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531B - 格栅吸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格栅吸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9531B
CN104229531B CN201310231729.5A CN201310231729A CN104229531B CN 104229531 B CN104229531 B CN 104229531B CN 201310231729 A CN201310231729 A CN 201310231729A CN 104229531 B CN104229531 B CN 104229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aught
plate
draught chamber
grid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17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9531A (zh
Inventor
陈锦农
王岩松
王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cusigh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gn New Map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gn New Map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gn New Map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317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格栅吸风装置,包括壳体、格栅组件和展平板。壳体包括底板和设在底板外周沿且向上延伸的周壁板,底板上设有吸风口。格栅组件设在壳体内,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间隔开以在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吸风腔,第一吸风腔与吸风口连通。展平板设在格栅组件的上面以在展平板与格栅组件之间限定出多个第二吸风腔,每个第二吸风腔均通过贯穿格栅组件的第一通孔与下面的第一吸风腔连通,且展平板上设有多个与第二吸风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本发明的格栅吸风装置吸附力更大,可使得印刷品更好地平铺贴附在格栅吸风装置的展平板上。

Description

格栅吸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格栅吸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印刷检测行业中所用的吸风装置大部分是一个大的腔体吸风,传输过程中力度不好控制,在采集印刷品图案时,传输过程会出现吸风力度不够、翘边等现象,导致误检、漏检、堵纸等现象,影响检测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格栅吸风装置,该格栅吸风装置吸附力更大,可使得印刷品更好地平铺贴附在格栅吸风装置的展平板上。
有鉴于此,本发明需要提出一种格栅吸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设在所述底板外周沿且向上延伸的周壁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吸风口;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间隔开以在所述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吸风腔,所述第一吸风腔与所述吸风口连通;以及展平板,所述展平板设在所述格栅组件的上面以在所述展平板与所述格栅组件之间限定出多个第二吸风腔,每个所述第二吸风腔均通过贯穿所述格栅组件的第一通孔与下面的第一吸风腔连通,且所述展平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吸风腔连通的第二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格栅吸风装置,解决了传统使用一个大吸风腔时吸风面受力小、印刷品吸附不牢的问题,通过设置格栅组件,从而形成了多个小吸风腔,相比传统大吸风腔结构,由小吸风腔产生的负压力会成倍增加,从而使得印刷品紧紧地贴合在展平板上以使得印刷品处于展平状态,避免印刷品出现翘边、吸附不紧等状态,同时还能大大降低风机的功耗,节约了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格栅吸风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格栅组件包括:
水平底板;
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分别设在所述水平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彼此正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竖直板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平行且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二竖直板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竖直板平行且彼此间隔开。这样多个第一竖直板与多个第二竖直板就可分布成密集的网格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等间距分布,所述多个第二竖直板等间距分布。这样可使限定出的多个第二吸风腔的尺寸相同,有利于提高风机的抽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平底板、所述第一竖直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板一体形成。
这样可使限定出的多个第二吸风腔之间的独立性更好,防止相邻第二吸风腔之间局部连通,影响风机的抽风效果,进而影响印刷品在展平板上的平直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格栅吸风装置还包括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设在所述第一吸风腔内以将所述第一吸风腔隔离成多个彼此独立的子吸风腔,
