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1620A -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1620A
CN104181620A CN201410083871.4A CN201410083871A CN104181620A CN 104181620 A CN104181620 A CN 104181620A CN 201410083871 A CN201410083871 A CN 201410083871A CN 104181620 A CN104181620 A CN 104181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lens
resin
anaglyph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38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81620B (zh
Inventor
清水敬司
安田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81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81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6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317Production of lenses with markings or patterns
    • B29D11/00326Production of lenses with markings or patterns having particular surface properties, e.g. a micropattern
    • B29D11/00336Production of lenses with markings or patterns having particular surface properties, e.g. a micropattern by making depressions in the lens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009Production of 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B29D11/00278Lenticular sheets
    • B29D11/00298Producing lens ar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951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使透镜相对于在树脂基板上形成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偏差减小。透镜阵列制造装置的透镜形成单元形成透镜,其分别具有多个在形成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上形成分隔壁的刀刃及喷出树脂的喷嘴,检测单元对形成的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控制单元根据由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对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使透镜形成单元在形成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的表面上进行扫描,利用刀刃形成分隔壁,利用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Description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图像形成装置及立体图像形成方法,可以使透镜和视差图像高精度地对正,可以制作高精细的立体图像薄层,并且可以与立体图像薄层的大型化相对应,该立体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记录头,其通过一边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向被记录部件上的规定位置喷出墨水,从而记录视差图像;记录头移动单元;树脂喷出头,其通过一边在主扫描方向移动,一边向与被记录部件上的视差图像相对应的位置喷出树脂,从而形成多个透镜;树脂喷出头移动单元;以及薄层移动单元,其使被记录部件在副扫描方向移动。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印刷物,其即使不使用透镜阵列,也可以在表面上保持透镜功能,并且具有优良的立体品质,且生产效率也较高,该立体印刷物由层叠体构成,该层叠体构成为,在纸张基材层上沿宽度方向交替地层叠多列规定宽度的条状泼液性树脂层、和规定宽度的条状的由右目用原图和左目用原图构成的立体图像原图层,在前述立体图像原图层上面层叠以圆弧状向上方凸出的条状的透镜用透明树脂层,前述透镜用透明树脂层通过下述方法形成,即,在纸张基材层上层叠泼液性树脂层和立体图像原图层后,在其整个表面涂敷紫外线硬化性涂敷液,使泼液性树脂层上的涂敷液散开,使立体图像原图层上的涂敷液膨胀,在该状态下照射紫外线使其硬化。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其课题在于,为了在介质上涂敷树脂而形成透镜部,利用树脂和介质的浸润性及硬化时间等关系使透镜形状不均匀,其依次进行下述工序:在介质上形成由光硬化型着色树脂构成的图像的工序;在介质上硬化形成由光硬化型透明树脂构成的薄层的工序;对与在薄层上形成的多个透镜部中的一部分透镜部相对应的区域进行改质的工序;在改质后的区域形成由光硬化型透明树脂构成的一部分透镜部的工序;对与在薄层上形成的多个透镜中的剩余部分的透镜相对应的区域进行改质的工序;在改质后的区域形成由硬化型透明树脂构成的剩余部分的透镜的工序。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该图像形成系统可以高精度地形成使用双凸透镜的图像,其具有:图像单元,其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透镜形成部,其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双凸透镜;以及控制器,其对图像单元的图像形成动作和透镜形成部的透镜形成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基于图像的图像数据生成图像形成动作的控制用数据,并且基于该控制用数据对打印介质上的双凸透镜的形成位置进行控制。