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0928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0928A
CN104220928A CN201380016805.9A CN201380016805A CN104220928A CN 104220928 A CN104220928 A CN 104220928A CN 201380016805 A CN201380016805 A CN 201380016805A CN 104220928 A CN104220928 A CN 104220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objective lens
imaging surface
lens optical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68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0928B (zh
Inventor
青木贵嗣
近藤茂
岩崎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20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0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0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0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4Viewfinders of direct vision type, e.g. frame, sighting ma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Abstract

提供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并且能够防止取景器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较低的摄像装置。数字照相机(10)的控制部(32)在EVF模式中使物镜光学系统(18)的部件(18b、18c、18d)沿着光轴(L)向被摄体侧移动,在确保部件(18d)与成像面(21)之间的距离较大的状态下,将显示部(19)插入到成像面(21)的位置。在OVF模式中,控制部(32)将物镜光学系统(18)固定在预定位置,使显示部(19)从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退避。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光学取景器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对从固体摄像元件输出的拍摄图像信号进行数字处理而得到的拍摄图像数据保存在记录介质中的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为了目视被摄体的构图等,有时搭载光学取景器。
作为这种光学取景器,公知有如下的取景器装置:内置显示部,能够从目镜窗观察在通过物镜光学系统得到的光学像上重叠了该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后的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由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取景器装置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所以其便利性较高。但是,与一般照相机所使用的光学取景器相比,需要追加用于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引导至目镜窗的光学系统等新结构,所以成本升高。
作为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的摄像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摄像装置。
专利文献2公开了可以设定能够从目镜窗观察被摄体的光学像的OVF模式和能够从目镜窗观察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的EVF模式中的任意一方的摄像装置。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摄像装置在OVF模式时,通过使显示部和用于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光引导至目镜窗的光学系统从取景器光路上退避,由此,能够通过目镜光学系统、从目镜窗观察通过物镜光学系统得到的光学像。
另一方面,在EVF模式时,使目镜光学系统的一部分从取景器光路上退避,并且,将用于将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引导至目镜窗的光学系统插入到目镜光学系统的一部分退避的位置,由此,能够从目镜窗观察显示部中显示的图像。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摄像装置也需要在一般照相机所使用的光学取景器的结构中追加EVF模式所需要的光学系统,所以,与专利文献1同样,成本增加成为课题。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摄像装置:在位于通过拍摄光学系统形成光学像的位置的焦点板与五棱镜之间,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显示部,从而能够切换OVF模式和EVF模式。
由于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摄像装置采用在焦点板与五棱镜之间插拔显示部的结构,所以,不需要EVF模式用的其他光学系统,不用担心成本增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292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63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58441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摄像装置中,虽然不用担心成本增加,但是,由于显示部出没于焦点板与五棱镜之间的狭窄空间,所以,显示部的插拔时产生的尘埃等异物可能附着于焦点板和五棱镜,可能由于该异物而使取景器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并且能够防止取景器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较低。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取景器,该光学取景器具有物镜光学系统,能够对通过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成像在成像面上的被摄体进行观察,其中,光学取景器包括设置在比成像面更靠目镜窗侧的位置固定的目镜光学系统、以及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成像面的位置的显示装置,摄像装置具有:显示装置控制部,对显示装置的插拔进行控制;以及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对构成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的位置进行控制,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进行如下的位置控制:在从目镜窗观察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图像的电子取景器模式中,将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的位置改变为从目镜窗观察成像在成像面上的被摄体的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位置,使成像面和位于与成像面垂直且在被摄体侧的方向上的构成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之间的距离比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距离大,显示装置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电子取景器模式中,在通过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的位置控制使距离增大的状态下,将显示装置插入到成像面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并且能够防止取景器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内部结构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中的取景器装置15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EVF模式时的动作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EVF模式时的动作的另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图2所示的取景器装置15的变形例即取景器装置15a的结构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取景器装置15a的EVF模式时的动作的图。
