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5416B - 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5416B
CN104245416B CN201380017635.6A CN201380017635A CN104245416B CN 104245416 B CN104245416 B CN 104245416B CN 201380017635 A CN201380017635 A CN 201380017635A CN 104245416 B CN104245416 B CN 1042454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ressure sensitive
sensitive switch
cushion pa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76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5416A (zh
Inventor
中崎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60N2/0021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 B60N2/0024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for identifying, categorising or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pant or object on the seat
    • B60N2/0027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for identifying, categorising or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pant or object on the seat for det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occupant or of occupant's body pa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60N2/0021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 B60N2/003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location in or on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60N2/0021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 B60N2/003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location in or on the seat
    • B60N2/0033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ensor or measur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sensor mounting location in or on the seat mounted on or in the foam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10/00Sensor types, e.g. for passenger detection systems or for controlling seats
    • B60N2210/40Force or pressure sensors
    • B60N2210/46Electric sw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以更简易的结构提供一种即便就座部位沿前后方向变化也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的座椅装置。本发明的座椅装置(1)具备缓冲垫(3)和对从缓冲垫(3)的座面施加的负载进行检测的压敏开关(SW1)。在这种座椅装置(1)中的缓冲垫(3)的下表面形成有沿该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50),在该槽(50)的空间配置有压敏开关(SW1)。

Description

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等的座椅装置,而且是在检测就座的技术领域中优选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车辆的安全系统,对乘车时未系上安全带的情况发出警告的报警系统得以实用化。在该报警系统中,当检测到人已就座的状态下而未检测到系上安全带时会发出警告。作为这种报警系统等所使用的座椅装置,提出有下述专利文献1的装置。
该专利文献1的座椅装置具有缓冲垫和载置该缓冲垫的缓冲框架,在该缓冲垫与缓冲框架之间设置有两种就座传感器。
第1就座传感器配置于缓冲垫与缓冲框架之间的就座区域的中央部,包括按钮式的开关和平板的受压部。该平板的受压部被开关覆盖,但构成为在未被按压时与开关形成为非接触状态。
另一方面,第2就座传感器形成为配置于缓冲垫与缓冲框架之间的就座区域的前端周缘部的片状的薄膜开关。该薄膜开关构成为:使上部侧电极板与下部侧电极板隔着绝缘性的隔离件而形成为一体,经由设置于该隔离件的开口而使配置于各电极板的多对接点彼此通过按压而导通。
在这种座椅装置中,由于构成为只要第1就座传感器以及第2就座传感器中的任意一个形成为检测状态便维持该检测状态,所以即便就座部位、就座姿势变化也能够检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3976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座椅装置中,由于需要结构互不相同的就座传感器,所以存在该座椅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的课题。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座椅装置中,在使用了不同的缓冲垫的情况下,还存在如下课题,即:根据特定的缓冲垫而具有无法妥切地检测负载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更简易的结构提供即便使用不同的缓冲垫也能够使就座传感器通用化,并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的座椅装置。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有关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的方向性的趋势。即,对于因就座而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而言,无论是何种缓冲垫,均存在依臀部形状而沿左右方向呈带状扩展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缓冲垫不同而下表面的形状不同,所以与其形状对应,存在沿左右方向扩展的带状的压力在前后方向上偏离的趋势。
因此,认为无论是何种缓冲垫,若仅在共通的位置配置就座传感器,都存在沿特定的缓冲垫的左右方向呈带状扩展的压力在前后方向上偏离而无法向就座传感器传递的情况。另外,认为即便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缓冲垫的下表面设置圆形的槽,也与上述同样存在沿特定的缓冲垫的左右方向呈带状扩展的压力在前后方向上偏离而终究无法向槽传递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人进一步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完成了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缓冲垫、以及对从上述缓冲垫的座面施加的负载进行检测的压敏开关,在上述缓冲垫的下表面形成有使施加于上述缓冲垫的压力聚集的按压汇集用的槽,在上述槽的空间配置有上述压敏开关,对于上述槽而言,在将上述槽的与相对于上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宽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上述槽的与上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长度的比率为2以上,使得压力沿上述槽的长度方向传播并作用于上述压敏开关。
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可确认得出:根据这种座椅装置,因就座而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集中于按压汇集用的槽。即,即便缓冲垫不同而使沿该缓冲垫的左右方向扩展的带状的压力在前后方向上偏离,也能够在槽的任一部分感知压力。而且,若在槽的任一部分感知压力,则以该部分为基点,使压力向槽整体传播,从而槽整体挠曲。因此,在本申请的座椅装置的情况下,即便使用不同的缓冲垫,也通过该槽整体挠曲而向配置于沿缓冲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的空间的压敏开关给予与其就座部位处于座面部位时相同的按压力。换句话说,槽宽度与槽长的比率为1:2以上的槽不仅作为传感器配置用槽,还作为使沿缓冲垫的左右方向扩展的压力集中并使压力沿槽的长度方向传播的按压汇集用槽而将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这样,只要槽形成为槽宽度与槽长的比率为1:2以上,则即便使用了不同的缓冲垫也能够使就座传感器通用化,其结果是,以更简易的结构实现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的座椅装置。
此外,假设,当槽宽度与槽长的比率未为1:2以上的槽形成于缓冲垫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缓冲垫不同时,几乎无法感知在前后方向上偏离的压力,所以实际上该槽没有作为按压汇集用槽而将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这也是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而确认到的。