采用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风机的抽风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第一吸风腔隔离成多个独立的小吸风腔后就可以单独控制每个小吸风腔独立工作,从而对于不同尺寸的印刷品,可以根据其大小而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小吸风腔工作,而不必使整个第一吸风腔都工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风机的能耗,节约成本。
所述吸风口为多个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子吸风腔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隔板与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上下一一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将所述第一吸风腔隔离成彼此平行且间隔开的第一子吸风腔、第二子吸风腔、第三子吸风腔、第四子吸风腔、第五子吸风腔和第六子吸风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格栅吸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吸风道、第二吸风道和第三吸风道,所述第一吸风道、第二吸风道和第三吸风道分别设在所述底板的下面,所述第一吸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吸风腔和所述第六子吸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吸风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子吸风腔和所述第五子吸风腔连通,所述第三吸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三子吸风腔和所述第四子吸风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吸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吸风道的长度,所述第二吸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吸风道的长度,并且所述第一吸风道、所述第二吸风道与所述第三吸风道分别与所述底板焊接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竖直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展平板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竖直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展平板的下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第二通孔沿多排多列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板为矩形,所述周壁板相对所述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展平板通过螺钉设在所述周壁板的上表面上。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的主视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的仰视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的主视立体图,其中未示出展平板;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沿A-A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100。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格栅组件2和展平板3。
其中,参照图1-图2所示,壳体1包括底板11和设在底板11外周沿且向上延伸的周壁板1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周壁板12相对底板11向上延伸应当作广义理解,例如周壁板12可以是竖直向上延伸的,当然也可以是倾斜向上延伸的。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1的外周沿也应当作广义理解,例如该外周沿可以指的是底板11上表面的边缘处,当然也可以是底板11的外周面。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周壁板12是设置在底板11上表面的边缘处的,且周壁板12与底板11垂直设置。
参照图1所示,底板11可为矩形,周壁板12可包括四个侧板,每个侧板分别设在底板11的一侧,该四个侧板可通过螺钉紧固在底板11上。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周壁板12与底板11也可一体成型。
底板11上设有吸风口(图未示出),该吸风口可以是在底板11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底板11的通孔,该吸风口适于与风机相连,以便风机通过该吸风口抽出第一吸风腔51内的空气。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吸风口适于与风机相连也应当作广义理解,即吸风口可以是直接与风机相连的,当然吸风口也可以是通过其它部件例如下面将会提到的吸风道与电机相连的。
如图3和图6所示,格栅组件2设在壳体1内,格栅组件2的下表面与底板11的上表面间隔开以在格栅组件2的下表面与底板11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封闭的第一吸风腔51,该第一吸风腔51是与吸风口连通的,具体地说,该第一吸风腔51除了与吸风口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第一通孔231连通外其余部分是封闭不透气的。参照图3和图6所示,格栅组件2的下表面可以是平面并且优选与底板11平行,这样限定出的第一吸风腔51的高度是均匀的。
如图6所示,展平板3设在格栅组件2的上面以在展平板3与格栅组件2之间限定出多个封闭的第二吸风腔52,每个第二吸风腔52均通过贯穿格栅组件2的第一通孔231与下面的第一吸风腔51连通,且展平板3上设有多个与第二吸风腔52连通的第二通孔31,该多个第二通孔31优选沿多排多列分布。
具体而言,展平板3可通过螺钉设在周壁板12的上表面上,展平板3与格栅组件2之间限定出多个第二吸风腔52,该第二吸风腔52除去与第一通孔231和第二通孔31连通外其余部分是封闭不透气的。这样,第一吸风腔51位于下面,多个第二吸风腔52则位于上面且分别与第一吸风腔51连通,由此多个第二吸风腔52的总面积与第一吸风腔51的面积大致相等,也就是说每个第二吸风腔52的面积必然小于第一吸风腔51的面积。
其中,展平板3的上表面是平面,其上可用于放置待检测的印刷品。
