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3328B - 穿刺器具 - Google Patents

穿刺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3328B
CN104203328B CN201380016113.4A CN201380016113A CN104203328B CN 104203328 B CN104203328 B CN 104203328B CN 201380016113 A CN201380016113 A CN 201380016113A CN 104203328 B CN104203328 B CN 104203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hub
pin needle
interior pin
interior
she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61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3328A (zh
Inventor
玉野寿美
住吉聪
中岛淳
京极悠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200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48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200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48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65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449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65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00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3/05824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314134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4203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3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构成穿刺器具的元件因纵向弯曲(弯折)等而破损、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没有力气的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的穿刺器具。穿刺器具(1)包括:外针(21);外针针毂(22),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内针(3),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内;内针针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外筒(6),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内针针毂的内部;以及内筒(7),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的把持部件(71A),并且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筒(6)的内部;至少所述外筒(6)由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Description

穿刺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刺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将外针(导管)留置于血管的穿刺器具。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公知有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用于将外针(导管)留置于血管的穿刺器具。
这种穿刺器具包括外针、用于保持外针的外针针毂、顶端部插入外针内的内针以及用于将内针的基端部保持于内部的筒状的内针针毂。
具体地说,基于图50说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穿刺器具。
如图50的(A)所示,该穿刺器具100包括外针102a、外针针毂102b、顶端部插入外针102a内的内针103以及用于将内针103的基端部保持于内部的筒状的内针针毂101。
然后,说明穿刺器具100的使用方法,如图50的(A)所示,在内针针毂101内收纳有滑动罩104,在内针103的顶端103a自外针102a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身体110进行穿刺(刺针)。
之后,在将外针102a送到体内之后(参照图50的(B)),在将外针102a刺入体内并留置的状态下,通过向手边拉拽内针针毂101,从而滑动罩104伸长,内针的顶端103a自体内脱落(参照图50的(C))。
然后,通过进一步向同一方向拉拽内针针毂101,从而不用碰到手就将内针103的顶端103a保持在同一滑动罩104内。
接着,在该状态下使内针针毂101沿周向转动(参照图50的(D)),滑动罩104的整体沿同一方向旋转且顶端侧的支承件105被解除(卸下)。
其结果,仅将外针102a留置在体内,能够卸下收纳有内针103的内针针毂101,能够就这样将内针103废弃(参照图50的(E))。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穿刺器具中,虽未图示,但是构成为在将外针插入体内并留置的状态下,通过按压被设于内针针毂的按压片,从而不用使手接触内针,就能够将内针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00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43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穿刺器具中,存在这样的技术课题:若忘记按压按压片,则会将内针以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的状态进行废弃,对操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无法确保安全性。
与此相对,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穿刺器具中,在将外针刺入体内并留置的状态下,能够将内针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能够安全地进行操作。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穿刺器具中,在进行从外针内抽拔内针的动作时,在内针针毂的抽拔动作方向为倾斜方向(不在内针的延长线上的方向)的情况下,在内针针毂101、滑动罩104等上施加有弯曲力,内针针毂101、滑动罩104等引起纵向弯曲(弯折)等,有可能破损。而且,在内针针毂101、滑动罩104等产生破损等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技术课题:内针3有可能自滑动罩104等暴露,对操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无法确保安全性。
而且,存在这样的技术课题:由于滑动罩104在内针针毂101内滑动,因此滑动阻力较大,对没有力气的使用者来说操作并不容易。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构成穿刺器具的元件因纵向弯曲(弯折)等而破损、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没有力气的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的穿刺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穿刺器具的特征在于,该穿刺器具包括:外针;外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内针,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内;内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外筒,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内针针毂的内部;以及内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筒的内部;至少所述外筒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这样,由于至少外筒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因此虽然外筒在所述弯曲力的作用下弯曲,但是能够防止裂纹等破损。而且,防止外筒破损等的结果是,也没有外筒自内针针毂脱落、内针暴露这样的担心,能够确保安全性。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内筒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这样,在内筒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所述弯曲力引起的内筒的裂纹等破损。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内针针毂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这样,在内针针毂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所述弯曲力引起的内针针毂的裂纹等破损。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是伸长率为100%以上的合成树脂。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是聚丙烯。
这样,在内筒、外筒、内针针毂也由聚丙烯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进行内针针毂的抽拔动作,即使是没有力气的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能够防止构成穿刺器具的元件因纵向弯曲(弯折)等而破损、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没有力气的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的穿刺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卸下了图1中的穿刺器具的护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穿刺器具的除护套以外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是与图4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外筒的图,(a)是立体图,(b)是纵剖视图,(c)是与(b)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内筒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展开内筒后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a)的A-A剖视图。