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图像形成方法,该立体图像形成方法可以高精度地形成双凸透镜或微透镜阵列,其包含下述工序:第一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用光硬化型透明树脂在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薄层;第二工序,在该工序中,为了使透明树脂在薄层上完全硬化而照射少量的光;第三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用透明树脂在薄层上形成透镜;以及第四工序,在该工序中,照射使透镜完全硬化的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113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518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11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16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0024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制造方法,以使透镜相对于在树脂基板上形成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偏差减小。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宗旨,具有下述各项发明。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具有:透镜形成单元,其形成透镜,分别具有多个在形成有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上形成分隔壁的刀刃、及喷出树脂的喷嘴;检测单元,其对所形成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单元,其进行下述控制,即,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对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使前述透镜形成单元在形成有视差图像的前述树脂基板的表面进行扫描,利用前述刀刃形成分隔壁,利用前述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还具有角度调整单元,其按照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间隔,对前述透镜形成单元相对于扫描方向的角度进行调整。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还具有喷出量控制单元,其基于由前述刀刃形成的分隔壁的间隔,对由前述喷嘴喷出的树脂量进行控制。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前述透镜阵列形成单元的至少一端的喷嘴,独立于其他喷嘴而进行树脂的喷出。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还具有打印单元,其与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相对应,对前述检测单元可检测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打印,前述检测单元,通过对由前述打印单元打印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检测,从而检测视差图像的位置。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还具有第2透镜形成单元,其具有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将该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不足的槽数,作为前述单个头部的扫描次数。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中,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与该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多余的槽数相对应,使前述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
技术方案8的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阵列制造方法,其由透镜阵列制造装置进行透镜阵列制造,该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具有:透镜形成单元,其具有多个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检测单元,其对打印出的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及扫描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前述扫描控制单元进行下述控制,即,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对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使前述透镜形成单元在视差图像上的树脂基板的表面上进行扫描,利用前述刀刃形成分隔壁,利用前述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透镜相对于在树脂基板上形成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偏差。
根据技术方案2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与视差图像的间隔一致而形成分隔壁。
根据技术方案3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可以喷出与分隔壁的间隔匹配的树脂量。
根据技术方案4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可以防止在透镜阵列的端部过多地喷出树脂。
根据技术方案5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可进行正确的位置检测。
根据技术方案6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可以与透镜阵列的任意槽数相对应。
根据技术方案7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可以与透镜阵列的任意槽数相对应。
根据技术方案8的透镜阵列制造方法,与不具有本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透镜相对于在树脂基板上形成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有关的概念模块结构图。
图2是表示形成分隔壁而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曲率控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分隔壁等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使用组合头部的透镜阵列的形成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组合头部的透镜阵列的形成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分隔壁间隔的调整)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例有关的概念模块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形成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形成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00透镜阵列制造装置