在检测印刷品时,印刷品可以平铺在展平板3的上表面上,风机开始工作以通过吸风口将第一吸风腔51内的空气、多个第二吸风腔52内的空气抽出,进而将印刷品的下表面与展平板3的上表面之间的空气抽出,使得印刷品平铺在展平板3上,避免出现翘边等现象,提高对印刷品的检测精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100,解决了传统使用一个大吸风腔时吸风面受力小、印刷品吸附不牢的问题,通过设置格栅组件2,从而形成了多个小吸风腔,相比传统大吸风腔结构,由小吸风腔产生的负压力会成倍增加,从而使得印刷品紧紧地贴合在展平板3上以使得印刷品处于展平状态,避免印刷品出现翘边、吸附不紧等状态,同时还能大大降低风机的功耗,节约了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格栅组件2包括水平底板23、第一竖直板21和第二竖直板22。其中,水平底板23的形状与周壁板12的形状相同,例如周壁板12为矩形框状时,水平底板23对应形成为矩形,水平底板23的外周面与周壁板12的内周面紧密贴合,避免二者存在间隙从而影响风机的抽风效果,其中第一通孔231形成在水平底板23上,第一通孔231可以是在水平底板23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其的通孔。
第一竖直板21和第二竖直板22分别设在水平底板23的上表面上,第一竖直板21的长度方向可与格栅吸风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平行(即图3中的左右方向),第二竖直板22的长度方向可与格栅吸风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平行(即图3中的前后方向),其中第一竖直板21和第二竖直板22彼此正交,换言之,第一竖直板21和第二竖直板22分布为网格状,这样在第一竖直板21、第二竖直板22与水平底板23之间就形成有多个向上敞开的空间,在展平板3设在周壁板12上时就可以封闭这些空间从而构成第二吸风腔52。
如图3所示,第一竖直板21为多个,该多个第一竖直板21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同样,第二竖直板22也为多个,该多个第二竖直板22平行且彼此间隔开。这样多个第一竖直板21与多个第二竖直板22就分布成图2中所示的密集的网格形成。
优选地,多个第一竖直板21等间距分布,同样,多个第二竖直板22等间距分布。这样可使限定出的多个第二吸风腔52的尺寸相同,有利于提高风机的抽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水平底板23、第一竖直板21与第二竖直板22可一体形成,这样可使限定出的多个第二吸风腔52之间的独立性更好,防止相邻第二吸风腔52之间局部连通,影响风机的抽风效果,进而影响印刷品在展平板3上的平直程度。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竖直板21与第二竖直板22也可为多个小的平直板拼凑而成,例如多个小的平直板首尾依次连接从而构成第一竖直板21或第二竖直板22,或者第一竖直板21与第二竖直板22中的一个为整体式的长直板,剩余的一个可以是由多个小的平直板拼凑而成。
参照图6所示,格栅吸风装置100还包括多个隔板,该多个隔板设在第一吸风腔51内以将该第一吸风腔51隔离成多个彼此独立的子吸风腔,并且吸风口为多个且分别与该多个子吸风腔对应。
换言之,通过在第一吸风腔51内设置隔板,从而能够将第一吸风腔51进一步隔离成多个小的吸风腔,该多个小吸风腔是彼此独立互不连通的,采用这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风机的抽风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第一吸风腔51隔离成多个独立的小吸风腔后就可以单独控制每个小吸风腔独立工作,从而对于不同尺寸的印刷品,可以根据其大小而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小吸风腔工作,而不必使整个第一吸风腔51都工作,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风机的能耗,节约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多个隔板与多个第一竖直板21上下一一对应。具体而言,第一竖直板21可沿格栅吸风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止抵周壁板12的内壁面上,隔板也可沿着格栅吸风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也止抵在周壁板12的内壁面上。
进一步,参照图5所示,该多个隔板包括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和第五隔板45,且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和第五隔板45将第一吸风腔51隔离成彼此平行且间隔开的第一子吸风腔511、第二子吸风腔512、第三子吸风腔513、第四子吸风腔514、第五子吸风腔515和第六子吸风腔516,参照图5。
换言之,隔板为五个,该五个隔板的两端可分别止抵周壁板12的内壁面,且该五个隔板的上下表面分别止抵水平底板23的下表面以及底板11的上表面,该五个隔板优选平行且等间距分布,这样就可将第一吸风腔51隔离成六个独立且平行的第一子吸风腔511、第二子吸风腔512、第三子吸风腔513、第四子吸风腔514、第五子吸风腔515和第六子吸风腔516。
这样,在检测不同大小的印刷品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子吸风腔工作,例如选择位于中间的第三子吸风腔513和第四子吸风腔514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风机的抽风效率,节约能耗,同时也能使由于风机抽空而产生更大的负压力,进而使印刷品更好地贴附在展平板3上。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示,格栅吸风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吸风道61、第二吸风道62和第三吸风道63,其中第一吸风道61、第二吸风道62和第三吸风道63分别设在底板11的下面,第一吸风道6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吸风腔511和第六子吸风腔516连通,第二吸风腔5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子吸风腔512和第五子吸风腔515连通,第三吸风道63分别与第三子吸风腔513和第四子吸风腔514连通。
由此,可以通过控制风机抽出第一吸风道61、第二吸风道62和第三吸风道63中的一个或多个内的风,从而实现控制第一子吸风腔511和第六子吸风腔516、第二子吸风腔512和第五子吸风腔515或者第三子吸风腔513和第四子吸风腔514中任意一组或多组工作,例如风机对第三吸风道63抽风时,则第三子吸风腔513和第四子吸风腔514以及其正上方的多个第二吸风腔52工作,此时印刷品可放置在展平板3的中央位置。