图9是表示用于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顺序的穿刺状态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与(a)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顺序的表示使内针针毂伸长后的状态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与(a)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顺序的表示内针针毂的伸长结束后的状态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与(a)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顺序的表示使外针留置后的状态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与(a)的纵剖视图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是说明外针移动的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护套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护套的图,(a)是立体图,(b)是从内针针毂的插入侧看到的图。
图1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自图17所示的状态抽出外筒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自图18所示的状态抽出中继筒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外筒被抽出、且弯曲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2是第5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5的穿刺器具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卸下了图25中的穿刺器具的护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将图25的穿刺器具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图25所示的穿刺器具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与(a)成90°角度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图25所示的穿刺器具的内针针毂的图,(a)是侧视图,(b)是纵剖视图。
图31是图26所示的内针针毂的立体图。
图32是护套的立体图。
图33是从护套的下侧(下表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34是护套的纵剖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护套安装的顺序的穿刺器具的图,(a)是侧视图,(b)是纵剖视图。
图36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的穿刺器具的侧视图。
图39是表示卸下了图37中的穿刺器具的护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0是表示将图37的穿刺器具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图37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图37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是与图41成90°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43是护套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5是图1的穿刺器具的侧视图。
图46是表示卸下了图1中的穿刺器具的护套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7是表示图44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
图48是表示图44的穿刺器具的纵剖视图,是与图47成90°的不同的纵剖视图。
图49是护套的立体图。
图50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动作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穿刺器具;2 导管;21 外针;22 外针针毂;22A 翼(突起部位);22B 分支管(突起部位);22C 台阶部;3 内针;4 注射器具;5 护套;5A~5D 接触部;5E 外针针毂卡定部;5a 外针针毂卡定部;5b 主体部;5c1 开口部(下表面侧);5c2 开口部(圆筒部相反侧端部侧);5d 肋状框;5d1 肋状框延伸设置部;5e 被卡定突起;5f 接触部;5g 接触部;5h 被引导部;5i 被引导部;6 外筒(筒状体);7 内筒(筒状体);7A下部;7B 上部;41 内针针毂;41A主体部;41a 端部;41b 嵌合部;41b1 卡定孔;41c 开口部;41d 通孔;41e 肋状突起;41f按压突起;41g 肋状突起;41h 凸部;42 尾塞;42a 针连接部;51 外针针毂卡定部;52 支承腿部;52c 卡定爪;53 开口部;61 槽部;62 臂开闭部(把持部件);71 颈部;71A 臂(把持部件);72 轴部;72A 突出部;72B 立起片;73 通孔;73A、73B 槽部;74 内部空间;74A、74B 凹部;110 患者的身体。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外针21、顶端部(纸面左端部)插入所述外针21内的内针3、保持所述内针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状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盖所述外针21和所述内针3的护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内针3以外的所有元件为树脂制。另外,在图1中,所述外针21和所述内针3被所述护套5覆盖而无法看到。
另外,如图2、3所示,所述导管2包括由具有挠性的中空的管构成的外针21和用于保持外针21的基端部的外针针毂22。
如图2~图5所示,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筒状的内针针毂41和尾塞42,该尾塞42通过压入而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基端(纸面右端),并且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内针3的基端部的大致圆筒状的针保持部42a。
另外,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外筒6和内筒7,该外筒6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内部,该内筒7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22的4个臂71A,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筒6的内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所述内筒7上形成有所述4个臂71A的情况,但是只要能够利用两个以上的臂保持外针针毂22即可。
如图6所示,所述外筒6包括沿着所述外筒6的轴部64的轴线形成的(沿着内筒7的进退方向形成的)槽部61和用于收纳所述4个臂71A的臂开闭部62,且整体形成为筒状。
另外,所述4个臂71A形成为能够一边被形成于所述臂开闭部62的内表面的两侧部的引导槽部62A引导一边进行进退。
如图5、图6的(c)所示,所述槽部61形成为在所述外筒6的周面上的上部的一个部位和下部的一个部位这两个部位对称。
另外,所述臂开闭部62如图4、图5所示,在所述内筒7收纳于所述外筒6的情况下,所述4个臂71A闭合并把持所述外针针毂22。
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外筒6内抽拔出所述内筒7(已前进)的情况下,如图11、图12所示,引导槽部62A(臂开闭部62)的限制消失,因此在臂71A自身的反弹力的作用下,所述4个臂71A张开,释放所述外针针毂22。
这样,利用所述4个臂71A和所述臂开闭部62构成了把持所述外针针毂22的把持部件,在所述4个臂71A后退到臂开闭部62内的状态下,如图4、图5所示,成为把持外针针毂22的状态,在所述4个臂71A自臂开闭部62已前进的状态下,如图11、图12所示,成为释放外针针毂22的状态。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所述4个臂71A形成为相对于内筒7的周面预先打开的形状。
而且,在将所述内筒7的臂71A插入(收纳于)所述外筒6的引导槽62A(参照图6)内的情况下,所述4个臂71A因所述臂开闭部62而成为闭合的状态。即,所述臂开闭部62成为使所述4个臂71A闭合、且所述4个臂71A把持所述外针针毂22的状态。
另外,若从所述外筒6内抽拔出所述内筒7(前进),则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4个臂71A被从所述臂开闭部62中拔出,恢复为原来的打开状态。即,借助于所述臂开闭部62,所述4个臂71A成为打开状态,所述4个臂71A成为释放所述导管2的状态。
如图7所示,所述内筒7包括具有所述4个臂71A的颈部71、比所述颈部71缩径而成的轴部72以及贯穿所述颈部71和所述轴部72的中心、并供所述内针3贯穿的通孔73,且整体成形为筒状。
所述轴部72包括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外筒6的所述槽部61内的突出部72A和被所述通孔73内的内针3压出而立起、并卡合于所述槽部61的立起片72B。
所述突出部72A以与所述槽部61分别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在所述轴部72的上表面的一个部位和下表面的一个部位这两个部位对称(参照图5)。而且,利用所述槽部61与所述突出部72A限制了所述内筒7相对于所述外筒6的进退方向(所述外筒6相对于内筒7的进退方向)。
另外,在使所述内筒7相对于所述外筒6已前进时,构成为所述突出部72A卡定于槽部61的端部,以使得所述外筒6和内筒7不会相互分离。
在此,如图8所示,所述内筒7是使具有所述立起片72B的下部7A(纸面左侧)和隔着中心线l形成于相反侧的上部7B(纸面右侧)一体形成后的元件,通过以弯折线(中心线l)为中心折叠所述下部7A和所述上部7B而形成。
另外,在所述下部7A和所述上部7B的中央,沿着所述内筒7的轴线方向分别形成有截面半圆状的槽部73A、73B。这些槽部73A、73B通过折叠所述下部7A和所述上部7B而形成有一个通孔73。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所述内针3插入(收纳于)所述通孔73,从而所述立起片72B被所述内针3的周面压出而立起,并卡合于所述槽部61的端部。
在此,所述立起片72B卡合于所述槽部61中的、所述导管2侧的端部,因此以与所述内筒7的所述颈部71协作夹入所述外筒6的方式卡定于所述外筒6。
换言之,在内针3存在于所述通孔73内的情况下,所述立起片72B因所述内针3而立起,外筒6与内筒7成为一体,所述内筒7的自所述外筒6的抽拔受到限制。
另外,若从所述通孔73内抽拔所述内针3,内针3的压出消失,则所述立起片72B以闭塞所述通孔73的方式收纳(恢复)于所述内筒7的内部,与所述槽部6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
换言之,在内针3未存在于所述通孔73内的情况下,所述立起片72B未卡定于所述外筒6,因此外筒6与内筒7能够分离,能够从所述外筒6内抽拔所述内筒7。
另外,在所述内针针毂41和所述外筒6的各自的端部41a、63形成有卡合部,在伸长时,形成于所述端部41a、63的卡合部进行卡定,从而不会相互分离(分开)。
接着,说明使用这种穿刺器具1的情况。