110组合头部模块
120位置检测模块
130扫描控制模块
140角度控制模块
150喷出量控制模块
160定位标记打印模块
170视差图像打印模块
1310单个头部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实现本发明的优选的各种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有关的概念模块结构图。
此外,实施方式中的模块,不仅是硬件结构的模块,还包含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模块。所谓“预先设定”,是指在作为对象的处理之前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开始之前当然是这种情况,即使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开始之后,只要在作为对象的处理之前即可,其含义与此时的状况、状态相对应,或者与目前为止的状况、状态相对应而确定。在“预先设定的值”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可以是分别不同的值,也可以是大于或等于两个的相同值(当然也包含所有的值)。另外,具有“在为A的情况下,进行B”的含义的记载,作为“判断是否为A,在判断为A的情况下进行B”的含义而使用。但是,排除无需判断是否为A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是制造透镜阵列的装置,如图1的例子所示,透镜阵列制造装置100具有:组合头部模块110、位置检测模块120、扫描控制模块130、角度控制模块140、喷出量控制模块150、定位标记打印模块160、以及视差图像打印模块170。
所谓透镜阵列,是将形成正立像的要素透镜(透镜元件)并列地排列多个,使像重合而在整体上形成一个连续像的光学系统,包含双凸透镜等。例如,可以显示三维图像(也称为3D),可以通过变换视线而显示多个图像(也称为变换)。作为排列,包括如后述的图14(d)的例子所示的一维排列(例如,圆柱透镜阵列等),以及如图15(a)的例子所示的二维排列(例如,正方形透镜阵列等二维透镜阵列)
本实施方式涉及在对原稿中包含视差图像(也称为立体图像)的印刷物进行输出的装置中,形成透镜阵列的技术。特别地,适用于在根据请求(在少量或订购之后开始制造的情况)而将原稿的一部分中包含视差图像的印刷物进行输出的装置中,仅在视差图像上形成透镜阵列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视差图像,是成为立体观察或变换的对象的图像。对于使用圆柱透镜的情况下的视差图像,将大于或等于两个的图像以短柱状切割,将切割后的图像交替地依次排列而成为一张图像。对于使用二维透镜阵列的情况下的视差图像,分别对在纵向上产生变化的图像群和在横向上产生变化的图像群进行切割,将切割后的图像在各自的方向上交替地依次排列而成为一张图像。
由此,具有下述技术,即,利用由细刀刃进行的切削加工在请求位置上形成分隔壁,在其中喷出液状高分子树脂,形成要素透镜曲率部。并且,为了高速地形成要素透镜,使用使组合头部进行扫描的技术,该组合头部具有多个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及喷出液状高分子树脂的喷嘴。
但是,视差图像越大,对准调整(将视差图像与要素透镜对正)越难。
本实施方式是在使用扫描型组合头部的技术中,对在视差图像上形成的要素透镜进行对准调整。
此外,所谓“形成”,包含“打印”的含义,下面,以打印为例进行表示。
组合头部模块110用于形成透镜,分别具有多个在形成有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上形成分隔壁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另外,组合头部模块110的至少一个端部的喷嘴,可以独立于其他喷嘴而进行树脂的喷出。
位置检测模块120对打印后的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例如,使用CCD照相机等对打印纸上的视差图像或对准标记等进行拍摄,使用模式匹配等检测距离本来位置的位置偏差。
扫描控制模块130进行下述控制,即,按照由位置检测模块120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位置,对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使组合头部模块110在打印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的表面上进行扫描,利用其刀刃形成分隔壁,利用其喷嘴在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作为树脂,使用液状高分子树脂。利用液状高分子树脂的表面张力形成各要素透镜。透镜形状为凸状。在这里,液状高分子树脂,可以是UV(Ultra Violet)硬化树脂,也可以是热熔融的高分子树脂。此外,所谓UV硬化树脂,是与紫外线的光能反应而从液体化学地变化为固体的合成树脂。下面,以UV硬化树脂为主进行例示而说明,但在热熔融的高分子树脂的情况下,为了使其硬化不需要UV照射,而利用冷却使其硬化。
角度控制模块140,根据由位置检测模块120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间隔,对组合头部模块110相对于扫描方向的角度进行调整。
喷出量控制模块150,基于由组合头部模块110的刀刃形成的分隔壁的间隔,对由组合头部模块110的喷嘴喷出的树脂量进行控制。
定位标记打印模块160,对应于视差图像的位置(例如在附近),对位置检测模块120可检测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打印。
视差图像打印模块170将视差图像打印在打印用纸上。并且,在打印的视差图像区域形成透镜阵列。视差图像通过透镜阵列,成为三维图像或变换用的多个图像。
图2是表示形成分隔壁而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分隔壁约束方式的原理)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在这里,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利用一个刀刃210形成分隔壁,利用一个树脂滴落装置240滴落树脂。
如图2(a1)中例示所示,由刀刃210对槽220进行切削扫描(在树脂基板200上进行槽220的切入),在槽220的两端形成分隔壁220a、分隔壁220b。图2(a2)的例子,示出了刀刃210切入树脂基板200中的情况下的剖面。
然后,如图2(b)中例示所示,使刀刃210移动间距230的距离而进行切入(槽222、槽224),形成分隔壁222a、222b、224a、224b等。间距230是分隔壁之间的距离,成为透镜宽度。也就是说,通过控制间距230而控制透镜宽度。
如图2(c)中例示所示,由树脂滴落装置240向分隔壁之间(例如,分隔壁220b和分隔壁222a之间)喷出UV硬化树脂(UV硬化树脂250等)。利用喷出量进行曲率控制。
图3是表示曲率控制(由曲面而产生的约束效应)的例子的说明图。如图3(a)的例子所示,使位于板状的平坦表面(树脂基板200)上的液体(UV硬件化树脂250等)的液体界面的接触角为θ。如图3(b)的例子所示,在液体位于板状的角部(与平面形成的角的角度为α)的情况下,由于间距控制而无法移动至满足“接触角>θ+α”。因此,作为树脂基板200的分隔壁顶点部而起作用,接触角成为从θ至θ+α的任意角度,可以利用液滴的量进行曲率控制。(例如,参照“J.F.Oliver et al,j.Colloids and interface Sci,59,568(1977)”)。