另外,优选在上述槽与上述压敏开关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这样形成有间隙的情况下,与不具有该间隙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当放置有比人轻的货物等时由于施加于缓冲垫的压力而使压敏开关开启的误检测。此外,由于在作为按压汇集用而使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的槽的空间内配置有压敏开关,所以设置有这种间隙的情况是尤其优选的。
另外,优选多个上述压敏开关沿上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排列并配置于上述槽的空间,且多个上述压敏开关彼此并联电连接。
在沿缓冲垫的左右方向排列多个压敏开关的情况下,存在施加于接近缓冲垫的中心的压敏开关的压力与施加于远离该中心的压敏开关的压力之间产生差异的趋势。在该方面,在沿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排列多个压敏开关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作为按压汇集用而使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的槽向各压敏开关施加同等的压力,因此与将多个压敏开关沿缓冲垫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
另外,通过将多个压敏开关彼此并联电连接,则只要任一的压敏开关开启便能够检测就座,因此能够提高该就座的检测灵敏度。除此之外,即便某个压敏开关破损,也能够利用剩余的压敏开关检测就座,因此作为就座传感器能够实现更长的寿命延续。然而,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而确认得到:槽的长度越大,则从座面侧施加有压力的槽中的前部位与后部位之间的挠曲量之差就越大。因此,在将多个压敏开关沿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排列的情况下,从与该槽的长度无关而妥切地检测就座的观点出发,将该压敏开关并联电连接的方法是尤其有用的。
另外,也可以形成有多个上述槽,并在上述各槽的空间配置有1个或者多个上述压敏开关。
另外,优选为:上述压敏开关具有绝缘板,且多个上述槽相互形成为非连结状态,分别配置于上述各槽的空间的上述压敏开关的上述绝缘板以遍及上述各槽的方式而彼此连结。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遍及槽的方式而被连结的绝缘板部分通过由缓冲垫与支承该缓冲垫的部件将其夹住来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减少压敏开关在槽内移动的情况。
另外,优选以配置于一个上述槽的空间的1个或者多个上述压敏开关为一组并将上述组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分别配置于各槽的压敏开关不开启便不检测就座。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当将小物品等放置于缓冲垫时而检测到就座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误检测而进一步妥切地检测就座。
另外,优选多个上述槽以通过相对于上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心的铅直平面为基准而形成为左右对称。
如上述那样,无论是何种缓冲垫,由于就座而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均存在依臀部形状而沿左右方向呈带状扩展的趋势。另外,就座于缓冲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在这一点上,在以缓冲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使多个槽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对于该槽给予大体上均衡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实现即便使用了不同的缓冲垫也能够使就座传感器通用化,并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的座椅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就座传感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就座传感器的情况的图,图3(B)是表示图3(A)中的沿V-V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4是表示就座传感器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5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座椅装置的情况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图5的V-V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7是表示通过图5的Z-Z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8是表示模拟模型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9(A)是表示未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的情况下的椅垫下表面处的位移量的图,图9(B)是表示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的情况下的椅垫下表面处的位移量的图。
图10是表示基于图8的模拟模型的压力分布的图。
图11是以与图6相同的视点表示压敏开关开启的情况的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就座传感器的图。
图13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情况的图。
图14是表示以与图6相同的视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15是以与图14相同的视点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压敏开关开启的情况的图。
图16(A)和图1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载置部件的图。
图17是以与图12相同的视点表示就座传感器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加强部件中的具有弹簧槽的面的图。
图19是表示通过图17所示的X-X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图20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情况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表示缓冲垫的槽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剖面的图。
图22是供对隔离件的开口与缓冲部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座椅装置优选的第1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1具备就座传感器2、缓冲垫3、以及该缓冲垫3的载置部件亦即金属制的座椅底座4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图2是表示就座传感器2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就座传感器2具备第1电极板10、第2电极板20、隔离件30以及缓冲部件4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第1电极板10具有第1绝缘板11、多个第1电极12A~12D、端子13A以及13B。
第1绝缘板1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绝缘板,形成为例如H型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绝缘板11包括应配置第1电极12A以及12B的主区块B1、应配置第1电极12C以及12D的主区块B2、将该主区块B1以及B2彼此连结起来的第1子区块B3、以及应配置端子13A以及13B的第2子区块B4。主区块B1以及B2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块。另一方面,第1子区块B3形成为将主区块B1以及B2中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彼此连结起来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块。另一方面,第2子区块B4形成为小于第1子区块B3,并从该第1子区块B3中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的端部突出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区块。作为第1绝缘板11的材料,可举例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者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树脂。
第1电极12A~12D为导体的层,形成为例如大致圆形的金属打印层。第1电极12A与12B配置于主区块B1的一侧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排列成同一直线状的状态。第1电极12C与12D配置于主区块B2中的与配置有第1电极12A以及12B的面相同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排列成同一直线状的状态。
