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1513A -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1513A
CN104181513A CN201410369245.1A CN201410369245A CN104181513A CN 104181513 A CN104181513 A CN 104181513A CN 201410369245 A CN201410369245 A CN 201410369245A CN 104181513 A CN104181513 A CN 104181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target
theta
angle
arri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92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81513B (zh
Inventor
陈伯孝
杨明磊
汪坤
雷文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36924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815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81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81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15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G01S7/40Means for monitoring or calibr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涉及阵列信号处理领域,其步骤为:步骤1,构造回波信号模型矩阵并求其自相关矩阵,然后设定N个阵元的位置坐标;步骤2,估计出目标的到达角,并求出到达角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矩阵;步骤3,估计阵元的扰动矩阵;步骤4,计算出阵元的位置扰动矩阵;步骤5,计算出阵元的位置坐标。本发明主要解决了阵元位置扰动难以估计的问题。本发明可以比较精确地估计出阵元的位置扰动,进而估计出阵元的位置。

Description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阵列信号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估计出信号的到达角DOA(Direction Of Arrival),然后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偏差,进而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国内外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现在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是多重信号分类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Schmidt R O等人在1979年提出了MUSIC算法。MUSIC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任意阵列的输出数据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从而得到与信号分量相对应的信号子空间和与信号分量正交的噪声子空间,然后利用这两个子空间的正交性来估计信号的参数(入射方向、极化信息及信号强度等),从而可以估计出信号的DOA。
经过仿真发现,MUSIC算法虽然明显提高了信号的分辨率,但是仍然会有偏差,当要求估计出精确地DOA时MUSIC算法仍然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由于各种误差不可避免,实际的阵列流型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或扰动,此时,通常的高分辨空间谱(如:MUSIC算法估计出的高分辨谱)估计算法的性能会严重恶化,甚至失效,因此,阵列误差一直是高分辨空间谱估计技术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人们开始研究阵列误差的校正。早期的阵列校正正是通过对阵列流型直接进行离散测量、内插、存储来实现的,但这些方法实现代价较大而且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通过对阵列扰动进行建模,将阵列误差校正逐渐转化为一个参数估计问题。参数类的阵列校正方法通常可以分为有源校正类和自校正类。有源校正通过在空间设置方位精确已知的辅助信源对阵列扰动参数进行联合估计,而自校正类方法通常根据某种优化函数对空间信源的方位与阵列的扰动参数进行联合估计。这两种算法各有优缺点:对于有源校正而言,不需要对信号源方位进行估计,所以其运算量较小,因此实际中被采纳的比较多,但这类校正算法对辅助信号源有较高的精确方位信息要求;而自校正算法可以不需要方位已知的辅助信源,而且可以在线完成实际方位估计,所以校正的精度比较高,但由于误差参数与方位参数之间的耦合和某些病态的阵列结构,参数估计的唯一辨识通常无法保证。因此在使用哪种方法来对阵列位置误差进行校正时要考虑实际情况,本专利采用了自校正算法。在自校正算法中需要用到迭代,设代价函数为J,在每一方位和频率迭代估计的每一步中都会减小,同时由于J≥0,所以该最优化过程可以保持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点,但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点。于是,自校正算法也存在自己的局限性:
(1)对于均匀线阵,由于其导向矢量的范德蒙特性,方位估计与相位误差估计存在模糊性;
(2)阵元数小于4时算法失效,而且阵元数大于4时,对于某些特殊的阵列结构和方位组合,算法的解也可能不唯一。
因此无论是采用多重信号分类(MUSIC)算法还是自校正算法,都无法精确估计出阵元的位置,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由于这些缺点,本专利提出了下面的方法来估计阵元的位置,对实际很有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能够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偏差,并进一步估计出阵元的位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雷达天线接收原始的回波信号,建立该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并且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表示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