首先,从图1、图4所示的穿刺器具1上卸下护套5,如图2所示使导管2和内针3暴露。然后,如图9所示,使所述外针21和所述内针3穿刺血管(患者的身体110)。
之后,为了留置所述外针21,使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向与所述外针21分开的方向移动(进行抽拔动作)。通过该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所述注射器具4伸长。
具体地说,在留置了所述外针21的状态下,若使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21分开(沿图9所示的箭头方向进行抽拔动作),则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进行移动,所述注射器具4整体伸长。此时,外针针毂22由内筒7保持,内筒7与外筒6利用立起片72B进行一体化。
因而,若使保持内针3的后端部(基端部)的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则内针3也同样地沿着轴向进行移动。然后,从外针21内抽出,从而抽拔出的内针3被覆盖于内筒7、外筒6、内针针毂41内(参照图10)。
进而,使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21分开。然后,如图11所示,若内针3的顶端通过立起片72B,则立起片72B成为未自所述内针3的侧面受到力的状态,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并闭塞通孔73。
由此,即使使内针针毂41向导管2侧移动的力发挥作用,内针3也被所述立起片72B限制了移动,不会再次返回到外针21内。
进而,若所述内针3对立起片72B的压出被解除,则与所述外筒6之间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其结果,外筒6与内筒7能够分离,伴随着所述内针针毂41的移动,所述外筒6沿着轴向进行移动。
此时,由于所述槽部61被所述突出部72A引导,因此所述外筒6一边被所述内筒7的突出部72A引导,一边自所述内针针毂41抽拔出来。
进而,使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21分开,使所述外筒6移动,若从所述外筒6内拔出所述内筒7,则如图11所示,打开所述4个臂71A,释放所述4个臂71A对外针针毂22的保持状态。
即,通过使所述内针针毂41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21分开并使所述注射器具4伸长,从而从所述导管2内抜出的所述内针3被收纳于所述内筒7、外筒6、内针针毂41的内部,自所述4个臂71A和臂开闭部62对外针针毂22的保持状态释放外针针毂22。
由此,如图12所示,将所述导管2(外针21)留置于血管,并且将所述内针3从所述外针21内抽拔出来并收纳于所述内针针毂4的内部,并且所述外针针毂22被从所述注射器具4上卸下。
这样,所述穿刺器具1能够仅通过从所述外针21内抽拔所述内针3的动作来将所述内针3收纳于所述内针针毂4的内部,而且能够从所述内针针毂4上卸下所述外针针毂22。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筒状体由所述外筒6和所述内筒7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在所述内针针毂与外筒、内筒上延伸的中继筒的穿刺器具。所述筒状体只要具有把持导管的把持部件、并安装为能够以进退自如的方式插入(能够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即可。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把持部件,以由所述4个臂71A和所述臂开闭部62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该结构。所述把持部件只要构成为通过使内针针毂沿着轴向与外针分开、并使注射器具伸长、从而在从外针内抽拔出的内针被收纳于筒状体的内部时释放外针针毂即可。
这样,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穿刺器具,其包括:外针;外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内针,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内;以及筒状的注射器具,其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器具包括:内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以及筒状体,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通过使所述内针针毂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分开,并使所述注射器具伸长,从而从所述外针内抽拔出的所述内针被收纳于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或者内针针毂的内部与筒状体内部,并且所述把持部件释放所述外针针毂,所述外针针毂被从所述内针针毂上卸下。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内针针毂沿着轴向分开(抽拔),并使注射器具伸长,从而从外针内抽拔出的内针被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而且把持部件解除(释放)外针针毂的把持。
因而,能够仅通过从外针内抽拔内针的动作来将外针针毂从内针针毂上卸下,没有对患者带来痛苦等的担心,能够容易地进行顺利的卸下。另外,由于必须将内针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因此能够确保操作者的安全性。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筒状体包括:外筒,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以及内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的多个臂,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筒的内部;所述外筒具有臂开闭部,该臂开闭部通过将所述内筒收纳于所述外筒内部或者从所述外筒内部抽拔所述内筒而进行所述多个臂的开闭,在所述内筒上具有供所述内针贯穿的通孔、被所述通孔的所述内针压出而立起、并卡定于外筒的立起片以及把持由所述臂开闭部开闭的导管的多个臂,通过使所述内针针毂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分开、并抽拔所述内针,从而解除所述立起片对外筒与内筒的卡定状态,通过使所述外筒的臂开闭部相对于内筒进行移动、并打开把持外针针毂的多个臂,从而所述外针针毂被从所述内针针毂上卸下。
这样,通过向使内针针毂沿着轴向与所述外针分开的方向抽拔所述内针,从而解除所述立起片对外筒与内筒的卡定状态,能够使所述外筒的臂开闭部相对于内筒进行移动。而且,通过使所述外筒相对于内筒进行移动,从而释放多个臂对外针针毂的把持状态,所述外针针毂被从所述内针针毂上卸下。
即,能够仅通过从外针内抽拔内针的动作来将内针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而且能够从内针针毂上卸下外针针毂。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外筒的周面上沿着所述外筒的轴线形成有槽部,并且在所述内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收纳于所述槽部内的突出部,利用所述槽部和突出部限制外筒相对于所述内筒的进退方向。
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槽部与突出部限制外筒相对于内筒的进退方向,因此能够向沿着轴向与外针分开的方向抽拔内针针毂。
另外,期望的是,在解除所述立起片对外筒与内筒的卡定状态、且所述内针的顶端通过立起片地进行抽拔时,所述立起片闭塞内针的通孔。
在该情况下,若内针一旦收纳于筒状体的内部,则内针的向外针侧的进路(内针的通孔)被立起片闭塞,因此内针不会再次向筒状体的外部飞出。因而,能够将内针可靠地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
像以上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一种能够仅通过从外针内抽拔内针的动作来将内针收纳于内针针毂的内部、并且能够从内针针毂上卸下外针针毂的穿刺器具。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3至图16说明第2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该实施方式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改进后的实施方式,防止外针针毂22(导管2)在护套5的内部移动(晃动)。
由此,能够解决这样的课题:由于外针针毂22在护套5的内部移动(晃动)、因此如图13中虚线所示外针21覆盖内针2的顶端而无法进行穿刺、或者外针针毂22自内筒7脱落而无法进行穿刺。
如图13所示,覆盖导管2和所述内针3的护套5通过与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相嵌合而进行安装,此时,外筒6的臂开闭部62的外周部的端部也与护套5的内周面相压接。另外,外针针毂22被保持于内筒7的臂71A,臂71A压接于外筒6的臂开闭部62的引导槽62A。
如图14~图16所示,该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设置了与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相压接的接触部5A、5B、5C、5D这一点。
该接触部5A、5B、5C、5D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突出,并且沿着护套5的轴线与所述轴线平行地延伸设置。所述接触部5A、5B、5C、5D只要形成有多个即可,例如如图所示,优选的是设有4个。另外,优选的是该接触部5A、5B、5C、5D不接触外筒6的臂开闭部62外周面,但是即使接触,也优选不进行压接。
另外,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与接触部5A、5B、5C、5D之间的压接力考虑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与接触部5A、5B、5C、5D之间的滑动阻力(抽拔力)来设定接触部的宽度、长度、个数等。
另外,在护套5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E。该外针针毂卡定部5E形成为圆筒形状,构成为所述内针3的顶端位于被设于中心部的空间部5F内,并且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E的端部抵接于外针针毂22。
即,如图14所示,在护套5覆盖导管2和所述内针3的状态(护套5的安装状态)下,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与护套5的接触部5A、5B、5C、5D相压接(嵌合),外针针毂22抵接于外针针毂卡定部5E。
因此,在护套5的安装状态下,外针针毂22(导管2)的向前方的移动被外针针毂卡定部5E阻止,外针针毂22(导管2)的向后方的移动被嵌合于护套5的内针针毂41阻止。
其结果,导管2成为被固定的状态,阻止了导管2的移动。
而且,在卸下所述护套5时(沿图13的箭头方向移动时),由于所述接触部5A、5B、5C、5D不接触外筒6的臂开闭部62,或者即使接触也不进行压接,因此即使护套5移动,外筒6的臂开闭部62也不会沿图13的箭头方向进行移动,而停留在该位置。
其结果,即使在卸下了所述护套5的情况下,由于外针针毂22(导管2)不相对于内针3进行移动,因此也能够防止外针21比内针3的顶端向前方移动、覆盖内针3的顶端等弊端。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7、图18、图19说明第3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该第3实施方式是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进一步改进后的实施方式,构成为在所述内针针毂与外筒之间设置了在内筒中延伸的中继筒,且能够使内针针毂自外针进一步延伸。