图8是示出图2所示的取景器装置15的变形例即取景器装置15b的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取景器装置15b的EVF模式时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10的外观立体图。
数字照相机10具有矩形的筐体11。在筐体11的正面中央设有透镜镜筒12。在透镜镜筒12内收纳有拍摄透镜(焦点位置对准用的对焦透镜和变焦透镜等)13。
在筐体11的上端面的一侧设有快门释放按钮14。在筐体11的上端面的与快门释放按钮14相反侧的角部设有取景器装置15。取景器装置15的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设置在筐体11正面的角部。在与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对置的筐体11的背面侧的部分设有取景器装置15的目镜窗17。
图2是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内部结构框图。
数字照相机10具有CCD型的固体摄像元件21a、设置在固体摄像元件21a的前级的拍摄光学系统、对固体摄像元件21a的输出信号(拍摄图像信号)进行模拟信号处理的CDSAMP25a、将CDSAMP25a的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A/D转换器26a、取景器装置15。这里,拍摄光学系统构成为包括拍摄透镜13(设变焦透镜为13a、对焦透镜为13b)和光圈(iris)24。
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固体摄像元件21a为CCD型,但是,也可以是CMOS型等其他形式的固体摄像元件。
数字照相机10还具有取入从A/D转换器26a输出的数字拍摄图像信号的图像输入控制器31、对该数字照相机10的全体进行总括控制的控制部32、对由图像输入控制器31取入的拍摄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并生成拍摄图像数据的图像信号处理电路33、包括用作工作存储器的RAM和存储各种数据的ROM等在内的存储器36、将图像处理后的拍摄图像数据压缩成JPEG图像或MPEG图像的压缩处理电路39、使设于照相机背面等的液晶显示装置40显示拍摄图像或实时取景图像、或者使取景器装置15内的后述显示部19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控制部41、在记录介质42中记录拍摄图像数据的介质控制器43、使它们相互连接的总线44。
在控制部32上连接有包括图1所示的快门释放按钮14等在内的操作部50。控制部32根据经由该操作部50输入的用户指示对数字照相机10进行控制。
数字照相机10还具有对变焦透镜13a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脉冲的马达驱动器46、对对焦透镜13b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脉冲的马达驱动器47、对进行光圈24的光圈控制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信号的马达驱动器48、对进行后述取景器装置15内的OVF快门22的位置控制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信号的马达驱动器53、对固体摄像元件21a供给驱动定时脉冲的定时发生器(TG)49、对进行后述取景器装置15内的显示部19的位置控制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信号的马达驱动器51、对进行后述取景器装置15内的物镜光学系统的位置控制的驱动马达供给驱动信号的马达驱动器52。马达驱动器46、47、48、51、52、53和TG49根据来自控制部32的指令进行动作。并且,CDSAMP25a也根据来自控制部32的指令进行动作。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中的取景器装置15的内部结构的图。
取景器装置15具有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目镜窗17、OVF快门22、物镜光学系统18、目镜光学系统20、显示部19。
物镜光学系统18使被摄体成像在成像面21上,作为一例,物镜光学系统18由透镜18a、透镜18b、透镜18c和棱镜18d构成。
在物镜光学系统18中,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来变更构成该物镜光学系统18的全部光学部件在光轴L方向上的位置。该驱动马达根据从图1所示的马达驱动器52供给的驱动信号对物镜光学系统18的位置进行控制。
从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入射的被摄体光穿过透镜18a、透镜18b、透镜18c后入射到棱镜18d,这里,行进方向改变为相对于光轴L倾斜的方向,从棱镜18d的射出面18f射出。从棱镜18d的射出面18f射出的被摄体光在与射出面18f平行的成像面21上成像。
目镜光学系统20是为了从目镜窗17观察成像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而设置的。作为一例,目镜光学系统20由棱镜20a和放大透镜20b构成。目镜光学系统20的位置固定在取景器装置15内。
OVF快门22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沿着光轴L的光路上。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对OVF快门22的位置进行控制。该驱动马达由图2所示的马达驱动器53驱动。
OVF快门22能够采取插入到取景器装置15的光路上的闭合状态、以及从取景器装置15的光路上退避的打开状态。
在闭合状态下,OVF快门22插入到覆盖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位置。因此,在该闭合状态下,入射到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被摄体光被OVF快门22遮断,禁止该被摄体光入射到目镜窗17。
并且,在打开状态下,OVF快门22退避到不覆盖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位置。因此,在该打开状态下,入射到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被摄体光不会被OVF快门22遮断而是穿过,该被摄体光入射到目镜窗17。
另外,OVF快门22也可以是使吸收或反射光的板状部件以机械方式出没的元件,还可以是能够以电气方式控制透射率的元件(例如液晶快门)。
显示部19例如由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位于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的成像面21的位置。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对显示部19的位置进行控制。该驱动马达由图2所示的马达驱动器51驱动。
显示部19被插入到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以使得在使图像显示方向朝向目镜光学系统20侧的状态下,图像的显示面与成像面21的位置大致一致。在显示部19被插入到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目镜光学系统20、从目镜窗17观察显示部19中显示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显示部19从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退避的状态下,通过目镜光学系统20、从目镜窗17观察成像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