然后,如图2(d)的例子所示,例用UV光源290的UV光照射,使UV硬化树脂250等硬化,从而完成透镜阵列。
图4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也就是说,在平面图像(2D图像)和视差图像混合的打印纸400上,在其视差图像的区域形成透镜阵列。在图4(a)的例子中所示的树脂滴落装置410,是从下方观察树滴落装置410的情况的形状。排列有用于涂敷UV硬化树脂的多个喷嘴。在图4(b)的例子中所示的刀刃430,是从下方观察刀刃430的情况的形状。排列有用于通过槽而形成分隔壁的多个刀刃。在图4(c)的例子中所示的树脂滴落装置440,是从下方观察树脂滴落装置440的情况的形状。排列有用于喷出UV硬化树脂的多个喷嘴。
下面,使用图4中例示的装置,对制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步骤S502中,放置打印纸400。在这里,打印纸400向送纸方向402(在图中从左向右)移动。
在步骤S504中,利用树脂滴落装置410向打印纸400的必要区域涂敷UV硬化树脂。由此,在打印纸400上形成树脂基板460(pedestal)。此外控制为,仅在视差图像的区域涂敷UV硬化树脂。在其他区域(平面图像)不涂敷UV硬化树脂。例如,预先获取视差图像区域(或视差图像之外的区域)的坐标信息,只要按照该坐标信息,利用树脂滴落装置410对UV硬化树脂肪涂敷(滴落)进行控制即可。
在步骤S506中,UV光源420照射UV光而使UV硬化树脂硬化。
在步骤S508中,利用刀刃430在树脂基板460上形成分隔壁。如前述所示,通过在树脂基板460上形成槽而形成分隔壁。
在步骤S510中,树脂滴落装置440向分隔壁之间的区域喷出UV硬化树脂。
在步骤S512中,UV光源450照射UV光而使UV硬化树脂(透镜材料)硬化。
图6是表示如图4、5的例子所示制造的透镜阵列的分隔壁等的例子的说明图。图6(a)的例子表示打印纸和透镜阵列的剖面图,图6(b)的例子表示区域650的放大图。图6(c)的例子表示在打印纸400的视差图像区域620上形成透镜阵列、在平面图像区域610上未形成透镜阵列。例如,打印纸400的厚度约为100μm、树脂基板460的厚度约为300μm、圆柱透镜464的厚度约为50μm、圆柱透镜464的宽度(分隔壁之间的宽度)约为250μm的程度。
图7是表示使用组合头部形成透镜阵列的例子的说明图。其中,不具有位置检测模块120。也就是说,组合头部710仅具有多个(在这里,均为3个)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刀刃712a、712b、712c)和喷出树脂的喷嘴(喷嘴722a、722b、722c)。更具体地说,在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之间设置喷嘴。其中,在一端(在图7中为右端,但在组合头部710的副扫描方向为从左向右的情况下为左端)设置喷嘴。由此,如图7(a)~(c)的例子所示形成多条槽(分隔壁),并且使UV硬化树脂滴落。当然,可以使组合头部710移动,也可以输送打印纸400。
在这里,视差图像790和透镜的位置必须一致。但是,视差图像的打印倍率有时会产生误差。在图7例示的组合头部710中,由于无法与该误差对应,因此如果视差图像变大(如图7(c)的例子所示,存在组合头部710的多次移动),则在视差图像端部处的透镜与视差图像的位置误差变大,容易产生失真(crosstalk)。
图8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组合头部形成透镜阵列的例子的说明图。在该例子中,在图7的例子中示出的组合头部710上附加有视差图像位置检测机构850(位置检测模块120),利用其检测而对扫描控制模块130进行控制。具体地说,利用视差图像位置检测机构850对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按照该视差图像的位置调整组合头部810的移动量(扫描开始位置)(确定利用刀刃切入视差图像上的哪个位置),进行对准校正。如果无需调整,则只要每隔组合头部810的有效宽度使开始位置移动即可。由此,视差图像和要素透镜的位置误差减小,从而使失真减少,立体图像等的画质提高。此外,组合头部810的喷嘴822a,可独立于其他喷嘴(喷嘴822b、822c)而控制。在这里所说的独立控制,包含对滴落/不滴落树脂进行控制。包含下述控制:在最初的扫描(即图8(a)的状态)中,不利用喷嘴822a进行树脂的滴落。这是因为在最初的扫描中,仅具有单片分隔壁,不适合滴落树脂。
并且,作为可独立控制,喷出量控制模块150可以与由调整后的移动量产生的分隔壁宽度的变化相对应,而控制树脂喷出量,从而使曲率保持恒定。也就是说,由于对组合头部810的移动量(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因此由喷嘴822a滴落的树脂形成的要素透镜的大小产生不同。这是因为由刀刃812a与刀刃812b、刀刃812b与刀刃812c形成的分隔壁之间的距离,即使进行调整也不会变更,但在组合头部810的移动(向副扫描方向的移动,从图8(a)的例子所示的第1次扫描向图8(b)的例子所示的第2次扫描的移动)之间产生的分隔壁间的距离,与其他分隔壁之间的距离不同。例如,在分隔壁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分隔壁之间的距离相比变长的情况下,喷出的树脂量增多,在与其他分隔壁之间的距离相比变短的情况下,喷出的树脂量减少,以使各要素透镜的曲率保持恒定的量。在图8(b)的例子所示的校正部位880处,与其他间隔相比变窄,树脂的喷出量也减少。另外,如图8(c)的例子所示,即使组合头部810移动多次,与图7(c)的例子相比,要素透镜与视差图像的对准误差也不会增大。
视差图像位置检测机构850,例如可以对视差图像进行检测,通过与预定的图像信息(本来的视差图像信息)的模式匹配,而检测误差。另外,也可以对定位标记打印模块160所打印的对准标记(打印标记,位置检测用的图形)进行检测。为了与该打印标记的位置一致,只要使组合头部810移动即可。另外,定位标记打印模块160,也可以使用通过人的视觉难以观察的打印材料(例如,在可视区域中大致透明,利用红外线可以检测的色调剂等)打印该对准标记。例如,也可以在视差图像附近,与视差图像同时地打印与组合头部810的有效宽度相对应的多个对准标记。
图9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与图4的例子所示的制造方法相比,使用组合头部810的方法不同。
图10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02中,放置打印纸400。在这里,打印纸400向送纸方向402(在图中从左向右)移动。
在步骤S1004中,利用树脂滴落装置410向打印纸400的必要区域涂敷UV硬化树脂。由此,在打印纸400上形成树脂基板460(pedestal)。此外控制为,仅在视差图像的区域涂敷UV硬化树脂。在其他区域(平面图像)不涂敷UV硬化树脂。例如,预先获取视差图像区域(或者视差图像之外的区域)的坐标信息,只要按照该坐标信息,利用树脂滴落装置410对UV硬化树脂肪涂敷(滴落/不滴落)进行控制即可。
在步骤S1006中,UV光源420照射UV光而使UV硬化树脂硬化。
在步骤S1008中,视差图像位置检测机构850检测对准标记。
在步骤S1010中,扫描控制模块130判断是否为本来的位置,在为本来的位置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014中,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012中。