步骤2,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和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估计出目标的到达角θ;构造到达角相关矩阵Q(θ),并求出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步骤3,根据目标的到达角θ和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Γ1(θ)=[(Γ1(θ))1,(Γ1(θ))2,...,(Γ1(θ))N)]T
步骤4,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估计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ΔX1,ΔY1)=[(ΔX1,ΔY1)1,(ΔX1,ΔY1)1,...,((ΔX1,ΔY1)N)]T
步骤5,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得到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X',Y')+(ΔX1,ΔY1)。
上述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
(1)步骤1包括以下子步骤:
1a)构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
A ( θ ) = exp ( - j 2 π λ × ( 0 : N - 1 ) × d × sin ( θ × π 180 ) ) - - - ( 1 )
其中,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λ表示雷达工作的波长,d表示阵元的间隔距离,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θ=[θ12,...θl,...,θK],θl表示第l个目标的到达角,K表示目标的个数;
1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构建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
其中,Γ(θ)为N×1维矩阵,N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表示阵元相位的随机扰动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1c)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
Z=Γ(θ)A(θ)+E      (3)
其中,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Γ(θ)表示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E表示噪声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
R = 1 N ZZ H - - - ( 4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
1d)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
(2)步骤2包括以下子步骤:
2a)对目标的自相关矩阵R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目标子空间Us和噪声子空间UN
2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目标辅助矩阵w(θ);
w(θ)=am(θ)Γ(θ)      (5)
其中,am(θ)由A(θ)的第m列构成,m=1,2,3...,K,K表示目标的个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c)根据目标辅助矩阵w(θ)与噪声子空间UN的正交性,得到下式:
wH(θ)UNUH Nw(θ)=0      (6)
其中,UN表示噪声子空间,N表示雷达天线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将目标辅助矩阵w(θ)公式(5)代入公式(6)得:
ΓH(θ)am H(θ)UNUH Nam(θ)Γ(θ)=0      (7)
由公式(7)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
Q(θ)=am H(θ)UNUH Nam(θ)      (8)
2d)将到达角相关矩阵Q(θ)代入以下公式(9)求出目标的到达角θ:
θ = arg max θ 1 λ min [ Q ( θ ) ] θ = arg max θ 1 det [ Q ( θ ) ] - - - ( 9 )
其中,arg[·]为求解最优化,max表示求最大值,λmin[·]为求矩阵的最小特征值,[·]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det[·]为求矩阵的行列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e)对到达角相关矩阵Q(θ)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3)步骤3包括以下子步骤:
3a)将求解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转换为如下的优化模型公式(10):
Γ 1 ( θ ) = min S . D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0 )
其中,||·||F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为目标的稀疏矩阵,D为阵列流行矩阵;||·||∞,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b)设定阵列流型矩阵D等于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即:
D=V      (11)
3c)将优化模型公式(10)转换为以下模型公式(12):
min S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 - ( 12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S表示Q(θ)的非零行构成的稀疏矩阵,D表示阵列流行矩阵,D等于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d)设定Φ=A(θ)D,然后设定Φ的支撑矩阵Ω,支撑矩阵Ω中包含了Φ中不为零的列;
3e)β是支撑矩阵Ω中的一个元素,通过求解式(13)得到β的第i次迭代元素βi