简言之,在该实施例中,相当于把格栅吸风装置100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为中央区域(即第三子吸风腔513和第四子吸风腔514正上方的部分),第二区域为第一区域两侧的区域(即第二子吸风腔512和第五子吸风腔515正上方的部分),第三区域则为第二区域两侧的区域,也是最外侧的区域(即第一子吸风腔511和第六子吸风腔516正上方的部分),这样根据待检测印刷品的大小可以选择只第一区域工作,或者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工作,或者该三个区域均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区域是中央位置,因此第一区域优选是一直工作的,然后可根据印刷品的大小来选择第二区域或者同时使三个区域工作。
其中,第一吸风道61、第二吸风道62和第三吸风道63可通过波纹管与风机相连,该三个吸风道可连接三个风机,当然也可只与一个风机相连。由于第三吸风道63一般会一直工作,而第一吸风道61和第二吸风道62一般可实际选择是否工作,因此第一吸风道61和第二吸风道62与风机之间可设置控制阀来控制其通断,该控制阀可以是球阀。
可以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阅读了说明书上述关于隔板部分的内容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100设置成具有多个隔板,该多个隔板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平行方式,例如可以是交错或者其它不规则布置方式,从而将第一吸风腔51隔离成多个小的子吸风腔,在对印刷品检测时,则可以对应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子吸风腔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约能耗,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风机抽空产生的负压力,使印刷品在展平板3上更加平直,降低漏检、错检的概率,进而提高检测精度。
如图2所示,第一吸风道61的长度大于第二吸风道62的长度,第二吸风道62的长度大于第三吸风道63的长度,这样方便该三个吸风道分别通过底板11上的吸风口与相应的子吸风腔连通。其中第一吸风道61、第二吸风道62与第三吸风道63分别与底板11焊接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竖直板21的上表面与展平板3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竖直板22的上表面与展平板3的下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材料。这样可以提高第二吸风腔52的密封性,避免相邻的第二吸风腔52之间连通而影响检测精度。
整体而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格栅吸风装置100,风机会对第一吸风腔51与第二吸风腔52进行抽气以便将印刷品与展平板3之间的空气抽空,而抽空产生的负压力在栅格组件2的作用下成倍增长,从而使得印刷品紧紧地贴合在展平板3上以使得印刷品处于展平状态,避免了印刷品出现翘边、吸附不紧等状态,大大减少了风机的用量,节约了资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设在所述底板外周沿且向上延伸的周壁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吸风口;
格栅组件,所述格栅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间隔开以在所述格栅组件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吸风腔,所述第一吸风腔与所述吸风口连通;以及
展平板,所述展平板设在所述格栅组件的上面以在所述展平板与所述格栅组件之间限定出多个第二吸风腔,每个所述第二吸风腔均通过贯穿所述格栅组件的第一通孔与下面的第一吸风腔连通,且所述展平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吸风腔连通的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件包括:
水平底板;
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分别设在所述水平底板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彼此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板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平行且彼此间隔开;
所述第二竖直板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竖直板平行且彼此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等间距分布,所述多个第二竖直板等间距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底板、所述第一竖直板与所述第二竖直板一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隔板,所述多个隔板设在所述第一吸风腔内以将所述第一吸风腔隔离成多个彼此独立的子吸风腔,
所述吸风口为多个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子吸风腔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板与所述多个第一竖直板上下一一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隔板包括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和第五隔板将所述第一吸风腔隔离成彼此平行且间隔开的第一子吸风腔、第二子吸风腔、第三子吸风腔、第四子吸风腔、第五子吸风腔和第六子吸风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吸风道、第二吸风道和第三吸风道,所述第一吸风道、第二吸风道和第三吸风道分别设在所述底板的下面,所述第一吸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吸风腔和所述第六子吸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吸风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子吸风腔和所述第五子吸风腔连通,所述第三吸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三子吸风腔和所述第四子吸风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吸风道的长度,所述第二吸风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吸风道的长度,并且所述第一吸风道、所述第二吸风道与所述第三吸风道分别与所述底板焊接成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展平板的下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竖直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展平板的下表面之间分别设置有密封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通孔沿多排多列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矩形,所述周壁板相对所述底板垂直设置,所述展平板通过螺钉设在所述周壁板的上表面上。