端子13A以及13B为导体的层,形成为例如大致四边形的金属片。另外,上述端子13A以及13B配置于第2子区块B4中的与配置有第1电极12A~12D的面相同的表面上。
第1电极12A与第1电极12B由第1布线14A电连接,第1电极12C与第1电极12D由第1布线14B电连接。另外,第1布线14A与端子13A由第1布线14C电连接,第1布线14B与端子13B由第1布线14D电连接。
第2电极板20具有第2绝缘板21、和多个第2电极22A~22D。
第2绝缘板2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绝缘板,形成为例如H型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绝缘板21包括应配置第2电极22A以及22B的主区块B11、应配置第2电极22C以及22D的主区块B12、以及将该主区块B11以及B12彼此连结起来的第1子区块B13。主区块B11以及B12形成为与第1绝缘板11中的主区块B1以及B2形状大小相同。另外,第1子区块B13形成为与第1绝缘板11中的第1子区块B3形状大小相同。作为第2绝缘板21的材料,与第1绝缘板11同样,可举例有PET、PBT或者PEN等树脂。但是,第2绝缘板21的材料与第1绝缘板1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2电极22A~22D为导体的层,形成为例如大致圆形的金属打印层。第2电极22A与22B配置于主区块B11的一侧的表面上,第2电极22C与22D配置于主区块B12中的与配置有第2电极22A以及22B的面相同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电极22A~22D的大小与第1电极12A~12D的大小相同。另外,第2电极22A以及22B的配置位置位于与第1电极12A以及12B相对于主区块B1的配置位置相对同样的位置,第2电极22C以及22D的配置位置位于与第1电极12C以及12D相对于主区块B1的配置位置相对同样的位置。
第2电极22A与第2电极22B由第2布线24A电连接,第2电极22C与第2电极22D由第2布线24B电连接,该第2布线24A与第2布线24B由第2布线24C电连接。
隔离件30形成为薄片状的绝缘板,具有多个开口31A~31D。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隔离件30形成为例如H型形状,其包括应形成开口31A以及31B的主区块B21、应形成开口31C以及31D的主区块B22、以及将该主区块B21以及B22彼此连结起来的第1子区块B23。主区块B21以及B22形成为与第1绝缘板11中的主区块B1以及B2形状大小相同,第1子区块B23形成为与第1绝缘板11中的第1子区块B3形状大小相同。作为该隔离件30的材料,与第1绝缘板11以及第2绝缘板21同样,可举例有PET、PBT或者PEN等树脂。但是,隔离件30的材料与第1绝缘板11或者第2绝缘板21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开口31A~31D的周缘形状为例如大致圆形,开口31A~31D的直径形成为略小于第1电极12A~12D的直径的状态。另外,开口31A以及31B的配置位置位于与第1电极12A以及12B相对于主区块B1的配置位置相对同样的位置,开口31C以及31D的配置位置位于与第1电极12C以及12D相对于主区块B2的配置位置相对同样的位置。
在各开口31A~31D形成有与隔离件30的外部在空间上连接的狭缝32A~32D。即,各狭缝32A~32D的一端与对应的开口31A~31D连结,另一端向隔离件30的侧面敞开。
缓冲部件40是以若被施加压力则塌陷的方式变形的弹性部件,例如由设置有多个空穴的海绵状的树脂、树脂制的纤维彼此缠绕而成的无纺布或者橡胶等形成。作为缓冲部件40的材料,可举例有硅、聚酯、聚氨酯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缓冲部件4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其广面形成为与例如第1绝缘板11中的主区块B1的广面相同。
图3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就座传感器2的情况以及就座传感器2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具体而言,图3(A)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就座传感器2的情况的图,图3(B)是表示图3(A)中的沿V-V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
如图3(B)所示,在隔离件30的一侧的面粘贴有第1电极板10,在该隔离件30的另一侧的面粘贴有第2电极板20,由此构成一个构造体(以下,称为板状构造体)SSB。
在该板状构造体SSB中,利用一对绝缘板11、21的一部分、夹设于上述板部分之间的隔离件部位、以及经由设置于该隔离件部位的开口31A而对置的一对电极12A、22A来构成压敏开关SW1。此外,绝缘板11、21的一部分是指至少配置有电极的部分。
并且在板状构造体SSB中,与压敏开关SW1同样地构成图3(A)所示的压敏开关SW2~SW4。此外,作为压敏开关SW1~SW4的构成要素的绝缘板以及隔离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1块绝缘板11、21以及隔离件30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利用规定的连结件将各相应部分形成为分体的绝缘板以及隔离件连结起来。
在这种板状构造体SSB的第1绝缘板11中,相对于隔离件30所对置的面而处于相反一侧的面为下表面。在该下表面的主区块B1(图2)粘贴有经由该第1绝缘板11而覆盖开口31A以及31B的缓冲部件40。另一方面,在第1绝缘板11的下表面中的主区块B2(图2)粘贴有经由该第1绝缘板11而覆盖开口31C以及31D的缓冲部件40。
图4是表示就座传感器2的等效电路的图。如图4所示,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组STA并联,压敏开关SW3以及SW4的组STB并联。另外,上述组STA以及STB彼此串联,并配置于一对端子13A以及13B之间。
图5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座椅装置1的情况的图。如图5所示,上述的就座传感器2固定于座椅底座4的载置面,并在该载置面上载置缓冲垫3。此外,就座传感器2可以通过利用粘合剂将缓冲部件(图3(B))的下表面粘贴于座椅底座4而固定于座椅底座4,也可以通过利用缓冲垫3按压第1子区块B23(图2)的部分而固定于座椅底座4。
缓冲垫3具备靠背部3A以及座部3B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上述靠背部3A与座部3B是以若被施加压力则塌陷的方式变形的弹性部件,并由规定的连结件连结。此外,作为弹性部件的材料,可举例有聚氨酯泡沫等。
在座部3B的下表面形成有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型的槽(以下,称为凹部)5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凹部50配置于座部3B中的相比底面的周缘部更靠内侧的区域。另外,凹部5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相比正常就座的情况下的臀点HP更靠前方,并形成于以通过座部3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铅直平面VF为基准而左右对称的位置。
此外,“正常就座”意味着以脊背与靠背部3A接触且臀部位于座部3B靠里侧位置的状态进行就座的情况,“臀点”意味着处于就座状态的人的臀部中的在最下侧突出的部位。
在将该凹部50的宽度W(与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设为1的情况下,该凹部50的长度L(与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的比率为2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部50的宽度W形成为无法沿凹部50的宽度方向排列两个构成压敏开关的电极的宽度,凹部50的长度L形成为可以沿凹部50的长边方向排列两个以上构成压敏开关的电极的长度。具体而言,凹部50的宽度W形成为例如45mm左右,该凹部50的长度L形成为例如140mm左右。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凹部50形成为例如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这种凹部50内,且在左侧的凹部50的一方的端部配置压敏开关SW1,在该凹部50的另一方的端部配置压敏开关SW2。另外,在右侧的凹部50的一方的端部配置压敏开关SW3,在该凹部50的另一方的端部配置压敏开关SW4。
图6是表示通过图5的V-V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图7是表示通过图5的Z-Z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凹部50的深度DP形成为大于板状构造体SSB与缓冲部件40的厚度之和TH的状态,在该板状构造体SSB的上表面与凹部50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GP。该间隙GP从压敏开关SW1遍及至压敏开关SW2连续地且相同程度地形成。另外,从凹部50的底面到构成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第2绝缘板部分B11以及B12(图2)为止的距离形成为大体上一定,该底面与第2绝缘板部分B11以及B12的板面形成为大致平行。
此外,图6以及图7所示的凹部50的侧面与就座传感器部分的侧面形成为接触状态,但也可以形成为具有间隙的状态。但是,在防止压敏开关SW1~SW4的位置偏移的观点、或者在强化座部3B与就座传感器部分的固定状态的观点中,凹部50的侧面与就座传感器部分的侧面优选形成为接触状态。
图8是表示模拟模型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如图8所示,模拟模型以是使形成于椅垫61的下表面的槽62以及63与载置台64的载置面对置的状态将椅垫61载置于载置台64并在该椅垫61配置负载施加物65的模型。
椅垫61假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的座部3B,载置台64假定为座椅底座4。椅垫61的尺寸为500mm×500mm×200mm。负载施加物65的重量为120kg。
