2年6月7日在日本国申请专利的日本特愿2012-130203、以及2013年3月7日在日本国申请专利的日本特愿2013-045998主张优先权,作为参照,在此引用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0:无纺布
11:第一突出部
11K:(第一突出部的)内部空间
11T:第一突出部顶部(第一突出部的顶部)
12:第二突出部
12:凹陷部、第二突出部
12K:(凹陷部的)内部空间、(第二突出部的)内部空间
12T:凹陷部底部(凹陷部的底部)、第二突出部顶部(第二突出部的顶部)
13:壁部
15:实心部
16:第一纤维层
17:第二纤维层

Claims (20)

1.一种无纺布,其中,
该无纺布具有:第一突出部,其向俯视片状的无纺布的一侧即第一面侧突出;以及凹陷部,其向与所述第一面侧相反一侧的第二面侧凹陷,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凹陷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
所述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将包含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点在内的该第一突出部的厚度设为Ta,将侧视该无纺布时的无纺布整体的厚度设为T,(Ta/T)×100(%)为50%以上,
该无纺布中含有纤度不同的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Ta/T)×100(%)为50%以上且10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Ta/T)×100(%)为50%以上且不足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Ta/T)×100(%)为75%以上且8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该无纺布具有向所述第二面侧突出且共用所述凹陷部的内部空间的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沿该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各个不同方向交替地经由壁部连续配置,
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顶部之间配置有连续的所述壁部,该壁部在连结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顶部的方向上具有纤维取向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壁部的纤维取向形成为从第一突出部顶部朝向其周围的凹陷部底部的放射状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顶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凹陷部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是纤度不同的多种纤维混合而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具有纤度不同的多个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在所述第一面侧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在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在所述第一面侧配置有纤度小的第二纤维层,在第二面侧配置有纤度大的第一纤维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纤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4dtex以上且7dtex以下的纤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1dtex以上且不足4dtex的第一纤维、以及纤度为4dtex以上且8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无纺布含有纤度为2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的第一纤维、以及纤度为4dtex以上且6dtex以下的第二纤维。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实心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纤维密度高,且比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纤维密度比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实心部的纤维密度高,且比所述凹陷部的底部的纤维密度低。
18.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将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一面侧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使用、且将第二面侧配置在物品内部的吸收体侧的方式用作表面片。
19.一种卫生巾,其中,
该卫生巾将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以使所述第一面侧朝向穿着者的肌肤面侧使用、且将第二面侧配置在物品内部的吸收体侧的方式用作表面片。
20.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梳理机将含有纤度不同的多种纤维的网状物配置在多个突起与孔沿不同的方向交替排列的支承体上,从所述无纺布的第二面侧吹送第一热风进行赋形,进而吹送第二热风,使纤维彼此融合。
CN201380020141.3A 2012-06-07 2013-05-27 无纺布、吸收性物品、卫生巾以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2460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0203 2012-06-07
JP2012-130203 2012-06-07
JP2013-045998 2013-03-07
JP2013045998A JP6047428B2 (ja) 2012-06-07 2013-03-07 不織布
PCT/JP2013/064651 WO2013183481A1 (ja) 2012-06-07 2013-05-27 不織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6046A true CN104246046A (zh) 2014-12-24
CN104246046B CN104246046B (zh) 2017-03-08