在步骤S1012中,扫描控制模块130对组合头部810的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
在步骤S1014中,组合头部810内的刀刃930在树脂基板460上形成分隔壁,并且树脂滴落装置940向分隔壁之间的区域喷出UV硬化树脂。
在步骤S1016中,UV光源450照射UV光而使UV硬化树脂(透镜材料)硬化。
下面,使用图11、12对角度控制模块140的处理内容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11(a)的例子表示从下方观察组合头部710的情况下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该组合头部710上配置多个刀刃(刀刃712a、712b、712c)和多个喷嘴(喷嘴722a、722b、722c),该多个喷嘴配置在多个刀刃之间。如图11(b)的例子所示,在组合头部710一次形成的多条透镜阵列与视差图像790的间距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失真。
图12是表示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印刷物上制造透镜阵列的方法(分隔壁间隔的调整)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2(a)的例子表示从下方观察组合头部810的情况的形状。也就是说,在该组合头部810上配置多个刀刃(刀刃812a、812b、812c)和多个喷嘴(喷嘴822a、822b、822c),该多个喷嘴配置在多个刀刃之间,将视差图像位置检测机构850配置在可检测对准标记的位置上。并且,示出了角度控制模块140使组合头部810倾斜的状态。组合头部810的角度调整,用于使分隔壁之间的宽度(要素透镜的宽度)与视差图像的间隔一致。
如图12(b)的例子所示,在利用位置检测模块120检测出误差的情况下,即在组合头部810一次形成的多条透镜阵列与视差图像的间距稍微不同的情况下,使组合头部810本身倾斜而调整刀刃的间距。另外,与之相伴,喷出量控制150使树脂喷出量产生变化而将曲率保持恒定。当然,进一步地,在扫描控制模块130对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喷出量控制模块150,基于由倾斜角度而确定的分隔壁间的距离及扫描开始位置,计算喷嘴822a的树脂喷出量,独立于其他喷嘴而进行调整。
图13表示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例有关的概念模块结构图。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增加了单个头部模块1310。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100具有:组合头部模块110、位置检测模块120、扫描控制模块130、角度控制模块140、喷出量控制模块150、定位标记打印模块160、视差图像打印模块170、以及单个头部模块1310。
单个头部模块1310,具有一组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
扫描控制模块130基于要生成的槽数(A),确定组合头部模块110的扫描次数,将组合头部模块110自身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A)来说不足的槽数,作为单个头部模块1310的扫描次数。组合头部模块110对其扫描次数进行确定,以使得由其扫描次数生成的槽数(B)比所需的槽数(A)少,不足的槽数为(A)-(B)。此外,(B)为(扫描次数)×(组合头部模块110的刀刃的数量)。
另外,第2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具有单个头部模块1310。即,仅利用组合头部模块110对所有的槽数进行处理。扫描控制模块130只要基于要生成的槽数(A),确定组合头部模块110的扫描次数,与组合头部模块110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要生成的槽数(A)来说多余的槽数相应地,使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即可。在这里,作为组合头部模块110的扫描次数,以如下方式确定,即,使得由其扫描次数生成的槽数(C)比所需要槽数(A)多。也就是说,多余的槽数成为(C)-(A)。与该多余的槽数((扫描次数)×(组合头部模块110的刀刃的数量)-(A))对应,使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当然,(A)-(扫描次数-1)×(组合头部模块110的刀刃的数量)的值,为在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时,由其他刀刃新生成的槽的数量。此外,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不一定是最终的扫描,只要是第2次及之后的扫描即可。
作为透镜阵列的制造方法的分隔壁约束方式,通过利用锐利的刀刃刮擦树脂基板而形成分隔壁,利用该分隔壁的约束效应抑制作为流动性树脂的液状高分子树脂的流动。因此,通过利用所需的透镜间距形成分隔壁,在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液状高分子树脂,从而形成透镜。透镜的曲率(焦点距离)由喷出的液状高分子树脂的体积进行控制。在该透镜阵列制造方法中,在刮擦树脂基板的刀刃及喷出液状高分子树脂的喷嘴分别为一个时,具有可以灵活地变更透镜尺寸的优点。
但是,由于如果刀刃及喷嘴仅为一个,则制造时间会变长,因此作为缩短制造时间的手段,使用组合头部模块。
但是,在使用组合头部模块的方法中,变更透镜尺寸(要素透镜的数量)的自由度会减小。也就是说,透镜尺寸会限定为“喷嘴数量×间距”的整数倍。
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组合头部和单个头部这两者。或者仅使用组合头部。
下面,对圆柱透镜阵列的例子进行说明。
(A)形成分隔壁(槽)。
(A1)如果设制造的圆柱透镜阵列的间距为p,透镜总数为n,则透镜总宽度成为np。
(A2)为了制作n条圆柱透镜,所需的槽的条数为(n+1)条。
(A3)另外,设组合刀片(间距=p)的刀片总数为b。
(A4)此时,如果设小于或等于槽总数与b之比(n+1)/b的最大整数为Nb,则组合头部模块110实施Nb次扫描,剩余的“(n+1)-Nbb”条槽由单个头部模块1310形成。
(B)圆柱透镜阵列形成
(B1)与上述相同地,如果设制造的圆柱透镜阵列的间距为p,透镜总数为n,则透镜总宽度成为np。
(B2)另外,设组合喷嘴(间距=p)的喷嘴总数为m。
(B3)此时,如果设小于或等于透镜总数与m之比(n/m)的最大整数为Nn,则组合头部模块110实施Nn次扫描,剩余的(n-Nnm)条圆柱透镜由单个头部模块1310形成。
此外,组合头部模块110及单个头部模块1310,可以是刀刃(刀片)和喷嘴的一体型,也可以是分离型。
另外,在该说明中,未记载“分隔壁的数量”,而记载了“槽的数量”(利用刀刃刮擦的数量)。由于分隔壁在槽的两侧,因此分隔壁的数量为槽的数量的两倍。因此,槽的数量与分隔壁的对数是相同含义。
图14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形成透镜阵列(圆柱透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在该图中,示出了利用5个阵列(刀刃、喷嘴)的头部(刀刃)1410(5个刀片阵列)、组合头部(喷嘴)1430(5个喷嘴阵列)和单个头部(刀刃)1420(单个刀片)、单个头部(喷嘴)1440(单个喷嘴)制造16条圆柱透镜的例子。