图9是表示未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62以及63的情况与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62以及63的情况下的椅垫下表面处的位移量的图。具体而言,图9(A)是未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62以及63的情况,图9(B)是形成有模拟模型的槽62以及63的情况。
此外,在图9(A)中,代替模拟模型的槽62以及63,使直径45mm的圆形的槽沿椅垫61的前后方向以180mm间隔形成于椅垫下表面。另外,在图9(A)以及图9(B)中,从纸面的下端中央施加负载。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由于椅垫61的下表面中的未形成有槽的区域与载置台64接触,所以在该区域即便施加有负载也不会产生位移。另一方面,在形成有槽的区域产生位移。根据图9(A)与图9(B)之间的比较可知,在形成有圆形的槽的情况下,若离开施加有负载的部位则上述位移消失,但在形成有沿椅垫6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62以及63的情况下,即便离开施加有负载的部位,也会沿槽62以及63产生上述位移。
图10是表示图8的模拟模型中的压力分布的图。如图10所示,即便形成有槽62以及63,沿椅垫61的左右方向分布的压力也扩展至该椅垫61的下表面中的左右端附近。
在此处虽对此未进行图示,但沿椅垫61的前后方向分布的压力在未形成有槽62以及63的情况与形成有槽62以及63的情况下在槽部分不同,与未形成有该槽62以及63的情况相比,当形成有该槽62以及63的情况下,上述压力在槽部分沿前后方向扩展。根据图9可知,这是由于在形成有槽62以及63的情况下,沿该槽62以及63直至更远方均产生压力位移。
图11是以与图6相同的视点示出压敏开关SW1开启的情况的图。如图11所示,若人就座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1的缓冲垫3上,则从座部3B与座椅底座4的双方朝就座传感器2施加压力(参照箭头)。
在就座传感器2的上侧,凹部50的底部位以挠曲的方式变形,第2绝缘板21向下方被按压。另一方面,在就座传感器2的下侧设置有缓冲部件40。因此,缓冲部件40以与就座传感器2的上侧相同的方式变形而与座椅底座4的硬度无关,从而第1绝缘板11向上方被按压。此外,该按压量能够通过缓冲部件40的厚度、材料来调整。
这样被按压的第1绝缘板11与第2绝缘板21由于具有挠性,所以以进入隔离件30的开口31A的方式挠曲。通过这样挠曲,经由开口31A而相互对置的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被电连接而形成为导通状态。这样,压敏开关SW1开启。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夹设于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之间的隔离件30的开口31A形成有将开口与外部连通起来的狭缝32A(图2)。
因此,在第2绝缘板21挠曲时,开口31A的空气不停留于开口内而经由狭缝32A被排出。换句话说,避免第1绝缘板11以及第2绝缘板21的挠曲被开口31内的空气抑制的情况。因此,与未形成有狭缝32A的情况相比,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容易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压敏开关SW1本身的灵敏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成为就座传感器2的上侧的第2绝缘板21与凹部50之间形成有间隙GP。
因此,与不具有间隙GP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当放置有比人轻的货物等时因施加于缓冲垫3的压力而使压敏开关SW1开启的误检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施加于缓冲垫3的压力集中的凹部50内配置有压敏开关SW1,所以设置这种间隙GP的方法尤其有用。除此之外,间隙GP由于从压敏开关SW1遍及压敏开关SW2连续地且相同程度地形成,所以能够相对于配置于凹部50内的压敏开关SW1以及SW2使施加于缓冲垫3的压力以相同的方式集中。另外,还能够调整间隙GP的大小,使得在人就座时通过施加于缓冲垫3的压力而使压敏开关SW1开启。因此,即便在不依赖于电气地判断误检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构造上减少误检测。
此外,对于其他的压敏开关SW2~SW4而言,在关于对该压敏开关SW1已进行说明的事项上是相同的。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中,如图6所示那样,作为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而形成有凹部50,在该凹部50的空间配置有压敏开关SW1。
在这种座椅装置1中,在从座面侧向缓冲垫3施加有压力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那样,在座部3B的下表面,压力沿凹部50位移,压力集中于该凹部50。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还确认得出:在未形成有这种槽的情况下,从该缓冲垫的就座部位沿前后方向分布的压力分散,而存在难以沿该前后方向传递的趋势。
因此,在本申请的座椅装置1的情况下,即便缓冲垫3不同而使沿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扩展的带状的压力在前后方向上偏离,也会向凹部50的任一的部分施加压力。而且,若向凹部50的任一的部分施加压力,则压力以该部分为基点而沿凹部50向整体传播,从而该凹部50挠曲。
因此,在本申请的座椅装置1的情况下,即便使用不同的缓冲垫3,也能够通过该凹部50整体挠曲而向配置于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50的空间的压敏开关SW1给予与该就座部位处于座面部位时相同的按压力。换句话说,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50不仅仅用作来配置传感器,还作为按压汇集用而使上述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SW1。因此,即便不特意使用不同结构的压敏开关,并且当压敏开关例如仅为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该压敏开关的灵敏度。这样,即便使用不同的缓冲垫3也能够使就座传感器通用化,从而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实现可妥切地检测就座的座椅装置1。
此外,如上述那样,沿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分布的压力会扩展至缓冲垫的下侧的左右端附近,而与是否形成有槽的情况无关。因此,假设,在代替凹部50将沿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型的槽形成于缓冲垫3的下表面的情况下,也不会使该槽作为按压汇集用而使上述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SW1。这也是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而确认得到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凹部50的空间配置有两个压敏开关SW1以及SW2。
如上述那样,由于就座而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集中于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50。因此,在形成有多个凹部的情况下,存在压力集中于接近缓冲垫3的中心的凹部从而压力难以到达远离该中心的凹部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凹部50的空间配置有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情况下,与针对一个压敏开关SW1或者SW2而形成一个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应形成于缓冲垫下表面的凹部数而可靠地使压力相对于凹部集中。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缓冲垫3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压敏开关SW1与SW2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排列。
在将压敏开关SW1以及SW2沿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存在施加于接近缓冲垫3的中心的压敏开关的压力与施加于远离该中心的压敏开关的压力之间产生差异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排列压敏开关SW1与SW2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作为按压汇集用而使压力作用于压敏开关的凹部50向压敏开关SW1以及SW2施加同等的压力。因此,与将压敏开关SW1以及SW2沿缓冲垫3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压敏开关SW1与SW2如图4所示地并联电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只要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任意一个开启便能够检测就座,因此能够提高该就座的检测灵敏度。另外,即便压敏开关SW1或者SW2破损,也能够利用剩余的压敏开关检测就座,因此作为就座传感器能够实现更长的寿命延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分别配置于一方的凹部50的空间的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绝缘板部分B1或者B11(图2)、与构成分别配置于另一方的凹部50的空间的压敏开关SW3以及SW4的绝缘板部分B2或者B12(图2)由绝缘板部分B3以及B13(图2)连结。即,配置于一方的凹部50的绝缘板部分B1或者B11、与配置于另一方的凹部50的绝缘板部分B2或者B12由跨越该凹部50的绝缘板部分B3以及B13连结。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越凹部50而被连结的绝缘板部分B3以及B13,由缓冲垫3与支承该缓冲垫3的部件(座椅底座4)夹入固定,从而能够减少压敏开关SW1~SW4在凹部50内移动的情况。