Family

ID=49711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0141.3A Active CN104246046B (zh) 2012-06-07 2013-05-27 无纺布、吸收性物品、卫生巾以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47428B2 (zh)
CN (1) CN104246046B (zh)
RU (1) RU2617985C2 (zh)
WO (1) WO201318348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4772A (zh) * 2015-07-24 2018-01-19 株式会社可乐丽 纤维叠层体
CN111032942A (zh) * 2017-08-31 2020-04-17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094640A (zh) * 2017-08-31 2020-05-0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328356A (zh) * 2017-12-28 2020-06-2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纤维无纺布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5258B2 (ja) * 2012-05-31 2016-09-06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6480173B2 (ja) * 2014-12-16 2019-03-06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566657B2 (ja) * 2015-02-18 2019-08-28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
JP6320349B2 (ja) * 2015-06-30 2018-05-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566852B2 (ja) * 2015-11-30 2019-08-28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SE2251101A1 (en) * 2022-09-23 2024-03-24 Blue Ocean Closures Ab Press molding method of a fiber product, a fiber press mould and a fiber produc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1A (zh) * 1993-04-27 1994-12-21 优你·娇美股份有限公司 体液吸收制品的覆盖层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645A (zh) * 1994-09-09 1997-10-08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Z向液体输送介质
JP2004000466A (ja) * 2002-03-22 2004-01-08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08120167A (ja) * 2006-11-09 2008-05-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の振動評価方法
JP200914241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09160032A (ja) * 2007-12-28 2009-07-23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0923309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
CN101790606A (zh) * 2007-08-28 2010-07-28 花王株式会社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CN101842528A (zh) * 2007-08-31 2010-09-22 可乐丽可乐富丽世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底材及其用途
JP2011127242A (ja) * 2009-12-16 2011-06-30 Kao Corp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243012C2 (de) * 1992-12-18 1997-09-11 Corovin Gmbh Mehrschichtiges elastisches Flächengebild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ehrschichtigen elastischen Flächengebildes
JP3061507B2 (ja) * 1993-03-24 2000-07-1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3144533B2 (ja) * 1995-03-10 2001-03-1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3288920B2 (ja) * 1996-02-29 2002-06-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体液吸収性物品の透液性表面シート製造方法
JP3611746B2 (ja) * 1999-07-05 2005-01-19 花王株式会社 圧縮回復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US20080003908A1 (en) * 2006-06-29 2008-01-03 Hien Nguyen Non-woven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JP5329785B2 (ja) * 2007-08-28 2013-10-3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JP5329806B2 (ja) * 2007-12-28 2013-10-3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4975091B2 (ja) * 2008-12-25 2012-07-11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JP5211032B2 (ja) * 2009-12-25 2013-06-12 花王株式会社 立体賦形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863231B2 (ja) * 2010-09-27 2016-02-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並びに上記不織布の形成方法
JP5909349B2 (ja) * 2010-12-20 2016-04-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1A (zh) * 1993-04-27 1994-12-21 优你·娇美股份有限公司 体液吸收制品的覆盖层及其制造方法
CN1161645A (zh) * 1994-09-09 1997-10-08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Z向液体输送介质
JP2004000466A (ja) * 2002-03-22 2004-01-08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2008120167A (ja) * 2006-11-09 2008-05-29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の振動評価方法
CN101790606A (zh) * 2007-08-28 2010-07-28 花王株式会社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CN101842528A (zh) * 2007-08-31 2010-09-22 可乐丽可乐富丽世股份有限公司 缓冲底材及其用途
JP200914241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09160032A (ja) * 2007-12-28 2009-07-23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09233099A (ja) * 2008-03-27 2009-10-15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
JP2011127242A (ja) * 2009-12-16 2011-06-30 Kao Corp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4772A (zh) * 2015-07-24 2018-01-19 株式会社可乐丽 纤维叠层体
CN111032942A (zh) * 2017-08-31 2020-04-17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094640A (zh) * 2017-08-31 2020-05-0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032942B (zh) * 2017-08-31 2022-03-04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11328356A (zh) * 2017-12-28 2020-06-23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纤维无纺布片
CN111328356B (zh) * 2017-12-28 2022-09-0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纤维无纺布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17985C2 (ru) 2017-04-28
CN104246046B (zh) 2017-03-08
RU2014153855A (ru) 2016-07-27
JP2014012913A (ja) 2014-01-23
JP6047428B2 (ja) 2016-12-21
WO2013183481A1 (ja)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6046A (zh) 无纺布
CN204112013U (zh) 无纺布及使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
EP3338748B1 (en) Absorbent article
CN103958756B (zh) 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及一次性尿布
CN106460268B (zh) 粗梳短纤维非织造布
CN204237974U (zh) 无纺布、吸收性物品以及乳幼儿用尿布
CN101790606B (zh)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CN110248628A (zh)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包括所述织物的制品
CN103957857B (zh) 吸收性物品
US20130079741A1 (en) Thin absorbent article
CN107205852B (zh)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JP2017527371A (ja) チャネル構成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CN101325936A (zh) 无纺材料以及包括无纺材料的吸收制品
CN203915238U (zh) 片及使用了该片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
CN106456401B (zh) 吸收性物品
US20160136011A1 (en)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distribution materials
CN100471477C (zh) 吸收性物品
JP5764323B2 (ja)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985258B2 (ja) 不織布
CN103339309A (zh) 无纺布和使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
CN103957858B (zh) 吸收构造体和采用该吸收构造体的吸收性穿着物品
CN105517523A (zh)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无纺布
US10610423B2 (en)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a topsheet/acquisition web laminate
CN108348375A (zh) 吸收性物品
CN1981724B (zh)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和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