β i = arg min [ Σ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 | ] - - - ( 13 )
其中,表示在第i-1次迭代中由支撑矩阵Ωi-1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设定支撑矩阵Ω的初值Ω0=Φ;
构造Pi-1表示矩阵P第i-1次迭代矩阵,设定矩阵P的初值P0=Z,[·]H表示共轭转置,arg表示求解最优化问题,i=1,2,...,K,K表示目标数;
3f)利用第i次迭代元素βi求解第i次迭代时的支撑矩阵Ωi=Ωi-1∪βi
3g)令迭代次数i增加1,重复迭代3e)-3f)步,直到i等于K,得到ΩK迭代结束;K表示目标的个数,并设定支撑矩阵Ω=ΩK,ΩK=ΩK-1∪βk共有K个元素;
3h)利用求出的支撑矩阵Ω,求出稀疏矩阵S:
定义矩阵SΩ,SΩ计算公式为其中,ΦΩ表示由支撑矩阵Ω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H表示共轭转置操作,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1表示求矩阵的逆,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矩阵SΩ组成目标的稀疏矩阵S的非零列,令S的其余列为零,得到稀疏矩阵S;
3k)将阵列流型矩阵D和稀疏矩阵S代入优化模型为(10)中,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
Γ 1 ( θ ) =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4 )
其中,其中,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表示稀疏矩阵,D表示阵列流行矩阵,D等于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4)步骤4具体包括:
将步骤3估计的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代入以下公式(15)中,求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
P 1 ( θ ) = - λ 2 π angle ( Γ 1 ( θ ) ) ( ΔX 1 , ΔY 1 ) = P 1 ( θ 1 ) P 1 ( θ 2 ) , . . . , P 1 ( θ l ) , . . . , P 1 ( θ K ) ( sin θ 1 sin θ 2 sin θ l sin θ K . . . . . . cos θ 1 cos θ 2 cos θ l cos θ K T ) - 1 - - - ( 15 )
其中,λ表示雷达的波长,[]-1表示求矩阵的逆,Γ1(θ)表示估计出的阵元的扰动矩阵,angle为求向量的角度,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K表示目标的个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本发明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现有估计阵元位置的方法都会有一定的误差,而本发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估计出阵元扰动,然后可以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偏差,从而估计出阵元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分别利用现有技术中的MUSIC算法、DBF算法以及自校正算法估计出的目标的到达角的,图(a)是现有技术的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目标的到达角,图(b)是图(a)的局部放大图,横坐标表示目标的到达角单位为度,纵坐标为幅度,单位为dB。
图3是将实际的阵元位置偏差和用本发明提出的算法估计出的阵元的位置偏差进行仿真比较,横坐标表示阵元数,纵坐标表示阵元的位置偏差,单位为米。
图4是用实际的阵元位置偏差和用本发明提出的算法估计出的阵元的位置偏差分别对阵元位置进行校正的对比图,仿真图中横坐标表示校正后的阵元的水平位置,纵坐标表示校正后的阵元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雷达天线接收原始的回波信号,建立该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并且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表示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
1a)构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
A ( θ ) = exp ( - j 2 π λ × ( 0 : N - 1 ) × d × sin ( θ × π 180 ) ) - - - ( 1 )
其中,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λ表示雷达工作的波长,d表示阵元的间隔距离,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θ=[θ12,...θl,...,θK],θl表示第l个目标的到达角,K表示目标的个数;
1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构建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
其中,Γ(θ)为N×1维矩阵,N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表示阵元相位的随机扰动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1c)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
Z=Γ(θ)A(θ)+E      (3)
其中,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Γ(θ)表示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E表示噪声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
R = 1 N ZZ H - - - ( 4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
1d)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
步骤2,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和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估计出目标的到达角θ;构造到达角相关矩阵Q(θ),并求出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2a)对目标的自相关矩阵R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目标子空间Us和噪声子空间UN