(1)如图14(a1)、(b)的例子所示,使组合头部(刀刃)1410在树脂基板460上扫描三次,使单个头部(刀刃)1420扫描两次。由此共形成17条槽。此外,图14(a2)的例子示出了由一个刀刃形成的一个槽、分隔壁。批次1491、1492、1493分别可以利用组合头部(刀刃)1410的一次扫描完成。
(2)然后,如图14(c)、(d)的例子所示,使组合头部(喷嘴)1430扫描三次,使单个头部(喷嘴)1440扫描一次。由此,共形成16条圆柱透镜。
在使用具有5个刀刃和5个喷嘴的组合的组合头部及具有一个刀刃和一个喷嘴的组合的单个头部的情况下,在进行(1)的处理的同时,进行(2)的处理。
另外,在(1)中,如果利用组合头部模块110在相同部位(3条线的槽)再次进入切缝,则无需单个头部。也就是说,利用组合头部(刀刃)1410重新生成2个槽。其中,在刀刃与喷嘴成为一体的组合头部模块的情况下,控制为在与相同部位对应的喷嘴中不喷出树脂。
下面,对正方形透镜阵列的例子进行说明。
(A)形成分隔壁(槽)。
(A1)如果设制造的正方形透镜阵列的间距为p(行)、q(列),行数及列数分别为np、nq,则透镜总数n=(np×nq)。
(A2)另外,透镜尺寸为(npp×nqq)。
与圆柱透镜中的说明相同地考虑,在行及列方向上形成的槽的条数分别为(np+1)条、(nq+1)条。
(A3)另外,设组合刀片(间距=p(行)或q(列))的刀片总数为b。为了方便,设行及列方向的刀片总数为相同的b。
此时,如果设小于或等于行方向上的槽总数与b之比(np+1)/b的最大整数为Nbp,则组合刀片实施Nbp次扫描,剩余的{(np+1)-Nbpb}条槽由单个刀片形成。
(A4)相同地,如果设小于或等于列方向上的槽总数与b之比(nq+1)/b的最大整数为Nbq,则组合刀片实施Nbq次扫描,剩余的{(nq+1)-Nbqb}条槽由单个刀片形成。
(B)正方形透镜阵列形成
(B1)与上述相同地,如果设制作的正方形透镜阵列的间距为p(行)、q(列),行数及列数分别为np、nq,则透镜总数n=(np×nq)。
(B2)另外,透镜尺寸为(npp×nqq)。
(B3)另外,设组合喷嘴(间距=p(行)或q(列))的喷嘴总数为(mp(行)×mq(列))。
(B4)此时,如果设小于或等于行方向上的透镜总数与喷嘴数之比(np/mp)的最大整数为Nnp,设小于或等于列方向上的透镜总数与喷嘴数之比(nq/mq)的最大整数为Nnq,则使组合喷嘴在(Nnp×Nnq)个区域移动,形成透镜。
(B5)此时制造的透镜的数量为(mpNnp×mq Nnq)。
(B6)剩余的透镜数{n-(mpNnp×mq Nnq)}={(np×nq)-(mpNnp×mq Nnq)},由单个头部形成。
图15是表示根据第2实施方式形成透镜阵列(正方形透镜阵列)的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该例子利用5×5列的组合头部模块110及单个头部模块1310制造16×16个正方形透镜阵列。示出了利用5列(刀刃、喷嘴)的5个刀片阵列、5个喷嘴阵列(5×5喷嘴阵列1510)和单个刀片、单个喷嘴(单个喷嘴1520)进行制造的例子。
(1)在纵向及横向上形成17条槽。此外,形成方法与图14的例子所示的圆柱透镜的情况相同地,通过使5个刀片阵列(组合头部模块110)、单个刀片(单个头部模块1310)在纵向及横向上扫描而形成。由此,如图15(a)的例子所示,形成16×16个正方形开口阵列(正方形开口阵列1500内的斜线部分)。
(2)利用5×5喷嘴阵列(组合头部模块110、图15(b)中例示的5×5喷嘴阵列1510),在9个区域(正方形开口阵列1500内的斜线部分)形成透镜。
(3)利用单个喷嘴(单个头部模块1310、图15(c)中例示的单个喷嘴1520),在剩余的31个开口形成透镜。
在使用具有5个刀刃和5个喷嘴的组合的组合头部模块及具有一个刀刃和一个喷嘴的组合的单个头部模块的情况下,在进行(1)的处理的同时,进行(2)的处理。其中,这里所说的一个刀刃(组合头部模块内的各个刀刃、单个头部模块内的刀刃),并不是用于形成图14等中所示的直线槽的刀刃,而是正方形的刀刃。通过将头部模块向树脂基板压入,从而可以形成构成正方形开口的槽(分隔壁)。
另外,在(2)中,如果利用组合头部模块110在相同部位(5×4或4×4的开口槽)再次进入切缝,则无需单个头部。也就是说,利用组合头部模块重新生成(4×1)的开口槽。其中,在刀刃与喷嘴成为一体的组合头部模块的情况下,控制为在与相同部位对应的喷嘴中不喷出树脂。
另外,也可以取代5×5喷嘴阵列1510,而使用图15(d)中例示的5×1喷嘴阵列1530。在该情况下,使5×1喷嘴阵列1530在5条直线上扫描即可。
此外,上面叙述了正方形透镜的例子,但也可以是长方形等四边形、正六边形等正多边形、圆、椭圆等。
上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实施各种变形。

Claims (15)

1.一种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透镜形成单元,其具有多个在形成有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上形成分隔壁的刀刃、及喷出树脂的多个喷嘴;
检测单元,其对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以及
扫描控制单元,其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对前述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对在形成有视差图像的前述树脂基板的表面利用前述刀刃的分隔壁的形成、以及利用前述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的树脂的喷出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角度调整单元,其按照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视差图像的信息,对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相对于扫描方向的角度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喷出量控制单元,其基于由前述刀刃形成的分隔壁的间隔,对由前述喷嘴喷出的树脂量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喷出量控制单元,其基于由前述刀刃形成的分隔壁的间隔,对由前述喷嘴喷出的树脂量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透镜阵列形成单元的至少一端的喷嘴,独立于其他喷嘴而进行树脂的喷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透镜阵列形成单元的至少一端的喷嘴,独立于其他喷嘴而进行树脂的喷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打印单元,其对前述检测单元可检测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打印,
前述检测单元,通过对由前述打印单元打印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检测,从而检测视差图像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打印单元,其对前述检测单元可检测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打印,
前述检测单元,通过对由前述打印单元打印出的位置检测用图形进行检测,从而检测视差图像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并进行扫描,