而且,该绝缘板部分B3以及B13将配置于一方的凹部50内的压敏开关SW1以及SW2之间连结起来并将配置于另一方的凹部50内的压敏开关SW3以及SW4之间连结起来。因此,与上述之间未连结有绝缘板部分B3以及B13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压敏开关SW1~SW4在凹部50内移动的情况。
然而,通过本发明人的实验还确认得出:凹部5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越大,则从座面侧施加有压力的槽中的前部位与后部位的挠曲量之差就越大。因此,在将压敏开关SW1以及SW2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在与该凹部5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无关而妥切地检测就座的观点上,将该压敏开关SW1以及SW2并联电连接的方法是尤其有用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有非连结状态的独立的两个凹部50,并如图4所示地将配置于一方的凹部50的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组STA与配置于另一方的凹部50的压敏开关SW3以及SW4的组STB彼此串联电连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分别配置于各凹部50的压敏开关SW1或者SW2与压敏开关SW3或者SW4不开启便不能检测就座。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在将小物品等放置于缓冲垫3时检测到就座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误检测而进一步妥切地检测就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非连结状态的独立的两个凹部50形成为以缓冲垫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左右对称。
如上述那样,无论是何种缓冲垫,由于就座而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压力均存在依臀部形状而沿左右方向呈带状扩展的趋势。另外,就座于缓冲垫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在该方面,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以缓冲垫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使多个凹部50左右对称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对于该凹部50给予大体上均衡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妥切地检测就座。
(2)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装置优选的第2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构成要素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就座传感器的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2而具备就座传感器70作为构成要素。
具体而言,该就座传感器70形成为通过电缆73而将第1传感器部71与第2传感器部72电力式以及机械式地连接的结构。
在第1传感器部71中,将图2所示的第1绝缘板11的主区块B1部分、隔离件30的主区块B21部分、以及第2绝缘板21的主区块B11部分按该顺序粘合,由此构成压敏开关SW1以及SW2。另外,在该第2绝缘板21中的隔离件30所对置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的中央区域具备缓冲部件40。并且,在第1绝缘板11中的隔离件30所对置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具备加强部件80。
另一方面,在第2传感器部72中,将图2所示的第1绝缘板11的主区块B2部分、隔离件30的主区块B22部分、以及第2绝缘板21的主区块B12部分按该顺序粘合,由此构成压敏开关SW3以及SW4。另外,与第1传感器部71同样,在第2绝缘板21中的上面侧的中央区域具备缓冲部件40,在第1绝缘板11中的下表面具备加强部件80。
电缆73是用绝缘部件包覆信号线而成的部件,具体而言为同轴电缆或者电线等。
此外,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的组与图4同样地并联,且压敏开关SW3以及SW4的组与图4同样地并联,上述组彼此通过电缆73而与图4同样地串联。
加强部件80是为了使第1电极板10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而设置的部件。作为该加强部件80的材料,除PET、PBT或者PEN等的树脂之外,还可举例有金属等。其中,在使第1电极板10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的观点上,优选使用由刚性比第2电极板20的材料高的材料构成的加强部件80。
加强部件80的厚度不被特别限制,但在使第1电极板10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的观点上,优选使用由厚度比第2绝缘板21大的加强部件80。
图13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情况的图,图14是表示从与图6相同的视点观察第2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代替具有凹部50的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而具备具有浅凹部51以及深凹部52的缓冲垫3作为构成要素。
浅凹部51是作为第一阶而形成于座部3B的下表面的槽,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凹部50相同的槽,在该浅凹部51的空间SP1配置有板状构造体SSB以及加强部件80。
另一方面,深凹部52是作为第二阶而形成于浅凹部51的底部的一部分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浅凹部51的底部的中央部分以比该浅凹部51的宽度窄的宽度形成。在该深凹部52的空间SP2,以深凹部52的底面与缓冲部件40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GP的状态配置有该缓冲部件40。此外,该深凹部52的侧面与缓冲部件40的侧面在图14中形成为具有间隙的状态,但也可以形成为接触状态。
另一方面,在未形成有这种深凹部52的浅凹部51的底面,利用粘合剂AD而固定有板状构造体SSB中的第2绝缘板21的周缘区域AR(图12)。其中,也可以利用该粘合剂AD以外的部件来将周缘区域AR固定于浅凹部51的底面。例如,可以利用贯通压敏开关的周围并刺入浅凹部51的底面的多个销来将周缘区域AR固定于浅凹部51的底面。
图15是以与图14相同的视点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压敏开关SW1开启的情况的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从座部3B与座椅底座4的双方施加的压力,分别作为按压就座传感器2的力来进行施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压敏开关SW1与座椅底座4的载置面之间形成有空间,压敏开关SW1相对于该座椅底座4为非接触状态。因此,从座椅底座4施加的压力基本不作为按压压敏开关SW1的力而发挥作用。
因此,在第1绝缘板11未粘贴有加强部件80的情况下,在第2绝缘板21挠曲时,与该第2绝缘板21相同地,第1绝缘板11也发生挠曲。因此,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之间的距离在绝缘板未发狠挠曲时与发生挠曲时几乎不变,该电极彼此难以接触的趋势增高。
在该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绝缘板11的刚性因粘贴于该第1绝缘板11的加强部件80而变得高于第2电极板20。
因此,与第2绝缘板21的挠曲量相比,第1绝缘板11的挠曲量大幅度减小,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之间的距离在绝缘板未发生挠曲时与发生挠曲时大幅度改变。因此,即便来自座面侧的按压力较小也使第1电极12A与第2电极22A变得容易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压敏开关SW1本身的灵敏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绝缘板21的一面中的处于构成压敏开关SW1的电极的上方的区域以外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粘合剂AD而固定于浅凹部51的底面。
因此,浅凹部51的底部作为防止就座传感器向缓冲垫3的上方移动的限位器而发挥功能。因此,例如,即便在缓冲垫3由于振动等而上下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由于该上下移动而使压敏开关SW1开启的情况于未然。
此外,在有关对该压敏开关SW1进行说明的事项上,对于其他的压敏开关SW2~SW4而言也相同。
在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中,如图14所示,作为沿缓冲垫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而形成有浅凹部51,在该浅凹部51的空间SP1配置有压敏开关SW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也起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述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