2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目标辅助矩阵w(θ);
w(θ)=am(θ)Γ(θ)      (5)
其中,am(θ)由A(θ)的第m列构成,m=1,2,3...,K,K表示目标的个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c)根据目标辅助矩阵w(θ)与噪声子空间UN的正交性,得到下式:
wH(θ)UNUH Nw(θ)=0      (6)
其中,UN表示噪声子空间,N表示雷达天线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将公式(5)代入公式(6)得:
ΓH(θ)am H(θ)UNUH Nam(θ)Γ(θ)=0      (7)
由(7)式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
Q(θ)=am H(θ)UNUH Nam(θ)      (8)
2d)将到达角相关矩阵Q(θ)代入公式(9)求出目标的到达角θ:
θ = arg max θ 1 λ min [ Q ( θ ) ] θ = arg max θ 1 det [ Q ( θ ) ] - - - ( 9 )
其中,arg[·]为求解最优化,max表示求最大值,λmin[·]为求矩阵的最小特征值,[·]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det[·]为求矩阵的行列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e)对到达角相关矩阵Q(θ)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的求取方法,例如:
i)目标的个数为K个,则θ=[θ12,...θl,...,θK],θl表示第l个目标的到达角;
ii)到达角相关矩阵Q(θ)=[Q(θ1),Q(θ2),...,Q(θK)];
iii)对Q(θ)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η=[η12,...,ηK],特征值η=[η12,...,ηK]对
应的特征向量为V1,V2,...,VK
iv)用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V1,V2,...,VK构成矩阵V=[V1,V2,...,VK]。
MATLAB中对到达角相关矩阵Q(θ)进行奇异值分解的方法为:
[V,η]=eig(Q(θ)),其中eig(·)表示奇异值分解。
在步骤2中求取目标的到达角的方法即为自校正算法。
步骤3,根据目标的到达角θ和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Γ1(θ)=[(Γ1(θ))1,(Γ1(θ))2,...,(Γ1(θ))N)]T
3a)将求解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转换为如下的优化模型公式(10):
Γ 1 ( θ ) = min S . D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0 )
其中,||·||F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为目标的稀疏矩阵,D为阵列流行矩阵;||·||∞,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b)设定最优化模型(10)中的阵列流型矩阵D等于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即:
D=V      (11)
以下子步骤3c)-3h)利用3b)中设定的阵列流型矩阵D,求解稀疏矩阵S;
3c)将优化模型公式(10)转换为以下模型公式(12):
min S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 - ( 12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S表示Q(θ)的非零行构成的稀疏矩阵,D等于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d)设定Φ=A(θ)D,然后设定Φ的支撑矩阵Ω,支撑矩阵Ω中包含了Φ中不为零的列;
3e)β是支撑矩阵Ω中的一个元素,通过求解式(13)得到β的第i次迭代元素βi
β i = arg min [ Σ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 | ] - - - ( 13 )
其中,表示在第i-1次迭代中由支撑矩阵Ωi-1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设定支撑矩阵Ω的初值Ω0=Φ;
构造Pi-1表示矩阵P第i-1次迭代矩阵,设定矩阵P的初值P0=Z,[·]H表示共轭转置,arg表示求解最优化问题,i=1,2,...,K,K表示目标数;
3f)利用第i次迭代元素βi求解第i次迭代时的支撑矩阵Ωi=Ωi-1∪βi
3g)令迭代次数i增加1,重复迭代3e)-3f)步,直到i等于K,得到ΩK迭代结束。K表示目标的个数,并设定支撑矩阵Ω=ΩK,ΩK=ΩK-1∪βK共有K个元素;
3h)利用求出的支撑矩阵Ω,求出稀疏矩阵S:
定义矩阵SΩ,SΩ计算公式为其中,ΦΩ表示由支撑矩阵Ω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H表示共轭转置操作,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1表示求矩阵的逆,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矩阵SΩ组成目标的稀疏矩阵S的非零列,令S的其余列为零,得到稀疏矩阵S。
示例性的,通过以上子步骤3c)-3h),迭代求解稀疏矩阵S的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次迭代,i=1:
I)设定初值P0=Z,利用公式 P 0 = Z - Φ Ω 0 ( Φ H Ω 0 Φ Ω 0 ) - 1 Φ H Ω 0 Z 求出其中Ω0=Φ;
II)利用公式 β 1 = arg min [ Σ | ( Φ Ω 0 H P 0 - | | Φ Ω 0 H P 0 | | ∞ ) | ] , 求出β1
III)利用公式Ω1=Ω0∪β1求出Ω1
第二次迭代,i=2:
I)利用第一次迭代求出的Ω1,求出利用公式 P 1 = Z - Φ Ω 1 ( Φ H Ω 1 Φ Ω 1 ) - 1 Φ H Ω 1 Z 求出P1
II)利用公式 β 2 = arg min [ Σ | ( Φ Ω 1 H P 1 - | | Φ Ω 1 H P 1 | | ∞ ) | ] , 求出β2
III)利用公式Ω2=Ω1∪β2求出Ω2
同理第K步迭代得到ΩK。设定Ω=ΩK,ΩK=ΩK-1∪βk共有K个元素。