通过显示控制部41的控制,在显示部19中显示由摄像元件21a进行摄像而得到的图像(已记录的图像的确认图像、实时取景图像等)。
在数字照相机10中,能够设定从目镜窗17观察显示部19中显示的图像的电子取景器模式(EVF模式)、以及从目镜窗17观察通过物镜光学系统18成像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的光学取景器模式(OVF模式)。
下面,对数字照相机10中的OVF模式时和EVF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能够通过操作部50的操作来进行OVF模式与EVF模式的切换。
当设定为OVF模式时,控制部32将物镜光学系统18的各光学部件固定在预定位置(图3所例示的位置)。并且,控制部32将OVF快门22控制成打开状态。进而,控制部32将显示部19控制成从目镜光学系统18与物镜光学系统20之间(成像面21的位置)退避的状态。
通过这些控制,从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入射的被摄体光在成像面21上成像,能够通过目镜光学系统20、从目镜窗17观察已成像的被摄体。
当设定为EVF模式时,如图4所示,控制部32将OVF快门22控制成闭合状态,并且,进行使物镜光学系统18向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方向移动的控制。另外,由于在EVF模式时不使用物镜光学系统18,所以,即使使物镜光学系统18向被摄体侧移动,也完全不会对取景器装置15的观察图像产生影响。
控制部32进行如下控制:在使物镜光学系统18向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将显示部19插入到目镜光学系统18与物镜光学系统20之间。
通过这些控制,能够通过目镜光学系统20、从目镜窗17观察显示部19中显示的图像。
另外,在从EVF模式切换为OVF模式时,控制部32在图4的状态下使显示部19从成像面21的位置退避,然后,使物镜光学系统18返回图3的状态。
这样,控制部32进行如下控制:在EVF模式中,使物镜光学系统18向被摄体侧取景器窗16的方向移动。通过该控制,与OVF模式时相比,在与成像面21垂直的方向上且位于被摄体侧的物镜光学系统18的光学部件即棱镜18d与成像面21之间的距离较大。
在与OVF模式时相比增大了上述距离的状态下,控制部32使显示部19出没于成像面21的位置,所以,在物镜光学系统18的棱镜18d和显示部19充分分开的状态下使显示部19出没。
其结果,在显示部19的出没时,能够减少尘埃等异物附着于物镜光学系统18的棱镜18d的可能性,能够防止OVF模式时的观察图像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并且,根据数字照相机10,由于构成为在EVF模式中直接使用OVF模式时使用的目镜光学系统20,所以,不需要为了EVF模式而追加新的光学系统。并且,取景器装置15仅进行在搭载于现有照相机的光学取景器中追加能够移动的显示部、并且使物镜光学系统能够移动这样的改良即可,所以,能够防止数字照相机10的制造成本增加。
这样,根据数字照相机10,兼具有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并且能够防止取景器装置15的视觉辨认性降低,能够将制造成本抑制为较低。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的EVF模式时的动作的另一例的图。
在图4的例子中,在EVF模式中,控制部32使物镜光学系统18全体在光轴方向上向被摄体侧移动。与此相对,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仅使物镜光学系统18中的棱镜18d移动。
当设定EVF模式时,控制部32使OVF快门22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使棱镜18d在与光轴L交叉的方向(在图5的例子中为正交的方向)上向远离目镜光学系统20的方向移动,与OVF模式时相比,增大棱镜18d与成像面21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图6是示出图2所示的取景器装置15的变形例即取景器装置15a的结构的图。
取景器装置15a构成为,在取景器装置15中,将物镜光学系统18变更为物镜光学系统18’,将目镜光学系统20变更为目镜光学系统20’。
物镜光学系统18’包括位置固定的透镜18a’、能够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的变焦透镜18b’、18c’、能够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的棱镜18d’以及场透镜18e。
目镜光学系统20’具有棱镜20a’和放大透镜20b’,与目镜光学系统20同样固定位置。
变焦透镜18b’、18c’与图1所示的变焦透镜13a连动地在光轴L上移动,通过马达驱动器46对位置进行控制。通过使变焦透镜18b’、18c’移动,取景器装置15的OVF模式时的焦点距离(视场角)被变更。
场透镜18e配置在形成于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的成像面21附近。
场透镜18e几乎无助于成像,用于将会聚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光引导至目镜窗17内。会聚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光以不具有指向性的方式散开,所以,通过场透镜18e使其具有指向性,使会聚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光全部入射到目镜窗17。
在该变形例中,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对棱镜18d’和场透镜18e的位置进行控制。该驱动马达由图1所示的马达驱动器52驱动。
显示部19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物镜光学系统18’与目镜光学系统20’之间的成像面21的位置,与图2同样,通过马达驱动器51对位置进行控制。
当设定为OVF模式时,搭载取景器装置15a的数字照相机10的控制部32使OVF快门22成为打开状态。并且,在OVF模式中,控制部32将棱镜18d’和场透镜18e固定在预定位置(例如图6所示的位置),根据变焦操作使变焦透镜18b’、18c’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取景器装置15的取景器倍率变更。
OVF模式中的场透镜18e的位置为成像面21附近,以使得会聚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光全部入射到目镜窗17。
当设定为EVF模式时,控制部32使OVF快门22成为闭合状态,进而,如图7所示,进行使变焦透镜18b’、18c’、棱镜18d’和场透镜18e沿着光轴L向被摄体侧移动的控制。通过该控制,与OVF模式时相比,场透镜18e与成像面21之间的距离较大。
然后,控制部32进行在通过进行上述控制而扩大的空间内插入显示部19的控制。此时,以使显示部19的显示面和成像面21一致的方式插入显示部19。
另外,在从EVF模式切换为OVF模式时,控制部32在图7的状态下使显示部19从成像面21的位置退避,然后,使物镜光学系统18’返回图6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取景器装置15a,也能够在不接近场透镜18e的状态下进行显示部19的插拔,能够得到与取景器装置15相同的效果。
并且,取景器装置15a仅通过在一般的变焦取景器中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目镜光学系统侧的部件即场透镜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就能够得到上述效果。变焦取景器原本具有使物镜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移动的机构,所以,通过沿用该机构,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图8是示出图2所示的取景器装置15的变形例即取景器装置15b的结构的图。
除了使棱镜18d’的位置固定这点、以及将场透镜18e设置成在与光轴L交叉的方向上移动自如这点以外,取景器装置15b采用与取景器装置15a相同的结构。
当设定为OVF模式时,搭载取景器装置15b的数字照相机10的控制部32使OVF快门22成为打开状态。在OVF模式中,控制部32将透镜18a’和棱镜18d’固定在图8所示的位置,根据变焦操作使变焦透镜18b’、18c’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从而进行取景器装置15b的取景器倍率变更。