如图17、图18所示,在所述内针针毂41与外筒6之间设有在外筒6上延伸的中继筒8。该中继筒8形成为圆筒形状,具有能够收纳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内部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能够将外筒6收纳于内部的内径尺寸。在该中继筒8的一端形成有卡定部8a,构成为卡定于形成在外筒6的端部63的卡定部。而且在该中继筒8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定部8b,构成为卡定于形成在内针针毂41的端部41a的卡定部。
而且,在所述中继筒8的外周面上与中继筒8的中心轴线平行地形成有纵长的开口部8c。而且所述开口部8c在中继筒8的周向上形成有4个。
这样,通过在所述中继筒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开口部8c,从而对中继筒8赋予了柔软性,因此即使在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方向成为倾斜方向(不在内针3的延长线上的方向)、且对中继筒8施加有弯曲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中继筒8因纵向弯曲等而破损。
这样,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能够使内针针毂4自外针21(导管2)进一步延伸,并且即使在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方向不在内针3的延长线上、且对中继筒8施加有弯曲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中继筒8因纵向弯曲等而破损。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20、图21说明第4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方向为倾斜方向(不在内针3的延长线上的方向)的情况下,在外筒6(外筒6的轴部64)上施加有弯曲力。因此,在利用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了外筒6的情况下,无法耐受该弯曲力,外筒6的轴部64有可能引起纵向弯曲(弯折)等而破损。
另外,在外筒6的轴部64引起纵向弯曲(弯折)等而破损等的情况下,外筒6有可能自内针针毂41脱落,内针3暴露。
该第4实施方式是将所述第1实施方式改进后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利用聚丙烯等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了至少外筒6这一点上。
具体地说,如图20、21所示,若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方向自内针3的延长线上偏移角度θ,则在外筒6的轴部64上作用有弯曲力。
此时,由于外筒6由聚丙烯等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因此虽然外筒6的轴部64在所述弯曲力的作用下弯曲,但是能够防止裂纹等破损。而且防止外筒6的轴部64破损等的结果是,也没有外筒6自内针针毂41脱落、内针3暴露的担心。
另外,形成外筒6的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根据日本JIS K7113(塑料的试验方法)而优选具有伸长率为200%以上的伸长率。具体地说,优选聚丙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外筒6的情况,但是除内针3以外的其他元件、具体地说内针针毂41、内筒6、外针针毂22、外针21也优选由聚丙烯等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这样,在内筒6、外筒7、内针针毂41也由聚丙烯等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即使是没有力气的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具体地说,在使用了聚丙烯的情况下,能够以小于0.8N(牛顿)的力进行内针针毂41的抽拔动作。
另外,也可以利用聚丙烯等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中继筒8。在该情况下,未必必须形成有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开口部8c。
(第5实施方式)
进而,基于图22至图23说明第5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该实施方式是将上述第2实施方式改进后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在内针针毂的外周面上形成在使用者使用时进行把持的把持部、并谋求使用者的便利性这一点上。
如图22所示,内针针毂41形成为圆柱形状。因此,在从穿刺器具1上卸下护套5、并使外针21和内针3穿刺血管(患者的身体110)时,利用所述圆柱形状的内针针毂41来进行。
但是,会有因使用者不同而难以进行握持圆柱形状的内针针毂41的外周面的穿刺动作这样的意见。
如图22、图23所示,该第5实施方式在圆柱形状的内针针毂41的顶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内针针毂41的中心轴线平行地进行把持的把持部9。该把持部9自内针针毂41的顶端部外周面向导管2(外针21)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把持部9的顶端部形成在与外筒6(臂开闭部62)的顶端部对应的位置。
另外,在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时,为了避免所述把持部9与护套5之间的碰撞而在所述护套5上设有开口部5G。该开口部5G自内针针毂41的插入端侧(与外针针毂卡定部5E相反的端部侧)向外针针毂卡定部5E侧延伸设置。
因而,在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与把持部9相干涉地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
在如此构成的第5实施方式中,与握持内针针毂41进行穿刺动作的情况相比,使用者通过把持所述把持部9,能够握持更靠近内针3(外针21)的地方进行穿刺动作,能够进行更合适的穿刺。
(第6实施方式)
基于图24至图35说明第6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第5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然而,在以往的穿刺器具中,在将外针102a穿刺于患者的身体110时,需要成为内针103的顶端103a自外针102a的顶端突出的状态。因此,在使用穿刺器具之前,为了使内针103与外针102a之间的轴向的位置不错位,而且基于安全方面考虑而具有想要将帽状的护套覆盖外针102a和内针103来进行保护这样的要求。
但是,在如图24所示在外针针毂102b的侧面设有翼106的穿刺器具中,在覆盖所述护套的情况下,所述翼106成为障碍。即,存在无法利用所述护套覆盖外针针毂102b整体这样的课题。另外,若形成能够收纳翼106的护套,则存在成为非常大型的护套这样的课题。
该实施方式是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做成的,其特征在于即使在保持外针的外针针毂上设有翼的情况下、也不用使覆盖外针针毂用的护套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并能够保护所述外针和自该外针突出的内针、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错位并且确保安全这一点上。
以下,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如图25~图27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导管2、顶端部插入所述导管2内的内针3、保持所述内针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状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盖所述导管2的顶端和所述内针3的顶端的护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内针3以外的所有元件为树脂制。
如图27、图28所示,所述导管2包括由具有挠性的中空的管构成的外针21和用于保持外针21的基端部的外针针毂22。在所述外针针毂22上一体形成有向其左右两侧延伸设置的一对翼22A(突起部位)。所述一对翼22A利用粘合带等将其固定于患者的皮肤,用于防止导管2偏移。
所述内针针毂4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如图28~图31所示,在所述内针针毂41的顶端侧形成有比主体部41A的筒径扩径而成的筒状的嵌合部41b。该嵌合部41b构成为与护套5相嵌合。
另外,在内针针毂41后端部设有供尾塞42嵌合的开口部41c,在筒状的嵌合部41b的主体部41A侧设有供所述外筒6的轴部64贯穿的通孔41d。而且,构成为在内针针毂41的主体部41A和嵌合部41b内收纳有所述外筒6。
在该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的顶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圆弧状(从顶端侧观察呈圆弧状)的多个肋状突起41e(在图中图示了4个肋状突起)。该肋状突起41e通过卡定被形成于护套5的被卡定突起5e(参照图33)而将护套5安装(固定)于所述注射器具4。
另外,所述肋状突起41e中的相邻的肋状突起41e如图30所示隔开预定的间隔t而形成。
即,4个肋状突起41e以两个肋状突起41e为一对并从内针针毂41的顶端侧观察时左右对称地配置。而且,左右对称配置的肋状突起41e之间的间隔t形成为预定尺寸以供形成于护套5的被引导部5h、5i(参照图33)贯穿。
而且,在形成于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的肋状突起41e的后方(比肋状突起41e靠内针基端部侧的位置),沿着内针针毂41的轴线设有与该轴线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按压突起41f。
如图30所示,该按压突起41f的下表面41f1配置在一对肋状突起41e中的、上侧的肋状突起41e的下表面41e1的延长线上。
即,构成为利用所述肋状突起41e与按压突起41f可靠地保持形成于护套5的被引导突起5h、5i。
另外,如图32至图34所示,所述护套5包括圆筒状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a和主体部5b,该外针针毂卡定部5a用于收纳所述外针21,该主体部5b自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护套的上表面和侧面,并且在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和下表面具有开口部5c1、5c2。
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在护套5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上呈圆筒状突出而形成,构成为所述内针3的顶端位于其内部的空间5a1内,并且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端部5a2抵接于外针针毂22。
所述开口部5c1是用于将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插入护套5内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5c2是为了安装护套5时不与设于外针针毂22的翼22A相干涉而设置的。