(3)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座椅装置优选的第3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构成要素中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在具备与座椅底座4不同的载置部件作为构成要素的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不同。
图16(A)和图16(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载置部件的图。如图16(A)和图1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载置部件具有座部框架91和多个弹簧92。
座部框架91形成为框架构造,其包括作为前部位的框架而配置的前框部件91a、作为后部位的框架而配置的后框部件91b、以及作为左部位以及右部位的框架而配置的一对侧框部件91c、91d。座部框架91具有由上述框部件91a~91d围起的开口。
各弹簧92由在同一面上呈S字形地反复弯曲的线材构成。上述弹簧92的前端安装于前框部件91a,后端安装于后框部件91b。这样,多个弹簧92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伸展于同一面上,并构成为缓冲垫3的垫部。
此外,成为弹簧92的弯曲单位的部分的形状并不局限于S字形,能够应用例如Z字形等各种形状。另外,弹簧92的弯曲部分的重复间隔可以连续,可以隔开规定间隔,也可以随意。并且,应反复的弯曲部分的形状既可以相同,也可以将例如S字形和Z字形组合、或者、将“コ”字形或者“U”字形反转的形状彼此进行组合而不同。并且,弯曲部分的反复数也可以没有,但优选为有。此外,虽多个弹簧92沿前后方向伸展,但可以沿左右方向或者倾斜方向伸展,也可以沿相互不同方向伸展。
图17是以与图12相同的视点示出就座传感器70的结构的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在如下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不同,即:在第1传感器部71以及第2传感器部72中的第1绝缘板11的下表面具备与第2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80不同的加强部件100作为构成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在如下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不同,即:加强部件100与第1绝缘板11之间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缓冲部件40。
加强部件100在第1绝缘板11所对置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具有弹簧槽101,这一点与不具有该弹簧槽101的第2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80不同。此外,该加强部件100例如构成为与第1绝缘板11的一面形状大小相同,并形成为厚度比该第1绝缘板11的厚度大。
图18是表示加强部件100中的具有弹簧槽101的面的图。弹簧槽101形成为能够供1根弹簧92中的中间部位嵌入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例如图18所示,形成为与1根弹簧92中成为应嵌入的对象的中间部位的弯曲图案对应的非直线形状,该弹簧槽101的两端在加强部件10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SR开放。
图19是表示通过图17所示的X-X线的剖面的情况的图。如图19所示,弹簧槽101的底部101a的形状形成为与弹簧92的铅直剖面的半圆弧形状相同形状。因此,弹簧槽101能够使弹簧92的中间部位无缝隙地嵌入底部。
弹簧槽101的侧部101b相互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弹簧槽的宽度)BW形成为与弹簧92的直径相同的程度。因此,弹簧槽101限制弹簧92向槽宽度方向的移动,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少弹簧92相对于第1传感器部71或者第2传感器部72的水平方向的摆动。
另外,在弹簧槽101中的长边方向的边缘连结有向相反的槽边缘侧突出的一对凸部102x、102y。因此,在弹簧92的中间部位嵌入弹簧槽101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弹簧部位从该弹簧槽101脱离的情况。
上述凸部102x、102y由例如具有弹性的树脂制的板构成,形成为从弹簧槽101的长边方向的中心而相互隔开相同的间隔并相对的状态。因此,凸部102x、102y自身欲归复的力作为抑制嵌入弹簧槽101的弹簧部位的力而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凸部102x、102y能够大幅度减少弹簧部位从弹簧槽101脱离的情况。
图20是从正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椅装置的图。如图20所示,形成于本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的凹部50,是形成在座部3B的下表面中的包括处于向座部框架91伸展的弹簧92的上方的区域在内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的第1传感器部71以及第2传感器部72,经由作为其构成要素之一的加强部件100而被支承于弹簧92的中间部位,并配置于形成于处于该弹簧部位的上方的座部3B的下表面的凹部50内。
这样,在第1传感器部71以及第2传感器部72被支承在线材的弹簧92上的情况下,在成为该第1传感器部71以及第2传感器部72的下部的加强部件100,存在从弹簧92给予的按压力变得不均衡的趋势。
在该方面,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部件100与第1绝缘板11之间配置有缓冲部件40,所以即便在给予至该加强部件100的按压力变得不均衡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其差异。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随着施加于加强部件100的按压力变得不均衡而引起的就座传感器70的耐久性的降低。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70中的第1传感器部71以及第2传感器部72不固定于缓冲垫3,而被支承于作为该缓冲垫3的载置部件的弹簧92并配置于座部3B下表面的凹部50的空间内。即便这样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部件100不仅作为使第1绝缘板11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而提高压敏开关SW1的灵敏度的部件,还通用作为在弹簧92上支承压敏开关SW1的部件。因此,能够相应程度地使座椅装置小型化。除此之外,加强部件100能够缓和从线材的弹簧92对于第1绝缘板11施加的按压力,从而能够抑制该第1绝缘板11带有弹簧的痕迹、压敏开关SW1的破损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压敏开关SW1与SW3配置于弹簧92的铅直上方,另一方面,压敏开关SW2与SW4配置于避开弹簧92的铅直上方的部位。
压敏开关SW1~SW4具有比线材的弹簧92的直径大的剖面,因此在处于该弹簧92的铅直上方的压敏开关SW1与SW3的部分会施加大于其他的部分的按压力。换句话说,对于压敏开关SW1与SW3的按压力变得不均衡。另一方面,压敏开关SW2与SW4配置于与弹簧92的铅直上方不同的位置,因此从该弹簧92承受的按压力大体上均匀。
因此,压敏开关SW2、SW4同压敏开关SW1、SW3相比,能够大幅度减少伴随按压力的不均衡而引起的耐久性的降低。与此相对,压敏开关SW1与SW3由于承受比压敏开关SW2与SW4大的按压力,所以能够提高单位按压力的压敏开关的灵敏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配置于弹簧92的铅直上方的压敏开关SW1与避开该位置而配置的压敏开关SW2并联,配置于弹簧92的铅直上方的压敏开关SW3与避开该位置而配置的压敏开关SW4并联。因此,能够同等地获得以下两者的优点,即;在弹簧92的铅直上方配置压敏开关SW1或者SW3的情况下的优点,以及避开该位置而配置压敏开关SW2或者SW4的情况下的优点。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作为一个例子对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非连结状态的独立的两个槽(凹部50或者浅凹部51)形成为两个,但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此外,在槽的个数为2以上的偶数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以通过缓冲垫3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铅直平面VF为基准而左右对称地形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2或者70中的压敏开关的个数形成为4个,但可以为3个以下也可以为5个以上。此外,在压敏开关的个数为两个以上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以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地排列的状态进行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形成于缓冲垫3的槽(凹部50或者浅凹部5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在前侧配置压敏开关SW1与SW3,在后侧配置压敏开关SW2与SW4。然而,也可以在该中心配置压敏开关SW1与SW2或者SW3与SW4。此外,在压敏开关为一个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将该压敏开关配置于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槽(凹部50或者浅凹部5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配置于前侧或者后侧的空间内的压敏开关SW1或者SW2,与缓冲垫3的下表面(槽(浅凹部51)的开口面)平行地配置。然而,例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压敏开关SW1或者SW2也可以相对于槽(浅凹部51)的开口面向该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侧倾斜地配置。