OVF模式中的场透镜18e的位置为成像面21附近,以使得会聚在成像面21上的被摄体光全部入射到目镜窗17。
当设定为EVF模式时,控制部32使OVF快门22成为闭合状态,进而,如图9所示,进行颠倒场透镜18e和显示部19的位置的控制。
例如,在圆盘状部件的圆周方向上并列设置场透镜18e和显示部19。控制部32通过使该部件旋转,成为在棱镜18d’与棱镜20a’之间插入场透镜18e和显示部19中的任意一方的状态。
在OVF模式时,由于在光轴L方向上与成像面21相邻的物镜光学系统18’的部件为场透镜18e,所以,在成像面21与物镜光学系统18’之间几乎不存在空间。与此相对,当进行上述颠倒的控制时,在光轴L方向上与成像面21相邻的物镜光学系统18’的部件为棱镜18d’,所以,在成像面21与物镜光学系统18’之间产生空间。
控制部32在该产生的空间中插入显示部19。由此,能够避免场透镜18e和显示部19的背面接近的状态,能够防止伴随显示部19的插拔而使异物附着于场透镜18e。因此,能够防止OVF模式时的观察图像的视觉辨认性降低。
在图4的动作说明中,在EVF模式时,控制部32使构成物镜光学系统18的全部光学部件向被摄体侧移动,但是,通过至少使物镜光学系统18的最靠目镜光学系统20侧的光学部件向被摄体侧移动,也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与取景器装置15a同样,在EVF模式时,至少使场透镜18e向远离成像面21的方向移动即可。
另外,取景器装置15也可以采用在物镜光学系统18中包括能够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的变焦透镜的结构。该情况下,与取景器装置15a同样,通过沿用变焦机构,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并且,在变焦取景器中,原本具有使变焦透镜移动的空间,所以,采用在EVF模式时使物镜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移动的结构在设计上也很容易。
在取景器装置15、15a中,在EVF模式时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被摄体侧的光学部件移动时的移动量只要是在插入显示部19时不会使异物附着于该光学部件的程度的距离即可。
以上,以数字照相机为例,但是,只要是搭载取景器装置的摄像装置,就能够应用本发明。例如,在带照相机的智能手机中设置取景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事项。
所公开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取景器,该光学取景器具有物镜光学系统,能够对通过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成像在成像面上的被摄体进行观察,其中,所述光学取景器包括设置在比所述成像面更靠目镜窗侧的位置固定的目镜光学系统、以及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成像面的位置的显示装置,所述摄像装置具有:显示装置控制部,对所述显示装置的插拔进行控制;以及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对构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的位置进行控制,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进行如下的位置控制:在从所述目镜窗观察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图像的电子取景器模式中,将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的位置改变为从所述目镜窗观察成像在所述成像面上的被摄体的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位置,使所述成像面和与所述成像面垂直且位于被摄体侧的方向上的构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距离大,所述显示装置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通过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的所述位置控制,在所述距离增大的状态下,将所述显示装置插入到所述成像面的位置。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是在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配置在所述成像面附近的场透镜。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场透镜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向被摄体侧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场透镜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退避,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在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向被摄体侧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在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在所公开的摄像装置中,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包括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变焦透镜。
符号的说明:
10 数字照相机
15 取景器装置
16 目镜窗
18 物镜光学系统
19 显示部
20 目镜光学系统
21 成像面
32 控制部

Claims (7)

1.一种摄像装置,具有光学取景器,该光学取景器具有物镜光学系统,能够对通过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成像在成像面上的被摄体进行观察,其中,
所述光学取景器包括设置在比所述成像面更靠目镜窗侧的位置固定的目镜光学系统、以及以插拔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成像面的位置的显示装置,
所述摄像装置具有:
显示装置控制部,对所述显示装置的插拔进行控制;以及
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对构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的位置进行控制,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进行如下的位置控制:在从所述目镜窗观察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的图像的电子取景器模式中,将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的位置改变为从所述目镜窗观察成像在所述成像面上的被摄体的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位置,使所述成像面和位于与所述成像面垂直且在被摄体侧的方向上的构成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学部件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该距离大,