另外,在所述主体部外周面上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相反端部侧形成有向所述主体部5b的左右两侧延伸设置的、圆弧状(从圆筒部5a侧观察)的肋状框5d。另外,肋状框5d设有从所述主体部5b的左右两侧朝向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延伸设置部5d1。
另外,所述圆弧状的肋状框5d具有预定的高度h(尺寸),以使得使用者能够勾挂手指并卸下护套5。
另外,通过将所述肋状框5d和肋状框5d的延伸设置部5d1设置于主体部5b,能够增大形成有开口部5c1、5c2的护套5的机械强度,能够抑制护套5的变形。
另外,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在其周向上形成有被卡定突起5e。
在将护套5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41时,通过使所述被卡定突起5e越过被形成于所述嵌合部41b外周面的肋状突起41e,从而护套5的被卡定突起5e卡定于肋状突起41e,护套5固定于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
另外,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设有与该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相压接的接触部5f、5g。
该接触部5f、5g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接触部5A~接触部5D相同的结构。具体地说,该接触部5f、5g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突出,并且沿着护套5的轴线与所述轴线平行地延伸设置。所述接触部5f、5g只要形成有多个即可,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与接触部5f、5g之间的压接力考虑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与接触部5f、5g之间的滑动阻力(抽拔力)来设定接触部的宽度、长度、个数等。
然而,在未设定有合适的所述滑动阻力(抽拔力)的情况下,例如,在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接触主体部5b的内周面整体、且所述滑动阻力较大的情况下,在使用者施力卸下护套的瞬间,会产生余力而有可能将内针刺到自己或他人,另一方面,当所述滑动阻力(抽拔力)较小时,护套5有可能自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脱落。
通过如上所述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设置接触部5f、5g,并适当地设定接触部的宽度、长度、个数等,能够获得合适的所述滑动阻力力(抽拔力),能够确保安全性。
另外,在护套5的内周面上,与所述接触部5f、5g平行(沿着主体部5的轴线与所述轴线平行)地设有作为自护套5的内周面突出的肋状的突起的被引导部5h、5i。
在安装护套5时,该被引导部5h、5i贯穿于所述一对肋状突起41e之间,并被所述肋状突起41e引导。因此,被引导部5h、5i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一对肋状突起41e的间隔t小。
而且,贯穿于一对肋状突起41e之间、并被引导的被引导部5h、5i的上表面与设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按压突起41f的下表面相接触(参照图31)。
这样,所述被引导部5h、5i由一对肋状突起41e和按压突起41f保持,因此能够防止护套5晃动。
特别是由于护套5的下表面的开口部5c2侧的机械强度较弱,因此在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时,护套5有可能向开口部5c2侧倾斜(变形)。
通过利用该按压突起41f按压所述被引导部5h、5i,能够抑制护套5向开口部侧倾斜(变形)。
在安装这种护套5时,如图35所示,设为在护套5的下表面侧的开口部5c2配置有一对翼22A的状态,若使护套5向X方向(注射器具4侧)移动而使被引导部5h、5i贯穿于所述一对肋状突起41e之间,则被引导部5h、5i一边被肋状突起41e引导一边进行移动。而且,接触部5f、5g一边压接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一边进行移动。
然后,护套5的被卡定突起5e越过被形成于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外周面的肋状突起41e,从而护套5的被卡定突起5e卡定于肋状突起41e,护套5固定于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
此时,贯穿于一对肋状突起41e之间的被引导部5h、5i的上表面与设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按压突起41f的下表面相接触,所述被引导部5h、5i由一对肋状突起41e和按压突起41f保持。
另外,所述内针3的顶端位于形成于护套5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空间部5a1内,并且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顶端部5a2抵接于外针针毂22。由此成为护套5稳定地安装(嵌合)于内针针毂41的状态。
然后,在如此安装了护套的状态下,外针针毂22(导管2)的向前方的移动被外针针毂卡定部5a阻止,外针针毂22(导管2)的向后方的移动被固定于护套5的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阻止。
其结果,导管2成为被固定的状态,阻止了导管2的移动。另外,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翼22A的情况下,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而且能够利用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空间部5a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
另外,在卸下所述护套5时(使护套5向图29的Y方向移动时),使用者将手指勾挂于肋状框5d,能够用一只手容易地卸下护套5。另外,由于所述接触部5f、5g与嵌合部41b接触,而不与外筒6的臂开闭部62接触,因此即使护套5进行移动,外筒6的臂开闭部62也不向Y方向移动,而是停留在该位置。
其结果,即使在卸下了所述护套5的情况下,由于外针针毂22(导管2)不相对于内针3进行移动,因此也能够防止外针21向比内针3的顶端靠前方的位置移动而覆盖内针3的顶端等的弊端。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针21;外针针毂22,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并且在侧面具有突起部位;内针3,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内;筒状的内针针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以及护套5,其用于覆盖所述外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5包括:外针针毂卡定部5a,其用于收纳所述外针;主体部5b,其自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护套的上表面和侧面,并且在下表面和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的相反端部具有开口部5c1、5c2;肋状框5d,其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侧的外周面;以及被卡定突起5e,其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的内周面,所述内针针毂41具有对形成于一端侧的外周面的所述被卡定突起5e进行卡定的肋状突起41e,在所述护套的下表面的开口部配置有所述外针针毂22的突起部位22A,通过从所述护套5的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侧的开口部5c1插入内针针毂41的一端侧,从而所述主体部5b的被卡定突起5e卡定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肋状突起41e,所述外针21收纳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空间部5a1内。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所述护套5的主体部5b下表面上设有开口部5c2,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c2配置突起部位(图24所示的翼106等),能够使护套5不与所述突起部位22A相干涉地嵌合于内针针毂。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翼等突起部位22A的情况下,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收纳并保护外针和自该外针的顶端突出的内针,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另外,由于在所述主体部5b上形成有肋状框5d,因此能够增大在下表面和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的相反端部侧具有开口部5c1、5c2的主体部5b的强度,能够抑制护套5的变形。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肋状框5d的距主体部外周面的高度形成为供使用者的手指进行勾挂的尺寸。在如此形成有肋状框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用一只手将手指勾挂于肋状框5d并从内针针毂41上容易地卸下护套5。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护套5具有自主体部5b的内周面突出、并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a的相反端部的开口部沿着主体部5b的轴线与所述轴线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接触部5f、5g,当从所述护套5的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侧的开口部5c1插入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的一端侧时,所述接触部5f、5g压接于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的外周面。
这样,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不是与护套5的主体部5b的内周面整体相压接,而是与所述接触部5f、5g相压接,因此能够获得适度的滑动阻力,能够抑制安装、卸下护套5时的事故。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护套5具有自主体部5b的内周面突出、并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侧的开口部5c1沿着主体部5b的轴线与所述轴线平行地延伸设置的被引导部5h、5i,所述肋状突起41e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形成,当从所述护套5的外针针毂卡定部相反端部侧的开口部5c1插入内针针毂41(嵌合部41b)的一端侧时,所述被引导部5h、5i贯穿于所述肋状突起41e之间,并被所述肋状突起41e引导。
这样,在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时,护套5被引导,能够使内针针毂41与护套5可靠地嵌合。
期望的是,在比所述肋状突起41e靠内针基端部侧的内针针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被引导部接触的按压突起41f。