CN201310231729.5A 2013-06-09 2013-06-09 格栅吸风装置 Active CN1042295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1729.5A CN104229531B (zh) 2013-06-09 2013-06-09 格栅吸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1729.5A CN104229531B (zh) 2013-06-09 2013-06-09 格栅吸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9531A CN104229531A (zh) 2014-12-24
CN104229531B true CN104229531B (zh) 2017-10-24

Family

ID=52218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1729.5A Active CN104229531B (zh) 2013-06-09 2013-06-09 格栅吸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29531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1882A (ja) * 1991-10-22 1993-05-07 Ishikawajima Kensa Keisoku Kk 吸盤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6755A1 (de) * 1996-02-23 1997-08-28 Voith Sulzer Papiermasch Gmbh Wickelmaschine zum Auf- oder Abwickeln einer Material-Bahn
DE102004004396A1 (de) * 2004-01-29 2005-08-11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gedrosselter Blas- oder Saugluft
JP2007261804A (ja) * 2006-03-30 2007-10-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枚葉印刷機用排紙装置
GB2470913B (en) * 2009-06-09 2011-05-25 Siemens Vai Metals Tech Ltd Foil pick up head
CN203319357U (zh) * 2013-06-09 2013-12-04 北京征图新视科技有限公司 格栅吸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1882A (ja) * 1991-10-22 1993-05-07 Ishikawajima Kensa Keisoku Kk 吸盤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9531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2105B (zh) 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
CN103282228A (zh) 燃料电池车辆
CN104229531B (zh) 格栅吸风装置
CN104500403B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7123758A (zh) 一种车用锂电池通风装置
CN203319357U (zh) 格栅吸风装置
JP4628510B2 (ja) 熱交換モジュールとその応用装置
CN103994677B (zh) 间接蒸发冷却芯体
CN214298208U (zh) 一种适用于多尺寸板件的翻板装置
CN212827458U (zh) 一种分区打印平台
CN202172035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灭弧罩全自动装配机
JP2011102662A (ja) 空調室外機
CN205808131U (zh) 一种匣钵单元以及设有该匣钵单元的窑炉
CN207736985U (zh) 用于喷绘机的吸风平台装置
CN104851995B (zh) 一种风冷式模组结构
CN209227230U (zh) 一种扩散式拉幅定型机用风嘴
CN211829083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封装的负压机构
CN210550986U (zh) 一种增大吸力的蜂窝结构平台
CN209280233U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罩壳气密性检测装置
CN103185388B (zh) 热交换装置
CN115466047A (zh) 一种整体式屏幕玻璃切割固定工作平台
CN107957123B (zh) 风道结构和新风装置
JP361327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7822716U (zh) 一种双吸附通道插片式吸盘组件
CN219141538U (zh) 固化炉及排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3100 No. 258-6 Jinhua Road, Wuj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ngtu Xinshi (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3100 No. 258-6 Jinhua Road, Wuji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gn new map (Jiangsu)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