并且,以该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多余的槽数为基础,使前述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并进行扫描,
并且,以该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多余的槽数为基础,使前述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并进行扫描,
并且,以该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多余的槽数为基础,使前述刀刃对已生成的槽进行扫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透镜形成单元,其具有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
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将该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不足的槽数,作为前述第2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并进行扫描。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透镜形成单元,其具有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
前述扫描控制单元基于要生成的槽数,确定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将该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所对应的槽数相对于该要生成的槽数来说不足的槽数,作为前述第2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次数,并进行扫描。
14.一种透镜阵列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
对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
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对具有多个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的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以及
在具有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的表面,使透镜形成单元扫描,利用前述刀刃形成分隔壁,并利用前述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15.一种透镜阵列制造方法,其具有下述工序:
对视差图像的位置进行检测;
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位置,对具有多个分隔壁形成用的刀刃和喷出树脂的喷嘴的透镜形成单元的扫描开始位置进行调整;
根据由前述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前述视差图像的信息,对前述第1透镜形成单元相对于扫描方向的角度进行调整;以及
在具有视差图像的树脂基板的表面,使前述透镜形成单元扫描,利用前述刀刃形成分隔壁,并利用前述喷嘴向该分隔壁之间喷出树脂。
CN201410083871.4A 2013-05-27 2014-03-07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181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0947A JP6015559B2 (ja) 2013-05-27 2013-05-27 レンズアレイ製造装置及びレンズアレイ製造方法
JP2013-110947 2013-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620A true CN104181620A (zh) 2014-12-03
CN104181620B CN104181620B (zh) 2018-01-12

Family

ID=51934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83871.4A Active CN104181620B (zh) 2013-05-27 2014-03-07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92643B2 (zh)
JP (1) JP6015559B2 (zh)
CN (1) CN1041816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61756A (ja) * 2015-03-02 2016-09-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レンズアレイ形成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7276A (zh) * 1999-09-03 2001-03-14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阵列及其制造方法和透镜
JP2003011350A (ja) * 2001-07-05 2003-01-15 Seiko Epson Corp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形成方法
CN101172389A (zh) * 2006-11-01 2008-05-07 Jsr株式会社 薄型光学透镜成型物的制造方法
JP2008287235A (ja) * 2007-04-18 2008-11-27 Hitachi Chem Co Ltd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16011A (ja) * 2007-11-06 2009-05-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TW201300226A (zh) * 2011-03-02 2013-01-01 Bridgestone Corp 壓印用樹脂壓模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凹凸圖案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0150A (ja) * 1999-07-28 2001-04-13 Arisawa Mfg Co Ltd 3d映像表示体の製造方法
JP2001255606A (ja) * 2000-03-10 2001-09-21 Seiko Epson Corp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立体画像の形成方法
JP2002090919A (ja) * 2000-09-13 2002-03-27 Kyowa Lamicoat:Kk 印刷物のレチキュラー加工方法、及びレチキュラー加工物
JP2007310142A (ja) * 2006-05-18 2007-11-29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画像記録体、画像記録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記録体の製造装置