这样,通过所述被引导部5h、5i与按压突起41f接触,能够防止护套5相对于内针针毂41的晃动。特别是在将护套5安装于内针针毂41时,能够抑制护套5向下表面开口部侧的倾斜(变形)。
(第7实施方式)
基于图36至图43说明第7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第6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该第7实施方式是将第6实施方式所示的护套改进后的实施方式。
然而,在外针针毂102b上,除了设有如图24所示的翼106以外,还如图36所示在外针针毂102b的侧面设有分支管105。在覆盖这种所述护套的情况下,所述突起的分支管105、翼106成为障碍。即,存在无法利用所述护套覆盖外针针毂102b整体这样的课题。另外,若形成能够收纳分支管105、翼106的护套,则存在成为非常大型的护套这样的课题。
本实施方式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特征在于如下穿刺器具:即使在保持外针的外针针毂上设有分支管、翼的情况下,也不用使覆盖外针针毂用的护套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保护所述外针和自该外针突出的内针,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以下,基于图37至图43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如图37~图39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导管2、顶端部插入所述导管2内的内针3、保持所述内针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状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盖所述导管2的顶端和所述内针3的顶端的护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内针3以外的所有元件为树脂制。
如图39所示,所述导管2包括由具有挠性的中空的管构成的外针21和用于保持外针21的基端部的外针针毂22。所述外针针毂22在其侧面设有分支管22B(突起部位)。另外,在外针针毂22上一体形成有向其左右两侧延伸设置的一对翼22A(突起部位)。所述分支管22B例如用于对患者投入药液,所述一对翼22A利用粘合带将其固定于皮肤,用于防止导管2的偏移。
如图40~图42所示,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筒状的内针针毂41和尾塞42,该尾塞42通过压入而安装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基端(纸面左端),并且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内针3的基端部的大致圆筒状的针保持部42a。
另外,在所述内针针毂41的顶端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比主体的筒径扩径而成的筒状的嵌合部41b。在该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沿着周向呈圆环状形成有肋状突起41g,该肋状突起41g是为了使内针针毂41与护套5更可靠地嵌合而设置的。
另外,在所述嵌合部41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作为沿着轴向延伸的肋状突起的凸部41h。该凸部41h是为了使内针针毂41与护套5更可靠地嵌合、并且防止护套5的周向的位置偏移而设置的。
另外,如图43所示,护套5包括能够收纳外针21与自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的圆筒状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1(参照图41、图42)和一边自该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外侧周面扩径一边沿轴向延伸的一对支承腿部52。在将护套5安装于导管2时,外针针毂卡定部抵接于其后端形成于外针针毂22的台阶部22C并固定导管2。
所述一对支承腿部52例如通过沿着轴向切下由中空圆锥体构成的帽形状的左右两侧而形成。由此,在护套5的侧面,在一对支承腿部5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53。
另外,所述支承腿部52在其顶端设有沿着圆筒部51的同心圆(沿着嵌合部41b的周向)弯曲形成的槽部52a,槽部52a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另外,在形成槽部52a的外侧壁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肋状突起52b,该肋状突起52b通过越过所述内针针毂41所具有的嵌合部41b的肋状突起41g并在轴向上重叠而进行卡定。另外,由于如上所述在嵌合部41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凸部41h,因此若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槽部52a内,则所述凸部41h抵接于槽部52a的内侧面,防止护套5的轴向的位置偏移。
在安装护套5时,如图41所示使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的一部分分别嵌入被设于一对支承腿部52的顶端的槽部52a,使槽部52a内的肋状突起52b卡定于嵌合部41b的肋状突起41g。由此成为护套5稳定地安装(嵌合)于内针针毂41的状态,在支承于护套5的支承腿部52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内部空间内收纳有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
另外,如图37、图38所示,由于成为在设于护套5的侧面的上侧的开口部53配置有外针针毂22的分支管22B、在下侧的开口部53配置有一对翼22A的状态,因此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22B、翼22A的情况下,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护套5的侧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间设有开口部53,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3配置外针针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能够使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分支管22B和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内针针毂41。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内侧面设有向内方突起的肋状突起52b,在嵌合部41b的外侧面设有向外方突起的肋状突起41g,这些突起相互卡合,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内侧面沿着周向设置向外方突起的肋状突起,在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沿着周向设置向内方突起的肋状突起,这些突起相互卡合。
在任意情况下,都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夹设有至少两个肋状突起,通过使这些突起相互卡合,能够使护套5牢固地嵌合于内针针毂41。
或者,也可以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或者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中的任一者上设置沿周向延伸的肋状突起。
即使如此构成,由于所述肋状突起介于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因此也能够将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所述槽部52a内。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嵌合部41b的内侧面设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凸部41h(肋状突起),该凸部41h介于槽部52a的内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内侧面之间。
但是,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将沿轴向延伸的凸部例如设置于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内侧面,使其介于槽部52a的内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
或者,也可以是将沿轴向延伸的凸部设置于嵌合部41b的外侧面,使其介于槽部52a的内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外侧面之间。
在任意结构中,都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夹设有凸部41h,能够将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所述槽部52a内。
如以上所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针21;外针针毂22,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21的基端部,并且在侧面具有突起部位;内针3,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21内;筒状的内针针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以及护套5,其用于覆盖所述外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5包括:外针针毂卡定部51,其用于收纳所述外针21;以及支承腿部52,其自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该护套的侧面,并且在该侧面上形成有开口部53,在所述内针针毂41的一端侧设有沿着该内针针毂的周向形成的嵌合部41b,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一端侧设有沿着所述嵌合部41b的周向形成的、具有预定的长度和宽度的槽部52a,在所述护套5的侧面的开口部配置有所述外针针毂22的突起部位22A、22B,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内嵌入有所述嵌合部41b的一部分,所述外针21收纳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空间部内。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所述护套5的侧面设有开口部53,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3配置突起部位22A、22B(分支管、翼等),使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突起部位22A、22B相干涉地就能够嵌合于内针针毂41。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翼等突起部位22A、22B的情况下,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另外,期望的是,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承腿部52,在所述多个支承腿部52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部53。