所述显示装置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在通过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的所述位置控制使所述距离增大的状态下,将所述显示装置插入到所述成像面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是在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配置在所述成像面附近的场透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场透镜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向被摄体侧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场透镜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退避,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在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向被摄体侧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电子取景器模式中,与所述光学取景器模式中的状态相比,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控制部使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所述成像面侧的光学部件在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交叉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增大所述距离。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包括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变焦透镜。
CN201380016805.9A 2012-03-28 2013-02-26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42209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4311 2012-03-28
JP2012-074311 2012-03-28
PCT/JP2013/054985 WO2013146021A1 (ja) 2012-03-28 2013-02-26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0928A true CN104220928A (zh) 2014-12-17
CN104220928B CN104220928B (zh) 2015-10-21

Family

ID=49259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6805.9A Active CN104220928B (zh) 2012-03-28 2013-02-26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60132B2 (zh)
JP (1) JP5677621B2 (zh)
CN (1) CN104220928B (zh)
WO (1) WO201314602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851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11764A (ja) * 2004-04-22 2005-11-0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20080187307A1 (en) * 2006-12-26 2008-08-07 Nikon Corporation Observation device and camera
JP4357212B2 (ja) * 2003-05-30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そのファインダー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制御用の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6530A (ja) * 1981-12-21 1983-06-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一眼レフカメラ
US5161025A (en) 1989-12-28 1992-11-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electrical view finder
JP2010263538A (ja) 2009-05-11 2010-11-18 Canon Inc 撮像装置
KR101880635B1 (ko) * 2011-10-21 2018-07-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장치 및 촬상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7212B2 (ja) * 2003-05-30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そのファインダー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制御用の記録媒体
JP2005311764A (ja) * 2004-04-22 2005-11-0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20080187307A1 (en) * 2006-12-26 2008-08-07 Nikon Corporation Observation device and camera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851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46021A1 (ja) 2013-10-03
JPWO2013146021A1 (ja) 2015-12-10
JP5677621B2 (ja) 2015-02-25
US20140347544A1 (en) 2014-11-27
US9060132B2 (en) 2015-06-16
CN104220928B (zh)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154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影支援方法
JP2009267566A (ja) 撮像装置
JP2012065294A (ja) ハイブリッド型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09200552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表示方法
JP2004297540A (ja) 立体映像記録再生装置
CN111149349B (zh) 摄影装置和其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JP2021001922A (ja)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CN104220928B (zh) 摄像装置
JP5366693B2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12099984A (ja) 撮像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2004312583A (ja) 撮像装置
JP5608819B2 (ja) 撮像装置
JP5209517B2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207915B2 (ja) 撮像装置、ファインダーの切り換え方法
JP5907856B2 (ja) 撮像装置
JP593826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964097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durability of a viewfinder equipped with 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lens
JP2012063716A (ja) ハイブリッドファインダ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ファインダ制御方法
JP2014041305A (ja)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15028548A (ja) 撮像装置
JP2006058498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9041236A (ja) 撮像装置
JP2012080296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影範囲表示制御方法
JP2017118215A (ja) 撮像装置
JP2006109077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