图21(A)和图21(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的槽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剖面的图。具体而言,图21(A)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的槽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剖面。该图21(A)所示的第1传感器部在具有压敏开关SW1以及SW2分别作为独立的板状构造体SSB1以及SSB2的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传感器部71不同。另外,该图21(A)所示的就座传感器将倾斜调整部件111以及112作为新的构成要素,而与第1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2或者70不同。上述倾斜调整部件111以及112形成为直角三棱锥状,该倾斜调整部件111以及112的斜面被粘贴于构成板状构造体SSB1的第2绝缘板21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倾斜调整部件111的长面被粘贴于浅凹部51的底部的前端部位,倾斜调整部件112的长面被粘贴于浅凹部51的底部的后端部位。通过这种倾斜调整部件111以及112,使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相对于浅凹部51的开口面向该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侧倾斜地配置。此外,对于第2传感器部也同样。
另一方面,图21(B)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缓冲垫3的槽部分的前后方向的剖面。该图21(B)所示的第1传感器部在具有压敏开关SW1以及SW2分别作为独立的板状构造体SSB1以及SSB2的这一点上,与第3实施方式的第1传感器部71不同。对于上述板状构造体SSB1以及SSB2而言,构成该板状构造体的加强部件100的形状形成为直角三棱锥状,该加强部件100的斜面被粘贴于缓冲部件40。另外,在板状构造体SSB1中的加强部件100的长面形成有在浅凹部51的前侧支承板状构造体SSB1的弹簧槽,在板状构造体SSB2中的加强部件100的长面形成有在浅凹部51的后侧支承板状构造体SSB1的弹簧槽。这样,压敏开关SW1以及SW2相对于浅凹部51的开口面向该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侧倾斜地配置。此外,对于第2传感器部也同样。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形成于座部3B的下表面的槽(凹部50或者浅凹部51)相比座部3B的周缘部更靠内侧,且为沿该座部3B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型。因此,在向缓冲垫3施加有压力的情况下,大体上,槽底以从前端部位或者后端部位到中心部位倾斜的方式挠曲。因此,在以相对于槽的开口面向该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侧倾斜的方式使压敏开关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使成为该压敏开关的上部的第2绝缘板21的板面大体上与向缓冲垫3施加有压力时的槽底的底面正对。因此,与不使压敏开关SW1或者SW2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度减少从缓冲垫3的槽部位施加的对于该压敏开关SW1或者SW2的按压力的偏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非连结状态的独立的一个槽配置两个压敏开关SW1与SW2或者SW3与SW4,但也可以在该一个槽配置一个压敏开关或者3个以上的压敏开关。此外,也可以在每个槽配置不同个数的压敏开关。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12A以及12B与第2电极22A以及22B的形状、大小一致,相互完全重叠。然而,只要处于能够检测按压力的范围内,那么第1电极12A以及12B与第2电极22A以及22B的大小、形状等可以不同,也可以不相互完全重叠。此外,对于其他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也同样。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31A~31D的大小形成为相同,但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两种以上大小的开口。在这样的情况,具有大的开口的压敏开关的绝缘板,相比具有小的开口的压敏开关的绝缘板容易挠曲,具有大的开口的压敏开关的灵敏度高于具有小的开口的压敏开关。因此,例如,当形成为以槽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为基准而配置于该槽的前侧的空间与后侧的空间内的压敏开关的情况下,通过使该压敏开关中的开口的大小不同,能够抑制上述压敏开关中的灵敏度的偏差。此外,开口31A~31D的直径形成为略小于第1电极12A~12D的直径的状态,但也可以形成为该第1电极12A~12D的直径以上。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经由第1绝缘板11而集中覆盖隔离件30中的开口31A以及31B的缓冲部件40。另一方面,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经由第2绝缘板21而集中覆盖隔离件30中的开口31A以及31B的缓冲部件40。然而,也可以在各开口31A以及31B应用分别独立地进行覆盖的缓冲部件。另外,例如图22所示,也可以应用覆盖开口31的一部分的缓冲部件120。或者,虽未进行图示,但也可以应用覆盖开口31A的一部分并覆盖除此以外的开口31B的整体的缓冲部件。总而言之,只要是经由绝缘板而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的缓冲部件即可。此外,如上述那样,在应用了具有两种以上大小的开口的情况下,通过在各种类不同的开口使缓冲部件覆盖开口的比例(缓冲部件相对于开口的关闭量)不同,能够调整压敏开关SW1与SW2的灵敏度。具体而言,即便向压敏开关SW1与SW2施加的按压力存在不同,也能够提高上述压敏开关SW1以及SW2成为开启状态的均匀性(平衡)。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使第1电极板10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的加强部件80或者100。然而,也可以省略该加强部件80或者100。此外,在省略了加强部件80或者100的情况下,优选通过由比第2电极板20的材料刚性高的材料构成第1电极板10、或者以比第2电极板20的厚度大的厚度构成第1电极板10,而使该第1电极板10的刚性高于第2电极板20。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板10、第2电极板20、隔离件30、缓冲部件40以及加强部件80、10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应用各种形状。另外,第1电极12A、12B、第2电极22A、22B、开口31A、31A、缓冲垫3、槽(浅凹部51或者深凹部52)以及座椅底座4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应用各种形状。
并且,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1根弹簧92上支承第1传感器部71或者第2传感器部72,但也可以在两根弹簧92间的上方支承第1传感器部71或者第2传感器部72。具体而言,形成于缓冲垫3的下表面中包括处于1根弹簧92上的区域在内的部位的浅凹部51,形成为包括处于两根弹簧92间的上方的区域在内的部位。另外,与第1绝缘板11大小相同的加强部件100,形成为大于两根弹簧92间的距离的部件。并且,作为能够供1根弹簧92的中间部位嵌入的槽而形成于加强部件100的一面的弹簧槽101,形成为能够供两根弹簧92的中间部位嵌合的槽。这样一来,经由遍及两根弹簧92的加强部件100,而能够在两根弹簧92间的上方的浅凹部51内支承第1传感器部71或者第2传感器部72。
此外,座椅装置的构成要素除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或者其他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以外,能够在妥切地、且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进行组合、省略、变更、公知技术的附加等。
工业上的利用可行性
本发明对于车辆等的交通工具的座椅具有利用可行性,特别是对于应佩戴安全带的座椅具有利用可能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装置;2、70…就座传感器;3…缓冲垫;3A…靠背部;3B…座部;4…座椅底座;10…第1电极板;11…第1绝缘板;12A~12D…第1电极;13A、13B…端子;14A~14D…布线;20…第2电极板;21…第2绝缘板;22A~22D…第2电极;24A~24D…第2布线;30…隔离件;31A~31D…开口;32A~32D…狭缝;40、120…缓冲部件;50…凹部;51…浅凹部;52…深凹部;80、100…加强部件;91…座部框架;92…弹簧;101…弹簧槽;111、112…调整用部件;SW1~SW4…压敏开关。

Claims (6)

1.一种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缓冲垫;以及