通过如此设置多个支承腿部52,从而在护套5的侧面上,能够在周向上形成多个开口部53,能够将多个突起部位配置于这些开口部53。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上设有分别沿着周向延伸的肋状突起52b、41g,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夹设有所述肋状突起52b、41g,这些突起相互卡合。
通过设置如此相互卡合的肋状突起52b、41g,能够使护套5相对于内针针毂41的防脱更可靠。
或者,也可以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中的任一者上设有沿着周向延伸的肋状突起,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夹设有所述肋状突起,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内。
通过如此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中的任一者上设置沿周向延伸的肋状突起,也能够获得护套5相对于内针针毂41的防脱效果。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中的任一者上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肋状突起41h,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侧面与所述嵌合部41b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之间夹设有所述肋状突起41h,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内。
通过如此设置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肋状突起41h,能够防止护套5的轴向的位置偏移。
(第8实施方式)
基于图44至图50说明第8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第7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该第8实施方式是将第7实施方式所示的护套改进后的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44至图50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在该穿刺器具1的内针针毂41的顶端侧一体形成有比主体部41A的筒径扩径而成的筒状的嵌合部41b(或者在与内针针毂41相独立的情况下牢固地嵌合于主体部41A)。在该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以相对的方式设有沿轴向贯通的一对卡定孔41b1,所述一对卡定孔41b1分别在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并沿着嵌合部41b的周向具有预定的长度。另外,所述一对卡定孔41b1是为了使内针针毂41与护套5相嵌合而设置的。
另外,如图49所示,护套5包括能够收纳外针21和自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的圆筒状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1(参照图47、图48)和一边从该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外侧周面扩径一边沿轴向延伸的一对支承腿部52。所述一对支承腿部52例如通过沿着轴向切下由中空圆锥体构成的帽形状的左右两侧而形成。由此,在护套5的侧面上,在一对支承腿部5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53。
另外,所述支承腿部52在其顶端设有沿着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同心圆(沿着嵌合部41b的周向)弯曲形成的卡定爪52c,卡定爪52c在周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
具体地说,卡定爪52c是能够插入被设于内针针毂41的卡定孔41b1内的大小,通过完全插入到卡定孔41b1内而卡定于卡定孔41b1。另外,所述卡定爪52c与所述卡定孔41b1的径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这样的大小:在所述卡定爪52c卡定于卡定孔41b1之后,通过人为地向径向内侧压入卡定爪52c而能够解除与卡定孔41b1之间的卡合。
另外,在外针针毂卡定部51的后端设有在轴向上伸缩自如的弹簧54(弹性构件)的一端。该弹簧54在安装有护套5时其另一端抵接于形成在外针针毂22上的台阶部22C(参照图47、图48)而被压缩。
在安装护套5时,如图47所示将形成于护套5所具有的一对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c分别插入并卡定于设置在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上的卡定孔41b1内。此时在外针针毂卡定部51与外针针毂22之间,弹簧54被压缩,在使护套5与内针针毂41分开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由此,护套5成为牢固且稳定地安装(嵌合)于内针针毂41的状态,在支承于护套5的支承腿部52的外针针毂卡定部51内收纳有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
另外,如图44、图45所示,由于成为在设于护套5的侧面的开口部53配置有外针针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的状态,因此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内针针毂41的嵌合部41b。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22B、翼22A,也能够可靠地安装护套5,能够利用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
另外,在卸下所述护套5时,向径向内侧压入支承腿部52的顶端的卡定爪52c,解除与内针针毂41的卡定孔41b1之间的卡合。若所述卡定爪52c与所述卡定孔41b1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则在弹簧54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卡定爪52c容易地自所述卡定孔41b1脱出。然后,通过相对于内针针毂41沿轴向(分开的方向)抽拔护套5,从而护套5自内针针毂41分离。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护套5的侧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间设有开口部53,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3配置外针针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使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分支管22B和翼22A相干涉就能够嵌合于内针针毂41。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如以上所说明,第8实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针21;外针针毂22,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并且在侧面具有突起部位;内针3,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21内;筒状的内针针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以及护套5,其用于覆盖所述外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5包括:外针针毂卡定部51,其用于收纳所述外针21;以及支承腿部52,其自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沿轴线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该护套的侧面,并且在该侧面上形成有开口部;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一端侧设有卡定爪52c,在所述内针针毂41的一端侧设有能够供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c插入的卡定孔41b1,在所述护套5的侧面的开口部53配置有所述外针针毂22的突起部位22A、22B,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c插入并卡定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卡定孔41b1内,所述外针21收纳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内。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所述护套5的侧面设有开口部53,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3配置突起部位22A、22B(分支管、翼等),使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突起部位22A、22B相干涉就能够嵌合于内针针毂41。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翼等突起部位的情况下,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另外,期望的是,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承腿部52,在所述内针针毂41的一端侧,与设于所述多个支承腿部52的一端侧的卡定爪52c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所述卡定孔41b1。
通过如此构成为设于多个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c分别卡定于内针针毂41的一端侧,能够稳定地支承外针针毂卡定部51。
另外,期望的是,从所述外针针毂卡定部51沿着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承腿部52,在所述多个支承腿部52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部53。
通过如此设置多个支承腿部53,从而在护套5的侧面上,能够在周向上形成多个开口部53,能够将多个突起部位配置于这些开口部53。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护套5具有在轴向上伸缩自如的弹性构件54,所述弹性构件54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c卡定于所述内针针毂41的卡定孔41b1的状态下被压缩,在使该护套5与所述内针针毂41分开的方向上施力。
通过如此设置弹性构件54,能够使护套5相对于内针针毂41的嵌合更可靠。另外,也能够利用弹性构件54的作用力容易地进行护套5与内针针毂41之间的分离(护套的卸下),并且能够防止外针针毂的位置偏移。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护套5的侧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间设有开口部53,因此能够在所述开口部53配置外针针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对翼22A,使支承腿部52不与所述分支管22B和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内针针毂41。