JP2008051855A (ja) * 2006-08-22 2008-03-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ステレオ印刷物
US7639426B2 (en) * 2007-12-05 2009-12-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Micro-lens enhanced element
JP5526569B2 (ja) * 2009-03-12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立体画像形成方法
JP5402278B2 (ja) * 2009-06-16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立体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JP5983979B2 (ja) * 2010-09-15 2016-09-06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ート、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12043015A1 (ja) * 2010-09-30 2012-04-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644540B2 (ja) * 2011-01-25 2014-12-2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視野角規制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表示装置
JP5910056B2 (ja) * 2011-12-13 2016-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製造装置
JP5962058B2 (ja) * 2012-02-28 2016-08-0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7276A (zh) * 1999-09-03 2001-03-14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透镜阵列及其制造方法和透镜
JP2003011350A (ja) * 2001-07-05 2003-01-15 Seiko Epson Corp 立体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形成方法
CN101172389A (zh) * 2006-11-01 2008-05-07 Jsr株式会社 薄型光学透镜成型物的制造方法
JP2008287235A (ja) * 2007-04-18 2008-11-27 Hitachi Chem Co Ltd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16011A (ja) * 2007-11-06 2009-05-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TW201300226A (zh) * 2011-03-02 2013-01-01 Bridgestone Corp 壓印用樹脂壓模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凹凸圖案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92643B2 (en) 2017-03-14
JP6015559B2 (ja) 2016-10-26
US20140346690A1 (en) 2014-11-27
CN104181620B (zh) 2018-01-12
JP2014228836A (ja) 2014-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3040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a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er
CN110315850B (zh) 工业打印系统的液滴参数的快速测量
US1029181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z-axis printhead position in a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er
US1156547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CN101428474A (zh) 快速成型装置
EP3323599B1 (en) Forming device and forming method
KR102293444B1 (ko) 프린터 및 프린터를 제어하기 위한 컴퓨터 구현형 프로세서
EP2644396B1 (en) Inkjet printer, gap detectable device, and a method to obtain fluctuation of gap levels
WO2014176365A4 (en) Techniques for print ink drople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o deposit fluids within precise tolerances
JP2017019226A (ja) 三次元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KR20210028146A (ko) 드롭-온-디맨드 표면 코팅
JPWO2010126009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物
JP6861087B2 (ja) 造形装置、造形方法、及び造形システム
JP6135119B2 (ja) インプリント方法、インプリント樹脂滴下位置決定方法及びインプリント装置
CN104181620A (zh) 透镜阵列制造装置及透镜阵列制造方法
JP2018130912A (ja) 三次元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7109324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および調整方法
US11787181B2 (en) Printing head for non-cartesian inkjet printing
JP5855407B2 (ja) 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液滴吐出方法
JP2010042565A (ja) 調整方法
JP2017013352A (ja) 造形装置及び造形方法
CN104907227A (zh) 膜形成方法及膜形成装置
US201601146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7135417A (ja) インプリント樹脂滴下順序決定方法及びインプリント方法
JP2019119156A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吐出方法、液体吐出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