3k)将阵列流型矩阵D和稀疏矩阵S代入优化模型为(10)中,从而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
Γ 1 ( θ ) =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4 )
其中,其中,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表示稀疏矩阵,D表示阵列流行矩阵;||·||∞,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现有技术求解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时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而本发明在步骤3中通过建立最优化模型然后分别求出阵列流行矩阵D和稀疏矩阵S,进而求出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以便利用Γ1(θ)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以便估计出阵元的位置(X1,Y1)。
步骤4,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估计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ΔX1,ΔY1)=[(ΔX1,ΔY1)1,(ΔX1,ΔY1)1,...,((ΔX1,ΔY1)N)]T
将步骤3求出的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代入(15)式中,求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X1,Y1):
P 1 ( θ ) = - λ 2 π angle ( Γ 1 ( θ ) ) ( ΔX 1 , ΔY 1 ) = P 1 ( θ 1 ) P 1 ( θ 2 ) , . . . , P 1 ( θ l ) , . . . , P 1 ( θ K ) ( sin θ 1 sin θ 2 sin θ l sin θ K . . . . . . cos θ 1 cos θ 2 cos θ l cos θ K T ) - 1 - - - ( 15 )
其中,λ表示雷达的波长,[]-1表示求矩阵的逆,Γ1(θ)表示阵元的扰动矩阵,angle为求向量的角度,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步骤5,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得到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X',Y')+(ΔX1,ΔY1)。
下面结合仿真实验对本发明的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仿真条件:本发明的仿真是在MATLAB R2009a的软件环境下进行的。阵元的幅度扰动矩阵A(θ)的均值为1、方差为0.2,阵元的相位扰动矩阵的均值为0、方差为2,干扰矩阵E均值为0,方差为1。雷达天线的阵元数为N=13。目标的到达角θ为:θ1=10°和θ2=30°,雷达的波长λ设为0.3米。
本发明中雷达天线设为均匀线阵,且倾斜放置。10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分别为:(2,3)、(2.1,3.15)、(2.2,3.3)、(2.3,3.45)、(2.4,3.6)、(2.5,3.75)、(3.6,3.9)、(2.7,4.05)、(2.8,4.2)和(2.9,4.35),即,阵元间的直线距离为0.15(λ/2)米。
仿真内容1:用DBF、MUSIC和自校正算法估计到达角θ。
仿真结果:如图2(a)和2(b)所示,实线表示自校正算法计算出的到达角θ,虚线表示DBF算法计算出的到达角θ,点画线表示MUSIC算法计算出的到达角θ。横坐标表示到达角θ单位为度,纵坐标为幅度,单位为dB。可以发现用DBF和MUSIC估计出的到达角θ与设定的到达角θ会有一定的偏差,而用自校正算法估计出的到达角θ与设定的到达角θ相一致。所以自校正算法能比较精确地估计出到达角θ。本发明方案中步骤2采用自校正算法估计目标的到达角。由仿真图1可以得到:用DBF得到到达角θ为:θ1=8°,θ2=28°;用MUSIC得到的到达角θ为:θ1=8°,θ2=28°;用自校正算法得到的到达角θ为:θ1=10°,θ2=30°,与设定的θ相同。
仿真内容2:将初始扰动矩阵Γ(θ)代入(15)中,计算出实际的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ΔY)并和用本专利提出的方法估计出的阵元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进行比较分析。
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圈形表示实际的阵元位置偏差(ΔX,ΔY),星形表示用本发明估计出的阵元位置偏差(ΔX1,ΔY1)。横坐标表示阵元数,纵坐标表示阵元的位置偏差,单位为米,可以发现实际的阵元位置偏差和用本专利提出的方法估计的阵元的位置偏差很接近。所以,本专利提出的方法,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出阵元的位置偏差,有利于对阵元的位置进行校正。
仿真内容3:用实际的位置偏差矩阵(ΔX,ΔY)和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估计出的阵元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分别对阵元的位置矩阵(X',Y')进行校正。
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横坐标表示阵元的水平位置,纵坐标表示阵元的高度。
用实际的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ΔY)与阵元的位置矩阵(X',Y')相加,得到阵元的实际位置矩阵(X,Y)为:(2.1426,3.1426)、(2.1537,3.2037)、(2.2531,3.3531)、(2.4530,3.6030)、(2.4852,3.6852)、(2.6154,3.8654)、(2.6816,3.9816)、(2.7585,4.1085)、(2.8142,4.2142)和(2.9150,4.3650),图4中,圈形表示阵元的实际位置。
本发明估计出的位置偏差矩阵(ΔX2,ΔY2)与阵元的位置矩阵(X',Y')相加,得到估计出的阵元的位置矩阵(X2,Y2)为:(2.1420,3.1420)、(2.1540,3.2040)、(2.2522,3.3522)、(2.4529,3.6029)、(2.4847,3.6847)、(2.6142,3.8642)、(2.6833,3.9833)、(2.7574,4.1074)、(2.8135,4.2135)和(2.9137,4.3637),图4中星形表示估计出的阵元的位置。