即,即使在外针针毂22上设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护套5大型化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能够利用外针针毂卡定部51收纳并保护外针21和自该外针21的顶端突出的内针3,能够防止这些构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确保安全。

Claims (6)

1.一种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该穿刺器具包括:外针;外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针的基端部;内针,其顶端部插入所述外针内;内针针毂,其用于保持所述内针的基端部;外筒,其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内针针毂的内部;内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针针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筒的内部;臂,其设于所述内筒,用于把持所述外针针毂;以及臂开闭部,其设于所述外筒上,所述臂在后退到该臂开闭部的内部中的状态下把持所述外针针毂,而所述臂在自该臂开闭部前进伸出的状态下松开所述外针针毂,
至少所述外筒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刺器具包括:
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内针针毂,该通孔的直径比所述内针针毂的内径小;以及
轴部,其形成于所述外筒,且直径比所述臂开闭部的直径小,该轴部在所述内针针毂的通孔中移动,
在所述外筒在相对于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进退移动时,所述轴部在所述内针针毂的通孔中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该穿刺器具包括:
中继筒,其设在所述内针针毂和所述外筒之间且在所述外筒上延伸,该中继筒被收容在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而所述外筒被收容在该中继筒的内部,以及
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内针针毂,该通孔的直径比所述内针针毂的内径小,
所述中继筒在相对于所述内针针毂的内部进退移动时,是在所述内针针毂的通孔中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和所述内针针毂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是伸长率为100%以上的合成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是聚丙烯。
CN201380016113.4A 2012-03-23 2013-03-22 穿刺器具 Active CN104203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7144 2012-03-23
JP2012-067144 2012-03-23
JP2012220072A JP6144890B2 (ja) 2012-10-02 2012-10-02 穿刺具
JP2012-220073 2012-10-02
JP2012220073A JP6144891B2 (ja) 2012-10-02 2012-10-02 穿刺具
JP2012-220072 2012-10-02
JP2013-056567 2013-03-19
JP2013056568A JP6144936B2 (ja) 2013-03-19 2013-03-19 穿刺具
JP2013-056568 2013-03-19
JP2013056567A JP6030011B2 (ja) 2012-03-23 2013-03-19 穿刺具
PCT/JP2013/058243 WO2013141347A1 (ja) 2012-03-23 2013-03-22 穿刺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3328A CN104203328A (zh) 2014-12-10
CN104203328B true CN104203328B (zh) 2017-08-15

Family

ID=5208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6113.4A Active CN104203328B (zh) 2012-03-23 2013-03-22 穿刺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782199B2 (zh)
CN (1) CN1042033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65779A1 (de) * 2014-07-07 2016-01-13 MT Derm GmbH Applikationsmodul für ein Handgerät zum wiederholten Applizieren eines Applikationselementes auf eine menschliche oder eine tierische Haut und Handgerät
AU2016211195B2 (en) 2015-01-30 2019-07-11 Smiths Medical Asd, Inc. Releaseable catheter hub retainer
US20160220805A1 (en) 2015-01-30 2016-08-04 Smiths Medical Asd, Inc. Intravenous catheter assembly design
WO2017084976A1 (en) * 2015-11-19 2017-05-26 Novo Nordisk A/S A shielded needle cannula
US10682495B2 (en) * 2015-12-18 2020-06-16 B. Braun Melsungen Ag Needle devices with adjustable grips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18053148A1 (en) * 2016-09-14 2018-03-22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Catheter hubs
BR112019018016B1 (pt) * 2017-03-01 2023-10-24 C.R. Bard, Inc. Ferramenta de inserção de cateter
CN114469286B (zh) * 2022-04-02 2022-07-01 真健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小型化穿刺机器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941A (zh) * 2005-08-08 2008-09-03 史密斯医疗Asd公司 针头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A199800549A1 (ru) 1995-12-11 1998-12-24 Чинг Ронг Хванг Внутривенный катетер с гибким удлинителем и протектором от кончика иглы
US5772643A (en) 1996-02-29 1998-06-30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Barbed luer adapter
US5772636A (en) 1996-12-02 1998-06-30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Catheter assembly with interlocking telescoping needle shield
JP4477749B2 (ja) 2000-06-19 2010-06-09 メディキット株式会社 安全留置針
JP4013239B2 (ja) * 2000-10-23 2007-11-28 ニプロ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US6872193B2 (en) * 2001-10-26 2005-03-29 Retractable Technologies, Inc. IV catheter introducer with retractable needle
US7632243B2 (en) * 2005-08-08 2009-12-15 Smiths Medical Asd, Inc. Duckbill catheter release mechanism
JP4714011B2 (ja) 2005-11-28 2011-06-29 メディキット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EP2040783B1 (en) * 2006-07-11 2010-06-09 Eli Lilly & Company Needle mounting assembly for a medication injection device
JP2011045544A (ja) * 2009-08-27 2011-03-10 Terumo Corp 留置針組立体
EP2529782B1 (en) * 2010-03-29 2016-06-22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Hemostatic band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7941A (zh) * 2005-08-08 2008-09-03 史密斯医疗Asd公司 针头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82199B2 (en) 2017-10-10
CN104203328A (zh) 2014-12-10
US20150039009A1 (en) 2015-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3328B (zh) 穿刺器具
US9867966B2 (en) Catheter assembly
US9554734B2 (en) Disposable automatic painless safe hemostix
CN1636607B (zh) 用于血液采集装置之针头的被动式安全装置
KR101375409B1 (ko) 처치구
JP2022002796A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US20160089513A1 (en) Catheter assembly
CN105451803A (zh) 穿刺器具
US7566325B2 (en) Winged medical needle device
EP2995283B1 (en) Stent delivery system
WO2016154170A1 (en) Biopsy sample retention mechanism
CN110201271A (zh) 一次性注射针头
CN109069738A (zh) 带保护器的医疗用针
JP6189009B1 (ja) 組織回収具
RU2414855C2 (ru) Ланцет
WO2013141347A1 (ja) 穿刺具
JP6203928B2 (ja) 穿刺具
CN102869282A (zh) 阳伞
JP6144936B2 (ja) 穿刺具
JP6503680B2 (ja) 医療用針
CN106659437B (zh) 血液采样装置及相关方法
JP6144891B2 (ja) 穿刺具
JP5201386B2 (ja) 摘出組織回収用器具
JP6254024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4546745B2 (ja) 血液バッグの構成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