压敏开关,该压敏开关对从所述缓冲垫的座面施加的负载进行检测,
在所述缓冲垫的下表面形成有使施加于所述缓冲垫的压力聚集的按压汇集用的槽,该槽配置于所述缓冲垫的下表面中的相比周缘部更靠内侧的区域,在所述槽与所述压敏开关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槽的空间配置有所述压敏开关,
对于所述槽而言,在将所述槽的与相对于所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同方向上的宽度设为1的情况下,使所述槽的与所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相同方向上的长度为2以上,使得压力沿所述槽的长度方向传播并作用于所述压敏开关,
所述槽的宽度形成为无法沿所述槽的宽度方向排列两个以上的压敏开关的宽度,所述槽的长度形成为能够沿所述槽的长度方向排列两个以上的压敏开关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压敏开关沿所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排列并配置于所述槽的空间,多个所述压敏开关彼此以并联的方式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多个所述槽,在各所述槽的空间配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压敏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配置于一个所述槽的空间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压敏开关为一组,所述组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敏开关具有绝缘板,
多个所述槽相互形成为非连结状态,
分别配置于各所述槽的空间的所述压敏开关的所述绝缘板彼此以遍及各所述槽的方式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槽以通过相对于所述缓冲垫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心的铅直平面为基准而形成为左右对称。
CN201380017635.6A 2012-04-06 2013-04-02 座椅装置 Active CN104245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6999A JP5243639B1 (ja) 2012-04-06 2012-04-06 座席装置
JP2012-086999 2012-04-06
PCT/JP2013/060020 WO2013151023A1 (ja) 2012-04-06 2013-04-02 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5416A CN104245416A (zh) 2014-12-24
CN104245416B true CN104245416B (zh) 2017-11-14

Family

ID=49041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635.6A Active CN104245416B (zh) 2012-04-06 2013-04-02 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35281B1 (zh)
JP (1) JP5243639B1 (zh)
CN (1) CN104245416B (zh)
WO (1) WO20131510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0086B2 (ja) * 2014-04-17 2018-03-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6517525B2 (ja) * 2015-02-06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905198B2 (ja) * 2015-03-27 2021-07-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6482391B2 (ja) * 2015-06-08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529349B2 (ja) * 2015-06-08 2019-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部材
JP2018177048A (ja) 2017-04-17 2018-11-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JP7011178B2 (ja) * 2019-02-12 2022-01-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073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的就座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8711B2 (ja) * 1996-11-29 2005-12-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出装置
JPH1134710A (ja) * 1997-07-24 1999-02-09 Bridgestone Corp 着座センサ付き座席
JP4374604B2 (ja) * 1999-11-09 2009-12-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JP2001167660A (ja) * 1999-12-08 2001-06-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荷重検知センサ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JP4448379B2 (ja) * 2003-05-20 2010-04-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検出スイッチ
JP2005081053A (ja) * 2003-09-11 2005-03-31 Kid International:Kk センサ付き着座クッション
JP4249100B2 (ja) * 2004-07-12 2009-04-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
JP5103027B2 (ja) 2007-01-29 2012-1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201348959Y (zh) * 2009-01-06 2009-11-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薄膜开关及薄膜开关按键
EP2437275B1 (en) * 2009-05-29 2016-01-06 Fujikura, Ltd. Seat occupancy sensor
JP5520012B2 (ja) * 2009-11-17 2014-06-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
JP2011105278A (ja) * 2009-11-20 2011-06-02 Aisin Seiki Co Ltd 着座検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073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的就座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1023A1 (ja) 2013-10-10
EP2835281A4 (en) 2015-12-09
JP2014121884A (ja) 2014-07-03
CN104245416A (zh) 2014-12-24
EP2835281B1 (en) 2020-06-03
EP2835281A1 (en) 2015-02-11
JP5243639B1 (ja)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5416B (zh) 座椅装置
CN105517463B (zh) 座席装置
CN103189234B (zh) 座椅装置及在该座椅装置中使用的就座传感器的配置方法
JP5821538B2 (ja) 着座センサ
WO2015002076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434259B2 (ja) 着座センサ
CN103765538A (zh) 压力响应式b面座椅占用传感器单元
JPWO2013002289A1 (ja) 着座センサ及び座席装置
CN101881841B (zh) 座位传感器
CN101184976A (zh) 传感器组件以及形成该传感器组件的方法
JP5890161B2 (ja) 座席装置
JP2012108113A (ja) 着座セ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座席装置
CN107226000B (zh) 载荷检测装置
JP66005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6426877U (zh) 载荷检测装置
JP5637059B2 (ja) 着座荷重検出装置
JP5844211B2 (ja) 着座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座席装置
JP6011190B2 (ja) 着座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CN206446462U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JP5878070B2 (ja) 着座センサ及び座席装置
JP5984019B2 (ja) 乗員着座検知用荷重検出装置
JP5844209B2 (ja) 座席装置
CN204136923U (zh) 人体压力开关的布置结构
JPWO2014017563A1 (ja) 座席装置
CN107650740A (zh) 载荷检测传感器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