由图4可以看出,阵元的实际位置和用本发明估计出的阵元位置基本相同,所以本发明能够比较精确地估计出阵元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雷达天线接收原始的回波信号,建立该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并且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表示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
步骤2,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和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估计出目标的到达角θ;构造到达角相关矩阵Q(θ),并求出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步骤3,根据目标的到达角θ和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Γ1(θ)=[(Γ1(θ))1,(Γ1(θ))2,...,(Γ1(θ))N)]T
步骤4,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估计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ΔX1,ΔY1)=[(ΔX1,ΔY1)1,(ΔX1,ΔY1)1,...,((ΔX1,ΔY1)N)]T
步骤5,利用估计出的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得到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估计出的阵元位置(X1,Y1)=(X',Y')+(ΔX1,ΔY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以下子步骤:
1a)构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
A ( θ ) = exp ( - j 2 π λ × ( 0 : N - 1 ) × d × sin ( θ × π 180 ) ) - - - ( 1 )
其中,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λ表示雷达工作的波长,d表示阵元的间隔距离,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θ=[θ12,...θl,...,θK],θl表示第l个目标的到达角,K表示目标的个数;
1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构建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
其中,Γ(θ)为N×1维矩阵,N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表示阵元相位的随机扰动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1c)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
Z=Γ(θ)A(θ)+E      (3)
其中,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Γ(θ)表示N个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E表示噪声矩阵,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利用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Z求出回波信号的自相关矩阵R:
R = 1 N ZZ H - - - ( 4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N表示雷达天线的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
1d)设定雷达天线的N个阵元的位置矩阵(X',Y'),其中,(X',Y')=[(X1',Y1'),(X2',Y2'),...,(XN',YN')]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以下子步骤:
2a)对目标的自相关矩阵R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目标子空间Us和噪声子空间UN
2b)利用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A(θ)和阵元的初始扰动矩阵Γ(θ)构造目标辅助矩阵w(θ);
w(θ)=am(θ)Γ(θ)      (5)
其中,am(θ)由A(θ)的第m列构成,m=1,2,3...,K,K表示目标的个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c)根据目标辅助矩阵w(θ)与噪声子空间UN的正交性,得到下式:
wH(θ)UNUH Nw(θ)=0      (6)
其中,UN表示噪声子空间,N表示雷达天线阵元数,[·]H表示共轭转置,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将目标辅助矩阵w(θ)公式(5)代入公式(6)得:
ΓH(θ)am H(θ)UNUH Nam(θ)Γ(θ)=0      (7)
由公式(7)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
Q(θ)=am H(θ)UNUH Nam(θ)      (8)
2d)将到达角相关矩阵Q(θ)代入以下公式(9)求出目标的到达角θ:
θ = arg max θ 1 λ min [ Q ( θ ) ] θ = arg max θ 1 det [ Q ( θ ) ] - - - ( 9 )
其中,arg[·]为求解最优化,max表示求最大值,λmin[·]为求矩阵的最小特征值,[·]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det[·]为求矩阵的行列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2e)对到达角相关矩阵Q(θ)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以下子步骤:
3a)将求解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转换为如下的优化模型公式(10):
Γ 1 ( θ ) = min S . D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0 )
其中,||·||F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为目标的稀疏矩阵,D为阵列流行矩阵;||·||∞,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b)设定阵列流型矩阵D等于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即:
D=V      (11)
3c)将优化模型公式(10)转换为以下模型公式(12):
min S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 - ( 12 )
其中,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表示目标的导向矢量矩阵,S表示Q(θ)的非零行构成的稀疏矩阵,D表示阵列流行矩阵,D等于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3d)设定Φ=A(θ)D,然后设定Φ的支撑矩阵Ω,支撑矩阵Ω中包含了Φ中不为零的列;
3e)β是支撑矩阵Ω中的一个元素,通过求解式(13)得到β的第i次迭代元素βi
β i = arg min [ Σ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Φ Ω i - 1 H P i - 1 | | ∞ ) | ] - - - ( 13 )
其中,表示在第i-1次迭代中由支撑矩阵Ωi-1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设定支撑矩阵Ω的初值Ω0=Φ;
构造Pi-1表示矩阵P第i-1次迭代矩阵,设定矩阵P的初值P0=Z,[·]H表示共轭转置,arg表示求解最优化问题,i=1,2,...,K,K表示目标数;
3f)利用第i次迭代元素βi求解第i次迭代时的支撑矩阵Ωi=Ωi-1∪βi
3g)令迭代次数i增加1,重复迭代3e)-3f)步,直到i等于K,得到ΩK迭代结束;K表示目标的个数,并设定支撑矩阵Ω=ΩK,ΩK=ΩK-1∪βk共有K个元素;
3h)利用求出的支撑矩阵Ω,求出稀疏矩阵S:
定义矩阵SΩ,SΩ计算公式为其中,ΦΩ表示由支撑矩阵Ω中的元素对应于矩阵Φ中的列向量构成的矩阵,[·]H表示共轭转置操作,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1表示求矩阵的逆,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矩阵SΩ组成目标的稀疏矩阵S的非零列,令S的其余列为零,得到稀疏矩阵S;
3k)将阵列流型矩阵D和稀疏矩阵S代入优化模型为(10)中,估计出N个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
Γ 1 ( θ ) = | | Z - [ A ( θ ) + D ] S | | F 2 + μ | | S | | ∞ , 0 - - - ( 14 )
其中,其中,为Frobenius范数运算符,Z表示回波信号的模型矩阵,A(θ)是目标的导向矢量,S表示稀疏矩阵,D表示阵列流行矩阵,D等于到达角相关矩阵Q(θ)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矩阵V;||·||∞,0表示混合范数,μ>0为正则化参数,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包括:
将步骤3估计的阵元的扰动矩阵Γ1(θ)代入以下公式(15)中,求出N个阵元的位置偏差矩阵(ΔX1,ΔY1):
P 1 ( θ ) = - λ 2 π angle ( Γ 1 ( θ ) ) ( ΔX 1 , ΔY 1 ) = P 1 ( θ 1 ) P 1 ( θ 2 ) , . . . , P 1 ( θ l ) , . . . , P 1 ( θ K ) ( sin θ 1 sin θ 2 sin θ l sin θ K . . . . . . cos θ 1 cos θ 2 cos θ l cos θ K T ) - 1 - - - ( 15 )
其中,λ表示雷达的波长,[]-1表示求矩阵的逆,Γ1(θ)表示估计出的阵元的扰动矩阵,angle为求向量的角度,θ表示目标的到达角,K表示目标的个数。
CN201410369245.1A 2014-07-30 2014-07-30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81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9245.1A CN104181513B (zh) 2014-07-30 2014-07-30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69245.1A CN104181513B (zh) 2014-07-30 2014-07-30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513A true CN104181513A (zh) 2014-12-03
CN104181513B CN104181513B (zh) 2016-08-24

Family

ID=51962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924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81513B (zh) 2014-07-30 2014-07-30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81513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0104A (zh) * 2016-12-29 2017-07-2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感器阵列的信号波达方向自校正方法
CN108872721A (zh) * 2018-03-27 2018-11-23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 一种空间阵列天线在轨自校准方法
CN109830814A (zh) * 2019-03-29 2019-05-31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环形稀布天线阵列设计方法及环形稀布天线阵列
CN110059757A (zh) * 2019-04-23 2019-07-26 北京邮电大学 混合信号的分类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850412A (zh) * 2018-07-26 2020-02-2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未知位置处目标的对雷达系统中收发器位置偏移的估计和补偿
CN111435158A (zh) * 2019-01-11 2020-07-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到达角的估计方法及基站
CN112540356A (zh) * 2020-12-03 2021-03-23 深圳宇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展开雷达天线阵元校正方法、存储介质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022A (zh) * 2009-12-30 2010-07-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雷达阵列位置误差自校正方法
CN102544755A (zh) * 2011-12-31 2012-07-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均匀线阵校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0022A (zh) * 2009-12-30 2010-07-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雷达阵列位置误差自校正方法
CN102544755A (zh) * 2011-12-31 2012-07-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强散射点的均匀线阵校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布宏等: ""方位依赖阵元幅相误差校正的辅助阵元法"", 《中国科学》, vol. 34, no. 8, 31 December 2004 (2004-12-31)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0104A (zh) * 2016-12-29 2017-07-2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感器阵列的信号波达方向自校正方法
CN106980104B (zh) * 2016-12-29 2020-01-21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传感器阵列的信号波达方向自校正方法
CN108872721A (zh) * 2018-03-27 2018-11-23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 一种空间阵列天线在轨自校准方法
CN110850412A (zh) * 2018-07-26 2020-02-2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未知位置处目标的对雷达系统中收发器位置偏移的估计和补偿
CN110850412B (zh) * 2018-07-26 2024-01-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针对未知位置处目标的对雷达系统中收发器位置偏移的估计和补偿
CN111435158A (zh) * 2019-01-11 2020-07-2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到达角的估计方法及基站
CN111435158B (zh) * 2019-01-11 2022-06-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到达角的估计方法及基站
CN109830814A (zh) * 2019-03-29 2019-05-31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环形稀布天线阵列设计方法及环形稀布天线阵列
CN110059757A (zh) * 2019-04-23 2019-07-26 北京邮电大学 混合信号的分类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59757B (zh) * 2019-04-23 2021-04-09 北京邮电大学 混合信号的分类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816180B2 (en) 2019-04-23 2023-11-14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assifying mixed signal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540356A (zh) * 2020-12-03 2021-03-23 深圳宇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展开雷达天线阵元校正方法、存储介质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1513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1513A (zh) 一种雷达天线阵元位置的校正方法
CN104730491B (zh) 一种基于l型阵的虚拟阵列doa估计方法
CN103018730B (zh) 分布式子阵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07015191B (zh) 一种在多径干扰环境下单偶极子极化敏感阵列降维doa估计方法
CN103383450B (zh) 共形阵列雷达幅相误差校正快速实现方法
CN105445709B (zh) 一种稀布阵列近场无源定位幅相误差校正方法
CN104407335B (zh) 一种3轴交叉阵列的doa估计方法
CN109782238B (zh) 一种传感器阵列阵元幅相响应和阵元位置的联合校准方法
CN104408278A (zh) 一种基于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估计的稳健波束形成方法
CN104166136A (zh) 一种基于干扰子空间跟踪的高效自适应单脉冲测角方法
CN103605107B (zh) 基于多基线分布式阵列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08872926A (zh) 一种基于凸优化的幅相误差校正及doa估计方法
CN107037398B (zh) 一种二维music算法估计波达方向的并行计算方法
CN104076332A (zh) 一种雷达均匀线性阵列幅度和相位的估计方法
CN104793177B (zh)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麦克风阵列测向方法
CN104535987A (zh) 适用于均匀圆阵列声纳系统的幅相误差自校正方法
CN109507635A (zh) 利用两个未知方位辅助源的阵列幅相误差估算方法
CN112130111A (zh) 一种大规模均匀十字阵列中单快拍二维doa估计方法
CN103116162A (zh) 基于目标空间稀疏性的高分辨声呐定位方法
CN104931923A (zh) Grid Iterative ESPRIT,一种可扩展的用于均匀圆阵二维到达角的快速估计算法
CN106772221A (zh) 基于机翼形变拟合的共形阵列幅相误差校正方法
CN106249196A (zh) 三分量声矢量传感器稀疏阵列四元数解模糊方法
CN104020440A (zh) 基于l型干涉式线性阵列的二维波达角估计方法
CN108398659A (zh) 一种矩阵束与求根music结合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03399308A (zh) 主瓣和旁瓣干扰背景下雷达目标角度快速估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730